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8457B - 乾燥裝置 - Google Patents

乾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8457B
TWI798457B TW108121950A TW108121950A TWI798457B TW I798457 B TWI798457 B TW I798457B TW 108121950 A TW108121950 A TW 108121950A TW 108121950 A TW108121950 A TW 108121950A TW I798457 B TWI798457 B TW I7984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drying device
hose
frame
fac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1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6212A (zh
Inventor
河阪雅之
東山康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愛麗思歐雅瑪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愛麗思歐雅瑪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愛麗思歐雅瑪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6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6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8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845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3/00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 F26B3/02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onvection, i.e. heat being conveyed from a heat source to the materials or objects to be dried by a gas or vapour, e.g.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Adjustment And Processing Of Grains (AREA)

Abstract

乾燥裝置A1係包括:框體10,具有吸氣口14,15及吐出口11;送風機構2,被收容於框體10內;加熱機構3,被設於送風機構2與吐出口11之間,加熱被送風機構2所送出之空氣;以及吐出部4,可伸縮,被設於吐出口11;吐出部4係在被保持於吐出口11側之狀態下,沿著送風機構2之送風方向延伸。藉這種構造,可提供一種可抑制損害吐出部外觀之乾燥裝置。

Description

乾燥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乾燥裝置。
乾燥被褥等之生活用品之乾燥裝置係眾所周知。在專利文獻1中,開示有先前之乾燥裝置之一例。該文獻之乾燥裝置係包括:框體,收容送風機及加熱機構;以及吐出部,自框體延伸。此吐出部係具有被框體固定之軟管。在框體中,於鄰接之側面間,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之凹部。軟管係被安裝於框體的上部,可保持使得沿著凹部。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076695號公報
當在框體的角落部形成用於保持軟管之凹部時,有損害框體,甚至乾燥裝置全體之外觀之虞。又,有框體之製造變得複雜化之問題。而且,軟管出現在外觀之情事,係自美觀之觀點看來不太好。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情事所研發出者,其將提供一種可抑制吐出部損害外觀之乾燥裝置,當作其課題。
本發明所提供之乾燥裝置,係包括:框體,具有吸氣口及吐出口;送風機構,被收容於前述框體內;加熱機構,被設於前述送風機構與前述吐出口之間,加熱被前述送風機構所送出之空氣;以及吐出部,可伸縮,被設於前述吐出口;前述吐出部係在被保持於前述吐出口側之狀態下,沿著前述送風機構之送風方向延伸。
在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中,前述吐出部係包含:軟管;軟管安裝部,中介於前述軟管的一端與前述框體之間;以及噴嘴,被設於前述軟管的另一端;前述噴嘴係相對於前述軟管安裝部而言,可裝卸。
在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中,前述送風機構係具有:風扇,繞著沿著做為與前述送風方向交叉之方向之第1方向之旋轉軸旋轉,藉此,產生風;以及驅動部,驅動該風扇;前述框體係具有:第1側面及第2側面,在前述第1方向中,彼此相向;以及電線收容部,被設於前述第1側面,而且,用於收容電源線。
在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中,前述電線收容部係包含自前述第1側面往前述第1方向突出,而且,捲繞有前述電源線之胴體部,前述驅動部的至少一部分係被前述胴體部收容。
在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中,前述框體係具有:第3側面,面對前述送風方向的一邊側,而且,設有前述吐出口;以及第4側面,在前述送風方向中,面對前述第3側面之相反側;其更包括用於自前述第4側面側支撐前述框體之支撐部。
在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中,前述框體係具有面對與做為前述送風方向及前述送風機構的旋轉軸所沿著之第1方向成直角之第2方向一邊側之上表面,包括包含自前述上表面往前述第2方向一邊側離隙,而且,在前述送風方向上延伸之棒部之握持部,前述握持部係包含前述支撐部。
在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中,前述框體係具有:第3側面,面對前述送風方向的一邊側,而且,設有前述吐出口;以及第4側面,在前述送風方向中,面對前述第3側面之相反側;前述電線收容部係包含被設於前述胴體部,而且,覆蓋前述電源線的至少一部分之蓋部,前述蓋部係具有包含與前述第4側面齊平之自立面之支撐部。 [發明效果]
當依據本發明時,可抑制吐出部損害外觀之情事。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及優點,係藉由參照附圖,在以下進行之詳細說明,應該可更加明瞭。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參照圖面以具體說明之。
本開示中之「第1」、「第2」、「第3」等用語,僅係當作標籤使用者,並未謀求要對這些對象物賦予順序。
<第1實施形態> 圖1~圖11係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本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A1,係用於乾燥被褥等之生活用品,由本體部1、吐出部4及握持部12所構成,使由本體部1所產生之溫風自吐出部4吐出。尤其,當加溫被褥時,使用者係抓著握持部12以攜行乾燥裝置A1,插入吐出部4到例如床罩與床墊之間。在此狀態中,藉運轉動作乾燥裝置A1,可加溫被褥。而且,乾燥裝置A1只要係吐出既定溫風之構造即可,其並未侷限於要發揮乾燥功能者,也可以係例如發揮加溫生活用品之功能者。又,加溫乾燥對象物之方法,只要係噴出到乾燥對象物之態樣即可,其並不侷限於如上述加溫被褥之方法地,插入吐出部4到床罩與床墊間之態樣。
圖1係表示乾燥裝置A1之立體圖。圖2係表示乾燥裝置A1之立體圖。圖3係表示乾燥裝置A1之立體分解圖。圖4(a)係表示乾燥裝置A1之俯視圖;(b)係側視圖;(c)係仰視圖。圖5(a)係表示乾燥裝置A1之正視圖;(b)係後側視圖。圖6係沿著圖4(a)的VI-VI線之剖面圖。圖7係沿著圖4(b)的VII-VII線之剖面圖。圖8係沿著圖4(b)的VIII-VIII線之重要部分剖面圖。圖9係表示乾燥裝置A1的吐出部之立體分解圖。圖10係表示伸長乾燥裝置A1的吐出部後之狀態之立體圖。圖11係表示伸長乾燥裝置A1的吐出部後之狀態之剖面圖。在這些圖面中,x方向係相當於本發明中之送風方向。y方向係相當於本發明中之第1方向。z方向係相當於本發明中之第2方向。有時將z方向的一邊側稱為「上」,將另一邊側稱做「下」。又,有時將x方向的一邊側稱做「前」,將另一邊側稱做「後」。
<框體10> 本體部1係具有框體10。框體10係構成乾燥裝置A1之外觀之大部分,收容用於吐出溫風到乾燥對象物之各種裝置。框體10係由例如ABS樹脂等之樹脂材料所構成,但是,其材質並未特別侷限。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框體10係由框體上部10A及框體下部10B所構成。框體上部10A係構成框體10的z方向上側部分。框體下部10B係構成框體10的z方向下側部分。而且,在此,係以框體10由複數分別個體之部位所形成之情形為例做說明,但是,其也可以係全體為一體形成。但是,由乾燥裝置A1之製造或使用之方便看來,框體10由複數分別個體之部位所形成較佳。
本實施形態之框體10,如圖1及圖2所示,係全體略呈長方體形狀,如圖4(a)所示,從z方向觀之,其係四角被導圓角之矩形。框體10係具有第1側面101、第2側面102、第3側面103、第4側面104、上表面105及下表面106,在由第1側面101~第4側面104、上表面105及下表面106所包圍之空間內,收容有各種裝置。
如圖1、圖4(a),(b)及圖5(a)所示,第1側面101係面對y方向一邊側之面;相對於z方向及x方向而言,略成平行。如圖2、圖4(a)及圖5(a)所示,第2側面102係面對第1側面101的相反側之y方向另一邊側之面,相對於z方向及x方向而言,概略平行。
位於第1側面101與第2側面102間之第3側面103,如圖1、圖4(a)及圖5(a)所示,係面對x方向一邊側(前側)之面,相對於y方向及z方向而言,略成平行。位於第1側面101與第2側面102間之第4側面104,如圖2、圖4(a)及圖5(b)所示,係面對做為第3側面103的相反側之x方向另一邊側(後側)之面,相對於y方向及z方向而言,概略平行。
如圖1、圖4(a)及圖5(a)所示,上表面105係面對z方向一邊側(上側)之面,相對於x方向及y方向而言,概略平行。如圖2、圖4(c)及圖5(a)所示,下表面106係面對做為上表面105的相反側之z方向另一邊側(下側)之面,相對於x方向及y方向而言,概略平行。
又,框體10係具有吐出口11、電線收容部13及吸氣口14,15。
如圖3及圖6所示,框體10係具有連接有吐出部4之吐出口11。吐出口11係被設於框體10(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框體下部10B)的x方向前側之開口部分。自框體10被送出之溫風,係自吐出口11被吐出。在本實施形態中,吐出口11係被設於第3側面103,略呈圓形。
又,如圖2及圖5(b)所示,在框體10形成有用於自外部吸入空氣之吸氣口14,15。吸氣口14,15係被設於框體10的x方向後側及y方向側之開口部分。設置吸氣口14,15之位置,係並未特別侷限。在本實施形態中,吸氣口14係被設於第2側面102(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框體下部10B的第2側面102)。吸氣口15係被設於第4側面104(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框體下部10B的第4側面104)。吸氣口14,15之具體構造係並未特別侷限,在圖示之例中,吸氣口14係由沿著x方向之複數狹縫所構成,吸氣口15係由沿著y方向之複數狹縫所構成。在吸氣口14,15的內部,例如也可以設有過濾器(省略圖示)。
又,如圖1、圖4及圖7所示,框體10係具有電線收容部13。電線收容部13係用於收容電源線7之部位。如圖1、圖4及圖7所示,電線收容部13係被設於第1側面101。本實施形態中之電線收容部13,係在第1側面101側中,橫跨框體上部10A與框體下部10B設置。而且,第1側面101及第2側面102係因為與電線收容部13之關係,設有電線收容部13之面係為了方便而定義為第1側面101。例如當在圖示之例的y方向中之相反側,設有電線收容部13時,只要使第1側面101及第2側面102相反定義即可。而且,框體10也可以係在被設於第1側面101之電線收容部13之外,還具有被設於第2側面102之其他電線收容部之構造。
如圖3及圖7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電線收容部13係具有胴體部131及蓋部132。胴體部131係自第1側面101往y方向突出(鼓脹),其係捲繞有電源線7之部位。胴體部131之形狀等係並未特別侷限,在y方向視圖中,其可為圓形,也可為多角形,但是,在圖示之例中,其在y方向視圖中,係略呈矩形。如圖7所示,在胴體部131的內部,形成有空洞部分。
又,如圖3所示,在胴體部131形成有通氣部1311。通氣部1311係連通胴體部131的內部與外部之開口部分,例如分別由沿著y方向之複數狹縫所構成。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胴體部131的z方向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別設有通氣部1311。又,雖然未圖示,但是,也可以在胴體部131的x方向前面及後面之至少一者,形成有通氣部。而且,與本實施形態不同地,電線收容部13也可以由被設於框體10的第1側面101內部之空隙部所構成。
蓋部132係被安裝於胴體部131的y方向端,用於在y方向視圖中,覆蓋被捲繞在胴體部131之電源線7的至少一部分。蓋部132之具體構造並未特別侷限,如圖4(a),(b)所示,在圖示之例中,係具有主板部1321及延伸部1322,1323。
主板部1321係在z方向及x方向,概略平行之板狀部位。主板部1321係在y方向視圖中,大於胴體部131,例如略呈矩形。延伸部1322係自主板部1321,往x方向前方延伸之部位。在圖示之例中,延伸部1322係連接在主板部1321的z方向概略中央部分。延伸部1322係具有自主板部1321往x方向前方延伸之部分、及在y方向中,往第1側面101延伸之部分。延伸部1323係自主板部1321往x方向後方延伸之部位。在圖示之例中,延伸部1323係連接在主板部1321的z方向概略中央部分。延伸部1323係具有自主板部1321往x方向後方延伸之部分、及在y方向中,往第1側面101延伸之部分。
又,框體10係收容:送風機構2,使自外部被吸入之空氣,往吐出部4送出;加熱機構3,加熱被送風機構2送出之空氣;以及電源部6。
<送風機構2> 送風機構2係用於產生成為乾燥裝置A1所吐出之溫風之基礎之風者,自外部透過吸氣口14,15或胴體部131的通氣部1311,吸入空氣,而往吐出口11側送風。如圖3、圖6及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構2,係被收容於框體10內,其具有風扇21、馬達22及外殼23。
如圖6及圖7所示,風扇21係產生風之部位,在外殼23中,可旋轉地被軸支,被馬達22驅動旋轉。在本實施形態中,風扇21係具有旋轉軸211及複數葉片部212,旋轉軸211係被外殼23所軸支。風扇21之形式係並未特別侷限,在圖示之例中,風扇21係由所謂離心風扇所構成。旋轉軸211係自被配置於第1側面101側之馬達22,往第2側面102側,在y方向上延伸。複數葉片部212係分別在y方向上延伸,被配置於旋轉軸211周圍。如圖7所示,風扇21係在y方向中,被配置於第1側面101與第2側面102之間。
馬達22係用於旋轉風扇21之驅動源,被連結於風扇21。馬達22之具體構造係並未特別侷限。在圖示之例中,馬達22相對於風扇21而言,被配置於y方向一邊側(第1側面101側)。如圖3及圖7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配合第3側面103(第4側面104)與胴體部131之y方向尺寸,係大於送風機構2之y方向尺寸,馬達22係至少一部分被收容於胴體部131的空洞部分內。亦即,胴體部131係具有成沿著馬達22的y方向中之一半以上部位之外形之形狀之空洞部分。在圖示之例中,馬達22的y方向中之一半以上之部位,係被收容於胴體部131的空洞部分內。亦即,只要被設計成在y方向視圖中,胴體部131係小於第1側面101,大於馬達22即可。又,只要被設計成第3側面103及第4側面104之y方向尺寸,大於外殼23之y方向尺寸,小於配合馬達22及外殼23之y方向尺寸即可。而且,與圖示之例不同地,馬達22之全部也可以被收容於胴體部131內。又,在本例中,於z方向視圖中,胴體部131的通氣部1311與馬達22的一部分係重疊地相向。而且,胴體部131之大小,係可對應馬達22之大小以適宜設計。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假想使用例如2m~5m之電源線,但是,對胴體部131之捲繞數係設定胴體部131之周圍長度,使得例如不成為超過15次之極端多之捲繞數,係對於使用者來說較佳,但是,捲繞數並未侷限。
外殼23係收容風扇21,界定用於藉風扇21之旋轉以產生風之空間。在圖示之例中,外殼23係在y方向中,被配置於第1側面101與第2側面102之間。如圖6及圖7所示,外殼23係具有吸入口231及送風口232。如圖7所示,吸入口231係往外殼23吸入外氣之部位,在圖示之例中,其係在y方向另一邊側(第2側面102側)開口。如圖6所示,送風口232係由風扇21所產生之風被送出之部位,在x方向前方開口。
<加熱機構3> 加熱機構3係用於使自送風機構2產生之風,加熱至適合乾燥被褥等生活用品之溫度者。加熱機構3之具體構造,係並未特別侷限,如圖3及圖6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加熱機構3係具有加熱部31、複數端子部32及加熱器蓋33。如圖6所示,加熱機構3係被配置於送風機構2的下游側(x方向前側),在圖示之例中,係於x方向中,被配置於送風機構2的外殼23的送風口232與框體10的吐出口11之間。具體說來,其係被配置於連接外殼23的送風口232與框體10的吐出口11之送風通路。
加熱部31係藉來自電源部6之電力供給而發熱之部位。加熱部31之具體構造,係並未特別侷限,其係適宜使用如PTC加熱器之先前眾所周知之各種電氣式加熱器。例如加熱部31係被設成複數加熱器元件構成隙間或孔,使得可使來自送風機構2之風,自x方向後方往前方通風。
複數端子部32係例如藉未圖示之電線,與電源部6連接之部位。端子部32係導通到加熱部31的複數加熱器元件,用於分別通電到各加熱器元件者。
加熱器蓋33係例如由ABS樹脂等所構成,全體係筒狀之構件。如上所述,加熱器蓋33係配置有加熱部31,構成連接外殼23的送風口232與吐出口11之送風通路。加熱器蓋33係被設成於x方向上延伸,被加熱部31加熱之溫風係通過加熱器蓋33,被導引往吐出口11。
<電源部6> 電源部6係用於使例如商用之100V交流電,轉換成適合驅動送風機構2的馬達22或加熱機構3之電力者。在圖示之例中,如圖3及圖6所示,電源部6係被配置於送風機構2的外殼23與第4側面104之間。電源部6係由例如電源基板與複數電子零件所構成。又,在被配置成於z方向上延伸之電源基板,也可以適宜組裝有控制乾燥裝置A1的一部分或全體之動作之控制部(省略圖示)。
<電源線7> 電源線7係例如用於使商用之100V交流電,通電到電源部6等者,例如在端部安裝有插頭(省略圖示)。如圖1及圖4(a)所示,被連接於電源基板之電源線7,係自第1側面101側的開口被拉出,被電線收容部13所收容。在本實施形態中,電源線7係捲繞在電線收容部13的胴體部131,藉此,被收容於電線收容部13。如圖4(b)所示,電源線7係在被捲繞於胴體部131後之狀態下,在y方向視圖中,幾乎全部被蓋部132所覆蓋。當使用乾燥裝置A1時,因應需要,電源線7係自胴體部131被解繞,連接到既定之插座。
<握持部12> 如圖1、圖4(b)及圖6所示,握持部12係當使用者攜行乾燥裝置A1等之時,被利用之部位,其被設於本體部1的上表面105側(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框體上部10A)。在本實施形態中,握持部12係具有棒部121及腳部122,123。棒部121係便於使用者握持之部位,其沿著x方向延伸。又,棒部121係自上表面105,往z方向上方離隙。腳部122係被連接在棒部121的x方向前方端、及第3側面103及上表面105的邊界部分附近。腳部123係被連接在棒部121的x方向後方端、及第4側面104及上表面105的邊界部分附近。
<操作部5>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及圖6所示,操作部5係被設於框體10的握持部12的棒部121。操作部5係乾燥裝置A1之使用者,用於進行乾燥裝置A1之操作者。操作部5係將自電源部6的電源基板所供給之電壓或電流,當作電源以動作,其具有例如複數操作按鍵51、指示燈52及操作基板53。操作基板53係被棒部121收容,其係例如將x方向當作縱向之長方形。來自電源部6之配線(省略圖示),係通過腳部123內,被連接到操作基板53。又,操作按鍵51及指示燈52,係被搭載於操作基板53。操作按鍵51係藉被按壓,產生既定之電氣訊號。指示燈52係對應乾燥裝置A1之動作狀態以發光者,其係具有例如LED。
<吐出部4> 吐出部4係用於使藉送風機構2及加熱機構3而被生成,自框體10的吐出口11被吐出之溫風,吐出到使用者之期望領域者。如圖6所示,吐出部4係在被保持於吐出口11側之狀態中,沿著做為送風機構2之送風方向之x方向延伸。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9所示,其係由軟管安裝部41、軟管42及噴嘴43所構成。
軟管安裝部41係用於安裝軟管42到框體10的吐出口11側之部位,其中介於吐出口11與軟管42的一端之間。軟管安裝部41之材質係並未特別侷限,其也可為例如ABS樹脂,但是,自其處於接近加熱機構3之位置之點看來,最好係耐熱性優良之樹脂,由例如含有玻璃之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之樹脂材料所構成。又,軟管安裝部41係與噴嘴43相卡合,藉此,可使自吐出口11延伸之吐出部4之長度,維持在最小。在圖示之例中,如圖6、圖8及圖9所示,軟管安裝部41係具有筒狀部411、卡合部412及支撐部413。
如圖9所示,筒狀部411係將x方向當作軸向之短筒狀之部位。如圖8及圖9所示,卡合部412係用於與噴嘴43相卡合之部位,其具體形狀等並未特別侷限。在圖示之例中,卡合部412係自筒狀部411,往x方向前方延伸,尖端設有爪狀之部分。本例之軟管安裝部41係在y方向兩側,具有兩個卡合部412。如圖6所示,支撐部413係用於藉框體10,更確實支撐軟管安裝部41(吐出部4)者。在圖示之例中,支撐部413係被設成在筒狀部411的z方向下側,綿延在y方向,其係y方向剖面略呈L字形之板狀構件。又,在框體10的內側,x方向前側且z方向下側的角落部分,係為了成為對應支撐部413之形狀,支撐部413係修圓。藉此,支撐部413係發揮阻止自框體10離開之功能。又,支撐部413的端部,係自框體10的角落部分往x方向後側延伸,到達吐出口11與加熱部31之間。因此,具有支撐部413之軟管安裝部41,如上所述,最好係耐熱性樹脂。
軟管42係藉送風機構2及加熱機構3生成,用於使自框體10的吐出口11被吐出之溫風導引到噴嘴43之管狀構件。軟管42之具體構造並未特別侷限,如圖9所示,在圖示之例中,其具有軟管本體421及支撐構件422,423。軟管本體421係占軟管42的大部分之部位。軟管本體421係例舉例如具有蛇腹構造之可彎曲及伸縮之構造,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
支撐構件422係被安裝於軟管本體421的x方向一端,由例如ABS樹脂等樹脂材料所構成。支撐構件422係在軟管安裝部41中,可旋轉地被支撐之構件。如圖6及圖8所示,支撐構件422係具有筒狀部分、及連接筒狀部分的一端之框架板狀部分。支撐構件422的筒狀部分,係形成有例如用於安裝軟管本體421到內周面之螺紋部等之突起。又,支撐構件422係被收容於軟管安裝部41的筒狀部411內。支撐構件422係藉筒狀部411,在x方向之移動被限制,另外,繞著x方向之旋轉則被容許。具體說來,在筒狀部411的x方向前側的端緣部中,具有朝內法蘭狀部分,朝內法蘭狀部分之內徑係小於支撐構件422之外徑,藉此,可阻止支撐構件422相對於筒狀部411,往x方向前側離開。
支撐構件423係被安裝於軟管本體421的x方向另一端,其由例如ABS樹脂等樹脂材料所構成。如圖8及圖9所示,支撐構件423係具有外側筒狀部4231、端部4232、內側筒狀部4233及朝內法蘭部4234。外側筒狀部4231係將x方向當作軸向之短筒狀部位,其位於支撐構件423之最外邊。內側筒狀部4233係位於外側筒狀部4231的內側之筒狀部分。端部4232係連接外側筒狀部4231與內側筒狀部4233之x方向之後方端緣們。朝內法蘭部4234係自內側筒狀部4233的x方向前方端緣往內延伸。內側筒狀部4233係形成有例如用於安裝軟管本體421到內周面之螺紋部等之突起。
噴嘴43係吐出溫風之部位,如圖9所示,其被設於軟管42的另一端。噴嘴43之具體構造並未特別侷限,在圖示之例中,其具有噴嘴本體431及環狀構件432。噴嘴43之材質並未特別侷限,其由例如聚丙烯(PP)樹脂等樹脂材料所構成。
如圖9所示,噴嘴本體431係具有筒狀部4311、主吐出口4312及副吐出口4313。筒狀部4311係構成噴嘴本體431的大部分之部位,在圖6及圖8所示之狀態中,其係將x方向當作軸向之略呈方管狀之部位。主吐出口4312係在x方向上,吐出溫風之部位,其係被設於筒狀部4311的x方向前側部分之開口。主吐出口4312之具體構造並未特別侷限,在圖示之例中,其係由分別沿著y方向延伸之複數狹縫所構成。
副吐出口4313係用於在自主吐出口4312所吐出之溫風之外,於與主吐出口4312不同之方向,再輔助性吐出溫風者。在圖示之例中,如圖6所示,在筒狀部4311的z方向兩側,設有兩個副吐出口4313,如圖8所示,在y方向兩側,設有兩個副吐出口4313。亦即,本例之噴嘴本體431係具有四個副吐出口4313。副吐出口4313之具體構造並未特別侷限,在圖示之例中,其係由分別沿著x方向延伸之複數狹縫所構成。
如圖9所示,環狀構件432係被安裝於噴嘴本體431的x方向一端,用於安裝噴嘴43到軟管42的x方向另一端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噴嘴本體431係相對於環狀構件432而言,可裝卸,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噴嘴本體431也可以一體性地固定於環狀構件432。環狀構件432之具體構造並未特別侷限,在圖示之例中,如圖8及圖9所示,環狀構件432係具有筒狀部4320、及自筒狀部4320的內周面側往x方向前方突出之被卡合部4322。具體說來,筒狀部4320係具有外側筒狀部4321、端部4323及內側筒狀部4324。外側筒狀部4321係將x方向當作軸向之短筒狀之部位,在x方向視圖中,略呈矩形。內側筒狀部4324係位於外側筒狀部4321的內側之筒狀部分。端部4323係連接外側筒狀部4321與內側筒狀部4324之x方向之後方端緣們。被卡合部4322係自內側筒狀部4324的一部分,往x方向前方突出之部位。如圖8所示,被卡合部4322係用於與軟管安裝部41的卡合部412相卡合之部位。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對應兩個卡合部412以設有兩個被卡合部4322。如圖8所示,突出到卡合部412的徑方向外側之爪部分,係抵接於被卡合部4322的x方向前端,藉此,卡合部412係卡合於被卡合部4322。藉這種構造,噴嘴43係相對於軟管安裝部41而言,可裝卸。而且,卡合部412及被卡合部4322之具體構造並未特別侷限。也可以例如卡合部412係往徑方向外邊突出之突起,被卡合部4322係做為卡合部412之突起可嵌入之凹部。又,也可以環狀構件432係具有卡合部,軟管安裝部41係具有被卡合部之構造。
如圖8所示,在噴嘴43的被卡合部4322與軟管安裝部41的卡合部412相卡合後之狀態,係吐出部4收縮後之狀態,幾乎全部軟管42被噴嘴43所收容。另外,如圖10及圖11所示,當解除噴嘴43的被卡合部4322與軟管安裝部41的卡合部412之卡合時,可使噴嘴43相對於軟管安裝部41及軟管42而言,往x方向前方滑動。藉此,成為吐出部4伸長後之狀態。如此一來,吐出部4係可伸縮之構造。而且,在吐出部4之伸長狀態中,軟管42的支撐構件423係限制環狀構件432更往x方向前方移動。具體說來,如圖11所示,環狀構件432的內側筒狀部4324的x方向前端,係抵接於支撐構件423的端部4232藉此,環狀構件432之往x方向前方之移動被限制。但是,噴嘴43係相對於支撐構件423而言,可繞著x方向旋轉。
接著,說明乾燥裝置A1之作用。
如圖1所示,吐出部4係在被安裝於框體10的吐出口11後之狀態下,在做為送風方向之x方向上延伸。因此,例如在框體10的一部分,無須形成用於沿著吐出部4的軟管42等以保持之凹部等。藉此,可提高乾燥裝置A1之美觀程度。
又,圖1係表示乾燥裝置A1之使用狀態之一例,乾燥裝置A1係藉框體10的下表面106而可自立。在此自立姿勢中,自框體10的第3側面103往x方向延伸之吐出部4,係藉軟管安裝部41與噴嘴43相卡合,在自吐出口11延伸之長度為最小之狀態下,在水平方向上突出。這種構造,係在使乾燥裝置A1穩定自立後之狀態下,不使吐出部4的軟管42伸長或彎曲地,可乾燥或加熱例如床罩Fo及床墊Fb乾燥對象物。
另外,圖11係表示乾燥裝置A1之使用狀態之一例,乾燥裝置A1係使用於床罩Fo及床墊Fb之乾燥或加熱。在此狀態中,噴嘴43係相對於軟管安裝部41及軟管42而言,往x方向前方滑動,吐出部4成為伸長狀態。藉此,可使溫風送到床罩Fo及床墊Fb之較深處。因此,當依據乾燥裝置A1時,可抑制吐出部4損害乾燥裝置A1之外觀,發揮適切之乾燥或加熱之功能。
如圖3及圖7所示,在捲繞有電源線7之胴體部131,係收容有馬達22的至少一部分。藉此,形成適合捲繞電源線7之部位,此部位可兼用做馬達22之收容空間。因此,在框體10的內部無須設置用於收容電源線7之空間,可適切地收容電源線7,可謀求乾燥裝置A1之小型化。又,如圖4(b)所示,藉蓋部132覆蓋電源線7之構造,在乾燥裝置A1之外觀,可抑制電源線7顯現於外,可提高乾燥裝置A1之美觀程度。又,如圖3所示,在胴體部131設有通氣部1311。通氣部1311係於z方向視圖中,與馬達22重疊。因此,當伴隨著乾燥裝置A1之運轉,馬達22發熱後,其可自通氣部1311散熱。尤其,夾著馬達22以在z方向兩側具有通氣部1311之構造,係很容易產生自馬達22下方往上方之氣流,對於提高散熱很有幫助。
如圖6及圖8所示,在吐出部4之收縮狀態中,軟管安裝部41的卡合部412與噴嘴43的被卡合部4322係相卡合,藉此,軟管安裝部41與噴嘴43係彼此固定。藉此,可維持吐出部4之收縮狀態,可防止例如在不使用乾燥裝置A1時,吐出部4意外地伸長。又,在吐出部4之伸長狀態(噴嘴43與軟管安裝部41之卡合被解除之狀態)下,軟管42及噴嘴43係可繞著x方向相互旋轉。其係可抑制在軟管42及噴嘴43產生不當之撓曲,同時可使噴嘴43旋轉到期望之角度,可乾燥或加熱各種生活用品。
如圖4(b)所示,握持部12的棒部121,係成沿著做為送風方向之x方向延伸之形狀,自上表面105往z方向上方離隙。這種棒部121係適合於以圖示之姿勢(下表面106面對z方向下側之姿勢)攜行乾燥裝置A1,或者,以自立之姿勢載置到期望之位置。
<第2實施形態> 圖12及圖13係表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而且,在這些圖中,對於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或類似之元件,係賦予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編號。
本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A2,係即使為與上述乾燥裝置A1更不同之姿勢,也可自立。在本實施形態中,握持部12係具有支撐部125。支撐部125係自腳部123往x方向後方隆起之部位,其具有自立面1251。自立面1251係相對於x方向而言,成直角(相對於y方向及z方向而言為平行)之面,最好其與第4側面104齊平。而且,本發明支撐部之另一例,也可以係例如當作框體10的一部分以形成等,自握持部12離隙之構造。
又,本實施形態電線收容部13的蓋部132的延伸部1323,係具有自立面1324。自立面1324係相對於x方向而言,成直角(相對於y方向及z方向而言為平行)之面,最好其與第4側面104齊平。包含自立面1324之延伸部1323,係相當於本發明中之支撐部之一例。
藉本實施形態,也可以抑制吐出部4損害乾燥裝置A2之外觀,可發揮適切之乾燥或加熱之功能。又,乾燥裝置A2係在與圖11所示之乾燥裝置A1同樣之自立姿勢之外,如圖12所示,使第4側面104、自立面1251及自立面1324抵接於地面FL,藉此,可藉不同姿勢自立。藉此,藉使來自吐出部4之溫風往鉛直方向上方吐出,可更擴大乾燥裝置A2之用途,或者,當在室內收納乾燥裝置A2時,可縮小載置面積。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之乾燥裝置A1係具有:框體10,具有吸氣口14,15及吐出口11;送風機構2,被收容於框體10內;加熱機構3,被設於送風機構2與吐出口11之間,加熱被送風機構2送出之空氣;以及吐出部4,被設於吐出口11;吐出部4係沿著送風機構2之送風方向(x方向)延伸,送風機構2係具有:風扇21,繞著沿著做為與x方向交叉之方向之y方向之旋轉軸旋轉,以產生風;以及馬達22,驅動風扇21;框體10係具有:第1側面101及第2側面102,在y方向中,彼此相向;以及電線收容部13(胴體部131),被設於第1側面101,而且,收容電源線7。
在這種構成中,框體10之y方向尺寸係配合送風機構2之y方向尺寸之大小,框體10之x方向尺寸,係配合自x方向後側往x方向前側,依序並列之電源部6、送風機構2(外殼23)及加熱機構3(加熱器蓋33)之x方向尺寸之大小,框體10之z方向尺寸,係配合電源部6、送風機構2(外殼23)及加熱機構3(加熱器蓋33)中之z方向尺寸為最大之送風機構2(外殼23)之z方向尺寸之大小。而且,用於收容電源線7之空間,係未形成於框體10內部。因此,可提供一種極小型之乾燥裝置。
本發明之乾燥裝置,並不侷限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之乾燥裝置的各部的具體構造,係可自由做種種設計變更。
在乾燥裝置A1中,雖然軟管42係相對於吐出口11而言,被安裝成可旋轉之構造,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軟管42也可以相對於吐出口11而言,被安裝成固定狀態之構造。又,在乾燥裝置A1中,雖然相對於本體部1(框體10)而言,吐出部4可伸縮,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本體部1(框體10)與吐出部4也可以係一體性之構造。在此情形下,只要吐出部4係成為不伸縮之構造,例如軟管42的一端被安裝於吐出口11,軟管42的另一端延伸至噴嘴43的主吐出口4312之前,最好係延伸至副吐出口4313之前,做為送風通路即可。
〔備註1〕 一種乾燥裝置,其包括: 框體,具有吸氣口及吐出口; 送風機構,被收容於前述框體內; 加熱機構,被設於前述送風機構與前述吐出口之間,加熱被前述送風機構送出之空氣;以及 吐出部,可伸縮,被設於前述吐出口, 前述吐出部係在被保持於前述吐出口側之狀態下,沿著前述送風機構之送風方向延伸。 〔備註2〕 如備註1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吐出部係包含:軟管;軟管安裝部,中介於前述軟管的一端與前述框體之間;以及噴嘴被設於前述軟管的另一端, 前述噴嘴係相對於前述軟管安裝部而言,可裝卸。 〔備註3〕 如備註1或備註2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送風機構係具有:風扇,繞著沿著做為與前述送風方向交叉之方向之第1方向之旋轉軸旋轉,以產生風;以及驅動部,驅動該風扇, 前述框體係具有:第1側面及第2側面,在前述第1方向中,彼此相向;以及電線收容部,被設於前述第1側面,而且,用於收容電源線。 〔備註4〕 如備註3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電線收容部係包含自前述第1側面往前述第1方向突出,而且,捲繞有前述電源線之胴體部, 前述驅動部的至少一部分,係被前述胴體部收容。 〔備註5〕 如備註1~備註4中任一項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框體係具有:第3側面,面對前述送風方向的一邊側,而且,設有前述吐出口;以及第4側面,在前述送風方向中,面對前述第3側面之相反側, 還包括用於自前述第4側面側支撐前述框體之支撐部。 〔備註6〕 如備註5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框體係具有面對做為與前述送風方向及前述送風機構的旋轉軸所沿著之第1方向成直角之第2方向一邊側之上表面,包括包含自前述上表面往前述第2方向一邊側離隙,而且,在前述送風方向上延伸之棒部之握持部,前述握持部係包含前述支撐部。
〔備註7〕
如備註4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框體係具有:第3側面,面對前述送風方向的一邊側,而且,設有前述吐出口;以及第4側面,在前述送風方向中,面對前述第3側面之相反側,前述電線收容部係包含被設於前述胴體部,而且,覆蓋前述電源線的至少一部分之蓋部,前述蓋部係具有包含與前述第4側面齊平之自立面之支撐部。
1:本體部
2:送風機構
3:加熱機構
4:吐出部
5:操作部
6:電源部
7:電源線
10:框體
10A:框體上部
10B:框體下部
11‧‧‧吐出口 12‧‧‧握持部 13‧‧‧電線收容部 14,15‧‧‧吸氣口 21‧‧‧風扇 22‧‧‧馬達 23‧‧‧外殼 31‧‧‧加熱部 32‧‧‧端子部 33‧‧‧加熱器蓋 41‧‧‧軟管安裝部 42‧‧‧軟管 43‧‧‧噴嘴 51‧‧‧操作按鍵 52‧‧‧指示燈 53‧‧‧操作基板 101‧‧‧第1側面 102‧‧‧第2側面 103‧‧‧第3側面 104‧‧‧第4側面 105‧‧‧上表面 106‧‧‧下表面 121‧‧‧棒部 122‧‧‧腳部
123:腳部
125:支撐部
131:胴體部
132:蓋部
211:旋轉軸
212:葉片部
231:吸入口
232:送風口
411:筒狀部
412:卡合部
413:支撐部
421:軟管本體
422,423:支撐構件
431:噴嘴本體
432:環狀構件
1251:自立面
1311:通氣部
1321:主板部
1322:延伸部
1323:延伸部
1324:自立面
4231:外側筒狀部
4232:端部
4233:內側筒狀部
4234‧‧‧朝內法蘭部 4311‧‧‧筒狀部 4312‧‧‧主吐出口 4313‧‧‧副吐出口 4320‧‧‧筒狀部 4321‧‧‧外側筒狀部 4322‧‧‧被卡合部 4323‧‧‧端部 4324‧‧‧內側筒狀部 A1‧‧‧乾燥裝置 A2‧‧‧乾燥裝置 Fo‧‧‧床罩 Fb‧‧‧床墊 FL‧‧‧地面
〔圖1]係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之立體分解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a)係俯視圖;(b)係側視圖;(c)係仰視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a)係正視圖;(b)係後側視圖。 〔圖6〕係沿著圖4(a)的VI-VI線之剖面圖。 〔圖7〕係沿著圖4(b)的VII-VII線之剖面圖。 〔圖8〕係沿著圖4(b)的VIII-VIII線之重要部分剖面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吐出部之立體分解圖。 〔圖10〕係表示伸長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吐出部後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1〕係表示伸長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的吐出部後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之側視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乾燥裝置之後側視圖。
1:本體部
4:吐出部
5:操作部
10:框體
12:握持部
13:電線收容部
43:噴嘴
51:操作按鍵
52:指示燈
101:第1側面
103:第3側面
105:上表面
121‧‧‧棒部
122‧‧‧腳部
123‧‧‧腳部
132‧‧‧蓋部
431‧‧‧噴嘴本體
432‧‧‧環狀構件
1322‧‧‧延伸部
1323‧‧‧延伸部
4311‧‧‧筒狀部
4312‧‧‧主吐出口
4313‧‧‧副吐出口
A1‧‧‧乾燥裝置

Claims (7)

  1. 一種乾燥裝置,其包括:框體,具有吸氣口及吐出口;送風機構,被收容在前述框體內;加熱機構,被設於前述送風機構與前述吐出口之間,加熱被前述送風機構所送出之空氣;以及吐出部,可伸縮,被設於前述吐出口,前述吐出部係在被保持於前述吐出口側之保持狀態下,沿著前述送風機構之送風方向延伸;前述吐出部係包含:軟管,可彎曲及伸縮;以及噴嘴,為至少可收容前述軟管的至少一部分並且被設於前述軟管;在前述保持狀態下,前述軟管在收縮於前述噴嘴內的狀態下被收納,藉由前述保持狀態之解除,前述軟管成為可伸長。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吐出部係包含:軟管安裝部,中介於前述軟管的一端與前述框體之間,前述噴嘴係相對於前述軟管安裝部而言,可裝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送風機構係具有:風扇,藉繞著沿著做為與前述送風方向交叉之方向之第1方向之旋轉軸旋轉,產生風;以及驅動部,驅動該風扇,前述框體係具有:第1側面及第2側面,在前述第1方向中,彼此相向;以及電線收容部,被設於前述第1側面,而且,用於收容電源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電線收容部係包含自前述第1側面往前述第1方向突出,而且,捲繞有前述電源線之胴體部,前述驅動部的至少一部分,係被前述胴體部收容。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框體係具有:第3側面,面對前述送風方向之一邊側,而且,設有前述吐出口;以及第4側面,在前述送風方向中,面對前述第3側面之相反側,更包括用於自前述第4側面側支撐前述框體之支撐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框體係具有面對做為與前述送風方向及前述送風機構的旋轉軸所沿著之第1方向成直角之第2方向一邊側之上表面,其包括握持部,前述握持部係包含自前述上表面往前述第2方向一邊側離隙,而且,沿著前述送風方向之棒部,前述握持部係包含前述支撐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乾燥裝置,其中,前述框體係具有:第3側面,面對前述送風方向之一邊側,而且,設有前述吐出口;以及第4側面,在前述送風方向中,面對前述第3側面之相反側,前述電線收容部係包含被設於前述胴體部,而且,覆蓋前述電源線的至少一部分之蓋部,前述蓋部係具有包含與前述第4側面齊平之自立面之支撐部。
TW108121950A 2018-07-05 2019-06-24 乾燥裝置 TWI7984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8076 2018-07-05
JP2018128076A JP6713174B2 (ja) 2018-07-05 2018-07-05 乾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6212A TW202006212A (zh) 2020-02-01
TWI798457B true TWI798457B (zh) 2023-04-11

Family

ID=69060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1950A TWI798457B (zh) 2018-07-05 2019-06-24 乾燥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13174B2 (zh)
CN (1) CN112384654A (zh)
TW (1) TWI798457B (zh)
WO (1) WO2020008861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1740U (ja) * 2014-03-28 2014-07-10 捷宝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乾燥装置
CN106510533A (zh) * 2016-11-28 2017-03-22 袁广均 一种浴室多功能干肤机
JP2018043161A (ja) * 2017-12-27 2018-03-22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JP2018079236A (ja) * 2016-11-18 2018-05-24 ツインバード工業株式会社 布団乾燥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8478Y2 (zh) * 1971-03-02 1976-07-17
JPS4930699U (zh) * 1972-06-23 1974-03-16
JPS5146459U (zh) * 1974-10-03 1976-04-06
JPS561358Y2 (zh) * 1974-10-03 1981-01-13
JPS535864U (zh) * 1976-07-02 1978-01-19
JPS5394011U (zh) * 1976-12-28 1978-08-01
JPS62196191U (zh) * 1986-06-05 1987-12-14
JPH06182093A (ja) * 1992-12-15 1994-07-05 Yasuo Suzuki 移動可能な衣類乾燥機とその衣類乾燥機による衣類乾燥 方法
JP5394011B2 (ja) * 2008-06-26 2014-01-22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給湯システム、分電盤
JP5556169B2 (ja) * 2009-12-25 2014-07-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ふとん乾燥装置
JP6411817B2 (ja) * 2014-08-27 2018-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布団乾燥機
JP6151325B2 (ja) * 2014-09-22 2017-06-21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マーケ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布団乾燥機
KR20160137260A (ko) * 2015-05-22 2016-11-30 이재남 무선통신 대용량 드라이어
JP3202002U (ja) * 2015-10-27 2016-01-14 捷宝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風力乾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1740U (ja) * 2014-03-28 2014-07-10 捷宝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乾燥装置
JP2018079236A (ja) * 2016-11-18 2018-05-24 ツインバード工業株式会社 布団乾燥機
CN106510533A (zh) * 2016-11-28 2017-03-22 袁广均 一种浴室多功能干肤机
JP2018043161A (ja) * 2017-12-27 2018-03-22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05773A (ja) 2020-01-16
WO2020008861A1 (ja) 2020-01-09
CN112384654A (zh) 2021-02-19
TW202006212A (zh) 2020-02-01
JP6713174B2 (ja) 2020-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0074520A1 (fr) Seche-cheveux
CN112020628B (zh) 干燥装置
US11311090B2 (en) Hair dryer
TWI798457B (zh) 乾燥裝置
JP6948142B2 (ja) 送風装置
KR20130104439A (ko) 두피 및 모발 동시 건조가 가능한 헤어드라이어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위한 브러시유닛
JP2015143514A (ja) 扇風機
JP7345898B2 (ja) 乾燥装置
JP7313725B2 (ja) 乾燥装置
JP6817664B2 (ja) 乾燥装置
JP6860248B2 (ja) 乾燥装置
JP2017109050A (ja) 送風装置
JP6454025B2 (ja) 赤外線ランプが備えられたトレー分離型赤外線食品乾燥機
JP7008353B2 (ja) 乾燥装置
JP7210064B2 (ja) 乾燥装置
JPH06294550A (ja) 温風発生装置
JP5644731B2 (ja) 手乾燥装置
JP2001145513A (ja)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