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9652B -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9652B
TWI809652B TW111100975A TW111100975A TWI809652B TW I809652 B TWI809652 B TW I809652B TW 111100975 A TW111100975 A TW 111100975A TW 111100975 A TW111100975 A TW 111100975A TW I809652 B TWI809652 B TW I8096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etching
processed
chemical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0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7950A (zh
Inventor
樋口鮎美
赤西勇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7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7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96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96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17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 H01L21/67063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 H01L21/67075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for wet etching
    • H01L21/6708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for wet etching using mainly spraying means, e.g. nozz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604Chemical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105After-treatment
    • H01L21/311Etching the insulating layers by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 H01L21/31105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 H01L21/31111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by chem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205Deposition of non-insulating-, e.g. conductive- or resistive-, layers on insulating layers; After-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 H01L21/321After treatment
    • H01L21/3213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 H01L21/32133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by chemical means only
    • H01L21/32134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by chemical means only by liquid etching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17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 H01L21/67063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 H01L21/67069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for drying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17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 H01L21/67063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 H01L21/67075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for wet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5Apparatus for applying a liquid, a resin, an ink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eting (AREA)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和基板處理裝置,所述基板處理方法是對具有形成有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進行處理。基板處理方法包括: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通過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蝕刻液而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至少一部分進行蝕刻並加以去除,所述蝕刻液的對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處理對象層中的處理對象物質的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所述處理對象層中的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

Description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本申請主張基於在2018年11月26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8-220727號的優先權,這些申請的所有內容通過引用而併入至本申請中。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基板進行處理的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在作為處理對象的基板中,例如包括半導體晶片、液晶顯示裝置用基板、有機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EL)顯示裝置等平板顯示器(FlatPanelDisplay,FPD)用基板、光碟用基板、磁片用基板、光磁片用基板、光罩(photomask)用基板、陶瓷基板、太陽能電池用基板等基板。
在半導體裝置等的製造步驟的前段製程(前端線(Front End of the Line,FEOL))中,在半導體晶片的表面形成多晶矽層。在繼FEOL之後的前段製程(後端線(Back End of the Line,BEOL))中,在半導體晶片的表面形成多層的金屬層。
多晶矽層或金屬層可形成於存在於基板的表面的凹部內。已知:多晶矽層例如是通過如下方式而形成: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而在凹部內使晶體生長(參照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9/097041號說明書)。已知:金屬層例如是通過如下方式而形成:通過濺射等方法而在凹部內形成種晶層,之後,通過電鍍技術(electroplating technique)等而使晶體生長(參照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1/266676號說明書)。
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於凹部內的多晶矽層或金屬層視需要被蝕刻而從凹部去除。關於金屬層,在通過氧化流體等而變化成氧化金屬層後,被蝕刻而從凹部去除。多晶矽層與氧化金屬層(以下,有時稱為“處理對象層”)優選為通過蝕刻而在基板的整個表面區域中均勻地去除,但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凹部存在於基板的表面的情況下,存在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速度根據凹部的寬度而不同。因此,存在如下情況:在基板的整個表面區域中,蝕刻速度無法變得均勻,而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量在基板的表面內產生偏差。
因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的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對具有形成有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進行處理,且所述基板處理方法包括: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通過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蝕刻液而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至少一部分進行蝕刻並加以去除,所述蝕刻液的對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處理對象層中的處理對象物質的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所述處理對象層中的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
根據所述方法,向基板的表面供給對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的蝕刻液。因此,即便在晶界密度高的部分與晶界密度低的部分存在於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也可通過使用蝕刻液,不論晶界的疏密程度如何,都均勻地蝕刻處理對象層。因此,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作為在基板表面內晶界的疏密程度產生不均的例子,可列舉在形成有寬度相互不同的凹部的基板表面使晶體生長的情況。關於晶粒,凹部的寬度越窄,越難以生長,凹部的寬度越寬廣,越容易生長。因此,凹部的寬度越窄,越容易形成小的晶粒,凹部的寬度越寬廣,越容易形成大的晶粒。即,凹部的寬度越窄,晶界密度越高,凹部的寬度越寬廣,晶界密度越低。
因此,在具有形成有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中,在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或在使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的其他層變質來形成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有時在處理對象層中產生晶界的疏密。因此,若使用對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的蝕刻液,則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多個凹部均勻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蝕刻液主要包含具有大於存在於所述晶界的間隙的尺寸的化合物作為在蝕刻所述處理對象層時與所述處理對象物質反應的反應化合物。
若在蝕刻處理對象層時與處理對象物質反應的反應化合物的尺寸為存在於晶界的間隙以下的大小,則反應化合物在晶界容易進入處理對象物質的原子之間。因此,在使用主要包含具有與存在於晶界的間隙相同或小於所述間隙的尺寸的化合物作為反應化合物的蝕刻液的情況下,處理對象層的晶界密度越高,蝕刻速度越上升。
相反,若在蝕刻處理對象層時與處理對象物質反應的反應化合物的尺寸大於存在於晶界的間隙,則反應化合物難以進入存在於晶界的間隙。因此,在使用主要包含尺寸大於存在於晶界的間隙的化合物作為反應化合物的蝕刻液的情況下,即便在處理對象層的晶界密度高的情況下,也可抑制蝕刻速度的上升。由此,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凹部均勻地去除處理對象層。其結果,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基板處理方法還包括: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通過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變質流體而使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被變質層的表層變質,從而形成所述處理對象層。
根據所述方法,通過使被變質層的表層變質為處理對象層而形成的處理對象層由蝕刻液蝕刻。因此,即便在如通過使被變質層變質為處理對象層後再蝕刻處理對象層來提高蝕刻精度般的情況下,也可使用對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的蝕刻液。
例如,在具有形成有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中,在使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的被變質層變質來形成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在被變質層中所產生的晶界的疏密也被轉移至處理對象層。因此,若使用對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的蝕刻液,則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多個凹部均勻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在停止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的變質流體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後,開始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的所述蝕刻液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
根據所述方法,停止變質流體的供給後再開始蝕刻液的供給。因此,與並行地執行變質流體的供給和蝕刻液的供給的情況相比,容易控制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量。其結果,可精密地控制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量,同時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包括使所述被變質層的表層變質而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所述處理對象層的步驟。而且,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包括將所述處理對象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選擇性地去除的步驟。
根據所述方法,在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處理對象層。通過在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選擇性地去除處理對象層,可以一個原子層單位或多個原子層單位控制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量。因此,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凹部以原子層單位均勻地去除處理對象層。其結果,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交替地執行多次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與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當在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處理對象層時,通過將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及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各執行一次而經蝕刻的處理對象層的厚度大致一定。因此,通過調節反復執行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及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的次數,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同時達成所期望的蝕刻量。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與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的變質流體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並行地執行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的所述蝕刻液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
因此,可一邊使被變質層變質為處理對象層,一邊去除處理對象層。因此,與停止變質流體的供給後再開始蝕刻液的供給的情況相比,可迅速地去除被變質層。其結果,可減低基板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包括: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利用作為所述變質流體的氧化流體使作為所述被變質層的金屬層的表層氧化,從而形成作為所述處理對象層的氧化金屬層。而且,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包括: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利用作為所述蝕刻液的酸性藥液(acidic chemicals)將所述氧化金屬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去除。
根據所述方法,通過利用氧化流體使金屬層的表層氧化而形成氧化金屬層,利用酸性藥液去除氧化金屬層。因此,即便在金屬層從凹部露出的情況下,也可在使金屬層氧化而形成氧化金屬層後,利用蝕刻液去除氧化金屬層,由此將金屬層從凹部均勻地去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酸性藥液包含有機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包括:多晶矽層去除步驟,利用作為所述蝕刻液的鹼性藥液將作為所述處理對象層的多晶矽層的表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去除。
根據所述方法,可使用鹼性藥液去除多晶矽層的至少一部分。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多個凹部均勻地去除多晶矽層。其結果,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多晶矽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鹼性藥液包含有機鹼。
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基板處理方法還包括:蝕刻液種類選擇步驟,根據多個所述凹部的寬度而從多種蝕刻液中選擇在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供給至所述基板的表面的所述蝕刻液的液體種類,以使對所述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所述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
根據所述方法,在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供給至基板的表面的蝕刻液的液體種類是根據形成於基板的多個凹部的寬度來選擇,以使對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即,可在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選擇適於基板的蝕刻液的液體種類。
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對具有形成有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進行處理,且所述基板處理方法包括: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通過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蝕刻液而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至少一部分進行蝕刻並加以去除,所述蝕刻液不論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處理對象層中的處理對象物質的晶界的密度如何,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速度均一定。
根據所述方法,向基板的表面供給不論晶界的密度如何,對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速度均一定的蝕刻液。因此,即便在晶界密度高的部分與晶界密度低的部分存在於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也可通過使用蝕刻液,不論晶界的疏密程度如何,都均勻地蝕刻處理對象層。因此,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如上所述,在具有形成有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中,在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或在使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的其他層變質來形成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有時在處理對象層中產生晶界的疏密。因此,若使用不論晶界的密度如何,對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速度均一定的蝕刻液,則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多個凹部均勻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對具有形成有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進行處理,且所述基板處理裝置包括:蝕刻液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蝕刻液,所述蝕刻液的對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處理對象層中的處理對象物質的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所述處理對象層中的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以及控制器,執行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是通過從所述蝕刻液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所述蝕刻液而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至少一部分進行蝕刻並加以去除。
根據所述構成,向基板的表面供給對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的蝕刻液。因此,即便在晶界密度高的部分與晶界密度低的部分存在於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也可通過使用蝕刻液,不論晶界的疏密程度如何,都均勻地蝕刻處理對象層。因此,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如上所述,在具有形成有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中,在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或在使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的其他層變質來形成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有時在處理對象層中產生晶界的疏密。因此,若使用對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的蝕刻液,則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多個凹部均勻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蝕刻液主要包含具有大於存在於所述晶界的間隙的尺寸的化合物作為在蝕刻所述處理對象層時與所述處理對象物質反應的反應化合物。
根據所述構成,可使用主要包含具有大於存在於晶界的間隙的尺寸的反應化合物的蝕刻液。因此,即便在處理對象層的晶界密度高的情況下,也可抑制蝕刻速度的上升。由此,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凹部均勻地去除處理對象層。其結果,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基板處理裝置還包括:變質流體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變質流體,所述變質流體使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被變質層變質而形成所述處理對象層。而且,所述控制器執行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是通過從所述變質流體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所述變質流體而使所述被變質層的表層變質來形成所述處理對象層。
根據所述構成,通過使被變質層的表層變質為處理對象層而形成的處理對象層由蝕刻液蝕刻。因此,即便在如通過使被變質層變質為處理對象層後再蝕刻處理對象層來提高蝕刻精度般的情況下,也可使用對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的蝕刻液。
如上所述,在具有形成有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中,在從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的被變質層形成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在被變質層中所產生的晶界的疏密也被轉移至處理對象層。因此,若使用對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的蝕刻液,則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多個凹部均勻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在停止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的所述變質流體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後,開始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的所述蝕刻液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
根據所述構成,停止變質流體的供給後再開始蝕刻液的供給。因此,與並行地執行變質流體的供給和蝕刻液的供給的情況相比,容易控制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量。其結果,可精密地控制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量,同時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使所述被變質層的表層變質而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所述處理對象層,在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將所述處理對象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選擇性地去除。
根據所述構成,在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處理對象層。通過在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選擇性地去除處理對象層,可以一個原子層單位或多個原子層單位控制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量。因此,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凹部以原子層單位均勻地去除處理對象層。其結果,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交替地執行多次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與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當在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處理對象層時,通過將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及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各執行一次而經蝕刻的處理對象層的厚度大致一定。因此,通過調節反復執行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及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的次數,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同時達成所期望的蝕刻量。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並行地執行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的所述蝕刻液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與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的變質流體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
因此,可一邊使被變質層變質為處理對象層,一邊去除處理對象層。因此,與停止變質流體的供給後再開始蝕刻液的供給的情況相比,可迅速地去除被變質層。其結果,可減低基板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變質流體供給單元包含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作為所述變質流體的氧化流體的氧化流體供給單元,所述蝕刻液供給單元包含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作為所述蝕刻液的酸性藥液的酸性藥液供給單元。
根據所述構成,通過利用氧化流體使金屬層的表層氧化而形成氧化金屬層,利用酸性藥液去除氧化金屬層。因此,即便在金屬層從凹部露出的情況下,也可在使金屬層氧化而形成氧化金屬層後,利用蝕刻液去除氧化金屬層,由此將金屬層從凹部均勻地去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酸性藥液包含有機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蝕刻液供給單元包含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作為所述蝕刻液的鹼性藥液的鹼性藥液供給單元,所述鹼性藥液將作為所述處理對象層的多晶矽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去除。
根據所述構成,可使用鹼性藥液去除多晶矽層的至少一部分。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多個凹部均勻地去除多晶矽層。其結果,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多晶矽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鹼性藥液包含有機鹼。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執行蝕刻液種類選擇步驟,所述蝕刻液種類選擇步驟是根據多個所述凹部的寬度而從多種蝕刻液中選擇在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供給至所述基板的表面的所述蝕刻液的液體種類,以使對所述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所述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
根據所述構成,在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供給至基板的表面的蝕刻液的液體種類是根據形成於基板的多個凹部的寬度來選擇,以使對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即,可在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選擇適於基板的蝕刻液的液體種類。
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對具有形成有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進行處理,且所述基板處理裝置包括:蝕刻液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蝕刻液,所述蝕刻液不論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處理對象層中的處理對象物質的晶界的密度如何,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速度均一定;以及控制器,執行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是通過從所述蝕刻液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所述蝕刻液而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至少一部分進行蝕刻並加以去除。
根據所述方法,向基板的表面供給不論晶界的密度如何,對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速度均一定的蝕刻液。因此,即便在晶界密度高的部分與晶界密度低的部分存在於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也可通過使用蝕刻液,不論晶界的疏密程度如何,都均勻地蝕刻處理對象層。因此,可在基板的表面無不均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如上所述,在具有形成有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中,在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或在使通過晶體生長而形成的其他層變質來形成處理對象層的情況下,有時在處理對象層中產生晶界的疏密。因此,若使用不論晶界的密度如何,對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速度均一定的蝕刻液,則即便在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凹部存在於基板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多個凹部均勻地去除處理對象層。
本發明中所述的或者進而其他目的、特徵及效果通過以下參照附圖進行敘述的實施方式的說明而變得明確。
<第一實施方式>
圖1是用以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的內部佈局進行說明的示意性平面圖。基板處理裝置1為對矽晶片等基板W逐片進行處理的單片式裝置。
經基板處理裝置1處理的基板W例如為圓板狀的基板。圖2是基板W的表層附近的剖面圖。如圖2所示,基板W在表層附近包含形成有多個溝槽101(凹部)的絕緣層100及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各溝槽101內的銅配線102(金屬層)。通過將銅配線102的表層氧化而形成氧化銅層103。
溝槽101例如為線狀。線狀的溝槽101的寬度L是與溝槽101延伸的方向及基板W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溝槽101的大小。多個溝槽101的寬度L並非全部相同,在基板W的表層附近,形成有至少兩種以上寬度L的溝槽101。
在後述的基板處理中,在銅配線102的表面形成氧化銅層103。寬度L也是銅配線102與氧化銅層103的寬度。
銅配線102是通過如下方式而形成:將通過濺射等方法而形成於溝槽101內的種晶層(未圖示)作為核,通過電鍍技術等而進行晶體生長。
銅配線102及氧化銅層103包含多個晶粒104。將晶粒104彼此的介面稱為晶界105。晶界105中的銅原子(氧化銅分子)彼此之間的距離較構成晶粒104的銅原子(氧化銅分子)彼此之間的距離更寬廣。因此,在晶界105中,在銅原子(氧化銅分子)彼此之間存在可供後述的酸性藥液等蝕刻液進入的間隙。晶界105中的銅原子之間的間隙例如為2.6Å。晶界105中的氧化銅分子之間的間隙例如為3Å~12Å。
晶界105是晶格缺陷(lattice defect)的一種,且因原子排列的紊亂(disorder)而形成。晶界105中的銅原子(氧化銅分子)彼此之間的間隙的尺寸也是晶界105的晶格缺陷的尺寸。
當在形成於基板表面的溝槽101內使金屬的晶體生長時,形成於溝槽101內的銅的晶粒104的大小根據溝槽101的寬度L而變化。詳細而言,溝槽101的寬度L越窄,銅的晶粒104越難以生長,溝槽101的寬度L越寬廣,銅的晶粒104越容易生長。因此,溝槽101的寬度L越窄,越容易形成小的晶粒104,溝槽101的寬度L越寬廣,越容易形成大的晶粒104。即,溝槽101的寬度L越窄,晶界105的密度越高,溝槽101的寬度L越寬廣,晶界105的密度越低。
各銅配線102的疏密程度被轉移至所對應的氧化銅層103。即,在氧化銅層103中,也是溝槽101的寬度L越窄,晶界105的密度越高,溝槽101的寬度L越寬廣,晶界105的密度越低。
參照圖1,基板處理裝置1包括:多個處理單元2,利用處理液對基板W進行處理;裝載埠(load port)LP,供對經處理單元2處理的多片基板W進行收容的載體C載置;搬運機器人IR及搬運機器人CR,在裝載埠LP與處理單元2之間搬運基板W;以及控制器3,對基板處理裝置1進行控制。
搬運機器人IR在載體C與搬運機器人CR之間搬運基板W。搬運機器人CR在搬運機器人IR與處理單元2之間搬運基板W。多個處理單元2例如具有同樣的構成。處理液包含後述的氧化流體、蝕刻液、沖洗液、有機溶劑、被覆劑等。
處理單元2包含腔室8及配置於腔室8內的處理杯4。在腔室8中形成有用以將基板W搬入腔室8內、或者從腔室8內將基板W搬出的出入口(未圖示)。腔室8具備對所述出入口進行開閉的開閉器單元(shutter unit)(未圖示)。
圖3是用以對處理單元2的構成例進行說明的示意圖。處理單元2還包括:自旋夾頭(spin chuck)5;相向構件6,與被自旋夾頭5保持的基板W的上表面(上側的主表面;表面)相向;以及支撐構件7,對相向構件6進行懸掛支撐。
自旋夾頭5一邊將基板W保持為水平一邊使基板W繞旋轉軸線A1旋轉。旋轉軸線A1為通過基板W的中央部的鉛垂的軸線。自旋夾頭5包括基板保持單元24、旋轉軸22以及自旋馬達23。
基板保持單元24將基板W保持為水平。基板保持單元24包括自旋底座21及多個夾頭銷20。自旋底座21具有沿著水平方向的圓板形狀。在自旋底座21的上表面沿圓周方向空開間隔地配置有多個夾頭銷20。多個夾頭銷20在從自旋底座21的上表面向上方空開間隔的位置把持基板W。基板保持單元24也稱為基板固定器(substrate holder)。
旋轉軸22沿著旋轉軸線A1而在鉛垂方向上延伸。旋轉軸22的上端部結合於自旋底座21的下表面中央。在俯視時的自旋底座21的中央區域形成有將自旋底座21上下貫穿的貫穿孔21a。貫穿孔21a與旋轉軸22的內部空間22a連通。
自旋馬達23對旋轉軸22賦予旋轉力。利用自旋馬達23使旋轉軸22旋轉,由此使自旋底座21旋轉。由此,基板W繞旋轉軸線A1旋轉。以下,將以旋轉軸線A1為中心的徑向的內側簡稱為“徑向內側”,將以旋轉軸線A1為中心的徑向的外側簡稱為“徑向外側”。自旋馬達23為使基板W繞旋轉軸線A1旋轉的基板旋轉單元的一例。
相向構件6包括相向部60、環狀部61、筒狀部62及多個凸緣部63。
相向部60從上方與基板W的上表面相向。相向部60在俯視時為圓板狀。相向部60在自旋夾頭5的上方配置為大致水平。相向部60具有與基板W的上表面相向的相向面60a。在相向部60的中央部形成有將相向部60上下貫穿的貫穿孔60b。
環狀部61從相向部60的周緣部向下方延伸。環狀部61在俯視時環繞著基板W。環狀部61的內周面以隨著朝向下方而朝向徑向外側的方式進行凹彎曲。環狀部61的外周面沿著鉛垂方向延伸。
筒狀部62固定於相向部60的上表面。筒狀部62為以旋轉軸線A1為中心的筒狀。筒狀部62的內部空間與相向部60的貫穿孔60b連通。多個凸緣部63沿筒狀部62的圓周方向相互空開間隔地配置於筒狀部62的上端。各凸緣部63從筒狀部62的上端水平地延伸。
詳細情況在後文敘述,相向構件6能夠相對於基板保持單元24而升降。相向構件6例如若靠近基板保持單元24,則通過磁力而與基板保持單元24卡合。詳細而言,相向構件6包括多個第一卡合部66。多個第一卡合部66在較環狀部61更靠徑向內側處從相向部60向下方延伸。多個第一卡合部66在繞旋轉軸線A1的圓周方向上相互空開間隔地配置。
基板保持單元24包括能夠與多個第一卡合部66進行凹凸卡合的多個第二卡合部76。多個第二卡合部76在繞旋轉軸線A1的圓周方向上相互空開間隔地在較多個夾頭銷20更靠徑向外側處配置於自旋底座21的上表面。
當相向構件6的各第一卡合部66與基板保持單元24的對應的第二卡合部76卡合時,相向構件6能夠與自旋底座21一體旋轉。自旋馬達23也作為使相向構件6繞旋轉軸線A1旋轉的相向構件旋轉單元發揮功能。當相向構件6與基板保持單元24卡合時,環狀部61從徑向外側(側方)環繞著基板W(參照圖3的雙點鏈線)。
處理單元2還包括從上方與基板W的中心相向的中央噴嘴9。設置於中央噴嘴9的前端的噴出口9a收容於相向構件6的筒狀部62的內部空間。
中央噴嘴9包括:向下方噴出流體的多個管(第一管31、第二管32、第三管33、第四管34及第五管35)、以及環繞多個管的筒狀的套管(casing)30。多個管及套管30沿著旋轉軸線A1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中央噴嘴9的噴出口9a也是多個管的噴出口。
第一管31具有:作為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過氧化氫(H 2O 2)水等氧化流體的氧化流體供給單元的功能、及作為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去離子水(Deionized Water,DIW)等沖洗液(第一沖洗液)的第一沖洗液供給單元的功能。
第一管31連接於供氧化流體及沖洗液這兩者通過的第一公用配管38。第一公用配管38分支為插裝有氧化流體閥51的氧化流體配管41與插裝有第一沖洗液閥52的第一沖洗液配管42。在第一沖洗液配管42插裝有第一沖洗液閥52以及對沖洗液進行脫氣的脫氣單元80。
若打開氧化流體閥51,則氧化流體經由氧化流體配管41及第一公用配管38而供給至第一管31。然後,氧化流體從第一管31的噴出口(中央噴嘴9的噴出口9a)向下方連續噴出。若打開第一沖洗液閥52,則沖洗液經由第一沖洗液配管42及第一公用配管38而供給至第一管31。然後,沖洗液利用脫氣單元80進行了脫氣並從第一管31的噴出口向下方連續噴出。即,從第一管31噴出的流體通過對氧化流體閥51與第一沖洗液閥52進行控制而切換為氧化流體與沖洗液的任一者。
從第一管31噴出的氧化流體將基板W的銅配線102的表層氧化而形成氧化銅層103。從第一管31噴出的氧化流體優選為具有在基板W的銅配線102的表層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氧化銅層103的程度的氧化力。將以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單位對金屬層進行蝕刻的方法稱為原子層濕式蝕刻(Atomic Layer Wet Etching,ALWE)。所謂多個原子層,是指兩個原子層至十個原子層。
為了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氧化銅層103,從第一管31噴出的氧化流體的pH優選為6~8,更優選為7。為了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氧化銅層103,從第一管31噴出的氧化流體的氧化還原電位優選為過氧化氫的氧化還原電位以下。
如上所述,氧化流體作為使金屬層變質(氧化)為氧化金屬層的變質流體發揮功能。即,在所述實施方式中,銅配線102作為被變質層發揮功能,氧化銅層103作為處理對象層發揮功能。即,第一管31也作為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變質流體的變質流體供給單元發揮功能。
在從第一管31噴出的氧化流體為過氧化氫水的情況下,氧化流體中的過氧化氫的濃度優選為1ppm~100ppm。
從第一管31噴出的氧化流體並不限於過氧化氫水。從第一管31噴出的氧化流體也可為包含過氯酸(HClO 4)、硝酸(HNO 3)、氨過氧化氫水混合液(SC1)、臭氧化去離子水(DIO 3)、氧(O 2)溶存水、幹空氣、臭氧氣體中的至少一種的流體。
從第一管31噴出的沖洗液並不限於DIW,也可為碳酸水、電解離子水、稀釋濃度(例如1ppm~100ppm左右)的鹽酸水、稀釋濃度(例如1ppm~100ppm左右)的稀釋氨水、還原水(氫水)。從第一管31噴出的沖洗液優選為經脫氣者。
第二管32具有:作為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乙酸水溶液等酸性藥液的酸性藥液供給單元的功能、及作為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DIW等沖洗液(第二沖洗液)的第二沖洗液供給單元的功能。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為蝕刻液的一例。即,第二管32也是蝕刻液供給單元的一例。
第二管32連接於供酸性藥液及第二沖洗液這兩者通過的第二公用配管39。第二公用配管39分支為插裝有酸性藥液閥53的酸性藥液配管43與插裝有第二沖洗液閥54的第二沖洗液配管44。在酸性藥液配管43插裝有對酸性藥液進行脫氣的脫氣單元81。在第二沖洗液配管44插裝有對第二沖洗液進行脫氣的脫氣單元82。
若打開酸性藥液閥53,則利用脫氣單元81進行了脫氣的酸性藥液經由酸性藥液配管43及第二公用配管39而供給至第二管32。酸性藥液從第二管32的噴出口(中央噴嘴9的噴出口9a)向下方連續噴出。若打開第二沖洗液閥54,則利用脫氣單元82進行了脫氣的沖洗液經由第二沖洗液配管44及第二公用配管39而供給至第二管32。沖洗液從第二管32的噴出口向下方連續噴出。即,從第二管32噴出的流體可通過對酸性藥液閥53與第二沖洗液閥54進行控制而切換為酸性藥液與第二沖洗液的任一者。
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對氧化銅層103進行蝕刻。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能夠選擇性地去除基板W的氧化銅層103。因此,優選為使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中的溶存氧(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減低。具體而言,酸性藥液中的溶存氧濃度優選為設為200ppb以下,更優選為設為70ppb以下。
在使用乙酸水溶液作為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的情況下,不論晶界105的密度如何,對銅配線102的蝕刻速度均一定。詳細而言,在使用乙酸水溶液作為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的情況下,對銅配線102中的晶粒104的蝕刻速度(晶粒蝕刻速度)與對銅配線102中的晶界105的蝕刻速度(晶界蝕刻速度)相等。即便在使用檸檬酸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也相等。
對銅配線102的蝕刻速度無需與晶界105的密度無關而為完全一定,只要與晶界105的密度無關而為大致一定即可。即,只要是使用了由本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處理過的基板W的半導體元件正常發揮功能的程度,則蝕刻速度也可根據晶界105的密度的大小而變動。
同樣地,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無需完全一致,只要兩蝕刻速度大致相等即可。所謂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大致相等,是指在使用了由本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處理過的基板W的半導體元件正常發揮功能的程度下,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相等。具體而言,在基板表面中的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相對於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的比例為2.0以下的情況下,視為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大致相等。
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優選為主要包含具有大於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的尺寸的化合物作為在蝕刻氧化銅層103時與氧化銅分子108反應的反應化合物。因此,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優選為乙酸水溶液或檸檬酸水溶液,但並不限定於這些。即,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也可為包含乙酸或檸檬酸以外的有機酸的水溶液。
在酸性藥液為水溶液的情況下,所謂“反應化合物的尺寸”,是指在水溶液中成對的反應化合物的離子與氫離子的整體的尺寸。即,在反應化合物為乙酸的情況下,所謂乙酸的尺寸,是指成對的乙酸根離子及氫離子的整體的尺寸。在反應化合物為檸檬酸的情況下,所謂檸檬酸的尺寸,是指成對的檸檬酸根離子及氫離子的整體的尺寸。
作為無機酸的一種的氫氟酸中所含的氟化物離子及氫離子的整體(離子對)的尺寸與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相同或小於所述間隙。乙酸或檸檬酸的尺寸大於氟化氫,並且大於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氟化氫的分子尺寸為0.91Å,相對於此,根據分子模型(model)而算出的乙酸的分子尺寸為約5Å,檸檬酸的分子尺寸為約10Å。認為成對的乙酸根離子及氫離子的整體(離子對)的尺寸大於間隙的尺寸,具體而言,認為大於12Å。認為成對的檸檬酸根離子及氫離子的整體(離子對)的尺寸也大於間隙的尺寸,具體而言,認為也大於12Å。
在酸性藥液包含單一反應化合物的情況下,所謂“酸性藥液主要包含尺寸大於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的化合物作為反應化合物”,是指所述單一反應化合物具有大於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的尺寸。在酸性藥液包含多種反應化合物的情況下,所謂“酸性藥液主要包含尺寸大於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的化合物作為反應化合物”,是指酸性藥液中所含的反應化合物中的尺寸大於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的化合物的摩爾分率最大。
從第二管32噴出的有機酸水溶液例如可為包含甲酸、乙酸、檸檬酸、乙醇酸、蘋果酸等羥基酸、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中的至少一種的水溶液。第二管32也是有機酸供給單元。另外,酸性藥液無需為有機酸水溶液,也可為有機酸的熔液。
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只要主要包含具有大於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的尺寸的化合物作為反應化合物,則也可包含具有與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相同或小於所述間隙的尺寸的化合物(例如氟化氫)作為反應化合物。
從第二管32噴出的沖洗液並不限於DIW,也可為碳酸水、電解離子水、稀釋濃度(例如1ppm~100ppm左右)的鹽酸水、稀釋濃度(例如1ppm~100ppm左右)的稀釋氨水、還原水(氫水)。從第二管32噴出的沖洗液優選為經脫氣者。
第三管33具有作為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被覆劑的被覆劑供給單元的功能。被覆劑為形成對基板W的上表面進行被覆並加以保護的被覆膜的液體。詳細情況在後文敘述,被覆劑包含溶媒與溶質。通過被覆劑中所含的溶媒蒸發而形成覆蓋基板W的表面的被覆膜。被覆膜可僅僅覆蓋基板W的表面,也可以與絕緣層100的表面或銅配線102的表面發生化學反應而一體化的狀態覆蓋基板W的表面。可通過形成被覆膜來防止基板W的銅配線102的氧化。
第三管33連接於插裝有被覆劑閥55的被覆劑配管45。若打開被覆劑閥55,則被覆劑從被覆劑配管45供給至第三管33,並從第三管33的噴出口(中央噴嘴9的噴出口9a)向下方連續噴出。
從第三管33噴出的被覆劑例如是使作為溶質的昇華性(sublimable)的丙烯酸系聚合物溶解於有機溶媒中而成的溶液。作為使昇華性的丙烯酸系聚合物溶解的有機溶媒,可列舉丙二醇乙醚(Propylene Glycol Ethyl Ether,PGEE)(1-乙氧基-2-丙醇)等。從第三管33噴出的被覆劑也可為表面撥水劑。
作為表面撥水劑,例如可列舉:使六甲基二矽氮烷等有機矽烷溶解於有機溶媒中而成的液體、或者使癸烷硫醇(decanethiol)等烷烴硫醇溶解於有機溶媒中而成的液體。作為使有機矽烷溶解的有機溶媒,可列舉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Propylene Glycol Monomethyl Ether Acetate,PGMEA)(2-乙醯氧基-1-甲氧基丙烷)等。作為使烷烴硫醇溶解的有機溶媒,可列舉庚烷等。在使用有機硫醇的情況下,在銅配線102的表面形成作為被覆膜的硫醇有機分子層,由此可防止銅配線102表面的氧化。
第四管34具有作為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IPA)等有機溶劑的有機溶劑供給單元的功能。第四管34連接於插裝有有機溶劑閥56的有機溶劑配管46。若打開有機溶劑閥56,則有機溶劑從有機溶劑配管46供給至第四管34,並從第四管34的噴出口(中央噴嘴9的噴出口9a)向下方連續噴出。
從第四管34噴出的有機溶劑若能夠與沖洗液及被覆劑這兩者混合,則也可為IPA以外的有機溶劑。更具體而言,從第四管34噴出的有機溶劑也可為包含IPA、氫氟醚(Hydrofluoroether,HFE)、甲醇、乙醇、丙酮及反式-1,2-二氯乙烯中的至少一者的液體。
第五管35作為噴出氮氣(N 2氣體)等惰性氣體的惰性氣體供給單元發揮功能。第五管35連接於插裝有第一惰性氣體閥57的第一惰性氣體配管47。若打開第一惰性氣體閥57,則惰性氣體從第一惰性氣體配管47供給至第五管35,並從第五管35的噴出口(中央噴嘴9的噴出口9a)向下方連續噴出。從第五管35噴出的惰性氣體通過相向構件6的筒狀部62的內部空間及相向部60的貫穿孔60b而供給至相向部60的相向面60a與基板W的上表面之間的空間65。
所謂惰性氣體,是指相對於形成於基板W的上表面的絕緣層100、銅配線102及氧化銅層103等(參照圖2)而為惰性的氣體。從第五管35噴出的惰性氣體並不限於氮氣,例如也可為氬等稀有氣體類。
處理單元2包括朝向基板W的下表面中央部噴出氮氣等惰性氣體的下表面噴嘴36。下表面噴嘴36插入至在自旋底座21的上表面中央部開口的貫穿孔21a及旋轉軸22的內部空間22a。下表面噴嘴36的噴出口36a從自旋底座21的上表面露出。下表面噴嘴36的噴出口36a從下方與基板W的下表面中央部相向。下表面噴嘴36連接於插裝有第二惰性氣體閥58的第二惰性氣體配管48。
若打開第二惰性氣體閥58,則惰性氣體從第二惰性氣體配管48供給至下表面噴嘴36,並從下表面噴嘴36的噴出口36a向上方連續噴出。即便自旋夾頭5使基板W旋轉,下表面噴嘴36也不旋轉。
從下表面噴嘴36噴出的惰性氣體並不限於氮氣,例如也可為氬等稀有氣體類。
支撐構件7包括:相向構件支撐部70,對相向構件6進行支撐;噴嘴支撐部71,設置於較相向構件支撐部70更靠上方處且對中央噴嘴9的套管30進行支撐;以及壁部72,將相向構件支撐部70及噴嘴支撐部71連結並沿鉛垂方向延伸。
利用相向構件支撐部70、噴嘴支撐部71及壁部72來劃分空間73。相向構件支撐部70構成支撐構件7的下壁。噴嘴支撐部71構成支撐構件7的上壁。空間73收容相向構件6的筒狀部62的上端部與凸緣部63。套管30與噴嘴支撐部71密合。
相向構件支撐部70從下方支撐相向構件6(更詳細而言,凸緣部63)。在相向構件支撐部70的中央部形成有供筒狀部62插通的筒狀部插通孔70a。在各凸緣部6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穿凸緣部63的定位孔63a。在相向構件支撐部70形成有能夠與所對應的凸緣部63的定位孔63a卡合的卡合突起70b。通過使對應於各定位孔63a的卡合突起70b卡合而在繞旋轉軸線A1的旋轉方向上相對於支撐構件7定位相向構件6。
處理單元2包括使支撐構件7升降的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例如包括使支撐構件7升降的滾珠絲杠機構(未圖示)、及對所述滾珠絲杠機構賦予驅動力的電動馬達(未圖示)。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也稱為支撐構件升降機。
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可使支撐構件7位於從上位置(圖3中由實線表示的位置)至下位置(後述圖6A所示的位置)之間的規定的高度位置。下位置是在支撐構件7的可動範圍內,支撐構件7最接近自旋底座21的上表面的位置。上位置是在支撐構件7的可動範圍內,支撐構件7距自旋底座21的上表面最遠的位置。
支撐構件7在位於上位置時對相向構件6進行懸掛支撐。支撐構件7在通過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而在上位置與下位置之間進行升降時,通過上位置與下位置之間的卡合位置(圖3中由雙點鏈線表示的位置)。
支撐構件7與相向構件6一同從上位置下降至卡合位置。若支撐構件7到達卡合位置,則將相向構件6傳遞至基板保持單元24。支撐構件7若到達較卡合位置更靠下方處,則遠離相向構件6。
支撐構件7若從下位置上升並到達卡合位置,則從基板保持單元24接收相向構件6。支撐構件7與相向構件6一同從卡合位置上升至上位置。
如上所述,通過利用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使支撐構件7升降而相向構件6相對於基板保持單元24進行升降。因此,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作為相向構件升降單元發揮功能。即,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也使相向構件6升降,因此也稱為相向構件升降機(遮斷板升降機)。
圖4是用以對基板處理裝置1的主要部分的電性構成進行說明的框圖。控制器3具備微電腦,依據規定的程式來控制基板處理裝置1所具備的控制對象。更具體而言,控制器3包括處理器(中央處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3A及儲存有程式的記憶體3B,且構成為通過處理器3A執行程式來執行用以進行基板處理的各種控制。
尤其,控制器3對搬運機器人IR、搬運機器人CR、自旋馬達23、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氧化流體閥51、第一沖洗液閥52、酸性藥液閥53、第二沖洗液閥54、被覆劑閥55、有機溶劑閥56、第一惰性氣體閥57及第二惰性氣體閥58等的動作進行控制。通過控制閥而對來自所對應的噴嘴或管的流體的噴出進行控制。
圖5是用以對利用基板處理裝置1的基板處理的一例進行說明的流程圖,且主要示出通過控制器3執行程式而實現的處理。圖6A~圖6E是表示基板處理的圖解性剖面圖。以下,主要參照圖3及圖5,同時對利用基板處理裝置1的基板處理進行說明。適宜參照圖6A~圖6E。
在利用基板處理裝置1的基板處理中,例如,如圖5所示,依序執行基板搬入步驟(步驟S1)、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第一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3)、酸性藥液供給步驟(步驟S4)、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有機溶劑供給步驟(步驟S6)、被覆劑供給步驟(步驟S7)、基板乾燥步驟(步驟S8)及基板搬出步驟(步驟S9)。
在所述基板處理的例子中,在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後,反復進行規定次數的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之後,執行有機溶劑供給步驟(步驟S6)以後的步驟。
具體而言,首先,在將基板W搬入處理單元2前,以使相向構件6與基板保持單元24能夠卡合的方式調整旋轉方向上的相向構件6與基板保持單元24的相對位置。詳細而言,以俯視時相向構件6的第一卡合部66與基板保持單元24的第二卡合部76重合的方式由自旋馬達23調整旋轉方向上的基板保持單元24的位置。
然後,準備具有形成有多個溝槽101的上表面的基板W(基板準備步驟)。也參照圖1,在利用基板處理裝置1的基板處理中,基板W由搬運機器人IR、CR從載體C搬入處理單元2,並被傳遞至自旋夾頭5(步驟S1)。之後,基板W在直至由搬運機器人CR搬出的期間,由夾頭銷20從自旋底座21的上表面向上方空開間隔地保持為水平(基板保持步驟)。然後,通過自轉馬達23使自轉底座21旋轉而使基板W旋轉(基板旋轉步驟)。
然後,如圖6A所示,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使位於上位置的支撐構件7下降至下位置。支撐構件7在移動至下位置前通過卡合位置。在支撐構件7通過卡合位置時,相向構件6與基板保持單元24通過磁力而卡合。由此,利用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將相向構件6配置於由環狀部61從徑向外側(側方)環繞基板W的位置(相向構件配置步驟)。由此,基板W收容於由相向構件6與自旋底座21劃分的收容空間67。基板W的上表面與相向部60的相向面60a之間的空間65為收容空間67的一部分。
在支撐構件7到達下位置的狀態下,打開第一惰性氣體閥57及第二惰性氣體閥58。由此,從第五管35朝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氮氣(N 2氣體)等惰性氣體,從下表面噴嘴36朝向基板W的下表面供給氮氣(N 2氣體)等惰性氣體。朝向基板W的下表面供給的氮氣繞入基板W的上表面側。因此,從下表面噴嘴36噴出的氮氣結果供給至空間65。由此,利用惰性氣體對收容空間67整體內的環境進行置換,結果空間65內的環境置換為惰性氣體(置換步驟)。即,可減低空間65內的氧濃度。
繼而,執行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具體而言,在惰性氣體填充於空間65中的情況下,打開氧化流體閥51。由此,如圖6B所示,從第一管31朝向基板W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過氧化氫水等氧化流體(變質流體)(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氧化流體噴出步驟)。
氧化流體因離心力而遍及基板W的整個上表面。基板W上的氧化流體因離心力而從基板W朝徑向外側飛散,並由處理杯4接住。
通過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氧化流體而將基板W的銅配線102(參照圖2)的表層氧化(變質),從而形成氧化銅層103(參照圖2)(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
繼而,執行第一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3)。具體而言,在氧化流體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持續規定時間(例如10秒)後,關閉氧化流體閥51,打開第一沖洗液閥52。由此,停止氧化流體從第一管31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的供給,並從第一管31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DIW等沖洗液(第一沖洗液供給步驟、第一沖洗液噴出步驟)。即,朝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的流體從過氧化氫水切換為DIW(過氧化氫水→DIW)。
從第一管31噴出的沖洗液為利用插裝於第一沖洗液配管42的脫氣單元80進行了脫氣的沖洗液(脫氣第一沖洗液供給步驟)。在從第一管31噴出沖洗液時,收容空間67(空間65)內的環境已由惰性氣體置換。即,沖洗液在維持被脫氣時的溶存氧濃度的狀態下供給至基板W的上表面。
沖洗液因離心力而遍及基板W的整個上表面。由此,基板W上的氧化流體通過沖洗液而被沖洗掉。基板W上的氧化流體及沖洗液因離心力而從基板W朝徑向外側飛散,並由處理杯4接住。
繼而,執行酸性藥液供給步驟(步驟S4)。在沖洗液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持續規定時間(例如10秒)後,關閉第一沖洗液閥52。然後,打開酸性藥液閥53。由此,如圖6C所示,從第二管32朝向基板W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乙酸水溶液等酸性藥液(酸性藥液供給步驟、酸性藥液噴出步驟)。
酸性藥液為蝕刻液的一例,因此酸性藥液供給步驟也是蝕刻液供給步驟。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包含有機酸的乙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因此酸性藥液供給步驟也是有機酸供給步驟。
著落至基板W的上表面的酸性藥液因離心力而遍及基板W的整個上表面。由此,基板W上的沖洗液置換為酸性藥液。基板W上的氧化流體及沖洗液因離心力而從基板W朝徑向外側飛散,並由處理杯4接住。
通過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酸性藥液而將基板W的氧化銅層103(參照圖2)選擇性地去除(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即,在基板W的銅配線102中,將由氧化流體氧化而成為氧化銅層103的部分選擇性地去除。在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在所有的溝槽101內,銅配線102的至少一部分變質為氧化銅層103,對氧化銅層103進行蝕刻並加以去除。
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為利用插裝於酸性藥液配管43的脫氣單元81進行了脫氣的酸性藥液(脫氣酸性藥液供給步驟)。在從第二管32噴出酸性藥液時,收容空間67(空間65)內的環境已由惰性氣體置換。即,酸性藥液在維持被脫氣時的溶存氧濃度的狀態下供給至基板W的上表面。
酸性藥液中的溶存氧濃度優選為200ppb以下,更優選為70ppb以下。如上所述,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溶存氧濃度極低的酸性藥液。因此,通過酸性藥液而進一步選擇性地去除氧化銅層103。
繼而,執行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在酸性藥液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持續規定時間(例如10秒)後,關閉酸性藥液閥53,取而代之,打開第二沖洗液閥54。由此,從第二管32朝向基板W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DIW等沖洗液(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第二沖洗液噴出步驟)。即,朝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的流體從乙酸水溶液切換為DIW(乙酸水溶液→DIW)。
沖洗液因離心力而遍及基板W的整個上表面。由此,基板W上的酸性藥液通過沖洗液而被沖洗掉。基板W上的蝕刻液及沖洗液因離心力而從基板W朝徑向外側飛散,並由處理杯4接住。
從第二管32噴出的沖洗液為利用插裝於第二沖洗液配管44的脫氣單元82進行了脫氣的沖洗液(脫氣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在從第二管32噴出沖洗液時,收容空間67(空間65)內的環境已由惰性氣體置換。即,沖洗液在維持被脫氣時的溶存氧濃度的狀態下供給至基板W的上表面。
在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中,在沖洗液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持續規定時間(例如10秒)後,關閉第二沖洗液閥54,取而代之,打開氧化流體閥51。由此,再次執行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然後,繼第二次的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之後,依次執行第一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3)、酸性藥液供給步驟(步驟S4)及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之後,執行規定次數的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由此,交替地執行多次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與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
在執行規定次數的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後,執行有機溶劑供給步驟(步驟S6)以後的步驟。換言之,在最後的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之後,執行有機溶劑供給步驟(步驟S6)以後的步驟。通過將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各執行一次而將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及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各執行一次(1次循環)。
在最後的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之後,執行有機溶劑供給步驟(步驟S6)。詳細而言,在沖洗液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持續規定時間(例如10秒)後,關閉第二沖洗液閥54,取而代之,打開有機溶劑閥56。由此,如圖6D所示,從第四管34朝向基板W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IPA等有機溶劑(有機溶劑供給步驟、有機溶劑噴出步驟)。
有機溶劑因離心力而遍及基板W的整個上表面。有機溶劑與第二沖洗液混合。因此,基板W上的第二沖洗液與重新供給的有機溶劑一同從基板W上被排除。由此,基板W上的第二沖洗液經有機溶劑置換。基板W上的第二沖洗液及有機溶劑因離心力而從基板W朝徑向外側飛散,並由處理杯4接住。
繼而,執行被覆劑供給步驟(步驟S7)。詳細而言,在有機溶劑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持續規定時間(例如10秒)後,關閉有機溶劑閥56,取而代之,打開被覆劑閥55。由此,如圖6E所示,從第三管33朝向基板W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被覆劑(被覆劑供給步驟、被覆劑噴出步驟)。
被覆劑因離心力而遍及基板W的整個上表面。被覆劑與有機溶劑混合。因此,基板W上的有機溶劑與重新供給的被覆劑一同從基板W上被排除。由此,基板W上的有機溶劑經被覆劑置換,且基板W的上表面由被覆劑覆蓋。基板W上的有機溶劑及被覆劑因離心力而從基板W朝徑向外側飛散,並由處理杯4接住。
繼而,執行基板乾燥步驟(步驟S8)。具體而言,關閉被覆劑閥55。由此,停止被覆劑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然後,通過由基板W的旋轉引起的離心力以及氮氣的噴吹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並通過使基板W上的被覆劑中的有機溶媒蒸發,從而在基板W上形成被覆膜。此時,也可利用內置於自旋底座21內的加熱器(未圖示)等對基板W進行加熱,由此使被覆劑中的有機溶劑蒸發。
然後,自旋馬達23使基板W例如以2000rpm旋轉。由此,將基板W上的液體成分甩掉,從而使基板W乾燥。
之後,自旋馬達23使自旋夾頭5的旋轉停止。然後,關閉第一惰性氣體閥57及第二惰性氣體閥58。然後,支撐構件升降單元27使支撐構件7移動至上位置。之後,也參照圖1,搬運機器人CR進入處理單元2,從自旋夾頭5撈取處理完畢的基板W,並朝處理單元2外搬出(步驟S9:基板搬出步驟)。所述基板W從搬運機器人CR傳遞至搬運機器人IR,並通過搬運機器人IR而收納於載體C。
這裡,與本實施方式不同,假設酸性藥液為主要包含氟化氫作為在蝕刻氧化銅層103時與氧化銅分子108反應的反應化合物的液體(氫氟酸)的情況。氟化氫的尺寸(氟化物離子107與氫離子成對的離子對107A的尺寸)與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106相同或小於所述間隙106。因此,如圖7A所示,酸性藥液中所含的氟化物離子107與氫離子成對的離子對107A在晶界105容易進入氧化銅分子108之間。即,反應化合物容易進入間隙106。因此,如圖7B中所示,在晶界105中,容易進行蝕刻。
因此,在將主要包含氟化氫作為反應化合物的氫氟酸用作酸性藥液的情況下,氧化銅層103的晶界密度越高,蝕刻速度越上升。
另一方面,如第一實施方式所述,在酸性藥液為包含具有大於存在於晶界105的間隙106的尺寸的乙酸作為反應化合物的乙酸水溶液的情況下,如圖8A所示,酸性藥液中所含的乙酸分子109與氫離子成對的離子對109A在晶界105難以進入氧化銅分子108之間。即,反應化合物難以進入間隙106。因此,如圖8B所示,在晶粒104與晶界105的任一者中,均相同程度地進行蝕刻。即,在酸性藥液主要包含乙酸等有機酸作為反應化合物的情況下,不論晶界密度如何,蝕刻速度均大致一定。換言之,在酸性藥液主要包含乙酸等有機酸作為反應化合物的情況下,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大致相等。
因此,在酸性藥液主要包含乙酸等有機酸作為反應化合物的情況下,不論氧化銅層103的晶界密度如何,均可均勻地蝕刻氧化銅層103而從溝槽101去除。即,即便在寬度L相互不同的多個溝槽101存在於基板W的上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多個溝槽101均勻地去除氧化銅層103。其結果,可在基板W的上表面無不均地去除氧化銅層103。
另外,根據第一實施方式,通過將銅配線102的表層氧化而形成的氧化銅層103由酸性藥液蝕刻。因此,即便在如通過使銅配線102變質為氧化銅層103後再蝕刻氧化銅層103來提高蝕刻精度般的情況下,也可使用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相等的蝕刻液。
另外,根據第一實施方式,在停止氧化銅層形成步驟中的氧化流體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後,開始氧化銅層去除步驟中的酸性藥液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即,停止氧化流體的供給後再開始酸性藥液的供給。因此,與並行地執行氧化流體的供給和酸性藥液的供給的情況相比,容易控制氧化銅層103的蝕刻量。其結果,可精密地控制氧化銅層103的蝕刻量,同時在基板W的上表面無不均地去除氧化銅層103。蝕刻量既稱為凹陷(recess)量,也稱為蝕刻深度。
一般而言,有機酸的分子與無機酸的分子相比,大多由大量的原子構成。因此,一般而言,有機酸的尺寸大於無機酸的尺寸。因此,在使用包含有機酸的液體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不論晶界105的疏密程度如何,均可均勻地蝕刻氧化銅層103而從溝槽101去除。由此,即便在寬度L相互不同的多個溝槽101存在於基板W的上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溝槽101更均勻地去除氧化銅層103。其結果,可在基板W的上表面無不均地去除氧化銅層103。
另外,根據第一實施方式,通過向圖9的(a)及圖9的(b)所示的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過氧化氫水等氧化流體而在銅配線102的表層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氧化銅層103(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然後,如圖9的(c)所示,通過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乙酸水溶液等酸性藥液(蝕刻液),如圖9的(d)所示,將氧化銅層103從基板W的上表面選擇性地去除(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
在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中,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氧化銅層103。銅及氧化銅的一個原子層的厚度為1nm以下(例如0.3nm~0.4nm)。因此,通過在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中選擇性地去除氧化銅層103,可以奈米以下的精度控制金屬層的蝕刻量。因此,即便在寬度L相互不同的多個溝槽101存在於基板W的上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溝槽101以原子層單位均勻地去除氧化銅層103。其結果,可在基板W的上表面無不均(evenly)地去除氧化銅層103。
另外,根據第一實施方式,交替地執行多次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與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通過將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及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各執行一次,所氧化的銅配線102的厚度大致一定。即,達成了銅配線102的自對準氧化(self-aligned oxidation)。因此,所蝕刻的銅配線102的厚度(蝕刻量D1)大致一定(參照圖9的(c))。因此,通過調節反復執行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及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的次數,如圖9的(e)所示,可達成所期望的蝕刻量D2。
如上所述,將以一定的蝕刻量分階段地對銅配線102進行蝕刻稱作數位蝕刻(digital etching)。另外,將通過反復執行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及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來對金屬層(銅配線102)進行蝕刻稱作循環蝕刻(cycle etching)。
在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中形成的氧化銅層103的厚度依存於氧化流體的氧化力。pH越高,即鹼性越高,氧化流體的氧化力越高。過氧化氫水的pH為6~8,因此具有適於形成一個原子層~多個原子層的氧化銅層103的氧化力。因而,為了形成氧化銅層103,若為向基板W的表面供給過氧化氫水的方法,則可形成奈米以下的厚度的氧化銅層103。
如上所述,在使用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的基板處理中,反復執行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也可執行如下基板處理:不反復進行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而將各步驟(步驟S2~步驟S5)各執行一次。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中,如圖10所示,也可執行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氧化流體及酸性藥液的混合液的混合液供給步驟(步驟S10)及從基板W的上表面沖洗混合液的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11)來代替氧化流體供給步驟(步驟S2)~第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5)。在所述基板處理中,各步驟不反復進行而各執行一次。
詳細而言,在將基板W搬入處理單元2並保持於基板保持單元24後,通過磁力而使相向構件6與基板保持單元24卡合。然後,通過自轉馬達23使自旋底座21旋轉而使基板W繞旋轉軸線A1旋轉。然後,使基板W的上表面與相向部60的相向面60a之間的空間65充滿惰性氣體。在所述狀態下,打開氧化流體閥51及酸性藥液閥53。
由此,從中央噴嘴9的第一管31朝向基板W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過氧化氫水等氧化流體,並從中央噴嘴9的第二管32朝向基板W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乙酸水溶液等酸性藥液。從中央噴嘴9噴出的氧化流體及酸性藥液例如在基板W上的著落點混合。由此,如圖11所示,形成氧化流體及酸性藥液的混合液,從而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混合液(混合液供給步驟)。並行地執行酸性藥液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與氧化流體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
供給至基板W的上表面的混合液因離心力而遍及基板W的整個上表面。基板W上的混合液因離心力而從基板W朝徑向外側飛散,並由處理杯4接住。
通過向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混合液而同時進行由基板W的銅配線102(參照圖2)的氧化引起的氧化銅層103(參照圖2)的形成(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及氧化銅層103的蝕刻(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
繼而,執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11)。在混合液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持續規定時間(例如10秒)後,關閉氧化流體閥51及酸性藥液閥53。另一方面,打開第一沖洗液閥52及第二沖洗液閥54。由此,從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朝向基板W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DIW等沖洗液(沖洗液供給步驟、沖洗液噴出步驟)。即,朝基板W的上表面供給的流體從混合液切換為DIW(混合液→DIW)。
供給至基板W的上表面的沖洗液因離心力而遍及基板W的整個上表面。基板W上的混合液及沖洗液因離心力而從基板W朝徑向外側飛散,並由處理杯4接住。
從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噴出的沖洗液為經脫氣的沖洗液(脫氣沖洗液供給步驟)。在從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噴出沖洗液時,收容空間67(空間65)內的環境已由惰性氣體置換。即,沖洗液在維持被脫氣時的溶存氧濃度的狀態下供給至基板W的上表面。在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11)中,也可從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的任一者噴出沖洗液。
之後,與圖5所示的基板處理同樣地,執行有機溶劑供給步驟(步驟S6)~基板搬出步驟(步驟S9)。
在所述基板處理中,與氧化銅層形成步驟中的氧化流體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並行地執行氧化銅層去除步驟中的酸性藥液朝基板W的上表面的供給。因此,可一邊使銅配線102變質為氧化銅層103,一邊將氧化銅層103去除。因此,與停止氧化流體的供給後再開始酸性藥液的供給的情況相比,可迅速地去除氧化銅層103。其結果,可減低基板處理所需的時間,同時在基板W的上表面無不均地去除氧化銅層103。
關於從噴出口9a噴出的氧化流體及酸性藥液,氧化流體及酸性藥液只要在剛剛從噴出口9a噴出後且從噴出口9a朝向基板W的上表面的期間、或著落於基板W的上表面時混合即可。也能夠使用具備可噴出預先準備的混合液的中央噴嘴9的基板處理裝置來執行所述基板處理。
<第二實施方式>
圖12是第二實施方式的處理單元2P的示意圖。圖13是經第二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處理的基板的表層附近的剖面圖。在圖12及圖13以及後述的圖14及圖15中,關於與所述圖1~圖11所示的構成相同的構成,標注與圖1等相同的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第二實施方式的處理單元2P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處理單元2(參照圖3)主要不同的方面在於:使用處理對象層為多晶矽層203(參照圖13)的基板W1的方面及蝕刻液為鹼性藥液的方面。
詳細而言,基板W1在表層附近包含形成有多個溝槽201(凹部)的半導體層200及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各溝槽201內的多晶矽層203。
溝槽201例如為線狀。線狀的溝槽201的寬度L1為與溝槽201延伸的方向及基板W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溝槽201的大小。多個溝槽201的寬度L1並非全部相同,在基板W1的表層附近,形成有至少兩種以上寬度L1的溝槽201。寬度L1也是多晶矽層203的寬度。
多晶矽層203通過CVD等方法而形成於溝槽201內。多晶矽層203包含多個晶粒204。晶界205中的矽原子彼此之間的距離較晶粒204中的矽原子彼此之間的距離更寬廣。因此,在晶界205中,在矽原子彼此之間存在可供後述的鹼性藥液等蝕刻液進入的間隙。晶界205中的矽原子彼此之間的間隙例如為2Å~5Å。
與在第一實施例同樣地,晶界205是晶格缺陷的一種,且因原子排列的紊亂而形成。晶界205中的矽原子彼此之間的間隙的尺寸也是晶界205的晶格缺陷的尺寸。
當在形成於基板表面的溝槽201內使多晶矽的晶體生長時,形成於溝槽201內的晶粒204的大小根據溝槽201的寬度L1而變化。詳細而言,溝槽201的寬度L1越窄,晶粒204越難以生長,溝槽201的寬度L1越寬廣,晶粒204越容易生長。因此,溝槽201的寬度L1越窄,越容易形成小的晶粒204,溝槽201的寬度L1越寬廣,越容易形成大的晶粒204。即,溝槽201的寬度L1越窄,晶界205的密度越高,溝槽201的寬度L1越寬廣,晶界205的密度越低。
參照圖12,處理單元2的中央噴嘴9未構成為噴出氧化流體,而構成為供給鹼性藥液來代替噴出酸性藥液。中央噴嘴9不包括第一管31,第二管32向基板W1的上表面供給四甲基氫氧化銨(Tetramethyl ammonium Hydroxide,TMAH)水溶液等鹼性藥液。第二管32作為鹼性藥液供給單元發揮功能。從第二管32噴出的鹼性藥液為蝕刻液的一例。即,第二管32也是蝕刻液供給單元的一例。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二管32連接於供鹼性藥液及沖洗液這兩者通過的公用配管90。公用配管90分支為插裝有鹼性藥液閥91的鹼性藥液配管92及插裝有沖洗液閥93的沖洗液配管94。在鹼性藥液配管92插裝有對鹼性藥液進行脫氣的脫氣單元84。在沖洗液配管94插裝有對沖洗液進行脫氣的脫氣單元85。
若打開鹼性藥液閥91,則經脫氣的鹼性藥液經由鹼性藥液配管92及公用配管90而供給至第二管32。鹼性藥液利用脫氣單元84進行了脫氣並從第二管32的噴出口(中央噴嘴9的噴出口9a)向下方連續噴出。
若打開沖洗液閥93,則沖洗液經由沖洗液配管94及公用配管90而供給至第二管32。沖洗液利用脫氣單元85進行了脫氣並從第二管32的噴出口向下方連續噴出。即,從第二管32供給的流體通過控制鹼性藥液閥91與沖洗液閥93而切換為鹼性藥液及沖洗液的任一者。
在使用TMAH水溶液作為從第二管32噴出的鹼性藥液的情況下,不論晶界205的密度如何,對多晶矽層203的蝕刻速度均一定。詳細而言,在使用TMAH水溶液作為從第二管32噴出的鹼性藥液的情況下,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相等。即便在使用三甲基-2-羥基乙基氫氧化銨(TMY)水溶液作為鹼性藥液的情況下,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也相等。
對多晶矽層203的蝕刻速度無需與晶界205的密度無關而為完全一定,只要與晶界205的密度無關而為大致一定即可。即,只要是使用了由本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處理過的基板W1的半導體元件正常發揮功能的程度,則蝕刻速度也可根據晶界205的密度的大小而變動。
同樣地,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無需完全一致,只要兩蝕刻速度大致相等即可。所謂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大致相等,是指在使用了由本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處理過的基板W1的半導體元件正常發揮功能的程度下相等。
從第二管32噴出的鹼性藥液優選為主要包含具有大於存在於晶界205的間隙的尺寸的化合物作為在蝕刻多晶矽層203時與矽原子208反應的反應化合物。因此,從第二管32噴出的鹼性藥液優選為TMAH水溶液,但並不限定於此。即,從第二管32噴出的鹼性藥液也可為TMAH水溶液以外的包含有機鹼的水溶液。
在鹼性藥液為水溶液的情況下,所謂“反應化合物的尺寸”,是指在水溶液中成對的反應化合物的離子與氫氧化物離子的整體(離子對)的尺寸。即,在反應化合物為TMAH的情況下,TMAH的尺寸,是指成對的TMAH離子及氫氧化物離子的整體(離子對)的尺寸。在反應化合物為TMY的情況下,TMY的尺寸,是指成對的TMY離子及氫氧化物離子的整體(離子對)的尺寸。
作為無機鹼的一種的氨水溶液中所含的氨離子及氫氧化物離子的整體的尺寸與存在於晶界205的間隙相同或小於所述間隙。TMAH或TMY的尺寸大於氨的尺寸,並且大於存在於晶界205的間隙。氨的分子尺寸為約2Å,相對於此,根據分子模型(model)而算出的TMAH的分子尺寸為約7Å,TMY的分子尺寸為約9Å。
即,氨的分子尺寸與晶界205中的矽原子彼此之間的間隙(2Å~5Å)相同或小於所述間隙。相對於此,TMAH的分子尺寸及TMY的分子尺寸大於晶界205中的矽原子彼此之間的間隙(2Å~5Å)。
認為成對的TMAH離子及氫氧化物離子的整體(離子對)的尺寸大於間隙的尺寸,具體而言,認為大於5Å。認為成對的TMY離子及氫氧化物離子的整體(離子對)的尺寸也大於間隙的尺寸,具體而言,認為也大於5Å。
從第二管32噴出的有機鹼例如可為包含TMAH及TMY中的至少一種的水溶液。第二管32也是有機鹼供給單元。另外,鹼性藥液無需為有機鹼水溶液,也可為有機鹼的熔液(melt)。
從第二管32噴出的鹼性藥液只要主要包含尺寸大於存在於晶界205的間隙的化合物作為反應化合物,則也可包含具有與存在於晶界205的間隙相同或小於所述間隙的尺寸的化合物(例如氨)作為反應化合物。
從第二管32噴出的沖洗液並不限於DIW,也可為碳酸水、電解離子水、稀釋濃度(例如1ppm~100ppm左右)的鹽酸水、稀釋濃度(例如1ppm~100ppm左右)的稀釋氨水、還原水(氫水)。從第二管32噴出的沖洗液優選為經脫氣者。
圖14是用以對利用第二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的基板處理的一例進行說明的流程圖。圖15是表示利用第二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的基板處理的圖解性剖面圖。
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中,例如,如圖14所示,依序執行基板搬入步驟(步驟S1)、鹼性藥液供給步驟(步驟S20)、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21)、有機溶劑供給步驟(步驟S6)、被覆劑供給步驟(步驟S7)、基板乾燥步驟(步驟S8)及基板搬出步驟(步驟S9)。在所述基板處理中,各步驟不反復進行而各執行一次。
詳細而言,準備具有形成有多個溝槽201的上表面的基板W1(基板準備步驟)。然後,在將基板W1搬入處理單元2並保持於基板保持單元24後,通過磁力而使相向構件6與基板保持單元24卡合。然後,通過自轉馬達23使自旋底座21旋轉而使基板W1繞旋轉軸線A1旋轉。然後,使基板W1的上表面與相向部60的相向面60a之間的空間65充滿惰性氣體。在使基板W1的上表面與相向部60的相向面60a之間的空間65充滿惰性氣體的狀態下,打開鹼性藥液閥91。由此,如圖15所示,從中央噴嘴9的第二管32朝向基板W1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TMAH水溶液等鹼性藥液(鹼性藥液供給步驟、鹼性藥液噴出步驟)。
供給至基板W1的上表面的鹼性藥液因離心力而遍及基板W1的整個上表面。基板W1上的鹼性藥液因離心力而從基板W1朝徑向外側飛散,並由處理杯4接住。
通過向基板W1的上表面供給鹼性藥液,進行多晶矽層203的蝕刻,從而去除多晶矽層203的至少一部分(多晶矽層去除步驟、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在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在所有的溝槽201內,對多晶矽層203的至少一部分進行蝕刻並加以去除。
繼而,執行沖洗液供給步驟(步驟S21)。在鹼性藥液朝基板W1的上表面的供給持續規定時間(例如10秒)後,關閉鹼性藥液閥91。另一方面,打開沖洗液閥93。由此,如圖15所示,從第二管32朝向基板W1的上表面的中央區域供給(噴出)DIW等沖洗液(沖洗液供給步驟、沖洗液噴出步驟)。即,朝基板W1的上表面供給的流體從TMAH水溶液切換為DIW(TMAH水溶液→DIW)。
從第二管32噴出的沖洗液為利用脫氣單元85進行了脫氣的沖洗液(脫氣沖洗液供給步驟)。在從第二管32噴出沖洗液時,收容空間67(空間65)內的環境已由惰性氣體置換。即,沖洗液在維持被脫氣時的溶存氧濃度的狀態下供給至基板W1的上表面。
之後,與圖5所示的基板處理同樣地,執行有機溶劑供給步驟(步驟S6)~基板搬出步驟(步驟S9)。
參照圖8A及圖8B的括弧,根據第二實施方式,鹼性藥液為包含具有大於存在於晶界205的間隙206的尺寸的TMAH作為反應化合物的TMAH水溶液。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TMAH離子209與氫氧化物離子成對的離子對209A在晶界205難以進入矽原子208之間。即,反應化合物難以進入間隙206。因此,在晶粒204與晶界205的任一者中,均相同程度地進行蝕刻。即,在鹼性藥液主要包含TMAH等有機鹼作為反應化合物的情況下,不論晶界密度如何,蝕刻速度均大致一定。換言之,在鹼性藥液主要包含TMAH等有機鹼作為反應化合物的情況下,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大致相等。
因此,在鹼性藥液主要包含TMAH等有機鹼作為反應化合物的情況下,不論多晶矽層203的晶界密度如何,均可均勻地蝕刻多晶矽層203而從溝槽201去除。即,即便在寬度L1相互不同的多個溝槽201存在於基板W1的上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多個溝槽201均勻地去除多晶矽層203。其結果,可在基板W1的上表面無不均地去除多晶矽層203。
一般而言,有機鹼的分子與無機鹼的分子相比,大多由大量的原子構成,因此尺寸大。因此,在使用包含有機鹼的液體作為鹼性藥液的情況下,不論晶界205的疏密程度如何,均可均勻地蝕刻多晶矽層203而從溝槽201去除。由此,即便在寬度L1相互不同的多個溝槽201存在於基板W1的上表面的情況下,也可從溝槽201更均勻地去除多晶矽層203。其結果,可在基板W1的上表面無不均地去除多晶矽層203。
<第三實施方式>
圖16是第三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所具備的處理單元2Q的示意圖。在圖16中,關於與所述圖1~圖15所示的構成相同的構成,標注與圖1等相同的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第三實施方式的處理單元2Q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處理單元2(參照圖3)主要不同的方面在於:可切換供給至基板W的上表面的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的方面。
詳細而言,在處理單元2Q的與中央噴嘴9的第二管32連接的第二公用配管39分支連接有氫氟酸配管110、乙酸水溶液配管111、檸檬酸水溶液配管112以及第二沖洗液配管44。在氫氟酸配管110插裝有氫氟酸閥120。在乙酸水溶液配管111插裝有乙酸水溶液閥121及脫氣單元126。在檸檬酸水溶液配管112插裝有檸檬酸水溶液閥122及脫氣單元127。氫氟酸閥120、乙酸水溶液閥121及檸檬酸水溶液閥122由控制器3控制(參照圖4)。
若打開氫氟酸閥120,則氫氟酸經由氫氟酸配管110及第二公用配管39而供給至第二管32。若打開乙酸水溶液閥121,則乙酸水溶液經由乙酸水溶液配管111及第二公用配管39而供給至第二管32。若打開檸檬酸水溶液閥122,檸檬酸水溶液經由檸檬酸水溶液配管112及第二公用配管39而供給至第二管32。
在第三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中,可執行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1相同的基板處理。在第三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中,執行酸性藥液種類選擇步驟(蝕刻液選擇步驟),所述酸性藥液種類選擇步驟是從多種液體種類中選擇在酸性藥液供給步驟(圖5的步驟S4)中供給至基板W的上表面的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以使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相等。
在酸性藥液種類選擇步驟中,詳細而言,根據多個溝槽101的寬度L來選擇從第二管32噴出的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以使基板處理中所使用的基板W的整個上表面區域中的溝槽101的寬度L的平均越小,供給至基板W的上表面的酸性藥液中所含的反應化合物的尺寸越大。
根據第三實施方式,蝕刻液的液體種類是以使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相等的方式選擇。因此,可在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選擇適於基板W的蝕刻液的液體種類。
在使用鹼性藥液作為蝕刻液的情況下,只要構成為能夠從中央噴嘴9供給多種鹼性藥液,則可執行鹼性藥液種類選擇步驟。在鹼性藥液種類選擇步驟中,關於在鹼性藥液供給步驟(圖14的步驟S20)中供給至基板W1的上表面的鹼性藥液的液體種類,根據多個溝槽201的寬度L1來選擇從第二管32噴出的鹼性藥液的液體種類,以使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相等。
以下,使用圖17~圖21,對為了證實在表面形成有寬度相互不同的多個溝槽的基板的均勻蝕刻而進行的實驗的結果進行說明。在以下的實驗中,在並無特別記載的情況下,用作氧化流體的過氧化氫水(H 2O 2)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3%,用作氧化流體的臭氧化去離子水(DIO 3)的濃度為7ppm。另外,在並無特別記載的情況下,用作酸性藥液的氫氟酸(HF)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05%,用作酸性藥液的乙酸水溶液(AA)及檸檬酸水溶液(CA)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1%。
首先,進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所述蝕刻量是對在寬度相互不同的溝槽中形成有銅配線的基板實施循環蝕刻後的蝕刻量。
具體而言,進行用以比較由氧化流體的液體種類引起的蝕刻量的差異的實驗及用以比較由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引起的蝕刻量的差異的實驗。在以下的各實驗中,為了測定溝槽內的銅配線的凹陷量(蝕刻量),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日立高新技術(Hitachi High-Technologies)製造的SU-8000)來觀察基板的剖面(關於後述的與圖22及圖23相關的實驗,也相同)。
首先,對用以比較由氧化流體的液體種類引起的蝕刻量的差異的實驗進行說明。具體而言,執行如下實驗:在對基板實施使用氫氟酸作為酸性藥液、使用過氧化氫水作為氧化流體的循環蝕刻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在對基板實施使用氫氟酸作為酸性藥液、使用臭氧化去離子水作為氧化流體的循環蝕刻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
在使用過氧化氫水的循環蝕刻中,將在室溫的環境下利用過氧化氫水對基板處理10秒後,在室溫的環境下利用氫氟酸對基板處理10秒作為1次循環,進行10次所述循環。在使用過氧化氫水的循環蝕刻中,將在室溫的環境下利用臭氧化去離子水對基板處理10秒後,在室溫的環境下利用氫氟酸對基板處理10秒作為1次循環,進行9次所述循環。
圖17是針對每一氧化流體的液體種類,示出循環蝕刻後的基板表面附近的剖面的SEM圖像的圖。圖18是針對每一氧化流體的液體種類,示出銅配線寬度與循環蝕刻後的蝕刻量的關係的圖表。
在圖17及圖18中,由“H 2O 2→HF”表示使用過氧化氫水及氫氟酸的循環蝕刻,由“DIO 3→HF”表示使用臭氧化去離子水及氫氟酸的循環蝕刻。
如圖18所示,即便在使用任一氧化流體的情況下,銅配線寬度越窄,蝕刻量越增大。另外,關於由氧化流體的液體種類引起的蝕刻量對銅配線寬度的依存性,未觀察到差異。認為其結果是基於過氧化氫水中所含的過氧化氫(H 2O 2)的尺寸與臭氧化去離子水中所含的臭氧(O 3)的尺寸為相同程度而得。即,兩氧化流體中的反應化合物的尺寸為相同程度,因此推測過氧化氫朝晶界的進入性與臭氧朝晶界的進入性為相同程度,即便在使用任一氧化流體的情況下,也是溝槽寬度(銅配線寬度)越窄,蝕刻量越增大。
繼而,對用以比較由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引起的蝕刻量的差異的實驗進行說明。具體而言,執行如下實驗:在對基板實施使用氫氟酸作為酸性藥液、使用過氧化氫水作為氧化流體的循環蝕刻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在對基板實施使用檸檬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使用過氧化氫水作為氧化流體的循環蝕刻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在對基板實施使用乙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使用過氧化氫水作為氧化流體的循環蝕刻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
在使用氫氟酸的循環蝕刻中,將在室溫的環境下利用過氧化氫水對基板處理10秒後,在室溫的環境下利用氫氟酸對基板處理10秒作為1次循環,進行10次所述循環。在使用檸檬酸水溶液的循環蝕刻中,將在室溫的環境下利用過氧化氫水對基板處理10秒後,在室溫的環境下利用檸檬酸水溶液對基板處理10秒作為1次循環,進行5次所述循環。在使用乙酸水溶液的循環蝕刻中,將在室溫的環境下利用過氧化氫水對基板處理10秒後,在室溫的環境下利用乙酸水溶液對基板處理10秒作為1次循環,進行5次所述循環。
圖19是針對每一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示出反復進行利用氧化流體的銅配線的氧化與利用酸性藥液的氧化銅層的蝕刻之後的基板表面附近的剖面的SEM圖像的圖。圖20是針對每一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示出銅配線寬度與由循環蝕刻引起的蝕刻量的關係的圖表。
在圖19及圖20中,由“H 2O 2→HF”表示使用過氧化氫水及氫氟酸的循環蝕刻,由“H 2O 2→CA”表示使用過氧化氫水及檸檬酸水溶液的循環蝕刻。進而,由“H 2O 2→AA”表示使用過氧化氫水及乙酸水溶液的循環蝕刻。
如圖19及圖20所示,在使用氫氟酸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銅配線寬度越窄,蝕刻量越增大。另一方面,在使用乙酸水溶液或檸檬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不論銅配線寬度如何,蝕刻量均為相同程度。
詳細而言,在使用氫氟酸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觀察到若寬度變大,則蝕刻量變小的傾向,寬度為2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35nm,寬度為44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10nm。在所述實驗中,基於進行10次10秒的氫氟酸處理,可計算出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為0.35nm/sec、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為0.1nm/sec。
因此,在使用氫氟酸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基板表面中的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相對於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的比例為3.5。因此,可知:在使用氫氟酸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不同。
相對於此,在使用檸檬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寬度為2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18nm,寬度為4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13nm,寬度為12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13nm,寬度為44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15nm。在所述實驗中,基於進行5次10秒的檸檬酸水溶液處理,可計算出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為0.36nm/sec、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為0.26nm/sec。
因此,在使用檸檬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基板表面中的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相對於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的比例為約1.4。因此,可知:在使用檸檬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大致相等。
即便在使用乙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也獲得與使用檸檬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相同的結果。詳細而言,在使用乙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寬度為2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13nm,寬度為4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10nm,寬度為12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13nm,寬度為44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13nm。在所述實驗中,基於進行5次10秒的乙酸水溶液處理,可計算出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為0.26nm/sec、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為0.20nm/sec。
因此,在使用乙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基板表面中的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相對於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的比例為1.3。因此,可知:在使用乙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大致相等。
認為這些結果是基於氟化氫的尺寸(由氟化物離子與氫離子形成的離子對的大小)小於晶界中的銅原子彼此之間的間隙的大小,乙酸的尺寸(由乙酸根離子與氫離子形成的離子對的大小)或檸檬酸的尺寸(由檸檬酸根離子與氫離子形成的離子對的大小)大於晶界中的銅原子彼此之間的間隙的大小而得。
詳細而言,由氟化物離子與氫離子形成的離子對小於晶界中的銅原子彼此之間的間隙,因此容易進入晶界。因此,推測寬度為20nm或50nm的銅配線(晶界密度高的銅配線)的蝕刻量大於寬度為120nm或440nm的銅配線(晶界密度低的銅配線)的蝕刻量。
另一方面,乙酸及檸檬酸的尺寸大於晶界中的銅原子彼此之間的間隙,因此由乙酸根離子與氫離子形成的離子對或由檸檬酸根離子與氫離子形成的離子對難以進入晶界,主要蝕刻晶粒的表面附近。因此,推測在將乙酸水溶液或檸檬酸水溶液用作酸性藥液的情況下,不論銅配線寬度如何,蝕刻量均為相同程度。
圖21是針對氧化流體及酸性藥液的每個組合,示出循環蝕刻後的蝕刻量的圖表。在圖21中,除了圖17~圖20所示的條件下的循環蝕刻以外,也示出在與圖17~圖20所示的條件不同的條件下進行循環蝕刻而得的結果。
具體而言,在圖21中示出在使用過氧化氫水與氫氟酸的循環蝕刻中,將過氧化氫水的質量百分比濃度變更為6%時的蝕刻量(參照“6% H 2O 2→HF”)。另外,在圖21中示出在使用過氧化氫水與氫氟酸的循環蝕刻中,將過氧化氫水的質量百分比濃度變更為0.75%時的蝕刻量(“0.75% H 2O 2→HF”)。
進而,在圖21中也示出在使用過氧化氫水與氫氟酸的循環蝕刻中,將每一循環的過氧化氫水的處理時間變更為5秒時的蝕刻量(“5 s H 2O 2→HF”)。另外,在圖21中也示出在使用過氧化氫水與氫氟酸的循環蝕刻中,將每一循環的過氧化氫水的處理時間變更為15秒時的蝕刻量(“15 s H 2O 2→HF”)。
進而,在圖21中也示出在使用過氧化氫水與檸檬酸水溶液的循環蝕刻中,將循環數設為10次時的蝕刻量(“H 2O 2→CA10次循環”)。另外,在圖21中示出在使用過氧化氫水與檸檬酸水溶液的循環蝕刻中,將循環數設為10次且使用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75%的過氧化氫水時的蝕刻量(“0.75% H 2O 2→CA”10次循環)。
如圖21所示,在使用氫氟酸作為酸性藥液的循環蝕刻中,即便為任一條件,也獲得寬度小的銅配線的蝕刻量與寬度大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的差大的結果。另一方面,在使用檸檬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循環蝕刻中,即便為任一條件,也獲得寬度小的銅配線的蝕刻量與寬度大的銅配線的蝕刻量大致相等的結果。
繼而,進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所述蝕刻量是利用氧化流體與酸性藥液的混合液對在寬度相互不同的溝槽中形成有銅配線的基板實施蝕刻後的蝕刻量。
具體而言,進行用以比較由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引起的蝕刻量的差異的實驗。在所述實驗中,執行如下實驗:在利用氫氟酸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對基板實施蝕刻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在利用檸檬酸水溶液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實施蝕刻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在利用乙酸水溶液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實施蝕刻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
在利用氫氟酸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的蝕刻中,在室溫環境下,利用過氧化氫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3%且氟化氫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05%的混合液對基板進行10秒處理。在利用檸檬酸水溶液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的蝕刻中,在室溫環境下,利用過氧化氫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3%且檸檬酸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05%的混合液對基板進行20秒處理。在利用乙酸水溶液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的蝕刻中,在室溫環境下,利用過氧化氫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3%且乙酸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0.05%的混合液對基板進行20秒處理。
圖22是針對每一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示出利用氧化流體與酸性藥液的混合液蝕刻銅配線後的基板表面附近的剖面的SEM圖像的圖。圖23是針對每一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示出利用氧化流體與酸性藥液的混合液蝕刻銅配線時的銅配線的寬度與蝕刻量的關係的圖表。
在圖22及圖23中,由“H 2O 2/HF”表示使用過氧化氫水及氫氟酸的混合液的蝕刻,由“H 2O 2/CA”表示使用過氧化氫水及檸檬酸水溶液的混合液的蝕刻。進而,由“H 2O 2/AA”表示使用過氧化氫水及乙酸水溶液的混合液的蝕刻。
如圖22及圖23所示,在利用氫氟酸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的蝕刻中,即便銅配線為任一寬度,蝕刻量也為與溝槽的深度大致相同的80nm~85nm左右。即,可推測:即便銅配線為任一寬度,也會將溝槽內的銅配線全部去除。因此,在利用氫氟酸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對基板實施蝕刻後測定蝕刻量的實驗中,無法評價蝕刻量相對於銅配線寬度的均勻性。
相對於此,在利用檸檬酸水溶液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的蝕刻中,寬度為2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40nm,寬度為4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50nm,寬度為12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45nm,寬度為44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28nm。基於利用混合液進行10秒處理,可計算出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為2.5nm/sec、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為1.4nm/sec。因此,在使用檸檬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基板表面中的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相對於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的比例為約1.8。因此,可知:在利用檸檬酸水溶液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的蝕刻中,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大致相等。
即便在使用乙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也獲得與使用檸檬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相同的結果。詳細而言,在使用乙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寬度為2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40nm,寬度為4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42nm,寬度為12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52nm,寬度為440nm的銅配線的蝕刻量為60nm。基於利用混合液進行10秒處理,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為3.0nm/sec,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為2.0nm/sec。
因此,在使用乙酸水溶液作為酸性藥液的情況下,基板表面中的蝕刻速度的最大值相對於蝕刻速度的最小值的比例為約1.5。可知:在利用乙酸水溶液與過氧化氫水的混合液的蝕刻中,晶粒蝕刻速度與晶界蝕刻速度大致相等。
根據這些結果,能夠進行與使用圖17~圖21所說明的對在寬度相互不同的溝槽中形成有銅配線的基板實施循環蝕刻後的蝕刻量進行測定的實驗相同的考察。即,乙酸及檸檬酸的尺寸大於晶界中的銅原子彼此之間的間隙,因此由乙酸根離子與氫離子形成的離子對或由檸檬酸根離子與氫離子形成的離子對難以進入晶界,主要蝕刻晶粒的表面附近。因此,推測在將乙酸水溶液或檸檬酸水溶液用作酸性藥液的情況下,不論銅配線寬度如何,蝕刻量均為相同程度。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上所說明的實施方式,進而可以其他實施方式實施。
例如,基板W也可包括包含銅以外的金屬(例如鉻或釕)的金屬層。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為了對液體進行脫氣,使用插裝於配管(第一沖洗液配管42、酸性藥液配管43、第二沖洗液配管44、鹼性藥液配管92、沖洗液配管94、乙酸水溶液配管111、檸檬酸水溶液配管112)的脫氣單元81、82、84、85、126、127。然而,也可向這些配管供給預先進行了脫氣的液體。
在所述實施方式中,溝槽101、201為線狀。然而,溝槽無需為線狀,在俯視時也可為具有關閉的開口部的形狀。具體而言,溝槽在俯視時也可為圓形狀、橢圓形狀或多邊形狀。
在溝槽為這些形狀的情況下,溝槽的寬度是俯視時的最大尺寸。具體而言,於溝槽在俯視時為圓形狀的情況下,溝槽的寬度為所述圓形狀的直徑。於溝槽在俯視時為橢圓形狀的情況下,溝槽的寬度為所述橢圓形狀的長軸。於溝槽在俯視時為四邊形狀的情況下,溝槽的寬度為所述四邊形狀的對角線。
雖針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說明,但這些只不過是為了明確本發明的技術內容而使用的具體例,本發明不應限定於這些具體例來解釋,本發明的範圍僅由隨附的權利要求書來限定。
1:基板處理裝置 2:處理單元 2P:處理單元 2Q:處理單元 3:控制器 3A:處理器 3B:記憶體 4:處理杯 5:自旋夾頭 6:相向構件 7:支撐構件 8:腔室 9:中央噴嘴 9a:噴出口 20:夾頭銷 21:自旋底座 21a:貫穿孔 22:旋轉軸 22a:內部空間 23:自旋馬達 24:基板保持單元 27:支撐構件升降單元 30:套管 31:第一管 32:第二管 33:第三管 34:第四管 35:第五管 36:下表面噴嘴 36a:噴出口 38:第一公用配管 39:第二公用配管 41:氧化流體配管 42:第一沖洗液配管 43:酸性藥液配管 44:第二沖洗液配管 45:被覆劑配管 46:有機溶劑配管 47:第一惰性氣體配管 48:第二惰性氣體配管 51:氧化流體閥 52:第一沖洗液閥 53:酸性藥液閥 54:第二沖洗液閥 55:被覆劑閥 56:有機溶劑閥 57:第一惰性氣體閥 58:第二惰性氣體閥 60:相向部 60a:相向面 60b:貫穿孔 61:環狀部 62:筒狀部 63:凸緣部 63a:定位孔 65:空間 66:第一卡合部 67:收容空間 70:相向構件支撐部 70a:筒狀部插通孔 70b:卡合突起 71:噴嘴支撐部 72:壁部 73:空間 76:第二卡合部 80:脫氣單元 81:脫氣單元 82:脫氣單元 84:脫氣單元 85:脫氣單元 90:公用配管 91:鹼性藥液閥 92:鹼性藥液配管 93:沖洗液閥 94:沖洗液配管 100:絕緣層 101:溝槽 102:銅配線 103:氧化銅層 104:晶粒 105:晶界 106:間隙 107:氟化物離子 107A:離子對 108:氧化銅分子 109:乙酸分子 109A:離子對 110:氫氟酸配管 111:乙酸水溶液配管 112:檸檬酸水溶液配管 120:氫氟酸閥 121:乙酸水溶液閥 122:檸檬酸水溶液閥 126:脫氣單元 127:脫氣單元 200:半導體層 201:溝槽 203:多晶矽層 204:晶粒 205:晶界 206:間隙 208:矽原子 209:TMAH離子 209A:離子對 A1:旋轉軸線 C:載體 CR:搬運機器人 D1:蝕刻量 D2:蝕刻量 IR:搬運機器人 L:寬度 L1:寬度LP:裝載埠 S1~S11、S20、S21:步驟 W:基板 W1:基板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的內部佈局(layout)的示意性平面圖。 圖2是經所述基板處理裝置處理的基板的表層附近的剖面圖。 圖3是所述基板處理裝置所具備的處理單元的示意圖。 圖4是表示所述基板處理裝置的主要部分的電性構成的框圖。 圖5是用以對利用所述基板處理裝置的基板處理的一例進行說明的流程圖。 圖6A~圖6E是表示所述基板處理的圖解性剖面圖。 圖7A及圖7B是用以對使用氫氟酸作為酸性藥液時的蝕刻速度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8A及圖8B是用以對使用乙酸作為酸性藥液時的晶界處的蝕刻的情形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9的(a)~圖9的(e)是用以對由在所述基板處理中交替地執行氧化流體供給步驟與蝕刻液供給步驟引起的基板的表面狀態的變化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10是用以對所述基板處理的另一例進行說明的流程圖。 圖11是表示所述基板處理的又一例的圖解性剖面圖。 圖12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所具備的處理單元的示意圖。 圖13是經第二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處理的基板的表層附近的剖面圖。 圖14是用以對利用第二實施方式的所述基板處理裝置的基板處理的一例進行說明的流程圖。 圖15是表示利用第二實施方式的所述基板處理裝置的基板處理的一例的圖解性剖面圖。 圖16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基板處理裝置所具備的處理單元的示意圖。 圖17是針對每一氧化流體的液體種類,示出反復進行利用氧化流體的銅配線的氧化與利用酸性藥液的氧化銅層的蝕刻之後的基板表面附近的剖面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圖像的圖。 圖18是針對每一氧化流體的液體種類,示出銅配線寬度與基於圖17所示的SEM圖像而獲取的蝕刻量的關係的圖表。 圖19是針對每一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示出反復進行利用氧化流體的銅配線的氧化與利用酸性藥液的氧化銅層的蝕刻之後的基板表面附近的剖面的SEM圖像的圖。 圖20是針對每一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示出銅配線寬度與基於圖19而獲取的蝕刻量的關係的圖表。 圖21是針對氧化流體及酸性藥液的每個組合,示出反復進行利用氧化流體的銅配線的氧化與利用酸性藥液的氧化銅層的蝕刻之後的蝕刻量的圖表。 圖22是針對每一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示出利用氧化流體與酸性藥液的混合液蝕刻銅配線後的基板表面附近的剖面的SEM圖像的圖。 圖23是針對每一酸性藥液的液體種類,示出銅配線寬度與基於圖22而獲取的蝕刻量的關係的圖表。
S1~S9:步驟

Claims (24)

  1.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對具有形成有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進行處理,且所述基板處理方法包括: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晶粒的大小以及晶界的疏密程度根據所述凹部的寬度而變化,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通過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變質流體而使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被變質層的表層變質,來形成所述處理對象層,所述被變質層的晶界的疏密程度被轉移至對應的所述處理對象層,其中所述凹部的所述寬度越寬廣,在該凹部內的所述被變質層與所述處理對象層的晶界密度越低,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通過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蝕刻液而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至少一部分進行蝕刻並加以去除,所述蝕刻液以存在處理對象物質的晶粒與晶界的表面露出的方式,而對形成於所述多個寬度相互不同的凹部內的所述處理對象層進行蝕刻,所述蝕刻液包含具有大於存在於所述晶界的間隙的尺寸的化合物作為與所述處理對象物質反應的反應化合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在停止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的變質流體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後,開始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的所述蝕刻液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其中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包括使所述被變質層的表層變質而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所述處理對象層的步驟,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包括將所述處理對象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選擇性地去除的步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其中交替地執行多次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與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其中與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的變質流體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並行地執行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的所述蝕刻液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其中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包括: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利用作為所述變質流體的氧化流體使作為所述被變質層的金屬層的表層氧化,從而形成作為所述處理對象層的氧化金屬層;以及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包括: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利用作為所述蝕刻液的酸性藥液將所述氧化金屬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去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其中所述酸性藥液包含有機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其中所述酸性藥液包含羥基酸或乙二胺四乙酸中的至少一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其中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包括:多晶矽層去除步驟,通過供給作為所述蝕刻液的鹼性藥液而將作為所述處理對象層的多晶矽層的表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去除。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其中所述鹼性藥液包含有機鹼。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其還包括:蝕刻液種類選擇步驟,根據多個所述凹部的寬度而從多種蝕刻液中選擇在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供給至所述基板的表面的所述蝕刻液的液體種類,以使對所述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所述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基板處理方法,所述蝕刻液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速度,不論所述處理對象層中的所述處理對象物質的晶界的密度如何均一定。
  13.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對具有形成有多個凹部的表面的基板進行處理,且所述基板處理裝置包括: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晶粒的大小以及晶界的疏密程度根據所述凹部的寬度而變化, 變質流體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變質流體,所述變質流體使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形成於所述凹部內的被變質層變質而形成所述處理對象層,蝕刻液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蝕刻液,所述蝕刻液以存在處理對象物質的晶粒與晶界的表面露出的方式,而對形成於所述多個寬度相互不同的凹部內的處理對象層進行蝕刻,所述蝕刻液包含具有大於存在於所述晶界的間隙的尺寸的化合物作為與所述處理對象物質反應的反應化合物;以及控制器,執行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是通過從所述蝕刻液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所述蝕刻液而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至少一部分進行蝕刻並加以去除,所述控制器執行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是執行通過從所述變質流體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所述變質流體,而使所述被變質層的表層變質來形成所述處理對象層,所述被變質層的晶界的疏密程度被轉移至對應的所述處理對象層。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在停止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的所述變質流體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後,開始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的所述蝕刻液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使所述被變質層的表 層變質而形成包含一個原子層或多個原子層的所述處理對象層,在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將所述處理對象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選擇性地去除。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控制器交替地執行多次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與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控制器並行地執行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的所述蝕刻液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與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的變質流體朝所述基板的表面的供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變質流體供給單元包含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作為所述變質流體的氧化流體的氧化流體供給單元,所述蝕刻液供給單元包含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作為所述蝕刻液的酸性藥液的酸性藥液供給單元,所述控制器在所述處理對象層形成步驟中執行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及在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執行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所述氧化金屬層形成步驟是通過從所述氧化流體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所述氧化流體而使作為所述被變質層的金屬層的表層氧化來形成作為所述處理對象層的氧化金屬層,所述氧化金屬層去除步驟是通過從所述酸性藥液供給單元向所述基板 的表面供給所述酸性藥液而將所述氧化金屬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去除。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酸性藥液包含有機酸。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酸性藥液包含羥基酸或乙二胺四乙酸中的至少一種。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蝕刻液供給單元包含向所述基板的表面供給作為所述蝕刻液的鹼性藥液的鹼性藥液供給單元,所述鹼性藥液將作為所述處理對象層的多晶矽層從所述基板的表面去除。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鹼性藥液包含有機鹼。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執行蝕刻液種類選擇步驟,所述蝕刻液種類選擇步驟是根據多個所述凹部的寬度而從多種蝕刻液中選擇在所述處理對象層去除步驟中供給至所述基板的表面的所述蝕刻液的液體種類,以使對所述晶粒的蝕刻速度與對所述晶界的蝕刻速度相等。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基板處理裝置,所述蝕刻液對所述處理對象層的蝕刻速度,不論所述處理對象層中的所述處理對象物質的晶界的密度如何均一定。
TW111100975A 2018-11-26 2019-11-22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TWI8096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0727A JP7261567B2 (ja) 2018-11-26 2018-11-26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2018-220727 2018-1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7950A TW202217950A (zh) 2022-05-01
TWI809652B true TWI809652B (zh) 2023-07-21

Family

ID=707717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0975A TWI809652B (zh) 2018-11-26 2019-11-22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TW108142646A TWI769416B (zh) 2018-11-26 2019-11-22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2646A TWI769416B (zh) 2018-11-26 2019-11-22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5516B2 (zh)
JP (2) JP7261567B2 (zh)
KR (1) KR102296480B1 (zh)
CN (1) CN111223773A (zh)
TW (2) TWI8096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66831B2 (en) 2021-11-09 2024-01-09 Tokyo Electron Limited Methods for wet atomic layer etching of copper
JP2023075794A (ja) * 2021-11-19 2023-05-31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85066A1 (en) * 2003-10-16 2005-04-21 Taiwan Semicondutor Manufacturing Co. Novel method to reduce Rs pattern dependence effect
CN104658904A (zh) * 2009-08-04 2015-05-27 诺发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半导体处理中的铜移除及平面化的湿蚀刻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2059B2 (ja) 2000-01-25 2006-05-10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4343013A (ja) 2003-05-19 2004-12-02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シリコン材料のエッチング方法
US7056648B2 (en) 2003-09-17 2006-06-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sotropic etching of copper
JP2005191143A (ja) 2003-12-24 2005-07-14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2005327782A (ja) 2004-05-12 2005-11-24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Chung Shan Ins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半導体銅金属層用化学的機械的研磨スラリー
JP5604056B2 (ja) 2009-05-15 2014-10-08 関東化学株式会社 銅含有積層膜用エッチング液
JP5499517B2 (ja) 2009-05-21 2014-05-21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表面処理方法
US20110266676A1 (en) 2010-05-03 2011-11-03 Toshiba America Electronic Components, Inc. Method for forming interconnection line an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JP5439466B2 (ja) 2011-12-26 2014-03-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エッチング方法、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シリコンエッチング液、及びそのキット
CN108701715B (zh) 2016-03-31 2021-04-27 新电元工业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
JP6894289B2 (ja) * 2017-05-17 2021-06-30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85066A1 (en) * 2003-10-16 2005-04-21 Taiwan Semicondutor Manufacturing Co. Novel method to reduce Rs pattern dependence effect
CN104658904A (zh) * 2009-08-04 2015-05-27 诺发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半导体处理中的铜移除及平面化的湿蚀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0967A (zh) 2020-06-01
US20200168467A1 (en) 2020-05-28
TW202217950A (zh) 2022-05-01
TWI769416B (zh) 2022-07-01
KR20200062046A (ko) 2020-06-03
JP2020088178A (ja) 2020-06-04
CN111223773A (zh) 2020-06-02
KR102296480B1 (ko) 2021-08-31
US11145516B2 (en) 2021-10-12
JP2023090738A (ja) 2023-06-29
JP7261567B2 (ja)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43108B1 (ko) 기판 처리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JP7202230B2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KR102525266B1 (ko) 기판 처리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JP7170578B2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US11152204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KR102301798B1 (ko) 기판 처리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JP2023090738A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CN107437516B (zh) 基板处理装置及基板处理方法
JP7176936B2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KR101939905B1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기판 처리 방법
KR102585601B1 (ko) 기판 처리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TWI831129B (zh) 基板處理方法以及基板處理裝置
JP2022035122A (ja) 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JP2024060140A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