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5387B -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5387B
TWI785387B TW109133515A TW109133515A TWI785387B TW I785387 B TWI785387 B TW I785387B TW 109133515 A TW109133515 A TW 109133515A TW 109133515 A TW109133515 A TW 109133515A TW I785387 B TWI785387 B TW I7853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bicycle rear
bicycle
teeth
internal sp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3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4212A (zh
Inventor
藤田寬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608,91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059541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608,92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332213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673,34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377174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686,17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220309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686,17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179967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851,78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752320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851,78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946931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4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4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5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538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30Chain-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60B27/047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comprising a freewheel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4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2009/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chai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ars, Cam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安裝至一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主體。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包含複數個自行車鏈輪。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包含一第一鏈輪及一第二鏈輪。該第一鏈輪包括一第一開口,該第一開口具有小於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之一最小外徑的一第一最小直徑。該第二鏈輪包括一第二開口及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該第二開口具有等於或大於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之該最小外徑的一第二最小直徑。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嚙合。

Description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一種自行車傳動系統。
騎車正變成更日益流行的消遣形式以及交通方式。此外,騎車已變為業餘及專業人員兩者的非常流行競技運動。不論自行車是用於消遣、交通抑或是用於競賽,自行車行業正不斷地改良自行車之各種組件。已經充分重新設計之一個自行車組件為鏈輪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安裝至一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主體。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包含複數個自行車鏈輪。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包含一第一鏈輪及一第二鏈輪。該第一鏈輪包括一第一開口,該第一開口具有小於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之一最小外徑的一第一最小直徑。該第二鏈輪包括一第二開口及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該第二開口具有一第二最小直徑,該第二最小直徑等於或大於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之該最小外徑。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嚙合。
在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第一最小直徑允許 第一鏈輪具有更小節圓直徑。此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此外,相比包括九個或更少內部花鍵齒之鏈輪,第二鏈輪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減小施加至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每一者的旋轉力。此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及/或提高選擇第二鏈輪之材料之自由度,而不降低第二鏈輪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一鎖定構件。該鎖定構件包括一管狀主體、一外螺紋部分及一徑向突出物。該管狀主體在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安裝至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狀態下延伸穿過該第一鏈輪之該第一開口。該管狀主體包括一第一軸向端及一第二軸向端。該第二軸向端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在一軸向方向上與該第一軸向端相對。在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安裝至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狀態下,該第一軸向端經定位成比該第二軸向端更接近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軸向中心平面。該外螺紋部分提供至該第一軸向端,以在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安裝至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狀態下與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之一內螺紋部分嚙合。該徑向突出物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第二軸向端徑向向外延伸,以在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安裝至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狀態下限制該第一鏈輪相對於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的一軸向移動。
在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將更小鏈輪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此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根據該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鏈輪包括一第一向內側;及一第一向外側,其在該軸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向內側相對。該徑向突出物經構形以在該第一向外側中鄰 接該第一鏈輪。
在根據第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將更小鏈輪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此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三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在一軸向方向上鄰近於該第一鏈輪,而在該第一鏈輪與該第二鏈輪之間無另一鏈輪。
在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將更小鏈輪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此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四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鏈輪包括一第一向內側;及一第一向外側,其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在一軸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向內側相對。該第一鏈輪包括提供至該第一向內側以直接地或間接地將一踩踏扭矩傳遞至該鏈輪支撐主體之一第一扭矩傳遞結構。
在根據第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將更小鏈輪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此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根據該第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扭矩傳遞結構包括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
在根據第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相比包括九個或更少內部花鍵齒之鏈輪,第一鏈輪之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減小施加至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中之每一者的旋轉力。此提高第一鏈輪之耐久性及/或提高選擇第一鏈輪之材料之自由度,而不降低第一鏈輪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根據該第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 構形以使得:該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之一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0。
在根據第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第一鏈輪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七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之一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0。
在根據第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根據該第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之該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8。
在根據第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九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具有一第一內部周節角及不同於該第一內部周節角之一第二內部周節角。
在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易於在正確圓周位置中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附接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一第一花鍵形狀,該第一花鍵形狀不同於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另一者的一第二花鍵形狀。
在根據第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易於在正 確圓周位置中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附接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一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一第一花鍵大小,該第一花鍵大小不同於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另一者的一第二花鍵大小。
在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易於在正確圓周位置中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附接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二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鏈輪之一總齒數等於或小於10。
在根據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將更小鏈輪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此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三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鏈輪為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中之最小鏈輪。
在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將更小鏈輪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此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四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一鏈輪支撐構件,其包括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嚙合的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包含經構形以附接至該鏈輪支撐構件之一額外鏈輪。
在根據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六態樣,根據該第十五態樣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額外鏈輪之一總齒數等於或大於46。
在根據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額外鏈輪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七態樣,根據該第十五態樣中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額外鏈輪之一總齒數等於或大於50。
在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額外鏈輪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八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七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包含作為該第二鏈輪提供之複數個第二鏈輪。該複數個第二鏈輪各自包括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嚙合的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
在根據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複數個第二鏈輪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九態樣,根據該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一鏈輪支撐構件,其包括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嚙合的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包括經構形以附接至該鏈輪支撐構件之一額外鏈輪。
在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九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之一總數目等於或大於10。
在根據第二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速度級別。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一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二十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之一總數目等於或大於11。
在根據第二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提高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速度級別。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二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二十一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之一總數目等於或大於12。
在根據第二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提高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速度級別。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三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二十二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包含具有一最大齒尖直徑之一額外鏈輪。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具有一內部花鍵頂徑。該內部花鍵頂徑對該最大齒尖直徑之一比率範圍介於0.15至0.18。
在根據第二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同時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四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二十三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一額外鏈輪。該額外鏈輪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其用以促進一自行車鏈條自該額外鏈輪移位至一相鄰更小鏈輪之一第一移位操作;及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其 用以促進該自行車鏈條自該相鄰更小鏈輪移位至該額外鏈輪之一第二移位操作。
在根據第二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順利進行第一移位操作及第二移位操作。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五態樣,根據該第二態樣或該第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管狀主體具有等於或小於27mm之一第一外徑。
在根據第二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藉由鎖定構件相對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固持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且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六態樣,根據該第二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外徑等於或大於26mm。
在根據第二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維持或提高鎖定構件之強度,同時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七態樣,根據該第二態樣、該第三態樣、該第二十五態樣或該第二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徑向突出物具有等於或小於32mm之一第二外徑。
在根據第二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藉由鎖定構件相對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固持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且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八態樣,根據該第二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外徑等於或大於30mm。
在根據第二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維持或 提高鎖定構件之強度,同時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九態樣,根據該第二態樣、該第三態樣及該第二十五至該第二十八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鎖定構件具有一工具嚙合部分。
在根據第二十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藉由使用工具嚙合部分來易於附接鎖定構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十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二十九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作為該第一鏈輪提供之複數個第一鏈輪及作為該第二鏈輪提供之複數個第二鏈輪。該複數個第一鏈輪各自包括該第一開口。該複數個第二鏈輪各自包括該第二開口及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嚙合的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
在根據第三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複數個第一鏈輪及複數個第二鏈輪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十一態樣,根據該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額外鏈輪藉由黏著劑附接至該鏈輪支撐構件。
在根據第三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由於不使用任何金屬緊固件,有可能進一步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十二態樣,根據該第十五態樣或該第三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鏈輪支撐構件由包括一樹脂材料之一非金屬材料製成。
在根據第三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十三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三十二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的至少兩個內部花鍵齒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以一第一內部周節角沿圓周配置。該第一內部周節角範圍介於5度至36度。
在根據第三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十四態樣,根據該第三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內部周節角範圍介於10度至20度。
在根據第三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十五態樣,根據該第三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內部周節角等於或小於15度。
在根據第三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十六態樣,根據該第三十三態樣至該第三十五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的至少其他兩個內部花鍵齒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以一第二內部周節角沿圓周配置。該第二內部周節角不同於該第一內部周節角。
在根據第三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易於在正確圓周位置中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附接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十七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三十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 部花鍵齒具有等於或小於34mm之一內部花鍵頂徑。
在根據第三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同時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十八態樣,根據該第三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內部花鍵頂徑等於或小於33mm。
在根據第三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同時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十九態樣,根據該第三十七態樣或該第三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內部花鍵頂徑等於或大於29mm。
在根據第三十九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十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三十九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具有等於或小於32mm之一內部花鍵底徑。
在根據第四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內部花鍵頂徑可增大至少一個內部花鍵齒之傳動表面之徑向長度。此提高第二鏈輪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十一態樣,根據該第四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內部花鍵底徑等於或小於31mm。
在根據第四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內部花鍵頂徑可進一步增大至少一個內部花鍵齒之傳動表面之徑向長度。此提高第二鏈輪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十二態樣,根據該第四十態樣或該第四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內部花鍵底徑等於或大於28mm。
在根據第四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獲得鏈輪支撐主體之必需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十三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四十二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包括用以在踩踏期間接收來自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傳動旋轉力的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該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各自包括一徑向最外邊緣、一徑向最內邊緣及自該徑向最外邊緣至該徑向最內邊緣界定之一徑向長度。該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之該等徑向長度之一總和等於或大於7mm。
在根據第四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增大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之徑向長度。此提高第二鏈輪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十四態樣,根據該第四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等徑向長度之該總和等於或大於10mm。
在根據第四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增大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之徑向長度。此提高第二鏈輪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十五態樣,根據該第四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等徑向長度之該總和等於或大於15mm。
在根據第四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增大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之徑向長度。此提高第二鏈輪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十六態樣,根據該四十三態樣至該第四十五態 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等徑向長度之該總和等於或小於36mm。
在根據第四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提高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生產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十七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四十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至少一者包括:一內部花鍵傳動表面,其具有界定於該內部花鍵傳動表面與一第一徑向線之間的一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該第一徑向線自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延伸至該內部花鍵傳動表面之一徑向最外邊緣。該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範圍介於0度至6度。
在根據第四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內部花鍵傳動表面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十八態樣,根據該第四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該至少一者包括:一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其具有界定於該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與一第二徑向線之間的一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該第二徑向線自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該旋轉中心軸線延伸至該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之一徑向最外邊緣。該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範圍介於0度至6度。
在根據第四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由於內部花鍵齒之對稱形狀,有可能提高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生產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十九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四十八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至少一者相對於一參考線沿圓周對稱,該參考線相對於該旋 轉中心軸線在一徑向方向上自該旋轉中心軸線延伸至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該至少一者之一徑向最外端的一圓周中心點。
在根據第四十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由於內部花鍵齒之對稱形狀,有可能提高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生產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十態樣,一種自行車傳動系統包含如第一態樣至第四十九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一自行車後輪轂總成。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包含:一輪轂軸,其包括具有等於或大於13mm之一最小內徑的一軸通孔;一輪轂主體,其圍繞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可旋轉地安裝於該輪轂軸上;及一鏈輪支撐主體,其圍繞該旋轉中心軸線可旋轉地安裝於該輪轂軸上。
在根據第五十態樣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情況下,有可能在後輪周圍提高自行車傳動系統之強度,同時實現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更寬齒輪範圍。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十一態樣,根據該第五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軸通孔之該最小內徑等於或大於14mm。
在根據第五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情況下,有可能在後輪周圍進一步提高自行車傳動系統之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十二態樣,根據該第五十態樣或該第五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軸通孔之該最小內徑等於或小於21mm。
在根據第五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情況下,有可能提高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設計自由。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十三態樣,根據該第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 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之一總數目範圍介於22至24。
在根據第五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之總數目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同時提高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生產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十四態樣,根據該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之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之一總數目範圍介於22至24。
在根據第五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之總數目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同時提高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生產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十五態樣,根據該第三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內部周節角範圍介於13度至17度。
在根據第五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第一內部周節角提高第二鏈輪之耐久性,同時提高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生產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十六態樣,根據該第三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內部周節角範圍介於28度至32度。
在根據第五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易於在正確圓周位置中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附接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十七態樣,根據該第三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內部周節角為該第二內部周節角之一半。
在根據第五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易於在正確圓周位置中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附接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十八態樣,根據該第四十三態樣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之該等徑向長度的該總和範圍介於11mm至14mm。
在根據第五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內部花鍵頂徑可增大至少一個內部花鍵齒之傳動表面之徑向長度。此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生產率提高之範圍內提高第二鏈輪之強度。
10:自行車傳動系統
12:自行車後輪轂總成
14: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16:自行車制動轉子
18:曲柄總成
20:自行車鏈條
22:曲柄軸
24:右曲柄臂
26:左曲柄臂
27:前鏈輪
28:鏈輪支撐主體
28A:內螺紋部分
28B:第一軸向端
28C:第二軸向端
28D:軸向鏈輪鄰接表面
28E:鄰接件
28G:導引部分
28H:第一螺旋花鍵
28I:輪轂指示器
28P:外部周邊表面
30:輪轂軸
30A:軸通孔
30B:第一軸端
30B1:第一軸向框架鄰接表面
30C1:第二軸向框架鄰接表面
30C:第二軸端
30X:軸管
30Y:第一軸部分
30Z:第二軸部分
32:鎖定構件
32A:管狀主體
32A1:內部周邊表面
32B:外螺紋部分
32C:徑向突出物
32D:第一軸向端
32E:第二軸向端
32F:工具嚙合部分
32G:嚙合凹槽
34:制動轉子支撐主體
36:輪轂主體
36A:第一輪輻安裝部分
36A1:第一附接孔
36B:第二輪輻安裝部分
36B1:第二附接孔
36C:第一軸向最外部分
36D:第二軸向最外部分
36F:連接孔
36H:自由輪外殼
36R:凹槽
36S:內部周邊表面
36T:第一齒
37:鏈輪支撐構件
37A:黏著劑
38:間隔件
38A:第一間隔件
38B:第二間隔件
38C:第三間隔件
38D:第四間隔件
38E:第五間隔件
38F:第六間隔件
38G:第七間隔件
39A:第一環
39B:第二環
40:外部花鍵齒
40A:徑向最外端
40G:凹槽
40X:外部花鍵齒
41:基座支撐件
42:較大直徑部分
42A:軸向端
44:凸緣
46:螺旋外部花鍵齒
48:外部花鍵傳動表面
48A:徑向最外邊緣
48B:徑向最內邊緣
50: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
50A:徑向最外邊緣
50B:徑向最內邊緣
50R:參考點
52:額外外部花鍵齒
54:額外基座支撐件
60:輪轂嚙合部分
62:支撐臂
62A:第一附接部分
62B:第二附接部分
62C:第三附接部分
62D:第四附接部分
62E:第五附接部分
62F:第六附接部分
62G:第七附接部分
62H:第八附接部分
63:第一扭矩傳遞齒
64:內部花鍵齒
64A:徑向最內端
64G:凹槽
65:內部花鍵齒
66:內部花鍵傳動表面
66A:徑向最外邊緣
66B:徑向最內邊緣
68: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
68A:徑向最外邊緣
68B:徑向最內邊緣
68R:參考點
76:內部花鍵齒
78:自由輪結構
79A:第一軸承
79B:第二軸承
80:第一棘輪構件
80A:第一棘輪齒
80H:第二螺旋花鍵
80H1:螺旋內部花鍵齒
80S:軸向表面
82:第二棘輪構件
82A:第二棘輪齒
82E:輪轂主體嚙合部分
82P:外部周邊表面
82S:軸向表面
82T:突出物
84:偏置構件
84A:捲曲主體
84B:連接端
86:間隔件
86A:中間部分
86B:連接部分
88:支撐構件
90:滑動構件
92:額外偏置構件
94:收納構件
96:軸向收納部分
98:徑向收納部分
100:密封結構
102:內部空間
A1:中心軸線
AG11:第一外部花鍵表面角
AG12:第二外部花鍵表面角
AG21: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
AG22: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
AG28:鈍角
AL1:第一軸向長度
AL2:第二軸向長度
AL3:鏈輪配置軸向長度
AL4:額外軸向長度
AL5:較大直徑軸向長度
BD1:最小內徑
BD2:最大外徑
BD3:最小外徑
BF:自行車框架
BF1:第一框架
BF2:第二框架
BF11:第一凹槽
BF12:第一部分
BF21:第二凹槽
BF22:第二部分
CL1:參考線
CL2:參考線
CP1:圓周中心點
CP2:圓周中心點
CPL:軸向中心平面
D1:圓周方向
D11:傳動旋轉方向
D12:反向旋轉方向
D2:軸向方向
D21:第一軸向方向
D22:第二軸向方向
DM11:外部花鍵頂徑
DM12:外部花鍵底徑
DM13:外徑
DM14:額外外部花鍵頂徑
DM21:內部花鍵頂徑
DM22:內部花鍵底徑
ED1:第一外徑
ED2:第二外徑
ED3:軸向寬度
ED4:軸向長度
F1:傳動旋轉力
F2:推力
F3:推力
F5:偏置力
F6:旋轉摩擦力
III-III:線
L11:第一徑向線
L12:第二徑向線
L21:第一徑向線
L22:第二徑向線
MD1:第一最小直徑
MD2:第一最小直徑
MD3:第二最小直徑
MD4:第二最小直徑
MD28:最小外徑
MW1:圓周最大寬度
MW2:圓周最大寬度
PA11:第一外部周節角
PA12:第二外部周節角
PA21:第一內部周節角
PA22:第二內部周節角
PC1:節圓
PC2:節圓
PC3:節圓
PC4:節圓
PC5:節圓
PC6:節圓
PC7:節圓
PC8:節圓
PC9:節圓
PC10:節圓
PC11:節圓
PC12:節圓
PCD1:節圓直徑
PCD2:節圓直徑
PCD3:節圓直徑
PCD4:節圓直徑
PCD5:節圓直徑
PCD6:節圓直徑
PCD7:節圓直徑
PCD8:節圓直徑
PCD9:節圓直徑
PCD10:節圓直徑
PCD11:節圓直徑
PCD12:節圓直徑
RC11:第一參考圓
RC12:外部花鍵齒根圓
RC21:第二參考圓
RC22:內部花鍵齒根圓
RL11:徑向長度
RL12:額外徑向長度
RL21:徑向長度
RL22:額外徑向長度
SK1:第一輪輻
SK2:第二輪輻
SL1:軸向花鍵齒長度
SP1:第一鏈輪
SP1A:鏈輪主體
SP1B:鏈輪齒
SP1G:第一向內側
SP1H:第一向外側
SP1I:鏈輪指示器
SP1K:第一開口
SP1T:第一扭矩傳遞結構
SP1T1:第一扭矩傳遞齒
SP2:第一鏈輪
SP2A:鏈輪主體
SP2B:鏈輪齒
SP2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2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2G:第一向外側
SP2H:第一向內側
SP2K:第一開口
SP2M:第一扭矩傳遞結構
SP2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2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2T:第二扭矩傳遞結構
SP2T1:第二扭矩傳遞齒
SP3:第二鏈輪
SP3A:鏈輪主體
SP3B:鏈輪齒
SP3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3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3K:第二開口
SP3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3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4:第二鏈輪
SP4A:鏈輪主體
SP4B:鏈輪齒
SP4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4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4K:第二開口
SP4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4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5:額外鏈輪
SP5A:鏈輪主體
SP5B:鏈輪齒
SP5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5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5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5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6:額外鏈輪
SP6A:鏈輪主體
SP6B:鏈輪齒
SP6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6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6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6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7:額外鏈輪
SP7A:鏈輪主體
SP7B:鏈輪齒
SP7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7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7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7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8:額外鏈輪
SP8A:鏈輪主體
SP8B:鏈輪齒
SP8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8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8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8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9:額外鏈輪
SP9A:鏈輪主體
SP9B:鏈輪齒
SP9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9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9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9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10:額外鏈輪
SP10A:鏈輪主體
SP10B:鏈輪齒
SP10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10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10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10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11:額外鏈輪
SP11A:鏈輪主體
SP11B:鏈輪齒
SP11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11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11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11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12:額外鏈輪
SP12A:鏈輪主體
SP12B:鏈輪齒
SP12F1:第一移位促進區域
SP12F2: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12R1:第一移位促進凹槽
SP12R2:第二移位促進凹槽
SP13:額外鏈輪
SP13A:鏈輪主體
SP13B:鏈輪齒
SP13R:耦接構件
T1:踩踏扭矩
T2:惰轉扭矩
TD12:最大齒尖直徑
WS:車輪緊固結構
WS1:緊固桿
XLV-XLV:線
當結合附圖考慮時,參考以下實施方式,本發明之更完整評價及其許多伴隨優點將易於獲得,同樣變為更好理解。
圖1為根據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分解透視圖。
圖3為沿圖2之線III-III截取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橫截面圖。
圖4為圖2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的透視圖,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具有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鎖定構件。
圖5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側視圖。
圖6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放大橫截面圖。
圖7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8為圖5中所說明的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9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0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第一鏈輪的側視圖。
圖11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2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3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4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5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6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7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8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9為圖5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分解透視圖。
圖20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支撐主體的透視圖。
圖21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主體的另一透視圖。
圖22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主體的後視圖。
圖23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主體的側視圖。
圖24為根據修改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主體的側視圖。
圖25圖23中所說明之鏈輪支撐主體的放大橫截面圖。
圖26為圖23中所說明之鏈輪支撐主體的橫截面圖。
圖27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的透視圖。
圖28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的側視圖。
圖29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的後視圖。
圖30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主體及複數個間隔件的分解透視圖。
圖31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部分放大截面視圖。
圖32為圖8中所說明之鏈輪的另一側視圖。
圖33為圖9中所說明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34為根據修改之圖9中所說明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35為圖29中所說明之鏈輪的放大截面視圖。
圖36為圖29中所說明之鏈輪的另一橫截面圖。
圖37為圖2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傳動系統的另一橫截面圖。
圖38為圖7及圖8中所說明之鏈輪的分解透視圖。
圖39為圖7及圖8中所說明之鏈輪的另一分解透視圖。
圖40為圖4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圖41為圖40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圖42為圖40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圖43為圖40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圖44為圖40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的部分橫截面圖。
圖45為沿著圖44之線XLV-XLV截取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的橫截面圖。
圖46為圖40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間隔件的透視圖。
圖47為圖40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間隔件的另一透視圖。
圖48為展示圖40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後總成之第一棘輪構件及鏈輪支撐主體之動作(踩踏)的示意圖。
圖49為展示圖40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第一棘輪構件及鏈輪支撐主體之作用(惰轉)的示意圖。
圖50為根據修改之鏈輪支撐主體的放大橫截面圖。
圖51為根據修改之鏈輪的放大截面視圖。
圖52為根據修改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主體的側視圖。
圖53為圖52中所說明之鏈輪支撐主體的放大橫截面圖。
圖54為根據修改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分解透視圖。
圖55為根據修改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另一分解透視圖。
圖56為根據修改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57為根據修改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58為根據修改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59為圖57中所說明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60為圖57中所說明之鏈輪之放大截面視圖。
圖61為根據修改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支撐構件的部分側視圖。
圖62為根據修改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橫截面圖。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為2017年9月22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5/712,388號之部分接續申請案。此申請案之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現將參考附圖描述實施例,其中相似參考數字指定在各種圖式中的對應或相同元件。
首先參考圖1,根據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傳動系統10包含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及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緊固至自行車框架BF。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上。自行車制動轉子16安裝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上。
自行車傳動系統10進一步包含曲柄總成18及自行車鏈條20。曲柄總成18包括曲柄軸22、右曲柄臂24、左曲柄臂26及前鏈輪27。右曲柄臂24及左曲柄臂26緊固至曲柄軸22。前鏈輪27緊固至曲柄軸22及右曲柄臂24中之至少一者。自行車鏈條20與前鏈輪27及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嚙合以 將踩踏力自前鏈輪27傳遞至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曲柄總成18包括前鏈輪27作為所說明實施例中之單一鏈輪。然而,曲柄總成18可包括複數個前鏈輪。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為後鏈輪總成。然而,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結構可應用於前鏈輪。
在本申請案中,以下方向性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性術語係指基於坐在自行車之車座(未展示)上且面向把手(未展示)的使用者(例如,騎乘者)而判定之彼等方向。因此,此等術語在用以描述自行車傳動系統10、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時,應關於配備有如在水平表面上在直立騎乘位置中所使用之自行車傳動系統10、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的自行車而加以解譯。
如圖2中所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及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相對於自行車框架BF(圖1)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由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可旋轉地支撐。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條20嚙合,從而在踩踏期間在自行車鏈條20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間傳遞傳動旋轉力F1。在踩踏期間,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在傳動旋轉方向D11上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旋轉。傳動旋轉方向D11係沿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圓周方向D1界定。反向旋轉方向D12為傳動旋轉方向D11之相反方向,且係沿圓周方向D1界定。
如圖2中所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包含鏈輪支撐主體28。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經構形以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於鏈輪支撐主體28上以在鏈輪支撐主體28與自行 車後鏈輪總成14之間傳遞傳動旋轉力F1。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包含輪轂軸30。鏈輪支撐主體28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可旋轉地安裝於上輪轂軸3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進一步包含鎖定構件32。鎖定構件32緊固至鏈輪支撐主體28以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相對於鏈輪支撐主體28固持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
如圖3中所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藉由車輪緊固結構WS緊固至自行車框架BF。輪轂軸30包括軸通孔30A。車輪緊固結構WS之緊固桿WS1延伸穿過輪轂軸30之軸通孔30A。輪轂軸30包括第一軸端30B及第二軸端30C。輪轂軸30沿旋轉中心軸線A1在第一軸端30B與第二軸端30C之間延伸。第一軸端30B設置於自行車框架BF之第一框架BF1之第一凹槽BF11中。第二軸端30C設置於自行車框架BF之第二框架BF2之第二凹槽BF21中。輪轂軸30藉由車輪緊固結構WS固持於第一框架BF1與第二框架BF2之間。車輪緊固結構WS包括在所申請自行車中已知的結構。因此,出於簡潔起見,此處將不作詳細描述。
在此實施例中,軸通孔30A具有等於或大於13mm之最小內徑BD1。軸通孔30A之最小內徑BD1較佳地等於或大於14mm。軸通孔30A之最小內徑BD1較佳地等於或小於21mm。在此實施例中,軸通孔30A之最小內徑BD1為15mm。然而,最小內徑BD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輪轂軸30具有等於或大於17mm之最大外徑BD2。輪轂軸30之最大外徑BD2較佳地等於或大於20mm。輪轂軸30之最大外徑BD2較佳地等於或小於23mm。在此實施例中,輪轂軸30之最大外徑BD2為21mm。然而,輪轂軸30之最大外徑BD2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輪轂軸30具有等於或大於15mm之最小外徑BD3。最小外徑BD3較佳地等於或大於17 mm。最小外徑BD3較佳地等於或小於19mm。在此實施例中,輪轂軸30之最小外徑BD3為17.6mm。然而,最小外徑BD3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輪轂軸30包括軸管30X、第一軸部分30Y及第二軸部分30Z。軸管30X具有管狀形狀,且沿著旋轉中心軸線A1延伸。第一軸部分30Y緊固至軸管30X之第一端。第二軸部分30Z緊固至軸管30X之第二端。第一軸部分30Y及第二軸部分30Z中之至少一者可與軸管30X一體地設置。
如圖3及圖4中所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進一步包含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可旋轉地安裝於輪轂軸30上。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耦接至自行車制動轉子16(圖1)以將制動旋轉力自自行車制動轉子16傳遞至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
如圖4中所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包含輪轂主體36。輪轂主體36圍繞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旋轉中心軸線A1可旋轉地安裝於輪轂軸30上。在此實施例中,鏈輪支撐主體28為與輪轂主體36分離之構件。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與輪轂主體36一體地設置為單件式整體構件。然而,鏈輪支撐主體28可與輪轂主體36一體地設置。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可為與輪轂主體36分離之構件。舉例而言,輪轂主體36由包括鋁之金屬材料製成。
如圖5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包含複數個自行車鏈輪。複數個自行車鏈輪包含第一鏈輪及第二鏈輪。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自行車鏈輪包含作為第一鏈輪提供之複數個第一鏈輪SP1及SP2。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亦包含作為第二鏈輪提供之複數個第二鏈輪SP3及SP4。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包含額外鏈輪。在此實施例中,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包含複數個額外鏈輪SP5至SP12。然而,第一鏈輪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鏈輪 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額外鏈輪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另外,第一鏈輪SP1與SP2可整體形成為單件式整體構件,而第一鏈輪SP1在此實施例中為與第一鏈輪SP2分離之鏈輪。同理,第二鏈輪SP3與SP4可整體形成為單件式整體構件,而第二鏈輪SP3在此實施例中為與第二鏈輪SP4分離之鏈輪。
舉例而言,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10。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之總數目可等於或大於11。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之總數目可等於或大於12。在此實施例中,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之總數目為12。然而,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舉例而言,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之總數可為13、14、或等於或大於15。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中之最小鏈輪。額外鏈輪SP12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中之最大鏈輪。第一鏈輪SP2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中之高速齒輪。額外鏈輪SP12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中之低速齒輪。
如圖5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具有節圓直徑PCD1。第一鏈輪SP2具有節圓直徑PCD2。第二鏈輪SP3具有節圓直徑PCD3。第二鏈輪SP4具有節圓直徑PCD4。額外鏈輪SP5具有節圓直徑PCD5。額外鏈輪SP6具有節圓直徑PCD6。額外鏈輪SP7具有節圓直徑PCD7。額外鏈輪SP8具有節圓直徑PCD8。額外鏈輪SP9具有節圓直徑PCD9。額外鏈輪SP10具有節圓直徑PCD10。額外鏈輪SP11具有節圓直徑PCD11。額外鏈輪SP12具有節圓直徑PCD12。
第一鏈輪SP1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1之節圓PC1。第一鏈輪SP2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2之節圓PC2。第二鏈輪SP3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3之 節圓PC3。第二鏈輪SP4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4之節圓PC4。額外鏈輪SP5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5之節圓PC5。額外鏈輪SP6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6之節圓PC6。額外鏈輪SP7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7之節圓PC7。額外鏈輪SP8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8之節圓PC8。額外鏈輪SP9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9之節圓PC9。額外鏈輪SP10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10之節圓PC10。額外鏈輪SP11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11之節圓PC11。額外鏈輪SP12具有具有節圓直徑PCD12之節圓PC12。
第一鏈輪SP1之節圓PC1由與第一鏈輪SP1嚙合之自行車鏈條20(圖2)之銷的中心軸線界定。定義節圓PC2至PC12以及節圓PC1。因此,出於簡潔起見,此處將不作詳細描述。
在此實施例中,節圓直徑PCD1小於節圓直徑PCD2。節圓直徑PCD2小於節圓直徑PCD3。節圓直徑PCD3小於節圓直徑PCD4。節圓直徑PCD4小於節圓直徑PCD5。節圓直徑PCD5小於節圓直徑PCD6。節圓直徑PCD6小於節圓直徑PCD7。節圓直徑PCD7小於節圓直徑PCD8。節圓直徑PCD8小於節圓直徑PCD9。節圓直徑PCD9小於節圓直徑PCD10。節圓直徑PCD10小於節圓直徑PCD11。節圓直徑PCD11小於節圓直徑PCD12。
節圓直徑PCD1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中之最小節圓直徑。節圓直徑PCD12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中之最大節圓直徑。第一鏈輪SP1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中之高速齒輪。額外鏈輪SP12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中之低速齒輪。然而,第一鏈輪SP1可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中之另一齒輪。額外鏈輪SP12可對應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中之另一齒輪。
如圖6中所見,第一鏈輪SP2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第一鏈輪SP1,而在第一鏈輪SP1與SP2之間無另一鏈輪。第二鏈輪SP3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第一鏈輪SP2,而在第一鏈輪SP2與第二鏈輪SP3之間無另一鏈輪。第二鏈輪SP4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第二鏈輪SP3,而在第二鏈輪SP3與第二鏈輪SP4之間無另一鏈輪。第一鏈輪SP1及SP2、第二鏈輪SP3、第二鏈輪SP4及額外鏈輪SP5至SP12以此次序在軸向方向D2上配置。
如圖7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包括鏈輪主體SP1A及複數個鏈輪齒SP1B。複數個鏈輪齒SP1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1A徑向向外延伸。第一鏈輪SP1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1B之總數目)等於或小於10。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之至少一個鏈輪齒SP1B的總數目為10。然而,第一鏈輪SP1之複數個鏈輪齒SP1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8中所見,第一鏈輪SP2包括鏈輪主體SP2A及複數個鏈輪齒SP2B。複數個鏈輪齒SP2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2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2B之總數目為12。然而,第一鏈輪SP2之複數個鏈輪齒SP2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一鏈輪SP2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2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第一鏈輪SP2移位至第一鏈輪SP1之第一移位操作。第一鏈輪SP2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2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第一鏈輪SP1移位至第一鏈輪SP2之第二移位操作。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2包 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2F1。第一鏈輪SP2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2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2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2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移位促進區域」意欲為有意設計成便於自行車鏈條自鏈輪至該區域中之另一軸向鄰近鏈輪之移位操作的區域。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2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2R1。第一鏈輪SP2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2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2R1設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2F1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2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2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2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2R2。
如圖9中所見,第二鏈輪SP3包括鏈輪主體SP3A及複數個鏈輪齒SP3B。複數個鏈輪齒SP3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3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3B之總數目為14。然而,第二鏈輪SP3之複數個鏈輪齒SP3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二鏈輪SP3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3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第二鏈輪SP3移位至第一鏈輪SP2(圖6)之第一移位操作。第二鏈輪SP3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3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第一鏈輪SP2(圖6)移位至第二鏈輪SP3之第二移位操作。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3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3F1。第二鏈輪SP3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3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3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3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3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3R1。第二鏈輪SP3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3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3R1設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3F1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3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3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3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3R2。
如圖10中所見,第二鏈輪SP4包括鏈輪主體SP4A及複數個鏈輪齒SP4B。複數個鏈輪齒SP4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4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4B之總數目為16。然而,第二鏈輪SP4之複數個鏈輪齒SP4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二鏈輪SP4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4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第二鏈輪SP4移位至第二鏈輪SP3之第一移位操作。第二鏈輪SP4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4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第二鏈輪SP3移位至第二鏈輪SP4之第二移位操作。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4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4F1。第二鏈輪SP4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4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4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4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4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4R1。第二鏈輪SP4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 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4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4R1設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4F1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4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4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4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4R2。
如圖11中所見,額外鏈輪SP5包括鏈輪主體SP5A及複數個鏈輪齒SP5B。複數個鏈輪齒SP5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5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5B之總數目為18。然而,額外鏈輪SP5之複數個鏈輪齒SP5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額外鏈輪SP5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5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額外鏈輪SP5移位至相鄰更小鏈輪SP4之第一移位操作。額外鏈輪SP5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5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相鄰更小鏈輪SP4移位至額外鏈輪SP5之第二移位操作。相鄰更小鏈輪SP4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額外鏈輪SP5,而在額外鏈輪SP5與相鄰更小鏈輪SP4之間無另一鏈輪。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5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5F1。額外鏈輪SP5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5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5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5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5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5R1。額外鏈輪SP5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5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5R1設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5F1中。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5R2設置於第二移位促進區域 SP5F2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5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5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5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5R2。
如圖12中所見,額外鏈輪SP6包括鏈輪主體SP6A及複數個鏈輪齒SP6B。複數個鏈輪齒SP6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6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6B之總數目為21。然而,額外鏈輪SP6之複數個鏈輪齒SP6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額外鏈輪SP6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6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額外鏈輪SP6移位至相鄰更小鏈輪SP5之第一移位操作。額外鏈輪SP6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6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相鄰更小鏈輪SP5移位至額外鏈輪SP6之第二移位操作。相鄰更小鏈輪SP5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額外鏈輪SP6,而在額外鏈輪SP6與相鄰更小鏈輪SP5之間無另一鏈輪。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6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6F1。額外鏈輪SP6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6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6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6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6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6R1。額外鏈輪SP6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6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6R1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6F1中。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6R2設置於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6F2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6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 位促進凹槽SP6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6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6R2。
如圖13中所見,額外鏈輪SP7包括鏈輪主體SP7A及複數個鏈輪齒SP7B。複數個鏈輪齒SP7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7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7B之總數目為24。然而,額外鏈輪SP7之複數個鏈輪齒SP7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額外鏈輪SP7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7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額外鏈輪SP7移位至相鄰更小鏈輪SP6之第一移位操作。額外鏈輪SP7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7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相鄰更小鏈輪SP6移位至額外鏈輪SP7之第二移位操作。相鄰更小鏈輪SP6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額外鏈輪SP7,而在額外鏈輪SP7與相鄰更小鏈輪SP6之間無另一鏈輪。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7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7F1。額外鏈輪SP7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7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7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7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7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7R1。額外鏈輪SP7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7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7R1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7F1中。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7R2設置於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7F2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7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7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7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 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7R2。
如圖14中所見,額外鏈輪SP8包括鏈輪主體SP8A及複數個鏈輪齒SP8B。複數個鏈輪齒SP8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8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8B之總數目為28。然而,額外鏈輪SP8之複數個鏈輪齒SP8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額外鏈輪SP8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8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額外鏈輪SP8移位至相鄰更小鏈輪SP7之第一移位操作。額外鏈輪SP8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8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相鄰更小鏈輪SP7移位至額外鏈輪SP8之第二移位操作。相鄰更小鏈輪SP7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額外鏈輪SP8,而在額外鏈輪SP8與相鄰更小鏈輪SP7之間無另一鏈輪。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8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8F1。額外鏈輪SP8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8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8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8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8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8R1。額外鏈輪SP8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8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8R1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8F1中。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8R2設置於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8F2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8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8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8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8R2。
如圖15中所見,額外鏈輪SP9包括鏈輪主體SP9A及複數個鏈輪齒SP9B。複數個鏈輪齒SP9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9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9B之總數目為33。然而,額外鏈輪SP9之複數個鏈輪齒SP9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額外鏈輪SP9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9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額外鏈輪SP9移位至相鄰更小鏈輪SP8之第一移位操作。額外鏈輪SP9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9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相鄰更小鏈輪SP8移位至額外鏈輪SP9之第二移位操作。相鄰更小鏈輪SP8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額外鏈輪SP9,而在額外鏈輪SP9與相鄰更小鏈輪SP8之間無另一鏈輪。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9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9F1。額外鏈輪SP9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9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9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9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9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9R1。額外鏈輪SP9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9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9R1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9F1中。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9R2設置於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9F2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9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9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9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9R2。
如圖16中所見,額外鏈輪SP10包括鏈輪主體SP10A及複數個鏈輪齒 SP10B。複數個鏈輪齒SP10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10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10B之總數目為39。然而,額外鏈輪SP10之複數個鏈輪齒SP10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額外鏈輪SP10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0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額外鏈輪SP10移位至相鄰更小鏈輪SP9之第一移位操作。額外鏈輪SP10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0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相鄰更小鏈輪SP9移位至額外鏈輪SP10之第二移位操作。相鄰更小鏈輪SP9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額外鏈輪SP10,而在額外鏈輪SP10與相鄰更小鏈輪SP9之間無另一鏈輪。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10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0F1。額外鏈輪SP10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0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0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0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10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10R1。額外鏈輪SP10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10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10R1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0F1中。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10R2設置於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0F2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0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10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0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10R2。
如圖17中所見,額外鏈輪SP11包括鏈輪主體SP11A及複數個鏈輪齒SP11B。複數個鏈輪齒SP11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 A1自鏈輪主體SP11A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鏈輪齒SP11B之總數目為45。然而,額外鏈輪SP11之複數個鏈輪齒SP11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額外鏈輪SP11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1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額外鏈輪SP11移位至相鄰更小鏈輪SP10之第一移位操作。額外鏈輪SP11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1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相鄰更小鏈輪SP10移位至額外鏈輪SP11之第二移位操作。相鄰更小鏈輪SP10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額外鏈輪SP11,而在額外鏈輪SP11與相鄰更小鏈輪SP10之間無另一鏈輪。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11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1F1。額外鏈輪SP11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區域SP11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1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1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11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11R1。額外鏈輪SP11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11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11R1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1F1中。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11R2設置於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1F2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1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11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1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11R2。
如圖18中所見,額外鏈輪SP12包括鏈輪主體SP12A及複數個鏈輪齒SP12B。複數個鏈輪齒SP12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 A1自鏈輪主體SP12A徑向向外延伸。額外鏈輪SP12之總齒數等於或大於46。額外鏈輪SP12之總齒數亦可等於或大於50。額外鏈輪SP12之總齒數在此實施例中為51。然而,額外鏈輪SP12之至少一個鏈輪齒SP12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額外鏈輪SP12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2F1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額外鏈輪SP12移位至相鄰更小鏈輪SP11之第一移位操作。額外鏈輪SP12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2F2以促進自行車鏈條20自相鄰更小鏈輪SP11移位至額外鏈輪SP12之第二移位操作。相鄰更小鏈輪SP11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近於額外鏈輪SP12,而在額外鏈輪SP12與相鄰更小鏈輪SP11之間無另一鏈輪。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12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2F1。額外鏈輪SP12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2F2。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2F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2F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12包括用以促進第一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12R1。額外鏈輪SP12包括用以促進第二移位操作之複數個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12R2。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12R1置於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2F1中。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12R2設置於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2F2中。然而,第一移位促進區域SP12F1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一移位促進凹槽SP12R1。第二移位促進區域SP12F2可包括另一結構來替代或補充第二移位促進凹槽SP12R2。
如圖19中所見,鏈輪SP1至SP12為彼此分開的構件。然而,鏈輪SP1至SP12中之至少一者可與鏈輪SP1至SP12中之另一至少部分地整體設 置。所有鏈輪SP1至SP12可與彼此一體成型為單件式整體單元。在此狀況下,鏈輪SP3至SP12中之至少一者可包括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進一步包含鏈輪支撐構件37、複數個間隔件38、第一環39A及第二環39B。第一環39A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二鏈輪SP3與第二鏈輪SP4之間。第二環39B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二鏈輪SP4與額外鏈輪SP5之間。額外鏈輪經構形以附接至鏈輪支撐構件37。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5至SP12經構形以附接至鏈輪支撐構件37。
如圖6中所見,舉例而言,額外鏈輪藉由黏著劑37A附接至鏈輪支撐構件37。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SP5至SP12藉由黏著劑37A附接至鏈輪支撐構件37。因此,有可能藉由減少或消除金屬緊固件來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重量。然而,額外鏈輪SP5至SP12中之至少一者可藉由除黏著劑37A以外之另一結構(包括金屬緊固件)附接至鏈輪支撐構件37。額外鏈輪SP5至SP12中之至少一者可在無鏈輪支撐構件37之情況下與鏈輪支撐主體28嚙合。鏈輪支撐構件37可自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省略。另外,第二鏈輪SP3及SP4中之至少一者可附接至鏈輪支撐構件37。
如圖4中所見,鎖定構件32包括管狀主體32A、外螺紋部分32B及徑向突出物32C。管狀主體32A包括第一軸向端32D及第二軸向端32E。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第二軸向端32E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一軸向端32D相對。如圖6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狀態下,第一軸向端32D經定位成比第二軸向端32E更接近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軸向中心平面CPL。軸向中心平面CPL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如圖3中所見,軸向中心平面CPL經界定以在軸向方向D2上平分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軸向長度。
如圖6中所見,外螺紋部分32B提供至第一軸向端32D,以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狀態下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的內螺紋部分28A嚙合。徑向突出物32C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二軸向端32E徑向向外延伸,以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狀態下限制第一鏈輪SP2相對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的軸向移動。
第一鏈輪SP1包括第一向內側SP1G及第一向外側SP1H。第一向外側SP1H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一向內側SP1G相對。徑向突出物32C經構形以在第一向外側SP1H中鄰接第一鏈輪SP1。第一鏈輪SP1及SP2該軸向方向上安置於徑向突出物32C與第二鏈輪SP3之間。第一鏈輪SP1及SP2、第二鏈輪SP3、第二鏈輪SP4及第一環39A在軸向方向D2上固持於徑向突出物32C與鏈輪支撐構件37之間。
如圖4中所見,鎖定構件32具有工具嚙合部分32F。工具嚙合部分32F設置於管狀主體32A之內部周邊表面32A1上以與緊固工具(未展示)嚙合。在此實施例中,工具嚙合部分32F包括複數個嚙合凹槽32G,嚙合凹槽32G將在鎖定構件32藉由外螺紋部分32B及內螺紋部分28A以螺紋方式附接至鏈輪支撐主體28時與緊固工具嚙合。
如圖20及圖21中所見,鏈輪支撐主體28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圖6)嚙合之至少一個外部花鍵齒40。鏈輪支撐主體28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圖6)嚙合之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亦即,至少一個外部花鍵齒40包括複數個外部花鍵齒40。
鏈輪支撐主體28包括具有管狀形狀之基座支撐件41。基座支撐件41沿旋轉中心軸線A1延伸。外部花鍵齒40自基座支撐件41徑向向外延伸。 鏈輪支撐主體28包括較大直徑部分42、凸緣44及複數個螺旋外部花鍵齒46。較大直徑部分42及凸緣44自基座支撐件41徑向向外延伸。較大直徑部分42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複數個外部花鍵齒40與凸緣44之間。較大直徑部分42及凸緣44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複數個外部花鍵齒40與複數個螺旋外部花鍵齒46之間。如圖6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在軸向方向D2上固持於較大直徑部分42與鎖定構件32之徑向突出物32C之間。較大直徑部分42可具有內部空腔,使得諸如單向聯軸結構之傳動結構可容納於內部空腔內。根據需要,可自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省略較大直徑部分42。
如圖22中所見,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一者具有軸向花鍵齒長度SL1。外部花鍵齒40中之每一者具有軸向花鍵齒長度SL1。軸向花鍵齒長度SL1等於或小於27mm。軸向花鍵齒長度SL1等於或大於22mm。在此實施例中,軸向花鍵齒長度SL1為24.9mm。然而,軸向花鍵齒長度SL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23中所見,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0。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之總數目較佳地等於或大於25。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之總數目較佳地等於或大於28。外部花鍵齒40之總數目較佳地等於或小於72。在此實施例中,外部花鍵齒40之總數目為29。然而,外部花鍵齒40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具有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及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兩個外部花鍵齒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按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沿圓周配置。換言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兩者相對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旋轉中心軸線A1按第一外 部周節角PA11沿圓周配置。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兩個外部花鍵齒相對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旋轉中心軸線A1按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沿圓周配置。換言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兩者相對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旋轉中心軸線A1按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沿圓周配置。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不同於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然而,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可大體上等於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
在此實施例中,外部花鍵齒40為在圓周方向D1上按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配置。外部花鍵齒40中之兩個外部花鍵齒為在圓周方向D1上按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配置。然而,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兩個外部花鍵齒可在圓周方向D1上以另一外部周節角配置。
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範圍介於5度至36度。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較佳地範圍介於10度至20度。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較佳地等於或小於15度。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為12度。然而,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範圍介於5度至36度。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為24度。然而,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一者可不同於外部花鍵齒40中之另一者之第二花鍵形狀的第一花鍵形狀。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一者可具有不同於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另一者之第二花鍵大小的第一花鍵大小。當沿旋轉中心軸線A1檢視時,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不同於外部花鍵齒40中之另一者之輪廓的輪廓。在此實施例中,外部花鍵齒40X具有不同於外部花鍵齒40中之另一者之第二花鍵形狀的第一花鍵形 狀。外部花鍵齒40X具有不同於外部花鍵齒40中之另一者之第二花鍵大小的第一花鍵大小。然而,如圖24中所見,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可彼此具有相同花鍵形狀。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可彼此具有相同花鍵大小。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可彼此具有相同輪廓。
如圖25中所見,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每一者具有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及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複數個外部花鍵齒40包括用以在踩踏期間接收來自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圖6)之傳動旋轉力F1的複數個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複數個外部花鍵齒40包括複數個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可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接觸以在踩踏期間接收來自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圖6)之傳動旋轉力F1。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面向反向旋轉方向D12。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狀態下,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面向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之反向側上。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面向傳動旋轉方向D11,從而在踩踏期間不接收來自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傳動旋轉力F1。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狀態下,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面向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
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分別具有圓周最大寬度MW1。外部花鍵齒40分別具有圓周最大寬度MW1。圓周最大寬度MW1定義為接收施加至外部花鍵齒40之推力F2的最大寬度。圓周最大寬度MW1定義為基於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之直線距離。
複數個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各自包括徑向最外邊緣48A及徑向最內邊緣48B。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自徑向最外邊緣48A延伸至徑向最內邊緣 48B。第一參考圓RC11界定於徑向最內邊緣48B上且以旋轉中心軸線A1為中心。第一參考圓RC11在參考點50R處與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相交。圓周最大寬度MW1在圓周方向D1上自徑向最內邊緣48B直線延伸至參考點50R。
複數個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各自包括徑向最外邊緣50A及徑向最內邊緣50B。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自徑向最外邊緣50A延伸至徑向最內邊緣50B。在此實施例中,參考點50R與徑向最內邊緣50B重合。然而,參考點50R可自徑向最內邊緣50B偏移。
圓周最大寬度MW1之總和等於或大於55mm。圓周最大寬度MW1之總和較佳地等於或大於60mm。圓周最大寬度MW1之總和較佳地等於或小於70mm。在此實施例中,圓周最大寬度MW1之總和為60.1mm。然而,圓周最大寬度MW1之總和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26中所見,至少一個外部花鍵齒40具有等於或小於34mm之外部花鍵頂徑DM11。外部花鍵頂徑DM11等於或小於33mm。外部花鍵頂徑DM11等於或大於29mm。在此實施例中,外部花鍵頂徑DM11為32.6mm。然而,外部花鍵頂徑DM1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至少一個外部花鍵齒40具有外部花鍵底徑DM12。至少一個外部花鍵齒40具有外部花鍵齒根圓RC12,外部花鍵齒根圓RC12具有外部花鍵底徑DM12。然而,外部花鍵齒根圓RC12可具有不同於外部花鍵底徑DM12之另一直徑。外部花鍵底徑DM12等於或小於32mm。外部花鍵底徑DM12等於或小於31mm。外部花鍵底徑DM12等於或大於28mm。在此實施例中,外部花鍵底徑DM12為30.2mm。然而,外部花鍵底徑DM12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較大直徑部分42具有大於外部花鍵頂徑DM11之外徑DM13。外徑DM13範圍介於32mm至40mm。在此實施例中,外徑DM13為35mm。然而,外徑DM13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25中所見,複數個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各自包括自徑向最外邊緣48A至徑向最內邊緣48B界定之徑向長度RL11。複數個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之徑向長度RL11的總和等於或大於7mm。徑向長度RL11之總和等於或大於10mm。徑向長度RL11之總等於或大於15mm。徑向長度RL11之總和等於或小於36mm。在此實施例中,徑向長度RL11之總和為16.6mm。然而,徑向長度RL11之總和不限於此實施例。
複數個外部花鍵齒40具有額外徑向長度RL12。額外徑向長度RL12分別自外部花鍵齒根圓RC12至複數個外部花鍵齒40之徑向最外端40A界定。額外徑向長度RL12之總和等於或大於20mm。在此實施例中,額外徑向長度RL12之總和為31.2mm。然而,額外徑向長度RL12之總和不限於此實施例。
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一者相對於參考線CL1沿圓周對稱。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在徑向方向上,參考線CL1自旋轉中心軸線A1延伸至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該至少一者之徑向最外端40A的圓周中心點CP1。然而,外部花鍵齒40中之至少一者可相對於參考線CL1具有不對稱形狀。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中之該至少一者包含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及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
複數個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中之至少一個表面具有第一外部花鍵表面角AG11。第一外部花鍵表面角AG11界定於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與第一徑向線L11之間。第一徑向線L11自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旋轉中心軸線 A1延伸至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之徑向最外邊緣48A。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或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界定於鄰近第一徑向線L11(見例如圖23)之間。
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中之至少一者具有第二外部花鍵表面角AG12。第二外部花鍵表面角AG12界定於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與第二徑向線L12之間。第二徑向線L12自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旋轉中心軸線A1延伸至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之徑向最外邊緣50A。
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外部花鍵表面角AG12等於第一外部花鍵表面角AG11。然而,第一外部花鍵表面角AG11可不同於第二外部花鍵表面角AG12。
第一外部花鍵表面角AG11等於或小於6度。第一外部花鍵表面角AG11等於或大於0度。第二外部花鍵表面角AG12等於或小於6度。第二外部花鍵表面角AG12等於或大於0度。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外部花鍵表面角AG11為5度。第二外部花鍵表面角AG12為5度。然而,第一外部花鍵表面角AG11及第二外部花鍵表面角AG12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27及圖28中所見,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制動轉子16(圖1)嚙合之至少一個額外外部花鍵齒52。在此實施例中,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包括額外基座支撐件54及複數個額外外部花鍵齒52。額外基座支撐件54具有管狀形狀且沿著旋轉中心軸線A1自輪轂主體36延伸。額外外部花鍵齒52自額外基座支撐件54徑向向外延伸。額外外部花鍵齒52之總數目為52。然而,額外外部花鍵齒5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28中所見,至少一個額外外部花鍵齒52具有額外外部花鍵頂徑 DM14。如圖29中所見,額外外部花鍵頂徑DM14大於外部花鍵頂徑DM11。額外外部花鍵頂徑DM14大體上等於較大直徑部分42之外徑DM13。然而,額外外部花鍵頂徑DM14可等於或小於外部花鍵頂徑DM11。額外外部花鍵頂徑DM14可不同於較大直徑部分42之外徑DM13。
如圖29中所見,輪轂主體36包括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6A及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6B。複數個第一輪輻SK1耦接至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6A。複數個第二輪輻SK2耦接至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6B。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6A包括複數個第一附接孔36A1。第一輪輻SK1延伸穿過第一附接孔36A1。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6B包括複數個第二附接孔36B1。第二輪輻SK2延伸穿過第二附接孔36B1。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輪輻安裝部分」涵蓋輪輻安裝開口具有凸緣狀形狀以使得輪輻安裝部分相對於如圖29中所見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旋轉中心軸線徑向向外延伸的構形,及輪輻安裝部分為直接形成於輪轂主體之徑向外周邊表面上之開口的構形。
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6B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6A間隔開。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6A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鏈輪支撐主體28與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6B之間。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6B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6A與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之間。
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6A具有第一軸向最外部分36C。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6B具有第二軸向最外部分36D。第一軸向最外部分36C包括在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安裝至自行車框架BF之狀態下在軸向方向D2上面朝向第一框架BF1之表面。第二軸向最外部分36D包括在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安裝至自行車框架BF之狀態下在軸向方向D2上面朝向第二框架BF2之表面。
輪轂主體36包括第一軸向長度AL1。第一軸向長度AL1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於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6A之第一軸向最外部分36C與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6B之第二軸向最外部分36D之間。第一軸向長度AL1可等於或大於55mm。第一軸向長度AL1可等於或大於60mm。第一軸向長度AL1可等於或大於65mm。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向長度AL1可為67mm。然而,第一軸向長度AL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第一軸向長度AL1之實例包括55.7mm、62.3mm及67mm。
如圖29中所見,輪轂軸30包括第一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B1及第二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C1。在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安裝至自行車框架BF之下,第一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B1經構形以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鄰接自行車框架BF之第一部分BF12。第二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C1經構形以在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安裝至自行車框架BF之狀態中在軸向方向D2上鄰接自行車框架BF之第二部分BF22。相比於第二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C1,第一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B1經定位成在軸向方向D2上更接近鏈輪支撐主體28。鏈輪支撐主體28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B1與第二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C1之間。
輪轂軸30包括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於第一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B1與第二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C1之間的第二軸向長度AL2。第二軸向長度AL2可等於或大於140mm。第二軸向長度AL2可等於或大於145mm。第二軸向長度AL2可等於或大於147mm。第二軸向長度AL2可為148mm。然而,第二軸向長度AL2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第二軸向長度AL2之 實例包括142mm、148mm及157mm。
第一軸向長度AL1與第二軸向長度AL2之比率可等於或大於0.3。第一軸向長度AL1與與第二軸向長度AL2之比率可等於或大於0.4。第一軸向長度AL1與與第二軸向長度AL2之比率可等於或大於0.5。舉例而言,第一軸向長度AL1(67mm)與第二軸向長度AL2(148mm)之比率為大致0.45。然而,第一軸向長度AL1與第二軸向長度AL2之比率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第一軸向長度AL1與第二軸向長度AL2之比率的實例包括大致0.42(AL1為62.3mm且AL2為148mm),或包括大致0.39(AL1為55.7mm且AL2為142mm)。
如圖6中所見,鏈輪支撐主體28包括第一軸向端28B、第二軸向端28C及軸向鏈輪鄰接表面28D。第二軸向端28C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一軸向端28B相對。軸向中心平面CPL在軸向方向D2上平分第二軸向長度AL2。軸向鏈輪鄰接表面28D經定位成在軸向方向D2上比第一軸向端28B更接近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軸向中心平面CPL。第二軸向端28C經定位成在軸向方向D2上比鏈輪鄰接表面28D軸向地更接近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軸向中心平面CPL。在此實施例中,軸向鏈輪鄰接表面28D設置於較大直徑部分42上,然而軸向鏈輪鄰接表面28D可根據需要設置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其他部分上。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於鏈輪支撐主體28上之狀態中,軸向鏈輪鄰接表面28D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接觸。軸向鏈輪鄰接表面28D在軸向方向D2上面向第一軸向端28B。
如圖6中所見,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於第一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B1與鏈輪支撐主體28之軸向鏈輪鄰接表面28D之間。在此實施例中,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範圍介於35mm至45mm。舉例而 言,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為39.64mm。舉例而言,藉由省略較大直徑部分42,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亦可延伸直至44.25mm。然而,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較大直徑部分42具有在軸向方向D2上離第一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B1最遠之軸向端42A。額外軸向長度AL4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一軸向框架鄰接表面30B1至軸向端42A界定。額外軸向長度AL4範圍介於38mm至47mm。額外軸向長度AL4可範圍介於44mm至45mm。額外軸向長度AL4亦可範圍介於40mm至41mm。在此實施例中,額外軸向長度AL4為44.25mm。然而,額外軸向長度AL4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較大直徑部分42之較大直徑軸向長度AL5範圍介於3mm至6mm。在此實施例中,較大直徑軸向長度AL5為4.61mm。然而,較大直徑軸向長度AL5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第一軸向長度AL1與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之比率範圍介於1.2至1.7。舉例而言,若第一軸向長度AL1為55.7mm且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為39.64mm,則第一軸向長度AL1與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之比率為1.4。然而,第一軸向長度AL1與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之比率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舉例而言,若第一軸向長度AL1為62.3mm且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為39.64mm,則第一軸向長度AL1對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之比率可為1.57,或若第一軸向長度AL1為67mm且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為39.64mm,則第一軸向長度AL1對鏈輪配置軸向長度AL3之比率可為1.69。
如圖30中所見,鏈輪支撐構件37包括輪轂嚙合部分60及複數個支撐臂62。複數個支撐臂62自輪轂嚙合部分60徑向向外延伸。支撐臂62包括 第一附接部分62A至第八附接部分62H。複數個間隔件38包括複數個第一間隔件38A、複數個第二間隔件38B、複數個第三間隔件38C、複數個第四間隔件38D、複數個第五間隔件38E、複數個第六間隔件38F及複數個第七間隔件38G。
如圖6中所見,第一間隔件38A設置於額外鏈輪SP5與SP6之間。第二間隔件38B設置於額外鏈輪SP6與SP7之間。第三間隔件38C設置於額外鏈輪SP7與SP8之間。第四間隔件38D設置於額外鏈輪SP8與SP9之間。第五間隔件38E設置於額外鏈輪SP9與SP10之間。第六間隔件38F設置於額外鏈輪SP10與SP11之間。第七間隔件38G設置於額外鏈輪SP11與SP12之間。
額外鏈輪SP6及第一間隔件38A藉由黏著劑37A附接至第一附接部分62A。額外鏈輪SP7及第二間隔件38B藉由黏著劑37A附接至第二附接部分62B。額外鏈輪SP8及第三間隔件38C藉由黏著劑37A附接至第三附接部分62C。額外鏈輪SP9及第四間隔件38D藉由黏著劑37A附接至第四附接部分62D。額外鏈輪SP10及第五間隔件38E藉由黏著劑37A附接至第五附接部分62E。額外鏈輪SP11及第六間隔件38F藉由黏著劑37A附接至第六附接部分62F。額外鏈輪SP12及第七間隔件38G藉由黏著劑37A附接至第七附接部分62G。額外鏈輪SP5及39B藉由黏著劑37A附接至第八附接部分62H。輪轂嚙合部分60、鏈輪SP1至SP4、第一環39A及第二環39B在軸向方向D2上固持於較大直徑部分42與鎖定構件32之徑向突出物32C之間。
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1至SP12中之每一者由諸如鋁、鐵或鈦之金屬材料製成。鏈輪支撐構件37由包括樹脂材料之非金屬材料製成。第一間隔件38A至第七間隔件38G、第一環39A及第二環39B中之每一者由諸如 樹脂材料之非金屬材料製成。然而,鏈輪SP1至SP12中之至少一者可至少部分地由非金屬材料製成。鏈輪支撐構件37、第一間隔件38A至第七間隔件38G、第一環39A及第二環39B中之每一者至少部分地由諸如鋁、鐵或鈦之金屬材料製成。
如圖7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包括第一開口SP1K。第一開口SP1K具有第一最小直徑MD1。如圖31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鏈輪支撐主體28之狀態下,鎖定構件32之管狀主體32A延伸穿過第一鏈輪SP1之第一開口SP1K。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鏈輪支撐主體28之狀態下,第一鏈輪SP1之第一開口SP1K經構形以使得鎖定構件32之管狀主體32A的第一軸向端32D通過第一鏈輪SP1之第一開口SP1K。鏈輪支撐主體28之第一軸向端28B與第一鏈輪SP1之第一開口SP1K間隔開,而不延伸穿過第一開口SP1K。第一最小直徑MD1小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的最小外徑MD28。在此實施例中,最小外徑MD28等於鏈輪支撐主體28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40的外部花鍵底徑DM12(圖26)。
如圖31中所見,管狀主體32A具有等於或小於27mm之第一外徑ED1。第一外徑ED1等於或大於26mm。徑向突出物32C具有等於或小於32mm之第二外徑ED2。第二外徑ED2等於或大於30mm。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外徑ED1為26.2mm。第二外徑ED2為30.8mm。然而,第一外徑ED1及第二外徑ED2中之至少一者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徑向突出物32C具有界定於軸向方向D2中之軸向寬度ED3。舉例而言,徑向突出物32C之軸向寬度ED3為2mm。然而,軸向寬度ED3不限於此實施例。
鎖定構件32具有在軸向方向D2上自徑向突出物32C向第一軸向端 32D定義之軸向長度ED4。鎖定構件32之軸向長度ED4為10mm。然而,軸向長度ED4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8中所見,第一鏈輪SP2包括第一開口SP2K。亦即,複數個第一鏈輪SP1及SP2各自包括第一開口。第一開口SP2K具有第一最小直徑MD2。如圖31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鏈輪支撐主體28之狀態下,鎖定構件32之管狀主體32A延伸穿過第一鏈輪SP2之第一開口SP2K。鏈輪支撐主體28之第一軸向端28B與第一鏈輪SP2之第一開口SP2K間隔開,而不延伸穿過第一開口SP2K。第一最小直徑MD2小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的最小外徑MD28。
如圖9中所見,第二鏈輪SP3包括第二開口SP3K。第二開口SP3K具有第二最小直徑MD3。如圖31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鏈輪支撐主體28之狀態下,鎖定構件32之管狀主體32A及鏈輪支撐主體28延伸穿過第二鏈輪SP3之第二開口SP3K。鏈輪支撐主體28之第一軸向端28B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二開口SP3K與第一開口SP1K之間。鏈輪支撐主體28之第一軸向端28B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二開口SP3K與第一開口SP2K之間。第二最小直徑MD3等於或大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的最小外徑MD28。
如圖10中所見,第二鏈輪SP4包括第二開口SP4K。亦即,複數個第二鏈輪SP3及SP4各自包括第二開口。第二開口SP4K具有第二最小直徑MD4。如圖31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鏈輪支撐主體28之狀態下,鏈輪支撐主體28延伸穿過第二鏈輪SP4之第二開口SP4K。鏈輪支撐主體28之第一軸向端28B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二開口SP4K與第一開口SP1K之間。第二最小直徑MD4等於或大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 鏈輪支撐主體28的最小外徑MD28。
如圖32中所見,第一鏈輪SP2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嚙合的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3。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3經提供至第一開口SP2K。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3提供為第一鏈輪SP2之第一扭矩傳遞結構,如稍後描述。
第一鏈輪SP2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3的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0。第一鏈輪SP2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3的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8。內部花鍵齒63之總數目等於或小於72。在此實施例中,內部花鍵齒63之總數目為29。然而,內部花鍵齒63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9中所見,第二鏈輪SP3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嚙合的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將第二最小直徑MD3定義為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之內部花鍵底徑。
第二鏈輪SP3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0。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的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8。內部花鍵齒64之總數目等於或小於72。在此實施例中,內部花鍵齒64之總數目為29。然而,內部花鍵齒64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10中所見,第二鏈輪SP4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嚙合的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5。亦即,複數個第二鏈輪SP3及SP4各自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嚙合的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4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5將第二最小直徑MD4定義為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5之內部花鍵底徑。
第二鏈輪SP4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5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0。第二鏈輪SP4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5的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8。內部花鍵齒65之總數目等於或小於72。在此實施例中,內部花鍵齒65之總數目為29。然而,內部花鍵齒65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33中所見,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具有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及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的至少兩個內部花鍵齒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按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沿圓周配置。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兩個內部花鍵齒在圓周方向D1上彼此鄰接,而在其間無另一花鍵齒。換言之,複數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兩者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按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沿圓周配置。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的至少其他兩個內部花鍵齒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按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沿圓周配置。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的至少其他兩個內部花鍵齒在圓周方向D1上彼此鄰接,而在其間無另一花鍵齒。換言之,第二鏈輪SP3之複數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兩者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按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沿圓周配置。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不同於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然而,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可大體上等於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
在此實施例中,內部花鍵齒64在圓周方向D1上按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沿圓周配置。內部花鍵齒64中之兩個內部花鍵齒為在圓周方向D1上按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配置。然而,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兩個內部花鍵齒可在圓周方向D1上以另一內部周節角配置。
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範圍介於5度至36度。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範 圍介於10度至20度。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等於或小於15度。在此實施例中,舉例而言,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為12度。然而,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範圍介於5度至36度。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為24度。然而,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不同於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另一者之第二花鍵形狀的第一花鍵形狀。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不同於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另一者之第二花鍵大小的第一花鍵大小。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不同於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另一者之橫截面形狀的橫截面形狀。然而,如圖34中所見,內部花鍵齒64可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可具有彼此相同的大小。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可具有彼此相同的橫截面形狀。
如圖35中所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一者包括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一者包括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包括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以在踩踏期間接收來自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圖6)之傳動旋轉力F1。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包括複數個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可與鏈輪支撐主體28接觸以在踩踏期間將傳動旋轉力F1自鏈輪SP1傳遞至鏈輪支撐主體28。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面向傳動旋轉方向D11。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狀態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面向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48。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 68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之反向側上。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面向反向旋轉方向D12,從而在踩踏期間不將傳動旋轉力F1自鏈輪SP1傳遞至鏈輪支撐主體28。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安裝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狀態下,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面向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
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分別具有圓周最大寬度MW2。內部花鍵齒64分別具有圓周最大寬度MW2。圓周最大寬度MW2定義為接收施加至內部花鍵齒64之推力F3的最大寬度。圓周最大寬度MW2定義為基於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之直線距離。
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各自包括徑向最外邊緣66A及徑向最內邊緣66B。第二參考圓RC21界定於徑向最外邊緣66A上且以旋轉中心軸線A1為中心。第二參考圓RC21在參考點68R處與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相交。圓周最大寬度MW2在圓周方向D1上自徑向最內邊緣66B直線延伸至參考點68R。
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包括徑向最外邊緣68A及徑向最內邊緣68B。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自徑向最外邊緣68A延伸至徑向最內邊緣68B。參考點68R設置於徑向最外邊緣68A與徑向最內邊緣68B之間。
圓周最大寬度MW2之總和等於或大於40mm。圓周最大寬度MW2之總和可等於或大於45mm。圓周最大寬度MW2之總和可等於或大於50mm。在此實施例中,圓周最大寬度MW2之總和為50.8mm。然而,圓周最大寬度MW2之總和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36中所見,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具有內部花鍵頂徑DM21。第二鏈輪SP3之至少一個內部花鍵齒64具有具有內部花鍵頂 徑DM21之內部花鍵齒根圓RC22。內部花鍵頂徑DM21等於或小於34mm。第二鏈輪SP3之內部花鍵頂徑DM21等於或小於33mm。第二鏈輪SP3之內部花鍵頂徑DM21等於或大於29mm。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3之內部花鍵頂徑DM21為32.8mm。然而,第二鏈輪SP3之內部花鍵頂徑DM2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具有等於或小於32mm之內部花鍵底徑DM22。內部花鍵底徑DM22等於或小於31mm。內部花鍵底徑DM22等於或大於28mm。在此實施例中,內部花鍵底徑DM22為30.4mm。然而,內部花鍵底徑DM22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18中所見,額外鏈輪SP12具有最大齒尖直徑TD12。最大齒尖直徑TD12為由複數個鏈輪齒SP12B界定之最大外徑。內部花鍵頂徑DM21(圖36)與最大齒尖直徑TD12之比率範圍介於0.15至0.18。在此實施例中,內部花鍵頂徑DM21與最大齒尖直徑TD12之比率為0.15。然而,內部花鍵頂徑DM21與最大齒尖直徑TD12之比率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35中所見,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包括徑向最外邊緣66A及徑向最內邊緣66B。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各自包括自徑向最外邊緣66A至徑向最內邊緣66B界定之徑向長度RL21。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之徑向長度RL21之總和等於或大於7mm。徑向長度RL21之總和等於或大於10mm。徑向長度RL21之總和等於或大於15mm。在此實施例中,徑向長度RL21之總和等於或小於36mm。在此實施例中,徑向長度RL21之總和為16.6mm然而,徑向長度RL21之總和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複數個內部花鍵齒64具有額外徑向長度RL22。額外徑向長度RL22分 別自內部花鍵齒根圓RC22至複數個內部花鍵齒64之徑向最內端64A界定。額外徑向長度RL22之總和等於或大於12mm。在此實施例中,額外徑向長度RL22之總和為34.8mm。然而,額外徑向長度RL22之總和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一者相對於參考線CL2沿圓周對稱。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在徑向方向上,參考線CL2自旋轉中心軸線A1延伸至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之該至少一者之徑向最外端64A的圓周中心點CP2。然而,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一者可相對於參考線CL2具有不對稱形狀。內部花鍵齒64中之至少一者包含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及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
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具有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AG21。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AG21界定於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與第一徑向線L21之間。第一徑向線L21自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延伸至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之徑向最外邊緣66A。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或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界定於相鄰第一徑向線L21(見例如圖33)之間。
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具有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AG22。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AG22界定於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與第二徑向線L22之間。第二徑向線L22自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延伸至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之徑向最外邊緣68A。
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AG22等於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AG21。然而,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AG21可不同於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AG22。
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AG21介於0度至6度。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 AG22範圍介於0度至6度。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AG21為5度。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AG22為5度。然而,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AG21及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AG22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37中所見,內部花鍵齒64與外部花鍵齒40嚙合以將傳動旋轉力F1自第二鏈輪SP3傳遞至鏈輪支撐主體28。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可與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接觸以將傳動旋轉力F1自第二鏈輪SP3傳遞至鏈輪支撐主體28。在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與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接觸之狀態中,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與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間隔開。
第一鏈輪SP2之內部花鍵齒63及第二鏈輪SP4之內部花鍵齒65與第二鏈輪SP3之內部花鍵齒64具有大體上相同之結構。因此,出於簡潔起見,此處將不作詳細描述。
如圖2中所見,鏈輪支撐構件37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鏈輪支撐主體28嚙合的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76。複數個內部花鍵齒76具有與複數個內部花鍵齒64之結構大體上相同的結構。因此,出於簡潔起見,此處將不作詳細描述。
如圖38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包括第一扭矩傳遞結構SP1T,第一扭矩傳遞結構SP1T提供至第一向內側SP1H以直接地或間接地將踩踏扭矩傳遞至鏈輪支撐主體28。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扭矩傳遞結構SP1T包括複數個第一扭矩傳遞齒SP1T1以將踩踏扭矩間接地傳遞至鏈輪支撐主體28。第一扭矩傳遞結構SP1T包括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SP1T1。較佳地,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SP1T1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0。更佳地,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SP1T1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8。在此實施例中,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SP1T1之總數目為29。然而,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 SP1T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
如圖38及圖39中所見,第一鏈輪SP2包括第一向內側SP2H及第一向外側SP2G。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旋轉中心軸線A1,第一向外側SP2G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一向內側SP2H相對。第一鏈輪SP2包括提供至第一向內側SP2H以將踩踏扭矩直接地或間接地傳遞至鏈輪支撐主體28之第一扭矩傳遞結構SP2M。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2之內部花鍵齒63亦可被稱作第一扭矩傳遞齒63。第一扭矩傳遞結構SP2M包括複數個第一扭矩傳遞齒63以將踩踏扭矩直接傳遞至鏈輪支撐主體28。第一扭矩傳遞結構SP2M包括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63。較佳地,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63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0。更佳地,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63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8。在此實施例中,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63之總數目為29。然而,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63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第一扭矩傳遞齒63亦可被稱作內部花鍵齒63。
如圖39中所見,第一鏈輪SP2包括用以接收來自第一鏈輪SP1之踩踏扭矩的第二扭矩傳遞結構SP2T。第二扭矩傳遞結構SP2T設置於第一向外側SP2G上。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扭矩傳遞結構SP2T包括複數個第二扭矩傳遞齒SP2T1。較佳地,第二扭矩傳遞齒SP2T1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0。更佳地,第二扭矩傳遞齒SP2T1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28。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扭矩傳遞齒SP2T1之總數目為29。然而,第二扭矩傳遞齒SP2T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第一扭矩傳遞結構SP1T與第二扭矩傳遞結構SP2T嚙合。複數個第一扭矩傳遞齒SP1T1與複數個第二扭矩傳遞齒SP2T1嚙合以傳遞傳動旋轉力F1。
如圖23及圖24中所見,鏈輪支撐主體28包括設置於基座支撐件41之 軸向端處的輪轂指示器28I。當沿旋轉中心軸線A1檢視時,輪轂指示器28I設置於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之區域中。在此實施例中,輪轂指示器28I包括點。然而,輪轂指示器28I可包括其他形狀,諸如三角形及線。另外,輪轂指示器28I可為藉由諸如黏著劑之接合結構附接至鏈輪支撐主體28之分離構件。輪轂指示器28I之位置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7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包括設置於鏈輪主體SP1A之軸向端處的鏈輪指示器SP1I。在此實施例中,鏈輪指示器SP1I包括點。然而,鏈輪指示器SP1I可包括其他形狀,諸如三角形及線。另外,鏈輪指示器SP1I可為藉由諸如黏著劑之接合結構附接至鏈輪SP1之分離構件。鏈輪指示器SP1I之位置不限於此實施例。鏈輪指示器SP1I可提供至其他鏈輪SP2至SP12中之任一者。鏈輪指示器SP1I亦可提供至鏈輪支撐構件37。
如圖6中所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進一步包含自由輪結構78。鏈輪支撐主體28藉由自由輪結構78以操作方式耦接至輪轂主體36。自由輪結構78經構形以將鏈輪支撐主體28耦接至輪轂主體36,以在踩踏期間在傳動旋轉方向D11(圖5)上使鏈輪支撐主體28連同輪轂主體36旋轉。自由輪結構78經構形以允許鏈輪支撐主體28在惰轉期間在反旋轉方向D12(圖5)上相對於輪轂主體36旋轉。因此,自由輪結構78可解譯成單向離合器結構78。稍後將詳細描述自由輪結構78。
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包括第一軸承79A及第二軸承79B。第一軸承79A及第二軸承79B設置於鏈輪支撐主體28與輪轂軸30之間以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輪轂軸30可旋轉地支撐鏈輪支撐主體28。
在此實施例中,鏈輪支撐主體28、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及輪轂主體36中之每一者由諸如鋁、鐵或鈦之金屬材料製成。然而,鏈輪支撐主體 28、制動轉子支撐主體34及輪轂主體36中之至少一者可由非金屬材料製成。
如圖40中所見,自由輪結構78包括第一棘輪構件80及第二棘輪構件82。第一棘輪構件80經構形以按扭矩傳遞方式與輪轂主體36及鏈輪支撐主體28中之一者嚙合。第二棘輪構件82經構形以按扭矩傳遞方式與輪轂主體36及鏈輪支撐主體28中之另一者嚙合。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棘輪構件80按扭矩傳遞方式與鏈輪支撐主體28嚙合。第二棘輪構件82按扭矩傳遞方式與輪轂主體36嚙合。然而,第一棘輪構件80可經構形以按扭矩傳遞方式與輪轂主體36嚙合。第二棘輪構件82可經構形以按扭矩傳遞方式與鏈輪支撐主體28嚙合。
第一棘輪構件80安裝至鏈輪支撐主體28以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輪轂主體36與鏈輪支撐主體28一起旋轉。第二棘輪構件82安裝至輪轂主體36以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鏈輪支撐主體28與輪轂主體36一起旋轉。第一棘輪構件80及第二棘輪構件82中之每一者具有環狀形狀。
第一棘輪構件80及第二棘輪構件82中之至少一者可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在軸向方向D2上相對於輪轂軸30移動。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棘輪構件80及第二棘輪構件82中之每一者可在軸向方向D2上相對於輪轂軸30移動。第二棘輪構件82可在軸向方向D2上相對於輪轂主體36移動。第一棘輪構件80可在軸向方向D2上相對於鏈輪支撐主體28移動。
輪轂主體36包括具有環狀形狀之自由輪外殼36H。自由輪外殼36H在軸向方向D2上延伸。第一棘輪構件80及第二棘輪構件82在已裝配狀態下設置於自由輪外殼36H中。
如圖41中所見,第一棘輪構件80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棘輪齒80A。在 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第一棘輪齒80A包括複數個第一棘輪齒80A。複數個第一棘輪齒80A在圓周方向D1上配置以提供鋸齒。
如圖42中所見,第二棘輪構件82包括經構形以按扭矩傳遞方式與至少一個第一棘輪齒80A嚙合的至少一個第二棘輪齒82A。至少一個第二棘輪齒82A與至少一個第一棘輪齒80A嚙合,以將旋轉力F1自鏈輪支撐主體28傳遞至輪轂主體36(圖40)。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第二棘輪齒82A包括經構形以按扭矩傳遞方式與複數個第一棘輪齒80A嚙合之複數個第二棘輪齒82A。複數個第二棘輪齒82A在圓周方向D1上配置以提供鋸齒複數個第二棘輪齒82A可與複數個第一棘輪齒80A嚙合。在第二棘輪齒82A與第一棘輪齒80A嚙合之狀態下,第一棘輪構件80與第二棘輪構件82一起旋轉。
如圖41及圖42中所見,鏈輪支撐主體28具有具有第一螺旋花鍵28H之外部周邊表面28P。第一棘輪構件80經構形以按扭矩傳遞方式與鏈輪支撐主體28嚙合,且包括與第一螺旋花鍵28H配合之第二螺旋花鍵80H。第一棘輪構件80在藉由自鏈輪支撐主體28施加之第一推力傳動期間經由與第一螺旋花鍵28H配合之第二螺旋花鍵80H在相對於鏈輪支撐主體28之軸向方向D2上可移動地安裝。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螺旋花鍵28H包括複數個螺旋外部花鍵齒46。第二螺旋花鍵80H包括與複數個螺旋外部花鍵齒46配合之複數個螺旋內部花鍵齒80H1。
如圖43中所見,輪轂主體36包括內部周邊表面36S及至少一個第一齒36T。至少一個第一齒36T設置於內部周邊表面36S上。在此實施例中,自由輪外殼36H包括內部周邊表面36S。輪轂主體36包括複數個第一齒36T。複數個第一齒36T設置於內部周邊表面36S上,且相對於旋轉中心軸 線A1自內部周邊表面36S朝內徑向延伸。第一齒36T在圓周方向D1上配置以界定第一齒36T中之鄰近兩個齒之間的複數個凹槽36R。
第二棘輪構件82包括輪轂主體嚙合部分82E,輪轂主體嚙合部分82E經由輪轂主體嚙合部分82E按扭矩傳遞方式與輪轂主體36嚙合以將旋轉力F1自第一棘輪構件80傳遞至輪轂主體36。輪轂主體嚙合部分82E及輪轂主體36中之一者包括徑向延伸之至少一個突出物。輪轂主體嚙合部分82E及輪轂主體36中之另一者包括與該至少一個突起部嚙合之至少一個凹槽。在此實施例中,輪轂主體嚙合部分82E包括徑向延伸之至少一個突出物82T作為至少一個突出物。輪轂主體36包括與至少一個突出物82T嚙合之至少一個凹槽36R。在此實施例中,輪轂主體嚙合部分82E包括複數個突出物82T。複數個突出物82T與複數個凹槽36R嚙合。
如圖42中所見,鏈輪支撐主體28之外部周邊表面28P具有經構形以在惰轉期間導引第一棘輪構件80朝向輪轂主體36之導引部分28G。導引部分28G經配置以與第一螺旋花鍵28H界定鈍角AG28(圖48)。鏈輪支撐主體28包括複數個導引部分28G。導引部分28G經構形以在惰轉或空轉期間導引第一棘輪構件80朝向輪轂主體36。導引部分28G在惰轉期間朝向輪轂主體36導引第一棘輪構件80以在至少一個第一棘輪齒80A(圖41)與至少一個第二棘輪齒82A之間釋放配合嚙合。導引部分28G經構形以使第一棘輪構件80在軸向方向D2上移動遠離第二棘輪構件82。導引部分28G相對於鏈輪支撐主體28至少在圓周方向D1上延伸。導引部分28G至少在圓周方向D1上自複數個螺旋外部花鍵齒46中之一個齒延伸。儘管在此實施例中導引部分28G與螺旋外部花鍵齒46一體地設置為單件式整體構件,但導引部分28G可為與複數個螺旋外部花鍵齒46分離的構件。由於導引部分28G, 第一棘輪構件80及第二棘輪構件82在惰轉期間彼此順利脫嚙,在導引部分28G經配置以相對於第一螺旋花鍵28H界定鈍角AG28之狀況下尤其如此。此亦引起在惰轉期間減少噪聲,此係因為至少一個第一棘輪齒80A及至少一個第二棘輪齒82A在惰轉期間順利地彼此分離。
如圖40中所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進一步包含偏置構件84。偏置構件84安置於輪轂主體36與第一棘輪構件80之間,以在軸向方向D2上使第一棘輪構件80朝向第二棘輪構件82偏置。舉例而言,在此實施例中,偏置構件84為壓縮彈簧。
如圖44中所見,偏置構件84在軸向方向D2上在輪轂主體36與第一棘輪構件80之間壓縮。偏置構件84朝向第二棘輪構件82偏置第一棘輪構件80以維持第一棘輪構件80與第二棘輪構件82經由第一棘輪齒80A及第二棘輪齒82A彼此嚙合之嚙合狀態。
較佳地,偏置構件84與輪轂主體36嚙合以與輪轂主體36旋轉。偏置構件84安裝至輪轂主體36以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圖40)與輪轂主體36一起旋轉。偏置構件84包括捲曲主體84A及連接端84B。輪轂主體36包括連接孔36F。連接端84B設置於連接孔36F中,以使得偏置構件84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圖40)與輪轂主體36一起旋轉。
如圖44中所見,鏈輪支撐主體28之外周邊表面28P支撐第一棘輪構件80及第二棘輪構件82。第一棘輪構件80包括面向軸向方向D2之軸向表面80S。至少一個第一棘輪齒80A安置於第一棘輪構件80之軸向表面80S上。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一棘輪齒80A安置於第一棘輪構件80之軸向表面80S上。軸向表面80S大體上垂直於軸向方向D2。然而,軸向表面80S可不垂直於軸向方向D2。
第二棘輪構件82包括面向軸向方向D2之軸向表面82S。至少一個第二棘輪齒82A安置於第二棘輪構件82之軸向表面82S上。第二棘輪構件82之軸向表面82S面朝第一棘輪構件80之軸向表面80S。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二棘輪齒82A安置於第二棘輪構件82之軸向表面82S上。軸向表面82S大體上垂直於軸向方向D2。然而軸向表面82S可不垂直於軸向方向D2。
如圖40中所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包含間隔件86、支撐構件88、滑動構件90、額外偏置構件92及收納構件94。然而,有可能自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省略間隔件86、支撐構件88、滑動構件90、額外偏置構件92及收納構件94中之至少一者。
如圖44及圖45中所見,間隔件86在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之圓周方向D1上至少部分地設置於至少一個第一齒36T與至少一個突出物82T之間。在此實施例中,間隔件86在圓周方向D1上部分地設置於第一齒36T與突出物82T之間。然而,間隔件86可在圓周方向D1上完全設置於第一齒36T與突出物82T之間。
如圖45至圖47中所見,間隔件86包括設置於至少一個第一齒36T與至少一個突出物82T之間的至少一個中間部分86A。至少一個中間部分86A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至少一個第一齒36T與至少一個突出物82T之間。在此實施例中,間隔件86包括分別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一齒36T與突出物82T之間的複數個中間部分86A。儘管間隔件86在此實施例中包括該等中間部分86A,但間隔件86可包括一個中間部分86A。
如圖46及圖47中所見,間隔件86包括連接部分86B。複數個中間部分86A在平行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軸向方向D2上自連接部分86B延伸。儘管間隔件86在此實施例中包括連接部分86B,但連接部分86B可為自間隔 件86省略。
間隔件86包括非金屬材料。在此實施例中,非金屬材料包括樹脂材料。樹脂材料之實例包括合成樹脂。作為樹脂材料之替代或補充,非金屬材料可包括除樹脂材料以外之材料。儘管中間部分86A與連接部分86B在此實施例中彼此一體地設置為單件式整體構件,但中間部分86A中之至少一者可為與連接部分86B分離之部分。
如圖44及圖45中所見,複數個中間部分86A在徑向方向上設置於輪轂主體36之內部周邊表面36S與第二棘輪構件82之外部周邊表面82P之間。
如圖44中所見,支撐構件88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輪轂主體36與第二棘輪構件82之間。支撐構件88附接至第二棘輪構件82。支撐構件88自第一棘輪構件80徑向向外設置。支撐構件88可與第一棘輪構件80接觸。支撐構件88較佳地包括非金屬材料。由非金屬材料製成之支撐構件88在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操作期間減少噪聲。在此實施例中,非金屬材料包括樹脂材料。作為樹脂材料之替代或補充,非金屬材料可包括除樹脂材料以外之材料。
滑動構件90在平行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鏈輪支撐主體28與第二棘輪構件82之間。第二棘輪構件82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棘輪構件80與滑動構件90之間。滑動構件90較佳包括非金屬材料。由非金屬材料製成之滑動構件90在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操作期間減少噪聲。在此實施例中,非金屬材料包括樹脂材料。作為樹脂材料之替代或補充,非金屬材料可包括除樹脂材料以外之材料。
鏈輪支撐主體28包括鄰接件28E以鄰接第二棘輪構件82來限制第二棘 輪構件82遠離輪轂主體36之軸向移動。鄰接件28E可在此實施例中經由滑動構件90間接地鄰接第二棘輪構件82。替代地,鄰接件28E可直接鄰接第二棘輪構件82。第一棘輪構件80在軸向方向D2上安置於第二棘輪構件82之與鏈輪支撐主體28之鄰接件28E相對的軸向側上。滑動構件90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鏈輪支撐主體28之鄰接件28E與第二棘輪構件82之間。
如圖44中所見,額外偏置構件92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輪轂主體36與第二棘輪構件82之間,以使第二棘輪構件82朝向鏈輪支撐主體28偏置。在此實施例中,額外偏置構件92經由支撐構件88在軸向方向D2上使第二棘輪構件82偏置。額外偏置構件92自偏置構件84徑向向外設置。額外偏置構件92在此實施例中自複數個第二棘輪齒82A徑向向外設置。
收納構件94包括非金屬材料。由非金屬材料製成之收納構件94在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操作期間防止偏置構件84過度扭轉。在此實施例中,非金屬材料包括樹脂材料。作為樹脂材料之替代或補充,非金屬材料可包括除樹脂材料以外之材料。收納構件94包括軸向收納部分96及徑向收納部分98。軸向收納部分96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棘輪構件80與偏置構件84之間。徑向收納部分98在軸向方向D2上自軸向收納部分96延伸。徑向收納部分98自偏置構件84朝內徑向設置。軸向收納部分96與徑向收納部分98彼此一體地設置為單件式整體構件。然而,軸向收納部分96可為與徑向收納部分98分離之構件。
如圖44中所見,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包含密封結構100。密封結構100設置於鏈輪支撐主體28與輪轂主體36之間。輪轂主體36包括內部空間102。鏈輪支撐主體28、偏置構件84、第一棘輪構件80及第二棘輪構件82中之每一者至少部分地安置於輪轂主體36之內部空間102中。內部空間 102由密封結構100密封。在此實施例中,無潤滑劑設置於內部空間102中。然而,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可包含設置於內部空間102中之潤滑劑。相比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可包含設置於內部空間102中之潤滑劑的狀況,若未設置潤滑劑,則可減少安置於內部空間102中之構件之間的每一間隙。
將在下文參考圖44、圖48及圖49詳細描述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操作。
如圖44中所見,軸向方向D2包括第一軸向方向D21及與第一軸向方向D21相反之第二軸向方向D22。偏置力F5在第一軸向方向D21上自偏置構件84施加至收納構件94。偏置構件84之偏置力F5使收納構件94、第一棘輪構件80、第二棘輪構件82及滑動構件90在第一軸向方向D21上朝向鏈輪支撐主體28偏置。此使第一棘輪齒80A與第二棘輪齒82A嚙合。
此外,如圖48中所見,當踩踏扭矩T1在傳動旋轉方向D11上輸入至鏈輪支撐主體28時,螺旋內部花鍵齒80H1在第一軸向方向D21上由螺旋外部花鍵齒46相對於鏈輪支撐主體28導引。此強有力地使第一棘輪齒80A與第二棘輪齒82A嚙合。在此狀態下,踩踏扭矩T1經由第一棘輪構件80及第二棘輪構件82(圖44)自鏈輪支撐主體28傳遞至輪轂主體36(圖44)。
如圖48中所見,在惰轉期間,藉由偏置構件84(圖44)與第一棘輪構件80之間產生之旋轉摩擦力F6,第一棘輪構件80與導引部分28G接觸以自第二棘輪構件82脫嚙。如圖49中所見,惰轉扭矩T2在惰轉期間在傳動旋轉方向D11上施加至輪轂主體36。惰轉扭矩T2經由第二棘輪構件82(圖44)自輪轂主體36(圖44)傳遞至第一棘輪構件80。此時,由螺旋外部花鍵齒46在第二軸向方向D22上相對於鏈輪支撐主體28導引螺旋內部花鍵齒 80H1。此使第一棘輪構件80在第二軸向方向D22上抵抗偏置力F5相對於鏈輪支撐主體28移動。因此,第一棘輪構件80在第二軸向方向D22上移動遠離第二棘輪構件82,從而致使第一棘輪齒80A與第二棘輪齒82A之間的嚙合較弱。此允許第二棘輪構件82在傳動旋轉方向D11上相對於第一棘輪構件80旋轉,從而防止惰轉扭矩T2經由第一棘輪構件80及第二棘輪構件82自輪轂主體36傳遞至鏈輪支撐主體28。此時,第一棘輪齒80A在圓周方向D1上與第二棘輪齒82A一起滑動。
修改
如圖50中所見,在上述實施例及其他修改中,外部花鍵齒40可包括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與外部花鍵非傳動表面50之間的凹槽40G。凹槽40G減小自行車後輪轂總成12之重量。
如圖51中所見,在上述實施例及其他修改中,內部花鍵齒64可包括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與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68之間的凹槽64G。凹槽64G減小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之重量。
在本申請案中,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可間接地提供至第二鏈輪之第二開口,而在上述實施例中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直接提供至第二鏈輪SP3及SP4中之每一者的第二開口。舉例而言,而非將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直接提供至第二鏈輪SP3及/或第二鏈輪SP4之第二開口,第二鏈輪SP3及SP4中之至少一者可附接至包括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之鏈輪支撐構件。替代地,而非將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直接提供至第二鏈輪之第二開口,至少一個第二鏈輪可與包括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之至少一個額外鏈輪一體成型為單件式整體構件。因為此第二鏈輪經由鏈輪支撐構件及/或額外鏈輪間接地包括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所以其亦意謂第二鏈輪包括經構形以與自 行車後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主體嚙合的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可僅包括一個第一鏈輪或多於兩個第一鏈輪,而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在上述實施例中包括兩個第一鏈輪SP1及SP2。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可僅包括一個第二鏈輪或多於兩個第二鏈輪,而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在上述實施例中包括兩個第二鏈輪SP3及SP4。
如圖52中所見,在鏈輪支撐主體28中,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之總數目可範圍介於22至24。舉例而言,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之總數目可為23。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可範圍介於13度至17度。舉例而言,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可為15度。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可範圍介於28度至32度。舉例而言,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可為30度。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為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之一半。然而,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可不同於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之一半。至少十個外部花鍵齒40之總數目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第一外部周節角PA11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第二外部周節角PA12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
如圖53中所見,在鏈輪支撐主體28中,複數個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之徑向長度RL11的總和可範圍介於11mm至14mm。複數個外部花鍵傳動表面48之徑向長度RL11的總和可為12.5mm。額外徑向長度RL12之總和可範圍介於26mm至30mm。舉例而言,額外徑向長度RL12之總和可為28.2mm。然而,額外徑向長度RL12之總和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
如圖54中所見,在第一鏈輪SP1之第一扭矩傳遞結構SP1T中,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SP1T1之總數目可範圍介於22至24。舉例而言,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SP1T1之總數目可為23。然而,至少十個第一扭矩傳遞齒SP1T1之總數目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
如圖55中所見,在第一鏈輪SP2之第二扭矩傳遞結構SP2T中,至少十個第二扭矩傳遞齒SP2T1之總數目可範圍介於22至24。舉例而言,至少十個第二扭矩傳遞齒SP2T1之總數目可為23。然而,至少十個第二扭矩傳遞齒SP2T1之總數目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
如圖56中所見,在第一鏈輪SP2中,第一鏈輪SP2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3之總數目可範圍介於22至24。舉例而言,第一鏈輪SP2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3之總數目可為23。然而,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3之總數目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
如圖57中所見,在第二鏈輪SP3中,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之總數目可範圍介於22至24。舉例而言,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之總數目可為23。然而,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之總數目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
如圖58中所見,在第二鏈輪SP4中,第二鏈輪SP4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5的總數目可範圍介於22至24。舉例而言,第二鏈輪SP4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5之總數目可為23。然而,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5之總數目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
如圖59中所見,在第二鏈輪SP3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64中,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可範圍介於13度至17度。舉例而言,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可為15度。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可範圍介於28度至32度。舉例而言,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可為30度。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可為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之一半。然而,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可不同於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之一半。第一內部周節角PA21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第二內部周節角PA22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
如圖60中所見,在第二鏈輪SP3之內部花鍵齒64中,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之徑向長度RL21之總和可範圍介於11mm至14mm。舉例而言,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66之徑向長度RL21的總和可為12.5mm。然而,RL21徑向長度之總和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額外徑向長度RL22之總和可範圍介於26mm至29mm。舉例而言,額外徑向長度RL22之總和為27.6mm。然而,額外徑向長度RL22之總和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範圍。第一鏈輪SP2之內部花鍵齒63及第二鏈輪SP4之內部花鍵齒65與第二鏈輪SP3之內部花鍵齒64具有相同結構。
如圖61中所見,鏈輪支撐構件37之內部花鍵齒76可與圖57、圖59及圖60中所說明之第二鏈輪SP3之內部花鍵齒64結構相同。鏈輪支撐構件37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76的總數目可範圍介於22至24。舉例而言,鏈輪支撐構件37之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76的總數目可為23。然而,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76之總數目不限於以上修改及範圍。圖60中所說明之內部花鍵齒64的結構可適用於鏈輪支撐構件37之內部花鍵齒76。
如圖62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4可包含額外鏈輪SP13。額外鏈輪SP13藉由複數個耦接構件SP13R耦接至額外鏈輪SP12。額外鏈輪SP13包括鏈輪主體SP13A及至少一個鏈輪齒SP13B。額外鏈輪SP13之鏈輪主體SP13A藉由複數個耦接構件SP13R耦接至額外鏈輪SP12之鏈輪主體SP12A。至少一個鏈輪齒SP13B自鏈輪主體SP13A徑向向外延伸。至少一個鏈輪齒SP13B之總數目大於至少一個鏈輪齒SP12B之總數目。較佳地,至少一個鏈輪齒SP13B之總齒數等於或大於46。更佳地,至少一個鏈輪齒SP13B之總齒數等於或大於50。舉例而言,至少一個鏈輪齒SP13B之總齒數為54。
鏈輪SP1至SP13之鏈輪齒SP1B至SP13B的齒輪廓可具有習知齒輪廓及/或窄寬齒輪廓。特定言之,作為窄-寬齒輪廓,鏈輪SP1至SP13之鏈輪齒SP1B至SP13B亦可包括至少一個第一齒及至少一個第二齒,該等第一齒各自具有第一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該等第二齒各自具有小於第一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之第二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沿著軸向方向D2量測第一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及第二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第一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大於由自行車鏈條20之一對內鏈板界定之軸向內鏈空間,且小於由自行車鏈條20之一對外鏈板界定之軸向外鏈空間,其中當自行車鏈條20與鏈輪SP1至SP13中之一者嚙合時,該對外鏈板在軸向方向D2上面向彼此。第二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小於由自行車鏈條20之該對內鏈板界定之軸向內鏈空間。因此,至少一個第一齒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條20之一對外鏈板嚙合,其中當自行車鏈條20與鏈輪SP1至SP13中之一者嚙合時該對外鏈板在軸向方向D2上面向彼此,且至少一個第二齒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條20之一對內鏈板嚙合,其中該對內鏈板在軸向方向D2上面向彼此。較佳地,至少一個第一齒與至少一個第二齒交替地安置於鏈輪SP1至SP13中之至少一者的外部周邊上。較佳地,鏈輪SP1至SP13之鏈輪齒SP1B至SP13B包括複數個第一齒及複數個第二齒,該等第一齒各自具有上文所提及之第一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該等第二齒各自具有上文所提及之第二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較佳地,複數個第一齒與複數個第二齒交替地安置於鏈輪SP1至SP13中之至少一者的外部周邊上。較佳地,最大鏈輪之鏈輪齒可具有此窄寬齒輪廓。因此,較佳地,圖6中之鏈輪SP12的鏈輪齒SP12B或圖62中之鏈輪SP13的鏈輪齒SP13B包括具有上文所提及之第一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之至少一個第一齒及具有上文所提及之第二軸向最大鏈嚙合寬度之至少一個第二齒。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包含」及其派生詞意欲為指定陳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陳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術語。此概念亦適用於類似含義之詞語,例如術語「具有」、「包括」及其派生詞。
術語「構件」、「區段」、「部分」、「部件」、「元件」、「主體」及「結構」在以單數形式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複數個部件之雙重含義。
諸如本申請案中敍述的「第一」及「第二」之序數數目僅為標識符,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義,例如特定次序等等。此外,舉例而言,術語「第一元件」自身不暗示「第二元件」之存在,且術語「第二元件」自身不暗示「第一元件」之存在。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對」可涵蓋除其中成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之形狀或結構之構形外之其中成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或結構之構形。
因此,術語「一」、「一或多個」與「至少一個」在本文中可互換地使用。
最後,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諸如「大體上」、「大約」及「大致」之程度術語意謂所修飾之術語之合理量之偏差以使得最終結果並無顯著改變。本申請案中所描述之所有數值可被理解為包括諸如「大體上」、「大約」及「大致」之術語。
顯然,根據以上教示,本發明之眾多修改及變化為可能的。因此應理解,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可以不同於如本文特定描述之方式的其他方式實踐本發明。
10:自行車傳動系統
14: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28:鏈輪支撐主體
28A:內螺紋部分
28B:第一軸向端
28C:第二軸向端
28D:軸向鏈輪鄰接表面
30:輪轂軸
30B:第一軸端
30B1:第一軸向框架鄰接表面
32:鎖定構件
32A:管狀主體
32B:外螺紋部分
32C:徑向突出物
32D:第一軸向端
32E:第二軸向端
36:輪轂主體
36A:第一輪輻安裝部分
37:鏈輪支撐構件
37A:黏著劑
38A:第一間隔件
38B:第二間隔件
38C:第三間隔件
38D:第四間隔件
38E:第五間隔件
38F:第六間隔件
38G:第七間隔件
39A:第一環
39B:第二環
42:較大直徑部分
42A:軸向端
44:凸緣
60:輪轂嚙合部分
62:支撐臂
62A:第一附接部分
62B:第二附接部分
62C:第三附接部分
62D:第四附接部分
62E:第五附接部分
62F:第六附接部分
62G:第七附接部分
78:自由輪結構
79A:第一軸承
79B:第二軸承
A1:中心軸線
AL3:鏈輪配置軸向長度
AL4:額外軸向長度
AL5:較大直徑軸向長度
CPL:軸向中心平面
SP1:第一鏈輪
SP1G:第一向內側
SP1H:第一向外側
SP2:第一鏈輪
SP3:第二鏈輪
SP4:第二鏈輪
SP5:額外鏈輪
SP6:額外鏈輪
SP7:額外鏈輪
SP8:額外鏈輪
SP9:額外鏈輪
SP10:額外鏈輪
SP11:額外鏈輪
SP12:額外鏈輪

Claims (11)

  1. 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經構形以安裝至一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一鏈輪支撐主體,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包含:複數個自行車鏈輪;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的至少一者包含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其經構形以與該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該鏈輪支撐主體嚙合;該複數個自行車鏈輪的該至少一者的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之至少一者相對於一參考線沿圓周對稱,該參考線相對於一旋轉中心軸線在一徑向方向上自該旋轉中心軸線延伸至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該至少一者之一徑向最外端的一圓周中心點;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包括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該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各自包括:一徑向最外邊緣;一徑向最內邊緣;及一徑向長度,其係自該徑向最外邊緣至該徑向最內邊緣界定,且該複數個內部花鍵傳動表面之該等徑向長度之一總和等於或大於7mm。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該至少一者包括:一內部花鍵傳動表面,其具有界定於該內部花鍵傳動表面與一第一徑向線之間的一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該第一徑向線自該自行車 後鏈輪總成之該旋轉中心軸線延伸至該內部花鍵傳動表面之一徑向最外邊緣;及該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範圍介於0度至6度。
  3.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內部花鍵表面角為5度。
  4.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中之該至少一者包括:一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其具有界定於該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與一第二徑向線之間的一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該第二徑向線自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該旋轉中心軸線延伸至該內部花鍵非傳動表面之一徑向最外邊緣;及該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範圍介於0度至6度。
  5.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二內部花鍵表面角為5度。
  6.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具有等於或小於34mm之一內部花鍵頂徑。
  7. 如請求項6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內部花鍵頂徑等於或小於33mm。
  8. 如請求項6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內部花鍵頂徑等於或大於29mm。
  9.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至少十個內部花鍵齒具有等於或小於32mm之一內部花鍵底徑。
  10. 如請求項9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內部花鍵底徑等於或小於31mm。
  11. 如請求項9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內部花鍵底徑等於或大於28mm。
TW109133515A 2017-05-30 2018-05-11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TWI785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608,924 2017-05-30
US15/608,915 2017-05-30
US15/608,915 US11059541B2 (en) 2017-05-30 2017-05-30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5/608,924 US11332213B2 (en) 2017-05-30 2017-05-30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US15/673,346 2017-08-09
US15/673,346 US10377174B2 (en) 2017-08-09 2017-08-09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5/686,177 2017-08-25
US15/686,179 US11220309B2 (en) 2017-05-30 2017-08-25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5/686,177 US11179967B2 (en) 2017-05-30 2017-08-25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5/686,179 2017-08-25
US201715712407A 2017-09-22 2017-09-22
US201715712388A 2017-09-22 2017-09-22
US15/712,388 2017-09-22
US15/712,407 2017-09-22
US15/851,785 2017-12-22
US15/851,781 2017-12-22
US15/851,785 US10752320B2 (en) 2017-09-22 2017-12-22 Bicycle rear hub assembly
US15/851,781 US10946931B2 (en) 2017-09-22 2017-12-22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4212A TW202124212A (zh) 2021-07-01
TWI785387B true TWI785387B (zh) 2022-12-01

Family

ID=64279281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6092A TWI786113B (zh) 2017-05-30 2018-05-11 自行車後輪轂總成
TW111140394A TW202323129A (zh) 2017-05-30 2018-05-11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TW108142953A TWI820259B (zh) 2017-05-30 2018-05-11 自行車後輪轂總成及鏈輪支撐主體
TW109133515A TWI785387B (zh) 2017-05-30 2018-05-11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TW107116090A TWI707802B (zh) 2017-05-30 2018-05-11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6092A TWI786113B (zh) 2017-05-30 2018-05-11 自行車後輪轂總成
TW111140394A TW202323129A (zh) 2017-05-30 2018-05-11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TW108142953A TWI820259B (zh) 2017-05-30 2018-05-11 自行車後輪轂總成及鏈輪支撐主體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6090A TWI707802B (zh) 2017-05-30 2018-05-11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5) JP6670342B2 (zh)
CN (5) CN108974239B (zh)
DE (2) DE102018111277A1 (zh)
TW (5) TWI7861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2916A (zh) * 2019-01-14 2019-04-05 昆山攀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自行车塔基扭矩速度感应装置
US11518474B2 (en) * 2019-01-24 2022-12-06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JP7134328B2 (ja) 2019-03-04 2022-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US11578761B2 (en) * 2019-03-22 2023-02-14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rrangement
US11642913B2 (en) * 2019-03-22 2023-05-09 Shimano Inc. Sprocket support body and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1591043B2 (en) * 2019-07-30 2023-02-28 Campagnolo S.R.L. Sprocket-carrying body and sub-assembly of sprocket-carrying body and cogset for a bicycle rear wheel
IT201900013341A1 (it) * 2019-07-30 2021-01-30 Campagnolo Srl Sotto-assieme corpo porta-pignoni e pacco pignoni per una ruota posteriore di bicicletta
IT201900013287A1 (it) * 2019-07-30 2021-01-30 Campagnolo Srl Adattatore per un corpo porta-pignoni per una ruota posteriore di bicicletta
JP7448321B2 (ja) 2019-08-29 2024-03-12 シマノ(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人力駆動車用のハブ
US11465710B2 (en) * 2019-12-10 2022-10-11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DE102021212748A1 (de) * 2020-12-25 2022-06-30 Shimano Inc. Nabe für ein menschlich angetriebenes fahrzeu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08071B (en) * 1997-05-08 2000-10-11 Shimano Kk Internal speed-changing hub for bicycle
JP2006168720A (ja) * 2004-12-14 2006-06-29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スプロケット
TWM442978U (en) * 2012-04-25 2012-12-11 Shimano Kk A bicycle sprocket and a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N202827980U (zh) * 2012-07-05 2013-03-27 岛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用的链轮及自行车用的链轮组合体
US20160083045A1 (en) * 2014-09-19 2016-03-24 Vp Components Co., Ltd. Chain wheel assembly and chain wheel device using 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396325A1 (es) * 1971-10-23 1973-02-01 Zeus Ind S A Mejoras introducidas en los sistemas de rueda libre de co- ronas multiples para bicicletas.
JPS6111116Y2 (zh) * 1981-03-20 1986-04-08
JPS591013Y2 (ja) * 1981-07-07 1984-01-12 マエダ工業株式会社 自転車用スポ−クプロテクタ−
FR2571329B1 (fr) * 1984-10-09 1987-04-24 Bouffard Claude Train de pignons adaptable sur un moyeu de roue arriere de bicyclette et un moyeu arriere roue libre utilisant un tel train de pignons
JPH0187993U (zh) * 1987-12-02 1989-06-09
JPH0732803A (ja) * 1993-07-19 1995-02-03 Reizu Eng:Kk 自転車用車輪
DE9416061U1 (de) * 1994-10-05 1994-12-08 Fu, Chueh-Kuo, Hou-Li Hsiang, Taichung Fahrradnabeneinheit mit Lager-Aufnehmer zum Anbringen eines Zylinderantriebs in einer Fahrradnaben-Lagerstützschale
CN1186751A (zh) * 1996-10-02 1998-07-08 岛野(新)私人有限公司 适合于把链轮固定在外圈上的多级链轮装置
US5788593A (en) * 1996-10-02 1998-08-04 Shimano (Singapore) Private, Limited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ly adapted to secure a sprocket to an outer race
US5954604A (en) * 1996-11-21 1999-09-21 Shimano, Inc.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US6101907A (en) * 1998-11-25 2000-08-15 Snap-On Tools Company Interference fit joint and method and indexable ratchet wrench utilizing same
WO2000034056A1 (de) * 1998-12-08 2000-06-15 Dt Swiss Ag Nabe, insbesondere für fahrräder und dergleichen
US6264575B1 (en) * 1999-04-08 2001-07-24 Shimano, Inc. Freewheel for a bicycle
US6382381B1 (en) * 2000-09-06 2002-05-07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6497314B2 (en) * 2000-12-07 2002-12-24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with sliding engagement member and detachable freewheel
US6523659B2 (en) * 2000-12-11 2003-02-25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with tight connection ratchet and detachable freewheel
DE50103307D1 (de) * 2000-12-19 2004-09-23 Jiri Krampera Gespeichtes Fahrrad-Rad
US20020139631A1 (en) * 2001-03-30 2002-10-03 Wang Ming Theng Frictionless rear hub sprocket and ratchet assembly
US6371252B1 (en) * 2001-08-30 2002-04-16 Shimano Inc. Bicycle disc brake hub
US6669306B1 (en) * 2002-10-25 2003-12-30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xle assembly
US7044876B2 (en) * 2003-01-17 2006-05-16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having lateral protrusions for use in a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ly
CN2606688Y (zh) * 2003-03-07 2004-03-17 森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花鼓结构改良
JP2005231556A (ja) * 2004-02-20 2005-09-02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ハブ
US7846047B2 (en) * 2004-09-10 2010-12-0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having a thickened spline
US20080004143A1 (en) * 2006-06-16 2008-01-03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JP5349756B2 (ja) 2007-01-17 2013-11-20 Ntn株式会社 等速自在継手
TW200900323A (en) * 2007-06-19 2009-01-01 William Blair Shook Steel insert for aluminum spline body
ITBO20070725A1 (it) * 2007-10-30 2009-04-30 O F F Road Di Cerasi Alessandr Flangia di collegamento per organi di trasmissione di cicli e motocicli
JP2009293789A (ja) 2008-06-09 2009-12-17 Aisin Seiki Co Ltd スタビライザ制御装置
DE102011013536A1 (de) * 2011-03-10 2012-09-13 Dt Swiss Ag Nabe für ein Fahrrad
US8650972B2 (en) * 2011-06-02 2014-02-18 Shimano, Inc. Sensor apparatus for a bicycle hub
TWI585000B (zh) * 2011-07-13 2017-06-01 Sram De Gmbh A multi-sprocket equipped with a small sprocket is use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bicycle transmission
US8956254B2 (en) * 2011-08-04 2015-02-1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JP6395023B2 (ja) 2013-03-14 2018-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回転体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265539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Bicycle with improved chain line
NL2010969C2 (nl) * 2013-06-14 2014-12-17 Robertus Cornelius Wilhelmus Hoek Kettingwielendrager voor een versnellingssysteem van een fiets.
US9199509B2 (en) * 2014-01-21 2015-12-01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US9731550B2 (en) * 2014-05-02 2017-08-15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0155567B2 (en) * 2014-10-07 2018-12-18 Shimano Inc. Bicycle shifting control apparatus
CN104494775B (zh) * 2014-12-10 2017-05-24 张家港市九鼎机械有限公司 轻量化变速装置及其自行车
EP3037336B1 (en) * 2014-12-23 2017-04-12 Campagnolo S.R.L.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US9649880B2 (en) * 2015-01-29 2017-05-16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9511819B1 (en) * 2015-05-25 2016-12-06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0562588B2 (en) * 2015-09-01 2020-02-18 The Hive Global, Inc Bicycle cassette with locking connection
US9707801B2 (en) * 2015-10-01 2017-07-18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DE202016100725U1 (de) * 2016-02-12 2016-04-22 Shimano Inc. Fahrrad-Nabenbaueinheit
CN205937732U (zh) * 2016-08-30 2017-02-08 德清共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低噪音型链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08071B (en) * 1997-05-08 2000-10-11 Shimano Kk Internal speed-changing hub for bicycle
CN1098785C (zh) * 1997-05-08 2003-01-15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内藏变速轮毂
JP2006168720A (ja) * 2004-12-14 2006-06-29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スプロケット
TWM442978U (en) * 2012-04-25 2012-12-11 Shimano Kk A bicycle sprocket and a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N202827980U (zh) * 2012-07-05 2013-03-27 岛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用的链轮及自行车用的链轮组合体
US20160083045A1 (en) * 2014-09-19 2016-03-24 Vp Components Co., Ltd. Chain wheel assembly and chain wheel device using 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85915B2 (ja) 2021-06-16
CN110712474B (zh) 2023-08-08
TWI786113B (zh) 2022-12-11
JP2018203242A (ja) 2018-12-27
TW202012207A (zh) 2020-04-01
JP2021191678A (ja) 2021-12-16
JP2020138735A (ja) 2020-09-03
DE202018006055U1 (de) 2019-01-28
TWI820259B (zh) 2023-11-01
CN114379280B (zh) 2024-04-19
DE102018111277A1 (de) 2018-12-06
JP7232296B2 (ja) 2023-03-02
JP6918184B2 (ja) 2021-08-11
JP2018203243A (ja) 2018-12-27
CN110712474A (zh) 2020-01-21
CN108974239A (zh) 2018-12-11
TW202124212A (zh) 2021-07-01
CN113581359A (zh) 2021-11-02
TW201900494A (zh) 2019-01-01
CN108973524B (zh) 2022-01-04
TW202323129A (zh) 2023-06-16
CN108974239B (zh) 2021-07-20
JP7016290B2 (ja) 2022-02-04
TWI707802B (zh) 2020-10-21
TW201900446A (zh) 2019-01-01
JP2019038539A (ja) 2019-03-14
CN114379280A (zh) 2022-04-22
JP6670342B2 (ja) 2020-03-18
CN108973524A (zh) 2018-12-11
CN113581359B (zh) 2022-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5387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US10752320B2 (en) Bicycle rear hub assembly
TWI795653B (zh) 自行車輪轂總成
US11845513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TWI791156B (zh) 自行車輪轂總成
TWI839049B (zh) 自行車輪轂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