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3377B - 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 - Google Patents

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3377B
TWI833377B TW111137631A TW111137631A TWI833377B TW I833377 B TWI833377 B TW I833377B TW 111137631 A TW111137631 A TW 111137631A TW 111137631 A TW111137631 A TW 111137631A TW I833377 B TWI833377 B TW I8333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otch
electronic components
support
frame
ca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7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4272A (zh
Inventor
羅閏成
金南亨
尹成龍
李逞萬
元孝俊
朱宰鍾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泰克元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159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10101664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286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10112944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泰克元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泰克元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4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4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3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3377B/zh

Links

Abstract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具體地,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包括:可保管裝載有多個電子部件的用戶託盤的堆垛機部;在手部移送區域內可支撐並移送放置於用戶託盤中的多個電子部件的手部;構成為將來自手部多個電子部件在梭移送區域內沿規定路徑從一側移送至另一側的間距調整梭,一側中的多個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不同於另一側中的多個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在夾緊器移送區域內從間距調整梭的另一側把持多個電子部件並進行移送的夾緊器;可放置通過夾緊器移送的多個電子部件的測試託盤;及將放置於測試託盤中的多個電子部件可向測試託盤加壓的壓機模塊,梭移送區域的一側與手部移送區域重疊,梭移送區域的另一側與夾緊器移送區域重疊。

Description

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
發明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TEST HANDLER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發明背景
測試用分選機(test handler)是對通過規定製作工藝製作的半導體器件等電子部件提供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將電子部件按等級進行分類的設備。這種測試用分選機是通過將電子部件電連接至測試器(tester)來對半導體器件等電子部件進行測試。
另一方面,為了將多個電子部件電連接至測試器,有必要對應測試器的連接部分排列多個電子部件。因此,能夠在將電子部件連接至測試器之前,在具有規定排列的測試托盤(test tray)中裝載多個電子部件之後進行測試。然而,通過規定製作工藝製作的多個電子部件通過裝載於用戶托盤(customer tray)進行供給,並為了對其進行測試,有必要從用戶托盤中引出多個電子部件後移送至測試托盤。
但是,當多個電子部件同時從用戶托盤移送至測試托盤時,會出現問題。具體地,與測試器相對應地製作放置多個測試托盤的電子部件的凹口(pocket)之間的間距,這些測試托盤的凹口之間的間距可能不同於用戶托盤中放置多個電子部件的凹口之間的間距。因此,無法將多個電子部件直接從用戶托盤移送至測試托盤,並且在將多個電子部件移送至測試托盤之前,需要對應測試托盤的凹口之間的間距來調整多個電子部件的間距。
因此,需要一種設備,其能夠通過從用戶托盤中引出多個電子部件,並將所述多個電子部件對應測試托盤的凹口之間的間距來調整彼此之間的間距後轉載至測試托盤,使得多個電子部件連接至測試器。
發明概要
本發明著眼於上述背景提供了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能夠通過從用戶托盤中引出多個電子部件,並將所述多個電子部件對應測試托盤的凹口之間的間距來調整後轉載至測試托盤。
另外,提供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通過在移送途中調整凹口之間的間距,可以提高物流循環速度,並提高分選機的效率。
另外,提供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能夠容易地結合以及分離凹口與凹口支撐體,以對應各種尺寸的電子部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包括:堆垛機部,用於保管裝載有多個電子部件的用戶托盤;手部,用於在手部移送區域內支撐並移送放置於所述用戶托盤中的多個所述電子部件;間距調整梭,構成為將來自所述手部的多個所述電子部件在梭移送區域內沿規定路徑從一側移送至另一側,其中,所述一側中的多個所述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不同於所述另一側中的所述多個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夾緊器,可用於在夾緊器移送區域內從所述間距調整梭的所述另一側把持多個所述電子部件並進行移送;測試托盤,所述測試托盤中可放置通過所述夾緊器移送的多個所述電子部件;以及壓機模塊,可用於將放置於所述測試托盤中的多個所述電子部件向測試托盤加壓,所述梭移送區域的所述一側與所述手部移送區域重疊,所述梭移送區域的所述另一側與所述夾緊器移送區域重疊。
另外,提供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所述梭移送區域內的所述規定路徑包括在沿著平行於假想面的方向移送所述多個所述電子部件的期間從所述一側接近到所述另一側的接近路徑,所述間距調整梭以多個所述電子部件沿平行於假想面的方向放置的狀態移送多個所述電子部件。
另外,提供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所述手部與所述夾緊器可構成為使所述手部移送區域與所述夾緊器移送區域彼此不重疊。
另外,提供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還包括多個凹口單元,所述多個凹口單元中可放置多個所述電子部件,所述多個凹口單元包括多個第一凹口單元以及多個第二凹口單元,所述間距調整梭包括:第一凸輪部,所述第一凸輪部具有多個三維引導路徑,所述多個三維引導路徑用於調整所述第一凹口單元之間的間距;以及第二凸輪部,所述第二凸輪部具有多個三維引導路徑,所述多個三維引導路徑用於調整所述第二凹口單元之間的間距,其中,所述第一凸輪部與所述多個第一凹口單元為沿所述規定路徑一起移動的結構,所述第二凸輪部與所述多個第二凹口單元為沿所述規定路徑一起移動的結構。
另外,提供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所述間距調整梭,多個所述凹口單元包括:凹口,用於提供放置所述電子部件的空間;凹口支撐體,用於可拆卸地支撐所述凹口;以及凸輪從動件,所述凸輪從動件與所述引導路徑嚙合,多個所述引導路徑的至少一部分在一端和另一端之間具有彎曲部,多個所述引導路徑的所述一端之間的距離具有第一間距,所述第一間距與所述用戶托盤中的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相同,多個所述引導路徑的所述另一端之間的距離具有第二間距,所述第二間距與所述測試托盤中的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相同的同時大於所述第一間距,多個所述引導路徑的所述彎曲部之間的距離具有第三間距,所述第三間距大於所述第一間距並小於所述第二間距,當所述凸輪從動件與所述引導路徑的所述另一端嚙合時,所述凹口支撐體選擇性解除對所述凹口的支撐。
另外,提供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還包括多個凹口單元,所述多個凹口單元中可放置多個所述電子部件,所述多個凹口單元包括凹口,所述凹口包括掛鈎以及凹口框,所述掛鈎用於提供可放置電子部件的空間,並選擇性固定所述電子部件;所述凹口框用於支撐所述掛鈎,所述間距調整梭包括自由調整器,所述自由調整器用於相對於所述凹口框進行進退,以解除多個所述掛鈎對於所述電子部件的固定。
另外,提供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所述間距調整梭包括:升降模塊,用於升降多個所述凹口單元以及所述第一凸輪部;以及移動模塊,用於使多個所述凹口單元、所述第一凸輪部以及所述第二凸輪部向與通過所述升降模塊進行升降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往返移動,所述移動模塊在所述第一凸輪部通過所述升降模塊下降時,使所述第二凸輪部沿一方向移動,並使所述第一凸輪部沿與所述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所述升降模塊在所述第一凸輪部與所述第二凸輪部通過所述移動模塊沿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動時,使所述第一凸輪部上升。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具有能夠通過從用戶托盤中引出多個電子部件,並將所述電子部件對應測試托盤的凹口之間的間距來調整後轉載至測試托盤的效果。
另外,具有通過在移送途中調整凹口之間的間距,可以提高物流循環速度,並提高分選機效率的效果。
並且,具有能夠容易地結合以及分離凹口與凹口支撐體,以對應各種尺寸的電子部件的效果。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用於體現本發明的思想的具體實施例。
同時,在說明本發明的過程中,在判斷為相關的公知結構或功能的具體說明使本發明的主旨不清楚的情況下,將省略對其的詳細說明。
並且,當一種結構要素與其他結構要素“連接”、“支撐”、“結合”時,可以理解為與其他結構要素直接連接、支撐、結合,也可以理解為中間存在其他結構要素。
在本說明書中使用的術語僅用於說明特定實施例,而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只要在文脈上並未特殊表示,單數的表現包括複數的表現。
並且,包括第一、第二等序數的術語可以用於描述各種結構要素,但相應的構成要素不受這些術語的限制。使用這些術語的目的僅在於將一個結構要素與其它結構要素區分。
說明書中使用的“包括”的含義為具體化特徵特性、區域、整數、步驟、動作、要素和/或成分,而並非排除其它存在或附加的特徵特性、區域、整數、步驟、動作、要素、成分和/或群。
並且,顯然,在本說明書中,上側、下側、前側等的表現以附圖為基準進行說明,若對應對象的方向變更,則可以進行不同表現。另一方面,本說明中的上下方向可以是圖1的z軸方向。也即,上側方向可以是+z軸方向,下側方向可以是-z軸方向。並且,前後方向是圖1的x軸方向。也即,後側方向可以是+x軸方向,前側方向可以是-x方向。並且,左右方向可以是圖1的y軸方向,也即,右側方向可以是+y軸方向,左側方向可以是-y軸方向。
以下,參照附圖,將對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1的具體結構進行說明。
以下,參照圖1,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1可移送裝載於用戶托盤T的電子部件,使得與測試器(未圖示)接觸。並且,可移送通過測試器測試完的電子部件並將其裝載至用戶托盤T。該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1)可包括支撐體100、堆垛機部200、手部300、間距調整梭400、凹口單元500、夾緊器600、測試托盤700以及壓機模塊800。
支撐體100可支撐堆垛機部200以及手部300,並可提供可裝載並移送用戶托盤T的空間。另外,支撐體100中可形成開口部110,以使裝載有電子部件的用戶托盤向手部300暴露。當裝載有電子部件的用戶托盤T位於開口部110的內側時,手部300可將電子部件從用戶托盤T移送至間距調整梭400。另一方面,支撐體100還可包括升降器(未圖示),所述升降器用於將用戶托盤T從堆垛機部200移送至開口部110的內側。
堆垛機部200可保管裝載電子部件的用戶托盤T。該堆垛機部200可支撐於支撐體100。另外,裝載於堆垛機部200的用戶托盤T可通過升降器移送至支撐體100的開口部110,或可從開口部110重新移送至堆垛機部200。
參照圖2,手部300可支撐多個裝載於用戶托盤T的電子部件,並將所述電子部件移送至間距調整梭400。該手部300可同時移送多個電子部件。該手部300在規定區域內可移送多個電子部件。另外,手部300可以由移送軌道(未圖示)支撐並移動,並且可以在開口部110上側從用戶托盤T支撐多個電子部件。該手部300移送電子部件的區域可定義為手部移送區域。手部移送區域在間距調整梭400的一側(例如,前側)與梭移送區域重疊,但可與後述的夾緊器移送區域不重疊。該手部300將被支撐的電子部件向間距調整梭400移送,從而將所述被支撐的電子部件放置於間距調整梭400的後述的凹口(pocket)510中。多個手部300可設置有多個,多個手部300可包括第一手部301以及第二手部302。
第一手部301以及第二手部302可將電子部件從用戶托盤T移送至間距調整梭400。該第一手部301以及第二手部302可將多個電子部件移送至間距調整梭400,第一手部301以及第二手部302可將電子部件彼此交替地移送至間距調整梭400。例如,在第一手部301將電子部件移送至後述的第一凸輪部411的期間,第二手部302可從用戶托盤T支撐電子部件並準備將電子部件移送至間距調整梭400。另外,當後述的第一凸輪部411和後述的第二凸輪部412的位置被互換時,第二手部302可以將電子部件移送至第二凸輪部412。在該第二手部302移送電子部件期間,第一手部301支撐電子部件並準備將電子部件移送至間距調整梭400。
另一方面,手部300可包括手部主體310以及拾取模塊320。
手部主體310可支撐多個拾取模塊320。該手部主體310支撐於移送軌道,從而在開口部110的上側區域和間距調整梭400的凹口510的上側區域中進行往返移動。
拾取模塊320可支撐電子部件。該拾取模塊320可支撐於手部主體310,使得相對於手部主體310進行升降。也即,拾取模塊320可通過相對於手部主體310進行下降,從而支撐電子部件,並且當支撐電子部件時,可相對於手部主體310進行升高。另外,可設置有多個拾取模塊320,多個拾取模塊320可以由手部主體310支撐,並且沿一方向彼此以規定距離間隔。該多個拾取模塊320之間的距離可與放置於用戶托盤T上的電子部件之間的距離相同。因此,多個拾取模塊320可以從用戶托盤T支撐並移送多個電子部件,而無需調節它們之間的間距。其中,放置於用戶托盤T中的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以及多個拾取模塊320之間的間距可以是第一間距a。
另外,對於多個拾取模塊320,作為示例可以設置有八個拾取模塊320。然而,這僅僅是示例,可提供任意數量的拾取模塊320,因此本發明的精神不限於此。另外,多個拾取模塊320可以同時或單獨支撐多個電子部件。作為更詳細的示例,多個拾取模塊320可同時支撐多個電子部件,或多個拾取模塊320中的一部分首先支撐一部分多個電子部件後,另一部分拾取模塊320可支撐其他一部分電子部件。
另一方面,在拾取模塊320中,可以根據待支撐的電子部件的尺寸來使用多個拾取模塊320中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例如,當待支撐的電子部件的尺寸小時,八個拾取模塊320中的所有模塊可用於分別支撐八個電子部件。作為另一示例,當要支撐的電子部件的尺寸大於多個拾取模塊320之間的間距時,可以使用八個拾取模塊320中的四個拾取模塊320。也即,一號拾取模塊320、三號拾取模塊320、五號拾取模塊320以及七號拾取模塊320可分別支撐四個電子部件,二號拾取模塊320、四號拾取模塊320、六號拾取模塊320以及八號拾取模塊320可不支撐電子部件。其中,一號至八號拾取模塊320為將支撐於手部主體310的八個拾取模塊320以從最外側依次配置的順序來命名的一號至八號拾取模塊320。然而,即使當八個拾取模塊320支撐四個尺寸大的電子部件時,所有八個拾取模塊320也可以支撐四個電子部件。作為另一示例,當要支撐的電子部件的尺寸進一步增大時,未使用的拾取模塊320的數量可以是兩個及以上。換句話說,僅一號拾取模塊320、四號拾取模塊320以及七號拾取模塊320可以分別支撐三個電子部件。這樣,拾取模塊320可以根據要支撐的電子部件的尺寸來從多個拾取模塊320中僅使用任意數量的拾取模塊320。
另外,拾取模塊320支撐電子部件的方法可以有各種公知技術。例如,拾取模塊320可以直接把持電子部件。作為另一示例,拾取模塊320可以通過真空壓力的吸附來支撐電子部件。然而,這僅僅是示例,並且不限制本發明的精神。
拾取模塊320可以根據所支撐的電子部件的長度來可替換另一個拾取模塊320。該拾取模塊320可包括:結合部321,其提供拾取模塊320中與手部主體310結合的部分;以及拾取器322,其提供支撐電子部件的部分。
結合部321可選擇性地結合至手部主體310。當需要交替拾取模塊320時,這些結合部321可從手部主體310分離。另外,結合部321可以支撐一個及以上拾取器322。例如,當支撐長度短的電子部件時,具有一個拾取器322的結合部321可結合至手部主體310。作為另一示例,當支撐長度長的電子部件時,具有兩個及以上拾取器322的結合部321可結合至手部主體310。因此,拾取模塊320可通過根據所支撐的電子部件的長度來將具有所需數量的拾取器322的結合部321安裝至手部主體310中,從而可替換為其它拾取模塊320。
參照圖3a和圖4,間距調整梭400可以沿著規定路徑將電子部件從一側(例如,前側)移送至另一側(例如,後側)。設於間距調整梭400中的規定路徑可包括接近路徑,所述接近路徑在沿著平行於假想面的方向移送多個電子部件期間,從梭移送區域內的一側接近至另一側。另外,間距調整梭400可以以多個電子部件沿平行於該假想面的方向放置的狀態移送多個電子部件。例如,該接近路徑可以是沿著平行於水平面的方向移送多個電子部件的路徑,並且當假像面是水平面時,電子部件可以在與水平面平行放置(臥狀)的同時進行移送。
另外,該間距調整梭400移送電子部件的區域可定義為梭移送區域。
間距調整梭400可以調整由手部300移送的多個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在一側中放置於間距調整梭400的電子組件之間的間距可以與在另一側中放置於間距調整梭400的電子組件之間的間距不同。例如,放置於間距調整梭400中的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可以隨著電子部件從一側(前側)移送至另一側(後側)而變的更寬。
間距調整梭400可使放置有電子部件的凹口單元500往返移動,並且可以通過調整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來調整多個電子零件之間的間距。該間距調整梭400可以對應於支撐電子部件的多個拾取模塊320之間的間距來調整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因此,拾取模塊320可以從用戶托盤T移送多個電子部件並將其放置在多個凹口510中時,無需調整彼此間的間距。其中,與多個拾取模塊320之間的間距相對應調整的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可以是第一間距a。另外,該第一間距a可以與用戶托盤(T)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多個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相同。
另外,間距調整梭400可對應於多個凹槽來調整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其中所述凹槽形成在可放置電子部件的後述的測試托盤700中。另外,間距調整梭400對應於多個把持單元620之間的間距來調整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其中所述多個把持單元620在夾緊器600側中支撐電子部件。其中,形成在測試托盤700中的多個凹槽之間的間距以及多個把持單元620之間的間距可以是第二間距b。而且,間距調整梭400可將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調整為第二間距b。該間距調整梭400可包括凸輪模塊410、基底部420、升降模塊430以及移送模塊440。
凸輪模塊410可調整由手部300移送的多個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該凸輪模塊410以規定軸為中心旋轉,使得放置有多個電子部件的凹口單元500沿直線移動。例如,凸輪模塊410沿一方向旋轉,使得多個凹口單元500沿一方向直線移動;凸輪模塊410沿另一方向旋轉,使得多個凹口單元500沿另一方向直線移動。而且,凸輪模塊410可通過升降模塊430以及移送模塊440中一個及以上從規定位置移送到另一位置,在移送期間可調整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該凸輪模塊410可通過移送模塊440從手部移送區域移送到夾緊器移送區域。另外,當凸輪模塊410位於前側(手部移送區域)時,將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調整為第一間距a,當凸輪模塊410位於後側(夾緊器移送區域)時,將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調整為第二間距。這些凸輪模塊410可包括第一凸輪部411以及第二凸輪部412。
第一凸輪部411調整後述的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之間的間距。其中,在多個凹口單元500中由第一凸輪部411移送的凹口單元500定義為第一凹口單元501。該第一凸輪部411可以使第一凹口單元501在後述的第一基底424上滑動。該第一凸輪部411可具有三維引導路徑413,所述三維引導路徑413用於調整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之間的間距。
另外,第二凸輪部412調整後述的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之間的間距。其中,在多個凹口單元500中由第二凸輪部412移送的凹口510定義為第二凹口單元502。該第二凸輪部412可以使第二凹口單元502在後述的第二基底425上滑動。該第二凸輪部412可具有三維引導路徑413,所述三維引導路徑413用於調整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之間的間距。
該第一凸輪部411可通過升降模塊430來進行升高或下降,並且可通過移送模塊440來在前後方向進行移動。另外,第二凸輪部412可通過傳送模塊440來在前後方向進行移動。該第一凸輪部411以及第二凸輪部412可沿相反的方向移動。也即,當第一凸輪部411向前側移動時,則第二凸輪部412向後側移動,當第一凸輪部411向後側移動時,則第二凸輪部412向前側移動。
第一凸輪部411和第二凸輪部412可通過升降模塊430和移送模塊440來沿規定路徑移動。該規定路徑可包括第一凸輪部路徑以及第二凸輪部路徑。第一凸輪部路徑是間距調整梭400的電子部件通過第一凸輪部411和第一基底424從一側移動到另一側的路徑,第二凸輪路徑是間距調整梭400的電子部件通過第二凸輪部412和第二基底425從一側移動到另一側的路徑。
以下,參照圖5,對第一凸輪部路徑進行進一步具體說明。
首先,第一凸輪部411位於手部300側,且第一凹口單元501中可放置電子部件。當第二凸輪部412位於夾緊器600側時,連接至第一凸輪部411的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可通過第一凸輪部411調整為與多個拾取模塊320的間距相對應的第一間距a。而且,連接至第二凸輪部412的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可通過第二凸輪部412調整為與多個把持單元620的間距相對應的第二間距b。此時,可通過手部300將多個電子部件放置在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中,並可通過夾緊器移送放置於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中的多個電子部件。因此,第一凹口單元501處於放置有電子部件的狀態,第二凹口單元502中由於沒有放置電子部件,因此處於空的狀態(參照圖5a)。
之後,第一凸輪部411相對於第二凸輪部412進行下降(參照圖5b)。
當第一凸輪部411下降時,第一凸輪部411可向後側移動,第二凸輪部412可向前側移動。此時,第一凸輪部411在向後側移動期間將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之間的間距調節為第二間距b,當第二凸輪部412在向前側移動期間將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之間的間距調節為第一間距a,(參照5c)。
當第一凸輪部411向後側移動時,第一凸輪部411相對於第二凸輪部412進行上升(參照圖5d)。
當第一凸輪部411上升時,夾緊器600可對放置於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中的多個電子部件進行把持並移送至測試托盤700中,並且手部300可將電子部件從用戶托盤T移送至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中。
以下,參照圖6,對第二凸輪部路徑進行進一步具體說明。
首先,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可處於彼此間距被調整為第二間距b的狀態,且凹口510內部可處於空的狀態。另外,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可處於彼此間距被調整為第一間距a的狀態,且凹口510內部可處於放置有電子部件的狀態(參照圖6a)。
之後,第一凸輪部411相對於第二凸輪部412進行下降(參照圖6b)。
當第一凸輪部411下降時,第二凸輪部412可向後側移動,而第一凸輪部411可向前側移動。此時,第一凸輪部411在向前側移動期間將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之間的間距調節為第一間距a,當第二凸輪部412在向後側移動期間將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之間的間距調節為第二間距b,(參照6c)。
若第二凸輪部412向後側移動,則第一凸輪部411進行上升(參照圖6d)。
當第一凸輪部411上升時,手部300可將多個電子部件放置於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中,並且夾緊器600可對放置於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中的多個電子部件進行把持並移送至測試托盤700中。
這樣,第一凸輪部分411、第二凸輪部分412、手部300以及夾緊器600通過反復進行一系列過程,從而可將多個電子部件從用戶托盤T中移送至測試托盤700。另外,第一凸輪部分411、第二凸輪部分412、手部300以及夾緊器600反復進行與如上所述的過程相反的過程,從而可將測試完成的電子部件從測試托盤700中移送至用戶托盤T。
另外,參照圖7,凸輪模塊410中可形成有引導路徑413,其中所述引導路徑413用於引導凹口單元500對該凸輪模塊410的相對移動。也即,雖然凸輪模塊410和凹口單元500沿著規定路徑一起移動,但凸輪模塊410和凹口單元500對彼此可進行相對移動。另外,可設置有多個引導路徑413以引導多個凹口單元500的移動。該引動路徑413可在三維空間中延伸。引導路徑413可形成為沿第一凸輪部411和第二凸輪部412的周向延伸,並向第一凸輪411以及第二凸輪412的軸方向(例如,圖7的左右方向)彎曲。另外,引導路徑413可以在一端和另一端之間具有彎曲部413a。該彎曲部413a可以是引導路徑413中改變引導路徑413彎曲方向的部分。另外,多個引導路徑413可以形成在凸輪模塊410中以沿軸方向彼此間隔。另一方面,可將後述的凹口支撐體520的凸輪從動件521b插入至引導路徑413中。這樣,由於在凸輪從動件521插入到引導路徑413中的狀態下凸輪模塊410進行旋轉,從而可根據凸輪模塊410的旋轉使凹口單元500沿一方向移動。其中,凸輪模塊410的周向是指凸輪模塊410的圓周方向,凸輪模塊410的軸方向是指凸輪模塊410旋轉的規定軸方向。
另一方面,多個引導路徑413的一端之間的距離可以具有第一間距a。因此,當凸輪模塊410沿一個方向旋轉,使得凹口單元500的凸輪從動件521b位於引導路徑413的一端時,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可調整為第一間距a。
另外,多個引導路徑413的另一端之間的間距可以具有比第一間距a長的第二間距b。因此,當凸輪模塊410沿另一個方向旋轉,使得凹口單元500的凸輪從動件521b位於引導路徑413的另一端時,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可調整為第二間距b。另外,當凸輪從動件521b與引導路徑413的另一端接合時,凹口支撐體520可以選擇性地解除對凹口510的支撐。
另外,多個引導路徑413的彎曲部413a之間的距離可以具有比第一間距a長且比第二間距b短的第三間距c。因此,當凸輪模塊410以規定角度旋轉,使得凹口單元500的凸輪從動件521b位於引導路徑413的彎曲部413a時,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可調整為第三間距c。
這樣,凸輪模塊410可通過旋轉來將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可調整為第一間距a、第二間距b以及第三間距c中的任意一種間距。
重新參照圖3a以及圖4,基底部420可支撐凸輪模塊410,並可提供凹口單元500滑動的部分。該基底部420可包括基板421、自由調整器422以及加壓部423。
基板421可支撐凸輪模塊410、自由調整器422、加壓部423以及凹口單元500。另外,基板421中可具有供凹口單元500可滑動的軌道(未圖示)。這樣,多個凹口單元500可通過凸輪模塊410的旋轉而沿著基板421滑動。
參照圖3b和3c,自由調整器422可構成為能夠進行對基板421接近或後退的移動。例如,自由調整器422可相對於基板421進行升降。另外,自由調整器422加壓後述的凹口單元500的按壓部件522,從而能夠將後述的把持部件513切換為打開狀態。也即,當自由調整器422上升並加壓按壓部件522時,按壓部件522上升使得與按壓部件522連通的開放連桿524加壓把持部件513,從而解除把持部件513對電子部件的固定。該自由調整器422可通過按壓構件522和開放連桿524加壓把持部件513的一側,並且當加壓把持部件513的一側時,把持部件513的另一側可旋轉規定角度,從而解除對電子部件的固定。其中,把持部件513的打開狀態是指,為了使電子部件可放置於凹口510的放置部511a中或從放置部511a中脫離,而不位於放置部511a上側的狀態,其中所述放置部511a將在後面進行描述。例如,當手部300和夾緊器600之一將電子部件放置於凹口單元500中時,自由調整器422可加壓按壓部件522,從而使得把持部件513切換成打開狀態。
另外,當凹口單元500中放置電子部件使得自由調整器422下降時,把持部件513處於關閉狀態,從而可將電子部件可固定至凹口510中。其中,把持部件513的關閉狀態是指,把持部件513為了防止放置於凹口510中的電子部件從凹口510中脫離而使得把持部件513的一部分位於凹口510的放置部511a上側的狀態,其中所述放置部511a將在後面進行描述。這樣,通過自由調整器422相對於基板421的升降,可使得把持部件513切換至打開狀態或關閉狀態。另一方面,作為例如,自由調整器422的形狀可以由多個長板或條構成,而且多個條可通過單獨的氣缸來進行升降。作為另一個施例,自由調整器422可以為多個條整體形成的“口”字形四角框,並通過一個氣缸來進行升降。這樣,無論凹口單元500位於自由調整器422中的何處,只要自由調整器422的形狀能夠打開或關閉如上所述的把持部件513,則可以改變其形狀。該自由調整器422的上升或下降可以由升降氣缸(未圖示)來驅動。
另一方面,自由調整器422可包括第一按壓部422a,第二按壓部422b以及接口部422c。
第一按壓部422a和第二按壓部422b可以向凹口510升降以加壓凹口510的按壓部件522。該第一按壓部422a和第二按壓部422b可以同時升降,並可以一起加壓按壓部件522。另外,第一按壓部422a和第二按壓部422b可以通過接口部422c連接,且第一按壓部422a、第二按壓部422b以及接口部422c可以一體形成。但是,本發明的精神並不僅限於此,第一按壓部422a和第二按壓部422b可以分開設置,也可以設置成通過單獨地升降來加壓按壓部件522。
加壓部423可以加壓凹口單元500的槓桿523,其中所述槓桿523在後面進行描述。另外,當槓桿523位於加壓部423的上側時,加壓部423可朝槓桿523上升,使得槓桿523位於加壓部423之間。這樣,加壓部423可以通過朝槓桿523上升來加壓槓桿523,從而使凹口510和凹口支撐體520分離。該加壓部423可以通過輥升降氣缸(未圖示)上升。例如,加壓部423可以是輥。雖然在本說明書中由輥表示加壓部423,但這僅僅是示例,可以通過能夠加壓槓桿523的其它已知結構來替換本說明中的輥。
另外,加壓部423可以設置有多個,且多個加壓部423可以在基板421中間隔設置。該多個加壓部423可設置為對應於多個凹口單元500的彼此間距被調整為第二間距b時的位置。例如,當多個凹口單元500被調整為第二間距b時,凹口單元500可位於加壓部423的上側。此時,加壓部423可以上升並按壓槓桿523以分離凹口510和凹口支撐體520。這樣,由於凹口單元500為在彼此間最大遠離的第二間距b時可被加壓部423分離成凹口510以及凹口支撐體520的結構,從而凹口510可從小凹口510到大凹口510中任意大小的凹口510中變更。
另一方面,基底部420可包括多個基底,多個基底可包括第一基底424以及第二基底425。每個第一基底424以及第二基底425可包括基板421、自由調整器422以及加壓部423。第一基底424支撐第一凸輪部411,使得第一凸輪部411可相對於第一基底424進行移動,且設置有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滑動的部分。第二基底425支撐第二凸輪部412,使得第二凸輪部412可相對於第二基底425進行移動,且設置有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滑動的部分。
升降模塊430可以相對於第二凸輪部412和第二基底425升高或降低第一凸輪部411和第一基底424。該升降模塊430可以連接到第一基底424。另外,當第一凸輪部411和第一基底424,與第二凸輪部412和第二基底425通過移送模塊440向彼此相反方向移動時,升降模塊430可升降第一凸輪部411以及第一基底424。
移送模塊440可以使凸輪模塊410和基底部420在前後方向上移動。該移送模塊440在第一凸輪部411與第一基底424下降時,將第二凸輪部412與第二基底425向一方向移動,並將第一凸輪部411以及第一基底424向另一方向移動。
參照圖8a,凹口單元500中可設置有放置電子部件的部分。另外,凹口單元500可與凸輪模塊410一起沿規定路徑移動。該凹口單元500可設置有多個,且可包括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以及第二凹口單元502。該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為可與第一凸輪部411一起沿規定路徑移動的結構,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為可與第二凸輪部412一起沿規定路徑移動的結構。另外,多個第一凹口單元501為可在第一基底424上滑動的結構,多個第二凹口單元502為可在第二基底425上滑動的結構。
另外,多個凹口單元500可在基底部420上滑動,且通過凸輪模塊410可調整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該凹口單元500可包括凹口510以及凹口支撐體520。
參照圖9a、圖9b以及圖10,凹口510中可設置有放置電子部件的空間。該凹口510可選擇性的結合至凹口支撐體520,並根據待測試的電子部件的大小來進行替換。因此,通過從凹口支撐體520分離凹口510來進行替換,從而可以將各種尺寸的電子部件放置於凹口510中。另外,對應於凹口510的替換,凹口支撐體520可替換成其他大小的凹口支撐體520。因此,即使凹口支撐體520對應於凹口510的大小替換成其他凹口支撐體520,只要能夠維持後述的凸輪從動件521b的大小,就可選擇性地與凸輪模塊410結合。
該凹口510可包括凹口框511、結合突起512、把持模塊513、514、515、把持部件513、第一把持部件支撐體514以及第二把持部件支撐體515。
凹口框511可以與電子部件接觸,並包括放置部511a、框壁部511b以及框主體511c,其中,放置部511a為放置電子部件的部分,框壁部511b以及框主體511c從放置部511a突出形成,並防止電子部件從放置部511a的脫離。
放置部511a設置有可放置電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也即,放置部511a中可放置有電子部件中未附有芯片的基底的一部分。該放置部511a可從框壁部511b突出形成。另外,放置部511a從放置基底面511c-2突出形成,使得放置於放置部511a的電子部件的芯片部分與放置基底面511c-2以規定距離間隔。因此,當電子部件放置於放置部511a時,電子部件與放置基底面511c-2之間會形成規定的空間,並可防止放置基底面511c-2對電子部件的芯片部分造成損傷。例如,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基板的情況下,平坦的基板上可承載具有不同高度、長度以及寬度的多個芯片。該多個芯片可能由於外部衝擊而容易損壞,並且有可能在基板移送期間與其他載體接觸而損壞。因此當基板以臥狀形態移送時,有必要在芯片部分不與載體接觸的情況下進行移送。
框壁部511b從框主體511c突出形成,並可防止放置於放置部511a的電子部件從放置部511a脫離。也即,框壁部511b可形成放置部511a以及臺階,以防止電子部件從放置部511a脫離。另外,框壁部511b為了形成該臺階,而在比起放置部511a從框主體511c中心靠近外側的位置處由框主體511c支撐。該框壁部511b可設置有多個,且多個框壁部511b沿框主體511c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以形成可插入夾緊器600的插入空間S。例如,插入空間S可設置於第一壁部511b-1與第二壁部511b-2之間。多個框壁部511b可形成於框主體511c中,使得避免與夾緊器600的把持部622產生干擾。也即,框壁部511b可形成在對應於電子部件不被把持部622把持的部分的框主體511c中。
框壁部511b可包括第一壁部511b-1、第二壁部511b-2、第三壁部511b-3、第四壁部511b-4、第五壁部511b-5以及第六壁部511b-6。
第一壁部511b-1、第二壁部511b-2以及第三壁部511b-3可以以第一中心線C1為基準配置於一側,其中,所述第一中心線C1經過框主體511c的中心並沿框主體511c的寬度方向延伸。另外,第四壁部511b-4、第五壁部511b-5以及第六壁部511b-6可以以第一中心線C1為基準配置於另一側。其中,寬度方向可以為圖14的y軸方向,長度方向可以為圖14的x軸方向。
另外,第一壁部511b-1、第二壁部511b-2、第三壁部511b-3、第四壁部511b-4、第五壁部511b-5以及第六壁部511b-6可以以第二中心線C2為基準配置於兩側,其中,所述第二中心線C2經過框主體511c的中心並沿框主體511c的長度方向延伸。例如,第一壁部511b-1、第二壁部511b-2、第三壁部511b-3、第四壁部511b-4、第五壁部511b-5以及第六壁部511b-6可以支撐框主體511c,使得彼此以第二中心線C2為基準對稱。
該第一壁部511b-1、第二壁部511b-2、第三壁部511b-3、第四壁部511b-4、第五壁部511b-5以及第六壁部511b-6可以支撐框主體511c,使得對長度方向彼此以規定距離間隔。例如,為了形成把持部622把持電子部件的空間,沿第二中心線C2方向的第一壁部511b-1、第二壁部511b-2以及第三壁部511b-3的長度之和可小於沿第二中心線C2方向的第四壁部511b-4、第五壁部511b-5以及第六壁部511b-6的長度之和。為了把持電子部件,後述的把持部622可插入至該第一壁部511b-1與第二壁部511b-2之間的空間以及第三壁部511b-3與第四壁部511b-4之間的空間。這樣,通過第一壁部511b-1與第二壁部511b-2之間的空間以及第三壁部511b-3與第四壁部511b-4之間的空間,把持部622在將電子部件把持並移送時不受凹口框511的干擾。
另外,框壁部511b可形成有傾斜部511e以及垂直部511f。該傾斜部511e可引導電子部件的移動,使得電子部件可放置於放置部511a。例如,傾斜部511e可形成為在與框壁部511b的延伸方向偏離的方向上延伸。也即,框壁部511b可形成為相對於從框架主體511c突出的方向以規定角度傾斜。因此,即使電子部件的一部分被放置於傾斜部511e上,電子部件也可以通過規定傾斜的傾斜部511e而滑動並放置在放置部511a中。
垂直部511f可形成於框壁部511b中與放置部511a相鄰的部分。該垂直部511f可沿突出於放置部511a的方向延伸,使得放置部511a與框壁部511b形成臺階。例如,垂直部511f可形成為垂直於放置部511a。另外,放置於放置部511a中的電子部件中與放置部511a不接觸的部分可被垂直部511f支撐。因此,可通過垂直部511f防止放置於放置部511a的電子部件的脫離。
框主體511c可支撐框壁部511b。另外,框主體511c中可形成有凹部511c-1以及放置基底面511c-2,其中所述凹部511c-1以及放置基底面511c-2中可插入穿過插入空間S的夾緊器600。
可設置有多個凹部511c-1,且多個凹部511c-1可形成為對於框主體511c的寬度方向比放置部511a的內側末端更加凹進。其中,放置部511a的內側末端是指放置部511a的端部中,對於框主體511c的寬度方向靠近框主體511c的中心側的端部。另外,在框主體511c中對應插入空間形成凹部511c-1,且在框主體511c的寬度方向比插入空間更內側中設置凹部511c-1。這樣,由於在框主體511c的寬度方向比插入空間更內側中設置多個凹部511c-1,從而夾緊器600可穿過插入空間S並插入至凹部511c-1來把持電子部件。
放置基底面511c-2可形成在框主體511c中的一面。例如,放置基底面511c-2可以為框主體511c的上表面中的一部分。該放置基底面511c-2中可突出形成有放置部511a。另外,當放置部511a中放置有電子部件時,放置基底面511c-2可與電子部件對向,且與電子部件間隔,使得電子部件與放置基底面511c-2之間形成規定空間。這樣,由於放置基底面511c-2與放置於放置部511a的電子部件之間形成有規定空間,從而電子部件可以不接觸放置基底面511c-2,也不會被放置基底面511c-2造成損傷。
另外,凹口框511中形成有防反向插入槽511d,所述防反向插入槽511d用於防止凹口510與凹口支撐體520反向結合。該防反向插入槽511d中可插入後述的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另外,可以從凹口框511的下部引入形成防反向插入槽511d,而且防反向插入槽511d可以僅形成在凹口510的一側。例如,可以以凹口框511中經過凹口框511的中心並沿長度方向延伸的軸為基準在僅一側上形成防反向插入槽511d。另外,防反向插入槽511d可相對於凹口框511中所述長度方向以及垂直於所述長度方向的軸中至少一個非對稱形成。因此,當凹口510位於凹口支撐體520上以使得防反向插入槽511d對應於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時,凹口510可結合至凹口支撐體520。然而,當凹口510沿相反方向旋轉以使得防反向插入槽511d與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位於相反方向時,凹口510和凹口支撐體520由於受到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與凹口框511之間的干擾而無法結合。
結合突起512可以插入到後述的凹口支撐體520的結合槽524a中,從而使凹口510與凹口支撐體520結合。該結合突起512可以從凹口框511突出形成,且可具有與結合槽524a相對應的形狀。該結合突起512中形成有從結合突起512的外周面突出形成的臺階。
把持模塊513、514、515可安裝在凹口框511中或從凹口框511中拆卸,當把持模塊513、514、515安裝在凹口框511中時,可以將電子部件固定至凹口框511。該把持模塊513、514、515可設置有多個。另外,把持模塊513、514、515可以從凹口框511中分離並結合至其它凹口框511中,其中,所述其它凹口框511中可放置與放置於凹口框511中的電子部件不同大小的電子部件。該把持模塊513、514、515可包括把持部件513以及把持部件支撐體514、515。
把持部件513可以選擇性地將放置於凹口框511中的電子部件固定至凹口框511,且可構成為為了將電子部件固定至凹口框511或從凹口框511解除固定而旋轉。該把持部件513可防止放置於放置部511a中的電子部件從放置部511a中脫離。例如,把持部件513可具有鈎或握把等形狀。然而,這僅僅是示例,可以變更為各種能夠將電子部件固定至凹口框架511的結構。
該把持部件513可設置有一個及以上,並支撐於第一把持部件支撐體514以及第二把持部件支撐體515。另外,當把持部件514、515結合至凹口框511時,可固定一個及以上把持部件513的對於凹口框511的相對位置。例如,一個及以上的把持部件513可配置於凹口框511的寬度方向的至少一側。又例如,一個及以上的把持部件513可配置於凹口框511的長度方向的至少一側。又例如,一個及以上的把持部件513可配置於凹口框511的寬度方向以及長度方向的至少一側。這樣,把持部件513可設置有任意數量,且可配置在相對於袋框511的寬度方向以及長度方向中一個及以上的方向的至少一側。
另外,可設置有多個把持部件513,多個把持部件513的寬度可以彼此不相同。該多個把持部件513可配置於框主體511c,以像對於長度方向以及寬度方向上具有彼此不相同的間距。另外,把持部件513可設置在未形成有插入空間S的多個壁部之間。例如,當插入空間S設置在第一壁部511b-11以及第二壁部511b-2之間時,把持部件513可設置在第二壁部511b-2以及第三壁部511b-3之間。這樣,由於把持部件513設置在與插入空間S不同位置的壁部之間,從而在夾緊器600把持電子部件時不受把持部件513的干擾。
另外,如上所述,把持部件513可以通過自由調整器422來切換打開狀態或關閉狀態。例如,當自由調整器422上升並加壓按壓部件522時,由於被加壓的按壓部件522加壓把持部件513的一側,從而使關閉狀態切換至打開狀態。該把持部件513切換至打開狀態時,把持部件513可相對於第一把持部件支撐體514以及第二把持部件支撐體515以規定角度旋轉,使得把持部件513另一側不位於放置部511a的上側。因此,當把持部件513處於打開狀態時,放置部511a中可放置電子部件,並可移送放置於放置部511a中的電子部件。
另外,若把持部件513處於打開狀態時自由調整器422下降,則把持部件513可切換至關閉狀態。例如,當自由調整器422下降導致按壓部件522處於其原始位置時,把持部件513可相對於第一把持部件支撐體514以及第二把持部件支撐體515以規定角度旋轉,使得把持部件513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放置部511a的上側。因此,當把持部件513處於關閉狀態時,放置於放置部511a中的電子部件可能不會從放置部511a中脫離。
該把持部件513在凹口510中放置有電子部件,或凹口510中沒有電子部件時,其可處於關閉狀態。另外,若有必要通過調整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來使手部300或夾緊器600將電子部件放置於凹口510中,或有必要移送放置於凹口510中的電子部件時,則把持部件513可切換至打開狀態。
再參照圖9b,第一把持部件支撐體514以及第二把持部件支撐體515可選擇性的結合至凹口框511,並可支撐把持部件513。另外,第一把持部件支撐體514以及第二把持部件支撐體515中可形成把持部件513可貫通的孔。另一方面,凹口框511可替換成其他不同大小的口大框511,以便於放置不同大小的電子部件。此時,第一把持部件支撐體514以及第二把持部件支撐體515可從現有的凹口框511中分離後安裝在其他凹口框511中。雖然本說明書中表示,把持部件支撐體514、515包括第一把持部件支撐體514以及第二把持部件支撐體515,但這只是一實施例,還可使用三個及以上的把持部件支撐體。因此,安裝於凹口框511的把持部件支撐體可配置與第一把持部件514與第二把持部件515之間,以便於在凹口框511的寬度方向的邊緣處配置把持部件513。
另一方面,把持部件支撐體514、515可構成為使得在相對於凹口框511的長度方向以及寬度方向中至少一個方向的至少一側中能夠配置一個及以上把持部件513,且把持部件支撐體514、515可安裝於凹口框511中。也即,由把持部件支撐體514、515決定把持部件513的數量以及凹口框511中固定把持部件513的位置。例如,可以將任意數量的把持部件513支撐於把持部件支撐體514、515中,且用戶可選擇將具有所需數量的把持部件513的把持部件支撐體514、515安裝至凹口框511中。另外,可使把持部件支撐體514、515根據凹口框511的大小來切換並安裝至凹口框511中。作為更詳細的示例,當凹口框511的長度較長時,沿長度方向配置有多個把持部件513的把持部件支撐體514、515可安裝至凹口框511中。凹口支撐體520可支撐凹口510,且可選擇性的與凹口510結合。也即,凹口支撐體520可以以可拆卸式支撐凹口510。該凹口支撐體520可支撐於基底部420,並可沿基底部420滑動。另外,可設置有多個凹口支撐體520,且多個凹口支撐體520可通過凸輪模塊410調整彼此之間的間距。另一方面,雖然凹口支撐體520被描述為為了替換凹口510而與凹口510分離,然而也可以將凹口支撐體520直接替換為不同的尺寸。該凹口支撐體520可包括支撐體主體521,按壓部件522,槓桿523以及開放連桿524。
支撐體主體521可支撐凹口510。該支撐體主體521可以設置有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所述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能夠防止凹口510和凹口支撐體520沿反方向結合。可將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插入至防反向插入槽511d中。另外,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可從支撐體主體521的上部突出形成,並可以僅形成在支撐體主體521的一側。例如,可以以經過支撐體主體521的中心並沿長度方向延長的軸為基準,在支撐體主體521中的僅一側上形成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另外,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可相對於所述支撐體主體521中所述長度方向軸以及垂直於所述方向周的軸中至少一個非對稱形成。當凹口510位於凹口支撐體520的上側以使得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對應於防反向插入槽511d時,凹口510與凹口支撐體520可相結合。然而,當凹口支撐體520沿相反方向旋轉使得防反向插入突出部521a和防反向插入槽511d位於相反方向時,由於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與凹口510之間的干擾,使得凹口510與凹口支撐體520無法相結合。
另一方面,雖然在本說明書中描述為在凹口框511中形成有防反向插入槽511d,並在凹口支撐體520中形成有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但這僅僅是示例,也可以在凹口框511中形成突起,也可以在凹口支撐體520中形成突起。因此,防反向插入槽511d和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可構成為,當凹口510和凹口支撐體520在規定方向上彼此結合時,防反向插入槽511d和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彼此接合,當凹口510與凹口支撐體520配置於沿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時,防反向插入槽511d和防反向插入突起521a彼此不接合。
另外,支撐體主體521中可形成有能夠與凸輪模塊410的引導路徑413接合的凸輪從動件521b。該凸輪從動件521b可插入至引導路徑413中,並在凸輪模塊410旋轉時沿引導路徑413滑動。這樣,通過凸輪從動件521b根據凸輪模塊410的旋轉而沿引導路徑413移動,使得凹口支撐體520可以在基底420上移動。另外,由於凸輪從動件521b與引導路徑413接合並移動,從而凹口支撐體520可沿軸方向相對於凸輪模塊進行相對移動。另一方面,凸輪從動件521b可從支撐體主體521突出形成。也即,凸輪從動件521b可以從支撐體主體521面向凸輪模塊410的一個表面突出,以便與引導路徑413接合。
按壓部件522可以為被自由調整器422加壓而在一個方向上可移動的結構。該按壓部件522被自由調整器422加壓而上升,從而使把持部件513切換至打開狀態。該按壓部件522可形成為能夠貫通支撐體主體521,而且按壓部件522的一部分可以在支撐體主體521的一側與自由調整器422接觸。因此,按壓部件522可以在支撐體主體521的一側被自由調整器422加壓。另外,按壓部件522可以通過彈簧等部件移動至其原始位置。例如,當被已上升的自由調整器422加壓的按壓部件522由於自由調整器422下降而沒有加壓按壓部件522時,按壓部件522會在彈性部件的復原力的作用下移動至其原始位置。
參照圖8b,槓桿523可防止凹口510從凹口支撐體520脫離。該槓桿523通過開閉來選擇性地支撐凹口510。也即,當槓桿523關閉時,可以維持凹口510對凹口支撐體520的支撐,而當槓桿523打開時,可以解除凹口510對凹口支撐體520的支撐。該槓桿523可包括夾緊部523a、止動件523b以及支撐於支撐體主體521的旋轉軸523c。
夾緊部523a被加壓部423加壓從而可相對於旋轉軸523c沿一個方向旋轉。當該夾緊部523a被加壓部423加壓時可沿一個方向旋轉,以使得止動件523b無法干擾結合突起512。此時,凹口510與凹口支撐體520的結合可被解除。當解除加壓部423對該夾緊部523a的加壓時,夾緊部523a可處於其原始位置,並且可以在彈性部件523d的復原力的作用下旋轉至其原始位置。
止動件523b可防止凹口510和凹口支撐體520分離。當夾緊部523a未被加壓時,該止動件523b被結合突起512卡住,從而可維持凹口510與凹口支撐體520之間的結合。另外,當夾緊部523a被加壓時,止動件523b可根據夾緊部523a的旋轉而移動,從而可與結合突起512以規定距離間隔。另外,止動件523b可支撐於夾緊部523a。
彈性部件523d可以向夾緊部523a提供復原力。也即,當通過加壓部423解除對沿一個方向旋轉的夾緊部523a的加壓時,彈性部件523d可通過復原力回到其原始位置。該彈性部件523d可支撐於支撐體主體521。例如,彈性部件523d可以是扭力彈簧(torsion spring)。
當凹口510的結合突起512插入至結合槽524a時,該槓桿523被結合突起512的臺階部分卡住,從而可防止凹口510從結合突起512脫離。通過該槓桿523可維持凹口510和凹口支撐體520之間的結合。
另外,槓桿523可被加壓部423加壓,使得凹口510和凹口支撐體520分離。例如,當槓桿523被加壓部423加壓時,凹口510的結合突起512可從凹口支撐體520的結合槽524a中脫離,並且由於結合突起512從結合槽524a中脫離,從而凹口510可從凹口支撐體520中脫離。因此,當需要替換凹口510時,將槓桿523移動至被加壓部423加壓的位置處,並將加壓部423上升使得槓桿523位於加壓部423之間,從而可以從凹口支撐體520替換凹口510。支撐體主體521可具有該槓桿523。
開放連桿524可以被按壓部件522加壓並可以加壓把持部件513。另外,開放連桿524可隨按壓部件522的移動一起運動。例如,當自由調整器422上升並加壓按壓部件522時,開放連桿524可通過上升的按壓部件522上升從而加壓把持部件513。作為另一示例,當自由調整器422下降並使得按壓部件522移動到原始位置時,開放連桿524可隨按壓部件522移動到原始位置。該開放連桿524可連接至按壓部件522。然而,作為示例,開放連桿524可以與按壓部件522一體形成。另外,當按壓部件522下降時,開放連桿524可支撐於支撐體主體521。另一方面,在開放連桿524中可形成可插入凹口510的結合突起512的結合槽524a。由於該結合突起512通過結合槽524a插入至支撐體主體521中,從而可將凹口510與支撐體主體521結合。
夾緊器600可夾緊被間距調整梭400已調整間隔的多個電子部件並放置於測試托盤700中。該夾緊器600可夾緊多個電子部件並移送至測試托盤700。另外,在夾緊器600移送多個電子部件的期間,可維持多個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夾緊器600可通過旋轉放置於凹口510中的電子部件來豎立電子部件並放置於測試托盤700中。也即,由於夾緊器600是臥狀形態,因此可通過旋轉放置於凹口510中的電子部件,並將電子部件以立狀形態放置於測試托盤700中。其中,電子部件的臥狀形態是指電子部件處於躺臥狀態,即電子部件的外周面中具有最大面積的一個表面對應於凹口510的放置部511a的狀態。另外,電子部件的立狀形態是指電子部件直立的狀態,即電子部件的外周面中具有最窄面積的一個面與測試托盤接觸700的狀態。例如,立狀形態可以是臥狀形態的電子部件旋轉90°的形態。該夾緊器600可包括夾緊器主體610,把持單元620以及旋轉單元630。
參照圖11,夾緊器主體610可支撐把持單元620以及旋轉單元630。另外,夾緊器主體610可通過旋轉單元630旋轉。
把持單元620可把持電子部件。可以設置有多個該把持單元620以把持多個電子部件,並且多個把持單元620可支撐於夾緊器主體610。另外,把持單元620可根據通過旋轉單元630旋轉的夾緊器主體610而旋轉。該把持單元620在把持被間距調整梭400已調整間距的多個電子部件時可面向前側。另外,當把持單元620把持多個電子部件並位於測試托盤700的上側時,把持單元620可被旋轉單元630旋轉而面向下側。該把持單元620可以由電動機驅動,且該電動機可以是例如能夠控制力矩的力矩電動機(Torque Motor)。當把持單元620把持電子部件時,該力矩電動機可以調整驅動把持單元620所需的力矩值,以防止電子部件的損壞。因此,把持單元620可通過利用力矩電動機來精確地調整第一把持體622a與第二把持體622b之間的間距,從而能夠全部把持因組裝公差而具有不同寬度的各種電子部件。該把持單元620可包括夾持部621,把持部622以及滑輪部623。
參照圖12,夾持部621可支撐把持部622,並可通過滑輪部623移動。夾持部621可包括第一夾持器621a以及第二夾持器621b。
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可支撐於皮帶623c上以彼此面對。另外,第一夾持器621a以及第二夾持器621b中的至少一部分可形成為向皮帶623c的外側彎曲。也即,第一夾持器621a的一端支撐於皮帶623c的下端,支撐有第一把持體622a的第一夾持器621a的另一端彎曲形成以朝向驅動輥的一側(例如,圖12的右側)。另外,第二夾持器621b的一端支撐於皮帶623c的上端,支撐有第二把持體622b的第二夾持器621b的另一端彎曲形成以朝向從動輥的一側(例如,圖12的左側)。這樣,由於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向皮帶623c的外側彎曲,從而支撐於第一夾持器621a的第一把持體622a與支撐於第二夾持器621b的第二把持體622b之間的距離可大於驅動輥623a與從動輥623b之間的距離。也即,當第一夾持器621a與第二夾持器621b彼此間隔最大距離時,第一夾持器621a的一端與第二夾持器621b的一端之間的距離可大於滑輪部623的寬度(在皮帶623c中從纏繞在驅動輥623a上的一點到纏繞在從動輥623b上的一點的距離)。因此,把持單元620可把持比滑輪部623的寬度更大的電子部件(參照見圖12a)。
另一方面,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由滑輪部623支撐以彼此間隔,並可通過滑輪部623朝彼此接近或彼此遠離的方向移動。該第一夾持器621a支撐於滑輪部623的下端,並可以在驅動輥623a和從動輥623b之間移動。另外,第二夾持器621b支撐於滑輪部623的上端,並可以在驅動輥623a和從動輥623b之間移動。這樣,由於第一夾持器621a在滑輪部623的下端移動,第二夾持器621b在滑輪部623的上端移動,從而即使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彼此靠近,彼此之間也不會發生干擾。
當該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把持電子部件時,把持部622可沿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動以把持電子部件。另外,當第一夾持器621a的一端和第二夾持器621b的一端彼此接近在規定距離以下時,第一夾持器621a的另一端和第二夾持器621b的另一端可構成為彼此交叉移動。也即,當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的一端部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移動規定距離以上時,與滑輪部623連接的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的另一端部可會彼此交叉。例如,在一個方向(例如,圖14中的+x軸方向)觀察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時,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可移動成彼此一部分重疊。此時,與第一夾持器621的把持部622和第二夾持器621b的把持部622連接的一端部接近規定距離以下直至把持小型電子部件為止的同時,與第一夾持器621a的滑輪部623和第二夾持器621b的滑輪部623連接的另一端部可以沒有干擾的彼此交叉。因此,由於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即使彼此接近規定距離以內也不會相互干擾,從而把持部622移動以能夠把持小型電子部件。
這樣,通過使把持部622和被支撐的一端向滑輪部623的外側彎曲,從而第一夾持器621a與第二夾持器621b彼此以規定距離以上間隔,以便於把持比滑輪部623的寬度更大的電子部件。另外,由於支撐於滑輪部623的第一夾持器621a以及第二夾持器621b的一端部彼此交叉移動,從而第一夾持器621a以及第二夾持器621b的另一端彼此以規定距離以下接近,以便於把持尺寸較小的電子部件。因此,把持單元620構成為最小限度的尺寸,從而能夠防止裝置過大的同時,還具有能夠把持從小電子部件到大電子部件的各種電子部件的效果。
把持部622可把持電子部件。另外,把持部622可構成為當電子部件放置於凹口510中時,可把持電子部件的邊緣處中與凹口510不接觸的至少一部分。把持部622可包括第一把持體622a以及第二把持體622b。
第一把持體622a可支撐於第一夾持器621a,並可沿著第一夾持器621a移動。另外,第二把持體622b可支撐於第二夾持器621b,並可沿著第二夾持器621b移動。該第一把持體622a和第二把持體622b可設置為彼此面對,並可支撐於第一夾持器621a以及第二夾持器621b,且彼此面對的面接觸電子部件並把持電子部件。該第一把持體622a和第二把持體622b可通過沿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動來把持電子部件,並可通過沿彼此遠離的方向移動來解除對電子部件的把持。例如,當凹口510中放置有電子部件時,第一把持體622a以及第二把持體622b可從凹口51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向電子部件的中心移動並把持電子部件。這樣,第一把持體622a和第二把持體622b在凹口51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上把持電子部件的邊緣,從而可以在不損壞電子部件的芯片的情況下支撐電子部件。另外,當第一把持體622a和第二把持體622b的間隔距離最遠時,第一把持體622a和第二把持體622b之間的距離可大於驅動輥623a和從動輥(623b)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第一把持體622a與第二把持體622b可對應於電子部件的大小來彼此靠近。
滑輪部623可支撐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並可以使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移動。當把持電子部件時,滑輪部623可使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動,當解除對電子部件的把持時,滑輪部623可使621a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向彼此遠離的方向移動。例如,滑輪部623可使用皮帶輪等已知手段。該滑輪部623可包括驅動輥623a,從動輥623b以及皮帶623c。
驅動輥623a可以通過旋轉來使皮帶623c旋轉。該驅動輥623a可由電動機來(未圖示)驅動。另外,驅動輥623a可支撐於夾緊器主體610。
從動輥623b可由於通過驅動輥623a而旋轉的皮帶623c的摩擦而旋轉。該從動輥623b可支撐皮帶623c的一部分。另外,從動輥623b可支撐於夾緊器主體610。
皮帶623c可通過驅動輥623a和從動輥623b來旋轉使夾持部621移動。例如,當皮帶623c通過驅動輥623a和從動輥623b沿順時針方向移動時,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可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動。另外,當皮帶623c沿逆時針方向移動時,第一夾持器621a和第二夾持器621b可以向彼此遠離的方向移動。該皮帶623c可纏繞在驅動輥623a和從動輥623b上。另外,皮帶623c中在驅動輥623a與從動輥623b之間的直線部分中第一夾持器621與第二夾持器621b可被支撐為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動。例如,皮帶623c中,驅動輥623a與從動輥623b之間的上端可支撐第二夾持器621b,驅動輥623a與從動輥623b之間的下端可支撐第一夾持器621a。
參照圖13,旋轉單元630可旋轉夾緊器主體610和把持單元620。例如,旋轉單元630可旋轉成使得把持單元620面向下側(參照圖13a),另外,當把持被間距調整梭400已調整間距的多個電子部件時,旋轉單元630可旋轉成使得把持單元620面向前側(參照圖13b)。當把持單元620把持多個電子部件並位於測試托盤700的上側時,該旋轉單元630可重新旋轉,使得把持單元620面向下側(參照圖13a)。這樣,由於旋轉單元630旋轉把持臥狀形態電子部件的把持單元620,從而可以將電子部件以立狀形態放置於測試托盤700中。另一方面,旋轉單元630可由旋轉汽缸(未圖示)驅動。例如,若旋轉單元630可以被旋轉氣缸驅動成在兩點之間來回移動,並可旋轉成當旋轉單元630從一個點旋轉到另一點時,則把持單元620從一側移動到另一側。
另一方面,夾緊器600還可包括傳送單元(未圖示),其中,所述傳動單元用於使夾緊器主體610、把持單元620以及旋轉單元630升降或前後移動。通過該夾緊器600來移送電子部件的區域可定義為夾緊器移送區域。夾緊器移送區域雖然在間距調整梭400的另一側(例如,後側)上與梭移動區域重疊,但可以不與手部移送區域重疊。通過該傳送單元,夾緊器主體610,把持單元620以及旋轉單元630可以前後,上下移動,並且可將電子部件從凹口單元500移送至測試托盤700。
下面,將更詳細地描述關於夾緊器600將電子部件從凹口單元500移送至測試托盤700的過程。
把持單元620可位於測試托盤700的上側。此時,如圖13a所示,把持單元620可處於垂直於地面的狀態,並可面向測試托盤700側(例如,圖1的下側)。之後,如圖13b所示,旋轉單元630可將把持單元620旋轉成水平於地面狀態,此時,把持單元620可面向凹口單元500側(例如,圖1的前側)。
此後,把持單元620可通過傳從單元移動至凹口單元500側,並下降以把持放置於凹口510中的電子部件。下降的把持單元620可將以臥狀形態放置於凹口510中的電子部件把持後進行上升。當該把持單元620相對於凹口510上升時,旋轉單元630可將把持單元620旋轉成垂直於地面的狀態。當把持單元620旋轉成垂直於地面的狀態時,電子部件可處於立狀形態。
另外,把持單元620可通過傳送單元移動至測試托盤700側,並可向測試托盤700下降。此時,把持單元620解除對電子部件的把持,以使得將電子部件以立狀形態放置於測試托盤700的凹槽中。該把持單元620在將電子部件放置於測試托盤700中之後,可上升到測試托盤700的上側。
這樣,夾緊器600可通過反復執行上述過程來將多個電子部件從凹口單元500移送至測試托盤700。也即,在夾緊器600將放置於第一凹口單元501中的電子部件把持並將其向測試托盤700移送的期間,手部300可將電子部件放置於第二凹口單元502中。之後,當第一凹口單元501和第二凹口單元502被間距調整梭400改變位置時,夾緊器600可將放置於第二凹口單元502中的電子部件移送至測試托盤700,手部300可將電子部件放置於第一凹口單元501中。這樣,夾緊器600可構成為將放置於在手部移送區域與夾緊器移送區域之間進行往返運動的第一凹口單元501以及第二凹口單元502中的電子部件反復的移送至測試托盤700中,從而提升測試電子部件的速度。
另一方面,通過反復執行上述的過程,可以將已測試完的電子部件從測試托盤700移送至凹口單元500。夾緊器600可以將已測試完的電子部件從測試托盤700放置到第一凹口單元501中。此時,可通過手部300將放置於第二凹口單元502的電子部件移送至用戶托盤T。另外,當第一凹口單元501和第二凹口單元502被間距調整梭400改變位置時,夾緊器600將在測試托盤700中已測試完的電子部件移送至第二凹口502,且放置於第一凹口單元501中的電子部件可通過手部300移送至用戶托盤T。這樣,夾緊器600可構成為將已測試完的電子部件從測試托盤700反復移送至在手部移送區域與夾緊器移送區域之間進行往返運動的第一凹口單元501以及第二凹口單元502中,從而可快速的回收已測試完的電子部件。
另外,夾緊器600可以同時執行回收已測試完的電子部件以及移送待測試的電子部件。例如,夾緊器600可以將已測試完的電子部件從測試托盤700移送至第一凹口單元501,同時手部300可以將待測試的電子部件放置於第二凹口單元502中。此時,第一凹口單元501中放置有已測試完的電子部件,並在第二凹口單元502中放置有待測試的電子部件。之後,當第一凹口單元501和第二凹口單元502的位置被改變時,夾緊器600可將放置於第二凹口單元502上的電子部件放置在測試托盤700的空白空間中。此時,手部300可將放置於第一凹口單元501中的電子部件移送至用戶托盤T。另外,夾緊器600可把持已測試完的另一電子部件並將其移送至第二凹口單元502,並且手部300可夾持另一待測試的電子部件並將其被移送至第一凹口單元501。這樣,夾緊器600與手部300一起交替執行對已測試完的電子部件和待測試的電子部件的移送,從而可以快速的將測試托盤700中的已測試完的電子部件交替為待測試的電子部件。
測試托盤700可設置有可放置待測試的電子部件的空間。該測試托盤700可以從夾緊器600接收電子部件。另外,可以在測試托盤700中可形成可放置電子部件的凹槽。該凹槽可形成有多個,且可以將通過夾緊器600移送到測試托盤700中的電子部件以立狀形態(直立形態)放置於多個凹槽中。另一方面,當測試托盤700中放置有電子部件時,可通過壓機模塊800將電子部件向測試器加壓。
壓機模塊800可以將放置有多個電子部件的測試托盤700向測試器加壓。也即,壓機模塊800可將多個電子部件加壓至測試器來使電子部件與測試器接觸。
另一方面,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1還可包括傳感部(未圖示)。該傳感部可感知電子部件是否正確地放置在用戶托盤T或凹口510中。例如,電子部件可顯示條形碼,並且傳感部可通過識別電子部件的條形碼來感知電子部件是否放置在用戶托盤T或凹口510中。作為更詳細的示例,若通過傳感部感知到的電子部件的條形碼為以規定角度傾斜,則可以是被旋轉放置的電子部件,若通過傳感部感知到的電子部件的條形碼較短,則可以是與用戶托盤T或凹口510的放置面間隔的電子部件。該傳感部可設置於支撐體100或手部300中一個及以上。另外,當傳感部感知到電子部件沒有正確地放置於在用戶托盤T或凹口510中時,可使用例如振動器等裝置來調整電子部件的位置。這樣,通過傳感部感知電子部件是否正確地放置於用戶托盤T或凹口510中,從而可以將電子部件準確地接觸到測試器,並可提高測試電子部件的可靠性。
另外,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1還可包括控制部(未圖示)。該控制部可控制手部300,間距調整梭400,夾緊器600以及壓機模塊800的驅動。另外,控制部可控制間距調整梭400的凸輪模塊410以調整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另外,控制部可控制夾緊器600以把持多個電子部件並將多個電子部件移送至測試托盤700。另外,可以控制升降模塊430和移送模塊440以使凸輪模塊410移動,並可控制升降汽缸以升降自由調整器422和加壓部423。該控制部可以由包括微處理器的運算裝置、傳感器等檢測裝置以及存儲器來實現,而且該實現方式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下面,將描述具有上述結構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1的作用與效果。
用戶可以通過使用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1來使電子部件與測試器接觸並進行測試。首先,可以將裝載於堆疊部200中的用戶托盤T移送並放置在支撐體100的開口部111中。另一方面,在本說明書的圖1中,用戶托盤T被表示為在多個區域中每一個區域配置有一個用戶托盤T,但這僅僅是示例,在實際中,多個區域可配置有多個用戶托盤T。因此,與現有的儲存器分選機的驅動方式相同,堆疊的多個用戶托盤T中最高位的用戶托盤T可通過變壓器模塊(未圖示)以及升降器來移送至支撐體100的開口部111。
之後,手部300可以從用戶托盤T中把持多個電子部件並將其放置於多個凹口單元500中。間距調整梭400可以將多個凹口單元500調整為具有規定間隔。另外,當多個凹口單元500之間的間距被調整後,夾緊器600可把持多個電子部件。當把持單元620把持多個電子部件後,旋轉單元630可以旋轉把持單元620和電子部件。這樣,當電子部件從臥狀形態豎立到立狀形態後,夾緊器600可以將多個電子部件放置於測試托盤700中。當多個電子部件放置於測試托盤700後,壓機模塊800可以將測試托盤700向測試器加壓,從而測試器可以測試電子部件。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1具有能夠容易的將多個電子部件從用戶托盤T轉移至測試托盤700的效果。
另外,由於精確的控制多個電子部件之間的間隔,電子部件可以以精確的間隔與測試器接觸,從而具有提高測試可靠性的效果。
由上述討論,將可理解,本發明可以多種形式來體現,包含但不限於下列: 範例1. 一種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特徵在於,包括: 堆垛機部,用於能夠保管裝載有多個電子部件的用戶託盤; 手部,用於在手部移送區域內能夠支撐並移送放置於所述用戶託盤中的多個所述電子部件; 間距調整梭,構成為將來自所述手部的多個所述電子部件在梭移送區域內沿規定路徑從一側移送至另一側,其中,所述一側中的多個所述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不同於所述另一側中的所述多個所述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 夾緊器,能夠用於在夾緊器移送區域內從所述間距調整梭的所述另一側把持多個所述電子部件並進行移送; 測試託盤,所述測試託盤中能夠放置通過所述夾緊器移送的多個所述電子部件;以及 壓機模塊,能夠用於將放置於所述測試託盤中的多個所述電子部件向所述測試託盤加壓, 所述梭移送區域的所述一側與所述手部移送區域重疊,所述梭移送區域的所述另一側與所述夾緊器移送區域重疊。 範例2. 如範例1所述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所述梭移送區域內的所述規定路徑包括: 接近路徑,在沿著平行於假想面的方向移送所述多個所述電子部件的期間,從所述一側接近到所述另一側, 所述間距調整梭以多個所述電子部件沿平行於所述假想面的方向放置的狀態移送多個所述電子部件。 範例3.  如範例1所述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所述手部與所述夾緊器能夠構成為使所述手部移送區域與所述夾緊器移送區域彼此不重疊。 範例4. 如範例1所述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還包括: 多個凹口單元,所述多個凹口單元中能夠放置多個所述電子部件, 所述多個凹口單元包括: 多個第一凹口單元以及多個第二凹口單元, 所述間距調整梭包括: 第一凸輪部,所述第一凸輪部具有多個三維引導路徑,所述多個三維引導路徑用於調整所述第一凹口單元之間的間距;以及 第二凸輪部,所述第二凸輪部具有多個三維引導路徑,所述多個三維引導路徑用於調整所述第二凹口單元之間的間距, 其中,所述第一凸輪部與所述多個第一凹口單元為沿所述規定路徑一起移動的結構, 所述第二凸輪部與所述多個第二凹口單元為沿所述規定路徑一起移動的結構。 範例5. 如範例4所述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多個所述凹口單元包括: 凹口,用於提供放置所述電子部件的空間; 凹口支撐體,用於可拆卸地支撐所述凹口;以及 凸輪從動件,所述凸輪從動件與所述引導路徑嚙合, 其中,多個所述引導路徑的至少一部分在一端和另一端之間具有彎曲部, 多個所述引導路徑的所述一端之間的距離具有第一間距,所述第一間距與所述用戶託盤中的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相同, 多個所述引導路徑的所述另一端之間的距離具有第二間距,所述第二間距與所述測試託盤中的電子部件之間的間距相同的同時大於所述第一間距, 多個所述引導路徑的所述彎曲部之間的距離具有第三間距,所述第三間距大於所述第一間距並小於所述第二間距, 當所述凸輪從動件與所述引導路徑的所述另一端嚙合時,所述凹口支撐體選擇性解除對所述凹口的支撐。 範例6. 如範例1所述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還包括: 多個凹口單元,所述多個凹口單元中能夠放置多個所述電子部件, 所述多個凹口單元包括: 凹口,所述凹口包括掛鈎以及凹口框,所述掛鈎用於提供能夠放置所述電子部件的空間,並選擇性固定所述電子部件;所述凹口框用於支撐所述掛鈎, 所述間距調整梭包括: 自由調整器,所述自由調整器用於相對於所述凹口框進行進退,以解除多個所述掛鈎對於所述電子部件的固定。 範例7. 如範例4所述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其中所述間距調整梭包括: 升降模塊,用於能夠升降多個所述凹口單元以及所述第一凸輪部;以及 移動模塊,用於使多個所述凹口單元、所述第一凸輪部以及所述第二凸輪部向與通過所述升降模塊進行升降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往返移動, 所述移動模塊在所述第一凸輪部通過所述升降模塊下降時,使所述第二凸輪部沿一方向移動,並使所述第一凸輪部沿與所述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所述升降模塊在所述第一凸輪部與所述第二凸輪部通過所述移動模塊沿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動時,使所述第一凸輪部上升。
以上,通過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是的示例,但這些僅僅是示例,本發明不限於此,而且應根據本說明書中公開的基本思想將其解釋為具有最廣泛的範圍。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通過組合/替代所公開的實施例來實現未圖示的形狀的圖案,但這也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另外,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基於本說明書容易地改變或修改所公開的實施例,顯然,這種變更或改變也屬本發明的範圍。
1:分選機 100:支撐體 110:開口部 111:開口部 200:堆垛機部 300:手部 301:第一手部 302:第二手部 310:手部主體 320:拾取模塊 321:結合部 322:拾取器 400:間距調整梭 410:凸輪模塊 411:第一凸輪部 412:第二凸輪部 413:引導路徑 413a:彎曲部 420:基底部 421:基板 422:自由調整器 422a:第一按壓部 422b:第二按壓部 422c:接口部 423:加壓部 424:第一基底 425:第二基底 430:升降模塊 440:模塊 500:凹口單元 501:第一凹口單元 502:第二凹口單元 510:凹口 511:凹口框 511a:放置部 511b:框壁部 511b-1:第一壁部 511b-2:第二壁部 511b-3:第三壁部 511b-4:第四壁部 511b-5:第五壁部 511b-6:第六壁部 511c:框主體 511c-1:凹部 511c-2:基底面 511d:防反向插入槽 511e:傾斜部 511f:垂直部 512:結合突起 513:把持模塊 514:第一把持部件支撐體 515:第二把持部件支撐體 520:凹口支撐體 521:凸輪從動件 521a:防反向插入突起 521b:凸輪從動件 522:按壓部件 523:槓桿 523a:夾緊部 523b:止動件 523c:旋轉軸 523d:彈性部件 524:連桿 524a:結合槽 600:夾緊器 610:夾緊器主體 620:把持單元 621:夾持部 621a:第一夾持器 621b:第二夾持器 622:把持部 622a:第一把持體 622b:第二把持體 623:滑輪部 623a:驅動輥 623b:從動輥 623c:皮帶 630:旋轉單元 700:測試托盤 800:壓機模塊 a:第一間距 b:第二間距 c:第三間距 C1:第一中心線 C2:第二中心線 S:空間 T:用戶托盤
圖1為根據本公開一實施例的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的立體圖; 圖2為圖1的手部的立體圖; 圖3a為圖1的間距調整梭以及凹口單元的立體圖; 圖3b為沿圖3a的A-A'線切割的剖視圖; 圖3c為圖3的分解立體圖; 圖4為圖3a的俯視圖; 圖5為圖通過圖3a的間距調整梭來調整凹口單元的間距的狀態示意圖; 圖6為圖通過圖3a的間距調整梭來調整凹口單元的間距的狀態示意圖; 圖7為圖3a的凸輪模塊的俯視圖; 圖8a為圖1的凹口單元的立體圖; 圖8b為沿圖8a的B-B'線切割的剖視圖; 圖9a為圖8a的凹口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圖9b為圖8a的把持模塊結合至其它凹口框的示意圖; 圖10為圖9a的仰視立體圖; 圖11為圖1的夾緊器的主視圖; 圖12為圖11的把持單元的立體圖; 圖13為圖11的夾緊器旋轉狀態的立體圖; 圖14為圖1的夾緊器把持放置於凹口單元上的電子部件的狀態立體圖。
1:分選機
100:支撐體
110:開口部
200:堆垛機部
300:手部
301:第一手部
302:第二手部
400:間距調整梭
500:凹口單元
600:夾緊器
700:測試托盤
800:壓機模塊
T:用戶托盤

Claims (6)

  1. 一種電子部件之測試用分選機,其包含:凹口,其為要放置的電子部件提供空間;以及凹口單元,其經組配來支撐所述凹口,且包括設置來接合至所述凹口的凹口支撐體,其中所述凹口包括:凹口框,其經組配來支撐所述電子部件;結合突起,其從所述凹口框的一側突出且經組配成被插入到所述凹口支撐體;以及至少一把持部件支撐體,其設置來接合至所述凹口框,且其中所述凹口係透過與所述凹口支撐體嚙合的所述結合突起而接合至所述凹口支撐體。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測試用分選機,其更包含:自由調整器,其可朝向所述凹口移動,其中所述凹口更包括把持部件,其組配成可旋轉以將要放置在所述凹口框中的所述電子部件固定至所述凹口框上或解除固定,且其中所述凹口支撐體包括:按壓部件,其組配成透過被所述自由調整器加壓而可在一個方向上移動;以及開放連桿,其組配成透過藉由在所述一個方向上移動之所述按壓部件移動來旋轉所述把持部件,以允許所述把持部件解除所述電子部件對所述凹口框的固定。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測試用分選機, 其中,在所述凹口框及所述凹口支撐體中之任一者中形成有防反向插入槽,致使所述凹口以規定方向接合至所述凹口支撐體,其中,在所述凹口框及所述凹口支撐體中之另一者處、且位於在所述凹口與所述凹口支撐體接合一起時對應於所述防反向插入槽之位置處,形成有防反向插入突起,且其中所述防反向插入槽及所述防反向插入突起係組配成在所述凹口及所述凹口支撐體在所述規定方向上彼此接合時彼此接合,而所述防反向插入槽及所述防反向插入突起係組配成在所述凹口及所述凹口支撐體係配置在與所述規定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時彼此不接合。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測試用分選機,其更包括:加壓部,其接近所述凹口以將所述凹口與所述凹口支撐體分離,其中所述凹口支撐體包括:支撐體主體,其組配來支撐所述凹口框;以及槓桿,其經組配來在所述結合突起被插入到所述支撐體主體中時,防止所述結合突起從所述支撐體主體脫離;且其中所述槓桿包括:夾緊部,其經組配成透過被所述加壓部加壓而旋轉;以及止動件,其由所述夾緊部支撐且經組配來透過被所述結合突起卡住而防止所述凹口及所述凹口支撐體分離。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測試用分選機,其更包括:凸輪模塊,其經組配來從手部移送區域移送到夾緊器移送區域,且具有多個經形成的三維引導路徑,所述凸輪模塊可繞規定軸方向旋轉,其中所述凹口單元係設置成有多個凹口單元;凸輪從動件,其形成在所述凹口支撐體上以從所述凹口支撐體面向所述凸 輪模塊的一個表面突出,來與所述引導路徑接合,透過所述凸輪從動件與所述引導路徑接合並移動,所述凹口支撐體沿軸方向相對於所述凸輪模塊移動,所述多個引導路徑之一端間的距離具有第一間距,而介於所述多個引導路徑之另一端部間的距離具有比所述第一間距長的第二間距,所述凸輪模塊在位於所述夾緊器移送區域時,將所述多個凹口單元間的間距調整成所述第二間距,且當所述凸輪模塊及所述多個凹口單元移動到所述夾緊器移送區域時,所述凹口單元可分成所述凹口及所述凹口支撐體。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測試用分選機,其中:所述凹口框包括一框主體及從所述框主體突出的框壁部,其中所述框壁部包括相對於第一中心線配置於一側上的第一壁部、第二壁部、第三壁部,以及相對於所述第一中心線配置於另一側上的第四壁部、第五壁部與第六壁部,所述第一中心線沿所述框主體的寬度方向並經過所述框主體的中心,且其中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及所述第三壁部、所述第四壁部、所述第五壁部及所述第六壁部係經形成以使得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及所述第三壁部沿第二中心線方向的長度之和小於所述第四壁部、所述第五壁部及所述第六壁部沿所述第二中心線方向的長度之和,所述第二中心線沿所述框主體的長度方向延伸並經過所述框主體的所述中心。
TW111137631A 2020-02-10 2021-02-17 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 TWI833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15914A KR20210101664A (ko) 2020-02-10 2020-02-10 전자부품 테스트 핸들러
KR10-2020-0015914 2020-02-10
KR1020200028635A KR20210112944A (ko) 2020-03-06 2020-03-06 전자부품 테스트 핸들러
KR10-2020-0028635 2020-03-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4272A TW202314272A (zh) 2023-04-01
TWI833377B true TWI833377B (zh) 2024-02-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908751A (zh) 2017-07-20 2019-03-01 韓商泰克元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測試電子部件的分選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908751A (zh) 2017-07-20 2019-03-01 韓商泰克元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測試電子部件的分選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46682B2 (en) Rambus handler
JP2011145307A (ja) テストハンドラー
EP0214160A1 (e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ONTINUOUS SUPPLY OF PARTS.
US7562923B2 (en) Tray transferring apparatus with gripper mechanism
TWI833377B (zh) 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
TWI832467B (zh) 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
JPH09181483A (ja) Icデバイスの移載装置
TWI782420B (zh) 電子部件測試用分選機
KR101046704B1 (ko) 반도체소자용 픽업장치
US5950802A (en) IC package transfer and relocation mechanism
KR20090108387A (ko) 핸들러용 트레이 캐처
KR100553989B1 (ko) 테스트 핸들러의 로더 핸드
KR100297393B1 (ko) 번인 테스터 소팅 핸들러용 로딩 및 언로딩 픽커의 얼라인 장치
KR20210107371A (ko) 전자부품 테스트 핸들러
KR100795964B1 (ko) 반도체 패키지 언로딩 핸들러의 보트 회수장치
KR20210112944A (ko) 전자부품 테스트 핸들러
JP4601154B2 (ja) 電子部品用トレイ保持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試験装置
KR20210101664A (ko) 전자부품 테스트 핸들러
KR102570893B1 (ko) 콜릿 교체 장치
KR20210131543A (ko) 전자부품 테스트 핸들러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자부품 이송 방법
KR100451050B1 (ko) 테스트 핸들러의 반도체 디바이스 로딩장치
KR100929780B1 (ko) 에스에스디(ssd) 테스트 핸들러
KR100528706B1 (ko) 반도체 소자 테스트 핸들러의 트레이 이송장치
CN113347868B (zh) 用于抓持电子元件的拾取装置
JPH07277535A (ja) リードフレームの保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