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5890B - 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95890B TWI795890B TW110131659A TW110131659A TWI795890B TW I795890 B TWI795890 B TW I795890B TW 110131659 A TW110131659 A TW 110131659A TW 110131659 A TW110131659 A TW 110131659A TW I795890 B TWI795890 B TW I79589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dioxide
- mixture
- ethylene oxide
- gas
- aforemention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01/00—Preparation of oxiranes
- C07D301/02—Synthesis of the oxirane ring
- C07D301/03—Synthesis of the oxirane ring by oxidation of unsaturated compounds, or of mixtures of unsaturated and saturated compounds
- C07D301/04—Synthesis of the oxirane ring by oxidation of unsaturated compounds, or of mixtures of unsaturated and saturated compounds with air or molecular oxygen
- C07D301/08—Synthesis of the oxirane ring by oxidation of unsaturated compounds, or of mixtures of unsaturated and saturated compounds with air or molecular oxygen in the gaseous phas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 Epoxy Compounds (AREA)
- 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s (AREA)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可減低二氧化碳之排放量。
作為解決手段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具有下述步驟: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係使乙烯及氧在稀釋氣體存在下反應,而獲得包含環氧乙烷之第1混合物;氣液分離步驟2,係將第1混合物氣液分離成第2混合物與第3混合物,該第2混合物包含乙烯、氧及二氧化碳,該第3混合物包含環氧乙烷及水;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係從第2混合物中分離二氧化碳;及電解還原步驟4,係藉由電解還原二氧化碳,而獲得包含乙烯、甲烷、二氧化碳之第4混合物與氧。二氧化碳分離步驟係從第4混合物中分離二氧化碳。環氧乙烷生成步驟係將去除二氧化碳後之第2混合物及第4混合物、與在電解還原步驟所得之氧作為原料及稀釋氣體使用。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
如專利文獻1所示,公知有一種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係於觸媒使用銀,並使氣體乙烯接觸氧化來製造環氧乙烷。此製造方法中,會產生乙烯完全燃燒而生成二氧化碳之副反應。乙烯的轉化率越高越容易產生此副反應。因此,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大多採用循環法,其係使乙烯的轉化率下降,從反應產物中回收環氧乙烷後,將未反應之乙烯及氧等作為原料再次使用。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172272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反應產物所含之二氧化碳會從環氧乙烷、乙烯、及氧等分離,一部分被回收後使用於食品製造,但大部分係釋放於大氣中。因為從環氧乙烷的製造步驟所排放之二氧化碳量大,所以從保護地球環境的觀點來看,期望能將其減低。
本發明鑑於以上背景,將提供可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作為課題。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一態樣係一種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包含下述步驟:
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係使包含乙烯及氧之原料在稀釋氣體存在下反應,而獲得包含環氧乙烷之第1混合物;
氣液分離步驟(2),係將前述第1混合物氣液分離成第2混合物與第3混合物,該第2混合物為包含乙烯、氧及二氧化碳之氣體成分,該第3混合物為包含環氧乙烷及水之液體成分;
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係從前述第2混合物中分離二氧化碳;及
電解還原步驟(4),係藉由將從前述第2混合物分離出之二氧化碳電解還原,而在陰極獲得包含乙烯、甲烷及未反應之二氧化碳之第4混合物,同時在陽極獲得氧;並且,
前述二氧化碳分離步驟係進一步從前述第4混合物中分離未反應之二氧化碳;
前述環氧乙烷生成步驟係將在前述二氧化碳分離步驟中去除二氧化碳後之前述第2混合物及前述第4混合物、與在前述電解還原步驟所得之氧,作為前述原料及前述稀釋氣體之至少一部分使用。
根據此態樣,可利用生成環氧乙烷時產生之二氧化碳,來生成會成為環氧乙烷之原料的乙烯及氧。藉此,可大幅減低屬溫室效應氣體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可於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中削減原料成本。進一步而言,可將從二氧化碳生成乙烯時作為副產物而產生之甲烷,作為用以減低環氧乙烷反應時之氧濃度的稀釋氣體來使用,可削減稀釋氣體之成本。又,可利用二氧化碳分離步驟,從電解還原步驟中自陰極產生之第4混合物中去除二氧化碳。
上述態樣中,前述第4混合物可混合於要供前述二氧化碳分離步驟處理前之前述第2混合物中。
根據此態樣,可利用二氧化碳分離步驟,從在電解還原步驟生成之第4混合物中去除未反應之二氧化碳。
上述態樣中,前述電解還原步驟中可選擇載持於前述陰極之觸媒,以使陰極中之乙烯的選擇率成為30%以上。
根據此態樣,可藉由增加電解還原二氧化碳時生成之乙烯的比例,而減低甲烷的生成量,可抑制甲烷相對於作為稀釋氣體之必要量變得過多。
上述態樣中,前述電解還原步驟中可使用電解還原裝置(10),該電解還原裝置(10)具有:供給氣體二氧化碳的陰極氣體室(11)、供給陰極液的陰極液室(12)、供給陽極液的陽極液室(13)、劃分前述陰極氣體室與前述陰極液室且作為氣體擴散電極的陰極(16)、劃分前述陰極液室與前述陽極液室且具有離子傳導性的隔壁(17)、及配置於前述陽極液室的陽極(18)。
根據此態樣,可避免在陰極生成之包含乙烯及甲烷之第4混合物以及未反應之二氧化碳與在陽極生成之氧混合。因此,可省略從氧中分離二氧化碳之步驟。
上述態樣中,可更具有一氧化碳去除步驟,其係從在前述電解還原步驟產生之前述第4混合物中去除一氧化碳。又,前述一氧化碳去除步驟可從要供前述二氧化碳分離步驟去除二氧化碳前之前述第4混合物中去除一氧化碳。
根據此態樣,可抑制在環氧乙烷生成步驟中所使用之觸媒因一氧化碳而中毒的情況。
上述態樣中,可更具有乙二醇生成步驟(6),其係藉由水合法從前述第3混合物所含之環氧乙烷生成乙二醇。
根據此態樣,可利用生成之環氧乙烷生成乙二醇。
上述態樣中,前述電解還原步驟(4)中,可將從其他設備排放之二氧化碳作為用以進行電解還原之二氧化碳的一部分使用。
根據此態樣,可增加乙烯及甲烷的生成量,可進一步削減原料及稀釋氣體。
上述態樣中,前述電解還原步驟(4)中,可使用利用自然能源發電之電力來進行二氧化碳之電解還原。
根據此態樣,可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發明效果]
根據以上態樣,可提供一種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可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實施形態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如圖1所示,具有下述步驟: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係使包含乙烯及氧之原料在稀釋氣體存在下反應,而獲得包含環氧乙烷之第1混合物;氣液分離步驟2,係將前述第1混合物氣液分離成第2混合物與第3混合物,該第2混合物為包含乙烯、氧及二氧化碳之氣體成分,該第3混合物為包含環氧乙烷及水之液體成分;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係從第2混合物中分離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之電解還原步驟4,係藉由將從第2混合物分離出之二氧化碳電解還原,而在陰極獲得包含乙烯、甲烷及未反應之二氧化碳之第4混合物,同時在陽極獲得氧。又,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係進一步從第4混合物中分離未反應之二氧化碳。又,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係將在前述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中去除二氧化碳後之前述第2混合物及前述第4混合物、與在電解還原步驟4所得之氧,作為原料及稀釋氣體之至少一部分使用。
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中,係在銀觸媒存在下,以氧氣使乙烯氣體接觸氣相氧化,藉此獲得包含環氧乙烷之第1混合物。進行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之乙烯氧化反應器,例如可為填充有銀觸媒之多管式反應容器。作為原料之乙烯氣體及氧氣、以及稀釋氣體係加熱後供給於乙烯氧化反應器。稀釋氣體係為了減低乙烯氧化反應器內之氧濃度並抑制爆炸之目的而使用。稀釋氣體例如可為甲烷、氮、氬等非活性氣體等。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個例子,係將甲烷作為稀釋氣體來使用。從乙烯氧化反應器所得之第1混合物包含:作為反應產物之環氧乙烷、未反應之乙烯及氧、作為稀釋氣體之甲烷、作為副反應之產物之水、二氧化碳、甲醛及乙醛等醛類、醋酸等有機酸類。
銀觸媒可包含氧化鋁載體、及載持於氧化鋁載體的銀。銀之載持量例如可為15~35wt%。銀觸媒可包含銫、錸、鎢、鉬等助觸媒。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之反應條件例如可如下述:溫度為230~270℃、壓力為15~25bar、GHSV(氣體每小時空間速度)為3000~8000hr
-1。又,為了抑制因乙烯燃燒以致生成二氧化碳及水這個副反應,乙烯的轉化率可設定為8~15%。
在氣液分離步驟2中,第1混合物經冷卻至高於水之凝固點(0℃)、且低於環氧乙烷之沸點(10.7℃)的溫度後,會氣液分離成屬氣體成分之第2混合物與屬液體成分之第3混合物。第2混合物包含乙烯、氧及二氧化碳。第3混合物包含水及環氧乙烷。又,乙醛、醋酸等副產物亦包含於第3混合物中。在氣液分離步驟2可使用例如液氣分離器(knockout drum)等氣液分離裝置。
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係從第2混合物中分離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之分離可利用基於下述公知手法之二氧化碳分離裝置來實施:Benfield法及MDEA(甲基二乙醇胺)法等化學吸附法、Selexol法及Rectisol法等物理吸附法、膜分離法、PSA法(變壓吸附法)、PTSA法(變壓變溫吸附法)等。從第2混合物分離而吸附於各種吸附材之二氧化碳,可利用再生處理將其從吸附劑分離,成為高濃度之氣體狀態。
分離二氧化碳後之第2混合物包含乙烯、氧及甲烷。包含乙烯、氧及甲烷之氣體會回歸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作為用以生成環氧乙烷之原料及稀釋氣體來使用。
二氧化碳之電解還原步驟4中,在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從第2混合物分離出之二氧化碳被電解還原。電解還原步驟4可使用:在陰極使用氣體擴散電極之電解還原裝置、在分離器使用固體高分子膜之電解還原裝置等。
如圖2所示,於電解還原步驟4所使用之電解還原裝置10例如可為3室型電解還原裝置。具體而言,電解還原裝置10可具有電解槽14且該電解槽14具有互相劃分之陰極氣體室11、陰極液室12、及陽極液室13。陰極氣體室11與陰極液室12係藉由作為氣體擴散電極之陰極16而被劃分。陰極液室12與陽極液室13係藉由具有離子傳導性之隔壁17而被劃分。陽極18係配置於陽極液室13。於陰極氣體室11供給氣液分離步驟2中分離出之氣體二氧化碳。於陰極液室12供給陰極液。於陽極液室13供給陽極液。陽極18及陰極16係連接直流電源19。
陽極液及陰極液係溶解有電解質之水溶液。電解質包含鉀、鈉、鋰、或此等化合物中之至少1者。電解質例如可包含LiOH、NaOH、KOH、Li
2CO
3、Na
2CO
3、K
2CO
3、LiHCO
3、NaHCO
3、及KHCO
3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1者。
陰極16係氣體擴散電極,其具有氣體擴散層21及微孔層22。氣體擴散層21雖會被包含二氧化碳之氣體穿透,但其可抑制包含陰極液之水溶液的穿透。微孔層22會使包含二氧化碳之氣體與包含陰極液之水溶液共同穿透。氣體擴散層21及微孔層22係各自形成為平面狀。氣體擴散層21係配置於陰極氣體室11側,微孔層22係配置於陰極液室12側。
氣體擴散層21可為例如在碳紙、碳氈、碳布等多孔質導電性基材的表面形成有聚四氟乙烯等撥水性被膜而得者。導電性基材連接於直流電源19之負極而受到電子的供給。微孔層22係於氣體擴散層21的表面使用碳黑等而形成,並載持有觸媒。觸媒可為公知的二氧化碳還原觸媒,例如包含銅等第11族元素、鋅等第12族元素、鎵等第13族元素、鍺等第14族元素、或此等之金屬化合物中之至少1種。金屬化合物包含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中之至少1者。觸媒宜為適合用於還原二氧化碳而生成乙烯者,例如宜為銅或銅化合物。亦可於微孔層22加入離子交換樹脂等黏合劑。
陽極18例如可由下述構成:鈦、鎳、鉬、鉑、金、銀、銅、鐵、鉛等金屬材料或此等之金屬合金材料、碳(carbon)等碳系材料或導電性陶瓷。陽極18之形狀可為平板、具備複數開口之平板、網、及多孔體。於平板形成之開口的形狀可為圓形、菱形、星形等。平板可形成為波形、彎曲,亦可於表面具有凹凸。於陽極18載持有鉑、銥等產氧觸媒。陽極18亦可設於隔壁17之陽極液室13側的面上。
直流電源19係將利用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而得之電力,因應需求轉換為直流並供給於陰極16及陽極18。由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之觀點來看,宜使用藉由利用自然能源(可再生能源)之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所得之電力作為直流電源19。直流電源19係施加電壓以使陰極16相對於陽極18成為負電位。直流電源19可使用參考電極取得陰極16之電位,並控制施加之電壓以使陰極16之電位在預定範圍內。
陰極氣體室11具有入口24及出口25。從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供給之二氧化碳氣體會從入口24供給,並從出口25排放。陰極氣體室11之出口25係透過氣體循環路線26連接入口24。
陰極液室12具有入口27及出口28。陰極液室12之入口27及出口28係藉由陰極液循環路線29連接。同樣地,陽極液室13具有入口31及出口32。陽極液室13之入口31及出口32係藉由陽極液循環路線33連接。於陰極液循環路線29設有陰極側氣液分離裝置35。於陽極液循環路線33設有陽極側氣液分離裝置36。又,陰極液循環路線29及陽極液循環路線33各自可設有電解質濃度控制裝置37、38,該等電解質濃度控制裝置係用以將陰極液及陽極液之電解質濃度調節至預定範圍。電解質濃度控制裝置37、38可包含:檢測陰極液及陽極液之電解質濃度的感測器、供給預定濃度之新陰極液及陽極液的電解質液供給機、排放一部分循環之陰極液及陽極液的排水裝置。
又,於氣體循環路線26設有排放循環於內部之一部分氣體的氣體循環流量調節裝置40。氣體循環流量調節裝置40之排放口連接第1氣體回歸通路41。於第1氣體回歸通路41連接有陰極側氣液分離裝置35之氣體排放通路。氣體循環流量調節裝置40係將氣體排放至第1氣體回歸通路41,藉此調節循環於氣體循環路線26及陰極氣體室11中之氣體的流量及壓力。藉由氣體循環流量調節裝置40,陰極氣體室11之氣壓會維持在比起陰極液室12之液壓高出預定值。藉此,會抑制陰極液室12之陰極液通過陰極16流入陰極氣體室11中。陰極氣體室11內之氣體的一部分會通過陰極16流入陰極液室12。從陰極氣體室11內流入陰極液室12之氣體量宜少。
陰極氣體室11之二氧化碳會擴散至陰極16之氣體擴散層21的內部,並在微孔層22中被還原,而獲得第4混合物。第4混合物包含乙烯及甲烷作為主產物,且包含微小量的氫、一氧化碳、甲酸等副產物。第4混合物之大部分係在陰極16之陰極氣體室11側產生。此外,第4混合物之一部分係在陰極16之陰極液室12側產生。於陰極液室12內之第4混合物會混入:流入陰極液室12內之未反應之二氧化碳。同樣地,於陰極氣體室11內之第4混合物會混入未反應之二氧化碳。
於陰極16之陰極液室12側產生的第4混合物內,乙烯、甲烷及副產物之氫、一氧化碳為氣體,其等會與未反應之二氧化碳共同藉由陰極液循環路線29之陰極側氣液分離裝置35而從陰極液中被分離,並流至第1氣體回歸通路41。第4混合物內之甲酸為液體,其與陰極液共同循環於陰極液循環路線29,並與陰極液共同從電解質濃度控制裝置37被排放。
於陰極16之陰極氣體室11側產生的第4混合物內,乙烯、甲烷及副產物之氫、一氧化碳會與未反應之二氧化碳共同循環於氣體循環路線26中,並從氣體循環流量調節裝置40排放至第1氣體回歸通路41。包含在陰極16之陰極液室12所生成之乙烯、甲烷及副產物之氫、一氧化碳、還有未反應之二氧化碳的第4混合物,係從陰極側氣液分離裝置35及氣體循環流量調節裝置40流至第1氣體回歸通路41。
在陽極18,陽極液中之水及氫氧化物離子被氧化而產生氧。氧為氣體,其藉由陽極液循環路線33之陽極側氣液分離裝置36從陽極液中被分離,並流至第2氣體回歸通路42。
在電解還原步驟4,可選擇載持於陰極16之觸媒以使陰極16中之對於生成乙烯之選擇率成為30%以上。
二氧化碳之電解還原步驟4中在陰極16產生的包含乙烯及甲烷之第4混合物,係藉由第1氣體回歸通路41供給至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而去除二氧化碳。包含乙烯及甲烷之第4混合物有時會包含一氧化碳、氫,此情況下,在供給至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之前,亦可供給至一氧化碳去除步驟5來去除一氧化碳。在一氧化碳去除步驟5例如可使用採用了沸石等之吸附材來吸附一氧化碳。此外,一氧化碳去除步驟5並非必要的構成,亦可省略。又,包含乙烯及甲烷之第4混合物,在供給至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之前,亦可供給於氫去除步驟來去除氫。氫去除步驟例如可應用變壓吸附法(PSA)等。此外,氫去除步驟並非必要的構成,亦可省略。從第1氣體回歸通路41供給之第4混合物,可混合於從氣液分離步驟2供給至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的第2混合物。藉此,第4混合物係與第2混合物共同於氣液分離步驟2中被移去二氧化碳,並回歸至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而被作為原料及稀釋氣體之一部分使用。
從第2氣體回歸通路42供給之氧,即在電解還原步驟4中從陽極18產生之氧,會回歸於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並被作為原料之一部分使用。在電解還原步驟4中從陽極18產生之氧,其可混合至在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中去除二氧化碳後之第2混合物及第4混合物中,然後回歸至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
亦可設置感測器51,用以檢測從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及第2氣體回歸通路42供給之氣體之各成分的流量。又,未予圖示之控制裝置可基於感測器51之檢測值,來控制流量控制閥52、53、54,該等控制閥係控制新供給至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之乙烯、氧、甲烷各自的流量,藉此調節供給至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之乙烯氧化反應器的乙烯、氧及甲烷各自的流量。
包含在氣液分離步驟2中從第1混合物分離出之環氧乙烷及水的第3混合物,會在乙二醇生成步驟6中被作為原料使用。在乙二醇生成步驟6係藉由使環氧乙烷在觸媒下水解,即藉由水合法來生成乙二醇。觸媒例如可為「Amberlist(アンバーリスト)」(註冊商標)、「Doulit」(註冊商標)、「DOWEX」(註冊商標)等樹脂觸媒。乙二醇生成反應中,反應溫度可為100~120℃,反應壓力可為20~35bar。
針對上述實施形態之效果進行說明。根據實施形態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可利用環氧乙烷生成時所產生之二氧化碳,生成會成為環氧乙烷之原料的乙烯及氧。藉此,可減低屬溫室效應氣體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可於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中削減原料成本。進一步而言,可將作為從二氧化碳生成乙烯時之副產物而產生之甲烷,作為用以減低環氧乙烷反應時之氧濃度的稀釋氣體來使用,可削減稀釋氣體的成本。
二氧化碳之電解還原步驟4中,藉由使陰極16中之對於生成乙烯之法拉第效率為30%以上,可減低二氧化碳電解還原時生成之甲烷的生成量,抑制甲烷相對於作為稀釋氣體之必要量變得過多。
以下針對上述實施形態之實施例進行說明。
(實施例1)
針對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之實施例進行說明。使用填充有約30cc觸媒之固定床型反應器,該觸媒係將銀20wt%載持於α氧化鋁且更添加了作為助觸媒之錸3wt%者。將乙烯25mol%、氧10mol%、甲烷65mol%之氣體在溫度250℃、壓力20bar、GHSV=5000hr
-1之條件下供給於反應器。從反應器出口所得之反應產物的比率為:乙烯22.6mol%、氧3.7mol%、甲烷65.9mol%、環氧乙烷2.1mol%、二氧化碳2.3mol%、水3.4mol%。
(實施例2)
針對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中之二氧化碳吸收方法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在設定成液體溫度為40℃之恆溫水槽內,浸入玻璃製之氣體吸收瓶,於瓶中填充包含N-甲基二乙醇胺18.8wt%、哌31.2wt%的水溶液50mL。在大氣壓下,以0.7L/min使包含二氧化碳20wt%及氮80wt%的混合氣體呈泡狀分散吸收於此液體中。測定吸收液入口及吸收液出口之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入口及出口之二氧化碳流量的差測定出二氧化碳吸收量。飽和吸收量係設為在吸收液出口之二氧化碳濃度與入口之二氧化碳濃度為一致的時間點之量。二氧化碳飽和吸收量為115.7g/L。接著在相同氣體氣流中將液溫以數分鐘上升至70℃,測定出從液體脫離之二氧化碳脫離量與脫離速度。二氧化碳脫離量為25.4g/L,脫離速度為2.05g/L/min。
(實施例3)
針對二氧化碳之電解還原步驟4的實施例進行說明。使用上述具有陰極氣體室11、陰極液室12、陽極液室13的電解還原裝置10。將陰極16之氣體擴散層21的觸媒設為銅-鋅複合物觸媒。將陽極18設為載持氧化銥觸媒之鈦板。陽極液及陰極液係將1M之碳酸氫鉀水溶液以1mL/min流動。於陰極氣體室11中一邊將二氧化碳以100mL/min流動,一邊將電流設為300mA/cm
2通電6小時。分析從陰極液室12產生之氣體成分的結果,在陰極16乙烯選擇率為53%、甲烷選擇率為18%、氫選擇率為20%。分析從陽極液室13產生之氣體成分的結果,在陽極18氧選擇率為99%。
(實施例4)
假設使用上述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之設備,並將以100ton/hr生產乙二醇時之質量平衡的計算結果表示於以下表1。如圖1所示,令從系統外新加入之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之原料組成為C1,令乙二醇生成步驟6之產物組成為C2,令從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供給至電解還原步驟4之物質組成為C3,令藉由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去除二氧化碳後之第2混合物及第4混合物與來自電解還原步驟4之氧的混合物組成為C4,令供給至乙二醇生成步驟6之物質組成為C5,令從系統外新加入之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之稀釋氣體組成為C6。關於質量平衡之計算條件,係將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中之乙烯氧化反應器之出口溫度設為250℃、出口壓力設為20bar。又,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中之二氧化碳的吸收係使用化學吸收法,該化學吸收法使用了包含N-甲基二乙醇胺18.8wt%、哌𠯤31.2wt%之水溶液。乙二醇生成步驟6中之反應器的反應條件係將反應溫度設為100℃、將壓力設為25bar。二氧化碳之電解還原步驟4的反應條件係設定二氧化碳轉化率為70%、陰極16中之乙烯選擇率為80%、甲烷選擇率為20%。
以上完成了具體實施形態之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大幅度地變形來實施。第2氣體回歸通路42亦可連接第1氣體回歸通路41。此情況下,在陽極18產生之氧會與在陰極16產生之第4混合物混合,並在二氧化碳分離步驟3中分離二氧化碳後,回歸環氧乙烷生成步驟1。
電解還原裝置10可運用公知的各種電解還原裝置。例如電解還原裝置10亦可省略陰極氣體室11,並於陰極液室12配置陰極16。此情況下,二氧化碳氣體可於陰極16附近藉由鼓泡(bubbling)吹入陰極液內。又,二氧化碳氣體亦可溶解於陰極液內。
在二氧化碳之電解還原步驟4,亦可將從其他設備排放之二氧化碳作為用以進行電解還原之二氧化碳的一部分使用。可增加乙烯及甲烷之生成量。
1:環氧乙烷生成步驟
2:氣液分離步驟
3:二氧化碳分離步驟
4:電解還原步驟
5:一氧化碳分離步驟
6:乙二醇生成步驟
10:電解還原裝置
11:陰極氣體室
12:陰極液室
13:陽極液室
14:電解槽
16:陰極
17:隔壁
18:陽極
19:直流電源
21:氣體擴散層
22:微孔層
24:入口
25:出口
26:氣體循環路線
27:入口
28:出口
29:陰極液循環路線
31:入口
32:出口
33:陽極液循環路線
35:陰極側氣液分離裝置
36:陽極側氣液分離裝置
37:電解質濃度控制裝置
38:電解質濃度控制裝置
40:氣體循環流量調節裝置
41:第1氣體回歸通路
42:第2氣體回歸通路
51:感測器
52:流量控制閥
53:流量控制閥
54:流量控制閥
C1:步驟1之原料組成
C2:步驟6之產物組成
C3:從步驟3供給至步驟4之物質組成
C4:經步驟3處理後之混合物與來自步驟4之氧之混合物組成
C5:供給至步驟6之物質組成
C6:稀釋氣體組成
圖1係顯示環氧乙烷及乙二醇之製造步驟的概略圖。
圖2係顯示示電解還原裝置的概略圖。
1:環氧乙烷生成步驟
2:氣液分離步驟
3:二氧化碳分離步驟
4:電解還原步驟
5:一氧化碳去除步驟
6:乙二醇生成步驟
51:感測器
52,53,54:流量控制閥
C1:步驟1之原料組成
C2:步驟6之產物組成
C3:從步驟3供給至步驟4之物質組成
C4:經步驟3處理後之混合物與來自步驟4之氧之混合物組成
C5:供給至步驟6之物質組成
C6:稀釋氣體組成
Claims (8)
- 一種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具有下述步驟:環氧乙烷生成步驟,係使包含乙烯及氧之原料在稀釋氣體存在下反應,而獲得包含環氧乙烷之第1混合物;氣液分離步驟,係將前述第1混合物氣液分離成第2混合物與第3混合物,該第2混合物為包含乙烯、氧及二氧化碳之氣體成分,該第3混合物為包含環氧乙烷及水之液體成分;二氧化碳分離步驟,係從前述第2混合物中分離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之電解還原步驟,係藉由將從前述第2混合物分離出之二氧化碳電解還原,而在陰極獲得包含乙烯、甲烷及未反應之二氧化碳之第4混合物,同時在陽極獲得氧;並且,前述二氧化碳分離步驟係進一步從前述第4混合物中分離二氧化碳;前述環氧乙烷生成步驟係將在前述二氧化碳分離步驟中去除二氧化碳後之前述第2混合物及前述第4混合物、與在前述電解還原步驟所得之氧,作為前述原料及前述稀釋氣體之至少一部分使用;前述第4混合物係混合於要供前述二氧化碳分離步驟處理前之前述第2混合物中。
- 如請求項1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電解還原步驟中係選擇載持於前述陰極之觸媒,以使前述陰極中之前述乙烯的選擇率成為30%以上。
- 如請求項1或2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電解還原步驟中係使用電解還原裝置,該電解還原裝置具有:供給氣體二氧化碳的陰極氣體室、供給陰極液的陰極液室、供給陽極液的陽極液室、劃分前述陰極氣體室與前述陰極液室且作為氣體擴散電極的陰極、劃分前述陰極液室與前述陽極液室且 具有離子傳導性的隔壁、及配置於前述陽極液室的陽極。
- 如請求項1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更具有一氧化碳去除步驟,該步驟係從在前述電解還原步驟產生之前述第4混合物中去除一氧化碳。
- 如請求項4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一氧化碳去除步驟係從要供前述二氧化碳分離步驟去除二氧化碳前之前述第4混合物中去除一氧化碳。
- 如請求項1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更具有乙二醇生成步驟,該步驟係藉由水合法從前述第3混合物所含之環氧乙烷生成乙二醇。
- 如請求項1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電解還原步驟中,係將從其他設備排放之二氧化碳作為用以進行電解還原之二氧化碳的一部分使用。
- 如請求項1之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電解還原步驟中,係使用利用自然能源發電之電力來進行二氧化碳之電解還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0/033124 WO2022049638A1 (ja) | 2020-09-01 | 2020-09-01 | エチレンオキサイドの製造方法 |
WOPCT/JP2020/033124 | 2020-09-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14581A TW202214581A (zh) | 2022-04-16 |
TWI795890B true TWI795890B (zh) | 2023-03-11 |
Family
ID=80490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31659A TWI795890B (zh) | 2020-09-01 | 2021-08-26 | 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209488A4 (zh) |
JP (1) | JPWO2022049638A1 (zh) |
CN (1) | CN116113624A (zh) |
CA (1) | CA3190746A1 (zh) |
TW (1) | TWI795890B (zh) |
WO (1) | WO2022049638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72272A (ja) * | 1999-12-14 | 2001-06-26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エチレンオキシドの製造法 |
CN101102832A (zh) * | 2004-12-31 | 2008-01-09 |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 联合的制备和分离方法 |
TW201439073A (zh) * | 2013-03-29 | 2014-10-16 | Nippon Catalytic Chem Ind | 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 |
CN108541277A (zh) * | 2016-01-21 | 2018-09-14 | 西门子股份公司 | 用于电化学制备环氧乙烷的电解系统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8426996D0 (en) * | 1984-10-25 | 1984-11-28 | Ici Plc | Alkylene oxides and catalysts |
JP6391913B2 (ja) * | 2013-03-29 | 2018-09-19 |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 エチレンオキシドの製造方法 |
JP6902375B2 (ja) * | 2017-03-29 | 2021-07-14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銅系基材、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電極触媒および電解装置 |
JP2019203163A (ja) * | 2018-05-22 | 2019-11-28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電解還元装置及び電解還元方法 |
-
2020
- 2020-09-01 CN CN202080103623.5A patent/CN116113624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9-01 WO PCT/JP2020/033124 patent/WO202204963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9-01 CA CA3190746A patent/CA3190746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9-01 EP EP20952378.6A patent/EP4209488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9-01 JP JP2022546753A patent/JPWO2022049638A1/ja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8-26 TW TW110131659A patent/TWI795890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72272A (ja) * | 1999-12-14 | 2001-06-26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エチレンオキシドの製造法 |
CN101102832A (zh) * | 2004-12-31 | 2008-01-09 |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 联合的制备和分离方法 |
TW201439073A (zh) * | 2013-03-29 | 2014-10-16 | Nippon Catalytic Chem Ind | 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 |
CN108541277A (zh) * | 2016-01-21 | 2018-09-14 | 西门子股份公司 | 用于电化学制备环氧乙烷的电解系统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209488A1 (en) | 2023-07-12 |
CN116113624A (zh) | 2023-05-12 |
TW202214581A (zh) | 2022-04-16 |
JPWO2022049638A1 (zh) | 2022-03-10 |
WO2022049638A1 (ja) | 2022-03-10 |
CA3190746A1 (en) | 2022-03-10 |
EP4209488A4 (en) | 2024-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ang et al. | Recent advances in electrochemical 2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for on-site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tion and beyond | |
CN112593251B (zh) | 电化学反应装置 | |
KR101468782B1 (ko) | 이산화탄소 환원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격막형 이산화탄소 환원장치 | |
CN103348040A (zh) | 还原二氧化碳的方法 | |
KR20140073007A (ko) | 이산화탄소 환원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산화탄소 환원장치 | |
US11904275B2 (en) | Carbon dioxide treatment apparatus, carbon dioxide treatment method,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carbon compound | |
WO2022068491A1 (zh) | 铅纳米片 - 石墨烯二维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TWI795890B (zh) | 環氧乙烷的製造方法 | |
JPH04290526A (ja) | 炭酸ガス分離再資源化方法 | |
EP4245889A2 (en) | Carbon dioxide electrolytic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carbon dioxide electrolytic device | |
US11840768B2 (en) | Carbon dioxide treatm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carbon compound | |
US20240158321A1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utadiene | |
US11655549B2 (en) | Carbon dioxide treatment apparatus, carbon dioxide treatment metho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 compound | |
JP7316339B2 (ja) | 二酸化炭素処理装置、二酸化炭素処理方法及び炭素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 |
KR102318719B1 (ko) | 이산화탄소 환원 장치를 위한 집전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산화탄소 환원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이산화탄소를 환원하는 방법 | |
US20220081784A1 (en) | Chemical reaction system,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 and valuable resource production system | |
JP7490006B2 (ja) | 二酸化炭素処理装置、二酸化炭素処理方法及び炭素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 |
WO2024002310A1 (zh) | 一种二氧化碳捕集与制氢耦合的方法及其系统 | |
Nor et al. | Conversion Technique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Recovery Using Membrane Separation | |
KR20240060020A (ko) | 이산화탄소 전환시스템 | |
CN118458898A (zh) | 一种废水电解耦合碳还原的系统和方法 | |
KR20240006324A (ko) | 바이오가스 정제장치 및 방법 | |
WO2024146822A1 (en) | Electrochemical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to carbon compounds | |
CN117448842A (zh) | 碳捕集耦合制氢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8547300A (zh) | 一种燃煤烟气co2一体化纯化催化的方法、装置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