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4958B - 中繼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中繼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4958B
TWI774958B TW108117445A TW108117445A TWI774958B TW I774958 B TWI774958 B TW I774958B TW 108117445 A TW108117445 A TW 108117445A TW 108117445 A TW108117445 A TW 108117445A TW I774958 B TWI774958 B TW I7749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hin
direct
contact
thin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7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7353A (zh
Inventor
岡村智仁
加藤俊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Sm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Sm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Sm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7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7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4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495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1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another cable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容易地將多個連接器走線至FPC、FFC等薄型構件的中繼連接器。該中繼連接器(A)的座體(2)中,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和供直連連接器連接的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被相互接合,接觸件(3、4、5)具備: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31...),從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的接合面側插入,在水平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連接器側觸片部(32、42、52),從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的接合面側插入,在行列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以及連結片部(33、43、53),連結片部(33、43、53)容納於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與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之間。

Description

中繼連接器
本發明關於一種用於FPC、FFC等薄型構件與線束連接器等介面相異的連接器的連接的中繼連接器。
以往,在FPC、FFC等薄板狀的薄型構件與線束連接器等連線物件相異的連接器的連接中,由於無法將薄型構件和各連接器直接嵌合,因此用到了中繼連接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該中繼連接器具備:座體,一方的端部具有供薄板狀的薄型構件插入的薄型構件插入口;以及接觸件,與插入至薄型構件插入口的薄型構件接觸,連接至形成於座體的連接器連接部的直連連接器經由接觸件與薄型構件連接。
各接觸件從座體的一端插入,形成於一方的端部的薄型構件側接觸部配置於薄型構件插入口內並與薄型構件接觸,形成於另一方的端部的連接器側接觸部配置於連接器連接部並與直連連接器連接。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先前技術中,由於其為將各接觸件從座體的一方插入的構造,因此存在下述問題:必須將形成於接觸件的兩端的薄型構件側接觸部和連接器側連接部大致等間隔地配置,中繼連接器的 整體寬度取決於薄型構件的寬度,中繼連接器的整體寬度根據連接器的極數而增大。
由此,現有的中繼連接器存在下述問題:為了配合寬幅的連接器而增大與FPC、FFC等薄型構件對應的多個連接器的體積,走線變得複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008978號公報
本發明是有鑒於前述的現有問題而完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容易地將多個連接器走線至FPC、FFC等薄型構件的中繼連接器。
為了用於解決如上所述的現有問題的實施型態1的特徵在於,一種中繼連接器,具備:座體,具有供薄型構件插入的薄型構件插入口;和接觸件,與插入至所述薄型構件插入口的薄型構件接觸,與形成於所述座體的連接器連接部連接的直連連接器經由所述接觸件與所述薄型構件連接,其中,所述座體中,具有所述薄型構件插入口的薄型構件側座體 構件和供所述直連連接器連接的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被相互接合,所述接觸件具備:薄型構件側觸片部,從所述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的接合面側插入,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於所述薄型構件插入口;連接器側觸片部,從所述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的接合面側插入,在行列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於所述連接器連接部;以及連結片部,連結所述薄型構件側觸片部和所述連接器側觸片部,所述連結片部容納於所述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與所述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之間。
實施型態2的特徵在於,在實施型態1的結構的基礎上,在所述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及/或所述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的接合端面,具備與所述連結片部抵接的防折斷用凸部。
實施型態3的特徵在於,在實施型態1或2的的基礎上,所述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具備與固定所述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的板體卡合的安裝構件。
實施型態4的特徵在於,在實施型態1至3中任一項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直連連接器中,極數相異的多種連接器被適當地組合。
實施型態5的特徵在於,在實施型態1至4中任一項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連接器連接部具備:嵌合部,供所述直連連接器嵌合;以及上下一對引導用肋,從該嵌合部的內側突出,引導所述直連連接器,該上下的引導用肋的寬度互不相同。
本發明的中繼連接器藉由具備實施型態1所述的結構,能 使與線束連接器等直連連接器連接的一側的連接器寬度縮小,並且能容易地進行相對於FPC、FFC等薄型構件的直連連接器的配置即所謂的走線。
此外,在本發明中,藉由具備實施型態2所述的結構,能防止將接觸件插入座體構件時接觸件破損。
進而,在本發明中,藉由具備實施型態3所述的結構,能由板體承擔拆裝直連連接器時的反作用力,能良好地進行直連連接器的拆裝。
再者,在本發明中,藉由具備實施型態4所述的結構,能適當選擇極數相異的多個連接器的組合。
此外,在本發明中,藉由具備實施型態5所述的結構,能防止直連連接器的誤接。
A‧‧‧中繼連接器
1‧‧‧薄型構件
2‧‧‧座體
21‧‧‧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
211‧‧‧薄型構件插入口
212‧‧‧主體部
213‧‧‧凸部
214‧‧‧凸緣部
215‧‧‧嵌合部
216‧‧‧接觸件插入槽
217‧‧‧防折斷用凸部
218‧‧‧座體接合用卡合孔
219‧‧‧連接器連接用卡合孔
22‧‧‧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
221‧‧‧嵌入部
222‧‧‧連接器連接部
223‧‧‧接觸件插入孔
224‧‧‧卡合構件
225a、225b‧‧‧引導用肋
226‧‧‧安裝構件
3‧‧‧接觸件
31‧‧‧薄型構件側觸片部
311‧‧‧壓入片部
312‧‧‧彈性接觸部
312a‧‧‧觸點部
313‧‧‧卡合凸片
32‧‧‧連接器側觸片部
33‧‧‧連結片部
34‧‧‧卡合凸片
4‧‧‧接觸件
42‧‧‧連接器側觸片部
43‧‧‧連結片部
5‧‧‧接觸件
52‧‧‧連接器側觸片部
53‧‧‧連結片部
6‧‧‧直連連接器
61‧‧‧直連連接器用座體
62‧‧‧連接端子
63‧‧‧導線(線束)
64‧‧‧彈性卡合片
7‧‧‧面板部
71‧‧‧開口部
81‧‧‧直連連接器
82‧‧‧直連連接器
83‧‧‧直連連接器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中繼連接器的使用方式的立體圖。
【圖2】是從背面側觀察本發明的中繼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的中繼連接器的縱剖面圖。
【圖4】是表示圖1中的座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中繼連接器的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的圖,圖5的(a)為前視圖,圖5的(b)為後視圖,圖5的(c)為縱剖面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中繼連接器的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的圖,圖6的(a)為前視圖,圖6的(b)為後視圖,圖6的(c)為俯視圖,圖6的(d)為縱剖面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中繼連接器的接觸件的立體圖。
【圖8】是本發明的中繼連接器的接觸件的俯視圖,圖8的(b)為俯視圖,圖8的(c)為側視圖。
【圖9】是表示圖1中的直連連接器的一個例子的主視圖,圖9的(b)為側視圖,圖9的(c)為後視圖。
【圖10】是表示圖1中的直連連接器的變形案的分解立體圖。
接著,基於圖1~圖10所示的實施例對本發明的中繼連接器的實施型態進行說明。
中繼連接器A具備:座體2,具有供薄型構件1插入的薄型構件插入口211;以及多個接觸件3、4、5,與插入至薄型構件插入口211的薄型構件1接觸,與形成於座體2的連接器連接部222連接的直連連接器6經由接觸件3、4、5與薄型構件1連接。
如圖1~圖3所示,該中繼連接器A藉由從表側被插入構成電子設備的外殼的面板部7的開口部71從而固定於面板部7,並經由面板部7從表側與薄型構件1連接,並從裡側與直連連接器6連接。
薄型構件1為柔性印刷電路板(以下稱作FPC)、柔性排線(以下稱作FFC),在其端部沿寬度方向隔開間隔地並列配置有多個端子部11、11...。
如圖4所示,座體2將具有薄型構件插入口211的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和供直連連接器6連接的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內包 了接觸件3、4、5的狀態相互接合而使其一體化。
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由絕緣性樹脂材一體地形成,並具備長方體狀的主體部212、從主體部212的一方的端面突出的凸部213、以及向主體部212的外周凸出的凸緣部214。
在主體部212,形成有向一方端部(後端部)開口的凹狀的嵌合部215,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嵌合於該嵌合部215,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和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被一體化。
此外,在主體部212,沿寬度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有與薄型構件插入口211連通的多個接觸件插入槽216、216...,該接觸件插入槽216、216向與嵌合部215的裡側的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接合的接合端面215a開口。
進而,在嵌合部215裡側的接合端面215a,在接觸件插入槽216、216...的上下邊緣部一體地突出設置有突條狀的防折斷用凸部217、217。
薄型構件插入口211形成為向凸部213的前表面開口並具有與接觸件插入槽216、216...相同深度的狹縫孔狀,並與並列配置於其底面側的各接觸件插入槽216、216...連通。
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由絕緣性樹脂一體地形成,並具備嵌入於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的嵌合部215的嵌入部221、以及配置於嵌入部221的後端側的連接器連接部222。
嵌入部221形成為能嵌入嵌合部215的長方體狀,沿接合方向貫通的多個接觸件插入孔223、223...被行列配置即相互隔開間隔地在 縱橫方向上分別排列多行地配置(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設為縱三行橫五列的行列配置)。
此外,在嵌入部221的上下端緣部,一體地支承有卡合構件224、224,藉由將嵌入部221嵌入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的嵌合部215,卡合構件224、224與形成於嵌合部215的座體接合用卡合孔218卡合,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和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被固定。
連接器連接部222形成為被周壁包圍並與各接觸件插入孔223、223...連通的凹孔狀,並具備向其內側突出的對直連連接器6進行引導的上下一對引導用肋225a、225b,被引導用肋225a、225b引導而與直連連接器6嵌合。
上下的引導用肋225a、225b分別形成為在直連連接器6的插入方向上連續的突條狀,寬度互不相同。
此外,在連接器連接部222的兩側面,支承有朝著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側向斜外側延伸的懸臂彈簧狀的安裝構件226、226。
在將中繼連接器A插入面板部的開口部71時,該安裝構件226、226一邊撓曲一邊穿過開口部71,之後彈性恢復,其頂端部卡合於開口部71的背面側開口邊緣部,與凸緣部214一起夾持面板部7。
各接觸件3、4、5藉由對導電性金屬材進行沖切、折曲加工而形成,並具備: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從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的接合面側插入,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於薄型構件插入口211;連接器側觸片部32、42、52,從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的接合面側插入,沿行列方向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於連接器連接部222;以及連結 片部33、43、53,連結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和連接器側觸片部32、42、52。
該接觸件3、4、5將連結片部33、43、53的形狀相異的多種(在本實施例中為三種)接觸件3、4、5作為一組單元,各單元中,相對於沿水平方向並列配置的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31、31,連接器側觸片部32、42、52被縱列配置。
然後,以將包括連結片部33、43、53的形狀相異的多種(在本實施例中為三種)接觸件3、4、5的多個單元夾在中間的方式接合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和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藉此,以將各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並列配置於薄型構件插入口211並且將各連接器側觸片部32、42、52呈行列狀地配置於連接器連接部222的狀態組裝於座體2。
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具備細長板狀的壓入片部311、和從壓入片部311的頂端側折回配置而被支承的彈性接觸部312,藉由將彈性接觸部312從接合端面側插入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的接觸件插入槽216、216...,彈性接觸部312向薄型構件插入口211突出並與薄型構件1的接觸端子11、11接觸。
壓入片部311具備向兩側緣突出的卡合凸片313、313,藉由將卡合凸片313、313從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的接合端面側插入接觸件插入槽216、216...,卡合凸片313、313與接觸件插入槽216、216...的兩側邊緣部卡合,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被固定。
彈性接觸部312形成為其基端由壓入片部的頂端支承的懸臂彈簧狀,在其頂端部一體地形成有圓弧狀的觸點部312a。
連接器側觸片部32、42、52形成為細長銷狀,被壓入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的接觸件插入孔223、223...,其頂端部向連接器連接部222突出。需要說明的是,符號34是卡合凸片,該卡合凸片34、34卡合於接觸件插入孔223、223...的內面,從而固定於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
接觸件3的連結片部33從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的後端被折曲,並以規定的角度向接觸件4側斜向上延伸,接觸件5的連結片部53從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的後端被折曲,並以規定的角度向接觸件4側斜向下延伸,接觸件4的連結片部43配置為呈直線狀地連結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和連接器側觸片部42,各連結片部33、43、53容納於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的接合端面與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的接合端面之間。
藉此,連結片部33、43、53的形狀相異的各接觸件3、4、5中,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相互沿水平方向並列,藉此,各連接器側觸片部32、42、52隔開間隔地被縱列配置。
此外,在將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21和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接合時,連結片部33、53的表面側抵接於防折斷用凸部217、217,連接器側觸片部32、52支承於被防折斷用凸部217、217的狀態被壓入接觸件插入孔223、223...。
直連連接器6具備樹脂製的直連連接器用座體61、以及支承於座體2的連接端子62、62,藉由嵌合於連接器連接部222,向連接器連接部222內突出的各連接器側觸片部32、42、52與連接端子62、62...嵌合而被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多個縱向保持三級連接端子62、62...的直連連接器6、6...,各直連連接器6、6...被並列連接。
直連連接器用座體61形成為縱向的薄型長方體狀,沿接合方向貫通的端子插入孔611、611...在縱向上並排配置,壓接有導線63的連接端子62、62...從後端側被壓入至端子插入孔611、611...。
在該直連連接器用座體61,在上下表面分別支承有彈性卡合片64、64,藉由嵌合於連接器連接部222,彈性卡合片64、64與在座體2的上下表面開口的連接器連接用卡合孔219卡合。
此外,在直連連接器用座體61的一方的側面的上下緣部,具備朝向與形成於連接器連接部222的上下引導用肋225a、225b相互插通的接合方向的引導槽612a、612b。
各引導槽612a、612b分別與引導用肋225a、225b的寬度配合地形成為相異的寬度,在誤插入的情況下,由於引導槽612a、612b與引導用肋225a、225b的寬度無法配合而不能插入。
需要說明的是,直連連接器6的實施方式並不限定於上述的實施例,亦能使用極數相異的多種直連連接器,例如,既可以是如圖10的(a)所示將所有極(15極)的連接端子62、62......保持於一個直連連接器用座體的直連連接器81,亦可以是如圖10的(b)所示使兩個六極的直連連接器82、82與三極的直連連接器6組合而成的直連連接器,亦可以是如圖10的(c)所示使六極的直連連接器82與九極的直連連接器83組合而成的直連連接器。
如此構成的中繼連接器A中,座體2由薄型構件側座體構 件21和連接器側座體構件22構成,由此,能將各接觸件3、4、5的薄型構件側觸片部31沿水平方向相互並列配置,並且能將連接器側觸片部32、42、52以行列狀配置的狀態容納於座體2內。
藉此,能夠不取決於薄型構件1的寬度地自由配置直連連接器6,能容易地進行走線。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對以線束連接器作為直連連接器6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直連連接器6的實施方式並不限定於線束連接器,亦可以是使用其他介面的連接器。
此外,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對於將連結片部33、43、53的形狀相異的三種接觸件3、4、5進行組合而縱向配置三列連接器側觸片部32、42、52的情況進行說明,而藉由改變連結片部33、43、53的延伸角度亦能增加縱向的極數。
A‧‧‧中繼連接器
1‧‧‧薄型構件
21‧‧‧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
211‧‧‧薄型構件插入口
213‧‧‧凸部
214‧‧‧凸緣部
216‧‧‧接觸件插入槽
217‧‧‧防折斷用凸部
219‧‧‧連接器連接用卡合孔
31‧‧‧薄型構件側觸片部
32‧‧‧連接器側觸片部
42‧‧‧連接器側觸片部
52‧‧‧連接器側觸片部
6‧‧‧直連連接器
62‧‧‧連接端子
63‧‧‧導線(線束)
64‧‧‧彈性卡合片
7‧‧‧面板部
71‧‧‧開口部

Claims (5)

  1. 一種中繼連接器,其具備:座體,具有供薄型構件插入的薄型構件插入口;和接觸件,與插入至所述薄型構件插入口的薄型構件接觸,與形成於所述座體的連接器連接部連接的直連連接器經由所述接觸件與所述薄型構件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座體中,具有所述薄型構件插入口的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和供所述直連連接器連接的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被相互接合,所述接觸件具備:薄型構件側觸片部,從所述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的接合面側插入,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於所述薄型構件插入口;連接器側觸片部,從所述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的接合面側插入,在行列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於所述連接器連接部;以及連結片部,連結所述薄型構件側觸片部和所述連接器側觸片部,所述連結片部容納於所述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與所述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中繼連接器,其中,在所述薄型構件側座體構件的接合端面,具備與所述連結片部抵接的防折斷用凸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之中繼連接器,其中,所述直連連接器側座體構件具備與固定所述座體的板體卡合的安裝構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之中繼連接器,其中, 所述直連連接器中,極數相異的多種連接器被適當地組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之中繼連接器,其中,所述連接器連接部具備:嵌合部,供所述直連連接器嵌合;以及上下一對引導用肋,從該嵌合部的內側突出,引導所述直連連接器,該上下的引導用肋的寬度互不相同。
TW108117445A 2018-12-28 2019-05-21 中繼連接器 TWI7749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7238 2018-12-28
JP2018247238A JP6923851B2 (ja) 2018-12-28 2018-12-28 中継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7353A TW202027353A (zh) 2020-07-16
TWI774958B true TWI774958B (zh) 2022-08-21

Family

ID=71221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7445A TWI774958B (zh) 2018-12-28 2019-05-21 中繼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23851B2 (zh)
CN (1) CN111384610B (zh)
TW (1) TWI77495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7026A (ja) * 2000-02-03 2001-08-10 Nippon Deikkusu:Kk コネクタ
JP2004349122A (ja) * 2003-05-22 2004-12-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9295537A (ja) * 2008-06-09 2009-12-17 Molex Inc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US20100041268A1 (en) * 2005-04-28 2010-02-18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Electrical Equipment
WO2010087473A1 (ja) * 2009-01-30 2010-08-0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中継コネクタ
JP2011008978A (ja) * 2009-06-24 2011-01-13 Kyocera Elco Corp 中継コネクタ
TWM450848U (zh) * 2012-08-23 2013-04-11 Speed Tech Corp 連接器組合及其所應用之電路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6018B2 (ja) * 1997-03-31 2001-08-0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機構付き中継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7026A (ja) * 2000-02-03 2001-08-10 Nippon Deikkusu:Kk コネクタ
JP2004349122A (ja) * 2003-05-22 2004-12-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US20100041268A1 (en) * 2005-04-28 2010-02-18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Electrical Equipment
JP2009295537A (ja) * 2008-06-09 2009-12-17 Molex Inc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WO2010087473A1 (ja) * 2009-01-30 2010-08-0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中継コネクタ
JP2011008978A (ja) * 2009-06-24 2011-01-13 Kyocera Elco Corp 中継コネクタ
TWM450848U (zh) * 2012-08-23 2013-04-11 Speed Tech Corp 連接器組合及其所應用之電路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7353A (zh) 2020-07-16
JP6923851B2 (ja) 2021-08-25
JP2020107556A (ja) 2020-07-09
CN111384610B (zh) 2022-11-01
CN111384610A (zh)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47481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nti-mismatching means
JP556324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674305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KR101038036B1 (ko) 커넥터
JP3109493U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749770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615593B2 (ja)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
US973548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61311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683284B2 (ja) 基板接続用端子
KR101157672B1 (ko) 커넥터
US2008015335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20180077069A (ko) 전기 커넥터
US11177589B2 (en) Electrical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thereof
WO2012153472A1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このコネクタ端子を含むカードエッジ型コネクタ
JP2019071184A (ja) コネクタ
US885192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623735B2 (ja) コネクタ
JP477495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用レセプタクル
JP4516938B2 (ja) 電子部品取付用ソケット
JPS614288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774958B (zh) 中繼連接器
JP3127884U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110086523A1 (en) Battery Connector
JP2002100443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