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3343B - 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3343B
TWI803343B TW111121364A TW111121364A TWI803343B TW I803343 B TWI803343 B TW I803343B TW 111121364 A TW111121364 A TW 111121364A TW 111121364 A TW111121364 A TW 111121364A TW I803343 B TWI803343 B TW I8033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e
bonding
airflow
substrate
bond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1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9525A (zh
Inventor
盧彥豪
Original Assignee
梭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梭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梭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213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334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3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334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9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9525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Die Bonding (AREA)

Abstract

一種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晶粒的局部區塊脫離固晶裝置並且接觸基板以形成貼合波;貼合波從晶粒的局部區塊往晶粒的其他區塊的方向擴散並且具有擴散趨勢,使得晶粒逐漸脫離固晶裝置並且固定於基板上;氣流沿著晶粒的表面流動;感測不同位置的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並且獲得複數感測訊息;根據該等感測訊息判定晶粒與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根據晶粒與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判定貼合波的擴散趨勢;以及,根據貼合波的擴散趨勢判定晶粒是否與基板緊密貼合。

Description

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
本發明是涉及一種固晶方法,尤其是一種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
積體電路藉由大批方式,經過多道程序,製作在半導體晶圓上,晶圓進一步分割成複數晶粒。換言之,晶粒是以半導體材料製作而成未經封裝的一小塊積體電路本體。分割好的複數晶粒整齊貼附在一承載裝置上,接著一承載框負責運送承載裝置,然後固晶裝置將該等晶粒依序轉移至基板,俾利進行後續加工程序。
進一步地說,在晶粒轉移至基板的過程中,晶粒的局部區塊脫離固晶裝置並且接觸基板以形成一貼合波(bond wave)。貼合波從晶粒的局部區塊往晶粒的其他區塊的方向擴散,使得晶粒逐漸脫離固晶裝置並且固定於基板上。
然而,晶粒的底面與基板的頂面之間可能會共同包住氣泡而形成一空洞(void),或者晶粒的底面黏附一些微粒,造成晶粒的底面沒有與基板的頂面緊密貼合。一旦晶粒沒有與基板緊密貼合,將會導致挑揀或辨識等晶粒的後續加工程序容易受到氣泡或微粒的影響,降低後續加工製成的產品良率,業者通常會將沒有與基板緊密貼合的晶粒挑出。
惟,基板上的晶粒為數眾多,且晶粒的尺寸很小,難以精確地辨識出那些晶粒緊密貼合於基板以及那些晶粒沒有與基板緊密貼合。因此,業者基本上沒有辦法將沒有與基板緊密貼合的晶粒挑出。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能夠精確地辨識出晶粒是否與基板緊密貼合。
為了達成前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一晶粒的局部區塊脫離一固晶裝置並且接觸一基板以形成一貼合波;貼合波從晶粒的局部區塊往晶粒的其他區塊的方向擴散並且具有一擴散趨勢,使得晶粒逐漸脫離固晶裝置並且固定於基板上;一氣流沿著晶粒的表面流動;感測不同位置的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並且獲得複數感測訊息;根據該等感測訊息判定晶粒與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根據晶粒與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判定貼合波的擴散趨勢;以及根據貼合波的擴散趨勢判定晶粒是否與基板緊密貼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貼合波的步驟進一步包括:固晶裝置藉由一正壓產生氣流吹拂晶粒的局部區塊,使得晶粒的局部區塊脫離固晶裝置並且撓曲變形以接觸基板;以及其中,氣流沿著晶粒的表面流動的步驟進一步包括:正壓產生的氣流在接觸到晶粒的表面以後轉向並且沿著晶粒的表面流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氣流沿著晶粒的表面流動的步驟進一步包括:氣流沿著晶粒的表面在固晶裝置與晶粒之間的一縫隙中流動,接著氣流進入固晶裝置的複數通道;以及其中,感測不同位置的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的 步驟進一步包括:複數感測器分別感測通過該等通道的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並且獲得複數感測訊息。
在一些實施例中,氣流沿著晶粒的表面流動的步驟進一步包括:一真空裝置藉由一負壓引導氣流通過該等通道。
在一些實施例中,負壓產生的吸附力不足以吸附晶粒。
在一些實施例中,真空裝置設置於固晶裝置的頂部,真空裝置開設一抽氣孔、一腔室及複數穿孔,抽氣孔與腔室相通,該等穿孔與腔室相通,該等穿孔與該等通道相通,該等感測器設置於該等穿孔中且未擋住該等通道的開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感測器分別設置於該等通道的開口的外側,且未擋住該等通道的開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判定晶粒與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的步驟進一步包括:一處理單元接收該等感測訊息並且根據該等感測訊息判定不同位置的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處理單元進一步根據不同位置的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判定晶粒與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其中,判定貼合波的擴散趨勢的步驟進一步包括:處理單元根據晶粒與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判定貼合波的擴散趨勢;以及其中,判定晶粒是否與基板緊密貼合的步驟進一步包括:處理單元根據貼合波的擴散趨勢判定晶粒是否與基板緊密貼合。
本發明的功效在於,本發明的方法能夠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精確地辨識出那些晶粒緊密貼合於基板以及那些晶粒沒有與基板緊密貼合。
10:固晶裝置
101~104:角落
11~14:氣孔
15,16:側邊
17:通道
20:晶粒
21:隆起部分
30:第一真空裝置
31:負壓
40:氣體供應裝置
41:正壓
50:基板
60:貼合波的擴散趨勢
61:氣流
70:縫隙
71:空洞
80:感測器
81:感測訊息
90:處理單元
100:第二真空裝置
110:抽氣孔
120:腔室
130:穿孔
140:負壓
D1~D3,D1A~D3A:方向
F1~F6:氣流的流量變化程度
P1~P6:氣流的壓力變化程度
S100~S800:步驟
圖1A和圖1B是本發明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2A顯示了固晶裝置和感測器的示意圖。
圖2B顯示了固晶裝置和感測器的俯視圖。
圖3顯示了氣孔和第一真空裝置和氣體供應裝置的連接關係的示意圖。
圖4顯示了感測器和處理單元的連接關係的示意圖。
圖5和圖6是本發明的方法的第一實施例的步驟S100~S800的示意圖。
圖7顯示了晶粒的隆起部分影響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和貼合波的擴散趨勢的示意圖。
圖8顯示了當晶粒與基板之間無空洞或微粒時貼合波的擴散趨勢的示意圖。
圖9顯示了當晶粒與基板之間有空洞或微粒時貼合波的擴散趨勢的示意圖。
圖10顯示了固晶裝置和感測器和第二真空裝置的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的方法的第二實施例的步驟S200~S800的示意圖。
以下配合圖式及元件符號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俾使熟習該項技藝者在研讀本說明書後能據以實施。
請參閱圖1A至圖9,圖1A和圖1B是本發明的方法的流程圖,圖2A顯示了固晶裝置10和感測器80的示意圖,圖2B顯示了固晶裝置10和感測器80的俯視圖,圖3顯示了氣孔11~14和第一真空裝置30和氣體供應裝置40的連接關係的示意圖,圖4顯示了感測器80和處理單元90的連接關係的示意圖,圖5和圖6是本發明的方法的第一實施例的步驟S100~S800的示意圖,圖7顯示了晶粒20的隆起部分21影響氣流61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和貼合波的擴散趨勢60的示意圖,圖8顯示了當晶粒20與基板50之間無空洞或微粒時貼合波的擴散趨勢60的示意 圖,圖9顯示了當晶粒20與基板50之間有空洞71或微粒時貼合波的擴散趨勢60的示意圖。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步驟S100,如圖1A及圖5所示,一固晶裝置10藉由一負壓31產生一吸附力吸附一晶粒20。更明確地說,如圖2A及圖2B所示,固晶裝置10具有四個氣孔11~14,該等氣孔11~14分布於固晶裝置10的四個角落101~104;如圖3所示,該等氣孔11~14連接一第一真空裝置30及一氣體供應裝置40;如圖2B、圖3和圖5所示,第一真空裝置30對該等氣孔11~14抽氣以產生負壓31,固晶裝置10藉由負壓31產生吸附力吸附晶粒20的四個角落,使得晶粒20的周圍緊密貼合在固晶裝置10的底面的周圍。因為晶粒20的周圍能夠緊密貼合在固晶裝置10的底面的周圍,所以晶粒20的周圍與固晶裝置10的底面的周圍之間完全沒有空隙,避免外部空氣進入而影響負壓31產生吸附力吸附晶粒20的效果。
步驟S200,如圖1A、圖6及圖7所示,固晶裝置10藉由一正壓41產生一氣流61吹拂晶粒20的局部區塊,使得晶粒20的局部區塊脫離固晶裝置10並且撓曲變形以接觸一基板50,晶粒20的局部區塊接觸到基板50以後形成一貼合波(bond wave)。第一實施例的步驟S200可進一步分成以下兩種實施方式。
關於第一種實施方式,晶粒20的局部區塊為晶粒20的一角落,固晶裝置10藉由正壓41產生氣流61吹拂晶粒20的角落,使得晶粒20的角落脫離固晶裝置10並且撓曲變形以接觸基板50,晶粒20的角落接觸到基板50以後形成貼合波。更詳而言之,第一真空裝置30停止對固晶裝置10的角落101的氣孔11抽氣,氣孔11停止藉由負壓31產生吸附力吸附晶粒20的角落,同時氣體供應裝置40開始對固晶裝置10的角落101的氣孔11吹氣以產生正壓41,氣孔11開始藉由正壓41產生氣流61吹拂晶粒20的角落。第一真空裝置30仍持續對固晶裝置10的其 他角落102~104的氣孔12~14抽氣,使得固晶裝置10的其他角落102~104的氣孔12~14仍維持藉由負壓31產生吸附力吸附晶粒20的其他角落。藉此,晶粒20不僅能夠保持固定在固晶裝置10,還能夠確保整個晶粒20只有其角落撓曲變形且最為突出,讓晶粒20的角落能夠以點接觸的方式接觸基板50。因為晶粒20的角落以點接觸的方式接觸基板50,所以晶粒20的角落及其鄰近之處會產生鍵結力,此鍵結力會進一步形成貼合波。更詳而言之,第一真空裝置30依序停止對固晶裝置10的其他角落102~104的氣孔12~14抽氣,氣孔12~14沿著對角線的方向依序停止提供負壓31,氣體供應裝置40依序開始對固晶裝置10的其他角落102~104的氣孔12~14吹氣,氣孔12~14沿著對角線的方向依序開始提供正壓41以產生氣流61吹拂晶粒20的其他角落,使得晶粒20的其他角落沿著對角線的方向依序被氣流61吹拂以產生一壓力差波動,壓力差波動能夠進一步讓晶粒20的角落在接觸到基板50以後形成貼合波。
關於第二種實施方式,晶粒20的局部區塊為晶粒20的一側邊,固晶裝置10藉由正壓41產生氣流61吹拂晶粒20的側邊,使得晶粒20的側邊脫離固晶裝置10並且撓曲變形以接觸基板50,晶粒20的側邊接觸到基板50以後形成貼合波。更詳而言之,第一真空裝置30停止對固晶裝置10的側邊15的二角落101、102的氣孔11、12抽氣,氣孔11、12停止藉由負壓31產生吸附力吸附晶粒20的側邊的二角落,同時氣體供應裝置40開始對固晶裝置10的側邊15的二角落101、102的氣孔11、12吹氣以產生正壓41,氣孔11、12開始藉由正壓41產生氣流61吹拂晶粒20的側邊的二角落。第一真空裝置30仍持續對固晶裝置10的另一側邊16的二角落103、104的氣孔13、14抽氣,使得氣孔13、14仍維持藉由負壓31產生吸附力吸附晶粒20的另一側邊的二角落。藉此,晶粒20不僅能夠保持固定在固晶 裝置10,還能夠確保整個晶粒20只有其側邊撓曲變形且最為突出,讓晶粒20的側邊能夠以線接觸的方式接觸基板50。因為晶粒20的側邊以線接觸的方式接觸基板50,所以晶粒20的側邊及其鄰近之處會產生鍵結力,此鍵結力會進一步形成貼合波。更詳而言之,第一真空裝置30停止對固晶裝置10的另一側邊16的二角落103、104的氣孔13、14抽氣,氣孔13、14停止提供負壓31,氣體供應裝置40依序開始對固晶裝置10的另一側邊16的二角落103、104的氣孔13、14吹氣,氣孔13、14開始提供正壓41以產生氣流61吹拂晶粒20的另一側邊,使得晶粒20從一側往另一側的方向依序被氣流61吹拂以產生一壓力差波動,壓力差波動能夠進一步讓晶粒20的側邊在接觸到基板50以後形成貼合波。
步驟S300,如圖1A、圖6及圖7所示,貼合波從晶粒20的局部區塊往晶粒20的其他區塊的方向擴散並且具有一擴散趨勢60,使得晶粒20逐漸脫離固晶裝置10並且固定於基板50上。第一實施例的步驟S300可進一步分成以下兩種實施方式。
關於第一種實施方式,壓力差波動引導貼合波沿著晶粒20的一對角線的方向擴散。關於第二種實施方式,壓力差波動引導貼合波從晶粒20的一側往另一側的方向擴散。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氣孔的數量和分布情形可以有多種可能性。舉例來說,該等氣孔的數量為六個,其中四個氣孔分布於固晶裝置10的四個角落,另外二個氣孔分布於固晶裝置10的相對二側邊。舉例來說,該等氣孔的數量為九個,其中四個氣孔分布於固晶裝置10的四個角落,另外四個氣孔分布於固晶裝置10的四個側邊且分別位於該等角落之間。舉例來說,該等氣孔的數量只有兩個,並且分布在固晶裝置10的相對二角落或相對二側邊。舉例來說, 固晶裝置10只有一個氣孔,氣孔的位置位在固晶裝置10的軸心。無論氣孔的數量和分布情形如何變化,基本上這些實施例的步驟S200和步驟S300都相當類似,都能夠形成貼合波和擴散貼合波。上述示例僅列舉說明氣孔的數量和分布情形的多樣性,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範圍。
步驟S400,如圖1A、圖6及圖7所示,氣流61沿著晶粒20的表面流動。具體來說,如圖2A及圖2B所示,固晶裝置10開設複數通道17,該等通道17均勻分布於固晶裝置10;如圖6及圖7所示,正壓41產生的氣流61在接觸到晶粒20的表面以後轉向並且沿著晶粒20的表面在固晶裝置10與晶粒20之間的一縫隙70中流動,接著氣流61進入固晶裝置10的該等通道17。
步驟S500,如圖1A、圖4、圖6及圖7所示,感測不同位置的氣流61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並且獲得複數感測訊息81。具體來說,如圖2A及圖2B所示,複數感測器80分別設置於該等通道17的開口的外側,且未擋住該等通道17的開口,以確保該等通道17保持通風。如圖6所示,當晶粒20與基板50之間無空洞或微粒時,由於縫隙70會沿著貼合波的擴散趨勢60逐漸變大,縫隙70愈大,氣流61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愈大,因此通過不同通道17的氣流61的流量變化程度為F1>F2>F3>F4>F5,通過不同通道17的氣流61的壓力變化程度為P1>P2>P3>P4>P5。如圖7所示,當晶粒20與基板50之間共同包住氣泡而形成一空洞71(void)或晶粒20的底面黏附一些微粒(圖未示)時,晶粒20會向上隆起,晶粒20的隆起部分21擋住或靠近其中一通道17,以致於氣流61無法進入其中一通道17,導致流量或壓力改變,因此通過不同通道17的氣流61的流量變化程度為F1>F3>F4>F5且F2=0,通過不同通道17的氣流61的壓力變化程度為P1>P3>P4>P5且P2=0。如圖4所示,該等感測器80分別感測通過該等通道17的 氣流61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並且獲得複數感測訊息81。其中,用以感測氣流61的流量變化程度的感測器80為流量感測器,用以感測氣流61的壓力變化程度的感測器80為壓力感測器。
步驟S600,如圖1A、圖4、圖6及圖7所示,根據該等感測訊息81判定晶粒20與固晶裝置10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更明確地說,該等感測器80電性連接一處理單元90。如圖4和圖6所示,當晶粒20與基板50之間無空洞或微粒時,處理單元90接收該等感測訊息81並且根據該等感測訊息81判定通過不同通道17的氣流61的流量變化程度為F1>F2>F3>F4>F5或壓力變化程度為P1>P2>P3>P4>P5,處理單元90進一步根據通過不同通道17的氣流61的流量變化程度為F1>F2>F3>F4>F5或壓力變化程度為P1>P2>P3>P4>P5判定晶粒20與固晶裝置10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如圖4和圖7所示,當晶粒20與基板50之間有空洞71或微粒時,處理單元90接收該等感測訊息81並且根據該等感測訊息81判定通過不同通道17的氣流61的流量變化程度為F1>F3>F4>F5且F2=0或壓力變化程度為P1>P3>P4>P5且P2=0判定晶粒20與固晶裝置10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
步驟S700,如圖1A、圖4、圖6及圖7所示,處理單元90根據晶粒20與固晶裝置10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判定貼合波的擴散趨勢60。
步驟S800,如圖1B、圖4及圖6至圖9所示,處理單元90根據貼合波的擴散趨勢60判定晶粒20是否與基板50緊密貼合。如圖8所示,當晶粒20與基板50之間無空洞或微粒時,貼合波的擴散趨勢60大致上是沿著晶粒20的對角線的方向D1或從晶粒20的一側往另一側的方向D2、D3延伸,從而能夠判定晶粒20與基板50緊密貼合。如圖9所示,當晶粒20與基板50之間有空洞71或微粒時,貼 合波的擴散趨勢60大致上是沿著晶粒20的對角線的方向D1A或從晶粒20的一側往另一側的方向D2A、D3A繞過隆起部分21延伸,從而能夠判定晶粒20沒有與基板50緊密貼合。
圖10顯示了固晶裝置10和感測器80和第二真空裝置100的示意圖。如圖10所示,在結構方面,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一第二真空裝置100設置於固晶裝置10的頂部,第二真空裝置100開設一抽氣孔110、一腔室120及複數穿孔130,抽氣孔110與腔室120相通,該等穿孔130與腔室120相通,該等穿孔130與該等通道17相通,該等感測器80設置於該等穿孔130中。
圖11是本發明的方法的第二實施例的步驟S200~S800的示意圖。如圖11所示,在方法方面,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步驟S400進一步包括:第二真空裝置100藉由一負壓140引導氣流61通過該等通道17。具體來說,一抽氣泵(圖未示)透過抽氣孔110對腔室120抽氣以產生負壓140;負壓140能夠引導氣流61以較大的流量和壓力通過該等通道17和該等穿孔130而進入腔室120,然後再通過抽氣孔110向外排出。因為通過該等通道17的氣流61的流量和壓力較大,所以該等感測器80所測得的氣流61的流量或壓力更顯著,提升感測精確度,因而處理單元90能夠根據該等感測訊息81精準判定通過不同通道17的氣流61的流量或壓力的相對關係。重要的是,負壓140產生的吸附力不足以吸附晶粒20,也就是說,實質上,負壓140小於負壓31,以防晶粒20再次被固晶裝置10吸附固定。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方法能夠利用氣流61檢測固晶狀態,精確地辨識出那些晶粒20緊密貼合於基板50以及那些晶粒20沒有與基板50緊密貼合。 業者能夠將與基板50緊密貼合的該些晶粒20進行後續加工程序,以及將沒有與基板50緊密貼合的該些晶粒20挑揀出來。
以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的發明精神下所作有關本發明的任何修飾或變更,皆仍應包括在本發明意圖保護的範疇。
S100~S700:步驟

Claims (8)

  1. 一種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一晶粒的局部區塊脫離一固晶裝置並且接觸一基板以形成一貼合波; 該貼合波從該晶粒的局部區塊往該晶粒的其他區塊的方向擴散並且具有一擴散趨勢,使得該晶粒逐漸脫離該固晶裝置並且固定於該基板上; 一氣流沿著該晶粒的表面流動; 感測不同位置的該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並且獲得複數感測訊息; 根據該等感測訊息判定該晶粒與該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 根據該晶粒與該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判定該貼合波的該擴散趨勢;以及 根據該貼合波的該擴散趨勢判定該晶粒是否與該基板緊密貼合。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其中,形成該貼合波的步驟進一步包括:該固晶裝置藉由一正壓產生該氣流吹拂該晶粒的局部區塊,使得該晶粒的局部區塊脫離該固晶裝置並且撓曲變形以接觸該基板;以及其中,該氣流沿著該晶粒的表面流動的步驟進一步包括:該正壓產生的該氣流在接觸到該晶粒的表面以後轉向並且沿著該晶粒的表面流動。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其中,該氣流沿著該晶粒的表面流動的步驟進一步包括:該氣流沿著該晶粒的表面在該固晶裝置與該晶粒之間的一縫隙中流動,接著該氣流進入該固晶裝置的複數通道;以及其中,感測不同位置的該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的步驟進一步包括:複數感測器分別感測通過該等通道的該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並且獲得複數感測訊息。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其中,該氣流沿著該晶粒的表面流動的步驟進一步包括:一真空裝置藉由一負壓引導該氣流通過該等通道。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其中,該負壓產生的吸附力不足以吸附該晶粒。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其中,該真空裝置設置於該固晶裝置的頂部,該真空裝置開設一抽氣孔、一腔室及複數穿孔,該抽氣孔與該腔室相通,該等穿孔與該腔室相通,該等穿孔與該等通道相通,該等感測器設置於該等穿孔中且未擋住該等通道的開口。
  7. 如請求項3所述的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其中,該等感測器分別設置於該等通道的開口的外側,且未擋住該等通道的開口。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其中,判定該晶粒與該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的步驟進一步包括:一處理單元接收該等感測訊息並且根據該等感測訊息判定不同位置的該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該處理單元進一步根據不同位置的該氣流的流量或壓力變化程度判定該晶粒與該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其中,判定該貼合波的擴散趨勢的步驟進一步包括:該處理單元根據該晶粒與該固晶裝置分離的距離變化程度判定該貼合波的擴散趨勢;以及其中,判定該晶粒是否與該基板緊密貼合的步驟進一步包括:該處理單元根據該貼合波的該擴散趨勢判定該晶粒是否與該基板緊密貼合。
TW111121364A 2022-06-09 2022-06-09 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 TWI8033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1364A TWI803343B (zh) 2022-06-09 2022-06-09 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1364A TWI803343B (zh) 2022-06-09 2022-06-09 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3343B true TWI803343B (zh) 2023-05-21
TW202349525A TW202349525A (zh) 2023-12-16

Family

ID=87424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1364A TWI803343B (zh) 2022-06-09 2022-06-09 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334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35536A (zh) * 2017-03-27 2018-10-01 沛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差壓傳感器及其製造方法
TW202015186A (zh) * 2018-09-30 2020-04-16 大陸商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一種晶片貼片設備及晶片貼片方法
TW202017078A (zh) * 2018-07-06 2020-05-01 日商新川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晶粒的拾取系統
US20210066112A1 (en) * 2019-08-27 2021-03-04 Semes Co., Ltd. Die pickup module and die bon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20139739A1 (en) * 2020-11-04 2022-05-05 Semes Co., Lt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die in bonding equipment and method thereof
TWI765762B (zh) * 2020-12-25 2022-05-21 梭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角落或側邊接觸的無衝擊力固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35536A (zh) * 2017-03-27 2018-10-01 沛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差壓傳感器及其製造方法
TW202017078A (zh) * 2018-07-06 2020-05-01 日商新川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晶粒的拾取系統
TW202015186A (zh) * 2018-09-30 2020-04-16 大陸商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一種晶片貼片設備及晶片貼片方法
US20210066112A1 (en) * 2019-08-27 2021-03-04 Semes Co., Ltd. Die pickup module and die bon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20139739A1 (en) * 2020-11-04 2022-05-05 Semes Co., Lt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die in bonding equipment and method thereof
TWI765762B (zh) * 2020-12-25 2022-05-21 梭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角落或側邊接觸的無衝擊力固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9525A (zh) 2023-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3880B2 (ja) Mems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79638B2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9264832B2 (e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 microphone with protection film and MEMS microphonechips at wafer level
JP6338555B2 (ja) 吸着機構及び吸着方法並びに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N203133187U (zh) Mems器件以及设计用于经历测试操作的mems器件的条带
JP5073599B2 (ja) 半導体チップの検査用治具、検査装置および検査方法、ならびに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90107571A (ko) 다이 본딩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2021003594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pression bonding chip to substrate
US10125012B2 (en) MEMS device
TWI803343B (zh) 利用氣流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
US20220328369A1 (en) Pressure sensors on flexible substrates for stress decoupling
US10446454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package structure
CN117316789A (zh) 利用气流检测固晶状态的方法
CN105552015B (zh) 处理半导体封装体的装置及用该装置获其位置信息的方法
KR100876965B1 (ko) 반도체패키지 제조용 칩 픽업툴
TWI822098B (zh) 利用聲波或電磁波檢測固晶狀態的方法
JP4173170B2 (ja) フィルムマウント用コレットおよびフィルムマウント方法
JP4041256B2 (ja) 基板チャック装置
CN117316788A (zh) 利用声波或电磁波检测固晶状态的方法
CN212113663U (zh) 一种防静电芯片真空吸附模板
JP2005167100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マスク
JP5894801B2 (ja) ダイボンダ及びボンディング方法
JPH0714860A (ja) 半導体装置の実装装置及びその実装方法
KR20100010305A (ko) 불량 칩의 부착이 필요없는 와이어 본더 및 반도체 패키지제조방법
JP2014157904A (ja) 電子部品の載置テーブルと同テーブルを備えたダイボン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