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8397B - 用於形成包括具有不同介電厚度之兩個電容器的電子產品的方法和相對應的電子產品 - Google Patents

用於形成包括具有不同介電厚度之兩個電容器的電子產品的方法和相對應的電子產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8397B
TWI838397B TW108130608A TW108130608A TWI838397B TW I838397 B TWI838397 B TW I838397B TW 108130608 A TW108130608 A TW 108130608A TW 108130608 A TW108130608 A TW 108130608A TW I838397 B TWI838397 B TW I8383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electrode region
dielectric layer
protective layer
bottom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0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1567A (zh
Inventor
佛洛朗 拉勒曼德
史蒂芬妮 包凡爾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1830616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3621119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1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1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8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8397B/zh

Links

Abstract

一種用於形成包括一第一電容器以及一第二電容器的一電子產品之方法,所述電子產品包括: -在一半導體基板(100)中的所述第一電容器的一底部電極區域(101)以及所述第二電容器的一底部電極區域, -具有一第一厚度的一第一介電層(106),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之上, -具有一第二厚度的一第二介電層(108),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之上,所述第一厚度以及所述第二厚度是不同的, -所述第一電容器的一頂端電極區域(111、124),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之上以及在該第一介電層之上, -所述第二電容器的一頂端電極區域(113、125),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之上以及在該第二介電層之上。

Description

用於形成包括具有不同介電厚度之兩個電容器的電子產品的方法和相對應的電子產品
本發明是有關於積體化領域,並且更具體而言是有關於電子產品、相關的半導體產品、以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更明確是有關於包括電容器之電子構件。
例如是電容器的電子構件可用各種形式而被整合到半導體產品中。例如,平面電容器可藉由形成兩個被一介電層分開的平面電極而被形成在半導體基板之上。然而,平面電容器提供低電容密度,此意指高值電容將會消耗相當大的矽面積
為了克服此問題,已經提出的是利用半導體基板的相同表面積來形成三維結構,以增加電容器的電容。具有每m2 一法拉的數量級的電容密度已經利用三維電容器來達成。三維電容器的製造已經透過例如是形成高深寬比結構之深反應離子式蝕刻(更佳的是以縮寫DRIE著稱)的製造方法的採用而變為可行的。
因此,已經提出的是在一矽結構中形成例如是盲孔或柱的各種結構的矩陣,以便於形成電容器的底部電極。通常,一介電層是用一保形方式被沉積在孔洞中或是整個柱之上(亦即,在底部電極之上),並且一頂端電極被形成在介電質之上以便於形成一電容器。
已經觀察到的是,在具有包括孔洞的一底部電極之電容器中,底部電極的深寬比可達到17。在具有包括柱的一底部電極之電容器中,深寬比可達到50。孔洞及柱的各種例子被揭示在文件US8283750中。
以上的解決方案聚焦在表面的增加,其目標是在增加一電容器的電容值。
為了增加一電容器的電容值,亦已經提出利用具有一高介電常數(相對於二氧化矽)的介電材料。
再者,已經提出在電容器彼此的頂端上實施電容器,所述電容器是利用包括所述電容器的裝置的金屬互連線來並聯連接,以在利用相同的矽表面積之下增加電容值。此種裝置可能被熟習此項技術者稱為MIMIM(代表金屬-絕緣體-金屬-絕緣體-金屬)。
最後,並且如同可被熟習此項技術者所構想出的,調整電容器的介電層的厚度是可能的。但是調整此厚度對於電容器的使用壽命是有直接影響。
事實上,具有一給定厚度的電容器的使用壽命尤其可用時間、使用溫度、以及施加電壓的一函數來加以估計。
可從上述推論出的是,電容器的不同參數是針對於每一個應用而被選擇。在包括一陣列的電容器的裝置中,這些電容器呈現相同的崩潰電壓(以及針對於一給定可靠度目標的相同的最大可容許的施加電壓)通常也是所期望的。此使得所述電容器的製造變得容易,因為它們是以一平行方式製造的。
為了符合使用者就施加電壓而論的要求,所有在同一個晶片上做成的電容器都可在將能夠承受最高施加電壓的具有滿足的使用壽命的介電厚度下加以做成。此可能降低裝置的每單元面積的電容,因為某些電容器將會是根據對於它們所必須承受的電壓而言將是過厚的介電質而定的。
再者,已經觀察到的是對於某些使用者而言,被配置在半導體晶片上的電容器的只有一部分可被操作在一高電壓下。因此,提供一種增加電容密度同時確保滿足的可靠度之解決方案是所期望的。
本發明已經按照以上的問題來加以完成。
本發明提供一種形成至少一第一電容器以及一第二電容器之方法,其包括: -在一半導體基板中形成該第一電容器的一底部電極區域及該第二電容器的一底部電極區域, -在該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之上形成一第一保護層(此步驟讓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被露出,亦即該第一保護層並不延伸在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之上), -在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之上形成具有一第一厚度的一第一介電層, -在該第一介電層之上及在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之上形成一第二保護層(此步驟讓該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被露出,亦即該第一保護層並不延伸在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之上), -移除該第一保護層以露出該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 -在該第二電容器的第二電極區域之上形成具有一第二厚度的一第二介電層,該第一厚度以及該第二厚度是不同的, -移除該第二保護層, -在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之以及在該第一介電層之上形成該第一電容器的一頂端電極區域,以便於形成該第一電容器,以及 -在該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之上及在該第二介電層之上形成該第二電容器的一頂端電極區域,以便於形成該第二電容器。
藉由在一電容器的一底部電極區域之上利用一保護層,形成具有將會針對於一特定電容器來選擇的一厚度的一介電層,同時被該保護層所覆蓋的底部電極區域可接收具有一不同厚度的一介電層是可能的。
因為所述底部電極被形成在一半導體基板中,因此所述兩個電容器亦被形成在同一半導體基板上,並且這些具有不同介電厚度的電容器最終可在同一晶片上。
應注意到的是,在本說明中,所述形容詞底部及頂端僅僅是指出兩個電極的個別位置而已,並且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是第一個被製造的電極。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在一半導體基板中形成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及/或該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包括在該半導體基板中形成至少一柱或是至少一盲孔。
已經觀察到的是,利用一保護層來保護底部電極是可行的,所述底部電極包括一或多個柱、或是一或多個孔洞、或是一或多個溝槽。
應注意到的是,以上方法容許獲得超過兩個電容器(例如N個電容器),每一個電容器具有一介電層,其具有一個別厚度。
為了製造N個不同的電容器,所述方法接著可包括在一半導體基板中形成複數個電容器的複數個底部電極區域、以及對於該複數個電容器的每一個電容器的在該電容器的未被覆蓋的底部電極區域之上形成具有一特定厚度的一介電層(例如是該電容器特有的),而其它電容器的其它底部電極區域被覆蓋至少一層保護材料。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在一半導體基板中形成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或是該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包括一深反應離子式蝕刻步驟。因此,本發明是可應用在高深寬比結構中。應注意到的是,深寬比是在兩個相鄰柱之間的最小寬度(或是一孔洞的寬度、或是一溝槽的寬度)以及已經被蝕刻的材料的深度(一盲孔的深度、或是一溝槽的深度、或是一柱的高度)之間的比例。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形成該第一保護層或是形成該第二保護層包括一非保形沉積步驟,例如是一PECVD(電漿強化化學氣相沉積)步驟。
本發明人已經觀察到的是,利用例如PECVD來沉積一保護層容許以一種可能非保形方式來沉積一層,該層阻擋任何盲孔或是在柱之間的溝槽。材料的一快速沉積於是可避免介電質沉積在被該保護層所覆蓋的區域中。
應注意到的是,PECVD是一種致能在低溫下(<400°C)以高沉積速率沉積厚膜(1 μm的範圍)之技術,尤其是相對於其它例如是LPCVD(低壓化學氣相沉積)的技術,其提供較低的沉積速率並且需要高溫處理。
應注意到的是傳統上,利用PECVD所沉積的膜的不良保形性被看作為一缺點。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則是有利的,容許形成未必一定要填入所述結構(孔洞、溝槽、柱)的插塞,並且使用較少的材料/沉積時間。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該保護層(第一或第二)包括二氧化矽。
此材料已經展示出容許快速沉積,其避免介電質在該保護層之下的任何形成/沉積。再者,此材料可相關於該介電層被選擇性地蝕刻。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其中移除該第一保護層包括一蝕刻步驟,其具有相關於該第一保護層的一選擇性,所述選擇性大於10的選擇性臨界值(該第一保護層比該介電層至少快10倍被蝕刻),及/或 移除該第二保護層包括一蝕刻步驟,其具有針對於該第二保護層的一選擇性,所述選擇性相關於該第二介電層是大於10的選擇性臨界值。
因此,所述保護層的材料可被選擇以便於獲得上述的選擇性位準。熟習技術者將能夠選擇適當的材料,例如是二氧化矽。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用於該第一及/或該第二保護層的蝕刻步驟包括利用一氫氟酸浴、或是一緩衝氧化物蝕刻劑。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該方法進一步包括: -在該第二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形成一第三保護層(並且讓該第一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被露出), -在該第一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形成具有該第一厚度的一第三介電層, -在該第三介電層之上及在該第一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形成一第四保護層(並且讓該第二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被露出), -移除該第三保護層以露出該第二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 -在該第二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形成具有該第二厚度的一第四介電層, -移除該第三保護層, -在該第一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及在該第三介電層之上形成一補充頂端電極區域,以便於形成一第三電容器, -在該第二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及在該第四介電層之上形成一補充頂端電極區域,以便於形成一第四電容器。這兩個頂端電極可在相同的步驟期間加以沉積。
因此,本發明亦適用於以MIMIM著稱的電容器堆疊。應注意到的是,以上的實施例亦可利用所述補充電極作為先前做成的電容器的頂端電極而被執行複數次(以用於製造MIMIMIM且依此類推)。
應注意到的是,所述堆疊電容器具有相同的介電厚度,因而當一電壓被施加時將會類似地作動。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所述保護層具有在盲孔的寬度或是在柱周圍的溝槽的寬度的兩倍範圍內(加或減20%)的一厚度。
較佳的是,該第一保護層的厚度(或是該第二保護層的厚度)是該第一或第二底部電極區域的孔洞的寬度的兩倍範圍內(加或減20%)。事實上,當此厚度是在此寬度的兩倍範圍內,並且因為所用的沉積方法可以是非保形的時候,如此容許在孔洞之上形成一插塞,以避免任何材料沉積在被覆蓋的底部電極區域的表面上。
或者是,若是柱被利用以取代孔洞,該第一保護層的厚度或是該第二保護層的厚度可以是在圍繞一柱的溝槽的寬度的兩倍範圍內(加或減20%)。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電子產品,其包括一第一電容器以及一第二電容器,該電子產品包括: -在一半導體基板中的該第一電容器的一底部電極區域及該第二電容器的一底部電極區域, -具有一第一厚度的一第一介電層,其被配置在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之上, -具有一第二厚度的一第二介電層,其被配置在該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之上,該第一厚度以及該第二厚度是不同的, -該第一電容器的一頂端電極區域,其被配置在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之上以在該第一介電層之上, -該第二電容器的一頂端電極區域,其被配置在該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之上及在該第二介電層之上。同樣地,這兩個頂端電極可在相同的步驟期間加以沉積。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該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及/或該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包括在該半導體基板中的至少一柱、或是至少一盲孔、或是一溝槽。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該電子產品進一步包括: -具有該第一厚度的一第三介電層,其被配置在該第一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之上, -具有該第二厚度的一第四介電層,其被配置在該第二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之上, -一補充頂端電極區域,其被配置在該第一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及在該第三介電層之上,以便於形成一第三電容器, -一補充頂端電極區域,其被配置在該第二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及在該第四介電層之上,以便於形成一第四電容器。同樣地,這兩個頂端電極可在相同的步驟期間加以沉積。
應注意到的是,以上所界定的電子產品可利用如同在以上所界定的方法的任何特定實施例來加以產生。
根據一實施例的用於製造包括兩個具有不同的介電厚度的電容器的此電子產品的步驟將會在以下加以描述。
圖1A是一半導體基板100的側視圖,並且該基板在此例子中是一矽基板。此基板通常具有數百微米的數量級的一厚度。
如同在圖1B上所展示的,為了形成一電容器,底部電極是從該基板的(在該圖上)頂表面而被形成在該矽基板中。一第一底部電極101以及一第二底部電極102在此圖上。這些電極的製造包括在半導體基板100的表面的頂端上實行一DRIE步驟。在此例子中,此DRIE步驟形成分別和第一底部電極101以及第二底部電極102相關的兩個孔洞103及104。
應注意到的是,本發明並不限於包括孔洞的電極。各種形狀的電極是與本申請案中所述實施例相容的。例如,所述電極可包括一陣列的柱:所述DRIE步驟因此藉由在這些柱周圍蝕刻來界定柱。
為了獲得導電電極,一摻雜步驟可在孔洞103及104的形成之前或是之後,利用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選擇的一製程(例如是穿過預先沉積以及擴散進行摻雜)來加以執行。或者是,一種導電材料(例如是TiN)在所述孔洞或溝槽中的沉積亦可加以實行,其仍然是利用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選擇的一製程(例如是原子層沉積)。
一旦所述電極被形成後,一第一保護層105藉由在半導體基板100的整個頂表面之上、包含在第一底部電極101之上以及在該第二底部電極102之上、的沉積來加以形成(圖1C)。
第一保護層105包括利用一PECVD方法沉積的二氧化矽(並且甚至可只包括二氧化矽)。此PECVD是非保形的,即如同可在該圖上觀察到的,其中孔洞103及104並未被填入、或是部分被填入有所述保護層。
較佳的是,第一保護層105的厚度是孔洞103及104的寬度的至少兩倍(應注意到為了簡單起見,在所述圖上並非是如此的)。事實上,當此厚度是孔洞103及104的寬度的至少兩倍時,並且因為所述沉積步驟的非保形,所以孔洞103及104變成是不可從基板的頂端接達的。事實上,一插塞是在所述孔洞的開口處被形成,因為沉積在這些開口周圍的材料最後變成是覆蓋所述孔洞的。此插塞將避免材料直接沉積在下方的電極之上。
或者是,若柱取代孔洞而被利用,則第一保護層的厚度可以是圍繞一柱的溝槽的寬度的至少兩倍。
如同在圖1D上所展示的,一微影步驟被實行以在第一保護層105中界定一圖案。所述保護層被形成以便於在第二底部電極102之上。第一底部電極101是在此步驟之後被露出。
第一保護層的一蝕刻步驟可利用氫氟酸浴或是緩衝氧化物蝕刻劑來加以執行,以在不蝕刻矽基板下移除第一保護層的二氧化矽。
如同在圖1E上所展示的,一第一介電層106接著被形成。此第一介電層被形成在第一底部電極101之上。
所述第一介電層具有一第一厚度,其可根據電容器的最終應用來選擇的。所述第一介電層是以一保形方式加以沉積,並且其可包含任何適當的介電材料,例如是矽氮化物(Si3 N4 )、鋁氧化物(Al2 O3 )、鉿氧化物(HfO2 )等。如同在該圖上所展示的,所述第一介電層在第一底部電極101的整個表面上具有一均勻厚度。因為第一保護層105的緣故,所以第一介電層106亦不接觸到第二底部電極102的表面。
為了圖案化此第一介電層使得其僅覆蓋第一底部電極,一第二保護層107如同在圖1F上所展示地加以沉積。此第二保護層可包含二氧化矽,並且其可具有和第一保護層相同的厚度,以便於覆蓋所述孔洞。
此第二保護層107接著在一微影步驟期間被圖案化(圖1G),所述微影步驟類似於參考圖1D的所述者。第二保護層107至少是在第一介電層之上以及在第一底部電極101之上。應注意到的是,第一介電層抵擋被用來蝕刻第二保護層107的蝕刻浴。換言之,在第二保護層的材料(例如二氧化矽)以及用於第一介電層的材料(例如矽氮化物)之間有高度的選擇性。
如同在圖1H上所展示的,該第一介電層是利用第二保護層107而被圖案化。一濕式蝕刻步驟可被利用,其並不蝕刻第二保護層107的材料以及矽基板的材料。例如,利用磷酸(H3 PO4 )以移除矽氮化物(若此材料被選擇用於第一介電層的話)是可能的。
如同在圖1I上所展示的,未被第一介電層106所覆蓋的第一保護層105可被移除(一微影步驟可被實行以保護該第二保護層)。第二底部電極102現在是被露出的。
在此階段並且如同在圖1J上所展示的,形成一第二介電層108是可能的。此第二介電層被形成在第二底部電極102之上。
所述第二介電層具有一第二厚度,其可根據電容器的最終應用來選擇的,並且與第一介電層的第一厚度不同的。第二介電層是用一保形方式被沉積,並且其可包含任何適當的介電材料,例如是氮化矽(Si3 N4 )、氧化鋁(Al2 O3 )、氧化鉿(HfO2 )等。如同在該圖上所展示的,第二介電層在第二底部電極102的整個表面上具有一均勻厚度。因為第二保護層107的緣故,所以第二介電層108也不接觸到第二底部電極102的表面。
如同在圖1K上所展示的,為了圖案化第二介電層108,一額外保護層109被形成在第二介電層108之上。所述額外保護層109是類似於第一及第二保護層。
如同在圖1L上所展示的,額外保護層109是透過一微影步驟而被圖案化,以便於只存在於第二底部電極102以及第二介電層108之上。
如同在圖1M上所展示的,第二介電層是利用額外保護層109而被圖案化。一濕式蝕刻步驟可被利用,其並不蝕刻額外保護層109的材料以及矽基板的材料。例如,利用磷酸(H3 PO4 )以移除矽氮化物(若此材料被選擇用於第一介電層的話)是可能的。
如同在圖1N上所展示的,剩餘的保護層可被移除,其中第二保護層被移除,並且額外保護層109被移除,以便於讓只被配置在第一底部電極區域101之上的第一介電層106被露出、以及讓只被配置在第二底部電極區域102之上的第二介電層108被露出。
優選的是,若矽氮化物被利用在介電質堆疊中,則一氧化步驟被實行以形成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知為ONO(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的一堆疊110,其被形成在所述兩個介電層之上(圖1O)。此外,矽質的半導體基板100的維持露出的表面可進行氧化,因此最小化在底部電極之間透過從一電容器至另一電容器的表面電流而的洩漏。
接著,如同在圖1P上所展示,一第一頂端電極區域111被形成在第一介電層106之上及在第一底部電極區域101之上,以便於形成一第一電容器112。此第一電容器112亦利用電容器符號來概要地展示。此電容器具有一容量是第一介電層106的厚度的一函數。此電容器的崩潰電壓也是此厚度的一函數。
一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3被形成在第二介電層108之上以及在第二底部電極區域102之上,以便於形成一第二電容器114。此第二電容器114亦利用電容器符號來概要地展示。此電容器具有一容量是第二介電層108的厚度的一函數。此電容器的崩潰電壓也是此厚度的一函數。
應注意到的是,第一及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1及113完全填入最初所形成的孔洞或溝槽。這些頂端電極可包含多晶矽或是摻雜的多晶矽。第一及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1及113可以是由相同層所做成的,以便於最小化製程步驟的數量。
一替代實施例被展示在圖2A至2L上。在此實施例中,堆疊電容器被形成。
此實施例的第一步驟是類似於以上關於圖1A至1O所述的步驟。
因此,圖2A是類似於圖1O,並且相同的元件在所有的圖上載有相同的元件符號。
為了形成堆疊電容器或是MIMIM電容器,一頂端電極層115在一沉積步驟中加以形成。此頂端電極層115包括多晶矽,並且其厚度可以是小於孔洞的寬度。
所述頂端電極層包括兩個頂端電極區域: 一第一頂端電極區域116是在第一介電層106之上以及在第一底部電極區域之上,以便於形成一第一電容器, 一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7是在第二介電層108之上以及在第二底部區域之上,以便於形成一第二電容器。
如同在圖2C上所展示的,一第三保護層118可被形成在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7之上,同時讓第一頂端電極區域116被露出(第三保護層是類似於第一及第二保護層,因而其可類似地被圖案化)。
一第三介電層119接著沉積在經露出並且未被第三保護層118所覆蓋的第一頂端電極區域116之上。在此例子中,第三介電層119具有第一電容器的第一介電層的厚度。
為了圖案化第三介電層119,一第四保護層120(類似於該第一、第二及第三保護層)被形成在第一頂端電極區域116之上(圖2D)。
第三介電層119接著透過一蝕刻步驟而被圖案化(圖2E)。
第三保護層118被移除(圖2F),以便於讓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7被露出。第三介電層的在第四保護層120之下的剩餘部分維持在第一頂端電極區域116之上。
如同在圖2G上所展示的,一第四介電層121被沉積在該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7之上。此第四介電層具有第二電容器的第一介電層的厚度。
為了圖案化第四介電層121,一第二額外保護層122被沉積及圖案化(圖2H),以便於在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7之上。
如同在圖2I上所展示的,第四介電層121藉由蝕刻露出的區域而被圖案化,其中只有保留第四保護層120的部分以及第二額外保護層的部分。
接著,如同在圖2J上所展示的,所保留的第四保護層120的部分以及第二額外保護層的部分藉由蝕刻來加以移除。
在此階段,只有被配置在第一頂端電極區域116之上的第三介電層119被露出,並且只有被配置在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7之上的第四介電層121被露出。
優選的是,若矽氮化物被利用在介電質堆疊中,則一氧化步驟被實行以形成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知為ONO(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的一堆疊123,其被形成在所述兩個介電層之上(圖2K)。此外,頂端電極層115的維持被露出的表面可進行氧化。
接著,如同在圖2L上所展示的,一第一補充頂端電極區域124被形成在第三介電層119之上以及在第一頂端電極區域116之上,以便於形成一第三電容器。此第三電容器可並聯連接於藉由第一底部電極區域101、第一介電層106、以及第一頂端電極區域116所形成的電容器。所述兩個電容器共用一電極:第一頂端電極區域116。藉由相互連接第一補充頂端電極區域與第一底部電極區域101,所述兩個電容器是並聯連接的,即如同在該圖上利用電容器的符號所展示者。
一第二補充頂端電極區域125被形成在第四介電層121之上以及在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7之上,以便於形成一第四電容器。此第四電容器可並聯連接於藉由第二底部電極區域102、第二介電層108、以及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7所形成的電容器。所述兩個電容器共用一電極:第二頂端電極區域117。藉由相互連接第二補充頂端電極區域與第二底部電極區域102,所述兩個電容器是並聯連接的,即如同在該圖上利用電容器的符號所展示者。
應注意到的是,在以上的例子中,所述保護層可包括相同的材料,可以具有相同的厚度,並且可以類似地被圖案化。
以上的例子容許在同一基板上形成具有不同介電厚度以及因此具有不同崩潰電壓的電容器。因此,若所需的是在一晶片上的一部分的電容器能夠承受不同的電壓,則對於所有的電容器都使用同樣大的厚度並非必要的,因為此導致增加電容器的表面積(為了保有相同的電容值)。
再者,應注意到的是,利用如上所述方法獲得的電容器被形成在同一半導體基板中,因而最後可被設置在同一晶片上以及在同一封裝中。
額外變化
儘管本發明已經在以上參考某些特定實施例來敘述,但將會瞭解到的是,本發明並不限於所述特定實施例的細節。在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之內,可在上述實施例中進行許多的變化、修改以及發展。
100:半導體基板 101:第一底部電極(區域) 102:第二底部電極(區域) 103、104:孔洞 105:第一保護層 106:第一介電層 107:第二保護層 108:第二介電層 109:額外保護層 110:堆疊 111: 第一頂端電極區域 112:第一電容器 113:第二頂端電極區域 114:第二電容器 115:頂端電極層 116:第一頂端電極區域 117:第二頂端電極區域 118:第三保護層 119:第三介電層 120:第四保護層 121:第四介電層 122:第二額外保護層 123:堆疊 124:第一補充頂端電極區域 125:第二補充頂端電極區域
本發明的進一步特點及優點從其之某些實施例(僅藉由例證所給出而非限制性)的以下說明並且參考所附圖式而將會變成明顯的,其中: 圖1A、1B、1C、1D、1E、1F、1G、1H、1I、1J、1K、1L、1M、1N、1O及1P代表根據一實施例的兩個電容器的製造的各種步驟, 圖2A、2B、2C、2D、2E、2F、2G、2H、2I、2J、2K、2L代表根據一實施例的用以產生堆疊電容器的補充電極的製造的各種步驟。
101:第一底部電極(區域)
102:第二底部電極(區域)
106:第一介電層
108:第二介電層
110:堆疊
111:第一頂端電極區域
112:第一電容器
113:第二頂端電極區域
114:第二電容器

Claims (10)

  1. 一種形成第一電容器及第二電容器之方法,其包括:在半導體基板(100)中形成所述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101)及所述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102),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之上形成第一保護層(105),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之上形成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介電層(106),在所述第一介電層之上以及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之上形成第二保護層(107),移除所述第一保護層以露出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第二電極區域之上形成具有第二厚度的第二介電層(108),所述第一厚度及所述第二厚度是不同的,移除所述第二保護層,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之上及在所述第一介電層之上形成所述第一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以便於形成所述第一電容器,以及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之上及在所述第二介電層之上形成所述第二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以便於形成所述第二電容器,其中在半導體基板中形成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及/或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包括在所述半導體基板中形成至少一個柱或是至少一個盲孔(103、104),所述第一保護層和所述第二保護層具有在所述盲孔或是在所述柱周圍的至少一個溝槽的寬度的兩倍範圍內的厚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在半導體基板中形成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或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是包括深反應離子式蝕刻步驟。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方法,其中形成所述第一保護層或形成所述第二保護層包括非保形沉積步驟。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保護層或所述第二保護層包括二氧化矽。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方法,其中移除所述第一保護層包括蝕刻步驟,其相關於所述第一保護層具有大於10的選擇性臨界值的選擇性(所述第一保護層比所述介電層至少快10倍被蝕刻),及/或移除所述第二保護層包括蝕刻步驟,其針對所述第二保護層具有相關於所述第二介電層為大於10的選擇性臨界值的選擇性。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方法,其中用於所述第一保護層及/或所述第二保護層的所述蝕刻步驟包括利用氫氟酸浴或緩衝氧化物蝕刻劑。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頂端電極區域(117)之上形成第三保護層(118),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頂端電極區域(116)之上形成具有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三介電層(119),在所述第三介電層之上及在所述第一電容器所述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形成第四保護層(120),移除所述第三保護層以露出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頂端電極區域,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形成具有所述第二厚度的第四介電層(121),移除所述第三保護層,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及在所述第三介電層之上形成補充頂端電極區域(124),以便於形成第三電容器,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及在所述第四介電層之上形成 補充頂端電極區域(125),以便於形成第四電容器。
  8. 一種包括第一電容器及第二電容器之電子產品,所述電子產品包括:在半導體基板(100)中的所述第一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101)以及所述第二電容器的底部電極區域,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介電層(106),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之上,具有第二厚度的第二介電層(108),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之上,所述第一厚度及所述第二厚度是不同的,所述第一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111、124),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之上及在所述第一介電層之上,所述第二電容器的頂端電極區域(113、125),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之上及在所述第二介電層之上。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子產品,其中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及/或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底部電極區域包括在所述半導體基板中的至少一個柱或是至少一個盲孔(103、104)。
  10. 如請求項8或9所述之電子產品,其進一步包括:具有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三介電層(119),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具有所述第二厚度的第四介電層(121),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頂端電極區域之上,補充頂端電極區域(124),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電容器的所述頂端電極區域之上及在所述第三介電層之上,以便於形成第三電容器,補充頂端電極區域(125),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電容器的所述頂端電極區域 之上及在所述第四介電層之上,以便於形成第四電容器。
TW108130608A 2018-09-04 2019-08-27 用於形成包括具有不同介電厚度之兩個電容器的電子產品的方法和相對應的電子產品 TWI8383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306164.7A EP3621119A1 (en) 2018-09-04 2018-09-04 Method for forming an electronic product comprising two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dielectric thicknesses, and corresponding electronic product
EP18306164.7 2018-09-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1567A TW202011567A (zh) 2020-03-16
TWI838397B true TWI838397B (zh) 2024-04-1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10248B2 (en) Capaci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749160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00013047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473486B (zh) 一种电容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KR20020017091A (ko) 커패시터의 전하저장전극 형성방법
TWI763365B (zh) 深溝槽電容器、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JP2011108823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30049393A (ko) 반도체 장치 제조방법
US20210202692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an electronic product comprising two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dielectric thicknesses, and corresponding electronic product
US8664076B2 (en) Method of forming a robust, modular MIS (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capacitor with improved capacitance density
TWI838397B (zh) 用於形成包括具有不同介電厚度之兩個電容器的電子產品的方法和相對應的電子產品
TW202312506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934347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200905810A (en) Volatile memo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1151113A (ja) キャパシタ、該キャパシタを備える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0419699A (en) Process for integrating alignment and trench device
CN113517273B (zh) 电容器阵列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件
KR101211686B1 (ko) 반도체 장치의 캐패시터 제조 방법
KR100968146B1 (ko) 캐패시터 형성 방법
KR100449253B1 (ko) 커패시터 제조방법
US6133091A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lower electrode of capacitor
KR100455728B1 (ko) 반도체소자의 캐패시터 제조방법
KR101025732B1 (ko) 크랙 방지를 위한 캐패시터 제조 방법
JP2007096149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035589B1 (ko) 캐패시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