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3288B - 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3288B
TWI793288B TW108110730A TW108110730A TWI793288B TW I793288 B TWI793288 B TW I793288B TW 108110730 A TW108110730 A TW 108110730A TW 108110730 A TW108110730 A TW 108110730A TW I793288 B TWI793288 B TW I7932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wiring pattern
pitch
moiré
wir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0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2724A (zh
Inventor
勝山公人
中山昌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2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2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3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328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14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or films on insulating-suppor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0Systems using moiré frin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Printed Wiring (AREA)

Abstract

導電性構件具有配線部,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係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導電性構件具有比等間距的配線圖案更能夠減少疊紋之配線圖案、尤其能夠同時減少規則性的疊紋和不規則性的疊紋(雜訊)之配線圖案。導電性薄膜、顯示裝置及觸控面板具備導電性構件。

Description

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詳細而言,係關於具有即使重疊於顯示裝置的像素排列圖案上亦提供疊紋(moire)的可見性得到改善之畫質之網格狀配線圖案之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作為設置於顯示裝置(以下,亦稱為顯示器)的顯示單元上之導電性薄膜,例如可以舉出具有導電膜之觸控面板用的導電性薄膜等,該導電膜由具有網格狀配線圖案(以下,亦稱為網格圖案)之金屬細線構成。 在該等導電性薄膜中,由網格圖案與顯示器的像素排列圖案的干涉所產生之疊紋的辨識成為問題。在此,顯示器的像素排列圖案能夠說係例如R(紅)G(綠)B(藍)濾色器的排列圖案或作為其反轉圖案之黑矩陣(Black Matrix:以下,亦稱為BM)圖案。作為疊紋的辨識問題,亦即,一直以來已知有將等間距的配線圖案重疊於像素排列圖案上時規則性的疊紋顯眼,這成為問題。因此,提出有具有疊紋(尤其是規則性的疊紋)不會被辨識或不易被辨識之網格圖案之各種導電性薄膜(例如,參閱專利文獻1、2及3)。
本申請人的申請之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技術係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之導電性薄膜,其係如下者:相對於如下疊紋頻率資訊和強度,進入既定頻率範圍之疊紋強度之和為既定值以下,該疊紋頻率資訊和強度係使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由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和像素排列圖案的二維高速傅立葉變換(2DFFT:Two Dimensional Fast Fourier Transform)光譜的頻率和強度計算出之疊紋頻率資訊和強度而得到。在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技術中,能夠抑制疊紋的產生,從而能夠提高可見性。 本申請人的申請之專利文獻2中所揭示之技術係以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技術為基礎,將配線圖案限定於菱形,根據構成網格圖案之金屬細線的寬度對上述疊紋強度之和為既定值以下的網格圖案的菱形形狀賦予不規則性者。藉由專利文獻2中所揭示之技術,亦能夠防止疊紋的產生,從而能夠提高可見性。
本申請人的申請之專利文獻3中所揭示之技術係以上側(TOP)和下側(BOTTOM)的2層配線圖案且賦予有不規則之菱形的配線圖案為前提之技術。其中,TOP(上側)和BOTTOM(下側)中的至少一方係對菱形形狀的間距賦予有不規則性之配線圖案。該技術係由各顏色的疊紋的評價值計算出之疊紋的評價值成為閾值以下之方式構成2層的配線圖案者,該各顏色的疊紋的評價值係使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由各顏色的2DFFT光譜的光譜峰值的強度及頻率和所重疊之配線圖案的2DFFT光譜的強度及頻率計算出之疊紋的頻率及強度而得到。在專利文獻3中所揭示之技術中,不依賴於觀察距離而根據顯示器的強度能夠抑制疊紋的產生,從而能夠大幅提高可見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21385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21454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6-014929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中,作為配線圖案的具體例,圖示出菱形(鑽石)網格圖案。但是,當如菱形網格圖案那樣為等間距的配線圖案時,即使將該旋轉角度及間距等最優化,抑制規則性的疊紋的產生亦存在界限。
相對於此,在專利文獻2~3中,為了減少規則性的疊紋,進行了對配線圖案賦予不規則性之嘗試。 然而,若對配線圖案賦予不規則性,則規則性的疊紋被減少,但是不規則性的疊紋(雜訊)會增加,因此存在其結果,疊紋(規則性的疊紋及不規則性的疊紋的總和)的可見性不變之問題。 在專利文獻3中,進行了“選擇在賦予不規則性之後疊紋評價指標成為閾值以下之配線圖案”的嘗試。然而,若進行該種嘗試,則與具有規則性之配線圖案相比能夠減少規則性的疊紋,但無法保證能夠減少規則性的疊紋和不規則性的疊紋(雜訊)兩者。在專利文獻3中,並沒有明確與具有規則性之配線圖案相比能夠減少規則性的疊紋和不規則性的疊紋(雜訊)兩者之配線圖案的特徵及其原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解決上述以往技術的問題點,並提供一種在將2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或將1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和其他的1個方向以上的非直線配線的線配線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中,根據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資訊在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將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且將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藉此具有比等間距的配線圖案更能夠減少疊紋之配線圖案、尤其能夠同時減少規則性的疊紋和不規則性的疊紋(雜訊)之配線圖案之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1態樣之導電性構件係如下導電性構件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係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在此,2個方向以上的所有方向的前述線配線的複數個金屬細線全部由直線構成為較佳。 又,導電性構件係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者,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為較佳。 又,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小於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前述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疊紋評價值係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為較佳,該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係使人的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由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和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的各頻率成分而得到。
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2態樣之導電性薄膜係如下導電性薄膜,其具有透明基體;及配線部,形成於透明基體的至少一個面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其中配線部具有將直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直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係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前述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3態樣之顯示裝置具備:顯示單元,以既定的像素排列圖案排列而成;及本發明的第1態樣之導電性構件或本發明的第2態樣之導電性薄膜,設置於該顯示單元上。 在此,顯示單元係有機EL顯示器(OELD),紅色(R)、綠色(G)及藍色(B)中至少2個顏色的像素排列圖案不同為較佳。 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4態樣之觸控面板係使用本發明的第1態樣之導電性構件或本發明的第2態樣之導電性薄膜者。
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5態樣之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係如下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該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且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其中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係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獲取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對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分別獲取配線圖案的透射率,對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分別導出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並且導出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由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和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疊紋的各頻率成分,使人的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如此計算出之疊紋的各頻率成分而求出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亦即疊紋評價值,製作如此求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在此,線配線係在2個方向以上的所有方向上為直線配線為較佳。 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6態樣之導電性薄膜的製作方法係如下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該導電性薄膜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且具有透明基體和配線部,該配線部形成於透明基體的至少一個面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其中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係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獲取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對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分別獲取配線圖案的透射率,對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分別導出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並且導出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由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和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疊紋的各頻率成分,使人的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如此計算出之疊紋的各頻率成分而求出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亦即疊紋評價值,製作如此求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在上述第1~第6態樣中的任意1個態樣中,視覺響應特性以下述式(1)所表示之視覺傳遞函數VTF給出為較佳。 k≤log(0.238/0.138)/0.1 VTF=1 k>log(0.238/0.138)/0.1 VTF=5.05e-0.138k (1-e0.1k ) ……(1) k=πdu/180 其中,log為自然對數,k為以立體角定義之空間頻率(週期/deg),u為以長度定義之空間頻率(週期/mm),d為100mm~1000mm的範圍內的觀察距離(mm)。
又,視覺響應特性的觀察距離d係300mm~800mm中的任一距離為較佳。 又,當將疊紋評價值設為I時,疊紋評價值I係利用下述式(2)由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導出者為較佳。 I=(Σ(R[i])x1/x ……(2) 其中,R[i]為疊紋的第i個頻率成分的強度,次數x為1~4中的任一值。 又,次數x係2為較佳。
又,疊紋評價值係利用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非線性和導出者為較佳。 又,疊紋評價值還包含由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0和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的頻率成分為較佳。
又,在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強度小於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強度為較佳。 又,在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頻率大於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頻率為較佳。 又,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頻率以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疊紋評價值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疊紋評價值為較佳,疊紋評價值係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該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係使人的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由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和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的各頻率成分而得到。 又,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頻率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強度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強度為較佳。
又,在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強度小於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強度為較佳。 又,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頻率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強度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強度為較佳。
又,在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將既定根數設為n且將各個金屬細線設為金屬細線1、金屬細線2、......及金屬細線n時,距金屬細線1之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p至少滿足下述條件1和條件2中的任一個為較佳。 條件1:間距p屬於(N-d)*T<p<(N+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與間距p屬於(N+0.5-d)*T<p<(N+0.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的差分為1根以下。 條件2:間距p屬於(N+0.25-d)*T<p<(N+0.2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與間距p屬於(N+0.75-d)*T<p<(N+0.7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的差分為1根以下。 其中,T為將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頻率、或在僅由金屬細線1、金屬細線2、......及金屬細線n中的任一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金屬細線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頻率設為F而以1/F給出之週期,N為0或正的整數且為將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間距設為PA而(n*PA/T)以下的整數,d為0.025~0.25的範圍中的任一值。 又,像素排列圖案係黑矩陣圖案為較佳。 又,既定根數係16根以下為較佳。
又,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且所有前述複數個金屬細線係直線為較佳。 又,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係左右非對稱的配線圖案為較佳。 又,2個方向的線配線所成之角度係40度~140度為較佳。 又,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之線配線中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之平均間距係30μm~600μm為較佳。 進而,平均間距係300μm以下為更佳。 又,配線部可以具有2個方向以上的線配線中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之平均間距與其他的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之平均間距相同之配線圖案,但亦可以具有不同之配線圖案。 又,2個方向以上的線配線中平均間距最窄的方向的線配線的配線圖案係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為較佳。 [發明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依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具有比等間距的配線圖案更能夠減少疊紋之配線圖案之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又,依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具有能夠減少疊紋、尤其能夠同時減少規則性的疊紋和不規則性的疊紋(雜訊)之配線圖案之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以下,參閱附圖所示之較佳的實施形態,對本發明之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明中,將至少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者定義為導電性構件,其中將具備透明基體者定義為導電性薄膜。亦即,本發明的導電性構件既包含直接配置於顯示單元上之情況或直接配置於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上之情況等中所使用之不具有透明基體者,亦包含具備透明基體之導電性薄膜。因此,本發明以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圖案為特徵,與透明基體無關地,無論在未規定透明基體之導電性構件中,還是在具備透明基體之導電性薄膜中,均係關於由金屬細線構成之特徵性的配線圖案其本身者。以下,關於本發明,主要對具有透明基體之導電性薄膜進行說明,但本發明的特徵為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圖案,因此其說明當然係關於上位概念的導電性構件者。在此,本發明的導電性構件係能夠稱為感測器構件者。 又,以下,關於本發明之導電性構件及導電性薄膜,以觸控面板用的導電性薄膜為代表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只要為具有具備如下配線圖案之配線部者,則可以為任何者,該配線圖案形成於透明基體的至少一個面且包含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在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為非等間距。因此,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部的配線圖案只要為包含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者即可。
又,本發明只要為具備該種配線圖案之導電性薄膜且為設置於顯示裝置的各種發光強度的顯示單元上之導電性薄膜,則可以為任何者。例如,本發明當然可以為電磁波屏蔽件用的導電性薄膜等。在此,具有設置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之顯示單元之顯示裝置當然可以為液晶顯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電漿顯示器(PDP:Plasma Display Panel)、有機EL顯示器(OEL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或無機EL顯示器等。 在此,形成於透明基體的至少一個面之配線圖案係指包括“僅配置於透明基體的一側之配線圖案”或“配置於透明基體的兩側的各個面之配線圖案中的一個面的配線圖案或兩個面的配線圖案”或“積層於透明基體的一面之配線圖案中的1個配線圖案或2個以上的配線圖案”等,並且還係指“將配置於透明基體的兩側的各個面之配線圖案重疊(重合)而成之配線圖案”或“將積層於透明基體的一面之配線圖案中的2個以上的配線圖案重疊(重合)而成之配線圖案”或“貼合分別配置於2片透明基體之配線圖案而將2個配線圖案重疊(重合)而成之配線圖案”。在後面進行詳細敘述。
另外,重疊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之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以下,亦稱為顯示器)只要為各像素按照像素排列圖案(以下,亦稱為BM圖案)排列而成且在由導電性薄膜的重疊所產生之疊紋的可見性的評價中能夠考慮其發光強度(亮度)者,則並不特別限制。或者,只要為射出包含互不相同之至少3個顏色例如紅、綠及藍的3個顏色之複數個顏色的光之各個子像素按照各個子像素的像素排列圖案排列而成且在由導電性薄膜的重疊所產生之疊紋的可見性的評價中能夠考慮其發光強度(亮度)者,則並不特別限制。例如,可以為如以往那樣RGB等複數個顏色中之各個顏色的子像素的像素排列圖案(子像素的形狀、尺寸、像素排列的週期及方向)全部相同且能夠以G子像素為代表之顯示單元,亦可以為如前述之OELD那樣在複數個顏色中並不全部相同,亦即對於至少2個顏色,子像素的像素排列圖案不同之顯示單元。 又,成為本發明的對象之顯示裝置的顯示器可以為如高解析度智慧手機或平板終端等那樣發光強度高的顯示器,亦可以為如低解析度的桌上型電腦或電視(TV)等那樣發光強度低的顯示器,亦可以為如中解析度筆記型電腦等那樣發光強度中等程度的顯示器。
圖1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的一例之局部剖面圖,圖2係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之導電性薄膜的配線部的配線圖案的一例之平面圖。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0係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者,且係具有在對於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抑制疊紋的產生之觀點上優異之配線圖案、尤其在重疊於像素排列圖案時相對於像素排列圖案在疊紋的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配線圖案之導電性薄膜。 圖1中所例示之導電性薄膜10具有:透明基體12;形成於透明基體12的一個面(圖1中上側的面),由複數個金屬製的細線(以下,稱為金屬細線)14構成,且成為第1電極部之第1配線部16a;以被覆金屬細線14之方式經由第1黏接層18a黏接於第1配線部16a的大致整個面之第1保護層20a;形成於透明基體12的另一個面(圖1中下側的面),由複數個金屬製的細線14構成,且成為第2電極部之第2配線部(電極)16b;及經由第2黏接層18b黏接於第2配線部16b的大致整個面之第2保護層20b。 另外,以下將第1配線部16a及第2配線部16b總稱時簡稱為配線部16,將第1黏接層18a及第2黏接層18b總稱時簡稱為黏接層18,將第1保護層20a及第2保護層20b總稱時簡稱為保護層20。 另外,導電性薄膜10只要至少具有透明基體12和第1配線部16a即可,雖未圖示,但可以在透明基體12與第1配線部16a之間或透明基體12與第2配線部16b之間設置密接強化層、底塗層等功能層。
透明基體12只要由透明且具有電絕緣性亦即絕緣性且透光性高的材料構成且能夠支撐第1配線部16a及第2配線部16b,則並不受特別限定。作為構成透明基體12之材料,例如能夠舉出樹脂、玻璃及矽等材料。作為玻璃,例如能夠舉出強化玻璃及無鹼玻璃等。作為樹脂,例如能夠舉出聚對酞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環烯烴聚合物(COP:cyclo-olefin polymer)、環狀烯烴・共聚物(COC:cyclic olefin copolymer)、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丙烯酸樹脂、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PP:polypropylene)、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聚氯乙烯(PVC:polyvinyl chloride)、聚偏二氯乙烯(PVDC:polyvinylidene chloride)、三乙醯纖維素(TAC:cellulose triacetate)等。透明基體12的厚度例如為20~1000μm,尤其30~100μm為較佳。 本發明中,“透明”係指透光率在波長400~800nm的可見光波長區域中為至少30%以上,較佳為50%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一步更佳為90%以上。透光率係使用JIS K 7375:2008中規定之“塑膠--全光線透射率及全光線反射率的求法”測定者。 又,透明基體12的全光線透射率係30%~100%為較佳。全光線透射率例如係使用JIS K 7375:2008中規定之“塑膠--全光線透射率及全光線反射率的求法”測定者。
另外,本發明的第1實施態樣之導電性構件係在圖1所示之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中至少具有配線部16a者,圖2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態樣之導電性構件的配線部的配線圖案的一例之平面圖,可以說係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態樣之導電性構件之圖。 金屬細線14只要為導電性高的金屬製的細線,則並不特別限制,例如能夠舉出由金(Au)、銀(Ag)或銅(Cu)的線材等構成者。從可見性的觀點而言,金屬細線14的線寬細為較佳,例如為30μm以下即可。另外,在觸控面板用途中,金屬細線14的線寬係0.1μm以上且15μm以下為較佳,1μm以上且9μm以下為更佳,1μm以上且7μm以下為進一步較佳。另外,1μm以上且4μm以下為特佳。
如圖2所示,配線部16(16a、16b)由具有網格狀的配線圖案24(24a、24b)之配線層28(28a及28b)構成,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24係將由圖3所示之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直線配線21a和由圖4所示之在另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直線配線21b重疊而排列成網格狀。在此,配線層28a的配線圖案24a與配線層28b的配線圖案24b可以為相同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亦可以為不同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以下,視為相同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而不進行區分,設為網格狀的配線圖案(以下,明確是網格狀時,亦簡稱為配線圖案)24而進行說明。 在圖2所示之配線圖案24中,直線配線21a及21b係均分別具有4根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Pra和Prb,各個重複間距Pra和Prb為等間距(Pra和Prb為恆定值),直線配線21a的4根的各個金屬細線14的間距P1a、P2a、P3a及P4a為非等間距(P1a、P2a、P3a及P4a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同時,係直線配線21b的4根的各個金屬細線14的間距P1b、P2b、P3b及P4b為非等間距(P1b、P2b、P3b及P4b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又,直線配線21a和21b的4根金屬細線14各自的重複間距Pra和Prb相同(Pra=Prb),直線配線21a和21b的4根的各個金屬細線14的間距亦相同(P1a=P1b且P2a=P2b且P3a=P3b且P4a=P4b)。
如圖2所示,配線圖案24係排列有既定形狀的開口部(單元)22(22a、22b、22c、22d)之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網格狀的配線圖案25a,該開口部係藉由作為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直線配線21a與直線配線21b的重疊將複數個金屬細線14彼此相互交叉而形成。 因此,網格狀的配線圖案25a能夠說係具有平面視時相互保存既定角度且間距(因此尺寸)不同之複數種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之開口部22(22a、22b、22c、22d)在成既定角度之2個方向上複數個連續相連而成之配線圖案。
在圖2所示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25a的直線配線21a及21b中,4根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4根的各個金屬細線14的間距為非等間距,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只要為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14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即可。 能夠設為非等間距之金屬細線14的最小根數為2根,因此既定根數為2根以上。又,既定根數係64根以下為較佳,32根以下為更佳,16根以下為進一步較佳。特佳的既定根數為2根以上且8根以下。其原因如後面所說明,是因為,越增加設為非等間距之既定根數,直線配線21的最小頻率越降低,直線配線21本身越容易被辨識。又,認為是因為,越增加既定根數,直線配線21的頻率成分越細地擴大,因此,其結果會導致較細地產生複數個疊紋成分,無論如何將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間距最優化,亦難以使複數個疊紋的全部遠離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另外,本發明中,無需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全部的間距不同,只要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中至少2根金屬細線的間距不同即可。
又,在圖2所示之例子中,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直線配線21為直線配線21a及21b這2個方向,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將3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21進行重疊。另外,重疊方向不同之直線配線21的方向的數量係8個方向以下為較佳,4個方向以下為更佳,2個方向為進一步較佳。其原因如後面所說明,是因為為了確保透射率,每單位面積的金屬細線14的根數存在上限,因此直線配線21的方向的數量少時,能夠增加每1個方向的金屬細線14的根數,結果能夠縮小金屬細線14的配線間距而使疊紋難以產生。又,是因為,金屬細線14的配線間距窄時,在不影響直線配線21本身的可見性之範圍內能夠更自由地將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間距最優化而減少疊紋。另一方面,為了防止作為導電性薄膜的觸控感測器之功能欠缺,直線配線21的方向的數量最少需要2個方向,因此2個方向為最佳。 在圖2所示之配線圖案25a中,將重複間距相等之直線配線21a及21b在2個方向上進行了重疊,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將重複間距不同之直線配線在2個方向以上進行重疊。在此,在將直線配線沿2個方向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中,當如圖2所示之例子那樣2個方向的重複間距相等時,以該重複間距的單位成為菱形,當2個方向的重複間距不同時,以該重複間距的單位成為平行四邊形。
又,在圖2所示之例子中,網格狀的配線圖案25a係在直線配線21a及21b的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21中既定根數(4根)的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4根)的金屬細線14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本發明中,如圖5所示之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配線圖案25b那樣,作為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14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之方向不同之直線配線可以僅為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21(直線配線21a及21b中的任一個)。又,雖未圖示,但亦可以為3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21全部係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14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
圖5所示之配線圖案25b係將直線配線21a和直線配線21c重疊而排列成網格狀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直線配線21a係在圖3所示之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既定根數(4根)的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4根)的金屬細線14的間距為非等間距,該直線配線21c由圖6所示之在另1個方向上平行地且以等間距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如此,本發明中,至少具有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直線配線構成之配線圖案即可。在此,重疊於具有該本發明的特徵之直線配線上之由在另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線配線無需一定為直線配線,亦可以為曲線配線、例如如後述之圖59所示之曲線配線23c,亦可以為由折線構成之線配線。本發明中,將由直線配線、曲線配線及折線構成之線配線等統稱為線配線。本發明中,為了減少疊紋,被重疊之2個方向以上的線配線係在被重疊之2個方向以上的所有方向上為直線配線為較佳。另外,以下以被重疊之2個方向以上的線配線全部為直線配線的例子為代表例進行說明,但只要被重疊之2個方向以上的線配線中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為具有本發明的特徵之直線配線,則其他的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為非直線配線的情況當然亦包含於本發明中。
因此,配線圖案25b包含直線配線21a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因此能夠說係具有平面視時相互保存既定角度且間距(因此尺寸)不同之複數種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之開口部22在成既定角度之2個方向上複數個連續相連而成之配線圖案。 另外,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方向不同之直線配線21的數量當然為被重疊之方向不同之直線配線的方向的數量以下,但與被重疊之方向不同之直線配線的方向的數量相等為較佳。亦即,在被重疊之所有方向的直線配線21中,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為較佳。其原因如後面所說明,是因為在各個方向的直線配線21中,將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分別設為非等間距以相互抵消導致產生疊紋之頻率成分,藉此與設為等間距相比更能夠減少疊紋,因此在所有方向的直線配線21中設為非等間距以相互抵消導致產生疊紋之頻率成分來減少疊紋為較佳。又,本發明中,設為非等間距之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各個金屬細線14的間距及既定根數可以在所有方向上相同,亦可以在各個方向上不同。
另外,在配線圖案25a及25b的直線配線21(21a、21b)中,關於重複間距為等間距的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中至少2根金屬細線的非等間距,將重複間距除以既定根數的平均間距設為100%時,為了不使直線配線21本身被辨識,10%以上或190%以下為較佳,又,為了得到減少疊紋之效果,99%以下或101%以上為較佳。亦即,為了使直線配線21本身不被辨識而得到減少疊紋之效果,至少2根金屬細線的非等間距係10%以上且99%以下或101%以上且190%以下為較佳。 又,作為既定根數的重複間距的偏差,在±20%以內為較佳,在±10%以內為更佳,在±5%以內為進一步較佳。
另外,詳細後述,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10係具有如下配線圖案者:該配線圖案係將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直線配線21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且包含在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21中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14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14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相對於顯示單元的既定亮度的像素排列圖案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另外,本發明中,相對於既定亮度的像素排列圖案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配線圖案係指相對於既定亮度的像素排列圖案,疊紋不會被人的視覺察覺之配線圖案。 因此,配線圖案24(24a、24b)係具有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者,且係相對於顯示單元的既定亮度的像素排列圖案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配線圖案,並且係由配線圖案24a及24b(的透射率圖像資料)重合而成之合成配線圖案24的合成圖像資料和分別熄滅顯示器的複數個顏色的光時的各顏色的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資料求出之疊紋的評價指標成為既定評價閾值以下之配線圖案。亦即,配線圖案24能夠說係包含如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重疊於既定發光強度的顯示器的顯示畫面而能夠充分抑制疊紋的產生,從而能夠提高可見性,並且相對於顯示單元的既定亮度的像素排列圖案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
本發明中,如上所述,藉由使用如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能夠生成疊紋的可見性優異之配線圖案,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係將2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且係在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並且相對於顯示單元的既定亮度的像素排列圖案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 又,包含在該種被最優化之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24中,在構成開口部22之金屬細線14的邊(直線配線21)上可以形成有斷線(斷路),亦可以如後述之虛設電極部及電極內虛設圖案部那樣,為了形成電絕緣性而金屬細線14由斷線(斷路)在中途被切斷。另外,在重疊於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直線配線21a之圖5所示之等間距的直線配線21c中,當然亦可以在構成開口部22之金屬細線14的邊上形成有斷線(斷路),亦可以金屬細線14在中途被切斷。作為該種具有斷路(斷線部)之網格狀配線圖案的形狀,能夠適用本申請人的申請之日本專利6001089號或WO2013/094729中所記載之導電性薄膜的網格狀配線圖案的形狀。
在圖1所示之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0中,在圖1中,透明基體12的上側(觀察側)的第1配線部16a的複數個金屬細線14和下側(顯示器側)的第2配線部16b的複數個金屬細線14均具有包含圖2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25a或包含圖5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25b來分別作為配線圖案24a及24b,並構成由包含上側及下側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24a及24b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24。在圖1所示之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0中,合成配線圖案24與配線圖案24a及24b同樣地係包含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而且,配線圖案24a及24b係包含相對於顯示單元的既定亮度的像素排列圖案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並且合成配線圖案24亦係包含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
亦即,在圖1所示之例子中,將第1配線部16a及第2配線部16b均由具有包含如圖2或圖5所示之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其結果,由第1配線部16a及第2配線部16b的金屬細線的配線圖案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亦包含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只要在任一個配線部16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具備包含圖2或圖5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25a或25b之複數個金屬細線即可。或者,亦可以以第1配線部16a的配線圖案24a和第2配線部16b的配線圖案24b均不包含圖2或圖5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而在由該等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24中包含如圖2或圖5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方式構成第1配線部16a及第2配線部16b的複數個金屬細線。
如此,藉由將導電性薄膜的上側或下側的配線部16(配線部16a或16b)的全部或一部分金屬細線由包含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25a或25b構成,和/或,藉由以在由兩個配線部16的配線圖案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24中包含配線圖案25a或25b那樣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方式構成兩個配線部16的複數個金屬細線,能夠使由兩個配線部16的配線圖案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24包含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來改善由與顯示器的干涉而產生之疊紋的可見性。亦可以將兩個配線部16的配線圖案均由具有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例如,後述之圖12所示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c)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同時以使由兩個配線部16的配線圖案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24成為在疊紋的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方式構成兩個配線部16的複數個金屬細線。
又,亦可以將第1配線部16a及第2配線部16b由具有不同之配線圖案24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例如,可以將透明基體12的上側的第1配線部16a由具有包含圖2或圖5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以下,以圖2為代表)之配線圖案25a或25b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以下,以25a為代表)構成,將透明基體12的下側的第2配線部16b由具有後述之圖12所示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c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相反地,亦可以將第1配線部16a由具有圖12所示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c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將第2配線部16b由具有包含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25a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由於在由該種包含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25a與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c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中亦包含在疊紋的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所以利用該合成配線圖案能夠改善由與顯示器的干涉而產生之疊紋的可見性。
又,如上所述,亦可以將第1配線部16a及第2配線部16b中的至少任一個的複數個金屬細線14利用斷線(斷路)分斷為構成配線層28之電極部17(17a、17b)和虛設電極部(非電極部)26,將電極部17(17a、17b)及虛設電極部26中的任一個由具有包含圖2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25a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將另一個由具有圖12所示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c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從而製成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由於在該種由包含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25a及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c的組合與配線圖案25a或配線圖案25c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中亦包含在疊紋的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所以利用該合成配線圖案能夠改善由與顯示器的干涉而產生之疊紋的可見性。 另外,關於圖7所示之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的結構,將在後面進行敘述。
如上所述,第1保護層20a以被覆第1配線部16a的金屬細線14之方式利用第1黏接層18a黏接於由第1配線部16a構成之配線層28a的大致整個面。又,第2保護層20b以被覆第2配線部16b的金屬細線14之方式利用第2黏接層18b黏接於由第2配線部16b構成之配線層28b的大致整個面。 在上述例子中,第1保護層20a利用第1黏接層18a黏接於配線層28a,第2保護層20b利用第2黏接層18b黏接於配線層28b的大致整個面,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保護層只要藉由被覆配線層的配線部的金屬細線而能夠對其進行保護,則無需一定要將兩者黏接,亦可以沒有黏接層。又,本發明中,亦可以沒有第1保護層20a和/或第2保護層20b。 在此,作為黏接層18(第1黏接層18a及第2黏接層18b)的材料,可以舉出濕式層合(wet laminate)黏接劑、乾式層合(dry laminate)黏接劑或熱熔體(hot melt)黏接劑等,但第1黏接層18a的材質和第2黏接層18b的材質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 又,與透明基體12同樣地,保護層20(第1保護層20a及第2保護層20b)由包含樹脂、玻璃、矽之透光性高的材料構成,但第1保護層20a的材質和第2保護層20b的材質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
第1保護層20a的折射率n1及第2保護層20b的折射率n2均係與透明基體12的折射率n0相等或接近其的值為較佳。在該情況下,相對於第1保護層20a之透明基體12的相對折射率nr1及相對於第2保護層20b之透明基體12的相對折射率nr2均成為接近1的值。 在此,本說明書中之折射率係指在波長589.3nm(鈉的D線)的光中之折射率,例如在樹脂中以作為國際標準規格之ISO 14782:1999(對應於JIS K 7105)來定義。又,透明基體12相對於第1保護層20a之相對折射率nr1以nr1=(n1/n0)來定義,透明基體12相對於第2保護層20b之相對折射率nr2以nr2=(n2/n0)來定義。 在此,相對折射率nr1及相對折射率nr2只要在0.86以上且1.15以下的範圍即可,更佳為0.91以上且1.08以下。 另外,藉由將相對折射率nr1及相對折射率nr2的範圍限定在該範圍來控制透明基體12與保護層20(20a、20b)的構件之間的光的透射率,能夠進一步提高並改善疊紋的可見性。
在圖1所示之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0中,透明基體12的上側及下側這兩側的配線部16(16a及16b)均成為具備複數個金屬細線14之電極部,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將第1配線部16a及第2配線部16b中的至少一個由電極部和非電極部(虛設電極部)構成。 圖7係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的一例之示意性局部剖面圖。另外,圖7所示之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平面圖與圖2、圖5或圖1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平面圖相同,因此在此省略。
如圖7所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具有:由形成於透明基體12的一個(圖7的上側)面之第1電極部17a及虛設電極部26構成之第1配線部16a;由形成於透明基體12的另一個(圖7的下側)面之第2電極部17b構成之第2配線部16b;經由第1黏接層18a黏接於由第1電極部17a及虛設電極部26構成之第1配線部16a的大致整個面之第1保護層20a;及經由第2黏接層18b黏接於由第2電極部17b構成之第2配線部16b的大致整個面之第2保護層20b。
在導電性薄膜11中,第1電極部17a及虛設電極部26分別由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並且作為配線層28a而形成於透明基體12的一個(圖7的上側)面,第2電極部17b由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且作為配線層28b而形成於透明基體12的另一個(圖7下側)面。在此,與第1電極部17a同樣地,虛設電極部26形成於透明基體12的一個(圖7的上側)面,如圖示例那樣,由與在形成於另一個(圖7的下側)面之第2電極部17b的複數個金屬細線14相對應之位置上同樣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
虛設電極部26與第1電極部17a分開既定間隔而配置,並處於與第1電極部17a電絕緣之狀態下。 在本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中,在透明基體12的一個(圖7的上側)面上亦形成有由與形成於透明基體12的另一個(圖7的下側)面之第2電極部17b的複數個金屬細線14相對應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虛設電極部26,因此能夠控制透明基體12的一個(圖7的上側)面上的由金屬細線所引起之散射,從而能夠改善電極可見性。
在此,配線層28a的第1電極部17a及虛設電極部26具有金屬細線14和由開口部22形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24a。又,與第1電極部17a同樣地,配線層28b的第2電極部17b具有金屬細線14和由開口部22形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24b。如上所述,透明基體12由絕緣性材料構成,第2電極部17b處於與第1電極部17a及虛設電極部26電絕緣之狀態下。 另外,第1電極部17a、第2電極部17b及虛設電極部26分別能夠由與圖1所示之導電性薄膜10的配線部16相同之材料相同地形成。
另外,第1保護層20a以被覆第1配線部16a的第1電極部17a及虛設電極部26各自的金屬細線14之方式利用第1黏接層18a黏接於由第1電極部17a及虛設電極部26構成之配線層28a的大致整個面。 又,第2保護層20b以被覆第2配線部16b的第2電極部17b的金屬細線14之方式利用第2黏接層18b黏接於由第2電極部17b構成之配線層28b的大致整個面。 另外,圖7所示之導電性薄膜11的第1黏接層18a及第2黏接層18b以及第1保護層20a及第2保護層20b與圖1所示之導電性薄膜10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如上所述,亦可以沒有第1保護層20a、第2保護層20b、第1黏接層18a及第2黏接層18b。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中,具備第2電極部17b之第2配線部16b不具有虛設電極部,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在第2配線部16b中與第1配線部16a的第1電極部17a相對應之位置上配置與第1電極部17a分開既定間隔而處於與第2電極部17b電絕緣之狀態下之由金屬細線14構成之虛設電極部。 在本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中,亦能夠藉由在上述第1配線部16a設置虛設電極部,又,在第2配線部16b設置該種虛設電極部,而使第1配線部16a的第1電極部17a與第2配線部16b的第2電極部17b的各網格配線對應配置,因此能夠控制透明基體12的一個(例如,圖7的上側或下側)面上的由金屬細線所引起之散射,從而能夠改善電極可見性。另外,在此所說之虛設電極部相當於WO2013/094729中所記載之非導電圖案。
在圖1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0及圖7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中,在透明基體12的上側及下側這兩側分別形成有配線部16(16a及16b),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如圖8A所示之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A那樣,設為將如下導電性薄膜要素重疊2個之結構,該導電性薄膜要素係在透明基體12的一個面(圖8A中上側的面)形成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配線部16,並在配線部16的大致整個面以被覆金屬細線14之方式經由黏接層18黏接有保護層20。 圖8A所示之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A具有:圖8A中下側的透明基體12b;形成於該透明基體12b的上側面之由複數個金屬細線14所形成之第2配線部16b;經由第2黏接層18b黏接於第2配線部16b上之第2保護層20b;例如利用黏接劑等黏接並配置於第2保護層20b上之上側的透明基體12a;形成於該透明基體12a的上側面之由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第1配線部16a;及經由第1黏接層18a黏接於第1配線部16a上之第1保護層20a。 在此,第1配線部16a和/或第2配線部16b的金屬細線14的至少一個的全部或一部分係包含圖2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或者,由第1配線部16a的配線圖案與第2配線部16b的配線圖案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係包含圖2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
在圖1第1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0及圖7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中,在透明基體12的上側及下側這兩側分別形成有配線部16(16a及16b),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如圖8B所示之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B那樣設為僅具有1個如下導電性薄膜要素之結構,該導電性薄膜要素係在透明基體12的一個面(圖8B中上側的面)形成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配線部16,並在配線部16的大致整個面以被覆金屬細線14之方式經由黏接層18黏接有保護層20。 圖8B所示之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B具有:透明基體12;形成於該透明基體12的上側面之由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第1配線部16a;經由第1黏接層18a黏接於第1配線部16a上之第1保護層20a;及經由第2黏接層18b黏接於透明基體12的下側的大致整個面之第2保護層20b。此時,亦可以沒有透明基體12的下側的面的黏接層18及保護層20。 在此,配線部16a的金屬細線14的全部或一部分係包含圖2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
上述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0、第2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第3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A及第4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B例如適用於圖9中示意性地表示之顯示單元30(顯示器)的觸控面板(44:參閱圖10),係在導電性薄膜的上側或下側的配線部的全部或一部分金屬細線的配線圖案和/或由兩個配線部的配線圖案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中包含相對於顯示器的像素排列(BM)圖案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配線圖案者。 另外,關於本發明中必須之配線圖案相對於顯示器的像素排列圖案之疊紋可見性的最優化,將在後面進行敘述。 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基本上如上構成。
圖9係示意性地表示適用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之顯示單元的一部分像素排列圖案的一例之概略說明圖。 如圖9中示出其一部分那樣,在顯示單元30中,複數個像素32排列成矩陣狀而構成有既定的像素排列圖案。1個像素32係3個子像素(紅色子像素32r、綠色子像素32g及藍色子像素32b)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而構成。1個子像素呈沿垂直方向縱長之長方形狀。像素32的水平方向的排列間距(水平像素間距Ph)與像素32的垂直方向的排列間距(垂直像素間距Pv)大致相同。亦即,由1個像素32和包圍該1個像素32之黑矩陣(BM)34(圖案材)構成之形狀(參閱以陰影線表示之區域36)呈正方形。又,在圖9的例子中,1個像素32的縱橫比(aspect ratio)並非1,而成為水平方向(橫)的長度>垂直方向(縱)的長度。
由圖9明確可知,由複數個像素32各自的子像素32r、32g及32b構成之像素排列圖案以分別包圍該等子像素32r、32g及32b之BM34的BM圖案38來規定。將顯示單元30和導電性薄膜10、11、11A或11B重疊時所產生之疊紋係因以顯示單元30的BM34的BM圖案38規定之子像素32r、32g及32b各自的像素排列圖案與導電性薄膜10、11、11A或11B的配線圖案24的干涉而產生。
當在具有上述子像素32r、32g及32b各自的像素排列圖案之顯示單元30的顯示面板上例如配置導電性薄膜10、11、11A或11B時,就導電性薄膜10、11、11A或11B的配線圖案24(配線圖案24a與24b的合成配線圖案)而言,配線圖案24a和24b中的至少一個和/或合成配線圖案24包含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並且相對於子像素32r、32g及32b各自的像素排列圖案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因此不存在子像素32r、32g及32b各自的像素排列圖案與導電性薄膜10、11、11A或11B的金屬細線14的配線圖案之間的空間頻率的干涉,可抑制疊紋的產生,成為疊紋的可見性優異者。以下,以導電性薄膜10為代表例進行說明,但在導電性薄膜11、11A或11B中亦相同。 另外,圖9所示之顯示單元30可以由液晶面板、電漿面板、有機EL面板、無機EL面板等顯示面板構成,其發光強度可以根據解析度而不同。
能夠適用於本發明之顯示器的像素排列圖案及其發光強度並不特別限制,可以為以往公知的任何顯示器的像素排列圖案及其發光強度,可以為OELD等RGB的各顏色的週期和/或強度不同者,亦可以為如圖9所示之由同一形狀的RGB子像素構成且子像素內的強度偏差大者、或子像素內的強度偏差小且僅考慮強度最高的G子像素(通道)即可者,尤其可以為如智慧手機或平板終端等強度高的顯示器等。作為OELD的像素圖案,例如有日本特開2018-198198號公報中所揭示之PenTile排列。作為組裝有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之顯示裝置的顯示器,可以為PenTile排列的OELD。
接著,參閱圖10對組裝有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之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圖10中,作為顯示裝置40,舉出組裝有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10之投影型靜電電容方式的觸控面板為代表例進行說明,當然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如圖10所示,顯示裝置40具有:能夠顯示彩色圖像和/或單色圖像之顯示單元30(參閱圖9);檢測從輸入面42(箭頭Z1方向側)之接觸位置之觸控面板44;及收容顯示單元30及觸控面板44之框體46。經由設置於框體46的一面(箭頭Z1方向側)之大的開口部,使用者能夠接觸觸控面板44。
觸控面板44除了上述導電性薄膜10(參閱圖1及圖2)以外,還具備積層於導電性薄膜10的一面(箭頭Z1方向側)之覆蓋構件48、經由電纜50與導電性薄膜10電連接之可撓性基板52及配置於可撓性基板52上之檢測控制部54。 在顯示單元30的一面(箭頭Z1方向側)經由黏接層56黏接有導電性薄膜10。導電性薄膜10以使另一個主面側(第2配線部16b側)與顯示單元30對向之方式配置於顯示畫面上。
覆蓋構件48藉由被覆導電性薄膜10的一面而發揮作為輸入面42之功能。又,藉由防止接觸體58(例如,手指或觸控筆)的直接接觸,能夠抑制擦傷的產生和/或塵埃的附著等,能夠使導電性薄膜10的導電性穩定。 覆蓋構件48的材質例如可以為玻璃、強化玻璃或樹脂薄膜。可以使覆蓋構件48的一面(箭頭Z2個方向側)以用氧化矽等塗佈之狀態與導電性薄膜10的一面(箭頭Z1方向側)密接。又,為了防止由摩擦等所引起之損傷,可以將導電性薄膜10及覆蓋構件48貼合而構成。
可撓性基板52係具備可撓性之電子基板。在本圖示例中,固定於框體46的側面內壁,但配設位置可以進行各種變更。檢測控制部54構成電子電路,該電路電路在使作為導體之接觸體58與輸入面42接觸(或接近)時,掌握接觸體58與導電性薄膜10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來檢測該接觸位置(或靠近位置)。 適用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之顯示裝置基本上如上構成。
接著,本發明中,對如下進行說明:在將2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中,在至少1個方向上根據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資訊將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同時將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藉此成為在該方向上疊紋比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少的配線圖案。另外,以下以被重疊之2個方向以上的線配線全部為直線配線的配線圖案為代表例進行說明,但如上所述,若被重疊之2個方向以上的線配線中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為直線配線,則藉由在該直線配線中本發明的“將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同時將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在該直線配線中當然會成為疊紋比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少的配線圖案。 首先,對將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重疊時產生疊紋之原理進行說明,接著,基於該原理,對藉由本發明的“將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同時將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而與等間距相比能夠減少疊紋之原因進行說明。
(將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重疊時產生疊紋之原理) 為了進行容易理解之說明,一維地進行考慮。 首先,將像素排列的發光亮度圖案設為bm(x)。其中,bm(x)表示位置x上之亮度。若對bm(x)進行傅立葉級數展開,則能夠如下述式(3)那樣表示。其中,記號“*”表示乘法運算。又,bm(x)設為週期2*Lb的週期函數,ω1、ω2、ω3、......分別為π/Lb、2*π/Lb、3*π/Lb、......。 bm(x)=A0+(a1*cos(ω1*x)+b1*sin(ω1*x)+a2*cos(ω2*x)+b2*sin(ω2*x).......) ......(3) 根據歐拉公式,cos(ωn*x)及sin(ωn*x)分別能夠如下那樣以複數表示。其中,i表示虛數單位。 cos(ωn*x)=(exp(i*ωn*x)+exp(-i*ωn*x))/2 sin(ωn*x)=(exp(i*ωn*x)-exp(-i*ωn*x))/(2*i) 因此,上述式(3)成為如下述式(4)那樣。 bm(x)=A0+(((a1-i*b1)/2)*exp(i*ω1*x)+((a1+i*b1)/2)*exp(-i*ω1*x)) ......(4) 如此,上述式(4)能夠以複數如下述式(5)那樣表示。 bm(x)=A0+Σ(An*exp(i*ωn*x)+Bn*exp(-i*ωn*x)) ...…(5) 其中,An及Bn如下那樣均以複數成為共軛關係。 An=(an-i*bn)/2 Bn=(an+i*bn)/2
同樣地,若將配線的透射率圖案設為mesh(x)而以複數的傅立葉級數表示mesh(x),則能夠如下述式(6)那樣表示。 mesh(x)=C0+Σ(Cm*exp(i*βm*x)+Dm*exp(-i*βm*x)) ……(6) 其中,mesh(x)設為週期2*Lm的週期函數,βm表示m*π/Lm。又,Cm及Dm如下那樣均以複數成為共軛關係。 Cm=(cm-i*dm)/2 Dm=(cm+i*dm)/2
將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重疊而成之圖案成為上述像素排列的發光亮度圖案(5)和配線的透射率圖案(6)的乘法運算,因此可如下表示。 bm(x)*mesh(x)=A0*C0 +C0*(Σ(An*exp(i*ωn*x)+Bn*exp(-i*ωn*x))) +A0*(Σ(Cm*exp(i*βm*x)+Dm*exp(-i*βm*x))) +ΣΣ(An*exp(i*ωn*x)+Bn*exp(-i*ωn*x)) *(Cm*exp(i*βm*x)+Dm*exp(-i*βm*x)) ……(7) 上述式(7)中,第1行的A0*C0表示重疊圖案的平均亮度,第2行表示乘以配線圖案的平均透射率C0而得到之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第3行表示乘以像素排列圖案的平均亮度A0而得到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 利用第4行的式給出重疊圖案的疊紋。關於第4行的式,若對一個n與m的組合進行展開,則能夠以下述式(8)表示。 (An*exp(i*ωn*x)+Bn*exp(-i*ωn*x))*(Cm*exp(i*βm*x)+Dm*exp(-i*βm*x)) =An*Cm*exp(i*(ωn*x+βm*x))+Bn*Dm*exp(-i*(ωn*x+βm*x)) +An*Dm*exp(i*(ωn*x-βm*x))+Bn*Cm*exp(-i*(ωn*x-βm*x)) ……(8)
其中,An與Bn為共軛關係,Cm與Dm亦為共軛關係,基於此,可知上式的An*Cm與Bn*Dm及An*Dm與Bn*Cm為共軛關係。 又,可知上式的An*Cm*exp(i*(ωn*x+βm*x))與Bn*Dm*exp(-i*(ωn*x+βm*x))及An*Dm*exp(i*(ωn*x-βm*x))與Bn*Cm*exp(-i*(ωn*x-βm*x))亦為共軛關係。 在此,An*Cm及Bn*Dm能夠如下表示。 An*Cm=ABS(An*Cm)*exp(i*θ1) Bn*Dm=ABS(An*Cm)*exp(-i*θ1) 如此一來,上述式(8)的An*Cm*exp(i*(ωn*x+βm*x))+Bn*Dm*exp(-i*(ωn*x+βm*x))成為2*ABS(An*Cm)*cos(ωn*x+βm*x+θ1),能夠僅以實數來表示。其中,ABS(An*Cm)表示複數An*Cm的絕對值。 同樣地,上述式(8)的An*Dm*exp(i*(ωn*x-βm*x))+Bn*Cm*exp(-i*(ωn*x-βm*x))成為2*ABS(An*Dm)*cos(ωn*x-βm*x+θ2),能夠僅以實數來表示。 結果,關於上述式(7)式的第4行的式,若對一個n與m的組合進行展開,則成為下述式(9)。 2*ABS(An*Cm)*cos(ωn*x+βm*x+θ1)+2*ABS(An*Dm)*cos(ωn*x-βm*x+θ2) ......(9)
由上述式(9)可知,若將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進行重疊(亦即,乘法運算),則在各自的頻率ωn及βm之和的頻率ωn+βm下產生強度2*ABS(An*Cm)=2*ABS(An)*ABS(Cm)的疊紋,在差的頻率ωn-βm下產生強度2*ABS(An*Dm)=2*ABS(An)*ABS(Dm)的疊紋。其中,ABS(Cm)和ABS(Dm)均為配線圖案的頻率βm的強度且成為相同之值。 另外,如在至今為止的說明中可知那樣,ABS(An)、ABS(Bn)、ABS(Cm)、ABS(Dm)分別為複數傅立葉級數下之強度,因此成為實數的傅立葉級數下之強度的1/2(這是因為,在複數傅立葉級數中分離為共軛關係的2個複數)。 又,由上述式(8)可知,在將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重疊(乘法運算)而成之圖案的一維頻率分佈中,將像素排列圖案的一維頻率分佈中之各頻率ωn的成分的係數An及Bn與配線圖案的一維頻率分佈中之各頻率βm的成分的係數Cm及Dm的乘法運算值(複數)作為係數之疊紋成分係在將各個頻率進行加法運算而得到之頻率下產生。其中,將係數Bn的頻率視為-ωn,將係數Dm的頻率視為-βm。該等疊紋中成為問題之疊紋係頻率ωn-βm(及‐(ωn‐βm))的疊紋。這是因為,人的視覺響應特性對低頻圖案具有靈敏度,因此即使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的各自的頻率ωn及βm的圖案不被辨識,由於頻率ωn-βm的疊紋為低頻,因此亦有可能被辨識。
至今為止,為了容易理解說明,一維地考慮了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和配線的透射率圖案。兩個圖案實際上為二維,但在二維的情況下,不僅考慮x方向的頻率,還考慮y方向的頻率即可,能夠同樣導出表示疊紋之式。作為結論,在二維的情況下,在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和配線的透射率圖案的x方向及y方向各自的頻率成分之差的頻率與和的頻率下會產生各個強度之積的強度的疊紋。
接著,利用具體例進行說明。在圖11中示意性地表示圖9所示之顯示單元30的子像素32r、32g及32b中的任一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的一例。又,在圖12中示意性地表示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亦即,配線的透射率的圖案)25c。 其中,將圖12所示之配線圖案25c的開口部22的形狀設為菱形,在圖12中示出與x方向所成之角度為26°、間距為101μm的例子。當配線圖案25c的開口部22的形狀為菱形時,能夠由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的配線圖案的重疊來表示。在圖13中示出2個方向中右方向的(沿在左(上)方向上延伸之右(上)方向排列)直線配線21d。另外,在圖6中示出2個方向中左方向的(沿在右(上)方向上延伸之左(上)方向排列)直線配線21c。其中,直線的配線的“方向”係指直線的配線排列之方向,係相對於直線垂直之方向。 又,圖14係圖11的像素排列圖案(亦即,像素排列的亮度的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以圓的面積表示各頻率成分的強度。圖15係圖12的配線圖案25c的二維頻率分佈,以圓的面積表示各頻率成分的強度。另外,在圖14及圖15的二維頻率分佈中僅示出第1象限和第2象限。圖15的第1象限的頻率成分表示圖12的右方向的直線配線21d的頻率成分,圖15的第2象限的頻率成分表示圖12的左方向的直線配線21c的頻率成分。 另外,本發明中,作為顯示單元,能夠使用如有機EL顯示器(OELD)那樣,對於紅色(R)、綠色(G)及藍色(B)中至少2個顏色,像素排列圖案不同之顯示器的顯示單元。在圖64中示意性地表示該種有機EL顯示器(OELD)的顯示單元30a的子像素RGB中的任一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的另一例。又,圖65係圖64的像素排列圖案(亦即,像素排列的亮度的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以圓的面積表示各頻率成分的強度。其中,圖64表示對應於圖11之像素排列圖案,圖65表示對應於圖14之二維頻率分佈。
圖16係計算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15所示之配線圖案25c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亦即頻率之差,並在該差分的頻率上標繪各個強度的乘法運算值之圖。其中,圖16的x頻率及y頻率的刻度範圍與圖14及圖15不同,又,各成分的圓的面積與強度的關係亦不同。 在此,由上述式(8)可知,為了準確地導出疊紋成分,需要對像素排列圖案的所有頻率成分(包括共軛關係的成分)及配線的所有頻率成分乘法運算各成分的係數(複數)並標繪在各成分的頻率之和的頻率上(與負頻率之和相當於計算上述差)。然而,為了簡化說明而省略。圖16係標繪有像素排列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中y頻率為0以下的區域的各成分和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中y頻率為0以上的區域中除頻率0的成分以外的各成分的疊紋之圖。
在此,由上述式(7)可知,在將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重疊而成之圖案中,除了以上述式(7)的第4行的式給出之疊紋以外,還包含以上述式(7)的第3行給出之“乘以像素排列圖案的平均亮度而得到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在圖16中還包含該成分。具體而言,對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0的成分(相當於上述式(7)的A0)和配線的各成分進行乘法運算並標繪在頻率0的成分與配線的各成分的頻率之和亦即配線的各成分的頻率上。 在將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重疊而成之圖案中還包含以上述式(7)的第2行給出之“乘以配線圖案的平均透射率而得到之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的各頻率成分”,但在圖16中不包含該成分。具體而言,在將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與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乘法運算值標繪在各成分的頻率之和的頻率上時,配線圖案的頻率0的成分(相當於上述式(7)的C0)除外。在圖16的標繪中,不需要各疊紋成分的相位資訊,只要導出強度即可,因此能夠由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15的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簡單地導出。亦即,單純地由圖15的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與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頻率之差,並在該差的頻率上標繪各個成分的強度的乘法運算值即可。
在此,如前面所說明,在圖16的標繪中還包含“乘以像素排列圖案的平均亮度而得到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因此在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中包含頻率0的成分(相當於上述式(7)的A0),又,不包含“乘以配線圖案的平均透射率而得到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因此在圖15的配線圖案的頻率分佈中不包含頻率0的成分(相當於上述式(7)的C0)。本發明中,假設不僅是圖16,以後說明中之任何疊紋成分的圖均包含“乘以像素排列圖案的平均亮度而得到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又,不包含“乘以配線圖案的平均透射率而得到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
人眼的視覺響應特性對低頻具有靈敏度,亦即圖16的疊紋成分中只有低頻成分會被人眼辨識。 圖17表示圖16所示之各疊紋成分乘以人眼的視覺響應特性的靈敏度而得到之結果。在此,圖17的x頻率及y頻率的刻度範圍與圖16不同。又,各成分的圓的面積所表示之強度亦不同,圖17中,以更大面積的圓標繪了各成分。本發明中,作為人眼的視覺響應特性的靈敏度,使用下述式(1)所表示之Dooley-Shaw的式(R.P.Dooley, R.Shaw: Noise Perception in Electrophotography, J.Appl.Photogr.Eng., 5, 4(1979),pp.190-196.)。其中,下述式(1)係作為視覺傳遞函數VTF而給出。 k≤log(0.238/0.138)/0.1 VTF=1 k>log(0.238/0.138)/0.1 VTF=5.05e-0.138k (1-e-0.1k ) ……(1) k=πdu/180 其中,k為以立體角定義之空間頻率(週期/deg),以上述式表示。u為以長度定義之空間頻率(週期/mm),d以觀察距離(mm)定義。 另外,Dooley-Shaw的式係以上述式(1)的VTF=5.05e-0.138k (1-e-0.1k )給出,在0週期/mm附近小於1,具有所謂的帶通濾波器的特性。然而,本發明中,即使為低空間頻帶(k≤log(0.238/0.138)/0.1),藉由將VTF的值設為1,亦能夠消除低頻成分的靈敏度的衰減。 在圖18A及圖18B中,作為VTF的例子,示出觀察距離500mm及觀察距離750mm的例子。在本說明書的說明中,作為人眼的視覺響應特性的靈敏度,使用觀察距離500mm的VTF。
在圖17中可知,在1週期/mm以下的低頻區域存在疊紋成分,存在被人眼辨識之疊紋。 該疊紋係由在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中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x=22.2週期/mm、y=44.4週期/mm)和在圖15的配線圖案的頻率分佈中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x=21.8週期/mm、y=44.6週期/mm)而產生。 如此,可知若在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和配線圖案的頻率分佈中存在頻率接近的成分,則產生被人眼辨識之低頻的疊紋。 另外,關於如圖17中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那樣使人眼的視覺響應特性起作用而得到之各疊紋成分中強度最大的成分,以下亦稱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及“主疊紋成分”。
(基於本發明之減少疊紋之原理) 由上述疊紋產生的原理可知,若能夠使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頻率與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頻率分離,則不會產生被人眼辨識之低頻的疊紋。本發明中,藉由“將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同時將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來達成疊紋的減少。 以圖12所示之配線圖案為代表例進行說明。在圖12所示之配線圖案(配線的透射率圖案)中,若沿著配線的方向觀察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亦即右方向的直線配線21d或左方向的直線配線21c,則成為如圖19那樣。在圖19中有4根配線。該等4根的各個配線的間距當然均相同,為101μm。在圖19中僅示出4根配線,但其之後亦有配線,其間距當然亦為101μm。在此,在圖19中僅抽出第2個配線並示於圖20。該第2個配線以配線4根量的間距404μm重複。
在此,將圖19及圖20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一維頻率分佈示於圖21。由圖21可知,與原來的配線相比,第2個抽出配線的頻率成分多(細)4倍,又,最小頻率亦低(1/4)。第2個抽出配線比原來的配線長4倍間距,因此頻率成分相反地存在於細4倍的頻率中,又,最小頻率亦成為低1/4。相對於第2個抽出配線具有多4倍的頻率成分,原來的配線的頻率成分少的原因在於,第2個抽出配線的各頻率成分與其他配線的各頻率成分抵消。亦即,第1個配線、第2個配線、第3個配線及第4個配線分別具有比原來的配線多4倍的頻率成分。然而,若將該等配線的各頻率成分全部進行加法運算,則只有特定頻率(相當於原來的配線的間距之頻率的整數倍的頻率)的成分被加法運算而增強並殘留,其他頻率的成分則抵消而消失,從而成為原來的配線的頻率成分。頻率空間中之加法運算依據相互加法運算之各成分的相位關係而亦會成為減法運算(負的加法運算),因此有時會相互抵消。頻率空間中之加法運算以各成分的實部和虛部分別進行加法運算,但實部和虛部分別依據相位而亦會成為負值(參閱圖21),因此有時會相互抵消。
在此,本發明人得到了如下見解:藉由將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同時將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能夠改變配線的頻率分佈。關於這點,以上述例(既定根數為4根時的例子)進行說明。第1個配線、第3個配線及第4個配線各自的頻率成分的強度與圖21的黑點(菱形)所示之第2個配線的強度相同。而且,即使改變各個配線的位置(亦即,即使改變各配線的間距),4根的重複間距亦不會變,因此各頻率成分的強度不會變而仍然與圖21的以黑點表示之第2個配線的強度相同。然而,當改變了各個配線的位置時(當改變了各配線的間距時),由於相位改變,所以各頻率成分的實部和虛部的值發生變化。若改變第2個配線的位置,則圖21所示之實部和虛部的值發生變化。藉由該變化,能夠改變將第1個配線、第2個配線、第3個配線及第4個配線各自的頻率成分進行加法運算之結果的頻率分佈。 由於圖21的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接近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黑箭頭的頻率成分,所以如圖17那樣產生了被人眼辨識之低頻的疊紋。
因此,對第1個配線、第2個配線、第3個配線及第4個配線的位置(間距)的最優化進行了探討,以使圖21的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變小。將其結果示於圖22及圖23。 圖22係最優化結果的4根配線的透射率的一維輪廓。圖23表示頻率分佈。由圖23明確可知,能夠減小以黑箭頭表示之頻率成分的強度。 又,在圖2及圖3中示出最優化結果的配線的透射率圖案。在圖2及圖3所示之配線圖案中,4根配線的重複間距與圖12及圖13相同,為404μm。圖24係圖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以圓的面積表示各頻率成分的強度。可知在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中,接近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的成分(以黑箭頭表示)的強度比圖15小。 圖25示出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圖26示出圖25所示之疊紋成分乘以上述式(1)所示之表示人眼的視覺響應特性的靈敏度之視覺傳遞函數VTF而得到之結果。可知不存在在圖17中觀察到之低頻的疊紋。另外,圖15和圖24、圖16和圖25及圖17和圖26的各成分的圓的面積所表示之強度的大小分別相同。
在此,藉由圖21與圖23的比較以及圖15與圖24的比較可知,與等間距的配線相比,本發明的“將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同時將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之配線圖案中,配線圖案的最小頻率小。例如,如圖22、圖2及圖3那樣既定根數為4根時,最小頻率成為1/4。其原因能夠如下那樣說明。如已說明,圖21所示之第1個配線~第4個配線分別具有比原來的等間距的配線多4倍的頻率成分,又,最小頻率亦成為1/4。而且,若將該等配線的各頻率成分進行加法運算,則在等間距的情況下,只有相當於原來的配線的間距(第1個配線~第4個配線的1/4的間距)之頻率的整數倍的頻率被加法運算而增強並殘留,其他頻率的成分則抵消而消失。
但是,如本發明那樣,若將第1個配線~第4個配線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則不會抵消而殘留。如此,本發明中,與等間距的配線相比產生配線圖案的低頻成分,因此需注意避免使配線圖案被辨識。為此,在表示將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重疊而成之圖案之上述式(7)中,不僅是第4行的式的疊紋成分,第3行的式的“乘以像素排列圖案的平均亮度A0而得到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亦進行評價即可。具體而言,在由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24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導出圖25的疊紋成分時,只要在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中包含頻率0的成分(相當於上述式(7)的A0)即可。如此,圖25所示之疊紋成分係在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中包含頻率0的成分而導出之疊紋成分。只要沒有特別指定,以下所示之疊紋成分亦指“在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中包含頻率0的成分而導出之疊紋成分”。
現在整理並說明一下基於本發明之減少疊紋之原理。首先,考慮將配線圖案的既定根數設為n根,並且僅抽出第1個配線、……、第n個配線之各個配線圖案(在此,成為子配線圖案)。各個子配線圖案具有比原來的配線圖案細且多n倍的頻率成分(在圖21中為4倍),而且,包含接近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且導致產生被人眼辨識之低頻的疊紋之頻率成分。若將各個子配線圖案以等間距進行重疊(相當於原來的配線圖案),則最能夠抵消並減少各頻率成分,又,亦能夠提高最小頻率。另一方面,會殘留各個子配線圖案中所包含之導致產生疊紋之頻率成分(在圖21中,以黑箭頭表示其最大的一個)。因此,藉由將各個子配線圖案以相互抵消各個子配線圖案中所包含之導致產生疊紋之頻率成分之間距進行重疊,與以等間距重疊之情況相比,頻率成分的數量增多,又,雖然最小頻率降低,但能夠減少疊紋。其係本發明的減少疊紋之原理。
本發明的特徵為,相對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如圖16及圖17那樣的疊紋的頻率分佈,具有如圖25及圖26那樣的疊紋的頻率分佈之“既定根數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但既定根數各自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中所使用之配線圖案(以下,亦稱為本發明的配線圖案)的特徵為,“既定根數的重複間距為等間隔”;及如圖25及圖26的疊紋的頻率分佈那樣,與如圖16及圖17所示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時的疊紋的頻率分佈相比,疊紋的總和減小。 如在圖21中所說明,本發明中,越增加設為非等間距之根數,最小頻率越降低,因此配線圖案有可能被辨識。又,同樣地,由圖21可知,本發明中,越增多設為非等間距之根數,子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變得越細且越多,其中,亦會包含很多導致產生被人眼辨識之低頻的疊紋之頻率成分,因此認為相互抵消該等頻率成分之間距的最優化變得困難。
因此,盡量減少設為非等間距之根數為較佳。依本發明人的實驗,與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比,藉由將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而能夠減少疊紋之根數為最多16根以下。即使將16根以上的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減少疊紋之效果亦不會變或者反而變差,另一方面,配線圖案本身亦容易被辨識。在多數情況下,作為設為非等間距之配線的根數,2~8根左右時,減少疊紋之效果變得最大,即使將根數增加至其以上亦不會變或者反而變差。因此,為了在配線圖案不被辨識之狀態下充分減少疊紋,將設為非等間距之根數設為最多16根以下為較佳。圖22及圖23所示之例子為對4根配線的間距的最優化進行探討之例子,在結果上2根配線的重複間距幾乎成為等間距,亦即表示藉由2根配線的間距的最優化可得到同等的疊紋減少效果。
在上述專利文獻2及3中所記載之現有技術中,針對賦予給配線的間距之不規則性,本發明中有“既定根數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的限定。又,本發明相對於上述現有技術,明示了利用該種配線圖案,與如圖16及圖17那樣的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疊紋相比能夠如圖26那樣減小疊紋的總和及其原理。本發明中進一步記載有“為了在配線圖案不被辨識之狀態下充分減少疊紋,將設為非等間距之根數設為最多16根以下為較佳”。嘗試性地,將設為非等間距之根數增加至512根並對間距賦予16%左右的隨機的不規則性而對疊紋成分進行了調查。將其結果示於圖27~圖29。圖27係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圖28係由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和圖27的配線圖案的頻率分佈導出之疊紋的頻率分佈。又,圖29示出乘以上述式(1)所示之視覺傳遞函數VTF而得到之分佈。在此,圖27與圖15及圖24、圖28與圖16及圖25、圖29與圖17及圖26的各成分的圓的面積所表示之強度的大小相同。
若比較本發明的分佈之圖24~圖26和設想上述現有技術的賦予有不規則性之分佈之圖27~圖29,則可知存在明確的差異。在圖24~圖26中,接近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配線圖案頻率成分(以黑箭頭表示)的強度明確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參閱圖15),其結果,可知不存在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觀察到之低頻的疊紋成分(參閱圖16及圖17)。另一方面,在圖27~圖29中,可知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較細地擴大,其結果,雖然不存在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觀察到之特定的低頻疊紋成分(參閱圖16及圖17),但產生了細的複數個疊紋成分。該等細的複數個疊紋成分作為不規則的雜訊而被辨識。與圖17所示之疊紋相比,圖29的疊紋雖然不存在特定的大的疊紋,但疊紋的總和反而大。
(在2個方向以上的各個方向上配線的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 接著,作為本發明的應用,對在“係將2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且係在至少2個方向以上的各個方向上配線的平均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中適用本發明之例子亦進行說明。 因此,首先對“在2個方向以上的各個方向上配線的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進行說明。 在圖30中示出右方向和左方向這2個方向的配線的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25d。在圖31中示出由在1個方向(右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直線配線21e。在圖32中示出由在另1個方向(左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14構成之直線配線21f。圖31所示之直線配線21e的複數個金屬細線14的配線間距與圖32所示之直線配線21f的複數個金屬細線14的配線間距不同。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25d能夠說係既定形狀的開口部(單元)22排列成網格狀之各方向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該開口部係將配線間距互不相同之圖31所示之直線配線21e和圖32所示之直線配線21f進行重疊並使複數個金屬細線14彼此相互交叉而形成。
圖33係圖30所示之右方向與左方向的配線的間距不同之各方向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d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圖34係圖30所示之各方向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d的疊紋的頻率分佈的圖,且係標繪有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33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之圖。 又,圖35係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33所示之配線圖案25d的各頻率成分中的右方向的配線圖案(圖31所示之直線配線21e)的頻率成分(第1象限的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的圖。亦即,圖35係圖34所示之疊紋成分中根據圖31所示之直線配線21e計算出之疊紋成分的圖。圖36係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33所示之配線圖案25d的各頻率成分中左方向的配線圖案(圖32所示之直線配線21f)的頻率成分(第2象限的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的圖。亦即,圖36係圖34所示之疊紋成分中根據圖32所示之直線配線21f計算出之疊紋成分的圖。
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25d和圖12所示之配線圖案25c的每單位面積的配線的根數相等,亦即平均透射率相等。在此,在將右向的直線配線的間距設為p1且將左向的直線配線的間距設為p2時,若(1/p1+1/p2)的值相等,則每單位面積的金屬細線14的配置根數變相等。亦即,若將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25d的圖31所示之右向的直線配線21e的間距設為p1、將圖32所示之左向的直線配線21f的間距設為p2、將圖12所示之配線圖案25c的圖6及圖13所示之左向的直線配線21c及右向的直線配線21d的間距設為p,則1/p1+1/p2=2/p成立。 又,圖33所示之配線圖案25d的頻率分佈與圖15所示之配線圖案25c的頻率分佈的各成分的圓的面積所表示之強度的大小相同,又,圖34所示之配線圖案25d的疊紋的頻率分佈與圖16所示之配線圖案25c的疊紋的頻率分佈的各成分的圓的面積所表示之強度的大小相同。 又,在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25d中,圖31所示之右向的配線圖案(直線配線21e)的角度例如與圖12所示之所有方向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c的直線配線21c及21d相同,為26°,但圖32所示之左向的配線圖案(直線配線21f)的角度為24°。又,在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25d中,圖31所示之右向的直線配線21e的配線間距例如為74μm,圖32所示之左向的直線配線21f的配線間距例如為149μm。
若比較圖16和圖34,則可知在圖34中不存在所有方向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c的疊紋頻率分佈(參閱圖16)中觀察到之低頻的疊紋成分(在圖16中以黑箭頭表示)。在圖33所示之配線圖案25d的頻率分佈中,以黑箭頭表示最接近圖14中以黑箭頭表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頻率成分。由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25d的圖34所示之疊紋的頻率分佈可知,與圖12所示之所有方向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c的圖16所示之疊紋頻率分佈中觀察到之低頻的疊紋成分(在圖16中以黑箭頭表示)相比,產生了高頻的疊紋成分。若圖34所示之疊紋成分乘以上述式(1)的VTF,則成為如圖26所示那樣,在該圖表中不存在能夠以圓的面積表示之水準的大小的疊紋成分。亦即,可知若在圖35及圖36中以箭頭表示之低頻的疊紋成分乘以上述式(1)的VTF,則如圖26所示會消失。亦即,可知關於疊紋成分的總和亦即疊紋評價值,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25d小於圖12所示之配線圖案25c。
若與圖15所示之所有方向等間距的配線圖案25c的頻率分佈相比,如圖30所示那樣改變了右向和左向的配線圖案(直線配線21e和21f)的間距時,至少在右向的配線圖案(直線配線21e)中,圖33所示之各頻率成分的頻率比所有方向等間距的情況(參閱圖15)更分離,因此難以產生接近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成分,從而難以產生低頻的疊紋。 另一方面,在左向的配線圖案(直線配線21f)中,圖33所示之各頻率成分的頻率比所有方向等間距的情況(參閱圖15)更接近,因此認為產生接近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成分,從而容易產生低頻的疊紋。
因此,本發明人在(1/p1+1/p2)不超過既定值之範圍(透射率容許的範圍內)對右向和左向的配線的間距進行各種改變,又,對右向和左向的配線各自的角度亦進行各種改變而求出了疊紋成分的總和值亦即疊紋評價值。在此,圖11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及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為左右對稱,因此當右向和左向的配線的間距相同時(參閱圖12),疊紋以相同之配線的角度變得最良好。然而,當右向和左向的配線的間距不同時(參閱圖30),疊紋未必一定以相同之角度變得最良好,因此如此個別地改變右向和左向的配線各自的角度而對疊紋成分的總和值亦即疊紋評價值進行了調查。 其結果,得知存在比右向和左向的配線為等間距的情況更能夠減少疊紋之情況。亦即,得知並非相同地改變右向和左向的配線圖案的角度和間距,而是對各自進行個別的改變,藉此存在與相同之情況相比更能夠減少疊紋之情況。認為疊紋的減少程度根據像素排列圖案、透射率的容許範圍或配線的角度範圍等而不同。
(在2個方向以上的各個方向上配線的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中之本發明的適用例) 接著,作為本發明的應用,對“在2個方向以上的各個方向上配線的平均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中適用本發明之例子進行說明。 在圖37中示出“在2個方向以上的各個方向上配線的平均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中適用本發明之第3實施例的配線圖案25e。在圖37所示之配線圖案25e中,如圖38所示,只有右向的直線配線21g將4根配線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同時將平均間距與圖31所示之右向的直線配線21e幾乎不改變(亦即,將4根配線的重複間距與圖31所示之右向的直線配線21e幾乎不改變)而將4根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另一方面,左向的直線配線21f與圖32相同。圖38所示之右向的直線配線21g的平均間距與圖32所示之左向的直線配線21f的平均間距不同。亦即,圖37所示之配線圖案25e係本發明的“將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同時將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之配線圖案”,並且係“將2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且係在至少2個方向以上的各個方向上配線的平均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
圖39係圖37所示之配線圖案25e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圖40係圖37所示之配線圖案25e的疊紋的頻率分佈,且係標繪有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39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之圖。圖41係僅基於右向的直線配線21g之疊紋成分的頻率分佈。另外,圖39及圖33所示之配線圖案的頻率分佈及圖40及圖41以及圖34、圖35及圖36所示之疊紋頻率分佈中之各成分的圓的面積所表示之強度的大小相同。
在此,由僅基於圖35所示之右向的直線配線21e(參閱圖31)之疊紋頻率分佈可知,僅基於圖41所示之右向的直線配線21g(參閱圖38)之疊紋頻率分佈的低頻的疊紋少。 又,圖42係圖35的疊紋成分乘以上述式(1)的VTF而得到之疊紋頻率分佈的圖,圖43係圖41的疊紋成分乘以上述式(1)的VTF而得到之疊紋頻率分佈的圖。可知圖43的疊紋成分的總和小。 如此,藉由在“在2個方向以上的各個方向上配線的平均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中亦適用本發明的“將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同時將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之配線圖案”,能夠進一步減少疊紋。另外,在圖37中,僅對右方向的線配線圖案適用了本發明,但當然亦可以適用於左方向的配線圖案。
但是,如已說明,當如本發明那樣將配線設為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時,在配線的頻率中產生低頻成分,因此盡量在配線的平均間距窄的方向上適用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時,能夠在配線不被人眼辨識之範圍內改變間距之餘地大,因此能夠減少疊紋之餘地大。 另外,與圖2所示之配線圖案25a的情況同樣地,圖37所示之第3實施例的配線圖案25e的情況係將4根配線設為非等間距來探討疊紋減少之結果,與圖2所示之配線圖案25a的情況同樣地,示出在結果上2根配線的重複間距幾乎成為等間距,亦即藉由2根配線的間距的最優化可得到同等的疊紋減少效果。
(本發明的配線圖案的特徵總結與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以下,總結本發明的配線圖案的特徵,並對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進行說明。 若總結本發明的配線圖案的特徵,則本發明的配線圖案具有以下特徵。 ・係將2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或將1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和另1個方向以上的非直線配線的線配線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 ・在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 ・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 ・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為非等間距。 又,本發明的配線圖案還具有以下特徵。 ・由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和非等間距的直線配線的配線圖案導出之疊紋成分的總和(疊紋評價值)小於平均間距相同之等間距的直線配線的配線圖案的疊紋成分的總和。亦即,非等間距的直線配線的配線圖案的疊紋評價值小於非等間距的直線配線與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直線配線的配線圖案的疊紋評價值(以下,將“非等間距的直線配線的配線圖案”亦簡稱為“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又,將“等間距的直線配線的配線圖案”亦簡稱為“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其中,上述疊紋成分係使人眼的視覺響應特性起作用而得到之疊紋成分。使人眼的視覺響應特性起作用係指乘以上述式(1)所表示之視覺傳遞函數VTF(Dooley-Shaw的式)。另外,上述式(1)的觀察距離d設為100mm~1000mm的範圍的任一距離。其中,觀察距離係300mm~800mm中的任一值為較佳。其中,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將觀察距離設為500mm。
又,疊紋成分的總和亦即疊紋的評價值I的計算方法使用在過去的視覺研究中作為概率加法運算模型的近似而由Quick等提唱之下述式(2)為較佳。 I=(Σ(R[i])x1/x ……(2) 其中,R[i]表示疊紋的第i個頻率成分的強度,亦即VTF乘法運算後的各疊紋成分(參閱圖17、圖26、圖29、圖42及圖43)。又,次數x設為在過去的視覺研究中作為對視覺實驗結果良好地擬合(fit)之次數而提出之1~4的範圍中的任一值。作為代表性次數,採用由Quick提出之次數x=2。
若將VTF乘法運算後的各疊紋成分(參閱圖17、圖26、圖29、圖42及圖43)中強度最大的成分定義為主疊紋成分,將基於本發明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主疊紋成分定義為非等間距主疊紋成分,且將基於平均間距相同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主疊紋成分定義為等間距主疊紋成分,則本發明的配線圖案還具有以下中的任一特徵。 ・非等間距主疊紋成分的強度小於等間距主疊紋成分。 ・等間距主疊紋成分的頻率以下的頻率範圍中之疊紋成分的總和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又,若將成為產生主疊紋成分之原因之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定義為主配線頻率成分,將本發明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主配線頻率成分定義為非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將平均間距相同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主配線頻率成分定義為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則本發明的配線圖案還具有以下中的任一特徵。 ・非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強度小於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 ・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下之強度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由本發明的“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下之強度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特徵,還可導出與本發明的配線的間距有關之特徵。在圖2及圖12所示之例子中進行具體說明。 在此,在圖2所示之例子中,2根配線的重複間距幾乎為等間距,但為了說明,將4根配線的重複間距視為等間距而進行說明。首先,圖12的配線圖案的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係圖15的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的頻率。在圖15中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係從接近頻率0之一側起第5個成分。由於圖12的配線間距為101μm,所以圖15的第1個成分的頻率成為(1000μm/101μm=)約9.9週期/mm。另外,在此所說之頻率表示在配線的方向(與y方向所成之角度為26°)上之頻率。第5個成分的頻率成為(9.9週期/mm*5=)49.5週期/mm。 在本發明的圖2所示之例子中,該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49.5週期/mm下之強度(圖24的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的強度)小,因此可導出與配線的間距有關之特徵。
圖44的粗實線係在圖12的配線的透射率圖案中沿著配線的方向觀察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亦即右方向的直線配線21d或左方向的直線配線21c之一維輪廓。另外,為了說明,該粗實線的輪廓中將透射率的1和0反轉,亦即將無配線之部分的透射率設為0,將有配線之部分的透射率設為1。又,無窮小地表示配線的寬度。示出將第1個配線的位置設為0μm,從該配線起以101μm的等間距在位置101μm、202μm、303μm及404μm上分別有第2個、第3個、第4個及第5個配線之情況。在圖44中還示出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49.5週期/mm的cos(餘弦)波(點線)及sin(正弦)波(實線)。圖44中之透射率輪廓乘以圖44的cos波及sin波而對所有位置進行了積分之值分別相當於主配線頻率成分的實部及虛部,實部與虛部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成為主配線頻率成分的強度。由圖44可知,第1個~第5個配線全部屬於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在圖45中示出配線的透射率輪廓乘以cos波而得到之輪廓。第1個~第5個配線全部的透射率成為正值。該等配線的透射率的積分值為主配線頻率成分的在頻率49.5週期/mm下之實部,能夠理解該值變大。另外,由圖44可知,第1個~第5個配線全部分佈於sin波的0附近,因此乘以sin波而進行了積分之值變小,亦即在頻率49.5週期/mm下之虛部為接近0的值。亦即,在此能夠理解主配線頻率成分的強度由實部確定並成為大的值。
接著,在圖46中以粗實線示出在圖2所示之配線的透射率圖案中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亦即右方向的直線配線21a或左方向的直線配線21b的透射率圖案的一維輪廓。圖46只有透射率輪廓與圖44不同,其他與圖44相同。在圖46中,將第1個配線的位置設為0μm,從該配線起在位置71μm、202μm及272μm處分別有第2個、第3個及第4個配線。在此,4根配線的重複間距為(101μm*4=)404μm的等間距,因此第5個配線的位置成為404μm。又,由於4根配線以404μm的等間距重複,構成該配線圖案之所有頻率成分以404μm的間距重複,因此,在此僅著眼於404μm的區間的第1個~第4個配線即可(第5個配線為第1個配線的重複,第6個配線為第2個配線的重複、……。)。由圖46可知,第1個和第3個配線屬於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第2個和第4個配線屬於cos波成為負值之區間。將圖46的透射率輪廓乘以cos波而得到之輪廓示於圖47。由圖47可知,第1個和第3個配線的透射率成為正值,第2個和第4個配線的透射率成為負值。藉此,能夠理解將該等值進行了積分之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49.5週期/mm下之實部成為小的值。在此,由圖46可知,第1個~第4個配線全部分佈於sin波的0附近,因此乘以sin波而進行了積分之值變小,亦即頻率49.5週期/mm下之虛部為接近0的值。亦即,在此能夠理解主配線頻率成分的強度由實部確定並成為小的值。
藉由圖31的右方向的直線配線21e的配線圖案與圖38的右方向的直線配線21g的配線圖案的比較亦同樣地呈現上述情況。首先,圖31的右方向的直線配線21e的配線圖案的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係圖33的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的頻率。在圖33中以黑箭頭表示之成分係從接近頻率0之一側起第4個成分。將圖31所示之直線配線21e的配線間距設為79μm,圖33的第1個成分的頻率成為1000μm/79μm≒12.66週期/mm,第4個成分的頻率成為12.66週期/mm*4≒50.6週期/mm。 將該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的cos波(點線)及sin波(實線)示於圖48。又,將圖31所示之右方向的直線配線21e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輪廓(將1和0反轉)以粗實線亦示於圖48。表示將第1個配線的位置設為0μm,從該配線起以79μm的等間距在位置79μm、158μm、237μm及316μm處分別有第2個、第3個、第4個及第5個配線。在圖49中示出配線的透射率輪廓乘以cos波而得到之輪廓。
圖50的粗實線表示圖38所示之右方向的直線配線21g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輪廓。圖50只有透射率輪廓與圖48不同,其他與圖48相同。在圖50中,將第1個配線的位置設為0μm,從該配線起在位置108μm、158μm及265μm處分別有第2個、第3個及第4個配線。在此,4根配線的重複間距為79μm*4=316μm的等間距,因此第5個配線的位置成為316μm。由圖50可知,第1個及第3個配線屬於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第2個和第4個配線屬於cos波成為負值之區間。 將圖50的透射率輪廓乘以cos波而得到之輪廓示於圖51。由圖51可知,第1個和第3個配線的透射率成為正值,第2個和第4個配線的透射率成為負值。藉此,能夠理解將該等值進行了積分之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50.6週期/mm下之實部成為小的值。在此,由圖50可知,第1個~第4個配線全部分佈於sin波的0附近,因此乘以sin波而進行了積分之值變小,亦即頻率50.6週期/mm下之虛部為接近0的值。亦即,在此能夠理解主配線頻率成分的強度由實部確定並成為小的值。
由以上說明總結與本發明的配線的間距有關之特徵。在圖44~圖47及圖48~圖51的例子中,在等間距的情況下,從第1個配線的第1個、第2個、第3個及第4個配線的間距全部屬於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的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另一方面,在本發明的非等間距的情況下,屬於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之根數(第1個和第3個)與屬於成為負值之區間之根數(第2個和第4個)相等。在此,在圖44及圖48的例子中,4根配線全部屬於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但並不是等間距,當對間距賦予不規則性時,還有可能存在屬於cos波成為負值之區間之配線。亦即,第1個配線必定屬於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但間距為0),因此其他配線藉由不規則性的賦予而間距從等間距的配線的間距發生比±π/2大的相位的量的變化而還有可能屬於cos波成為負值之區間。 但是,即使單純地對間距賦予不規則性,屬於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之配線和屬於成為負值之區間之配線的根數亦存在偏差。因此,乘以cos波而進行積分之結果,各配線的cos波乘法運算後的透射率存在正負的偏差,並不被充分抵消,其結果,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下之實部的絕對值的大小成為與本發明相比大的值。
亦即,為了如本發明那樣充分減小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下之強度,需要以使屬於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之配線與屬於成為負值之區間之配線的根數大致相等之方式將間距最優化。本發明中,在“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下之強度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那樣對配線的間距的最優化進行探討之結果中,屬於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之根數與屬於成為負值之區間之根數之差大致為±1以下。 另一方面,即使單純地將屬於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之根數與屬於成為負值之區間之根數設為大致相等,亦存在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下之強度不會充分減小之情況。亦即,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下之強度為實部與虛部的平方和的平方根,因此不僅是實部,虛部亦需要減小。亦即,不僅是cos波(對應於實部),屬於sin波(對應於虛部)成為正值之區間之根數與屬於成為負值之區間之根數亦需要大致相等。但是,如圖46~圖47及圖50~圖51的例子那樣,各配線的間距在sin波的0附近的小的值的區間時,虛數對強度之貢獻小,因此即使屬於sin波成為正值之區間之根數與屬於成為負值之區間之根數存在偏差,使強度增大之影響亦小。
綜上,如本發明那樣,為了充分減少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下之強度,需要將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的cos波或sin波中至少1個(對強度之貢獻大的一個)波屬於正值的區間之配線的根數與屬於負值的區間之配線的根數設為大致相等(±1根以下)。 將第1個配線的位置設為0,cos波成為正值之區間以(N-0.25)*T<x<(N+0.25)*T給出,成為負值之區間以(N+0.25)*T<x<(N+0.75)*T給出。另一方面,sin波成為正值之區間以N*T<x<(N+0.5)*T給出,成為負值之區間以(N+0.5)*T<x<(N+1.0)*T給出。其中,N表示0、1、……的整數。T表示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週期,若將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設為F(週期/mm),則具有1000/F(μm)的關係。
因此,可以說本發明的配線具有以下特徵。 ・在將配線的既定根數設為n且將各個配線設為配線1、配線2、……、配線n時,將配線1作為原點之各個配線的間距p至少滿足下述條件1及條件2中的任一個。 條件1:間距屬於(N-0.25)*T<p<(N+0.25)*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與間距p屬於(N+0.25)*T<p<(N+0.75)*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的差分為1根以下。 條件2:間距p屬於N*T<p<(N+0.5)*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與間距p屬於(N+0.5)*T<p<(N+1.0)*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的差分為1根以下。 其中,T為平均間距相等之等間距配線的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週期,將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設為F(週期/mm)而以1000/F(μm)(1/F(mm))給出。又,N為0、1、……的整數,且為將平均間距設為PA而(n*PA/T)以下的整數。 上述特徵的條件1表示“cos波屬於正值的區間和負值的區間之配線的根數大致相等”的特徵。 上述特徵的條件2表示“sin波屬於正值的區間和負值的區間之配線的根數大致相等”的特徵。
另外,為了判斷上述特徵而將cos波或sin波屬於正值或負值的區間之配線的根數進行計數時,分別位於cos波或sin波的0附近之配線成為計數的誤差,因此將其除外為較佳。因此,能夠如下那樣重新定義上述特徵。 ・在將配線的既定根數設為n且將各個配線設為配線1、配線2、……、配線n時,將配線1作為原點之各個配線的間距p至少滿足下述條件1及條件2中的任一個。 條件1:間距p屬於(N-d)*T<p<(N+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與間距p屬於(N+0.5-d)*T<p<(N+0.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的差分為1根以下。 條件2:間距p屬於(N+0.25-d)*T<p<(N+0.2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與間距p屬於(N+0.75-d)*T<p<(N+0.7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的差分為1根以下。
其中,T係平均間距相等之等間距配線的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週期,將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頻率設為F(週期/mm)而以1000/F(μm)(1/F(mm))給出。亦即,係將在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頻率設為F而以1/F給出之週期。或者,T係將在僅由金屬細線1、金屬細線2、......及金屬細線n中的任一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金屬細線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頻率設為F而以1/F給出之週期。 又,N為0、1、……的整數(0或正的整數)且為將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間距(平均間距)設為PA而(n*PA/T)以下的整數。 又,d為0.025~0.25的範圍中的任一值。 上述d表示以cos波或sin波的最大或最小的位置為中心之區間的範圍,當d為0.25時表示cos波或sin波成為正值或負值之區間的所有範圍,當d為0.025時表示cos波或sin波成為正值或負值之區間的1/10的範圍。d的值越小,越能夠僅將對實部或虛部的大小貢獻大的配線進行計數。
如已在“基於本發明之減少疊紋之原理”的項中所說明,將配線的既定根數設為n根,將僅抽出第1個配線、……、第n個配線之各個配線圖案定義為子配線圖案。如此一來,以相互抵消各個子配線圖案中所包含之導致產生疊紋之頻率成分之間距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係本發明的配線圖案。亦即,若將子配線圖案重疊於像素排列圖案上時被人眼辨識之最大的疊紋成分(VTF乘法運算後強度最大的疊紋成分)定義為子主疊紋成分,將成為產生子主疊紋成分之原因之子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定義為子主配線頻率成分,則將T作為子主配線頻率成分的週期而本發明的配線具有與上述完全相同之特徵。亦即,本發明的配線圖案的間距係抵消子配線圖案中所包含之成為疊紋的原因之各頻率成分之間距,因此至少針對成為最大的疊紋的原因之子主配線頻率成分,以滿足上述特徵之間距相互抵消。在此,子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包含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頻率,同時在細n倍的頻率下存在,因此子主配線頻率成分與等間距主配線頻率成分當然並不一定一致。但是,在圖15的例子(圖21的例子)及圖33的例子中一致。
如已說明,本發明對於對專利文獻2及3中之配線的間距賦予之不規則性,具有“既定根數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的制約。如已提出之圖27~圖29那樣,若增多設為非等間距之根數,則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較細地擴大,在結果上導致產生細的複數個疊紋成分(作為不規則的雜訊而被辨識)。如已說明,在本發明人見識之結果中,為了在配線圖案不被辨識之狀態下充分減少疊紋,將設為非等間距之根數設為最多16根以下為良好。作為即使增加既定根數,減少疊紋之效果亦不會變或者反而變差之原因之一,本發明人認為是因為,如上所述,導致產生複數個疊紋成分,怎麼將配線的間距最優化,亦難以使複數個疊紋成分全部從被人眼辨識之低頻區域脫離(使複數個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全部遠離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 本發明中,關於需要將既定根數的重複間距設為等間距及將既定根數設為最多16根以下為較佳之情況,在現有專利中連暗示之記載亦沒有。該制約亦可以說係本發明的特徵。
關於配線圖案是否具有本發明的特徵,能夠容易由像素排列的發光亮度圖案和配線的透射率圖案來確定。根據配線圖案是否滿足如下要件來判斷即可:“係將2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或將1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與其他的1個方向以上的非直線配線的線配線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及“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的既定根數的配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配線的間距為非等間距”。另外,判斷“非等間距的直線配線的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分佈”或“由像素排列圖案和非等間距的直線配線的配線圖案導出之疊紋成分的分佈”或“非等間距的直線配線的間距”是否滿足上述特徵即可。
以下,對用於導出本發明的配線圖案之實施方法進行說明。 與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圖15、圖16及圖17所示之頻率分佈相比,本發明以圖24、圖25及圖26所示之頻率分佈的特徵來定義,又,與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圖44或圖45所示之間距相比,以圖46或圖47所示之間距的特徵來定義,用於得到成為該等特徵性的頻率分佈和/或間距之配線圖案之方法並沒有限制。例如,可以將既定根數定為4根,導出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又,導出等間距時的圖15、圖16及圖17的分佈之後,藉由反覆試驗對4根配線的間距進行各種變更,導出如圖24、圖25及圖26那樣的頻率分佈,評價與等間距的情況相比可否減少疊紋,若可減少則選定,反覆進行以上處理來得到最佳的配線圖案。關於是否能夠減少疊紋,能夠由上述中所舉出之分佈如下進行判斷。 ・參閱圖14,比較圖15和圖24來確定與像素排列圖案之疊紋成分變得最大之主配線頻率成分,評價該成分是否減小。 ・比較圖16和圖25,評價在被人眼辨識之低頻區域例如5週期/mm以下的頻率區域中包含強度最大的主疊紋成分之各種疊紋成分是否減小。 ・比較圖17和圖26,評價包含主疊紋成分之被人眼辨識之各種疊紋成分是否減小。
如上所述,能夠由人來導出如圖14、圖15、圖16、圖17、圖24、圖25及圖26那樣的分佈並藉由反覆試驗得到最佳的配線圖案。此時,如圖46及圖47那樣,可以著眼於主配線頻率成分的cos波及sin波與間距的關係而以乘以cos波或sin波而得到之透射率成為正或負值之配線的數量變均等之方式調整間距。另外,如圖46及圖47那樣的cos波及sin波與間距的關係圖不僅能夠對主配線頻率成分進行製作,對成為疊紋的原因之各種配線頻率成分亦同樣能夠進行製作。 又,如已說明,藉由如本發明那樣將配線間距設為非等間距,會產生比等間距的配線低的頻率成分,因此配線圖案有可能被辨識。因此,對藉由將配線間距設為非等間距而產生之低頻成分,例如對在既定根數為4根的情況下原來的等間距的配線的最小頻率的1/4、2/4及3/4的頻率,亦可以製作如圖46及圖47那樣的cos波及sin波與間距的關係圖。對配線的頻率成分中成為疊紋的原因之各頻率成分及對配線的可見性產生影響之低頻成分製作如圖46及圖47那樣的cos波及sin波與間距的關係圖,能夠一邊觀察該圖,一邊調整間距以免各個頻率成分變大。
另外,對主配線頻率成分,以乘以cos波或sin波而得到之透射率成為正或負值之配線的數量盡量變均等之方式調整間距為較佳。然而,對於其他的對疊紋及配線可見性之貢獻小的頻率成分,無需拘泥於乘以cos波或sin波而得到之透射率成為正或負值之配線的數量變均等,只要能夠在影響小的範圍內減小即可。 如以上所說明,人能夠使用如圖14、圖15、圖16、圖17、圖24、圖25及圖26那樣的分佈,又,還使用如圖46及圖47那樣的圖藉由反覆試驗而得到最佳的配線圖案。另一方面,亦能夠自動得到最佳的配線圖案。
以下,對用於自動得到最佳的配線圖案之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進行說明。亦即,對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自動最優化方法進行說明。 在圖52中示出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的流程。 另外,以下,作為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以被重疊之所有方向的線配線為直線配線的情況為前提進行說明,但當被重疊之線配線中還包含非直線配線的線配線時,對除非直線配線的線配線以外之各方向的直線配線,按照圖52的流程導出疊紋值總和成為最小之間距和角度來製作配線圖案即可。在該情況下,至少對除非直線配線的線配線以外之各方向的直線配線,能夠得到疊紋比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少的最佳的配線圖案。 首先,在步驟S10中,預先準備顯示器的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可以為利用顯微鏡等拍攝之圖像資料,亦可以像素排列圖案的數字資料乘以適當的模糊函數或進行捲積來製作。模糊函數由用拍攝自顯示器之圖像的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的模糊程度來確定為較佳。 另外,在此準備之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當然係將本像素排列實際發光時的亮度圖案再現者為較佳。亦即,當使用用顯微鏡等拍攝之圖像資料作為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時,或者依據用顯微鏡等拍攝之圖像確定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的模糊函數時,當然由顯微鏡等攝影系統所引起之模糊的影響少為較佳。亦即,用如下系統進行拍攝為較佳,該系統充分包含本像素排列實際發光時的亮度圖案的高頻成分而以不使其減少之狀態進行拍攝。因由攝影系統所引起之模糊而導致在所拍攝之圖像中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的高頻成分減少時,將補償了該減少之圖像資料作為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或者依據經補償之圖像資料確定模糊函數為較佳。 又,在步驟S10中,預先導出至二維頻率分佈為佳。 接著,在步驟S12中,將方向i設定為1(i=1)。
接著,在步驟S14中,獲取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方向i的平均配線間距和角度。 接著,在步驟S16中,利用以下敘述之方法計算處理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疊紋值。 接著,在步驟S18中,利用以下敘述之方法,與平均配線間距及角度建立對應關聯而將所計算出之疊紋值和非等間距資訊記憶於記憶體等。 接著,在步驟S20中,判斷是否存在應獲取之方向i的平均配線間距和角度。 若存在應獲取之方向i的平均配線間距和角度(是),則返回到步驟S14,獲取所需之方向i的平均配線間距和角度,並反覆進行步驟S14~步驟S20。該循環(loop)係指對平均配線間距和角度進行各種變更之循環。 另一方面,當不存在應獲取之方向i的平均配線間距和角度(否)時,進入步驟S22。
在步驟S22中,判斷方向i是否為n(i=n)(是否殘留有方向i)。 當方向i不是n(i≠n)(否)時,在步驟S24中,將方向i設為i+1(i=i+1)並返回到步驟S14,反覆進行步驟S14~步驟S20。 當方向i為n(i=n)(是)時,進入步驟S26。 接著,在步驟S26中,將方向1的疊紋值、方向2的疊紋值、……、方向n的疊紋值的總和設為疊紋值總和(疊紋評價值)而導出疊紋值總和成為最小之各方向i的間距和角度。 如此,結束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在此,作為方向1、方向2、……、方向n的疊紋值的總和的計算方法,可以利用線性和來計算。亦即,可以利用以下式來計算總和。 方向1的疊紋值+方向2的疊紋值+……+方向n的疊紋值 但是,在非等間距疊紋計算處理中,藉由後述之概率性的加法運算來計算疊紋值時,其總和亦藉由概率性的加法運算來計算為較佳。亦即,利用以下式來計算總和為較佳。 (方向1的疊紋值X +方向2的疊紋值X +……+方向n的疊紋值X1/x 其中,次數x設為與非等間距的疊紋值計算處理中之概率加法運算的次數相同之值。
又,欲單純地導出在方向1、……、方向n的所有方向的配線間距與角度的組合中疊紋值成為最小之組合時,分別導出單純地在方向1、……、方向n的各個循環中疊紋值成為最小之配線間距和角度即可(無需與配線間距及角度建立對應關聯而記憶疊紋值)。但是,當需要僅限定於關於配線間距和角度而滿足某些條件之組合時,如圖52那樣,成為如下方法:首先,與各方向的配線間距及角度建立對應關聯而記憶疊紋值,最後,僅限定於各方向的配線間距與角度的組合中滿足條件之組合而導出疊紋值總和成為最小之組合。例如,在配線的透射率的觀點上欲對每單位面積的配線的根數設定限制時,成為如下方法:將方向1的配線的平均間距設為p1,將方向2的配線的平均間距設為p2、……,將方向n的配線的平均間距設為pn,僅限定於1/p1+1/p2+……+1/pn成為既定值以下之組合而計算疊紋值總和來導出成為最小之組合。
又,將方向1、方向2、……、方向n的角度範圍設為0~180°(與x方向所成之角度),並使各個角度範圍不重疊(不包含相同之方向)。當方向為4個時,例如將方向1的角度範圍設定為0度以上且小於45度,將方向2的角度範圍設定為45度以上且小於90度,將方向3的角度範圍設定為90度以上且135度以下,將方向4的角度範圍設定為超過135度且180度以下。又,當方向為2個時,例如將方向1的角度範圍設定為0度以上且小於90度,將方向2的角度範圍設定為90度以上且180度以下。在此,當像素排列圖案如圖11那樣左右對稱時,像素排列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亦如圖14那樣成為左右對稱,因此若已導出成為左右對稱之角度的疊紋值及非等間距資訊,則可以將該資訊轉用於成為左右對稱之另一個角度。例如,當方向為2個時且對方向1的角度範圍0度以上且小於90度的各角度、平均間距,導出疊紋值和非等間距資訊之後,將該資訊轉用於方向2的角度範圍超過90度且180度以下的成為對稱之角度即可。
另外,欲單純地導出在方向1、方向2、……、方向n的所有方向的配線間距與角度的組合中疊紋值成為最小之組合時(在無需以與配線間距和角度有關之某些條件來限定組合時)且方向1、方向2、……、方向n的角度範圍為左右對稱時,若導出有在成為左右對稱之方向上疊紋值成為最小之配線間距和角度,則可以將該資訊轉用於成為左右對稱之另一個方向(角度轉換為左右對稱的角度)。例如,當方向為2個時,導出方向1的角度範圍為0度以上且小於90度並且疊紋值成為最小之配線間距和角度,即使該配線間距和角度(左右對稱的角度)為方向2的角度範圍超過90度且180度以下,疊紋值亦會成為最小之配線間距及角度。
另外,雖然需要探索時間,但可以探索方向1、方向2、……、方向n的所有角度範圍0~180度(可以擴大各個方向的探索角度範圍並重疊)。如此容許重疊而分別探索寬的角度範圍,藉此有可能比不重疊更能夠減小疊紋值。這是因為,存在在特定的角度範圍內存在複數個疊紋值減小之角度之情況。例如,當在角度範圍0~180度中0度以上且小於45度的角度範圍內存在疊紋值變得最小之角度,而且還存在疊紋值變得其次小的角度時,若將方向1的配線圖案的角度設為在0度以上且小於45度的角度範圍內疊紋值變得最小之角度,將方向2的配線圖案的角度設為在相同之0度以上且小於45度的角度範圍內疊紋值變得其次小的角度,則比在與0度以上且小於45度的角度範圍不同之另一角度範圍內探索方向2的配線圖案的角度更能夠減小疊紋值。但是,當如此容許重疊而分別探索寬的角度範圍時,最後導出疊紋值總和成為最小之方向1、方向2、……、方向n的配線的間距與角度的組合時,需注意避免使方向1、方向2、……、方向n的角度變得相同。
又,可以限定方向1、方向2、……、方向n中改變配線間距和角度之方向。當方向為4個時,例如可以將方向2的角度設為67.5度,將方向3的角度固定為112.5度,並且與方向2和方向3一同將配線間距亦固定為既定值,僅對方向1和方向4,改變配線間距和角度而導出疊紋值成為最小之組合。 又,關於不包含非等間距之方向,無需進行“非等間距疊紋值計算處理”,只要對指定的配線間距和角度計算疊紋值即可。疊紋值的計算方法如已說明那樣,但現在簡單說明一下。首先,以指定的配線間距和角度製作配線的透射率圖案並導出二維頻率分佈。接著,由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和配線的透射率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導出疊紋成分。最後,對各疊紋成分乘以VTF之後,計算總和,將其作為疊紋值。
以下,關於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的計算處理(圖52的步驟S16),記載3種實施方法。 (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的實施方法1) 在圖53中示出本發明中之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的實施方法1的流程。 該方法中,預先準備既定根數的非等間距的配線間距的資訊,對該等間距全部進行評價。 首先,在步驟S30中,預先準備既定根數的非等間距的配線間距的資訊,獲取並指定既定根數的非等間距的配線間距的資訊。 接著,在步驟S32中,以所指定之配線間距製作配線的透射率圖案,並導出二維頻率分佈。
接著,在步驟S34中,使用像素排列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及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導出疊紋成分。 接著,在步驟S36中,由疊紋成分導出疊紋評價值。 接著,在步驟S38中,若疊紋評價值比所記憶之疊紋評價值變得良好,則記憶該變得良好之間距資訊。 接著,在步驟S40中,當在預先準備之既定根數的非等間距的配線間距的資訊中殘留有未求出疊紋評價值之既定根數的非等間距的配線間距的資訊且存在應指定之既定根數的非等間距的配線間距的資訊(是)時,返回到步驟S30,反覆進行步驟S30~步驟S38。 另一方面,當不存在應指定之既定根數的非等間距的配線間距的資訊(否)時,結束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的實施方法1。
關於非等間距的配線間距的資訊(非等間距的資訊),對等間距賦予預定之範圍的隨機數之方法簡單。 在圖52的流程中,對平均配線間距進行各種變更。因此,為了對各個平均配線間距隨意使用相同之非等間距資訊,以相對於平均間距之比率的資訊準備非等間距資訊為佳。例如,當既定根數為4根時,設為如下資訊。 -0.055154472 1.009144324 2.087233728 3.073827362 0.048012206 0.980814732 1.931622256 3.008651204 0.043818677 0.915255691 1.956276096 2.940351965 ……
上述係將4根配線與第1個配線的間距分別設為0、1、2及3並對其分別賦予-0.1~+0.1的範圍的隨機數而得到之間距的資訊。上述資訊由既定數的第1個~第4個配線的間距組合的資訊構成。組合的數量越多,越能夠以很多非等間距的組合來評價疊紋,發現疊紋更小的間距組合之概率升高(但是,探索時間延長)。如上所述,藉由以比率的資訊預先具備間距,能夠對任意的平均間距隨意使用。例如,對平均間距200μm,根據間距資訊“-0.055154472 1.009144324 2.087233728 3.073827362”能夠得到“-11μm 202μm 417μm 615μm”的非等間距組合。 又,在此,作為非等間距組合,在平均間距乘以比率的間距資訊之後將小數第1位進行了四捨五入。 疊紋成分的導出方法及疊紋評價值的導出方法如已所說明。作為疊紋評價值而導出VTF乘法運算後的各疊紋成分的強度的總和時的總和的導出方法,將在後面進行說明。
(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的實施方法2) 在圖54中示出本發明中之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的實施方法2的流程。 該方法係既定根數為4根的情況,對各配線在預定在等間距的配線的間距±之範圍內以預定之刻度變更間距來進行疊紋評價。 首先,在步驟S50中,作為第1個配線間距,在預定在等間距的配線的間距±之範圍內預先準備預定之刻度,並依序指定第1個配線間距。 接著,在步驟S52中,作為第2個配線間距,在預定在等間距的配線的間距±之範圍內預先準備預定之刻度,並依序指定第2個配線間距。 接著,在步驟S54中,作為第3個配線間距,在預定在等間距的配線的間距±之範圍內預先準備預定之刻度,並依序指定第3個配線間距。 接著,在步驟S56中,作為第4個配線間距,在預定在等間距的配線的間距±之範圍內預先準備預定之刻度,並依序指定第4個配線間距。
接著,在步驟S58中,以所指定之第1個、第2個、第3個及第4個配線間距製作配線的透射率圖案,並導出二維頻率分佈。 接著,在步驟S60中,使用像素排列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及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導出疊紋成分。 接著,在步驟S62中,由疊紋成分導出疊紋評價值。 接著,在步驟S64中,若疊紋評價值比所記憶之疊紋評價值變得良好,則記憶該變得良好之間距資訊。 接著,在步驟S66中,若殘留有應指定之第4個配線間距,則對當前的第4個配線間距增加或減少預先準備之刻度而具有應指定之新的第4個配線間距,並返回到步驟S56,反覆進行步驟S56~步驟S64。 在步驟S66中,若未殘留應指定之第4個配線間距,則進入步驟S68。
接著,在步驟S68中,若殘留有應指定之第3個配線間距,則對當前的第3個配線間距增加或減少預先準備之刻度而具有應指定之新的第3個配線間距,並返回到步驟S54,反覆進行步驟S54~步驟S66。 在步驟S68中,若未殘留應指定之第3個配線間距,則進入步驟S70。 接著,在步驟S70中,若殘留有應指定之第2個配線間距,則對當前的第2個配線間距增加或減少預先準備之刻度而具有應指定之新的第2個配線間距,並返回到步驟S52,反覆進行步驟S52~步驟S68。 在步驟S70中,若未殘留應指定之第2個配線間距,則進入步驟S72。 接著,在步驟S72中,若殘留有應指定之第1個配線間距,則對當前的第1個配線間距增加或減少預先準備之刻度而具有應指定之新的第1個配線間距,並返回到步驟S50,反覆進行步驟S50~步驟S70。 在步驟S72中,若未殘留應指定之第1個配線間距,則結束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的實施方法2。
由於存在既定根數的間距變得相同之組合,所以為了縮短最優化時間,省略該組合為較佳。可以預先準備省略了相同間距的組合之間距資訊,並利用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的實施方法1進行最優化。 與圖53所示之實施方法1相比,圖54所示之實施方法2能夠包羅地進行探索,但存在需要探索時間之缺點。
(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的實施方法3) 在圖55示出本發明中之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的實施方法3的流程。 該方法係僅反覆進行既定次數的探索之方法。 首先,在步驟S80中,指定改變非等間距的配線間距之配線。首先,可以指定第1個配線,亦可以指定其他順序的配線。 接著,在步驟S82中,預先準備配線間距的資訊,獲取並指定配線間距的資訊。 接著,在步驟S84中,將所指定之配線設定為所指定之配線間距來製作配線的透射率圖案,並導出二維頻率分佈。
接著,在步驟S86中,使用像素排列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及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導出疊紋成分。 接著,在步驟S88中,由疊紋成分導出疊紋評價值。 接著,在步驟S90中,當在預先準備之配線間距的資訊中殘留有未求出疊紋評價值之配線間距的資訊且存在應指定之配線間距的資訊時,返回到步驟S82,反覆進行步驟S82~步驟S88。 另一方面,當不存在應指定之配線間距的資訊時,進入步驟S92。 在步驟S92中,更新為疊紋評價值最良好之配線間距。 接著,在步驟S94中,判斷改變配線間距之次數是否已完成既定次數。 當未完成既定次數(否)時,返回到步驟S80,反覆進行步驟S80~步驟S92。 當已完成既定次數(是)時,結束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的實施方法3。
圖55所示之方法係當既定的根數為4根時以第1個配線→第2個配線→第3個配線→第4個配線→第1個配線→……的順序反覆進行既定次數的探索者。順序可以從第1至第4依序進行,亦可以隨機地選擇。 對所指定之配線,將配線間距從當前的間距±(增減)既定量而導出疊紋評價值。單純地,將當前的間距設為p而以p+a、p、p-a的間距進行評價即可。其中,由於已導出間距p的疊紋評價值,所以無需重新導出。對所指定之配線,更新為疊紋評價值最良好之間距。 圖55所示之方法比圖54所示之方法不需要探索時間。又,圖55所示之方法比圖53所示之方法能夠更細地探索。但是,存在容易陷入局部解之缺點。 以上的圖52~圖55所示之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係與和導電性薄膜的透明基體的有無無關地實施之配線部的配線圖案有關者,並未規定透明基體,亦能夠說係至少具有配線部之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亦即,圖52~圖55可以說係表示本發明的導電性構件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的流程者。
(實施的注意事項) 在專利文獻3中揭示有對菱形配線的間距賦予不規則性來判定疊紋評價值成為閾值以下之配線圖案。但是,該方法中存在課題。係“利用閾值排除強度小的疊紋成分”。 在該方法中,除了原本欲選定之“被人眼辨識之低頻區域的疊紋成分少的配線圖案”以外,還會選定閾值以下的疊紋成分多的配線圖案。 本來,若對配線的間距賦予不規則性,則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會增加,但在該情況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必然會增加。這是因為,無論對配線間距賦予或不賦予不規則性,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平方和亦不會變,因此根據巴色伐(parseval)定理,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的功率(強度的平方)的總和不會變。功率(強度的平方)的總和不變而頻率成分增加意味著強度的總和增加。而且,配線圖案的強度的總和增加意味著疊紋成分的強度的總和亦增加。亦即,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增加之結果,疊紋成分亦必然地增加而其強度(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乘法運算值)的總和亦增加。 其結果,乘以VTF之後的疊紋成分的強度的總和亦具有增加之傾向。認為在該種傾向下賦予不規則性而選定了疊紋評價值(VTF乘法運算後的疊紋成分的強度的總和)低的配線圖案時,具有選定強度為閾值以下的疊紋成分多的配線圖案(將成為閾值以下之疊紋成分從評價值中排除)之傾向。亦即,認為即使賦予不規則性來進行探索,由“增加成為閾值以下之疊紋成分”所引起之疊紋評價值的減小亦大於本來作為目標之由“使各疊紋成分的頻率比被人眼辨識之低頻區域更偏向高頻側”所引起之疊紋評價值的減小,具有選定該種配線圖案之傾向。
本發明人如專利文獻3的方法那樣設定疊紋成分的強度的閾值並利用實施方法探索了本發明的配線圖案之結果,導出了如上所述的配線圖案。該種配線圖案係在閾值以下附近分佈有複數個疊紋成分,若稍微減小閾值而導出疊紋評價值,則與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比疊紋評價值反而差,並不是較佳的圖案。然而,當利用閾值不排除強度小的疊紋成分時,如本發明的配線圖案那樣,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比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必然會產生強度小的很多頻率成分,因此如上所述,具有疊紋評價值增加之傾向,未能充分選定最佳的配線圖案。
在此,在過去的視覺研究中得到了表示“複數個頻率被重疊之圖案的可見性並不是各頻率的可見性的線性和,而是非線性和”之實驗結果。因此,本發明中,即使在將配線圖案設為非等間距而使頻率成分比等間距增加之情況下,亦為了能夠導出準確的疊紋評價值而充分導出最佳的配線圖案,由各疊紋成分得到疊紋評價值,作為該種方法,並不是“利用閾值排除強度少的疊紋成分而導出強度的總和(線性和)”,又,亦不是“在無閾值之狀態下導出強度的總和(線性和)”,而設為“導出各疊紋成分的強度的非線性總和”之方法。在過去的視覺研究中主要提出有以下2種模型,並使用該等方法。 首先,利用非線性函數(設想從亮度對比(contrast)向心理對比變換之函數(轉換函數)。)對各疊紋成分的強度進行變換之後,將其總和(線性和)作為疊紋評價值而導出。在此,作為非線性變換函數(轉換函數),以Hamerly等或Wilson等所提出之式為代表提出有各種變換式,因此使用該等式中的任一個來進行變換。
或者,將各疊紋成分的強度的概率性的加法運算值作為疊紋評價值而導出。在此,作為概率性的加法運算式,使用由Quick等提唱之下述式(2)來導出疊紋評價值I。 I=(Σ(R[i])x1/x ……(2) 其中,R[i]表示疊紋的第i個頻率成分的強度亦即VTF乘法運算後的各疊紋成分。 又,概率加法運算的次數x採用在過去的視覺研究中作為對視覺實驗結果良好地擬合(fit)之次數而提出之1~4的範圍中的任一值。在此,當次數x為1時,上述式(2)意味著將各疊紋成分的強度的總和(線性和)作為疊紋評價值而導出。在該情況下,如上所述,如本發明的配線圖案那樣,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具有疊紋評價值比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增大之傾向,因此難以選定充分最佳的配線圖案。然而,在該情況下,亦至少能夠選定疊紋比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少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因此作為次數x,還採用值1。作為代表性的次數x,採用由Quick提出之值2。
如已說明,當將配線圖案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時,具有配線圖案其本身的可見性比等間距變差之傾向(作為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產生等間距中所沒有的低頻成分),因此不僅評價疊紋,還評價配線圖案其本身的可見性為較佳。 上述式(7)中,不僅是第4行的式所表示之各疊紋成分,而且將第3行的式所表示之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亦編入疊紋評價值中,藉此能夠簡單地進行評價。具體而言,在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中還包含頻率0(相當於上述式(7)的A0)即可。其結果,在根據圖14的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15(或圖24)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來導出圖16(或圖25)所示之疊紋成分時,作為與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0(相當於上述式(7)的A0)之疊紋成分而導出上述式(7)的第3行的式所表示之各成分,然後編入到乘以VTF而導出之總和值(疊紋評價值)中。
關於本發明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在將2個方向以上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中,可以僅在1個方向上為非等間距,亦可以在所有方向上為非等間距。 本發明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係將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為較佳。其原因在於,為了確保透射率,每單位面積的配線的根數存在上限。當每單位面積的配線的根數存在上限時,配線圖案的方向少時能夠增加每1個方向的配線的根數,其結果,能夠縮小配線間距。而且,配線間距窄時難以產生疊紋。具體而言,配線間距窄時頻率分佈中之各成分的頻率分離,因此難以產生接近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成分,從而難以產生低頻的疊紋。又,配線間距窄時對基於本發明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疊紋減少亦有利。這是因為,在本發明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與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比產生低頻成分,但配線間距的窄時最小頻率升高,因此如本發明的那樣,即使設為非等間距而產生低頻成分,由其所引起之對配線圖案的可見性之影響亦小。亦即,在對配線圖案的可見性不產生影響之範圍內能夠更自由地將間距最優化而減少疊紋。如此,配線圖案的方向少時對疊紋及配線圖案的可見性有利,但為了防止導電性薄膜作為觸控感測器之功能欠缺,需要最少2個方向。亦即,為了即使配線斷線亦維持感測器功能,需要將至少2個方向的配線重疊而具有交點且具有複數個通向電極之路徑(電流的路徑)之圖案。因此,將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為較佳。
當配線圖案為2層結構時,傾斜觀察時有時2層的配線圖案的位置(相位)偏離,但在該情況下,作為圖15及圖24所示之配線圖案的頻率分佈,不僅導出從正面觀察時的頻率分佈,而且還導出從傾斜的任意方向觀察時的頻率分佈,並同樣地導出疊紋成分並進行VTF乘法運算而導出疊紋評價值,從而導出該疊紋評價值的最差值比等間距配線圖案良好之非等間距配線圖案即可。 在配線圖案為2層結構的情況下,不僅包括正面觀察,還包括從任意方向的傾斜觀察在內,從至少1個方向觀察時,若係疊紋評價值比等間距配線圖案小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則具有本發明的特徵。又,同樣地,不僅包括正面觀察,還包括從任意方向的傾斜觀察在內,從至少1個方向觀察時,若係“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分佈”或“由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導出之疊紋成分的分佈”或“配線圖案的間距”滿足如上所述之本發明的配線圖案的特徵之非等間距配線圖案,則具有本發明的特徵。
在OELD的情況下,有對於RGB中至少2個顏色,像素排列圖案不同之(例如,PenTile排列)顯示器。在該種顯示器的情況下,對於R、G、B中至少2個顏色,像素排列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不同,因此疊紋亦不同。在該種顯示器的情況下,需為減少R、G、B全部的疊紋之配線圖案。在該情況下,對R、G、B的各顏色導出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分佈,由該等與配線圖案的頻率分佈,對R、G、B的各顏色導出疊紋成分並進行VTF乘法運算而導出疊紋評價值,從而導出該疊紋評價值的最差值比等間距配線圖案良好之非等間距配線圖案即可。即使在R、G、B的像素排列圖案不同之情況下,在R、G、B中的任一顏色中,若係疊紋評價值比等間距配線圖案小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則具有本發明的特徵。又,同樣地,在R、G、B中的任一顏色中,若係“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的分佈”或“由像素排列圖案和配線圖案導出之疊紋成分的分佈”或“配線圖案的間距”滿足如上所述之本發明的配線圖案的特徵之非等間距配線圖案,則具有本發明的特徵。
如圖2、圖5、圖30及圖37所示,在將直線配線沿2個方向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中,如圖56所示,對於如圖11所示之左右對稱的像素排列圖案,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21i與21j的傾斜角度可以不同。亦即,如圖56所示,如本發明的配線圖案可以為將傾斜角度不同之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21i及21j重疊而成之左右非對稱配線圖案25f。在此,作為左右對稱的像素排列圖案,能夠以“至少各像素的位置為左右對稱”來定義。另外,亦能夠以“還包括各像素的形狀及尺寸在內為左右對稱”來定義。 本發明中,如圖56所示,作為有時配線圖案左右為非對稱為佳之原因,可以舉出“當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的平均間距不同時,各個直線配線的疊紋成為最良好之方向(角度)未不一定相同”及“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所成之角度越接近直角(90度),作為觸控感測器,二維的接觸位置檢測的精度就越高”。 圖56係表示對於如圖11所示之左右對稱的像素排列圖案,按照圖52所示之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在配線的透射率的觀點上對每單位面積的配線的根數設定限制之後導出之、疊紋值總和變得良好之配線圖案的1例者。在該種例子中,由於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的平均間距不同,所以在各個直線配線中疊紋值變得良好之方向(角度)不同。又,在該種例子中,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均朝向右方向。如該種例子那樣,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均朝向右方向或左方向之例子當然亦包含於本發明中。
然而,在將直線配線沿2個方向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中,2個方向所成之角度越接近直角(90度),作為觸控感測器,二維的接觸位置檢測的精度就越高。又,當配線層存在2層以上時,例如從傾斜觀察時等,各層的配線圖案的位置有可能產生偏離。而且,有可能因該偏離而直線配線的間距發生變化,但在該情況下,根據各層的配線圖案的偏離方向和直線配線的方向而直線配線的間距的變化程度不同。當偏離方向與直線配線的方向所成之角度為直角(90度)時,間距不變,當偏離方向與直線配線的方向相同時,間距的變化最大。藉此,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所成之角度越接近直角(90度),即使各層的配線圖案的位置偏離,亦不會依賴於該偏離方向而將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的總間距變化越小,因此,由該配線圖案的間距的變化所引起之疊紋的產生和/或配線圖案的可見性下降小。又,如本發明那樣,在疊紋可見性的觀點上將配線圖案的間距最優化之技術中,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所成之角度接近直角(90度)尤其有效。根據以上,2個方向的直線配線所成之角度並不特別限制,但40度~140度(90度±50度)的範圍為較佳,60度~120度(90度±30度)的範圍為更佳,75度~105度(90度±15度)的範圍為進一步較佳。
又,直線配線的平均間距並不特別限制,但30μm~600μm為較佳。其原因在於,若平均間距窄,則透射率降低,相反地,若平均間距寬,則金屬細線容易變得顯眼,導致可見性下降。為了使透射率在能夠容許之範圍內且降低金屬細線的可見性,平均間距在上述範圍內為較佳。 本發明的特徵為,係在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其至少2根金屬細線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在該情況下,如上所述,藉由將金屬細線的間距設為非等間距,與等間距的情況相比,配線圖案的最小頻率降低,因此需注意避免使配線圖案被辨識。因此,為了在對配線圖案的可見性不產生影響之範圍內將間距充分最優化而減少疊紋,平均間距係300μm以下為較佳,200μm以下為更佳,150μm以下為進一步較佳。
本發明的特徵為,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線配線(1個方向的線配線)係直線配線。然而,本發明中,金屬細線無需為完全的直線,只要在既定的範圍內,則亦可以彎曲。本發明中之直線配線能夠如下定義。 本發明中,在1個方向的線配線的透射率的二維頻率分佈中,當線配線的頻率成分僅集中於某一特定的方向上時,該線配線能夠視為直線配線。具體而言,在線配線的透射率的二維頻率分佈中,將頻率零的成分除外,若以某一特定的方向為中心從-10度以上至+10度以下的角度範圍中之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相對於所有頻率成分(頻率零的成分除外)的強度的總和為既定的比率以上,則能夠視為直線配線。在此,既定的比率為30%,更佳為45%,進一步較佳為55%。又,某一特定的方向係指0度以上且小於360度的角度範圍中之任意角度中某一角度的方向和與該角度相差180度之角度的方向這兩者。亦即,以某一特定的方向為中心之從-10度以上至+10度以下的角度範圍中之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中還包含共軛關係的頻率成分(相差180度之角度的方向(相反方向)的頻率成分)的強度。
在此,例如作為線配線的例子,示出圖57~圖59所示之線配線。又,在圖60~圖62中分別示出圖57~圖59所示之線配線的透射率的二維頻率分佈。另外,為了容易觀察強度,頻率分佈適當地調整了強度縮尺(scale)。又,頻率零的成分除外。圖57所示之線配線23a係完全的直線在橫向上排列而成之直線配線,圖60所示之頻率分佈亦僅集中在水平方向上。相對於此,圖59所示之線配線23c的構成配線之線為COS波的形狀,圖62所示之頻率分佈不僅在水平方向,還在周圍的方向上擴大,因此無法視為直線配線。另一方面,圖58所示之線配線23b的構成配線之線稍微呈COS波形狀,但圖61所示之頻率分佈幾乎集中在水平方向上,因此可視為直線配線。
圖63係表示在線配線的透射率的二維頻率分佈中,將水平方向視為角度0度,以從-90度至+90度的各個方向(及除此以外,與各個方向相差180度之角度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為中心從-10度以上至+10度以下的角度範圍中之頻率成分(頻率零的成分除外)的強度的總和相對於所有頻率成分(頻率零的成分除外)的強度的總和之比率之曲線圖。在圖63中,實線為圖57所示之線配線23a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比率的曲線圖,一點虛線為圖58所示之線配線23b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比率的曲線圖,點線為圖59所示之線配線23c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比率的曲線圖。若觀察以作為某一特定的方向之水平方向亦即角度0度的方向(及除此以外,角度180度的方向)為中心之-10度以上且+10度以下的角度範圍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的比率,則在圖57所示之線配線23a的情況下,比率當然為100%,能夠視為直線配線。在圖58所示之線配線23b的情況下,比率為55%以上,該等亦能夠視為直線配線。另一方面,在圖59所示之線配線23c的情況下,比率小於30%,可知無法視為直線配線。
上述導電性薄膜11的虛設電極部26等虛設電極部如WO2013/094729中所記載之非導電圖案那樣係在第1配線部16a中,在相鄰之第1電極部17a之間以與第1電極部17a電絕緣(斷線)之方式設置者,又,係在第2配線部16b中,在相鄰之第2電極部17b之間以與第2電極部17b電絕緣(斷線)之方式設置者,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當第1電極部17a和/或第2電極部17b中的至少一個的直線配線21a的間距寬時,如圖66所示,可以在網格狀的配線圖案25a的1個開口部22中,在一個直線配線21a的金屬細線14之間,以從被重疊之其他方向的直線配線21b的一個金屬細線14朝向另一個金屬細線14或者相反地從另一個金屬細線14朝向一個金屬細線14而前端不與任何金屬細線14連接亦即斷線(斷路)或者在中途中斷之方式,與一個直線配線21a的金屬細線14平行地將新的金屬細線14拉伸而形成電極內虛設圖案部27。又,相反地,可以在一個直線配線21b的金屬細線14之間,以另一個直線配線21a的一個金屬細線14朝向另一個金屬細線14或者相反地從另一個金屬細線14朝向一個金屬細線14而前端斷線(斷路)或者在中途中斷之方式,與一個直線配線21b的金屬細線14平行地將新的金屬細線14拉伸而形成電極內虛設圖案部27。另外,亦可以從形成該電極內虛設圖案部27之金屬細線14進一步與其他方向的直線配線21的金屬細線14平行地分支而形成電極內虛設圖案部27。當然,分支之金屬細線14的前端斷線(斷路)或者在中途中斷而不與任何金屬細線14連接。圖66所示之例子係表示僅形成於網格狀的配線圖案的1個開口部之電極內虛設圖案部27者,但在其他開口部中當然亦可以同樣地形成有電極內虛設圖案部27。
如此,藉由形成電極內虛設圖案部27,具有如下效果。一般而言,若縮小電極部的金屬細線的間距,則電極的寄生容量增大,其結果,導致觸控位置的檢測精度下降。另一方面,若為了提高檢測靈敏度而擴大金屬細線的間距,則金屬細線容易變得顯眼,導致可見性下降。又,導致容易產生由像素排列圖案與電極部的金屬細線的配線圖案的干涉所引起之疊紋。因此,擴大電極部的金屬細線的間距並減小電極的寄生容量來提高觸控位置檢測精度,另一方面,藉由形成電極內虛設圖案部來縮小電極部的金屬細線與電極內虛設圖案部的金屬細線的組合的間距而降低金屬細線的可見性,又,能夠使疊紋難以產生。 另外,當如此形成電極內虛設圖案部時,本發明中,在存在複數個由電極部的金屬細線與電極內虛設圖案部的金屬細線的組合所形成之配線圖案、進而存在複數個配線層之情況下,使在疊紋的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包含於由該等配線層中之配線圖案的重合而形成之合成配線圖案中,並利用該合成配線圖案來改善由與顯示器的干涉而產生之疊紋的可見性。例如,在圖7所示之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薄膜11的情況下,使在疊紋的可見性的觀點上被最優化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包含於由2層的配線層28a及配線層28b中1個配線層28a中之第1電極部17a的金屬細線與電極內虛設圖案部的金屬細線的組合所形成之配線圖案及合成配線圖案中,並利用該合成配線圖案來改善由與顯示器的干涉而產生之疊紋的可見性,該合成配線圖案係藉由虛設電極部26的配線圖案的組合和由另一個配線層28b中之第2電極部17b的金屬細線與電極內虛設圖案部的金屬細線的組合所形成之配線圖案的重合而形成。 作為其他虛設電極部的形態,有WO2013/094729中所記載之子非導電圖案的形態。
另外,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係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之導電性薄膜,其中導電性薄膜具有:透明基體;及配線部,形成於透明基體的至少一個面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線配線包含在至少1個方向上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網格狀的配線圖案係重疊於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在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根金屬細線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 又,可如下: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係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之導電性薄膜,其中導電性薄膜具有:透明基體;及配線部,形成於透明基體的至少一個面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配線部具有將直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該直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配線圖案係重疊於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在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根金屬細線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
又,可如下:本發明的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係如下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該導電性薄膜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且具有透明基體和配線部,該配線部形成於透明基體的至少一個面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配線部具有將直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配線圖案,該直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其中配線圖案係重疊於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至少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為非等間距的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獲取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對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既定根數的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分別獲取配線圖案的透射率,對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分別導出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並且導出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由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和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導出疊紋的各頻率成分,使人的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如此計算出之疊紋的各頻率成分而求出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亦即疊紋評價值,製作如此求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小於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的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以上,對本發明之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舉出各種實施形態及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及實施例,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則當然可以進行各種改良和/或設計的變更。
10、11、11A‧‧‧導電性薄膜 12、12a、12b‧‧‧透明支持體 14‧‧‧金屬製的細線(金屬細線) 16、16a、16b‧‧‧配線部 17、17a、17b‧‧‧電極部 18、18a、18b‧‧‧黏接層 20、20a、20b‧‧‧保護層 21、21a、21b、21c、21d、21e、21f、21g、21i、21j‧‧‧直線配線 22、22a、22b、22c、22d‧‧‧開口部 23a、23b、23c‧‧‧線配線 24‧‧‧配線圖案 24a‧‧‧第1(上側)配線圖案 24b‧‧‧第2(下側)配線圖案 25a、25b、25e、25f‧‧‧包含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 25c‧‧‧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25d‧‧‧2個方向的配線的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 26‧‧‧虛設電極部 27‧‧‧電極內虛設圖案部 28、28a、28b‧‧‧配線層 30、30a‧‧‧顯示單元 32、32r、32g、32b‧‧‧像素 34‧‧‧黑矩陣(BM) 36‧‧‧區域 38‧‧‧像素排列圖案 40‧‧‧顯示裝置 42‧‧‧輸入面 44‧‧‧觸控面板 46‧‧‧框體 48‧‧‧覆蓋構件 50‧‧‧電纜 52‧‧‧可撓性基板 54‧‧‧檢測控制部 56‧‧‧黏接層 58‧‧‧接觸體 Prb、P1b~P4b、Pra、P1a~P4a‧‧‧間距 Pv‧‧‧垂直像素間距 Ph‧‧‧水平像素間距
圖1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的一例之局部剖面圖。 圖2係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之導電性薄膜的配線部的網格狀的配線圖案的一例之平面圖。 圖3係示意性地表示圖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平面圖。 圖4係示意性地表示圖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另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平面圖。 圖5係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之導電性薄膜的配線部的網格狀的配線圖案的另一例之平面圖。 圖6係示意性地表示圖5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另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平面圖。 圖7係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的一例的示意性地局部剖面圖。 圖8A係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的一例的示意性地局部剖面圖。 圖8B係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之導電性薄膜的一例的示意性地局部剖面圖。 圖9係表示適用本發明之導電性薄膜之顯示單元的一部分像素排列圖案的一例之概略說明圖。 圖10係組裝有圖1所示之導電性薄膜之顯示裝置的一實施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11係示意性地表示圖9所示之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的一例之平面圖。 圖12係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配線的透射率的圖案)之平面圖。 圖13係示意性地表示圖1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平面圖。 圖14係圖11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15係圖1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16係標繪有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15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之圖。 圖17係表示圖16所示之各疊紋成分乘以人眼的視覺特性的靈敏度而得到之結果之圖。 圖18A係表示人眼的視覺特性的靈敏度之視覺傳遞函數的曲線圖。 圖18B係表示人眼的視覺特性的靈敏度之另一視覺傳遞函數的曲線圖。 圖19係圖1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4根配線的透射率的一維輪廓(profile)。 圖20係圖19所示之4根配線的第2個配線的透射率的一維輪廓。 圖21係圖19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一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22係圖2所示之最優化結果的4根配線的透射率的一維輪廓。 圖23係圖2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一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24係圖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25係標繪有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之圖。 圖26係表示圖25所示之各疊紋成分乘以人眼的視覺特性的靈敏度而得到之結果之圖。 圖27係512根配線為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28係標繪有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27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之圖。 圖29係表示圖28所示之各疊紋成分乘以人眼的視覺特性的靈敏度而得到之結果之圖。 圖30係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之導電性薄膜的配線部的網格狀的配線圖案的一例之平面圖。 圖31係示意性地表示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的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平面圖。 圖32係示意性地表示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另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之不同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平面圖。 圖33係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34係標繪有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30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之圖。 圖35係圖34所示之疊紋成分中根據圖31所示之直線配線計算出之疊紋成分。 圖36係圖34所示之疊紋成分中根據圖32所示之直線配線計算出之疊紋成分。 圖37係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之導電性薄膜的配線部的網格狀的配線圖案的另一例之平面圖。 圖38係示意性地表示圖37所示之配線圖案的1個方向的直線配線中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平面圖。 圖39係圖37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40係標繪有由圖1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各頻率成分和圖39所示之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成分之圖。 圖41係圖40所示之疊紋成分中根據圖38所示之直線配線計算出之疊紋成分。 圖42係表示圖35所示之各疊紋成分乘以人眼的視覺特性的靈敏度而得到之結果之圖。 圖43係表示圖41所示之各疊紋成分乘以人眼的視覺特性的靈敏度而得到之結果之圖。 圖44係表示圖12所示之配線的透射率圖案的一維輪廓以及主配線頻率成分的cos波及sin波之曲線圖。 圖45係表示圖44所示之配線的透射率圖案的一維輪廓乘以cos波而得到之輪廓之曲線圖。 圖46係表示圖2所示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配線的透射率圖案)的一維輪廓以及主配線頻率成分的cos波及sin波之曲線圖。 圖47係表示圖46所示之配線的透射率圖案的一維輪廓乘以cos波而得到之輪廓之曲線圖。 圖48係表示圖31所示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配線的透射率圖案)的一維輪廓以及主配線頻率成分的cos波及sin波之曲線圖。 圖49係表示圖48所示之配線的透射率圖案的一維輪廓乘以cos波而得到之輪廓之曲線圖。 圖50係表示圖38所示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配線的透射率圖案)的一維輪廓以及主配線頻率成分的cos波及sin波之曲線圖。 圖51係表示圖50所示之配線的透射率圖案的一維輪廓乘以cos波而得到之輪廓之曲線圖。 圖52係表示本發明之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 圖53係表示本發明中之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 圖54係表示本發明中之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方法的另一例之流程圖。 圖55係表示本發明中之非等間距配線圖案的疊紋值計算處理方法的另一例之流程圖。 圖56係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之導電性薄膜的配線部的網格狀的配線圖案的另一例之平面圖。 圖57係示意性地表示導電性薄膜的配線部的線配線的一例之平面圖。 圖58係示意性地表示導電性薄膜的配線部的線配線的另一例之平面圖。 圖59係示意性地表示導電性薄膜的配線部的線配線的另一例之平面圖。 圖60係圖57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61係圖58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62係圖59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63係表示在圖60~圖62所示之配線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中既定的角度範圍中之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相對於所有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之比率之曲線圖。 圖64係示意性地表示適用本發明之導電性薄膜之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的亮度圖案的另一例之平面圖。 圖65係圖64所示之像素排列圖案的二維頻率分佈的圖。 圖66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網格狀的配線圖案的1個開口部內的電極內虛設圖案部的一例之平面圖。
14‧‧‧金屬製的細線(金屬細線)
16‧‧‧配線部
21、21a、21b‧‧‧直線配線
22、22a、22b、22c、22d‧‧‧開口部
24‧‧‧配線圖案
25a‧‧‧包含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之配線圖案
28‧‧‧配線層
Prb、P1b~P4b、Pra、P1a~P4a‧‧‧間距

Claims (32)

  1. 一種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其中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小於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該疊紋評價值係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該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係使人的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由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和該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的各頻率成分而得到。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視覺響應特性以下述式(1)所表示之視覺傳遞函數VTF給出,k
    Figure 108110730-A0305-02-0103-74
    log(0.238/0.138)/0.1 VTF=1 k>log(0.238/0.138)/0.1 VTF=5.05e-0.138k(1-e0.1k) k=πdu/180......(1)其中,log為自然對數;k為以立體角定義之空間頻率,單位為週期/deg;u為以長度定義之空間頻率,單位為週期/mm;d為100mm~1000mm的範圍內的觀察距離,單位為m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視覺響應特性的觀察距離d為300mm~800mm中的任一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當將該疊紋評價值設為I時,該疊紋評價值I係利用下述式(2)由該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導出者,I=(Σ(R[i])x)1/x......(2)其中,R[i]為疊紋的第i個頻率成分的強度,次數x為1~4中的任一值。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次數x為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疊紋評價值係利用該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非線性和導出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疊紋評價值還包含由該像素排列圖案的頻率0和該配線圖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該疊紋的頻率成分。
  8. 一種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具有由複數個 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其中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在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強度小於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強度。
  9. 一種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其中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在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頻 率大於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頻率。
  10. 一種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其中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頻率以下,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疊紋評價值小於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疊紋評價值,該疊紋評價值係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該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係使人的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由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和該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的各頻率成分而得到。
  11. 一種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具有由複數 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其中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頻率下,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強度小於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強度。
  12. 一種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其中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 在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強度小於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強度。
  13. 一種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其中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頻率下,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強度小於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強度。
  14. 一種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 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其中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在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將該既定根數設為n且將各個金屬細線設為金屬細線1、金屬細線2、......及金屬細線n時,距該金屬細線1之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p至少滿足下述條件1和條件2中的任一個,條件1:間距p屬於(N-d)*T<p<(N+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與間距p屬於(N+0.5-d)*T<p<(N+0.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的差分為1根以下,條件2:間距p屬於(N+0.25-d)*T<p<(N+0.2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與間距p屬於(N+0.75-d)*T<p<(N+0.7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的差分為1根以下,其中,T為將在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頻率設為F而以1/F給出之週期,N為0或正的整數且為將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間距設為PA而(n*PA/T)以下的整數,d為0.025~0.25的範圍中的任一值。
  15. 一種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其中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在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將該既定根數設為n且將各個金屬細線設為金屬細線1、金屬細線2、......及金屬細線n時,距該金屬細線1之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p至少滿足下述條件1和條件2中的任一個,條件1:間距p屬於(N-d)*T<p<(N+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與間距p屬於(N+0.5-d)*T<p<(N+0.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的差分為1根以下,條件2:間距p屬於(N+0.25-d)*T<p<(N+0.2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與間距p屬於(N+0.75-d)*T<p<(N+0.75+d)*T的區間之金屬細線的根數的差分為1根以下,其中,T為將在僅由該金屬細線1、金屬細線2、......及金屬細線n中的任一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圖案中成為對疊紋貢獻最大的該疊紋的頻率成分的原因之該金屬細線的配線圖案的頻率成分的頻率設為F而以1/F給出之週期,N為0或正的整數且為將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 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間距設為PA而(n*PA/T)以下的整數,d為0.025~0.25的範圍中的任一值。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像素排列圖案係黑矩陣圖案。
  17. 一種導電性構件,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該配線部具有2個方向以上的該線配線中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之平均間距與其他的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之平均間距不同之配線圖案。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2個方向以上的該線配線中平均間距最窄的方向的線配線的配線圖案係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2個方向以上的所有方向的該線配線的該複數個金屬細線全部由直線構成。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既定根數為16根以下。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該線配線沿2個方向重疊而成之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且所有該複數個金屬細線係直線。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將該線配線沿2個方向重疊而成之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係左右非對稱的配線圖案。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2個方向的該線配線所成之角度為40度~140度。
  24. 一種導電性構件,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2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2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所成之角度為60度~120度,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沿該2個方向以上重疊之該線配線中至少1個方向的線配線之平均間距為30μm~600μm。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其中該平均間距為300μm以下。
  27. 一種導電性薄膜,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具有:透明 基體;及配線部,形成於該透明基體的至少一個面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其中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其中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小於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該疊紋評價值係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該疊紋的各頻率成分的強度係使人的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由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和該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出之疊紋的各頻率成分而得到。
  28. 一種顯示裝置,其具備:顯示單元,以既定的像素排列圖案排列而成;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或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導電性薄膜,設置於該顯示單元上。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 該顯示單元係有機EL顯示器(OELD),紅色(R)、綠色(G)及藍色(B)中至少2個顏色的該像素排列圖案不同。
  30. 一種觸控面板,其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構件或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導電性薄膜。
  31. 一種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該導電性構件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且具有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之配線部,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其中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獲取該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對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分別獲取該配線圖案的透射率,對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分別導出該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並且導出該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由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和該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疊紋的各頻率成分, 使人的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如此計算出之該疊紋的各頻率成分而求出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亦即疊紋評價值,製作如此求出之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小於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的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32. 一種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該導電性薄膜設置於顯示裝置的顯示單元上且具有透明基體和配線部,該配線部形成於該透明基體的至少一個面且由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該配線部具有將線配線沿2個方向以上重疊而成之網格狀的配線圖案,該線配線由在1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金屬細線構成,其中至少1個方向的該線配線係該複數個金屬細線為直線的直線配線,該網格狀的配線圖案重疊於該顯示單元的像素排列圖案上,至少1個方向的該直線配線係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為等間距且該既定根數的各個金屬細線的間距中至少2個間距不同之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獲取該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對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由複數個直線的金屬細線構成、該既定根數的該金屬細線的重複間距與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相等且各個該金屬細線的間距相等之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分別獲取該配線圖案的透射率,對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分別導出該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並且導出該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由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及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的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和該像素排列圖案的亮度或透射率的二維傅立葉 頻率分佈的各頻率成分計算疊紋的各頻率成分,使人的視覺響應特性作用於如此計算出之該疊紋的各頻率成分而求出各頻率成分的強度的總和亦即疊紋評價值,製作如此求出之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小於該等間距的配線圖案中之疊紋評價值的該非等間距的配線圖案。
TW108110730A 2018-03-27 2019-03-27 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TWI793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9810 2018-03-27
JP2018059810 2018-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2724A TW201942724A (zh) 2019-11-01
TWI793288B true TWI793288B (zh) 2023-02-21

Family

ID=68061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0730A TWI793288B (zh) 2018-03-27 2019-03-27 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2559B2 (zh)
JP (1) JP7062609B2 (zh)
KR (1) KR102444527B1 (zh)
CN (1) CN111971644A (zh)
TW (1) TWI793288B (zh)
WO (1) WO20191891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24650B1 (ko) * 2018-03-27 2022-07-25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전성 부재, 도전성 필름, 이것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터치 패널, 도전성 부재의 배선 패턴의 제작 방법, 및 도전성 필름의 배선 패턴의 제작 방법
JP7062609B2 (ja) * 2018-03-27 2022-05-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導電性フィ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導電性部材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
JP2022029727A (ja) * 2020-08-05 2022-0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内蔵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および表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23009A1 (ja) * 2013-02-05 2014-08-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の評価方法
JP2015108884A (ja) * 2013-12-03 2015-06-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99150B2 (en) * 2009-10-29 2013-12-03 Atmel Corporation Touchscree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WO2013127450A1 (en) * 2012-02-29 2013-09-06 Sabanci Üniversitesi Self-reset asynchronous pulse frequency modulated droic with extended counting and having reduced quantization noise
JP5779535B2 (ja) 2012-03-30 2015-09-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のパターンの決定方法
JP5795746B2 (ja) * 2012-03-30 2015-10-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のパターンの決定方法
JP6031980B2 (ja) * 2012-12-04 2016-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
JP5943023B2 (ja) * 2013-07-08 2016-06-2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265021B2 (ja) * 2014-04-18 2018-01-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6014929A (ja) * 2014-06-30 2016-01-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の評価方法
JP6275618B2 (ja) * 2014-10-15 2018-02-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ィルム、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配線パターンの評価方法
JP6294506B2 (ja) * 2014-11-21 2018-03-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
JP6506992B2 (ja) 2015-03-13 2019-04-2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検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7407999A (zh) * 2015-03-26 2017-11-28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光透射性导电材料
JP6307468B2 (ja) * 2015-03-31 2018-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ィ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評価方法
CN108475141A (zh) * 2016-01-22 2018-08-3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性薄膜及触摸面板
WO2019021835A1 (ja) * 2017-07-27 2019-01-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KR102424650B1 (ko) * 2018-03-27 2022-07-25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전성 부재, 도전성 필름, 이것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터치 패널, 도전성 부재의 배선 패턴의 제작 방법, 및 도전성 필름의 배선 패턴의 제작 방법
JP7062609B2 (ja) * 2018-03-27 2022-05-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導電性フィ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導電性部材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
JP7015271B2 (ja) * 2018-05-21 2022-0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導電性フィ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導電性部材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23009A1 (ja) * 2013-02-05 2014-08-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の評価方法
JP2015108884A (ja) * 2013-12-03 2015-06-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22559B2 (en) 2022-05-03
TW201942724A (zh) 2019-11-01
KR20200124281A (ko) 2020-11-02
CN111971644A (zh) 2020-11-20
JP7062609B2 (ja) 2022-05-06
KR102444527B1 (ko) 2022-09-20
US20210013269A1 (en) 2021-01-14
JP2019175454A (ja) 2019-10-10
WO2019189187A1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7222B2 (ja) 導電性フイルムの評価方法
US11106254B2 (en) Conductive member, conductive film,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ouch panel, method of producing wiring pattern of conductive memb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wiring pattern of conductive film
TWI793288B (zh) 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CN107003777B (zh) 具有减少的摩尔纹图案的触摸显示系统
TWI621136B (zh) 具備導電膜的顯示裝置與觸控面版顯示裝置以及導電膜之圖案的決定方法
TWI630516B (zh) 導電膜、具備其的顯示裝置及導電膜的配線圖案的評價及決定方法
TWI587185B (zh) 導電性膜、具備該導電性膜的顯示裝置以及導電性膜的配線圖案的決定方法
KR101878250B1 (ko) 도전성 필름, 이것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도전성 필름의 평가 방법
KR101615949B1 (ko) 도전성 필름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터치 패널과 표시 장치
US11402961B2 (en) Conductive member, conductive film,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ouch panel, method of producing wiring pattern of conductive memb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wiring pattern of conductive film
KR20150041644A (ko) 도전성 필름, 그것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와 터치패널, 및 도전성 필름의 패턴의 결정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