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0668B - 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 - Google Patents

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0668B
TWI780668B TW110113930A TW110113930A TWI780668B TW I780668 B TWI780668 B TW I780668B TW 110113930 A TW110113930 A TW 110113930A TW 110113930 A TW110113930 A TW 110113930A TW I780668 B TWI780668 B TW I7806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hole
anode plate
hole conductor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3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5608A (zh
Inventor
大谷慎士
髙橋章友
坂井貴昭
古川剛史
北村達矢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56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56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0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066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08Terminals
    • H01G9/012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15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9/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18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subgroups of the same main 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10I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40Capacitors
    • H01L28/60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6Printed circuits incorporating 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e.g. printed resistor, capacitor, i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6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61Disposition
    • H01L2224/1615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1622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16225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27Via connections through the substrates, e.g. pins going through the substrate,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51Die mounting substrate
    • H01L2924/153Connection portion
    • H01L2924/1531Connection portion the connection portion being formed on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opposite to the die mounting surface
    • H01L2924/15311Connection portion the connection portion being formed on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opposite to the die mounting surface being a ball array, e.g. BG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9Details of hybrid assemblie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91Disposition
    • H01L2924/19101Disposition of discrete passive components
    • H01L2924/19105Disposition of discrete passive components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on a common die mounting substrate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可藉由縮短電壓調節器與負載之間之連接距離而降低配線引起之損耗之模組。 本發明之模組500係用於將經包含半導體主動元件之電壓調節器100調整之直流電壓供給至負載300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模組500具備:電容器層210,其包含至少1個形成電容器CP1之電容器部230;連接端子,其用於與電壓調節器100及負載300之至少一者之電氣連接;及通孔導體262,其以沿著電容器層210之厚度方向貫通電容器部230之方式形成。電容器CP1經由通孔導體262而與負載300及電壓調節器100之至少一者電氣連接。

Description

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例如係關於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封裝基板。
美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11/0050334號說明書(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具有電壓控制裝置(以下亦稱為「電壓調節器」)之半導體裝置,該電壓控制裝置包含埋設有如電感器或電容器之被動元件(passive element)之一部分或全部之封裝基板、及如開關元件之主動元件(active element)。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中,將電壓調節器、及應供給電源電壓之負載構裝於封裝基板上。經電壓調整部調整之直流電壓經封裝基板內之被動元件平滑化而供給於負載。
日本特開2004-281750號公報(專利文獻2)揭示一種固體電解電容器陣列,其特徵在於,構成為具備:電容器元件組,其由複數個電容器元件構成;1或2個以上之陽極端子,其連接於該電容器元件組之上述電容器元件之1或2條以上陽極導出線之各者並被拉出;1或2個以上之陰極端子,其連接於上述電容器元件之陰極層並被拉出;及外裝樹脂層,其被覆上述電容器元件;將上述陽極端子及上述陰極端子作為外部端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11/0050334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28175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具有電壓調節器之半導體裝置例如係應用於行動電話或智慧型手機等電子機器。近年來,電子機器之小型化及薄型化持續發展,伴隨於此,期待半導體裝置本身之小型化。
然而,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中,若電壓調節器與負載之間之連接距離變長,則配線引起之損耗增大。
尤其是於使用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方法將複數個電容器設為陣列狀之情形時,難以縮短電壓調節器及負載與各電容器之間之連接距離。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可藉由縮短電壓調節器與負載之間之連接距離而降低配線引起之損耗之模組。 [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係將經包含半導體主動元件之電壓調節器調整之直流電壓供給至負載者。上述模組具備:電容器層,其包含至少1個形成電容器之電容器部;連接端子,其用於與上述電壓調節器及上述負載之至少一者之電氣連接;及通孔導體,其以沿著上述電容器層之厚度方向貫通上述電容器部之方式形成。上述電容器經由上述通孔導體而與上述負載及上述電壓調節器之至少一者電氣連接。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藉由縮短電壓調節器與負載之間之連接距離而降低配線引起之損耗。
以下,對本發明之模組進行說明。 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構成,可於不變更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適當變更而應用。再者,將以下所記載之本發明之各較佳之構成組合兩者以上而成者亦為本發明。
本發明之模組係用於將經包含半導體主動元件之電壓調節器調整之直流電壓供給至負載之半導體複合裝置。
本發明之模組,具備:電容器層,其包含至少1個形成電容器之電容器部;連接端子,其用於與電壓調節器及負載之電氣連接;及通孔導體,其係以沿著電容器層之厚度方向貫通電容器部之方式形成。於本發明之模組中,電容器係經由通孔導體而與負載及電壓調節器電氣連接。
以下,作為本發明之模組之一實施形態,而以封裝基板為例進行說明。
於作為本發明之模組之一實施形態的封裝基板中,經由貫通電容器部之通孔導體將電壓調節器與負載之間電氣連接。藉此,可縮短電壓調節器與負載之間之連接距離,其結果為,可降低配線引起之損耗。
進而,藉由利用於封裝基板上形成之配線之縮短化減小配線部之電感器成分,而能夠實現切換之高速化,可實現半導體複合裝置之小型化。
又,由於訊號線等於封裝基板上形成之配線與經電壓調節之電源線之間隔擴大,故而可減少因配線間之電容耦合等產生之雜訊傳播,而可確保系統之穩定動作。
[半導體複合裝置] 圖1係表示本發明所使用之半導體複合裝置之一例的方塊圖。 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具備電壓調節器(Voltage Regulator:VR)100、封裝基板200、及負載(Load)300。負載300例如為邏輯運算電路或記憶電路等半導體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
電壓調節器100包含如半導體開關元件之主動元件(未圖示),藉由控制該主動元件之工作,而將自外部供給之直流電壓調整為適於負載300之電壓位準。
封裝基板200係於其表面構裝電壓調節器100及負載300,而以1個封裝零件之形式構成半導體複合裝置10。於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中,於封裝基板200之內部形成電感器L1及電容器CP1。
於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中,電感器L1係連接於封裝基板200之輸入端子IN與輸出端子OUT之間。電感器L1於輸入端子IN中連接於電壓調節器100,於輸出端子OUT中連接於負載300。電容器CP1係連接於輸出端子OUT與接地端子GND之間。由電壓調節器100與封裝基板200內之電感器L1及電容器CP1形成斬波型之降壓開關調節器。電感器L1及電容器CP1係作為降壓開關調節器之漣波濾波器發揮功能。藉由該開關調節器而例如將自外部輸入之5 V之直流電壓降壓為1 V,並將其供給至負載300。
圖2係表示本發明所使用之半導體複合裝置之另一例的方塊圖。 於圖2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A中,於封裝基板200A之內部形成電容器CP1。如圖2所示,可不將電感器L1以封裝零件之形式構成,而是將其配置於電壓調節器100與封裝零件之間。
於圖2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A中,電感器L1係配置於封裝基板200之輸入端子IN與電壓調節器100之間。電容器CP1係連接於輸出端子OUT-輸入端子IN間與接地端子GND之間。由電壓調節器100、電感器L1、及封裝基板200內之電容器CP1形成斬波型之降壓開關調節器。電感器L1及電容器CP1係作為降壓開關調節器之漣波濾波器發揮功能。藉由該開關調節器而例如將自外部輸入之5 V之直流電壓降壓為1 V,並將其供給至負載300。
再者,於封裝基板200或200A上,除了電壓調節器100及負載300以外,亦可構裝用於應對雜訊之去耦用電容器、扼流電感器、突波保護用之二極體元件、及分壓用之電阻元件等電子機器。
以下,對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
圖3係示意性表示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自封裝基板200之構裝面觀察的俯視圖。圖4係沿著圖3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IV-IV線的剖面圖。圖5係沿著圖3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V-V線的剖面圖。圖6係形成電容器CP1之電容器層210之部分之俯視圖。圖7係形成電感器L1之電感器層250之部分之俯視圖。
如圖3所示,於封裝基板200之構裝面之3個角形成與輸入端子IN相對應之通孔導體260、與輸出端子OUT相對應之通孔導體262、及與接地端子GND相對應之通孔導體264。
電壓調節器100係配置於與通孔導體260重疊之位置,負載300係配置於與通孔導體262重疊之位置。即,通孔導體260係形成於電壓調節器100之正下方之位置,通孔導體262係形成於負載300之正下方之位置。又,如上所述,於封裝基板200之構裝面構裝電壓調節器100及負載300以外之其他電子機器350。
如圖4~圖7所示,封裝基板200包含形成電容器CP1之電容器層210、形成電感器L1之電感器層250、以及樹脂層226、227及228。
樹脂層226、227及228係用作用以將各層互相接合之接合材料,同時用作用以將電容器層210及電感器層250之露出面絕緣之絕緣層。電容器層210與電感器層250係藉由樹脂層227接合。於電容器層210之表面形成有樹脂層226,於電感器層250之底面形成有樹脂層228。樹脂層226、227及228例如係由如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或酚樹脂等樹脂、或者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或酚樹脂等樹脂與二氧化矽或氧化鋁等無機填料之混合材料之絕緣材料所形成。為了確保與通孔導體之密接性,較佳為使用以環氧樹脂為主體之材料作為樹脂層。
於樹脂層226之表面形成有電路層205,該電路層205包含用以構裝電壓調節器100等機器之焊盤及用以將該等連接之配線。構裝於封裝基板200之機器經由焊料凸塊120而與電路層205之焊盤或端子電氣連接。
電路層205係由銅(Cu)、金(Au)或銀(Ag)等低電阻之金屬材料所形成。再者,電路層205並不限於僅於樹脂層226之表面形成之情形,例如亦可於樹脂層226之內部跨複數層形成。再者,為了使於電路層205之構裝面形成之焊盤或端子之表面容易構裝機器,較佳為實施鎳/金(Ni/Au)鍍敷、鎳/鉛/金(Ni/Pb/Au)鍍敷、或預助焊劑處理等表面處理。又,為了防止機器之表面構裝時之焊料流動,亦可於電路層205之最表層部分形成阻焊劑層。
電容器層210包含形成電容器CP1之電容器部230、與輸出端子OUT之通孔導體262電氣連接之導電部220、與接地端子GND之通孔導體264電氣連接之導電部240、及設置於該等之周圍之絕緣部225。
於本實施形態中,電容器部230包含由金屬構成之陽極板231。例如,陽極板231具有由閥作用金屬構成之芯部232。陽極板231較佳為具有於芯部232之至少一主面設置之多孔部234。於多孔部234之表面設置有介電層(未圖示),於介電層之表面設置有陰極層236。藉此,於本實施形態中,電容器部230形成電解電容器。
於電容器部230形成電解電容器之情形時,陽極板231係由表現出所謂閥作用之閥作用金屬構成。作為閥作用金屬,例如可列舉:鋁、鉭、鈮、鈦、鋯等金屬單質;或包含至少1種該等金屬之合金等。該等中,較佳為鋁或鋁合金。
陽極板231之形狀較佳為平板狀,更佳為箔狀。陽極板231只要於芯部232之至少一主面具有多孔部234即可,亦可於芯部232之兩個主面具有多孔部234。多孔部234較佳為於芯部232之表面形成之多孔層,更佳為蝕刻層。
於多孔部234之表面設置之介電層反映多孔部234之表面狀態而成為多孔質,具有微細之凹凸狀之表面形狀。介電層較佳為由上述閥作用金屬之氧化皮膜所構成。例如,於使用鋁箔作為陽極板231之情形時,可藉由在含有己二酸銨等之水溶液中對鋁箔之表面進行陽極氧化處理(亦稱為化學處理),而形成由氧化皮膜構成之介電層。
於介電層之表面設置之陰極層236例如包含於介電層之表面設置之固體電解質層。陰極層236較佳為進而包含於固體電解質層之表面設置之導電體層。
作為構成固體電解質層之材料,例如可列舉:聚吡咯類、聚噻吩類、聚苯胺類等導電性高分子等。該等中,較佳為聚噻吩類,尤佳為被稱為PEDOT之聚(3,4-乙烯二氧噻吩)。又,上述導電性高分子亦可包含聚苯乙烯磺酸(PSS)等摻雜劑。再者,固體電解質層較佳為包含充填介電層之細孔(凹部)之內層、及被覆介電層之外層。
導電體層包含導電性樹脂層及金屬層中之至少1層。導電體層可為僅導電性樹脂層,亦可為僅金屬層。導電體層較佳為被覆固體電解質層之整個面。
作為導電性樹脂層,例如可列舉包含選自由銀填料、銅填料、鎳填料及碳填料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導電性填料之導電性接著劑層等。
作為金屬層,例如可列舉金屬鍍敷膜、金屬箔等。金屬層較佳為由選自由鎳、銅、銀及以該等金屬為主成分之合金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金屬所構成。再者,「主成分」係指元素之重量比率最大之元素成分。
導電體層例如包含設置於固體電解質層之表面之碳層與設置於碳層之表面之銅層。
碳層係為了使固體電解質層與銅層電氣及機械性連接而設置。碳層可藉由利用海綿轉印、網版印刷、分配器、噴墨印刷等將碳漿塗布於固體電解質層上而形成於特定之區域。
銅層可藉由利用海綿轉印、網版印刷、噴塗、分配器、噴墨印刷等將銅漿印刷於碳層上而形成。
導電部220及240例如係以如Ag、Au或Cu之低電阻之金屬作為主體而構成。為了提高層間之密接力,亦可設置將上述導電性填料與樹脂混合而成之導電性密接材作為導電部。
絕緣部225係由如環氧樹脂、酚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等樹脂、或者環氧樹脂、酚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等樹脂與二氧化矽或氧化鋁等無機填料之混合材料之絕緣材料構成。
如圖4及圖6所示,將機器之構裝面側之多孔部234之一部分切除而設為露出芯部232之切除部235。於該切除部235中,作為電容器部230之陽極之芯部232係經由通路導體222而與導電部220及通孔導體262電氣連接。再者,作為電容器部230之陽極之芯部232亦可不經由通路導體222及導電部220,而於陽極板231之端面直接與通孔導體262連接。
又,如圖5及圖6所示,作為電容器部230之陰極之陰極層236係經由通路導體242而與導電部240及通孔導體264電氣連接。
再者,作為電容器部230,亦可使用利用鈦酸鋇之陶瓷電容器、或利用氮化矽(SiN)、二氧化矽(SiO2 )、氟化氫(HF)等之薄膜電容器。然而,就可形成更薄型且相對較大之面積之電容器部230、及封裝基板200之如剛性及柔軟性之機械特性之觀點而言,電容器部230較佳為以鋁等金屬為基材之電容器,更佳為以鋁等金屬為基材之電解電容器。
通孔導體260、262及264係以沿著電容器層210之厚度方向貫通電容器部230之方式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中,通孔導體260、262及264係分別形成於自封裝基板200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貫通至底面之貫通孔261、263及265之至少內壁面。該等貫通孔之內壁面係藉由Cu、Au或Ag等低電阻之金屬進行金屬化。就加工之容易程度而言,例如可藉由無電解Cu鍍敷、電解Cu鍍敷進行金屬化。再者,關於通孔導體之金屬化,並不限於僅對貫通孔之內壁面進行金屬化之情形,亦可充填金屬或金屬與樹脂之複合材料等。
此處,通孔導體被分類為:A.電容器之陽極用者、B.電容器之陰極及接地用者、C.I/O線用者。A.電容器之陽極用者係連接於電容器部230之陽極,B.電容器之陰極及接地用者係連接於電容器部230之陰極,C.I/O線用者與電容器部230之陽極及陰極之任一者均未連接。
通孔導體中,A.電容器之陽極用者可於貫通電容器部230之貫通孔與通孔導體之間充填絕緣材料,亦可不充填。於後者之情形時,成為作為電容器部230之陽極之陽極板231之芯部232與通孔導體直接連接之構造。B.電容器之陰極及接地用者、及C.I/O線用者係於貫通電容器部230之貫通孔與通孔導體之間充填有絕緣材料。
例如,通孔導體262相當於A.電容器之陽極用者,通孔導體264相當於B.電容器之陰極及接地用者,通孔導體260相當於C.I/O線用者。又,例如以下之通孔導體266及267亦相當於C.I/O線用者。
圖8係示意性表示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第1變化例的剖面圖。於圖8中,示出於母基板400上構裝有半導體複合裝置10B之狀態。
於將負載300構裝於基板上之情形時,於圖8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B所含之封裝基板200B設置與負載300之訊號用之接地線之端子連接之通孔導體266。通孔導體266係以不與電容器層210所含之電容器部230及電感器層250所含之線圈部252電氣連接之狀態貫通至底面之端子層270。並且經由焊料凸塊380而與連接於母基板400之接地線之端子410電氣連接。
再者,於圖8中,已對負載300之接地線之通孔導體進行了說明,但其他構裝機器之接地線亦可設為同樣之構成。
圖9係示意性表示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第2變化例的剖面圖。於圖9中,示出於母基板400上構裝有半導體複合裝置10C之狀態。
於圖9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C所含之封裝基板200C設置配置於構裝面之負載300或被視為電壓調節器100之訊號線之端子的通孔導體267。通孔導體267與圖8所示之訊號用之接地線用之通孔導體266同樣,以不與電容器層210所含之電容器部230及電感器層250所含之線圈部252電氣連接之狀態貫通至底面之端子層270。並且通孔導體267經由焊料凸塊380及端子410而與用以與於母基板400之構裝面形成之機器(未圖示)之I/O端子連接之訊號線電氣連接。
再者,圖9除了示出訊號線用之通孔導體267以外,亦示出圖8所說明之接地線用之通孔導體266,但亦可為不存在通孔導體266而僅設置訊號線用之通孔導體267之構成。
作為一例,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及多孔部234之厚度分別設為大致50 μm,將導電部220及240之厚度分別設為大致15 μm,將電容器層210整體之厚度設為大致200 μm。
如圖7所示,電感器層250包含形成電感器L1之線圈部252、及藉由樹脂將該線圈部252之周圍進行模塑而成之絕緣部254。
線圈部252係藉由將利用電鑄法或壓延法形成為100 μm左右之Cu之芯材(Cu箔)利用光阻劑等圖案化為線圈狀後進行蝕刻而形成之金屬配線。線圈部252之一端電氣連接於通孔導體260,另一端電氣連接於通孔導體262。
絕緣部254例如係由如環氧樹脂、酚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等樹脂、或者環氧樹脂、酚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等樹脂與鐵氧體或矽鋼等無機磁性體填料之混合材料之絕緣材料所形成。於用以向負載300供給直流電力之電路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直流疊加特性優異之矽鋼等金屬系磁性材料之填料。
為了提高磁特性,無機磁性體填料可將具有不同之平均粒徑之填料分散配置,或為了防止磁飽和而以使分散濃度具有梯度之方式配置。又,為了使磁特性具有方向性,亦可使用扁平狀或鱗片狀之填料。於使用矽鋼等金屬系材料作為無機磁性體填料之情形時,為了提高絕緣性,而可藉由無機系絕緣覆膜、有機系絕緣覆膜等於填料之周圍形成表面絕緣膜。
再者,以減小與線圈部252之線膨脹係數差、提高放熱性或絕緣性等為目的,亦可混合存在磁性材料以外之無機填料、有機填料。
藉由調整絕緣部254之厚度,可對電感進行調整。作為一例,將100 μm之線圈部252之上下之絕緣部254分別設為100 μm,將電感器層250整體之厚度設為大致300 μm。
於設置於電感器層250之底面之樹脂層228之表面形成用以將該半導體複合裝置10構裝於母基板(未圖示)之端子層270。端子層270包含上述輸入端子IN、輸出端子OUT、及接地端子GND。又,端子層270與形成於電容器層210之電路層205同樣,可除了端子以外包含構成電路之配線,進而可由複數層構成。
就系統之薄層化、及負載300之放熱性等觀點而言,封裝基板200通常要求2 mm以下之厚度。作為一例,將包含樹脂層226及電路層205之上部電路層設為50 μm,將電容器層210設為200 μm,將樹脂層227設為20 μm,將電感器層250設為300 μm,將包含樹脂層228及端子層270之底部端子層設為50 μm,將半導體複合裝置10整體之厚度設為0.6 mm左右。
以下,對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製造製程進行說明。
圖10係用以對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製造製程之概要進行說明之流程圖。
如圖10所示,於步驟S100及步驟S110中,分別個別形成電容器層210及電感器層250。其後,於步驟S120中,使用樹脂層226、227及228將所形成之電容器層210及電感器層250接合而一體化。其次,於步驟S130中,於經一體化之電容器層210及電感器層250形成通孔導體。其後,於步驟S140中,於構裝面形成電極圖案及配線圖案,於步驟S150中,於所完成之封裝基板200構裝電壓調節器100等機器。
圖11A、圖11B及圖11C係用以對步驟S100中之電容器層210之形成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如圖11A所示,首先,將成為陽極板231之鋁箔之兩面加工為多孔狀,而於芯部232之表面形成多孔部234。藉由在多孔部234之表面形成氧化皮膜,而形成介電層(未圖示)。其後,於介電層之表面形成陰極層236。
此時,可如圖4中之電容器層210般,例如藉由切割製程等對多孔部234之一部分進行切削直至露出芯部232為止,並於所露出之芯部232燒接Cu漿。藉此,形成電容器部230。
其後,藉由鑽孔加工或雷射加工等於欲形成通孔導體之部分形成貫通孔。
其次,如圖11B所示,將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或酚樹脂等樹脂、或者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或酚樹脂等樹脂與二氧化矽或氧化鋁等無機填料之混合材料層壓加工於電容器部230,進而進行熱硬化,藉此將電容器部230密封,形成絕緣部225。密封處理後,藉由鍍敷配線加工等於絕緣部225之表面形成用以形成導電部220及240之導電層212,該導電部220及240係用於將通孔導體與電容器部230之各電極連接。再者,可於密封處理後形成貫通孔。
其後,如圖11C所示,藉由蝕刻等加工導電層212而形成導電部220及240。然後,藉由雷射加工等於該導電部220及240形成到達陽極板231之芯部232及陰極層236之孔,並於其中充填Cu等導電體,藉此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與導電部220電氣連接,並且將陰極層236與導電部240電氣連接。藉此,形成電容器層210。再者,亦可於陽極板231之端面處使陽極板231之芯部232與通孔導體262直接連接。於該情形時,無需形成導電部220。
圖12A、圖12B、圖12C及圖12D係用以對步驟S110中之電感器層250之形成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如圖12A所示,首先,藉由光阻劑等對成為芯之銅箔252#之兩面實施圖案化,並且蝕刻形成光阻劑開口部。藉此,如圖12B般形成線圈部252。
其後,使用真空層壓機等將分散有鐵氧體或矽鋼等金屬磁性體填料之環氧樹脂複合片材層壓加工於線圈部252之表面,並藉由熱壓機進行平坦化及環氧樹脂層之熱硬化處理。藉此,如圖12C般形成絕緣部254。
然後,如圖12D所示,藉由鑽孔加工或雷射加工等於欲形成通孔導體之部分形成貫通孔,並於該貫通孔充填絕緣性之樹脂256。藉此,形成電感器層250。
圖13A及圖13B係用以對步驟S120中之電容器層210與電感器層250之接合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如圖13A所示,於步驟S100及步驟S110中所形成之電容器層210及電感器層250之上下表面及中間面配置將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或酚樹脂等樹脂、或者由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或酚樹脂等樹脂與無機填料構成之混合材料設為薄膜狀而成之樹脂層226、227及228。其後,如圖13B所示,藉由利用真空壓製等使所積層之該等層接合及硬化而使之一體化。
圖14A及圖14B係用以對步驟S130中之通孔導體之形成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如圖14A所示,將各層一體化後,藉由鑽孔加工或雷射加工於欲形成通孔導體之部分形成貫通孔。然後,如圖14B所示,藉由無電解Cu鍍敷等將貫通孔之內部之表面金屬化而形成通孔導體,並且將樹脂層226及228之表面金屬化而形成金屬層269。
此時,可進一步實施電解Cu鍍敷處理,增大樹脂層表面之金屬層269之厚度,或以Cu充填形成有通孔導體之貫通孔內。
圖15係用以對步驟S140中之電極圖案及配線圖案之形成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如圖15所示,使用光阻劑將樹脂層表面之金屬層269進行圖案化,並且實施蝕刻將不需要之Cu去除,藉此將形成電路層205及端子層270之配線、焊盤及端子形成於樹脂層表面。此時,為了使機器之構裝變得容易,較佳為對焊盤及端子等之金屬表面實施Ni/Au鍍敷、Ni/Pb/Au鍍敷、或預助焊劑處理等表面處理。又,為了防止機器之表面構裝時之焊料流動,亦可於最表層部分形成阻焊劑層。藉由以上形成封裝基板200。
圖16係用以對步驟S150中之機器之構裝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如圖16所示,於藉由上述形成之封裝基板200中,於電容器層210表面之電路層205構裝電壓調節器100、負載300及其他電子機器350,藉此形成半導體複合裝置10。
再者,於半導體複合裝置10中,為於封裝基板200中在電感器層250之上部配置有電容器層210之構成,但只要維持電氣連接,則電感器層250與電容器層210之順序亦可相反。又,可為封裝基板內包含2層以上電容器層210之構成,亦可為包含2層以上電感器層250之構成。或可為於封裝基板內平面配置複數個電容器層之構成,亦可為平面配置複數個電感器層之構成。進而,可如封裝基板200A般,為於封裝基板內未配置電感器層250之構成。
又,上述已對應用於斬波型之降壓開關調節器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應用於將包含其他升降壓電路之電力送電線系統化之半導體複合裝置。
[封裝基板] 以下,對作為本發明之模組之一實施形態的封裝基板之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作為本發明之模組之一實施形態的封裝基板例如具備形成有電容器之電容器層、用於與電壓調節器及負載之至少一者之電氣連接之連接端子、及以沿著上述電容器層之厚度方向貫通上述電容器層之方式形成之通孔導體,上述電容器經由上述通孔導體而與上述負載及上述電壓調節器之至少一者電氣連接。上述封裝基板可包含形成有電感器之電感器層,亦可不含。
以下所示之各實施形態為例示,當然不同之實施形態所示之構成可進行局部置換或組合。第2實施形態之後之實施形態中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之事項相關之記述,僅對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特別是關於藉由同樣之構成獲得之同樣之作用效果,不再各實施形態逐次提及。
(第1實施形態) 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中,通孔導體包含於沿著厚度方向貫通電容器部之第1貫通孔之至少內壁面形成之第1通孔導體,第1通孔導體與電容器部之陽極電氣連接。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將第1通孔導體與電容器部之陽極電氣連接,可實現封裝基板之小型化,而可實現半導體複合裝置之進一步小型化。
進而,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中,電容器部包含由金屬構成之陽極板,第1通孔導體與陽極板之端面連接。藉此,可藉由第1通孔導體同時實現將電容器層之上下連接之配線功能、及將電容器部之陽極與配線連接之功能,因此可實現半導體複合裝置之小型化。進而,藉由配線長縮短,可減小電容器之ESR(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等效串聯電阻),而可降低配線引起之損耗。
圖17係關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之一例而示意性表示第1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圖18係沿著圖17之XVIII-XVIII線之投影剖面圖。
圖17所示之封裝基板200D具備電容器層210、及第1通孔導體262A。電容器層210包含電容器部230、電氣連接於第1通孔導體262A之導電部220、及積層於電容器部230之表面之絕緣部225。導電部220係形成於第1通孔導體262A之表面,作為連接端子發揮功能。如圖17所示,絕緣部225較佳為包含積層於電容器部230之表面之第1絕緣部225A、及積層於第1絕緣部225A之表面之第2絕緣部225B。
於本實施形態中,電容器部230包含由金屬構成之陽極板231。陽極板231具有由閥作用金屬構成之芯部232。陽極板231較佳為具有於芯部232之至少一主面設置之多孔部234。於多孔部234之表面設置有介電層(未圖示),於介電層之表面設置有陰極層236。藉此,於本實施形態中,電容器部230形成電解電容器。再者,圖17中示出作為導電體層之碳層236A及銅層236B作為陰極層236。圖17中雖未示出,但作為陰極層236,而於介電層之表面設置有固體電解質層,於固體電解質層之表面設置有導電體層。
第1通孔導體262A係以沿著電容器層210之厚度方向貫通電容器部230之方式形成。具體而言,第1通孔導體262A係形成於沿著厚度方向貫通電容器部230之第1貫通孔263A之至少內壁面。
如圖17及圖18所示,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端面連接。即,第1通孔導體262A於陽極板231之端面處與作為電容器部230之陽極之芯部232連接。
於與第1通孔導體262A連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有芯部232及多孔部234,並於多孔部234中充填絕緣材料,藉此如圖17及圖18所示般,於第1通孔導體262A之周圍設置有第3絕緣部225C。
如圖17所示,較佳為於與第1通孔導體262A連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有芯部232及多孔部234。於該情形時,由於第1通孔導體262A與多孔部234之接觸面積增大,故而密接性變高,而變得不易產生第1通孔導體262A之剝離等不良情形。
於在與第1通孔導體262A連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有芯部232及多孔部234之情形時,較佳為於多孔部234之空腔部分存在絕緣材料。即,較佳為於第1通孔導體262A之周圍設置有第3絕緣部225C。藉由在第1通孔導體262A之一定周圍之多孔部234充填絕緣材料,可確保陽極板231之芯部232與陰極層236之間之絕緣性,而可防止短路。進而,可抑制於用以形成導電部220等之藥液處理時所產生之陽極板231之端面之溶解,因此可防止藥液滲入電容器部230,電容器之可靠性提高。
就提高上述效果之觀點而言,第3絕緣部225C之厚度較佳為如圖17所示般比多孔部234之厚度更厚。
再者,於在與第1通孔導體262A連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有芯部232及多孔部234之情形時,於多孔部234之空腔部分亦可不存在絕緣材料。於該情形時,於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多孔部234之空腔部分。
如圖17及圖18所示,較佳為於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間設置有陽極連接層268,並經由陽極連接層268將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端面連接。藉由在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間設置有陽極連接層268,陽極連接層268發揮出作為針對陽極板231之芯部232及多孔部234之障壁層之功能。其結果為,可抑制於用以形成導電部220等之藥液處理時所產生之陽極板231之溶解,因此可防止藥液滲入電容器部230,電容器之可靠性提高。
於在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間設置有陽極連接層268之情形時,陽極連接層268例如如圖17及圖18所示,自陽極板231起依序包含以Zn為主要材料之第1陽極連接層268A、以Ni或Cu為主要材料之第2陽極連接層268B。例如,於藉由鋅酸鹽處理將Zn置換析出而於陽極板231之端面形成第1陽極連接層268A後,藉由無電解Ni鍍敷處理或無電解Cu鍍敷處理而於第1陽極連接層268A上形成第2陽極連接層268B。再者,亦存在第1陽極連接層268A消失之情形,於該情形時,陽極連接層268可僅包含第2陽極連接層268B。
其中,陽極連接層268較佳為包含以Ni為主要材料之層。藉由陽極連接層268使用Ni,可降低對構成陽極板231之Al等之損害,而可提高障壁性。
於在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間設置有陽極連接層268之情形時,較佳為於如圖17所示般自與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進行剖面觀察時,第1通孔導體262A延伸之方向上之陽極連接層268之長度比第1通孔導體262A延伸之方向上之陽極板231之長度更長。於該情形時,露出至陽極板231之端面之芯部232及多孔部234被陽極連接層268完全被覆,因此可進一步抑制上述陽極板231之溶解。
於自與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進行剖面觀察時,第1通孔導體262A延伸之方向上之陽極連接層268之長度較佳為例如為第1通孔導體262A延伸之方向上之陽極板231之長度之100%以上、200%以下。第1通孔導體262A延伸之方向上之陽極連接層268之長度可與第1通孔導體262A延伸之方向上之陽極板231之長度相同,亦可比第1通孔導體262A延伸之方向上之陽極板231之長度更短。
較佳為如圖18所示,於自厚度方向俯視時,第1通孔導體262A於第1貫通孔263A之全周與陽極板231之端面連接。於該情形時,由於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接觸面積增大,故而與第1通孔導體262A之連接電阻減小,而可降低電容器之ESR。進而,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密接性變高,而變得不易產生熱應力引起之連接面處之剝離等不良情形。
較佳為於第1貫通孔263A中充填有包含樹脂之材料。即,如圖17及圖18所示,較佳為於第1貫通孔263A內設置有第1樹脂充填部229A。藉由在第1貫通孔263A內充填樹脂材料而消除空隙,可抑制於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形成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剝層之產生。
於第1貫通孔263A中充填之材料較佳為熱膨脹率大於構成第1通孔導體262A之材料(例如銅)。於該情形時,藉由充填於第1貫通孔263A中之材料於高溫環境下膨脹,而可將第1通孔導體262A自第1貫通孔263A之內側向外側緊壓,從而進一步抑制第1通孔導體262A之剝層之產生。
於第1貫通孔263A中充填之材料之熱膨脹率可與構成第1通孔導體262A之材料之熱膨脹率相同,亦可小於構成第1通孔導體262A之材料之熱膨脹率。
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中,通孔導體較佳為進而包含於沿著厚度方向貫通形成有第1通孔導體之電容器部之第2貫通孔的至少內壁面形成之第2通孔導體,第2通孔導體與電容器部之陰極電氣連接。於該情形時,藉由將第2通孔導體與電容器部之陰極電氣連接,可實現封裝基板之小型化,而可實現半導體複合裝置之進一步小型化。
圖19係關於圖17所示之封裝基板而示意性表示第2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圖20係沿著圖19之XX-XX線之投影剖面圖。
圖19所示之封裝基板200D具備電容器層210、及第2通孔導體264A。電容器層210包含電容器部230、電氣連接於第2通孔導體264A之導電部240、及積層於電容器部230之表面之絕緣部225。導電部240係形成於第2通孔導體264A之表面,可作為連接端子發揮功能。如圖19所示,絕緣部225較佳為包含積層於電容器部230之表面之第1絕緣部225A、及積層於第1絕緣部225A之表面之第2絕緣部225B。
如圖17中所說明般,電容器部230包含由金屬構成之陽極板231。例如,陽極板231具有由閥作用金屬構成之芯部232。陽極板231較佳為具有於芯部232之至少一主面設置之多孔部234。於多孔部234之表面設置有介電層(未圖示),於介電層之表面設置有陰極層236。藉此,於本實施形態中,電容器部230形成電解電容器。
第2通孔導體264A係以沿著電容器層210之厚度方向貫通電容器部230之方式形成。具體而言,第2通孔導體264A係形成於沿著厚度方向貫通電容器部230之第2貫通孔265A之至少內壁面。
如圖19所示,第2通孔導體264A經由導電部240及通路導體242而與陰極層236電氣連接。
於絕緣部225包含第1絕緣部225A與第2絕緣部225B之情形時,如圖19及圖20所示,較佳為第2絕緣部225B於第2通孔導體264A與陽極板231之間延伸。藉由在第2通孔導體264A與陽極板231之間存在第2絕緣部225B,可確保第2通孔導體264A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之間之絕緣性。
於與第2絕緣部225B相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有芯部232及多孔部234,並於多孔部234中充填絕緣材料,藉此如圖19及圖20所示,於第2通孔導體264A之周圍設置有第4絕緣部225D。
於第2絕緣部225B於第2通孔導體264A與陽極板231之間延伸之情形時,如圖19所示,較佳為於與第2絕緣部225B相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有芯部232及多孔部234。於該情形時,由於第2絕緣部225B與多孔部234之接觸面積增大,故而密接性變高,而變得不易產生剝離等不良情形。
於在與第2絕緣部225B相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有芯部232及多孔部234之情形時,較佳為於多孔部234之空腔部分存在絕緣材料。即,如圖19及圖20所示,較佳為於第2通孔導體264A之周圍設置有第4絕緣部225D。藉由在第2通孔導體264A之一定周圍之多孔部234中充填絕緣材料,可確保第2通孔導體264A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之間之絕緣性,而可防止短路。
就提高上述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如圖19所示,第4絕緣部225D之厚度比多孔部234之厚度更厚。
再者,於在與第2絕緣部225B相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有芯部232及多孔部234之情形時,於多孔部234之空腔部分亦可不存在絕緣材料。於該情形時,於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多孔部234之空腔部分。
於第2絕緣部225B於第2通孔導體264A與陽極板231之間延伸之情形時,較佳為構成第2絕緣部225B之絕緣材料進入多孔部234之空腔部分。藉此,可提高多孔部234之機械強度。又,可抑制由多孔部234之空隙引起之剝層之產生。
構成第2絕緣部225B之絕緣材料較佳為熱膨脹率大於構成第2通孔導體264A之材料(例如銅)。於該情形時,藉由構成第2絕緣部225B之絕緣材料於高溫環境下膨脹,可將多孔部234及第2通孔導體264A緊壓,而可進一步抑制剝層之產生。
構成第2絕緣部225B之絕緣材料之熱膨脹率可與構成第2通孔導體264A之材料之熱膨脹率相同,亦可小於構成第1通孔導體262A之材料之熱膨脹率。
較佳為於第2貫通孔265A中充填有包含樹脂之材料。即,如圖19及圖20所示,較佳為於第2貫通孔265A內設置有第2樹脂充填部229B。藉由在第2貫通孔265A內充填樹脂材料而消除空隙,而可抑制於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形成之第2通孔導體264A之剝層之產生。
於第2貫通孔265A中充填之材料較佳為熱膨脹率大於構成第2通孔導體264A之材料(例如銅)。於該情形時,藉由充填於第2貫通孔265A中之材料於高溫環境下膨脹,可將第2通孔導體264A自第2貫通孔265A之內側向外側緊壓,而可進一步抑制第2通孔導體264A之剝層之產生。
於第2貫通孔265A中充填之材料之熱膨脹率可與構成第2通孔導體264A之材料之熱膨脹率相同,亦可小於構成第2通孔導體264A之材料之熱膨脹率。
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中,通孔導體可包含不與電容器部之陽極及陰極之任一者連接之第3通孔導體。藉由除了第1通孔導體及第2通孔導體以外,將與接地連接之線等同樣地經由通孔導體連接於封裝基板之上下,封裝基板之設計自由度提高,而可實現半導體複合裝置之進一步小型化。作為第3通孔導體,例如可列舉:圖4所示之通孔導體260、圖8所示之通孔導體266、圖9所示之通孔導體267等。
如上所述,通孔導體被分類為A.電容器之陽極用者、B.電容器之陰極及接地用者、C.I/O線用者。第1通孔導體相當於A.電容器之陽極用者,第2通孔導體相當於B.電容器之陰極及接地用者,第3通孔導體相當於C.I/O線用者。
A.電容器之陽極用之第1通孔導體中,與陽極板之端面直接連接之第1通孔導體例如可藉由以下方法形成。 1.藉由鑽孔加工或雷射加工等,於欲形成第1通孔導體之部分形成貫通孔1。 2.利用鍍敷等對貫通孔1之內壁面進行金屬化,藉此形成第1通孔導體。
B.電容器之陰極及接地用之第2通孔導體、及C.I/O線用之第3通孔導體例如可藉由以下方法形成。 1.藉由鑽孔加工或雷射加工等,於欲形成第2通孔導體或第3通孔導體之部分形成貫通孔1。 2.利用樹脂充填貫通孔1。 3.藉由鑽孔加工或雷射加工等,於充填於貫通孔1中之樹脂形成貫通孔2。此時,藉由使貫通孔2之直徑小於樹脂之直徑,從而設為於貫通孔1與貫通孔2之間存在樹脂之狀態。 4.利用鍍敷等對貫通孔2之內壁面進行金屬化,藉此形成第2通孔導體或第3通孔導體。
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中,電容器層可包含平面配置之複數個電容器部。於平面配置有複數個電容器部之情形時,對於與各電容器部連接之配線,亦可獲得與目前為止所說明之效果相同之效果。
圖21係示意性表示平面配置有複數個電容器部之電容器層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21所示之電容器層210A包含平面配置之複數個電容器部230。於各電容器部230中,陽極X具有圖17及圖18所示之構造,陰極Y具有圖19及圖20所示之構造。即,於電容器部230之陽極X中,第1通孔導體262A於陽極板231之端面處與作為電容器部230之陽極之芯部232連接,第2通孔導體264A經由導電部240及通路導體242而與陰極層236電氣連接。
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中,電容器層較佳為包含將將1片電容器片分割而成之複數個電容器部。於該情形時,對電容器部之配置之自由度提高,因此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小型化等中可獲得更高之效果。
(第2實施形態) 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第1通孔導體之形狀於位於陽極板之芯部之部分與位於多孔部之部分不同。
圖22係關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之一例而示意性表示第1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
於圖22所示之封裝基板200E中,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端面連接,於與第1通孔導體262A連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露出有芯部232及多孔部234。進而,位於多孔部234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外周長較位於芯部232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外周長為長。
若位於多孔部234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外周長較位於芯部232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外周長為長,則由於第1通孔導體262A與多孔部234之接觸面積增大,故而密接性變高,可抑制熱應力引起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剝離等。進而,與第1通孔導體262A之連接電阻減小,可降低電容器之ESR。
再者,並不限定於圖22所示之形狀,只要位於多孔部234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至少一部分存在位於多孔部234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外周長較位於芯部232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外周長為長之部分即可。又,位於芯部232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外周長於厚度方向上可為一定,亦可不為一定。同樣地,位於多孔部234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外周長於厚度方向上可為一定,亦可不為一定。
位於多孔部234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最大外周長較佳為例如為位於芯部232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最大外周長之100%以上、150%以下。
(第3實施形態) 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中,第1通孔導體之形狀於存在陽極連接層之部分與不存在陽極連接層之部分不同。
圖23係關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之一例而示意性表示第1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
於圖23所示之封裝基板200F中,於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間設置有陽極連接層268,並經由陽極連接層268將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端面連接。如圖23所示,於自與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進行剖面觀察時,存在陽極連接層268之部分之第1通孔導體262A與不存在陽極連接層268之部分之第1通孔導體262A相比,向第1貫通孔263A之內側隆起。
藉由存在陽極連接層268之部分中第1通孔導體262A向第1貫通孔263A之內側隆起,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連接電阻減小,而可降低電容器之ESR。進而,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連接層268之密接性變高,而可抑制熱應力引起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剝離等。
再者,並不限定於圖23所示之形狀,可為存在陽極連接層268之部分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整體向第1貫通孔263A之內側隆起,亦可為存在陽極連接層268之部分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一部分向第1貫通孔263A之內側隆起。又,存在陽極連接層268之部分中第1通孔導體262A向第1貫通孔263A之內側隆起之量於厚度方向上可為固定,亦可不為固定。
(第4實施形態) 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中,形成第1通孔導體之第1貫通孔之形狀於貫穿於絕緣部之部分與貫穿於電容器部之部分不同。
圖24係關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之一例而示意性表示第1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
圖24所示之封裝基板200G具備電容器層210、及第1通孔導體262A。電容器層210包含電容器部230、導電部220、及絕緣部225。絕緣部225包含第1絕緣部225A、及第2絕緣部225B。
於圖24所示之封裝基板200G中,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圖24中以θ12 表示之角度)為90°以上,且大於貫穿於陽極板231之芯部232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圖24中以θ10 表示之角度)。
藉此,於第1貫通孔263A內之第1通孔導體262A之端部集中之機械應力被分散,因此可抑制第1貫通孔263A內之第1通孔導體262A等可能產生之龜裂之產生。進而,由於用以形成第1通孔導體262A等之鍍敷藥液容易滲入第1貫通孔263A中,故而可抑制因鍍敷藥液與第1貫通孔263A之接觸不足引起之鍍敷不良之產生。又,於在第1貫通孔263A內設置第1樹脂充填部229A之情形時,由於用以形成第1樹脂充填部229A之充填材料容易滲入第1貫通孔263A中,故而可抑制第1樹脂充填部229A中之孔隙之產生。
就提高上述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圖24中以θ11 表示之角度)為90°以上,且大於貫穿於陽極板231之芯部232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0 ,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2 為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1 之大小以上。
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2 ,例如較佳為貫穿於陽極板231之芯部232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0 之100%以上、500%以下。
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1 ,例如較佳為貫穿於陽極板231之芯部232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0 之100%以上、500%以下。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1 ,可與貫穿於陽極板231之芯部232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0 相同,亦可小於貫穿於陽極板231之芯部232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0
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2 ,例如較佳為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1 之100%以上、500%以下。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2 ,可小於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1
貫穿於陽極板231之芯部232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0 例如處於30°以上、150°以下之範圍內。
貫穿於陽極板231之多孔部234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較佳為貫穿於陽極板231之芯部232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0 之大小以上,且小於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1
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1 例如處於30°以上、150°以下之範圍內。
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1貫通孔263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12 例如處於30°以上、150°以下之範圍內。
(第5實施形態) 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中,形成第2通孔導體之第2貫通孔之形狀於貫穿於絕緣部之部分與貫穿於電容器部之部分不同。
圖25係關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之一例而示意性表示第2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
圖25所示之封裝基板200H,具備電容器層210、及第2通孔導體264A。電容器層210包含電容器部230、導電部240、及絕緣部225。絕緣部225包含第1絕緣部225A、及第2絕緣部225B。
於圖25所示之封裝基板200H中,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圖25中以θ22 表示之角度)為90°以上,且大於貫穿於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相接之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圖25中以θ20 表示之角度)。
藉此,於第2貫通孔265A內之第2通孔導體264A之端部集中之機械應力被分散,因此可抑制第2貫通孔265A內之第2通孔導體264A等可能產生之龜裂之產生。進而,由於用以形成第2通孔導體264A之鍍敷藥液容易滲入第2貫通孔265A中,故而可抑制因鍍敷藥液與第2貫通孔265A之接觸不足引起之鍍敷不良之產生。又,於在第2貫通孔265A內設置第2樹脂充填部229B之情形時,由於用以形成第2樹脂充填部229B之充填材料容易滲入第2貫通孔265A中,故而可抑制第2樹脂充填部229B中之孔隙之產生。
就提高上述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圖25中以θ21 表示之角度)為90°以上,且大於貫穿於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相接之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0 ,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2 ,為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1 之大小以上。
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2 ,例如較佳為貫穿於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相接之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0 之100%以上、500%以下。
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1 ,例如較佳為貫穿於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相接之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0 之100%以上、500%以下。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1 ,可與貫穿於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相接之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0 相同,亦可小於貫穿於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相接之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0
貫穿於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相接之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0 例如處於30°以上、150°以下之範圍內。
貫穿於與陽極板231之多孔部234相接之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較佳為貫穿於與陽極板231之芯部232相接之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0 之大小以上,且小於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1
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1 例如處於30°以上、150°以下之範圍內。
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2 例如處於30°以上、150°以下之範圍內。
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2 ,例如較佳為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1 之100%以上、500%以下。貫穿於第2絕緣部225B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2 ,可小於貫穿於第1絕緣部225A之第2貫通孔265A之內壁面與陽極板231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θ21
(其他實施形態) 作為本發明之模組之一實施形態的封裝基板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關於封裝基板之構成、製造條件等,可於本發明之範圍內施加各種應用、變形。
於將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端面連接之情形時,於與第1通孔導體262A連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可未露出多孔部234。例如,亦可為於與第1通孔導體262A連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中將多孔部234之一部分切除而露出芯部232之狀態。於該情形時,較佳為於多孔部234被切除之部分存在絕緣材料。
於在與第1通孔導體262A連接之陽極板231之端面未露出多孔部234之情形時,亦較佳為於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間設置有陽極連接層268,並經由陽極連接層268將第1通孔導體262A與陽極板231之端面連接。又,較佳為於自與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進行剖面觀察時,第1通孔導體262A延伸之方向上之陽極連接層268之長度比第1通孔導體262A延伸之方向上之陽極板231之長度更長。
以上,作為本發明之模組之一實施形態而已對封裝基板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之模組並不限定於封裝基板。例如,亦可為具備電容器層、連接端子及通孔導體之模組以經由通孔導體而與電壓調節器或負載連接之狀態搭載於母基板上之形態等。
圖26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模組之一例的剖面圖。 圖26所示之模組500係以經由通孔導體560、562及564而與負載300電氣連接之狀態構裝於母基板400之第1主面。另一方面,於母基板400之第2主面構裝有電壓調節器100及電感器L1。
圖27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模組之第1變化例的剖面圖。 圖27所示之模組500A係以經由通孔導體560、562及564及中介基板510而與負載300電氣連接之狀態構裝於母基板400之第1主面。另一方面,於母基板400之第2主面構裝有電壓調節器100及電感器L1。
圖28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模組之第2變化例的剖面圖。 圖28所示之模組500B係以經由通孔導體560、562及564而與電壓調節器100電氣連接之狀態構裝於母基板400之第2主面。於母基板400之第2主面進一步構裝有電感器L1。另一方面,於母基板400之第1主面構裝有搭載有負載300之封裝基板520。
圖29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模組之第3變化例的剖面圖。 圖29所示之模組500C係以經由通孔導體560、562及564而與負載300電氣連接之狀態構裝於母基板400之第1主面。於母基板400之第1主面進一步構裝有電壓調節器100及電感器L1。
圖30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模組之第4變化例的剖面圖。 圖30所示之模組500D係以經由通孔導體560、562及564而與電壓調節器100電氣連接之狀態構裝於母基板400之第1主面。於母基板400之第1主面進一步構裝有搭載有負載300之封裝基板520。另一方面,於母基板400之第2主面構裝有電感器L1。
如圖26~圖30所示,本發明之模組可以經由通孔導體而與負載及電壓調節器之任一者至少沿著厚度方向經由通孔導體連接之狀態搭載於母基板上。搭載於母基板上之位置可為母基板上之任意位置。又,電感器並不限定於內置於本發明之模組中之形態,亦可與本發明之模組分開搭載於母基板上。
10、10A、10B、10C:半導體複合裝置 100:電壓調節器 120、380:焊料凸塊 200、200A、200B、200C、200D、200E、200F、200G、200H、520:封裝基板 205:電路層 210、210A:電容器層 212:導電層 220、240:導電部 222、242:通路導體 225:絕緣部 225A:第1絕緣部 225B:第2絕緣部 225C:第3絕緣部 225D:第4絕緣部 226、227、228:樹脂層 229A:第1樹脂充填部 229B:第2樹脂充填部 230:電容器部 231:陽極板 232:芯部 234:多孔部 235:切除部 236:陰極層 236A:碳層 236B:銅層 250:電感器層 252:線圈部 252#:銅箔 254:絕緣部 256:樹脂 260、262、264、266、267、560、562、564:通孔導體 261、263、265:貫通孔 262A:第1通孔導體 263A:第1貫通孔 264A:第2通孔導體 265A:第2貫通孔 268:陽極連接層 268A:第1陽極連接層 268B:第2陽極連接層 269:金屬層 270:端子層 300:負載 350:電子機器 400:母基板 410:端子 500、500A、500B、500C、500D:模組 510:中介基板 CP1:電容器 GND:接地端子 IN:輸入端子 L1:電感器 OUT:輸出端子 X:陽極 Y:陰極
[圖1]係表示本發明所使用之半導體複合裝置之一例的方塊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所使用之半導體複合裝置之另一例的方塊圖。 [圖3]係示意性表示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自封裝基板200之構裝面觀察的俯視圖。 [圖4]係沿著圖3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IV-IV線的剖面圖。 [圖5]係沿著圖3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V-V線的剖面圖。 [圖6]係形成電容器CP1之電容器層210之部分之俯視圖。 [圖7]係形成電感器L1之電感器層250之部分之俯視圖。 [圖8]係示意性表示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第1變化例的剖面圖。 [圖9]係示意性表示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第2變化例的剖面圖。 [圖10]係用以對圖1所示之半導體複合裝置10之製造製程之概要進行說明之流程圖。 [圖11]圖11A、圖11B及圖11C係用以對步驟S100中之電容器層210之形成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圖12]圖12A、圖12B、圖12C及圖12D係用以對步驟S110中之電感器層250之形成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圖13]圖13A及圖13B係用以對步驟S120中之電容器層210與電感器層250之接合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圖14]圖14A及圖14B係用以對步驟S130中之通孔導體之形成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圖15]係用以對步驟S140中之電極圖案及配線圖案之形成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圖16]係用以對步驟S150中之機器之構裝製程進行說明之圖。 [圖17]係關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之一例而示意性表示第1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 [圖18]係沿著圖17之XVIII-XVIII線之投影剖面圖。 [圖19]係關於圖17所示之封裝基板而示意性表示第2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 [圖20]係沿著圖19之XX-XX線之投影剖面圖。 [圖21]係示意性表示平面配置有複數個電容器部之電容器層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22]係關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之一例而示意性表示第1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 [圖23]係關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之一例而示意性表示第1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 [圖24]係關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之一例而示意性表示第1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 [圖25]係關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封裝基板之一例而示意性表示第2通孔導體及其周邊之剖面圖。 [圖26]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模組之一例的剖面圖。 [圖27]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模組之第1變化例的剖面圖。 [圖28]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模組之第2變化例的剖面圖。 [圖29]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模組之第3變化例的剖面圖。 [圖30]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模組之第4變化例的剖面圖。
200D:封裝基板
210:電容器層
220:導電部
225:絕緣部
225A:第1絕緣部
225B:第2絕緣部
225C:第3絕緣部
229A:第1樹脂充填部
230:電容器部
231:陽極板
232:芯部
234:多孔部
236:陰極層
236A:碳層
236B:銅層
262A:第1通孔導體
263A:第1貫通孔
268:陽極連接層
268A:第1陽極連接層
268B:第2陽極連接層

Claims (22)

  1. 一種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係將經包含半導體主動元件之電壓調節器調整之直流電壓供給至負載者,具備:電容器層,其包含至少1個形成電容器之電容器部;連接端子,其用於與上述電壓調節器及上述負載之至少一者之電氣連接;及通孔導體,其以沿著上述電容器層之厚度方向貫通上述電容器部之方式形成,上述電容器經由上述通孔導體而與上述負載及上述電壓調節器之至少一者電氣連接,上述通孔導體包含第1通孔導體,上述第1通孔導體係於沿著上述厚度方向貫通上述電容器部之第1貫通孔之至少內壁面形成,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電容器部之陽極電氣連接,上述電容器部包含由金屬構成之陽極板,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陽極板之端面連接,上述模組進而具備:陽極連接層,其設置於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陽極板之端面之間,經由上述陽極連接層將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陽極板之端面連接。
  2. 如請求項1之模組,其中,上述電容器層包含平面配置之複數個上述電容器部。
  3. 如請求項1之模組,其中,上述電容器層包含將1片電容器片分割而成之複數個上述電容器部。
  4. 如請求項1之模組,其中,於上述第1貫通孔中充填有包含樹脂之材料。
  5. 如請求項4之模組,其中,於上述第1貫通孔中充填之上述材料 之熱膨脹率大於構成上述第1通孔導體之材料。
  6. 如請求項1之模組,其中,於自上述厚度方向俯視時,上述第1通孔導體於上述第1貫通孔之全周與上述陽極板之端面連接。
  7. 一種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係將經包含半導體主動元件之電壓調節器調整之直流電壓供給至負載者,具備:電容器層,其包含至少1個形成電容器之電容器部;連接端子,其用於與上述電壓調節器及上述負載之至少一者之電氣連接;及通孔導體,其以沿著上述電容器層之厚度方向貫通上述電容器部之方式形成,上述電容器經由上述通孔導體而與上述負載及上述電壓調節器之至少一者電氣連接,上述通孔導體包含第1通孔導體,上述第1通孔導體係於沿著上述厚度方向貫通上述電容器部之第1貫通孔之至少內壁面形成,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電容器部之陽極電氣連接,上述電容器部包含由金屬構成之陽極板,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陽極板之端面連接,上述陽極板具有芯部、及設置於上述芯部之至少一主面之多孔部,於與上述第1通孔導體連接之上述陽極板之端面,露出上述芯部及上述多孔部,位於上述多孔部之上述第1通孔導體之外周長,較位於上述芯部之上述第1通孔導體之外周長為長。
  8. 如請求項7之模組,其中,於上述多孔部之空腔部分存在絕緣材料。
  9. 如請求項7之模組,其進而具備: 陽極連接層,其設置於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陽極板之端面之間,經由上述陽極連接層將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陽極板之端面連接。
  10. 如請求項9之模組,其中,於自與上述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進行剖面觀察時,上述第1通孔導體延伸之方向上之上述陽極連接層之長度比上述第1通孔導體延伸之方向上之上述陽極板之長度更長。
  11. 如請求項9之模組,其中,於自與上述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進行剖面觀察時,存在上述陽極連接層之部分之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不存在上述陽極連接層之部分之上述第1通孔導體相比,向上述第1貫通孔之內側隆起。
  12. 如請求項9之模組,其中,上述陽極連接層包含以Ni為主要材料之層。
  13. 一種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係將經包含半導體主動元件之電壓調節器調整之直流電壓供給至負載者,具備:電容器層,其包含至少1個形成電容器之電容器部;連接端子,其用於與上述電壓調節器及上述負載之至少一者之電氣連接;及通孔導體,其以沿著上述電容器層之厚度方向貫通上述電容器部之方式形成,上述電容器經由上述通孔導體而與上述負載及上述電壓調節器之至少一者電氣連接,上述通孔導體包含第1通孔導體,上述第1通孔導體係於沿著上述厚度方向貫通上述電容器部之第1貫通孔之至少內壁面形成,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電容器部之陽極電氣連接,上述電容器部包含由金屬構成之陽極板,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陽極板之端面連接,上述電容器層進而包含被積層於上述電容器部之表面之第1絕緣部、及被積 層於上述第1絕緣部之表面之第2絕緣部,貫穿於上述第2絕緣部之上述第1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為90°以上,且大於貫穿於上述陽極板之芯部之上述第1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
  14. 如請求項13之模組,其中,貫穿於上述第1絕緣部之上述第1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為90°以上,且大於貫穿於上述陽極板之芯部之上述第1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貫穿於上述第2絕緣部之上述第1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為貫穿於上述第1絕緣部之上述第1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之大小以上。
  15. 一種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係將經包含半導體主動元件之電壓調節器調整之直流電壓供給至負載者,具備:電容器層,其包含至少1個形成電容器之電容器部;連接端子,其用於與上述電壓調節器及上述負載之至少一者之電氣連接;及通孔導體,其以沿著上述電容器層之厚度方向貫通上述電容器部之方式形成,上述電容器經由上述通孔導體而與上述負載及上述電壓調節器之至少一者電氣連接,上述通孔導體包含第1通孔導體,上述第1通孔導體係於沿著上述厚度方向貫通上述電容器部之第1貫通孔之至少內壁面形成,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電容器部之陽極電氣連接,上述電容器部包含由金屬構成之陽極板,上述第1通孔導體與上述陽極板之端面連接, 上述通孔導體進而包含第2通孔導體,上述第2通孔導體於沿著上述厚度方向貫通形成有上述第1通孔導體之上述電容器部之第2貫通孔之至少內壁面形成,上述第2通孔導體與上述電容器部之陰極電氣連接,上述電容器層進而包含被積層於上述電容器部之表面之第1絕緣部、及被積層於上述第1絕緣部之表面之第2絕緣部,上述電容器部包含由金屬構成之陽極板,上述第2絕緣部於上述第2通孔導體與上述陽極板之間延伸。
  16. 如請求項15之模組,其中,上述陽極板具有芯部、及設置於上述芯部之至少一主面之多孔部,構成上述第2絕緣部之絕緣材料進入上述多孔部之空腔部分。
  17. 如請求項15之模組,其中,構成第2絕緣部之絕緣材料之之熱膨脹率大於構成上述第2通孔導體之材料。
  18. 如請求項15之模組,其中,貫穿於上述第2絕緣部之上述第2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為90°以上,且大於貫穿於與上述陽極板之芯部相接之上述第2絕緣部之上述第2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
  19. 如請求項18之模組,其中,貫穿於上述第1絕緣部之上述第2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為90°以上,且大於貫穿於與上述陽極板之芯部相接之上述第2絕緣部之上述第2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貫穿於上述第2絕緣部之上述第2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為貫穿於上述第1絕緣部之上述第2貫通孔之內壁面與上述陽極板之主面之延長面所形成之角度之大小以上。
  20. 如請求項15之模組,其中,於上述第2貫通孔中充填有包含樹脂之材料。
  21. 如請求項20之模組,其中,於上述第2貫通孔中充填之上述材料之熱膨脹率大於構成上述第2通孔導體之材料。
  22. 如請求項1至21中任一項之模組,其中,上述通孔導體包含第3通孔導體,上述第3通孔導體不與上述電容器部之陽極及陰極之任一者連接。
TW110113930A 2020-05-28 2021-04-19 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 TWI7806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20-093536 2020-05-28
JP2020093536 2020-05-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5608A TW202205608A (zh) 2022-02-01
TWI780668B true TWI780668B (zh) 2022-10-11

Family

ID=78744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3930A TWI780668B (zh) 2020-05-28 2021-04-19 用於半導體複合裝置之模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78035A1 (zh)
EP (1) EP4123673A1 (zh)
JP (2) JP7143966B2 (zh)
CN (1) CN114902363A (zh)
TW (1) TWI780668B (zh)
WO (1) WO20212413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70340A1 (en) * 2021-11-30 2023-06-01 Qorvo Us, Inc. Electronic package with interposer between integrated circuit dies
CN114937603A (zh) * 2022-03-25 2022-08-23 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滤波功能的导通基板、载板布线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73439A (ja) * 2005-12-21 2007-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デンサ内蔵基板
TW200840191A (en) * 2007-03-27 2008-10-01 Alpha & Omega Semiconductor Chip scale power converter package having an inductor substrate
TW201138052A (en) * 2009-08-21 2011-11-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ESD protection device
TW201733280A (zh) * 2015-12-28 2017-09-16 高通公司 使用整合2d被動玻璃上濾波器及3d貫通玻璃通孔濾波器之多工器設計
US20170316885A1 (en) * 2012-09-28 2017-11-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US20190244764A1 (en) * 2016-10-06 2019-08-08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TW201939711A (zh) * 2017-12-27 2019-10-0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複合裝置及用於其之封裝基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81750A (ja) 2003-03-17 2004-10-07 Nippon Chemicon Corp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JP4323303B2 (ja) 2003-12-17 2009-09-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基板の製造方法
JP5374814B2 (ja) 2006-09-20 2013-12-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キャパシタ内蔵型配線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10050334A1 (en) 2009-09-02 2011-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grated Voltage Regulator with Embedded Passive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73439A (ja) * 2005-12-21 2007-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デンサ内蔵基板
TW200840191A (en) * 2007-03-27 2008-10-01 Alpha & Omega Semiconductor Chip scale power converter package having an inductor substrate
TW201138052A (en) * 2009-08-21 2011-11-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ESD protection device
US20170316885A1 (en) * 2012-09-28 2017-11-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TW201733280A (zh) * 2015-12-28 2017-09-16 高通公司 使用整合2d被動玻璃上濾波器及3d貫通玻璃通孔濾波器之多工器設計
US20190244764A1 (en) * 2016-10-06 2019-08-08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TW201939711A (zh) * 2017-12-27 2019-10-0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複合裝置及用於其之封裝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72255A (ja) 2022-11-15
JP7384251B2 (ja) 2023-11-21
TW202205608A (zh) 2022-02-01
JPWO2021241325A1 (zh) 2021-12-02
WO2021241325A1 (ja) 2021-12-02
JP7143966B2 (ja) 2022-09-29
US20220278035A1 (en) 2022-09-01
CN114902363A (zh) 2022-08-12
EP4123673A1 (en) 2023-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4584B (zh) 半導體複合裝置及用於其之封裝基板
US7025607B1 (en) Capacitor material with metal component for use in circuitized substrates, circuitized substrate utilizing same, method of making said circuitized substrate,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utilizing said circuitized substrate
JP5070270B2 (ja) 電子素子を内蔵した印刷回路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541265B2 (en) Capacitor material for use in circuitized substrates, circuitized substrate utilizing same, method of making said circuitized substrate,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utilizing said circuitized substrate
JP7384251B2 (ja) モジュール
KR100661946B1 (ko) 회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339797B2 (en) Package substrate
JP2011060875A (ja) 電子部品内蔵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JP2016207959A (ja) 配線基板及び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JPWO2009028596A1 (ja) 受動素子内蔵基板、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
JP7396324B2 (ja) パッケージ基板
TWI811697B (zh) 半導體複合裝置及半導體複合裝置之製造方法
WO2023157796A1 (ja) パッケージ基板及びインダクタ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