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4769B - 導電端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帶結構 - Google Patents

導電端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帶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4769B
TWI834769B TW108143392A TW108143392A TWI834769B TW I834769 B TWI834769 B TW I834769B TW 108143392 A TW108143392 A TW 108143392A TW 108143392 A TW108143392 A TW 108143392A TW I834769 B TWI834769 B TW I8347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extending
auxiliary arm
upper edge
ar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3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4680A (zh
Inventor
許碩修
Original Assignee
英屬開曼群島商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1145343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1262063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屬開曼群島商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屬開曼群島商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4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4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4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4769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導電端子,其包括主體部、自主體部上緣向上傾斜延伸的輔助臂、自主體部下緣向上彎折延伸的彈性臂以及自所述主體部延伸的接腳,彈性臂延伸有傾斜部以及自傾斜部向上彎折的接觸部,接觸部受壓時,傾斜部向下抵接於輔助臂以形成內接觸區,導電端子還包括自主體部上緣延伸的料帶連接部,料帶連接部包括自主體部上緣延伸的第一連接部以及自第一連接部彎折延伸的第二連接部,第一連接部與主體部平行且與輔助臂分離,第二連接部具有料帶斷開面以使料帶遠離內接觸區,在對內接觸區塗覆金屬層時不會誤塗至料帶,可節約製造成本。

Description

導電端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帶結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導電端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帶結構,尤其涉及一種組裝於電連接器上以電性連接一電路板與一晶片模組的導電端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導電端子製造過程中的端子料帶結構。
為了提高導電端子的電氣性能,許多導電端子的接觸部被塗覆有金屬層(如鍍金層等)以降低其接觸阻抗,特別是有些設置為受壓後可在其內部形成內接觸以實現最短電流路徑的導電端子更是需要在其相互接觸的內表面塗覆金屬層,然而導電端子一般都較小,在對導電端子的局部位置塗覆金屬層時往往會由於料帶與需要塗覆的區域相距過近而導致在該料帶上也被誤塗有金屬層,造成浪費,使得製造成本大幅增加。
是以,鑒於以上問題,實有必要設計一種新的導電端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帶結構,以克服上述缺陷。
本發明所要達成之目的係提供一種導電端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帶結構,可節約製造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導電端子,其由一片狀金屬材料彎折形成,所述導電端子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體部、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向上傾斜延伸的輔助臂、自所述主體部的下緣向上彎折延伸的彈性臂以及自所述主體部延伸的接腳,所述彈性臂繼續延伸有傾斜部以及自所述傾斜部向上彎折延伸的接觸部,當所述接觸部受壓後,所述傾斜部向下抵接於所述輔助臂以形成端子內接觸區,所述導電端子還包括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延伸的料帶連接部,所述料帶連接部包括自所述主體部上緣延伸的第一連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連接部彎折延伸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主體部平行且與所述輔助臂彼此分離,所述第二連接部具有料帶斷開面。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導電端子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1):提供一片狀金屬材料,在所述片狀金屬材料上至少裁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體部、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向上延伸的輔助臂、自所述主體部的下緣向下延伸的彈性臂、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延伸的料帶連接部以及自所述主體部延伸的接腳,所述料帶連接部包括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延伸的第一連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連接部沿遠離所述輔助臂的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輔助臂彼此分離,所述第二連接部與一料帶相連;步驟(2):將所述輔助臂向所述主體部的一側傾斜彎折,將所述彈性臂先朝所述主體部的另一側向上彎折再與所述輔助臂同向彎折延伸至所述輔助臂的上方以使所述彈性臂受壓向下變形後能與所述輔助臂抵接形成端子內接觸區;步驟(3):將所述料帶連接部的第二連接部朝著彈性臂的方向彎折以使所述料帶與所述主體部分別位於不同的平面;步驟(4):將所述料帶從所述第二連接部切除以得到完整的導電端子。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端子料帶結構,包括料帶以及連接在所述料帶上的複數導電端子,所述料帶包括板部以及連接於所述板部一端的複數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與所述板部共面且所述延伸部的末端連接有所述導電端子,所述每一導電端子包括主體部、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向上傾斜延伸的輔助臂、自所述主體部的下緣向上彎折延伸至所述輔助臂的上方的彈性臂以及自所述主體部上緣延伸的料帶連接部,所述彈性臂受壓後向下與所述輔助臂抵接;所述料帶連接部包括自所述主體部上緣延伸的第一連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連接部彎折延伸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主體部平行且與所述輔助臂彼此分離,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延伸部相連,所述主體部與所述延伸部分別位於不同的平面。
相對先前技術,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於導電端子上用來連接料帶的第二連接部與需要塗覆金屬層的端子內接觸區分別自主體部朝反方向延伸,可以有效地使他們保持一定距離,當對端子內接觸區塗覆鍍金層時,不會誤塗至料帶,能夠減少浪費並節約導電端子的製造成本。
以下,將結合圖第一圖至第八圖介紹本發明的導電端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帶的實施方式。
如第一圖至第四圖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導電端子100,其由一片狀金屬材料彎折形成,所述導電端子100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體部1、自所述主體部1的上緣向上傾斜延伸的輔助臂2、自所述主體部1的下緣向上彎折延伸的彈性臂3以及自所述主體部1延伸的接腳4。所述彈性臂3繼續延伸有傾斜部31以及自所述傾斜部31向上彎折延伸的接觸部32,所述接觸部32朝上凸伸,當所述接觸部32受壓後,所述傾斜部31向下抵接於所述輔助臂2以形成端子內接觸區10,所述導電端子100還包括自所述主體部1的上緣延伸的料帶連接部5,所述料帶連接部5包括自所述主體部1上緣延伸的第一連接部51以及自所述第一連接部51彎折延伸的第二連接部52,所述第一連接部51與所述主體部1平行且與所述輔助臂2彼此分離,所述第二連接部52具有料帶斷開面520。所述傾斜部31與所述輔助臂2相互抵接的表面區域(即端子內接觸區10)均塗覆有金屬層(未圖示)以降低其接觸阻抗,可以提高導電端子的電氣性能。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端子內接觸區10塗覆有鍍金層。
重點參閱第三圖至第四圖,所述主體部1設有位於所述片狀金屬材料延展平面的相對兩側,所述彈性臂3位於所述主體部1的一側,所述輔助臂2朝所述主體部1的另一側傾斜延伸,所述第二連接部52朝著彈性臂3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連接部51與第二連接部52相互垂直設置。如第五圖至第六圖所示,所述料帶斷開面520用於連接裁切前的料帶且設置於所述第二連接部52的上緣。由於本發明之導電端子100上用來連接料帶200的第二連接部52與需要塗覆金屬層的端子內接觸區10分別自所述主體部1朝反方向延伸,可以有效地使他們保持一定距離,當對端子內接觸區10塗覆鍍金層時,不會誤塗至料帶200,能夠減少浪費並節約導電端子的製造成本。
如第一圖至第二圖所示,所述接腳4包括自所述主體部1的一側緣彎折延伸的彎折部40以及自所述彎折部40的下緣沿水平彎折延伸的焊接片41,所述焊接片41位於彈性臂3的正下方。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主體部1包括向下延伸的豎直部11,所述豎直部11與所述彈性臂3彼此分離設置,所述彎折部40自所述豎直部11的側緣彎折延伸,所述彎折部40包括與所述豎直部11的側緣相連接的弧形連接部42以及與弧形連接部42相連接的垂直部43,所述垂直部43與主體部1相互垂直設置,所述垂直部43與第二連接部52相互平行並位於同一平面內。
如第七圖至第八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主體部1具有橫向的左右兩側,所述輔助臂2與所述彈性臂3緊靠所述主體部1的右側設置,所述料帶連接部5與所述接腳4緊靠所述主體部1的左側設置,所述豎直部11緊靠所述主體部1的左側設置,所述垂直部43自所述豎直部11的左側邊緣彎折延伸。
本發明之導電端子100可組裝於一電連接器(未圖示)上以電性連接一電路板(未圖示)與一晶片模組(未圖示),主體部1的左右兩側均設有凸伸的倒刺12,所述倒刺12用於將所述導電端子100組裝至所述電連接器。所述接觸部32與所述晶片模組上的連接片(未圖示)抵接,所述焊接片41焊接於所述電路板焊接點(未圖示),借由調整導電端子100之彎折部40的折彎角度(即豎直部11與垂直部43之間的折彎角度),可在不同位置關係的連接片與焊接點之間建立電連接,有利於將所述導電端子100安裝於不同規格的使用環境中。
參閱第三圖與第四圖,所述彈性臂3包括自所述主體部1下緣向斜上方朝遠離主體部1的方向彎折延伸的第一彎折部33、自所述第一彎折部33向上彎折並豎直延伸的直立部34、自所述直立部34朝主體部方向傾斜延伸並位於所述輔助臂2上方的所述第二彎折部35、自所述第二彎折部35彎折延伸的所述傾斜部31及自所述傾斜部31繼續延伸的所述接觸部32,所述接觸部32設置為向上凸起的圓弧狀。
繼續參閱第一圖至第八圖,本發明之導電端子100的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提供一片狀金屬材料,在所述片狀金屬材料上至少裁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體部1、自所述主體部1的上緣向上延伸的輔助臂2、自所述主體部1的下緣向下延伸的彈性臂3、自所述主體部1的上緣延伸的料帶連接部5以及自所述主體部1延伸的接腳4,所述料帶連接部5包括自所述主體部1的上緣延伸的第一連接部51以及自所述第一連接部51沿遠離所述輔助臂2的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部52,所述第一連接部51與所述輔助臂2彼此分離,所述第二連接部52與一料帶200相連;
步驟(2):所述主體部1設有位於所述片狀金屬材料延展平面的相對兩側,將所述輔助臂2向所述主體部1的一側傾斜彎折,將所述彈性臂3先朝所述主體部1的另一側向上彎折再與所述輔助臂2同向彎折延伸至所述輔助臂2的上方以使所述彈性臂3受壓向下變形後能與所述輔助臂2抵接形成端子內接觸區10,所述主體部1具有橫向的左右兩側,所述輔助臂2與所述彈性臂3緊靠所述主體部1的右側設置,所述料帶連接部5與所述接腳4緊靠所述主體部1的左側設置,所述料帶200連接至所述第二連接部52的上緣;
步驟(3):將所述料帶連接部5的第二連接部52朝著彈性臂3的方向彎折以使所述料帶200與所述主體部1分別位於不同的平面,優選地,所述第二連接部52自所述第一連接部51垂直彎折;
步驟(3a):將所述端子內接觸區10的表面鍍金,用於鍍金的刷頭(未圖示)從所述導電端子100的右側伸入內接觸區對其進行鍍金。
步驟(4):將所述料帶200從所述第二連接部52切除以得到完整的導電端子100。
第五圖至第八圖為本發明之端子料帶結構300,所述端子料帶結構300包括所述料帶200以及連接在所述料帶200上的複數所述導電端子100,所述料帶200包括板部201以及連接於所述板部201一端的複數延伸部202,所述延伸部202與所述板部201共面且所述延伸部202的末端連接有所述導電端子100,所述導電端子100即為本發明之導電端子100,此處不再對該導電端子100的結構進行贅述。可知所述導電端子100的料帶連接部5包括自所述主體部1上緣延伸的第一連接部51以及自所述第一連接部51彎折延伸的第二連接部52,所述第一連接部51與所述主體部1平行設置,所述第二連接部52與所述料帶200的延伸部202相連,所述主體部1與所述延伸部201分別位於不同的平面,所述延伸部201與所述第二連接部52的上緣連接。所述彎折設置的料帶連接部5可有效地增加所述端子內接觸區10與延伸部202之間的間隔,當對端子內接觸區10塗覆鍍金層時,不會誤塗至料帶200,能夠減少浪費並節約導電端子的製造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部分實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本發明說明書而對本發明技術方案採取的任何等效的變化,均為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100:導電端子 40:彎折部 1:主體部 41:焊接片 10:端子內接觸區 42:弧形連接部 11:豎直部 43:垂直部 12:倒刺 5:料帶連接部 2:輔助臂 51:第一連接部 3:彈性臂 52:第二連接部 31:傾斜部 520:料帶斷開面 32:接觸部 200:料帶 33:第一彎折部 201:板部 34:直立部 202:延伸部 35:第二彎折部 300:端子料帶結構 4:接腳
第一圖係本發明之導電端子的立體圖;
第二圖係第一圖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第三圖係第一圖所示導電端子的側視圖;
第四圖係第一圖所示導電端子受壓後的側視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之端子料帶結構的立體圖;
第六圖係第五圖另一角度立體圖;
第七圖係第五圖所示端子料帶結構的主視圖;及
第八圖係第五圖所示端子料帶結構的後視圖。
100:導電端子
4:接腳
1:主體部
41:焊接片
11:豎直部
42:弧形連接部
12:倒刺
43:垂直部
2:輔助臂
5:料帶連接部
3:彈性臂
51:第一連接部
31:傾斜部
52:第二連接部
32:接觸部
520:料帶斷開面

Claims (10)

  1. 一種導電端子,其由一片狀金屬材料彎折形成,包括: 主體部,係沿上下方向延伸; 輔助臂,係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向上傾斜延伸; 彈性臂,係自所述主體部的下緣向上彎折延伸,所述彈性臂繼續延伸有傾斜部以及自所述傾斜部向上彎折延伸的接觸部,當所述接觸部受壓後,所述傾斜部會向下抵接於所述輔助臂以形成端子內接觸區;及 接腳,係自所述主體部延伸; 其中,所述導電端子還包括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延伸的料帶連接部,所述料帶連接部包括自所述主體部上緣延伸的第一連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連接部彎折延伸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主體部平行且與所述輔助臂彼此分離,所述第二連接部具有料帶斷開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所述彈性臂位於所述主體部的一側,所述輔助臂朝所述主體部的另一側傾斜延伸,所述第二連接部朝著彈性臂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設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所述料帶斷開面設置於所述第二連接部的上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所述接腳包括自所述主體部的一側緣彎折延伸的彎折部以及自所述彎折部的下緣沿水平彎折延伸的焊接片,所述焊接片位於彈性臂的正下方。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所述主體部包括向下延伸的豎直部,所述豎直部與所述彈性臂彼此分離設置,所述彎折部自所述豎直部的側緣彎折延伸,所述彎折部包括與所述豎直部的側緣相連接的弧形連接部以及與弧形連接部相連接的垂直部,所述垂直部與主體部相互垂直設置,所述垂直部與第二連接部相互平行並位於同一平面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所述傾斜部與所述輔助臂相互抵接的表面區域均塗覆有鍍金層。
  7. 一種導電端子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提供一片狀金屬材料,在所述片狀金屬材料上至少裁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體部、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向上延伸的輔助臂、自所述主體部的下緣向下延伸的彈性臂、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延伸的料帶連接部以及自所述主體部延伸的接腳,所述料帶連接部包括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延伸的第一連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連接部沿遠離所述輔助臂的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輔助臂彼此分離,所述第二連接部與一料帶相連; 步驟(2):將所述輔助臂向所述主體部的一側傾斜彎折,將所述彈性臂先朝所述主體部的相對另一側向上彎折再與所述輔助臂同向彎折延伸至所述輔助臂的上方以使所述彈性臂受壓向下變形後能與所述輔助臂抵接形成端子內接觸區; 步驟(3):將所述料帶連接部的第二連接部朝著彈性臂的方向彎折以使所述料帶與所述主體部分別位於不同的平面; 步驟(4):將所述料帶從所述第二連接部切除以得到完整的導電端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導電端子製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驟(1)中,所述主體部具有橫向的左右兩側,所述輔助臂與所述彈性臂緊靠所述主體部的右側設置,所述料帶連接部與所述接腳緊靠所述主體部的左側設置,所述料帶連接至所述第二連接部的上緣。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導電端子製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驟(4)之前,所述導電端子製造方法還包括步驟(3a):將所述端子內接觸區的表面鍍金,用於鍍金的刷頭從所述導電端子的右側伸入內接觸區對其進行鍍金。
  10. 一種端子料帶結構,包括: 料帶,係包括板部以及連接於所述板部一端的複數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與所述板部共面;及 複數導電端子,係連接於複數所述延伸部的末端,所述每一導電端子包括主體部、自所述主體部的上緣向上傾斜延伸的輔助臂、自所述主體部的下緣向上彎折延伸至所述輔助臂的上方的彈性臂以及自所述主體部上緣延伸的料帶連接部,所述彈性臂受壓後向下與所述輔助臂抵接; 其中,所述料帶連接部包括自所述主體部上緣延伸的第一連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連接部彎折延伸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主體部平行且與所述輔助臂彼此分離,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延伸部相連,所述主體部與所述延伸部分別位於不同的平面。
TW108143392A 2018-11-30 2019-11-28 導電端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帶結構 TWI8347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53430.3 2018-11-30
CN201811453430.3A CN111262063B (zh) 2018-11-30 2018-11-30 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制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带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4680A TW202044680A (zh) 2020-12-01
TWI834769B true TWI834769B (zh) 2024-03-1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4693A (en) 1998-12-17 1999-11-1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ontact of an LGA socket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4693A (en) 1998-12-17 1999-11-1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ontact of an LGA socke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3959B (en) Electrical contact
TWM331795U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JP676524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1262063B (zh) 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制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带结构
CN107565235A (zh) 电连接器
TW201804680A (zh) 彈簧針連接件及使用彈簧針連接件的插座
CN111262069A (zh) 导电端子
US11824298B2 (en) Multi-part contact
EP3226355A1 (en) Contact
US20140287604A1 (en) Terminal, terminal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uring the terminal module
US7074055B2 (en) Electrical contact
TWI834769B (zh) 導電端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端子料帶結構
TWI643409B (zh) 彈簧針連接件、使用了彈簧針連接件的插座和彈簧針連接件的製造方法
JP5927607B2 (ja) コンタクト部材
JP4966130B2 (ja) 圧着端子
TWI834770B (zh) 導電端子
TWI813731B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JP6189222B2 (ja) リードフレーム及びリード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TW201541727A (zh) 電路基板連接用端子
CN110416176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半导体组件及金属连接件
TWM411697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and terminal strap
JP2003022851A (ja) コネクタ
TWM335050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132990B2 (ja) 電気的接合構造
TWM391757U (en) Electrical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