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7759B -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 Google Patents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7759B
TWI817759B TW111138041A TW111138041A TWI817759B TW I817759 B TWI817759 B TW I817759B TW 111138041 A TW111138041 A TW 111138041A TW 111138041 A TW111138041 A TW 111138041A TW I817759 B TWI817759 B TW I8177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forementioned
voltage
gate conductor
p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8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4688A (zh
Inventor
作井康司
原田望
Original Assignee
新加坡商新加坡優尼山帝斯電子私人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加坡商新加坡優尼山帝斯電子私人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加坡商新加坡優尼山帝斯電子私人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4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4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7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775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2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body transistors, e.g. floating-body cel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11C11/403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with charge regeneration common to a multiplicity of memory cells, i.e. external refresh
    • G11C11/40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with charge regeneration common to a multiplicity of memory cells, i.e. external refresh with one charge-transfer gate, e.g. MOS transistor, per cel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11C11/4063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 G11C11/407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for memory cells of the field-effect type
    • G11C11/408Address circuits
    • G11C11/4087Address decoders, e.g. bit - or word line decoders; Multiple line decod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11C11/4063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 G11C11/407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for memory cells of the field-effect type
    • G11C11/409Read-write [R-W] circuits 
    • G11C11/4096Input/output [I/O] data management or control circuits, e.g. reading or writing circuits, I/O drivers or bit-line switch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4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 G11C16/0466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with charge storage in an insulating layer, e.g. metal-nitride-oxide-silicon [MNOS], silicon-oxide-nitride-oxide-silicon [SONO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10B12/036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the capacitor extending under the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5Making the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3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the capacitor extending under the transist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11C11/4063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 G11C11/407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for memory cells of the field-effect type
    • G11C11/409Read-write [R-W] circuits 
    • G11C11/4091Sense or sense/refresh amplifiers, or associated sense circuitry, e.g. for coupled bit-line precharging, equalising or isolat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Dram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記憶裝置具備在基板上排列成列狀之複數個記憶單元構成的頁,並進行資料寫入動作及頁抹除動作,該資料寫入動作係控制施加於前述頁所包含之各記憶單元的第一閘極導體層、第二閘極導體層、第一雜質層及第二雜質層的電壓,而將藉由衝擊游離化現象所形成的電洞群保持於通道半導體層之內部,該頁抹除動作係控制施加於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前述第三閘極導體層、前述第四閘極導體層、前述第一雜質層及前述第二雜質層的電壓,而從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內部去除前述電洞群。前述記憶單元的前述第一雜質層係與源極線連接,前述第二雜質層係與位元線連接,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及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之中的一方係與字元線連接,另一方係與驅動控制線連接。前述位元線連接於感測放大電路。具有更新動作,該更新動作係選擇至少一條前述字元線,且控制施加於所選擇的前述字元線、前述驅動控制線、前述源極線及前述位元線的電壓,而於藉由前述頁寫入動作將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電壓設成前述第一資料保持電壓的前述記憶單元的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內部,藉由衝擊游離化現象形成前述電洞群,並藉此將所選擇的前述字元線的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電壓回復至前述第一資料保持電壓,而在頁讀出動作時,係將以前述字元線 選擇的記憶單元群的頁資料讀出至感測放大電路,在前述頁讀出動作之前進行至少一次前述更新動作。

Description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近年來,在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型積體電路)技術開發中,要求記憶元件的高積體化與高性能化。
在通常的平面型MOS(Metal-Oxide-Semiconduc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中,通道(channel)係朝向沿半導體基板之上表面之水平方向延伸。相對於此,SGT(Surrounding Gate Transistor:環繞式閘極電晶體)的通道係相對於半導體基板的上表面朝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1)。因此,SGT與平面型MOS電晶體相比較,可達到半導體裝置的高密度化。將此SGT作為選擇電晶體使用,能夠進行連接電容的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2)、連接電阻變化元件的PCM(Phase Change Memory:相變化記憶體,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3)、RRAM(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可變電阻式記憶體,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4)、依據電流改變磁自旋的方向以改變電阻的MRAM(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磁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5)等的高積體化。 再者,存在有不具有電容之以一個MOS電晶體所構成的DRAM記憶單元(memory cell)(參照非專利文獻7)等。本發明申請案係有關不具有電阻變化元件、電容之能夠僅以MOS電晶體構成的動態快閃記憶體(Dynamic Flash Memory)。
圖7(a)至(d)顯示前述的不具有電容之以一個MOS電晶體所構成的DRAM記憶單元的寫入動作,圖8(a)與(b)顯示動作上的問題點,圖9(a)至(c)顯示讀出動作(參照非專利文獻7至10)。圖7(a)顯示“1”寫入狀態。在此,記憶單元係由形成在SOI基板100之供連接源極線SL的源極N+層103(以下將以高濃度含有施體雜質的半導體區域稱為「N+層」)、供位元線BL連接的汲極N+層104、供字元線WL連接的閘極導體層105、MOS電晶體110的浮體(Floating Body)102構成,且以不具有電容的方式由一個MOS電晶體110構成DRAM的記憶單元。此外,SOI基板的SiO2層101連接於浮體102的正下方。進行以一個此MOS電晶體110所構成的記憶單元的寫入“1”時,係使MOS電晶體110在飽和區域作動(也可稱為「運作」)。亦即,於從源極N+層103延伸的電子的通道107具有夾止點(pinch off point)108,且未到達連接有位元線的汲極N+層104。當以此種方式將連接於汲極N+層104的位元線BL與連接於閘極導體層105的字元線WL一同設成高電壓,將閘極電壓設成汲極電壓的大約1/2程度而使MOS電晶體110作動時,則於靠近汲極N+層104處的夾止點108電場強度呈最大。結果,從源極N+層103朝向汲極N+層104流動之被加速的電子會衝撞Si的晶格,因該時候失去的運動能量而產生電子-電洞對(衝擊游離化現象)。所產生的大部分的電子(未圖示)會到達汲極N+層104。再者,極小部分的非常熱的電子會跳過閘極氧化膜109而到達閘極導體層105。同時產生的電洞106會對浮體102充電。此情形下,所產生的電洞106因浮體102為P型Si,所以有助於大量載子的增加。當浮體102因所產生的電洞106而被充 滿,浮體102的電壓比源極N+層103高達Vb以上時,進一步產生的電洞就會對源極N+層103放電。在此,Vb為源極N+層103與P層6的浮體102之間的PN接合的內建電壓(built-in voltage),大約0.7V。圖7(b)顯示浮體102被所產生的電洞106飽和充電的樣態。
接著,使用圖7(c)來說明記憶單元110的“0”寫入動作。存在有對共用的選擇字元線WL隨機地進行“1”寫入的記憶單元110與進行“0”寫入的記憶單元110。圖7(c)顯示從“1”寫入狀態改寫成“0”寫入狀態的樣態。當“0”寫入時,係將位元線BL的電壓設成負偏壓,而將汲極N+層104與P層的浮體102之間的PN接合設成順偏壓。結果,預先於前週期在浮體102產生的電洞106流動至位元線BL所連接的汲極N+層104。當寫入動作結束時,可獲得以所產生的電洞106充滿的記憶單元110(圖7(b))與已吐出所產生的電洞後的記憶單元110(圖7(c))的兩個記憶單元的狀態。以電洞106充滿的記憶單元110之浮體102的電位變得比無所產生的電洞的浮體102還高。因此,“1”寫入之記憶單元110的閾值電壓變得比“0”寫入之記憶單元110的閾值電壓還低。其樣態顯示於圖7(d)。
接著,使用圖8(a)與(b)來說明以此一個MOS電晶體110所構成的記憶單元之動作上的問題點。如圖8(a)所示,浮體102的電容CFB為字元線所連接的閘極與浮體102之間的電容CWL、源極線所連接的源極N+層103與浮體102之間的PN接合的接合電容CSL及位元線所連接的汲極N+層104與浮體102之間的PN接合的接合電容CBL的總和,可表示成
CFB=CWL+CBL+CSL (10)。再者,字元線WL所連接的閘極與浮體102之間的電容耦合比βWL可表示成
βWL=CWL/(CWL+CBL+CSL) (11)。 因此,當讀出時或寫入時字元線電壓VWL振盪時,構成記憶單元之記憶節點(接點)之浮體102的電壓也受其影響。其樣態如圖8(b)所示。當讀出時或寫入時字元線電壓VWL從0V上升至VWLH時,浮體102的電壓VFB就藉由與字元線WL的電容耦合而從字元線電壓改變之前的初始狀態的電壓VFB1上升到VFB2。其電壓變化量ΔVFB可表示成
ΔVFB=VFB2-VFB1WL×VWLH (12)。在此,於式(11)的βWL中,CWL的貢獻率大,例如CWL:CBL:CSL=8:1:1。此情形下,βWL=0.8。當字元線WL的電壓例如從寫入時的5V於寫入結束後變成0V時,由於字元線WL與浮體102的電容耦合而使浮體102亦會受到振幅雜訊高達5V×βWL=4V。因此,存在著無法充分地獲得寫入時的浮體102的“1”電位與“0”電位之電位差裕度的問題點。
圖9(a)至(c)顯示讀出動作,圖9(a)顯示“1”寫入狀態,圖9(b)顯示“0”寫入狀態。然而,實際上即使是因寫入“1”而對浮體102寫入Vb,當因寫入結束而字元線回復到0V時,浮體102就降低至負偏壓。寫入“0”時,由於更進一步地呈負偏壓,所以如圖9(c)所示,寫入時無法充分地加大“1”與“0”之電位差裕度,所以實際情況為難以進行不具有電容之DRAM記憶單元之製品化。
再者,也有使用兩個MOS電晶體於SOI(Silicon on Insulator:絕緣層上覆矽)層形成一個記憶單元的記憶元件(參照例如專利文獻4、5)。這些元件係以區分兩個MOS電晶體之浮體通道的構成源極或汲極之N+層接觸絕緣層的方式形成。藉由此N+層接觸絕緣層,兩個MOS電晶體之浮體通道係電性分離。屬於信號電荷的電洞群蓄積於一方的電晶體的浮體通道。蓄積有電洞的浮體通道的 電壓如前述的方式藉由對隣接的MOS電晶體的閘極電極施加脈衝電壓而與式(12)所示同樣地大幅地變化。藉此,如使用圖8至圖10所說明,無法充分地加大寫入時的“1”與“0”的動作裕度(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5、圖8)。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2-18896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3-17176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許第3957774號公報
專利文獻4:US2008/0137394 A1
專利文獻5:US2003/0111681 A1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Hiroshi Takato, Kazumasa Sunouchi, Naoko Okabe, Akihiro Nitayama, Katsuhiko Hieda, Fumio Horiguchi, and Fujio Masuoka: IEEE Transaction on Electron Devices, Vol.38, No.3, pp.573-578 (1991)
非專利文獻2:H. Chung, H. Kim, H. Kim, K. Kim, S. Kim, K. Dong, J. Kim, Y.C. Oh, Y. Hwang, H. Hong, G. Jin, and C. Chung: “4F2 DRAM Cell with Vertical Pillar Transistor (VPT),” 2011 Proceeding of the European Solid-State Device Research Conference, (2011)
非專利文獻3:H. S. Philip Wong, S. Raoux, S. Kim, Jiale Liang, J. R. Reifenberg, B. Rajendran, M. Asheghi and K. E. Goodson: “Phase ChangeMemory,” Proceeding of IEEE, Vol.98, No 12, December, pp.2201-2227 (2010)
非專利文獻4:T. Tsunoda, K. Kinoshita, H. Noshiro, Y. Yamazaki, T. Iizuka, Y. Ito, A. Takahashi, A. Okano, Y. Sato, T. Fukano, M. Aoki, and Y. Sugiyama: “Low Power and High Speed Switching of Ti-doped NiO ReRAM under the Unipolar Voltage Source of less than 3V,” IEDM (2007)
非專利文獻5:W. Kang, L. Zhang, J. Klein, Y. Zhang, D. Ravelosona, and W. Zhao: “Reconfigurable Codesign of STT-MRAM Under Process Variations in Deeply Scaled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 on Electron Devices, pp.1-9 (2015)
非專利文獻6:M. G. Ertosum, K. Lim, C. Park, J. Oh, P. Kirsch, and K. C. Saraswat: “Novel Capacitorless Single-Transistor Charge-Trap DRAM (1T CT DRAM) Utilizing Electron,”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 Vol. 31, No.5, pp.405-407 (2010)
非專利文獻7:J. Wan, L. Rojer, A. Zaslavsky, and S. Critoloveanu: “A Compact Capacitor-Less High-Speed DRAM Using Field Effect-Controlled Charge Regeneration,”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Vol. 35, No.2, pp.179-181 (2012)
非專利文獻8:T. Ohsawa, K. Fujita, T. Higashi, Y. Iwata, T. Kajiyama, Y. Asao, and K. Sunouchi: “Memory design using a one-transistor gain cell on SOI,” IEEE JSSC, vol.37, No.11, pp1510-1522 (2002).
非專利文獻9:T. Shino, N. Kusunoki, T. Higashi, T. Ohsawa, K. Fujita, K. Hatsuda, N. Ikumi, F. Matsuoka, Y. Kajitani, R. Fukuda, Y. Watanabe, Y. Minami, A. Sakamoto, J. Nishimura, H. Nakajima, M. Morikado, K. Inoh, T. Hamamoto, A. Nitayama: “F1oating Body RAM Technology and its Scalability to 32nm Node and Beyond,” IEEE IEDM (2006).
非專利文獻10:E. Yoshida, T. Tanaka: “A Design of a Capacitorless 1T-DRAM Cell Using Gate-induced Drain Leakage (GIDL) Current for Low-power and High-speed Embedded Memory,” IEEE IEDM (2003).
非專利文獻11:J. Y. Song, W. Y. Choi, J. H. Park, J. D. Lee, and B-G. Park: “Design Optimization of Gate-All-Around (GAA)MOSFETs,” IEEE Trans. Electron Devices, vol. 5, no. 3, pp.186-191, May 2006.
非專利文獻12:N. Loubet, et al.: “Stacked Nanosheet Gate-All-Around Transistor to Enable Scaling Beyond FinFET,” 2017 IEEE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Digest of Technical Papers, T17-5, T230-T231, June 2017.
非專利文獻13:H. Jiang, N. Xu, B. Chen, L. Zeng1, Y. He, G. Du, X. Liu and X. Zhan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elf-heating effect (SHE) in multiple-fin SOIFinFETs,” Semicond. Sci. Technol. 29 (2014) 115021 (7pp).
非專利文獻14:E. Yoshida, and T. Tanaka: “A Capacitorless 1T-DRAM Technology Using Gate-Induced Drain-Leakage (GIDL) Current for Low-Power and High-Speed Embedded Memory,”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Vol. 53, No. 4, pp. 692-69, Apr. 2006.
非專利文獻15:F. Morishita, H. Noda, I. Hayashi, T. Gyohten, M. Oksmoto, T. Ipposhi, S. Maegawa, K. Dosaka, and K. Arimoto: “Capacitorless Twin-Transistor Random Access Memory (TTRAM) on SOI,”IEICE Trans. Electron., Vol. E90-c., No.4 pp.765-771 (2007)
在記憶裝置中刪除電容後之一個電晶體型的DRAM(增益單元)中,存在著字元線與浮體之電容耦合大,當資料讀出時或寫入時使字元線的電位振盪時,就會成為雜訊而直接傳送到浮體的問題點。結果,引起誤讀出或記憶資料的錯誤改寫的問題,造成難以達到刪除電容後之一個電晶體型的DRAM(增益單元)的實用化。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係藉由在基板上沿行方向排列的複數個記憶單元構成頁,且由複數個頁沿列方向排列而構成記憶區塊者,
前述各頁所包含的各記憶單元係具有:
半導體基體,係於基板上相對於前述基板沿垂直方向豎立或沿水平方向延伸;
第一雜質層與第二雜質層,係位於前述半導體基體的兩端;
第一閘極絕緣層,係包圍前述第一雜質層與前述第二雜質層之間的前述半導體基體之側面的一部分或全部,且接觸或接近前述第一雜質層;
第二閘極絕緣層,係包圍前述半導體基體的側面,與前述第一閘極絕緣層相連,且接觸或接近前述第二雜質層;
第一閘極導體層,係覆蓋前述第一閘極絕緣層的一部分或全部;
第二閘極導體層,係覆蓋前述第二閘極絕緣層;及
通道半導體層,為前述半導體基體被前述第一閘極絕緣層與前述第二閘極絕緣層所覆蓋而成者;
並且,前述記憶裝置係控制施加於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前述第一雜質層及前述第二雜質層的電壓,以將藉由衝擊游離化現象所生成的電洞群保持於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內部;
於頁寫入動作時係將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電壓設為比前述第一雜質層及前述第二雜質層之一方或雙方的電壓高的第一資料保持電壓;
於頁抹除動作時係控制施加於前述第一雜質層、前述第二雜質層、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及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的電壓,以從前述第一雜質層及前述第二雜質層之一方或雙方移除前述電洞群,將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電壓設為比前述第一資料保持電壓更低的第二資料保持電壓;
前述記憶單元的前述第一雜質層係與源極線連接,前述第二雜質層係與位元線連接,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及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之中的一方與字元線連接而另一方與驅動控制線連接,前述位元線經由切換電路而連接於感測放大電路;
於頁讀出動作時係在前述頁讀出動作之前至少進行一次更新動作,該更新動作係在將以至少一條前述字元線選擇的記憶單元群的頁資料讀出至前述位元線的動作中,藉由在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內部由衝擊游離化現象所造成的前述電洞群之形成,將所選擇的前述字元線之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電壓回復至前述第一資料保持電壓(第一發明)。
於上述的第一發明中,更具有列解碼器電路,且於前述更新動作時,字元線全選擇信號係被輸入前述列解碼器電路,而選擇前述記憶單元區塊內 所有的前述字元線(第二發明)。
於上述的第一發明中,排列於前述行方向及前述列方向的前述記憶單元的前述驅動控制線係共用地配設於鄰接的前述記憶單元(第三發明)。
於上述的第一發明中,將前述切換電路設成非導通狀態,於前述更新動作中將前述頁資料寫入前述感測放大電路,於前述更新動作結束後進行前述第一頁的前述頁抹除動作,將前述切換電路設成導通狀態,進行將前述感測放大電路的前述頁資料寫入前述第一記憶單元群的前述頁寫入動作(第四發明)。
於上述的第一發明中,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與前述通道半導體層之間的第一閘極電容係比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與前述通道半導體層之間的第二閘極電容更大(第五發明)。
於上述的第一發明中,從前述半導體基體的軸向來看時,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係以包圍前述第一閘極絕緣層的方式分離成至少兩個導體層(第六發明)。
於上述的第一發明中,前述更新動作時的前述字元線與前述位元線的第一脈波寬度係比前述頁讀出動作時的前述字元線與前述位元線的第二脈波寬度更長(第七發明)。
於上述的第一發明中,前述衝擊游離化現象係於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與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之間的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內部發生,而於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內部生成電洞群(第八發明)。
於上述的第一發明中,於至少兩條前述字元線被多重選擇的頁積和讀出動作時,係對在前述頁積和讀出動作會被多重選擇的前述字元線預先進行至少一次前述更新動作(第九發明)。
1:基板
2:Si柱、矽半導體柱
3a,3b:N+
4a,4b:閘極絕緣層
5a,5b:閘極導體層
6:用以分離二層閘極導體層的絕緣層
7:通道區域、通道半導體層
9:電洞群
10:動態快閃記憶單元
12a,12b:反轉層
13:夾止點
100:SOI基板
101:SiO2膜、SiO2
102:浮體(Floating Body)
103:源極N+
104:汲極N+
105:閘極導體層
106:電洞
107:反轉層、電子的通道
108:夾止點
109:閘極氧化膜
110:不具有電容的DRAM記憶單元、MOS電晶體、記憶單元
BL:位元線
BL0至BL2:位元線
BL1至BL3,BL:位元線
C00至C22:記憶單元
CL11至CL33:記憶單元
CSL0至CSL2:行選擇線
E1至E15:時刻
FB:浮體
FS:位元線預充電信號
FT:傳輸信號
IO,/IO:輸入輸出線
PL:板線
PL0至PL2:板線
PL1至PL3,PL:板線
R1至R3:時刻
RDEC:列解碼器電路
SA0至SA2:感測放大電路
SL:源極線
T0至T13:時刻
T0A至T2A,T0B至T2B,T0C至T2C,T0D至T2D:電晶體
V:電壓
VB:位元線電源
W1至W9:時刻
WL:字元線
WL0至WL2:字元線
WL1至WL3,WL:字元線
圖1係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構造圖。
圖2係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連接於具有SGT之記憶裝置之板線PL之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閘極電容比連接有字元線WL之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閘極電容大的情形下之效果的圖。
圖3A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寫入動作機制的圖。
圖3B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寫入動作機制的圖。
圖4A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抹除動作機制的圖。
圖4B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抹除動作機制的圖。
圖4C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抹除動作機制的圖。
圖4D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抹除動作機制的圖。
圖4E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抹除動作機制的圖。
圖5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讀出動作機制的圖。
圖6A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refresh)動作的電路方塊圖。
圖6B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refresh)動作的電路方塊圖。
圖6C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動作波形圖。
圖6D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動作波形圖。
圖6E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電路方塊圖。
圖6F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動作波形圖。
圖6G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電路方塊圖。
圖6H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動作波形圖。
圖6I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電路方塊圖。
圖6J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動作波形圖。
圖6K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電路方塊圖。
圖6L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電路方塊圖。
圖6M係用以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具有SGT之記憶裝置的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的電路方塊圖。
圖7係用以說明以往例之不具有電容之DRAM記憶單元之寫入動作的圖。
圖8係用以說明以往例之不具有電容之DRAM記憶單元之動作上的問題點的圖。
圖9係顯示以往例之不具有電容之DRAM記憶單元之讀出動作的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的使用半導體元件之記憶裝置(以下稱為「動態快閃記憶體」)。
(第一實施型態)
使用圖1至圖5來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的動態快閃記憶單元(Dynamic Flash Memory Cell)的構造與動作機制。使用圖1來說明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構造。使用圖2來說明連接於板線PL之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閘極電容比連接有字元線WL之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閘極電容大的情形下的效果。接著,使用圖3來說明資料寫入動作機制,使用圖4來說明資料抹除動作機制,使用圖5來說明資料讀出動作機制。
圖1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之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構造。形成在基板上的具有P型或i型(真性型)之導電型的矽半導體柱2(以下將矽半導體柱稱為「Si柱」)(申請專利範圍之「半導體基體」的一例)內的上下位置形成有一方 為源極時另一方為汲極的N+層3a、3b(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一雜質層」、「第二雜質層」的一例)。構成此源極、汲極的N+層3a、3b之間的Si柱2的部分成為通道區域7(申請專利範圍之「通道半導體層」的一例)。以包圍此通道區域7的方式形成有第一閘極絕緣層4a(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一閘極絕緣層」的一例)、第二閘極絕緣層4b(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二閘極絕緣層」的一例)。此第一閘極絕緣層4a、第二閘極絕緣層4b係各自連接構成該源極、汲極的N+層3a、3b,或是接近構成該源極、汲極的N+層3a、3b。以包圍此第一閘極絕緣層4a、第二閘極絕緣層4b的方式各自形成有第一閘極導體層5a(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一閘極導體層」的一例)、第二閘極導體層5b(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二閘極導體層」的一例)。再者,第一閘極導體層5a、第二閘極導體層5b藉由絕緣層6(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一絕緣層」的一例)而分離。接著,N+層3a、3b之間的通道區域7係由以第一閘極絕緣層4a包圍的第一通道Si層7a、與以第二閘極絕緣層4b包圍的第二通道Si層7b構成。藉此構成方式,形成由構成源極、汲極的N+層3a、3b、通道區域7、第一閘極絕緣層4a、第二閘極絕緣層4b、第一閘極導體層5a、第二閘極導體層5b所構成的動態快閃記憶單元10。接著,分別地,構成源極的N+層3a連接於源極線SL(申請專利範圍之「源極線」的一例),構成汲極的N+層3b連接於位元線BL(申請專利範圍之「位元線」的一例),第一閘極導體層5a連接於板線PL(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一驅動控制線」的一例),第二閘極導體層5b連接於字元線WL(申請專利範圍之「字元線」的一例)。較佳為具有下述構造:板線PL所連接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閘極電容比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閘極電容更大。
此外,在圖1中,以使連接於板線PL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閘極電容比連接於字元線WL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閘極電容更大的方式,將第一閘極 導體層5a的閘極長度設成比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閘極長度更長。然而,此外也可不將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閘極長度設成比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閘極長度還長,而是改變各自的閘極絕緣層的膜厚,以將第一閘極絕緣層4a的閘極絕緣膜的膜厚設成比第二閘極絕緣層4b的閘極絕緣層的膜厚還薄。再者,也可改變各自的閘極絕緣層之材料的介電常數,來將第一閘極絕緣層4a之閘極絕緣膜的介電常數設成比第二閘極絕緣層4b之閘極絕緣膜的介電常數高。再者,也可將閘極導體層5a、5b的長度、閘極絕緣層4a、4b的膜厚、介電常數之其中任何者予以組合,來使連接於板線PL之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閘極電容比連接於字元線WL之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閘極電容更大。
圖2(a)至(c)係說明連接於板線PL之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閘極電容比連接於字元線WL之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閘極電容更大的情形下的效果的圖。
圖2(a)係僅簡略化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之動態快閃記憶單元之構造圖的主要部分。動態快閃記憶單元連接有位元線BL、字元線WL、板線PL、源極線SL,依據其電壓狀態而決定通道區域7的電位狀態。
圖2(b)係用以說明各自的電容關係的圖。通道區域7的電容CFB係字元線WL所連接的閘極導體層5b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電容CWL,板線PL所連接的閘極導體層5a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電容CPL,源極線SL所連接的源極N+層3a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PN接合的接合電容CSL,以及位元線BL所連接的汲極N+層3b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PN接合的接合電容CBL的總和,可表示成
CFB=CWL+CPL+CBL+CSL (1)。因此,以下分別表示字元線WL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耦合率βWL、板線PL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耦合率βPL、位元線BL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耦合率βBL、源極線SL與 通道區域7之間的耦合率βSL
βWL=CWL/(CWL+CPL+CBL+CSL) (2)
βPL=CPL/(CWL+CPL+CBL+CSL) (3)
βBL=CBL/(CWL+CPL+CBL+CSL) (4)
βSL=CSL/(CWL+CPL+CBL+CSL) (5)
在此說明,由於CPL>CWL,所以βPLWL
圖2(c)係用以說明字元線WL的電壓因讀出動作與寫入動作而上升,之後下降時之通道區域7之電壓VFB之變化的圖。在此,字元線WL的電壓VWL從0V上升至高電壓狀態VWLH時,通道區域7之電壓VFB從低電壓狀態VFBL達到高電壓狀態VFBH時的電位差ΔVFB如以下所示。
ΔVFB=VFBH-VFBLWL×VWLH (6)由於字元線WL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耦合率βWL小,板線PL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耦合率βPL大,所以ΔVFB小,即使字元線WL的電壓VWL因讀出動作與寫入動作而上升下降,通道區域7的電壓VFB也幾乎不會改變。
圖3A(a)至(c)與圖3B顯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之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頁寫入動作(申請專利範圍之「記憶體寫入動作」的一例)。圖3A之(a)顯示寫入動作的機制,圖3A之(b)顯示構成位元線BL、源極線SL、板線PL、字元線WL及浮體FB的通道區域7的動作波形。在時刻T0,動態快閃記憶單元處於“0”抹除狀態,通道區域7的電壓呈VFB“0”。再者,Vss施加於位元線BL、源極線SL、字元線WL,VPLL施加於板線PL。在此,例如Vss為0V,VPLL為2V。接著於時刻T1至T2,當位元線BL從Vss往VBLH上升時,例如Vss為0V時,通道區域7的電壓就藉 由位元線BL與通道區域7的電容結合而成為VFB“0”+βBL×VBLH
接著,使用圖3A(a)與(b)來說明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寫入動作。在時刻T3至T4,字元線WL的電壓從Vss往VWLH上升。藉此,一旦將由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包圍通道區域7的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的“0”抹除的閾值電壓設成VtWL“0”時,伴隨著字元線WL的電壓上升,從Vss至VtWL為止,藉由字元線WL與通道區域7的第二電容耦合,通道區域7的電壓成為VFB“0”+βBL×VBLHWL×VtWL“0”。當字元線WL的電壓上升至VtWL“0”以上時,第二閘極導體層5b之內周的通道區域7就會形成環狀的反轉層12b,以阻擋字元線WL與通道區域7的第二電容耦合。
接著,使用圖3A(a)與(b)來說明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寫入動作。在時刻T3至T4,對板線PL所連接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固定輸入例如VPLL=2V,將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上升至例如VWLH=4V。結果,如圖3A(a)所示,板線PL所連接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之內周的通道區域7形成環狀的反轉層12a,於該反轉層12a存在有夾止點13。結果,具有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第一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係以飽和區域進行動作。另一方面,具有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係以線性區域進行動作。結果,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之內周的通道區域7不存在夾止點而於閘極導體層5b的內周全表面形成反轉層12b。此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之內周全表面地形成的反轉層12b係作為具有第二閘極導體層5b之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之實質上的汲極來作動。結果,在具有串聯連接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第一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與具有第二閘極導體層5b之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之間的通道區域7的第一交界區域電場最大,在此區域會產生衝 擊游離化(impact ionization)現象。由於此區域係從具有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所見之源極側的區域,所以將此現象稱為源極側衝擊游離化現象。藉由此源極側衝擊游離化現象,電子會從源極線SL所連接的N+層3a朝向位元線所連接的N+層3b流動。經加速的電子會衝撞晶格Si原子,藉由其運動能量而產生電子-電洞對。所產生的電子的一部分會往第一閘極導體層5a與第二閘極導體層5b流動,然而大半會往位元線BL所連接的N+層3b流動(未圖示)。
如圖3A(c)所示,所產生的電洞群9(申請專利範圍之「電洞群」的一例)為通道區域7的多數載子,會將通道區域7充電成正偏壓。由於源極線SL所連接的N+層3a為0V,所以通道區域7會被充電至源極線SL所連接之N+層3a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PN接合的內建電壓Vb(約0.7V)。當通道區域7被充電成正偏壓時,第一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與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的閾值電壓就因基板偏壓效應而變低。
接著,使用圖3A(b)來說明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寫入動作。在時刻T6至T7,字元線WL的電壓從VWLH降低至Vss。此時字元線WL與通道區域7進行第二電容耦合,然而反轉層12b會阻擋此第二電容耦合,直到字元線WL的電壓VWLH達到通道區域7之電壓Vb時之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的閾值電壓VtWL“1”以下。因此,字元線WL與通道區域7之實質上的電容耦合僅在字元線WL的電壓達到VtWL“1”以下,並下降至Vss時。結果,通道區域7的電壓為Vb-βWL×VtWL“1”。在此,VtWL“1”比前述VtWL“0”低,而βWL×VtWL“1”較小。
接著,使用圖3A(b)來說明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寫入動作。在時刻T8至T9,位元線BL從VBLH降低至Vss。由於位元線BL與通道區域7進行電容耦合, 因此,最後通道區域7的“1”寫入電壓VFB“1”如以下所示。
VFB“1”=Vb-βWL×VtWL“1”-βBL×VBLH (7)在此,位元線BL與通道區域7的耦合比βBL也較小。藉此方式,如圖3B所示,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通道區域7b之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的閾值電壓變低。進行將此通道區域7之“1”寫入狀態設成第一資料保持電壓(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一資料保持電壓」的一例)的記憶體寫入動作(申請專利範圍之「記憶體寫入動作」的一例),並分配為邏輯記憶資料“1”。
此外,於寫入動作時,也可取代第一交界區域而改為在N+層3a與第一通道半導體層7a之間的第二交界區域,或在N+層3b與第二通道半導體層7b之間的第三交界區域以衝擊游離化現象產生電子-電洞對,而以所產生的電洞群9對通道區域7充電。
此外,施加於上述的位元線BL、源極線SL、字元線WL、板線PL的電壓條件與浮體電位係用以進行寫入動作的一例,而也可為能夠進行寫入動作之其他的動作條件。
使用圖4A至圖4E來說明記憶體抹除動作(申請專利範圍之「記憶體抹除動作」的一例)機制。
圖4A顯示用以說明頁抹除動作之記憶區塊電路圖。在此,顯示由3行×3列共計九個記憶單元CL11至CL33,然而實際的記憶區塊比此矩陣大。記憶區塊排列成矩陣狀時,將其排列之一方的方向稱為「行方向」(或「行狀」),將與上述行方向垂直的方向稱為「列方向」(或「列狀」)。各記憶單元連接有源極線SL、位元線BL1至BL3、板線PL1至PL3、字元線WL1至WL3。例如假設於此區塊,選擇任意的頁(申請專利範圍之「頁」的一例)的板線PL2與字元線WL2所連接的記 憶單元CL21至CL23,以進行頁抹除動作。
使用圖4B(a)至(d)與圖4C來說明頁抹除動作的機制。在此說明,N+層3a、3b之間的通道區域7係電性地從基板分離而成為浮體。圖4B(a)顯示抹除動作之主要節點的時序動作波形圖。於圖4B(a)中,T0至T12表示從抹除動作開始至結束為止的時刻。圖4B(b)顯示於抹除動作前的時刻T0,在之前的周期藉由衝擊游離化所產生的電洞群9儲存於通道區域7的狀態。然後,於時刻T1至T2,位元線BL1至BL3與源極線SL各自從Vss達到VBLH與VSLH的高電壓狀態。在此,Vss例如為0V。此動作在接著的期間時刻T3至T4因頁抹除動作所選擇的板線PL2及字元線WL2各自從第一電壓VPLL達到第二電壓VPLH、及從第三電壓Vss達到第四電壓VWLH的高壓狀態,而不會於通道區域7形成板線PL2所連接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之內周的反轉層12a及字元線WL2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之內周的反轉層12b。因此,VBLH與VSLH的電壓較佳為:將字元線WL2側的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與板線PL2側的第一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的閾值電壓分別設為VtWL與VtPL時,VBLH>VWLH+VtWL、VSLH>VPLH+VtPL。例如,VtWL與VtPL為0.5V時,VWLH與VPLH設定為3V,VBLH與VSLH設定為3.5V以上即可。
接著,說明圖4B(a)的頁抹除動作機制。在第一期間的時刻T3至T4,伴隨著板線PL2與字元線WL2成為第二電壓VPLH與第四電壓VWLH的高壓狀態,浮動狀態的通道區域7的電壓因板線PL2與通道區域7的第一電容耦合及字元線WL2與通道區域7的第二電容耦合而被推上。通道區域7的電壓從“1”寫入狀態的VFB“1”達到高電壓。此乃由於位元線BL1至BL3與源極線SL的電壓為VBLH與VSLH的高電壓,所以源極N+層3a和通道區域7之間的PN接合與汲極N+層3b和通道區域7之間的PN接合為反偏壓狀態,因此,能夠達到升壓。
接著,說明圖4B(a)的頁抹除動作機制。在下一個期間的時刻T5至T6,位元線BL1至BL3與源極線SL的電壓從高電壓的VBLH與VSLH往Vss下降。結果,源極N+層3a和通道區域7之間的PN接合與汲極N+層3b和通道區域7之間的PN接合如圖4B(c)所示呈順偏壓狀態,通道區域7之電洞群9中的殘留電洞群排出至源極N+層3a與汲極N+層3b。結果,通道區域7的電壓VFB成為源極N+層3a和P層的通道區域7形成的PN接合與汲極N+層3b和通道區域7形成的PN接合的內建電壓Vb。
接著,說明圖4B之(a)的頁抹除動作機制。在下一個時刻T7至T8,位元線BL1至BL3與源極線SL的電壓從Vss往高電壓的VBLH與VSLH上升。藉由此措施,如圖4B(d)所示,在時刻T9至T10,在將板線PL2與字元線WL2各自從第二電壓VPLH與第四電壓VWLH各自下降至第一電壓VPLL與第三電壓Vss時,於通道區域7不形成板線PL2側的反轉層12a與字元線WL2側的反轉層12b,而良好效率地使通道區域7的電壓VFB藉由板線PL2與通道區域7的第一電容耦合和字元線WL2與通道區域7的第二電容耦合而從Vb達到VFB“0”。因此,“1”寫入狀態與“0”抹除狀態之通道區域7的電壓差ΔVFB能夠表示成以下的式。
VFB“1”=Vb-βWL×VtWL“1”-βBL×VBLH (7)
VFB“0”=Vb-βWL×VWLHPL×(VPLH-VPLL) (8)
ΔVFB=VFB“1”-VFB“0”=βWL×WWLHPL×(VPLH-VPLL)-βWL×VtWL“1”-βBL×VBLH (9)在此,βWL與βPL的和為0.8以上,ΔVFB變大,可獲得足夠的裕度。
其結果如圖4C所示,在“1”寫入狀態與“0”寫入狀態可獲得大的裕 度。在此,於“0”寫入狀態中,板線PL2側的閾值電壓因基板偏壓效應而變高。因此,當將板線PL2的施加電壓設成例如小於其閾值電壓時,板線PL2側的第一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就成為非導通而不會流通記憶單元電流。圖4C之右側的「PL:非導通」顯示了其樣態。
接著,說明圖4B(a)的頁抹除動作機制。在下一個第四期間的時刻T11至T12,位元線BL1至BL3與源極線SL的電壓各自從VBLH往Vss下降、從VSLH往Vss下降而結束抹除動作。此時,位元線BL1至BL3與源極線SL因電容耦合而將通道區域7的電壓拉下一些,然而由於與在時刻T7至T8位元線BL1至BL3與源極線SL因電容耦合而拉高的通道區域7的電壓的量相等,所以位元線BL1至BL3與源極線SL之電壓的上升下降相抵消,結果不對通道區域7的電壓造成影響。進行將此通道區域7之“0”抹除狀態的電壓VFB“0”設為第二資料保持電壓(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二資料保持電壓」的一例)的頁抹除動作,並分配於邏輯記憶資料“0”。於抹除動作後的資料讀出中,藉由將施加於與板線PL相連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電壓設定成比邏輯記憶資料“1”時的閾值電壓還高,且設定成比邏輯記憶資料“0”時的閾值電壓還低,則如圖4C所示,可獲得即使將字元線WL的電壓提高也不會流通電流的特性。
使用圖4D(a)至(d)來說明頁抹除動作的機制。圖4D與圖4B的不同點在於,頁抹除動作中,位元線BL1至BL3設成Vss或浮動狀態,以及字元線WL2的電壓固定於Vss。藉此方式,在時刻T1至T2,即使源極線SL從Vss上升至VSLH,字元線WL2的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也呈非導通而不流通記憶單元電流。因此,不會產生因衝擊游離化現象所造成的電洞群9。此外,與圖4B同樣地,源極線SL的電壓振盪於Vss與VSLH之間,板線PL2的電壓振盪於VPLL與VPLH之間。結果, 如圖4D(c)所示,電洞群9往源極線SL之N+層3a排出。
接著,使用圖4E(a)至(d)來說明頁抹除動作的機制。圖4E與圖4B的不同點在於,頁抹除動作中,源極線SL設成Vss或浮動狀態,以及板線PL2固定於Vss。藉此,在時刻T1至T2,即使位元線BL1至BL3從Vss上升至VBLH,板線PL2的第一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也呈非導通而不流通記憶單元電流。因此,不會因衝擊游離化現象而有電洞群9之產生。此外,與圖4B同樣地,位元線BL1至BL3的電壓振盪於Vss與VSLH之間,字元線WL2的電壓振盪於Vss與VWLH之間。結果,如圖4E(c)所示,電洞群9往位元線BL1至BL3之N+層3b排出。
此外,施加於上述的位元線BL、源極線SL、字元線WL、板線PL的電壓條件與浮體電位係用以進行頁抹除動作的一例,而也可為能夠進行頁抹除動作之其他的動作條件。
圖5(a)至(c)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之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讀出動作的圖。如圖5(a)所示,當通道區域7被充電至內建電壓(大約0.7V)時,具有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之第二N通道MOS電晶體區域的閾值電壓就會因基板偏壓效應而降低。將此狀態分配成邏輯記憶資料“1”。如圖5(b)所示,進行寫入動作之前選擇的記憶區塊預先呈抹除狀態“0”,通道區域7的電壓VFB為VFB“0”。藉由寫入動作而隨機地記憶體寫入狀態“1”。結果,對於字元線WL製成邏輯“0”與“1”的邏輯記憶資料。如圖5(c)所示,利用相對於此字元線WL之兩個閾值電壓的高低差而以感測放大器進行讀出。於邏輯“0”資料讀出中,藉由將施加於與板線PL相連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電壓設定成比邏輯記憶資料“1”時的閾值電壓還高,且設定成比邏輯記憶資料“0”時的閾值電壓還低,而如圖5(c)所示,可獲得即使將字元線WL的電壓提高也不會流通電流的特性。
此外,施加於上述的位元線BL、源極線SL、字元線WL、板線PL的電壓條件與浮體電位係用以進行讀出動作的一例,而也可為能夠進行讀出動作之其他的動作條件。
使用圖6A至圖6M來說明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之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頁讀出動作(申請專利範圍之「頁讀出動作」的一例)前進行更新動作(申請專利範圍之「更新動作」的一例)的情形。
於圖6A中,3行×3列的記憶單元C00至C22構成記憶單元區塊(block)(申請專利範圍之「記憶單元區塊」的一例)的一部分。在此係顯示3行×3列的記憶單元C00至C22,惟於實際的區塊係將比3行×3列大的矩陣構成記憶單元。各記憶單元連接有字元線WL0至WL2、板線PL0至PL2、源極線SL、位元線BL0至BL2。供傳輸信號FT輸入其閘極的電晶體T0C至T2C係構成切換電路。再者,其閘極連接位元線預充電信號FS的電晶體T0D至T2D的汲極係連接於位元線電源VB,而源極係連接各位元線BL0至BL2。此外,各位元線BL0至BL2藉由切換電路而連接感測放大電路(申請專利範圍之「感測放大電路」的一例)SA0至SA2。字元線WL0至WL2、板線PL0至PL2連接列解碼器電路(row decoder circuit)((申請專利範圍之「列解碼器電路」的一例))RDEC。感測放大電路SA0至SA2經由其閘極連接行選擇線CSL0至CSL2的電晶體T0A至T2B而連接一對互補的輸入輸出線IO與/IO。
圖6B顯示於任意的時序(timing),記憶單元C00至C22之中,對記憶單元C10、C01、C21、C02、C12隨機地進行“1”寫入,而於其通道區域7蓄積有電洞群9的電路方塊圖。圖6C顯示讀出圖6B之記憶單元的動作波形圖。於時刻Y1至Y3中,在屬於第一頁的第一記憶單元群C01、C11、C21(申請專利範圍之「記 憶單元群」的一例)所記憶的頁資料(申請專利範圍之「頁資料」的一例)被讀出至感測放大電路SA0至SA2。在時刻Y1,連接於第一記憶單元群C01、C11、C21的字元線WL1從低電壓Vss上升至讀出用的高電壓VWLY。在時刻Y2,位元線BL0至BL2從低電壓Vss上升至讀出用的高電壓VBLY。在此,Vss可為例如接地電壓Vss=0V。接著,在時刻Y3,字元線WL1的電壓從讀出用的高電壓VWLY下降至低電壓Vss。再者,圖6C的時刻Y4至Y6顯示與時刻Y1至Y3同樣地反覆讀出以字元線WL1選擇的第一記憶單元群C01、C11、C21的記憶資料的動作波形圖。
使用圖6D至圖6I來顯示反覆六次讀出以字元線WL1選擇的第一記憶單元群C01、C11、C21的記憶資料的C1至C6的樣態。在此,圖6D與圖6E顯示讀出的位元線BL0至BL2的電壓VBLY1為高的情形,圖6F與圖6G顯示讀出的位元線BL0至BL2的電壓VBLY2為中間的情形,圖6H與圖6I顯示讀出的位元線BL0至BL2的電壓VBLY3為低的情形。在此說明,對位元線BL0至BL2的施加電壓係從圖6E、圖6G、圖6I的MOS電晶體T0D至T2D的汲極輸入。例如,位元線BL0至BL2的電壓VBLY1為0.8V程度,位元線BL0至BL2的電壓VBLY2為0.6V程度,位元線BL0至BL2的電壓VBLY3為0.2V程度。
以圖6D與圖6E顯示讀出的位元線BL0至BL2的電壓VBLY1為高的情形時,係與讀出並行而因源極側衝擊游離化現象所造成的電洞的產生變得顯著。結果,“1”寫入以後所損失的電洞,或因剛進行過“1”寫入後的字元線WL、板線PL與位元線BL的重置(reset)所造成的通道區域7的電容結合所釋出的電洞,在第一次的讀出周期C1回復到“1”寫入狀態的電洞數量。因此,能夠與頁讀出動作並行而進行更新動作。結果,記憶單元電流Icell增加而在第二次的讀出周期C2之後飽和。此外,記憶單元電流Icell在圖6G中係從位元線BL流動至源極線SL的 電流且以向下箭號表示。
圖6F與圖6G顯示的讀出的位元線BL0至BL2的電壓VBLY2為中間的情形時,係與讀出並行,而發生因源極側衝擊游離化現象所造成的電洞的產生,然而與圖6D與圖6E顯示的位元線BL0至BL2的電壓VBLY1為高的情形相比較,則不顯著。結果,雖然記憶單元電流Icell每經過反覆讀出時會增加,然而會在第四次的讀出周期C4之後飽和。
以圖6H與圖6I顯示的讀出的位元線BL0至BL2的電壓VBLY3更低的情形時,係以與讀出並行的方式而不會發生因源極側衝擊游離化現象所造成的電洞的產生。藉由因讀出時振盪的字元線WL與位元線BL的重置所造成的通道區域7的電容結合,而釋出電洞並使“1”寫入資料消失。
如以上的方式,於讀出時一旦將位元線電壓設成例如0.5V以上而讀出記憶單元時,就能夠與讀出同時進行電洞的補給。亦即,能夠實現完整的讀出非破壞式記憶體(Read Non-Destructive Memory)。再者,藉由反覆進行讀出,一旦產生電洞時,由板線PL與字元線WL輸入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與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閾值電壓就會降低。亦即,會有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應用於電洞的產生。此正反饋取決於位元線BL的電壓VB,VB愈高則愈顯著。再者,因讀出所造成電洞的釋出與因讀出電流Icell所造成的衝擊游離化現象而產生的電洞,會由於反覆進行讀出而平衡並飽和。
在一般的頁讀出中,藉由將位元線電壓升高到例如0.5V以上,即使在第一次讀出C1中也沒有錯誤讀出。但是,當一旦考量到頁讀出的速度與更穩定的讀出動作時,較佳為在第一次頁讀出動作C1之前將第一次讀出動作C1作為更新動作。
圖6J顯示令更新動作時的字元線WL與位元線BL的電壓VB的第一脈波寬度(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一脈波寬度」的一例)P1比頁讀出動作時的第二脈波寬度(申請專利範圍之「第二脈波寬度」的一例)P2更長的例子。如以上方式,藉由增長更新動作時的脈波寬度,以圖6F所示的位元線即使在中間的電壓VBLY2,頁讀出動作前的更新動作也會以一次使記憶單元電流Icell飽和而達到穩定的狀態。
圖6K說明有關記憶單元區塊內所有的字元線的更新動作。圖6K顯示對列解碼器電路輸入字元線全選擇信號(申請專利範圍之「字元線全選擇信號」的一例)ALLWL的情形。在此,選擇記憶單元區塊內所有的字元線WL0至WL2,記憶單元C10、C01、C21、C02、C12顯示更新動作的樣態。在圖6K之進行過“1”寫入的記憶單元C10、C01、C21、C02、C12之通道半導體層7的內部進行藉由衝擊游離化現象形成電洞群9的更新動作。記憶單元C10、C01、C21、C02、C12之各自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與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閾值電壓例如從“0”抹除狀態的1.3V降低1V而達到“1”寫入狀態的0.3V。因此,若板線PL0至PL2與字元線WL0至WL2輸入比“1”寫入動作時更低的電壓,則能夠於記憶單元C10、C01、C21、C02、C12之通道半導體層7的內部進行藉由衝擊游離化現象形成電洞群9的更新動作。在此,於圖6J中,設想進行過“1”寫入的記憶單元C10、C01、C21、C02、C12之通道半導體層7的電壓從第一資料保持電壓VFB“1”稍微降低至VFB“1”-ΔVFB的情形。
如以上方式,在圖6K顯示的有關記憶單元區塊內所有的字元線WL的更新動作係於至少兩條前述字元線被多重選擇的頁積和讀出動作(申請專利範圍之「頁積和讀出動作」的一例)時很有效。於頁積和讀出動作時,在圖6B 中例如三條字元線WL0至WL2被多重選擇。接著,由於在位元線BL0至BL2中各自的記憶單元電流Icell被加算,所以必須讀出飽和且穩定的記憶單元電流以作為記憶單元電流。因此,在頁積和讀出動作前,圖6J之有關記憶單元區塊內所有的字元線WL的更新動作很有效。
圖6L顯示在3行×3列的記憶單元C00至C22的區塊中,以鄰接的記憶單元共用板線PL的例子。即使於此構造也能夠在頁讀出前執行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之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更新動作。
圖6M顯示在3行×3列的記憶單元C00至C22的區塊中,以分離源極線的方式配置有與板線PL0及字元線WL0平行的源極線SL0,與板線PL1及字元線WL1平行的源極線SL1,以及與板線PL2及字元線WL2平行的源極線SL2的例子。即使於此構造也能夠在頁讀出前執行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之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更新動作。
於圖1中,Si柱2的水平剖面形狀為圓形狀、橢圓狀、長方形狀都能夠進行本實施型態說明的動態快閃記憶體動作。再者,也可在同一晶片上混合存在有圓形狀、橢圓狀、長方形狀的動態快閃記憶單元。
再者,圖1中以設置包圍於基板上沿垂直方向豎立的Si柱2之側面整體的第一閘極絕緣層4a、第二閘極絕緣層4b,且包圍第一閘極絕緣層4a、第二閘極絕緣層4b的整體的方式具有第一閘極導體層5a、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SGT為例說明了動態快閃記憶元件。如本實施型態的說明所示,本動態快閃記憶元件只要是滿足因衝擊游離化現象產生的電洞群9保持於通道區域7的條件之構造即可。因此,只要是通道區域7與基板1分離的浮體構造即可。藉此,使用例如屬於SGT之一種的GAA(Gate All Around: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0)技術、Nanosheet(奈 米片)技術(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1),將通道區域的半導體基體相對於基板1水平地形成,也能夠進行前述的動態快閃記憶動作。再者,也可為使用SOI(Silicon On Insulator)的器件構造(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7至10)。此器件構造中,通道區域的底部接觸SOI基板的絕緣層,而且包圍其他的通道區域並且以閘極絕緣層及元件分離絕緣層包圍。於此構造中,通道區域也構成浮體構造。如此一來,本實施型態提供的動態快閃記憶元件只要是滿足通道區域為浮體構造的條件即可。再者,於SOI基板上形成有Fin電晶體(參照例如非專利文獻13)的構造也只要是通道區域為浮體構造就能夠進行本動態快閃記憶體動作。
再者,本說明書及圖式之式(1)至(12)係用以定性地(qualitatively)說明現象而使用的算式,而現象並非藉由這些式所限定者。
此外,圖3A與圖3B的說明中,字元線WL、位元線BL、源極線SL的重置電壓(reset voltage)記載為Vss,惟也可將這些線的電壓設成不同的電壓。
再者,於圖4A及其說明中,顯示頁抹除動作條件的一例。相對於此,若能夠實現從N+層3a、N+層3b之任一方或雙方去除在通道區域7的電洞群9的狀態,則也可改變施加於源極線SL、板線PL、位元線BL、字元線WL的電壓。再者,也可於頁抹除動作中,對所選擇的頁的源極線SL施加電壓,以將位元線BL設成浮動狀態。再者,也可於頁抹除動作中,對所選擇的頁的位元線BL施加電壓,以將源極線SL設成浮動狀態。
再者,於圖1中,在垂直方向以屬於第一絕緣層的絕緣層6所包圍的部分之通道區域7中,第一通道區域7a、第二通道區域7b的電位分布係以相連的方式形成。藉此方式,第一通道區域7a、第二通道區域7b的通道區域7於垂直方向係在屬於第一絕緣層的絕緣層6所包圍的區域相連。
此外,於圖1中,較佳為:將板線PL連接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之垂直方向的長度設成比字元線WL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之垂直方向的長度更長,而設成CPL>CWL。然而,在僅附加板線PL的情形,字元線WL的相對於通道區域7的電容耦合的耦合比(CWL/(CPL+CWL+CBL+CSL))會變小。結果,浮體之通道區域7的電位變動ΔVFB變小。
雖然在圖6C的動作波形圖中具體地明確記載位元線BL、字元線WL、板線PL的電壓,然而只要是能夠進行藉由記憶單元電流使之在通道區域7內引發衝擊游離化現象,以形成電洞群9的更新動作的電壓條件即可。
再者,板線PL的電壓VPLL也可施加例如1V程度的固定電壓。
此外,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稱為「閘極絕緣層或閘極導體層等覆蓋通道等」的情形下的「覆蓋」的涵義,也包含如SGT或GAA的方式包圍整體的情形,以及如Fin電晶體的方式以剩餘一部分的方式來包圍的情形,並且也包含如平面式電晶體的方式重疊於平面構造上的情形。
於圖1中,第一閘極導體層5a係包圍第一閘極絕緣層4a的整體。相對於此,第一閘極導體層5a也可設成於俯視下包圍第一閘極絕緣層4a之一部分的構造。也可將第一閘極導體層5a分割成至少兩個閘極導體層以作為板線PL電極而使其運作。同樣地,也可將第二閘極導體層5b分割成兩個以上,且分別作為字元線的導體電極而使之以同步或非同步運作,藉此方式能夠進行動態快閃記憶體動作。
再者,於圖1中,也可將第一閘極導體層5a連接字元線WL,而將第二閘極導體層5b連接於板線。藉此方式也能夠進行動態快閃記憶體動作。
於圖6A至圖6J中說明了由一個半導體基體構成的一位元的動態 快閃記憶單元的更新動作,然而本發明即使對於記憶“1”與“0”互補的資料之由兩個半導體基體構成的一位元的高速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更新動作也有效。
於圖6A至圖6M中以由一個半導體基體構成的一位元的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為單層的記憶體陣列(memory array)來說明了更新動作,然而本發明對於將由一個半導體基體構成的一位元的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積層成多級而成的多層記憶體陣列也有效。
本實施型態提供以下記載的特徵。
(特徵1)
本實施型態的動態快閃記憶單元中,構成源極、汲極的N+層3a、3b、通道區域7、第一閘極絕緣層4a、第二閘極絕緣層4b、第一閘極導體層5a、第二閘極導體層5b係整體形成柱狀。再者,分別為:構成源極的N+層3a連接於源極線SL,構成汲極的N+層3b連接於位元線BL,第一閘極導體層5a連接於板線PL,第二閘極導體層5b連接於字元線WL。以板線PL所連接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閘極電容比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閘極電容更大的構造為特徵。本動態快閃記憶單元中,第一閘極導體層5a與第二閘極導體層5b沿垂直方向積層。因此,即使是板線PL所連接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閘極電容比字元線WL所連接的第二閘極導體層5b的閘極電容大的構造,於俯視下,也不會使記憶單元面積增大。藉此方式,能夠同時實現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高性能化與高積體化。
(特徵2)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的動態快閃記憶單元的更新動作係於記憶單元的通道半導體層7的內部,藉由衝擊游離化現象而能夠將因漏電流等而損失的電洞群9再度回復到“1”寫入狀態。再者,此更新動作能夠以與頁讀出動作並行的方式進 行。結果,能夠實現完整的讀出非破壞式記憶體。再者,藉由以更新動作為目的而反覆進行同一頁的讀出動作,能夠提供記憶單元電流增加而更高速且穩定的高可靠性的記憶裝置。
(特徵3)
當注視於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的動態快閃記憶單元之板線PL連接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作用時,動態快閃記憶單元進行寫入、讀出動作之際,字元線WL的電壓會上下振盪。此時,板線PL能發揮使字元線WL與通道區域7之間的電容耦合比降低的功能。結果,能夠顯著地抑制字元線WL的電壓上下振盪時之通道區域7之電壓變化的影響。藉此,能夠增大表示邏輯“0”與“1”之字元線WL之電晶體區域的閾值電壓差。此一特點關係著動態快閃記憶單元之動作裕度的放大。再者,於邏輯“0”資料讀出中,藉由將施加於與板線PL相連的第一閘極導體層5a的電壓設定成比邏輯記憶資料“1”時的閾值電壓還高,並且比邏輯記憶資料“0”時的閾值電壓還低,可獲得即使將字元線WL電壓設得高也不會流通電流的特性。此一特點有助於動態快閃記憶單元之動作裕度的更加放大。
(其他實施型態)
此外,本發明係形成Si柱,然而也可為由Si以外的半導體材料構成的半導體柱。此一方式於本發明之其他的實施型態中也相同。
再者,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廣義的精神與範圍下,可為各式各樣的實施型態及變形。再者,上述的各實施型態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實施型態,並非限定本發明之範圍者。能夠任意地組合上述實施例及變形例。而且,即使因應需要而去除上述實施型態之構成要件的一部分也都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的範圍內。
[產業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之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能夠獲得使用有高密度且高性能的SGT的記憶裝置,亦即動態快閃記憶體。
9:電洞群
BL0至BL2:位元線
C00至C22:記憶單元
CSL0至CSL2:行選擇線
FT:傳輸信號
FS:位元線預充電信號
IO,/IO:輸入輸出線
PL0至PL2:板線
SA0至SA2:感測放大電路
SL:源極線
T0A至T2A,T0B至T2B,T0C至T2C,T0D至T2D:電晶體
VB:位元線電源
WL0至WL2:字元線

Claims (9)

  1. 一種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係藉由在基板上沿行方向排列的複數個記憶單元構成頁,且由複數個頁沿列方向排列而構成記憶區塊者,前述各頁所包含的各記憶單元係具有:半導體基體,係於基板上相對於前述基板沿垂直方向豎立或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雜質層與第二雜質層,係位於前述半導體基體的兩端;第一閘極絕緣層,係包圍前述第一雜質層與前述第二雜質層之間的前述半導體基體之側面的一部分或全部,且接觸或接近前述第一雜質層;第二閘極絕緣層,係包圍前述半導體基體的側面,與前述第一閘極絕緣層相連,且接觸或接近前述第二雜質層;第一閘極導體層,係覆蓋前述第一閘極絕緣層的一部分或全部;第二閘極導體層,係覆蓋前述第二閘極絕緣層;及通道半導體層,為前述半導體基體被前述第一閘極絕緣層與前述第二閘極絕緣層所覆蓋而成者;並且,前述記憶裝置係控制施加於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前述第一雜質層及前述第二雜質層的電壓,以將藉由衝擊游離化現象所生成的電洞群保持於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內部;於頁寫入動作時係將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電壓設為比前述第一雜質層及前述第二雜質層之一方或雙方的電壓高的第一資料保持電壓;於頁抹除動作時係控制施加於前述第一雜質層、前述第二雜質層、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及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的電壓,以從前述第一雜質層及前述第二雜 質層之一方或雙方移除前述電洞群,將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電壓設為比前述第一資料保持電壓更低的第二資料保持電壓;前述記憶單元的前述第一雜質層係與源極線連接,前述第二雜質層係與位元線連接,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及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之中的一方與字元線連接而另一方與驅動控制線連接,前述位元線經由切換電路而連接於感測放大電路;於頁讀出動作時係在前述頁讀出動作之前至少進行一次更新動作,該更新動作係在將以至少一條前述字元線選擇的記憶單元群的頁資料讀出至前述位元線的動作中,藉由在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內部由衝擊游離化現象所造成的前述電洞群之形成,將所選擇的前述字元線之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電壓回復至前述第一資料保持電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更具有列解碼器電路,且於前述更新動作時,字元線全選擇信號係被輸入前述列解碼器電路,而選擇前述記憶單元區塊內所有的前述字元線。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其中,排列於前述行方向及前述列方向的前述記憶單元的前述驅動控制線係共用地配設於鄰接的前述記憶單元。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其中,將前述切換電路設成非導通狀態,於前述更新動作中將前述頁資料寫入前述感測放大電路,於前述更新動作結束後進行前述頁的前述頁抹除動作,將前述切換電路設成導通狀態,進行將前述感測放大電路的前述頁資料寫入前述記憶單元群的前述頁寫入動作。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其中,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與前述通道半導體層之間的第一閘極電容係比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與前述通道半導體層之間的第二閘極電容更大。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其中,從前述半導體基體的軸向來看時,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係以包圍前述第一閘極絕緣層的方式分離成至少兩個導體層。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其中,前述更新動作時的前述字元線與前述位元線的第一脈波寬度係比前述頁讀出動作時的前述字元線與前述位元線的第二脈波寬度更長。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其中,前述衝擊游離化現象係於前述第一閘極導體層與前述第二閘極導體層之間的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內部發生,而於前述通道半導體層的內部生成電洞群。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其中,於至少兩條前述字元線被多重選擇的頁積和讀出動作時,係對在前述頁積和讀出動作會被多重選擇的前述字元線預先進行至少一次前述更新動作。
TW111138041A 2021-10-08 2022-10-06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177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37416 WO2023058242A1 (ja) 2021-10-08 2021-10-08 半導体素子を用いたメモリ装置
WOPCT/JP2021/037416 2021-10-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4688A TW202324688A (zh) 2023-06-16
TWI817759B true TWI817759B (zh) 2023-10-01

Family

ID=85798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8041A TWI817759B (zh) 2021-10-08 2022-10-06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5460A1 (zh)
TW (1) TWI817759B (zh)
WO (1) WO2023058242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18556A (ja) * 2007-03-01 2008-09-18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20110188288A1 (en) * 2010-02-04 2011-08-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US20170256554A1 (en) * 2016-03-02 2017-09-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8715B2 (ja) * 2004-09-09 2007-03-28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18556A (ja) * 2007-03-01 2008-09-18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20110188288A1 (en) * 2010-02-04 2011-08-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US20170256554A1 (en) * 2016-03-02 2017-09-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58242A1 (ja) 2023-04-13
US20230115460A1 (en) 2023-04-13
TW202324688A (zh) 2023-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2170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06597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799069B (zh) 半導體元件記憶裝置
TWI802404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06492B (zh) 半導體元件記憶裝置
TWI815350B (zh) 半導體元件記憶裝置
TWI806601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06582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202243217A (zh) 半導體元件記憶裝置
TWI818770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之記憶裝置
TWI813346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13280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17759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24574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34230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07823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07874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06427B (zh) 半導體元件記憶裝置
TWI845191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837743B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
TWI787046B (zh) 半導體元件記憶裝置
TW202405809A (zh) 使用半導體元件的記憶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