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0163B - 垂直固態裝置 - Google Patents

垂直固態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0163B
TWI770163B TW107113973A TW107113973A TWI770163B TW I770163 B TWI770163 B TW I770163B TW 107113973 A TW107113973 A TW 107113973A TW 107113973 A TW107113973 A TW 107113973A TW I770163 B TWI770163 B TW I7701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rray
contact
microdevice
condu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3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9406A (zh
Inventor
格拉姆瑞札 查吉
Original Assignee
加拿大商弗瑞爾公司
格拉姆瑞札 查吉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A29864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A2986412A1/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CA29871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A2987165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加拿大商弗瑞爾公司, 格拉姆瑞札 查吉 filed Critical 加拿大商弗瑞爾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9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94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0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016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16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 H01L25/167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comprising optoelectronic devices, e.g. LED,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01L27/1262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the substrate
    • H01L27/1266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the substrate the substrate on which the devices are formed not being the final device substrate, e.g. using a temporary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04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peration
    • H01L33/0037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peration having a MIS barrier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93Wafer bonding; Removal of the growth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0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 H01L33/0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within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e.g. quantum confinement structure or tunnel barr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6Stacked arrangements o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41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66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62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 H01L33/0066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with a substrate not being a III-V compound
    • H01L33/007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with a substrate not being a III-V compound comprising nitride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6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 H01L33/30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33/32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containing nitrog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1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e.g. binder
    • H01L33/502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5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e.g. plate or f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隨著光電子裝置之像素密度變得更高,且該等光電子裝置之大小變得更小,隔離個別微型裝置之問題變得更困難。一種製作包含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光電子裝置之方法包括:在一基板上形成包含一單片作用層之一裝置層結構;在該裝置層結構上形成界定該微型裝置陣列之一第一觸點陣列;將該第一觸點陣列安裝至一背板,該背板包括控制流動至該微型裝置陣列中之電流之一驅動電路;移除該基板;及形成與該第一觸點陣列對應之一第二觸點陣列,其中在每一第二觸點之間具有一障壁。

Description

垂直固態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垂直固態裝置、垂直固態裝置之側嚮導電操縱及垂直固態裝置之製造方法。本發明亦係關於在一裝置基板或一系統基板上製作由一觸點陣列界定之一整合式微型裝置陣列。
將微型光電子裝置整合至一系統基板中可產生高效能且高功能性系統。然而,為降低成本且形成較高像素密度裝置,應減小光電子裝置之大小。光電子裝置之實例係感測器及發光裝置,諸如發光二極體(LED)。然而,隨著光電子裝置之大小減小,裝置效能可開始變差。效能降低之某些原因包含由缺陷引起之較高洩漏電流、擁擠在介面處之電荷、不平衡電荷及非想要複合,諸如奧傑複合及非輻射複合。 發光二極體(LED)及LED陣列可歸類為一垂直固態裝置。微型裝置可係感測器、發光二極體(LED)或者生長、沈積或單片地製作於一基板上之任何其他固體裝置。該基板可係裝置層之同質基板或一接收器基板,裝置層或固態裝置轉移至該接收器基板。 各種轉移及接合方法可用於將裝置層轉移且接合至系統基板。在一項實例中,熱及壓力可用於將裝置層接合至一系統基板。在一垂直固態裝置中,在垂直方向上之電流流動主要地定義該裝置之功能性。 將LED圖案化成微型大小裝置以形成用於顯示器應用之一LED陣列伴隨數個問題發生,該數個問題包含材料利用率、有限PPI及缺陷形成。 本發明之一目標係藉由提供經改良垂直固態裝置而克服先前技術之缺點。 出於讓申請人相信已知資訊可能與本發明有關之目的而提供此背景資訊。不必承認,亦不應解釋:任何前面資訊皆構成針對本發明之先前技術。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一微型裝置陣列之光電子裝置,該光電子裝置包括: 一背板,其包括控制流動至該等微型裝置中之電流之一驅動電路及連接至該驅動電路之一墊陣列; 一底部觸點陣列,其電連接至該驅動電路; 一裝置層,其包含一單片作用層; 一頂部觸點陣列,其與該底部觸點陣列對應; 一共同頂部電極,其連接至所有該等頂部觸點。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係關於一種製作包含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光電子裝置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在一基板上形成一裝置層,該裝置層包含一單片作用層; 在該裝置層上形成界定該微型裝置陣列之一第一觸點陣列; 將該第一觸點陣列安裝至一背板,該背板包括控制流動至該微型裝置陣列中之電流之一驅動電路及連接至該驅動電路之一墊陣列; 移除該基板;及 形成與該第一觸點陣列對應之一第二觸點陣列。
相關申請案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7年7月17日提出申請之第62/533,394號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以及2017年11月14日提出申請之第2,986,412號加拿大專利申請案及2017年11月30日提出申請之第2,987,165號加拿大專利申請案之優先權,該等專利申請案以其全文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雖然連同各種實施例及實例闡述本發明教示,但並非意欲將本發明教示限制於此等實施例。相反,本發明教示囊括各種替代方案及等效形式,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 除非另外定義,否則本文所使用之所有技術及科學術語均具有與熟習本發明所屬之技術之普通技術者通常所理解相同之含義。 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示,否則如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單數形式「一(a、an)」及「該(the)」包含複數個指示物。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包括」將理解為意指以下清單為非詳盡的且可或可不包含任何其他額外適合項目,舉例而言一或多個其他特徵、組件及/或元件(在適當情況下)。 在本文中互換地使用術語「裝置」及「微型裝置」及「光電子裝置」。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白,在此處所闡述之實施例與裝置大小無關。 在本文中互換地使用術語「供體基板」及「臨時基板」。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白,本文中所闡述之實施例與基板無關。 在本文中互換地使用術語「系統基板」及「接收器基板」。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明白,在此處所闡述之實施例與基板類型無關。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垂直固態裝置、特定而言光電子裝置之側嚮導電操縱之方法。更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微型裝置或奈米光電子裝置,其中裝置之效能受大小之一減小影響。亦闡述一種藉由在不隔離作用層之情況下修改側嚮導電而形成一垂直裝置陣列之方法。亦揭示一種LED陣列,該LED陣列使用垂直電導率工程設計從而達成在一水平方向上且經控制至像素區之電流輸送,因此不需要圖案化LED。 本文中亦闡述一種進行LED結構修改以簡化單片LED裝置與背板電路在一LED顯示器中之整合同時保持裝置效率及均勻性之方法。目前方法及所得結構增加在一有限晶圓區內製作之LED裝置數目且可引起較低製作成本、製作步驟數目之減少及LED顯示器之較高解析度及亮度。一基板中之LED裝置可接合至一電子背板,此以被動或主動方式驅動裝置或像素。儘管與一個類型之LED裝置一起闡釋以下方法,但該等方法可容易地與其他LED及非led垂直裝置(諸如(舉例而言)感測器)一起使用。如本文中所闡述,一基板中之LED裝置可接合至一電子背板,此以被動或主動方式驅動此等裝置(像素)。 本文中亦闡述一種藉由操縱一光電子裝置之內部電場而改良該裝置之效能之方法。特定而言,限制垂直固態裝置之側向電流流動可改良該等裝置之效能。特定而言,使電流偏離一垂直裝置之周界可藉由修改側嚮導電來完成。可藉由氧化而修改導電層之電阻,且可藉由修改偏壓條件而修改導電層之側向電阻。一觸點亦可用作一遮罩以修改導電層之側向電阻。目前裝置亦可具有在若干側上之導電層及在中間之功能層。 亦提供一種藉由在一背板中界定像素墊連接且將具有垂直導電調變之LED裝置附接至該背板而將一顯示器裝置像素化的方法。在一項實施例中,可移除電流擴散器,或可減小其厚度以調變垂直導電。在另一實施例中,可蝕刻微型裝置層中之某些微型裝置層以形成垂直導電調變。一接合元件可用於將裝置固持至背板。闡述用於藉由在將一裝置層轉移至一接收器基板之前在該裝置層上形成接觸墊而在該裝置層上界定微型裝置之結構及方法。亦闡述用以在接收器基板上藉由接觸墊或凸塊界定微型裝置之結構及方法,該等微型裝置在包括一經轉移單片微型裝置陣列及一系統基板之一整合式微型裝置陣列系統中。 亦闡述操縱一垂直裝置之頂部導電層之方法,其中裝置之功能性主要地由垂直電流定義。在一項實施例中,方法包括:頂部層電阻工程設計,其中可藉由改變頂部層之厚度或比電阻率而操縱頂部層之側向電阻;完全或部分蝕刻調變,其中可藉由任何蝕刻手段調變垂直裝置之頂部層;及材料電導率調變,其中可藉由包含但不限於蝕刻、反向摻雜及雷射剝蝕之各種方法調變頂部層之電阻。頂部裝置層上之接觸墊可界定個別微型裝置之大小。在轉移微型裝置之後,可在經轉移單片微型裝置陣列上沈積一共同電極以改良電導率。可透過轉移或沈積在單片微型裝置陣列上之頂部緩衝層或介電層中之導通體形成共同電極。而且,可藉由任何移除手段調變經轉移單片微型裝置陣列之頂部層。在此情形中,可在經調變頂部層之經移除區域中形成光學元件。 而且闡述一種在一整合式結構上形成一微型裝置陣列之方法,其中將根據前文提及之方法製備之裝置層轉移至一接收基板,其中在接收基板之頂部上之接觸墊可接合至裝置層且個別微型裝置之大小可在接收器基板上部分地由接觸墊或凸塊之大小界定。間隔件或堤岸可在接觸墊或凸塊周圍形成以完全地界定微型裝置之大小。在接觸墊或凸塊周圍之該等間隔件或堤岸可係用以促進將裝置層接合至接收器基板之黏合劑。可藉由任何移除手段調變整合式微型裝置陣列之頂部層。在一項實施例中,可在經調變頂部層之經移除區域中形成光學元件。 在一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金屬-絕緣體-半導體(MIS)結構可作為半導體層與裝置面中之一者一起形成。該結構可用於操縱裝置內部電場以控制電荷躍遷及累積。可在將裝置移動至系統基板中之前或在將裝置形成至系統基板中之後形成MIS結構。MIS結構中之電極可係透明的以讓光通過,或電極可係反射的或不透明的以控制光之方向。較佳地,裝置輸出包括可見光以用於形成一顯示器中之一像素陣列。MIS結構中之電極可與裝置中之一者之功能電極共用。MIS結構中之電極亦可具有一單獨偏壓點。微型裝置之輸入或輸出可係任何電磁波形式。裝置之非限制性實例係一發光二極體及一感測器。本文中亦闡述用於改良微型光電子裝置之結構及方法。可藉助於操縱內部電場而改良裝置效能。在一個情形中,MIS結構用於調變內部電場。 在微型裝置系統整合中,可在其同質周圍條件中製作裝置,且然後可將該等裝置轉移至一系統基板。為在一系統基板中包裝更多微型裝置或減少材料成本,微型裝置之大小可係儘可能小的。在一項實例中,微型裝置可係25 µm或更小,且在另一實例中係5 µm或更小。當供體基板上之原始裝置及層經圖案化至一較小區時,洩漏及其他效應增加,從而降低裝置之效能。儘管鈍化可在某種程度上改良效能,但其無法解決其他問題,諸如非輻射複合。 在下文詳細地闡述根據所提供之目前結構及程序之各種實施例。具有金屬 - 絕緣體 - 半導體 (MIS) 結構之垂直裝置 闡述使用一金屬-絕緣體-半導體(MIS)結構來調變一垂直裝置之內部電場以減少由大小之減小導致之非想要效應。在一項實施例中,結構完全形成於供體或臨時基板中之裝置上且後來移動至系統基板。在另一情形中,MIS結構形成於整合於接收器或系統基板上之裝置上。在另一情形中,MIS結構在整合至接收器基板中之前部分地形成於裝置上且在將裝置轉移至接收器基板中之後完成MIS結構。 系統基板可係任何基板且可係剛性的或撓性的。系統基板可由玻璃、矽、塑膠或任何其他常用材料製成。系統基板亦可具有作用電子組件,諸如但不限於電晶體、電阻器、電容器或一系統基板中常用之任何其他電子組件。在某些情形中,系統基板可係具有電信號列及行之一基板。在一項實例中,裝置基板可係單片地生長於其上之具有LED層之一藍寶石基板,且系統基板可係具有用以得到微型LED裝置之電路之一背板。作為垂直裝置之一部分,金屬-絕緣體-半導體(MIS)結構可由一金屬層、一絕緣材料層及一半導體材料層形成。 參考圖1A,一微型裝置100包含兩個功能觸點A 102及B 104。加偏壓於微型裝置100致使一電流106流動穿過微型裝置100之塊體。在發光裝置之情形中,電荷在(若干)發光層中複合且形成光子。在感測裝置之情形中,外部刺激(例如,光、化學物、兆Hz、X射線等)調變電流。然而,非理想因素可在兩個情形中影響微型裝置100之效率。一個實例係主要由側壁中之缺陷導致之洩漏電流108。其他非理想因素可係非輻射複合(例如,奧傑複合)、電荷擁擠、電荷不平衡等。隨著裝置之大小減小,此等問題變得更顯著。 參考圖1B,微型裝置100進一步包含用以調變內部場之一金屬-絕緣體-半導體(MIS)結構110且減少前文提及之問題中之某些問題。至少一個MIS結構110形成於微型裝置100之面中之一者上。透過一電極112加偏壓於MIS結構110。若MIS結構110形成於微型裝置100之一個以上表面上,則其可係一連續結構或包括一單獨MIS結構110。電極112可經連接以為所有面提供相同偏壓或該等電極可係獨立的從而為不同MIS結構110及不同面提供不同偏壓。 在圖1C中所圖解說明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中,MIS結構110在微型裝置100之複數個面上或周圍以一個連續形式環繞微型裝置100。將偏壓施加至MIS結構110可減少洩漏電流108及/或在高電流密度下避免能帶彎曲以避免非輻射複合及/或輔助電荷之一者增強電荷平衡且避免電流擁擠。偏壓條件可經選擇以修理突出問題。舉例而言,在一紅色發光二極體(LED)之情形中,洩漏電流係在中等電流密度至低電流密度下發生效率損失之主要根源。在此情形中,偏壓條件可阻擋/減少洩漏電流,從而引起一顯著效率提升。在諸如一綠色LED之另一情形中,奧傑複合可係主要問題。可調整偏壓條件以減少此類型之複合。應注意,一個偏壓條件可比其他偏壓條件及LED類型消除/減少得更多。亦可提供對偏壓條件之動態調整以達成更佳效能。舉例而言,在較低電流密度中,一個效應(例如,洩漏電流)可係突出效應,但在較高電流密度下,例如電荷擁擠及其他問題可係突出效應。如此,可相應地修改偏壓以提供更佳效能。可依照一單個裝置或裝置叢集或者裝置之整個陣列而調整偏壓。偏壓對於不同裝置亦可係不同的。舉例而言:LED與感測器或紅色LED與綠色LED可全部具有不同偏壓條件。 在圖2A至圖2C中闡述在微型裝置100上形成MIS結構112之程序。可在不影響最後結果之情況下改變此等程序中之此等步驟之次序。此外,每一步驟可係幾個較小步驟之一組合。 參考圖2A,在一第一步驟200中,形成微型裝置100。在步驟200期間,藉由圖案化或藉由選擇性生長而形成微型裝置100。在步驟202期間,使微型裝置100準備進行轉移,此可包含清潔或移動至一臨時基板。在步驟204期間,在微型裝置100之一個表面上形成MIS結構112。在步驟206期間,再次使裝置100準備進行轉移,此可包含一搬開程序、一清潔程序及/或其他步驟。另外,在步驟206期間,可沈積及/或圖案化用於裝置功能電極或用於MIS結構112之連接墊或電極。在步驟208期間,將選定裝置100轉移至一接收器基板。可藉由包含但不限於拾放或直接轉移之各種方法進行此轉移。在步驟210中,形成用於裝置100及MIS結構112之連接。另外,在轉移程序之後可將其他光學層及裝置整合至系統基板。 在圖2B中圖解說明在微型裝置100上形成MIS結構112之一程序之另一實例。首先,在步驟200中形成微型裝置100。在步驟200期間,可藉由圖案化或藉由選擇性生長而形成微型裝置100。在步驟202期間,使微型裝置100準備進行轉移,此可包含清潔或移動至一臨時基板。在步驟204-1期間,在微型裝置100之一個表面上形成MIS結構112之一部分,舉例而言藉由沈積且圖案化一介電質。在步驟206期間,再次使微型裝置100準備進行轉移,此可包含一搬開程序、清潔程序及/或其他步驟。另外,在步驟206期間,沈積及/或圖案化用於微型裝置100之功能或用於MIS結構112之連接墊或電極。在步驟208期間,可將選定微型裝置100轉移至一接收器基板。可藉由包含但不限於拾放或直接轉移之各種方法進行該轉移。然後可在步驟204-2期間完成MIS結構112,此可包含沈積且圖案化一導電層。在步驟210期間,形成用於微型裝置100及一或若干MIS結構112之連接。可在轉移程序之後將其他光學層及裝置整合至系統基板。步驟210可與204-2相同或係一不同及/或分開步驟。亦可在步驟204-2與210之間執行其他程序步驟。在一項實例中,可在步驟210之前沈積及/或圖案化一鈍化或平坦化層以避免MIS電極與其他連接之間的短路。 參考圖2C,圖解說明在微型裝置100上形成MIS結構112之一程序之另一實例。首先,在步驟200中形成微型裝置100。在步驟200期間,可藉由圖案化或藉由選擇性生長而形成微型裝置100。在步驟202期間,使裝置100準備進行轉移,此可包含清潔或移動至一臨時基板。另外,在步驟202期間,可沈積及/或圖案化用於微型裝置100之功能及/或用於MIS結構112之連接墊或電極。在步驟208期間,可將選定微型裝置100轉移至接收器基板,可藉由諸如但不限於拾放或直接轉移之各種方法進行該轉移。然後在步驟204期間,在最後轉移之後例如在接收器基板上形成MIS結構112,此可包含沈積且圖案化介電質及導電層。在接下來步驟210期間,形成用於微型裝置100及MIS結構112之連接。另外,可在轉移程序之後將其他光學層及裝置整合至系統基板。步驟210可與步驟204共用某些相同程序步驟或係一完全分開步驟。在後一情形中,可在204與210之間進行其他程序步驟。在一項實例中,可在步驟210之前沈積及/或圖案化一鈍化或平坦化層以避免MIS電極與其他連接之間的短路。 在圖案化微型裝置100之後,取決於圖案化程序,每一微型裝置100可具有筆直壁或傾斜壁。以下說明基於選定傾斜實施例,但亦可針對其他實施例使用類似或經修改處理步驟。另外,取決於轉移方法,連接至接收器基板之每一微型裝置面可變化且因此影響裝置壁之斜率。可直接使用接下來闡述之處理步驟或修改該等處理步驟以與其他斜率及裝置結構一起使用。 圖3圖解說明已轉移至一系統或接收器基板300之複數個微型裝置306 (類似於微型裝置100)。微型裝置306包含具有一負斜率(亦即,與微型裝置306之一頂部成一銳角且與微型裝置306之底部或與系統基板300成一鈍角)之面之側壁。每一微型裝置306透過至少一個接觸墊304連接至一電路層302。取決於側壁之斜率,可使用正常沈積或聚合物沈積形成一MIS結構。可與某些修改一起使用本文中所闡述之方法或針對此情形直接使用該等方法。然而,若斜率太陡峭,則較佳方式係在轉移之前在微型裝置306上製備MIS結構。下文將闡述用於在轉移之前形成MIS結構之一例示性方法。 圖4圖解說明用於台面結構形成之一基本晶圓蝕刻程序1000之一程序流程圖。在步驟1001中,可例如使用含有硫酸及過氧化氫之食人魚蝕刻來清潔晶圓,後續接著一氯化氫稀釋DI水清潔步驟。步驟1002可包含沈積一介電層。在步驟1006中,可蝕刻該介電層以在該層上形成一開口以用於後續晶圓蝕刻。在步驟1008中,可使用乾式蝕刻技術及氯化學來蝕刻晶圓基板以形成台面結構。在步驟1010中,可藉由濕式或乾式蝕刻方法移除硬遮罩,且然後可在步驟1012中隨後清潔晶圓。 參考圖5A至圖5D圖解說明根據程序1000形成一MIS結構之一方法之實施例。微型裝置406可包含一垂直側壁結構、一負斜率側壁結構或一正斜率側壁結構,亦即,側壁與微型裝置406之底座及系統基板400成一銳角。在圖5A中,將微型裝置406中之每一者轉移至一系統基板400且透過至少一個連接墊404連接至一電路層402,電路層402形成或安裝於系統基板400上。在此步驟之後,可起始且完成或簡單地完成MIS結構。雖然傳統微影、沈積及圖案化程序可適用於形成或完成此結構且將微型裝置連接至恰當偏壓連接,但可在對微型裝置之誤放具有額外容差之情況下使用不同方法。特別地,在大區程序中,微型裝置放置不準確性可係幾微米。 參考圖5B,在此實施例中,可在微型裝置406周圍沈積一介電層408以覆蓋接觸墊404之非想要經曝露部分。可在介電層408中形成(例如,蝕刻)用於導通體418之開口以用於將MIS之一導電層412連接至電路層402。可在微型裝置406中之每一者之至少一側上沈積一類似或不同介電層410,作為MIS結構之一部分(亦即,絕緣體部分)。可在將微型裝置406轉移至系統基板400之前、與介電層408同時或在層408之後進行介電層410沈積步驟。隨後,可在微型裝置406周圍及之間沈積且圖案化導電層412,從而完成MIS結構。在一實施例中,導電層414可將至少兩個微型裝置/MIS結構連接在一起。另外或另一選擇係,導電層416可將MIS結構連接至微型裝置406之一接觸墊404。導電層412可係透明的以使得其他光學結構能夠整合至系統基板400中。另一選擇係,導電層412可係反射的以輔助光提取、引導、反射或吸收。針對某些應用,導電層412亦可係不透明的。可在形成MIS結構之後實施額外處理步驟,諸如但不限於沈積共同電極、整合光學結構/裝置。 圖5C及圖5D圖解說明用於在MIS結構之與系統基板400相對之一側上沈積一共同電極426之一例示性結構。例如使用類似於介電層408之一介電材料平坦化MIS結構之上表面,且然後圖案化(例如,蝕刻)該上表面以提供用於將共同電極426連接至微型裝置406之接達點。共同電極426可透過圖案化(例如)開口420、422及424耦合至微型裝置406、MIS結構(導電層412)或電路層402。 共同電極426可對來自微型裝置406之光係透明的以使得該光能夠通過其,對來自微型裝置406之光係反射的以使該光往回反射穿過系統基板400,或對來自微型裝置406之光係不透明的以最少化反射。亦可圖案化共同電極426以形成可定址線路。可使用數個其他方法來沈積共同電極426。可在共同電極426之前或之後將其他光學裝置及結構整合至系統基板上或整合至電路層中。 參考圖6A至圖6C,一替代程序包含在將微型裝置504轉移至一系統基板500之前在一供體(或中間或原始)基板560上形成MIS結構之一部分或大部分。可在用於製作微型裝置504之原始基板上或在任何中間基板上進行初始程序步驟。參考圖6A,可在形成MIS結構之前沈積一介電層516,此可避免在轉移之後在MIS層與其他觸點之間的任何非想要短路/耦合。藉由沈積在微型裝置504周圍及之間的一導電層512及一介電層510形成MIS結構。介電層510可類似或不同於介電層516。介電層510亦可係不同介電材料層之一堆疊。在實例性MIS結構550及552中,不在導電層512之頂部上沈積頂部介電層518。在實例性MIS結構552中,導電層512自微型裝置504之頂部邊緣向下凹陷以避免與一頂部電極之任何短路;然而,若期望,則導電層512可覆蓋微型裝置504之頂部邊緣。在實例性MIS結構554中,導電層512可包含一翼形部分,該翼形部分平行於供體基板560自一成角度部分向外延伸超出一介電層518以形成更容易接達以在轉移至一系統基板之後形成連接。另外,可用介電層518覆蓋微型裝置504,介電層518具有用於連接至微型裝置504及經延伸電極512之開口。實例性MIS結構556可使用介電質518來僅覆蓋導電層512及微型裝置504之頂部側,惟用於使頂部電極接觸微型裝置504之一開口除外。 圖6B及圖6C圖解說明在轉移至系統基板500之後具有MIS結構之微型裝置504。在轉移程序期間,可翻轉微型裝置504使得連接至供體基板560之底部表面亦連接至系統基板500。一連接墊506可設置於每一微型裝置504與系統基板500之間以將微型裝置504耦合至電路層502。可使用不同方法(包含上文所闡述之方法)來形成用於MIS結構及其他電極(例如,一共同電極)之一連接。在另一實施例中,實例性MIS結構550及552包含覆蓋微型裝置504及MIS結構之導電層512兩者的一頂部電極541。頂部電極541可藉助延伸穿過介電層516之一導通體532連接至電路層502或電極541可透過接合連接在系統基板500之邊緣處。在實例性MIS結構554中,導電層512之一延伸部540可用於將MIS結構(亦即,導電層512)耦合至電路層502。介電層516可在系統基板500上延伸以在微型裝置 504與系統基板500之間覆蓋連接墊506從而避免MIS結構與其他連接之間的可能短路。如在實例性MIS結構554及556中,可提供一頂部電極542,頂部電極542延伸穿過頂部介電層518中之一開口從而與微型裝置504接觸。關於實例性MIS結構556,MIS (例如,導電層512)可短接至裝置接觸墊506或MIS可恰當地經對準以在系統基板500上具有其自身之觸點。對於實例性MIS結構554及556兩者,可使用不同處理後步驟,類似於本文中所揭示之其他結構。一項實例可係具有或不具有平坦化之一共同電極沈積,如在圖5D中。另一實例可係光拘限結構或其他光學結構。 圖7A及圖7B圖解說明其中在將微型裝置轉移至系統基板500之前在供體(或中間或原始)基板560上形成MIS結構之一部分或大部分的一替代程序。可在用於製作裝置之原始基板上或在任何中間基板上進行該程序。圖7A圖解說明可形成於微型裝置604上之數個不同實例性MIS結構650、652及654;然而,亦可使用其他結構。可在形成MIS結構之前沈積一介電層616,此可避免在轉移之後在MIS結構與其他觸點之間的任何非想要短路/耦合。MIS結構包含一導電層612及一介電(絕緣)層610。介電層610可類似或不同於516。介電層610亦可係不同介電材料層之一堆疊。另外,一連接墊614可形成於延伸穿過介電層610中之一開口之每一微型裝置604上。在實例性MIS結構650及652中,可不在導電層612之頂部上沈積介電質。然而,在實例性MIS結構654中,可提供一額外介電層618以達成接觸墊614與導電層612之間的平坦化及額外絕緣。在實例性MIS結構652中,導電層612可與接觸墊614連續,例如相同。導電層612可自微型裝置604之邊緣凹陷或導電層612可覆蓋裝置604之邊緣。在結構654中,導電層612包含一延伸部,該延伸部平行於系統基板660而延伸以形成更容易接達以在轉移至系統基板660之後形成連接。另外,可用一介電層618覆蓋微型裝置604,介電層618具有用於將接觸墊614連接至微型裝置604且將經延伸電極612連接至系統基板660之開口。 圖7B圖解說明在轉移至系統基板600之後具有MIS結構之微型裝置604。一連接墊606可設置於每一微型裝置604與系統基板600之間以將每一微型裝置604耦合至電路層602。可使用不同方法(包含上文所闡述之方法)來形成MIS結構與其他電極(例如,一共同電極)之間的連接。在圖7B中針對MIS結構650及654圖解說明另一方法,其中使用微型裝置604之負斜率以透過沿著介電層621之頂部平行於系統基板600而自導電層612延伸之一電極618形成MIS結構650及654與系統基板600之間的連接。一導電金屬導通體620可延伸穿過一鈍化或平坦化(例如,介電)層621從而與電路層602接觸。可在電極618沈積及圖案化之前沈積鈍化或平坦化層621。可在電極沈積期間覆蓋微型裝置604或可藉由圖案化及蝕刻而自微型裝置604之頂部移除導電層612。使用微型裝置604及導電層612之負斜率來將微型裝置604之頂部電極622與MIS電極618分開會最小化其之間的不對準,此對於微型裝置604之高生產量放置係關鍵的。微型裝置604及導電層612之負斜率之側面與電路層602及系統基板600形成一銳角。對於所有結構,不同處理後步驟可被使用,類似於本文中所揭示之其他結構。一項實例可係具有或不具有平坦化之一共同電極沈積。另一實例可係光拘限或反射結構或其他光學結構。 可針對不同結構使用本文中所闡述之方法且該等方法僅僅係實例且可在不影響結果之情況下修改該等方法。在一項實例中,頂部電極622及底部電極614以及導電層612中之任一者可係透明的、反射的或不透明的。可在每一步驟之間添加不同處理步驟以改良裝置或將不同結構整合至裝置中而不影響形成MIS結構之結果。具有電導率調變工程設計之垂直裝置 圖8A圖解說明類似於微型裝置406、504及604之一垂直固態微型裝置之一示意圖,其展示自一頂部電極層流動之側向電流分量,該頂部電極層能夠引導電流穿過一裝置層701中之微型裝置之塊體。裝置層701形成於一裝置基板700上,其中接觸墊703 (亦即,頂部電極)形成(例如,蝕刻)於裝置層701上。一電壓源704可連接至接觸墊703及安裝於裝置基板700上之一共同底部電極702,以用於產生電流以給微型裝置供電。裝置層701之功能性主要地由垂直電流定義。然而,由於裝置層701之頂部表面側嚮導電,因此具有側向分量之電流705在接觸墊703與共同電極702之間流動。為了減少或消除側向電流流動705,建議以下技術: 1. 頂部層電阻工程設計 2. 完全/部分蝕刻調變
Figure 02_image001
3. 材料電導率調變 以此方式,側向電流流動結構可劃分成三個主要結構:1)具有電阻工程設計之至少一個導電層703;2)一或多個導電層703之一完全或部分蝕刻,及3)用於電導率調變之一材料,例如交替導電區段及非導電區段或由非導電區段分開之導電區段。 可如下闡述具有電阻工程設計之導電層703。就在金屬觸點703之前,可工程設計裝置層701之半導電頂部層以藉由操縱導電層703之電導率或厚度而限制側向電流流動。在一項實施例中,當裝置層701之頂部層係一經摻雜半導電層時,減小活性摻雜劑之濃度及/或層之厚度可顯著地限制側向電流流動。而且,可界定接觸區以限制側嚮導電。在另一情形中,可減小導電層703 (或一個以上導電層)之厚度。此後,可沈積且圖案化接觸層703。可在一互連或連續微型裝置陣列上或在非隔離微型裝置上進行接觸層703之沈積。因此,未蝕刻或分開裝置層701之作用層以形成個別微型裝置,因此未在經隔離微型裝置之周界處形成缺陷,此乃因藉由控制電流流動而以電方式形成隔離。 可在經隔離微型裝置上使用類似技術來使電流偏離每一微型裝置之周界。在另一實施例中,在將微型裝置轉移至另一基板之後,曝露一或若干其他導電層。裝置層701之厚度可經選擇為高的以改良裝置製作。在曝露接觸層703之後,可減小厚度,或降低摻雜劑密度;然而,某些接觸層703亦可具有針對相反電荷之一阻擋作用。因此,移除接觸層703之某些導電層以減弱總接觸層電阻可降低裝置效能。然而,導電層移除對單個層工程設計可係非常高效的。 參考圖8B,根據本發明之一微型裝置結構之另一實施例包含一微型裝置層718之一部分地經蝕刻頂部層716。在此實施例中,頂部導電層716可係(舉例而言)一二極體中之一經p或n摻雜層。用於電導率調變之材料引導電流穿過裝置層718中之垂直固態裝置塊體。可部分地或完全地蝕刻裝置層718中之導電層(例如,頂部導電層716)中之至少一者,從而形成交替凸起導電層區段及敞開非導電區。在頂部觸點712下面且在裝置層718之頂部上之頂部導電層716可完全地或部分地經蝕刻以消除或限制形成於裝置層718中之微型裝置714中之側向電流流動。每一微型裝置714由頂部接觸墊712之大小界定。此對於微型裝置714係尤其有益的,其中對頂部層716之電阻操縱將不利地影響裝置效能。頂部導電層716在毗鄰裝置714之間的厚度減小以形成一較高電阻以使電流在側向方向上流動。可使用(舉例而言)乾式蝕刻、濕式蝕刻或雷射剝蝕進行一蝕刻程序。在諸多情形中,頂部觸點712可係金屬的及/或用作用於蝕刻步驟之遮罩。在完全蝕刻之情形中,蝕刻可在裝置層718之一功能層處停止。在一項實施例中,頂部觸點712可沈積在導電層716之頂部上,且可用作用於蝕刻一或若干導電層716之遮罩,從而可能達成較少處理步驟及一自對準結構。此對於微型裝置714係尤其有益的,其中對導電層716之電阻操縱將不利地影響垂直裝置效能。在此實施例中,在選定區中減小導電層716之厚度以形成一較高電阻以使電流在側向方向上流動。在藉由轉移機制或基板710之蝕刻曝露裝置層718之底部導電層之後,可執行相同蝕刻程序。再次,觸點712可用作用於蝕刻裝置層716及718之遮罩。 參考圖8C,根據本發明之一微型裝置結構之另一實施例包含在裝置層718上之一頂部導電調變層722。如所展示,將頂部導電調變層722在毗鄰接觸墊712之間的一(非導電或經減少導電)調變區720之電阻操縱(例如,增加)至大於導電層722以限制側向電流流動分量。在此實施例中,反向摻雜、離子植入及雷射剝蝕調變係可用於形成調變區720之程序之實例。離子植入或反向摻雜可延伸超出導電層722進入裝置層718以進一步增強流動穿過毗鄰微型裝置714之電流之間的隔離。類似於完全/部分調變方案,在此實施例中,可首先在頂部導電層722上沈積頂部觸點712,且然後使用頂部觸點712作為用於區720之摻雜/植入之一遮罩。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使用氧化來形成調變區720。在一個方法中,圖案化一光阻劑以匹配調變區720,然後將裝置曝露於氧或其他化學氧化劑以氧化調變區720。然後可沈積且圖案化頂部觸點712。在另一方法中,首先沈積且圖案化頂部觸點712,然後使用頂部觸點712作為遮罩以用於氧化調變區720。可在經隔離裝置或非隔離裝置上進行氧化步驟。在另一實施例中,在氧化之前,可減小導電層722之總厚度。可在僅用於氧化之選定調變區720上進行還原步驟。在另一情形中,可在微型裝置714之壁上進行氧化,此尤其可適用於經隔離裝置。而且,裝置層718之底部層可在經曝露之後以類似方式經調變。在另一實施例中,可透過電偏壓進行材料電導率調變。修改用於需要高電阻之區720之偏壓。在一項實施例中,區720上之效應可擴展至裝置層718。在此處,亦可藉助本文中所闡述之其他方法修改(例如,蝕刻或植入)導電層722。在一項實施例中,可將電荷植入至區720下面、裝置層718內側。植入可係部分的或一直至裝置層718之另一側。 在一項實施例中,可使用一MIS (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提供偏壓調變,且可用任何其他導電材料替換金屬層。舉例而言,為阻止來自觸點712之電流進一步側向遠離該觸點,在觸點712周圍形成一MIS結構。可在觸點處於適當位置中之前或之後形成該MIS結構。在所有上文所提及之實施例中,作用微型裝置714之區由形成於裝置層718上之頂部接觸墊712界定。 由頂部接觸墊712界定作用裝置區可更容易地適用於具有柱結構之微型裝置714。圖8D圖解說明環繞一單個接觸層712之一MIS結構之一剖面;然而,應理解,可針對一個以上接觸層712完成MIS結構。裝置層718係包括柱結構722或由柱結構722組成之一單片層。由於柱結構722未側向連接,因此側向電流分量不存在於裝置層718中。此等裝置之一項實例係奈米線LED,其中每一LED裝置由製作於一共同基板710上之數個奈米線LED結構組成。在此情形中,如圖8D中所展示,頂部金屬觸點712界定LED結構714之作用區。不具有側嚮導電之裝置層718不限於柱結構,且可擴展至具有經分開作用區域之裝置層718,諸如具有嵌入式奈米或微米球或其他形式之層。 參考圖8E,根據本發明之一微型裝置結構之另一實施例包含環繞接觸層712之一MIS結構715。MIS結構715包括一頂部導電層716、一中間絕緣體(例如,介電)層717及一底部半導體層723,底部半導體層723可係裝置層718之一頂部層。藉由將MIS結構715之導電層716加偏壓至一關斷電壓,有限電流或無電流將側向通過MIS結構715。MIS結構715可形成於裝置層718上或可係經轉移基板之一部分,且MIS結構715界定側嚮導電方向。可想到其他組態,諸如導電層716可延伸至MIS結構715之兩側,使得介電質717可在其他導電層712上方延伸。MIS結構715可係一敞開或閉合結構,或另一選擇係為連續的或一單件式結構。在另一實施例中,介電質717可包括由一光阻劑或遮蔽步驟形成之氧化層。可在氧化層之頂部上沈積另一介電質,或可自身使用一所沈積介電質。在另一實施例中,可移除導電層716使得介電質717與一半導體層723接觸。MIS結構715亦可形成於微型裝置714之壁上以進一步阻止電流行進至微型裝置714之邊緣。亦可由介電質覆蓋微型裝置表面。舉例而言,可沈積且圖案化一閘極導電層以形成一閘極電極716,然後可使用閘極電極716作為一遮罩來圖案化一介電質717。在另一方法中,首先圖案化係一絕緣體之介電質717,且然後沈積閘極電極716。可同時圖案化或可單獨完成閘極電極716及觸點712。在曝露裝置層718之後亦可在裝置層718之另一側上製成一類似MIS結構。可減小微型裝置714之導電層716之厚度以改良MIS 715之有效性。在垂直微型裝置714之任一側上之導電層716之選擇性蝕刻或調變係困難之情況下,MIS方法可係更實際的,特定而言在蝕刻或電阻調變可損壞作用裝置層718之情況下。在所闡述之垂直結構中,作用裝置區714由頂部接觸區712界定。在此處,介電質717中之離子植入或一浮動閘極716中之電荷儲存可用於永久地加偏壓於MIS結構715。 圖8F及圖8G圖解說明突出顯示在接觸墊712之間使用一介電質712-1之一結構。接觸墊712界定在一基板700之頂部上之一裝置層701中之微型裝置,基板700可係藍寶石或任何其他類型之基板。微型裝置包含一導電層702及一接觸墊712。參考圖8F,導電層702係完整的,但在圖8G中,導電層702經蝕刻、經修改或在每一接觸墊712之間摻雜有不同載子或離子。某些額外接合層712-2可放置在接觸墊712之頂部上,或接觸墊712可包括接合層712-2。接合層712-2可係用於共熔接合、熱壓或各向異性導電黏合劑/膜(ACA/ACF)接合。在接合期間,介電層712-1可阻止接觸墊712膨脹至其他區且形成觸點。另外,介電層712-1亦可係一反射體或一黑底以進一步拘限光。此實施例可適用於在圖8至圖11中論證之實施例及所有其他相關實施例。在此處所闡述之方法可適用於微型裝置之任一側。用於製造 LED 顯示器之方法 使用生長於一共同(例如,藍寶石)基板上之LED裝置來闡述用於製造LED顯示器之方法。每一LED可包括一基板750、形成於基板750上之一第一經摻雜導電層752 (例如,n型層)、作用層754及一第二經摻雜導電層756 (例如,p型層)。參考一基於氮化鎵(GaN) LED闡述下文;然而,目前所闡述之垂直裝置結構可用於具有不同材料系統之任何類型之LED。 參考圖9A,藉由在藍寶石基板750上沈積一材料堆疊而製作GaN LED。GaN LED裝置包含基板750 (諸如藍寶石)、形成於基板750上之一n型GaN層752或一緩衝層(舉例而言GaN)、一作用層754 (諸如多量子井(MQW)層)及一p型GaN層756。通常在經p摻雜GaN層756上形成一透明導電層758 (諸如Ni/Au或ITO)以達成一更佳側向電流傳導。習用地,然後在透明導電層758上形成一p型電極760,諸如Pd/Au、Pt或Ni/Au。由於基板750 (藍寶石)係一絕緣體,因此n型GaN層752經曝露以對n型層752製作一n觸點762。通常使用一乾式蝕刻程序進行此步驟以曝露n型GaN層752且然後沈積對於n觸點762適當之金屬觸點。在其中顯示器像素係單個裝置LED之LED顯示器應用中,每一LED接合至控制流動至LED裝置中之電流之一驅動電路。在此處,驅動電路可係習用地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面板中使用之一薄膜電晶體(TFT)背板。由於典型像素大小(10 µm至50 µm),因此可以一晶圓層級縮放比例來執行接合。在此方案中,由經隔離個別LED裝置組成之一LED晶圓可經對準且接合至就像素大小及像素間距而言與LED晶圓相容之一背板。在此處,可使用諸如雷射搬開或蝕刻之各種程序移除LED晶圓基板。 圖9B圖解說明一LED顯示器之一製作程序,該製作程序包含一裝置基板801與一裝置層805中由頂部觸點802界定之微型裝置之整合程序及將裝置基板801接合至一系統基板803。使用形成於裝置層805之頂部上之頂部觸點802界定微型裝置,該等微型裝置可接合且轉移至具有對應且經對準接觸墊804之系統基板803。舉例而言,該等微型裝置可係具有由其頂部觸點802之區使用上文所闡釋之任何方法界定之大小的微型LED。系統基板803可係具有用以驅動個別微型LED之電晶體電路之一背板。在此程序中,藉由乾式蝕刻及鈍化層隔離LED裝置。裝置之完全隔離可在作用層或功能層中形成缺陷,從而降低效率且強加不均勻性。由於微型裝置之區之周界隨著裝置變小而更大,因此缺陷之效應變得更顯著。在一項實施例中,在不蝕刻作用區且使用側嚮導電操縱之情況下將一單片LED裝置轉換成個別微型LED。因此,在微型LED內不存在形成缺陷之側壁。藉此可使跨越LED陣列之環繞壁延伸,直至其對周邊LED裝置不具有任何效應為止。另一選擇係,在陣列周圍之一組虛設LED裝置可用於降低作用微型LED裝置上之周邊壁之效應。此技術亦可用於阻止或減少穿過側壁之電流。 在圖9C中所圖解說明之另一實施例中,可製作一LED晶圓使得裝置層805包含在一基板801上之一第一經摻雜導電(例如,一n型)層852及作為頂部層之第二經摻雜導電層(例如,p型層) 854以及在其之間的單片作用層856。每一觸點802界定一照射區860。可操縱第二經摻雜導電(例如,p型)層854之厚度及電導率以控制穿過裝置之側嚮導電。在LED結構製作期間可藉由蝕刻經預沈積導電層854或藉由沈積一更薄第二(例如,p型)導電層854而進行此操作。對於該蝕刻方法,可使用一乾式蝕刻程序達成準確厚度控制。另外,可藉由層摻雜位準修改第二(例如,p型)層854之材料結構以增加層之側向電阻。第二經摻雜導電層854不必須限於p型層且可延伸至LED結構中之其他頂部層。作為此修改之一結果,照射區860可單獨由在p型膜854之頂部上之所沈積接觸層802之區界定。 在圖9D中所圖解說明之另一實施例中,為進一步限制側向照射,可完全地或部分地蝕刻在兩個毗鄰像素之間的第二經摻雜導電層(例如,p層) 854。可在於諸如乾式蝕刻之一程序中沈積接觸層(例如,觸點802)之後進行此程序步驟。在此情形中,接觸層802可用作用於蝕刻第二導電層854之一遮罩。較佳地,目前結構限制或消除像素之壁鈍化,此產生在晶圓之一特定區中之更高數目個像素或更高每英吋像素(PPI)。此亦可轉化為更少程序步驟及更低製作成本(與具有壁鈍化之完全經隔離LED相比較)。 在圖9E中所圖解說明之另一實施例中,一LED晶圓結構由頂部觸點802及一經細分第二經摻雜導電(例如,p型)層854界定,經細分第二經摻雜導電(例如,p型)層854包含藉由例如雷射蝕刻而界定之個別區段。在此處,可使用頂部導電材料(例如,GaN)之雷射剝蝕蝕刻部分地或完全地移除第二導電層854 (例如,p型)。在此情形中,雷射通量定義剝蝕速率,且可精確地蝕刻第二導電(例如,p型GaN)層854之任何厚度。此一雷射之一項實例係在紅色或紅外線波長下之一飛秒雷射。在此處,頂部金屬觸點802或其他保護層在雷射蝕刻程序步驟中用作一遮罩。另一選擇係,雷射束大小可使用特殊光學器件來界定以匹配所要蝕刻區域尺寸。在另一實例中,陰影遮罩可用於界定第二導電層854在觸點802之間的區段,亦即蝕刻區域。雷射剝蝕蝕刻亦可擴展至其他層,例如LED結構之作用層856及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852中之至少一者。在此情形中,個別LED裝置可完全地或部分地彼此隔離。在此情景中,可需要藉由沈積介電層而使LED經蝕刻壁鈍化。 在上文所提及之實施例中,可在藉由接合及移除LED晶圓基板801以連接至背板電路803或任何其他基板或藉由蝕刻基板801而曝露第一導電層852之後形成用於第一導電層852之觸點865 (例如,n層觸點)。在此實施例中,第一(例如,n型)層觸點865可係使得光照射能夠穿過其之一透明導電層。在此實施例中,第一(例如,n型)層觸點865對於經接合LED之全部或一部分可係共同的,如圖9F中所展示,圖9F圖解說明一LED晶圓,如前文尤其參考圖9C至圖9E所闡述,其中移除基板801且用一共同透明n觸點865替換基板801,且將觸點802接合至背板結構803之接合墊804。在其中LED裝置結構生長於一半導體緩衝層(舉例而言,替代基板801之一未經摻雜GaN基板)之情形中,在LED轉移程序之後,可移除此緩衝層以接達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852。在圖9F中所展示之實施例中,使用諸如乾式/濕式蝕刻之程序移除整個GaN緩衝層。如圖9G中所論證,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852可經由交替介電區段871與經摻雜導電區段(例如,n型) 872之一層連接至共同電極865,其中導電區段872疊加在一對應觸點802上方,從而界定照射區。第二導電(例如,p型)層854可連接至觸點802。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例如,n型)層852及第二(例如,p型)層854兩者皆可連接至一控制電極(例如,865)或一背板(例如,803)以用於進一步像素化。 圖10A圖解說明具有由接合至一系統基板904之頂部觸點903界定之微型裝置的一整合式裝置900,系統基板904可包含接合墊905。一共同電極906可形成於該結構之頂部上。在轉移且接合裝置層902 (其包括一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一第二導電(例如,p型)層及在其之間的一作用層)之後,可在該結構上沈積一共同頂部電極906。對於某些光學裝置層,共同頂部電極906可係一透明或一反射導電層。該第二導電(例如,p型)層可在沈積頂部觸點903之前經薄化以減少光散射效應。另外,具有交替第一導電材料區段(n型)與介電區段之一堤岸結構可用於界定像素,其中堤岸(介電層)之壁係不透明或反射層,如參考圖9G所闡述。 參考圖10B,在一替代實施例中,LED晶圓900包含一緩衝(例如,介電)層908及延伸穿過緩衝層908從而與裝置層902 (例如,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接觸之一或多個共同金屬觸點910 (例如,n接觸導通體)。整合式裝置900’包含由頂部觸點903界定之微型裝置,理想地使用接觸墊905將頂部觸點903接合至一系統基板904。共同電極910可在裝置層902之邊緣處且穿過裝置層結構902之頂部上之緩衝層908而形成。如所展示,在邊緣周圍圖案化緩衝層908,藉此導通體延伸穿過緩衝層908以對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製作金屬觸點。整合式裝置層結構902之頂部層可係具有低電導率之一層。舉例而言,頂部層可係在裝置層902之生長期間使用之一緩衝層。在此情形中,可藉由舉例而言在結構之避免頂部緩衝層之邊緣處製成穿過緩衝層908之導通體而形成共同電極910。 參考圖10C,一經轉移LED晶圓900’’包含具有一經圖案化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之一裝置層902。一作用層及一p型層在n型層下方,如前文中所闡述。為進一步減少側向光傳播或調整裝置界定,藉由以下方式圖案化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部分地或完全地移除第一導電層從而使用與前文金屬觸點910相同之結構在第一導電區段之間形成敞開通道凹槽907。另一選擇係,可減小第一導電層之厚度。可藉由在裝置層結構902之頂部上沈積一透明導電層而形成第一(例如,n型)觸點。具有由頂部觸點903界定之微型裝置之整合式裝置900’’可接合至一系統基板904。圖案化裝置層結構902之頂部以將微型裝置電隔離。可圖案化或調變其他層(例如,作用及第二導電裝置層902’)以進一步將微型裝置電及/或光學隔離。 圖10D及10E圖解說明具有裝置層902之一經圖案化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之一經轉移LED晶圓之另一實施例。在其中存在緩衝層908之情形中,緩衝層908及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兩者皆圖案化有在經疊加第一導電層區段及緩衝層區段之間的敞開通道凹槽907。在一項實施例中,可進一步處理經圖案化凹槽907且用改良穿過經圖案化區之光傳播之一材料填充經圖案化凹槽907。此之一實例係用以抑制全內反射之表面粗糙化及用以阻止凹槽907中之垂直光傳播之一反射材料。整合式裝置900’’’包括由經由接合墊905接合至一系統基板904之頂部觸點903界定之微型裝置。圖案化該結構之頂部以將微型裝置電及光學隔離且在裝置層結構902之邊緣處形成共同觸點910。若存在緩衝層908,則為隔離微型裝置,亦需要圖案化或調變緩衝層908。類似於圖10B中所展示之實施例,可舉例而言在作用層結構902之邊緣處透過緩衝層908中之導通體形成共同觸點910。另外,可在經圖案化緩衝層908或導電層902之頂部上沈積彩色轉換層(或彩色濾光器層)以形成一彩色顯示器。在一個情形中,可藉由亦可係反射之一堤岸結構將彩色轉換層(彩色濾光器層)分開。 圖10F中所圖解說明之一整合式裝置900’’’’包含由接合至一系統基板904之頂部觸點903界定之微型裝置,整合式裝置900’’’’具有形成於位於毗鄰微型裝置之間的凹槽907中之光學元件914。如所展示,敞開通道凹槽907可由一層或一光學層堆疊914填充以改良經隔離微型裝置之效能。舉例而言,在光學微型裝置中,光學元件914可包括某種反射材料以在一垂直方向上更佳地耦出由微型裝置產生之光。 圖10G圖解說明包含裝置層902之一經轉移LED晶圓900’’’’’之另一實施例,裝置層902包括一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921、一第二導電(例如,p型)層922及在其之間的一單片作用層923。第二導電層922使用觸點903及在背板904上之對應接觸墊905電連接至背板904。圖案化第一導電層921及緩衝層908以在凸起第一導電層部分之間形成敞開通道凹槽907。如前文所闡述,凹槽907可包含光管理元件914 (例如,反射材料)以垂直引導光且阻止微型裝置之間的散射。 在其中顯示器像素係單個裝置LED之LED顯示器應用中,每一LED應接合至控制流動至LED裝置中之電流之一驅動電路。在此處,驅動電路可係習用地在LCD或OLED顯示器面板中使用之一TFT (薄膜電晶體)背板904。由於典型像素大小(10 µm至50 µm),因此可以一晶圓層級縮放比例來執行接合。在一實施例中,一LED晶圓包括經對準且接合至背板904之經隔離個別LED裝置,背板904就像素大小及像素間距而言與LED晶圓(例如,900’、900’’)等相容。在此處,可使用諸如雷射搬開或蝕刻之各種程序移除LED晶圓基板。在此實施例中,藉由乾式蝕刻及鈍化層隔離LED裝置係重要的。 在圖10H中所圖解說明之另一實施例中,用第二導電(例如,n型)層922作為頂部層來製作原始LED晶圓。在使用觸點903及接觸墊905將第二導電層922接合至背板904之後,移除原始基板從而曝露第一觸點(p層) 921。操縱第一導電(例如,p型)層921之厚度及電導率以控制側嚮導電。在LED裝置層結構902製作期間可藉由蝕刻所沈積第一導電(例如,p型)層921或藉由沈積形成交替第二導電層區段921a與介電層區段925之一較薄p層而進行此操作。對於蝕刻情景,可使用乾式蝕刻程序達成一準確厚度控制。另外,可就層摻雜位準而言來修改第一導電(例如,p型)層921之材料結構以形成交替高及低經摻雜第二導電層區段921a從而增加該層之側向電阻。對頂部層之修改不限於第一導電(例如,p型)層921且可擴展至一LED裝置層結構902中之其他頂部層。作為此修改之一結果,照射區可單獨由在p型膜之頂部上之所沈積導電層區界定。 為進一步限制側向照射,可完全地或部分地蝕刻在兩個毗鄰像素之間的第二導電(例如,n型)層922。可在導電層沈積之後在諸如乾式蝕刻之一程序中進行此程序步驟,如在圖9D及圖9E中。在此情形中,接觸層中之觸點903可用作一遮罩。此方案之一個重要優點係消除像素之壁鈍化,此產生在晶圓之一特定區中之更高數目個像素或更高每英吋像素(PPI)。此亦可轉化為較少程序步驟及較低製作成本(與具有壁鈍化之完全經隔離LED相比較)。 圖10H亦展示將一彩色濾光器或彩色轉換層930 (及/或其他光學裝置)整合於頂部電極906之頂部上之一例示性實施例。在此處,可藉由某一堤岸(介電或絕緣材料)結構931將層930之個別彩色濾光器區段分開。堤岸結構931可係反射的或不透明的以用於確保光保留在觸點903上面之發光區中。堤岸結構931可係用於將第二導電層區段921a分開之介電層925之延伸部,如圖10I中所圖解說明。在圖10I之實施例中,頂部共同電極906包含毗鄰於彩色濾光器區段930向上延伸之凹部,該等凹部用於接納延伸穿過第二導電層921及彩色濾光器區段層930兩者之堤岸結構931/介電結構925。 可在彩色轉換及/或彩色濾光器層930之頂部上沈積其他層。圖10H及10I之結構可適用於其他實施例,舉例而言圖9及圖10中之任一者,其中藉助材料修改技術圖案化、薄化或調變n型層、緩衝層及p型層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彩色轉換層930可由材料(諸如磷)及奈米材料(諸如量子點)中之任何一或多者組成。彩色轉換層930可係一毯狀物或覆蓋選定區。在一毯式沈積之情形中,可消除堤岸結構931。若下伏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921之電導率係充足的,則可消除頂部共同電極906。 參考圖10J,堤岸結構931可由第一導電層區段921a替換,第一導電層區段921a自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921延伸。第一導電(例如,n型)層921可充當一共同電極或亦可提供一共同電極906。可存在將共同電極層906之一部分與第一導電層區段921a分開之一介電層以形成進一步像素隔離。可在第一導電層921上沈積彩色轉換層及/或彩色濾光器層930,儘管可使用某些其他緩衝層。彩色轉換/濾光器層930可係導電的從而使得頂部電極906能夠給裝置層923供電,或可毗鄰於彩色轉換/濾光器層930或連同彩色轉換/濾光器層930一起包含一額外導電層935。若具有觸點結構902之第一導電層921之電導率係不充足的,則可在彩色轉換/第一導電層區段921a層之頂部上沈積頂部電極906。頂部共同觸點906可係透明的以使得所產生光能夠通過其,係反射的以使所產生光往回反射穿過結構902,或係不透明的以吸收光且進一步增強像素隔離。 在圖10K中所圖解說明之另一實施例中,可蝕刻第一導電層921以形成柱區段,從而在彩色濾光器區段930之間形成一堤岸。柱區段之側壁之頂部及若干部分可由頂部電極906、反射層或不透明層覆蓋。可用彩色轉換及/或彩色濾光器層930填充第一導電層921中之穀。可僅在穀之底部處或遍及包含側壁之所有區沈積一額外導電層935 (例如,透明的)以界定發光區。可存在沈積在整個結構902上方之一頂部共同電極906或其他層,其中凸起區段延伸至穀中從而與彩色濾光器層930之額外導電層接觸。可存在將共同電極層906之一部分與第一導電層區段921a分開之一介電層以形成進一步像素隔離。 在圖10L中所圖解說明之另一實施例中,可將一第二裝置層902’轉移且安裝至第一裝置層902之頂部上。第二裝置層902’包含一額外第一導電層921’、一額外第二導電層922’及一額外作用層923’。亦提供額外觸點903’及906’以將電力供應至發光區。堆疊式裝置902及902’可包含在第一裝置層902周圍且在第一裝置902與第二裝置902’之間的一第一平坦化層及/或介電層940以及在第二裝置層902’周圍之一第二平坦化層及/或介電層941。在一項實施例中,首先平坦化第一裝置層902之表面。然後可在第一平坦化層940中打開(例如,蝕刻)用於電導通體945之開口以形成至背板904之觸點。該觸點(亦即,導通體945)可在第一裝置層902之一邊緣處或在第一裝置層902中間。然後在第一平坦化層940之頂部上沈積且圖案化包括跡線及島狀件之第二接觸層903’。最終,將第二裝置層902’轉移至第二接觸層903’之頂部上。該程序可繼續以用於轉移額外裝置層902。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裝置層902之頂部觸點906可與第二裝置層902’之底部觸點903’共用。在此情形中,可消除第一裝置層902與第二裝置層902’之間的平坦化層940。 在圖11A及圖11B中所圖解說明之另一實施例中,經由基板接觸墊或凸塊954將最初製作於一裝置基板950上之一裝置層952安裝在一系統基板958上,基板接觸墊或凸塊954可界定微型裝置照射區。整合式結構中之微型裝置部分地由系統基板958上之接觸凸塊954界定。在此實施例中,裝置層952可不具有用以界定微型裝置區之任何頂部觸點。基板950上之裝置層952藉助由一絕緣(例如,介電)層956分開之一接觸墊或凸塊954陣列接合至一系統基板958。可在金屬接觸墊954與裝置層952之間進行接合。可使用任何接合過程(諸如但不限於熱及/或壓力接合或雷射加熱接合)執行此接合程序。此過程之一優點係在微型裝置轉移至系統基板958期間消除對準程序。微型裝置大小960及間距962部分地由接觸墊/凸塊954之大小界定。在一項實例中,裝置層952可係一藍寶石基板950上之LED層且系統基板958可係一顯示器背板,該顯示器背板具有驅動部分地由該背板上之接觸凸塊界定之個別微型LED所需要之電路。 圖12A及圖12B圖解說明一裝置基板950與一系統基板958之另一整合程序。整合式結構中之微型裝置完全由系統基板958上之接觸凸塊954界定。為精確地界定微型裝置大小960及微型裝置間距962,可在系統基板958上沈積且圖案化(例如,蝕刻)一堤岸層958。可包含在每一接觸墊954周圍之開口之堤岸層958可完全地界定微型裝置大小960及微型裝置間距962。在一項實施例中,堤岸層958可係一黏合劑材料以將裝置層952固定至絕緣層或介電層956,亦即固定至系統基板958。 圖12C圖解說明轉移且接合至系統基板958之整合式裝置基板950,且圖12D圖解說明形成於裝置層結構952之頂部上之一共同頂部電極966。在將微型裝置基板950接合至系統基板958之後,可使用各種方法移除微型裝置基板950,且可在整合式結構952上面形成共同觸點966。在光學微型裝置(諸如但不限於微型LED)之情形中,共同電極966可係一透明導電層或一反射導電層。堤岸結構964可用於消除在於組裝期間由於墊954上之壓力而發生一可能擴散效應之後在毗鄰墊954之間發生一短路之可能性。可在接合之後沈積其他層,諸如彩色轉換層。 圖13A及圖13B圖解說明一整合式結構之另一實施例,其中使用在背板958之邊緣處之一個或複數個接合元件968將一裝置層952安裝在一系統基板958上。在此實施例中,可在背板958之邊緣處使用黏合劑接合元件968以將裝置層952接合至系統基板958或裝置層952之絕緣層956。在一項實施例中,接合元件968可用於將裝置層952暫時固持至系統基板958以用於將接觸墊954接合至裝置層952之程序。在另一實施例中,接合元件968將微型裝置層952永久地附接至系統基板958。 圖14A至圖14C圖解說明裝置基板950與系統基板958之一整合程序之另一實施例,該整合程序具有裝置層952及共同電極966之接合後圖案化。在此實施例中,在轉移至系統基板958之後,裝置層952可經圖案化以在接觸墊954上方包含凸起接觸區段,例如,為導電層之剩餘部分之厚度之1.5倍至3.0倍。可設計且實施圖案化970以將微型裝置電及/或光學隔離。在圖案化裝置層952之後,可在形成於凸起接觸區段周圍及頂部上之裝置層952上沈積共同頂部電極966。在光學裝置(諸如LED)之情形中,共同電極966可係一透明導電層或一反射導電層。 圖15A至圖15C圖解說明裝置基板950與系統基板958之一整合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該整合程序具有接合後圖案化、光學元件及共同電極966形成。如所圖解說明,在類似於圖14A至圖14C而轉移且圖案化裝置層952之後,可在經隔離微型裝置之間沈積及/或形成額外層970以增強微型裝置之效能。在一項實例中,元件970可使經隔離微型裝置之側壁鈍化以有助於在光學微型裝置(諸如但不限於微型LED)之情形中光之垂直耦出。 在圖8至圖10中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及所有其他相關實施例中,可在墊703、712、954、908之間沈積一黑底或反射層,以增加光輸出。一反射層或黑底可係電極之一部分。 在目前所闡釋之方法中,一保護層可最後形成於整合式結構之頂部上以充當一障壁及抗刮性層。而且,一不透明層可在微型裝置之後經沈積且經圖案化以形成像素。此層可位於堆疊中任何地方。開口將允許光僅穿過像素陣列且減少干擾。 可舉例而言藉由蝕刻一晶圓且形成台面結構而形成如本文中所闡述之微型裝置。可使用乾式或濕式蝕刻技術進行台面形成。可採用反應離子蝕刻(RIE)、電感耦合電漿(ICP)-RIE及化學輔助離子束蝕刻(CAIBE)進行晶圓基板之乾式蝕刻。基於氯之氣體(諸如Cl2 、BCl3 或SiCl4 )可用於蝕刻晶圓。可將包含但不限於Ar、O2 、Ne及N2 之載體氣體引入至反應器室中以便增加各向異性蝕刻及側壁鈍化之程度。 參考圖16A至圖16D,一裝置結構1100包含沈積在一晶圓表面1200上之一裝置層1202。在晶圓清潔步驟之後,在裝置層1202上形成一硬遮罩1206。在一實施例中,使用適當沈積技術(諸如電漿增強型化學汽相沈積(PECVD))在裝置層1202上形成一介電層1204 (諸如SiO2 或Si3 N4 )。然後在介電層1204上施加硬遮罩光阻劑1206。在光微影步驟中,在光阻劑層1206上形成一所要圖案。舉例而言,可在介電層1202上形成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後續接著用以在PMMA 1206中形成開口之一直接電子束微影技術。 圖16B圖解說明在介電層1204經蝕刻以在裝置層1202上形成開口以用於後續晶圓蝕刻之情況下之裝置結構1100。可採用具有氯化學之一乾式蝕刻方法來選擇性地蝕刻介電層1204。可引入包含但不限於N2 、Ar、O2 之載體氣體以控制各向異性蝕刻程度。可調整氣體流率及混合比率、載體氣體類型、RF及dc功率以及基板溫度以達成所要蝕刻速率及高各向異性程度。 圖16C圖解說明在晶圓裝置層1202蝕刻步驟之後之台面結構1208及1210。在一項實施例中,可形成具有筆直側壁(例如,垂直於基板1200之上表面)之台面結構1208。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形成具有傾斜側壁(例如,與基板1200之上表面形成一銳角)之台面結構1210。可調整氣體混合比率、反應器中之氣體類型及相關蝕刻條件以便修改側壁之斜率。取決於所要台面結構1208及1210,可形成一筆直、正及負斜率側壁。在一實施例中,在蝕刻步驟期間之側壁鈍化可用於形成一所要側壁輪廓。另外,一清潔步驟可用於自側壁移除鈍化層或原生氧化物。可使用丙酮、異丙醇進行清潔後續接著使用(NH4 )2 及/或NH4 OH進行表面處理。 在一實施例中,可在圖16A至圖16C之台面結構形成之後形成一MIS結構。參考圖17及圖18A至圖18D,用於形成MIS結構之一程序流程1000B包含程序步驟1114及1116,其中在台面結構(例如,1208及1210)上沈積介電層1402及金屬層1404以形成MIS結構。在沈積介電層1402之後,在程序1116中,使用各種方法(諸如熱蒸鍍、電子束沈積及濺鍍)在介電層1402上沈積一金屬膜1404 (圖18A)。在程序步驟1118中,使用光微影步驟在晶圓上形成一所要圖案。在步驟1120中,使用乾式或濕式蝕刻來蝕刻金屬層1404,從而在台面結構之頂部側上在介電層1402上面形成一開口(圖18B)。在步驟1122中,可使用一光微影步驟來界定介電質蝕刻區。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使用經蝕刻金屬層1404作為用於蝕刻介電層1402之一遮罩(圖18C)。在步驟1126中,可在金屬間層1404上沈積一第二介電層1406 (圖18D)。在步驟1128中,可在微型裝置台面結構1208及1210上沈積一歐姆(例如,p型)觸點1408,如圖18E中所展示。在程序步驟1130中,在觸點1408上沈積一厚金屬1410以用於隨後在自同質基板之晶圓搬開程序步驟中將台面結構1208及1210接合至一臨時基板。 圖18A圖解說明沈積在台面結構上以形成一MIS結構之介電層1402及金屬層1404。可使用各種介電層1402,介電層1402包含但不限於Si3 N4 及氧化物,諸如SiO2 、HfO2 、Al2 O3 、SrTiO3 、經Al摻雜TiO2 、LaLuO3 、SrRuO3 、HfAlO及HfTiOx 。介電層1402之厚度可係幾奈米高達一微米。可使用諸如CVD、PVD或電子束沈積之各種方法來沈積介電層1402。在一實施例中,可使用原子層沈積(ALD)方法來沈積一高k氧化物介電層1402。ALD使得極薄且高K介電層能夠形成於晶圓上。在介電氧化物層之ALD沈積期間,將前體順序地引入於反應室中以形成一薄絕緣體層。用於金屬層1404之金屬前體包含鹵化物、烷基及烷氧化物以及貝他二酮。可使用水、臭氧或O2提供氧氣。取決於程序化學,可在室溫下或在升高溫度下進行介電膜沈積。亦可使用三甲基鋁(TMA)及水前體進行Al2 O3 之沈積。對於HfO2 ALD沈積,可使用HfCl4 及H2 O前體。金屬電極1410用作用於裝置中之電場調變之偏壓觸點。金屬觸點1408包含但不限於Ti、Cr、Al、Ni、Au或金屬堆疊層。 圖18B圖解說明具有使用一光微影步驟形成之一圖案之晶圓。圖18C圖解說明具有例如使用氟化學來乾式蝕刻之一介電層1402之晶圓。用於蝕刻介電層1402之一蝕刻停止可係台面結構1208及1210之頂部表面。如圖18D中所圖解說明,可在金屬間層1404上沈積第二介電層1406以用於後續p觸點沈積以便阻止與裝置功能電極1408及1410之短路。隨後,可蝕刻在台面結構之頂部上之第二介電層1406以在台面結構之頂部表面上形成一開口。 參考圖18E,然後可在台面結構上沈積歐姆(例如,p型)觸點1408以使得來自外部電力源之電力能夠輸入至微型裝置。可使用熱蒸鍍、濺鍍或電子束蒸鍍來沈積觸點1408。Au合金(諸如Au/Zn/Au、AuBe、Ti/Pt/Au、Pd/Pt/Au/Pd、Zn/Pd/Pt/Au、Pd/Zn/Pd/Au)亦可用於觸點1408。後續圖案化步驟自非想要區移除金屬,從而允許觸點1408僅形成於台面結構之頂部表面上。可在觸點148上沈積一厚金屬1410以用於隨後在自同質基板之晶圓搬開程序步驟中將台面結構接合至臨時基板。 本發明之範疇不限於LED。可使用此等方法來界定任何垂直裝置之作用區。可使用不同方法(諸如雷射搬開(LLO)、研磨、濕式/乾式蝕刻)來將微型裝置自一個基板轉移至另一基板。可首先將微型裝置自一生長基板轉移至另一基板且然後轉移至系統基板。此外,目前裝置不限於任何特定基板。可對n型層或p型層應用所提及方法。對於實例性LED結構,以上n型層及p型層位置不應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儘管一MIS結構在此文檔中經揭示為操縱微型裝置中之電場以用於操縱垂直電流流動之方法,但可出於此目的而實施其他結構及方法。在一實施例中,可使用一浮動閘極作為一電荷儲存層或導電層來進行電場調變。圖19圖解說明具有一浮動閘極結構之一微型裝置1500之一例示性實施例。該結構包括可用不同方法來充電以加偏壓於MIS結構之一浮動閘極1514。一種方法係使用光源。另一方法係使用用一介電層1516與浮動閘極1514隔離之一控制閘極1512。偏壓控制閘極1512使得電荷能夠儲存於浮動閘極1514中。浮動閘極1514中之所儲存電荷操縱裝置中之電場。當透過功能電極1502及1504加偏壓於微型裝置1500時,電流垂直流動從而引起光產生。微型裝置1500中之經操縱電場限制側向電流流動從而引起光產生之增強。 圖20圖解說明具有一浮動閘極電荷儲存層1514之微型裝置1500之一示意性結構。作為一實例,所圖解說明微型裝置1500包含成角度側壁,但微型裝置1500可包含不同(例如,垂直地、負向地及正向地)成角度側壁。首先,在微型裝置1500上形成一薄介電層1516。介電層1516之厚度可介於5 nm與10 nm之間以達成電荷透過介電層1516之量子機械穿遂。可使用基於氧化物或氮化物之介電材料來形成薄介電層1516,包含但不限於HfO2 、Al2 O3 、SiO2 及Si3 N4 等。可在薄介電層1516上形成浮動閘極1514。浮動閘極1514可作為一電荷儲存層由薄多晶矽或金屬層形成。在另一實施例中,可用介電材料替換浮動閘極1514以形成一電荷捕獲層。浮動閘極1514中之介電質可與薄介電質1516相同或係一不同層。可藉由諸如離子植入之不同技術給浮動閘極1514之介電層充電。包含但不限於HfO2 、Al2 O3 、HfAlO、Ta2 O5 、Y2 O3 、SiO2 、Tb2 O3 、SrTiO3 及Si3 N4 之介電材料或者用以形成一層堆疊之不同介電材料之組合可用於電荷捕獲層。在另一實施例中,半導體或金屬奈米晶體或石墨烯可用作電荷捕獲層。包含但不限於Au、Pt、W、Ag、Co、Ni、Al、Mo、Si及Ge之奈米晶體可用於給捕獲位點充電。奈米晶體形成經隔離捕獲位點。此又減少由於缺陷存在於薄介電層1516上而發生電荷洩漏之機會。另外,若電荷自一個奈米晶體洩漏,則其將不影響毗鄰位點,此乃因該等位點彼此隔離。在浮動閘極或電荷捕獲層1514之頂部上,一第二厚介電層1518隔離浮動閘極1514以便阻止電荷洩漏。第二介電層1518可由具有10 nm至90 nm之厚度之各種介電材料(包含但不限於HfO2 、Al2 O3 、HfAlO、Ta2 O5 、Y2 O3 、SiO2 、Tb2 O3 、SrTiO3 )製成。在第二介電層1518之頂部上,提供一控制閘極1512,控制閘極1512負責給浮動閘極1514充電。控制閘極1512可由一或多個導電層(諸如金屬、透明導電氧化物、聚合物等)組成。 參考圖21,在一微型裝置1500之側壁上形成一浮動閘極結構之一程序流程2000包含形成微型裝置1500之一第一步驟1600,例如,如在前文所闡述之方法中之任一者中。在步驟1600期間,藉由圖案化或藉由選擇性生長而形成微型裝置1500。在步驟1602期間,將裝置1500轉移至一臨時或系統基板。在步驟1604期間,在微型裝置1500上形成薄介電層1516。在步驟1606中,在薄介電層1516上形成浮動閘極或電荷捕獲層1514。在步驟1608期間,在浮動閘極1514上形成第二厚隔離介電層1518。在步驟1610中,在厚介電層1518上形成控制閘極1512。在步驟1612中,在該結構上形成一保護層。可在不影響最後結果之情況下改變此等程序中之此等步驟之次序。而且,每一步驟可係幾個較小步驟之一組合。舉例而言,可在將微型裝置1500自供體基板轉移至接收器基板之程序之前形成該結構。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在微型裝置轉移程序之前形成浮動閘極結構之部分且可在轉移步驟之後完成該浮動閘極結構。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在微型裝置轉移步驟之後形成整個浮動閘極結構。 因此,形成具有一浮動閘極或電荷捕獲結構之一微型裝置之一程序包括: 形成包含一功能電極之微型裝置;及 在該微型裝置之一第一側壁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或一電荷捕獲層。 另外,該程序可包含在該第一介電層上形成一浮動閘極層或一電荷捕獲層。 另外,該程序可包含在該浮動閘極或電荷捕獲層上形成一第二介電層。 另外,該程序可包含在該第二介電層上形成一控制閘極。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該第一介電層之厚度可介於5 nm至10 nm之間以達成電荷透過其之量子機械穿遂。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該第二介電層之厚度可介於10 nm與90 nm之間以隔離浮動閘極以便阻止電荷洩漏。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該浮動閘極可作為一電荷儲存層由多晶矽或金屬層組成。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該電荷捕獲層包括半導體奈米晶體、金屬奈米晶體或石墨烯。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該等奈米晶體可選自由以下各項組成之群組:Au、Pt、W、Ag、Co、Ni、Al、Mo、Si及Ge。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進一步包括加偏壓於控制閘極及功能電極以產生一電場從而使得電荷能夠透過薄介電層自微型裝置中之一電荷輸送層注入至浮動閘極中。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該電荷注入包括富爾-諾罕(Fowler-Nordheim)穿遂或熱電子注入機制。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可藉由電荷輸送層之光激發進行電荷注入。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電荷注入包括將微型裝置曝露於紫外光,從而產生克服電荷輸送層與第一介電層之間的一電位障壁之高能電荷。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浮動閘極或電荷捕獲層包括兩個不同介電層之一組合。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一第一電極觸點在微型裝置之一個側上自微型裝置之一底部接觸層延伸;一第二電極觸點自微型裝置之一頂部接觸層向上延伸;且一第三電極觸點在微型裝置之另一側上自浮動閘極向上延伸。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三電極觸點自微型裝置之一相同側向上延伸。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三電極觸點自微型裝置之一相對側向上延伸。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電極觸點自微型裝置之相對頂部及底部表面向外延伸。 因此,形成具有一浮動閘極或電荷捕獲結構之一微型裝置之另一程序包括: 形成包含一功能電極之微型裝置;及 在該微型裝置之一第一側壁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或一電荷捕獲層。 另外,該程序可包含給第一介電層充電。 該程序可包含在經充電第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二介電層。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給第一介電層充電之步驟包括進行離子轟擊從而在第一介電層之一表面上形成固定未中和電荷。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離子選自由以下各項組成之群組:鋇、鍶、碘、溴及氯。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進一步包括將半導體離子植入於第一半導體層中以形成一電荷捕獲層。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中該等半導體離子可選自由Si+及Ge+組成之群組。 該程序之一替代實施例,其進一步包括將第一介電層退火以消除在離子轟擊之後介電層上之壓力,且亦使得離子能夠擴散至第一介電層中。 因此,形成具有經增強側壁之一微型裝置之另一程序包括:形成包含一功能電極之微型裝置;及藉由在與側壁相比較具有不同能帶圖之一第一側壁上沈積半導體層而在側壁處形成一本質電荷介面。 參考圖22,可採用各種方法來給一浮動閘極或電荷捕獲層1714充電。在一項實施例中,加偏壓於一控制閘極1706及功能電極1702或1704中之一者,使得所產生電場允許電荷1708透過薄介電層1716自微型裝置1700中之經高度摻雜電荷輸送層注入至浮動閘極1714中。電荷注入可係富爾-諾罕穿遂或熱電子注入機制。在熱電子注入之情形中,可藉由施加高電壓偏壓而進行電荷注入,因此能量電荷可克服電荷輸送層與薄介電層1716之間的電位障壁。在另一實施例中,可藉由電荷輸送層之光激發而進行電荷注入。在此情形中,裝置1700可曝露於紫外光,從而產生可克服電荷輸送層與薄介電層1714之間的電位障壁之高能電荷。 在圖23中所圖解說明之另一實施例中,形成於第一薄介電層1816上之一浮動閘極或電荷捕獲層1810可係兩個不同介電層之一組合。一偏壓控制閘極1806使得能夠給一中間介電層1808充電。經充電中間介電層1808在浮動閘極或電荷捕獲層1810上形成具有相反符號之影像電荷。藉助此技術,浮動閘極1810可經控制為正或負,從而允許電場傳播方向自微型裝置側壁向內或向外。 在圖24中所圖解說明之另一實施例中,可在不使用一控制閘極之情況下形成一電場調變結構。在一微型裝置1900之側壁上形成一介電層1908。可藉由離子轟擊或植入而永久地給所形成介電層1908充電,從而形成一電荷層1906。電荷層1906可在介電層1908之任一側或中間。包含但不限於HfO2 、Al2 O3 、HfAlO、Ta2 O5 、Y2 O3 、SiO2 、Tb2 O3 、SrTiO3 及Si3 N4 之介電材料或者用以形成一層堆疊之不同介電材料之組合可用於電荷捕獲層1906。離子轟擊在經充電層1906中形成固定未中和電荷,因此在半導體之主體中形成一電場。離子可係正的或負的,諸如鋇及鍶、碘、溴、氯等。另外,亦可植入諸如Si+及Ge+之半導體離子以形成一電荷捕獲層。在離子植入之後,可將介電層1908退火以消除在離子轟擊之後介電層1908上之壓力,且亦使得電子能夠擴散至介電層1908中。在離子植入及後續退火之後,形成一厚介電層1908作為一隔離及保護層。介電層1908中之固定改變操縱半導體/介電層介面處之電場,從而將半導體中之電荷自介面朝向裝置1900之中間拉動從而限制側向電流流動。在此處,可直接在介電層1908中進行離子/電荷植入。在形成充電層1906期間可在介電層1908與微型裝置1900之間使用一障壁層來保護微型裝置1900免受高能量離子粒子影響。 參考圖25A至圖25D,在與加偏壓於一微型裝置2010上之一MIS結構2016相關之另一實施例中,可使一微型裝置2010之電極2012、2014在MIS閘極上方(該閘極可係一實際層,例如導電層,或僅用以固持電荷之一介電或其他材料中之一位置)延伸,而一介電層2018a將MIS偏壓閘極與微型裝置電極2012分開。參考圖25A,微型裝置2010之觸點2012及2014可向上延伸。為形成此等裝置之一MIS結構2016 (亦即,包含一閘極(例如,導電層)及一介電層),至MIS閘極之一MIS觸點2022亦向上延伸。此結構可簡化將微型裝置2010整合至一接收器基板中之程序,如可針對MIS觸點2022以及微型裝置觸點2012及2014兩者使用類似接合或耦合程序。為避免微型裝置2010層與MIS 2016閘極之間的一短路,沈積一介電層2020a。介電層2020a可係MIS結構之一部分或經獨立沈積之一單獨介電層。另外,為避免在接合微型裝置2010及/或將微型裝置2010整合至一系統(接收器)基板中期間發生短路,一或多個介電層2018a及2018b可覆蓋MIS結構2016。為針對電極2012及2014中之一者形成至微型裝置2010之觸點,可移除或打開(例如,蝕刻)介電層2020b。介電層2020b可與介電層2018b、2020a及2018a中之任何一或多者或一單獨層整體相同。觸點2014、2022、MIS 2016與微型裝置2010之間的空間可填充有不同類型之材料,諸如聚合物、介電質等。填充劑可與介電層2018a及2018b相同或不同。MIS觸點2022及微型裝置觸點2014之位置相對於微型裝置2010可係不同的或在其任一側上對稱地定位。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使用一經充電層形成MIS結構且因此將不需要MIS觸點2022。 圖25B圖解說明具有位於其相對側上之MIS觸點2022及微型裝置底部觸點2014之微型裝置2010之一俯視圖。在圖25C中所論證之另一實施例中,MIS觸點2022及微型裝置底部觸點2014位於微型裝置2010之同一側上。在此情形中,介電層2020a及2020b可係相同層2020。在圖25D中所圖解說明之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MIS觸點2022及微型裝置底部觸點2014位於微型裝置2010之兩個相鄰側上。微型裝置2010可具有其他剖面形狀,諸如圓圈,且可修改前文所提及之位置以適應微型裝置形狀。介電質2018及2020可係不同層之一堆疊,且導電(閘極)層可係金屬、任何其他導電材料或不同材料之堆疊。 圖26圖解說明微型裝置2010之另一實施例,其中用於MIS電極2022之觸點及裝置觸點(或墊) 2012中之一者可定位於微型裝置2010之一第一側(例如,頂部)上,且微型裝置之至少一個觸點2014在不同於微型裝置2010之第一側之一第二側(例如,對面或底部)上。 在不同實施例中,介電層2018及2020可係不同層之一堆疊或一單個層。在一項實施例中,首先可使用一薄ALD (原子層沈積)介電層且可然後使用一或若干PECVD所沈積介電(例如,SiN)層來確保更佳覆蓋以用於避免在接觸層及電極層之邊緣及拐角處發生短路。 可藉由能帶工程設計而形成微型裝置2010之偏壓。使用具有不同能帶結構之不同層可形成一固有電位,該固有電位可加偏壓於微型裝置2010之邊緣(側壁或頂部及底部表面)。在此處呈現用於MIS結構2016之其他偏壓及整合方法可與微型裝置結構2010一起使用,微型裝置結構2010具有至在同一層級處或在同一平面中之電極2012或2014之觸點。 圖27至圖30中所圖解說明之以下實施例包含光電子裝置陣列,其中可藉由形成歐姆接觸層之島狀件且將一分開墊陣列接合至歐姆接觸層而形成像素化。該等島狀件可比該等墊小。可圖案化在歐姆層之後之半導體層中之某些半導體層。在某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層之圖案化遵循與歐姆層之島狀件相同之圖案。 參考圖27(a),在一裝置基板2020之頂部上沈積不同導電及作用層2022,後續接著其他導電層或阻擋層2024。第一導電層2024可係p型、n型或本質的。為形成像素化裝置,可將第一導電層2024之電導率調變至更高效能電連接性之島狀件中。該等島狀件可小於像素大小(例如,墊2032)之例如½至1/10,或更小,藉此至少1至10、較佳地2至8且更佳地多於4個島狀件接觸每一接觸墊2032。在一項實施例中,該等島狀件介於1立方奈米至100立方奈米之間。在一個方法中,可例如透過微影、沖印及其他方法圖案化第一導電層2024或第一導電層之一部分。在另一實施例中,在第一導電層2024上沈積一極薄島狀件層2026且然後理想地將極薄島狀件層2026退火。退火程序可係熱的或光學的或其一組合。可在周圍條件、真空或不同氣體中進行退火。在一項實施例中,島狀件層2026可包括ITO、金、銀、ZnO、Ni或其他材料。可藉由各種手段(諸如電子束、熱、濺鍍等)來沈積島狀件層2026。在形成島狀件2026-i之後,包含墊2032且可包含驅動電路之一墊基板2030接合至具有島狀件2026-i之表面。該接合可係熱壓縮、熱/光學固化黏合劑、共熔等。在一項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2024可包括變化材料。在一實施例中,可沈積第一導電層2024之一部分以包含島狀件層2026,且另一部分係接合墊2032之一部分。舉例而言,在GaN LED之情形中,p歐姆觸點由Ni及Au組成。在一個情形中,層2026可包含Ni及Au兩者。在另一情形中,層2026僅包括Ni,且墊2032 (例如)包含在介面處之一Au層。在接合之後,施加至樣本之壓力及熱將輔助將該等樣本擴散至單獨層中且形成一經改良歐姆觸點。 在墊2032之間可填充有多樣類型之填充劑以增強接合程序之可靠性。填充劑可包含諸如聚醯胺、經熱/光學退火之黏合劑等材料。 隨後,可移除裝置基板2020,且可曝露裝置層2022之一第二接觸層。該第二接觸層然後可經歷前文所提及之程序步驟(例如,圖8至圖10)中之任一者,以提供頂部觸點,例如一頂部接觸墊陣列及/或一共同電極。另一選擇係,利用裝置基板2020作為共同電極。 圖28圖解說明一微型裝置結構,其中在基板2020之頂部上沈積不同導電及作用層2022後續接著其他導電層或阻擋層2024。第一導電層2024可係p型、n型或本質的。為形成像素化裝置,將第一導電層2024之電導率調變(例如,形成)至更高效能電連接性之單獨島狀件中。該等島狀件可小於像素大小(例如,墊2032)之例如½至1/10,或更小,藉此至少1至10、較佳地2至8且更佳地多於4個島狀件接觸每一接觸墊2032。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島狀件之高度及寬度介於1 nm與100 nm之間。在一項實施例中,可例如透過微影、沖印及其他方法圖案化第一導電層2024或第一導電層2024 之一部分。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在第一導電層2024之頂部上沈積一極薄島狀件層2026且將極薄島狀件層2026退火。退火程序可係熱的或光學的或其組合。可在周圍條件、真空或不同氣體中進行退火。在一項實施例中,島狀件層2026可由ITO、金、銀、ZnO、Ni或其他金屬或導電材料中之任何一或多者組成。可藉由不同手段(諸如電子束、熱、濺鍍等)沈積島狀件層2026。除形成島狀件2026-i之外,亦可將頂部導電層2024分開(例如,蝕刻)成一不同組導電層島狀件2024-i。島狀件2026-i可充當一硬遮罩或可使用一新遮罩來蝕刻頂部導電層2024且形成導電層島狀件2024-i。舉例而言,在GaN之情形中,島狀件2026-i可由Ni組成,該Ni係用於蝕刻第一導電(例如,p-GaN)層2024之一自然硬遮罩,從而例如使用一電感耦合電漿(ICP)蝕刻劑形成導電層島狀件2024-i。可部分地或完全地蝕刻第一導電層2024。舉例而言,頂部導電層2024可包含一p層及一阻擋層兩者。在該情形中,可蝕刻p層且可單獨留下阻擋層。 在形成島狀件2026-i之後,將包含墊2032且可包含驅動電路之基板2030接合至具有島狀件2026-i之表面,參見圖28(d)。該接合可係熱接合、熱/光學固化黏合劑、共熔等。在一項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2024可含有變化材料。在此情形中,可沈積第一導電層2024之一部分作為島狀件層2026且另一部分可係接合墊2032之一部分。舉例而言,在GaN LED之情形中,島狀件層2026 (例如,p歐姆觸點)可由Ni及Au中之一或多者組成。在一項實施例中,島狀件層2026可包括Ni及Au兩者。在另一實施例中,島狀件層2026可僅包括Ni,且墊2032包含在介面處之一Au層。在接合之後,施加至樣本之壓力及熱將輔助擴散單獨層且形成一經改良歐姆觸點。 隨後,可移除裝置基板2020,且可曝露裝置層2022之一第二接觸層。該第二接觸層然後可經歷前文所提及之程序步驟(例如,圖8至圖10)中之任一者,以提供頂部觸點,例如一頂部接觸墊陣列及/或一共同電極。另一選擇係,利用裝置基板2020作為共同電極。 參考圖29,一替代方法包含來自圖27及圖28之所有前文所提及之步驟,且進一步包含沈積在島狀件2024-i之間、在島狀件2024-i之側壁上或在島狀件2024-i之頂部上之一額外鈍化層2028。鈍化層2028可包括一ALD (例如,介電)層、一PECVD (例如,介電)層或一聚合物。墊2032之間的區可填充有不同填充劑以增強接合程序之可靠性。該等填充劑可由各種不同材料(諸如聚醯胺、經熱/光學退火黏合劑等)組成。 隨後,可移除裝置基板2020,且可曝露裝置層2022之一第二接觸層。該第二接觸層然後可經歷前文所提及之程序步驟(例如,圖8至圖10)中之任一者,以提供頂部觸點,例如一頂部接觸墊陣列及/或一共同電極。另一選擇係,利用裝置基板2020作為共同電極。 圖30圖解說明其中可在第一導電層2024與裝置層2022之作用層之間形成一額外結構(若干層) 2029之一實施例。亦可在裝置層2022之後沈積鈍化層2028。鈍化層2028可使某些缺陷2029A鈍化,諸如尾隨錯位。然後可圖案化鈍化層2028 (圖30a)或可自表面移除鈍化層2028 (圖30b)。之後可沈積第一導電層2024。鈍化層2028可由一ALD、PECVD、有機或聚合物層組成。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使用一不同電漿處理(諸如氮、氧或氫電漿)來形成表面鈍化。 雖然本發明易於發生各種修改及替代形式,但已在圖式中以實例方式展示且在本文中詳細闡述具體實施例或實施方案。然而,應理解,本發明並不意欲限於所揭示之特定形式。而是,本發明將涵蓋屬如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界定之本發明精神及範圍內之所有修改、等效內容及替代方案。
100‧‧‧微型裝置/裝置102‧‧‧功能觸點104‧‧‧功能觸點106‧‧‧電流108‧‧‧洩漏電流110‧‧‧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112‧‧‧電極/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200‧‧‧第一步驟/步驟202‧‧‧步驟204‧‧‧步驟204-1‧‧‧步驟204-2‧‧‧步驟206‧‧‧步驟208‧‧‧步驟210‧‧‧步驟300‧‧‧系統基板/接收器基板302‧‧‧電路層304‧‧‧接觸墊306‧‧‧微型裝置400‧‧‧系統基板402‧‧‧電路層404‧‧‧連接墊406‧‧‧微型裝置408‧‧‧介電層/層410‧‧‧介電層412‧‧‧導電層414‧‧‧導電層416‧‧‧導電層418‧‧‧導通體420‧‧‧圖案化開口422‧‧‧圖案化開口424‧‧‧圖案化開口426‧‧‧共同電極500‧‧‧系統基板502‧‧‧電路層504‧‧‧微型裝置506‧‧‧連接墊/接觸墊510‧‧‧介電層512‧‧‧導電層/經延伸電極516‧‧‧介電層518‧‧‧頂部介電層/介電層532‧‧‧導通體540‧‧‧延伸部541‧‧‧頂部電極/電極542‧‧‧頂部電極550‧‧‧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552‧‧‧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554‧‧‧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556‧‧‧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560‧‧‧供體基板/中間基板/原始基板600‧‧‧系統基板602‧‧‧電路層604‧‧‧微型裝置/裝置606‧‧‧連接墊610‧‧‧介電層/絕緣層612‧‧‧導電層/經延伸電極614‧‧‧連接墊/接觸墊/底部電極616‧‧‧介電層618‧‧‧介電層/電極/金屬-絕緣體-半導體電極620‧‧‧導電金屬導通體621‧‧‧介電層/鈍化層/平坦化層622‧‧‧頂部電極650‧‧‧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652‧‧‧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654‧‧‧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結構660‧‧‧系統基板700‧‧‧裝置基板/基板701‧‧‧裝置層702‧‧‧共同底部電極/共同電極/導電層703‧‧‧接觸墊/導電層/金屬觸點/墊704‧‧‧電壓源705‧‧‧電流/電流流動710‧‧‧基板/共同基板712‧‧‧頂部觸點/頂部接觸墊/觸點/接觸墊/接觸層/頂部金屬觸點/導電層/頂部接觸區/墊712-1‧‧‧介電質712-2‧‧‧接合層714‧‧‧微型裝置/裝置/發光二極體結構/垂直微型裝置/作用裝置區715‧‧‧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716‧‧‧部分地經蝕刻頂部層/頂部導電層/頂部層/導電層/裝置層/閘極電極/浮動閘極717‧‧‧中間絕緣體層/介電層/介電質718‧‧‧微型裝置層/裝置層720‧‧‧調變區/區722‧‧‧頂部導電調變層/導電層/頂部導電層/柱結構723‧‧‧底部半導體層/半導體層750‧‧‧基板/藍寶石基板752‧‧‧第一經摻雜導電層/n型GaN層/n型層754‧‧‧作用層758‧‧‧透明導電層760‧‧‧p型電極762‧‧‧n觸點801‧‧‧裝置基板/基板/發光二極體晶圓基板802‧‧‧頂部觸點/觸點/所沈積接觸層/接觸層/頂部金屬觸點803‧‧‧系統基板/背板電路/背板結構/背板804‧‧‧經對準接觸墊/接合墊805‧‧‧裝置層852‧‧‧第一經摻雜導電層/n型層854‧‧‧第二經摻雜導電層/p型層/經預沈積導電層/第二導電層/p型層/p型膜/第二導電層/第二層856‧‧‧單片作用層/作用層860‧‧‧照射區865‧‧‧觸點/第一層觸點/n型層觸點/共同透明n觸點/共同電極/控制電極871‧‧‧介電區段872‧‧‧經摻雜導電區段/導電區段900‧‧‧整合式裝置/發光二極體晶圓900’‧‧‧整合式裝置/發光二極體晶圓900’’‧‧‧經轉移發光二極體晶圓/整合式裝置/發光二極體晶圓900’’’‧‧‧整合式裝置900’’’’‧‧‧整合式裝置900’’’’’‧‧‧經轉移發光二極體晶圓902‧‧‧裝置層/裝置層結構/整合式裝置層結構/作用層結構/導電層/發光二極體裝置層結構/觸點結構/結構/第一裝置層/裝置/第一裝置902’‧‧‧第二裝置層/裝置/第二裝置903‧‧‧頂部觸點/觸點903’‧‧‧觸點/第二接觸層/底部觸點904‧‧‧系統基板/薄膜電晶體背板/背板905‧‧‧接合墊/接觸墊906‧‧‧共同電極/共同頂部電極/頂部電極/頂部共同電極/共同電極層/頂部共同觸點/頂部觸點906’‧‧‧觸點907‧‧‧敞開通道凹槽/經圖案化凹槽/凹槽908‧‧‧緩衝層/介電層/墊910‧‧‧共同金屬觸點/共同電極/金屬觸點/共同觸點914‧‧‧光學元件/光學層堆疊/光管理元件921‧‧‧第一導電層/n型層/第一觸點/p型層/第二導電層921’‧‧‧額外第一導電層921a‧‧‧第二導電層區段/第一導電層區段922‧‧‧第二導電層/p型層/n型層922’‧‧‧額外第二導電層923‧‧‧單片作用層/裝置層923’‧‧‧額外作用層925‧‧‧介電層區段/介電層/介電結構930‧‧‧彩色濾光器/色彩轉換層/層/彩色濾光器區段/彩色濾光器區段層/彩色濾光器層931‧‧‧堤岸結構935‧‧‧額外導電層940‧‧‧第一平坦化層/介電層/平坦化層941‧‧‧第二平坦化層/介電層945‧‧‧電導通體/觸點/導通體950‧‧‧裝置基板/基板/藍寶石基板/整合式裝置基板/微型裝置基板952‧‧‧裝置層/裝置層結構/整合式結構/微型裝置層954‧‧‧基板接觸墊/凸塊/接觸凸塊/金屬接觸墊/接觸墊/墊956‧‧‧絕緣層/介電層958‧‧‧系統基板/背板960‧‧‧微型裝置大小962‧‧‧間距/微型裝置間距964‧‧‧堤岸結構966‧‧‧共同頂部電極/共同觸點/共同電極968‧‧‧接合元件/黏合劑接合元件970‧‧‧圖案化/額外層/元件1000‧‧‧基本晶圓蝕刻程序/程序1000B‧‧‧程序流程1001‧‧‧步驟1002‧‧‧步驟1006‧‧‧步驟1008‧‧‧步驟1010‧‧‧步驟1012‧‧‧步驟1100‧‧‧裝置結構1114‧‧‧程序步驟1116‧‧‧程序步驟/程序1118‧‧‧程序步驟1120‧‧‧步驟1122‧‧‧步驟1126‧‧‧步驟1128‧‧‧步驟1130‧‧‧程序步驟1200‧‧‧晶圓表面/基板1202‧‧‧裝置層/介電層/晶圓裝置層1204‧‧‧介電層1206‧‧‧硬遮罩/硬遮罩光阻劑/光阻劑層/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208‧‧‧台面結構/微型裝置台面結構1210‧‧‧台面結構/微型裝置台面結構1402‧‧‧介電層/高k氧化物介電層1404‧‧‧金屬層/金屬膜/金屬間層1406‧‧‧第二介電層1408‧‧‧歐姆觸點/p型觸點/觸點/金屬觸點/裝置功能電極1410‧‧‧厚金屬/金屬電極/裝置功能電極1500‧‧‧微型裝置/裝置1502‧‧‧功能電極1504‧‧‧功能電極1512‧‧‧控制閘極1514‧‧‧浮動閘極/浮動閘極電荷儲存層/電荷捕獲層1600‧‧‧第一步驟/步驟1602‧‧‧步驟1604‧‧‧步驟1606‧‧‧步驟1608‧‧‧步驟1610‧‧‧步驟1612‧‧‧步驟1700‧‧‧微型裝置/裝置1702‧‧‧功能電極1704‧‧‧功能電極1706‧‧‧控制閘極1708‧‧‧電荷1714‧‧‧浮動閘極/電荷捕獲層/薄介電層1716‧‧‧薄介電層1806‧‧‧偏壓控制閘極1808‧‧‧中間介電層/經充電中間介電層1810‧‧‧浮動閘極/電荷捕獲層1816‧‧‧第一薄介電層1900‧‧‧微型裝置/裝置1906‧‧‧電荷層/電荷捕獲層/經充電層1908‧‧‧介電層2000‧‧‧程序流程2010‧‧‧微型裝置/微型裝置結構2012‧‧‧電極/微型裝置電極/觸點/微型裝置觸點/裝置觸點/墊2014‧‧‧電極/觸點/微型裝置觸點/微型裝置底部觸點2016‧‧‧金屬-絕緣體-半導體/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2018‧‧‧介電層/介電質2018a‧‧‧介電層2018b‧‧‧介電層2020‧‧‧層/介電質/介電層/裝置基板/基板2020a‧‧‧介電層2020b‧‧‧介電層2022‧‧‧金屬-絕緣體-半導體觸點/觸點/金屬-絕緣體-半導體電極/導電及作用層/裝置層2024‧‧‧導電層/阻擋層/第一導電層/頂部導電層2024-i‧‧‧導電層島狀件/島狀件2026‧‧‧極薄島狀件層/島狀件層/層2026-i‧‧‧島狀件2028‧‧‧鈍化層2029‧‧‧額外結構(層)2029A‧‧‧缺陷2030‧‧‧墊基板/基板2032‧‧‧墊/接觸墊/接合墊A‧‧‧功能觸點B‧‧‧功能觸點
基於閱讀以下詳細說明且基於對圖式之參考而將明瞭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優點。 圖1A圖解說明具有至少兩個端子之一光電子裝置。 圖1B圖解說明在裝置之至少一側上具有一MIS結構之一光電子裝置。 圖1C圖解說明在若干側上具有MIS結構之圖1B之光電子裝置之一俯視圖。 圖2A圖解說明用於在一轉移程序之前在一光電子裝置上形成一MIS結構之一程序之一例示性實施例。 圖2B圖解說明用於既在轉移程序之前又在轉移程序之後在光電子裝置上形成一MIS結構之一程序之一例示性實施例。 圖2C圖解說明用於在轉移程序之後在一光電子裝置上形成一MIS結構之一程序之一例示性實施例。 圖3圖解說明在一系統基板上具有一負斜率之經轉移微型裝置。 圖4圖解說明用於台面結構形成之一晶圓蝕刻程序之一程序流程圖。 圖5A圖解說明在系統基板上具有一正斜率之經轉移微型裝置。 圖5B圖解說明在經轉移微型裝置上形成不同MIS結構。 圖5C圖解說明形成一鈍化或平坦化層且圖案化該鈍化或平坦化層以形成用於電極連接之開口。 圖5D圖解說明在微型裝置上沈積電極。 圖6A圖解說明在轉移程序之前在微型裝置上形成不同MIS結構之實施例。 圖6B圖解說明轉移至一系統基板上之具有MIS結構之微型裝置及用於將該等裝置及MIS結構耦合至電極或一電路層之不同手段。 圖6C圖解說明轉移至一系統基板上之具有MIS結構之微型裝置及用於將該等裝置及MIS結構耦合至電極或一電路層之不同手段。 圖7A圖解說明在轉移程序之前在微型裝置上形成不同MIS結構之另一實施例。 圖7B圖解說明轉移至系統基板上之具有MIS結構之微型裝置及用於將該等裝置及MIS結構耦合至電極或一電路層之不同手段。 圖8A圖解說明一垂直固態微型裝置之一示意圖,其展示側向電流分量及部分地經蝕刻頂部層。 圖8B圖解說明包含具有一部分地經蝕刻頂部層及頂部層調變之一裝置層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側視圖。 圖8C圖解說明包含具有一頂部導電調變層之一裝置層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側視圖。 圖8D圖解說明包含具有奈米線結構之一裝置層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側視圖。 圖8E圖解說明環繞一接觸層之一MIS結構之一剖面。 圖8F圖解說明包含藉由介電層或接合層分開之觸點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側視圖。 圖8G圖解說明包含藉由介電層或接合層分開之觸點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側視圖。 圖9A圖解說明一習用氮化鎵(GaN) LED裝置之一側視圖。 圖9B圖解說明一LED顯示器之一製作程序及一裝置基板與由頂部觸點界定之微型裝置之整合程序以及將該基板接合至一系統基板。 圖9C圖解說明包含由頂部觸點界定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LED晶圓結構。 圖9D圖解說明包含由頂部觸點及部分地經蝕刻頂部導電層界定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LED晶圓結構。 圖9E圖解說明包含由頂部觸點及頂部導電層之雷射蝕刻界定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LED晶圓結構。 圖9F圖解說明包含接合至一背板結構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LED晶圓。 圖9G圖解說明包含具有一共同頂部電極之接合至一背板結構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LED晶圓。 圖10A圖解說明包含具有共同透明頂部電極之接合至一背板結構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LED晶圓。 圖10B圖解說明接合至一系統基板且包含由頂部觸點界定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整合式LED晶圓。 圖10C圖解說明具有一緩衝層及金屬接觸導通體之一LED晶圓。 圖10D圖解說明包含具有一經圖案化頂部導電層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LED晶圓。 圖10E圖解說明具有由接合至一系統基板之頂部觸點界定之微型裝置之一整合式裝置基板。 圖10F圖解說明具有由接合至一系統基板之頂部觸點界定之微型裝置及形成於毗鄰微型裝置之間的光學元件的一整合式裝置基板。 圖10G圖解說明包含具有經圖案化頂部導電層及光管理方案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經轉移LED晶圓。 圖10H圖解說明包含具有經圖案化頂部導電層及光管理方案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經轉移LED晶圓。 圖10I圖解說明包含具有經圖案化頂部導電層及光管理方案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經轉移LED晶圓。 圖10J圖解說明包含具有經圖案化頂部導電層及光管理方案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經轉移LED晶圓。 圖10K圖解說明包含具有經圖案化頂部導電層及光管理方案之一微型裝置陣列之一經轉移LED晶圓。 圖10L圖解說明藉助隔離方法形成之堆疊式裝置。 圖11A及圖11B圖解說明一裝置基板與一系統基板之一整合程序。 圖12A至圖12D圖解說明一裝置基板與一系統基板之一整合程序。 圖13A及圖13B圖解說明一裝置基板與一系統基板之一整合程序。 圖14A至圖14C圖解說明一裝置基板與一系統基板之一整合程序。 圖15A至圖15C圖解說明一裝置基板與一系統基板之一整合程序。 圖16A圖解說明在晶圓表面上具有介電層沈積之一裝置。 圖16B圖解說明具有一介電層之一裝置,該介電層經蝕刻以在該層上形成一開口以用於後續晶圓蝕刻。 圖16C圖解說明在一晶圓基板蝕刻步驟之後之台面結構。 圖17圖解說明用於形成一MIS結構之一程序流程圖。 圖18A圖解說明沈積在一台面結構上以形成一MIS結構之一介電及金屬層。 圖18B圖解說明具有使用光微影步驟形成之一圖案之一晶圓。 圖18C圖解說明具有使用氟化學來乾式蝕刻之一介電層之一晶圓。 圖18D圖解說明具有一第二介電層之一晶圓。 圖18E圖解說明具有一歐姆觸點之一晶圓。 圖19圖解說明用於加偏壓於一半導體裝置之壁之一浮動閘極之一示意圖。 圖20圖解說明包含用於加偏壓於半導體裝置之壁之一浮動閘極之一半導體裝置。 圖21圖解說明形成一浮動閘極之一例示性流程圖。 圖22圖解說明一半導體裝置及給浮動閘極充電之一方法。 圖23圖解說明用於加偏壓於一半導體裝置之壁之一浮動閘極之另一例示性結構。 圖24圖解說明用於加偏壓於一半導體裝置之壁之另一例示性實施例。 圖25A圖解說明一MIS結構之另一實施例之一側視圖。 圖25B圖解說明圖25A之MIS結構之一俯視圖。 圖25C圖解說明一MIS結構之另一實施例之一俯視圖。 圖25D圖解說明一MIS結構之另一實施例之一俯視圖。 圖26圖解說明一MIS結構之另一實施例之一側視圖。 圖27A至圖27C圖解說明一LED顯示器之一製作程序及一裝置基板與由頂部觸點界定之微型裝置之整合程序以及將該基板接合至一系統基板。 圖28A至圖28D圖解說明一LED顯示器之一製作程序及一裝置基板與由頂部觸點界定之微型裝置之整合程序以及將該基板接合至一系統基板。 圖29A至圖29D圖解說明一LED顯示器之一製作程序及一裝置基板與由頂部觸點界定之微型裝置之整合程序以及將該基板接合至一系統基板。 圖30A至圖30B圖解說明一LED顯示器之一製作程序及一裝置基板與由頂部觸點界定之微型裝置之整合程序以及將該基板接合至一系統基板。
100‧‧‧微型裝置/裝置
102‧‧‧功能觸點
104‧‧‧功能觸點
106‧‧‧電流
110‧‧‧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
112‧‧‧電極/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結構
A‧‧‧功能觸點
B‧‧‧功能觸點

Claims (16)

  1. 一種包含一微型裝置陣列之光電子裝置,該光電子裝置包括:一背板,其包括控制流動至該等微型裝置中之電流之一驅動電路,及連接至該驅動電路之一墊陣列(an array of pads);一底部觸點陣列(an array of bottom contacts),其電連接至該驅動電路之該等墊;一裝置層結構,其包含一單片作用層(monolithic active layer);至少一個頂部觸點,其用於該微型裝置陣列;一共同頂部電極,其連接至所有該等頂部觸點;及位於毗鄰(adjacent)微型裝置之間的凹槽中之光學元件。
  2.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個頂部觸點包括與該等底部觸點對應之一頂部觸點陣列。
  3.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裝置層結構包含一頂部導電層、一底部導電層及在其之間的該單片作用層。
  4. 如請求項3之裝置,其中頂部觸點陣列包括自該頂部導電層延伸之與該頂部觸點陣列對應之一頂部導電層區段陣列。
  5. 如請求項4之裝置,其中該頂部觸點陣列包含在每一頂部觸點之間的一障壁。
  6. 如請求項5之裝置,其進一步包括在該共同頂部電極之頂部上與該頂部觸點陣列對應之一彩色轉換元件陣列,其中在每一彩色轉換元件之間具有一堤岸結構。
  7. 如請求項6之裝置,其中該堤岸結構及該障壁包括一相同經組合堤岸結構;且其中該共同頂部電極包含用於接納該等經組合堤岸結構之凹部。
  8. 如請求項3之裝置,其中頂部觸點陣列包含在每一頂部觸點之間的一障壁;且其中每一障壁包括自該頂部導電層延伸之一頂部導電層區段陣列;且該裝置進一步包括在該等頂部導電層區段與該共同頂部電極之間的一介電層。
  9. 如請求項8之裝置,其進一步包括在該頂部導電層區段陣列之間的與該頂部觸點陣列對應之一彩色轉換元件陣列。
  10. 如請求項9之裝置,其中該共同頂部電極包含與該底部觸點陣列對應且在該等頂部導電層區段之間延伸之一凸起區段陣列。
  11. 如請求項10之裝置,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等凸起區段中之每一者與該頂部導電層之間的彩色轉換元件。
  12. 如請求項3之裝置,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等底部觸點中之每一者之間的 一介電材料。
  13. 如請求項12之裝置,其中該介電材料延伸至該底部導電層中之在凸起區段之間的凹部中,該等凸起區段以與該等底部觸點對應之一陣列自該底部導電層延伸。
  14. 如請求項3之裝置,其中該底部觸點陣列包含在該底部導電層中之與該底部觸點陣列對應之一凸起區段陣列。
  15. 如請求項14之裝置,其中該凸起區段陣列包含一島狀觸點陣列,每一島狀觸點小於該等墊中之一者之一大小之1/2,藉此複數個島狀觸點接觸每一墊。
  16. 如請求項3之裝置,其中該底部觸點陣列包含位於該等墊與該底部導電層之間的一島狀觸點陣列,每一島狀觸點小於該等墊中之一者之一大小之1/2,藉此複數個島狀觸點接觸每一墊。
TW107113973A 2017-07-17 2018-04-25 垂直固態裝置 TWI770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33394P 2017-07-17 2017-07-17
US62/533,394 2017-07-17
CA2986412A CA2986412A1 (en) 2017-11-14 2017-11-14 Vertical microdevice structure
CA2,986,412 2017-11-14
CA2987165A CA2987165A1 (en) 2017-11-30 2017-11-30 High efficient micro devices
CA2,987,165 2017-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9406A TW201909406A (zh) 2019-03-01
TWI770163B true TWI770163B (zh) 2022-07-11

Family

ID=63669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3973A TWI770163B (zh) 2017-07-17 2018-04-25 垂直固態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20180287027A1 (zh)
CN (2) CN117558739A (zh)
TW (1) TWI770163B (zh)
WO (1) WO20181789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54108B1 (ko) * 2017-06-29 2022-10-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Led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615305B1 (en) * 2018-04-20 2020-04-07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Self-alignment of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using planarization
FR3087580B1 (fr) * 2018-10-23 2020-12-18 Aledia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 dispositif optoelectronique comprenant des diodes electroluminescentes homogenes en dimensions
TWI671489B (zh) * 2018-11-12 2019-09-11 台灣愛司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US20220238774A1 (en) * 2019-05-28 2022-07-28 Vuereal Inc. Vertical solid-state devices
US20220271191A1 (en) * 2019-06-05 2022-08-25 Vuereal Inc. Patterning techniques for vertical solid state devices
WO2021068082A1 (en) * 2019-10-11 2021-04-15 Vuereal Inc. Color optoelectronic solid state device
DE102019217228A1 (de) 2019-11-07 2021-05-12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Optoelektronisches bau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teils
US11777059B2 (en) 2019-11-20 2023-10-03 Lumileds Llc Pixelated light-emitting diode for self-aligned photoresist patterning
US20230010814A1 (en) * 2019-12-02 2023-01-12 Vuereal Inc. Creating staging in backplane for micro device integration
CN112992964B (zh) * 2020-04-09 2023-07-07 镭昱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US20230170317A1 (en) * 2020-05-11 2023-06-01 Vuereal Inc. Passing signals through micro device sidewalls
KR20210158701A (ko) * 2020-06-24 2021-12-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KR20220045478A (ko) 2020-10-05 2022-04-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2232672A (zh) * 2020-10-19 2022-08-16 加拿大商弗瑞爾公司 覆晶微裝置結構
US20230170442A1 (en) * 2021-12-01 2023-06-01 Lumileds Llc Die Design Featuring Application Driven Luminance Distribution
US11869923B2 (en) * 2021-12-14 2024-01-09 Lumileds Llc Light-emitting array with dielectric light collection structur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5421A (en) * 2009-11-17 2011-07-16 Fuji Electric Holdings Organic EL display
CN104885252A (zh) * 2012-12-27 2015-09-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70047391A1 (en) * 2015-08-13 2017-02-1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56287A (ja) 1988-12-23 1990-10-17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半導体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US5216263A (en) * 1990-11-29 1993-06-01 Xerox Corporation High density, independently addressable, surface emitting semiconductor laser-light emitting diode arrays
KR100268567B1 (ko) * 1994-10-11 2000-10-16 포만 제프리 엘 다중 파장으로 광을 발생시키기 위한 발광 다이오드의 모놀리식 어레이 및 이를 사용한 멀티 컬러 디스플레이
US6040590A (en) 1996-12-12 2000-03-2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electrostatic control
US5893721A (en) 1997-03-24 1999-04-13 Motorola,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e of active matrix LED array
US6417514B1 (en) * 2000-02-10 2002-07-09 Raytheon Company Sensor/support system having a stabilization structure affixed to a side of a platform oppositely disposed from a sensor assembly
US6608360B2 (en) 2000-12-15 2003-08-19 University Of Houston One-chip micro-integrated optoelectronic sensor
US20030012249A1 (en) * 2001-07-13 2003-01-16 Motorola, Inc. Monolithic piezoelectrically-tunable optoelectronic device structure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same
US6791130B2 (en) * 2002-08-27 2004-09-14 E-Phocus, Inc. Photoconductor-on-active-pixel (POAP) sensor utilizing a multi-layered radiation absorbing structure
GB0302580D0 (en) 2003-02-05 2003-03-12 Univ Strathclyde MICRO LEDs
US7314785B2 (en) * 2003-10-24 2008-01-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165478B2 (ja) 2003-11-07 2008-10-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7592634B2 (en) 2004-05-06 2009-09-22 Cree, Inc. LED fabrication via ion implant isolation
US7838868B2 (en) * 2005-01-20 2010-11-23 Nanosolar, Inc. Optoelectronic architecture having compound conducting substrate
JP4579654B2 (ja) 2004-11-11 2010-11-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半導体発光装置を備えた照明モジュール及び照明装置
KR100626036B1 (ko) 2004-11-17 2006-09-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상기 유기 발광 소자의 제조방법
KR101106148B1 (ko) * 2004-12-14 2012-01-20 서울옵토디바이스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US7170100B2 (en) * 2005-01-21 2007-01-30 Luminus Devices, Inc. Packaging designs for LEDs
CN100375303C (zh) 2005-10-27 2008-03-12 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 含有金锗镍的欧姆电极、铟镓铝氮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制造方法
US9269322B2 (en) 2006-01-09 2016-02-23 Ignis Innovation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riving an active matrix display circuit
DE102006046038A1 (de) * 2006-09-28 2008-04-03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LED-Halbleiterkörper und Verwendung eines LED-Halbleiterkörpers
US8120115B2 (en) 2007-03-12 2012-02-21 Imec Tunnel field-effect transistor with gated tunnel barrier
KR100921466B1 (ko) * 2007-08-30 2009-10-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질화물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09033266A1 (en) 2007-09-10 2009-03-19 The Governors Of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Light emitting semiconductor diode
US8053982B2 (en) 2008-04-30 2011-11-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carrier extraction electrodes
KR101332794B1 (ko) 2008-08-05 2013-1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발광 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시스템, 상기 발광 장치 및발광 시스템의 제조 방법
US7999454B2 (en) * 2008-08-14 2011-08-16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OLED device with embedded chip driving
WO2010028146A2 (en) 2008-09-08 2010-03-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Electrically pixelated luminescent device
GB2464102A (en) * 2008-10-01 2010-04-07 Optovate Lt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comprising multiple monolithic subarrays
JP2012009619A (ja) 2010-06-24 2012-01-12 Toshiba Corp 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ウェーハ
CN103222073B (zh) 2010-08-03 2017-03-2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发光二极管芯片、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及用以形成上述的方法
CN102097477B (zh) 2010-12-15 2012-10-17 复旦大学 带栅极的mis及mim器件
US8912554B2 (en) 2011-06-08 2014-12-16 Micron Technology, Inc. Long wavelength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photoluminescence emission and high quantum efficiency
US8809897B2 (en) 2011-08-31 2014-08-19 Micron Technology, Inc. Solid state transducer devices, including devices having integrat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KR102107863B1 (ko) 2011-11-07 2020-05-08 루미리즈 홀딩 비.브이. 더 균일한 주입과 낮은 광손실을 갖는 개선된 p-컨택트
US8912020B2 (en) * 2011-11-23 2014-12-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tegrating active matrix in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for display devices
US9159700B2 (en) * 2012-12-10 2015-10-13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ctive matrix emissive micro LED display
US9166114B2 (en) 2012-12-11 2015-10-20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tabiliza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sacrificial release layer and staging cavity
KR101967837B1 (ko) 2013-03-11 2019-04-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KR101820275B1 (ko) * 2013-03-15 2018-01-19 애플 인크. 리던던시 스킴을 갖춘 발광 다이오드 디스플레이 및 통합 결함 검출 테스트를 갖는 발광 다이오드 디스플레이를 제작하는 방법
TW201501283A (zh) 2013-06-25 2015-0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發光顯示器
CN104752460B (zh) 2013-12-25 2018-05-01 清华大学 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的制备方法
US9450147B2 (en) 2013-12-27 2016-09-20 Apple Inc. LED with internally confined current injection area
TWI614920B (zh) 2014-05-19 2018-02-11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JP6720472B2 (ja) 2014-06-13 2020-07-0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FR3023065B1 (fr) 2014-06-27 2017-12-15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optoelectronique a jonction p-n permettant une ionisation de dopants par effet de champ
US10170055B2 (en) * 2014-09-26 2019-01-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10134803B2 (en) * 2015-01-23 2018-11-20 Vuereal Inc. Micro device integration into system substrate
FR3044467B1 (fr) * 2015-11-26 2018-08-10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Dalle lumineus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telle dalle lumineuse
FR3046298B1 (fr) 2015-12-23 2018-01-26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Dispositif optoelectronique d’emission de lumiere
DE112016006010T5 (de) 2015-12-24 2019-01-24 Vuereal Inc. Vertikale Festkörpervorrichtunge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5421A (en) * 2009-11-17 2011-07-16 Fuji Electric Holdings Organic EL display
CN104885252A (zh) * 2012-12-27 2015-09-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70047391A1 (en) * 2015-08-13 2017-02-1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9989B (zh) 2023-12-01
US20200403132A1 (en) 2020-12-24
WO2018178951A1 (en) 2018-10-04
US20180287027A1 (en) 2018-10-04
US20220037573A1 (en) 2022-02-03
TW201909406A (zh) 2019-03-01
US11183623B2 (en) 2021-11-23
CN110709989A (zh) 2020-01-17
CN117558739A (zh) 2024-02-13
TW202218146A (zh) 2022-05-01
US11721797B2 (en) 2023-08-08
US20230361263A1 (en) 2023-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0163B (zh) 垂直固態裝置
US11600743B2 (en) High efficient microdevices
CN108886073B (zh) 竖直固态器件
US11101405B2 (en) LED with internally confined current injection area
CN104854696B (zh) 显示设备和用于制造显示设备的方法
JP2009016777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017203A (zh) 高效率微裝置
US20220238774A1 (en) Vertical solid-state devices
CA2987165A1 (en) High efficient micro devices
US8198638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structure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on thereof
CA2986412A1 (en) Vertical microdevice structure
TWI834105B (zh) 製作光電子裝置之方法
US11721784B2 (en) High efficient micro de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