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7439B - 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7439B
TWI787439B TW108102588A TW108102588A TWI787439B TW I787439 B TWI787439 B TW I787439B TW 108102588 A TW108102588 A TW 108102588A TW 108102588 A TW108102588 A TW 108102588A TW I787439 B TWI787439 B TW I7874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mulsion
layer
dispersed phase
molded body
harde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2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6744A (zh
Inventor
奥圭介
伊藤晃寿
藪浩
内田幸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6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6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74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743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26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by elimination of a solid phase from a macromolecular composition or article, e.g. leaching o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7/00Shaping techniqu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29C39/00 - B29C65/00, B29C70/00 or B29C73/00
    • B29C67/20Shaping techniqu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29C39/00 - B29C65/00, B29C70/00 or B29C73/00 for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e.g. of foam plastics, coarse-pored
    • B29C67/202Shaping techniqu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29C39/00 - B29C65/00, B29C70/00 or B29C73/00 for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e.g. of foam plastics, coarse-pored comprising elimination of a solid or a liquid ingredi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004Use of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the chemical constitution of which is unknown, broadly defined, or irreleva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28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by elimination of a liquid phase from a macromolecular composition or article, e.g. drying of coagulum
    • C08J9/283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by elimination of a liquid phase from a macromolecular composition or article, e.g. drying of coagulum a discontinuous liquid phase emulsified in a continuous macromolecular pha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40Mixing liquids with liquids; Emulsifying
    • B01F23/41Emulsifying
    • B01F23/414Emulsify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emulsion
    • B01F23/4141High internal phase ratio [HIPR] emulsions, e.g. having high percentage of internal phase, e.g. higher than 60-90 % of water in oil [W/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9/00Shaping by casting, i.e. introduc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into a mould or between confining surfaces without significant moulding pres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9/003Shaping by casting, i.e. introduc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into a mould or between confining surfaces without significant moulding pressure;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hoice of material
    • B29C39/006Monomers or pre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9/00Shaping by casting, i.e. introduc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into a mould or between confining surfaces without significant moulding pres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9/02Shaping by casting, i.e. introduc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into a mould or between confining surfaces without significant moulding pressur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39/04Shaping by casting, i.e. introduc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into a mould or between confining surfaces without significant moulding pressur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using movable moulds not appli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10/0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1/00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 C08J2201/02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pre- or post-treatments
    • C08J2201/026Crosslinking before of after foam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1/00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 C08J2201/02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pre- or post-treatments
    • C08J2201/028Foaming by preparing of a high internal phase emuls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1/00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 C08J2201/04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imination of a liquid or solid component, e.g. precipitation, leaching out, evaporation
    • C08J2201/054Precipitating the polymer by adding a non-solvent or a different solvent
    • C08J2201/0542Precipitating the polymer by adding a non-solvent or a different solvent from an organic solvent-based polymer composition
    • C08J2201/0543Precipitating the polymer by adding a non-solvent or a different solvent from an organic solvent-based polymer composition the non-solvent being 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33/2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mides or imides
    • C08J2333/2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amide or methacrylamid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olding Of Porous Articles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製造由親水性材料構成,且空隙部具規則性且緊密地排列之多孔成形體之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成形體藉由立體化製程、硬化製程、剝取製程及分散相去除製程,由作為具備連續相(22)及分散相(21)之乳劑之成形材料(20)製造。成形材料(20)的連續相為含有硬化性化合物之水相。立體化製程中,將成形材料(20)裝入容器(41)中。硬化製程中,在立體化製程之後使硬化性化合物硬化而成為硬化體。剝取製程中,在硬化製程之後分離容器(41)和硬化體。分散相去除製程中,在硬化製程之後去除硬化體的分散相(21)。

Description

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
作為多孔成形體,已知有微小的空孔部沿膜面規則地排列複數個而形成,藉此成為蜂窩結構之膜狀多孔成形體(以下,稱作多孔膜)。具有該蜂窩結構之多孔膜藉由結露法(還稱作Breath Figure法(呼吸圖法))製造。結露法係藉由流延包含用於形成膜之疏水性材料之溶液而形成流延膜,並在結露於該流延膜之後使溶劑和水滴蒸發,藉此製造膜之方法。由於由該結露法獲得之多孔膜形成為水滴成為鑄模且極其微小的多個空孔部呈規則性的排列的狀態,因此例如適用於培養細胞之培養載體(細胞培養基劑)、防止黏連材料或過濾用過濾器等醫療領域。
結露法中,如上述將水滴作為鑄模,因此無法由親水性材料製造多孔膜,又,所形成之空隙部的直徑限制成較小。關於該點,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所形成之空隙部的直徑大於藉由上述結露法製造之多孔膜,且由親水性材料構成之多孔膜。專利文獻1的多孔膜經由將具備分散相及連續相之乳劑藉由毛細管現象注入到平行配置之一對基板之間之製程而製造。如此,在使用乳劑之製造方法中,乳劑的分散相作為形成空隙部之鑄模發揮作用。專利文獻2中亦記載有由乳劑製造由親水性材料構成之多孔膜之方法。
又,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包含纖維素之反向蛋白石結構體的製造方法。關於該纖維素多孔結構體,使包含纖維素之溶液含浸於由粒徑為200nm~500nm的二氧化矽粒子等獲得之膠態晶體,並固化膠態晶體之後,藉由蝕刻去除二氧化矽粒子來製造。將膠態晶體作為鑄模而獲得該結構體,因此所獲得之結構體的空孔部的直徑亦為與膠態晶體的直徑相同程度。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7-104610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56-06143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9-268836號
藉由結露法製造之多孔膜的構成材料從如上述將水滴作為鑄模之製造方法而言,限定於疏水性。又,能夠藉由結露法形成之成形體為膜等薄物。專利文獻1~3的製造方法中,雖然可由親水性材料獲得多孔成形體,但所獲得之多孔成形體限定於膜等薄物。專利文獻2的多孔膜的空隙率(空孔部所佔之體積的比例)高,但空孔部的排列狀態缺乏整齊性,很難說有規則性。又,專利文獻3的製造方法中,僅獲得空孔部的直徑為10~1000nm的較小的膜。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製造由親水性材料構成,且空隙部具規則性且緊密地排列之多孔成形體之多孔成形體 的製造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具有立體化製程、硬化製程、剝取製程及分散相去除製程,且由具備連續相及分散相之乳劑製造多孔成形體。立體化製程將具備作為連續相含有硬化性化合物之水相之乳劑裝入容器中。硬化製程中,在立體化製程之後使硬化性化合物硬化而成為硬化體。剝取製程中,在硬化製程之後分離容器和硬化體。分散相去除製程中,在硬化製程之後去除硬化體的分散相。乳劑中,在將分散相的體積設為X1,將連續相的體積設為X2時,X1/(X1+X2)在0.5以上0.9以下的範圍內,且分散相的比重大於連續相的比重。
在立體化製程之後且硬化製程之前,具有將容器內的乳劑中存在於上部之連續相去除之連續相去除製程為較佳。
分散相去除製程中,藉由使分散相的溶劑與硬化體接觸而去除分散相為較佳。
分散相的液滴變形自如為較佳。
乳劑中,在將分散相的比重設為Y1,將連續相的比重設為Y2時,由Y1-Y2求出之比重差至少為0.001為較佳。
容器由疏水性材料形成為較佳。
立體化製程中,將乳劑裝入移動之容器中為較佳。
又,本發明的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具有積層製模製程及分散相去除製程,且由具備連續相及分散相之乳劑製造多孔成形體。積層成形製程中,藉由積層成形法使用乳劑形成硬化體。分 散相去除製程中,在積層成形製程之後去除硬化體的分散相。乳劑中,在將分散相的體積設為X1,將連續相的體積設為X2時,X1/(X1+X2)在0.5以上0.9以下的範圍內,且分散相的比重大於連續相的比重。
積層成形製程具有層形成製程,且藉由反覆進行層形成製程而形成積層硬化層而成之硬化體為較佳,該層形成製程具有:噴射製程,藉由從噴射乳劑之材料噴嘴朝向配置在材料噴嘴的下側之形成載台噴射乳劑而形成1層份;及層硬化製程,藉由在噴射製程之後使1層份硬化而成為硬化層。
噴射製程具有:第1噴射製程,從材料噴嘴噴射乳劑;及第2噴射製程,從支撐樹脂噴嘴朝向形成載台噴射硬化性支撐樹脂,層硬化製程中,藉由硬化由第1噴射製程形成之乳劑區域及由第2噴射製程形成之支撐樹脂區域,而使乳劑區域成為被支撐樹脂硬化而成之支撐層支撐之狀態的硬化層為較佳。
積層成形製程具有:乳劑層形成製程,藉由在內部具備形成載台之槽內裝入乳劑而形成乳劑層;及層硬化製程,藉由硬化乳劑層而形成硬化層,藉由反覆進行具有乳劑層形成製程及層硬化製程之層形成製程,形成積層硬化層而成之硬化體為較佳。
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具有基劑生成製程及集中存在化製程為較佳。基劑生成製程中,藉由使形成分散相之第1液在形成連續相之第2液的流動中,向第2液的流動方向,作為液滴從管狀構件的前端流出,生成比乳劑小X1/(X1+X2)的乳劑基劑。 集中存在化製程中,藉由使乳劑基劑中的分散相集中存在,在乳劑基劑中生成X1/(X1+X2)為0.5以上0.9以下的範圍內之集中存在區域。立體化製程中,將在乳劑基劑中生成之集中存在區域用作乳劑為較佳。
依本發明,能夠製造一種由親水性材料構成,且空隙部具規則性且緊密地排列之多孔成形體。
10:成形體
10c:截面
10d:柱
10B:底面
10S:表面
12:空隙
12a:開口部
12b:連通口
13:空孔部
14:隔壁
20:成形材料
21:分散相
22:連續相
25、27:基劑生成部
26:調整部
31:第1管
31a、33a:開口
32:第2管
33:第3管
35:第1液
36:第2液
37:乳劑基劑
37a:集中存在區域
38、41:容器
39、43:泵
40:光源
42:硬化體
42a:第1硬化層
42b:第2硬化層
45:液體
50:硬化體形成單元
51:驅動部
52:材料注入部
53:材料供給部
53a:貯存部
53b:流出部
54:光源單元
55:馬達
56:馬達控制部
57:第1輥(驅動)
57a:軸
58:第2輥(從動)
59:傳送帶
60:支撐構件
80:第1層形成製程
81:第2層形成製程
82、82a:積層成形單元
83、88:頭
84:形成載台
85:頭主體
84s:形成面
86:材料噴嘴
90:硬化層
90a:表面
91:凹陷
94:支撐樹脂噴嘴
95:支撐樹脂
96a:第1支撐層
96b:第2支撐層
97a、102a:第1硬化層
97b:第2硬化層
100:積層成形單元
101:槽
D1:空孔部13的直徑
D2:和與空孔部13相接之空孔部13的中心間距離
D3:乳劑的1層份的長度
D10:直徑
H10:高度
I:複數個空孔部13的最密填充結構第1層
II:複數個空孔部13的最密填充結構第2層
III:複數個空孔部13的最密填充結構第3層
S1~S13:製程
X:方向
圖1係藉由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獲得之多孔成形體的立體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的多孔成形體的表面的一部分之概要俯視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的多孔成形體的截面的一部分之概要剖面圖。
圖4係示意地表示空孔部的結構之說明圖。
圖5係示意地表示相接之空孔部的關係之說明圖。
圖6係利用數位相機拍攝藉由第1實施形態獲得之多孔成形體之圖像。
圖7係藉由光學顯微鏡拍攝由第1實施形態獲得之多孔成形體之圖像。
圖8係藉由第1實施形態獲得之多孔成形體的X射線CT圖像。
圖9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說明圖。
圖10係基劑生成部的概要圖。
圖11係另一基劑生成部的概要圖。
圖12係調整部的概要圖。
圖13係立體化製程、連續相去除製程及硬化製程的說明圖。
圖14係分離相去除製程的說明圖。
圖15係另一立體化製程的說明圖。
圖16係積層成形法的說明圖。
圖17係材料噴射方式的一例的說明圖。
圖18係材料噴射方式的另一例的說明圖。
圖19係光硬化製程的說明圖。
圖20係說明硬化膜的表面之示意圖。圖20中,(A)係硬化膜的表面的一部分平面的示意圖,(B)係沿(A)的b-b線之截面的示意圖。
[第1實施形態]
在圖1中,多孔成形體(以下,還稱作成形體)10形成為圓柱體亦即截面圓形的圓柱狀,底面10B的直徑D10為10mm,高度H10為10mm。但是,形狀及大小並不限定於該例子,正交之三個方向的尺寸中最小的尺寸超過1mm即可。成形體10在其內部具有空隙12,並在表面10S形成有複數個開口部12a。開口部12a係空隙12暴露於表面10S者。亦即,成形體10具有在表面10S開口 之空隙12。再者,在圖1中,為了避免圖式的複雜化,僅描繪多個開口部12a中的一部分。
如圖2所示,在成形體10的內部中,球狀的複數個空孔部13相連,該等空孔部13構成空隙12。各空孔部13係虛擬地劃分之概念上的空間部分,各空孔部13及空隙12由親水性材料劃定。亦即,成形體10由親水性材料形成,空隙12藉由球狀的複數個空孔部13由形成於空孔部13之間的隔壁14之連通口12b彼此連通而形成。空隙12藉由以最密填充結構排列之球狀的複數個空孔部13彼此連通而形成。如圖2所示,空隙12在表面10S開口。如此,空隙12係以最密填充結構排列之球狀的空孔部13彼此連通者,且在表面10S開口而形成開口部12a。大致相同尺寸的空孔部13無論在表面10S還是在成形體10的內部都以最密填充結構排列。
例如,從垂直於表面10S的方向觀察成形體10時,在以任意一個空孔部13為中心的六邊形的各頂點配設有周圍的6個空孔部13的狀態下,各空孔部13緊密地排列。藉此,成形體10成為呈蜂窩狀的蜂窩結構。再者,在本說明書中,“蜂窩結構”並不限定於二維排列,還指三維空間填充結構。又,形成表面10S之複數個空孔部13的圖2的紙面進深方向上亦同樣地具有形成蜂窩結構之複數個空孔部13。因此,如圖2所示,在開口部12a可確認圖2紙面進深方向的空孔部13之間的隔壁14。如此,在開口部12a規則地排列,又,在開口部12a內,規則地排列有與空孔部13所相 接的其他空孔部13連通之連通口12b。因此,在成形體10的表面10S上,形成開口部12a的直徑大致相同地形成之表面,在成形體10中,表面10S的開口部12a的直徑大致相同。成形體10為圓柱體,因此能夠將成形體10的側面及底面分別稱作表面,但在成形體10的各面中,開口部12a規則地排列,開口部12a的直徑在各表面大致相同。在本發明的成形體中,與成形體的形狀無關地,能夠將成形體的所有外表面稱作“表面”。因此,例如,即使成形體的表面為曲面時,在表面中,在開口部12a亦規則地排列,開口部12a的直徑大致相同。
複數個空孔部13為球狀,但由於如上述以最密填充結構排列,因此並不是嚴格的圓球形狀,而是成為圓球稍微變形之球狀。因此,相接之空孔部13中,空孔部13與空孔部13所相接之其他空孔部13的中心間距離D2(參閱圖5)小於空孔部13的直徑D1(參閱圖5)。藉此,形成連通口12b,形成空孔部13彼此連通之空隙12。再者,藉由親水性材料的種類,空孔部13成為變形自如。空孔部13的直徑D1與中心間距離D2之差能夠因製造條件等改變。如圖2及圖3所示,複數個空孔部13與所相接之所有空孔部13連通,在隔壁14形成連通口12b。因此,空隙12貫通成形體10。又,如圖3所示,在成形體10存在開口部12b的直徑相等的截面10c。如此,空孔部13彼此連通,且空隙12貫通,因此成形體10例如能夠使用於細胞培養基材、防光散射濾光片、吸音材料、過濾用過濾器等各種用途。
最密填充結構存在空孔部13以六方最密填充結構排列之狀態和以立方最密填充結構(面心立方晶格結構)排列之狀態的兩個狀態。有時還存在六方最密填充結構的區域和立方最密填充結構的區域混合之情況。如圖4所示,作為一例,在成形體10的某一部分中,空孔部13以六方最密填充結構三維地排列。亦即,球狀的空孔部13在以虛線表示之第1層I中二維地最密地排列,在以重疊於第1層I的方式在雙點虛線表示之第2層II中二維地最密地排列,在第3層III中以進一步重疊的方式二維地最密地排列,藉此以三維的六方最密填充結構排列。成形體10中,隔壁14及柱10d形成空隙12。
球狀的複數個空孔部13的尺寸分佈為5%以下為較佳。其中,假設與空孔部13外接之球體,空孔部13的尺寸係指該球體的直徑。又,空孔部13的尺寸分佈係指在成形體10所具有之所有空孔部13的尺寸中,標準偏差相對於平均值之比例。因此,由於空孔部13為最密填充結構,所以空隙12相對於成形體10整體之體積分數成為約74%。再者,空隙的體積分數能夠設為74%以上。例如,藉由將空孔部的尺寸設為大小兩種類等,空隙的體積分數成為74%以上。關於空隙的體積分數的上限,從保持作為成形體10的強度之理由而言,為90%以下。
空孔部13的直徑D1為400μm,但並不限定於該例,1μm以上1mm以下的範圍內為較佳。150μm以上750μm以下的範圍內為更佳,200μm以上600μm以下的範圍內為進一步較佳。對 成形體的形狀及尺寸沒有要求,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成形體10係底面為直徑10mm、高度為10mm的圓柱體。再者,成形體係將厚度大於膜且1mm以上者視為作為立體結構體之成形體。
成形體10由作為親水性材料之聚丙烯醯胺形成。形成成形體10之親水性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並具有生物降解性。作為上述親水性材料的聚丙烯醯胺形成。作為形成成形體10之親水性的其他材料,例如可舉出各種水溶性聚合物、多糖類(例如,纖維素或殼聚糖等)、蛋白質(例如,膠原或絲蛋白等)等、可為該些中的至少2種混合物。由親水性材料形成之成形體10例如能夠使用於細胞培養基材、防光散射濾光片、吸音材料、過濾用過濾器等各種用途。
再者,親水性係指相對於純水之溶解度為0.2g/ml以上,疏水性係指相對於純水之溶解度為0.01g/ml以下。相對於純水之溶解度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在OECD guidelines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經濟發展開發機構化學品測試指南)中記載之Test(測試)No.105:Water Solubility(水溶解度)(OECD為經濟發展開發機構(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 lopment))求出。再者,後述的成形材料20含有界面活性劑時,有時在所獲得之成形體10中亦包含界面活性劑。
如上述,空孔部13具規則性且緊密地排列而成之成形體10的態樣例如藉由如圖6所示由數位相機拍攝之圖像、如圖7所示藉由光學顯微鏡進行拍攝之圖像及如圖8所示的X射線CT (Computed Tomography,計算機斷層拍攝)圖像確認。圖6係設為將由後述的方法獲得之成形體10浸漬於容器內的水中之狀態,並從容器外拍攝之圖像。在容器的上部有白色蓋,圖6成為在藉由以人的手指捏住該蓋來支撐容器之狀態下拍攝之圖像。圖7係拍攝以與圖6同樣地在容器內成為水中浸漬狀態之成形體10之圖像。又,圖8的圖像係拍攝在水中保存由後述的方法獲得之成形體10,之後,從水中取出,並凍結乾燥者之圖像。
如圖9所示,成形體10藉由具有成形材料製備製程S1、立體化製程S2、連續相去除製程S3、硬化製程S4、剝取製程S5、分散相去除製程S6及洗滌製程S7之製造方法製造。成形材料製備製程S1、連續相去除製程S3及洗滌製程S7為任意的製程,根據情況亦可以不進行。
成形材料製備製程S1製備成形材料20(參閱圖13)。成形體10由成形材料20(參閱圖13)製造。成形材料20為乳劑(乳液、乳濁液),將作為分散相21(參閱圖10或圖11)之液滴設為油相,將連續相22(參閱圖10或圖11)設為水相。連續相22中作為硬化性化合物包含構成成形體10之材料的原料。如上所述,該例的硬化性化合物在硬化後成為親水性材料。該例的硬化性化合物設為丙烯醯胺。再者,連續層22可包含硬化性化合物的溶劑。作為分散相21之液滴係作為成形體10中的空孔部13(參閱圖2)的鑄模(模板)發揮作用者,本例中包含聚二甲基矽氧烷及溴苯。
連續相22如前述包含硬化性化合物。本例中,連續相22 含有硬化性化合物和作為該硬化性化合物的溶劑的水,但硬化性化合物為與疏水性液體之分散相21不相溶的液體時,連續相22可以不含有水。再者,與疏水性的液體不相溶係指相對於疏水性液體之溶解度為0.01g/ml以下。作為連續相22為水相時的硬化性化合物,可舉出對親水性單體修飾硬化性官能基之化合物,且能夠利用在有機合成的手冊(例如,有機合成試驗法手冊(有機合成化學協會))等中登載之方法修飾具有能量射線硬化性(包含光硬化性)和/或熱硬化性之官能基而獲得。
硬化性化合物在本例中設為藉由紫外線的照射硬化之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但並不限定於此。作為硬化性化合物,能夠使用藉由能量射線的照射硬化之能量射線硬化性化合物、藉由加熱硬化之熱硬化性化合物及藉由離子反應硬化之離子硬化性化合物。藉由能量射線的照射硬化之能量射線硬化性化合物的一例為藉由紫外線等光的照射硬化之光硬化性化合物。再者,作為離子硬化性化合物,可舉出使海藻酸鈉與鈣(Ca)離子等多價陽離子反應之系等。
硬化性化合物為具有生物相容性為較佳。藉此,獲得使用於細胞培養基材、止血材料、防止黏連材料和/或創傷包覆材料等之成形體10。再者,生物相容性係指留置在生物體內(還包括消化管的內部)之情況及貼付在生物體外部之情況下,對生物體沒有有害影響之例如對生物體的毒性等性質。
成形材料20在連續相22可具有用於使硬化性化合物硬 化之交聯劑,在本例中亦作為交聯劑含有N,N’-亞甲基雙丙烯醯胺(Tokyo Chemical Industry Co,.Ltd.製)。又,連續相22中可含有用於開始硬化性化合物的硬化之起始劑,在本例亦作為起始劑含有IRGACURE(註冊商標)2959(BASF SE公司製)。
分散相21的液滴具有柔軟性且可變形自如為較佳,本例中亦如此。又,作為分散相21之液滴的直徑在20μm以上1mm以下的範圍內為較佳。與小於20μm之情況相比,藉由為20μm以上,很難引起液滴彼此的聚結,且作為變形自如的液滴的分散相21更確實地保持。與大於1mm之情況相比,藉由為1mm以下,能夠在擱置狀態下更確實地將液滴的形狀保持為球狀。分散相21的直徑在0.1mm以上1mm以下的範圍內為更佳,0.2mm以上0.6mm以下的範圍內為進一步較佳。
分散相21與連續層22的比重有差異為較佳。將分散相21的比重設為Y1,將連續相22的比重設為Y2時,由Y1-Y2求出之比重差為0.001以上為較佳,在本例中設為0.080。與比重差小於0.001之情況相比,藉由為0.001以上,在成形材料20內使分散相21容易在鉛垂方向上集中存在,亦即集中存在於下方。如此,由於分散相21與連續相22在成形材料20內更容易在鉛垂方向上分離,因此在立體化製程S2中,分散相21彼此能夠在更確實地相接之狀態下保持成形材料20。又,製造成形體10時,在立體化製程S2和硬化製程S4中抑制分散相21的懸浮,因此能夠容易製造成形體10。
比重差在0.001以上0.200以下的範圍內為更佳。與超過0.200之情況相比,藉由為0.200以下,作為液滴之分散相21彼此的聚結可更可靠和/或更長期地得到抑制。這是由於,例如,若比重差過大的情況下,處於集中存在於下方之狀態(沉澱狀態)之分散相21被擠壓,擾亂作為液滴的穩定狀態。比重差在0.030以上0.150以下的範圍內為進一步較佳、0.050以上0.100以下的範圍內尤為佳。
比重Y1與比重Y2以將25。℃下的水的比重設為1之基準求出。本實施形態中,更具體而言,將後述的第1液35的比重設為Y1,將後述的第2液36的比重設為Y2,第1液35的比重在25℃下分別準備體積V的第1液35及第2液36,分別測量10次所準備之第1液35及第2液36的質量W,並按每次測量值以W/V公式計算。並且,將計算出之10個計算值的平均值作為比重Y1及Y2求出。
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在0.5以上0.9以下的範圍內,成形材料20以如此高的體積比率含有分散相21。將分散相21的體積設為X1,將連續相22的體積設為X2時,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由X1/(X1+X2)求出。與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小於0.5之情況相比,藉由為0.5以上,作為分散相21之液滴在彼此相接之狀態下配置,其排列成為更具規則性。與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超過0.9之情況相比,藉由為0.9以下,分散相21彼此的聚結化能夠更確實地得到抑制。因此,更容易製造均勻大小的空孔部13規則地排 列之成形體10。
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為0.6以上0.85以下為更佳,0.7以上0.8以下為進一步較佳。作為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的求出方法,例如存在由以顯微鏡觀察之圖像求出之方法。具體而言,從成形材料20的觀察圖像求出分散相21的液滴的平均尺寸和個數密度,而能夠由該些平均尺寸和個數密度計算出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又,成形材料20的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與所獲得之成形體10的空孔部13的體積比率相同時,由成形體10的觀察圖像求出空孔部13的平均尺寸和個數密度,由該些求出空孔部13的體積比率,藉此可將該些視作成形材料20中的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
成形材料20可含有界面活性劑,本例中,亦含有作為界面活性劑的聚乙烯醇。作為界面活性劑的其他例,可舉出Adeka Tol(註冊商標)LA、NIKKOL Hexaglyn 1-M(單肉豆蔻酸六甘油酯)等,HLB值為11以上16以下左右的界面活性劑。
成形材料20含有比重調整劑為較佳。該例中,作為比重調整劑使用增大分散相21的比重之化合物,但比重調整劑只要係調整分散相21和連續相22中至少任意一方的比重者即可。該例中,為了增加分散相21的比重,作為比重調整劑使用比重大於聚二甲基矽氧烷的溴苯。然而,將分散相21設為油相時,增大分散相21的比重之比重調整劑並不限定於此,只要係在分散相21中以溶解之狀態存在,且比重大於分散相21的成分(該例中為聚二甲基矽氧烷)的化合物即可。例如,能夠使用氯仿和/或四氯化碳。
比重調整劑如本例包含於分散相21中為較佳。又,比重調整劑以相對於分散相21在1%以上30%以下的範圍內的質量比例含有為較佳。該質量比例係將分散相21的質量(包含比重調整劑的質量)設為M1,將包含在其分散相21之比重調整劑的質量設為M2時,由(M2/M1)×100求出之百分比。
成形材料製備製程S1係製造成形材料20之製程。成形材料製備製程S1具有基劑生成製程及集中存在化製程。成形材料20能夠藉由圖10所示之基劑生成部25及調整部26製造。有時使用圖11所示之基劑生成部27,來代替基劑生成部25。基劑生成部25生成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小於成形材料20的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的乳劑基劑37。基劑生成部25具備截面圓形的第1管31及第2管32。第1管31供給成為分散相21之第1液35。第2管32傳送成為連續相22之第2液36。第1管31的一端側的開口31a以使第2管32的中空部朝向單向流動之第2液36的流動方向(第2液32的流動方向的下游側)之狀態配置。藉此,第1液35沿第2液36的流動方向從開口31a作為液滴流出。又,開口31a位於第2管32的截面圓形的大致中央。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外徑在0.8mm以上3.0mm以下的範圍內之第1管31及內徑大於第1管31的外徑且外徑大致在1.4mm以上4.0mm以下的範圍內之第2管32。但是,第1管31及第2管32並不限定於該例。
將第1液35的送液流量設為V1,將第2液36的送液流 量設為V2時,本實施形態中,例如藉由以將V1設為3ml/hr,將V2設為4.5ml/hr之條件供給第1液35和第2液36,生成分散相21,藉此,製作分散相21的直徑均勻的乳劑基劑37。基劑生成部25在分散相21的直徑在300μm以上1mm以下的範圍內亦即比較大時尤其有效。
圖11所示之基劑生成部27在形成100μm以上350μm以下之比較小的直徑的分散相21時尤其有效。基劑生成部27設為在基劑生成部25加裝第3管33之結構,第2液36從第2管32的一端與另一端這兩端向第2管32的中空部傳送。第3管33為生成乳劑基劑37之管。
第3管33亦與第1管31同樣地,以一端側配置在第2管32的中空部之狀態嵌入於第2管32。第3管33在第2管32的中空部,其一端側設置成面向第1管31的上述的一端側的狀態。第3管33的一端的開口33a形成為大於第1管31的開口31a,該例中,開口33a配置成包圍第1管31的開口31a側的一端之狀態。但是,開口31a與開口33a在圖12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關係根據第1液35及第2液36的黏度等性質、送液流量V1及後述的送液流量V2a、V2b、第1管31、第2管32及第3管33的各直徑和/或目標分散相21的液滴的直徑等適當設定。
其中,將來自第2管32的長邊方向上的嵌入有第1管31之一端側的第2液36的送液流量設為V2a,將來自嵌入有第3管33之另一端側的第2液36的送液流量設為V2b。例如在將V1設 為2ml/hr,將V2a設為3ml/hr,以及將V2b設為3ml/hr之狀態下,供給第1液35和第2液36。藉此,在第3管33的中空部(流路)中,作為液滴生成分散相21,從而製造乳劑基劑37(基劑生成製程)。但是,送液流量V1、V2a、V2b並不限定於該例。
所獲得之乳劑基劑37送到圖12所示之調整部26的容器38。如圖12所示,調整部26具備收容乳劑基劑37之容器38及泵39。泵39從容器38中的乳劑基劑37抽吸第2液36,藉此提高乳劑基劑37中的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藉此,獲得成形材料20。
分散相21的比重大於由第2液36構成之連續相22的比重,所以分散相21容易向下方下沉。因此,在本例中,設為使分散相21在乳劑基劑37中集中存在,而使分散相21沉澱到下部之狀態。藉此,容易從乳劑基劑37的上部選擇性地吸收第2液36,從而提高由乳劑基劑37獲得成形材料20的產率。
在乳劑基劑37的下部生成分散相21的體積比率比上部高且在0.5以上0.9以下的範圍內存在之區域(以下,稱作集中存在區域)37a(集中存在化製程)為較佳,在本例亦設為如此。藉此,如使用調整部26之情況,不僅能夠藉由從第2液36的上部去除而獲得成形材料20之外,亦能夠作為成形材料20直接使用例如利用重力,從容器38的下部抽取集中存在區域37a而抽取之集中存在區域37a。因此,作業效率得到提高。又,還能夠自動化進行從乳劑基劑37獲得成形材料20之製程,所以成形體10的製 造效率得到提高。
如圖13所示,立體化製程S2將成形材料20裝入包含成形體10的外整體之大小的容器41之製程。該例中,使用具有作為成形體10的外形(形狀及大小)之內壁之容器41。又,容器41為透射來自光源40的光之玻璃製容器。從容易分離容器41與由親水性材料構成之成形體10的觀點而言,亦可使用由疏水性材料形成之容器41。可以在收容之時刻,分散相21彼此成為彼此相接之狀態時,立刻供給到硬化製程S4。又,在收容之時刻,在成形材料20上確認分散相21彼此分離之區域時,可在直到彼此相接之狀態為止,進行靜置或緩慢地振動和/或擺動等處理後供給到硬化製程S4。
連續層去除製程S3係藉由分散相21與連續相22的比重差,分散相21成為彼此相接之狀態之後,在容器41的上部幾乎不存在分散相21的排列時,亦即,幾乎僅存在連續相22時,去除該連續相22之製程。去除連續相22時能夠使用泵43。
如圖13所示,硬化製程S4係硬化成形材料20的連續相22中包含之硬化性化合物之製程。硬化製程S4將容器41載置於光源40下,並硬化成形材料20中的硬化性化合物。作為本例的硬化性化合物之丙烯醯胺為光硬化性化合物,因此,如圖13所示,硬化製程例如使用光源40。硬化製程中,將容器41載置於前述光源40下,而硬化成形材料20中的硬化性化合物。只要向成形材料20照射光即可,因此光源40與容器41的位置關係並無特別限 定。又,亦可將複數個光源40配置於容器41周圍,且從彼此不同的方向朝向容器41射出光。光源40配設於收容成形材料20之玻璃製容器41的上方。在該狀態下,由光源40射出硬化硬化性化合物之光,藉此經由透明的容器41向成形材料20照射光,硬化性化合物藉由該照射硬化,成形材料20成為連續相22凝固之硬化體42。再者,該例的光源40作為光照射紫外線。
用於硬化製程S4的硬化裝置並不限定於光源40,而是根據硬化方法決定。例如,硬化性化合物為藉由加熱硬化之熱硬化性化合物時,硬化製程S4中使用加熱烤箱(加熱恆溫槽)或紅外線加熱器等各種加熱裝置。又,硬化性化合物為藉由離子反應硬化之離子硬化性化合物時,作為硬化裝置,例如使用收容離子溶液之液槽。作為具體的方法,藉由向裝入有成形材料20之容器41以不擾亂成形材料20的分散相21的排列的方式按少量注入該液槽的離子溶液(例如含有鈣離子之溶液),而硬化離子硬化性化合物(例如海藻酸鈉)。
剝取製程S5為與容器41分離藉由該硬化獲得之硬化體42之製程。分離能夠採用任意方法,可藉由溫度差進行,亦可以藉由剝離進行。藉由熱進行時,能夠按每個容器41交替地浸漬於冷水和溫水中。本例中,藉由將收容有硬化體42之容器41浸漬於收容有25℃的水之浴槽的水中,而從容器41剝取硬化體42。又,可將收容有硬化體42之容器41交替地反覆浸漬於彼此不同的第1浴槽(未圖示)和第2浴槽(未圖示)。此時,只要第1浴 槽與第2浴槽彼此存在溫度差即可。又,物理剝離而進行時,能夠藉由切削硬化體42的表面的一部分而分離。從容器剝離之硬化體42供給到分散相去除製程S6,並去除分散相21,藉此獲得成形體10。
分散相去除製程S6為從藉由剝取製程S4獲得之硬化體42去除分散相21之製程。本例中,如圖14所示,在硬化體42中的分散相21中示出溶解性,且在相對於硬化體42中的連續相(藉由硬化性化合物的硬化生成之生成物)為不溶解性的液體45中浸漬硬化體42,藉此從硬化體42去除分散相21。在該例中使用之液體為丙酮,但並不限定於丙酮。再者,所使用之液體45的相對於硬化體42中的連續相之不溶解性並不限定於完全不溶解,只要相對於所使用之液體之硬化後的連續相的溶解度為0.01g/ml以下,則可視為不溶解性。但是,如上述在連續相中殘留硬化性化合物的溶劑時,即使連續相的溶解度大於0.01g/ml,只要藉由硬化性化合物的硬化生成之生成物的溶解度為0.01g/ml以下,就亦可視為不溶解性。由於藉由分散相21與連續相22的比重差,分散相21在硬化體42中彼此相接,所以容易去除分散相21,又,藉由如本例的浸漬的乾燥以外的方法亦可去除分散相21。因此,在作為分散相21使用之材料選擇上有自由度。如此,作為分散相21使用之材料的自由度較高,因此在與分散相21一同使用之連續相22的材料選擇上的自由度亦較高,其結果,可獲得各種材料的成形體10。
洗滌製程S7中,在分散相去除製程S6之後,藉由在作為洗滌液之水和/或溶劑中浸漬成形體10等而洗滌成形體10。將成形體10使用於避忌雜質之用途時,進行洗滌製程S7為較佳。
成形材料20為乳劑,連續相22與分散相21彼此分離。並且,分散相21與連續相22的比重有差異,分散相21的比重大於連續相22的比重,因此因重力下沉,藉此自組織地高度排列。因此,製造成形體10時,藉由在立體化製程S2中僅將成形材料20裝入作為模具之容器41中,分散相21排列成三維最密填充結構。立體化製程S2之後,即使存在連續相22的比例較多且分散相21未良好地排列之部分,藉由連續相去除製程S3去除連續相22的比例較多的部分,因此成為分散相21高度排列之成形體10。又,藉由作為成形材料20使用集中存在區域37a,更容易排列分散相21。
作為變形自如的分散相21之液滴作為成形體10中的空孔部13的鑄模(模板)發揮作用。分散相21以前述體積比率包含,因此作為分散相21之液滴以彼此相接之狀態配置,其排列成為更具規則性。進而,分散相21與連續相22的比重上有差異,所以伴隨其比重差,分散相21彼此的接觸面積更加增大。因此,所獲得之成形體10上形成有更大的連通口12b。如此更大地形成連通口12b的情況,在例如將成形體10用作細胞培養基材時,確保所培養之細胞間的相互作用路徑並有效。即使連續相22與分散相21的比重差比較小時,亦可將成形材料20裝入容器中並擱置, 藉此分散相21自組織地排列成三維最密填充結構。
又,分散相21以彼此相接之狀態配置,因此在分散相去除製程S6中容易去除分散相21,其結果,獲得空孔部13彼此連通之成形體10。又,分散相21變形自如,因此即使暫時自組織地形成具高度規則性之排列,亦能夠再排列。因此,能夠保管、搬運成形材料20自身,且能夠直接作為各種用途的成形材料並進行商品化。又,成形體製造成沿容器的形狀之形狀,因此將容器的形狀設為成形體的形狀,藉此容易獲得各種形狀的成形體。又,藉由使用由疏水性材料形成之容器41,容易從容器41取出硬化體42,因此成為更容易的製造方法。
成形體10具有在表面開口之空隙12,該空隙12藉由以最密填充結構排列之球狀的複數個空孔部13彼此連通而形成。又,成形體10由親水性材料構成,是分散相21成為鑄模之空孔部13無論在表面、內部中的任何部分上均具規則性且緊密地排列之成形體10。再者,“任何部分上均”並不是指嚴密性,而是指在成形體10的大部分中具規則性並高度排列,而即使在角部及邊緣部等一部分中存在排列混亂之部分亦可以。在成形體10的製造製程中,藉由去除連續相22之製程S3等,分散相21沿容器41成為最密填充結構並高度規則地排列,因此成形體10的空孔部13的表面的開口部12a亦以最密填充結構高度規則地排列。同樣地,在成形體10的內部中,分散相21亦以最密填充結構高度規則地排列,因此空孔部13亦以最密填充結構高度規則地排列。又,作為容器 41使用具有曲面之形狀者時,成形體的表面亦成為與容器相同的曲面,例如,能夠獲得如高爾夫球的凹陷,開口部12a沿曲面高度規則地排列之成形體。
因此,大小均勻的空孔部以最密填充結構高度規則地排列,該些連通並在表面10S開口,開口部12a亦高度規則地排列,因此成形體10適用於具有均勻的空孔部13為較佳之用途、向空孔部13緻密地填充物質等為較佳之用途以及表面積較大為較佳之用途。又,若為相同的原料,則能夠設為較輕的成形體,因此還適用於較輕為較佳之用途。
又,藉由調整分散相21的直徑,容易獲得具有1μm以上1mm以下的較寬範圍內的空孔部13的直徑D1的成形體或具有較寬範圍內的開口部12a之成形體。因此,空孔部13的尺寸分佈較小,並且,能夠將空孔部13的大小設為特定者,又,容易獲得具有特定空隙率之成形體,因此還適用於篩子、過濾器等用途。
又,親水性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因此適用於將成形體10使用於生物相關的用途之情況。又,親水性材料係選自膠原、聚乙醇酸、殼聚糖及羥基碳灰石以及膠原、聚乙醇酸、殼聚糖及羥基碳灰石的衍生物或混合物者,因此例如適用於將成形體10使用於人體之用途。又,親水性材料係具有生物降解性者,因此對環境的負荷較小而適合。
[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中,將乳劑裝入移動之容器中。以下,參閱圖15說明第2實施形態。本例除了容器進行移動之外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在圖15中標註與圖1~14相同符號之構件等如同在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般,因此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成形材料20供給到硬化體形成單元50。硬化體形成單元50係自動地進行將成形材料20裝入容器41中之立體化製程S2者。硬化體形成單元50具備驅動部51、材料注入部52、材料供給部53及光源單元54。驅動部51具備馬達55及馬達控制部56。材料注入部52具備沿周向旋轉之第1輥57和第2輥58及作為形成為環狀之循環容器支撐體之傳送帶59。第1輥57具備軸57a。馬達55與連接於第1輥57之軸57a連接,藉由馬達控制部56驅動控制來旋轉軸57a。傳送帶59捲繞在第1輥57與第2輥58的周面。本例中,第1輥57為具有驅動機構之驅動輥,第2輥58為從動輥。第2輥58與第1輥57例如可以同步旋轉。又,只要第1輥57和第2輥58中的至少一方為具有驅動機構之驅動輥即可。作為驅動輥之第1輥57沿周向旋轉,藉此與周面相接之傳送帶59向長度方向連續行走,並循環。再者,在圖15中標註符號X之箭頭表示傳送帶59的行走方向及容器41的傳送方向。
材料供給部53配置在作為容器41的支撐體之傳送帶59的上方,且具備貯存部53a及流出部53b。貯存部53a貯存成形材料20。流出部53b以從流出部53b的底部突出之管狀構件形成,並 從下端的開口(未圖示)流出成形材料20。成形材料20中分散相21的比重大於連續相22的比重,因此分散相21以緊密的狀態從流出部53b流出,向容器41中供給成形材料20。再者,容器41藉由容器傳送機構(未圖示)以規定時序設置於傳送帶59的規定位置上。藉此,容器41在傳送帶59上以規定間隔載置並傳送,因此將成形材料20以配合容器41的傳送之時序從流出部53b流出,藉此裝入有成形材料20之容器41依序形成,並向進行下一製程之光源單元54傳送。再者,亦可在供給成形材料20之後,且傳送到光源單元54之前,藉由抽吸裝置(未圖示)進行連續相去除製程S3。
光源單元54具備複數個光源40及支撐光源40之支撐構件60。支撐構件60為板狀,且設置在傳送帶59的傳送面的上部。複數個光源40在與支撐構件60的傳送帶59相對之表面朝向下方且沿與傳送方向相同的方向排列,以便從光源40向傳送帶59上的容器41照射光。再者,該例的光源40作為光照射紫外線。藉由該種光源單元54,一邊傳送容器41,一邊硬化裝入於容器41之成形材料20。隨著進行裝入有成形材料20之容器41的傳送,從光源40照射更多紫外線,而促進成形材料20的硬化,若傳送進行到光源單元54的末端則完成硬化,形成硬化體42。進一步傳送容器41,收容有硬化體42之容器41依序回收到容納容器(未圖示)中。所回收之容器41進行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下一次製程。
本例中,藉由將乳劑裝入移動之容器中,立體化製程S2能 夠實現自動化。進而,藉由硬化體形成單元50形成之硬化體42在分散相去除製程S6及洗滌製程S7中同時進行複數個硬化體42的處理。因此,成形體10的生產速度得到提高,有助於消減成本。又,裝入於容器之乳劑藉由移動的時間,乳劑中的分散相21進行取向。因此,成為空孔部13的排列更整齊之成形體10。
[第3實施形態]
以下,參閱圖16~20說明第3實施形態。在圖16~20中,標註與圖1~15相同符號之構件等如同在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般,因此省略說明。第3實施形態除了藉由積層成形法製造硬化體42之外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再者,積層成形法(Additive Manufacturing(增材製造))為還稱作附加製造技術(參閱「平成25年度專利申請技術動向調查報告書「3D打印機」(專利局))之方法,且為藉由附著材料並由三維形狀的數值圖像製作物體之工藝。積層成形法大多藉由在層上積層層來實現。再者,積層成形法與下述材料噴射方式及光成形方式分別定義在ASTM F2792-12a(Standard Terminology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添加劑製造技術的標準術語))中,在本說明書中亦以其定義為基準。
如圖16所示,作為進行積層成形法之積層成形製程,有具有第1層形成製程80之情況和具有第2層形成製程81之情況,藉由反覆進行該等中的任一個,由成形材料20(參閱圖13)形成硬化體42(參閱圖14)。反覆進行第1層形成製程80之方法為所 謂的材料噴射方式(Material Jetting)。反覆進行第2層形成製程81之方法為所謂的光成形方式(Vat photopolymerization)。
材料噴射方式為還稱作噴墨之方法。第1層形成製程80具有噴射製程S8、層取向製程S9及層硬化製程S10。噴射製程S8係藉由如後述噴射成形材料20而形成由乳劑構成之層狀體(以下,稱作乳劑層)之製程。層硬化製程S10係硬化藉由噴射製程形成之乳劑層,藉此形成硬化層之製程。硬化層具有將硬化體42(參閱圖11)分割成N(N為2以上的自然數)層之形狀,藉由沿厚度方向重疊各層而構成硬化體42。藉由反覆進行該種第1層形成製程80進行N次,藉此,形成積層硬化層而成之硬化體42。其中,N個層的厚度可以彼此不同。再者,第1層形成製程80可在噴射製程S8之後,且層硬化製程S10之前進行層排列製程S9。該層排列製程S9係排列乳劑層中的分散相之製程。
又,第2層形成製程81具有乳劑層形成製程S11、層取向製程S12及層硬化製程S13。乳劑層形成製程S11以與第1層形成製程80的噴射製程不同的方法形成乳劑層,詳細內容利用另一圖式進行後述。層硬化製程S13係硬化藉由乳劑層形成製程S11形成之乳劑層,藉此形成硬化層之製程。藉由反覆進行該種第2層形成製程81形成硬化體42(參閱圖14)。再者,在第2層形成製程81中,亦可以進行上述的層排列製程S12。藉由積層成形製程獲得之硬化體42藉由分散相去除製程S6去除分散相21(參閱圖7),之後藉由洗滌製程S7洗滌。
再者,在積層成形製程之前進行資料生成製程。資料生成製程中,在一個方向上將硬化體42分割成N層、亦即複數個層,且根據硬化體42的形狀資料生成分別用於形成該些的層資料。再者,硬化體42與成形體10的外形大小相同,所以可以在成形體10中生成層資料。
在反覆進行第1層形成製程80之積層成形製程中例如使用圖17所示之積層成形單元82。積層成形單元82具備頭83及形成載台84。形成載台84具有形成硬化體42之形成面84s,且以朝向上方的姿勢設置該形成面。形成載台84在鉛垂方向上移動自由。形成載台84具備偏移機構(未圖示),藉由偏移機構以規定的移動量沿鉛垂方向移動。
頭83具備頭主體85以及設置於頭主體之材料噴嘴86及光源40。頭83配置在形成載台84的上側,材料噴嘴86與光源40形成在頭83的與形成載台84對置之下側面。頭83具備偏移機構(未圖示),藉由該偏移機構,在與形成載台84的形成面84s平行之面內移動。材料噴嘴86從前端的開口(未圖示)噴出向頭主體85供給之成形材料20。光源40在與形成面84s平行之方向上與材料噴嘴86並列地配置,該例中,相對於材料噴嘴86,可為圖17中的右方向,亦可為紙面進深方向或紙面近前方向等。
頭主體85上具備控制來自材料噴嘴86的成形材料20的噴出開始及停止、成形材料20的噴出流量、光源40的光的射出的開啟及關閉之控制部(未圖示)。藉由該控制部,控制成形材料 20的噴出的時序及流量以及光照射的時序。
該例中,材料噴嘴86及光源40與形成載台84之間的距離藉由形成載台84在鉛垂方向上的移動而增減,但距離增減方法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在鉛垂方向上移動自如地設置頭83,亦可在鉛垂方向上使頭83和形成載台84中的至少任一方移動。當然,亦可僅使頭83在鉛垂方向移動。
使用積層成形單元82之積層成形製程為如下。首先,藉由在鉛垂方向上定位形成載台84,並以規定距離配置形成載台84和材料噴嘴86。根據上述的層資料,一邊使頭83在與形成面84s平行的方向面內移動(以下,稱作面內掃描),一邊從材料噴嘴86朝向形成載台84噴射成形材料20(噴射製程S8),藉由該噴射形成1層份的第1乳劑層。該成形材料20係集中存在區域37a為較佳。光源40在頭83的面內掃描中光的射出設為開啟,第1乳劑層在形成之後立刻照射光(該例中為紫外線)。藉此,固化第1乳劑層的連續層22中包含之硬化性化合物,第1乳劑層成為第1硬化層42a(層硬化製程S10)。之後,停止從材料噴嘴86噴射成形材料20,且朝向鉛垂方向下方(積層方向下方)移動形成載台84(以下,稱作積層方向移動),將第1硬化層42a和材料噴嘴86之間的距離設為與上述的規定距離大致相同。在積層方向移動期間,在本實施形態中停止了成形材料20的噴射,亦可以不停止。又,在積層方向移動期間,來自光源40的光的射出在本例中設為開啟的狀態,但亦可設為關閉的狀態。
同樣地,進行噴射製程S8及層硬化製程S10,以與第1硬化層42a部分重疊之狀態形成第2硬化層42b。藉由反覆進行該第2層形成製程81形成硬化體42。其中,“1層份”不僅包括分散相21為1層時的情況,還包含重疊複數層分散相21之情況。再者,本例中,進行上述層取向製程S9。層取向製程S9係用於藉由重力與成形材料20中包含之化合物的關係引起之表面張力等,使複數個分散相21具高度規則性而排列之製程。層取向製程能夠藉由擱置一定時間及施加振動等進行,本例中,藉由擱置一定時間來進行。擱置還基於成形材料20的種類、製造條件,但在數秒內結束。作為進行振動或擺動之方法,例如可舉出設置振動或擺動載台84之機構(未圖示),經由形成載台84對乳劑層施加振動之方法。
根據製造之成形體的形狀,可以藉由反覆進行下述第1層形成製程80之積層成形製程形成硬化體42。以形成比硬化體42複雜的形狀的硬化體(未圖示)之情況為例,參閱圖18進行說明。在圖18中,積層成形單元82a具備將上述頭83置換到頭88之結構。頭88具有在頭83加裝支撐樹脂噴嘴94及光源40之結構。亦即,頭88具備頭主體85及設置在頭主體85之材料噴嘴86、支撐樹脂噴嘴94和2個光源40。支撐樹脂噴嘴94、材料噴嘴86及2個光源40形成在頭88的與形成載台84對置之下側面。支撐樹脂噴嘴94從前端的開口(未圖示)噴出向頭主體85供給之後述的支撐樹脂。在頭88上加裝之光源40在與形成面84s平行之方向上與支撐樹脂噴嘴94並列配置,該例中,相對於支撐樹脂噴嘴94, 可為圖18中的右方向,亦可為紙面進深方向或紙面近前方向等。
根據層資料從支撐樹脂噴嘴94噴射支撐樹脂95,藉此,在與1層份的乳劑層相同層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由支撐樹脂95形成之層(支撐樹脂區域)。將該層中的乳劑層部分設為乳劑樹脂區域。亦即,在該1層份上存在由支撐樹脂區域形成之第1支撐樹脂層(未圖示)、及由乳劑樹脂區域形成之第1乳劑層(未圖示)。對第1支撐樹脂層以照射光(紫外線),第1支撐樹脂層成為支撐樹脂硬化而成之第1支撐層96a。又,第1乳劑層藉由光照射成為第1硬化層97a。支撐樹脂由硬化後能夠容易去除之材料形成。形成載台84進行積層方向移動之後,同樣地藉由成形材料20及支撐樹脂95形成第2支撐層96b及第2硬化層97b,如此依序進行積層形成,形成為硬化體42被積層有第1支撐層96a、第2支撐層96b等支撐層之支撐構件支撐之狀態。藉此,由於能夠在支撐樹脂層上形成乳劑層,因此即使為比成形體10更複雜的形狀的成形體,亦能夠製造。
頭83可以具備2個以上的複數個材料噴嘴86。該情況下,能夠使用複數個材料噴嘴86依據積層資料從各個材料噴嘴噴射包含粒徑不同的分散相21之成形材料,藉此製造在成形體的複數層的各層上空孔部13的直徑不同的成形體10。又,能夠容易製造在1層中具有空孔部13的直徑不同的區域之成形體、空孔部13具有梯度地變化之成形體等。
在反覆進行第2層形成製程81之積層成形製程中使用例 如圖19所示之積層成形單元100。積層成形單元100具備形成載台84、槽101及光源40。槽101為收容成形材料20之容器。形成載台84以形成面84s成為低於成形材料20內的液面的位置之狀態配置於槽101內。光源40配置於形成載台84的上側。
形成載台84定位於以從此硬化之成形材料20的1層份的長度D3從乳劑的液面下沉之位置上。藉此,成為在形成載台84上放置1層份的成形材料20之狀態(乳劑層形成製程S11)。亦即,該例中,乳劑層在成形材料20中例如並非形成為肉眼可確認者,而是假設將成形材料20的一部分設為層狀體之概念,並將該部分視為乳劑層。將在形成載台上存在之成形材料20設為第1乳劑層(未圖示),之後,光源40向形成載台84上照射光,照射光之第1乳劑層成為第1硬化層102a(層硬化製程S13)。之後,進而,形成載台84以第2乳劑層的1層份的長度D3向鉛垂方向下方移動(積層方向移動)。並且,同樣地,進行乳劑層形成製程S11及層硬化製程S13,以與第1硬化層102a重疊一部分之狀態形成第2硬化層(未圖示)。藉由反覆進行積層方向移動及第2層形成製程81形成硬化體42。其中,“1層份”不僅包括分散相21為1層時的情況,還包含重疊複數層分散相21之情況。再者,可以在乳劑層形成製程S11之後,且層硬化製程S13之前,進行上述的層取向製程S12。此時的層取向製程S12亦能夠藉由擱置一定時間、物理地施加振動等進行。
如上所述,第1層形成製程80及第2層形成製程81中, 作為成形材料20使用集中存在區域37a為較佳。因此,如圖20所示,在進行1層份的層硬化製程S10之後,在硬化層90的表面90a上,成為分散相21從由親水性材料形成之連續相22突出之形狀,而形成凹陷91。因此,在硬化層90上重疊而形成下一硬化層時,成為分散相21嵌入於凹陷91之狀態。藉此,由第1層形成製程80及第2層形成製程81形成之成形體10中,空孔部13亦連通,從而能夠製造空隙12貫通之成形體10。
20‧‧‧成形材料
21‧‧‧分散相
40‧‧‧光源
41‧‧‧容器
43‧‧‧泵

Claims (10)

  1. 一種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其由具備連續相及分散相之乳劑製造多孔成形體,該製造方法具有:立體化製程,將作為該連續相具備含有硬化性化合物之水相之該乳劑裝入容器中;硬化製程,藉由在將該乳劑裝入該容器之狀態下使該硬化性化合物硬化而成為硬化體;剝取製程,分離該容器和該硬化體;及分散相去除製程,在該剝取製程之後去除該硬化體的該分散相,在該硬化製程之前具有將該容器內的該乳劑中存在於上部之該連續相去除之連續相去除製程,該分散相為含有比重調整劑的疏水性的液體,該乳劑中,在將該分散相的體積設為X1,將該連續相的體積設為X2時,X1/(X1+X2)在0.9以下的範圍內,該分散相的比重大於該連續相的比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分散相去除製程中,藉由使該分散相的溶劑與該硬化體接觸而去除該分散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該分散相的液滴變形自如。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乳劑中,在將該分散相的比重設為Y1,將該連續相的比重設為Y2時,由Y1-Y2求出之比重差至少為0.00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容器由疏水性材料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立體化製程中,將該乳劑裝入移動之該容器中。
  7. 一種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其由具備連續相及分散相之乳劑製造多孔成形體,該製造方法具有:積層成形製程,使用作為該連續相具備含有硬化性化合物之水相之該乳劑,且藉由積層成形法形成該硬化性化合物硬化之硬化體;及分散相去除製程,在該積層成形製程之後去除該硬化體的該分散相,該積層成形製程具有層形成製程,且藉由反覆進行該層形成製程而形成積層該硬化層而成之該硬化體,該層形成製程具有:噴射製程,藉由從噴射該乳劑之材料噴嘴朝向配置在該材料 噴嘴的下側之形成載台噴射該乳劑而形成1層份;及層硬化製程,藉由在噴射製程之後使該1層份硬化而成為硬化層,該分散相為含有比重調整劑的疏水性的液體,該乳劑中,在將該分散相的體積設為X1,將該連續相的體積設為X2時,X1/(X1+X2)在0.5以上0.9以下的範圍內,該分散相的比重大於該連續相的比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噴射製程具有:第1噴射製程,從該材料噴嘴噴射該乳劑;及第2噴射製程,從支撐樹脂噴嘴朝向該形成載台噴射硬化性支撐樹脂,該層硬化製程硬化藉由該第1噴射製程形成之乳劑區域及藉由該第2噴射製程形成之支撐樹脂區域,藉此使該乳劑區域成為被該支撐樹脂硬化而成之支撐層支撐之狀態的該硬化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積層成形製程具有:乳劑層形成製程,藉由將該乳劑裝入在內部具備形成載台之槽內,形成乳劑層;及層硬化製程,藉由使該乳劑層硬化而成為硬化層, 藉由反覆進行具有該乳劑層形成製程及該層硬化製程之該層形成製程,形成積層該硬化層而成之該硬化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7項所述之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其具有成形材料製備製程,該成形材料製備製程包括:基劑生成製程,藉由使形成該分散相之第1液在形成該連續相之第2液的流動中,向第2液的流動方向,作為液滴從管狀構件的前端流出,生成比該乳劑的X1/(X1+X2)小的乳劑基劑;及集中存在化製程,藉由使該乳劑基劑中的該分散相集中存在,在該乳劑基劑中生成X1/(X1+X2)在0.5以上0.9以下的範圍內之集中存在區域,將在該乳劑基劑中生成之該集中存在區域用作該乳劑。
TW108102588A 2018-01-23 2019-01-23 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 TWI7874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8561 2018-01-23
JP2018-008561 2018-01-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6744A TW201936744A (zh) 2019-09-16
TWI787439B true TWI787439B (zh) 2022-12-21

Family

ID=67394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2588A TWI787439B (zh) 2018-01-23 2019-01-23 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661490B2 (zh)
EP (1) EP3744772B1 (zh)
JP (1) JP6966575B2 (zh)
CN (1) CN111630092B (zh)
TW (1) TWI787439B (zh)
WO (1) WO20191465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76575B (zh) * 2020-12-16 2023-05-05 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大直径管路的选区激光熔化成形方法
KR102397816B1 (ko) * 2020-12-22 2022-05-16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생분해성 광경화 레진 합성 및 기공이 연결된 다공성 구조체의 dlp 3d 프린팅 방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04610A1 (ja) * 2015-12-14 2017-06-22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多孔フィルム、多孔フィルム製造方法、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マイクロリアクターおよびバイオ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61437A (en) 1979-10-23 1981-05-26 Sadao Hayashi Porous synthetic membrane and production thereof
US6299808B1 (en) * 2000-06-05 2001-10-09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Continuous process for polymerizing, curing and drying high internal phase emulsions
WO2009041376A1 (ja) * 2007-09-27 2009-04-02 Fujifilm Corporation 多孔質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09268836A (ja) 2008-05-09 2009-11-19 Kinki Univ 逆オパール構造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使用方法
JP2013147521A (ja) * 2012-01-17 2013-08-01 Nitto Denko Corp 近赤外光反射材
EP3285989B1 (de) 2015-04-21 2022-04-13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3d objekten
CN105968402B (zh) * 2016-06-07 2019-01-25 成都大学 一种以Pickering高内相乳液为模板制备的3D多孔支架材料
JP2020510745A (ja) * 2017-03-06 2020-04-09 モアシ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親水性ポリマーを含有する高内相エマルションから調製する多孔性架橋親水性ポリマー材料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04610A1 (ja) * 2015-12-14 2017-06-22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多孔フィルム、多孔フィルム製造方法、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マイクロリアクターおよびバイオデバイ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6744A (zh) 2019-09-16
WO2019146560A1 (ja) 2019-08-01
JP6966575B2 (ja) 2021-11-17
EP3744772A4 (en) 2021-03-03
EP3744772B1 (en) 2022-04-20
US11661490B2 (en) 2023-05-30
US20200347199A1 (en) 2020-11-05
JPWO2019146560A1 (ja) 2021-01-14
EP3744772A1 (en) 2020-12-02
CN111630092A (zh) 2020-09-04
CN111630092B (zh)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05627U (zh) 用于三维打印机的构造板、构造板组件和用于由可聚合液体形成三维物体的装置
TWI787439B (zh) 多孔成形體的製造方法
CN108367488A (zh) 用于液相中三维增材制造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JP6563380B2 (ja) 付加製造した物体等への注入方法及び装置
WO2016149097A1 (en)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with reduced pressure build plate unit
CN110520276B (zh) 通过增材制造制造三维物体的方法
JP7127122B2 (ja) 三次元成形体のリソグラフィベースの積層造形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200223127A1 (en) 3-d printing method having increased strength of the produced object
WO2012150497A1 (en) Perfecte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in layers and perfected stereolithography machine using said method
KR102274419B1 (ko) 스테레오리소그래피 시스템에 사용하기 위한 용기
US11787915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porous molded body
JP6756515B2 (ja) 造形物の製造方法及び造形物
JP7113034B2 (ja) 多孔成形体
KR20150143293A (ko) 유기물 구조체 형성 장치 및 유기물 구조체 형성 방법
WO2019146557A1 (ja) 成形材料
Che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ulti-arm bioprinter for hybrid tissue engineering
EP4367215A1 (en) 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