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3062B - 化合物以及包括其之光學膜、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以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化合物以及包括其之光學膜、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以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3062B
TWI823062B TW110107755A TW110107755A TWI823062B TW I823062 B TWI823062 B TW I823062B TW 110107755 A TW110107755 A TW 110107755A TW 110107755 A TW110107755 A TW 110107755A TW I823062 B TWI823062 B TW I8230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substituted
synthesis
extracted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7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0502A (zh
Inventor
文相弼
喜武 李度亦
李浩勇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0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0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3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30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3/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2 or 12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3/06Zin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15/0006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compounds of the platinum group
    • C07F15/006Palladium compounds
    • C07F15/0066Palladium compounds without a metal-carbon link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15/04Nickel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15/04Nickel compounds
    • C07F15/045Nickel compounds without a metal-carbon link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15/06Cobalt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15/06Cobalt compounds
    • C07F15/065Cobalt compounds without a metal-carbon link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091Complexes with metal-heteroatom-bo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說明書是關於一種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一種用於 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及包含其的光學膜,以及一種包含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Description

化合物以及包括其之光學膜、形成光學膜的組合 物以及顯示裝置
本說明書是關於一種化合物、一種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及包含其的光學膜,以及一種包含所述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本申請案主張2020年3月4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0-0027261號的優先權及權益,所述申請案的全部內容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藉由將綠色磷光物質及紅色磷光物質混合至藍色發光二極體,或將黃色磷光物質及藍綠色磷光物質混合至UV發光二極體來獲得現有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然而,此類方法難以控制色彩,且因此不利於演色性(color rendering)。相應地,色域降低(color gamut)。
為了克服此類色域降低且減小生產成本,最近已嘗試以量子點(quantum dots)成膜及將所述點結合至藍色LED的方式獲得綠色及紅色的方法。然而,鎘系列量子點具有安全性問題,且其他量子點相比於鎘系列量子點具有明顯減小的效率。另外,量子點對 於氧及水具有降低的穩定性,且缺點在於其在聚集時效能明顯降低。此外,由於在生產量子點時,保持恆定大小為困難的,因此單位生產成本高。
作為具有高光效率及窄半高全寬(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的螢光染料,具有BF2或B(CN)2-類BODIPY結構的現有化合物在用於光學膜中時提供極佳的光學特性,但具有不足以商業化的耐光性及耐熱性,且需要研發具有高耐久性的化合物。
先前技術文件
專利文件
(專利文件1)韓國專利特許公開申請案第2000-0011622號
本說明書是關於提供一種化合物、一種用於形成包含所述化合物的光學膜的組合物、一種使用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形成的光學膜,以及一種包含所述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由以下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
[化學式1]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05-2
在化學式1中,X為Zn、Co、Ni或Pd,R1至R6及R8至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鹵基、腈基、硝基、-OC(=O)R、-(C=O)NR'R"、-CHO、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R2、R5、R9以及R12中的至少一者為鹵基、腈基、硝基、-C(=O)OR、-(C=O)NR'R"、-CHO或經氟取代的烷基,R7及R14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R、R'以及R"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R'與R"彼此鍵結以形成環,且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時,R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分支鏈未經取代的烷基。
另外,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所述組合物包含黏合劑樹脂及化合物。
另外,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包含樹脂基質的光學膜,所述化合物分散於所述樹脂基質中。
另外,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包含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相比於具有氟硼螢(Bodipy)結構的現有化合物,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化合物具有極佳耐光性及耐熱性。相應地,藉由使用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化合物作為光學膜的光吸收材料,可提供具有極佳明度(亮度)及色域且具有極佳耐久性的光學膜。
1:抗反射膜
2:基底
3:黏著膜
4:釋放層
10:黏著濾光片
11:基板
12:下部電極
13:有機材料層
14:上部電極
15:密封基板
16:形成有濾色片的基板
20:OLED面板
30:OLED裝置
A1,C1:反射板
B1:光源
D1:光導板
E1:色彩轉換膜
F1:顯示模組
圖1為在背光單元中使用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色彩轉換膜的模擬圖。
圖2為示出包含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色彩轉換膜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的模擬圖。
圖3示出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包含設置於黏著膜的一個表面上的釋放層的黏著膜的結構。
圖4示出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黏著濾光片的結構。
圖5示出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作為顯示裝置的一個實例的OLED裝置的結構。
圖6示出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OLED面板的結構。
圖7的(a)與圖7的(b)示出根據本說明書的具有底部發射結構的OLED裝置及具有頂部發射結構的OLED裝置。
圖8的(a)與圖8的(b)示出根據本說明書的具備形成有濾色片的基板的OLED面板的結構。
下文中,將更詳細地描述本說明書。
在本說明書中,一個部件置放於另一部件「上」不僅包含一個部件與另一部件接觸的情況,且亦包含又一部件存在於所述兩個部件之間的情況。
在本說明書中,某一部分「包含(including)」某些成分意謂能夠更包含其他成分,且除非另有相反的特定陳述,否則不排除其他成分。
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由以下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07-3
在化學式1中,X為Zn、Co、Ni或Pd,R1至R6及R8至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鹵基、腈基、硝基、-C(=O)OR、-(C=O)NR'R"、-CHO、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R2、R5、R9以及R12中的至少一者為鹵基、腈基、硝基、-C(=O)OR、-(C=O)NR'R"、-CHO或經氟取代的烷基,R7及R14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R、R'以及R"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R'與R"彼此鍵結以形成環,且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時,R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分支鏈未經取代的烷基。
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化合物具有由化學式1表示的新穎BODIPY金屬錯合物(metal complex)結構。由化學式1表示的結構為具有高消光係數的極佳光吸收材料,且相比於具有BODIPY結構的現有化合物具有極佳耐光性及耐熱性。本揭露的申請人實驗上地確認,藉由將拉電子基團進一步引入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中,耐光性及耐熱性進一步增強。相應地,藉由使用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化合物作為光學膜的光吸收材料,可提供具有極佳明度及色域且具有極佳耐久性的光學膜。
實驗上地確認,在化學式1的R2、R5、R9以及R12全部為-C(=O)OR時,化合物對於一般有機溶劑的溶解度相對不足。相應地,聚集可在成膜期間出現在膜中。實驗上地確認,由於將拉電子基團引入至光學膜中的化合物的效應,在化學式1的R2、R5、 R9以及R12不為-C(=O)OR時觀測到耐光性相對類似於化合物,然而,耐熱性由於聚集效應而相對不足。
相應地,在化學式1的R2、R5、R9以及R12全部為-C(=O)OR時,引入R作為溶解度增大的取代基為重要的。在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能夠增大溶解度的分支鏈未經取代的烷基作為R時,溶解度相比於引入直鏈烷基的情況增大,且因此,確認耐光性及耐熱性相對增加。另外,在R為經取代的烷基時,可在增強電子效應時確保額外結構穩定性。在此情況下,確認進一步增強耐光性及耐熱性。
由此,當化學式1的R2、R5、R9以及R12為-C(=O)OR且R為經取代的烷基,或化合物中的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分支鏈未經取代的烷基,R能夠增大化合物的溶解度,且因此,獲得自溶解度的增大而獲得增大耐光性及耐熱性的效應,且可經由能夠進一步增強引入拉電子基團的效應的R取代基而獲得增強耐光性的額外效應。
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
在本說明書中,「鄰接」基團可意謂取代與由相應取代基所取代的原子直接鍵聯的原子的取代基、空間位置最接近於相應取代基的取代基,或取代由相應取代基所取代的原子的另一取代基。舉例而言,取代苯環中的鄰位的兩個取代基及取代脂族環中的同一碳的兩個取代基可解釋為彼此「鄰接」的基團。
下文描述本說明書中的取代基的實例,但取代基不限於此。
術語「取代」意謂與化合物的碳原子鍵結的氫原子變為另一取代基,且只要取代位置為氫原子經取代的位置,亦即取代基可取代的位置,則取代的位置不受限制,且在兩個或大於兩個取代基取代時,所述兩個或大於兩個取代基可彼此相同或不同。
在本說明書中,術語「經取代或未經取代」意謂經一個、兩個或大於兩個由下述者所組成的族群中選出的取代基取代:氘、鹵基、腈基、硝基、-C(=O)OR、-(C=O)NR'R"、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鹵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以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或經鍵聯以上所示出的取代基之中的兩個或大於兩個取代基的取代基取代,或不具有取代基。R、R'以及R"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或R'與R"彼此鍵結以形成環。
在本說明書中,腈基由-CN表示。
在本說明書中,鹵基的實例可包含氟、氯、溴或碘。
在本說明書中,在醯胺基中,醯胺基的氮可經氫、具有1個至30個碳原子的直鏈、分支鏈或環狀烷基或具有6個至30個碳原子的芳基取代。本說明書的醯胺基可由-(C=O)NR'R"表示,且R'及R"的定義遵循本說明書中所提供的定義。
在本說明書中,烷基可為直鏈或分支鏈的,且儘管不受特定限制,但碳原子數較佳為1至30。其特定實例可包含甲基、乙基、丙基、正丙基、異丙基、丁基、正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二級丁基、1-甲基-丁基、1-乙基-丁基、戊基、正戊基、異戊基、 新戊基、三級戊基、己基、正己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4-甲基-2-戊基、3,3-二甲基丁基、2-乙基丁基、庚基、正庚基、1-甲基己基、環戊基甲基、環己基甲基、辛基、正辛基、三級辛基、1-甲基庚基、2-乙基己基、2-丙基戊基、正壬基、2,2-二甲基庚基、1-乙基-丙基、1,1-二甲基-丙基、異己基、4-甲基己基、5-甲基己基以及類似基團,但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中,環烷基不受特定限制,但較佳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且其特定實例可包含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3-甲基環戊基、2,3-二甲基環戊基、環己基、3-甲基環己基、4-甲基環己基、2,3-二甲基環己基、3,4,5-三甲基環己基、4-三級丁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以及類似基團,但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中,鹵烷基表示其中烷基的氫原子經相同或不同的鹵基置換的烷基。鹵烷基可為直鏈或分支鏈的,且儘管不受特定限制,但碳原子數較佳為1至10。其特定實例可包含-CH2Cl、-CF3、-CH2CF3、-CF2CF3以及類似基團,但不限於此。-CF3意謂三氟烷基。
在本說明書中,烷氧基可為直鏈、分支鏈或環狀的。烷氧基的碳原子數不受特定限制,但較佳為1至30。
在本說明書中,芳基不受特定限制,但較佳具有6個至30個碳原子,且芳基可為單環或多環的。
在芳基為單環芳基時,碳原子數不受特定限制,但較佳為6至30。單環芳基的特定實例可包含苯基、聯苯基、聯三苯基以及類似基團,但不限於此。
在芳基為多環芳基時,碳原子數不受特定限制,但較佳為 自10至30。多環芳基的特定實例可包含萘基、蒽基、菲基、三苯基(triphenyl group)、芘基、苝基、屈基(chrysenyl group)、芴基以及類似基團,但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中,芴基可經取代,且鄰接基團可彼此鍵結以形成環。
在芴基經取代時,可包含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12-4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12-6
以及類似基團。然而,結構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中,芳氧基及芳硫基中的芳基與上文所描述的芳基的實例相同。芳氧基的特定實例可包含苯氧基、對甲苯氧基、間甲苯氧基、3,5-二甲基-苯氧基、2,4,6-三甲基苯氧基、對三級丁基苯氧基、3-聯苯氧基、4-聯苯氧基、1-萘氧基、2-萘氧基、4-甲基-1-萘氧基、5-甲基-2-萘氧基、1-蒽氧基、2-蒽氧基、9-蒽氧基、1-菲氧基、3-菲氧基、9-菲氧基以及類似基團,且芳硫基的實例可包含苯硫基、2-甲基苯硫基、4-三級丁基苯硫基以及類似基團,然而,芳氧基及芳基硫醇基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中,雜芳基為包含一或多個不為碳的原子(亦即,雜原子)的基團,且特定言之,雜原子可包含一或多個由O、N、Se、S以及類似物所組成的族群中選出的原子。碳原子數不受特定限制,但較佳為2至30,且雜芳基可為單環或多環的。雜芳基的實例可包含噻吩基、呋喃基、吡咯基、吡啶基(pyridinyl group)、咪唑基、噻唑基、噁唑基、噁二唑基、吡啶基(pyridyl group)、聯吡啶基、嘧啶基、三嗪基、三唑基、吖啶基、噠嗪基(pyridazinyl group)、吡嗪基、喹啉基、喹唑啉基、喹喏啉基、呔嗪基、吡啶并嘧啶基、吡啶并吡嗪基、吡嗪並吡嗪基、異喹啉基、吲哚基、咔唑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咔唑基、苯并噻吩基、二苯并噻吩基、苯并呋喃基、啡啉基、噻唑基、異噁唑基、噁二唑基、噻二唑基、啡噻嗪基、二苯并呋喃基以及類似基團,但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X為Zn、Co、Ni或Pd。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X為Zn。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X為Co。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X為Pd。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X為Ni。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至R6及R8至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鹵基、腈基、硝基、-C(=O)OR、-(C=O)NR'R"、-CHO、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至R6及R8至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鹵基、腈基、硝基、-C(=O)OR、-(C=O)NR'R"、-CHO、具有1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具有6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具有2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至R6及R8至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鹵基、腈基、硝基、- C(=O)OR、-(C=O)NR'R"、-CHO、具有1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具有3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具有6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具有2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至R6及R8至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鹵基、腈基、硝基、-C(=O)OR、-(C=O)NR'R"、-CHO、具有1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具有3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具有6個至12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具有2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至R6及R8至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氟、腈基、硝基、-C(=O)OR、-(C=O)NR'R"、-CHO、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甲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異丙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戊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己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至R6及R8至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氟、腈基、硝基、-C(=O)OR、-(C=O)NR'R"、-CHO、甲基、三氟甲基、異丙基、經甲基取代的環戊基、未經取代或經甲基或異丙基取代的環己基、經三氟甲基取代的苯基,或二苯并呋喃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R6、R8以及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R6、R8以及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具有1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R6、R8以及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具有1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R6、R8以及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具有1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R6、R8以及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甲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己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1、R6、R8以及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甲基,或未經取代或經甲基或異丙基取代的環己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2、R5、R9以及R12中的至少一者為鹵基、腈基、硝基、-C(=O)OR、-(C=O)NR'R"、-CHO或經氟取代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2、R5、R9以及R12中的至少一者為氟、腈基、硝基、-C(=O)OR、-(C=O)NR'R"、-CHO或經氟取代的具有1個至30個碳原子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2、R5、R9以及R12中的至少一者為氟、腈基、硝基、-C(=O)OR、-(C=O)NR'R"、-CHO或經氟取代的具有1個至20個碳原子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2、R5、R9以及R12中的至少一者為氟、腈基、硝基、-C(=O)OR、-(C=O)NR'R"、-CHO或經氟取代的具有1個至10個碳原子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2、R5、R9以及R12中的至少一者為氟、腈基、硝基、-C(=O)OR、-(C=O)NR'R"、-CHO或經氟取代的甲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R'以及R"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具有1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或具有6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R'與R"彼此鍵結以形成包含O的雜環。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R'以及R"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具有1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具有3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或具有6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R'與R"彼此鍵結以形成包含O的雜環。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R'以及R"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具有1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具有3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或具有6個至12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R'與R"彼此鍵結以形成包含O的雜環。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R'以及R"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甲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乙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己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苯基,或R'與R"彼此鍵結以形成嗎啉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R'以及R"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甲基、乙基、經烷氧基取代的甲基、經苯基(經硝基取代)取代的甲基、苯基、經硝基取代的苯基、經三級丁基取代的苯基或經腈基取代的苯基,或R'與R"彼此鍵結以形成嗎啉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為甲基、乙基、經烷氧基取代的甲基、經苯基(經硝基取代)取代的甲基、經硝基取代的苯基、經三級丁基取代的苯基或經腈基取代的苯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且R為經取代的烷基時,其意謂經除烷基以外的至少一個取代基取代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且R為經取代的烷基時,其為經鹵基、腈基、硝基、經鹵基取代的烷基、經烷氧基取代的烷基、-C(=O)OR、-(C=O)NR'R"或-CHO取代的烷基,且R、R'以及R"與上文所描述相同。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且R為經取代的烷基時,其為經乙氧基(經甲氧基取代)、經甲氧基取代的甲基、經硝基取代的苯基、甲氧基、三氟甲基或腈基取代的具有1個至30個碳原子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 -C(=O)OR且R為經取代的烷基時,其為經乙氧基(經甲氧基取代)、經甲氧基取代的甲基、經硝基取代的苯基、甲氧基、三氟甲基或腈基取代的具有1個至20個碳原子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且R為經取代的烷基時,其為經乙氧基(經甲氧基取代)、經甲氧基取代的甲基、經硝基取代的苯基、甲氧基、三氟甲基或腈基取代的具有1個至10個碳原子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且R為經取代的烷基時,其為經乙氧基(經甲氧基取代)、經甲氧基取代的甲基、經硝基取代的苯基、甲氧基、三氟甲基或腈基取代的具有1個至5個碳原子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且R為經取代的烷基時,其為經乙氧基(經甲氧基取代)、經硝基取代的苯基、甲氧基、三氟甲基或腈基取代的甲基,或經甲基(經甲氧基取代)取代的正丙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且R為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分支鏈未經取代的烷基時,R較佳為1-乙基丙基或2-乙基己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時,R為具有6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具有1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分支鏈未經取代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 -C(=O)OR時,R為具有6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具有3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具有1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20個碳原子的分支鏈未經取代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時,R為具有6個至12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具有3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具有1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10個碳原子的分支鏈未經取代的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時,R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己基、經取代的甲基、經取代的乙基、經取代的正丙基、1-乙基丙基或2-乙基己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時,R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己基、經取代的甲基、1-乙基丙基或2-乙基己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時,R為經氟或三氟甲基取代的苯基、經由甲基及異丙基所組成的族群中選出的一或多者取代的環己基、經腈基取代的甲基、經氟取代的乙基、經氟取代的異丙基、經甲基(經甲氧基取代)取代的正丙基、1-乙基丙基或2-乙基己基。
經烷氧基取代的甲基可由以下化學式中的任一者表示。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19-7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20-8
意謂鍵結至其他取代基或鍵結位點的位點。
經烷氧基取代的甲基可進一步經甲氧基取代。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與R"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甲基、經苯基(經硝基取代)取代的甲基、經甲氧基取代的甲基、乙基、環己基、經硝基取代的苯基,或苯基,或彼此鍵結以形成嗎啉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3、R4、R10以及R11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3、R4、R10以及R11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具有1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3、R4、R10以及R11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具有1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2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3、R4、R10以及R11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具有1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10個碳原子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3、R4、R10以及R11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甲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異丙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戊基或經取代 或未經取代的環己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3、R4、R10以及R11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甲基、異丙基、經甲基取代的環戊基或未經取代或經甲基或異丙基取代的環己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7與R14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聯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萘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吡啶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R7與R14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未經取代或經氟、腈基、甲基、三氟甲基、三級丁基或甲氧基取代的苯基;經甲基取代的聯苯基;萘基;吡啶基;或二苯并呋喃基。
根據本說明書的另一實施例,化學式1可由以下化學式中的任一者表示,但不限於此。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22-9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23-10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24-11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25-12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26-13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27-14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28-15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29-17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30-18
在化學式中,Me意謂甲基,且Et意謂乙基。
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所述組合物包含黏合劑樹脂及上文所描述的化合物。特定言之,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為用於形成色彩轉換膜的組合物或用於形成黏著膜的組合物。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按100重量%的黏合劑樹脂計,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含量為0.001重量%至10重量%。在包含上文所提及範圍的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時,獲得製備 均勻組合物的優勢。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黏合劑樹脂為提供機械強度的單體與提供鹼溶解度的單體的共聚物樹脂。
提供機械強度的單體可為下述者中的任何一或多者:不飽和羧酸酯、芳族乙烯基、不飽和醚、不飽和醯亞胺以及酸酐。
不飽和羧酸酯的特定實例可包含:(甲基)丙烯酸苯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三級丁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四氫呋喃酯、(甲基)丙烯酸羥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3-氯丙酯、(甲基)丙烯酸4-羥丁酯、(甲基)丙烯酸醯基辛氧基-2-羥丙酯、甘油(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甲氧基丁酯、乙氧基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三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三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苯氧基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對壬基苯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對壬基苯氧基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四氟丙酯、(甲基)丙烯酸1,1,1,3,3,3-六氟異丙酯、(甲基)丙烯酸八氟戊酯、(甲基)丙烯酸十七氟癸酯、(甲基)丙烯酸三溴苯酯、α-羥甲基丙烯酸甲酯、α-羥甲基丙烯酸乙酯、α-羥甲基丙烯酸丙酯、α-羥甲基丙烯酸丁酯以及類似物,但不限於此。
芳族乙烯基的特定實例可包含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鄰,間,對)-乙烯基甲苯、(鄰,間,對)-甲氧基苯乙烯、(鄰,間, 對)氯苯乙烯以及類似物,但不限於此。
不飽和醚的特定實例可包含乙烯基甲醚、乙烯基乙醚、烯丙基縮水甘油醚以及類似物,但不限於此。
不飽和醯亞胺的特定實例可包含N-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4-氯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4-羥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環己基順丁烯二醯亞胺以及類似物,但不限於此。
酸酐的特定實例可包含順丁烯二酸酐、甲基順丁烯二酸酐、四氫鄰苯二酸酐以及類似物,但不限於此。
提供鹼溶解度的單體可為含有酸基的單體。含有酸基的單體的特定實例可包含(甲基)丙烯酸、丁烯酸、伊康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單甲基順丁烯二酸、異戊二烯磺酸、苯乙烯磺酸、5-降冰片烯-2-甲酸以及類似物,但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黏合劑樹脂為SAN(苯乙烯-丙烯腈類)。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黏合劑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00公克/莫耳至200,000公克/莫耳。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100重量%的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中,黏合劑樹脂的含量可為1重量%至50重量%。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可更包含官能單體、光起始劑以及溶劑。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官能單體可為單官能單體或多官能單體。單官能單體可為由下述者之中選出的一或多種類型:聚乙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以及(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且多官能單體可為由下述者之中選出的 一或多種類型: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乙烷三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新戊二醇(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四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以及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然而,單官能單體或多官能單體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100重量%的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中,官能單體的含量可為1重量%至30重量%。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只要光起始劑為藉由光產生自由基且觸發交聯的起始劑,則其不受特定限制,且其實例可包含由下述者所組成的族群中選出的一或多種類型:苯乙酮類化合物、聯咪唑類化合物、三嗪類化合物以及肟類化合物。
苯乙酮類化合物的實例可包含2-羥基-2-甲基-1-苯基丙-1-酮、1-(4-異丙基苯基)-2-羥基-2-甲基丙-1-酮、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丙基)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異丁醚、安息香丁醚、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甲基-(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1-丙-1-酮、2-苯甲基-2-二甲胺基-1-(4-嗎啉基苯基)-丁-1-酮、2-(4-溴-苯甲基-2-二甲胺基-1-(4-嗎啉基苯基)-丁-1-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1-酮或類似物,但不限於此。
聯咪唑類化合物的實例可包含2,2-雙(2-氯苯基)-4,4',5,5'-四苯基聯咪唑、2,2'-雙(鄰氯苯基)-4,4',5,5'-四(3,4,5-三甲氧基苯基)-1,2'-聯咪唑、2,2'-雙(2,3-二氯苯基)-4,4',5,5'-四苯基聯咪唑、2,2'-雙(鄰氯苯基)-4,4',5,5'-四苯基-1,2'-聯咪唑或類似物,但不限於此。
三嗪類化合物的實例可包含3-{4-[2,4-雙(三氯甲基)-均三嗪-6-基]苯硫基}丙酸、1,1,1,3,3,3-六氟異丙基-3-{4-[2,4-雙(三氯甲基)-均三嗪-6-基]苯硫基}丙酸酯、乙基-2-{4-[2,4-雙(三氯甲基)-均三嗪-6-基]苯硫基}乙酸酯、2-環氧乙基-2-{4-[2,4-雙(三氯甲基)-均三嗪-6-基]苯硫基}乙酸酯、環己基-2-{4-[2,4-雙(三氯甲基)-均三嗪-6-基]苯硫基}乙酸酯、苯甲基-2-{4-[2,4-雙(三氯甲基)-均三嗪-6-基]苯硫基}乙酸酯、3-{氯-4-[2,4-雙(三氯甲基)-均三嗪-6-基]苯硫基}丙酸、3-{4-[2,4-雙(三氯甲基)-均三嗪-6-基]苯硫基}丙醯胺、2,4-雙(三氯甲基)-6-對甲氧基苯乙烯基-均三嗪、2,4-雙(三氯甲基)-6-(1-對二甲胺基苯基)-1,3-丁二烯基-均三嗪、2-三氯甲基-4-胺基-6-對甲氧基苯乙烯基-均三嗪或類似物,但不限於此。
肟類化合物的實例可包含1,2-辛二酮-1-(4-苯硫基)苯基-2-(鄰苯甲醯基肟)(汽巴精化(Ciba Specialty Chemicals),CGI124)、乙酮-1-(9-乙基)-6-(2-甲基苯甲醯基-3-基)-1-(鄰乙醯肟)(CGI242)、N-1919(艾迪科(Adeka)公司)或類似物,但不限於此。
在100重量%的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中,光起始劑的含量可為0.1重量%至10重量%。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作為溶劑,可使用由下述者之中選出的一或多種類型:二甲苯、甲基乙基酮、甲基溶纖劑、乙基溶纖劑、丙基溶纖劑、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乙二醇甲基乙基醚、丙二醇二甲醚、丙基二醇二乙醚、丙二醇甲基乙基醚、2-乙氧基丙醇、2-甲氧基丙醇、3-甲氧基丁醇、環戊酮、環己酮、丙二醇甲醚乙酸酯、丙二醇乙醚乙酸酯、乙酸3-甲氧基丁酯、3-乙 氧基丙酸乙酯、乙基溶纖劑乙酸酯、甲基溶纖劑乙酸酯、乙酸丁酯以及二丙二醇單甲醚,然而,溶劑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可更包含添加劑,諸如固化劑、界面活性劑、黏著促進劑、黏著助劑、紫外吸收劑、抗氧化劑以及抗聚集劑,且在100重量%的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中,添加劑的含量可為0.1重量%至10重量%。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除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以外的剩餘部分、黏合劑樹脂、官能單體、光起始劑以及添加劑可全部為溶劑。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光學膜包含樹脂基質,化合物分散於所述樹脂基質中。光學膜為色彩轉換膜或黏著膜。
樹脂基質意謂藉由自上文所描述的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移除溶劑以及熱固化或UV固化經移除溶劑的組合物而獲得的所得物。特定言之,樹脂基質意謂其中黏合劑樹脂及官能單體聚合成鏈狀結構且固化的狀態,且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添加劑以及類似物在聚合鏈之間均勻分佈。
在本說明書的另一實施例中,光學膜包含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的經固化材料。經固化材料藉由乾燥組合物中包含的溶劑且接著固化經溶劑乾燥的組合物而獲得,且意指組合物中包含的成分中的每一者經由化學及/或物理鍵結而交聯。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100重量%的光學膜中,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含量為0.001重量%至10重量%。可經由藉由膜中的光學特性量測吸收效率的間接方法來確認光學膜 中的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含量。
光學膜可包含一種類型的化合物,或其兩種或大於兩種類型。
在下文中,將光學膜描述為其中光學膜為色彩轉換膜及其中光學膜為黏著膜的情況。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光學膜為色彩轉換膜時,吸收峰的半高全寬為30奈米至70奈米,且在輻照包含450奈米的波長的光時,最大吸收峰存在於480奈米至550奈米的範圍內。
色彩轉換膜可更包含除了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之外的額外螢光材料。在使用發藍光的光源時,色彩轉換膜較佳包含發綠光的螢光材料及發紅光的螢光材料。另外,在使用發藍光及綠光的光源時,色彩轉換膜可僅包含發紅光的螢光材料。然而,色彩轉換膜不限於此,且甚至在使用發藍光的光源時,在層壓包含發綠光的螢光材料的單獨膜時,色彩轉換膜可僅包含發紅光的化合物。另一方面,甚至在使用發藍光的光源時,在層壓包含發紅光的螢光材料的單獨膜時,色彩轉換膜可僅包含發綠光的化合物。
色彩轉換膜可更包含額外層,所述額外層包含另一樹脂基質,吸收與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波長不同的波長中的光的化合物分散於所述另一樹脂基質中。吸收與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波長不同的波長中的光的化合物亦可為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或可為其他已知光吸收材料。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色彩轉換膜更包含光漫射粒子。藉由使光漫射粒子(而非所屬領域中使用的光漫射膜)分散於色彩轉換膜中來增強明度,相比於使用單獨光漫射膜,可獲得更 高的明度,且可同樣省略黏著過程。
作為光漫射粒子,可使用對樹脂基質具有高折射率的粒子,且其實例可包含TiO2、矽石、硼矽酸鹽、氧化鋁、藍寶石、填充有空氣或其他氣體的中空珠粒或粒子(例如,填充有空氣/氣體的玻璃或聚合物);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三聚氰胺樹脂、甲醛樹脂,或包含三聚氰胺及甲醛樹脂的聚合物粒子,或其任何適合組合。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光漫射粒子的粒徑可在0.1微米至5微米的範圍內,例如在0.3微米至1微米的範圍內。可視需要判定光漫射粒子的含量,且例如按100重量份的樹脂基質計,可在1重量份至30重量份的範圍內。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色彩轉換膜的厚度可為2微米至200微米。特定言之,厚度可為2微米至20微米、2微米至10微米以及2微米至5微米。特定言之,色彩轉換膜可甚至在2微米至20微米的小厚度下展現高明度。此是由於單位體積中所包含的螢光材料分子的含量比量子點高。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基底可設置於色彩轉換膜的一個表面上。在製備色彩轉換膜時,此基底可充當支撐件。基底的類型不受特定限制,且材料或厚度不受限制,只要其透明且能夠充當支撐件即可。本文中,透明意謂具有70%或高於70%的可見光透射率。舉例而言,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可用作基底。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可使用下述者來製備色彩轉換膜:在基底上塗佈及乾燥上文所描述的用於形成色彩轉換膜的組合物的方法;或將上文所描述的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與 樹脂一起擠壓且使其成膜的方法。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基底上塗佈用於形成色彩轉換膜的組合物的方法可使用輥對輥方法。舉例而言,可使用如下方法:自經基底捲繞輥退繞基底,將用於形成色彩轉換膜的組合物塗佈在基底的一個表面上,乾燥所得物,且接著將所得物再次捲繞在輥上。在使用輥對輥式方法時,將組合物的黏度較佳地判定在能夠進行所述方法的範圍內,且例如,可判定在200厘泊至2,000厘泊的範圍內。組合物的黏度可為在20℃下量測的值。
作為塗佈方法,可使用各種已知方法,且例如可使用各種塗佈方法,諸如旋塗法、模塗法、刮刀(comma)塗佈以及反向刮刀塗佈。
塗佈之後,進行乾燥方法。乾燥方法可在移除溶劑所需的條件下進行。舉例而言,在塗佈方法期間的基底行進方向上,可在基底上藉由在足以使溶劑蒸發的條件下在接近於塗佈機定位的烘箱中進行乾燥來獲得具有目標厚度及濃度的包含螢光材料的色彩轉換膜,所述螢光材料包含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與樹脂一起擠壓且成膜時,可使用所屬領域中已知的擠壓方法,且例如,可藉由將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與聚碳酸酯(PC)類、聚(甲基)丙烯醯基類及/或苯乙烯-丙烯腈(SAN)類樹脂一起擠壓來製備色彩轉換膜。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色彩轉換膜可具有設置於至少一個表面上的保護膜或障壁膜。作為保護膜或障壁膜,可使用所屬領域中已知的彼等膜。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背光單元包含上文所描述的色彩轉換膜。除包含色彩轉換膜以外,背光單元可具有所屬領域中已知的背光單元構造。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在背光下在光學膜的最大吸收波長值下量測的初始吸收強度與在1,000小時之後量測的吸收強度之間的變化率為82%至99.9%。
光學膜的最大吸收波長值為500奈米至600奈米,及503奈米至600奈米。
特定言之,變化率意謂(在1,000小時之後量測的吸收強度/初始吸收強度)×100。
初始吸收強度意謂在製造光學膜之後立即量測的值。
變化率尤其為82.5%至99.5%。變化率更尤其為90%至97%。
在變化率滿足上文所描述的範圍時,光學膜具有極佳耐光性及耐久性。
在本說明書的另一實施例中,在應用80℃烘箱的條件之前在光學膜的最大吸收波長值下量測的初始吸收強度與不具有背光的情況下在80℃烘箱的條件下在500小時之後量測的吸收強度之間的變化率為90%至99.9%。
光學膜的最大吸收波長值為500奈米至600奈米,及503奈米至600奈米。
特定言之,變化率意謂(在80℃烘箱的條件下在500小時之後量測的吸收強度/在應用80℃烘箱的條件之前量測的初始吸收強度)×100。
變化率尤其為92%至99.5%。變化率更尤其為92.5%至98%。
在變化率滿足上文所描述的範圍時,光學膜具有極佳耐熱性。
圖1示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結構的模擬圖。根據圖1,包含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色彩轉換膜E1設置於與面向光導板D1的反射板C1的表面相對的表面上。圖1示出包含光源B1及光源B1周圍的反射板A1的構造,然而構造不限於此種結構,且可視所屬領域中已知的背光單元結構而改變。另外,作為光源B1,可使用直接型及側鏈型,且可不包含反射板或反射層,或可視需要經其他組分置換,且視需要,可進一步設置額外膜,諸如光漫射膜、聚光膜或亮度增強膜。較佳地,將稜鏡片、多層反射偏光片膜、聚光膜或雙亮度增強膜(double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膜)進一步設置於色彩轉換膜上E1。光導板D1直接自光源B1發射光,或誘導自反射板A1、C1反射的光。由於諸如反射、全反射、折射以及透射的光學過程的重複,引入至光導板D1中的光具有不均勻的光分佈,且二維光分散圖案可用於將不均勻的光分佈誘導為均勻亮度。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背光單元包含光源及光導板;色彩轉換膜;稜鏡片;以及雙亮度增強膜。
在稍後描述的實例中,結構為稜鏡片層壓在色彩轉換膜上,所述色彩轉換膜層壓在包含LED藍色背光及光導板的背光單元的光導板的一個表面上,且雙亮度增強膜層壓在所述稜鏡片上。然而,背光單元的結構不限於此,且根據圖1的背光單元結構在 所屬領域中可基於上文所描述的結構容易地推斷。
在如圖1中的背光單元的構造中,可視需要將散射圖案設置於光導板D1的上部表面或下部表面上。由於諸如反射、全反射、折射以及透射的光學過程的重複,引入至光導板D1中的光具有不均勻的光分佈,且散射圖案可用於將不均勻的光分佈誘導為均勻亮度。
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包含背光單元的顯示裝置。顯示裝置不受特定限制,只要其包含背光單元即可。舉例而言,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F1及背光單元。圖2示出顯示裝置的結構。然而,結構不限於此,且在顯示模組F1與背光單元之間,可視需要進一步設置額外膜,諸如光漫射膜、聚光膜或明度增強膜。
在本說明書中,在光學膜為黏著膜時,黏著膜可充當光學黏著層。充當光學黏著層的功能意謂形成併有能夠吸收可見光的有機染料的黑色黏著膜,且包含黑色黏著膜的OLED面板抑制高面板反射率。換言之,黏著膜的可見光透射率可控制在約30%至90%的範圍內,且可見區中的透射率可取決於面板反射率及反射色而恰當地調整。
在本申請案的一個實施例中,黏著膜的厚度可為大於或等於3微米且小於或等於100微米。
在另一實施例中,黏著膜的厚度可為大於或等於3微米且小於或等於100微米,較佳地為大於或等於5微米且小於或等於80微米,且更佳地為大於或等於10微米且小於或等於50微米。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黏著膜更包含設置於其一個表面上的釋放層。
圖3示出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在釋放層4設置於黏著膜3的一個表面上的情況下的結構。
在本說明書中,釋放層意謂經由釋放處理形成於黏著膜的一個表面上的透明層,且只要其在黏著膜的製造過程中無不利影響,則可在材料、厚度、特性以及類似物方面無限制地採用。設置於黏著膜的一個表面上的釋放層可在製造黏著膜之後移除。
釋放層可包含由下述者所組成的族群中選出的一或多者:乙酸酯類樹脂、聚酯類樹脂、聚醚碸類樹脂、聚碳酸酯類樹脂、聚醯胺類樹脂、聚醯亞胺類樹脂、聚烯烴類樹脂、環烯烴類樹脂、聚胺酯類樹脂、丙烯酸類樹脂、氟類樹脂以及矽酮類樹脂,但不限於此。
釋放層的厚度可為大於或等於10奈米且小於或等於1,000奈米,較佳地為大於或等於20奈米且小於或等於800奈米,且更佳地為大於或等於40奈米且小於或等於100奈米,然而,厚度不限於此。在本說明書中,可藉由使用棒狀塗佈機將上文所描述的黏著劑組合物塗佈於釋放層或基底上來製造黏著膜。可藉由使用棒狀塗佈機將上文所描述的黏著劑組合物塗佈於基底上且接著乾燥所得物來製造黏著膜。稍後將提供關於基底的描述。塗佈及乾燥的方法不受特定限制,且可恰當地採用所屬領域中所使用的方法。
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黏著濾光片,所述黏著濾光片包含黏著膜以及設置於黏著膜的一個表面上的抗反射膜。
另外,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黏著濾光片,所述黏著濾光片更包含黏著膜與抗反射膜之間的基底。
圖4示出根據本說明書的黏著濾光片的結構。黏著濾光片10包含:基底2;設置於基底2的一個表面上的黏著膜3;以及設置於與其中基底2及黏著膜3彼此接觸的表面相對的表面上的抗反射膜1。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黏著濾光片的基底可由下述者所組成的族群中選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三乙酸纖維素(TAC)、聚酯、聚碳酸酯(PC)、聚醯亞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聚醚醚酮(PEEK)、聚芳酯(PAR)、多環烯烴(PCO)、聚降冰片烯、聚醚碸(PES)以及環烯烴聚合物(COP)。
在本申請案的一個實施例中,黏著濾光片的基底的厚度可為大於或等於10微米且小於或等於200微米,較佳地為大於或等於15微米且小於或等於100微米,且更佳地為大於或等於20微米且小於或等於75微米。
另外,基底較佳為透明的。本文中提及的透明的基底意謂可見光(400奈米至700奈米)的光透射率為80%或大於80%。當基底在上文所描述的範圍內具有透明度時,層壓的黏著膜可薄膜化。
在本說明書中,抗反射膜用於抑制外部光反射,且可在不限制的情況下採用所屬領域中所使用的彼等抗反射膜。抗反射膜的厚度不受特定限制,且可考慮本說明書的顯示裝置的總厚度或目標效果來設定。為了抑制OLED面板的高面板反射率,形成併有吸收可見光的有機染料的黑色黏著膜。
特定言之,可藉由層壓或混合低折射層及高折射層形成抗反射膜以使外部光反射減至最小。此可使用乾式方法或濕式方法的方法來製造,且乾式方法為藉由使用沈積、濺鍍或類似者層壓多個薄膜層來形成。濕式方法通常為使用折射率為1.5或大於1.5的樹脂及折射率小於1.5的樹脂來形成雙層,且折射率為1.5或大於1.5的高折射層可使用(甲基)丙烯酸酯樹脂及類似物來形成,且作為折射率小於1.5的低折射層,可單獨使用或混合使用(甲基)丙烯酸酯類樹脂及氟類(甲基)丙烯酸酯類樹脂。本文中,為了形成具有1.45或小於1.45的較低折射率的層,矽石細粒或空心矽石粒子可進一步包含於氟類樹脂中。
可藉由以下來製造黏著濾光片:在基底的一個表面上連續層壓抗反射膜,且接著在與接觸基底的抗反射膜的表面相對的表面上層壓黏著膜。
另外,可藉由以下來製造黏著濾光片:在基底的一個表面上層壓抗反射膜,分別地製備黏著膜,且接著將黏著膜附著在與接觸層壓在基底上的抗反射膜的表面相對的表面上。
在基底的一個表面上層壓抗反射膜的方法及在與接觸基底的抗反射膜的表面相對的表面上層壓黏著膜的方法不受特定限制,且例如可採用諸如塗佈的方法,且可恰當地採用所屬領域中所使用的其他方法。
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包含黏著濾光片的顯示裝置。
在顯示裝置包含黏著濾光片時,未引起混濁,且獲得極優良的耐光可靠性。
在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中,顯示裝置為包含OLED面板及設置於OLED面板的一個表面上的黏著濾光片的OLED裝置。
換言之,顯示裝置可示出為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裝置。
圖5示出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作為顯示裝置的一個實例的OLED裝置30的結構。本說明書的OLED裝置30可包含OLED面板20及黏著濾光片10,所述黏著濾光片設置於OLED面板20的一個表面上且具有連續形成於其中的黏著膜3、基底2以及抗反射膜1。特定言之,在OLED裝置30中,OLED面板20與黏著濾光片10彼此接觸的一個表面為與黏著膜3與基底2彼此接觸的表面相對的表面。
在OLED裝置中,上文提供的描述應用於黏著濾光片。
在本說明書中,OLED面板可連續包含基板、下部電極、有機材料層以及上部電極。有機材料層可包含在電壓施加至下部電極及上部電極時能夠發光的有機材料。下部電極及上部電極中的任一者可為陽極,且另一者可為陰極。陽極為注入電洞的電極,且可藉由具有高工作函數的導電材料製成。陰極為注入電子的電極,且可藉由具有低工作函數的導電材料製成。作為陽極,可通常使用具有高工作函數的透明金屬氧化物層,諸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或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且作為陰極,可使用具有低工作函數的金屬電極。有機材料層通常為透明的,且可在上部電極及下部電極製成為透明時獲得透明顯示器。在一個實例中,在採用上部電極或下部電極的厚度為極薄時,可獲得透明顯示器。
圖6示出根據本說明書的一個實施例的OLED面板的結構,且可確認OLED面板連續包含基板11、下部電極12、有機材料層13以及上部電極14。OLED面板可更包含用於防止水分及/或氧氣自外部流入於上部電極上的密封基板15。
有機材料層可包含發光層,且可更包含用於電荷注入及傳輸的共同層。特定言之,用於電荷注入及傳輸的共同層可包含電洞傳輸層、電洞注入層、電子注入層以及電子傳輸層以用於平衡電子及電洞,但不限於此。
黏著濾光片可安置於光發射所在的OLED面板的一側上。舉例而言,黏著濾光片可安置於底部發射結構中的基板的外側上,其中光朝向基板側發射,且黏著濾光片可安置於頂部發射結構中的密封基板的外側上,其中光朝向密封基板側發射。
特定言之,圖7的(a)示出在OLED面板20具有底部發射結構時的OLED裝置,且在光自有機材料層13朝向基板11側發射的底部發射結構側中,黏著濾光片10可設置於與基板11及下部電極12彼此接觸的表面相對的表面上,且與接觸黏著濾光片10中所包含的黏著膜3的基底2的表面相對的表面設置為與OLED面板20的基板11接觸。
圖7的(b)示出在OLED面板20具有頂部發射結構時的OLED裝置,且在光自有機材料層13朝向密封基板15側發射的頂部發射結構中,黏著濾光片10可設置於與密封基板15及上部電極14彼此接觸的表面相對的表面上,且與接觸黏著濾光片10中所包含的黏著膜3的基底2的表面相對的表面設置為與OLED面板20的密封基板15接觸。
儘管圖式中未示出,但OLED面板可具有雙重發射結構,且在OLED面板具有雙重發射結構時,黏著濾光片可設置於OLED面板的兩個最外側表面上,且亦可設置於OLED面板的一個最外側表面上。
黏著濾光片可藉由使由反射層反射的且自OLED面板的外側離開的外部光最小化來改良可見度及顯示效能,所述反射層由諸如OLED面板的電極及導線的金屬製成。OLED面板的外側意謂頂部發射中的密封基板的外側,且意謂底部發射中的基板的外側。
在一個實例中,視需要,OLED面板可更包含形成有濾色片的基板。濾色片意謂藉由在特定圖案中塗佈紅色、綠色以及藍色的色彩抗蝕劑所形成的層,且在光穿過時,經由每一濾色片顯示色彩。
圖8的(a)示出具備形成有濾色片的基板16的底部發射結構中的OLED面板的結構,且形成有濾色片的基板16可安置於與下部電極12及有機材料層13彼此接觸的表面相對的表面上。本文中,OLED面板可具有連續包含密封基板15、上部電極14、有機材料層13、金屬電極(陰極)(亦即下部電極12)以及形成有濾色片的基板16的結構。
圖8的(b)示出具備形成有濾色片的基板16的頂部發射結構中的OLED面板的結構,且形成有濾色片的基板16可安置於與透明上部電極14及有機材料層13彼此接觸的表面相對的表面上。本文中,OLED面板可具有連續包含形成有濾色片的基板16、上部電極14、有機材料層13、下部電極12以及基板11的結 構。如所示出,濾色片16可包含紅色(R)、綠色(G)以及藍色(B)區,且儘管圖式中未單獨指示,但可更包含用於分離所述區的黑矩陣。相比於OLED面板中不存在濾色片的情況,在存在濾色片時,可獲得更低的面板反射率。特定言之,在紅色、綠色以及藍色濾色片存在於OLED的發光層前面時,位於發光層的背表面處的金屬電極中的高反射率減小。面板反射率意謂電極反射,且特定言之,意謂穿透至OLED面板中的外部光藉由OLED面板中包含的電極反射。
OLED面板可不受特定限制而被採用,只要其用於所屬領域中即可,但在400奈米至600奈米的波長範圍內可具有約30%至50%的平均反射率,且亦可為具有25%或小於25%的OLED面板。平均反射率可表達為藉由來自光源的光進入反射表面且以相同角度反射而獲得的規則反射光與作為歸因於表面上的不規則或彎曲而在各個方向上散射及反射(而非規則反射)的光的擴散反射光的總和,且藉由對每一波長的量測反射率值之中的400奈米至600奈米反射率值求平均值來表達。
下文中,將參考實例來詳細描述本說明書。然而,根據本說明書的實例可經修改成各種其他形式,且本說明書的範疇不應解釋為限於下文所描述的實例。提供本說明書的實例以便為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更充分地描述本說明書。
<製備實例1>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49-19
化合物1-1的合成
將苯甲醛(20.0公克)引入至吡咯溶劑中且充分攪拌。向其中緩慢引入三氟乙酸(0.10當量)。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1(9.8公克,產率23.4%)。
化合物1-2的合成
將化合物1-1(9.8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氯仿溶劑中。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向其中引入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DDQ)(1.1當量)。將所得物在室溫下充分攪拌,且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三乙胺(1.5當量),且使用二乙醚及水萃取所得物。在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之後,將藉由真空蒸 餾濾液所獲得的容器中剩餘的反應溶液在氯仿溶劑中再次充分攪拌。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接著向其中緩慢引入三乙胺(20.0當量)及三氟化硼乙醚錯合物(BF3.OEt2)(10.0當量)。將反應溶液在室溫下攪拌,且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2(6.4公克,產率54.2%)。
化合物1-3的合成
在0℃下在氮氣氛圍下,將氧氯化磷(POCl3)(2.0當量)及N,N-二甲基甲醯胺(3.0當量)引入至氯仿溶劑中,且將混合物充分攪拌1小時。在1小時之後,將化合物1-2(3.0公克)引入至混合物溶液中,且在60℃下在回流下攪拌所得物。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3(2.9公克,產率87.5%)。
化合物1-4的合成
將化合物1-3(2.9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四氫呋喃溶劑中。向其中引入溶解於水中的醯胺基磺酸(1.5當量),且將所得物在室溫下攪拌。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充分攪拌所得物,同時向其中緩慢引入溶解於水中的亞氯酸鈉(1當量)。在反應完成之後,用氯仿、硫代硫酸鈉以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用己烷製成漿液以得到化合物1-4(2.6公克,產率85.1%)。
化合物1-5的合成
將化合物1-4(2.6公克)引入至氯仿溶劑中,充分攪拌且溶解於其中。向其中引入甲醇(30當量)、4-二甲胺基吡啶(DMAP)(2.2當量)以及N-(3-二甲胺基丙基)-N'-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EDC-HCl)(2.2當量),且將所得物在回流下攪拌。在反應完成之後,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使用氯仿及水萃取。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乙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5(2.3公克,產率84.7%)。
化合物1-6的合成
將化合物1-5(2.3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二氯甲烷溶劑中。向其中緩慢逐滴添加三氯化硼1.0M庚烷溶液(1.0當量)。在反應完成時,在30℃或低於30℃的低溫下真空蒸餾溶劑,接著將呈10/1比率的丙酮及水引入至容器中剩餘的反應溶液中,且再次充分攪拌所得物。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6(1.8公克,產率81.1%)。
化合物1的合成
將化合物1-6(1.8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二氯甲烷溶劑中。以固態形式將二水合乙酸鋅(0.50當量)引入至反應溶液中,且進一步向其中引入三乙胺(2.5當量)。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1.5公克,產率84.6%)。C34H26N4O4Zn(M+) 的HR LC/MS/MS m/z計算值:618.1246;實驗值:618.1253
<製備實例2>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52-20
化合物2-1的合成
除了使用4-三級丁基苯甲醛(20.0公克)替代苯甲醛且使用2,4-二甲基吡咯替代吡咯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1(14.5公克,產率35.2%)。
化合物2-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2-1(14.5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 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2(12.3公克,產率74.6%)。
化合物2-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2-2(5.0公克)替代化合物1-2之外,以與化合物1-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3(4.6公克,產率85.7%)。
化合物2-4的合成
將化合物2-3(4.6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N,N-二甲基甲醯胺溶劑中。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向其中緩慢引入N-氟丁二醯亞胺(NFS)(2.0當量)。在使溫度升高至室溫之後充分攪拌反應溶液。在反應完成之後,使用硫代硫酸鈉水溶液及二氯甲烷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4(3.9公克,產率81.2%)。
化合物2-5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2-4(3.9公克)替代化合物1-3之外,以與化合物1-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氯仿、硫代硫酸鈉以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用己烷製成漿液以得到化合物2-5(3.6公克,產率89.0%)。
化合物2-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2-5(3.6公克)替代化合物1-4且使用乙醇替代甲醇之外,以與化合物1-5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使用氯仿及水萃取。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乙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6(2.9公克,產率75.8%)。
化合物2-7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2-6(2.9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7(2.1公克,產率74.2%)。
化合物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2-7(2.1公克)替代化合物1-6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1.7公克,產率81.8%)。C52H60F2N4O4Zn(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906.3874;實驗值:906.3881
<製備實例3>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55-21
化合物3-1的合成
除了使用2,4-二甲基吡咯-3-甲酸(10.0公克)替代化合物1-4且使用3-戊醇替代甲醇之外,以與化合物1-5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使用氯仿及水萃取。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3-1(7.9公克,產率52.5%)。
化合物3-2的合成
將均三甲苯基醛(2.5公克)引入至氯仿溶劑中且充分攪拌。向其中引入化合物3-1(2.0當量),且接著向其中緩慢引入三氟乙酸(0.20當量)。將反應溶液在回流下攪拌,且確認反應完成。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反應溶液。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3-2(5.8公克,產率62.7%)。
化合物3-3的合成
將化合物3-2(3.0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氯仿溶劑中。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向其中引入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DDQ)(1.1當量)。將所得物在室溫下充分攪拌,且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三乙胺(1.5當量),且使用二乙醚及水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3-3(2.4公克,產率80.3%)。
化合物3的合成
將化合物3-3(2.4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甲醇/氯仿(1/1)溶劑中。以固態形式將四水合乙酸鈷(0.50當量)引入至反應溶液中。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3(1.7公克,產率67.3%)。C68H90CoN4O8(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1149.6091;實驗值:1149.6089
<製備實例4>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56-22
化合物4-1的合成
除了使用2-萘醛(20.0公克)替代苯甲醛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4-1(8.5公克,產率24.4%)。
化合物4-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4-1(8.5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4-2(7.8公克,產率78.6%)。
化合物4-3的合成
將化合物4-2(3.0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二氯甲烷溶劑中。在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之後,向其中引入異氰酸氯磺醯酯(2.0當量),且將所得物在室溫下攪拌。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N,N-二甲基甲醯胺(5.0當量),且將所得物再次充分攪拌持續充足時間段。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4-3(2.7公克,產率83.4%)。
化合物4-4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4-3(2.7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 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4-4(2.2公克,產率84.3%)。
化合物4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4-4(2.2公克)替代化合物1-6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4(1.6公克,產率86.2%)。C40H24N6Zn(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652.1354;實驗值:652.1350
<製備實例5>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59-23
化合物5-1的合成
除了使用二苯并呋喃-2-甲醛(20.0公克)替代苯甲醛且使用2,4-二甲基吡咯替代吡咯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5-1(10.8公克,產率28.8%)。
化合物5-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5-1(10.8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 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5-2(9.1公克,產率74.9%)。
化合物5-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5-2(3.0公克)替代化合物1-2之外,以與化合物1-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5-3(2.7公克,產率84.3%)。
化合物5-4的合成
將化合物5-3(2.7公克)引入至乙腈溶劑中,充分攪拌且溶解於其中。向其中引入羥胺鹽酸鹽(1.5當量),且將反應溶液在回流下攪拌。在反應完成時,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進一步向其中引入乙二醯氯(1.5當量)。將反應溶液再次在回流下攪拌。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5-4(2.1公克,產率78.3%)。
化合物5-5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5-4(2.1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 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5-5(1.6公克,產率78.2%)。
化合物5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5-5(1.6公克)替代化合物1-6且使用乙酸鈀替代二水合乙酸鋅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5(1.3公克,產率78.4%)。C52H40N6O2Pd(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886.2248;實驗值:886.2255
<製備實例6>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61-24
化合物6-1的合成
除了使用4-甲醯基苯甲腈(20.0公克)替代苯甲醛且使 用2,4-二甲基吡咯替代吡咯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6-1(9.5公克,產率20.5%)。
化合物6-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6-1(9.5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6-2(8.1公克,產率74.1%)。
化合物6-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6-2(3.0公克)替代化合物1-2之外,以與化合物1-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6-3(2.8公克,產率86.4%)。
化合物6-4的合成
將化合物6-3(2.8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氯仿溶劑中。在室溫下向其中緩慢引入N-碘代丁二醯亞胺(NIS)(3.0當量)。將所得物加熱至50℃且攪拌以繼續進行反應,且在反應完成之後,使用氯仿及硫代硫酸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6-4(3.0公克,產率80.3%)。
化合物6-5的合成
在0℃下在氮氣氛圍下,將氟化銀(AgF)(2.0當量)引入至N,N-二甲基甲醯胺溶劑中,且充分攪拌。將三甲基三氟甲基矽烷(TMSCF3)(2.0當量)緩慢逐滴添加至反應溶液,同時保持溫度。將所得物充分攪拌30分鐘,同時將溫度緩慢升高至室溫。在反應溶液變得均勻時,向其中引入Cu粉末(2.0當量),且將所得物充分攪拌2小時。在2小時之後,將化合物6-4(3.0公克)引入至混合物溶液中,且將所得物加熱至60℃並攪拌。在反應完成之後,將水引入至反應溶液中,且將所得物充分攪拌且過濾以獲得呈固態的材料。使用乙酸乙酯及己烷再次萃取此材料。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得到化合物6-5(2.5公克,產率94.2%)而無需進一步純化。
化合物6-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6-5(2.5公克)替代化合物5-3之外,以與化合物5-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6-6(2.4公克,產率96.7%)。
化合物6-7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6-6(2.4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6-7(1.9公克,產率81.3%)。
化合物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6-7(1.9公克)替代化合物1-6且使用四水合乙酸鈷替代二水合乙酸鋅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6(1.6公克,產率85.8%)。C44H32CoF6N8(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845.1986;實驗值:845.1991
<製備實例7>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64-27
化合物7-1的合成
除了使用2,4-二氟苯甲醛(20.0公克)替代苯甲醛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7-1(9.3公克,產率21.0%)。
化合物7-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7-1(9.3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7-2(8.6公克,產率80.7%)。
化合物7-3的合成
將化合物7-2(3.0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二氯甲烷溶劑中。在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之後,向其中引入異氰酸氯磺醯酯(10.0當量),且將所得物在室溫下攪拌。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N,N-二甲基甲醯胺(20.0當量),且將所得物再次充分攪拌持續充足時間段。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7-3(2.6公克,產率89.1%)。
化合物7-4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7-3(2.6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7-4(2.1公克,產率83.1%)。
化合物7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7-4(2.1公克)替代化合物1-6且使用乙酸鈀替代二水合乙酸鋅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 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7(1.8公克,產率82.5%)。C42H30F4N8Pd(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828.1564;實驗值:828.1566
<製備實例8>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66-28
化合物8-1的合成
除了使用均三甲苯基醛(20.0公克)替代苯甲醛且使用 2,4-二甲基吡咯替代吡咯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8-1(11.4公克,產率26.4%)。
化合物8-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8-1(11.4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8-2(10.1公克,產率77.5%)。
化合物8-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8-2(3.0公克)替代化合物1-2之外,以與化合物1-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8-3(2.7公克,產率83.6%)。
化合物8-4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8-3(2.7公克)替代化合物6-3之外,以與化合物6-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使用氯仿及硫代硫酸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8-4(3.1公克,產率87.0%)。
化合物8-5的合成
將化合物8-4(3.1公克)引入至具有2/2/1的甲苯/乙醇/水比率的溶劑中,充分攪拌且溶解於其中。向其中引入二苯并呋喃-4-基硼酸(2.1當量)及磷酸三鉀(5.0當量),將所得物加熱至80℃且攪拌30分鐘。在30分鐘之後,將四三苯基膦鈀(0.20當量)引入至加熱的反應溶液中,且將所得物在回流下攪拌。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8-5(3.0公克,產率89.8%)。
化合物8-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8-5(3.0公克)替代化合物5-3之外,以與化合物5-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8-6(2.8公克,產率93.8%)。
化合物8-7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8-6(2.8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8-7(2.3公克,產率83.8%)。
化合物8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8-7(2.3公克)替代化合物1-6且使用四水合乙酸鈷替代二水合乙酸鋅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 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8(1.9公克,產率83.8%)。C70H60CoN6O2(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1075.4110;實驗值:1075.4118
<製備實例9>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69-29
化合物9-1的合成
除了使用4-甲基-聯苯基-3-甲醛(20.0公克)替代苯甲醛且使用2,4-二甲基吡咯替代吡咯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 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9-1(10.9公克,產率29.0%)。
化合物9-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9-1(10.9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9-2(8.8公克,產率71.8%)。
化合物9-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9-2(3.0公克)替代化合物1-2之外,以與化合物1-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9-3(2.9公克,產率90.5%)。
化合物9-4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9-3(2.9公克)替代化合物6-3之外,以與化合物6-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使用氯仿及硫代硫酸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9-4(3.3公克,產率88.6%)。
化合物9-5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9-4(3.3公克)替代化合物6-4之外, 以與化合物6-5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將水引入至反應溶液中,且將所得物充分攪拌且過濾以獲得呈固態的材料。使用乙酸乙酯及己烷再次萃取此材料。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得到化合物9-5(2.7公克,產率91.1%)而無需進一步純化。
化合物9-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9-5(2.7公克)替代化合物1-3之外,以與化合物1-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氯仿、硫代硫酸鈉以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用己烷製成漿液以得到化合物9-6(2.5公克,產率89.8%)。
化合物9-7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9-6(2.5公克)替代化合物1-4且使用二甲胺鹽酸鹽(2.1當量)替代甲醇之外,以與化合物1-5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使用氯仿及水萃取。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乙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9-7(2.1公克,產率79.9%)。
化合物9-8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9-7(2.1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9-8(1.9公克,產率92.4%)。
化合物9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9-8(1.9公克)替代化合物1-6且使用四水合乙酸鈷替代二水合乙酸鋅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9(1.6公克,產率85.5%)。C60H58CoF6N6O2(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1067.3857;實驗值:1067.3862
<製備實例10>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72-70
化合物10-1的合成
除了使用菸鹼醛(nicotinaldehyde)(20.0公克)替代苯甲醛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0-1(9.7公克,產率23.3%)。
化合物10-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0-1(9.7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0-2(7.7公克,產率65.9%)。
化合物10-3的合成
將化合物10-2(3.0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N,N-二甲基乙醯胺溶劑中。向其中引入異丙基三氟硼酸鉀鹽(3.0當量)及乙酸錳水合物(5.0當量),同時充分攪拌,且將反應溶液加熱至80℃與100℃之間。在反應完成時,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接著使用矽藻土墊過濾藉由向其中引入水而形成的固體。將所獲得的固體及矽藻土墊再次溶解於四氫呋喃中,藉由向其中引入硫酸鈉而乾燥,且過濾。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0-3(2.9公克,產率73.6%)。
化合物10-4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0-3(2.9公克)替代化合物10-2且使用甲基三氟硼酸鉀鹽替代異丙基三氟硼酸鉀鹽之外,以與化合物10-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將反應溶液 冷卻至室溫,且接著使用矽藻土墊過濾藉由向其中引入水而形成的固體。將所獲得的固體及矽藻土墊再次溶解於四氫呋喃中,藉由向其中引入硫酸鈉而乾燥,且過濾。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0-4(2.7公克,產率86.3%)。
化合物10-5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0-4(2.7公克)替代化合物1-2之外,以與化合物1-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0-5(2.5公克,產率86.3%)。
化合物10-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0-5(2.5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0-6(2.0公克,產率82.3%)。
化合物10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0-6(2.0公克)替代化合物1-6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0(1.5公克,產率75.9%)。C46H52N6O2Zn (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784.3443;實驗值:784.3437
<製備實例11>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75-31
化合物11-1的合成
除了使用4-甲氧基苯甲醛(20.0公克)替代苯甲醛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 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1-1(10.3公克,產率27.8%)。
化合物11-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1-1(10.3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1-2(9.1公克,產率74.8%)。
化合物11-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1-2(3.0公克)替代化合物10-2之外,以與化合物10-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接著使用矽藻土墊過濾藉由向其中引入水而形成的固體。將所獲得的固體及矽藻土墊再次溶解於四氫呋喃中,藉由向其中引入硫酸鈉而乾燥,且過濾。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1-3(3.0公克,產率78.0%)。
化合物11-4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1-3(3.0公克)替代化合物10-2且使用2-甲基環己基三氟硼酸鉀鹽替代異丙基三氟硼酸鉀鹽之外,以與化合物10-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接著使用矽藻土墊過濾藉由向其中引入水而形成的固體。將所獲得的固體及矽藻土墊再次溶解於四氫呋喃中,藉由向其中引入硫酸鈉而乾燥,且過濾。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1-4(3.6公克, 產率79.8%)。
化合物11-5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1-4(3.6公克)替代化合物4-2之外,以與化合物4-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N,N-二甲基甲醯胺(5.0當量),且將所得物再次充分攪拌持續充足時間段。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1-5(3.6公克,產率95.8%)。
化合物11-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1-5(3.6公克)替代化合物6-3之外,以與化合物6-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使用氯仿及硫代硫酸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1-6(3.6公克,產率82.6%)。
化合物11-7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1-6(3.6公克)替代化合物6-4之外,以與化合物6-5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將水引入至反應溶液中,且將所得物充分攪拌且過濾以獲得呈固態的材料。使用乙酸乙酯及己烷再次萃取此材料。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得到化合物11-7(2.8公克,產率84.5%)而無需進一步純化。
化合物11-8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1-7(2.8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 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1-8(2.3公克,產率83.6%)。
化合物11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1-8(2.3公克)替代化合物1-6且使用四水合乙酸鈷替代二水合乙酸鋅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1(2.0公克,產率88.0%)。C76H94CoF6N6O2(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1295.6674;實驗值:1295.6669
<製備實例12>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79-32
化合物12-1的合成
除了使用2,4-二甲基吡咯替代吡咯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2-1(13.1公克,產率25.0%)。
化合物12-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2-1(13.1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2-2(11.2 公克,產率73.4%)。
化合物12-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2-2(3.0公克)替代化合物1-2之外,以與化合物1-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2-3(2.6公克,產率79.8%)。
化合物12-4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2-3(2.6公克)替代化合物1-3之外,以與化合物1-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氯仿、硫代硫酸鈉以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用己烷製成漿液以得到化合物12-4(2.3公克,產率84.6%)。
化合物12-5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2-4(2.3公克)替代化合物1-4且使用3-戊醇替代甲醇之外,以與化合物1-5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使用氯仿及水萃取。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乙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2-5(1.6公克,產率58.4%)。
化合物12-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2-5(1.6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 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2-6(1.2公克,產率77.0%)。
化合物1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2-6(1.2公克)替代化合物1-6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2(1.0公克,產率84.3%)。C50H58N4O4Zn(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842.3750;實驗值:842.3755
<製備實例13>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82-33
化合物13-1的合成
除了使用二苯并呋喃-4-甲醛(20公克)替代苯甲醛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3-1(8.9公克,產率28.0%)。
化合物13-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3-1(8.9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 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3-2(7.2公克,產率70.6%)。
化合物13-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3-2(3.0公克)替代化合物10-2且使用甲基三氟硼酸鉀鹽替代異丙基三氟硼酸鉀鹽之外,以與化合物10-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接著使用矽藻土墊過濾藉由向其中引入水而形成的固體。將所獲得的固體及矽藻土墊再次溶解於四氫呋喃中,藉由向其中引入硫酸鈉而乾燥,且過濾。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3-3(2.7公克,產率83.5%)。
化合物13-4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3-3(2.7公克)替代化合物1-2之外,以與化合物1-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3-4(2.6公克,產率89.8%)。
化合物13-5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3-4(2.6公克)替代化合物5-3之外,以與化合物5-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3-5(2.4公克,產率93.8%)。
化合物13-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3-5(2.4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3-6(2.1公克,產率90.0%)。
化合物1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3-6(2.1公克)替代化合物1-6且使用四水合乙酸鈷替代二水合乙酸鋅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3(1.7公克,產率82.6%)。C48H32CoN6O2(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783.1919;實驗值:783.1912
<製備實例14>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85-34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86-36
化合物14-1的合成
除了使用4-三級丁基苯甲醛(20.0公克)替代苯甲醛之外,以與化合物1-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 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1(10.1公克,產率29.4%)。
化合物14-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1(10.1公克)替代化合物1-1之外,以與化合物1-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2(9.6公克,產率81.6%)。
化合物14-3的合成
將化合物14-2(3.0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N,N-二甲基乙醯胺溶劑中。向其中引入環己基丙基三氟硼酸鉀鹽(5.0當量)及乙酸錳水合物(10.0當量),同時充分攪拌,且將反應溶液加熱至80℃與100℃之間。在反應完成時,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接著使用矽藻土墊過濾藉由向其中引入水而形成的固體。將所獲得的固體及矽藻土墊再次溶解於四氫呋喃中,藉由向其中引入硫酸鈉而乾燥,且過濾。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3(4.3公克,產率71.2%)。
化合物14-4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3(3.0公克)替代化合物1-2之外,以與化合物1-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 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4(2.8公克,產率89.5%)。
化合物14-5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4(2.8公克)替代化合物1-3之外,以與化合物1-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氯仿、硫代硫酸鈉以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用己烷製成漿液以得到化合物14-5(2.7公克,產率94.2%)。
化合物14-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5(2.7公克)替代化合物1-4且使用乙醇替代甲醇之外,以與化合物1-5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使用氯仿及水萃取。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乙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6(2.4公克,產率85.4%)。
化合物14-7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6(2.4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7(2.0公克,產率84.7%)。
化合物14-8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2(3.0公克)替代化合物10-2且使用環己基三氟硼酸鉀鹽替代異丙基三氟硼酸鉀鹽之外,以與化合物10-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將反應溶 液冷卻至室溫,且接著使用矽藻土墊過濾藉由向其中引入水而形成的固體。將所獲得的固體及矽藻土墊再次溶解於四氫呋喃中,藉由向其中引入硫酸鈉而乾燥,且過濾。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8(3.6公克,產率79.6%)。
化合物14-9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8(3.6公克)替代化合物10-2且使用甲基三氟硼酸鉀鹽替代異丙基三氟硼酸鉀鹽之外,以與化合物10-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接著使用矽藻土墊過濾藉由向其中引入水而形成的固體。將所獲得的固體及矽藻土墊再次溶解於四氫呋喃中,藉由向其中引入硫酸鈉而乾燥,且過濾。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9(3.4公克,產率89.3%)。
化合物14-10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9(3.0公克)替代化合物1-2之外,以與化合物1-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10(2.7公克,產率85.4%)。
化合物14-11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10(2.7公克)替代化合物1-3之外,以與化合物1-4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 用氯仿、硫代硫酸鈉以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用己烷製成漿液以得到化合物14-11(2.6公克,產率93.6%)。
化合物14-1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11(2.6公克)替代化合物1-4且使用乙醇替代甲醇之外,以與化合物1-5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使用氯仿及水萃取。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乙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12(2.1公克,產率76.9%)。
化合物14-1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12(2.1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4-13(1.8公克,產率87.4%)。
化合物14的合成
除了以1/1的莫耳比使用化合物14-7(2.0公克)及化合物14-13(1.6公克)替代化合物1-6且使用四水合乙酸鈷替代二水合乙酸鋅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再次使用矽膠管柱純化及分離經由再結晶純化及分離的混合物化合物,以得到化合物14(0.5公克,產率28.0%)。C82H110CoN4O4 (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1273.7859;實驗值:1273.7866
<製備實例15>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91-37
化合物15-1的合成
除了使用2,4-二甲基吡咯-3-甲酸(10.0公克)替代化合物1-4且使用2,2,2-三氟乙醇替代甲醇之外,以與化合物1-5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使用氯仿及水萃取。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5-1(7.1公克,產率44.7%)。
化合物15-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5-1(5.0公克)替代化合物3-1之外,以與化合物3-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反應溶液。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 15-2(4.1公克,產率63.4%)。
化合物15-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5-2(4.1公克)替代化合物3-2之外,以與化合物3-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三乙胺(1.5當量),且使用二乙醚及水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5-3(3.3公克,產率80.8%)。
化合物15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5-3(3.3公克)替代化合物3-3之外,以與化合物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5(2.5公克,產率72.2%)。C56H54CoF12N4O8(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1197.3082;實驗值:1197.3088
<製備實例16>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93-38
化合物16-1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4-3(1.3公克)替代化合物4-2之外,以與化合物4-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N,N-二甲基甲醯胺(5.0當量),且將所得物再次充分攪拌持續充足時間段。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6-1(1.2公克,產率88.9%)。
化合物16-2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6-1(1.2公克)替代化合物1-5之外,以與化合物1-6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用 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6-2(1.0公克,產率84.7%)。
化合物16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6-2(1.0公克)替代化合物1-6且使用四水合乙酸鎳替代二水合乙酸鋅之外,以與化合物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6(0.7公克,產率70.9%)。C88H116N6Ni(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1314.8615;實驗值:1314.8621
<製備實例17>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94-39
化合物17-1的合成
除了使用2,4-二甲基吡咯-3-甲酸(10.0公克)替代化合 物1-4且使用4-硝基苯酚(2.0當量)替代甲醇之外,以與化合物1-5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使用氯仿及水萃取。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乙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7-1(10.9公克,產率58.3%)。
化合物17-2的合成
除了使用均三甲苯基醛(2.0公克)且使用化合物17-1替代2,4-二甲基吡咯-3-甲酸乙酯之外,以與化合物3-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反應溶液。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7-2(3.7公克,產率42.1%)。
化合物17-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7-2(3.0公克)替代化合物3-1之外,以與化合物3-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三乙胺(1.5當量),且使用二乙醚及水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7-3(2.5公克,產率83.6%)。
化合物17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7-3(2.5公克)替代化合物3-2之外,以與化合物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7(2.2公克,產率84.3%)。C72H62CoN8O16(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1353.3616;實驗值:1353.3624
<製備實例18>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96-71
化合物18-1的合成
將2,4-二甲基吡咯-3-甲酸(10.0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N,N-二甲基甲醯胺溶劑中。向其中引入碳酸鈉(3.0當量)及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氯化物(2.0當量),且將反應溶液加熱至80℃並攪拌。在反應完成之後,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8-1(7.8公克,產率47.8%)。
化合物18-2的合成
除了使用均三甲苯基醛(1.5公克)且使用化合物18-1替代2,4-二甲基吡咯-3-甲酸乙酯之外,以與化合物3-1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反應溶液。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 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8-2(2.9公克,產率49.0%)。
化合物18-3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8-2(2.9公克)替代化合物3-1之外,以與化合物3-2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三乙胺(1.5當量),且使用二乙醚及水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8-3(2.2公克,產率76.1%)。
化合物18的合成
除了使用化合物18-3(2.2公克)替代化合物3-2之外,以與化合物3的合成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合成。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8(2.0公克,產率86.7%)。C64H82CoN4O16(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1221.5058;實驗值:1221.5063
<比較製備實例1>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97-43
化合物19-1的合成
將2,2'-二吡咯基甲烷(5.0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氯仿溶劑中。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向其中引入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DDQ)(1.1當量)。將所得物在室溫下充分攪拌,且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三乙胺(1.5當量),且使用二乙醚及水萃取所得物。在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之後,將藉由真空蒸餾濾液所獲得的容器中剩餘的反應溶液在氯仿溶劑中再次充分攪拌。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接著向其中緩慢引入三乙胺(20.0當量)及三氟化硼乙醚錯合物(BF3.OEt2)(10.0當量)。將反應溶液在室溫下攪拌,且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9-1(3.3公克,產率50.3%)。
化合物19-2的合成
將化合物19-1(3.3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N,N-二甲基乙醯胺溶劑中。向其中引入甲基三氟硼酸鉀鹽(5.0當量)及乙酸錳水合物(10.0當量),同時充分攪拌,且將反應溶液加熱至80℃與100℃之間。在反應完成時,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且接著使用矽藻土墊過濾藉由向其中引入水而形成的固體。將所獲得的固體及矽藻土墊再次溶解於四氫呋喃中,藉由向其中引入硫酸鈉而乾燥,且過濾。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9-2(2.9公克,產率68.0%)。
化合物19-3的合成
將化合物19-2(2.9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二氯甲烷溶 劑中。向其中緩慢逐滴添加三氯化硼1.0M庚烷溶液(1.0當量)。在反應完成時,在30℃或低於30℃的低溫下真空蒸餾溶劑,接著將呈10/1比率的丙酮及水引入至容器中剩餘的反應溶液中,且再次充分攪拌所得物。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19-3(2.1公克,產率75.9%)。
化合物m-HZn錯合物的合成
將化合物19-3(2.1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二氯甲烷溶劑中。以固態形式將四水合乙酸鈷(0.50當量)引入至反應溶液中,且進一步向其中引入三乙胺(2.5當量)。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m-HZn錯合物(1.6公克,產率77.7%)。C26H30N4Zn(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462.1762;實驗值:462.1765
<比較製備實例2>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00-44
化合物20-1的合成
在0℃下在氮氣氛圍下,將氧氯化磷(POCl3)(2.0當量)及N,N-二甲基甲醯胺(3.0當量)引入至氯仿溶劑中,且將混合物充分攪拌1小時。在1小時之後,將化合物19-2(3.0公克)引入至混合物溶液中,且在60℃下在回流下攪拌所得物。在反應完成之後,再次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使用碳酸氫鈉水溶液將pH調整至中性。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0-1(3.0公克,產率89.8%)。
化合物20-2的合成
將化合物20-1(3.0公克)引入至乙腈溶劑中,充分攪拌且溶解於其中。向其中引入羥胺鹽酸鹽(1.5當量),且將反應溶液在回流下攪拌。在反應完成時,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進一步向其中引入乙二醯氯(1.5當量)。將反應溶液再次在回流下攪拌。在反應完成時,使用氯仿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 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0-2(2.7公克,產率91.0%)。
化合物20-3的合成
將化合物20-2(2.7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二氯甲烷溶劑中。向其中緩慢逐滴添加三氯化硼1.0M庚烷溶液(1.0當量)。在反應完成時,在30℃或低於30℃的低溫下真空蒸餾溶劑,接著將呈10/1比率的丙酮及水引入至容器中剩餘的反應溶液中,且再次充分攪拌所得物。在反應完成時,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且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且使用甲醇使所得物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0-3(2.1公克,產率81.1%)。
化合物m-H氰基Zn錯合物的合成
將化合物20-3(2.1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二氯甲烷溶劑中。以固態形式將二水合乙酸鋅(0.50當量)引入至反應溶液中,且進一步向其中引入三乙胺(2.5當量)。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m-H氰基Zn錯合物(1.7公克,產率82.4%)。C28H28N6Zn(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512.1667;實驗值:512.1673
<比較製備實例3>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02-45
化合物21-1的合成
將苯甲醛(5.0公克)引入至2,4-二甲基吡咯溶劑中且充分攪拌。向其中緩慢引入三氟乙酸(0.10當量)。在確認反應完成之後,使用二氯甲烷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1-1(3.9公克,產率29.7%)。
化合物21-2的合成
將化合物21-1(3.9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氯仿溶劑中。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向其中引入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DDQ)(1.1當量)。將反應溶液在室溫下充分攪拌,且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三乙胺(1.5當量),且使用二乙醚及水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1-2(3.3公克,產率85.2%)。
化合物m-Ph Zn錯合物的合成
將化合物21-2(3.3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甲醇/氯仿(1/1)溶劑中。以固態形式將四水合乙酸鈷(0.50當量)引入至反應溶液中。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m-Ph Zn錯合 物(2.6公克,產率70.7%)。C38H38N4Zn(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614.2388;實驗值:614.2391
<比較製備實例4>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03-46
化合物22-1的合成
將苯甲醛(5.0公克)引入至氯仿溶劑中且充分攪拌。向其中引入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甲酸酯(2.0當量),且接著向其中緩慢引入三氟乙酸(0.20當量)。將反應溶液在回流下攪拌,且確認反應完成。使用氯仿及碳酸氫鈉水溶液萃取反應溶液。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2-1(9.5公克,產率51.1%)。
化合物22-2的合成
將化合物22-1(5.5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氯仿溶劑中。使用冰水將反應溶液冷卻至0℃,且向其中引入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DDQ)(1.1當量)。將所得物在室溫下充分攪拌,且 在反應完成時,向其中引入三乙胺(1.5當量),且使用二乙醚及水萃取所得物。使所萃取有機層經硫酸鈉乾燥,且接著使用矽膠管柱以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22-2(4.4公克,產率80.4%)。
化合物m-Ph Ni四酯錯合物的合成
將化合物22-2(4.4公克)充分攪拌且溶解於甲醇/氯仿(1/1)溶劑中。以固態形式將四水合乙酸鈷(0.50當量)引入至反應溶液中。在反應完成之後,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所得物。使用硫酸鈉乾燥所萃取有機層,且在藉由真空蒸餾移除溶劑之後,使用甲醇再結晶。經由再結晶,得到純化及分離的化合物m-Ph Ni四酯錯合物(3.4公克,產率72.1%)。C46H46N4NiO8(M+)的HR LC/MS/MS m/z計算值:840.2669;實驗值:840.2675
<實例1>
藉由將化合物1(最大吸收波長478奈米,半高全寬23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染料型有機光吸收劑)溶解於二甲苯溶劑中來製備第一溶液。
藉由將熱塑性樹脂SAN(苯乙烯-丙烯腈類)溶解於二甲苯溶劑中來製備第二溶液。均勻混合第一溶液及第二溶液,使得按100重量份的熱塑性樹脂SAN(苯乙烯-丙烯腈)計,有機光吸收劑的量為0.5重量份。混合溶液中的固體含量為20重量%,且黏度在20℃下為200厘泊。將此溶液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基底上,且乾燥以製備具有3微米厚度的色彩轉換膜。
使用分光輻射計(拓普康公司(TOPCON Corporation)的SR系列)量測所製備的色彩轉換膜的明度光譜。特定言之,將所製備的色彩轉換膜層壓在包含LED藍色背光(最大發射波長450 奈米)及光導板的背光單元的光導板的一個表面上,且在將稜鏡片層壓在色彩轉換膜上及將雙亮度增強膜層壓在稜鏡片上之後,量測膜的明度光譜。在量測明度光譜時,設定初始值以使得基於在無色彩轉換膜的情況下,藍色LED光的亮度為600尼特。
<實例2>
除了使用化合物2(最大吸收波長495奈米,半高全寬25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3>
除了使用化合物3(最大吸收波長499奈米,半高全寬22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4>
除了使用化合物4(最大吸收波長487奈米,半高全寬24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5>
除了使用化合物5(最大吸收波長500奈米,半高全寬23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6>
除了使用化合物6(最大吸收波長505奈米,半高全寬25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7>
除了使用化合物7(最大吸收波長505奈米,半高全寬20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8>
除了使用化合物8(最大吸收波長511奈米,半高全寬31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9>
除了使用化合物9(最大吸收波長508奈米,半高全寬29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10>
除了使用化合物10(最大吸收波長512奈米,半高全寬24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11>
除了使用化合物11(最大吸收波長498奈米,半高全寬28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12>
除了使用化合物12(最大吸收波長495奈米,半高全寬26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13>
除了使用化合物13(最大吸收波長510奈米,半高全寬23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14>
除了使用化合物14(最大吸收波長494奈米,半高全寬26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15>
除了使用化合物15(最大吸收波長498奈米,半高全寬21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16>
除了使用化合物16(最大吸收波長536奈米,半高全寬47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17>
除了使用化合物17(最大吸收波長500奈米,半高全寬22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實例18>
除了使用化合物18(最大吸收波長499奈米,半高全寬22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比較實例1>
除了使用化合物m-H Zn錯合物(最大吸收波長497奈米,半高全寬20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比較實例2>
除了使用化合物m-H氰基Zn錯合物(最大吸收波長493奈米,半高全寬23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比較實例3>
除了使用化合物m-Ph Zn錯合物(最大吸收波長498奈米,半高全寬21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比較實例4>
除了使用化合物m-Ph Ni四酯錯合物(最大吸收波長525奈米,半高全寬42奈米,於甲苯溶液中)替代化合物1之外,以與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進行實驗。
根據實例1至實例18及比較實例1至比較實例4的色彩轉換膜中的每一者的膜吸收波長的最大值、半高全寬(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以及Abs強度比(1000hr,%)如下表1中所示。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08-48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09-49
在表1中,λmax意謂膜吸收波長的最大值,且FWHM意謂(作為吸收峰中的半高全寬)最大吸收峰中的最大高度的一半處的吸收峰的寬度。另外,表1的Abs強度比意謂在背光下量測的初始吸收強度與在1,000小時之後量測的吸收強度之間的在λmax(膜吸收波長的最大值)下的光吸收強度的變化率。
相應地,確認實例1至實例18相比於比較實例1至比較實例3具有更優的耐光性。此被認為是由於以下事實:藉由化學式1的氟硼螢金屬錯合物結構將拉電子基團引入至取代基R2、取代基R5、取代基R9以及取代基R12,明確觀察到耐光性增強,且耐光性增強的最大值在芳族環存在於作為取代基R7及取代基R14的內消旋位置處時進一步增大。
然而,確認藉由將拉電子基團引入至取代基R2、取代基R5、取代基R9、取代基R12,比較實例4相比於比較實例1至比較實例3具有更優的耐光性。然而,實驗上地確認比較實例4相 比於實例的相同系列化合物具有不足的耐熱性。可經由下表2確認在取代基R2、取代基R5、取代基R9以及取代基R12為-COOR時耐熱性的傾向。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10-50
在表2中,Abs強度比意謂在應用80℃烘箱的條件之前量測的初始吸收強度與不具有背光的情況下在80℃烘箱的條件下在500小時之後量測的光學膜的吸收強度之間的在λmax(膜吸收波長的最大值)下的光吸收強度的變化率。
相應地,確認相比於比較實例4,實例3、實例15、實例17以及實例18的相同系列化合物具有額外改良的耐熱性以及耐光性。確認在COOR作為化學式1的R2、R5、R9以及R12中的拉電子基團存在且-COOR的R取代基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分支鏈未經取代的烷基」時,耐光性或耐熱性可進一步增強,此在確保耐久性方面為有利的。在化學式1的R2、R5、R9以及R12為-COOR且R取代基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經取代的烷基或具有3個至30個碳原子的分支鏈未經取代的烷基」時,其為能夠增大化學式1的氟硼螢金屬錯合物結構的溶解度的結構以及能夠藉由增大電子效應而更有效地增大化合物穩定性的結構,且因此,增強耐光性及耐久性。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002-1
A1,C1:反射板
B1:光源
D1:光導板
E1:色彩轉換膜

Claims (10)

  1. 一種化合物,由以下化學式1表示: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12-51
    其中,在化學式1中,X為Zn、Co、Ni或Pd;R1至R6及R8至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鹵基、腈基、硝基、-C(=O)OR、-(C=O)NR'R"、-CHO、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基;R2、R5、R9以及R12中的至少一者為鹵基、腈基、硝基、-C(=O)OR、-(C=O)NR'R"、-CHO或經氟取代的烷基;R7及R14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的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聯苯基、經取代的萘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吡啶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R、R'以及R"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芳基,或R'與R"彼此鍵結以形成環;且在R2、R5、R9以及R12為-C(=O)OR時,R為經氟或三氟甲 基取代的苯基;或經異丙基取代的環己基。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1、R6、R8以及R13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氘、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3、R4、R10以及R11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環烷基。
  4. 一種化合物,由以下化學式中的任一者表示: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14-52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15-53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16-54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17-55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18-56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19-57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20-58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21-59
    Figure 110107755-A0305-02-0122-60
    在所述化學式中,Me意謂甲基,且Et意謂乙基。
  5. 一種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所述組合物包括:黏合劑樹脂;以及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化合物。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用於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其中在100重量%的所述黏合劑樹脂中,所述化合物的含量為0.001重量%至10重量%。
  7. 一種光學膜,包括樹脂基質,如請求項1至4中任 一項所述的化合物分散於所述樹脂基質中。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膜,其中在100重量%的所述光學膜中,所述化合物的含量為0.001重量%至10重量%。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膜,其中在背光下在所述光學膜的最大吸收波長值下量測的初始吸收強度與在1,000小時之後量測的吸收強度之間的變化率為82%至99.9%。
  10.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膜。
TW110107755A 2020-03-04 2021-03-04 化合物以及包括其之光學膜、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以及顯示裝置 TWI8230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200027261 2020-03-04
KR10-2020-0027261 2020-03-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0502A TW202140502A (zh) 2021-11-01
TWI823062B true TWI823062B (zh) 2023-11-21

Family

ID=77613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7755A TWI823062B (zh) 2020-03-04 2021-03-04 化合物以及包括其之光學膜、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以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87008A1 (zh)
JP (1) JP7452664B2 (zh)
KR (1) KR102616371B1 (zh)
CN (1) CN114981277A (zh)
TW (1) TWI823062B (zh)
WO (1) WO20211777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03244B2 (en) * 2020-07-27 2024-02-13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display panel
KR20220170286A (ko) 2021-06-22 2022-12-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조성물, 이를 포함하는 반사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7173394B1 (ja) * 2022-01-07 2022-11-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着色層形成用組成物、ジピロメテンコバルト錯体及び表示装置
WO2023233864A1 (ja) * 2022-05-30 2023-12-0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着色層形成用組成物、ジピロメテンコバルト錯体及び表示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115195A (zh) * 2019-09-04 2021-04-16 日商艾迪科股份有限公司 組合物、硬化物、光學濾光器及硬化物之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06442B (en) 1998-07-09 2000-09-2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White colored LED and intermediate colored LED
JP4617029B2 (ja) * 2001-08-20 2011-01-19 山本化成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ター
JP5579536B2 (ja) 2009-09-03 2014-08-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着色硬化性組成物及びその調製方法、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固体撮像素子
JP6342905B2 (ja) 2012-10-05 2018-06-13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オブ サザン カリフォルニア 有機光起電力におけるアクセプタおよびドナーのエネルギー感光化
KR101796612B1 (ko) * 2014-12-11 2017-11-10 욱성화학주식회사 디피로메텐계 금속 착체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착색 조성물, 및 상기 착색 조성물을 포함하는 컬러 필터
TW202406182A (zh) * 2018-07-26 2024-02-01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轉換元件
US20220403136A1 (en) 2020-03-04 2022-12-22 Lg Chem, Ltd. Optical film forming composition, optical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115195A (zh) * 2019-09-04 2021-04-16 日商艾迪科股份有限公司 組合物、硬化物、光學濾光器及硬化物之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87008A1 (en) 2023-09-14
KR102616371B1 (ko) 2023-12-21
KR20210112261A (ko) 2021-09-14
JP7452664B2 (ja) 2024-03-19
CN114981277A (zh) 2022-08-30
WO2021177748A1 (ko) 2021-09-10
TW202140502A (zh) 2021-11-01
JP2023510789A (ja) 2023-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3062B (zh) 化合物以及包括其之光學膜、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以及顯示裝置
JP6517348B2 (ja) 金属錯体およびこれを含む色変換フィルム
TW201726691A (zh) 化合物及含有其的色彩轉換膜
TWI672310B (zh) 含氮化合物及含該化合物的色彩轉換膜、背光單元與顯示裝置
TW201946923A (zh) 含氮的環狀化合物、包括其的色彩轉換膜、背光單元以及顯示裝置
TWI831933B (zh) 化合物、包含其的色彩轉換膜、背光單元以及顯示器裝置
TWI716858B (zh) 含氮的環狀化合物、包括其的色彩轉換膜、背光單元以及顯示裝置
TWI775335B (zh) 化合物以及包括其之光學膜、形成光學膜的組合物及顯示裝置
TWI675038B (zh) 含氮環狀化合物以及包括所述化合物的色轉換膜、背光單元與顯示裝置
TWI834953B (zh) 化合物、包括其之組合物、光學膜以及顯示裝置
TWI829878B (zh) 色彩轉換組成物、包含其之色彩轉換膜、背光單元以及顯示器裝置
TWI680135B (zh) 含氮化合物、包括其的色彩轉換膜、以及包括其的背光單元及顯示裝置
TW201841926A (zh) 含氮環狀化合物、包含此化合物的色彩轉換膜、背光單元以及顯示設備
KR102616388B1 (ko)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필름
TWI692482B (zh) 化合物及包括所述化合物的色轉換膜、背光單元以及顯示裝置
TWI700287B (zh) 有機化合物以及包含此化合物的色彩轉換膜、背光單元及顯示裝置
US11993616B2 (en) Compound and optical film comprising same
TWI831934B (zh) 化合物、包含其的色彩轉換膜、背光單元以及顯示器裝置
KR20210112080A (ko)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필름
KR20210112083A (ko)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필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