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1193B - 發光模組、光源單元、光造形裝置 - Google Patents

發光模組、光源單元、光造形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1193B
TWI781193B TW107123775A TW107123775A TWI781193B TW I781193 B TWI781193 B TW I781193B TW 107123775 A TW107123775 A TW 107123775A TW 107123775 A TW107123775 A TW 107123775A TW I781193 B TWI781193 B TW I7811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mentioned
emitting module
la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3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1821A (zh
Inventor
御友重吾
佐藤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1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1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11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119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30/00Apparatu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1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29C64/106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 B29C64/124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layers of liquid which are selectively solidified
    • B29C64/129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layers of liquid which are selectively solidifi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source therefor, e.g. by global irradiation combined with a mas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1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29C64/106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 B29C64/124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layers of liquid which are selectively solidified
    • B29C64/129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layers of liquid which are selectively solidifi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source therefor, e.g. by global irradiation combined with a mask
    • B29C64/135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layers of liquid which are selectively solidifi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source therefor, e.g. by global irradiation combined with a mask the energy source being concentrated, e.g. scanning lasers or focused light sou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20Apparatu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64/264Arrangements for irradiation
    • B29C64/277Arrangements for irradiation using multiple radiation means, e.g. micromirrors or multiple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B29C64/282Arrangements for irradiation using multiple radiation means, e.g. micromirrors or multiple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f the same type, e.g. using different energy lev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30Auxiliary operations or equipment
    • B29C64/386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29C64/393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50/00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33Y50/02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014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r properti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2Mountings; Housings
    • H01S5/0225Out-coupling of light
    • H01S5/02253Out-coupling of light usin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2Mountings; Housings
    • H01S5/023Mount members, e.g. sub-mount members
    • H01S5/02325Mechanically integrated components on mount members or optical micro-ben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2Mountings; Housings
    • H01S5/023Mount members, e.g. sub-mount members
    • H01S5/02325Mechanically integrated components on mount members or optical micro-benches
    • H01S5/02326Arrangements for relative positioning of laser diodes and optical components, e.g. grooves in the mount to fix optical fibres or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2Mountings; Housings
    • H01S5/0233Mounting configuration of laser chips
    • H01S5/02345Wire-bo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2Mountings; Housings
    • H01S5/0235Method for mounting laser chips
    • H01S5/02375Positioning of the laser chips
    • H01S5/0238Positioning of the laser chips using mar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4Arrangement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 H01S5/02469Passive cooling, e.g. where heat is removed by the housing as a whole or by a heat pipe without any active cooling element like a TE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excitation, e.g. pumping, e.g. by electron beams
    • H01S5/042Electrical excitation ; Circuits therefor
    • H01S5/0425Electrodes,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 H01S5/04256Electrodes,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excitation, e.g. pumping, e.g. by electron beams
    • H01S5/042Electrical excitation ; Circuits therefor
    • H01S5/0428Electrical excitation ; Circuits therefor for applying pulses to the las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40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semiconductor lase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S5/02 - H01S5/30
    • H01S5/4025Array arrangements, e.g. constituted by discrete laser diodes or laser bar
    • H01S5/4031Edge-emitting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05Optical components external to the laser cavity,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homogenisation or merging of the beams or for manipulating laser pulses, e.g. pulse sha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2Mountings; Housings
    • H01S5/0233Mounting configuration of laser chips
    • H01S5/0234Up-side down mountings, e.g. Flip-chip, epi-side down mountings or junction down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2Mountings; Housings
    • H01S5/0235Method for mounting laser chips
    • H01S5/02375Positioning of the laser ch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4Arrangement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 H01S5/02407Active cooling, e.g. the laser temperature is controlled by a thermo-electric cooler or water cooling
    • H01S5/02423Liquid cooling, e.g. a liquid cools a mount of the las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20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o guide the optical wave ; Confining structures perpendicular to the optical axis, e.g. index or gain guiding, stripe geometry, broad area lasers, gain tailoring, transverse or lateral reflectors, special cladding structures, MQW barrier reflection layers
    • H01S5/22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o guide the optical wave ; Confining structures perpendicular to the optical axis, e.g. index or gain guiding, stripe geometry, broad area lasers, gain tailoring, transverse or lateral reflectors, special cladding structures, MQW barrier reflection layers having a ridge or stripe stru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技術之一形態之發光模組具備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分別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隔開特定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該等多發光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包含:第1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最端部;及第2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自端部起第2個位置。上述複數個個別電極包含:第1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1發光元件供給電力;及第2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2發光元件供給電力。上述第1個別電極及第2個別電極配置於第1發光元件及第2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Description

發光模組、光源單元、光造形裝置
本技術係關於一種於一方向排列複數個發光元件而構成之發光模組等之技術。
近年來,例如,於光造形裝置、雷射印表機、雷射顯示器裝置、計測裝置等各種裝置中,廣泛使用一方向上排列有複數個發光元件而構成之發光模組(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3-15833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此種發光模組中,存在難以實現發光元件間之窄間距化之類問題。
鑒於如上情況,本技術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容易實現發光元件間之窄間距化之發光模組等之技術。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技術之一形態之發光模組具備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分別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隔開特定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該等多發光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包含:第1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最端部;及第2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自端部起第2個位置。上述複數個個別電極包含:第1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1發光元件供給電力;及第2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2發光元件供給電力。上述第1個別電極及第2個別電極配置於第1發光元件及第2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藉此,可一面使發光模組整體中之各發光元件間之間隔相等,一面容易地縮窄發光元件間之間隔。
亦可於上述發光模組中,彼此相鄰之2個多發光體中之一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與另一個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之間之間隔與上述特定之間隔相等。
亦可於上述發光模組中,上述特定之間隔為100 μm以下。
亦可於上述發光模組中,於上述第1發光元件及上述第2發光元件以外之發光元件中,對彼此相鄰之2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之2個個別電極配置於彼此相鄰之2個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上述發光模組亦可更具備分別搭載上述多發光體,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子安裝構件。
上述發光模組亦可更具備分別搭載上述複數個子安裝構件,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安裝構件。
亦可於上述發光模組中,搭載於在彼此相鄰之安裝構件中之一安裝構件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構件之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與搭載於在另一安裝構件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構件之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之間之間隔與上述特定之間隔相等。
亦可於上述發光模組中,分別會聚自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出射之各光之會聚透鏡配置於上述光之出射側。
亦可於上述發光模組中,上述複數個子安裝構件分別具有用以使搭載於自身之上述多發光體所具有之複數個發光元件個別地切換進行發光之切換電路。
亦可於上述發光模組中,上述複數個安裝構件具有用以驅動搭載於自身之上述複數個子安裝構件上之多發光體具有之複數個發光元件之驅動電路。
亦可於上述發光模組中,於將與自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出射之各光分別對應之成像中心中之光密度設為P1,將彼此相鄰之2點成像中心之中間位置中之光密度設為P2時,以滿足P2≧0.5×P1之關係之方式設定上述特定之間隔。
亦可於上述發光模組中,將上述複數個安裝構件搭載於傳熱板上。
亦可為上述發光模組,且上述發光模組收容於殼體之內部,於上述殼體設置有冷卻上述發光模組產生之熱之冷卻機構。
亦可於上述發光模組中,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出射用以於光造形中使光硬化性樹脂硬化之光。
本技術之另一觀點之發光模組具備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隔開100 μm以下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
本技術之一形態之光源單元具備發光模組。發光模組具備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分別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隔開特定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該等多發光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包含:第1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最端部;及第2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自端部起第2個位置。上述複數個個別電極包含:第1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1發光元件供給電力;及第2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2發光元件供給電力。上述第1個別電極及第2個別電極配置於第1發光元件及第2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本技術之一形態之光造形裝置具備具有發光模組之光源單元。發光模組具有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分別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隔開特定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用以於光造形中使光硬化性樹脂硬化之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該等多發光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包含:第1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最端部;及第2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自端部起第2個位置。上述複數個個別電極包含:第1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1發光元件供給電力;及第2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2發光元件供給電力。上述第1個別電極及第2個別電極配置於第1發光元件及第2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發明之效果]
如上所述,根據本技術,可提供一種容易實現發光元件間之窄間距化之發光模組等之技術。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技術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光造形裝置100之整體構成及各部之構成> 圖1係表示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之光造形裝置100之側視圖。圖2係表示光造形裝置100之電氣方塊圖。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說明之各圖中,存在為了容易理解地顯示圖式而對光造形裝置100或光造形裝置100所具有之各構件,與實際之尺寸不同地進行顯示之情形。
如該等圖所示,光造形裝置100具備:樹脂槽5,其收容液狀之光硬化性樹脂1;載台6,其浸漬於光硬化性樹脂1,支持造形物2;及載台升降機構12(圖2),其使載台6升降。
又,光造形裝置100具備:光源單元20,其對光硬化性樹脂1照射光;刮刀7,其使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平坦化;及光源移動機構14(圖2),其使光源單元20及刮刀7沿著水平方向(XY方向)移動。又,光造形裝置100具備:冷卻機構80,其安裝於光源單元20;及循環泵15(圖2),其於冷卻機構80內使水循環。
又,光造形裝置100具備:光檢測部60,其檢測自光源單元20出射之光;控制部11(圖2),其整合地控制光造形裝置100之各部;及記憶部17(圖2),其記憶控制部11之處理所需之各種程式或資料。
樹脂槽5係上方開放之容器,能夠於內部收容液狀之光硬化性樹脂1。作為光硬化性樹脂1例如使用環氧系、胺基甲酸酯系等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但光硬化性樹脂1亦可為藉由可見光等其他波長區域之光而硬化之樹脂,光硬化性樹脂1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載台6係平板狀之構件,自下方支持藉由自光源單元20照射之光而固化形成之造形物2。
載台升降機構12構成為能夠於上下方向(Z軸方向)移動載台6。於形成造形物2時,載台升降機構12於每次形成相當於1層之造形物2時,使載台6以特定之距離為單位向下方移動。
載台6向下方移動之距離等於造形物2中之相當於1層之厚度T,又,等於光源單元20對光硬化性樹脂1之曝光深度D。於本實施形態中,相當於1層之厚度T及曝光深度D設定為20 μm。再者,相當於1層之厚度T及曝光深度D係例如於數十μm~數百μm之間之範圍內適當變更。
光源單元20一面藉由光源移動機構14於掃描方向(Y軸方向)移動,一面對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藉由刮刀7而平坦化之後之表面)照射光,藉此,使光硬化性樹脂1逐層曝光(硬化)。光源單元20具有沿著X軸方向排列之複數個雷射元件51(參照圖7),藉由自該等雷射元件51出射之各光而使光硬化性樹脂1點狀地曝光(硬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光源單元20之下端面(下述會聚性柱狀透鏡22之下端面)與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平坦化後)之間之距離L設定為2 mm。再者,對於距離L,可適當變更。光源單元20之高度係以自光源單元20出射之光之焦點位置成為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平坦化後)或距表面數μm~數十μm之位置之方式調整其高度。再者,對於光源單元20之詳細之構成,下文進行詳述。
刮刀7係配置於光源單元20之行進方向之前方側(圖1中為左側),且能夠藉由光源移動機構14而與光源單元20一體地移動。刮刀7與光源單元20之間之距離例如設為30 mm,但對該距離能夠適當變更。刮刀7係平板狀之構件,且於其下表面,一面與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接觸一面藉由光源移動機構14而移動,使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平坦化。
光源移動機構14構成為能夠於X軸、Y軸及Z軸方向之3軸方向移動光源單元20及刮刀7。於形成造形物2時,光源移動機構14使光源單元20及刮刀7於Y軸方向位於樹脂槽5之一端側(曝光開始位置:圖1中為右側)之後,使光源單元20及刮刀7向掃描方向(Y軸方向)移動。又,光源移動機構14使於掃描方向(Y軸方向)上移動至樹脂槽5之另一端側(左側)之光源單元20及刮刀7以不與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接觸之方式移動至Z軸方向(上方)之後,再次向樹脂槽5之一端側(右側)移動,返回原來之位置。
再者,光源移動機構14於造形物2之寬度(X軸方向)較大,超過光源單元20可使光硬化性樹脂1硬化之寬度之情形時,使光源單元20及刮刀7於X軸方向移動。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光源移動機構14構成為於水平方向上能夠於X軸及Y軸方向之2軸方向移動光源單元20及刮刀7。另一方面,光源移動機構14亦可構成為於水平方向上僅能於Y軸方向之1軸方向移動光源單元20及刮刀7。
冷卻機構80係安裝於光源單元20之側面,藉由接收光源單元20中產生之熱而冷卻光源單元20。冷卻機構80具有:殼體81,其能夠於內部收容水;及2根管82,其等連接於殼體81。2根管82中之1根管82係供水用之管,另一根管82係排水用之管。循環泵15配置於冷卻機構80中之水之循環路徑內,於冷卻機構80使水循環。
圖3係表示光檢測部60之立體圖。參照圖1及圖3,光檢測部60配置於光源單元20之光之出射方向之前方側(圖1中為下側),檢測自光源單元20出射之光。
於本實施形態中,光檢測部60配置於安裝於樹脂槽5之外周面之支持台64上。再者,設置光檢測部60之位置典型而言若為光源單元20中之移動範圍內(XY方向)則可為任何位置。
光檢測部60構成為能夠於光源單元20與光檢測部60之間之距離l不同之狀態下檢測光。具體而言,光檢測部60具有第1光檢測部61、及以距離l與第1光檢測部61不同之方式配置之第2光檢測部62。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光檢測部60之個數為2個之情形進行說明,但光檢測部60之個數可為1個,亦可為3個以上。
第1光檢測部61及第2光檢測部62分別包含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上較長之複數個線感測器63。線感測器63包含沿著X軸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受光元件(像素)。1個線感測器63中包含之受光元件之個數(像素數)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為5400個(5400像素)。又,彼此相鄰之受光元件之間之間隔(像素間距)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為4 μm,分辨率設為4 μm。
此處,線感測器63之分辨率設定為4 μm之較高之值係為了於光檢測部60中準確地檢測窄間距之雷射元件51之光量分佈。再者,對於受光元件之個數、受光元件間隔並不限於上述值,而能夠適當變更。
複數個線感測器63係錯位狀排列,並且直線狀配置。此處,對複數個線感測器63錯位狀配置之理由進行說明。
於可自1個晶圓取出之線感測器63之長度不及設為目的之長度之情形時,必須將複數個線感測器63直線狀排列。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相鄰之受光元件之間之間隔設定為4 μm之較小值。又,於彼此相鄰之線感測器63中,配置於一線感測器63之最端部之受光元件與配置於另一線感測器63之最端部之受光元件之間隔亦必須設為4 μm。
然而,於複數個線感測器63單純地直線狀排列之情形時,無法將配置於一線感測器63之最端部之受光元件與配置於另一線感測器63之最端部之受光元件之間隔設為4 μm。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複數個線感測器63錯位狀排列,而將配置於一線感測器63之最端部之受光元件與配置於另一線感測器63之最端部之受光元件之間之間隔設為4 μm。
參照圖1,第1光檢測部61係以成像面之高度與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平坦化後)之高度一致之方式設定其高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自光源單元20之下端面至第1光檢測部61之成像面為止之距離l1與自光源單元20之下端面至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平坦化後)為止之距離L相等(l1=L)。
另一方面,第2檢測部以成像面之高度成為較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平坦化後)更向下相當於曝光深度D之位置之方式設定其高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自光源單元20之下端面至第2光檢測部62之成像面為止之距離l2等於自光源單元20之下端面至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平坦化後)為止之距離L加上曝光深度D所得之值(l2=L+D)。
再者,第1光檢測部61及第2光檢測部62之成像面之位置若為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平坦化後)與自表面(平坦化後)下降曝光深度D之位置之間之範圍內,則可適當地變更。亦即,第1檢測部及第2光檢測部62之成像面之位置係以使用距離L、距離l(l1、l2)、曝光深度D,滿足L≦l≦L+D之條件之方式設定其位置。
控制部11(參照圖2)係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整合地控制光造形裝置100之各部。例如,控制部11基於造形資料(3維CAD(Computer Aided Design,電腦輔助設計)資料),執行形成造形物2之處理。再者,對於控制部11之處理,下文進行詳述。
記憶部17包含:非揮發性之記憶體,其記憶控制部11之處理所需之各種程式或資料;及揮發性記憶體,其作為控制部11之作業區域使用。上述程式可自光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可攜性記憶體讀取,亦可自網路上之伺服器裝置下載。
<光源單元20之構成> 其次,對光源單元20之構成具體地進行說明。圖4係表示光源單元20之分解立體圖。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於光源單元20整體之尺寸,將寬度(X軸方向)設為420 mm,將深度(Y軸方向)設為30 mm,將高度(Z軸方向)設為50 mm。再者,於本說明書中,關於所說明之各部之寬度、深度、高度之尺寸僅為一例,可適當變更。
如圖4所示,光源單元20具備:殼體21,其將光源單元20之各部收容於內部;發光模組30;及會聚性柱狀透鏡22,其配置於發光模組30之光出射側。又,光源單元20具備:連接器23;玻璃環氧基板24,其安裝有連接器23;及傳熱板25,其搭載發光模組30及玻璃環氧基板24。
殼體21具有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上較長之長方體形狀,且包含第1基體26、及第2基體27。殼體21由各種金屬性材料(例如不鏽鋼)形成。再者,用於殼體21之材料若為具有一定程度以上之強度及熱導率之材料,則可使用任何材料。第1基體26、及第2基體27係藉由螺固等而固定,且一體化後構成殼體21。
第1基體26具有用以將會聚性柱狀透鏡22嵌入之槽部26a或用以將連接器23嵌入之槽部(未圖示)等。又,第2基體27具有用以將會聚性柱狀透鏡22嵌入之槽部27a或形成於發光模組30及會聚性柱狀透鏡22之間之槽部27b等。於第2基體中,於與配置有傳熱板25之位置對應之外周面之位置介隔O形環83藉由螺固等而固定有冷卻機構80。
會聚性柱狀透鏡22使自發光模組30之各雷射元件51發射之光分別聚光,於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平坦化後)成像。會聚性柱狀透鏡22係對於藉由第1基體26之槽部26a及第2基體27之槽部27a而形成之殼體21之開口部嵌入而固定。
會聚性柱狀透鏡22係於Z軸方向較長之圓柱狀之複數個柱狀透鏡22a排列於X軸及Y軸方向之2軸方向而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會聚性柱狀透鏡22係使用日本板硝子公司製之Selfoc透鏡陣列(Selfoc:註冊商標),且與會聚性柱狀透鏡22之下端面相距之焦點距離設為約2 mm。
傳熱板25係由各種金屬性之材料(例如銅)形成。再者,用於傳熱板25之材料若為具有一定程度以上之強度及熱導率之材料則可使用任何材料。於傳熱板25上搭載發光模組30、及玻璃環氧基板24,且搭載有該等構件之傳熱板25介隔熱導率較高之接著劑9(例如紫外線硬化型之銀糊)固定於第2基體27上。
傳熱板25與第2基體27之間之固定係藉由自第2基體27側將螺絲螺固而進行。又,傳熱板25與第2基體27之間之螺固係於玻璃環氧基板24側而非發光模組30側進行。再者,如此般傳熱板25與第2基體27之間之螺固於玻璃環氧基板24側而非發光模組30側進行係為了不對發光模組30中之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之精度造成影響。
連接器23係與玻璃環氧基板24電性連接,對該連接器23輸入用以驅動光源單元20之電力或各種信號。玻璃環氧基板24與發光模組30(下述驅動器IC31)藉由打線接合而接線。
再者,對於第1基體26與第2基體27之間之間隙、殼體21與會聚性柱狀透鏡22之間之間隙、及殼體21與連接器23之間之間隙,為防止光硬化性樹脂1之揮發物之侵入而藉由接著劑密閉。
其次,對光源單元20之組裝步驟簡單地進行說明。首先,將發光模組30、及設置有連接器23之玻璃環氧基板24安裝於傳熱板25上。繼而,藉由打線接合將發光模組30(驅動器IC31)與玻璃環氧基板24接線。
繼而,將安裝有發光模組30、及玻璃環氧基板24之傳熱板25介隔熱導率較高之接著劑9而固定於第2基體27上。該固定係藉由螺固而進行,但該螺固係於玻璃環氧基板24側進行而非於發光模組30側進行。
繼而,藉由螺固而將第1基體26、及第2基體27固定。繼之,對於藉由第1基體26之槽部26a及第2基體27之槽部27a而形成之殼體21之開口部固定會聚性柱狀透鏡22。於該固定中,為了提高成像位置之精度,而於調整會聚性柱狀透鏡22相對於發光模組30之位置之後,藉由紫外線硬化接著劑將會聚性柱狀透鏡22暫時固定於殼體21。
繼而,藉由接著劑將第1基體26與第2基體27之間之間隙、殼體21與會聚性柱狀透鏡22之間之間隙、及殼體21與連接器23之間之間隙密閉。最後,對於殼體21(第2基體27)螺固冷卻機構80。
[發光模組30] 繼而,對發光模組30之構成具體地進行說明。圖5係表示光源單元20中之發光模組30之立體圖。圖6係表示發光模組30之一部分之放大立體圖。
圖7係發光模組30中之多雷射晶片50之仰視圖及自光之出射側觀察發光模組30所得之側視圖。圖8係自下側觀察多雷射晶片50中之雷射元件51所得之放大立體圖。再者,於圖8中,表示自下側觀察多雷射晶片50之情況,因此上下關係與圖5~圖7相反。
如該等圖所示,發光模組30具有複數個驅動器IC31(安裝構件)、安裝於驅動器IC31上之複數個子安裝件40(子安裝構件)、及安裝於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多發光體)。再者,於圖5中,僅記載了1個驅動器IC31,但發光模組30係沿著X軸方向排列複數個驅動器IC31而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驅動器IC31之個數設為16個。再者,對於發光模組30中包含之驅動器IC31之個數並無特別限定,可適當變更。
於本實施形態中,驅動器IC31之尺寸作為一例將寬度(X軸方向)設為20.47 mm,將深度(Z軸方向)設為5 mm,將高度(Y軸方向)設為0.09 mm。又,發光模組30中之整體之寬度(X軸方向)作為一例設為約330 mm。又,搭載發光模組30之傳熱板25之尺寸作為一例將寬度(X軸方向)設為350 mm,將深度(Z軸方向)設為30 mm,將高度(Y軸方向)設為3 mm。
驅動器IC31係包含例如矽基板。又,驅動器IC31於上表面上具有複數個輸入用電極墊32、及複數個輸出用電極墊33。輸入用電極墊32係藉由打線接合而對於玻璃環氧基板24接線。另一方面,輸出用電極墊33藉由打線接合而對於設置於子安裝件40之輸入用電極墊42接線。
驅動器IC31係於內部具有用以將搭載於自身之複數個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所具有之各雷射元件51驅動之驅動電路。自控制部11對驅動電路輸入用以控制用以驅動各雷射元件51之發光時序及發光時間之信號。
驅動電路基於該信號經由子安裝件40中之切換電路(下述)使各雷射元件51發光。雷射元件51中之1次發光時間設為1 μ秒,藉由調整每單位時間之發光次數,而調整累計光量。
再者,16個驅動器IC31因負責發光控制之雷射元件51分別不同,故對於16個驅動器IC31分別自控制部11輸入不同之信號。
於本實施形態中,子安裝件40係對於1個驅動器IC31沿著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安裝32個。再者,對於安裝於1個驅動器IC31之子安裝件40之個數並無特別限定,可適當變更。又,子安裝件40係介隔熱導率高之接著劑9(例如紫外線硬化型之銀糊:參照圖7之下圖)而固定於驅動器IC31上。
於本實施形態中,子安裝件40之尺寸作為一例將寬度(X軸方向)設為630 μm,將深度(Z軸方向)設為1000 μm,將高度(Y軸方向)設為90 μm。
子安裝件40係包含例如矽基板。子安裝件40於上表面上具有複數個接合墊41(參照圖7之下圖)、複數個輸入用電極墊42、及1個共通電極用墊43。又,子安裝件40於上表面上具有複數個對準標記44。
於本實施形態中,接合墊41包含10 μm厚度之鍍金。該接合墊41與多雷射晶片50中之個別電極54電性連接。接合墊41之位置及形狀設為與多雷射晶片50中之個別電極54(鍍覆部56)之位置及形狀相同之位置及形狀。
複數個輸入用電極墊42藉由打線接合而與驅動器IC31中之輸出用電極墊33接線。於本實施形態中,輸入用電極墊42之個數設為4個,輸入用電極墊之尺寸設為90 μm×90 μm。4個輸入用電極墊42例如作為電源用、GND用、第1切換脈衝輸入用、第2切換脈衝輸入用而使用。
共通電極用墊43藉由打線接合而與多雷射晶片50之共通電極52接線。於本實施形態中,共通電極用墊43之尺寸設為90 μm×90 μm。
子安裝件40於內部具有用以將搭載於自身之多雷射晶片50所具有之各雷射元件51個別地切換進行發光之切換電路。具體而言,切換電路根據經由輸入用電極墊42而自驅動器IC31(驅動電路)輸入之切換脈衝,切換多雷射晶片50中之複數個雷射元件51進行發光。
對準標記44係於將多雷射晶片50安裝於子安裝件40上時使用,又,於將已安裝過多雷射晶片50之子安裝件40安裝於驅動器IC31上時使用。
於本實施形態中,多雷射晶片50係對於1個子安裝件40安裝1個。再者,對1個子安裝件40安裝之多雷射晶片50之個數亦可為複數個。
於本實施形態中,多雷射晶片50之尺寸作為一例將寬度(X軸方向)設為630 μm(與子安裝件40之寬度相同),將深度(Z軸方向)設為280 μm,將高度(Y軸方向)設為90 μm。
多雷射晶片50係包含例如GaN基板。多雷射晶片50具有複數個雷射元件51,該等雷射元件51具有Z軸方向上較長之形狀。複數個雷射元件51於X軸方向(一方向)隔開特定之間隔而排列配置,且朝向Z軸方向(與一方向正交之方向)照射光。於本實施形態中,雷射元件51之振盪波長設為405 nm。
又,多雷射晶片50於其上表面上具有複數個雷射元件51中共通地使用之共通電極52、及對準標記53。又,多雷射晶片50於其下表面上具有用以對複數個雷射元件51分別個別地供給電力之複數個個別電極54。
於本實施形態中,1個多雷射晶片50中包含之雷射元件51之個數設為32個。再者,對於該數,可適當變更。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之間隔(脊形之間隔)設為20 μm。再者,對於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亦可適當變更,但該間隔典型而言設為100 μm以下。
此處,本實施形態係於發光模組30中,驅動器IC31之個數設為16個,安裝於1個驅動器IC31之子安裝件40之個數設為32個,與1個子安裝件40對應之雷射元件51之個數設為32個。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發光模組30合計包含16384個(=16×32×32)雷射元件51。
共通電極52係於多雷射晶片50之上表面遍及整體地形成,且藉由打線接合而與子安裝件40中之共通電極用墊43接線。共通電極52係例如積層Au及Ge之合金、Ni、Au等而構成。對準標記53係於將多雷射晶片50安裝於子安裝件40上時使用,又,於將已安裝過多雷射晶片50之子安裝件40安裝於驅動器IC31上時使用。
此處,對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分別供給電力之2個個別電極54共通配置於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之間之區域(多雷射晶片50之下表面之區域)。
換言之,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之間之區域作為配置對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分別供給電力之2個個別電極54之1個區域共通使用。再者,對於如此般排列個別電極54之理由,下文進行詳述。
個別電極54包含電極本體55、及形成於電極本體55上之鍍覆部56。電極本體55係例如積層Ti、Pt、Au等而構成。電極本體55包含以覆蓋雷射元件51之方式形成之被覆部55a、及自被覆部55a引出之基底部55b。基底部55b相對於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之間之區域之尺寸設為一半左右之尺寸。又,配置於上述區域之2個基底部55b係其中一者配置於前方側(Z軸方向),另一者配置於後方側(Z軸方向)。
於本實施形態中,鍍覆部56包含2 μm厚度之鍍金。該包含Au之鍍覆部56係對於子安裝件40中之接合墊41(Au)進行Au-Au超音波接合,藉此,將多雷射晶片50覆晶安裝於子安裝件40。再者,對於接合方法,並不限於此,亦可為Au-Sn接合或Cu-Cu接合等。
再者,個別電極54實際上具有較圖7、8中描繪者於Z軸方向更長之形狀。
參照圖8,雷射元件51設為Z軸方向上較長之帶狀之脊形部70(導光波路)自共振器方向(Z軸方向)由一對前端面及後端面夾住之構造。亦即,雷射元件51係端面發光型之半導體雷射。
該雷射元件51係例如包含雷射構造之積層半導體層72形成於基板71上而構成。半導體層72包含第1披覆層73、活化層74、第2披覆層75及接觸層76。亦可於半導體層72進而設置有上述層以外之層(例如緩衝層或引導層等)。
基板71例如由GaN等III-V族氮化物半導體形成。此處,「III-V族氮化物半導體」係包含短週期型週期率表中之3B族元素群中之至少1種、及短週期型週期率表中之5B族元素中之至少N而構成。
作為III-V族氮化物半導體,例如可列舉包含Ga及N之氮化鎵系化合物。於氮化鎵系化合物中例如包含GaN、AlGaN、AlGaInN等。於III-V族氮化物半導體中視需要摻雜有Si、Ge、O、Se等IV族或VI族元素之n型雜質或Mg、Zn、C等II族或IV族元素之p型雜質。
半導體層72例如主要包含III-V族氮化物半導體而構成。第1披覆層73例如由AlGaN形成。活化層74例如具有交替地積層有由組成比彼此不同之GaInN分別形成之井層及障壁層之多重量子井構造。第2披覆層75例如由AlGaN形成。接觸層76例如由GaN形成。
脊形部70以自第2披覆層75突出之方式形成。脊形部70係半導體層72之一部分,利用X軸方向之折射率差進行X軸方向之光封閉,又,使注入半導體層72之電流狹窄。活化層74中之與脊形部70對應之部位係發光區域78。
前端面係出射光之側之面,於該前端面形成有多層反射膜(未圖示)。又,後端面係反射光之側之面,且亦於該後端面形成有多層反射膜(未圖示)。前端面側之多層反射膜之反射率例如設為10%左右。又,後端面側之多層反射膜之反射率例如設為95%左右。
於脊形部70之表面(接觸層76之表面)以覆蓋脊形部70之整體之方式設置有個別電極54中之被覆部55a。被覆部55a係與接觸層76電性連接。再者,於半導體層72上(除接觸層76以外之部位)積層有絕緣層77。絕緣層77例如由SiO2 、SiN、ZrO2 等形成。
(個別電極54之排列) 繼而,對個別電極54設為如上所述之排列之理由進行說明。於此處之說明中,首先,對比較例進行說明。圖9係表示比較例之個別電極54'之圖。如圖9所示,於比較例中,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之間之區域作為配置1個雷射元件51之個別電極54之區域使用。
再者,於以下說明中,對於多雷射晶片50,將於X軸方向之兩端側位於最端部之雷射元件51稱為第1雷射元件51a。
於個別電極54'如圖9所示般排列之情形時,彼此相鄰之多雷射晶片50中之一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與另一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之間之間隔變寬。亦即,個別電極54'對於一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左端)之變為障礙,對於該部位,無法將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設為20 μm。若產生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變為與其他不同之間隔之部位,則無法準確地形成造形物2。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對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分別供給電力之2個個別電極54共通地配置於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之間之1個區域。藉此,可如圖7所示,將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一多雷射晶片50之第1雷射元件51a與另一多雷射晶片50之第1雷射元件51a之間之間隔設為與其他間隔(20 μm)相同之間隔。
再者,作為多雷射晶片50所相鄰之圖案,存在圖7之左側所示之圖案、及圖7之右側所示之圖案之2種圖案。
於圖7之左側所示之圖案中,安裝於相同驅動器IC31上之各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相鄰。於圖7之右側所示之圖案中,彼此相鄰之2個驅動器IC31中之一驅動器IC31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與於另一驅動器IC31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相鄰。
參照圖7之左側,於相同之驅動器IC31上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一多雷射晶片50之第1雷射元件51a與另一多雷射晶片50之第1雷射元件51a之間隔設為與其他間隔相等。
如此,以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彼此之間隔與其他間隔相等之方式,將搭載有各多雷射晶片50之複數個子安裝件40於相同之驅動器IC31上高精度地安裝。再者,於此時之安裝中,使用上述對準標記44、53。
參照圖7之右側,彼此相鄰之2個驅動器IC31中之一驅動器IC31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與另一驅動器IC31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之間隔設為與其他間隔相等。
如此,以不同之驅動器IC31上之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彼此之間隔與其他間隔相等之方式,將已安裝過各子安裝件40之複數個IC晶片於傳熱板25上高精度地安裝。於此時之安裝中,亦使用上述對準標記44、53。
再者,由上述說明可理解,為了使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彼此之間隔與其他間隔相等,將與第1雷射元件51a對應之個別電極54配置於何處成為問題。就該方面而言,亦可如圖10所示地排列個別電極54。圖10係表示關於個別電極54之排列之另一例之圖。
再者,於以下說明中,對於多雷射晶片50,將於X軸方向之兩端側位於自端部起第2個位置之雷射元件51稱為第2雷射元件51b。又,將用以對第1雷射元件51a供給電力之個別電極54稱為第1個別電極54a,將對第2雷射元件51b供給電力之個別電極54稱為第2個別電極54b。
於圖10所示之例中,與第1雷射元件51a(左端)對應之第1個別電極54a、及與第2雷射元件51b(左端)對應之第2個別電極54b配置於第1雷射元件51a及第2雷射元件51b之間之區域。亦即,第1雷射元件51a及第2雷射元件51b之間之區域作為配置第1個別電極54a及第2個別電極54b之區域共通使用。
對於與左端之2個雷射元件51對應之個別電極54以外之個別電極54',將1個個別電極54'配置於1個區域。對於如圖10所示之情形,亦可使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彼此之間隔與其他間隔相等。
參照圖10之左側,與相同之驅動器IC31上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一(右側)多雷射晶片50之第1雷射元件51a及第2雷射元件51b對應之第1個別電極54a及第2個別電極54b共通配置於第1雷射元件51a及第2雷射元件51b之間之區域。
參照圖10之右側,與配置於彼此相鄰之2個驅動器IC31中之一(右側)驅動器IC31之最端部之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及第2雷射元件51b對應之第1個別電極54a及第2個別電極54b共通配置於第1雷射元件51a及第2雷射元件51b之間之區域。
(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 繼而,對如何設定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進行說明。圖11係用以說明如何設定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之圖。於圖11之上圖示出各雷射元件51之成像面(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附近)之平面方向(XY方向)上之光量分佈,於下圖示出圖11之上圖所示之直線上之光量分佈。再者,圖11所示之光量分佈係基於光檢測部60中檢測所得之光於控制部11產生。以後,將圖11所示之光量分佈稱為光量分佈。
自各雷射元件51出射之光由會聚性柱狀透鏡22會聚,於X軸方向上分別成像於不同之成像位置。於光造形中,於1個雷射元件51中,使與1點相應之區域曝光,但於該與1點相應之區域中,成像中心光最強,越遠離成像中心則光越弱。
另一方面,於光造形中,必須將藉由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而硬化之2個點適當地連接。亦即,若彼此相鄰之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過於遠離,則各個雷射元件51之成像中心遠離,從而無法將2個點適當地連接。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以滿足P2≧0.5×P1之關係之方式,設定彼此相鄰之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此處,P1係分別與自各雷射元件51出射之各光對應之成像中心中之光密度。另一方面,P2係彼此相鄰之2點成像中心之中間位置之光密度。再者,對於P1與P2之關係,根據光硬化性樹脂1之曝光感度等而變化,因此,並不限於該關係式,若為表示相鄰之點適當地連接之條件之關係式,則可使用任何關係式。
<動作說明> 繼而,對控制部11之處理進行說明。圖12係表示控制部11之處理之流程圖。
首先,控制部11基於由光檢測部60檢測所得之光,產生表示光之光量分佈之光量分佈,並基於光量分佈修正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步驟101)。
此時,控制部11典型而言基於光量分佈,執行用以增加判斷光量少於基準之雷射元件51之光量之處理。例如,控制部11執行增加對該雷射元件51供給之電力之處理或增加每單位時間之發光次數之處理等。
又,控制部11亦可基於光量分佈而執行用以減少判斷光量多於基準之雷射元件51之光量之處理。於此情形時,例如,控制部11執行減少對該雷射元件51供給之電力之處理或減少每單位時間之發光次數之處理等。
繼而,控制部11基於光量分佈而修正造形資料(步驟102)。造形資料包含表示每一層之曝光圖案之曝光圖案資料、及表示每一層之雷射元件51之發光時序之發光時序資料。
此處,例如存在因伴隨發光模組30之溫度上升之雷射元件51之位置偏移等原因導致各雷射元件51之成像中心之位置中產生偏移之情形。於此種情形時,若仍利用原來之造形資料(曝光圖案資料、發光時序資料),則存在無法準確地形成造形物2之情形。因此,控制部11於步驟102中進行修正造形資料之處理。
修正造形資料後,繼而控制部11自記憶部17讀出第m層(m=1~n)發光時序資料(步驟103)。繼而,控制部11控制光源移動機構14,使光源單元20移動至曝光開始位置(圖1中右側)(步驟104)。
繼而,控制部11一面控制光源移動機構14,使光源單元20於掃描方向(Y軸方向)移動,一面基於第m層發光時序資料,控制各雷射元件51之發光,進行第m層之曝光(步驟105)。此時,雷射元件51中之1次發光時間設為1 μ秒,藉由調整每單位時間之發光次數,而調整累計光量。
控制部11於第m層之曝光結束時,判定造形物2中之造形是否結束(m=n)(步驟106)。於造形未結束之情形時(步驟106之否),控制部11使載台6向下方移動特定之距離(步驟107)。繼之,控制部11將m加上1(步驟108)對本次之層執行步驟103~步驟106之處理。
另一方面,於造形物2中之造形結束之情形(步驟106之是)時,控制部11結束處理。
再者,於圖12中,對於開始造形物2之造形之時序進行光量之修正及造形資料之修正之情形進行說明。另一方面,進行該等修正之時序並不限於此。例如,控制部11亦可於每次1層之曝光結束時進行上述修正。
或者,控制部11亦可基於各層之發光時序資料,運算必須進行修正之時序,並於該時序進行修正。或者,控制部11亦可基於過去之蓄積資料(例如,進行修正時之資料、與已曝光過之層對應之發光時序資料等)運算需要修正之時序,並於該時序進行修正。
(光量修正) 繼而,對修正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時之處理具體地進行說明。圖13及圖14係表示修正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時之處理之流程圖。再者,於此處之說明中,為便利起見,設為第1光檢測部61及第2光檢測部62分別包含1條較長之線感測器63進行說明。
首先,控制部11控制光源移動機構14,使光源單元20移動至第1光檢測部61上(步驟201)。此時,控制部11於Y軸方向上以光源單元20之中心(光源單元20中之發光區域78之位置)位於與第1光檢測部61之中心相距距離d1之位置之方式,使光源單元20移動。
再者,距離d1係初始值設為-20 μm。此處,對於距離d1之值,於Y軸方向上將較第1光檢測部61之中心更靠樹脂槽5側設為正,將相反側設為負。
控制部11使光源單元20移動後,繼而使1個多雷射晶片50中包含之32個雷射元件51中之第n個雷射元件51發光(步驟202)。再者,n值之初始值為1。此處,於發光模組30中,具備512個多雷射晶片50,因此,於步驟202中,使512個之各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n個雷射元件51同時發光。
控制部11使第n個雷射元件51發光後,藉由第1光檢測部61檢測雷射元件51之光量(步驟203)。繼而,控制部11判定是否已使32個所有之雷射元件51發光(步驟204)。
於仍殘留應發光之雷射元件51之情形時(步驟204之否),控制部11對n加1(步驟205),使下一雷射元件51發光(步驟202)。繼之,控制部11藉由第1光檢測部61而檢測雷射元件51之光量(步驟203)。
於圖15及圖16之左側示出於光源單元20之中心位於與第1光檢測部61之中心相距距離d1之位置之狀態下使第n個雷射元件51發光時之情況。又,於圖15及圖16之右側示出藉由第1光檢測部61檢測所得之光量之一例。
於已使32個所有雷射元件51發光之情形時(步驟204之是),控制部11對於距離d1加上2 μm(步驟207),判定其和是否超過20 μm(步驟208)。
於和為20 μm以下之情形時(步驟208之否),控制部11藉由光源移動機構14使光源單元20於Y軸方向移動2 μm,使光源單元20向與第1光檢測部61之中心相距距離d1之位置移動(步驟201)。其後,於該新距離d1之位置再次執行步驟202~步驟208之處理。
於在步驟208中距離d1超過20 μm之情形時(步驟208之是),控制部11進入下一步驟209。於步驟209中,控制部11基於由第1光檢測部61檢測所得之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產生第1光量分佈。
圖17及圖18係表示第1光量分佈之圖。如該等圖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光量分佈設為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及Y軸方向(光源單元20之掃描方向)之2軸方向上之2維之光量資料。
產生第1光量分佈後,繼而,控制部11控制光源移動機構14,使光源單元20移動至第2光檢測部62上(步驟210)。此時,控制部11以於Y軸方向上光源單元20之中心(光源單元20中之發光區域78之位置)位於與第2光檢測部62之中心相距距離d2之位置之方式使光源單元20移動。
控制部11使光源單元20移動後,繼而使1個多雷射晶片50中包含之32個雷射元件51中之第n個雷射元件51發光(步驟211)。繼而,控制部11藉由第2光檢測部62而檢測雷射元件51之光量(步驟212)。
繼而,控制部11判定是否已使32個所有之雷射元件51發光(步驟213),若仍殘留應發光之雷射元件51,則對於n加上1(步驟214),使下一個雷射元件51發光(步驟210)。
於已使32個所有之雷射元件51發光之情形時(步驟213之是),控制部11對於距離d1加上2 μm(步驟215),並判定其和是否超過20 μm(步驟216)。
於和為20 μm以下之情形時(步驟216之否),控制部11使光源單元20於Y軸方向移動2 μm,使光源單元20向與第1光檢測部61之中心相距距離d2之位置移動(步驟210)。
於步驟216中距離d1超過20 μm之情形時(步驟216之是),控制部11基於由第2光檢測部62檢測所得之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產生第2光量分佈(步驟217)。
產生第2光量分佈後,繼而控制部11基於第1光量分佈,產生第1複數行光量分佈(步驟218)。
圖19及圖20係表示第1複數行光量分佈之圖。於第1複數行光量分佈之產生中,首先,控制部11準備5個產生於步驟209中之相當於1行之第1光量分佈(參照圖17)之複本(行為X軸方向)。繼之,控制部11使該5個複本於Y軸方向(光源單元20之掃描方向)以曝光間距量(Y軸方向:20 μm)為單位錯開地排列,藉此,產生第1複數行光量分佈。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複數行光量分佈中之行數設為5,但對於該值,可適當變更(下述之第2複數行光量分佈亦同樣)。
繼而,控制部11判定於第1複數行光量分佈中,中央2行之區域(參照圖19)之光量是否滿足第1基準(步驟219)。於中央2行區域之光量未滿足第1基準之情形時(步驟219之否),控制部11以中央2行區域之光量可滿足第1基準之方式,修正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步驟220)。
此時,例如,控制部11於存在光量較少之(不滿足第1基準)雷射元件51之情形時,執行用以增多與該雷射元件51對應之光量之處理。又,例如,控制部11於存在光量較多(不滿足第1基準)之雷射元件51之情形時,執行用以減少與該雷射元件51對應之光量之處理。
若修正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則控制部11返回步驟201,再次執行步驟201以後之處理。
於步驟219中,於中央2行區域之光量滿足第1基準之情形時(步驟219之是),控制部11基於第2光量分佈產生第2複數行光量分佈(步驟221)。
此時,控制部11準備5個於步驟217中產生之1行量之第2光量分佈之複本,並將該5個複本於Y軸方向以曝光間距量(20 μm)為單位錯開地排列,藉此,產生第2複數行光量分佈。
繼而,控制部11判定於第2複數行光量分佈中,中央2行之區域之光量是否滿足第2基準(步驟222)。於中央2行區域之光量不滿足第2基準之情形時(步驟222之否),控制部11以中央2行區域之光量可滿足第2基準之方式,修正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步驟223)。
此時,例如,控制部11於存在光量較少(不滿足第2基準)之雷射元件51之情形時,執行用以增多與該雷射元件51對應之光量之處理。又,例如,控制部11於存在光量較多(不滿足第2基準)之雷射元件51之情形時,執行用以減少與該雷射元件51對應之光量之處理。
修正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後,控制部11返回步驟201,再次執行步驟201以後之處理。
於步驟222中,中央2行區域之光量滿足第2基準之情形時(步驟222之是),控制部11結束處理。
(造形資料修正) 繼而,對修正造形資料時之處理進行說明。圖21係表示修正造形資料時之處理之流程圖。
首先,控制部11基於被判定滿足第1基準之第1複數行光量分佈、及被判定滿足第2基準之第2複數行光量分佈,判定各雷射元件51之成像中心之位置(點中心)(步驟301)。
繼而,控制部11配合所判定之成像中心之位置,將造形資料中之曝光圖案資料進行座標轉換(步驟302)。繼而,控制部11基於經座標轉換之曝光圖案資料運算發光時序資料。
圖22係用以說明修正造形資料時之處理之圖。
於圖22中之左圖中示出有10個雷射元件51(No.1~No.10)之成像中心之位置中無偏移之情形之一例。若10個雷射元件51一面於掃描方向(Y軸方向)移動一面於特定之發光時序發光,則進行圖22中之左圖所示之曝光圖案(以黑色填充之區域)處之曝光。
亦即,於10個雷射元件51之成像位置中無偏移之情形時,可進行設為目的之曝光圖案處之準確之曝光。再者,以後,將圖22中之左圖所示之曝光圖案稱為基準曝光圖案。
於圖22中之中央圖示出有10個雷射元件51(No.1~No.10)之成像中心之位置於X軸方向均等地散開之情形之一例。如此,於各雷射元件51之成像中心偏移之情形時,設為各雷射元件51於與左圖相同之發光時序發光。於此情形時,曝光圖案成為中央圖中由虛線包圍之區域,相對於設為目的之基準曝光圖案(左圖)偏移。於此情形時,無法準確地形成造形物2。
因此,於此種情形時,控制部11於各雷射元件51之成像中心偏移之狀態下,求出最接近基準曝光圖案之曝光圖案(以黑色填充之區域),藉此,進行曝光圖案之座標轉換(參照步驟302)。繼之,控制部11基於經座標轉換之曝光圖案求出各雷射元件51之發光時序(步驟303)。
於圖22中之右圖中示出有10個雷射元件51(No.1~No.10)之成像中心之位置於X軸方向散開或收縮之情形之一例。該情形亦同樣地,若各雷射元件51於與左圖相同之發光時序發光,則曝光圖案成為右圖中由虛線包圍之區域,相對於設為目的之基準曝光圖案(左圖)偏移。
因此,於該情形時亦同樣地,控制部11於各雷射元件51之成像中心偏移之狀態下求出最接近基準曝光圖案之曝光圖案(以黑色填充之區域),藉此,進行曝光圖案之座標轉換(參照步驟302)。繼之,控制部11基於經座標轉換之曝光圖案,求出各雷射元件51之發光時序(步驟303)。
再者,於此處之說明中,對成像中心於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偏移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與成像中心於Y軸方向(光源單元20之掃描方向)偏移之情形對應。其原因在於,光量分佈(複數行光量分佈)不僅與X軸方向對應亦與Y軸方向對應而二維地產生。
(使用2個光量分佈之理由) 繼而,對在雷射元件51之光量之修正、及造形資料之修正中使用於相對於光源單元20深度方向上之距離l不同之狀態下取得之2個光量分佈之理由進行說明。
圖23係用以說明於雷射元件51之光量之修正、及造形資料之修正中使用於相對於光源單元20深度方向上之距離l不同之狀態下取得之2個光量分佈之理由之圖。
於圖23之左圖中示出有會聚性柱狀透鏡22正常之情形之一例。於圖23之右圖中示出有會聚性柱狀透鏡22中之一部分柱狀透鏡22a傾斜之情形之一例。
如圖23所示,自雷射元件51出射之光經由複數個柱狀透鏡22a而聚光。因此,若如圖23之左圖所示般,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成像面)存在於在深度方向上自焦點位置偏移之位置,則不僅像模糊,並且像分離。又,即便如圖23之右圖所示般,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存在於與焦點位置一致之位置,若複數個透鏡中之一部分透鏡傾斜,則像分離。
像之分離狀態之程度根據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位置相對於焦點位置之偏移量而變化。又,光造形裝置100中之光硬化性樹脂1之曝光狀態不僅受到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之光量之影響,亦受到較光硬化性樹脂1之表面更深之位置之光量之影響。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製作於相對於光源單元20深度方向上之距離不同之狀態下取得之第1光量分佈(第1複數行光量分佈)及第2光量分佈(第2複數行光量分佈)之2個光量分佈。繼之,基於該2個光量分佈進行雷射元件51之光量之修正、及造形資料之修正。
<作用等> 如以上所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中,發光模組30係分別具有沿著X軸方向隔開特定之間隔(20 μm)而配置之複數個(32個)雷射元件51之複數個(512個)多雷射晶片50沿著X軸方向排列而構成。
藉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可增多發光模組30中之整體之雷射元件51之個數(例如50個以上),因此,即便係寬度(X軸方向)較寬之造形物2,亦可實現高速之造形。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多雷射晶片50具有於多雷射晶片50中位於X軸方向之最端部之第1雷射元件51a、及於X軸方向上位於自端部起第2個位置之第2雷射元件51b。而且,對第1雷射元件51a供給電力之第1個別電極54a、及對第2雷射元件51b供給電力之第2個別電極54b於多雷射晶片50之下表面配置於第1雷射元件51a及第2雷射元件51b之間之區域。
藉由將個別電極54設為此種排列,可使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一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與另一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之間之間隔與相同之多雷射晶片50上之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20 μm:以下簡稱為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相等(參照圖7、圖10)。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與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彼此之間隔不同於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之情形相比,可準確地形成造形物2。
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中,即便將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設為如設為100 μm以下之較窄之間隔,亦可使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彼此之間隔與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20 μm)相等。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與第1雷射元件51a及第2雷射元件51b以外之雷射元件51對應之個別電極54,亦設為與上述排列同樣之排列。亦即,於第1雷射元件51a及第2雷射元件51b以外之雷射元件51中,對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分別供給電力之2個個別電極54配置於彼此相鄰之2個雷射元件51之間之區域。
藉此,例如,於如自1片晶圓切出並構成多雷射晶片50之情形時,無論於何種場所切割晶圓,均可形成相同之多雷射晶片50。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發光模組30具有分別搭載有1個多雷射晶片50之沿著X軸方向排列之複數個(512個)子安裝件40。又,發光模組30具有分別搭載有複數個(32個)子安裝件40之沿著X軸方向排列之複數個(16個)驅動器IC31。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相同之驅動器IC31上彼此相鄰之2個多雷射晶片50中之一多雷射晶片50之第1雷射元件51a與另一多雷射晶片50之第1雷射元件51a之間隔設為與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20 μm)相等(參照圖7之左側)。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彼此相鄰之2個驅動器IC31中之一驅動器IC31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與於另一驅動器IC31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中之第1雷射元件51a之間隔設為與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20 μm)相等(參照圖7之右側)。
藉此,可將發光模組30中之所有(16384個)雷射元件51中之間隔設為等間隔。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子安裝件40具有用以個別地切換搭載於自身之多雷射晶片50具有之各雷射元件51使之發光之切換電路。
此處,於如本實施形態般將多雷射晶片50之個別電極54之尺寸、間隔構成為較小之情形時,存在難以藉由探測器而進行各雷射元件51之發光測試之問題。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將用以個別地切換各雷射元件51使之發光之切換電路搭載於子安裝件40。藉此,能夠利用探測器對子安裝件40中之輸入用電極墊42進行通電控制,藉此而個別地測試雷射元件51之發光。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驅動器IC31內部具有用以驅動搭載於自身之複數個子安裝件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具有之各雷射元件51(發光元件)之驅動電路。藉此,可相對於各驅動器IC31負責雷射元件51之發光之控制。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以滿足P2≧0.5×P1之關係之方式,設定彼此相鄰之雷射元件51間之間隔。如上所述,P1係分別與自各雷射元件51出射之各光對應之成像中心之光密度。另一方面,P2係彼此相鄰之2點成像中心之中間位置之光密度。藉此,於X軸方向上,可適當地連接曝光之各點。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發光模組30(驅動器IC31)搭載於傳熱板25上。而且,該搭載於傳熱板上之發光模組30配置於光源單元20之殼體21之內部,相對於該殼體21設置有冷卻機構80。藉此,可適當地冷卻發光模組30產生之熱。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雷射元件51之個數較多(16384個),且由發光模組30產生之熱量亦較大,因此,藉由如上所述之冷卻機構80而冷卻發光模組30產生之熱尤其有效。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自光源單元20出射之光由光檢測部60檢測。而且,控制部11基於由光檢測部60檢測所得之光產生光量分佈,並基於該光量分佈控制各雷射元件51之發光。
如此,基於光量分佈控制各雷射元件51之發光,藉此,可準確地控制各雷射元件51之發光。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基於光量分佈而修正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藉此,可將各雷射元件51之光量調整為適當之光量。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基於光量分佈而修正各雷射元件51之發光時序。藉此,例如,即便於如因伴隨著發光模組30之溫度上升之雷射元件51之位置偏移等原因導致各雷射元件51之成像中心之位置產生偏移之情形時,亦可準確地形成造形物2。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製作於光源單元20與光檢測部60之間之距離l不同之狀態下取得之第1光量分佈及第2光量分佈之2個光量分佈。繼之,基於該2個光量分佈進行雷射元件51之光量之修正、及發光時序之修正。
藉此,可基於基於各種深度位置之光量之複數個光量分佈進行上述各修正。因此,可準確地進行上述各修正。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光量分佈產生表示光之二維光量分佈之二維光量分佈(複數行光量分佈)。繼之,基於二維光量分佈進行雷射元件51之光量之修正、及發光時序之修正。藉此,可進而準確地進行上述各修正。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將光源單元20與光硬化性樹脂1之間之距離設為距離L,將光源單元20與光檢測部60之間之距離設為距離l,將光源單元20相對於上述光硬化性樹脂1之曝光深度設為D時,以滿足L≦l≦L+D之條件之方式配置光檢測部60。藉此,可於用以測定光量之適當之位置配置光檢測部60。
≪第2實施形態≫ 繼而,對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第2實施形態中,光源單元20中之發光模組130之構成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因此,以該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再者,於第2實施形態以後之說明中,對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構成及功能之構件附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或簡化說明。
圖24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發光模組130之立體圖。圖25係表示發光模組130之一部分之放大立體圖。圖26係發光模組130中之多雷射晶片50之仰視圖及自光之出射側觀察發光模組130所得之側視圖。
於第2實施形態中,主要於多雷射晶片50配置於子安裝件140之下側而非上側之方面、及子安裝件140藉由覆晶安裝安裝於驅動器IC131上而非藉由打線接合之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
如圖24~圖26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發光模組130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具有複數個驅動器IC131、安裝於驅動器IC131上之複數個子安裝件140、及安裝於子安裝件140上之多雷射晶片50。
子安裝件140係於下表面側具有複數個輸入用電極墊142(圖25)、複數個對準標記44(圖25)、及複數個接合墊41(圖26之下圖)。又,驅動器IC131於上表面側具有與子安裝件40之複數個輸入用電極墊142電性連接之複數個輸出用電極墊(未圖示)。
於第2實施形態中,子安裝件140之輸入用電極墊142之個數設為17個,輸入用電極墊142之尺寸設為50 μm×50 μm。17個輸入用電極墊142係係例如3個用作電源用,3個用作第1GND用,1個用作第2GND用,1個用作切換脈衝輸入用、其他9個作為虛設使用。
多雷射晶片50係將設置有個別電極54之側設為上側,將設置有共通電極52之側設為下側而配置。於第2實施形態中,因多雷射晶片50配置於子安裝件40之下側,故多雷射晶片50與傳熱板25相鄰。
於第2實施形態中,如此般多雷射晶片50與傳熱板25相鄰,因此,可提高多雷射晶片50之冷卻性能。又,於第2實施形態中,於多雷射晶片50與傳熱板25之間例如介置有熱導率較高之接著劑9(圖26之下圖)。藉此,可進而提高多雷射晶片50之冷卻性能。
≪各種變化例≫ 圖27係表示光檢測部之另一例之圖。於圖27所示之例中,光檢測部160之個數設為1個,且該光檢測部160藉由移動機構而於上下方向移動。移動機構以使光源單元20與光檢測部160之間之距離l不同之方式,使光檢測部160於上下方向移動。藉由此種構成,光檢測部160能夠於上述距離l不同之狀態下檢測光。
再者,亦可使光源單元20而非光檢測部160藉由移動機構於上下方向移動。又,亦可使光檢測部160及光源單元20兩者於上下方向移動。
圖28係表示光檢測部之又一例之圖。於圖28所示之例中,相機161藉由移動機構而於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移動。相機係例如像素數設為640×480,且將焦點位置之分辨率設為4 μm。
再者,亦能以相機161能夠於上述距離l不同之狀態下檢測光之方式,設置有上述距離l不同之複數台(例如2台)相機161。又,亦可為1台相機161藉由移動機構而於上下方向移動。又,亦可使光源單元20而非相機161藉由移動機構於上下方向移動,亦可使相機161及光源單元20兩者藉由移動機構而於上下方向移動。
進而,亦能以相機161能夠於上述距離l不同之狀態下檢測光之方式,使相機161之攝像元件162中之成像面相對於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傾斜(於此情形時,無需上下方向之移動機構)。圖29係表示相機之攝像元件162之成像面相對於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傾斜時之情況之圖。
圖30係表示光檢測部之又一例之圖。該光檢測部163包含第1攝像元件164、及第2攝像元件165。第1攝像元件164及第2攝像元件165以與光源單元20之間之距離l不同之方式於支持台166上配置於不同之高度位置。
又,第1攝像元件164及第2攝像元件165藉由移動機構而與支持台166一同於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移動。第1攝像元件164及第2攝像元件165係例如分別像素數設為640×480,焦點位置之分辨率設為4 μm。
於此種構成中,光檢測部163亦可於上述距離l不同之狀態下檢測光。再者,攝像元件之個數可為1個,亦可為3個以上。
又,亦能以攝像元件能夠於上述距離l不同之狀態下檢測光之方式,藉由移動機構而於上下方向移動1個攝像元件。又,亦可使光源單元20而非攝像元件藉由移動機構於上下方向移動,亦可使攝像元件及光源單元20兩者藉由移動機構而於上下方向移動。
進而,亦能以攝像元件能夠於上述距離l不同之狀態下檢測光之方式,使攝像元件中之成像面相對於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傾斜(於此情形時,無需上下方向之移動機構)。
於以上說明中,對形成造形物2時光源單元20相對於樹脂槽5相對地移動之情形進行了說明。另一方面,亦可於形成造形物2時,使樹脂槽5相對於光源單元20相對地移動。或者,亦可構成為光源單元20及樹脂槽5兩者均可移動。
於以上說明中,作為發光元件之一例,列舉雷射元件51為例進行了說明,但發光元件亦可為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其他發光元件。
於以上說明中,對光量分佈為二維之光量分佈之情形進行了說明。另一方面,光量分佈亦可為X軸方向(雷射元件51之排列方向)上之一維光量分佈(參照圖11之下圖)。
於以上說明中,對使用上述距離l不同之2個光量分佈之情形進行了說明。另一方面,光量分佈亦可為1個。或者,亦可使用上述距離l不同之3個以上之光量分佈。
於以上說明中,對發光模組30適用於光造形裝置100之情形進行了說明。另一方面,本技術之發光模組30可適用於雷射印表機、雷射顯示器裝置、計測裝置等各種裝置。
以上說明之控制部11之處理亦可由網路上之伺服器裝置執行。
本技術亦可採用以下構成。 (1)一種發光模組,其具備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分別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上隔開特定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 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包含:第1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最端部;及第2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自端部起第2個位置; 上述複數個個別電極包含:第1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1發光元件供給電力;及第2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2發光元件供給電力; 上述第1個別電極及第2個別電極配置於第1發光元件及第2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2)如上述(1)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彼此相鄰之2個多發光體中之一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與另一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之間之間隔與上述特定之間隔相等。 (3)如上述(2)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上述特定之間隔為100 μm以下。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於上述第1發光元件及上述第2發光元件以外之發光元件中,對彼此相鄰之2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之2個個別電極配置於彼此相鄰之2個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更具備分別搭載上述多發光體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子安裝構件。 (6)如上述(5)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更具備分別搭載上述複數個子安裝構件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安裝構件。 (7)如上述(6)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搭載於在彼此相鄰之安裝構件中之一安裝構件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構件之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與搭載於在另一安裝構件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構件之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之間之間隔與上述特定之間隔相等。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分別會聚自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出射之各光之會聚透鏡配置於上述光之出射側。 (9)如上述(5)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上述複數個子安裝構件分別具有用以將搭載於自身之上述多發光體所具有之複數個發光元件個別地切換進行發光之切換電路。 (10)如上述(6)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上述複數個安裝構件具有用以將搭載於自身之上述複數個子安裝構件上之多發光體具有之複數個發光元件驅動之驅動電路。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於將與自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出射之各光分別對應之成像中心中之光密度設為P1,將彼此相鄰之2點成像中心之中間位置之光密度設為P2時,以滿足P2≧0.5×P1之關係之方式設定上述特定之間隔。 (12)如上述(6)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上述複數個安裝構件係搭載於傳熱板上。 (13)如上述(12)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上述發光模組係收容於殼體之內部,且 於上述殼體設置將上述發光模組產生之熱冷卻之冷卻機構。 (14)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發光模組,其中 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出射用以於光造形中使光硬化性樹脂硬化之光。 (15)一種發光模組,其具備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分別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隔開100 μm以下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 (16)一種光源單元,其具備發光模組,該發光模組具有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分別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隔開特定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包含:第1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最端部;及第2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自端部起第2個位置;上述複數個個別電極包含:第1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1發光元件供給電力;及第2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2發光元件供給電力;且上述第1個別電極及第2個別電極配置於第1發光元件及第2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17)一種光造形裝置,其具備光源單元,該光源單元具有發光模組,該發光模組具有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分別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隔開特定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用以於光造形中使光硬化性樹脂硬化之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包含:第1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最端部;及第2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自端部起第2個位置;上述複數個個別電極包含:第1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1發光元件供給電力;及第2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2發光元件供給電力;上述第1個別電極及第2個別電極配置於第1發光元件及第2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1‧‧‧光硬化性樹脂2‧‧‧造形物5‧‧‧樹脂槽6‧‧‧載台7‧‧‧刮刀9‧‧‧接著劑11‧‧‧控制部12‧‧‧載台升降機構14‧‧‧光源移動機構15‧‧‧循環泵17‧‧‧記憶部20‧‧‧光源單元21‧‧‧殼體22‧‧‧聚光性柱狀透鏡22a‧‧‧柱狀透鏡23‧‧‧連接器24‧‧‧玻璃環氧基板25‧‧‧傳熱板26‧‧‧第1基體26a‧‧‧槽部27‧‧‧第2基體27a‧‧‧槽部27b‧‧‧槽部30‧‧‧發光模組31‧‧‧驅動器IC32‧‧‧輸入用電極墊33‧‧‧輸出用電極墊40‧‧‧子安裝件41‧‧‧接合墊42‧‧‧輸入用電極墊43‧‧‧共通電極用墊44‧‧‧對準標記50‧‧‧多雷射晶片51‧‧‧雷射元件51a‧‧‧第1雷射元件51b‧‧‧第2雷射元件52‧‧‧共通電極53‧‧‧對準標記54‧‧‧個別電極54'‧‧‧個別電極54a‧‧‧第1個別電極54b‧‧‧第2個別電極55‧‧‧電極本體55a‧‧‧被覆部55b‧‧‧基底部56‧‧‧鍍覆部60‧‧‧光檢測部61‧‧‧第1光檢測部62‧‧‧第2光檢測部63‧‧‧線感測器64‧‧‧支持台70‧‧‧脊形部71‧‧‧基板72‧‧‧半導體層73‧‧‧第1披覆層74‧‧‧活化層75‧‧‧第2披覆層76‧‧‧接觸層77‧‧‧絕緣層78‧‧‧發光區域80‧‧‧冷卻機構81‧‧‧殼體82‧‧‧管83‧‧‧O形環100‧‧‧光造形裝置130‧‧‧發光模組131‧‧‧驅動器IC140‧‧‧子安裝件142‧‧‧輸入用電極墊160‧‧‧光檢測部161‧‧‧相機162‧‧‧攝像元件163‧‧‧光檢測部164‧‧‧第1攝像元件165‧‧‧第2攝像元件166‧‧‧支持台D‧‧‧曝光深度d1‧‧‧距離l1‧‧‧距離l2‧‧‧距離L‧‧‧距離ST101~ST108、ST201~ST223、ST301~ST303‧‧‧步驟T‧‧‧厚度X‧‧‧X軸方向Y‧‧‧Y軸方向Z‧‧‧Z軸方向
圖1係表示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之光造形裝置之側視圖。 圖2係表示光造形裝置之電氣方塊圖。 圖3係表示光檢測部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光源單元之分解立體圖。 圖5係表示光源單元中之發光模組之立體圖。 圖6係表示發光模組之一部分之放大立體圖。 圖7係發光模組中之多雷射晶片之仰視圖及自光之出射側觀察發光模組所得之側視圖。 圖8係自下側觀察多雷射晶片中之雷射元件所得之放大立體圖。 圖9係表示比較例之個別電極之圖。 圖10係表示與個別電極之排列相關之另一例之圖。 圖11係用以說明如何設定雷射元件間之間隔之圖。 圖12係表示控制部之處理之流程圖。 圖13係表示修正各雷射元件之光量時之處理之流程圖。 圖14係表示修正各雷射元件之光量時之處理之流程圖。 圖15係表示於光源單元之中心位於與第1光檢測部之中心相距距離d1之位置之狀態下第n個雷射元件51發光時之情況之圖。 圖16係表示於光源單元之中心位於與第1光檢測部之中心相距距離d1之位置之狀態下第n個雷射元件51發光時之情況之圖。 圖17係表示第1光量分佈之圖。 圖18係表示第1光量分佈之圖。 圖19係表示第1複數行光量分佈之圖。 圖20係表示第1複數行光量分佈之圖。 圖21係表示修正造形資料時之處理之流程圖。 圖22係用以說明修正造形資料時之處理之圖。 圖23係用以說明使用2個光量分佈之理由之圖。 圖24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發光模組之立體圖。 圖25係表示發光模組之一部分之放大立體圖。 圖26係發光模組中之多雷射晶片之仰視圖及自光之出射側觀察發光模組所得之側視圖。 圖27係表示光檢測部之另一例之圖。 圖28係表示光檢測部之又一例之圖。 圖29係表示相機之攝像元件之成像面相對於X軸方向傾斜時之情況之圖。 圖30係表示光檢測部之又一例之圖。
1‧‧‧光硬化性樹脂
2‧‧‧造形物
5‧‧‧樹脂槽
6‧‧‧載台
7‧‧‧刮刀
20‧‧‧光源單元
21‧‧‧殼體
22‧‧‧聚光性柱狀透鏡
60‧‧‧光檢測部
61‧‧‧第1光檢測部
62‧‧‧第2光檢測部
64‧‧‧支持台
80‧‧‧冷卻機構
81‧‧‧殼體
82‧‧‧管
100‧‧‧光造形裝置
D‧‧‧曝光深度
11‧‧‧距離
12‧‧‧距離
L‧‧‧距離
T‧‧‧厚度
X‧‧‧X軸方向
Y‧‧‧Y軸方向
Z‧‧‧Z軸方向

Claims (17)

  1. 一種發光模組,其具備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分別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隔開特定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該等多發光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包含:第1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最端部;及第2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自端部起第2個位置;上述複數個個別電極包含:第1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1發光元件供給電力;及第2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2發光元件供給電力;上述第1個別電極及第2個別電極配置於上述第1發光元件及上述第2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彼此相鄰之2個多發光體中之一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與另一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之間之間隔與上述特定之間隔相等。
  2. 如請求項1之發光模組,其中上述特定之間隔為100μm以下。
  3. 如請求項1之發光模組,其中於上述第1發光元件及上述第2發光元件以外之發光元件中,對彼此相鄰之2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之2個個別電極配置於彼此相鄰之2個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4. 如請求項1之發光模組,其更具備分別搭載上述多發光體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子安裝構件。
  5. 如請求項4之發光模組,其更具備分別搭載上述複數個子安裝構件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安裝構件。
  6. 如請求項5之發光模組,其中搭載於在彼此相鄰之安裝構件中之一安裝構件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構件之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與搭載於在另一安裝構件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構件之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之間之間隔與上述特定之間隔相等。
  7. 如請求項1之發光模組,其中分別會聚自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出射之各光之會聚透鏡配置於上述光之出射側。
  8. 如請求項4之發光模組,其中上述複數個子安裝構件分別具有用以使搭載於自身之上述多發光體具有之複數個發光元件個別地切換進行發光之切換電路。
  9. 如請求項5之發光模組,其中上述複數個安裝構件具有用以將搭載於自身之上述複數個子安裝構件上之多發光體具有之複數個發光元件驅動之驅動電路。
  10. 如請求項1之發光模組,其中於將與自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出射之各光分別對應之成像中心中之光密度設為P1,將彼此相鄰之2點成像中心之中間位置上之光密度設為P2時,以滿足P2≧0.5×P1之關係之方式設定上述特定之間隔。
  11. 如請求項5之發光模組,其中上述複數個安裝構件係搭載於傳熱板上。
  12. 如請求項11之發光模組,其中上述發光模組係收容於殼體之內部,且於上述殼體設置將上述發光模組產生之熱冷卻之冷卻機構。
  13. 如請求項1之發光模組,其中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出射用以於光造形中使光硬化性樹脂硬化之光。
  14. 一種發光模組,其具備:複數個多發光體,該等多發光體分別具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其等於一方向隔開特定之間隔配置,且朝向與上述一方向正交之方向出射光;及複數個個別電極,其等對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供給電力;且該等多發光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包含:第1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最端部;及第2發光元件,其於上述一方向上位於自 端部起第2個位置;分別搭載上述多發光體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子安裝構件;及分別搭載上述複數個子安裝構件且沿著上述一方向排列之複數個安裝構件;且搭載於在彼此相鄰之安裝構件中之一安裝構件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構件之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與搭載於在另一安裝構件中配置於最端部之子安裝構件之多發光體中之第1發光元件之間之間隔與上述特定之間隔相等。
  15. 如請求項14之發光模組,其中上述複數個個別電極包含:第1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1發光元件供給電力;及第2個別電極,其對上述第2發光元件供給電力;上述第1個別電極及第2個別電極配置於上述第1發光元件及上述第2發光元件之間之區域。
  16. 一種光源單元,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之發光模組。
  17. 一種光造形裝置,其具備:光源單元,該光源單元具有如請求項1至12、14、15中任一項之發光模組,且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出射用以於光造形中使光硬化性樹脂硬化之光。
TW107123775A 2017-08-24 2018-07-10 發光模組、光源單元、光造形裝置 TWI7811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0821 2017-08-24
JP2017160821 2017-08-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1821A TW201921821A (zh) 2019-06-01
TWI781193B true TWI781193B (zh) 2022-10-21

Family

ID=65438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3775A TWI781193B (zh) 2017-08-24 2018-07-10 發光模組、光源單元、光造形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220334A1 (zh)
JP (1) JP7173016B2 (zh)
CN (1) CN111033919A (zh)
DE (1) DE112018004790B4 (zh)
TW (1) TWI781193B (zh)
WO (1) WO20190392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79969A1 (ja) * 2019-10-24 2021-04-29 ヌヴォトンテクノロ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8332A (ja) * 2001-09-10 2003-05-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レーザーダイオードアレイ、レーザー装置、合波レーザー光源および露光装置
US20040089939A1 (en) * 2002-11-11 2004-05-13 Mitsuhiko Ogihara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with thin semiconductor film
JP2009059783A (ja) * 2007-08-30 2009-03-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レーザ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39408A1 (de) * 1987-11-20 1989-06-01 Siemens Ag Laserchipaufbau
US5099488A (en) * 1991-03-27 1992-03-24 Spectra Diode Laboratories, Inc. Ribbed submounts for two dimensional stacked laser array
JPH09283808A (ja) * 1996-04-19 1997-10-31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受発光素子モジュール及びチップ
JP2001284706A (ja) * 2000-03-31 2001-10-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レーザ発光装置
US6516011B1 (en) * 2000-11-08 2003-02-04 Opto-Power Corp. Focusing multiple laser beams
JP2004006440A (ja) * 2002-04-10 2004-01-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レーザ装置、露光ヘッド、及び露光装置
JP4326889B2 (ja) * 2003-09-11 2009-09-0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半導体装置、ledプリント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8507422A (ja) * 2004-05-19 2008-03-13 インテンス リミテッド レーザ活性化による印刷方法及び装置
GB2414214B (en) * 2004-05-19 2008-01-09 Intense Photonics Ltd Printing with laser activation
JP4646759B2 (ja) * 2005-09-20 2011-03-09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材料、並びにパターン形成装置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US7686224B2 (en) * 2006-08-30 2010-03-30 Coherent, Inc. Lensed dual diode-laser bar package
JP2008102282A (ja) * 2006-10-18 2008-05-01 Sony Corp 光モジュール
JP5206102B2 (ja) * 2008-05-08 2013-06-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8254214B2 (en) * 2009-12-01 2012-08-28 Tdk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unit for thermally-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 including dual electrode layers connected to a unit electrode
DE102010047451B4 (de) * 2010-10-04 2017-05-24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Kantenemittierender Halbleiterlaser
US9595813B2 (en) 2011-01-24 2017-03-14 Soraa Laser Diode, Inc. Laser package having multiple emitters configured on a substrate member
DE102011016253B4 (de) * 2011-04-06 2014-02-27 Laserline Gesellschaft für Entwicklung und Vertrieb von Diodenlasern mbH Diodenlaser
KR101830719B1 (ko) * 2011-09-01 2018-02-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US9429867B2 (en) * 2014-03-27 2016-08-30 Oki Data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exposing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825023B (zh) * 2017-08-24 2023-12-11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光造型裝置、發光控制方法及發光控制程式
US10771155B2 (en) * 2017-09-28 2020-09-08 Soraa Laser Diode, Inc. Intelligent visible light with a gallium and nitrogen containing laser source
WO2019116654A1 (ja) * 2017-12-13 2019-06-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装置
US20220131338A1 (en) * 2019-02-05 2022-04-28 Sony Group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ssembly, multi-beam laser chip assembly and stereo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mbe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21190463A (ja) * 2020-05-26 2021-12-1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8332A (ja) * 2001-09-10 2003-05-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レーザーダイオードアレイ、レーザー装置、合波レーザー光源および露光装置
US20040089939A1 (en) * 2002-11-11 2004-05-13 Mitsuhiko Ogihara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with thin semiconductor film
JP2009059783A (ja) * 2007-08-30 2009-03-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レーザ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919A (zh) 2020-04-17
JP7173016B2 (ja) 2022-11-16
DE112018004790T5 (de) 2020-06-18
US20200220334A1 (en) 2020-07-09
TW201921821A (zh) 2019-06-01
DE112018004790B4 (de) 2021-12-30
JPWO2019039291A1 (ja) 2020-09-24
WO2019039291A1 (ja)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65509B (zh) 立体光刻设备、光发射控制方法和程序
US11320666B2 (en) Integrated structured-light projector
US10522973B2 (en) Beam shaping for ultra-small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VCSEL) arrays
KR101827180B1 (ko) 통합 구조화된 광 프로젝터
US20160254638A1 (en) Miniature Structured Light Illuminator
JP5107559B2 (ja) 集積化ハイブリッド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を有するフォトニックデバイス
JP2012513667A (ja) 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投影装置
US20230194671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tance measuring device
JP7480711B2 (ja) 発光素子組立体、マルチビームレーザチップ組立体及び光造形装置、並びに、部材組立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811244B (zh) 發光模組之製造方法
WO2021149374A1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830465A (zh)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781193B (zh) 發光模組、光源單元、光造形裝置
JP2023052615A (ja) 面発光レーザモジュール、光学装置及び測距装置
CN113725722A (zh) 图案化和泛光照明的投射
US2023013668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ame
CN116670950A (zh) 发光装置及发光装置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