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7761B - 烹飪設備 - Google Patents

烹飪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7761B
TWI807761B TW111113091A TW111113091A TWI807761B TW I807761 B TWI807761 B TW I807761B TW 111113091 A TW111113091 A TW 111113091A TW 111113091 A TW111113091 A TW 111113091A TW I807761 B TWI807761 B TW I8077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t
seasoning
wall
cooking device
pum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3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5666A (zh
Inventor
王峰
蘇波
李東星
張建平
梁鑫鑫
鮑振東
黄忠林
劉玫潭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珠海優特智廚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20695545.4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5304912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21357250.2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5890488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22563396.9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6166837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珠海優特智廚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珠海優特智廚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5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56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7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776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6Lids or covers for cooking-vess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 Control And Other Processes For Unpacking Of Materials (AREA)
  • General Prepar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oods (AREA)
  • Vending Machines For Individual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烹飪設備,包括:機架;與機架相連接的基座;鍋具組件,包括鍋具,鍋具被配置為與基座連接;第一調料機構,設置於機架,第一調料機構能夠將固態料品輸送至鍋具內;第二調料機構,設置於機架,第二調料機構能夠將液態料品輸送至所鍋具內。本發明提供的烹飪設備,在烹飪過程中,能夠利用第一調料機構、第二調料機構向鍋具內分別投放固態料品、液態料品,以代替人工投料,進而解決了先前技術中使用者在使用炒菜機過程中烹飪耗時長且使用者使用體驗較差的問題,提升了使用者使用體驗。

Description

烹飪設備
本發明要求於2021年4月6日提交至中國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申請號為202120695545.4,發明名稱為“烹飪設備”、2021年6月17日提交至中國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申請號為202121357250.2,發明名稱為“泵組件、下料裝置和烹飪系統”、2021年10月22日提交至中國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申請號為202122563396.9,發明名稱為“鍋、自動滾筒烹飪系統”的專利申請的優先權。
本發明關於廚房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關於一種烹飪設備。
目前的烹飪設備,如炒菜機,只能夠進行炒菜,而調料通常放置在灶台上或櫥櫃中,使用者需要按需自行取放,導致使用者烹飪耗時較長,使用者體驗較差。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烹飪設備,能夠實現液態料品、固態料品投放,進而解決先前技術中使用者在使用炒菜機過程中烹飪耗時長且使用者使用體驗較差的問題。
依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烹飪設備,包括:機架;基座,與機架相連接;鍋具組件,包括鍋具,鍋具被配置為與基座連接;第一調料機構,設置於機架,第一調料機構能夠定量固態料品以將其輸送至鍋具內;第二調料機構,設置於機架,第二調料機構能夠定量液態料品以將其輸送至鍋具內。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烹飪設備還包括:驅動機構,鍋具被配置為與基座可樞轉連接,鍋具組件還包括相對基座轉動設置的轉軸,轉軸設置在鍋具底部,驅動機構與轉軸或鍋具驅動連接,以提供轉動動力;穩定組件,設置在基座上,穩定組件包括至少兩個套設在轉軸的穩定結構,以用於減輕轉軸在轉動過程中的晃動幅度。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沿烹飪設備的前後方向,第一調料機構和第二調料機構位於鍋具組件的後側,沿烹飪設備的高度方向,第二調料機構位於第一調料機構與鍋具組件之間,在水平方向上,第一調料機構相對於第二調料機構凸出設置於鍋具上方。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第一調料機構包括:至少一個下料器,設置於機架,用於供給固態料品,下料器包括位於鍋具上方的出料口,在水平方向上,出料口凸向烹飪設備的前側設置,在烹飪設備的高度方向上,出料口位於第一調料機構與鍋具組件之間;其中,任一出料口均在投料工位時鍋具的開口正上方,且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在中心區域內,中心區域的面積與鍋具開口 面積的比值小於3/4。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任一下料器包括:第一料盒,第一料盒至少部分設置於機架的第四容納腔內,用於儲存固態料品;輸送部,輸送部的一端與第一料盒相連通,另一端與鍋具相連通,輸送部包括支撐部、送料管和下料筒,下料筒設置有出料口;其中,支撐部固定設置在第一料盒上,支撐部設置有通孔;送料管的一端穿設於支撐部並與第一料盒連通,另一端與下料筒相連通。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任一第一調料機構的落料位置在第二範圍內,第二範圍的面積小於中心區域的面積;和/或下料器的數量至少為兩個,至少兩個下料器呈圓弧狀分佈,且處於圓弧兩端位置處的下料器相對於處於圓弧中心處的下料器更靠前設置;或者下料器的數量為至少兩個,至少兩個出料口呈圓弧狀分佈,且處於圓弧兩端位置處的出料口相對於處於圓弧中心處的出料口更靠前設置;送料管的朝向設置為沿預設平面對稱分佈,其中,預設平面為穿過多個下料器左右方向的中心點並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平面。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第二調料機構包括:第一安裝結構,設置於機架,並具有第一活動區域;第一接頭,第一接頭能夠在第一活動區域內移動,第一接頭與第一管路的一端相連通,第一管路的另一端適於與鍋具相連通;第二料盒,設置於機架,用於容納液態料品;第二安裝結構,設置於第二料盒,並具有第二安裝空間;第二接頭,第二接頭能夠在第二安裝空間內移動,第二接頭通過第二管路與第二料盒相連通;沿烹飪設備的高度方向,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位於第一調料機構與第二調料機構之間。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第二調料機構還包括:泵體,設置於第一管路,並設置在機架的第三容納腔;第一閥體,設置於第一管路並位於泵體與噴頭組件之間,且第一閥體靠近泵體設置;第二閥體,設置於第二管路伸入到第二料盒內的一端;其中,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均為單向閥,且第一閥體的開啟壓力大於第二閥體的開啟壓力。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第二調料機構用於下醬料時,第二調料機構包括:泵和控制器,泵包括:殼體,設置有容置腔以及連通容置腔的進口和出口;葉輪,設置於容置腔的內部,包括葉片;驅動部,與葉輪連接,用於驅動葉輪轉動使葉片與殼體的內壁面接觸發生撓性變形,以使調料經進口、容置腔由出口輸出;其中,控制器與驅動部連接,用於控制驅動部的工作狀態以定量調料並將其輸出。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於,殼體包括:泵本體,進口和出口設置於泵本體上;支座,與泵本體連接,設置有第一安裝孔,驅動部穿設於第一安裝孔;端蓋,與泵本體連接,端蓋和支座位於泵本體的兩側並與泵本體合圍成容 置腔;其中,泵本體的內壁面合圍成圓形結構,第一安裝孔相對於圓形結構的圓心徑向偏心設置;或泵本體的內壁面合圍成偏心結構,第一安裝孔與偏心結構的中心相對設置,偏心結構包括一個圓弧結構或至少兩個半徑不同的圓弧結構;或泵本體的內壁面合圍成偏心結構,第一安裝孔相對於偏心結構的中心徑向偏心設置,偏心結構包括一個圓弧結構或至少兩個半徑不同的圓弧結構。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鍋具包括鍋體和刮鍋件,刮鍋件設置在鍋體的內壁上,刮鍋件與鍋體的內壁相貼合,鍋體能夠在鍋體的周向方向上相對於刮鍋件運動,以使刮鍋件刮落附著在鍋體的內壁上的食材。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刮鍋件包括骨架和外套,外套套設在骨架上,骨架對外套施加壓力,以使外套貼合在鍋體的內壁上,外套由柔性材質製成。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骨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鍋體包括鍋底和鍋口,第一端設置在鍋底處,第二端設置在鍋口處,鍋具還包括固定件,固定件與第二端相接,以在鍋體的周向方向上對第二端進行限位,固定件內設置有限位空間,第二端設置在限位空間內,固定件包括限位柱,限位柱位於限位空間內,第二端上設置有壓片,壓片設置在第二端靠近鍋體的中軸線的外壁上,壓片上設置有配合孔,限位柱伸入配合孔內,限位柱上套設有彈性件,彈性件對壓片施加朝向鍋體的內壁的彈性力,以使刮鍋件貼合在與鍋體的內壁上。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壓片沿第一方向凸出於第二端的外壁設置,配合孔為條形,配合孔沿第一方向延伸;配合孔的內壁與限位柱之間在鍋具的周向方向上的總間距為A,配合孔沿鍋具的周向方向上的長度為B,A與B的比值為0~0.2;配合孔與限位柱之間在第一方向上的總間距為C,配合孔沿第一方向上的長度為D,C與D的比值為0.3~0.9。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垂直於鍋體的中軸線的平面為第一平面,彈性件對壓片的施力方向與第一平面呈角度A,20°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04-1
A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04-3
45°。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鍋底設置有固定座,鍋具還包括攪拌件,攪拌件的一端設置在固定座或鍋底上,攪拌件的另一端沿鍋體的內壁向鍋口延伸,攪拌件能夠在鍋體的周向方向上相對於刮鍋件運動,攪拌件與鍋體的內壁之間設置有間隙,以使刮鍋件能夠穿過間隙;攪拌件與刮鍋件之間設置有間隙;攪拌件包括剛性段和柔性段,剛性段和柔性段沿攪拌件的長度方向延伸,剛性段位於柔性段靠近鍋體的中軸線的一側。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鍋底設置有固定座,鍋具還包括攪拌件,攪拌件的一端設置在固定座或鍋底上,攪拌件的另一端沿鍋體的內壁向鍋口延伸,攪拌件包括桿件和齒狀結構,桿件沿鍋體內壁徑向方向延伸,齒狀結構凸 出於桿件設置;齒狀結構設置在桿件靠近鍋體中心的一側,或者,齒狀結構設置在桿件遠離鍋體中心的一側,或者,齒狀結構分別設置在桿件的兩側;攪拌件還包括凸塊,凸塊設置在桿件靠近鍋體開口的一端,凸塊的寬度大於齒狀結構的寬度。
本發明提供的烹飪設備,包括機架、基座、鍋具組件、第一調料機構和第二調料機構,其中,基座與機架相連接,鍋具組件中的鍋具與基座相連接,第一調料機構和第二調料機構均設置於機架,且第一調料機構能夠定量固態料品以將其輸送至所述鍋具內,第二調料機構能夠定量液態料品以將其輸送至鍋具內。這樣,在使用者使用烹飪設備進行烹飪的過程中,利用第一調料機構、第二調料機構能夠向鍋具內分別投放固態料品、液態料品,以代替人工投料,進而解決了先前技術中使用者在使用炒菜機過程中烹飪耗時長且使用者使用體驗較差的問題,提升了使用者使用體驗。
1:鍋體
2:刮鍋件
3:固定座
4:固定件
5:攪拌件
10:基座
20:鍋具
21:骨架
22:外套
30:轉軸
40:驅動機構
41:限位柱
42:彈性件
50:穩定組件
51:第一穩定結構
52:第二穩定結構
100:泵
110:殼體
111:容置腔
112:進口
113:出口
213:第二端
230:漏斗料倉
231:第一埠
232:第二埠
240:出料管
250:泄壓裝置
260:進料管
310:座體
311:導向部
312:固定架
320:第一儲料部
321:第一部分
322:第二部分
323:限位部
330:第二彈性件
340:檢測裝置
341:檢測開關
342:觸發件
350:第二儲料部
360:伸縮管
511:齒狀結構
120:機架
121:葉片
130:驅動部
140:第一調料機構
143:第一料盒
144:下料筒
150:第二調料機構
151:第一安裝結構
152:第二安裝結構
153:第一接頭
154:第二接頭
155:第二料盒
157:第二管路
158:噴頭組件
159:噴嘴
160:端蓋
220:固定板
211:壓片
212:第一端
512:凸起
513:桿件
514:凸塊
1200:葉輪
1201:第一容納腔
1202:第二容納腔
1203:第三容納腔
1204:第四容納腔
1400:泵本體
1403:凸起結構
1500:支座
1501:第一安裝孔
1511:凸柱
1512:第一止擋板
1521:限位座
1533:限位孔
1534:凸耳
1562:泵體
圖1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提供的烹飪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圖1所示實施例的烹飪設備的鍋具裝配後的剖視圖。
圖3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烹飪設備第二調料機構的局部放大圖。
圖4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噴頭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調料機構的泵的爆炸示意圖。
圖6示出了圖5所示實施例的泵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7示出了圖5所示實施例的支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8示出了圖5所示實施例的泵本體和支座裝配後的結構示意圖。
圖9示出了圖5所示實施例的葉輪和泵本體裝配後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示出了圖5所示實施例的一個視角的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提供第二調料機構的泵的爆炸示意圖。
圖12示出了圖11所示實施例的葉輪和泵本體裝配後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示出了圖11所示實施例的泵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調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調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6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調料機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17示出了圖16所示實施例的一個視角的剖視圖。
圖18示出了圖17所示實施例的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9示出了本發明的第四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調料機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第一個實施例的鍋具的立體剖視圖。
圖21為本發明圖20中鍋具的一個角度的視圖。
圖22為本發明圖20中刮鍋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第二個實施例的鍋具的剖視圖。
圖24為本發明第三個實施例的鍋具的剖視圖。
圖25為本發明第四個實施例的鍋具的剖視圖。
圖26為本發明第五個實施例的鍋具的剖視圖。
圖27為本發明第六個實施例的鍋具的剖視圖。
圖28為本發明第七個實施例的鍋具的剖視圖。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下面結合圖式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發明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於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還可以採用其他不同於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下面參照圖1至圖4描述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提供烹飪設備。相關技術中的烹飪設備,如炒菜機,在炒制食材的過程中,由於調料通常放置在灶台上或櫥櫃中,佔用灶台空間,導致灶台雜亂,同時,使用者需要按需自行取放,導致使用者烹飪耗時較長,使用者體驗較差。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烹飪設備,包括:機架120;與機架120相連接的基座10;鍋具組件,包括鍋具20,鍋具20被配置為與基座10連接;第一調料機構140,設置於機架120,第一調料機構140能夠將固態料品輸送至鍋具20內;第二調料機構150,設置於機架120,第二調料機構150能夠將液態料品輸送至所鍋具20內。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烹飪設備,如圖1所示,包括機架120、基座10、鍋具組件、第一調料機構140和第二調料機構150,其中,基座10與機架120相連接,鍋具組件中的鍋具20與基座10相連接,第一調料機構140和第二調料機構150均設置於機架120,且第一調料機構140能夠定量固體料品以將其輸送至鍋具20內部,第二調料機構150能夠定量液體料品以將其輸送至鍋具20的內部。這樣,在使用者使用烹飪設備進行烹飪的過程中,利用第一調料機構140、第二調料機 構150能夠向鍋具20內分別投放固態料品、液態料品,以代替人工投料,進而解決了先前技術中使用者在使用炒菜機過程中烹飪耗時長且使用者使用體驗較差的問題,提升了使用者使用體驗。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鍋具20與基座10可樞轉連接,具體的,轉軸30設置在鍋具20的底部,轉軸30相對基座10轉動,烹飪設備還包括驅動機構40和穩定組件50,驅動機構40提供轉動動力以驅動轉軸30轉動,從而帶動鍋具20轉動。穩定組件50設置在基座10上,穩定組件50包括至少兩個套設在轉軸30外的穩定結構,具體的,可以理解的是,至少穩定結構可設置為環形機構,以方便套設在轉軸30外部,且套設後,環形內側與轉軸30之間的間隙盡可能小,甚至抱緊轉軸30,以更好的起到穩定轉軸的作用,減輕轉軸30在轉動過程中的晃動幅度。穩定結構設置為至少兩個,分別設置在轉軸30的不同位置,可以臨近緊貼設置,也可以分開間隔設置,如此設置,可使得在轉軸帶動鍋具轉動的過程中,至少兩個穩定結構能夠在更大軸向範圍內對轉軸進行支撐以起到穩定作用,可以避免轉軸較長、鍋具高度也比較高的情況下,鍋具上部由於距離轉軸較遠而出現偏心轉動,從而影響烹飪效果,解決了先前技術中鍋具20轉動時易晃動的技術問題。
與設置一個穩定結構相比,本實施例中設置多個穩定結構能夠在更大的長度和範圍上對轉軸30起到穩定作用,以降低鍋具20轉動時的晃動幅度,提升了烹飪設備性能。
可選地,設置兩個穩定結構,分別為第一穩定結構51和第二穩定結構52,依次套設在轉軸30上,並沿轉軸30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第一穩定結構51和第二穩定結構52為環形或者具有開口的環形結構,環形結構設置開口可以使得套設在轉軸上時更加方便容易操作。需要說明的是,穩定結構的個數不限於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烹飪設備的機架120分佈在鍋具20的左右兩側以及後側上方,其中位於鍋具左側的機架120內部具有第一容納腔1201,位於鍋具右側的機架120內部具有第二容納腔1202,第二容納腔1202內設置有水澱粉調料模組(圖中未示出),水澱粉調料模組用於在烹飪時向鍋具20內供應水澱粉,水澱粉調料模組包括水澱粉盛裝容器和水澱粉輸送組件(集成設置在下文中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157),水澱粉輸送組件用於抽取水澱粉盛裝容器內的水澱粉並輸送投放到鍋具20內。在烹飪過程中,當需要投放水澱粉時,開啟水澱粉輸送組件就可以將水澱粉投放至鍋具20內,實現了自動化投料,且可以通過泵抽的方式實現水澱粉的定量,避免人工投料時的定量不准、繁瑣,提升使用者的烹飪體驗。
具體的,由於水澱粉靜置較長時間以後澱粉容易沉澱,為此,水澱 粉盛裝容器內可以設置攪拌組件,以在烹飪過程中對水澱粉即時攪拌,避免泵抽定量時堵塞管路,同時也可避免由於澱粉沉澱帶來的定量不准的問題。
具體地,水澱粉調料模組設置在機架120的第二容納腔1202內,而不是設置在機架外部,這樣設置的好處在於可以避免烹飪過程中的油煙、塵土等雜質進入水澱粉盛裝容器造成水澱粉的污染,也提升了烹飪設備的整體美觀度。可以理解的是,這裡水澱粉調料模組設置在機架120內主要是指水澱粉盛裝容器設置在機架120內,泵抽水澱粉投放至鍋具20內,還需要水澱粉輸送組件配合輸送至鍋具內,水澱粉輸送組件可以設置在機架外,輸送管路末端例如噴頭結構可以設置在鍋具開口邊緣以準確的將水澱粉投放至鍋具內,避免散落。
如圖1所示,機架120左側內部設置有第一容納腔1201,第一容納腔1201設置有水模組(圖中未示出)用於向鍋具20內供水,可以理解的是,水模組可以包括水管路,水管路一端可與自來水管路連接,另一端與水輸送組件連接以實現將水投放至鍋具20內,其中水輸送組件可集成設置於後文中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157上。
如圖1、圖3所示,烹飪設備還包括第二調料機構150,設置在機架120上,具體的,至少部分設置在第三容納腔1203內,第三容納腔1203位於鍋具後上側位置,第二調料機構150包括第二料盒155和輸送件(如後文中的泵體1562),以通過泵體1562將位於第二料盒155內的液態料品輸送至鍋具20內,且第二調料機構150可全部位於第三容納腔內,也可部分的位於第一容納腔內,例如輸送件的輸送管道和/或泵體可以設置在第三容納腔1203內以更加美觀整潔。烹飪設備還包括第一調料機構140,第一調料機構140設置在機架120上且至少部分位於第四容納腔1204內,第一調料機構140包括第一料盒143和輸送部,以通過輸送部將位於第一料盒143內的固態料品輸送至鍋具20內,具體的,輸送部設置在第四容納腔1204內,輸送部與第一料盒連通,輸送部下方具有出料口,出料口與鍋具在投料工位時上下相對以投料至鍋具20內,第一料盒143部分設置在第三容納腔1203內,如圖1所示,第一料盒143部分凸出設置在第四容納腔1204外,這樣設置可以增加整體的美觀性,也可以使得使用者可以通過第一料盒143的透明瓶身及時觀察到剩餘調料情況以在調料剩餘量較少時及時補充調料,同時將第一調料機構140的輸送部設置在第四容納腔1204內可以避免輸送部進入灰塵油煙而輸送部時常需要清理,可選的,第一調料機構140、第二調料機構150具有定量功能,這樣可以實現自動定量下料,以保證菜品的口味,同時可選的,第一調料機構140和第二調料機構150可以集成輸送部以將定量好的調料輸送至鍋具20內,也可以不包含輸送部、由其他的形式將調料輸送至鍋具20內,例如,第一調料機構140和第二調料機構150將調料定量至接料杯或勺子中,由使用者拿起接料杯或勺子將調料投放至鍋具20內。這樣,在烹飪設備進行烹飪的過程 中,通過第一調料機構140、第二調料機構150、水模組及水澱粉調料模組實現固態料品、液態料品、水及水澱粉的自動投放,進而實現烹飪設備的自動化烹飪。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沿烹飪設備的前後方向,第一調料機構140和第二調料機構150位於鍋具組件的後側,這樣地設置,使得固態料品和液態料品這兩類供料模組位於烹飪設備的後側,方便使用者操作,不遮擋。進一步地,沿烹飪設備的高度方向,第二調料機構150位於第一調料機構140與鍋具組件之間(這裡是指第二調料機構150的主體部分的位置,主體部分主要是指第二調料機構150的第二料盒155、泵體1562等,也可以包括到後文中的第一接頭153和第二接頭154,但是,後文中涉及的第二調料機構150的投放入鍋的管道以及噴嘴159的位置在此不做此限制),在水平方向上,第一調料機構140相對於第二調料機構150凸出設置於鍋具20上方。這樣地設置,使得固態調料的投放更加順暢、容易。同時,該設置使得烹飪設備的結構佈局更加合理、緊湊。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第一調料機構140包括至少一個下料器,下料器至少部分設置的在機架120第四容納腔1204內,用於供給固態料品,下料器包括第一料盒143和輸送部,其中輸送部包括支撐部、送料管、下料筒144,其中,下料筒144包括位於鍋具20上方的出料口,在水平方向上,出料口相對於凸向烹飪設備的前側設置,在烹飪設備的高度方向上,出料口位於第一調料機構140與鍋具組件之間,這樣地設置,使得固態料品經出料口在重力作用下即可落入鍋具20內部,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可選的,出料口下方可以設置擋板以遮擋出料口,不出料時移動擋板遮蓋出料口,避免蟲子或灰塵進入,出料時再移動擋板使得出料口不被遮擋以向鍋具20內投料,其中擋板可以設置為手動移動或自動移動,自動移動時由控制結構控制開閉,需要投料或需要烹飪時打開,投料或烹飪完畢後關閉。鍋具20設置為可以翻轉,具體的,鍋具20左右兩側具有翻轉軸(未示出),鍋具20通過翻轉軸與機架120的左右兩側進行翻轉連接,倒菜時,鍋具20相對於豎直方向翻轉一個較大的角度,使得鍋具開口朝下以倒出烹飪好的菜品,烹飪過程中鍋具20相對於豎直方向翻轉一個相對較小的角度,使得鍋具20具有一定的傾斜度,此時,更有利於菜品在鍋底與鍋壁之間的交界處鋪展開,有利於菜品受熱,需要投放調料時,鍋具20翻轉至鍋具20開口所在的平面與水平面平行的位置,此時,鍋具20的開口豎直向上(投料工位),有利於固體調料通過出料口靠重力落入鍋具20中,避免灑落到鍋具20外部。可選的,固體調料通過出料口重力落料至鍋具20內,液體調料可設置為在鍋具20邊緣設置投料口,例如噴頭結構,這樣,液體投料時可以不翻轉鍋具20至投料工位,即在任何烹飪狀態下都可投放液體調料,提升了使用者體驗。
可以理解的是,為了滿足上述固體料品通過重力作用落入處於投料 工位時的鍋具20內,就需要設置所有下料器的出料口均在投料工位時鍋具20的開口正上方,所有出料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在投料工位時鍋具20的開口範圍內,但廚房環境環境複雜,還有抽油煙等裝備,使得固體料品在重力下落的過程中往往會偏離豎直方向造成灑落。為了進一步避免固體調料投放時灑落到鍋具20外,設置所有出料口在水平面內的投影在中心區域內,其中,中心區域是小於鍋具20開口的一個圓形或非圓形區域,具體的,中心區域位於投料工位元時鍋具20開口區域的中心地帶,中心區域的面積與鍋具20開口面積的比值小於3/4,也就是說,當中心區域為圓形時,由於出料口處於鍋具正上方,中心區域是指在鍋具20處於投料工位時,以鍋具20開口的中心為圓心,以某一半徑形成的圓在水平面的投影,且該圓的面積與鍋具20開口的面積的比值小於3/4。因此,出料口與中心區域上下相對設置可以使得鍋具20在投料工位時,出料口都在鍋具20開口中心區域內,即使受到一定的外力影響,也不會灑落到鍋具20外部,保證投料入鍋的穩定性,保證烹飪口味的可還原。
可選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第一半徑和鍋具20開口半徑的比值關係,以滿足第一調料機構140不同高度、鍋具20開口不同形狀、大小等的需求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任一下料器包括第一料盒143和輸送部,輸送部一端與第一料盒143相連通,另一端與鍋具20相連通。輸送部包括支撐部、送料管和下料筒144,其中,第一料盒143用於儲存固態料品,至少部分設置於機架120的第四容納腔1204內,送料管的一端穿設於支撐部並與第一料盒143連通,另一端與下料筒144相連通,支撐部固定在第一料盒143上且設置有通孔以供送料管穿設其中,下料筒144設置有出料口,可選的,送料管內設置有下料機構,以將固體料品輸送至下料筒144,固態料品在重力作用下沿出料口灑落至鍋具20內實現投料。
具體的,送料管中的下料機構可以是下料螺桿,下料螺桿可以設置在第一料盒143底部並延伸至送料管中,下料時固態料品從第一料盒143落入下料螺桿區域,並由下料螺桿定量推送至出料口以在重力作用下落入鍋具20內。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第一調料機構140的落料位置在第二範圍內,落料位置是在鍋具20處於投料工位時,調料從出料口重力落至鍋具20開口所在水平面時的位置,第二範圍是比上述中心區域更小的區域,可以為圓形區域,也可以是非圓形區域,舉例來說,當第二範圍為圓形區域時,則第二範圍為以鍋具20處於投料工位時鍋具開口的中心為圓心,以另一半徑為半徑的圓形區域,也就是說第二範圍與中心區域是同心圓,且第二範圍的半徑小於中心區域的半徑,即第二範圍比中心區域更靠近鍋具20在投料工位時的中心點,且面積小於中心區域;第一調料機構140的出料方向是 指第一料盒143的中心點與出料口的中心點的連線在水平面的投影,即送料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將第一調料機構140的出料方向朝向第二範圍設置,可以使得第一料盒143直線佈置或弧形佈置的情況下,使得出料口盡可能的向投料工位時的鍋具20中心靠攏,進一步避免調料灑落。需要說明的是,當下料筒144為豎直方向設置的,那麼直接由出料口落料至鍋具內,其在下料至鍋具20內的路徑一直是豎直向下的,此時第二範圍完全等同於中心區域;但當下料筒144非豎直方向設置時,那麼出料口落下的調料,在落料過程中,其路徑是相對於豎直方向傾斜的,此時調料到達投料工位時鍋具開口所在水平面時,其位置與出料口在該水平面上的投影不在同一個地方,導致其落料範圍發生變化,根據出料口朝向不同(即下料筒144豎直設置或傾斜設置),第二範圍可能大於中心區域,也可能小於中心區域,也可能等於中心區域。
可選的,如圖1所示,至少兩個下料器呈圓弧狀分佈,而非直線分佈,可以理解的是,多個下料器呈圓弧狀分佈,圓弧的開口朝向鍋具所在的一側,即處於圓弧兩端位置處的下料器相對於處於圓弧中心處的下料器更靠前設置。可以理解的是,當多個下料器呈圓弧狀分佈時,其對應的各個出料口不一定呈圓弧狀部分,各個送料管的朝向可以設置為相同也可不同。
可選的,下料器為多個時,可僅設置出料口呈圓弧狀分佈,可以通過下料器的位置和送料管的朝向綜合進行調整以使得出料口呈圓弧狀分佈,圓弧的開口朝向鍋具所在的一側,即處於圓弧兩端位置處的出料口相對於處於圓弧中心處的出料口更靠前設置。
可選的,多個下料器呈圓弧狀分佈時,設置其對應的各個出料口和第一料盒143也相應的呈圓弧狀分佈,且將各個送料管的朝向設置為沿預設平面對稱分佈,具體的,預設平面是指穿過多個下料器左右方向的中心點並沿前後方向延伸的豎直平面。
以上將多個下料器設置為圓弧形分佈或者將多個出料口設置為圓弧形分佈,並設置送料管的朝向對稱分佈,可以減小下料器在寬度方向上的佔用空間,有利於烹飪設備的小型化,並將出料口盡可能的向鍋具中心靠攏,避免投料時調料灑落。
可選的,下料筒144是上下貫通的結構,即下料筒144下端開口形成出料口,上端也有與出料口貫通的開口,這樣設置,可以使得調料堵塞出料口時,不至於將下料筒144撐破,堵塞的調料可以從下料筒144上端開口擠出,同時也方便使用者使用工具從下料筒144的上端開口疏通。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第二調料機構150包括:第一安裝結構151、第一接頭153、第二料盒155、第二安裝結構152、第二接頭154,其中,第一安裝結構151設置於機架170,並具有第一 活動區域,第一接頭153活動安裝於第一活動區域,即第二接頭154在第二安裝結構152內具有一定的靈活運動的空間,並沒有被完全限位,第一接頭153與第一管路的一端相連通,第一管路的另一端適於與鍋具20相連通。第二料盒155設置於機架120,用於容納液態料品,第二安裝結構152設置於第二料盒155上,並具有第二活動區域,第二接頭154活動安裝於第二活動區域,即第二接頭154在第二安裝結構152內具有一定的靈活運動的空間,並沒有被完全限位,第二接頭154通過第二管路157與第二料盒155相連通。這樣設置,使得在第一接頭153與第二接頭154連通對接的過程中,兩方都能夠根據對方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靈活調整自身位置,使得第一接頭153和第二接頭154能夠準確對接不留縫隙,避免了漏料,同時也能夠允許加工時可以有更大的加工誤差,接頭對接處的傾斜等加工誤差都可以通過第一接頭153和/或第二接頭154的活動自由度抵消。
具體地,沿烹飪設備的高度方向,第一安裝結構151和第二安裝結構152位於第一調料機構140與第二調料機構150之間,也就是說,將第一安裝結構151和第二安裝結構152的位置設置在第二料盒155的上方,即兩類供料模組之間,這樣設置使得第一調料機構140與第二調料機構150在高度方向上具有更大的距離,有利於第二料盒155的拿取和放入,避免取出和放入時與第一料盒143之間發生觸碰而影響使用者體驗。同時,將第一安裝結構151固定設置在機架120上,第二安裝結構152固定設置在第二料盒155上,具體固定設置在第二料盒155上側面,使得第一管路與第二管路157之間合理的分割開,使得第二管路157能夠通過第二接頭154和第二安裝結構152活動固定在料盒上,使用者拿取第二料盒155補充調料時,第二管路157能夠隨第二料盒155被取下,同時,第一管路留置在機架120上,避免了第二料盒155取下時管路掉落雜亂,保持了第二料盒155安裝位置處的清潔整齊。
具體的,第一接頭153在第一活動區域內的某一止擋機構(如下述實施例中的凸柱1511)的限位下能夠旋轉、向前後平移、或兩側不均衡的前後、上下移動,即第一接頭153在第一活動區域內能夠移動。
同時,第二接頭154在第二活動區域內的某一止擋機構(如下述實施例中的第二止擋板)能夠旋轉、前後平移、或任意移動等,即第二接頭154在第二活動區域內能夠移動。
上述設置,第一接頭153在第一活動區域內能夠移動,同時,第二接頭154在第二活動區域內能夠移動,可以理解的是,對第一接頭153在第一活動區域內的移動方式和第二接頭154在第二活動區域內的移動方式和靈活移動的幅度都不做限制,兩個接頭的移動方式可以保持一致也可以是不同的移動方式,本發明不做具體限定。
在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第一安裝結構151包括形 成第一活動區域的第一止擋部和第二止擋部。第二止擋部包括至少兩個凸柱1511,第一接頭153設置有限位孔1533,限位孔1533與凸柱1511配合以止擋,凸柱1511穿過限位孔1533,設置限位孔1533的孔洞尺寸大於凸柱1511的橫截面尺寸,以使得凸柱1511穿設在限位孔1533內時,凸柱1511與限位孔1533的內側邊緣之間具有可活動的間隙,以使得凸柱1511在該間隙內可自由活動,自由活動可以是前後方向上自由移動。
進一步的,凸柱1511設置為兩個,分別位於左右兩側,同時對應的,第一接頭153的限位孔1533也對應的兩側設置,當然,根據間隙的大小調整,也可以使得左右兩側在前後方向上不均衡移動,例如左側向前移動更多一點,右側向前移動更少一點。可以理解的是,兩側的凸柱1511可以設置為大小尺寸相同也可不相同,安裝後,兩側的凸柱1511與限位孔1533的內側邊緣之間的可活動間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制同時,自由活動可以是左右方向上自由移動,也可以是前後方向上自由移動,例如,在可活動間隙允許的條件下,使第一接頭153整體向左移動一定距離或者使第一接頭153整體向右移動一定距離;同時,也可以是左右移動、前後移動相結合的方式。
第一止擋部包括第一止擋板1512,第一接頭153通過限位孔1533套設在凸柱1511上之後,第一接頭153前後方向可以移動的範圍未受到限制,但在機架120上,需要設定一個前後方向限位的機構以防止第一接頭153脫出凸柱1511而掉落。此種情況下,第一止擋板1512對第一接頭153沿凸柱1511的長度方向移動的距離進行限制,即對第一接頭153前後移動進行限制,防止第一接頭從凸柱1511上脫落。
通過在第一接頭153設置與凸柱對應的限位孔1533,在機架上設置凸柱1511,第一接頭153通過限位孔1533套設在凸柱1511上,第一止擋板1512位於第一接頭153和第二接頭154之間,使得第一接頭153安裝在機架120時,第一接頭153在機架120上具有一定的安裝自由度,在一定範圍內可以沿前後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移動,同時第一止擋板1512的設置使得第一接頭153不會從機架120上掉落下來,提高了產品可靠性。
第一接頭153和第二接頭154被配置為磁吸連接,具體的,可以在第一接頭153和第二接頭154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別設置磁鐵,且使得磁性相反即可實現磁吸連接,在這裡不對磁吸連接的具體結構做限制,磁吸對接的方式有利於拆卸和安裝,方便使用者操作。
如圖3所示,第二安裝結構152為限位座1521,即第二接頭154通過限位座1521安裝在第二料盒155上。可以理解的是,限位座1521與第二料盒155可拆卸連接,將限位座1521設置在第二料盒155上有利於第二料盒155的取放,使用者更換調料或補充調料時,只需向外拉出第二料盒155即可,取下後第二接 頭154留存在限位座1521內並與第二管路157連接,使得烹飪設備整體管路設置合理避免雜亂。限位座1521上設置有容納槽,容納槽可以容置第二接頭154,且第二接頭154與容納槽之間具有間隙,從而使得第二接頭154在容納槽具有自由活動的空間,這裡的容納槽就是第二活動區域,具體的,容納槽設置為上端開口,第二接頭154可以直接從上端開口放入容納槽,進一步的,容納槽後側方向具有第二止擋板,第二接頭154靠近第一接頭對接的一端設置有定位凸起,第二接頭154放入容納槽內後,定位凸起被第二止擋板阻擋,以防止第二接頭154向後方向無限制移動,可選的,可以在容納槽的前側方向也設置止擋板,以防止第二接頭154向前方向無限制移動,但在本實施中,由於第二管路157與第二接頭154的前側相連接,第二管路157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第二接頭154向前側無限制移動,因此,也可以只在容納槽靠近第一接頭153的一側(後側)設置第二止擋板即可。
如此,安裝時,第二接頭154在容納槽內具有一定的自由活動空間,第一接頭153在凸柱1511和第一止擋板1512的配合下也具有一定的活動空間,使得安裝時第一接頭153和第二接頭154都能夠根據對方的安裝條件或誤差條件微調整自身的位置,以使得第一接頭153和第二接頭154的對接更為嚴密,避免液體調料洩露。
在該實施例中,第一止擋板1512具有開口,開口數量和位置與第一接頭153一一對應,使得第一接頭153的對接部分能夠裸露以與第二接頭154對接,同時第二止擋板中間具有開口,以供第二接頭154的對接部分裸露進而完成與第一接頭153的磁吸對接。具體的,第一接頭還設置有兩個凸耳1534,分別設置在左右兩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頭153對接部分的尺寸小於第一止擋板1512對應的開口,安裝後凸耳1534在平行於第一止擋板1512的平面內,其最大尺寸大於第一止擋板1512對應的開口尺寸,這裡凸耳1534的最大尺寸是指兩個凸耳1534最遠端的距離。這樣設置可以更好的實現第一接頭153和第二接頭154的對接,並不會因止擋結構而妨礙對接。
進一步地,液體調料有醬油、醋、生抽還可以有水澱粉。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第二調料機構150還包括泵體1562,泵體1562設置於第一管路,並設置在第三容納腔1203內,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157通過第一接頭153、第二接頭154連通,第一管路上設置有第一閥體,第一閥體設置在泵體1562與噴頭組件158之間且靠近泵體1562設置,第一管路需要將調料輸送至鍋具20內,因此第一管路往往比較長,第一管路投料端連接噴頭組件158,噴頭組件158固定設置在鍋具開口邊緣的基座上,因此,在烹飪過程中第一管路將隨鍋具20的翻轉而翻轉,例如炒菜工位時,鍋具翻轉一個較小的角度呈傾斜狀態,烹飪結束後翻轉更大的角度以倒菜, 投料工位時,鍋具開口豎直向上,第一閥體靠近泵體1562設置有利於第一管路的靈活移動,避免第一管路經常移動造成第一閥體的損壞。
本發明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第一閥體為單向閥,如圖3所示,第二管路157一端伸入到第二料盒155的底部,第二管路157上設置有第二閥體,較佳的,第二閥體為單向閥,且設置於第二管路157伸入到第二料盒155內的一端,第二管路157另一端伸出第二料盒155外,並與第二接頭154連接,第二接頭154通過磁吸方式與第一接頭153連接,第一接頭153連接第一管路的一端,第一管路的另一端的末端連接噴嘴159,其中噴嘴159集成在噴頭組件158上,其中泵體1562、第二料盒155、第一接頭153、第二接頭154、第二管路157均設置在第三容納腔1203內,第一管路從泵體引出後向鍋具20後方延伸,裸露設置在鍋具後側,可選的,為了烹飪設備的整體美觀整齊,第一管路從泵體引出後也可以進入第一容納腔1201,即將第一管路從第三容納腔1203引出的部分設置在第一容納腔1201內,這樣可以使得整體更加美觀,保持第一管路的清潔。當需要下料時,泵體1562啟動以定量抽取液體,在泵的吸力下,液態料品通過第二閥體、第二管路157、第二接頭154、第一接頭153、泵體1562、第一管路、第一閥體、進入噴嘴159,從而投放至鍋具20內。
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均設置為單向閥,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只有滿足一定的壓力才能開啟,只有當液體壓力大於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的開啟壓力時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才能正向打開,以供液態調料從第二料盒155向噴嘴159方向流動,反向無法打開,即可以防止液體回流。當第二料盒155取下時,第二管路157和第一管路分離,第一管路的液態調料被第一閥體反向阻擋,在無外部力量的情況下,即便第一管路端部的第一接頭153所在的高度低於第一管路的另一端,液態料品也不會反向流動從第一管路端部的第一接頭153處流出,同時,第一閥體的設置還可以防止液態調料從噴嘴159處滴落,原理在於,當第二管路157和第一管路分離狀態下,泵停止工作,第一閥體與泵體1562之間管路段殘留的液態調料不足以使得第一閥體開啟,因此,第一閥體與噴嘴159之間管路段的液態調料不會流動,從而可避免液態調料從噴嘴159處滴落,進而避免由於調料從噴嘴159處滴落造成第一管路出現沒有充滿調料的空段的情形,當調料管道出現空段即調料沒有完全充滿管道時,重新放入第二料盒155後,再次定量投料時仍然默認為調料管道是充滿調料的,但實際上泵抽出來的調料需要先填充滿空管道段才能從噴嘴159出噴出,就會造成實際下料量小於需求量,導致烹飪口味不佳,因此,第一閥體的設置不僅能夠防止液態調料在管道內流動造成滴漏,同時也避免了再次放回第二料盒155時的定量誤差,能夠確保定量的精準,以確保烹飪口味。
將第二料盒155取下,第一管路與第二管路157分離時,第二管路157 被第二閥體限制回流,避免第二管路157內的液態調料回流至第二料盒155中,在無外部力量的情況下,液態調料不會回流至調料瓶中,從而避免了第二管路157出現沒有充滿調料的空段,同上所述的原理,從而避免了放回第二料盒155後再次投料時出現定量誤差,能夠確保定量的精準。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閥體的開啟壓力大於第二閥體的開啟壓力。當下料時,泵體1562啟動,在泵的吸力下首先達到第二閥體的開啟壓力,使得第二閥體打開,液態料品經過第二閥體流入第二管路157,進入泵體1562,泵體1562朝向第一管路的出口端壓力大於泵體1562朝向第二管路157的入口端壓力,液態料品經由泵體流出後,其壓力增大,達到第一閥體的開啟壓力後,第一閥體打開,從而液態料品經由第一管路從噴嘴159噴至鍋具20內,如果反過來,第一閥體的開啟壓力小於等於第二閥體的開啟壓力,則會導致泵體開啟後,第一閥體首先開啟,而此時第二閥體還未開啟,第一管路內的液態料品將由噴嘴159流出,而又不能同時從第二料盒155內吸取液態料品,在下料管路中形成空段,即管路中不再充滿調料,這將導致調料的定量不准,具體來說是實際投放量將小於所需要量,造成烹飪口味不佳,因此,需要設定第一閥體的開啟壓力大於第二閥體的開啟壓力。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3所示,泵體1562和第一閥體均固定設置在機架120上,當第二料盒155進行補料時,第二料盒155向外抽出,第一接頭153與第二接頭154分離,由於第一接頭153通過第一安裝結構151活動地連接在機架120上,使得第一接頭153與第二接頭154分離時不會對第一管路進行拉拽或者扭轉,保證了第一管路不會受損。第一接頭153與第二接頭154可拆卸地連接,使得料盒能夠方便地進行補料。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閥體靠近泵體1562設置。具體的,第一閥體相對於噴嘴159靠近泵體1562設置。這樣第一閥體能夠固定在機架120上,避免第一閥體懸掛在空中對第一管路造成拉拽或者扭轉,保證第一管路的使用壽命。當然,第一管路中從噴嘴159到第一閥體的部分相對於其他管路更長,這樣便於噴嘴159設置在鍋具20的旁邊,使得液態料品進入烹飪器具內,第一管路可以設置在機架120內,也可以裸露設置在鍋具旁邊,不再限制。
如圖1所示,第二料盒155的安裝位置的高度大於噴嘴159的安裝位置的高度。這樣使得本實施例中的液態料品輸送裝置的排布更加合理,同時,由於第一管路上具有第一閥體,即使在第二料盒155與噴嘴159存在高度差的情況下,液態料品也會被第一閥體阻擋,從而在噴嘴159處不會發生虹吸滴漏現象,保證了液態料品的下料精度。
目前對於黏度較大和/或含有大顆粒狀物的醬料料品的投放通常是人工手動完成的,操作繁瑣,降低使用者的烹飪體驗。在本發明的一些可選實 施例中第二調料機構150能夠用於投放醬料,使醬料經第二調料機構150投放至鍋具20內,實現醬料的自動投放。下面參照圖5至圖28描述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提供的第二調料機構150。
第二調料機構150用於下醬料時,第二調料機構150包括泵100和控制器,泵100包括:殼體110,設置有容置腔111以及連通容置腔111的進口112和出口113;葉輪1200,設置於容置腔111的內部,包括葉片121;驅動部130,與葉輪1200連接,用於驅動葉輪1200轉動使葉片121與殼體110的內壁面接觸發生撓性變形,以使調料經進口112、容置腔111由出口113輸出;其中,控制器與驅動部130連接,用於控制驅動部130的工作狀態以定量調料並將其輸出。
本發明提供的第二調料機構150,如圖5和圖11所示,包括泵100和控制器,其中,泵100包括殼體110、葉輪1200和驅動部130,殼體110設置有容置腔111和連通容置腔111的進口112和出口113,葉輪1200設置於容置腔111的內部,驅動部130與葉輪1200連接用於驅動葉輪1200轉動,當葉輪1200轉動時,葉輪1200的葉片121與殼體110的內壁面接觸發生撓性變形能夠使調料經進口112流入容置腔111,並由出口113輸出。也就是說,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泵100是撓性泵100,在撓性泵100工作過程中,利用葉片121的撓性變形使得進口112和出口113之間的容置腔111的容積發生變化,進而提供較大吸入能力和輸送能力,以使黏度較大的調料和/或含有大顆粒狀物的調料(如醬料調料)在泵100的作用下經進口112由出口113輸出,實現自動下料,簡化了人工手動下料的操作,提升了使用者的烹飪體驗。同時,通過控制器與驅動部130連接,控制器控制驅動部130的工作狀態能夠定量調料並將其經出口113輸出,如控制器根據調料的下料量控制驅動部130的工作時長,進而能夠將定量的調料經出口113輸出,使輸出的調料量與菜譜的標定量匹配,實現了黏度較大和/或顆粒度較大的調料的自動定量輸出,進一步提升了第二調料機構150的自動化,簡化了人工手動操作的步驟,且定量輸出的調料有利於提升菜品的烹飪品質,提高使用者使用的滿意度。
進一步地,驅動部130為電機,當第二調料機構150收到下料指令後,控制器控制電機工作並帶動葉輪1200旋轉,葉輪1200的葉片121與殼體110的內壁面接觸發生撓性變形能夠在進口112處形成負壓吸料,葉輪1200繼續旋轉至出口113的過程中,葉片121不斷的壓縮,當醬料調料到達出口113後,由出口113排出容置腔111的外部實現出料。而葉片121的撓性變形能夠確保泵100具有較大的吸入能力和輸送能力,進而將黏度較大和/或顆粒度較大的醬料調料經進口112吸入並由出口113排出,以確保醬料調料投放的可靠性。具體地,電機為直流電機,與交流電機相比,具有體積小,力矩大等優點,能夠滿足第二調料機構150結構緊湊的需求,進而能夠滿足第二調料機構150體積較小的需求,擴 大了產品的使用範圍。
具體地,葉片121與殼體110的內壁面接觸發生撓性變形可以通過偏心結構實現,或者通過滿足要求達到其他結構實現,本發明不做具體限定,可以理解的是,葉片121與殼體110的內壁面接觸的部分為彈性件,以確保葉片121在轉到過程中,能夠與殼體110的內壁面抵接發生撓性變形。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5和圖11所示,殼體110包括泵本體1400、支座1500和端蓋160,其中,進口112和出口113設置於泵本體1400上,端蓋160和支座1500位於泵本體1400的兩側並與泵本體1400合圍成容置腔111,支座1500上設置有第一安裝孔1501,驅動部130穿設於第一安裝孔1501並與葉輪1200連接,如電機包括電機本體和輸出軸,輸出軸穿過第一安裝孔1501與葉輪1200連接。進一步地,泵100還包括固定板220,電機本體通過固定板220與支座1500連接,即輸出軸與葉輪1200連接後,通過電機本體固定在固定板220上,固定板220與支座1500連接,以將電機可靠固定在殼體110上。
一方面,如圖5、圖6、圖7、圖8、圖9和圖10所示,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合圍成圓形結構,第一安裝孔1501相對於圓形結構的圓心徑向偏心設置,其中,徑向偏心可以理解的為,將圓形結構朝向支座1500一側的開口所在的平面定義為第一平面,圓形結構的圓心在第一平面內的投影與第一安裝孔1501在第一平面內的投影不重合,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該距離即為第一安裝孔1501與圓形結構的偏心距。也就是說,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為規則的圓形結構,將偏心部分通過第一安裝孔1501移動至支座1500上,進而使得與穿過第一安裝孔1501的驅動部130連接的葉輪1200相對於圓形結構是偏心設置的。這樣,當驅動部130帶動葉輪1200轉動過程中,偏心設置的葉輪1200的葉片121在與圓形結構的殼體110的內壁面抵接過程中,進口112至出口113之間的容置腔111的容積不斷發生變化,在進口112處形成負壓吸料,並增大了泵100的吸入能力和輸送能力,進而能夠將醬料調料順利地經進口112吸入容置腔111,並經出口113輸出,實現黏度較大的醬料料品的輸出下料。同時,通過將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設置為圓形結構,有利於降低泵本體1400的加工難度和加工成本,進而有利於提高泵100的生產效率,並降低製造成本,適於推廣應用。
另一方面,如圖11、圖12和圖13所示,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合圍成偏心結構,第一安裝孔1501與偏心結構的中心相對設置,內壁面所在的圓形內部設置了偏心凸塊,該偏心凸塊與內壁面圓形內壁面相切或一體設置,並覆蓋了一部分原本的圓形內壁表面,使得內壁面呈現出一個偏心結構,第一安裝孔1501與偏心結構的中心相對設置是指第一安裝孔1501與內壁面所在的圓形的中心相對設置,也就是說,與穿過第一安裝孔1501的驅動部130連接的葉輪1200相對於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所在的圓形是同心設置的,也就是說,該種結構下, 偏心部分是設置在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上,這樣,當驅動部130帶動葉輪1200轉動過程中,葉輪1200的葉片121在與偏心結構的殼體110的內壁面抵接過程中,進口112至出口113之間的容置腔111的容積不斷發生變化,在進口112處形成負壓吸料,並在出口113處將調料輸出,大大增大了泵100的吸入能力和輸送能力,進而能夠將醬料料品順利、快速經進口112吸入容置腔111,並經出口113輸出,實現黏度較大的醬料料品的輸出下料。
再一方面,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合圍成偏心結構,第一安裝孔1501與偏心結構的中心徑向偏心設置,其中,徑向偏心可以理解的為,將垂直於葉輪1200轉軸的平面定義為第一平面(即內壁面所在的圓形結構朝向支座1500一側的開口所在的平面),偏心結構的中心在第一平面內的投影與第一安裝孔1501在第一平面內的投影不重合,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該距離即為第一安裝孔1501與偏心結構的偏心距。也就是說,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是不規則圖形,為偏心結構,而設置在支座1500上的第一安裝孔1501相對於偏心結構的中心也是偏心設置的,即與穿過第一安裝孔1501的驅動部130連接的葉輪1200相對於偏心結構是偏心設置的。這樣,泵本體1400內壁面、葉輪1200和支座1500共同形成兩個偏心部分,當驅動部130帶動葉輪1200轉動過程中,偏心設置的葉輪1200的葉片121在與偏心結構的殼體110的內壁面抵接過程中,進口112至出口113之間的容置腔111的容積不斷發生變化,大大增大了泵100的吸入能力和輸送能力,進而能夠將醬料料品順利、快速經進口112吸入容置腔111,並經出口113輸出,實現黏度較大的醬料料品的輸出下料。
在上述實施例中,進一步地,偏心結構包括一個圓弧結構或至少兩個半徑不同的圓弧結構,其中,至少兩個半徑不同的圓弧結構可以為兩個圓弧結構、三個圓弧結構、四個圓弧結構或滿足要求的其他個圓弧結構,不同數量的圓弧結構組成的偏心結構能夠滿足殼體110的內壁面不同形狀的需求,擴大了產品的使用範圍。舉例而言,如圖13所示,殼體110的內壁面在進口112和出口113的位置處設置有一個凸起結構1403,該凸起結構1403為圓弧結構,該圓弧凸起結構1403與其他位置處的殼體110的內壁面合圍成偏心結構,能夠大大提高泵100的輸送能力。又例如,殼體110的內壁面設置有至少兩個圓弧結構,至少兩個圓弧結構的曲率半徑沿著順時針方向依次增大或減小,如殼體110的內壁面依次分佈有三個圓弧結構,三個圓弧結構的半徑不同並沿順時針方向變小,以使殼體110的內壁面形成偏心結構,其中,進口112和出口113位置處的圓弧結構的曲率半徑最小,使得葉輪1200在轉動過程中容積逐漸變化,變化更加平穩,也有利於提高泵100的吸入能力和輸送能力。具體地,在葉輪1200轉動過程中,偏心結構處壓縮葉輪1200,如在半徑較小的圓弧結構處壓縮葉輪1200,使撓性泵100具有真空吸力,確保真空泵100具有較大的吸入能力和輸送能力,進而確保 醬料調料下料的可靠性。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4所示,一方面,第二調料機構150還包括漏斗料倉230,漏斗料倉230結構包括位於底部的第一埠231,可以理解的是,漏斗料倉230還包括位於第一埠231上方的第二埠232,第二埠232的開口面積大於第一埠231的開口面積,通過設置有第一埠231和第二埠232的漏斗料倉230,使得醬料調料經第二埠232進入漏斗料倉230後在重力的作用下經漏斗結構的引導快速輸出至第一埠231位置處,有利於提高下料效率。
通過第一埠231與進口112接觸並連通,即漏斗料倉230與泵本體1400的進口112之間沒有管路連通,第一埠231和進口112直接連通,因此,黏度較高和/或顆粒度較大的醬料調料在重力作用下,經漏斗料倉230的導向作用能夠順暢、快速地流至泵100的進口112處,即黏度較高和/或顆粒度較大的醬料料品可以充滿漏斗料倉230與泵100的連接處,避免了漏斗料倉230與泵100之間採用軟管連接存在泵100與料倉之間形成空管段,造成泵100的吸力不足,定量不准甚至無法出料的問題,進而有利於提高黏度較高和/或顆粒度較大的醬料調料的出料效率和定量的準確性,有利於提升烹飪品質,提高使用者使用的滿意度。可以理解的是,漏斗料倉230可以為圓形漏斗、方向漏斗、橢圓形漏斗或滿足要求的其他形狀漏斗,本發明不做具體限定。
具體地,由於直流電機微型撓性泵100自吸能力較弱,若通過柔性進料管260連接料倉和進口112,存在增大泵100的磨損和無法下料的問題,如一方面,撓性泵100在啟動之初,泵100的容置腔111和進料管260、出料管240上均無醬料調料,空吸工況下啟動時,驅動部130的啟動功率大,吸力小,空吸時間較長,葉輪1200乾摩擦時間長,這樣容易造成驅動部130、葉輪1200、控制板磨損等問題。另一方面,當出料管240較長,進料管260處缺料、出料管240不再排液後,對撓性泵100進行補料啟動時,此時由於撓性泵100自吸力小的原因(泵100內無介質時的吸力約為泵100內充滿介質四分之一,P無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20-4
0.25P介),補料後撓性泵100無法輸送醬料調料,進料管260也無法進料,電機繼續旋轉時,泵100內壓力也會增高,容易導致泵本體1400洩漏等問題。因此,通過將漏斗料倉230的第一埠231直接與泵100的進口112接觸連接,如第一埠231通過螺紋與泵100的進口112連接,省去進料管260的設置,使得即使泵100無吸力,醬料調料也能夠在重力的作用下,及時的補充至泵100的容置腔111內,使泵100均工作在有介質的工況下,即能夠確保泵100長時間保持在高吸力、高揚程和無空吸的工況下工作,進而有利於提高泵100的吸入能力和輸送能力,提高下料效率和下料的準確性。
另一方面,如圖16和圖18所示,第二調料機構150包括第一儲料部320和伸縮管360,第一儲料部220設置於殼體110的上方,可以理解的是,第一 儲料部320用於容置黏度較高和/或顆粒度較大的醬料調料,伸縮管360為能夠調節醬料調料的流通路徑長度的管路。通過第一儲料部320的上端設置有補料口,另一端通過伸縮管360與進口112連通,由於第一儲料部320設置在殼體110的上方,即第一儲料部320、伸縮管360、殼體110沿豎直方向由上至下分佈,使得第一儲料部320中的醬料調料在自由狀態下具有一定向下流動的趨勢,進而能夠充滿伸縮管360,因此,在利用泵100進行吸料時,第一儲料部320中的醬料調料能夠快速、順利地經進料管進入進口112,以完成泵100的吸料動作。通過在第一儲料部320的上端設置補料口,使得在第一儲料部320中的調料量不充足時,通過補料口能夠快速進行補料,操作簡單,簡化了補料操作。其中,通過伸縮管360連接第一儲料部320和進口112,使得在第一儲料部320移動的過程中,或在泵100工作震動較大的情況下,伸縮管360仍然能夠可靠地連接第一儲料部320和泵100的進口112,進而提高第二調料機構150的可靠性。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5所示,第二調料機構150還包括出料管240和泄壓裝置250,出料管240連通出口113,即醬料調料由泵100的出口113輸出後經出料管240輸送至指定位置,如輸送至鍋具內部,通過在出口113處設置與出料管240連通的泄壓裝置250,或者在出料管240上設置泄壓裝置250,通過控制器與泄壓裝置250連接並控制泄壓裝置250的工作狀態,當進料時,控制器控制泄壓裝置250工作,將容置腔111內的高壓空氣及時排出,有利於提高撓性泵100進口112處的真空吸力,進而能夠確保醬料調料能夠順暢、快速進入容置腔111內,當醬料調料需要經出口113輸出時,控制器關閉泄壓裝置250能夠提高泵100的輸送能力,將醬料輸送至更高、更遠的鍋內。具體地,泄壓裝置250上安裝有壓力感測器,當出口113端壓力達到泄壓裝置250的閥值後控制器自動打開泄壓裝置250,當壓力下降後,感測器會回饋訊號,控制器關閉泄壓裝置250。
具體地,第二調料機構150還包括與進口112連通的進料管260,進料管260為柔性管,在撓性泵100利用真空吸力將醬料調料吸入泵100內並輸送至鍋具的過程中,存在無法滿足高揚程和長距離輸送的問題,因為在缺料的工況下,出料管240的醬料調料無法排盡,由於撓性泵100自吸力較小,(泵100內無介質時的吸力約為泵100內充滿介質四分之一,即P無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21-5
0.25P介),在補料後撓性泵100無法輸送醬料,此時驅動部130繼續運轉,使得泵100內的壓縮空氣無法排出,吸入管無法進料,導致下料無法正常進行。因此,在泵100的出口113處或出料管240上設置泄壓裝置250,缺料後,對泵本體1400進行補料,此時泄壓裝置250打開,驅動部130旋轉時使高壓空氣及時排出,提高撓性泵100進口112處的真空吸力,進料管260中的醬料調料可以正常輸入泵100內,當醬料調料輸送至泵本體1400時(P無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21-6
0.25P介),關閉泄壓裝置250,有利於將提高醬料裝置的 輸送距離,擴大產品的使用範圍。具體地,泄壓裝置250可以為球閥、電磁閥以及單向閥或滿足要求的其他結構。
進一步地,第二調料機構150還包括漏斗料倉230、出料管240和泄壓裝置250,漏斗料倉230位於底部的第一埠231與進口112接觸連接,泄壓裝置250設置在出口113處或出料管240上,這樣,漏斗料倉230與泵本體1400的進口112之間沒有管路連通,第一埠231和進口112直接連通,因此,黏度較高的醬料調料在重力作用下,經漏斗料倉230的導向作用能夠順暢、快速地流至泵100的進口112處,即黏度較高的醬料料品可以充滿漏斗料倉230與泵100的連接處,同時,泄壓裝置250的設置,在利用泵100進行補料時,打開泄壓裝置250使容置腔111內的高壓空氣及時排出,進而提高撓性泵100進口112處的真空吸力,使進料管260中的醬料調料能夠快速、順利的輸入容置腔111內,提高了下料的可靠性和快速性。也就是說,漏斗料倉230的第一埠231與進口112接觸連接和泄壓裝置250的設置,對補料進行了雙重保護,使得泵100均工作在有介質的工況下,即能夠確保泵100長時間保持在高吸力、高揚程和無空吸的工況下工作,進而有利於提高泵100的吸入能力和輸送能力,提高下料效率和下料的準確性。可以理解的是,當醬料調料輸送至泵本體1400時(P無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22-7
0.25P介),關閉泄壓裝置250,有利於將提高醬料裝置的輸送距離,擴大產品的使用範圍。
進一步地,如圖16和圖17所示,第二調料機構150還包括第一儲料部320、伸縮管360、出料管240和泄壓裝置250,第一儲料部320位於殼體110的上方,即第一儲料部320、伸縮管360、泵100的殼體110沿豎直方向設置,使得第一儲料部320中的醬料調料在自由狀態下具有一定向下流動的趨勢,進而下落至伸縮管360中,泄壓裝置250設置在出口113處或出料管240上,這樣,在利用泵100進行吸料時,打開泄壓裝置250使容置腔111內的高壓空氣及時排出,進而提高撓性泵100進口112處的真空吸力,使得伸縮管360中的醬料調料能夠快速、順利的輸入容置腔111內,提高了補料的可靠性和快速性。可以理解的是,當醬料調料輸送至泵本體1400時(P無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22-8
0.25P介),關閉泄壓裝置250,有利於將提高醬料裝置的輸送距離,擴大產品的使用範圍。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6至圖19所示,第二調料機構150還包括:座體310,設置有出料口;出料口與出口113相連通。
具體地,如圖19所示,出料管240通過接頭固定在出料口處,這樣,在使用過程中,將出料口與鍋具連通即可,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具體地,可以將出料管240通過寶塔接頭固定在座體310上。可以理解的是,出料口的數量為多個,多個出料口與多個出料管240對應連通,以增大出料種類。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6、圖17和圖18所示,當第二調料機構150還包括第一儲料部320、第二彈性件330和檢測裝置 340,其中,第一儲料部320用於儲存醬料調料,如儲存有耗油、豆瓣醬、甜麵醬等,座體310上設置有導向部311和安裝口,第一儲料部320的補料口與安裝口連通,這樣使得使用者在座體310的外部,即可經補料口對第一儲料部320進行補料,操作簡單,簡化了補料操作,提升了補料體驗,適於推廣應用。
通過第一儲料部320設置於導向部311上,使得第一儲料部320能夠在導向部311的引導下相對於座體310沿豎直方向滑動,第一儲料部320包括沿豎直方向分佈的第一部分321和第二部分322,第一部分321位於第二部分322的上方,第一部分321設置有限位部323,第二部分322通過伸縮管360與進口112連通,即第一儲料部320中的調料經伸縮管360輸入至泵100的進口112。具體地,第一儲料部320的第二部分322可以為漏斗結構,漏斗結構有利於引導料品快速下落,進而提高補料效率。
第二彈性件330設置於第一部分321的外部,第二彈性件330的兩端分別與座體310和限位部323抵接或連接,第二彈性件330的壓縮量隨第一儲料部320內的調料量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當第一儲料部320中的調料量充足時,第一儲料部320在重力作用下沿導向部311向下移動壓縮彈簧,當第一儲料部320中的調料量不充足時,如缺料時,彈簧的壓縮量減小,即彈簧恢復部分彈性變形,第一儲料部320被彈起並沿導向部311向上移動。檢測裝置340用於檢測第一儲料部320內的調料量是否充足,檢測裝置340包括檢測開關341和觸發件342,將檢測開關341和觸發件342中的一個設置於座體310上,另一個設置在第一儲料部320的第一部分321上,即檢測開關341和觸發件342中的一個固定在座體310上,另一個隨第一部分321的移動而移動,因此,觸發件342觸發檢測開關341能夠回饋檢測資訊,即能夠回饋第一儲料部320中的調料量是否充足,進而體系使用者及時補料。
進一步地,一方面,檢測開關341設置在座體310上,觸發件342設置在第一部分321上,另一方面,觸發件342設置在座體310上,檢測開關341設置在第一部分321上,檢測開關341和觸發件342的不同的設置位置,能夠滿足檢測開關341和觸發件342不同結構的需求,擴大了產品的使用範圍。例如,觸發件342為磁性件,檢測開關341為乾簧管,控制器與檢測開關341連接,能夠根據檢測開關341的動作觸發補料訊號。
具體地,第二調料機構150還包括固定架312,固定架312固定在座體310上,導向部311安裝在固定架312上,第一儲料部320穿設於固定架312並與導向部311連接,第一儲料部320的第一部分321設置有限位部323,限位部323為設置在第一部分321外周側的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位於固定架312遠離第二部分322的一側,第二彈性件330為彈簧,彈簧壓縮在限位凸起和固定架312上,這樣,彈簧的彈性變形能夠隨著第一儲料部320中的調料量的變化而變化。將磁性件設 置在固定架312上,乾簧管設置在第一儲料部320的第一部分321上,如設置在限位部323的一側。當第一儲料部320缺料後,在彈簧力的作用下,第一儲料部320彈起,當磁性件和乾簧管之間的距離達到第一預設距離時,乾簧管會向控制器發送補料報警訊號,以便使用者能夠及時、準確的瞭解到第一儲料部320的調料量不充足,應進行補料。當第一儲料部320補料後調料量充足時,第一儲料部320在醬料調料重力的作用下,壓縮彈簧,使磁性件和乾簧管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一預設距離,則完成補料。可以理解的使,在補料過程中,當磁性件和乾簧管之間的距離達到第二預設距離時,乾簧管會向控制器發送補料完成訊號,以提醒使用者結束補料過程,避免繼續補料會使調料溢出而浪費資源或污染環境。
進一步地,伸縮管360和出料管240都需要保證一定的硬度,其中,伸縮管360保證一定的硬度能夠避免因撓性泵100的吸力而導致變形吸扁,出料管240保證一定硬度能夠避免因為出料壓力導致管體變形變粗,影響下料精度,進而確保下料的可靠性。其中,伸縮管360的設置,使其自身的長度可調節,能夠確保第一儲料部320在沿導向部311上下移動過程中,伸縮管360能夠可靠地連接第一儲料部320和泵100的進口112或可靠地連接第一儲料部320和漏斗料倉230的第二埠232,可以理解的是,伸縮管360可以在安裝時呈S型,以保證第一儲料部320在豎直方向上可滑動的過程中,與其他部件可靠連接。
進一步地,第一儲料部320的第一部分321設置有與外部環境連通的補料口,例如第一部分321上端設置為開口結構,該開口結構形成補料口,進一步的,座體310上設置有安裝口,補料口位於安裝口處,或補料口與安裝口連通,安裝口處再設置補料裝置與第一儲料部320連通進行補料,這樣,通過補料口即可對第一儲料部320進行補料,方便使用者操作,避免使用者將第一儲料部320從座體310內取出進行補料的繁瑣操作,簡化了使用者的補料操作,提高使用者的使用體驗。
在本發明提供的一些可能實現的實施例中,如圖19所示,第二調料機構150還包括第二儲料部350,第二儲料部350用於儲存醬料調料,如儲存有耗油、豆瓣醬、甜麵醬等,其中,第二儲料部350設置於座體310的內部,第二儲料部350包括罐體和蓋體,蓋體與罐體可拆卸連接並能夠打開或閉合罐體,進料管260的一端與進口112或第二調料機構150的漏斗料倉230連通,另一端穿設於蓋體並適於位於罐體的內部,這樣,當需要對第二儲料部350進行補料時,將蓋體移動至打開罐體,從罐體的開口處進行補料即可,完成補料後將蓋體移動至閉合罐體的開口即完成補料。也就時說,整個補料過程中,不需要對進料管260進行安裝和拆卸,只需要移動蓋體即可,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提高使用者使用的滿意度。
在本發明的一些可選實施例中鍋具20中還設置有刮鍋件。
結合參見圖20至圖27所示,在本發明的一些可選實施例中,鍋具20包括鍋體1和刮鍋件2,刮鍋件2設置在鍋體1的內壁上,刮鍋件2與鍋體1的內壁相貼合,鍋體1能夠在鍋體1的周向方向上相對於刮鍋件2運動,以使刮鍋件2刮落附著在鍋體1的內壁上的食材。通過設置刮鍋件2,能夠在烹飪易黏鍋具20食材時,僅需使鍋體1在鍋體1的周向方向上相對刮鍋件2運動,即可實現食材的刮下,不必通過人工使用鏟子等工具進行鏟鍋具20操作,操作簡單便捷,提高烹飪效率,同時也減少了人工勞動的強度,同時,在洗鍋具20時,通過刮鍋件2也可以將附著鍋體1的內壁上的殘渣等刮下,進一步減少人工勞動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進一步的,刮鍋件2的形狀為與鍋體1的內壁母線的形狀相同或者相近,通過對刮鍋件2施加壓力,刮鍋件2發生彎曲變形,刮鍋件2和鍋體1的內壁完全貼合。
進一步的,本實施例中,鍋體1為半圓形鍋具20體,即鍋體1為空心的半球形,鍋體1的內壁的母線為圓弧,刮鍋件2的整體形狀為與鍋體1的內壁的母線對應的圓弧形。
進一步的,鍋體1在鍋體1的周向方向上與刮鍋件2發生相對位移,即可實現刮下附著在鍋體1內壁上的食材。例如,鍋體1可以以自身中軸線為旋轉中心自轉,刮鍋件2保持不動,或刮鍋件2沿鍋體1的周向方向轉動,鍋體1保持不動。或者刮鍋件2和鍋體1均沿鍋體1的周向方向運動,但速度不同或者方向相反。本實施例中,鍋體1可以以自身中軸線為旋轉中心自轉,可實現自動炒菜,刮鍋件2保持不動。
具體的,刮鍋件2靠近鍋體1的鍋具20底的一端和鍋體1底部轉動連接的方式進行連接,可以將刮鍋件2靠近鍋體1的鍋具20底的一端轉動套接在鍋體1的鍋具20底底部,還可通過其他器件間接轉動連接,從而實現轉動效果,當鍋體1轉動時,刮鍋件2相對於鍋體1靜止,根據施加具有一定角度的壓力給刮鍋件2,實現刮鍋件2將附著在鍋體1上的食材刮落。其中,刮鍋件2靠近鍋體1的鍋具20口的一端和鍋體1限位連接。
進一步的,刮鍋件2的數量至少一個,當刮鍋件2的數量為兩個以上時,刮鍋件2沿鍋體1周向均勻設置在鍋體1的內壁,本實施例不做數量限定,其中,根據鍋體1的大小,調整刮鍋件2的數量,使鍋體1的內壁食材刮落乾淨,避免出現黏鍋具20,導致食材不熟或者降低食材口感的現象。刮鍋件2的中軸線和鍋體1的中軸線位於同一平面內,也即刮鍋件2沿鍋體1的任意母線反向延伸,可保證刮鍋具20效果,確保烹飪食材的口感。
進一步的,刮鍋件2包括骨架21和外套22,外套22套設在骨架21上,骨架21對外套22施加壓力,以使外套22貼合在鍋體1的內壁上,外套22由柔性材 質製成。
具體的,骨架21為薄鈑金件,為輕度彈性彎曲,方便加工成型,且易彎曲,其底部與鍋體1的弧度相互貼合,無死角的對鍋體1內壁進行刮動,骨架21起到支撐外套22的作用,施加骨架21一定角度的壓力,骨架21發生輕微彎曲,帶動外套22彎曲,且和鍋體1的內壁完全貼合,刮落附著在鍋體1內壁的食材,避免黏鍋具20,同時實現自動洗鍋具20功能。其中,骨架21具有一定的剛性,為刮下鍋體1內壁上的食材或者殘渣提供刮動力,確保能完全的將鍋體1內壁上的食材或者殘渣刮落乾淨。骨架21可通過加工時增設加強筋等方式增大剛性,本實施例不做限定。
外套22為柔性塑膠件,較佳為PTFE,其餘的無毒無害耐高溫的材料也可以,本發明不做進一步限定,其中PTFE是由四氟乙烯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優良的化學穩定性、耐腐蝕性、高潤滑不黏性、電絕緣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PTFE的工作溫度可達250℃,是本發明中最較佳擇的使用材料,同時PTFE方便加工製作。外套22的作用不僅方便刮落鍋體1內壁上的食材,防止黏鍋具20,且還實現自動洗鍋具20功能,避免人工作業。外套22刮落鍋體1內壁上的食物殘渣,同時在鍋體1轉動時,減少鍋體1和刮鍋件2之間的摩擦噪音。
本發明中的外套22和骨架21之間套接連接,外套22直接全部套接在骨架21上,將骨架21完全包裹在外套22內腔,也可以骨架21的側壁上分別套接外套22,具體的安裝方式不做進一步的限定。當骨架21發生彎曲時,同時帶動外套22發生彎曲,且確保外套22和骨架21不發生脫落即可,實現外套22刮落鍋體1內壁上的食材或者殘渣。
進一步的,骨架21包括第一端212和第二端213,鍋體1包括鍋具20底和鍋具20口,第一端212設置在鍋具20底處,第二端213設置在鍋具20口處。具體的,通過骨架21的第一端212和第二端213,實現骨架21從鍋體1的鍋具20底到鍋具20口處的分佈,確保骨架21的形狀和鍋體1的弧度一致,確保骨架21完全和鍋體1的內壁貼合,實現骨架21帶動外套22完全刮落鍋體1內壁上的食材。
進一步的,第一端212設置有裝配口,鍋具20底設置有固定座3,固定座3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裝配口內,以固定第一端212。具體的,第一端212處的裝配口的形狀為U形或者圓形,方便第一端212和固定座3轉動連接,其中轉動連接是將第一端212的裝配口套接在固定座3上,或者是第一端212的裝配口插接到固定座3上,具體的安裝方式不做進一步的限定,其設置的裝配口的作用是便於將骨架21的第一端212和固定座3連接,實現鍋體1轉動,骨架21不動,或者骨架21轉動,鍋體1不動,方便骨架21將鍋體1內壁上的食材刮下。
固定座3和鍋體1的鍋具20底通過焊接連接,或者是鉚接連接,具體的連接方式不做進一步的限定,確保鍋體1可以順時針轉動或者逆時針轉動時, 固定座3仍和鍋體1連接牢固即可。固定座3起到支撐骨架21的作用,確保骨架21支撐穩固,增大整體的支撐強度。固定座3的形狀不做進一步的限定,可以是球形,也可以是方形等,固定座3的一部分能和第一端212的裝配口轉動連接即可。
如圖20和圖21所示,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可選地,鍋具20還包括固定件4,固定件4與第二端213相接,以在鍋體1的周向方向上對第二端213進行限位。
具體的,通過固定件4的設置,加大對骨架21的支撐和限位,增大骨架21的支撐強度,其中固定件4和外界設備固定連接。其中外界設備可以是固定在灶台上的支架,或者是和地面固定的支撐架,對外界設備不做進一步的限定,對固定件4進行固定支撐即可。固定件4和第二端213活動連接,通過卡接限位,骨架21位於固定件4和鍋體1內壁之間,對骨架21的第二端213起到支撐作用。
進一步的,固定件4內設置有限位空間,第二端213設置在限位空間內,固定件4包括限位柱41,限位柱41位於限位空間內,第二端213上設置有壓片211,壓片211設置在第二端213靠近鍋體1的中軸線的外壁上,壓片211上設置有配合孔,限位柱41伸入配合孔內,限位柱41上套設有彈性件42,彈性件42對壓片211施加朝向鍋體1的內壁的彈性力,以使刮鍋件2貼合在與鍋體1的內壁上。通過設置彈性件42實現了對壓片211施加朝向鍋體1內壁的力,以使骨架21和鍋體1的內壁完全貼合,彈性件42的作用是給予壓片211不同角度的力,同時確保骨架21始終和鍋體1貼合。設置限位柱41能夠限制彈性件42的位移,對彈性件42進行導向,為骨架21提供變形力,刮下鍋體1內壁的食材。
具體的,固定件4是中空的,以在內部形成限位空間,其中固定件4沿鍋體1的周向方向上的兩側均具有側壁,以將骨架21的第二端213限位在內,防止鍋體1轉動時第二端213從限位空間內脫出。固定件4在鍋體1的徑向方向上開放設置,能方便骨架21和鍋體1的內壁貼合,便於刮落鍋體1內壁上附著的食材。
位於固定件4徑向方向上的限位空間處固定安裝限位柱41,限位柱41的形狀為圓柱形,限位柱41和固定件4之間的連接方式不做進一步的限定,確保限位柱和固定件4牢固連接即可。限位柱41對彈性件42起到導向的作用,同時便於彈性件42精準施加壓力給壓片211。
壓片211和第二端213的之間通過焊接或者鉚接連接方式,壓片211的作用是方便彈性件42對骨架21施加壓力,致使骨架21發生彎曲,刮落鍋體1內壁上的附著食材。其中彈性件42為彈簧或者是彈性管,彈性件42使得骨架21朝鍋體1內壁方向發生彎曲變形,使骨架21和鍋體1的內壁貼合。
進一步的,壓片211沿第一方向凸出於第二端的外壁設置,配合孔為條形,配合孔沿第一方向延伸。具體的,條形的配合孔,使得在限位柱41的 導向下,彈性件42可以改變角度施加壓力給壓片211,增大骨架21和鍋體1內壁的更好貼合效果。
進一步的,配合孔的內壁與限位柱之間在鍋具20的周向方向上的總間距為A,配合孔沿鍋具20的周向方向上的長度為B,A與B的比值為0~0.2;配合孔與限位柱之間在第一方向上的總間距為C,配合孔沿第一方向上的長度為D,C與D的比值為0.3~0.9。
具體的,通過A與B的比值為0~0.2和C與D的比值為0.3~0.9,提高限位柱41和配合孔之間精確的限位,限位柱41在彈性件42的作用下,起到更精準的導向作用,提高骨架21和鍋體1內壁的貼合度。
進一步的,垂直於鍋體1的中軸線的平面為第一平面,彈性件42對壓片211的施力方向與第一平面呈角度A,20°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28-9
A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28-10
45°。具體的,在角度A為20°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28-11
A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28-13
45°的情況下施加壓力,才能使得刮鍋件2和鍋體1內壁完全貼合,所以根據不同的施加壓力的角度,使用不同彈力大小的彈性件42,方便刮鍋件2完全刮落附著在鍋體1內壁上的食材,避免黏鍋具20現象。
如圖20所示,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可選地,鍋具20還包括攪拌件5,攪拌件5的一端設置在固定座3或鍋具20底上,攪拌件5的另一端沿鍋體1的內壁向鍋具20口延伸,攪拌件5能夠在鍋體1的周向方向上相對於刮鍋件2運動,攪拌件5與鍋體1的內壁之間設置有間隙,以使刮鍋件2能夠穿過間隙,可選的,攪拌件5與刮鍋件2留有一定的間隙,具體是指攪拌件5與刮鍋件2在轉動過程中處於重疊狀態時,攪拌件5與刮鍋件2仍具有一定的間隙,該間隙可以使得攪拌件5更容易越過刮鍋件2,避免剮蹭,同時也可以使得骨頭等大塊食物在攪拌過程中更容易通過攪拌件5和刮鍋件2之間的間隙。
可選的,如圖24至圖27所示,攪拌件5包括桿件513和齒狀結構511,桿件513為沿鍋具20體內壁徑向方向延伸,彎曲形狀與鍋具20體內壁相適配,齒狀結構511凸出於桿件513設置。桿件513和齒狀結構511可以是一體設置,也可以是分體設置,設置齒狀結構511可以使得攪拌件對食材的攪拌更為充分,本發明對於齒狀結構511的設置位置不做限制,例如,如圖24所示,齒狀結構511設置在桿件513靠近鍋具20體中心的一側,可以對靠近鍋具20體中心處的食材更充分的攪拌;如圖25所示,齒狀結構511設置在桿件513遠離鍋具20體中心的一側,不僅能夠對食材起到更充分攪拌的作用,還能夠儘量避免攪拌件5與刮鍋件2之間卡住硬物;如圖26所示,齒狀結構511分別設置在桿件513的兩側,既能對靠近鍋具20體一側的食材充分攪拌,又能儘量避免刮鍋件2與攪拌件5之間卡住硬物。可選的,如圖27所示,攪拌件5還可以包括凸起512,凸起512和齒狀結構511分別設置在桿件513的兩側,凸起512設置在桿件513靠近鍋具20體中心的一側,其中凸起512與齒狀結構511的長度不同,可選的,凸起512的長度小於齒狀結構 511的長度,桿體靠近鍋具20體內壁一側的齒狀結構長度較長可以儘量避免刮鍋件2與攪拌件5之間卡硬物,靠近鍋具20體中心一側的凸起長度較短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攪拌件的凸起總面積,易於清潔。
可選的攪拌件5還可以包括凸塊514,如圖27所示,凸塊514設置在桿件513靠近鍋具20體開口的一端,凸塊514的朝向不做限制,較佳為朝向鍋具20體內壁凸起設置或者朝向鍋具20體中心設置,凸塊514比齒狀結構511更寬,即沿桿件513的長度延伸了更長的距離。實際烹飪過程中,較窄的齒狀結構容易將菜掛起難以去除,會導致烹飪效果變差,尤其是靠近鍋具20體開口位置與外界接觸面積較大溫度稍低,鍋具20開口處掛菜後會大大降低所掛菜品的烹飪效果,凸塊514設置更寬且靠近鍋具20體開口一端設置,可以減少掛菜,提高烹飪效果。以上,齒狀結構511、凸起512、凸塊514可以任意組合設置,本發明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如圖28所示,攪拌件5包括桿件513,桿件513從鍋具20底向鍋具20體開口方向逐漸增寬,鍋具20體直徑從鍋具20底到鍋具20體開口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設置桿件513從鍋具20底向鍋具20體開口方向逐漸增寬以適應鍋具20體內部空間變化,提高烹飪效果。
可選的,攪拌件5包括剛性段和柔性段,剛性段和柔性段沿攪拌件5的長度方向延伸,剛性段位於柔性段靠近鍋體1的中軸線的一側。可選的,齒狀結構511設置在柔性段靠近鍋具20體內壁的一側,齒狀結構511沿柔性段長度方向延伸並間隔分佈。如圖23所示,柔性段包括齒狀結構511,齒狀結構511可以使攪拌件5與刮鍋具20片重疊時具有更多的靈活度,增加柔性段的活動幅度,進一步降低攪拌件5與刮鍋件2之間卡硬物的概率。
具體的,增設攪拌件5,通過和鍋體1的固定連接,不僅方便烹飪時的翻炒攪拌,同時洗鍋具20時,方便洗鍋具20。其中攪拌件5的形狀與鍋體1的內壁形狀相吻合,能完成不留死角的對鍋體1攪拌。其中,攪拌件5的截面形狀為三角形,越靠近刮鍋件2處的攪拌件5越薄,但可以起到較好的剛性,或者攪拌件5的截面形狀為方形,與靠近刮鍋件2處的攪拌件5的柔性越好,本實施例中不做對攪拌件5的截面形狀不做限定,不僅起到翻炒攪拌作用,且方便大塊硬物從攪拌件5越過,避免將硬物卡住,影響烹飪的效果。其中,攪拌件5和鍋體1的內壁之間具有間隙,不僅方便攪拌件5越過刮鍋件2,且避免大塊食材和攪拌件5之間發生卡住現象。
攪拌件5設有剛性段和柔性段,其中柔性段較佳為抗撕裂矽膠,很有效的防止卡住硬物,方便越過硬物,其中剛性段起到確保攪拌件5穩固的支撐的作用,剛性段較佳無毒無害食品級的金屬製作即可,將剛性段和柔性段通過螺紋連接,或者卡接固定連接,方便拆卸使用。通過鍋體1的轉動,帶動攪拌件 5隨著轉動,不僅在烹飪中進行翻炒攪拌,同時在洗鍋具20時翻拌洗鍋具20水,確保洗鍋具20更乾淨。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可選地,一種自動滾筒烹飪系統,包括如權利要求1-9任意一項的鍋具20,自動滾筒烹飪系統還包括驅動裝置,驅動裝置與鍋具20相連接,以帶動鍋具20以自身中軸線為中心自轉。
工作原理:本發明是鍋體1在烹飪時,鍋體1以周向方向相對於刮鍋件2轉動,同時通過彈性件42對刮鍋件2施加20°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30-14
A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30-15
45°的壓力,使刮鍋件2和鍋體1的內壁完全貼合,將附著在鍋體1內壁上的食材刮落,不必通過人工使用鏟子等工具進行鏟鍋具20操作,操作簡單便捷,提高烹飪效率,同時也減少了人工勞動的強度;同時在鍋體1烹飪結束後,進行洗鍋具20時,鍋體1和刮鍋件2同樣上述的操作,刮鍋件2對鍋體1內壁殘留的食物殘渣進行清潔,實現自動洗鍋具20功能,減少了人工勞動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10:基座
20:鍋具
120:機架
140:第一調料機構
143:第一料盒
144:下料筒
150:第二調料機構
155:第二料盒
158:噴頭組件
159:噴嘴
1201:第一容納腔
1202:第二容納腔
1203:第三容納腔
1204:第四容納腔
1562:泵體

Claims (16)

  1. 一種烹飪設備,其包括:機架(120);基座(10),與所述機架(120)相連接;鍋具組件,包括鍋具(20),所述鍋具(20)被配置為與所述基座(10)連接;第一調料機構(140),設置於所述機架(120),所述第一調料機構(140)能夠定量固態料品以將其輸送至所述鍋具(20)內;以及第二調料機構(150),設置於所述機架(120),所述第二調料機構(150)能夠定量液態料品以將其輸送至所述鍋具(20)內;所述鍋具(20)包括鍋體(1)和刮鍋件(2),所述刮鍋件(2)設置在所述鍋體(1)的內壁上,所述刮鍋件(2)與所述鍋體(1)的所述內壁相貼合,所述鍋體(1)能夠在所述鍋體(1)的周向方向上相對於所述刮鍋件(2)運動,以使所述刮鍋件(2)刮落附著在所述鍋體(1)的所述內壁上的食材;所述鍋體(1)包括鍋底和鍋口,所述鍋底設置有固定座(3),所述鍋具(20)進一步包括攪拌件(5),所述攪拌件(5)的一端設置在所述固定座(3)或所述鍋底上,所述攪拌件(5)的另一端沿所述鍋體(1)的所述內壁向所述鍋口延伸,所述攪拌件(5)能夠在所述鍋體(1)的周向方向上相對於所述刮鍋件(2)運動,所述攪拌件(5)與所述鍋體(1)的所述內壁之間設置有間隙,以使所述刮鍋件(2)能夠穿過所述間隙。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烹飪設備,其進一步包括:驅動機構(40),所述鍋具(20)被配置為與所述基座(10)可樞轉連接,所述鍋具組件進一步包括相對所述基座(10)轉動設置的轉軸(30),所述轉軸(30)設置在所述鍋具(20)底部,所述驅動機構(40)與所述轉軸(30)或所述鍋具(20)驅動連接,以提供轉動動力;穩定組件(50),設置在所述基座(10)上,所述穩定組件(50)包括至少兩個套設在所述轉軸(30)的穩定結構,以用於減輕所述轉軸(30)在轉動過程中的晃動幅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沿所述烹飪設備的前後方向,所述第一調料機構(140)和所述第二調料機構(150)位於所述鍋具組件的後側,沿所述烹飪設備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調料機構(150)位於所述第一調料機構(140)與所述鍋具組件之間,在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調料機 構(140)相對於所述第二調料機構(150)凸出設置於所述鍋具(20)上方。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所述第一調料機構(140)包括:至少一個下料器,設置於所述機架(120),用於供給固態料品,所述下料器包括位於所述鍋具(20)上方的出料口,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出料口凸向所述烹飪設備的前側設置,在所述烹飪設備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出料口位於所述第一調料機構(140)與所述鍋具組件之間;其中,任一所述出料口均在投料工位時所述鍋具(20)的開口正上方,且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在中心區域內,所述中心區域的面積與所述鍋具(20)開口面積的比值小於3/4。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任一所述下料器包括:第一料盒(143),所述第一料盒(143)至少部分設置於所述機架(120)的第四容納腔(1204)內,用於儲存固態料品;輸送部,所述輸送部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料盒(143)相連通,另一端與所述鍋具(20)相連通,所述輸送部包括支撐部、送料管和下料筒(144),所述下料筒(144)設置有出料口;其中,所述支撐部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料盒(143)上,所述支撐部設置有通孔;所述送料管的一端穿設於所述支撐部並與所述第一料盒(143)連通,另一端與所述下料筒(144)相連通。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任一所述第一調料機構(140)的落料位置在第二範圍內,所述第二範圍的面積小於所述中心區域的面積;和/或所述下料器的數量至少為兩個,至少兩個所述下料器呈圓弧狀分佈,且處於圓弧兩端位置處的所述下料器相對於處於圓弧中心處的所述下料器更靠前設置;或者所述下料器的數量為至少兩個,至少兩個所述出料口呈圓弧狀分佈,且處於所述圓弧兩端位置處的所述出料口相對於處於所述圓弧中心處的所述出料口更靠前設置;所述送料管的朝向設置為沿預設平面對稱分佈,其中,所述預設平面為穿過多個所述下料器左右方向的中心點並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平面。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所述第二 調料機構(150)包括:第一安裝結構(151),設置於所述機架(120),並具有第一活動區域;第一接頭(153),所述第一接頭(153)能夠在所述第一活動區域內移動,所述第一接頭(153)與第一管路(156)的一端相連通,所述第一管路(156)的另一端適於與所述鍋具(20)相連通;第二料盒(155),設置於所述機架(120),用於容納液態料品;第二安裝結構(152),設置於所述第二料盒(155),並具有第二安裝空間;第二接頭(154),所述第二接頭(154)能夠在所述第二安裝空間內移動,所述第二接頭(154)通過第二管路(157)與所述第二料盒(155)相連通;沿所述烹飪設備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接頭(153)和所述第二接頭(154)位於所述第一調料機構(140)與所述第二調料機構(150)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所述第二調料機構(150)進一步包括:泵體(1562),設置於所述第一管路(156),並設置在所述所述機架(120)的第三容納腔(1203)內;第一閥體,設置於所述第一管路(156)並位於所述泵體(1562)與噴頭組件(158)之間,且所述第一閥體靠近所述泵體(1562)設置;第二閥體,設置於所述第二管路(157)伸入到所述第二料盒(155)內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閥體和所述第二閥體均為單向閥,且所述第一閥體的開啟壓力大於所述第二閥體的開啟壓力。
  9.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所述第二調料機構(150)用於下醬料時,所述第二調料機構(150)包括:泵(100)和控制器,所述泵(100)包括:殼體(110),設置有容置腔(111)以及連通所述容置腔(111)的進口(112)和出口(113);葉輪(1200),設置於所述容置腔(111)的內部,包括葉片(121);驅動部(130),與所述葉輪(1200)連接,用於驅動所述葉輪(1200)轉動使所述葉片(121)與所述殼體(110)的內壁面接觸發生撓性變形,以使調料經所述進口(112)、所述容置腔(111)由所述出口(113)輸出;其中,所述控制器與所述驅動部(130)連接,用於控制所述驅動部(130) 的工作狀態以定量調料並將其輸出。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所述殼體(110)包括:泵本體(1400),所述進口(112)和所述出口(113)設置於所述泵本體(1400)上;支座(1500),與所述泵本體(1400)連接,設置有第一安裝孔(1501),所述驅動部(130)穿設於所述第一安裝孔(1501);端蓋(160),與所述泵本體(1400)連接,所述端蓋(160)和所述支座(1500)位於所述泵本體(1400)的兩側並與所述泵本體(1400)合圍成所述容置腔(111);其中,所述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合圍成圓形結構,所述第一安裝孔(1501)相對於所述圓形結構的圓心徑向偏心設置;或所述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合圍成偏心結構,所述第一安裝孔(1501)與所述偏心結構的中心相對設置,所述偏心結構包括一個圓弧結構或至少兩個半徑不同的圓弧結構;或所述泵本體(1400)的內壁面合圍成偏心結構,所述第一安裝孔(1501)相對於所述偏心結構的中心徑向偏心設置,所述偏心結構包括一個圓弧結構或至少兩個半徑不同的圓弧結構。
  11.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所述刮鍋件(2)包括骨架(21)和外套(22),所述外套(22)套設在所述骨架(21)上,所述骨架(21)對所述外套(22)施加壓力,以使所述外套(22)貼合在所述鍋體(1)的所述內壁上,所述外套(22)由柔性材質製成。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所述骨架(21)包括第一端(212)和第二端(213),所述第一端(212)設置在所述鍋底處,所述第二端(213)設置在所述鍋口處,所述鍋具(20)進一步包括固定件(4),所述固定件(4)與所述第二端(213)相接,以在所述鍋體(1)的周向方向上對所述第二端(213)進行限位,所述固定件(4)內設置有限位空間,所述第二端(213)設置在所述限位空間內,所述固定件(4)包括限位柱(41),所述限位柱(41)位於所述限位空間內,所述第二端(213)上設置有壓片(211),所述壓片(211)設置在所述第二端(213)靠近所述鍋體(1)的中軸線的外壁上,所述壓片(211)上設置有配合孔,所述限位柱(41)伸入所述配合孔內,所述限位柱(41)上套設有彈性件(42),所述彈性件(42)對所述壓片(211)施加朝向所述鍋體(1)的所述內壁的彈性力,以使所述刮鍋件(2) 貼合在與所述鍋體(1)的所述內壁上。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所述壓片(211)沿第一方向凸出於所述第二端(213)的外壁設置,所述配合孔為條形,所述配合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配合孔的內壁與所述限位柱(41)之間在所述鍋具(20)的周向方向上的總間距為A,所述配合孔沿所述鍋具(20)的周向方向上的長度為B,A與B的比值為0~0.2;所述配合孔與所述限位柱(41)之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總間距為C,所述配合孔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長度為D,C與D的比值為0.3~0.9。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垂直於所述鍋體(1)的中軸線的平面為第一平面,所述彈性件(42)對所述壓片(211)的施力方向與所述第一平面呈角度A,20°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36-16
    A
    Figure 111113091-A0305-02-0036-17
    45°。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所述攪拌件(5)與所述刮鍋件(2)之間設置有間隙;所述攪拌件(5)包括剛性段和柔性段,所述剛性段和所述柔性段沿所述攪拌件(5)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剛性段位於所述柔性段靠近所述鍋體(1)的中軸線的一側。
  16.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烹飪設備,其中,所述鍋底設置有固定座(3),所述鍋具(20)進一步包括攪拌件(5),所述攪拌件(5)的一端設置在所述固定座(3)上或設置在所述鍋底上,所述攪拌件(5)的另一端沿所述鍋體(1)的所述內壁向所述鍋口延伸,所述攪拌件(5)包括桿件(513)和齒狀結構(511),所述桿件(513)沿所述鍋體(1)的所述內壁徑向方向延伸,所述齒狀結構(511)凸出於所述桿件(513)設置;所述齒狀結構(511)設置在所述桿件(513)靠近所述鍋體(1)中心的一側,或者,所述齒狀結構(511)設置在所述桿件(513)遠離所述鍋體(1)中心的一側,或者,所述齒狀結構(511)分別設置在所述桿件(513)的兩側;所述攪拌件(5)進一步包括凸塊(514),所述凸塊(514)設置在所述桿件(513)靠近所述鍋體(1)開口的一端,所述凸塊(514)的寬度大於所述齒狀結構(511)的寬度。
TW111113091A 2021-04-06 2022-04-06 烹飪設備 TWI8077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95545.4 2021-04-06
CN202120695545.4U CN215304912U (zh) 2021-04-06 2021-04-06 烹饪设备
CN202121357250.2U CN215890488U (zh) 2021-06-17 2021-06-17 泵组件、下料装置和烹饪系统
CN202121357250.2 2021-06-17
CN202122563396.9 2021-10-22
CN202122563396.9U CN216166837U (zh) 2021-10-22 2021-10-22 锅、自动滚筒烹饪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5666A TW202245666A (zh) 2022-12-01
TWI807761B true TWI807761B (zh) 2023-07-01

Family

ID=83545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3091A TWI807761B (zh) 2021-04-06 2022-04-06 烹飪設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80350A1 (zh)
TW (1) TWI807761B (zh)
WO (1) WO2022213998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70914A (en) * 2009-06-09 2010-12-15 Kenwood Ltd Beater assembly for a stand mixer
TW201300059A (zh) * 2011-06-17 2013-01-01 Pansum Technology Ltd 烹調設備及用於烹調設備的攪拌裝置
CN211748736U (zh) * 2019-12-11 2020-10-27 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88679B2 (en) * 2015-06-29 2017-10-17 Whirlpool Corporation Steam generation system for use in cooking appliance
CN105455606A (zh) * 2015-11-16 2016-04-06 安徽一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自动翻炒装置
CN109260798A (zh) * 2017-07-17 2019-01-2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CN208769535U (zh) * 2017-12-14 2019-04-23 武汉智味来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炒菜机中液体加料装置防虹吸
CN210204394U (zh) * 2018-09-14 2020-03-31 浙江爱仕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定量添加调料的家用炒菜机
CN109864565A (zh) * 2019-04-19 2019-06-11 广州陈扬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炒菜机及料盒插拔结构
CN211673761U (zh) * 2020-01-14 2020-10-16 苏州远安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炒菜机器人
CN216166837U (zh) * 2021-10-22 2022-04-05 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锅、自动滚筒烹饪系统
CN215890488U (zh) * 2021-06-17 2022-02-22 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泵组件、下料装置和烹饪系统
CN215304912U (zh) * 2021-04-06 2021-12-28 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70914A (en) * 2009-06-09 2010-12-15 Kenwood Ltd Beater assembly for a stand mixer
TW201300059A (zh) * 2011-06-17 2013-01-01 Pansum Technology Ltd 烹調設備及用於烹調設備的攪拌裝置
CN211748736U (zh) * 2019-12-11 2020-10-27 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80350A1 (en) 2024-06-06
WO2022213998A1 (zh) 2022-10-13
TW202245666A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285409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加料组件
CN108685476B (zh) 液体投料装置及包含该液体投料装置的烹饪设备
CN110589520A (zh) 一种落料装置
TWI807761B (zh) 烹飪設備
JP2012505802A (ja) 食物製品のオンデマンド分配のための機器および方法およびターンテーブル
CN213129078U (zh) 一种烹饪设备
CN211242925U (zh) 一种新型调味料添加系统
CN215304912U (zh) 烹饪设备
CN109589019B (zh) 投料结构及调味机
CN109452890B (zh) 投料模块及调味机
CN213371328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933685U (zh) 自动加料装置及智能烹调设备
CN212465700U (zh) 出料装置、盖组件和烹饪设备
CN221105640U (zh) 一种调料投放机构及自动炒菜机
CN112294121A (zh) 一种新型调味料添加系统
CN218651346U (zh) 一种调味炒菜一体机
CN215383135U (zh) 一种自动炒菜装置
CN212661650U (zh) 一种烹饪设备的流体配料添加系统
CN218105722U (zh) 投料装置及烹饪设备
CN213155338U (zh) 一种烹饪设备
CN113017448B (zh)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212572U (zh) 滚筒炒菜机
CN210727483U (zh) 一种调料供应装置及烹饪设备
CN210931046U (zh) 一种调料供应装置及烹饪设备
CN217592570U (zh) 自动勾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