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7674B -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7674B
TWI797674B TW110125729A TW110125729A TWI797674B TW I797674 B TWI797674 B TW I797674B TW 110125729 A TW110125729 A TW 110125729A TW 110125729 A TW110125729 A TW 110125729A TW I797674 B TWI797674 B TW I7976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groove
type semiconductor
semiconductor layer
conduc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5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5690A (zh
Inventor
程凱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蘇州晶湛半導體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蘇州晶湛半導體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蘇州晶湛半導體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5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5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7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767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01L33/46Reflective coating, e.g. dielectric Bragg refl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62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 H01L33/0075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comprising nitride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25Processes relating to coat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Saccharide Compound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該半導體結構包括:設置於襯底上的過渡層以及第一DBR層;貫穿過渡層以及第一DBR層的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襯底;設置於第一DBR層上以及第一凹槽內的N型半導體層;依次層疊設置於所述N型半導體層上的發光層以及P型半導體層。本申請通過設置第一DBR層,作為選擇性外延生長的掩膜結構,能夠有效降低位元錯產生,提高外延層品質,即提高器件性能;另一方面,由於第一DBR層本身存在高反射率性質,從而提高器件的發光效率。並且,由於是在第一凹槽內進行側向外延,極大降低穿透位錯的產生,提高半導體結構的品質。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本申請涉及半導體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高品質外延片的製備一直是研究的難點,在製備半導體結構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半導體結構在襯底層上屬於異質生長,晶格常數的不同,會導致位元錯密度過高,從而導致發光效率低,並惡化器件性能。同時,由於晶格常數和熱膨脹係數的不同,外延層與襯底之間存在較大的應力,會產生較大的翹曲和裂紋,大的翹曲不利於器件加工,裂紋會影響產品良率。
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器件發光效率、提高外延層品質和可靠性,仍然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本申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能夠提高器件發光效率、提高外延層品質。
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所述半導體結構包括:襯底;層疊設置於所述襯底上的過渡層以及第一DBR(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ion,DBR)層;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貫穿所述過渡層以及所述第一 DBR層,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襯底,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形成介質層;設置於所述第一DBR層上以及所述第一凹槽內的N型半導體層;依次層疊設置於所述N型半導體層上的發光層以及P型半導體層。
可選的,所述N型半導體層包括三族氮化物材料;和/或所述P型半導體層包括三族氮化物材料。
可選的,所述第一凹槽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凹槽間隔設置於所述襯底上。
可選的,所述過渡層的材料為GaN基材料或者為AlN。
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所述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在襯底上依次形成過渡層以及第一DBR層;S2:對完成步驟S1後形成的結構進行刻蝕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貫穿所述過渡層以及所述第一DBR層,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襯底,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形成介質層;S3:在所述第一凹槽內進行同質外延二次側向生長N型半導體層;S4:在所述N型半導體層上依次形成發光層以及P型半導體層。
可選的,步驟S3中,所述同質外延二次側向生長N型半導體層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在所述第一凹槽暴露出所述過渡層的側壁形成所述N型半導體晶核;相對於所述第一凹槽的側壁以所述晶核為起點橫向生長所 述N型半導體;隨後相對於所述第一凹槽的側壁縱向生長所述N型半導體;當所述N型半導體生長位置達到所述第一凹槽的開口處時,所述N型半導體生長方式由縱向生長轉變為在所述第一DBR層上橫向生長,最終形成所述N型半導體層。
可選的,所述N型半導體層包括三族氮化物材料;和/或所述P型半導體層包括三族氮化物材料。
可選的,所述第一凹槽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凹槽間隔設置於所述襯底上。
可選的,所述過渡層的材料為GaN基材料或者為AlN。
可選的,在所述步驟S4之後,所述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步驟:S5:在完成步驟S4後形成的結構上刻蝕第二凹槽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貫穿所述P型半導體層、所述發光層,且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N型半導體層,再在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部分內刻蝕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貫穿所述N型半導體層、第一DBR層以及過渡層,且所述第二部分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襯底,所述第二部分的寬度小於所述第一部分的寬度;S6:形成絕緣層,絕緣層位於所述P型半導體層上、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內,在絕緣層上形成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位於所述P型半導體層上,所述第三凹槽貫穿所述絕緣層且下方至少留有部分P型半導體層,所述第四凹槽位於所述第二凹槽內,所述第四凹槽貫穿所述絕緣層且下方至少留有部分N型半導體層;S7:形成第一導電材料、第二導電材料以及第三導電材料,所述第一導電材料位於所述絕緣層上、以及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P型半導體層接觸,所述第二導電材料位於所述第一導電材料上,且與 所述第一導電材料接觸,所述第三導電材料位於所述第四凹槽內,且與所述N型半導體層接觸;S8:剝離所述襯底。
可選的,在步驟S6中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71:在所述絕緣層上、以及所述第三凹槽內形成所述第一導電材料,所述第一導電材料與所述P型半導體層接觸;步驟S72:在所述第一導電材料上形成所述第二DBR層,並在所述第二DBR層上刻蝕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凹槽貫穿所述第二DBR層,且所述第五凹槽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第一導電材料;步驟S73:在所述第一導電材料上、所述第五凹槽內形成所述第二導電材料,所述第二導電材料與所述第一導電材料接觸,在所述第四凹槽內形成所述第三導電材料,所述第三導電材料與所述N型半導體層接觸。
上述實施例的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中,通過設置多層結構的第一DBR層,能夠有效防止豎向位錯產生,有效提高外延層品質,即提高器件品質;另一方面,由於第一DBR層本身的高反射率性質,從而提高器件的發光效率。並且,由於是在第一凹槽內進行側向外延,降低了穿透位錯產生,提高了半導體結構的品質。
進一步,在上述實施例的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中,由於N型半導體層、是通過側向外延技術形成的,這與傳統的相比,由於介質層的存在,導致外延層通過首先在側壁形成晶核,隨後橫向生長的方式,隨後縱向生長,當N型半導體層填滿凹槽後,生長方式依舊為橫向生長。通過該生長方式的調整,不僅改善了傳統沉積會在凹槽處產生較大的缺陷,實現凹槽位置的癒合較為規整,而且能夠極大的降低穿透位錯的產生。
10:襯底
100、200、300、400、500、600、700、710、720、730、800、S1、S100、S2、S3、S4、S400、S5、S6、S7、S71、S72、S73、S8:步驟
20:過渡層
30:第一DBR層
31:第一材料層
32:第二材料層
40:第一凹槽
41:介質層
51:N型半導體層
52:發光層
53:P型半導體層
60:第二凹槽
61:第一部分
62:第二部分
70:絕緣層
71:第三凹槽
72:第四凹槽
81:第一導電材料
82:第二導電材料
83:第三導電材料
90:第二DBR層
91:第三材料層
92:第四材料層
A:癒合介面
W1:第一部分的寬度
W2:第二部分的寬度
圖1是本申請的實施例1的半導體結構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2(a)-圖2(k)是本申請的實施例1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以及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的工藝流程圖。
圖3(a)-圖3(e)是本申請的實施例1的在半導體結構的製備過程中的半導體結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申請的實施例1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制得的半導體結構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5(a)-圖5(d)是本申請的實施例1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的部分工藝流程圖。
圖6(a)-圖6(d)是本申請的實施例1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的部分工藝流程圖。
圖7是本申請的實施例1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半導體結構製備方法制得的半導體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這裡將詳細地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圖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圖時,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圖中的相同數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並不代表與本申請相一致的所有實施方式。相反,它們僅是與如所附請求項書中所詳述的、本申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裝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請使用的術語是僅僅出於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請。除非另作定義,本申請使用的技術術語或者科學術語應當為本公開所屬領域內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義。本申請說明書以及申請專利範圍書中使用的“一個”或者“一”等類似詞語也不表示數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個。“包括”或者“包含”等類似詞語意指出現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蓋出現在“包括”或者“包含”後面列舉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並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連接”或者“相連”等類似的詞語並非限定於物理的或者機械的 連接,而且可以包括電性的連接,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多個”包括兩個,相當於至少兩個。在本申請說明書和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書中所使用的單數形式的“一種”、“所述”和“該”也旨在包括多數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義。還應當理解,本文中使用的術語“和/或”是指並包含一個或多個相關聯的列出專案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組合。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所述半導體結構包括:襯底10、層疊設置於襯底10上的過渡層20以及第一DBR(分散式布拉格反射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ion,DBR)層30;貫穿過渡層20以及第一DBR層30的第一凹槽40,且第一凹槽40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襯底10,第一凹槽40的底部形成有介質層41;設置於第一DBR層30上以及第一凹槽40內的N型半導體層51;依次層疊設置於N型半導體層51上的發光層52以及P型半導體層53。
過渡層20的材料可以是GaN基材料,也可以是AlN。可以通過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的方式沉積材料為AlN的過渡層20。
過渡層20包括緩衝層和/或成核層,即,過渡層20包括所述緩衝層,或者過渡層20包括所述成核層,或者過渡層20包括所述緩衝層和所述成核層。所述緩衝層設置於襯底10與所述成核層之間。
第一DBR層30由第一材料層31和第二材料層32交替層疊而成。具體的,第一材料層31為氮化矽,第二材料層32為氧化矽。
介質層41的材料為二氧化矽或氮化矽。通過在第一凹槽40的底部形成有介質層41,以防止外延層以襯底為成核結構向上生長,使外延層以側壁為起點,先沿水準方向X生長,然後沿垂直方向Y生長,從而能夠增加側向外延的穩定性,極大地減少了位元錯密度,使得外延閉合區域位元錯缺陷極少,提高了半導體結構的品質。
N型半導體層51和P型半導體層53均包括三族氮化物材 料,如GaN、AlGaN、InGaN。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凹槽40的數量為一個,但不限於此,第一凹槽40的數量可以根據設計要求設置為其他數量,在此不做限定。當第一凹槽40的數量為多個時,多個第一凹槽40間隔設置於襯底10上。
上述實施例的半導體結構中,通過設置多層結構的第一DBR層30,作為側向外延的掩膜層,可有效降低位元錯密度,有效提高外延層品質,即提高器件品質;另一方面,由於第一DBR層30本身的高反射率性質,從而提高器件的發光效率。
進一步,由於N型半導體層51是通過側向外延技術形成的,由於介質層41的存在,導致N型半導體層51通過首先在第一凹槽40暴露出過渡層20的側壁形成N型半導體晶核;相對於第一凹槽40的側壁以晶核為起點橫向生長N型半導體;隨後相對於第一凹槽40的側壁縱向生長N型半導體;當N型半導體生長位置達到第一凹槽40的開口處時,N型半導體生長方式由縱向生長轉變為在第一DBR層30上橫向生長,最終形成N型半導體層51。通過生長方式的調整,不僅改善了傳統沉積會在凹槽處產生較大的缺陷,實現凹槽位置的癒合較為規整,而且能夠極大的降低穿透位錯的產生。
基於同一發明構思,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用於製備上述半導體結構,圖2(a)-圖2(k)是本申請的實施例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的工藝流程圖。所述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00:如圖2(a)所示,在襯底10上依次形成過渡層20以及第一DBR層30,第一DBR層30由第一材料層31和第二材料層32交替層疊而成,具體的,第一材料層31為氮化矽,第二材料層32為氧化矽;過渡層20的材料可以是GaN基材料,也可以是AlN;可以通過物理氣相沉積(PVD)的方式沉積材料為AlN的過渡層20; 步驟200:如圖2(b)所示,對完成步驟S100後形成的結構進行刻蝕形成第一凹槽40,第一凹槽40貫穿過渡層20以及第一DBR層30,且第一凹槽40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襯底10,接續,如圖2(c)所示,在第一凹槽40的底部形成有介質層41;步驟300:如圖2(d)所示,在第一凹槽40內進行同質外延二次側向生長N型半導體層51,N型半導體層51以第一凹槽40的側壁為起點,先沿水準方向X生長,然後沿垂直方向Y生長,具體地如圖2(d)中單向箭頭方向所示,首先在第一凹槽40暴露出過渡層20的側壁形成N型半導體晶核;相對於第一凹槽40的側壁以晶核為起點橫向生長N型半導體;隨後相對於第一凹槽40的側壁縱向生長N型半導體;當N型半導體生長位置達到第一凹槽40的開口處時,N型半導體生長方式由縱向生長轉變為在第一DBR層30上橫向生長,並最後形成癒合介面A,最終形成N型半導體層51。癒合介面A高於第一DBR層30的上表面;步驟400:如圖2(e)所示,在N型半導體層51上依次形成發光層52以及P型半導體層53。
在步驟200中,通過設置第一DBR層30,使用第一DBR層30作為掩膜層來形成第一凹槽40,由於第一DBR層30採用交替層疊的氮化矽和氧化矽,可以對下層的過渡層進行保護,因此能夠在製備過程中,使刻蝕第一凹槽40時的深度能夠達到襯底10,從而能夠提高在後形成的層結構的品質,提高器件發光效率。如圖3(a)-圖3(e)所示,圖中為從俯視角度展示第一凹槽40與待完成的半導體結構1在襯底10上的位置關係;另外,第一凹槽40的形狀可以是長條,正方形,六邊形,圓形,菱形,三角形等;最終形成的半導體結構1的形狀不一定是方形,也可以是圓形或其它器件設計形狀,這裡不做限定。
通過在第一凹槽40的底部形成介質層41,以防止N型半導體層51以襯底為成核結構向上生長,由於第一凹槽40的底部介質層41的存在,N型半導體層51以側壁為起點,先沿水準方向X生長,然 後沿垂直方向Y生長,具體地如圖2(d)中單向箭頭方向所示,即,提高了半導體結構的品質。即,在形成N型半導體層51的過程中,由於在第一凹槽40的底部形成介質層41,使N型半導體層51以側壁為起點通過側向外延技術形成,通過該生長方式的調整,不僅改善了傳統沉積生長方式會在凹槽處產生較大缺陷的問題,還實現了凹槽位置的癒合較為規整的目的,而且能夠極大的降低穿透位錯的產生。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凹槽40貫穿過渡層20,過渡層20包括成核層,第一凹槽40側壁暴露出成核層,因此有利於外延層以側壁為起點,先沿水準方向X生長,然後沿垂直方向Y生長。
本實施例的所述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在上述步驟400的形成半導體結構之後,還包括以下步驟:步驟500:如圖2(f)所示,在完成步驟S400後形成的結構上刻蝕第二凹槽60的第一部分61,第一部分61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N型半導體層51,第一部分61貫穿P型半導體層53、發光層52,且第一部分61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N型半導體層51;接續,如圖2(g)所示,再在第二凹槽60的第一部分61內刻蝕所述第二凹槽60的第二部分62,第二部分62貫穿N型半導體層51、第一DBR層30以及過渡層20,且第二部分62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襯底10,由圖2(g)中,可以看出,第二凹槽60包括沿厚度方向(也就是垂直方向Y)由上至下依次疊設的第一部分61和第二部分62,第二部分62的寬度W2小於第一部分61的寬度W1;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在癒合介面A的位置的穿透位元錯密度高,因此,較佳的,在癒合介面A的位置形成第二凹槽60,用以器件間的隔離和後續剝離轉移;步驟600:如圖2(h)所示,形成絕緣層70,絕緣層70位於P型半導體層53上、以及第二凹槽60內,也就是說,絕緣層70還覆設於過渡層20、第一DBR層30、N型半導體層51、發光層52和P型半導體層53的外側壁,這樣可以對這些層結構在後期的製備步驟中起到保護作用;如圖2(i)所示,通過刻蝕在絕緣層70形成第三凹槽71和 第四凹槽72,第三凹槽71位於P型半導體層53上,第三凹槽71貫穿絕緣層70且下方至少留有部分P型半導體層53,第四凹槽72位於第二凹槽60內(具體的,位於第二凹槽60的第一部分61內),第四凹槽72貫穿絕緣層70且下方至少留有N型半導體層51;步驟700:如圖2(j)所示,形成第一導電材料81、第二導電材料82以及第三導電材料83。第一導電材料81位於絕緣層70上、以及第三凹槽71內,且與P型半導體層53接觸,第二導電材料82位於第一導電材料81上,且與第一導電材料81接觸,第三導電材料83位於第四凹槽72內,且與N型半導體層51接觸,其中,第一導電材料81為透明電極,第二導電材料82和第三導電材料83的材料相同;步驟800:如圖2(k)所示,剝離襯底10。
在上述半導體結構的製備的過程中,通過設置多層結構的第一DBR層30,使刻蝕第一凹槽40時的深度能夠達到襯底10,從而能夠提高在後形成的層結構的品質,提高器件發光效率。
同樣,通過在第一凹槽40的底部形成介質層41,以防止外延層以襯底為成核結構向上生長,使外延層以側壁為起點,先沿水準方向X生長,然後沿垂直方向Y生長,具體地如圖2(d)中單向箭頭方向所示,即,提高了半導體結構的品質。即,在形成N型半導體層51、發光層52以及P型半導體層53這幾層的過程中,由於在第一凹槽40的底部形成介質層41,使N型半導體層51、發光層52以及P型半導體層53以側壁為起點通過側向外延技術形成,通過該生長方式的調整,不僅改善了傳統沉積會在凹槽處產生較大的缺陷,實現凹槽位置的癒合較為規整,而且能夠極大的降低穿透位錯的產生。
如圖4所示,該半導體結構通過上述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的步驟100至步驟800制得。每一所述半導體結構包括:層疊設置的過渡層20、第一DBR層30、N型半導體層51、發光層52以及P型半導體層53;貫穿P型半導體層53和發光層52的第二凹槽60,且第二 凹槽60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N型半導體層51;位於P型半導體層53上、以及第二凹槽60內的絕緣層70,且絕緣層70還覆設於過渡層20、第一DBR層30、N型半導體層51、發光層52和P型半導體層53的外側壁,絕緣層70開設有第三凹槽71和第四凹槽72,第三凹槽71位於P型半導體層53上,第三凹槽71貫穿絕緣層70且下方至少留有部分P型半導體層53,第四凹槽72位於第二凹槽60內,第四凹槽72貫穿絕緣層70且下方至少留有N型半導體層51;位於絕緣層70上、以及第三凹槽71內的第一導電材料81,且與P型半導體層53接觸;以及位於第一導電材料81上的第二導電材料82,且與第一導電材料81接觸;位於第四凹槽72內的第三導電材料83,且與N型半導體層51接觸。其中,第一導電材料81為透明電極。
第一DBR層30由第一材料層31和第二材料層32交替層疊而成。具體的,第一材料層31為氮化矽,第二材料層32為氧化矽。
N型半導體層51和P型半導體層53均包括三族氮化物材料,如GaN、AlGaN、InGaN、AlInGaN。絕緣層70的材料為SiNx。
上述實施例的半導體結構中,通過設置多層結構的第一DBR層30,作為側向外延的掩膜層,可有效降低位元錯密度,有效提高外延層品質,即提高器件品質;另一方面,由於第一DBR層30本身的高反射率性質,從而提高器件的發光效率。
進一步,由於N型半導體層51、發光層52以及P型半導體層53這幾層是通過側向外延技術形成的,由於介質層41的存在,導致N型半導體層51通過首先在側壁形成晶核,隨後橫向生長的方式,隨後縱向生長,當外延層填滿凹槽後,生長方式依舊為橫向生長。通過該生長方式的調整,不僅改善了傳統沉積會在凹槽處產生較大的缺陷,實現凹槽位置的癒合較為規整,而且能夠極大的降低穿透位錯的產生。
在另一實施方式中,在步驟300中,如圖5(a)所示,N型半導體層51在第一DRR層30上橫向水準生長,最終在水準方向X 並沒有癒合,而是形成有間隙B。相應的,在步驟400中,如圖5(b)所示,在N型半導體層51上依次形成發光層52以及P型半導體層53,所形成的半導體結構也最終具有間隙C。
但這不影響後續在步驟500中,繼續在完成步驟400後形成的半導體結構上形成第二凹槽60的第一部分61,如圖5(c)所示;以及形成第二凹槽60的第二部分62,如圖5(d)所示。
在又一實施方式中,如圖6(a)-圖6(d)所示,具體的,在步驟700中包括:步驟710:如圖6(a)所示,在絕緣層70上、以及第三凹槽71內形成第一導電材料81,第一導電材料81與P型半導體層53接觸;步驟720:如圖6(b)所示,在第一導電材料81上形成第二DBR層90,第二DBR層90由第三材料層91和第四材料層92交替層疊而成,第三材料層91為氮化矽,第四材料層92為氧化矽;如圖6(c)所示,並在第二DBR層90上刻蝕第五凹槽93,第五凹槽93貫穿第二DBR層90,且第五凹槽93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第一導電材料81;步驟730:如圖6(d)所示,在第一導電材料81上、第五凹槽93內形成第二導電材料82,第二導電材料82與第一導電材料81接觸;在第四凹槽72內形成第三導電材料83,第三導電材料83與N型半導體層51接觸。
最終形成的半導體結構如圖7所示,所述半導體結構還包括位於第一導電材料81上的第二DBR層90,且第二導電材料82位於第二DBR層90的相對的兩側。第二DBR層90由第三材料層91和第四材料層92交替層疊而成。第三材料層91為氮化矽,第四材料層92為氧化矽。在該半導體結構製備的過程中,應力及製造過程導致的晶體缺陷產生概率較高,通過設置多層結構的第一DBR層30,能夠實現提高前端外延層生長品質,通過側向外延工藝,較大程度上減少了外延層的 缺陷,從而提高了半導體結構的品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申請,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保護的範圍之內。
10:襯底
20:過渡層
30:第一DBR層
31:第一材料層
32:第二材料層
40:第一凹槽
41:介質層
51:N型半導體層
52:發光層
53:P型半導體層

Claims (11)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半導體結構包括:襯底;層疊設置於所述襯底上的過渡層以及第一DBR層;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貫穿所述過渡層以及所述第一DBR層,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襯底,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形成介質層;設置於所述第一DBR層上以及所述第一凹槽內的N型半導體層;依次層疊設置於所述N型半導體層上的發光層以及P型半導體層所述半導體結構還包括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部分貫穿所述P型半導體層、所述發光層,且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N型半導體層,在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部分內刻蝕有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貫穿所述N型半導體層、第一DBR層以及過渡層,且所述第二部分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襯底,所述第二部分的寬度小於所述第一部分的寬度,其中,所述N型半導體層包括多個癒合介面,所述第二凹槽位於所述癒合介面的位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N型半導體層包括三族氮化物材料;和/或所述P型半導體層包括三族氮化物材料。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凹槽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凹槽間隔設置於所述襯底上。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過渡層的材料為GaN基材料或者為AlN。
  5. 一種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在襯底上依次形成過渡層以及第一DBR層; S2:使用所述第一DBR層作為掩膜層,對完成步驟S1後形成的結構進行刻蝕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貫穿所述過渡層以及所述第一DBR層,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襯底,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形成介質層;S3:在所述第一凹槽內進行同質外延二次側向生長N型半導體層;S4:在所述N型半導體層上依次形成發光層以及P型半導體層;S5:在完成步驟S4後形成的結構上刻蝕第二凹槽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貫穿所述P型半導體層、所述發光層,且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N型半導體層,再在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部分內刻蝕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貫穿所述N型半導體層、第一DBR層以及過渡層,且所述第二部分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襯底,所述第二部分的寬度小於所述第一部分的寬度,其中,所述N型半導體層包括多個癒合介面,所述第二凹槽位於所述癒合介面的位置,其中,所述N型半導體層包括多個癒合介面,所述第二凹槽位於所述癒合介面的位置。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S3中,同質外延二次側向生長所述N型半導體層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在所述第一凹槽暴露出所述過渡層的側壁形成所述N型半導體晶核;相對於所述第一凹槽的側壁以所述晶核為起點橫向生長所述N型半導體;隨後相對於所述第一凹槽的側壁縱向生長所述N型半導體;當所述N型半導體生長位置達到所述第一凹槽的開口處時,所述N型半導體生長方式由縱向生長轉變為在所述第一DBR層上橫向生長,最終形成所述N型半導體層。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N型半導體層包括三族氮化物材料;和/或 所述P型半導體層包括三族氮化物材料。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凹槽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凹槽間隔設置於所述襯底上。
  9. 如請求項5所述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過渡層的材料為GaN基材料或者為AlN。
  10. 如請求項5所述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步驟S5之後,所述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步驟:S6:形成絕緣層,所述絕緣層位於所述P型半導體層上、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內,在所述絕緣層上形成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位於所述P型半導體層上,所述第三凹槽貫穿所述絕緣層且下方至少留有部分P型半導體層,所述第四凹槽位於所述第二凹槽內,所述第四凹槽貫穿所述絕緣層且下方至少留有部分N型半導體層;S7:形成第一導電材料、第二導電材料以及第三導電材料,所述第一導電材料位於所述絕緣層上、以及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P型半導體層接觸,所述第二導電材料位於所述第一導電材料上,且與所述第一導電材料接觸,所述第三導電材料位於所述第四凹槽內,且與所述N型半導體層接觸;SS:剝離所述襯底。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S7中包括以下步驟:S71:在所述絕緣層上、以及所述第三凹槽內形成所述第一導電材料,所述第一導電材料與所述P型半導體層接觸;S72:在所述第一導電材料上形成所述第二DBR層,並在所述第二DBR層上刻蝕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凹槽貫穿所述第二DBR層,且所述第五凹槽的下方至少留有部分所述第一導電材料;S73:在所述第一導電材料上、所述第五凹槽內形成所述第二導電材料,所述第二導電材料與所述第一導電材料接觸,在所述第四凹槽內形 成所述第三導電材料,所述第三導電材料與所述N型半導體層接觸。
TW110125729A 2020-07-21 2021-07-13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7976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7005.3 2020-07-21
CN202010707005.3A CN113964252A (zh) 2020-07-21 2020-07-21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5690A TW202205690A (zh) 2022-02-01
TWI797674B true TWI797674B (zh) 2023-04-01

Family

ID=79459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5729A TWI797674B (zh) 2020-07-21 2021-07-13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64252A (zh)
TW (1) TWI797674B (zh)
WO (1) WO2022016648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55708A2 (en) * 1998-05-06 1999-11-10 Xerox Corporation Blue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US6500257B1 (en) * 1998-04-17 2002-12-31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Epitaxial material grown laterally within a trench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20090236585A1 (en) * 2003-04-24 2009-09-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of fabricating it, and semiconductor optical apparatus
US20130122693A1 (en) * 2004-10-15 2013-05-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Nitrid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TWI603503B (zh) * 2011-03-17 2017-10-21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85493A (ja) * 1999-12-24 2001-07-06 Toyoda Gosei Co Ltd Iii族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iii族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体素子
CN1501517A (zh) * 2002-11-14 2004-06-02 威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横向磊晶形成磊晶层的方法
CN101471245A (zh) * 2007-12-27 2009-07-01 深圳市方大国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Si衬底上横向外延生长氮化镓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0257B1 (en) * 1998-04-17 2002-12-31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Epitaxial material grown laterally within a trench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P0955708A2 (en) * 1998-05-06 1999-11-10 Xerox Corporation Blue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US20090236585A1 (en) * 2003-04-24 2009-09-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of fabricating it, and semiconductor optical apparatus
US20130122693A1 (en) * 2004-10-15 2013-05-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Nitrid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TWI603503B (zh) * 2011-03-17 2017-10-21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16648A1 (zh) 2022-01-27
CN113964252A (zh) 2022-01-21
TW202205690A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35496B1 (ko) 수직구조 질화갈륨계 led 소자의 제조방법
TWI425558B (zh) 形成電路結構的方法
US7981714B2 (en) Nitride base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nanorods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KR100769727B1 (ko) 표면 요철 형성방법 및 그를 이용한 질화갈륨계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의 제조방법
JP4591276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113120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構造
JP2001181096A5 (ja) Iii族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体の製造方法、iii族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体素子及びiii族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体
KR101071450B1 (ko) Ⅲ족 질화물 반도체층의 제조 방법 및 ⅲ족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및 램프
TW201222869A (en) Gallium nitride LED devices with pitted layer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9360871B (zh) 一种图形化衬底、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6190511B (zh) 一种高光效led外延片、制备方法及led芯片
US20120217537A1 (en) Nitride base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patterned lattice buffer lay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586935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1525012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JP6505248B2 (ja) 紫外線発光素子
TWI797674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KR20140073646A (ko) 단결정 질화갈륨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5084325A (zh) 一种提升抗静电能力的GaN基LED外延结构
CN111682092B (zh) 一种图形化蓝宝石衬底的制备方法
US20230053953A1 (en) Group iii nitride structu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JPH10303510A (ja) Iii 族窒化物半導体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173220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法
CN112301325A (zh) 一种3d叠层掩模衬底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外延生长方法
CN112301422A (zh) 一种基于叠层掩模衬底的衬底剥离方法
CN218498087U (zh) 一种复合衬底及半导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