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9186B -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9186B
TWI839186B TW112115011A TW112115011A TWI839186B TW I839186 B TWI839186 B TW I839186B TW 112115011 A TW112115011 A TW 112115011A TW 112115011 A TW112115011 A TW 112115011A TW I839186 B TWI839186 B TW I8391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up
bars
module
side vertical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5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吳昌修
顏聖益
黃珈漩
Original Assignee
建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建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建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1150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39186B/zh
Priority to CN202321126316.6U priority patent/CN2216642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9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9186B/zh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一種箍筋模組,包含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以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包含二第一內側立筋、二第二內側立筋、第一連接頂筋、二第一底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包含二第三內側立筋、二第四內側立筋、第二連接頂筋、二第二底筋。二第一底筋分別連接於二第一內側立筋與二第二內側立筋的底端,且第一內側立筋與第二內側立筋之間形成第一上開口。二第二底筋分別連接於二第三內側立筋與二第四內側立筋的底部,且第三內側立筋與二第四內側立筋之間形成第二上開口。

Description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有關一種箍筋模組,特別是指一種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現有技術的建築物經常使用鋼筋混凝土(RC)的結構作為結構性的主體。在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常見的樑鋼筋系統主要包括複數根平行排列的主筋以及複數根用來箍束主筋的箍筋。箍筋主要是綁縛定位於主筋上,構成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中的鋼筋主結構,接著在鋼筋結構的周圍製作模板,然後進行混凝土灌漿,即形成鋼筋混凝土的結構。
近幾年發展出一筆箍式的箍筋結構,並套設於同一水平面的主筋橫截面上,藉以將主筋橫截面方向上得到平均的箍束力之外,沿著主筋縱向延伸的箍束力也可以平均分散。然而,當架設箍筋後再設置其餘主筋時並不便利,且往往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此有必要解決當前的現有技術問題可更加地達到提高施工便利性及可縮短工時的箍筋結構。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係用於增加施工便利性及縮短製造樑鋼筋系統的工程時間。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的箍筋模組包含:具有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相疊合的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以及與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相疊合的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其中,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包含二第一內側立筋、二第二內側立筋、第一連接頂筋及與連接於二第一內側立筋與二第二內側立筋的底端的第一底筋,且第一內側立筋與二第二內側立筋之間形成第一上開口;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包含二第三內側立筋、二第四內側立筋、第二連接頂端以及連接於二第三內側立筋與二第四內側立筋的底端的第二底筋;二第一底筋與第一下開口位置對應且二第二底筋與第二下開口位置對應。
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的箍筋模組包含:具有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或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相疊合的複數個下開口箍筋。其中,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包含二第一內側立筋、二第二內側立筋、第一連接頂筋及與連接於二第一內側立筋與二第二內側立筋的底端的第一底筋,且第一內側立筋與二第二內側立筋之間形成第一上開口;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包含二第三內側立筋、二第四內側立筋、第二連接頂端以及連接於二第三內側立筋與二第四內側立筋的底端的第二底筋;二第一底筋及二第二底筋分別與不同的下開口箍筋的下開口位置對應。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係使用上述箍筋模組,並包含以下步驟:平行設置二第一主筋;依序掛設複數個外箍筋組於該二第 一主筋上;設置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於複數個外箍筋組;經由外箍筋開口設置複數個第二主筋於複數個箍筋模組的底部;設置複數個第三主筋於複數個箍筋模組的頂部;其中,該些第一主筋及該些第三主筋並排設置;設置複數個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於複數個第三主筋上;其中,透過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的第一橫掛部及第二開口箍筋模組的第二橫掛部橫掛於複數個第三主筋;以及設置複數個箍筋帽蓋於複數個箍筋模組上;其中箍筋帽蓋對應該些開口設置。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係使用上述箍筋模組,並包含以下步驟:平行設置二第一主筋;依序掛設複數個外箍筋組於該二第一主筋上;設置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於複數個外箍筋組;經由外箍筋開口設置複數個第二主筋於複數個箍筋模組的底部;設置複數個第三主筋於複數個箍筋模組的頂部;其中,該些第一主筋及該些第三主筋並排設置;將複數個箍筋橫掛於複數個第三主筋上;以及設置複數個箍筋帽蓋於複數個箍筋模組上;其中箍筋帽蓋對應該些開口設置。
透過本發明的箍筋模組的使用,可在組裝主筋時更為便利,藉此能達到縮短箍筋模組的施工工時。
100:箍筋模組
1:外箍筋組
1a:外箍筋
11:第一外側立筋
111:勾掛端
12:第二外側立筋
13:底筋部
14:外箍筋開口
2A: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
2B: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
21A:第一內側立筋
22A:第二內側立筋
21B:第三內側立筋
22B:第四內側立筋
23A:第一底筋
23B:第二底筋
24A:第一上開口
24B:第二上開口
25A:第一空隙
26A:第二空隙
25B:第三空隙
26B:第四空隙
27A:第一連接頂筋
27B:第二連接頂筋
28A:第一容置部
28B:第二容置部
3:下開口箍筋
31:第五內側立筋
32:第六內側立筋
33:第三底筋
34:下開口
3A: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
3B: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
31A:第五內側立筋
32A:第六內側立筋
31B:第七內側立筋
32B:第八內側立筋
33A:第三底筋
33B:第四底筋
34A:第一下開口
34B:第二下開口
35A:第一連接底筋
35B:第二連接底筋
36A:第一橫掛部
36B:第二橫掛部
4:第一主筋
41:第一區段
42:第二區段
5:箍筋
51:立筋
52:底筋
53:勾掛端
6:第二主筋
7:第三主筋
8:箍筋帽蓋
X:第一方向
Z:第二方向
P:直立鋼筋結構體
d1A:間距
d2A:間距
d3A:間距
d1B:間距
d2B:間距
d3B:間距
圖1A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分解示意圖。
圖1B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分解示意圖。
圖2A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圖2B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圖3A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部分側面示意圖。
圖3B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另一部分側面示意圖。
圖3C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部分側面示意圖。
圖3D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另一部分側面示意圖。
圖4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仰視圖。
圖5A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分解示意圖。
圖5B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分解示意圖。
圖6A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圖6B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圖7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仰視圖。
圖8A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分解示意圖。
圖8B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分解示意圖。
圖9A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圖9B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圖10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箍筋模組之仰視圖。
圖11為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流程圖。
圖12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一狀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二狀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之詳細步驟流程圖。
圖15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詳細步驟狀態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三狀態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四狀態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五狀態示意圖。
圖19A、19B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六狀態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七狀態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樑鋼筋系統之完成狀態示意圖。
為方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對本發明的意旨、結構及其功效,獲得深入的理解,底下舉出一較佳實施例配合所附的圖式,將本發明做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實施例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其製造方法。首先,參閱圖1A、2A、3A及3B所示,其為用來實現本發明之箍筋模組結構之第一實施例。本發明之箍筋模組100包含外箍筋組1、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外箍筋組1包含複數個外箍筋1a,其中每一個一外箍筋1a包含第一外側立筋11、第二外側立筋12以及底筋部13。第一外側立筋11與第二外側立筋12於第一方向X上並排設置;底筋部13沿第一方向X延伸而設置於第一外側立筋11及第二外側立筋12之底端,也就是說,底筋部13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外側立筋11及第二外側立筋12之底端連接。另外,相對於底筋部13的一端形成外箍筋開口14,以使外箍筋組1具有外箍筋開口14,而經由外箍筋開口14來放置容納至少一條主筋。其中,第一外側立筋11及第二外側立筋12分別具有勾掛端111,以使勾掛端111能掛設於樑鋼筋系統的主筋。於本發明實施例中,圖1A所示的勾掛端111外型係為了能穩定掛設於樑鋼筋的主筋所設計的,但勾掛端111的外型不限於此。上述各立筋及底筋部13及彼此間的連接關係較佳係以一體成型彎折的方式來形成,但不以此為限。
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包含二第一內側立筋21A、二第二內側立筋22A以及二第一底筋23A。第一內側立筋21A分別與第二外側立筋12 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一外側立筋11及第二外側立筋12之間。具體來說,第一內側立筋21A分別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設置,以使二第一內側立筋21A係於第二方向Z上並排設置。第二內側立筋22A則分別在第一方向X上與第一內側立筋21A並排設置且分別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二外側立筋12及第一外側立筋11之間。如圖2A所示,在第二外側立筋12及第一外側立筋11之間,分別設置有第一內側立筋21A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以及設置有第二內側立筋22A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
第一底筋23A係分別相對於外箍筋1a的底筋部13並排設置。其中,二第一底筋23A分別沿第一方向X設置以連接於第一內側立筋21A與第二內側立筋22A的底端,從而二第一內側立筋21A與二第二內側立筋22A之間形成第一上開口24A。第一上開口24A與外箍筋開口14係朝向相同方向,能使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設置於外箍筋組1的內部。另一方面,第一內側立筋21A、第一底筋23A及第二內側立筋22A形成第一容置部28A。具體來說,第一容置部28A係從第一內側立筋21A延伸至其底端,接著第一內側立筋21A底端相對於第一底筋23A彎折沿著第一方向X至第二內側立筋22A底端連接,最後再從第二內側立筋22A底端延伸至第二內側立筋22A形成的空間,且能容納至少一條主筋。最後,其中第二外側立筋12及第二內側立筋22A之間具有第一空隙25A,第一外側立筋11及第一內側立筋21A之間具有第二空隙26A;且第一空隙25A及第二空隙26A相對於外箍筋1a的底筋部13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本發明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進一步包含第一連接頂筋27A。第一連接頂筋27A係沿第二方向Z將二條第二內側立筋22A頂端連接。
類似於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第二上開口模組2B包含二第三內側立筋21B、二第四內側立筋22B以及二第二底筋23B。第三內側立 筋21B分別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一外側立筋11及第二外側立筋12之間。具體來說,第三內側立筋21B分別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設置,以使二第三內側立筋21B係於第二方向Z上並排設置。其中,第三內側立筋21B,在第二方向Z上與第二內側立筋22A並排設置。第四內側立筋22B則分別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二外側立筋12及第一外側立筋11之間。其中,第四內側立筋22B,在第二方向Z上與該第一內側立筋21A並排設置且在該第一方向X上與該第三內側立筋21B並排設置。如圖2A所示,在第二外側立筋12及第一外側立筋11之間,分別設置有第三內側立筋21B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以及設置有第四內側立筋22B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
二第二底筋23B係分別相對於外箍筋1a的底筋部13並排設置。其中,二第二底筋23B沿第一方向X設置以連接於第三內側立筋21B與第四內側立筋22B的底端,從而第三內側立筋21B與第四內側立筋22B之間形成第二上開口24B。第二上開口24B與外箍筋開口14係朝向相同方向,能使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設置於外箍筋組1的內部。另一方面,第三內側立筋21B、第二底筋23B及第四內側立筋22B形成第二容置部28B。具體來說,第二容置部28B係從第三內側立筋21B延伸至其底端,接著第四內側立筋22B底端相對於第二底筋23B彎折沿著第一方向X至第四內側立筋22B底端連接,最後再從第四內側立筋22B底端延伸至第四內側立筋22B形成的空間,且能容納至少一條主筋。最後,其中第二外側立筋12及第三內側立筋21B之間具有第三空隙25B,第一外側立筋11及第四內側立筋22B之間具有第四空隙26B;且第三空隙25B及第四空隙26B相對於外箍筋1a的底筋部13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本發明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進一步包含第二連接頂筋27B。第二連接頂筋27B係沿第二方向Z將二條第四內側立筋22B頂端連接,並形成第二固定部。上述各立筋、頂筋及底筋及彼此間的連接關係較佳係以一體成型彎折的方式來形成,但不以此為限。
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包含二第五內側立筋31A、二第六內側立筋32A以及二第三底筋33A。第五內側立筋31A分別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一外側立筋11及第二外側立筋12之間。具體來說,第五內側立筋31A分別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設置,以使兩條第五內側立筋31A於第二方向Z上並排設置。第六內側立筋32A則分別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五內側立筋31A及第二外側立筋12之間。具體來說,如圖2A所示,在第二外側立筋12及第一外側立筋11之間的設置,分別設置有第二內側立筋22A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分別設置有第六內側立筋32A與第二內側立筋22A重疊,分別設置有第五內側立筋31A與第一內側立筋21A重疊,以及設置有第一內側立筋21A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
二第三底筋33A係分別相對於外箍筋1a的底筋部13並排設置。其中,二第三底筋33A沿第一方向X設置以分別連接於第五內側立筋31A與第六內側立筋32A的頂端,從而第五內側立筋31A與第六內側立筋32A之間形成第一下開口34A。第一下開口34A與第一上開口24A係朝向相反方向,以使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與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相疊合設置。其中,第三底筋33A位置係相對於第一底筋23A與第一下開口34A相對應;第一底筋23A的位置則係相對於第三底筋33A與第一上開口24A相對應。另一方面,第六內側立筋32A、第三底筋33A以及第五內側立筋31A形成第一橫掛部36A。具體來說,第一橫掛部36A係從第六內側立筋32A延伸 至其頂端,接著第六內側立筋32A底端相對於第三底筋33A沿著第一方向X至第五內側立筋31A頂端連接,最後再從第五內側立筋31A頂端延伸至第五內側立筋31A形成的空間,且能用於橫掛至少一條主筋。
本發明之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進一步包含第一連接底筋35A。第一連接底筋35A係沿第二方向Z而設置於二條第五內側立筋31A底部。
同樣於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包含二第七內側立筋31B、二第八內側立筋32B以及二第四底筋33B。第七內側立筋31B分別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一外側立筋11及第二外側立筋12之間。具體來說,第七內側立筋31B分別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設置,以使兩條第七內側立筋31B於第二方向Z上並排設置。第八內側立筋32B則分別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五內側立筋31A及第一外側立筋11之間。具體來說,如圖2A所示,在第二外側立筋12及第一外側立筋11之間的設置,分別設置有第四內側立筋22B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分別設置有第八內側立筋32B與第四內側立筋22B重疊,分別設置有第七內側立筋31B與第三內側立筋21B重疊,以及設置有第三內側立筋21B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
二第四底筋33B係分別相對於外箍筋1a的底筋部13並排設置。其中,第四底筋33B沿第一方向X設置以分別連接於第七內側立筋31B與第八內側立筋32B的頂端,從而第七內側立筋31B與第八內側立筋32B之間形成第二下開口34B。第二下開口34B與第二上開口24B係朝向相反方向,以使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與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相疊合設置。其中,第四底筋33B位置係相對於第二底筋23B與第二下開口34B相對應;第 二底筋23B的位置則係相對於第四底筋33B與第二上開口24B相對應。另一方面,第八內側立筋32B、第四底筋33B以及第七內側立筋31B形成第二橫掛部36B。具體來說,第二橫掛部36B係從第八內側立筋32B延伸至其頂端,接著第八內側立筋32B底端相對於第四底筋33B沿著第一方向X至第七內側立筋31B頂端連接,最後再從第七內側立筋31B頂端延伸至第七內側立筋31B形成的空間,且能用於橫掛至少一條主筋。
本發明之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進一步包含第二連接底筋35B。第二連接底筋35B係沿第二方向Z而設置於二條第七內側立筋31B底部。
如圖4所示,在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沿第二方向交錯排列,且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分別與一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及一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耦接。其中,在第二方向Z上,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與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之間可以等間隔的方式排列,其間距可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二第一底筋23A之間或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二第二底筋23B之間的間距大約相同。但在不同實施例中,可採用彼此之間的距離更大的二第一底筋23A或二第二底筋23B,且一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二底筋之間設有相鄰的另一上開口箍筋模組的一底筋。亦即,相鄰的二上開口箍筋模組的所在位置在第二方向Z上至少一部分重疊。
變化實施例(第一實施例)
承上,參閱圖1B、2B、3C及3D所示,其為用來實現本發明之箍筋模組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本發明之箍筋模組100包含外箍筋組1、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以及複數個下開口箍筋3。其變 化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由複數個下開口箍筋3來取代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每一個下開口箍筋3包含第五內側立筋31、第六內側立筋32以及第三底筋33。第五內側立筋31分別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一外側立筋11及第二外側立筋12之間。具體來說,不同下開口箍筋3的第五內側立筋31分別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設置,以使相鄰兩個下開口箍筋3的第五內側立筋31於第二方向Z上並排設置。不同的下開口箍筋3的第六內側立筋32則分別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五內側立筋31及第二外側立筋12之間。具體來說,如圖2B所示,在第二外側立筋12及第一外側立筋11之間的設置,分別設置有第二內側立筋22A或第三內側立筋21B與第二外側立筋12並排;分別設置有第六內側立筋32與第二內側立筋22A或第三內側立筋21B重疊,分別設置有第五內側立筋31與第一內側立筋21A或第四內側立筋22B重疊,以及設置有第一內側立筋21A或第四內側立筋22B與第一外側立筋11並排。
第三底筋33係分別相對於外箍筋1a的底筋部13並排設置。其中,第三底筋33沿第一方向X設置以分別連接於第五內側立筋31與第六內側立筋32的頂端,從而第五內側立筋31與第六內側立筋32之間形成下開口34。下開口34與第一上開口24A及第二上開口24B係朝向相反方向,以使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與複數個下開口箍筋3相疊合設置。其中,第三底筋33位置係相對於第一底筋23A或第二底筋23B與下開口34相對應;第一底筋23A的位置則係相對於第三底筋33與第一上開口24A相對應。第二底筋23B的位置則係相對於不同的第三底筋33與第二上開口24B相對應。另一方面,下開口箍筋3本身可作為橫掛部而能用於橫掛至少一條主筋。在此變化實施例中,第五內側立筋31與第六內側立筋32沿著第一方向X互相平行,且較佳為相同的長度。藉由相同 結構的下開口箍筋3,在交錯配置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之情況下,亦可簡化製造樑鋼筋系統的流程。
第二實施例
接著,參閱圖5A、6A所示,其為用來實現本發明之箍筋模組結構之第二實施例。同樣於第一實施例,本發明之箍筋模組100包含外箍筋組1、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雖該些元件之結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然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中的二第一底筋23A、二第二底筋23B、二第三底筋33A及二第四底筋33B之間的間距大約可為第一實施例的兩倍,亦即採用相較第一實施例沿第二方向Z更寬的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沿著第二方向Z交錯排列且複數個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複數個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亦對應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沿著第二方向Z交錯排列。
圖7所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箍筋模組100之仰視圖,如圖7所示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主要不同處在於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二第二底筋23B中的一者位於相鄰的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二第一底筋23A之間,較佳為二第二底筋23B中的一者位於二第一底筋23A的正中間,以使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與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的組合體至少部分重疊於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與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的組合體。藉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建築物的耐 震力等。在實際的運用上,箍筋模組100可包含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複數個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複數個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該些組合體以規律的方式沿第二方向Z排列,並在由上述組合體未覆蓋到的區域中,亦可單獨設置如第一實施例所提的底筋之間的間距較小的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與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的組合體或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與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的組合體。
變化實施例(第二實施例)
參閱圖5B、6B所示,其為用來實現本發明之箍筋模組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同樣於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在此變化實施例中,亦可由複數個下開口箍筋3來取代第二實施例的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且外箍筋組1、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設置方式可與第二實施例相同。另外,下開口箍筋3的結構及其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之間的相對應關係亦與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相同。具體而言,每一個第一底筋23A及每一個第二底筋23B的位置較佳為分別相對於不同的下開口箍筋3的第三底筋33相對應,因此依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配置來可調整下開口箍筋3的數量等。詳細的下開口箍筋3的結構及配置方式已於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中所述,故省略其具體說明。
第三實施例
參閱圖8A、9A所示,其為用來實現本發明之箍筋模組結構之第三實施例。同樣於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本發明之箍筋模組100包含外箍筋組1、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第一下開口箍筋 模組3A以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雖該些元件之結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然而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為包含沿第二方向Z交錯排列的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以及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和對應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以及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沿著第二方向Z交錯排列的複數個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複數個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且二第一底筋23A、二第二底筋23B、二第三底筋33A及二第四底筋33B之間的間距大約可為第一實施例的三倍,亦即採用相較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沿第二方向Z更寬的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
圖10所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箍筋模組100之仰視圖,如圖10所示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的主要不同處在於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二第二底筋23B中的一者位於相鄰的一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二第一底筋23A之間,上述二第二底筋23B中的另一個位於相鄰的另一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中的二第一底筋23A之間。進一步而言,另一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中的二第二底筋23B中的一個位於上述相鄰的另一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二第一底筋23A之間。因此,在第三實施例中,至少一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二第一底筋23A之間設置有相鄰的二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第二底筋23B中的一個,或至少一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二第二底筋23B之間設置有相鄰的二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第一底筋23A中的一個。另外,在第三實施例中,在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與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的組合體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與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的組合體所覆蓋的區域之外,亦可另設置如第二實施例中所提尺寸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與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的組合體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與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的組合體。
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二第一底筋23A之間設有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相鄰的二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一個第二底筋23B時,於第二方向Z上,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二第一底筋23A中的一個與相鄰的一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第二底筋23B中的一個的間距d1A、上述相鄰的一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第二底筋23B中的一個與相鄰的另一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第二底筋23B中的一個之間的間距d2A、及上述相鄰的另一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第二底筋23B中的一個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二第一底筋23A中的另一個的間距d3A皆相同。
同樣地,當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二第二底筋23B之間設有與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相鄰的二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第二底筋23B中各一個時,於第二方向Z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二第二底筋23B中的一個與相鄰的一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第一底筋23A中的一個的間距d1B、上述相鄰的一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第一底筋23A中的一個與相鄰的另一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第一底筋23A中的一個之間的間距d2B、及上述相鄰的另一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第一底筋23A中的一個與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二第二底筋23B中的另一個的間距d3B皆相同。藉此,能夠以規律的方式排列上下開口箍筋模組。
變化實施例(第三實施例)
參閱圖8B、9B所示,其為用來實現本發明之箍筋模組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同樣於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在此變化實施例中,亦可由複數個下開口箍筋3來取代第三實施例的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以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且外箍筋組1、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第二 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設置方式可與第三實施例相同。另外,下開口箍筋3的結構及其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之間的相對應關係亦與第一實施例或第二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相同。具體而言,每一個第一底筋23A及每一個第二底筋23B的位置較佳為分別相對於不同的下開口箍筋3的第三底筋33相對應,因此依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配置來可調整下開口箍筋3的數量等。詳細的下開口箍筋3的結構及配置方式已於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中所述,故省略其具體說明。
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承上,繼續參見圖11,說明了本發明的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的主要步驟。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開始於步驟S401,於平行設置二第一主筋4。具體來說,如圖12所示,兩條第一主筋4以平行方向穿設於直立鋼筋結構體P中,並且兩條第一主筋4於同一水平面上相對平行。
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步驟S402,依序掛設複數個箍筋模組100的外箍筋組1於二第一主筋4上。具體來說,如圖13所示,本發明箍筋模組100的外箍筋組1透過其勾掛端111勾掛於第一主筋4上,以使兩條第一主筋4上掛設複數個外箍筋組1。
此外,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有進一步的包括圖14所示的詳細步驟。搭配圖15所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詳細步驟S501,掛設該些箍筋模組100於第一區段41。具體來說,如圖15和圖16所示,外箍筋模組1先掛設於第一主筋4的第一區段41上,再於後續步驟流程接連掛設組成該些箍筋模組100的其他元件。
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詳細步驟S502,掛設複數個箍筋5於第二區段42,其中箍筋5包含並排之二立筋51及連接該二立筋51底端之底筋52。具體來說,如圖15所示,箍筋5以進一步包括勾掛端53。勾掛端53係於並排的兩條立筋51頂端延伸的,搭配圖16所示,該些箍筋5透過勾掛端53掛設於第一主筋4的第二區段42上。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區段41及第二區段42於實際應用時分別為樑鋼筋系統的塑角區及非塑角區,第一區段41能使樑鋼筋系統的主筋縱向延伸的箍束力平均分散。
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步驟S403,設置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於複數個外箍筋組1。具體來說,如圖16和圖17所示,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第一底筋23A及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第二底筋23B分別對應其中一個外箍筋模組1的底筋部13於同一水平面疊合設置,以使第一內側立筋21A位於第二外側立筋12與第二內側立筋22A之間;第二內側立筋22A位於第一內側立筋21A與第一外側立筋11之間。另外,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和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與複數個外箍筋組1之間的設置係透過固定件綁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固定件是指鐵絲,但於實際應用時固定件的材質及外型不受此限制。另外,雖圖16所示的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排列方式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方式,然而亦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之方式設置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
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步驟S404,經由外箍筋開口14設置複數個第二主筋6於複數個箍筋模組100的底部。具體來說,如圖17和圖18所 示,第二主筋6能穿設於直立鋼筋結構體P中,且經由外箍筋開口14及第一上開口24A或第二上開口24B進入並容置於外箍筋組1的底筋部13及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第一容置部28A或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第二容置部28B。
接著,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步驟S405,設置複數個第三主筋7於複數個箍筋模組100的頂部;其中,該些第一主筋4及該些第三主筋7並排設置。具體來說,如圖18和圖19A所示,第三主筋7能穿設於直立鋼筋結構體P中,並透過固定件綁定。以使第三主筋7與第一主筋4於同一水平面平行設置。
再者,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步驟S406,在此實施例中,以圖1B、2B、3C及3D所述之實施例為例,將複數個下開口箍筋3橫掛於複數個第三主筋7上。具體來說,如圖19A和圖20所示,部分的下開口箍筋3的下開口34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第一上開口24A係朝向相反方向,透過複數個下開口箍筋3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相疊合以至少部分並伸入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共同形成閉合的內圈箍筋系統,使得利用下開口箍筋3的結構作為橫掛部能橫掛於複數個第三主筋7上。同樣地,其他部分的下開口箍筋3的下開口34與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第二上開口24B係朝向相反方向,透過複數個下開口箍筋3與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相疊合以至少部分並伸入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共同形成閉合的內圈箍筋系統,使得利用下開口箍筋3的結構作為橫掛部能橫掛於複數個第三主筋7上。
另外,為了方便說明,本實施例係如圖19A所示,以複數個下開口箍筋3採用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之排列方式為例,然而 亦可對應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排列方式,例如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或第三實施例之變化實施例設置更多下開口箍筋3。
另外,當採用如圖1A、2A、3A及3B所示的包含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的箍筋模組100來製造樑鋼筋系統時,在S406中,設置複數個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於複數個第三主筋7上;其中,透過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的第一橫掛部36A橫掛於複數個第三主筋7。具體來說,如圖19B所示,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的第一下開口34A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的第一上開口24A係朝向相反方向,透過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與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相疊合以至少部分並伸入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共同形成閉合的內圈箍筋系統,使得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的第一橫掛部36A能橫掛於複數個第三主筋7上。同樣地,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的第二下開口34B與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第二上開口24B係朝向相反方向,透過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與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相疊合以至少部分並伸入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共同形成閉合的內圈箍筋系統,使得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的第二橫掛部36B能橫掛於複數個第三主筋7上。進一步而言,在步驟S407中可採用的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的型態不限於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圖1A、2A、3A及3B)所示之型態,亦可對應複數個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2A及複數個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2B的尺寸及排列方式,例如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或第三實施例設置複數個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3A及複數個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3B等。
最後,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步驟S407,設置複數個箍筋帽蓋8於複數個箍筋模組100上;其中,箍筋帽蓋8對應該些開口設置。具體來說,如圖20和圖21所示,箍筋帽蓋8會對應於位於第二區段42的箍筋5及位於第一區段41的外箍筋組1的開口設置。於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每一箍筋帽蓋8於其中一個箍筋5的勾掛端53一旁勾住第一主筋4,形成箍筋5皆配置一個箍筋帽蓋8,且對應箍筋5的開口;箍筋帽蓋8於每一個外箍筋1a兩端的勾掛端53旁設置一個箍筋帽蓋8,形成外箍筋1a皆配置一個箍筋帽蓋8,且對應外箍筋1a的外開口。最後圖14即為完成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完成狀態示意圖。
本發明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透過外箍筋組的勾掛端能掛設於主筋,外箍筋組的外開口能容置上開口箍筋模組及下開口箍筋模組,且上開口箍筋模組的上開口與下開口箍筋模組或複數個下開口箍筋的下開口為朝向相反方向能相互疊合。本發明的箍筋模組能套設於同一水平面的主筋橫截面上,並便於主筋的設置,藉此能達到縮短箍筋模組的施工工時。
縱使本發明已由上述之實施例詳細敘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藝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故,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0:箍筋模組
1:外箍筋組
1a:外箍筋
11:第一外側立筋
111:勾掛端
12:第二外側立筋
13:底筋部
14:外箍筋開口
2A: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
2B: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
21A:第一內側立筋
22A:第二內側立筋
21B:第三內側立筋
22B:第四內側立筋
23A:第一底筋
23B:第二底筋
24A:第一上開口
24B:第二上開口
25A:第一空隙
26A:第二空隙
25B:第三空隙
26B:第四空隙
27A:第一連接頂筋
27B:第二連接頂筋
28A:第一容置部
28B:第二容置部
3:下開口箍筋
31:第五內側立筋
32:第六內側立筋
33A:第三底筋
34A:下開口
X:第一方向
Z:第二方向

Claims (22)

  1. 一種箍筋模組,包含:一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包含:二第一內側立筋;二第二內側立筋,分別在一第一方向上與該第一內側立筋並排設置;一第一連接頂筋,設置連接二該第二內側立筋頂端;以及二第一底筋,分別連接於相對之該第一內側立筋與該第二內側立筋之底端;其中該二第一內側立筋及該二第二內側立筋之間形成一第一上開口;一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沿著與該第一方向不同的一第二方向上與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並排設置,並包含:二第三內側立筋,在該第二方向上與該第二內側立筋並排設置;二第四內側立筋,在該第二方向上與該第一內側立筋並排設置且在該第一方向上與該第三內側立筋並排設置;一第二連接頂筋,設置連接二該第四內側立筋頂端;以及二第二底筋,分別連接於相對之該第三內側立筋與該第四內側立筋之底端;其中該二第三內側立筋及該二第四內側立筋之間形成一第二上開口;一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設置與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相疊合並具有一第一下開口與該第一上開口朝向相反方向;一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設置與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相疊合並具有一第二下開口與該第二上開口朝向相反方向; 其中,該二第一底筋與該第一下開口位置對應,該二第二底筋與該第二下開口位置對應。
  2. 一種箍筋模組,包含:一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包含:二第一內側立筋;二第二內側立筋,分別在一第一方向上與該第一內側立筋並排設置;一第一連接頂筋,設置連接二該第二內側立筋頂端;以及二第一底筋,分別連接於相對之該第一內側立筋與該第二內側立筋之底端;其中該二第一內側立筋及該二第二內側立筋之間形成一第一上開口;一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沿著與該第一方向不同的一第二方向上與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並排設置,並包含:二第三內側立筋,在該第二方向上與該第二內側立筋並排設置;二第四內側立筋,在該第二方向上與該第一內側立筋並排設置且在該第一方向上與該第三內側立筋並排設置;一第二連接頂筋,設置連接二該第四內側立筋頂端;以及二第二底筋,分別連接於相對之該第三內側立筋與該第四內側立筋之底端;其中該二第三內側立筋及該二第四內側立筋之間形成一第二上開口;複數個下開口箍筋,分別設置與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和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一個相疊合並分別具有一下開口,該下開口與該第一上開口和該第二上開口朝向相反方向; 其中,該二第一底筋及該二第二底筋分別與不同的該下開口箍筋的該下開口位置對應。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箍筋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外箍筋組,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及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係設置於該外箍筋組內,其中該外箍筋組包含複數個外箍筋,其中每一個該外箍筋包含:一第一外側立筋;一第二外側立筋,與該第一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以及一底筋部,設置連接該第一外側立筋及該第二外側立筋之底端,且該外箍筋之開口為相對於該底筋部一端形成的。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箍筋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外箍筋組,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該複數個下開口箍筋係設置於該外箍筋組內,其中該外箍筋組包含複數個外箍筋,其中每一個該外箍筋包含:一第一外側立筋;一第二外側立筋,與該第一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以及一底筋部,設置連接該第一外側立筋及該第二外側立筋之底端,且該外箍筋之開口為相對於該底筋部一端形成的。
  5. 如請求項3或4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外側立筋及該第二外側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6. 如請求項3或4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二第一內側立筋,分別與該第二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一外側立筋及該第二外側立筋之間, 該二第二內側立筋,分別與該第一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二外側立筋及該第一外側立筋之間,該二第三內側立筋,分別與該第一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一外側立筋及該第二外側立筋之間,該二第四內側立筋,分別與該第二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二外側立筋及該第一外側立筋之間。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內側立筋、該第一底筋及該第二內側立筋形成一第一容置部,該第三內側立筋、該第二底筋及該第四內側立筋形成一第二容置部,並且,該第一容置部及該第二容置部分別容納至少一主筋。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二外側立筋及該第二內側立筋之間具有一第一空隙,該第一外側立筋及該第一內側立筋之間具有一第二空隙,該第二外側立筋及該第三內側立筋之間具有一第三空隙,該第一外側立筋及該第四內側立筋之間具有一第四空隙,該第一空隙及該第二空隙相對於該底筋部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並且,該第三空隙及該第四空隙相對於該底筋部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9. 如請求項3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包含:二第五內側立筋,分別與該第一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一外側立筋及該第二外側立筋之間;二第六內側立筋,分別與該第二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五內側立筋及該第二外側立筋之間;以及 二第三底筋,分別連接於相對之該第五內側立筋與該第六內側立筋之頂端;其中該二第五內側立筋與該第六內側立筋之間形成該第一下開口,該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包含:二第七內側立筋,分別與該第二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一外側立筋及該第二外側立筋之間;二第八內側立筋,分別與該第一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七內側立筋及該第一外側立筋之間;以及二第四底筋,分別連接於相對之該第七內側立筋與該第八內側立筋之頂端;其中該二第七內側立筋與該二第八內側立筋之間形成該第二下開口,其中,該第三底筋與該第一上開口位置對應,並且,該第四底筋與該第二上開口位置對應。
  10. 如請求項4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每一個該複數個下開口箍筋包含:第五內側立筋,與該第一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一外側立筋及該第二外側立筋之間;第六內側立筋,與該第二外側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五內側立筋及該第二外側立筋之間;以及第三底筋,連接於相對之該第五內側立筋與該第六內側立筋之頂端;其中該二第五內側立筋與該第六內側立筋之間形成該下開口,其中,該第三底筋與該第一底筋或該第二底筋位置對應。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五內側立筋與該第一內側立筋重疊設置, 第六內側立筋與該第二內側立筋重疊設置,該第七內側立筋與該第三內側立筋重疊設置,並且,該第八內側立筋與該第四內側立筋重疊設置。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五內側立筋與該第一內側立筋或該第四內側立筋重疊設置,並且,該第六內側立筋與該第二內側立筋或該第三內側立筋重疊設置。
  13. 如請求項9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四內側立筋、該第三底筋以及該第五內側立筋形成一第一橫掛部,該第八內側立筋、該第四底筋以及該第七內側立筋形成一第二橫掛部,並且,該第一橫掛部及該第二橫掛部分別用於橫掛至少一主筋。
  1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二第二底筋中的一個位於該二第一底筋之間。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二第二底筋中的該一個與該二第一底筋中的一個沿著該第二方向的間距與該二第二底筋中的該一個與該二第一底筋中的另一個沿著該第二方向的間距相同。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箍筋模組,包含沿著該第二方向排列的複數個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其中,該二第二底筋中的一個位於該複數個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一個的該二第一底筋之間,並且,該二第二底筋中的另一個位於該複數個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另一個的該二第一底筋之間。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箍筋模組,包含複數個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其中該複數個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一個的該二第二底筋 中的該另一個位於該複數個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該另一個的該二第一底筋之間,並且,該複數個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另一個的該二第二底筋中的一個位於該複數個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該另一個的該二第一底筋之間。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複數個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該一個的該二第二底筋中的該另一個與該複數個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該另一個的該二第一底筋中的一個之間具有一第一間距,該複數個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該一個的該二第二底筋中的該另一個與該複數個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該另一個的該二第二底筋中的該一個之間具有一第二間距,該複數個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該另一個的該二第二底筋中的該一個與該複數個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中的該另一個的該二第一底筋之間具有一第三間距,並且,該第一間距、該第二間距及該第三間距都相同。
  19. 一種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平行設置二第一主筋;依序掛設複數個如請求項1所述之箍筋模組的該外箍筋組於該二第一主筋上;設置複數個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及複數個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於複數個該外箍筋組;經由該外箍筋開口設置複數個第二主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的底部; 設置複數個第三主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的頂部;其中,該些第一主筋及該些第三主筋並排設置;設置複數個該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及複數個該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於複數個第三主筋上;其中,透過該第一下開口箍筋模組的一第一橫掛部及該第二下開口箍筋模組的一第二橫掛部橫掛於該複數個該第三主筋;以及設置複數個箍筋帽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上;其中,該箍筋帽蓋對應該些開口設置。
  20. 一種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平行設置二第一主筋;依序掛設複數個如請求項2所述之箍筋模組的該外箍筋組於該二第一主筋上;設置複數個該第一上開口箍筋模組及複數個該第二上開口箍筋模組於複數個該外箍筋組;經由該外箍筋開口設置複數個第二主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的底部;設置複數個第三主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的頂部;其中,該些第一主筋及該些第三主筋並排設置;將該複數個下開口箍筋橫掛於該複數個第三主筋上;以及設置複數個箍筋帽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上;其中,該箍筋帽蓋對應該些開口設置。
  21. 如請求項19或20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樑鋼筋系統包含相連接之一第一區段及一第二區段。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掛設該些箍筋模組之步驟包含:掛設該些外箍筋模組於該第一區段;以及掛設複數個箍筋於該第二區段,其中該箍筋包含並排之二立筋及連接該二立筋底端之一底筋。
TW112115011A 2023-04-21 2023-04-21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TWI8391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15011A TWI839186B (zh) 2023-04-21 2023-04-21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CN202321126316.6U CN221664292U (zh) 2023-04-21 2023-05-11 箍筋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15011A TWI839186B (zh) 2023-04-21 2023-04-21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9186B true TWI839186B (zh) 2024-04-11

Family

ID=91618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5011A TWI839186B (zh) 2023-04-21 2023-04-21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21664292U (zh)
TW (1) TWI839186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0946B (zh) * 2021-10-12 2022-10-11 建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0946B (zh) * 2021-10-12 2022-10-11 建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664292U (zh) 2024-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56330B1 (ko) 벽체의 전단보강을 위한 일체형 전단보강철근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벽체의 전단보강철근 배근구조
TWI780946B (zh)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ITPC20090003A1 (it) Modulo strutturale per la costruzione di gallerie ad arco prefabbricate
TWI839186B (zh)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JP6955352B2 (ja) 梁筋
JP3208485U (ja) スターラップ構造
JP6781747B2 (ja) 二重巻補強方法及び二重巻補強方法で製造された製品
EP2780517B1 (en) Steel reinforcing structure for concrete
TWI775642B (zh)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鋼筋籠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KR102127735B1 (ko) 내진보강형 칸막이 벽돌벽 및 그 시공방법
JP2024535967A (ja) 複合接続素子で製造したコンクリ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及びそれを建てる方法
TW202316011A (zh)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TWI840198B (zh)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JP2016125258A (ja) 鉄筋籠用の補強枠、フープ筋、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鉄筋籠
JP2024155671A (ja) 梁補強システム用あぶみグループ及び梁補強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
JP7132767B2 (ja) 梁筋とその配筋方法
TWM524861U (zh) 連結用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結構
JP4005259B2 (ja) 柱および梁の構築方法
TW201900993A (zh) 具連續一體成型箍筋之鋼筋耐震強化結構
JP6690938B2 (ja) 梁鉄筋の組立方法
JP7483569B2 (ja) 柱の外殻PCa部材片及び柱の外殻PCa部材
JP6674929B2 (ja) 柱梁接合部柱フープ筋幅止め具
KR20240109521A (ko) 철근 유닛, 철근 모듈, 철근 어셈블리 및 이의 조립 방법
JP6886095B2 (ja) 開口部の補強構造
JPH0417681Y2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