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4900B -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 Google Patents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4900B
TWI834900B TW109124925A TW109124925A TWI834900B TW I834900 B TWI834900 B TW I834900B TW 109124925 A TW109124925 A TW 109124925A TW 109124925 A TW109124925 A TW 109124925A TW I834900 B TWI834900 B TW I8349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luminum nitride
nitride particles
silicon
containing oxide
coated alumin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4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9702A (zh
Inventor
大雄樹
岡本英俊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力森諾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力森諾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力森諾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9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97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4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4900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提供一種能製造維持氮化鋁粒子之高導熱性,且耐濕性經提升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含有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一種具備氮化鋁粒子,與覆蓋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的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係具備:藉由包含特定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來覆蓋氮化鋁粒子表面的第1步驟,及,在300℃以上未滿1000℃之溫度下加熱被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覆蓋之氮化鋁粒子的第2步驟,其中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碳原子之含量為未滿1000質量ppm。

Description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本發明關於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及其之製造方法以及含有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氮化鋁之導熱性為高,且具備優異電絕緣性。因此,氮化鋁係有望作為散熱片及電子零件之密封材等之製品所使用之樹脂組成物之填充劑。然而,氮化鋁會由於與水分之反應而引起水解,導致改質成低導熱性之氫氧化鋁。又,氮化鋁在水解時也會產生具有腐蝕性之氨。
氮化鋁之水解也會因由大氣中之水分而進行。因此,已添加氮化鋁之製品在高溫、高濕之條件下,不僅有會引起耐濕性、導熱性之降低,也有導致因氮化鋁之水解所產生之氨造成之腐蝕等性能劣化的憂慮。
試圖提升氮化鋁耐濕性之技術已分別提出有如在氮化鋁粉末表面形成由Si-Al-O-N所構成之層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氮化鋁粉末表面以矽酸酯處理劑與耦合劑形成被覆層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以矽酸酯處理劑進行處理並在氮化鋁粉末表面留下有機基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使用特定之酸性磷酸酯來表面修飾氮化鋁粒子表面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參照)等。
專利文獻1之防濕性氮化鋁粉末係在氮化鋁粉末表面塗布矽酸酯層後,藉由在350~1000℃之高溫下進行燒成,而在表面上形成由Si-Al-O-N所構成之層。專利文獻2之氮化鋁系粉末係以矽酸酯處理劑與耦合劑進行表面處理後,藉由進行高溫加熱處理,而在表面形成被覆層。專利文獻3之氮化鋁粉末係以矽酸酯處理劑進行表面處理後,藉由在不超過90℃之溫度下進行加熱處理,使有機基殘留而提升與樹脂之相性提升。專利文獻4之表面修飾粒子係藉由使用特定之酸性磷酸酯而經表面修飾之氮化鋁粒子來提升耐濕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44605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08876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480402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5-7173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先前技術仍具有如以下之課題。 上述之氮化鋁粉末為了謀求提升耐濕性,而具有Si-Al-O-N之反應層、以矽酸酯處理劑與耦合劑形成之被覆層、表面修飾層等。其結果雖有發現耐濕性之改善,但仍為不充足之程度,且作為謀求提升耐濕性之手段所使用之被膜反而多有使氮化鋁本身之導熱性降低的情況。並且,仍有變得也難以作為填料以高填充配合至各種材料的課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所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能製造維持氮化鋁粒子之高導熱性,且耐濕性經提升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含有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等經過精心研討之結果,發現使用特定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並藉由特定之方法來氮化鋁粒子,即能解決上述課題,進而完成本發明。即、本發明為具有以下之構成者。
[1] 一種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係具備:氮化鋁粒子,與覆蓋前述氮化鋁粒子之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的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該方法具備: 藉由包含下述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來覆蓋前述氮化鋁粒子之表面的第1步驟,及 在300℃以上未滿1000℃之溫度下加熱被前述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覆該之前述氮化鋁粒子的第2步驟,其中 前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碳原子含量為未滿1000質量ppm。 (式(1)中,R為碳數4以下之烷基。)
[2] 如[1]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2步驟之加熱溫度為300℃以上800℃以下,前述含矽氧化物被膜為二氧化矽被膜,前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為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
[3] 如[1]或[2]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步驟中,前述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係從前述氮化鋁粒子之由BET法求出之表面積(m2 /g)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為0.1mg以上1.0mg以下。
[4] 如[1]~[3]中任一項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步驟係藉由乾式混合法或氣相吸附法來進行。
[5] 如[1]~[4]中任一項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步驟係在不包含氧氣之環境下進行。
[6] 如[1]~[5]中任一項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包含下述式(2)所示之化合物及下述式(3)所示之化合物之至少一者。 (式(2)中,R1及R2係各自獨立為氫原子或甲基,R1及R2之至少一者為氫原子,m為0~10之整數。) (式(3)中,n為3~6之整數。)
[7] 如[1]~[6]中任一項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步驟係在10℃以上200℃以下之溫度條件下進行。
[8] 一種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係具備:混合藉由如[1]~[7]中任一項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所製造之前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與樹脂的混合步驟。
[9] 一種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係具備氮化鋁粒子,覆蓋前述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的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碳原子之含量為未滿1000質量ppm,表面之藉由AES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為0.29以上5.0以下。
[10] 如[9]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前述表面藉由AES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為0.33以上、2.50以下。
[11] 一種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係具備:氮化鋁粒子與覆蓋前述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的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 碳原子之含量為未滿1000質量ppm, 覆蓋前述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由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為15%以上100%以下。
[12] 如[11]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覆蓋前述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由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為25%以上40%以下。
[13] 如[9]~[12]中任一項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碳原子之含量為50質量ppm以上。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能製造維持高導熱性,且耐濕性經提升之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等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及含有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以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以下,詳細說明關於本發明。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係製造具備:氮化鋁粒子,與覆蓋該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的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者。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膜或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含矽氧化物」,詳細內容係如後述,可舉出如二氧化矽,或與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作為氧化物,包括氧化物、氧氮化物,或氧炭氮化物等。 且,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備: 藉由包含下述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來覆蓋氮化鋁粒子之表面的第1步驟,及,在300℃以上未滿1000℃,較佳係300℃以上800℃以下之溫度下加熱被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覆蓋之氮化鋁粒子的第2步驟,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碳原子之含量為未滿1000質量ppm。 (式(1)中,R為碳數為4以下之烷基。)
參照圖1並同時詳細地說明關於此種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圖1係為作為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之一例而展示本發明之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氮化鋁粒子] 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中,使用作為原料之氮化鋁粒子係可使用市售品等公知者。氮化鋁粒子之製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有,使金屬鋁粉與氮或氨直接反應之直接氮化法、一般使氧化鋁進行碳還原一邊在氮或氨環境下進行加熱並同時進行氮化反應之還原氮化法等。
又,作為氮化鋁粒子,也可使用藉由燒結氮化鋁微粒子之凝聚物而作成顆粒狀之粒子。尤其,將累計體積之d50為1μm程度之高純度氮化鋁微粒子作成原料之燒結顆粒係可適宜使用作為氮化鋁粒子。
在此,高純度氮化鋁微粒子係指氧含量低且金屬雜質亦少之粒子。具體而言,例如,為了取得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所含之氮化鋁粒子之更高導熱性,以氧含量為1質量%以下,金屬雜質(即,鋁以外之金屬原子)之總含量為1000質量ppm以下之高純度氮化鋁為適宜。 氮化鋁粒子係可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
尚且,上述之氧之含量係能附帶有氧檢測用紅外線檢測器之無機分析裝置等進行測量。具體而言,氧含量係可藉由氧・氮・氫分析裝置(ONH836:LECO JAPAN合同公司製)來測量。
又,鋁以外之金屬原子之總含量係能以ICP (感應耦合電漿,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質量分析裝置等進行測量。具體而言,鋁以外之金屬原子之總含量係可藉由使用ICP質量分析計(ICPMS-2030:股份有限公司島津製作所製)來進行測量。
尚且,本說明書中,粒子之累計體積之d50係指相對於某粒度分布而累計體積之累積值顯示成為50%之粒徑。累計體積之d50係從使用雷射繞射散射法而得之粒度分布來求出,具體而言,累計體積之d50係可藉由使用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子徑分布測量裝置(Microtrac MT3300EX2:MicrotracBEL股份有限公司製)來測量。
本發明使用之氮化鋁粒子之形狀並非係受到特別限定者,可舉出例如,無特定形狀(破碎狀)、球形、橢圓狀、板狀(鱗片狀)等。又,在使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作為散熱材料用填料而被含有並分散於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中時,作為氮化鋁粒子,可僅使用具有相同形狀、構造之相同種類之氮化鋁粒子(單一物),亦可使用將具有相異形狀、構造之2種類以上之異種之氮化鋁粒子以各種比例混合而成之氮化鋁粒子之混合物的形態。
使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被分散並含有於散熱性樹脂組成物時,相對於散熱性樹脂組成物,構成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氮化鋁粒子之體積比(填充量)越大,則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導熱率變得越高。因此,氮化鋁粒子之形狀係以越接近因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添加而造成散熱性樹脂組成物黏度上昇為少之球形為佳。
氮化鋁粒子之平均長寬比(粒子形狀之指標)係以0.8以上1.0以下之範圍為佳,較佳為0.85以上1.0以下之範圍,更佳為0.9以上1.0以下之範圍。在此,氮化鋁粒子之平均長寬比係指對於被任意抽出之粒子100個之電子顯微鏡照像分別測量短徑(D1)與長徑(D2),該比(D1/D2)之算術平均值。尚且,短徑(D1)係指對於氮化鋁粒子之電子顯微鏡照像,被2條平行線夾住之最小長度,長徑(D2)係指對於電子顯微鏡照像,被2條平行線夾住之最大長度。
本發明使用之氮化鋁粒子之累計體積之d50係以0.2μm以上200μm以下為佳,較佳為10μm以上100μm以下,更佳為10μm以上50μm以下之範圍。
氮化鋁粒子之累計體積之d50若在上述之範圍內,即使係在對搭載電力系統電子零件之散熱材料使用含有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情況,不僅變得能供給最小厚度之薄散熱材料,並且或許係由於被膜容易地均勻地被覆氮化鋁粒子表面,故氮化鋁粒子之耐濕性也更加提升。
尚且,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或許由於係能形成厚度薄之含矽氧化物之被覆層,故在使用累計體積之d50為50μm以下之相較性細小之氮化鋁粒子的情況也對導熱性產生之影響為小。
[被覆所使用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 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中,作為構成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含矽氧化物被膜原料所使用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若為包含上述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則不論直鏈狀、環狀或分枝鏈狀之形態,皆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式(1)所示之構造係在矽原子直接鍵結氫之氫矽氧烷單位。
上述式(1)中,作為碳數為4以下之烷基即R,以甲基、乙基、丙基、t-丁基等為佳,特佳為甲基。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中,使用作為原料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為例如,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寡聚物或聚合物。
作為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例如下述式(2)所示之化合物及下述式(3)所示之化合物之至少一者為適宜。 (式(2)中,R1及R2係各自獨立為氫原子或甲基,R1及R2之至少一者為氫原子,m為0~10之整數。) (式(3)中,n為3~6之整數。)
尤其,上述式(3)中,n為4之環狀氫矽氧烷寡聚物因能在氮化鋁粒子表面形成均勻被膜從而優異。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係以100以上2000以下為佳,較佳為150以上1000以下,更佳為180以上500以下之範圍。推測藉由使用該範圍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之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而可在氮化鋁粒子表面容易形成薄且均勻之被膜。尚且,式(2)中,m係以1為佳。
本說明書中,重量平均分子量為使用凝膠滲透層析(GPC)而得之聚苯乙烯換算重量平均分子量,具體而言,可藉由管柱(Shodex(註冊商標)LF-804: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與示差折射率檢測器(Shodex(註冊商標)RI-71S:昭和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之組合進行測量。
<第1步驟> 第1步驟係藉由上述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來覆蓋上述氮化鋁粒子表面。 第1步驟若係能藉由上述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來覆蓋上述氮化鋁粒子表面,則其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作為第1步驟之方法,可舉出如使用一般性粉體混合裝置,攪拌原料之氮化鋁粒子並同將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予以噴霧等來添加,藉由乾式混合而被覆之乾式混合法等。作為粉體混合裝置,可舉出例如,亨歇爾混合機、容器旋轉型之V型摻合機、雙錐型摻合機等,具有混合葉之螺帶混合機、螺桿型摻合機、密閉型旋窯、使用磁力耦合之密閉容器之藉由攪拌棒之攪拌等。此時之溫度條件也係根據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聚矽氧化合物之沸點、蒸氣壓而不同,且並無特別限定,較佳溫度為10℃以上200℃以下,更佳為20℃以上150℃以下,較更佳為40℃以上100℃以下之範圍。
又作為第1步驟之方法,也可使用 使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蒸氣自身,或與氮氣等之惰性氣體之混合氣體附著或蒸鍍在靜置之氮化鋁粒子表面上的氣相吸附法。作為此時之溫度條件,也係根據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聚矽氧化合物之沸點、蒸氣壓而不同,且並無別特限定,較佳溫度為10℃以上200℃以下,較佳為20℃以上150℃以下,更佳為40℃以上100℃以下之範圍。並且在必要之情況,也可使系統內進行加壓或減壓。作為此時能使用之裝置,以密閉系統且能容易取代系統內之氣體之裝置為佳,可使用例如,玻璃容器、乾燥器、CVD裝置等。不攪拌氮化鋁粒子使用有機聚矽氧化合物進行被覆時之處理,則有必要採取較長之時間。然而,對於粉體彼此接觸而成為不易接觸之處,或遠離上面空氣層部之粉體,也可將處理容器間歇地放置於震動器上並藉由移動位置而能有效率良好地處理。
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第1步驟中之使用量並無特別限定。在藉由第1步驟取得之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覆蓋之氮化鋁粒子中,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係以氮化鋁粒子之從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為0.1mg以上1.0mg以下為佳,較佳為0.2mg以上0.8mg以下之範圍,更佳為0.3mg以上0.6mg以下之範圍。作為該理由,其係由於藉由作成0.1mg以上,經由詳細後述之第2步驟而得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上,能形成被覆量多且均勻之含矽氧化物被膜,又,藉由作成1.0mg以下,能形成取得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導熱率下降為少之薄含矽氧化物被膜。尚且,從上述氮化鋁粒子之從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之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係能藉由將有機聚矽氧化合物在被覆前後之氮化鋁粒子之質量差,除以由氮化鋁粒子之從BET法所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所算出之表面積(m2 )來求得。
尚且,從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能從使用氣體流動法之氮吸附BET單點法來進行測量。作為評價裝置,可使用如Mountech公司製Macsorb HM model-1210。
<第2步驟> 第2步驟係在300℃以上未滿1000℃,較佳為300℃以上950℃以下,更佳為300℃以上800℃以下之溫度下加熱藉由第1步驟取得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覆蓋之氮化鋁粒子。藉此,可在氮化鋁粒子表面形成含矽氧化物被膜。 此第2步驟中之加熱為低溫時,在氮化鋁粒子表面會形成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膜之二氧化矽被膜,而可製造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又,此第2步驟中之加熱為高溫時,氮化鋁粒子表面會形成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膜之與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膜,而可製造與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推測係在第2步驟之溫度變高時,由於構成氮化鋁粒子之鋁會出現在氮化鋁粒子表面,故與源自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矽一同地形成複合氧化物,進而形成與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膜。 第2步驟只要係能在300℃以上未滿1000℃,較佳為300℃以上950℃以下,更佳為300℃以上800℃以下之溫度加熱藉由第1步驟取得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覆蓋之氮化鋁粒子,即,只要係能將藉由第1步驟取得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覆蓋之氮化鋁粒子保持在300℃以上未滿1000℃,較佳為300℃以上950℃以下,更佳為300℃以上800℃以下之溫度範圍者,就可使用一般之加熱爐。
第2步驟之熱處理(在300℃以上未滿1000℃,較佳為300℃以上950℃以下,更佳為300℃以上800℃以下之溫度之加熱)認為係在熱處理之初期階段,被覆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藉由脫氫反應,有機聚矽氧化合物彼此,或與氮化鋁粒子表面之羥基等鍵結,而被覆變得更加強固。且,在熱處理之末期,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有機基(碳數4以下之烷基)進行分解並揮發。因此,所形成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碳原子含量變少,甚至於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碳原子之含量也變少。故可取得碳原子之含量未滿1000質量ppm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碳原子含量若未滿1000質量ppm,則耐濕性良好,又,局部存在之碳粒子不易對絕緣性等造成影響。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碳原子之含量係以未滿500質量ppm為佳,較佳未滿300質量ppm。
尚且,二氧化矽被覆係意指以將二氧化矽作為主成分之薄膜來包覆。但,在經包覆之二氧化矽與氮化鋁粒子之界面由於會有存在複數之無機複合物之可能性,故在以ToF-SIMS(Time of Flight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量分析,ION-TOF公司,TOF.SIMS5)進行分析時,也會與二次離子彼此之再結合或離子化時之分解等重疊,而也會有AlSiO4 離子、SiNO離子等之區段(segment)同時被檢測出作為副成分之情況。該ToF-SIMS分析所分析之複合區段也可定義成將氮化鋁予以二氧化矽化時之部分檢測物。作為基礎標準,二氧化矽之2次電子量若為比其他分率還多之狀態,即可將二氧化矽視為主成分。
並且,作為提升精度而確認二氧化矽純度之實驗,使用光電子分光測量裝置(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ULVAC-PHI公司,Quantera II)測量在氮化鋁多結晶基板上以相同之方法使二氧化矽被膜形成之試料表面,由於檢測出之源自Si之光電子運動能量與二氧化矽標準峰103.7eV幾乎一致,故推測幾乎成為SiO2 構造。尚且,由於加熱溫度,也可能會有有機成分殘留的情況。在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範圍內,極有可能會有有機矽氧烷成分混在之情況。
碳原子之含量係能以使用利用管狀電爐方式之非分散紅外線吸收法之碳・硫分析裝置等進行測量。具體而言,可藉由使用碳・硫分析裝置(Carbon Anlyzer EMIA-821:股份有限公司堀場製作所製)進行測量。
第2步驟之加熱溫度(熱處理溫度)為300℃以上未滿1000℃,以300℃以上950℃以下為佳,以300℃以上800℃以下為較佳。藉由在該溫度範圍下進行,而會形成耐濕性及導熱性良好之含矽氧化物被膜。具體而言,以300℃以上進行加熱時,或許係由於含矽氧化物被膜緻密化而水分變得難以穿透,而耐濕性變得良好。又,在未滿1000℃,較佳950℃以下,更佳在800℃以下加熱時,導熱性變得良好。另一方面,在1000℃以上時,耐濕性或導熱性變差。又,只要加熱溫度在300℃以上未滿1000℃,較佳為300℃以上950℃以下,更佳為300℃以上800℃以下,在氮化鋁粒子表面就會均勻地形成含矽氧化物被膜。又,加熱溫度若在300℃以上,含矽氧化物被膜成為絕緣性優異者,若在未滿1000℃,較佳為950℃以下,更佳為800℃以下,在能源成本上為有效率者。加熱溫度係以400℃以上為佳,以500℃以上為較佳,以650℃以上為更佳。
作為加熱時間,以30分鐘以上12小時以下為佳,以30分鐘以上6小時以下為較佳,更佳為45分鐘以上4小時以下之範圍。熱處理時間若在30分鐘以上,在可取得不會有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有機基(碳數4以下之烷基)之分解物殘留,且氮化鋁粒子表面上碳原子之含量非常少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面上為佳。又,藉由將加熱時間設在6小時,在可生產效率良好地製造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面上為佳。
第2步驟之熱處理之環境並無特別限定,可在例如N2 、Ar、He等之惰性氣體環境下,或包含H2 、CO、CH4 等之還原氣體之環境下,以在包含氧氣之環境下,例如大氣中(空氣中)進行為佳。
第2步驟之熱處理後,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彼此會有部分融接合的情況。於此情況,藉由將此解碎,即可取得無固著・凝聚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尚且,解碎所使用之裝置並非係受到特別限定者,可使用如輥磨機、鎚磨機、噴射磨機、球磨機等之一般性粉碎機。
又,在第2步驟結束後,亦可再依第1步驟及第2步驟之順序進行。即,亦可重複地實行依第1步驟及第2步驟之順序進行之步驟。
在第1步驟中藉由氣相吸附法而使有機聚矽氧化合物覆蓋於氮化鋁粒子表面的情況,利用氣相吸附法之被覆方法在與以液體處理實施之被覆方法相比,能均勻地形成薄含矽氧化物被膜。因此,即使重複進行複數次,例如重複2~5次程度之依第1步驟及第2步驟之順序進行之步驟,仍可發揮氮化鋁粒子之良好導熱率。
另一方面,關於耐濕性,在依第1步驟及第2步驟之順序進行之步驟次數與耐濕性之間發現有正相關性。因此,因應實際用途所要求之耐濕性程度,可自由選擇依第1步驟及第2步驟之順序進行之步驟次。
以上述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取得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由於會維持氮化鋁粒子本身之高導熱性且耐濕性亦優,故能廣泛適用作為電氣・電子領域等使用之散熱材料用途之填料。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藉由上述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即可取得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即,具備氮化鋁粒子與覆蓋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的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且碳原子之含量為未滿1000質量ppm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膜或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含矽氧化物」,可舉出如上述二氧化矽,或與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作為氧化物,包括如氧化物、氧氮化物,或氧碳氮化物等。
此種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係如後述之實施例所示般,會維持氮化鋁粒子之高導熱性,且耐濕性亦優。 例如,將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投入於調整成pH 4之鹽酸水溶液,在85℃下處理2小時(即,在85℃下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浸漬於調整成pH 4之鹽酸水溶液2小時)後時,從鹽酸水溶液中所抽出之氨之濃度係可作成在20mg/L以下,且耐濕性極優。尚且,由於在酸性溶液中水解反應係比在空氣中更加受到促進,故藉由使粒子暴露於調整成pH 4之鹽酸水溶液,而能進行耐濕性之加速試驗。因此,藉由使用pH 4之鹽酸水溶液,而可評價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耐濕性,上述氨之濃度若在20mg/L以下,即可謂耐濕性良好。又,藉由使用pH 4之鹽酸水溶液,也可一併進行耐藥品性之比較。 上述抽出之氨之濃度係以10mg/L以下為佳,以6mg/L以下為較佳。 從耐濕性之觀點,碳原子含量係以越低越佳。在此,上述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中,由於原料係使用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故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含有碳原子之情況為多,例如有包含50質量ppm以上,以及60質量ppm以上的情況。然而,如上述般只要未滿1000質量ppm,耐濕性即為優異。
又,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係以氧原子含量在1.60質量%以下為佳。氧原子之含量在1.60質量%以下時,導熱性更加優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氧原子含量較佳為1.5質量%以下。又,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氧原子含量係以0.01質量%以上為佳。
覆蓋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SiO2 )藉由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係以下述式來求出。 上述式中,SAl (AlN)為氮化鋁粒子之Al峰之面積,SAl (AlN+SiO2 )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Al峰之面積。Al峰之面積係可從藉由將離子源與稀有氣體作為探針之測量方法即低能量離子散射(LEIS:Low Energy Ion Scattering)之分析來求出。LEIS係以將數keV之稀有氣體當作入射離子之分析手法而能進行最表面之組成分析的評價手法(參考文獻:The TRC News 201610-04 (October2016))。
又,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在參照將後述之第2步驟之燒成溫度設成650℃之表1時,覆蓋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由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為例如15%以上100%以下,以70%以上100%以下為佳,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72%以上90%以下,特佳為74%以上85%以下之範圍。在70%以上100%以下時,耐濕性更加優異。又,得知在超過95%時,有導熱率降低的情況。並且,在探討第2步驟之燒成溫度時,如後述之表4所示般,發現在較高燒成溫度下,意料之外地發現導熱率與耐濕性之平衡提升。亦即,得知若提高燒成溫度時,實施例11至實施例16之導熱率比起將表1之第2步驟在650℃下燒成者還高,並且更另人驚訝的係得知此實施例之由上述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之值在與表1之第2步驟在650℃下燒成者(實施例3、5、6)相比,即使矽含量幾乎並未改變,但由上述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降低至30%以下之程度。根據LEIS之測量原理,由於係反映表面1層之元素之分析值,故推測在650℃下燒成之表1之覆蓋氮化鋁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與表4之高溫度下燒成之表4之覆蓋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在結晶構造或化學構造上產生變化。推測本發明之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等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在表面上也會包括藉由二氧化矽或其他之燒成而化學構造產生變化之矽原子之氧化物、與其他元素之複合氧化物等。因此,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等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由上述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係以15%以上為佳,較佳為20%以上,更佳為25%以上,較更佳為30%以上。若在15%以上,則耐濕性優異。又,以100%以下為佳,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90%以下,較更佳為85%以下。若在100%以下,則導熱性優異。作為其組合,以15%以上100%以下為佳,較佳為15%以上90%以下,更佳為15%以上45%以下,較更佳為25%以上45%以下,最佳為30%以上40%以下。
又,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在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設為x(m2 /g),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矽原子之含量設為y(質量ppm)時,以滿足下述式(4)及(5)為佳,以滿足下述式(6)為較佳。 y≦1000x+500    ・・・(4) y≧100           ・・・(5) 0.03≦x≦5      ・・・(6)
尚且,矽原子之含量係能以ICP法進行測量。又,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x係與上述之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相同地,能以利用氣體流動法之氮吸附BET單點法進行測量。作為評價裝置,可使用如Mountech公司製Macsorb HM model-1210。
又,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矽原子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定,例如5000質量ppm以下,以3000質量ppm以下為佳,較佳為2800質量ppm以下,更佳為2600質量ppm以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矽原子之含量為例如100質量ppm以上。
又,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藉由表面AES(俄歇電子分光法: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為0.29以上,以0.30以上為佳,以0.32以上為較佳。如此般,利用AES分析之Si/Al原子比為0.29以上時,則耐濕性優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藉由表面AES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為5.0以下。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藉由表面AES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係可使用俄歇電子分光分析裝置(ULVAC-PHI公司製PHI-680)進行測量。
<<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使用上述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而可製造散熱性樹脂組成物。即,本發明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具備:混合藉由上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所製造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與樹脂的混合步驟。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膜或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含矽氧化物」,可舉出如上述二氧化矽,或與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作為氧化物,包括如氧化物、氧氮化物,或氧碳氮化物等。 藉由上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所製造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由於會維持氮化鋁粒子之高導熱性,且耐濕性提升,故以本發明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取得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耐濕性及導熱性優異。
混合步驟係將藉由上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所製造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與樹脂予以混合。
在混合步驟中混合之樹脂並無特別限定,從取得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耐熱性優異之觀點,以熱硬化性樹脂、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與熱可塑性樹脂之混合物為佳。作為熱硬化性樹脂,可舉出例如,聚矽氧樹脂、環氧樹脂、酚樹脂、雙馬來醯亞胺樹脂、氰酸酯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乙烯酯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乙烯醇縮醛樹脂等,可單獨使用或將二種類以上混合使用。並且,亦可對熱硬化性樹脂使用硬化劑,或添加有硬化促進劑之混合物。尤其,從硬化後之耐熱性、接著性、電特性良好之觀點,以環氧樹脂為佳,在重視柔軟密著性之用途上則以聚矽氧樹脂為佳。
尚且,聚矽氧樹脂如有加成反應硬化型聚矽氧樹脂、縮合反應硬化型聚矽氧樹脂、有機過氧化物硬化型聚矽氧樹脂等,可單獨使用或也可將黏度相異之2種類以上組合使用。尤其,取得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係使用在重視柔軟密著性之用途上時,作為聚矽氧樹脂,可舉出例如,可能成為氣泡等之原因物質之副生成物不會生成的加成反應硬化型液狀聚矽氧樹脂,可在硬化劑之存在下,藉由常溫或加熱而使基質聚合物即具有烯基之有機聚矽氧烷,與交聯劑即具有Si-H基之有機聚矽氧烷進行反應,而取得聚矽氧樹脂硬化物。尚且,作為基質聚合物之有機聚矽氧烷之具體例,有例如,具有乙烯基、烯丙基、丙烯基、己烯基等作為烯基者。尤其,有機聚矽氧烷係以具有乙烯基為佳。又,硬化觸媒係可使用例如,鉑金屬系之硬化觸媒,也可為了實現作為目的之樹脂硬化物之硬度,調整添加量後使用。
作為環氧樹脂,可舉出如雙酚A型環氧樹脂、雙酚F型環氧樹脂、雙酚S型環氧樹脂、氫化雙酚A型環氧樹脂、聯苯基環氧樹脂等之2官能環氧丙基醚型環氧樹脂、六氫酞酸環氧丙基酯、二聚物酸環氧丙基酯等之環氧丙基酯型環氧樹脂、環氧化聚丁二烯、及環氧化大豆油等之線狀脂肪族環氧樹脂、三環氧丙基異三聚氰酸酯等之雜環型環氧樹脂、N,N,N’,N’-四環氧丙基-4,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N,N,N’,N’-四環氧丙基-1,3-苯二(甲烷胺)、4-(環氧丙氧基)-N,N-二環氧丙基苯胺、3-(環氧丙氧基)-N,N-二環氧丙基苯胺等之環氧丙基胺型環氧樹脂、苯酚酚醛型環氧樹脂、甲酚酚醛型環氧樹脂、聯苯基芳烷基型環氧樹脂、萘芳烷基型環氧樹脂、4官能萘型環氧樹脂、三苯基甲烷型環氧樹脂等之多官能環氧丙基醚型環氧樹脂等。上述之環氧樹脂係可單獨使用或可將二種類以上混合使用。
在使用上述環氧樹脂時,亦可配合硬化劑、硬化促進劑。作為硬化劑,可舉出例如,甲基四氫無水酞酸、甲基六氫無水酞酸及無水腐植酸(himic anhydride)等之脂環式酸酐、十二烯基無水琥珀酸等之脂肪族酸酐、無水酞酸及無水偏苯三甲酸等之芳香族酸酐、雙酚A、雙酚F、雙酚S等之雙酚類、酚・甲醛樹脂、酚・芳烷基樹脂、萘酚・芳烷基樹脂、酚-二環戊二烯共聚物樹脂等之酚樹脂類、二氰二醯胺及己二酸二醯肼等之有機二醯肼,作為硬化觸媒,可舉出例如,參(二甲基胺基甲基)酚、二甲基苄基胺、1,8-二吖雙環(5,4,0)十一烯及其衍生物等之胺類、2-甲基咪唑、2-乙基-4-甲基咪唑及2-苯基咪唑等之咪唑類及其衍生物。該等係可單獨使用或可將二種類以上組合使用。
混合步驟係亦可併用上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以外之通常使用之氮化硼素、氧化鋁、二氧化矽、氧化鋅等之填料。
混合步驟中,上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或上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以外之填料係混合成為所欲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量即可。 取得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中之上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及上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以外之填料之總含量係以50體積%以上95體積%以下為佳,較佳為60體積%以上90體積%以下,更佳為70體積%以上90體積%以下之範圍。總含量若在50體積%以上,則能發揮良好散熱性,若在95體積%以下,則可取得在使用散熱性樹脂組成物時之良好作業性。
又,取得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中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含量係以上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及上述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以外之填料之總含量之30體積%以上100體積%以下為佳,較佳為40體積%以上100體積%以下,更佳為50體積%以上100體積%以下之範圍。總含量在30體積%以上即可發揮良好散熱性。
混合步驟中,可更加因應必要適宜添加聚矽氧、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丁醛樹脂、丙烯酸橡膠、二烯系橡膠及其共聚物等之可撓性賦予劑、矽烷系耦合劑、鈦系耦合劑、無機離子補足劑、顏料、染料、稀釋劑、溶劑等。
混合步驟之混合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舉出例如,單獨或適宜組合使用擂潰機、遊星式混合機、自轉・公轉型混合機、捏合機、輥磨機等之分散・溶解裝置,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樹脂、其他添加劑等,一次性或分批地,因應必要進行加熱並施行混合、溶解、混練的方法。
又,將取得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成形為片狀,因應必要使其反應而可做成散熱片。上述之散熱性樹脂組成物及散熱片係可適宜使用於半導體電力裝置、電力模組等之接著用途等。
作為散熱片之製造方法,可舉出如,以基材膜包夾兩面之方式壓縮加壓散熱性樹脂組成物而進行成形之方法、使用棒塗布機、網版印刷機、刮刀塗布機、模塗布機、逗號型塗布機(comma coater)等之裝置在基材膜上塗布散熱性樹脂組成物的方法等。並且,成形・塗布後之散熱片係亦可追加去除溶劑之步驟、藉由加熱等進行B階化、完全硬化等之處理步驟。如上述般,根據步驟不同而可取得各種形態之散熱片,而變得能廣泛對應於對象之用途領域、使用方法。
在基材膜上塗布或形成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際,為了使作業性良好,而可使用溶劑。作為溶劑,並非係受到特別限定者,可單獨使用酮系溶劑之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戊酮、環己酮,醚系溶劑之1,4-二噁烷、四氫呋喃、二乙二醇二甲醚、二醇醚系溶劑之甲基溶纖劑、乙基溶纖劑、丙二醇單甲基醚、丙二醇單乙基醚、丙二醇單丁基醚、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丙二醇單乙基醚乙酸酯、二乙二醇甲基乙基醚、其他之苄基醇、N-甲基吡咯啶酮、γ-丁內酯、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醯胺等或可將二種類以上混合使用。
為了將散熱性樹脂組成物形成為片狀,而變得必須要有會保持片形狀之片形成性。為了取得片形成性,可對散熱性樹脂組成物添加高分子量成分。可舉出例如,苯氧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醯胺樹脂、聚碳二亞胺樹脂、氰酸酯酯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聚酯樹脂、聚乙烯樹脂、聚醚碸樹脂、聚醚醯亞胺樹脂、聚乙烯縮醛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橡膠等,其中在從耐熱性及膜形成性優異之觀點,以苯氧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丙烯酸橡膠、氰酸酯酯樹脂、聚碳二亞胺樹脂等為佳,以苯氧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丙烯酸橡膠為較佳。該等係可單獨使用或可使用作為二種類以上之混合物、共聚物。
高分子量成分之分子量係以10000重量平均分子量以上100000重量平均分子量以下為佳,更佳為20000重量平均分子量50000重量平均分子量以下之範圍。
尚且,操作性更為良好之片形狀係藉由添加如上述範圍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成分,而能獲得保持。
高分子量成分之添加量並無特別限定,為了保持片之性質,相對於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以0.1質量%以上20質量%以下為佳,較佳為1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下,更佳為2質量%以上10質量%以下之範圍。尚且,在0.1質量%以上20質量%以下之添加量下,操作性亦優,可謀求形成良好之片、膜。
製造散熱片時所使用之基材膜只要能承受製造時之加熱、乾燥等之步驟條件者,即並無特別限定者,可舉出例如,由聚對酞酸乙二酯(PET)、聚對酞酸丁二酯(PBT)等之具有芳香環之聚酯所構成之膜、聚丙烯膜、聚醯亞胺膜、聚醚醯亞胺膜等。上述之膜可為組合二種類以上而成之多層膜,亦可為表面受到聚矽氧系等之離型劑處理者。尚且,基材膜之厚度係以10μm以上100μm以下為佳。
基材膜上所形成之散熱片之厚度係以20μm以上500μm以下為佳,更佳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散熱片之厚度在20μm以上即可取得均勻組成之散熱片,在500μm以下即可取得良好之散熱性。 [實施例]
以下,例舉實施例及比較例而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之範圍並非係受到該等實施例所任何限定者。
[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之測量] 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係為根據[被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被覆之氮化鋁粒子之質量(mg)]、[氮化鋁粒子之質量(mg)]及以後述之方法求出之[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並利用以下之式來求出(重量變化法)。在表中將結果記載於「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欄。 [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mg/m2 )] =[被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被覆之前後之氮化鋁粒子之質量差(mg)]/[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所算出之表面積(m2 )] (式中,[被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被覆之前後之氮化鋁粒子之質量差(mg)]=[被有機聚矽氧化合物所被覆之氮化鋁粒子之質量(mg)]-[氮化鋁粒子之質量(mg)], [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所算出之表面積(m2 )]=[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氮化鋁粒子之質量(g)]。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碳原子之含量之測量]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碳原子之含量係藉由使用利用管狀電爐方式之非分散紅外吸收法的碳・硫分析裝置(Carbon Anlyzer EMIA-821:股份有限公司堀場製作所製)進行測量。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氧原子之含量之測量]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氧原子之含量係在大氣中以105℃加熱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2小時後,藉由氧・氮・氫分析裝置(ONH836:LECO JAPAN合同公司製)進行測量。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矽原子之含量之測量]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矽原子之含量係利用以下之操作順序進行測量。 (1)在20cc之Teflon(註冊商標)容器投入以1:2(體積比)混合97質量%之硫酸(超特級,和光純藥製)與離子交換水而成之溶液10cc,與試樣(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0.5g。 (2)將整個Teflon(註冊商標)容器放入不銹鋼之耐壓容器,在230℃下維持15小時,而使經投入之試樣溶解。 (3)取出(1)所混合之溶液,從使用ICP(島津製作所製、ICPS-7510)測量而得之矽原子濃度來算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矽原子之含量。
[覆蓋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由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之測量] 覆蓋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被覆率係藉由利用將離子源與稀有氣體作為探針之低能量離子散射(LEIS:Low Energy Ion Scattering)之分析來求出。LEIS係使用IONTOF公司製Qtac100之裝置。入射離子係氦為3keV及6keV,氖為5keV。尚且,氧清洗後,取得後方散射粒子之能量頻譜。且,基於能量頻譜之氮化鋁粒子之Al峰之面積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Al峰之面積的值,藉由下述式算出覆蓋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被覆率。 上述式中,SAl (AlN)為氮化鋁粒子之Al峰之面積,SAl (AlN+SiO2 )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Al峰之面積。
[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x之測量] 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x係分別使用Mountech公司製Macsorb HM model-1210進行測量。尚且,使用He 70體積%與N2 30體積%之混合氣體作為吸附氣體。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x在表中記載於「BET比表面積x(m2 /g)」欄。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藉由表面AES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之測量]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藉由表面AES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係使用俄歇電子分光分析法並利用以下之方法進行測量。 使用手壓機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埋入且固定於銦箔,使用俄歇電子分光分析裝置(ULVAC-PHI公司製PHI-680),在電子線之加速電壓2kV、電流1nA下進行測量而取得光譜。將取得之光譜予以一次微分並從各元素之峰高度,求出Si原子數對Si原子、O原子、Al原子、N原子及C原子之合計數的比例,與,Al原子數對Si原子、O原子、Al原子、N原子及C原子之合計數的比例。從已求出之Si原子數對Si原子、O原子、Al原子、N原子及C原子之合計數的比例,與,Al原子數對Si原子、O原子、Al原子、N原子及C原子之合計數的比例,再算出Si/Al原子比。在每1視域為3處且4視域之合計為12測量點進行光譜之取得,且將分別算出之Si/Al原子比之平均值設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藉由表面AES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並記載於表中之「利用AES分析而得之Si/Al原子比」欄。
[粒子之耐濕性之評價]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等之粒子之耐濕性係在50ml試樣管中投入調整成pH 4之鹽酸水溶液17g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3g並密封後,使用振動式恆溫槽在60℃或85℃、80rpm、2小時之條件下進行振動,靜置後,冷卻至室溫(25℃),在25℃之溫度條件下使用氨電極(氨電極5002A:股份有限公司堀場製作所製)測量上清液中之氨濃度。記載於表中之「耐濕性氨濃度」欄,且一併記載測量溫度。
[樹脂片(散熱片)之導熱率之測量] 在25℃下,藉由雷射閃光法熱擴散率測量裝置(LFA447 NanoFlash:NETZSCH公司製)測量樹脂片之熱擴散率。又,對於各成分單純地假設加成性會成立,並根據考慮到各成分之配合量後之加重平均,來求出樹脂片之理論比熱與理論密度。且,將藉由對熱擴散率乘上理論比熱與理論密度而算出之值作為樹脂片之厚度方向之導熱率。
熱擴散率測量用之試樣係使用將樹脂片切出成10mm×10mm且厚度300μm之尺寸,使用離子塗布機(IB-3:股份有限公司Eicoh製)對兩面施加金塗層後,又對兩面施加石墨塗層者。
尚且,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樹脂片之理論比熱係將氮化鋁之理論比熱設為0.73J/g・K、樹脂成分之理論比熱設為1.80J/g・K、高分子量成分之理論比熱設為1.80J/g・K來計算者。又,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樹脂片之理論密度係將氮化鋁之理論密度設為3.26g/cm3 、樹脂成分之理論密度設為1.17g/cm3 、高分子量成分之理論密度設為1.17g/cm3 來計算者。尚且,將溶劑視為全部已揮發者,又,硬化劑由於為微量,故予以忽略。
[粒子之製作] (實施例1) 第1步驟係使用板厚20mm之丙烯酸樹脂製且內尺寸為260mm×260mm×100mm,被具有貫通孔之隔板而分成上下二層之構造之真空乾燥器(Vacuum desiccator),來進行氮化鋁粒子之表面被覆。真空乾燥器之上層係將累計體積之d50為3μm,從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為2.4m2 /g之氮化鋁粒子-A(JM:東洋鋁公司製)約30g均勻地擴散並靜置於不銹鋼盤上。其次,在真空乾燥器之下層係將式(3)中n=4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A(環狀甲基氫矽氧烷四聚物: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10g放入玻璃製培養皿並予以靜置。其後,關上真空乾燥器,在80℃之烤箱中進行加熱30小時。尚且,因反應而產生之氫氣係採用使其從真空乾燥器所隨附之釋放閥排出等之安全對策來進行操作。第1步驟結束後,被覆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係為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為0.33mg。結束第1步驟後,將從乾燥器取出之試樣放入氧化鋁製之坩堝,藉由在大氣中在650℃、1.5小時之條件下對試樣實施第2步驟之熱處理,而取得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
(實施例2) 除了將實施例1之原料所使用之氮化鋁粒子-A取代成累計體積d50為16μm,從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為0.5m2 /g之氮化鋁粒子-B(TFZ-N15P:東洋鋁公司製)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製作。尚且,第1步驟結束後,被覆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係為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為0.70mg。
(實施例3) 除了將實施例1之原料所使用之氮化鋁粒子-A取代成累計體積d50為50μm,從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為0.07m2 /g之氮化鋁粒子-C(FAN-f50-A1:古河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製作。尚且,第1步驟結束後,被覆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係為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為0.71mg。
(實施例4) 除了將實施例2之原料所使用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A取代成式(2)所示之R1為甲基,R2為氫,m為1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B(製品名LS-8150: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2同樣進行製作。尚且,第1步驟結束後,被覆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係為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為0.56mg。
(比較例1) 將原材料、及步驟條件作成與實施例1相同,並實施至第1步驟為止之處理,但並未進行其後之第2步驟之熱處理。尚且,第1步驟結束後,被覆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包含式(1)所示構造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係為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為0.35mg。
(比較例2) 為實施例2使用作為原料之氮化鋁粒子-B,將並未經過實施例全部步驟之未處理品當作比較例2之粒子。
(實施例5) 除了在第1步驟中,關上真空乾燥器,以80℃之烤箱進行加熱30小時之際,每1小時以震動器使乾燥器振動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
(比較例3) 為實施例3使用作為原料之氮化鋁粒子-C,將並未實施例3全部步驟之未處理品當作比較例3之粒子。
(實施例6) 除了在第2步驟後,再依第1步驟及第2步驟之順序實施以外,其他細雨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尚且,第1次第1步驟後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及第2次第1步驟後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皆為0.65mg/m2
(實施例7) 除了將實施例3之原料所使用之氮化鋁粒子-C取代成累計體積d50為10μm,從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為1.1m2 /g之氮化鋁粒子-D(TFZ-N10P:東洋鋁公司製)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
(實施例8) 除了將實施例3之原料所使用之氮化鋁粒子-C取代成累計體積d50為30μm,從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為0.11m2 /g之氮化鋁粒子-E(FAN-f30-A1:古河電子公司製)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含作為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
(實施例9) 除了將實施例3之原料所使用之氮化鋁粒子-C取代成累計體積d50為80μm,從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為0.05m2 /g之氮化鋁粒子-F(FAN-f80-A1:古河電子公司製)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
(實施例10) 除了將實施例3之原料所使用之氮化鋁粒子-C取代成累計體積d50為1μm,從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為3.3m2 /g之氮化鋁粒子-G(TFZ-N01P:東洋鋁公司製)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
(實施例11) 除了將第2步驟之熱處理條件改成800℃、3.0小時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實施例12) 除了將第2步驟之熱處理條件改成800℃、10.0小時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實施例13) 除了將第2步驟之熱處理條件改成800℃、6.0小時,且,第2步驟後更依第1步驟及第2步驟之順序實施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11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尚且,第1次第1步驟後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及第2次第1步驟後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皆為0.67mg/m2
(實施例14) 除了將第2步驟之熱處理條件改成850℃、3.0小時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實施例15) 除了將第2步驟之熱處理條件改成900℃、3.0小時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實施例16) 除了將第2步驟之熱處理條件改成950℃、3.0小時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比較例4) 除了將第2步驟之熱處理條件改成1000℃、3.0小時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比較例5) 除了將第2步驟之熱處理條件改成1100℃、3.0小時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矽元素及鋁元素之複合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實施例17) 除了在第2步驟後更依第1步驟及第2步驟之順序實施2次以外,其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製作出作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尚且,第1次第1步驟後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第2次第1步驟後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及第3次第1步驟後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皆為0.34mg/m2
[樹脂片之製造] 以表1~表4記載之質量份,對使實施例1~17、比較例1、4及5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比較例2~3之氮化鋁粒子、作為樹脂成分之環氧當量189之雙酚A型環氧樹脂(YD128:新日鐵住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為高分子量成分之聚苯乙烯換算重量平均分子量40000之雙酚A型苯氧基樹脂(YP50S:新日鐵住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溶解於1-甲氧基-2-丙醇(溶劑)30質量%者,配合作為硬化劑之2-乙基-4-甲基咪唑(2E4MZ:四國化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藉由以下之操作順序而取得樹脂片。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配合物投入自轉公轉混合機,在2000rpm、30秒之條件下調整混合物。其次,使用塗覆機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混合物作成450μm厚度之片。其後,以乾燥機在常壓60℃下乾燥1小時,更在減壓下以60℃進行乾燥10分鐘。其後,使取得之片通過溫度90℃之等速熱輥。等速熱輥係通過450μm、400μm、350μm之三階段之間隙而將片厚度作成均勻者。最後,為了使樹脂片熱硬化,使用熱壓機,在10MPa、120℃、30分鐘之條件下進行加熱壓縮成形而取得樹脂片之硬化物。
尚且,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樹脂片之粒子之含量(體積%)係將氮化鋁之理論密度設為3.26g/cm3 、樹脂成分之理論密度設為1.17g/cm3 、高分子量成分之理論密度設為1.17g/cm3 ,對於各成分單純地假設加成性會成立來計算者。尚且,溶劑係視為全部揮發者,又,硬化劑由於為微量,故予以忽略。
將對於所使用之氮化鋁粒子,及,實施例及比較例取得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實施[從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m2 /g)所算出之表面積每1m2 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覆量之測量]、[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碳原子之含量之測量]、[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氧原子之含量之測量]、[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矽原子之含量之測量]、[覆蓋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由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之測量]、[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x之測量]、[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藉由表面AES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之測量]、[粒子之耐濕性之評價]及[樹脂片(散熱片)之導熱率之測量]之結果展示於表1~表4及圖2~5。又,在表1~4之「式(4)及(5)」欄中,將滿足式(4)及(5)時記載為〇,將不滿足式(4)及(5)時記載為×。
從該等之結果,可得知分別在與並未進行含矽氧化物被覆處理之比較例2或3相比,使用藉由本發明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而得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的實施例1~17能維持氮化鋁粒子之高導熱性,且能顯著地提升氮化鋁粒子之耐濕性。 在詳述關於導熱率時,尤其實施例2及實施例4雖係對比較例2之氮化鋁粒子進行含矽氧化物被覆處理者,但實施例2及實施例4之導熱率係展現接近於未經過含矽氧化物被覆處理之比較例2之90%的良好值。又,實施例3、5及6雖係對比較例3之氮化鋁粒子進行含矽氧化物被覆處理者,但實施例3、5、6之導熱率係展示未經過含矽氧化物被覆處理之比較例3之95%以上的良好值。 關於實施例中作為良好之耐濕性與高導熱性能併存之理由,認為係由於能以最少量使用被覆所使用之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且有效率地生成有效之無機被膜(二氧化矽被膜等之含矽氧化物)所致。 又,實施2次依第1步驟及第2步驟之順序進行之步驟的實施例6在除了僅實施該步驟1次以外皆為相同之實施例3相比,耐濕性提升且導熱率幾乎未變化。 又,不滿足式(4)之實施例17在與滿足式(4)及(5)之實施例1相比,其導熱率降低。
另一方面,原材料、及步驟條件皆與實施例1相同且進行至第1步驟為止之處理,但並未進行第2步驟之熱處理的比較例1在與實施例1相比時,其氨濃度變成相差一位數之較差值。由此可認為以有機聚矽氧被覆氮化鋁粒子者,在耐濕性與碳原子之含量之間具有密切之關係。即,可推測碳原子之含量為低係由於有機聚矽氧化合物之被膜變化成無機之含矽氧化物被膜所致,故該被覆之膜質差異而使耐濕性大幅提升。 尚且,比較例2或3之耐濕性評價中,比60℃還要嚴苛條件之85℃之氨濃度變得比60℃還低之理由,推測係在未形成含矽氧化物被膜之情況,在85℃下水解反應之進行比起60℃非常快,因此將粒子投入於鹽酸水溶液後,隨即形成氧化被膜,比起該氧化被膜,內側之水解反應變得比60℃之情況還不易產生所致。
[圖1]展示本發明之二氧化矽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2]展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粒子之耐濕性之評價結果的圖。 [圖3]展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粒子導熱率之評價結果的圖。 [圖4]展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耐濕性,與由AES分析而得之Si/Al原子比之關係的圖。 [圖5]展示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矽原子之含量之關係的圖。

Claims (7)

  1. 一種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係包含:氮化鋁粒子與覆蓋前述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的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碳原子之含量未滿1000質量ppm,表面藉由AES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為0.29以上5.0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前述表面藉由AES分析所測量之Si/Al原子比為0.33以上、2.50以下。
  3. 如請求項1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設為x(m2/g),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矽原子之含量設為y(質量ppm)時,滿足下述式(4)及(5);y≦1000x+500‧‧‧(4) y≧100‧‧‧(5)。
  4. 一種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係具備:氮化鋁粒子與覆蓋前述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的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碳原子之含量未滿1000質量ppm,覆蓋前述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由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為15%以上100%以下。
  5. 如請求項4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覆蓋前述氮化鋁粒子表面之含矽氧化物被膜之由 LEIS分析而得之被覆率為25%以上40%以下。
  6. 如請求項4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藉由BET法求出之比表面積設為x(m2/g),將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矽原子之含量設為y(質量ppm)時,滿足下述式(4)及(5);y≦1000x+500‧‧‧(4) y≧100‧‧‧(5)。
  7. 如請求項1~6中任一項之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其中碳原子之含量為50質量ppm以上。
TW109124925A 2018-08-24 2019-08-23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TWI8349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7563 2018-08-24
JP2018157563 2018-08-24
JP2019-095576 2019-05-21
JP2019095576 2019-05-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9702A TW202039702A (zh) 2020-11-01
TWI834900B true TWI834900B (zh) 2024-03-1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1298B (zh)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TWI734552B (zh) 被覆二氧化矽的氮化硼粒子之製造方法、散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JP7395111B2 (ja) 無機粒子分散樹脂組成物及び無機粒子分散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7434818B2 (ja) 珪素含有酸化物被覆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粒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放熱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TWI690484B (zh) 玻璃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及含有其玻璃被覆氮化鋁粒子之放熱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TWI834900B (zh) 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之製造方法及含矽氧化物被覆氮化鋁粒子
JP2020073625A (ja) シリカ被覆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粒子分散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その硬化物からなる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を備えるパワー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7468803B1 (ja) 珪素含有酸化物被覆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23098163A (ja) 珪素含有酸化物被覆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20073624A (ja) シリカ被覆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粒子分散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その硬化物からなる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を備えるパワー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