TWI839467B - 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其製造方法、含其之絨毛布帛、及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其製造方法、含其之絨毛布帛、及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9467B
TWI839467B TW109105123A TW109105123A TWI839467B TW I839467 B TWI839467 B TW I839467B TW 109105123 A TW109105123 A TW 109105123A TW 109105123 A TW109105123 A TW 109105123A TW I839467 B TWI839467 B TW I8394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rling
fiber
polyester
fabric
fibe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5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4697A (zh
Inventor
田岡伸崇
平井悠佑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鐘化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鐘化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鐘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4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4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9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9467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於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係關於一種聚酯系纖維,其係具有捲縮者,且藉由150℃且10分鐘之乾熱處理而捲縮形狀發生變化。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之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較佳為於上述乾熱處理前具有滿足下述(1)所示之要件之捲縮,於上述乾熱處理後具有二次捲縮數滿足0個/25 mm以上1個/25 mm以下之捲縮。 (1)一次捲縮數為5.0個/25 mm以上30個/25 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1.0個/25 mm以上4.0個/25 mm以下。 本發明於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提供一種聚酯系纖維、其製造方法、及使用其之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該聚酯系纖維之梳棉機通過性良好,且藉由90℃以上160℃以下之相對低溫之拋光處理而可於絨毛布帛之立毛表層部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捲縮。

Description

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其製造方法、含其之絨毛布帛、及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藉由熱處理而捲縮形狀發生變化之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其製造方法、含其之絨毛布帛、及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
作為仿照天然毛皮之人工毛皮之絨毛布帛中,一直以來廣泛地使用質感或光澤近乎於獸毛之丙烯酸纖維及/或丙烯酸系纖維作為絨毛纖維。然而,由於丙烯酸纖維及丙烯酸系纖維缺乏彈性,且無韌性,故使用該等纖維之絨毛布帛於使用過程中缺乏塌陷回復性或豐滿感,與天然毛皮有所背離。
因此,提出使用聚酯系纖維作為絨毛纖維,但使用聚酯系纖維之絨毛布帛雖塌陷回復性或豐滿感優異,但存在以下問題:製作絨毛布帛時,若拋光機步驟之溫度較低,則立毛表層部之絨毛纖維之捲縮未充分地去除而絨毛纖維彼此纏繞,由此導致觸感變得較硬;或即便藉由於高溫下之拋光去除捲縮,立毛部之纖維形狀亦與天然毛皮完全不同。又,一般而言認為使用聚酯系纖維之絨毛布帛之拋光需要接近200℃之溫度,且就耐熱性之觀點而言,一直以來使用之丙烯酸纖維及丙烯酸系纖維之併用較困難。
因此,專利文獻1中提出藉由調整纖維剖面、纖度、纖維 長、捲縮數、捲縮率及捲縮強韌度等,而改善聚酯系纖維之捲縮去除性。又,專利文獻2中提出藉由於製紗步驟中,於1~7%之限制收縮條件下實施160~230℃之熱處理後賦予捲縮,而改善利用拋光處理之聚酯系纖維之捲縮去除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60-16285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5-140860號公報
另一方面,絨毛布帛一般而言較多地使用纖維束進行加工,且絨毛纖維要求具有良好之梳棉機通過性。
專利文獻1及2中提出之聚酯系纖維雖梳棉機通過性良好,且可利用製作絨毛布帛時之拋光處理去除捲縮,但所獲得之絨毛布帛中之立毛部、尤其是立毛表層部之外觀與天然毛皮之立毛表層部之外觀不同,需要進而進行改善。其係由於該等聚酯系纖維雖利用機械壓入法賦予有捲縮,但以使拋光後之纖維之捲縮形狀近似於類似天然毛皮之捲縮形狀之方式進行控制較困難,且拋光後,利用機械壓入法所賦予之捲縮以原本或者緩和之狀態殘留於纖維之緣故。又,於貂或狐等包含刺毛部分與綿毛部分之具有階差之毛皮之情形時,刺毛部分雖為豎直狀,但綿毛部分被賦予有平緩之捲縮,因此人工之絨毛布帛更加難以與天然毛皮之外觀近似。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先前之問題,提供一種聚酯系纖維、其製造方法、含其之絨毛布帛、及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該聚酯系纖維之 梳棉機通過性良好,且藉由90℃以上160℃以下之相對低溫下之拋光處理而可於絨毛布帛之立毛表層部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捲縮。
本發明於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係關於一種聚酯系纖維,其係具有捲縮者,其特徵在於:藉由150℃且10分鐘之乾熱處理而捲縮形狀發生變化。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之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較佳為於上述乾熱處理前具有滿足下述(1)所示之要件之捲縮,於上述乾熱處理後具有二次捲縮數為0個/25mm以上1個/25mm以下之捲縮。
(1)一次捲縮數為5個/25mm以上3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1個/25mm以上4個/25mm以下。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之聚酯系纖維更佳為於上述乾熱處理前具有滿足上述(1)所示之要件之捲縮,於上述乾熱處理後具有滿足下述(2)所示之要件之捲縮。
(2)一次捲縮數為3個/25mm以上8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0個/25mm以上1個/25mm以下。
本發明於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係關於一種聚酯系纖維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藉由對於在直至賦予捲縮為止之製紗步驟中未受到150℃以上之熱之聚酯系纖維,於捲縮賦予步驟1中,於130℃以上2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滿足下述(2)所示之要件之捲縮後,於捲縮賦予步驟2中,於70℃以上1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捲縮,藉而獲得具有滿足下述(1)所示之要件之捲縮之聚酯系纖維。
(1)一次捲縮數為5.0個/25mm以上30.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 數為1.0個/25mm以上4.0個/25mm以下。
(2)一次捲縮數為3.0個/25mm以上8.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
本發明於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係關於一種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於整個絨毛部含有30重量%以上之上述聚酯系纖維。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之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中,較佳為對於上述聚酯系纖維,於90℃以上160℃以下之溫度下進行拋光處理。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之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中,絨毛布帛亦可包含長絨毛部及短絨毛部,且長絨毛部之平均絨毛長與短絨毛部之平均絨毛長之差為2mm以上。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之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中,絨毛布帛亦可於短絨毛部含有上述聚酯系纖維。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之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中,長絨毛部亦可含有丙烯酸系纖維,該丙烯酸系纖維包含含有35重量%以上且未達95重量%之丙烯腈之丙烯酸系共聚物。
本發明於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係關於一種絨毛布帛,其特徵在於:含有整個絨毛部之30重量%以上之上述聚酯系纖維,上述聚酯系纖維具有一次捲縮數為3.0個/25mm以上8.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之捲縮。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聚酯系纖維及含其之絨毛布帛,該聚酯系纖維之梳棉機通過性良好,且藉由90℃以上160℃以下之相對低溫之拋光處理而可於絨毛布帛之立毛表層部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捲縮。 根據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可獲得一種聚酯系纖維及絨毛布帛,該聚酯系纖維之梳棉機通過性良好,且藉由90℃以上160℃以下之相對低溫之拋光處理而可於絨毛布帛之立毛表層部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捲縮。
圖1係對一次捲縮及二次捲縮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2係對絨毛布帛之外觀評價基準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本發明人等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反覆進行潛心研究。其結果為,發現具有於梳棉機通過時適合於確保梳棉機通過性之捲縮形狀,且於梳棉機通過後之絨毛加工步驟中可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捲縮之聚酯系纖維較佳地使用於絨毛布帛。即,本發明之聚酯系纖維於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係一種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且具有藉由150℃且10分鐘之乾熱處理而捲縮形狀發生變化之捲縮。又,本發明人等發現藉由上述乾熱處理,自滿足下述(1)所示之要件之捲縮形狀變化為二次捲縮數滿足0個/25mm以上1個/25mm以下之捲縮形狀之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中,梳棉機通過性更加良好,且藉由90℃以上160℃以下之相對低溫下之拋光處理,絨毛布帛之立毛部、尤其是立毛表層部更加可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捲縮。進而,發現具有藉由上述乾熱處理變化為滿足下述(2)所示之要件之捲縮形狀之捲縮之聚酯系纖維中,梳棉機通過性良好,且藉由上述拋光處理,絨毛布帛之立毛部、尤其是立毛表層部進而可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捲縮。
又,發現藉由對於在直至賦予捲縮為止之製紗步驟中未受到150℃以上之熱之聚酯系纖維,於130℃以上2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滿足下述(2) 所示之要件之捲縮後,於70℃以上1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捲縮,從而可獲得具有滿足下述(1)所示之要件之捲縮之聚酯系纖維。具體而言,於將聚酯系樹脂或聚酯系樹脂組合物進行熔融紡絲並延伸所得之延伸紗之製造步驟、或者將延伸紗進行熱處理所得之熱處理紗之製造步驟中,藉由對於未受到150℃以上之熱之纖維,於捲縮賦予步驟1中,於130℃以上2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滿足下述(2)所示之要件之捲縮後,於捲縮賦予步驟2中,於70℃以上1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捲縮,藉而獲得具有滿足下述(1)所示之要件之捲縮之聚酯系纖維,該聚酯系纖維於150℃下進行10分鐘乾熱處理時,具有自滿足下述(1)所示之要件之捲縮形狀變化為滿足下述(2)所示之要件之捲縮形狀之捲縮特性,且於使用具有此種捲縮特性之聚酯系纖維製作絨毛布帛之情形時,可獲得梳棉機通過性良好,並且藉由90℃以上160℃以下之相對低溫下之拋光處理,立毛部、尤其是立毛表層部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捲縮之絨毛布帛。
(1)一次捲縮數為5.0個/25mm以上30.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1.0個/25mm以上4.0個/25mm以下。
(2)一次捲縮數為3.0個/25mm以上8.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構成上述聚酯系纖維之聚酯系樹脂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選自由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及以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作為主體之共聚合聚酯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作為上述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三亞甲酯等。其中,就熱特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作為上述 以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作為主體之共聚合聚酯,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三亞甲酯等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作為主體,且含有其他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聚酯等。其中,就熱特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作為主體之共聚合聚酯。本發明中,所謂「主體」,意指含有50莫耳%以上之成分,所謂「以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作為主體之共聚合聚酯」,係指含有50莫耳%以上之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之共聚合聚酯。較佳為「以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作為主體之共聚合聚酯」含有60莫耳%以上之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更佳為含有70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含有80莫耳%以上。
作為上述其他共聚合成分,例如可列舉: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萘二羧酸、對苯二羧酸、偏苯三甲酸、均苯四甲酸、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等多元羧酸及其等之衍生物;間苯二甲酸-5-磺酸鈉、間苯二甲酸二羥乙酯-5-磺酸鈉等含有磺酸鹽之二羧酸及其等之衍生物;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二乙二醇、聚乙二醇、三羥甲基丙烷、季戊四醇、4-羥基苯甲酸、ε-己內酯、雙酚A之乙二醇醚等。該等其他共聚合成分可單獨地使用一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作為上述以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作為主體之共聚合聚酯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作為主體,使選自由雙酚A之乙二醇醚、1,4-環己烷二甲醇、間苯二甲酸及間苯二甲酸二羥乙酯-5-磺酸鈉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化合物共聚合而成之聚酯等。
上述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及上述以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作 為主體之共聚合聚酯可單獨地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其中,較佳為單獨地或組合使用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三亞甲酯、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作為主體,使雙酚A之乙二醇醚共聚合而成之聚酯;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作為主體,使1,4-環己烷二甲醇共聚合而成之聚酯;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作為主體,使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而成之聚酯;及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作為主體,使間苯二甲酸二羥乙酯-5-磺酸鈉共聚合而成之聚酯等。
上述聚酯系樹脂之固有黏度(IV值)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3以上1.2以下,更佳為0.4以上1.0以下。若固有黏度為0.3以上,則所獲得之纖維之機械性強度不會下降。又,若固有黏度為1.2以下,則分子量不會過度增大,且熔融黏度不會過度變高,熔融紡絲變得容易,並且纖度亦易變得均勻。
上述聚酯系纖維中亦可視需要例如添加消光劑、潤滑劑、抗氧化劑、著色顏料、穩定劑、阻燃劑、補強劑等添加劑。作為消光劑,例如可列舉:二氧化鈦等。作為潤滑劑,例如可列舉:二氧化矽或氧化鋁等微粒子。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聚酯系纖維之特徵在於:具有捲縮,且藉由150℃且10分鐘之乾熱處理而捲縮形狀發生變化。此處,所謂捲縮,係指纖維之軸向所賦予之非直線之週期性之形狀,所謂捲縮形狀發生變化,係指某捲縮形狀變化為另一捲縮形狀,具體而言,係指一次捲縮數或二次捲縮數等捲縮特性、或捲縮之視覺性之形狀發生變化。作為捲縮之形狀,可列舉:鋸齒型、波型、螺旋型等,但不受該等限定。再者,下述中,捲縮形狀1意指上述乾熱處理前之捲縮形狀,捲縮形 狀2意指上述乾熱處理後之捲縮形狀。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所謂乾熱處理,係指以乾燥空氣作為介質而賦予熱之處理。又,此處所謂之乾熱處理只要於未刻意地向纖維之軸向施加張力之無負載狀態下進行,則無特別限定,具體而言,有於設定為150℃之對流型熱風乾燥機內,使纖維以如軸向成為無負載般之狀態靜置之方法。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上述聚酯系纖維之捲縮形狀1較佳為滿足下述(1)所示之要件。
(1)一次捲縮數為5.0個/25mm以上3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1.0個/25mm以上4.0個/25mm以下。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若捲縮形狀1滿足上述要件(1),則使得使用具有該捲縮之聚酯系纖維對絨毛布帛進行加工時之加工性、具體而言係梳棉機通過性變得良好。捲縮形狀1中,一次捲縮數較佳為5.0個/25mm以上30個/25mm以下,更佳為8.0個/25mm以上15個/25mm以下。若一次捲縮數未達5.0個/25mm,則有纖維彼此之纏繞性變低,棉網變得易斷開之虞。另一方面,若一次捲縮數超過30個/25mm,則有纖維間之纏繞性變得過高,梳棉機通過性變差,或較多地產生棉結或厚塊之虞。捲縮形狀1中,二次捲縮數較佳為1.0個/25mm以上4.0個/25mm以下,更佳為1.5個/25mm以上2.5個/25mm以下。若二次捲縮數未達1.0個/25mm,則有纖維彼此之纏繞性變低,棉網變得易斷開之虞。另一方面,若二次捲縮數超過4.0個/25mm,則有纖維間之纏繞性變得過高,梳棉機通過性變差,或較多地產生棉結或厚塊之虞。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上述聚酯系纖維之捲縮 形狀2較佳為二次捲縮數為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更佳為滿足下述(2)所示之要件。
(2)一次捲縮數為3.0個/25mm以上8.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捲縮形狀2表示於將上述聚酯系纖維加工為絨毛布帛時構成絨毛布帛之聚酯系纖維所表現出之捲縮。為了使構成絨毛布帛之聚酯系纖維於進行絨毛布帛加工後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外觀,於上述乾熱處理後,較佳為具有二次捲縮數滿足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之捲縮,更佳為具有一次捲縮數為3.0個/25mm以上8.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滿足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之捲縮。於上述聚酯系纖維於150℃且10分鐘乾熱處理後不具有該等捲縮特性之情形時,有包含具有該捲縮之聚酯系纖維之絨毛布帛無法表現出真實風格之外觀之虞。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所謂一次捲縮,意指纖維所具有之捲縮之中,具有最小週期之最細之捲縮,所謂二次捲縮,意指與複數個一次捲縮重疊,且具有大於一次捲縮之週期之捲縮。圖1中表示有一次捲縮及二次捲縮之一例。如圖1所示,一次捲縮係纖維所具有之捲縮之中,具有最小週期之最細之捲縮,二次捲縮係與複數個一次捲縮重疊,具有大於一次捲縮之週期之捲縮。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一次捲縮數與捲縮率依據JIS L1015測定,二次捲縮數係如下述般測定、算出之值。
<二次捲縮數>
自原生棉之中取出未開纖部分,於未向該未開纖部分施加負載之情 況下測定二次捲縮之山數a及未開纖部分之纖維長b,基於二次捲縮之山數a及未開纖部分之纖維長b,使用下述數式,以樣品數n=5算出二次捲縮數。再者,使用纖維長為50mm以上者作為未開纖部分。
二次捲縮數(個/25mm)=25a(個)/b(mm)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上述聚酯系纖維之形態只要具有捲縮,則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長絲狀態、短纖維狀態、及長絲集合而成之絲束狀態等。
於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中,上述聚酯系纖維具有滿足上述要件(1)之捲縮形狀1,且藉由150℃且10分鐘之乾熱處理,自滿足上述要件(1)之捲縮形狀1變化為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2,因此於絨毛布帛加工步驟之90℃以上160℃以下之低溫下之拋光步驟中,聚酯系纖維可表現出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2,正因如此,可獲得具有類似天然毛皮之外觀,具體而言具有緩和之波形狀之立毛部分。於藉由150℃且10分鐘之乾熱處理而未表現出捲縮形狀2之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之情形時,90℃以上160℃以下之低溫下之拋光處理中,有聚酯系纖維變得不易表現出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2,且難以獲得具有類似天然毛皮之外觀之立毛部分之虞。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無特別限定,例如就更加提高梳棉機通過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酯系纖維中,捲縮率較佳為5%以上25%以下,更佳為8%以上15%以下。又,就藉由絨毛布帛加工步驟之90℃以上160℃以下之低溫下之拋光處理而更易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外觀之觀點而言,上述聚酯系纖維於140℃下進行30分鐘乾熱處理之情形時,捲縮率較佳為5%以下,更佳為3%以下。
上述聚酯系纖維無特別限定,例如單纖維纖度較佳為10dtex以下,更佳為5dtex以下。於單纖維纖度超過10dtex之情形時,於拋光處理中,有熱之傳遞易變得不充分,為了表現出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要求增加拋光之次數之情形。又,有由於拋光之次數增加,使得柔軟之質感受損之虞。又,上述聚酯系纖維無特別限定,就整毛性之觀點而言,例如單纖維纖度較佳為1dtex以上。
上述聚酯系纖維之剖面形狀無特別限定,就絨毛布帛之觸感或塌陷回復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扁平率1:2至1:7之扁平剖面,進而更佳為於扁平長辺部分具有凹凸之異型扁平形狀。
於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上述聚酯系纖維較佳為除下述以外,利用與通常之聚酯系纖維同樣之製造方法進行製造:藉由對於在製紗步驟中未受到150℃以上之熱之聚酯系纖維,於捲縮賦予步驟1中,於130℃以上2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後,於捲縮賦予步驟2中,於70℃以上1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捲縮,從而使得聚酯系纖維具有滿足上述要件(1)之捲縮形狀。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例如,首先使乾摻有聚酯系樹脂、或聚酯系樹脂及添加劑而成之聚酯系樹脂組合物,使用各種一般之混練機進行熔融混練,加以顆粒化後,進行熔融紡絲,藉此可製作聚酯系纖維。熔融紡絲係藉由將擠出機、齒輪泵、噴嘴等之溫度(紡絲溫度)設為250℃以上300℃以下,進行熔融紡絲,使紡出絲線通過加熱筒後,冷卻至聚酯系樹脂之玻璃轉移點以下,以50m/分鐘以上4500m/分鐘以下之速度進行捲取,藉此可獲得紡出絲線(未延伸紗)。
紡出絲線(未延伸紗)之延伸可利用熱延伸進行。作為熱延 伸中之加熱方法,可使用加熱滾筒、加熱板、蒸汽噴射裝置、溫水槽等,亦可適當併用該等。延伸溫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於50℃以上95℃以下進行。視需要,可對延伸紗進行熱處理,作為熱處理中之加熱方法,可使用加熱滾筒、加熱板、蒸汽噴射裝置、溫水槽等,亦可適當併用該等。延伸倍率無特別限定,例如就纖維強度之觀點而言,可為300%以上500%以下,較佳為亦可為350%以上450%以下。此處,延伸倍率係利用下述式算出。
延伸倍率(%)=延伸紗之長度/未延伸紗之長度×100%
所謂「製紗步驟中未受到150℃以上之熱之聚酯系纖維」,只要未受到150℃以上之熱,則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為未延伸紗、延伸紗、使延伸紗於未達150℃之溫度下進行鬆弛熱處理或者拉伸熱處理而成之熱處理紗,就最終之紗之機械物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延伸紗或者於未達150℃之溫度下進行熱處理而成之熱處理紗。
本發明之發明人等發現於1個以上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中,若構成絨毛布帛之聚酯系纖維具有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則表現出類似天然毛皮之外觀,具體而言表現出緩和之波形狀。又,藉由對於製紗步驟中未受到150℃以上之熱之聚酯系纖維,於捲縮賦予步驟1中,於130℃以上2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從而使得聚酯系纖維之結晶記憶該捲縮形狀,其後為了提高梳棉機通過性,於捲縮賦予步驟2中,賦予另一形狀之捲縮,使其表現出滿足上述要件(1)之捲縮形狀,藉此即便外觀上喪失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亦藉由150℃且10分鐘之乾熱處理,使得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回覆。並且,藉由將具有滿足上述要件(1)之捲縮形狀1之聚酯系纖維用於絨毛布帛之原材 料,從而使得該聚酯系纖維於絨毛布帛加工步驟之90℃以上160℃以下之相對低溫下之拋光步驟中,該捲縮形狀發生變化,表現出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正因如此,可獲得類似天然毛皮之外觀,具體而言殘留有緩和之波形狀之立毛部分。
捲縮賦予步驟1及捲縮賦予步驟2中,只要可對聚酯系纖維賦予上述捲縮特性,則可使用齒輪捲曲機、壓紋輥、填料箱式捲曲機等公知之捲縮賦予裝置。就易賦予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之觀點而言,捲縮賦予步驟1較佳為使用選自由齒輪捲曲機及壓紋輥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進行。又,就確保梳棉機通過性之觀點而言,捲縮賦予步驟2較佳為利用機械壓入法進行。機械壓入法例如可使用填料箱式捲曲機進行。
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絨毛布帛於絨毛部含有上述聚酯系纖維,該聚酯系纖維具有一次捲縮數為3.0個/25mm以上8.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之捲縮。本發明中,所謂絨毛部,係指除絨毛布帛之基布(亦稱為地組織)部分以外之立毛部分。就外觀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相對於整個絨毛部含有30重量%以上之上述聚酯系纖維,更佳為含有4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含有50重量%以上。下述中,亦將構成絨毛部之纖維記載為絨毛纖維。
上述絨毛布帛就實現近似於天然毛皮之二層結構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包含絨毛長不同之長絨毛部及短絨毛部,較佳為長絨毛部之平均絨毛長與短絨毛部之平均絨毛長之差為2mm以上,更佳為5mm以上50mm以下。本發明中,所謂平均絨毛長,係指使構成絨毛布帛之絨毛部之纖維以毛排列一致之方式垂直地立起,於各絨毛部中,測定10部位之自構成絨毛部之纖維之根部(絨毛布帛表面之根部)至絨毛之前端部為止之長 度,其平均值所表示之值即為平均絨毛長。
上述聚酯系纖維為了表現出真實風格之外觀,較佳為包含於上述絨毛布帛之短絨毛部,更佳為於短絨毛部中含有50重量%以上。
上述絨毛部亦可除上述聚酯系纖維以外含有其他纖維,例如:丙烯酸系纖維、氯乙烯系纖維等。就可獲得柔軟之質感之觀點而言,長絨毛部較佳為包含丙烯酸系纖維,該丙烯酸系纖維包含含有35重量%以上且未達95重量%之丙烯腈之丙烯酸系共聚物。藉由併用上述聚酯系纖維與丙烯酸系纖維,可提供具有極其良好之質感,且塌陷回復性、豐滿感良好之絨毛布帛。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較佳為除丙烯腈以外,含有超過5重量%且65重量%以下之可與丙烯腈共聚合之其他單體。作為其他單體,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使用選自由鹵化乙烯、偏二鹵乙烯及含磺酸單體之金屬鹽類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單體,更佳為使用選自由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及苯乙烯磺酸鈉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單體。
於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可藉由使用上述聚酯系纖維(較佳為具有滿足上述要件(1)之捲縮形狀1)作為絨毛纖維,於90℃以上160℃以下之溫度下進行拋光,從而製作絨毛布帛。所獲得之絨毛布帛中,藉由聚酯系纖維具有二次捲縮數為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之捲縮,較佳為表現出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從而使得立毛部分變得具有類似天然毛皮之外觀,具體而言具有緩和之波形狀。
於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中,絨毛布帛之製作可藉由使整個絨毛部含有30重量%以上上述之聚酯系纖維而進行。較佳為對於上述聚酯系纖維,於90℃以上160℃以下之溫度下進行拋光。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中,絨毛布帛之製作可除至少使用上述聚酯系纖 維作為絨毛纖維,於90℃以上160℃以下之溫度下進行拋光以外,利用與通常之絨毛布帛同樣之製造方法進行製作。例如,使上述聚酯系纖維(具有滿足上述要件(1)之捲縮形狀1)通過梳棉機等之梳棉,製得纖維束,使所獲得之纖維束利用纖維束編織機編織成絨毛布帛,於90℃以上160℃以下之溫度下進行預拋光、預碎褶,其後,於90℃以上160℃以下之溫度下進行拋光,其後進行碎褶。藉由於90℃以上160℃以下之溫度下進行拋光,從而使得聚酯系纖維之捲縮形狀發生變化,具體而言自滿足上述要件(1)之捲縮形狀發生變化,變得表現出滿足上述要件(2)之捲縮形狀。拋光亦可於不同之溫度下進行複數次。又,拋光處理之前為了絨毛纖維之掉毛抑制或拉幅,亦可將背襯樹脂塗佈於絨毛布帛之背面(立毛部之相反面)。作為上述背襯樹脂,可使用丙烯酸酯系接著劑、聚胺基甲酸酯系接著劑等。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及比較例,對本發明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不受該等實施例限定。
首先,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使用之測定方法及評價方法進行說明。
(一次捲縮數及捲縮率)
依據JIS L 1015進行測定。
(二次捲縮數)
自原生棉之中取出未開纖部分,於未向該未開纖部分施加負載之情況下測定二次捲縮之山數a及未開纖部分之纖維長b,基於二次捲縮之山數a及未開纖部分之纖維長b,使用下述數式,以樣品數n=5算出二次捲縮 數。再者,使用纖維長為50mm以上者作為未開纖部分。
二次捲縮數(個/25mm)=25a(個)/b(mm)
(梳棉機通過性)
將作為絨毛布帛加工階段之梳理步驟中可無問題地實施之情形判斷為梳棉機通過性良好,除此以外之情形判斷為梳棉機通過性不良。
(外觀評價)
根據下述基準,對絨毛布帛之外觀進行評價。將具有類似天然毛皮之外觀,具體而言絨毛布帛之立毛部中之絨毛纖維具有近似於圖2所示之真實狐狸之捲縮形狀之情形判斷為外觀良好,除此以外之情形判斷為外觀不良。其中,使用複數種纖維之絨毛、例如階差絨毛中,僅使用具有捲縮之聚酯纖維之部分依據上述基準進行評價。
(實施例1)
<聚酯系纖維之製作>
使用固有黏度(IV值)為0.65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利用通常之紡絲機,使用直徑0.4mm之圓剖面、孔數48個之紡絲噴嘴,於紡絲溫度290℃下,以320m/分鐘之速度進行紡絲,使所獲得之未延伸紗利用80℃之加熱滾筒進行375%延伸,獲得延伸紗。再者,PET中相對於PET 100重量份添加有0.3重量份之氧化鈦作為消光劑。其後,使延伸紗合紗為適當之纖度後,利用加熱至155℃之齒輪捲曲機,賦予具有下述表1所示之捲縮特性之捲縮形狀(捲縮賦予步驟1),進而利用填料箱式捲曲機,經過98℃之預熱,賦予捲縮,藉此獲得具有下述表1所示之捲縮特性之捲縮形狀(捲縮賦予步驟2),且單纖維纖度為3dtex之PET捲縮紗。
<絨毛布帛之製作>
將上述所獲得之PET捲縮紗切割為51mm,獲得絨毛布帛用原生棉。使該原生棉100重量%通過梳棉機,製作纖維束,利用纖維束編織機製作絨毛布帛。繼而,於120℃下進行預拋光處理與預碎褶,將絨毛布帛之立毛部之長度一併切割為18mm後,利用丙烯酸酯系接著劑於布帛背面進行後塗佈,並進行拉幅處理。繼而,於160℃下進行3次、於130℃下進行3次、及於100℃下進行3次拋光處理。其後,藉由碎褶將立毛部之長度一併切割為20mm,獲得單位面積重量約800g/m2之絨毛布帛。
(實施例2)
<聚酯系纖維之製作>
使用固有黏度(IV值)為0.65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利用通常之紡絲機,使用直徑0.3mm之扁平剖面、孔數200個之紡絲噴嘴,於紡絲溫度270℃下,以400m/分鐘之速度進行紡絲,使所獲得之未延伸紗利用80℃之加熱滾筒進行310%延伸,獲得延伸紗。再者,PET中相對於PET 100重量份添加有0.3重量份之氧化鈦作為消光劑。其後,使延伸紗合紗為適當之纖度後,利用加熱至180℃之壓紋輥,賦予具有下述表1所示之捲縮特性之捲縮形狀(捲縮賦予步驟1),繼而,利用填料箱式捲曲機,經過98℃之預熱,賦予捲縮,藉此獲得具有下述表1所示之捲縮特性之捲縮形狀(捲縮賦予步驟2),且單纖維纖度為3dtex之捲縮紗。
<絨毛布帛之製作>
使用上述所獲得之PET捲縮紗,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得絨毛布帛。
(實施例3)
<聚酯系纖維之製作>
使用固有黏度(IV值)為0.65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利用通常之紡絲機,使用直徑0.3mm之扁平剖面、孔數200個之紡絲噴嘴,於紡絲溫度270℃下,以400m/分鐘之速度進行紡絲,使所獲得之未延伸紗利用80℃之加熱滾筒進行310%延伸,獲得延伸紗。再者,PET中相對於PET 100重量份添加有0.3重量份之氧化鈦作為消光劑。其後,使延伸紗合紗為適當之纖度後,利用加熱至180℃之壓紋輥,賦予具有下述表1所示之捲縮特性之捲縮形狀(捲縮賦予步驟1),繼而,利用填料箱式捲曲機,經過98℃之預熱,賦予捲縮,藉此獲得具有下述表1所示之捲縮特性之捲縮形狀(捲縮賦予步驟2),且單纖維纖度為3dtex之捲縮紗。
<絨毛布帛之製作>
使用上述所獲得之PET捲縮紗,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得絨毛布帛。
(實施例4)
<聚酯系纖維之製作>
與實施例3同樣地製得PET捲縮紗。
<絨毛布帛之製作>
將上述所獲得之PET捲縮紗切割為51mm,獲得絨毛布帛用原生棉。使該原生棉50重量份與單纖維纖度27dtex、切割長度102mm之丙烯酸系纖維(樹脂組成:丙烯腈50重量份、氯乙烯49.5重量份、苯乙烯磺酸0.5重量份)30重量份、單纖維纖度12dtex且切割長度78mm之上述丙烯酸系纖維20重量份進行混綿,使其通過梳棉機,製作纖維束,利用纖維束編織機製作絨毛布帛。繼而,於120℃下進行預拋光處理,利用丙烯酸酯系接著劑於布帛背面進行後塗佈,並進行拉幅處理。繼而,於160℃下進行3 次、於130℃下進行3次、及於100℃下進行3次拋光處理。獲得單位面積重量約1100g/m2之階差絨毛布帛。
(比較例1)
<聚酯系纖維之製作>
將延伸紗於設定為180℃之均熱風乾燥機中進行1分鐘熱處理,其後,合紗為適當之纖度後,利用填料箱式捲曲機,經過98℃之預熱,賦予捲縮,賦予捲縮後不進行熱處理,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單纖維纖度為3dtex之捲縮紗。
<絨毛布帛之製作>
使用上述所獲得之PET捲縮紗,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得絨毛布帛。
(比較例2)
<聚酯系纖維之製作>
使用固有黏度(IV值)為0.65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利用通常之紡絲機,使用直徑0.3mm之扁平剖面、孔數200個之紡絲噴嘴,於紡絲溫度270℃下,以400m/分鐘之速度進行紡絲,使所獲得之未延伸紗利用80℃之加熱滾筒進行310%延伸,獲得延伸紗。再者,PET中相對於PET 100重量份添加有0.3重量份之氧化鈦作為消光劑。其後,使延伸紗合紗為適當之纖度後,利用加熱至180℃之壓紋輥,賦予具有下述表1所示之捲縮特性之捲縮形狀(捲縮賦予步驟1),獲得單纖維纖度為3dtex之捲縮紗。
<絨毛布帛之製作>
將上述所獲得之PET捲縮紗切斷為51mm,獲得絨毛布帛用原生棉。使該原生棉100%通過梳棉機,嘗試製作纖維束,但纖維間之纏繞較弱, 無法製作纖維束。
(比較例3)
<聚酯系纖維之製作>
使用固有黏度(IV值)為0.65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利用通常之紡絲機,使用直徑0.3mm之扁平剖面、孔數200個之紡絲噴嘴,於紡絲溫度270℃下,以400m/分鐘之速度進行紡絲,使所獲得之未延伸紗利用80℃之加熱滾筒進行310%延伸,獲得延伸紗。再者,PET中相對於PET 100重量份添加有0.3重量份之氧化鈦作為消光劑。其後,使延伸紗合紗為適當之纖度後,利用加熱至180℃之壓紋輥,賦予具有下述表1所示之捲縮特性之捲縮形狀(捲縮賦予步驟1),獲得單纖維纖度為3dtex之捲縮紗。
<絨毛布帛之製作>
將上述所獲得之PET捲縮紗切斷為51mm,獲得絨毛布帛用原生棉。使該原生棉100%通過梳棉機,嘗試製作纖維束,但纖維間之纏繞較弱,無法製作纖維束。
(比較例4)
<聚酯系纖維之製作>
使用固有黏度(IV值)為0.65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利用通常之紡絲機,使用直徑0.3mm之扁平剖面、孔數200個之紡絲噴嘴,於紡絲溫度270℃下,以400m/分鐘之速度進行紡絲,繼而,利用80℃之加熱滾筒進行310%延伸,獲得延伸紗。再者,PET中相對於PET 100重量份添加有0.3重量份之氧化鈦作為消光劑。其後,使延伸紗合紗為適當之纖度後,利用加熱至180℃之壓紋輥,賦予具有下述表1所示之捲縮特性之捲縮形狀(捲縮賦予步驟1),獲得單纖維纖度為3dtex之捲縮紗。
<絨毛布帛之製作>
將上述所獲得之PET捲縮紗切斷為51mm,獲得絨毛布帛用原生棉。使該原生棉100%通過梳棉機,嘗試製作纖維束,但纖維間之纏繞較弱,無法製作纖維束。
實施例1~4、及比較例1~4中,如上所述般測定聚酯系纖維之一次捲縮數、捲縮率及二次捲縮數。又,將實施例1~4、及比較例1~4中所獲得之PET捲縮紗於150℃下進行10分鐘乾熱處理後,具體而言於設定為150℃之對流型熱風乾燥機內靜置10分鐘後,如上所述般測定乾熱處理後之PET捲縮紗之一次捲縮數、捲縮率及二次捲縮數。又,如上所述般對實施例1~4、及比較例1中所獲得之絨毛布帛之外觀進行評價。將該等結果示於下述表1。

Claims (13)

  1. 一種聚酯系纖維,其係具有捲縮者,其特徵在於:藉由150℃且10分鐘之乾熱處理而捲縮形狀發生變化,於上述乾熱處理前具有滿足下述(1)所示之要件之捲縮,於上述乾熱處理後具有滿足下述(2)所示之要件之捲縮,上述乾熱處理係以乾燥空氣作為介質而賦予熱之處理,上述一次捲縮係纖維所具有之捲縮之中,具有最小週期之最細之捲縮,上述二次捲縮係與複數個一次捲縮重疊,具有大於一次捲縮之週期之捲縮,上述一次捲縮數依據JIS L1015測定,上述二次捲縮數係自原生棉之中取出纖維長為50mm以上之未開纖部分,於未向該未開纖部分施加負載之情況下測定二次捲縮之山數a及未開纖部分之纖維長b,基於二次捲縮之山數a及未開纖部分之纖維長b,使用下述數式,以樣品數n=5算出,二次捲縮數(個/25mm)=25a(個)/b(mm)(1)一次捲縮數為5.0個/25mm以上3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1.0個/25mm以上4.0個/25mm以下,(2)一次捲縮數為3.0個/25mm以上8.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聚酯系纖維,其中於上述乾熱處理前具有滿足一次捲縮數為5.0個/25mm以上15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1.0個/25mm以上4.0個/25mm以下之要件之捲縮。
  3. 如請求項1或2之聚酯系纖維,其單纖維纖度為1dtex以上10dtex以下。
  4. 一種聚酯系纖維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藉由對於在直至賦予捲縮為止之製紗步驟中未受到150℃以上之熱之聚酯系纖維,於捲縮賦予步驟1中,於130℃以上2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滿足下述(2)所示之要件之捲縮後,於捲縮賦予步驟2中,於70℃以上130℃以下之溫度下賦予捲縮,藉而獲得具有滿足下述(1)所示之要件之捲縮之聚酯系纖維,(1)一次捲縮數為5.0個/25mm以上3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1.0個/25mm以上4.0個/25mm以下;(2)一次捲縮數為3.0個/25mm以上8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
  5. 如請求項4之聚酯系纖維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捲縮賦予步驟1係使用選自由齒輪捲曲機及壓紋輥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進行。
  6. 如請求項4或5之聚酯系纖維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捲縮賦予步驟2係利用機械壓入法進行。
  7. 一種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使整個絨毛部中含有30重量%以上之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聚酯系纖維。
  8. 如請求項7之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其中對於上述聚酯系纖維於90℃以上160℃以下之溫度下進行拋光。
  9. 如請求項7或8之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絨毛布帛包含長絨毛部及短絨毛部,且長絨毛部之平均絨毛長與短絨毛部之平均絨毛長之差為2mm以上。
  10. 如請求項9之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其中於短絨毛部含有上述聚酯系纖維。
  11. 如請求項9之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其中於長絨毛部含有丙烯酸系纖維,該丙烯酸系纖維包含含有35重量%以上且未達95重量%之丙烯腈之丙烯酸系共聚物。
  12. 如請求項10之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其中於長絨毛部含有丙烯酸系纖維,該丙烯酸系纖維包含含有35重量%以上且未達95重量%之丙烯腈之丙烯酸系共聚物。
  13. 一種絨毛布帛,其特徵在於:含有整個絨毛部之30重量%以上之如請求項1之聚酯系纖維,上述聚酯系纖維具有一次捲縮數為3.0個/25mm以上8.0個/25mm以下,且二次捲縮數為0.0個/25mm以上1.0個/25mm以下之捲縮。
TW109105123A 2019-03-01 2020-02-18 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其製造方法、含其之絨毛布帛、及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 TWI8394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7370 2019-03-01
JP2019037370 2019-03-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4697A TW202104697A (zh) 2021-02-01
TWI839467B true TWI839467B (zh) 2024-04-2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78306B2 (ja) 人工毛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かつら
JP2006214056A (ja) 織物
CN113474500B (zh) 具有卷曲的聚酯系纤维、其制造方法、含有该纤维的绒头布帛以及绒头布帛的制造方法
TWI839467B (zh) 具有捲縮之聚酯系纖維、其製造方法、含其之絨毛布帛、及絨毛布帛之製造方法
JP2016125166A (ja) 複合仮撚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織編物
JP2015190074A (ja) 複合仮撚糸及びこの複合仮撚糸を用いた織編物
TWI837446B (zh) 絨毛布帛、及其製造方法
CN114575007B (zh) 聚酯系纤维、使用其的绒头布帛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N220503410U (zh) 绒头布帛
JP7439960B2 (ja) 複合繊維、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および繊維製品
CN218621301U (zh) 绒头布帛
CN113906175B (zh) 绒头布帛及其制造方法
WO2000052241A1 (fr) Multifilament destine a un tissu a poils du type mohair, tissu a poils comprenant ce multifilament,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ce tissu
JPS6146578B2 (zh)
JPS62191540A (ja) ビ−バ−毛皮調立毛布帛とその製法
JPS59228019A (ja) ポリエステル系潜在捩れ繊維
JP3611051B2 (ja) 吸水性に優れたポリエステル織編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71237A (ja) 特殊捲縮糸
JPS60239513A (ja) 人工毛皮綿毛用ポリエステル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3520937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複合糸条の製造方法
JPH03287810A (ja) 偏平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立毛織編物
JPS59228044A (ja) 合成繊維立毛パイル織編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345735A (ja) 混繊交絡糸
JPS62206051A (ja) 立毛製品の製造方法
JP2003082541A (ja) ポリエステル仮撚加工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