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3526B - 按摩機 - Google Patents

按摩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3526B
TWI793526B TW110105454A TW110105454A TWI793526B TW I793526 B TWI793526 B TW I793526B TW 110105454 A TW110105454 A TW 110105454A TW 110105454 A TW110105454 A TW 110105454A TW I793526 B TWI793526 B TW I7935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treatment
aforementioned
massaging
u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54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6104A (zh
Inventor
石川哲也
清水新策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東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東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東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6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6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3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352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7/00Devices for suction-kneading massage; Devices for massaging the skin by rubbing or br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按摩機,能夠以1台按摩機而對使用者的足部、小腿肚等下肢進行按摩,並可對使用者的至少上身進行按摩。 本發明的按摩機(1)具有第1施療件(6),對使用者的第1施療部(L)實施按摩;和第2施療件(29、35、37),對使用者的第2施療部(A、W、B)實施按摩;構成為第1施療件(6)位在以延伸於左右方向之方式設置之分隔板(21、22)的一側,第2施療件(29、35、37)位在分隔板(21、22)的另一側。

Description

按摩機
本發明係關於可對使用者的足部、小腿肚部等下肢進行按摩,並可對使用者的至少上身(背部、腰部、腰側部、臀部等)進行按摩之按摩機。
以往,有供使用者就座,可讓至少上身(背部、腰部等)接受按摩之椅子型按摩機。作為該椅子型按摩機,有例如揭示於專利文獻1者。 此椅子型按摩機係具備使用者可就座之座部,於此座部的後部設有靠背部,於此靠背部收容有按摩使用者的背部之背部按摩機構。又,在座部的前方,具備有按摩使用者的下肢之下肢按摩機。此下肢按摩機係可收容於座部的下方。
作為下肢用按摩機的構造,係有例如專利文獻2所揭示者。此下肢用按摩機,係將以沿著小腿肚到足部的方式形成之上下方向長形施療構件配備左右一對,將一對施療構件的基端側以旋轉軸跨設左右方向貫通之方式設置,此旋轉軸係藉驅動部旋轉驅動,將其旋轉驅動力以變換部變換成擺動運動,藉此利用一對施療構件進行對下肢的夾持按摩。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2082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018616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文獻1係可讓背部等上身有效地接受按摩。又,專利文獻2亦可讓足部等下肢有效地接受按摩。 近年來,因空間的關係,會有難以在客廳等的房間內,放置如專利文獻1所示之沙發型按摩機的情況。另一方面,關於如專利文獻2所示之下肢用按摩機,由於為小型,所以可放置在客廳等的房間內。
然而,欲對使用者的至少上身(背部、腰部、臀部等)進行按摩時,除了下肢用按摩機外,必須另外準備按摩上身的按摩機。亦即,必須確保可放置2台按摩機的寬廣空間,並不實際。 於是,本發明係有鑒於上述問題點,目的在提供一種按摩機,能夠以1台按摩機對使用者的足部、小腿肚等下肢進行按摩,並可對使用者的至少上身進行按摩。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中採用以下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按摩機,其特徵為:具有對使用者的第1施療部實施按摩之第1施療件;和對前述使用者的第2施療部實施按摩之第2施療件;構成為前述第1施療件位在以延伸於左右方向之方式設置之分隔板的前後方向的一側,前述第2施療件位在前述分隔板的前後方向的另一側。
較佳可為,在一側,具備有藉由使前述第1施療件相對於前述第1施療部接近分離,來進行夾持按摩之擺動機構;在另一側,藉由設置於前述擺動機構且從前述分隔板的開口突出而配備的前述第2施療件,對前述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 較佳可為,具有使用者可就座之殼體,在前述殼體配設有對前述第1施療部進行按摩之第1按摩區、及對前述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之第2按摩區。
較佳可為,形成於前述殼體的前方側且前述使用者可就座之區域,係設為前述第2按摩區;形成於前述殼體的後方側且形成有前述第1施療部可插入之開口的區域,係設為前述第1按摩區。 較佳可為,前述第1按摩區的開口係以前述第1施療部可從後方插入的方式在後方形成開放狀。
較佳可為, 前述殼體具備前述分隔板, 前述分隔板係作成具有前述使用者可就座的座部和靠背部之椅子形狀, 前述第1按摩區係形成於前述靠背部的後部, 在前述殼體的內部具有:左右一對按摩構件,以前述第1施療件夾持的方式推壓從後方插入前述第1按摩區的開口之前述第1施療部;及按摩驅動部,對前述按摩構件賦予擺動運動, 前述第2按摩區係形成於前述靠背部的前部,且具備有前述第2施療件。
較佳可為,前述第1按摩區的開口係以前述使用者的第1施療部可從前方插入之方式在前方形成開放狀。 較佳可為, 前述殼體具備前述分隔板, 前述分隔板係設成具有前述使用者可就座的座部和靠背部之椅子形狀, 前述第1按摩區係形成於前述靠背部的後部, 在前述殼體的內部具有:左右一對按摩構件,以前述第1施療件夾持的方式推壓從前方插入前述第1按摩區的開口之前述第1施療部;及按摩驅動部,對前述按摩構件賦予擺動運動, 前述第2按摩區係形成於前述靠背部的前部,具備有前述第2施療件。
較佳可為,在前述按摩構件的緣部安裝有前述第2施療件,構成為藉由利用前述按摩驅動部,對前述按摩構件賦予擺動運動,對前述第2施療件就座於前述座部之前述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 較佳可為,前述按摩構件係具有從基端側朝前方設成突出狀的前方延設部、和從基端側朝上方設成突出狀的上方延設部之L字狀構件;前述第2施療件係在朝前述使用者突出的狀態下,安裝於前述前方延設部或前述上方延設部的至少一者。
較佳可為,於前述按摩驅動部具備有一個驅動馬達。 較佳可為,前述第1施療部係包含前述使用者的至少足部、小腿肚之下肢,前述第2施療部係包含前述使用者的至少臀部、腰部、背部之部位。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以1台按摩機對使用者的足部、小腿肚等下肢進行按摩,並可對使用者的至少上身進行按摩。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摩機1的實施形態。 此外,以下說明的實施形態係將本發明具體化的一例,並非以其具體例來限定本發明的構成。又,關於圖式,為了容易觀看,省略構成零件的一部分,或使用假想線等來描繪。 又,關於按摩機1的前後及左右等方向,係如圖式所示。此係與從就座於按摩機1的座部21之使用者(將下肢L插入了椅子等就座型按摩機1的插入凹部4之使用者)觀看的方向一致。以下的說明中,將圖式中顯示的方向設為說明本發明的按摩機1時之方向。
又,本說明書中,將人的下肢L中膝下且腳踝(腳腕)上方的部分設為「小腿肚C」。又,將腳踝下方(也包含腳踝)且腳後跟H到腳前端T為止的部分設為「足部F」。有時亦將此使用者之至少包含小腿肚C、足部F的下肢L稱為「第1施療部」。
又,將人的上身之中上身的後部設為「背部B」,將其背部B之下方的部位設為「腰部W」,將腰部W的側邊設為「腰側部S(體側)」,將腰部W與下肢L之間的後部設為「臀部A」。有時亦將此使用者之至少背部B、腰部W、腰側部S、臀部A等稱為「第2施療部」。 又,本實施形態中,將對第1施療部(下肢L)進行按摩的第1按摩區設為「下肢按摩區」,將對第2施療部(背部B、腰部W、腰側部S、臀部A等)進行按摩的第2按摩區設為「座部按摩區」。
本發明的按摩機1係構成為第1施療件可對插入插入凹部4之下肢L的足部F(腳掌U、足的側邊、腳背、腳後跟H等)、小腿肚C等的第1施療部進行按摩,第2施療件可對就座於座部21之使用者的背部B、腰部W、腰側部S、臀部A等的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 首先,針對本發明之按摩機1的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圖8係顯示本發明之按摩機1的第1實施形態之圖。
如圖1~圖8等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係具有設成使用者可就座之殼體2,於該殼體2配設有︰下肢按摩區(第1按摩區),按摩構件6(第1施療件)係以夾持的方式按摩使用者的第1施療部(至少包含足部F、小腿肚C等的下肢L);及座部按摩區,對於使用者的第2施療部(至少包含背部B、腰部W、腰側部S、臀部A等的上身),後部施療件29(第2施療件)、側部施療件35(第2施療件)、下部施療件37(第2施療件)的每一者係進行一邊按壓一邊摩擦的按摩。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係構成為將使用者的下肢L從後方插入殼體2的內部。 首先,就本實施形態的下肢按摩區進行說明。 下肢按摩區係設成形成於殼體2的後方側且形成有可供使用者的下肢L(小腿肚C~足部F)從後方插入之開口(插入凹部4)的區域。亦即,本實施形態之下肢按摩區的開口(插入凹部4),係以可供使用者的下肢L從後方插入之方式形成在後方及上方呈開放狀。
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係以使用者的左右兩個下肢L作為按摩的對象(第1施療部),進行以對構成下肢L的足部F和小腿肚C兩者夾持之方式揉按之「揉按按摩」。又,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可同時進行「壓入按摩」,其係以對腳掌U進行指壓的方式壓入。 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係具有:插入凹部4,可讓使用者的下肢L(足部F、小腿肚C等)從後方插入;下肢按摩機構3,進行以對該使用者的下肢L夾入之方式揉按之「揉按按摩」;及殼體2,收容下肢按摩機構3。
如圖1、圖2等所示,殼體2從前側觀看時,形成為相對於上下方向在左右方向為長形的長方形、或正方形之框體。此殼體2可載置於地板。一對插入凹部4(開口)係左右分離地並排設置於殼體2。 插入凹部4係形成於殼體2的後方側,朝後方及上方形成開放狀。此插入凹部4係成為於上下方向長形的開口。於插入凹部4的內部,設有內襯材(未圖示)。可將左右的下肢L(小腿肚C~足部F)從後方嵌入此等左右一對插入凹部4。
如圖3~圖6等所示,於殼體2的內部,設有從下方支持下肢按摩機構3的複數個支持構件5a、5b。其中,支持構件5a係分別設置於殼體2內的左右方向兩端部。支持構件5a係將設置於下肢按摩機構3之旋轉軸7的兩端部旋轉自如地支持。另一方面,支持構件5b係在左右設有一對的支持構件5a之間,且設置於殼體2的中央。支持構件5b係支持旋轉軸7所貫通之按摩驅動部8的齒輪箱15。下肢按摩機構3係以藉由支持構件5a、5b的支持,在殼體2的內部從底面浮起的狀態配備。
下肢按摩機構3係在下肢按摩區中,以夾持之方式進行揉按使用者的下肢L之「揉按按摩」。 此下肢按摩機構3具有:左右一對按摩構件6,係以夾持下肢L的方式左右分離而配備,對該下肢L賦予揉按按摩動作;旋轉軸7,以軸心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備,且以將按摩構件6的基端側跨設左右方向貫通之方式設置;按摩驅動部8,使該旋轉軸7旋轉驅動;及變換部9,設置在按摩構件6的基端側,將旋轉軸7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按摩構件6的擺動運動。
亦即,在殼體2的後側(一側),具備有藉由使第1施療件(按摩構件6)對第1施療部(包含足部F、小腿肚C的下肢L)接近分離,來進行夾持按摩之擺動機構(按摩構件6、按摩驅動部8等)。 按摩構件6具有:從基端側朝前方設成突出狀之前方延設部10﹔和從基端側朝上方設成突出狀之上方延設部11。此外,在之後的說明中,本實施形態的「前方延設部10」由於配備於大致水平方向,故稱為「水平按摩構件10」。又,本實施形態的「上方延設部11」由於配備於大致垂直方向,故稱為「垂直按摩構件11」。
本實施形態中,按摩構件6(第1施療件)係以沿著從小腿肚C連到足部F的下肢L之方式,在側面觀看下形成大致L字狀(靴狀)。此按摩構件6係配備於插入凹部4內。 亦即,按摩構件6係以夾持足部F的方式配備,具有:左右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對足部F賦予按摩動作;及左右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以夾持小腿肚C的方式配備,對小腿肚C賦予按摩動作。此按摩構件6係在水平按摩構件10的上方,配備有垂直按摩構件11。
水平按摩構件10係以在殼體2內,於大致水平方向且朝前方向突出的方式配備。亦即,水平按摩構件10係從按摩構件6的基端側朝前方形成突出狀之構件。 水平按摩構件10係作成從側邊覆蓋足部F的形狀,構成為前端側覆蓋腳前端T,後端側覆蓋腳後跟H。水平按摩構件10係在左右配備有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係以對插入到插入凹部4內的足部F,從外側及內側按壓之方式賦予夾持按摩動作。
垂直按摩構件11係以在殼體2內,於大致垂直方向且朝上方突出之方式配備。亦即,垂直按摩構件11係以從按摩構件6的基端側朝上方立起的方式形成之構件。 垂直按摩構件11係作成從側面覆蓋小腿肚C的形狀。垂直按摩構件11係左右配備有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係以對插入至插入凹部4內的小腿肚C,從外側及內側按壓之方式賦予夾持按摩動作。
於本實施形態的按摩構件6的基端(長度方向中央),設有將旋轉軸7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按摩構件6的擺動運動之變換部9。亦即,本實施形態的水平按摩構件10與垂直按摩構件11係以變換部9介於中間之方式連結。 按摩構件6具有:對下肢L朝外方向壓入之內側按摩構件6a;以及與該內側按摩構件6a相對,且對下肢L朝內方向壓入之外側按摩構件6b。
此外,此內側按摩構件6a和外側按摩構件6b由於係從側邊夾持下肢L,故設成相同的靴狀(大致L字狀),使其於左右方向反轉(鏡像反轉)並以既定間隔配置。 例如,於左腳(左邊的下肢L)的情況,內側按摩構件6a係與左腳的內側接觸且朝外方向(左方向)壓入。外側按摩構件6b係與左腳的外側接觸且朝內方向(右方向)壓入。
另一方面,於右腳(右邊的下肢L)的情況,內側按摩構件6a係與右腳的內側接觸且朝外方向(右方向)壓入。外側按摩構件6b係與右腳的外側接觸且朝內方向(左方向)壓入。 內側按摩構件6a具有:水平按摩構件10a,以接觸足部F的內側(大拇指側)之方式配備,對足部F的內側朝外方向壓入;及垂直按摩構件11a,以接觸小腿肚C的內側之方式配備,對小腿肚C的內側朝外方向壓入。
外側按摩構件6b具有:水平按摩構件10b,以接觸足部F的外側(小指側)之方式配備,對足部F的外側朝內方向壓入;及垂直按摩構件11b,以接觸小腿肚C的外側之方式配備,對小腿肚C的外側朝內方向壓入。 當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a與外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b接近而夾持足部F時,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a與外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b係分離而鬆緩小腿肚C的夾持。接著,當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a和外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b分離而鬆緩足部F的夾持時,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a和外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b係接近而夾持小腿肚C。
如此,藉由使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a與外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b的接近分離、以及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a與外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b的接近分離交替地重複進行,內側按摩構件6a和外側按摩構件6b(第1施療件)係進行以夾持之方式揉按足部F到小腿肚C的下肢L(第1施療部)之「揉按按摩」。又,推壓按摩構件12由於係與水平按摩構件10a一起作動,所以施療件13會以一定間隔對腳掌U進行壓入推壓按摩。
旋轉軸7為長形的軸構件,以軸心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備有一個。旋轉軸7係透過軸承(未圖示)藉由支持構件5a、5b支持。旋轉軸7係以將左右一對按摩構件6的基端側跨設左右方向貫通之方式設置。 如圖5所示,旋轉軸7在側面觀看下係配備在座部按摩區(第2按摩區)與下肢按摩區(第1按摩區)之間。亦即,旋轉軸7前方設為座部按摩區,旋轉軸7後方設為座部按摩區。
在水平按摩構件10的左側及/或右側,設有對腳心等腳掌U賦予推壓按摩動作之推壓按摩構件12。此推壓按摩構件12係以與插入至插入凹部4之足部F的腳掌U對應之方式,形成從一側朝另一側延伸之臂狀。 此外,推壓按摩構件12係可改變前後方向的位置。藉此,可對應於足部F的大小。又,在推壓按摩構件12的前端,安裝有球狀的施療件13。施療件13係對腳掌U賦予例如以大拇指等強力壓入之推壓按摩動作。此外,施療件13亦可以對推壓按摩構件12轉動自如之方式安裝。
亦即,推壓按摩構件12係和水平按摩構件10成為一體,與該水平按摩構件10從側邊夾持足部F之按摩動作連動地,重複進行使施療件13接近腳掌U,一邊朝上方壓入一邊推壓,然後從腳掌U離開之動作。 本實施形態中,推壓按摩構件12係以與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a成為一體的方式安裝,但亦可安裝於外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b。
如圖1~圖6等所示,按摩驅動部8(擺動機構)係使旋轉軸7旋轉驅動,以變換部9將旋轉軸7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擺動動作,使由水平按摩構件10和垂直按摩構件11構成的按摩構件6(第1施療件)進行按摩動作。 於按摩驅動部8具備有一個驅動馬達14。亦即,按摩驅動部8具有:產生旋轉驅動力之驅動馬達14;和將該旋轉驅動力以既定速度減速,傳送到旋轉軸7之齒輪箱15。此按摩驅動部8係支持於支持構件5b。
驅動馬達14係在殼體4內的上下方向中途部,且配備在右內側的按摩構件6a與左內側的按摩構件6a之間(殼體2內的大致中央),以旋轉驅動軸14a朝下方向突出的方式配備。齒輪箱15係配備於驅動馬達14的下方。 於齒輪箱15插入旋轉驅動軸14a,且收藏有複數個齒輪15a。又,旋轉軸7係於左右方向貫通配備於此齒輪箱15。亦即,驅動馬達14的旋轉驅動係從旋轉驅動軸14a輸出,藉前方的齒輪箱15減速到既定速度,並傳送到旋轉軸7。
變換部9係分別設置於一對按摩構件6的基端側。此外,本實施形態中,變換部9係以位在比水平按摩構件10和垂直按摩構件11的基端靠前方之方式設置。 本實施形態中,變換部9係配備於形成大致L字狀(靴狀)之屬於按摩構件6的彎曲部位之基端(水平按摩構件10和垂直按摩構件11之間)。此變換部9係將旋轉軸7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按摩構件6(第1施療件)的擺動運動(水平按摩構件10及垂直按摩構件11的接近分離動作)。
變換部9係以旋轉自如的方式安裝於旋轉軸7,具有:與該旋轉軸7一體旋轉之旋轉凸座部16;設置於按摩構件6的基端側,且外側嵌合於旋轉凸座部16之環狀嵌合部17;及限制按摩構件6與旋轉軸7的偕同旋轉之限制部18。 旋轉凸座部16係供旋轉軸7貫通,並與旋轉軸7一起旋轉。在旋轉凸座部16的外周面設有凸輪面。本實施形態中,凸輪面係相對於旋轉軸7傾斜。亦即,旋轉凸座部16係相對於旋轉軸7的軸心傾斜旋轉。
此外,旋轉凸座部16(凸輪面)的傾斜,係在配備於殼體2內之內側的按摩構件6a及外側的按摩構件6b間,相對逆向地(例如,在前視觀看下呈V字狀)相互傾斜。關於此旋轉凸座部16(凸輪面)的傾斜,係可適當地變更。 環狀嵌合部17係形成於按摩構件6的基端側,將旋轉凸座部16在相對旋轉自如的狀態下外側嵌合。按摩構件6係藉由外側是與環狀嵌合部17嵌合之旋轉凸座部16的傾斜旋轉,進行擺動運動。
限制部18係限制環狀嵌合部17相對於旋轉凸座部16共轉。限制部18係設置於環狀嵌合部17的前方。限制部18具有:從環狀嵌合部17朝前方突設之限制銷19;及設置於殼體2內,供限制銷19在左右方向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入之限制溝20。 具有以上構成的變換部9,係將旋轉軸7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重複進行以下動作之按摩構件6的擺動動作,亦即:使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相互接近時,使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分離,然後使水平按摩構件10分離,使垂直按摩構件11相互接近。
亦即,藉由變換部9將旋轉軸7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按摩構件6(第1施療件)的擺動運動,左右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對足部F(第1施療部)賦予夾持按摩,並且藉由左右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倒下而對小腿肚L(第1施療部)賦予夾持按摩。
此外,此時,推壓按摩構件12係以與水平按摩構件10的動作一起擺動,且對腳掌U朝上方進行指壓之方式賦予推壓按摩動作。 本實施形態中,在下肢按摩區(第1按摩區)之前,配設有座部按摩區(第2按摩區)。此座部按摩區係形成於殼體2的前方側,且設成可供使用者就座之區域。
本實施形態的殼體2係具備有分隔板。此分隔板係設成具有可供使用者就座之座部21、和設在座部21的後部且可供使用者倚靠之靠背部22的椅子形狀。 亦即,於殼體2的前下部設有座部21。此座部21係大致平面,具有可供使用者就座之寬度。於座部21的後部,設有靠背部22。此靠背部22具有可供使用者椅靠之寬度。又,靠背部22係朝後方傾斜。
上述之座部21與靠背部22係為座部按摩區。此座部按摩區係形成於靠背部22(分隔板)的前部,具備有第2施療件(後部施療件29、側部施療件35、下部施療件37)。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靠背部22的高度,係為可支撐到就座於座部21之使用者的腰部W(背部B的下部)之高度。關於此靠背部22(殼體2)的高度,亦可設為可支撐到就座於座部21之使用者的背部B的上部(例如,肩部)之高度。
亦即,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第1施療件(按摩構件6)係位在以延伸於左右方向的方式設置之分隔板(座部21和靠背部22)的後側(一側),第2施療件(後部施療件29、側部施療件35、下部施療件37)係位在分隔板(座部21和靠背部22)的前側(另一側)。 殼體2收容有:對使用者的至少上身(背部B、腰部W、腰側部S、臀部A等)進行按摩之座部按摩機構23;及使該座部按摩機構23驅動之按摩驅動部8。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按摩驅動部8係使座部按摩機構23和下肢按摩機構3一起驅動。 座部按摩機構23係在座部按摩區中,對使用者的背部B、腰部W、腰側部S、臀部A中的任一個以上的部位(第2施療部),進行邊按壓邊摩擦的按摩。
本實施形態的座部按摩機構23具有︰以對背部B、腰部W,從後方朝前方壓入的方式進行按摩之後方按摩部24;以對腰側部S,從外側向內側壓入的方式進行按摩之側邊按摩部25;及以對臀部A,從下方朝上方壓入之方式進行按摩之下方按摩部26。
亦即,在殼體2的前側(另一側),藉由設置於擺動機構(按摩構件6)的緣部且從分隔板(座部21和靠背部22)的開口(孔部27a~27d)突出而配備之第2施療件(後部施療件29、側部施療件35、下部施療件37),對第2施療部(臀部A、腰部W、背部B等)進行按摩。
後方按摩部24係從設置於靠背部22(分隔板)的上部之孔部27a(開口)朝前方突出而設置。後方按摩部24具有:安裝於按摩構件6(擺動機構)的緣部之後部臂構件28;及設置於該後部臂構件28的前端之後部施療件29(第2施療件)。 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後部臂構件28係安裝於內側按摩構件6a的垂直按摩構件11a。詳言之,後部臂構件28係朝前方且斜上方呈突出狀安裝於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a。
後部臂構件28係在當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a朝左右方向擺動時,伴隨著朝左右方向擺動。後部臂構件28係以轉動自如的方式支持於支持構件30,該支持構件30係設在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a的前緣。本實施形態中,支持構件30係分割體,且從左右方向夾著後部臂構件28而以轉動自如的方式支持。
後部施療件29(第2施療件)係形成球狀,且朝前方且斜上方呈突出狀設置於後部臂構件28的前端。該後部施療件29係配備在與倚靠在靠背部22之使用者的背部B或腰部W等接觸的位置。後部施療件29係在當後部臂構件28朝左右方向擺動時,伴隨著該擺動而朝左右方向擺動。
於後部臂構件28的基端設置有軸構件31。軸構件31係以軸心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備。該軸構件31係嵌入支持構件30所形成的孔部32。藉由軸構件31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持於孔部32,後部臂構件28係以相對於支持構件30在上下方向(繞著軸構件31的軸心)轉動自如的方式支持。
又,於軸構件31安裝有彈簧構件33。彈簧構件33係將後部臂構件28朝前方且斜上方支持成突出狀。此彈簧構件33係在當施加既定以上的負荷時,使後部臂構件28轉動,當負荷消失時,藉斥力使後部臂構件28返回原來位置。 例如,彈簧構件33係在對背部B或腰部W等進行按摩時,藉由使後部臂構件28朝上下方向轉動,而使安裝於後部臂構件28的後部施療件29沿著背部B或腰部W等流暢地移動。
又,彈簧構件33係以後部施療件29的壓入不會變過強之方式,使後部臂構件28轉動以釋放負荷,些微地減弱壓入以減少背部B或腰部W等的疼痛。又,彈簧構件33係在施加既定以上的負荷之情況下,使後部臂構件28轉動以釋放負荷,防止其後部臂構件28的損傷。
後方按摩部24係藉由在座部按摩區的靠背部22中,後部臂構件28與垂直按摩構件11a(內側按摩構件6a)一起擺動,以後部施療件29(第2施療件)對使用者的背部B或腰部W等(第2施療部),從後方朝前方指壓的方式進行邊按壓邊摩擦的按摩。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後部臂構件28係安裝於垂直按摩構件11a之前緣的上部側,惟關於該安裝位置,係可適當地變更。又,後部臂構件28雖配備有一個(左右各一個),但亦可如後述的下部臂構件36所示般,上下各配備有兩個(左邊兩個,右邊兩個)。 又,本實施形態中,關於後部施療件29,雖構成為隔介後部臂構件28,安裝於垂直按摩構件11a(按摩構件6a),但亦可構成為直接安裝於垂直按摩構件11a(按摩構件6a)。
側邊按摩部25係從靠背部22(分隔板)的下部所設置的孔部27b(開口)朝前方突出而設置。側邊按摩部25具有:安裝於按摩構件6(擺動機構)的緣部之側部臂構件34;及設置於該側部臂構件34的前端之側部施療件35(第2施療件)。 本實施形態的側部臂構件34係安裝於外側按摩構件6b的垂直按摩構件11b。詳言之,側部臂構件34係安裝於外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b的前緣的下部側。該側部臂構件34係在前方且朝斜上方呈突出狀安裝於外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b。側部臂構件34係在當外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b朝左右方向擺動時,伴隨著朝左右方向擺動。
側部施療件35(第2施療件)係安裝於側部臂構件34的前端。亦即,側部施療件35係從側部臂構件34的前端朝前方設成突出狀。側部施療件35係在側面觀看下形成矩形狀。 又,此側部施療件35係形成朝內側突出的形狀。此側部施療件35係配備於與倚靠於靠背部22之使用者的腰側部S接觸之位置。亦即,側邊按摩部25係在側面觀看下形成朝前方彎曲的形狀。
左右一對側邊按摩部25的間隔係與使用者的上身(腰部W)的寬度大致相同。亦即,就座於座部21的使用者係以進入左右一對側邊按摩部25之間的方式,倚靠在靠背部22。 側邊按摩部25係藉由在座部按摩區的靠背部22,側部臂構件34與外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b(外側按摩構件6b)一起擺動,朝內側膨脹之形狀的側部施療件35(第2施療件)對使用者的腰側部S(第2施療部),進行從外側朝向內側壓入之「壓入按摩」。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側部臂構件34係安裝在垂直按摩構件10b前緣的下部側,惟關於該安裝位置,係可適當變更可能。例如,側部臂構件34(側邊按摩部25)亦可安裝在外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b的上緣。又,關於側部施療件35,亦可具備重複進行膨脹和收縮之氣囊(air bag)。
又,本實施形態中,關於側部施療件35,係構成為透過側部臂構件34安裝於垂直按摩構件11b(按摩構件6b),惟亦可構成為直接安裝於垂直按摩構件11b(按摩構件6b)。 下方按摩部26係從設置於座部21(分隔板)的孔部27c、27d(開口)朝上方突出而設置。下方按摩部26具有:安裝於按摩構件6(擺動機構)的緣部之下部臂構件36;和安裝於該下部臂構件36的前端之下部施療件37(第2施療件)。
如圖8所示,本實施形態的下部臂構件36係安裝於內側按摩構件6a的水平按摩構件10a。又,下部臂構件36係於前後配備有兩個。前側的下部臂構件36a係從設在座部21前部之孔部27c朝上方突出而配備。後側的下部臂構件36b係從座部21的後部之孔部27d朝上方突出而配備。
詳言之,前側的下部臂構件36a係安裝在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a的前端。此下部臂構件36a係朝上方且朝斜前方設成突出狀。 另一方面,後側的下部臂構件36b係安裝在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a之長度方向中途部。此下部臂構件36b係朝上方且斜後方設成突出狀。
下部臂構件36係在當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a朝左右方向擺動時,伴隨著朝左右方向擺動。下部臂構件36係轉動自如地支持於支持構件38,該支持構件38係設置於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a前緣。本實施形態中,支持構件38為分割體,從左右方向將下部臂構件36a、36b分別夾持而轉動自如地支持。
下部施療件37a(第2施療件)係形成球狀,且設置於前側的下部臂構件36a的前端。此下部施療件37a係朝上方且斜前方設成突出狀。 另一方面,下部施療件37b(第2施療件)係形成球狀,且設置於後側的下部臂構件36b的前端。此下部施療件37b係朝上方且斜後方設成突出狀。
下部施療件37係配備在與就座於座部21之使用者的臀部A等接觸的位置。下部施療件37係在當下部臂構件36朝左右方向擺動時,伴隨之會朝左右方向擺動。 在前側的下部臂構件36a的基端設有軸構件39a。軸構件39a係以軸心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備。該軸構件39a係嵌入支持構件38前側所形成的孔部40a。藉由軸構件39a可旋轉自如地支持於孔部40a,前側的下部臂構件36a係以相對於支持構件38在上下方向(繞著軸構件39a的軸心)轉動自如的方式支持。
在後側的下部臂構件36b的基端設有軸構件39b。軸構件39b係以軸心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備。該軸構件39b係嵌入支持構件38的後側所形成的孔部40b。藉由軸構件39b旋轉自如地支持於孔部40b,後側的下部臂構件36b係以相對於支持構件38在上下方向(繞著軸構件39b的軸心)轉動自如的方式支持。
在軸構件39a安裝有彈簧構件41a。彈簧構件41a係將前側的下部臂構件36a朝上方且斜前方支持成突出狀。此彈簧構件41a係在當施加既定以上的負荷時,使前側的下部臂構件36a轉動,當負荷消失時,以斥力使前側的下部臂構件36a返回原來的位置。 又,在軸構件39b安裝有彈簧構件41b。彈簧構件41b係將後側的下部臂構件36b朝上方且斜後方支持成突出狀。此彈簧構件41b係在當施加既定以上的負荷時,使後側的下部臂構件36b轉動,當負荷消失時,以斥力使後側的下部臂構件36b返回原來的位置。
例如,彈簧構件41a、41b係在對臀部A按摩時,藉由使下部臂構件36a、36b朝前後方向轉動,而使安裝於下部臂構件36a、36b的下部施療件37a、37b沿著臀部A順暢地移動。 又,彈簧構件41a、41b係以下部施療件37a、37b的壓入不會變得過強之方式,使下部臂構件36a、36b轉動以釋放負荷,將壓入些微減弱以減少臀部A的疼痛。又,彈簧構件41a、41b係在當施加既定以上的負荷時,使下部臂構件36a、36b轉動以釋放負荷,防止其下部臂構件36a、36b損傷。
下方按摩部26係藉由在座部按摩區的座部21,下部臂構件36a、36b與水平按摩構件10a(內側按摩構件6a)一起擺動,以下部施療件37a、37b(第2施療件)對使用者的臀部A等(第2施療部),從下方朝上方指壓之方式進行邊按壓邊摩擦的按摩。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下部臂構件36係安裝於水平按摩構件10a的前緣(前端側),而關於該安裝位置,係可適當地變更。又,下部臂構件36係於前後配備有兩個(左邊兩個、右邊兩個),但亦可如上述的後部臂構件28所示般,配備有一個(左右各一個)。 又,本實施形態中,關於下部施療件37,係構成為隔介下部臂構件36安裝於水平按摩構件10a(按摩構件6a),但亦可構成為直接安裝於水平按摩構件10a(按摩構件6a)。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就本發明之按摩機的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9~圖11係顯示本發明之按摩機1的第2實施形態之圖。 如圖9~圖11所示,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的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構成(參照圖1~圖8等)大致相同。 亦即,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係在配設有:具有殼體2且以夾持之方式進行對使用者的下肢L(足部F、小腿肚C等的第1施療部)按摩之下肢按摩區(第1按摩區)、和以壓入之方式進行對使用者的至少上身(背部B、腰部W、腰側部S、臀部A等的第2施療部)按摩的座部按摩區(第2按摩區)這點上是相同的。亦即,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係在殼體2內具備有下肢按摩機構3、按摩驅動部8和座部按摩機構23。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下肢按摩機構3,係在具有以夾持下肢L的方式左右分離地配備之一對按摩構件6(第1施療件)、將該按摩構件6的基端側跨設左右方向貫通之方式設置之旋轉軸7、和將旋轉軸7的旋轉驅動力變換成按摩構件6的擺動運動之變換部9這點上是相同的。此外,在旋轉軸7設有對小腿肚C的後側,賦予按摩動作之旋轉按摩構件42。
又,按摩構件6(第1施療件)係在側面觀看下呈大致L字狀,具有以夾持足部F的方式配備之左右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和以夾持小腿肚C的方式配備之左右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這點上是相同的。又,內側按摩構件6a和外側按摩構件6b在以既定間隔配置這點上也是相同的。此外,在水平按摩構件10具備有推壓按摩構件12、施療件13這點上是相同的。
又,按摩驅動部8在具備有一個驅動馬達14和齒輪箱15這點上是相同的。變換部9在具有旋轉自如地安裝於旋轉軸7之旋轉凸座部16、外側嵌合於該旋轉凸座部16之環狀嵌合部17、和限制按摩構件6與旋轉軸7的偕同旋轉之限制部18這點上也是相同的。 又,殼體2具備有座部21和靠背部22(分隔板)這點上也是相同的。
本實施形態的座部按摩機構23係在具有對背部B或腰部W(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之後方按摩部24、對腰側部S(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之側邊按摩部25和對臀部A(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之下方按摩部26這點上是相同的。 又,後方按摩部24係在從靠背部22(分隔板)朝前方突出而設置,具有安裝於按摩構件6的緣部之後部臂構件28、和設置於該後部臂構件28的前端之後部施療件29(第2施療件)這點上是相同的。該後部臂構件28係在安裝於內側按摩構件6a的垂直按摩構件11a這點上也是相同的。此外,分隔板的開口(孔部27a~27d)在本實施形態中並未顯示圖示。
又,側邊按摩部25係在從靠背部22(分隔板)朝前方突出而設置,且具有安裝於按摩構件6的緣部之側部臂構件34、和安裝於該側部臂構件34的前端之側部施療件35(第2施療件)這點上是相同的。此側部臂構件34係安裝於外側按摩構件6b的垂直按摩構件11b這點上也是相同的。側部施療件35為朝內側膨脹的形狀,這點也是相同的。又,側邊按摩部25在以既定間隔配置於左右這點上也是相同的。
下方按摩部26係在從座部21(分隔板)朝上方突出而設置,且具有安裝於按摩構件6的緣部之下部臂構件36、和設置於該下部臂構件36的前端之下部施療件37(第2施療件)這點上是相同的。此下部臂構件36在安裝於,內側按摩構件6a的水平按摩構件10a這點上也是相同的。前後具備有下部臂構件36a和下部臂構件36b這點上是相同的。亦即,前後具備有下部施療件37a和下部施療件37b這點上也是相同的。
又,座部按摩區係在形成於靠背部22(分隔板)的前部,且具備有第2施療件(後部施療件29、側部施療件35、下部施療件37)這點上也是相同的。 然而,第2實施形態中,下肢按摩區的開口(插入凹部4)的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大幅相異。亦即,下肢按摩區的開口(插入凹部4)係在以可供使用者的下肢L從前方插入之方式在前方形成開放狀這點上大幅相異。
詳言之,本實施形態的插入凹部4(開口)係形成於殼體2的前面,朝前方及上方形成開放狀。此插入凹部4係成為在上下方向長形的開口。一對插入凹部4係在殼體2的前側左右分離而並排設置。在插入凹部4的內部設有內襯材(未圖示)。此等左右一對插入凹部4,係可供左右的下肢L(小腿肚C~足部F)從前方嵌入。
又,第2實施形態中,在側面觀看下,旋轉軸7的配置係與第1實施形態大幅相異。 如圖11所示,旋轉軸7係在側面觀看下配備在下肢按摩區(殼體2的後壁面的前方)的後方。亦即,旋轉軸7的前方為下肢按摩區,下肢按摩區的更前方為座部按摩區。
又,第2實施形態中,後部臂構件28和下部臂構件36的安裝方法係與第1實施形態大幅相異。亦即,後部臂構件28係以固定狀態安裝於垂直按摩構件11a(內側按摩構件6a)。下部臂構件36係以固定狀態安裝於水平按摩構件10a。 然而,本實施形態的後部臂構件28和下部臂構件36係取代第1實施形態的彈簧構件33、41等,以當施加既定負荷時,些微彎曲的彈性構件形成。又,同樣地,後部施療件29和下部施療件37係以些微彎曲的彈性構件形成。 [作動態樣] 以下,就本發明之按摩機1的作動態樣進行說明。
首先,就下肢按摩機構3的作動態樣進行說明。 使用者係就座於一般的椅子等,將下肢L(第1施療部)插入載置於該椅子前之按摩機1的插入凹部4(下肢按摩區的開口)。 在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的情況,使用者係將下肢L從後方插入於插入凹部4。又,在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的情況,使用者係將下肢L從前方插入於插入凹部4。
在此,當使用者將按摩機1的電源設為ON時,下肢按摩機構3起動。按摩驅動部8的驅動馬達14透過旋轉驅動軸14a將旋轉驅動力輸出到齒輪箱15。當旋轉驅動力被輸入到齒輪箱15時,藉由複數個齒輪15a減速到既定速度,並傳送到旋轉軸7。 旋轉軸7一旋轉,變換部9便將旋轉驅動力變換成按摩構件6(第1施療件)的擺動運動(水平按摩構件10及垂直按摩構件11的接近分離動作)。以藉由旋轉軸7的旋轉,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a、10b的前端彼此接近,將腳前端T(腳尖)從側邊壓入之方式夾持。此時,水平按摩構件10a、10b的長度方向中途部與後端係在分離的狀態。亦即,腳後跟H側不會有被壓入的狀況。
另一方面,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a、11b的上端係在些微分離的狀態。亦即,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a、11b係在將小腿肚C從側邊夾持前的狀態。 接著,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a、10b的長度方向中途部係彼此接近,將腳背附近以從側邊壓入的方式夾持。此時,水平按摩構件10a、10b的前端係逐漸分離,且後端逐漸接近。亦即,成為腳後跟H側逐漸被壓入的狀況。另一方面,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a、11b的上端相互接近,將小腿肚C以從側邊壓入之方式夾持。
其次,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a、10b的後端相互接近,將腳後跟H側以從側邊壓入之方式夾持。此時,水平按摩構件10a、10b的長度方向中途部逐漸分離,前端處於分離的狀態。另一方面,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a、11b的上端更加接近,將小腿肚C以從側邊更加壓入的方式夾持。
此外,在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機1的情況,旋轉軸7一旋轉,旋轉按摩構件42便對小腿肚C的後側,賦予按摩動作。 以上,藉由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a、10b(第1施療件)的接近分離動作,按腳前端T(腳尖)~腳背~腳後跟H的順序,連續地將足部F(第1施療部)以壓入的方式夾持,並且藉由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a、11b(第1施療件)的接近分離動作,重複進行將小腿肚C(第1施療部)以從下方朝上方壓入的方式夾持,可將血流朝下肢L的上方(從足部F(腳前端T)至小腿肚C的上部)向上按壓。亦即,本發明的按摩機1係可賦予促進下肢L的血液循環之有效的按摩感。
其次,就座部按摩機構23的作動態樣進行說明。 使用者係就座於座部按摩區的座部21,使上身傾斜而倚靠在靠背部22。在此,當使用者將按摩機1的電源設為ON時,座部按摩機構23便起動。按摩驅動部8的驅動馬達14透過旋轉驅動軸14a將旋轉驅動力輸出到齒輪箱15。旋轉驅動力一被輸入齒輪箱15,便藉由複數個齒輪15a減速到既定速度,並傳送到旋轉軸7。
旋轉軸7一旋轉,變換部9便將旋轉驅動力變換成按摩構件6的擺動運動(水平按摩構件10及垂直按摩構件11的接近分離動作)。藉由旋轉軸7的旋轉,使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a、11b的前端相互接近。 此時,安裝於內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a(內側按摩構件6a)之後方按摩部24(後部臂構件28)係在大致水平方向擺動。亦即,左側的後部臂構件28和右側的後部臂構件28係在左右方向外側擺動。
左側的後部施療件29(第2施療件)和右側的後部施療件29(第2施療件)係分離。 另一方面,安裝於外側的垂直按摩構件11b(外側按摩構件6b)之側邊按摩部25(側部臂構件34),係在大致水平方向擺動。亦即,左側的側部臂構件34和右側的側部臂構件34係朝左右方向內側擺動。左側的側部施療件35(第2施療件)和右側的側部施療件35(第2施療件)係接近。
又,當藉由旋轉軸7的旋轉,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a、10b的前端彼此接近時,安裝於內側的水平按摩構件10a(內側按摩構件6a)之下方按摩部26(下部臂構件36a、36b),係在大致水平方向擺動。亦即,左側的下部臂構件36a、36b和右側的下部臂構件36a、36b係在左右方向外側擺動。左側的下部施療件37a、37b(第2施療件)和右側的下部施療件37a、37b(第2施療件)係分離。
接著,當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a、11b的前端分離時,左側的後部臂構件28和右側的後部臂構件28係在左右方向內側擺動。左側的後部施療件29和右側的後部施療件29係接近。另一方面,左側的側部臂構件34和右側的側部臂構件34係在左右方向外側擺動。左側的側部施療件35和右側的側部施療件35係分離。
又,當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a、10b的前端分離時,左側的下部臂構件36a、36b和右側的下部臂構件36a、36b係在左右方向內側擺動。左側的下部施療件37a、37b和右側的下部施療件37a、37b係接近。 以上,利用一對垂直按摩構件11a、11b的接近分離動作,後部施療件29(第2施療件)係以對使用者的背部B或腰部W等(第2施療部),從後方朝前方指壓之方式進行邊按壓邊摩擦的按摩,並且側部施療件35(第2施療件)係對使用者的腰側部S(第2施療部),進行從外側朝內側壓入之「壓入按摩」,再者,利用一對水平按摩構件10a、10b的接近分離動作,下部施療件37a、37b(第2施療件)係以對使用者的臀部A(第2施療部)等,從下方朝上方指壓之方式進行邊按壓邊摩擦的按摩,藉由重複進行以上的動作,可對背部B、腰側部S或臀部A等賦予使肌肉鬆弛等,以消除上身等酸疼或促進血液循環之有效的按摩感。
根據本發明,以1台按摩機,第1施療件可對使用者的足部F、小腿肚C等下肢L(第1施療部)進行按摩,並且第2施療件可對使用者的背部B、腰部W、腰側部S、臀部A等上身(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 此外,本次所揭示的實施形態,全部的點係為例示,不應被認為用於限制。
尤其,此次所揭示的實施形態中,未明示的事項,例如作動條件、操作條件、構成物的尺寸、重量等,並未脫離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通常實施的範圍,只要是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則會採用可容易假定之事項。 例如,配備於按摩機1之內側按摩構件6a及外側按摩構件6b的長度、內側按摩構件6a及外側按摩構件6b相對於旋轉軸7之傾斜角度、位在左右之內側按摩構件6a及外側按摩構件6b的分離距離等,係可對應施療範圍適當地變更。
此外,關於後部施療件29、側部施療件35、下部施療件37,構成為透過後部臂構件28、側部臂構件34、下部臂構件36安裝於按摩構件6,但亦可構成為直接安裝於按摩構件6。 又,本實施形態中,關於按摩構件6,係作成從側面觀看下一體形成大致L字狀(靴狀)的構件(將水平按摩構件10(前方延伸設置部)與垂直按摩構件11(上方延伸設置部)相接的構件),惟亦可構成為使各自在側面觀看下呈大致L字狀獨立而配置(將水平按摩構件10和垂直按摩構件11分割而配置之構成)。
又,關於以上說明之下肢用按摩機構3等的基本裝置構成,亦可參照例如日本特開2019-180468號公報、日本特開2019-000159號公報等。
1:按摩機 2:殼體 3:下肢按摩機構 4:插入凹部 5a:支持構件 5b:支持構件 6:按摩構件(第1施療件、擺動機構) 6a:內側按摩構件 6b:外側按摩構件 7:旋轉軸 8:按摩驅動部(擺動機構) 9:變換部 10:水平按摩構件 10a:水平按摩構件(內側) 10b:水平按摩構件(外側) 11:垂直按摩構件 11a:垂直按摩構件(內側) 11b:垂直按摩構件(外側) 12:推壓按摩構件 13:施療件 14:驅動馬達 14a:旋轉驅動軸 15:齒輪箱 15a:齒輪 16:旋轉凸座部 17:環狀嵌合部 18:限制部 19:限制銷 20:限制溝 21:座部(分隔板) 22:靠背部(分隔板) 23:座部按摩機構 24:後方按摩部 25:側邊按摩部 26:下方按摩部 27a:孔部(靠背部上部) 27b:孔部(靠背部下部) 27c:孔部(座部前部) 27d:孔部(座部後部) 28:後部臂構件 29:後部施療件(第2施療件) 30:支持構件 31:軸構件 32:孔部(支持構件) 33:彈簧構件 34:側部臂構件 35:側部施療件(第2施療件) 36:下部臂構件 36a:下部臂構件 36b:下部臂構件 37:下部施療件(第2施療件)
37a:下部施療件(第2施療件)
37b:下部施療件(第2施療件)
38:支持構件
39a:軸構件
39b:軸構件
40a:孔部
40b:孔部
41a:彈簧構件
41b:彈簧構件
42:旋轉按摩構件
B:背部(第2施療部)
W:腰部(第2施療部)
S:腰側部(體側)(第2施療部)
A:臀部(第2施療部)
L:下肢(第1施療部)
C:小腿肚(第1施療部)
F:足部(第1施療部)
T:腳前端
U:腳掌
H:腳後跟
圖1係示意地顯示本發明的按摩機的概略之前方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2係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機的概略之後方立體圖。 圖3係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機的內部構造之前方立體圖。 圖4係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機的內部構造之後方立體圖。 圖5係從左側邊觀看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機之側視圖。 圖6係從上方觀看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機之俯視圖。 圖7係示意地顯示構成背部按摩機構之後部施療件的概略之前方立體圖。 圖8係示意地顯示構成座部按摩機構之下部施療件的概略之前方立體圖。 圖9係示意地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機的概略之前方立體圖。 圖10係示意地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機的內部構造之前方立體圖。 圖11係從左側邊觀看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機之側視圖。
1:按摩機
2:殼體
11a:垂直按摩構件(內側)
11b:垂直按摩構件(外側)
21:座部(分隔板)
22:靠背部(分隔板)
24:後方按摩部
25:側邊按摩部
26:下方按摩部
27a:孔部(靠背部上部)
27b:孔部(靠背部下部)
27c:孔部(座部前部)
27d:孔部(座部後部)
28:後部臂構件
29:後部施療件(第2施療件)
30:支持構件
34:側部臂構件
35:側部施療件(第2施療件)
36a:下部臂構件
36b:下部臂構件
37a:下部施療件(第2施療件)
37b:下部施療件(第2施療件)
A:臀部(第2施療部)
B:背部(第2施療部)
L:下肢(第1施療部)
S:腰側部(體側)(第2施療部)
W:腰部(第2施療部)

Claims (8)

  1. 一種按摩機,其特徵為:具有:第1施療件,對使用者的第1施療部實施按摩;和第2施療件,對使用者的第2施療部實施按摩;構成為前述第1施療件位在以延伸於左右方向之方式設置之分隔板的前後方向的一側,前述第2施療件位在前述分隔板的前後方向的另一側;在一側,具備有藉由使前述第1施療件相對於前述第1施療部接近分離,來進行夾持按摩之擺動機構;在另一側,藉由設置於前述擺動機構且從前述分隔板的開口突出而配備的前述第2施療件,對前述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具有使用者可就座之殼體,在前述殼體配設有對前述第1施療部進行按摩之第1按摩區、及對前述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之第2按摩區;形成於前述殼體的前方側且前述使用者可就座之區域,係設為前述第2按摩區;形成於前述殼體的後方側且形成有前述第1施療部可插入之開口的區域,係設為前述第1按摩區;前述第1按摩區的開口,係以前述第1施療部可從後方插入的方式在後方形成開放狀;前述按摩構件係具有從基端側朝前方設成突出狀的前方延設部、和從基端側朝上方設成突出狀的上方延設部之構件;前述第2施療件係在朝前述使用者突出的狀態下,安裝於前述前方延設部或前述上方延設部的至少一 者。
  2. 一種按摩機,其特徵為:具有:第1施療件,對使用者的第1施療部實施按摩;和第2施療件,對使用者的第2施療部實施按摩;構成為前述第1施療件位在以延伸於左右方向之方式設置之分隔板的前後方向的一側,前述第2施療件位在前述分隔板的前後方向的另一側;在一側,具備有藉由使前述第1施療件相對於前述第1施療部接近分離,來進行夾持按摩之擺動機構;在另一側,藉由設置於前述擺動機構且從前述分隔板的開口突出而配備的前述第2施療件,對前述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具有使用者可就座之殼體,在前述殼體配設有對前述第1施療部進行按摩之第1按摩區、及對前述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之第2按摩區;形成於前述殼體的前方側且前述使用者可就座之區域,係設為前述第2按摩區;形成於前述殼體的後方側且形成有前述第1施療部可插入之開口的區域,係設為前述第1按摩區;前述第1按摩區的開口係以前述使用者的第1施療部可從前方插入之方式在前方形成開放狀。
  3. 如請求項1之按摩機,其中前述殼體具備前述分隔板,前述分隔板係作成具有前述使用者可就座的座部和靠背部之椅子形狀, 前述第1按摩區係形成於前述靠背部的後部,在前述殼體的內部具有:左右一對按摩構件,以前述第1施療件夾持的方式推壓從後方插入前述第1按摩區的開口之前述第1施療部;及按摩驅動部,對前述按摩構件賦予擺動運動,前述第2按摩區係形成於前述靠背部的前部,且具備有前述第2施療件。
  4. 如請求項2之按摩機,其中前述殼體具備前述分隔板,前述分隔板係設成具有前述使用者可就座的座部和靠背部之椅子形狀,前述第1按摩區係形成於前述靠背部的後部,在前述殼體的內部具有:左右一對按摩構件,以前述第1施療件夾持的方式推壓從前方插入前述第1按摩區的開口之前述第1施療部;及按摩驅動部,對前述按摩構件賦予擺動運動,前述第2按摩區係形成於前述靠背部的前部,具備有前述第2施療件。
  5. 如請求項4之按摩機,其中在前述按摩構件的緣部安裝有前述第2施療件,構成為藉由利用前述按摩驅動部,對前述按摩構件賦予擺動運動,前述第2施療件對就座於前述座部之前述第2施療部進行按摩。
  6. 如請求項5之按摩機,其中前述按摩構件係具有從基端側朝前方設成突出狀的 前方延設部、和從基端側朝上方設成突出狀的上方延設部之L字狀構件,前述第2施療件係在朝前述使用者突出的狀態下,安裝於前述前方延設部或前述上方延設部的至少一者。
  7. 如請求項1或2之按摩機,其中於前述按摩驅動部具備有一個驅動馬達。
  8. 如請求項1或2之按摩機,其中前述第1施療部係包含前述使用者的至少足部、小腿肚之下肢,前述第2施療部係包含前述使用者的至少臀部、腰部、背部之部位。
TW110105454A 2020-06-17 2021-02-18 按摩機 TWI7935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4596 2020-06-17
JP2020104596A JP7370065B2 (ja) 2020-06-17 2020-06-17 マッサージ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6104A TW202216104A (zh) 2022-05-01
TWI793526B true TWI793526B (zh) 2023-02-21

Family

ID=79196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5454A TWI793526B (zh) 2020-06-17 2021-02-18 按摩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70065B2 (zh)
CN (1) CN115666485A (zh)
TW (1) TWI793526B (zh)
WO (1) WO2021255980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04449A (ja) * 2008-10-28 2010-05-1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マッサージ機能付き乗り物用シート
CN203677526U (zh) * 2014-01-08 2014-07-02 福建省岱锐斯电子有限公司 翻盖式足底按摩机
CN205924431U (zh) * 2016-06-22 2017-02-08 福建省岱锐斯电子有限公司 翻盖式足部按摩器
CN107072868A (zh) * 2014-10-24 2017-08-18 发美利稻田株式会社 按摩机
CN108785042A (zh) * 2018-05-18 2018-11-13 赣州蓉江新区高校园区京航汽车零配件销售部 一种旅游客车用的可按摩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52202A (ja) * 2003-11-25 2005-06-16 Family Co Ltd 椅子
JP2008245907A (ja) * 2007-03-30 2008-10-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6562617B2 (ja) * 2014-11-12 2019-08-21 ファミリーイナダ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04449A (ja) * 2008-10-28 2010-05-1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マッサージ機能付き乗り物用シート
CN203677526U (zh) * 2014-01-08 2014-07-02 福建省岱锐斯电子有限公司 翻盖式足底按摩机
CN107072868A (zh) * 2014-10-24 2017-08-18 发美利稻田株式会社 按摩机
CN205924431U (zh) * 2016-06-22 2017-02-08 福建省岱锐斯电子有限公司 翻盖式足部按摩器
CN108785042A (zh) * 2018-05-18 2018-11-13 赣州蓉江新区高校园区京航汽车零配件销售部 一种旅游客车用的可按摩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70065B2 (ja) 2023-10-27
WO2021255980A1 (ja) 2021-12-23
JP2021194366A (ja) 2021-12-27
CN115666485A (zh) 2023-01-31
TW202216104A (zh) 2022-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95604B2 (en) Massage machine with recess having a bottom wall and opposite side walls that are inflatable
JP5200063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CN111107821B (zh) 下肢用按摩机
JP6046318B1 (ja) 足用マッサージ装置
JP2006304864A (ja) 脚のマッサージ機
JP5919118B2 (ja) 下肢用マッサージ機
JP6054278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WO2006134680A1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KR100839125B1 (ko) 발 마사지기
TWI793526B (zh) 按摩機
JP2003000665A (ja) 下肢用マッサージ機とこのマッサージ機を用いた椅子型マッサージ装置
JP2013215417A (ja) 足指用マッサージ機
JP7324512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7049651B2 (ja) マッサージ機構
JP6736722B2 (ja) マッサージ装置
TW202404557A (zh) 按摩機
JP2005080782A (ja) 下肢用マッサージ機とこのマッサージ機を用いた椅子型マッサージ装置
KR102569551B1 (ko) 발 뒤꿈치 마사지 장치
KR102213283B1 (ko) 베드식 전신 안마장치
JP2008142103A (ja) マッサージ機
KR100545831B1 (ko) 신발형 에어압력패드 발지압기
JP4260041B2 (ja) マッサージユニット
JP2023180913A (ja) マッサージ機
TW202400110A (zh) 下肢用按摩機
CN114533534A (zh) 脚底按摩机及具备该脚底按摩机的椅子式按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