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8221B - 縫紉機 - Google Patents
縫紉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68221B TWI768221B TW108124903A TW108124903A TWI768221B TW I768221 B TWI768221 B TW I768221B TW 108124903 A TW108124903 A TW 108124903A TW 108124903 A TW108124903 A TW 108124903A TW I768221 B TWI768221 B TW I76822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eed
- pressing
- teeth
- spring
- presser foot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02—Work-feeding means with feed dogs hav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vements
- D05B27/06—Work-feeding means with feed dogs hav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vements arranged above and below the workpiece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9/00—Pressers; Presser fe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 In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提高對縫製對象物的輸送性能的縫紉機。具備:按壓彈簧用於對壓杆向下側施力;下進給齒比針板向上側突出,並向後側輸送縫製對象物;上進給機構設置在下進給齒上側,具配置在落針位置後側的上進給齒,且上進給齒與下進給齒一起將縫製對象物向後側輸送;以及彈簧按壓釋放機構具有能夠相對移動地設置於壓杆且將按壓彈簧的施力傳遞給傳遞部件,且通過下進給齒與上進給齒抵接,使傳遞部件向上側移動,從而釋放對壓杆的施力,彈簧按壓釋放機構進行動作時的傳遞部件相對於壓杆的相對移動量設定為與下進給齒從針板突出的突出量相同。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縫紉機。
下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縫紉機具有上進給齒,上進給齒與下進給齒一起將縫製對象物向後側進行輸送。由此,能夠減少相對於縫製對象物的縫製偏移等。另外,該縫紉機具有釋放機構,該釋放機構釋放按壓彈簧對壓杆的施力,利用釋放機構抑制通過下進給齒和上進給齒將縫製對象物向後側進行輸送時的壓腳的影響。具體而言,在從針板突出的下進給齒直接或隔著縫製對象物間接地抵接於上進給齒時,按壓彈簧對壓杆的施力通過釋放機構被釋放,從而壓腳能夠向比下進給齒靠上側移動。更詳細而言,用於將按壓彈簧的施力傳遞到壓杆的彈簧釋放台(傳遞部件)相對於壓杆向上側相對移動,從而釋放按壓彈簧對壓杆的施力。
然而,在上述縫紉機中,下進給齒和上進給齒各自的前端部配置於比針靠前側,下進給齒和上進給齒各自的後端部配置於比落針位置靠後側。即,下進給齒和上進給齒分別相對於落針位置配置於前側和後側。因此,在對縫製對象物進行輸送時,即使壓腳向比下進給齒靠上側移動,也能夠通過下進給齒及上進給齒將縫製對象物上下夾入並向後側進行輸送。
另一方面,在具有上進給齒的縫紉機中,也存在上進給齒整體配置於比落針位置靠後側的縫紉機。因此,在這樣的縫紉機中,在落針位置的後側,通過上進給齒和下進給齒夾入縫製對象物並輸送縫製對象物。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5885289號公報
有鑑於此,吾等發明人乃潛心進一步研究,並著手進行研發及改良,期以一較佳設作以解決上述問題,且在經過不斷試驗及修改後而有本發明之問世。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在上進給齒整體配置於比落針位置靠後側的縫紉機中,存在以下所示的問題點。即,在開始輸送縫製對象物時,縫製對象物配置於比針靠前側,從而縫製對象物處於未到達上進給齒的狀態。因此,通過下進給齒和壓腳夾入縫製對象物。另一方面,在輸送縫製對象物時,如上所述,構成為按壓彈簧對壓杆的施力被釋放,壓腳向比下進給齒靠上側移動。由此,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進行輸送時,壓腳的按壓力(按壓彈簧的施力)不會作用於縫製對象物,因此有可能無法良好地輸送縫製對象物。
本發明考慮到上述事實,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對縫製對象物的輸送性能的縫紉機。
用於解決問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1個或更多個實施方式為一種縫紉機,具備:壓杆;按壓彈簧,其用於對所述壓杆向下側施力;壓腳主體,其固定於所述壓杆,具有按壓縫製對象物的壓腳;下進給齒,其設置在所述壓腳的下側,比針板向上側突出,並向後側輸送所述縫製對象物;上進給機構,其設置在所述下進給齒的上側,具有配置在落針位置的後側的上進給齒,並且通過進行動作,所述上進給齒與所述下進給齒一起將所述縫製對象物向後側進行輸送;進給驅動部,其使所述上進給齒進行上進給動作;以及彈簧按壓釋放機構,其具有能夠相對移動地設置於所述壓杆且將所述按壓彈簧的施力傳遞給所述壓杆的傳遞部件,並且通過所述下進給齒與所述上進給齒抵接而進行動作,使所述傳遞部件相對於所述壓杆向上側相對移動,從而釋放對所述壓杆的施力,所述彈簧按壓釋放機構進行動作時的所述傳遞部件相對於所述壓杆的相對移動量設定為與所述下進給齒從所述針板突出的突出量相同。
本發明的1個或更多個實施方式為一種縫紉機,其特徵在於,所述上進給機構與所述壓腳主體連結,所述上進給機構與所述壓腳主體單元化,所述上進給機構具有能夠拆裝地與所述進給驅動部連結的進給連結部,所述壓腳主體具有能夠拆裝地固定於所述壓杆的壓腳固定部。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1個或更多個實施方式的縫紉機,能夠提高對縫製對象物的輸送性能。
關於吾等發明人之技術手段,茲舉數種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於下文進行詳細說明,俾供 鈞上深入瞭解並認同本發明。
以下,使用附圖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10進行說明。另外,在附圖中適當示出的箭頭UP表示縫紉機10的上側,箭頭FR表示縫紉機10的前側,箭頭RH表示縫紉機10的右側(寬度方向一側)。以下,在使用上下、前後、左右的方向進行說明的情況下,設為表示縫紉機10的上下、前後、左右。
如圖2及圖3所示,縫紉機10構成為包括:縫紉機主體12;壓腳單元70,其從上側按壓縫製對象物;以及上進給驅動機構30,其用於驅動壓腳單元70。以下,對縫紉機10的各結構進行說明。
(關於縫紉機主體)
縫紉機主體12具有壓杆14。壓杆14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棒狀,並以能夠沿上下方向相對移動的方式支承於構成縫紉機主體12的框架13。另外,在壓杆14的上下方向中間部固定有構成後述的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的壓杆夾58。此外,縫紉機主體12具有在後述的壓腳單元70的更換時等所使用的操作杆15。操作杆15在壓杆14的後側且在壓杆夾58的下側的位置處,以左右方向為軸向能夠旋轉地連結於框架13。並且,壓杆夾58由操作杆15從下側支承,設定壓杆14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另外,在後述的按壓單元70的更換時等,通過將操作杆15從圖2所示的位置向上側進行旋轉操作,從而由操作杆15抬起壓杆夾58,使壓杆14向上側移動。
在壓杆14的上部安裝有按壓彈簧16。按壓彈簧16構成為壓縮螺旋彈簧,按壓彈簧16的上端部卡止於框架13。
在壓杆14的下端部設置有用於將後述的上進給驅動機構30與壓杆14進行連結的連結體18,連結體18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並且,壓杆14的下端部以能夠沿上下方向相對移動的方式插通於連結體18的軸向中間部。在該連結體18設置有左右一對支承軸18L、18R。支承軸18L、18R以左右方向為軸向,從連結體18向寬度方向外側突出,並且配置在同軸上。
另外,縫紉機主體12具有針機構20。針機構20具有針杆21,針杆21在壓杆14的前側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在針杆21的下端部固定有作為“針”的縫針22。並且,在縫紉機10進行動作時,通過針杆21在上下方向上往復(折回)移動,從而由縫針22對縫製對象物進行縫製。而且,在針機構20的下側配置有針板26(參照圖2),針板26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狀,並固定於縫紉機主體12。
在針板26的下側配置有構成下進給機構的下進給齒28(參照圖2)。如圖4(A)所示,在下進給齒28的上端部形成有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5根)齒部,這些齒部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具體而言,下進給齒28具有:配置在下進給齒28的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左右一對第一齒部28A;以及配置在一對第一齒部28A之間的3根第二齒部28B。並且,在從上側觀察的俯視時,第一齒部28A相對於縫針22分別配置在左側和右側。另外,第一齒部28A的前後方向的長度設定成:使第一齒部28A的前端配置於比縫針22靠前側,並使第一齒部28A的後端配置於比縫針22的落針位置靠後側。另一方面,第二齒部28B在俯視時配置於比縫針22的落針位置靠後側,前後方向上的第二齒部28B的後端的位置與第一齒部28A的後端的位置一致。即,第二齒部28B的前後方向的長度設定為比第一齒部28A的前後方向的長度短。另外,在第一齒部28A及第二齒部28B的上表面分別形成有多個齒,這些齒在前後方向上排列配置。另外,在針板26貫通形成有用於使第一齒部28A露出的第一露出孔26A和用於使第二齒部28B露出的第二露出孔26B。
(關於上進給驅動機構)
如圖2及圖3所示,上進給驅動機構30構成為包括:用於驅動後述的壓腳單元70的上進給機構80的作為“進給驅動部”的進給驅動機構部32;以及用於釋放按壓彈簧16對壓杆14的施力的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
>關於進給驅動機構部>
進給驅動機構部32構成為包括進給軸34、第一進給臂36和第二進給臂40。
進給軸34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棒狀。該進給軸34構成為:與下進給機構(省略圖示)連結,與下進給機構的動作聯動地繞自身的軸轉動。
第一進給臂36形成為以大致上下方向為長度方向的大致長條塊狀。第一進給臂36的上端部以能夠一體轉動的方式固定在進給軸34的左端部。另一方面,第一進給臂36的下端部以左右方向為軸向,能夠轉動地連結於沿大致前後方向延伸的進給連杆38的後端部。
第二進給臂40配置在第一進給臂36的前斜下方,在從左側觀察的側視時,形成為大致L字形板狀。具體而言,第二進給臂40構成為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臂主體部40A;和從臂主體部40A的下端部向前側延伸出的臂連結部40B。並且,臂主體部40A的上端部以左右方向為軸向,能夠轉動地連結於進給連杆38的前端部。另外,在臂連結部40B的前端部貫通形成有圓形的連結孔40C,連結孔40C經由後述的切換臂68能夠轉動地與連結體18的左側的支承軸18L連結。由此,成為如下結構:通過進給軸34繞軸轉動,第二進給臂40繞支承軸18L的軸轉動。
另外,在上述的連結體18的右側配置有輔助板42,輔助板42配置成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並且在從左側觀察的側視時形成為大致L字形狀。並且,輔助板42的前端部能夠轉動地被連結體18的右側的支承軸18R支承。而且,在連結體18的後側(詳細而言,在第二進給臂40與輔助板42之間)配置有間隔件44,間隔件44在從左側觀察的側視時形成為大致L字形塊狀。並且,輔助板42隔著間隔件44,通過一對螺釘被緊固固定於第二進給臂40。
另外,在第二進給臂40(的臂連結部40B)設置有用於連結後述的上進給機構80(上進給腳84)的前後一對連結軸40F、40R。該連結軸40F、40R以左右方向為軸向,從臂連結部40B向右側突出。
>關於彈簧按壓釋放機構>
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構成為包括凸輪52、從動杆54、壓杆夾58、彈簧座60、作為“傳遞部件”的按壓彈簧保持架62、雙臂曲柄64和切換臂68。
凸輪52配置在進給軸34的前側。該凸輪52構成為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圓板狀的板凸輪,凸輪52的外周面構成為凸輪面。凸輪52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於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上軸46,上軸46配置在相對於凸輪52的中心偏心的位置。
在此,上軸46也構成為用於驅動前述的針機構20的軸,針杆21的上端部經由未圖示的曲柄機構與上軸46的左側的端部連結。而且,上軸46構成為:與用於驅動下進給機構(下進給齒28)的下軸(省略圖示)連結,通過下軸轉動,下進給齒28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上驅動。並且,在下進給齒28驅動時,下進給齒28的第一齒部28A及第二齒部28B比針板26的上表面向上側突出,並與後述的上進給齒86一起將縫製對象物向後側進行輸送。
從動杆54能夠轉動(擺動)地被上述的進給軸34支承,並且配置在凸輪52的後側。在從動杆54的右端部設有杆部54A,杆部54A自從動杆54向前側(凸輪52側)突出。並且,從動杆54被施力彈簧56向前側(凸輪52側)施力,杆部54A的前端部與凸輪52的凸輪面抵接。由此,通過凸輪52轉動,從動杆54與凸輪面的形狀相對應地繞進給軸34的軸進行擺動。另外,在從動杆54的左端部一體地設有用於將後述的雙臂曲柄64與從動杆54進行連結的從動側連結軸54B,從動側連結軸54B在進給軸34的下側配置成以左右方向為軸向。
壓杆夾58形成為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方體塊狀。並且,壓杆夾58的前端部固定在壓杆14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壓杆夾58的後端部由前述的操作杆15從下側支承。另外,在壓杆夾58的前端部的左側面形成有突起58A,突起58A形成為大致矩形塊狀,從壓杆夾58向左側突出。
彈簧座60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筒狀。並且,壓杆14能夠相對移動地插通於彈簧座60的內部,彈簧座60與壓杆夾58的前端部的上側鄰接配置。
在從前側觀察的主視時,按壓彈簧保持架62形成為向右側開方的大致U字形板狀。具體而言,按壓彈簧保持架62具有: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側壁62S;以及從側壁62S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別向右側延伸出的上壁62U及下壁62L。另外,在上壁62U及下壁62L貫通形成有圓形的插通孔62H。並且,在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內側(上壁62U與下壁62L之間)配置有壓杆夾58的前端部及彈簧座60的狀態下,壓杆14以能夠沿上下方向相對移動的方式插通在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插通孔62H內。換言之,按壓彈簧保持架62以能夠相對移動的方式支承於壓杆14。另外,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上壁62U從下側支承按壓彈簧16的下端部(參照圖2),通過按壓彈簧16的施力對按壓彈簧保持架62向下側施力。由此,成為如下結構: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上壁62U與彈簧座60的上端抵接,按壓彈簧16的施力經由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上壁62U、彈簧座60以及壓杆夾58傳遞至壓杆14(以下,將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上壁62U與彈簧座60的上端抵接的狀態下的按壓彈簧保持架62相對於壓杆14的位置稱為“傳遞位置”)。另外,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下壁62L相對於壓杆夾58向下側分離配置。
另外,在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側壁62S貫通形成有長孔62A,長孔62A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長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狀。並且,前述的壓杆夾58的突起58A以能夠沿上下方向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在長孔62A內。由此,按壓彈簧保持架62構成為能夠相對於壓杆夾58(壓杆14)在給定的範圍內沿上下方向相對移動。
另外,在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側壁62S的長孔62A的後側位置設置有切換軸62B。該切換軸62B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並且在壓杆14的後側的位置處從側壁62S向右側突出。
在此,關於詳細情況將在後面敘述,在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進行動作時,按壓彈簧保持架62克服按壓彈簧16的施力而從傳遞位置相對於壓杆14向上側相對移動,配置在釋放位置(在圖2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的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位置)。並且,在釋放位置,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上壁62U從彈簧座60向上側離開,所以按壓彈簧16對壓杆14的施力被釋放。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進行動作時的按壓彈簧保持架62相對於壓杆14的(最大)相對移動量L(上下方向上的傳遞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的距離)設定為與下進給齒28(第一齒部28A及第二齒部28B)從針板26的上表面突出的(最大)突出量H(參照圖1(A)及圖8(B))相同。
雙臂曲柄64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三角形板狀,配置在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後側且配置在從動杆54的從動側連結軸54B的前側。在該雙臂曲柄64的下端部設置有向右側突出的大致圓筒狀的連結筒部64A,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切換軸62B能夠轉動地插入連結筒部64A內。另外,在雙臂曲柄64的上端部設置有向右側突出的第一連結軸64B,沿前後方向延伸的連結連杆66的前端部能夠轉動地與第一連結軸64B連結。該連結連杆66的後端部能夠轉動地與從動杆54的從動側連結軸54B連結。由此,雙臂曲柄64與從動杆54通過連結連杆66連結。並且,成為如下結構:在凸輪52轉動時,從動杆54與凸輪52的凸輪面的形狀對應地進行擺動,由此雙臂曲柄64(即,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進行動作。而且,在雙臂曲柄64設置有用於連結後述的切換臂68和雙臂曲柄64的第二連結軸64C。該第二連結軸64C在連結筒部64A的後側從雙臂曲柄64向左側突出。
切換臂68在第二進給臂40的左側,沿上下方向延伸,並且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長條板狀。在該切換臂68的下端部一體地形成有向右側突出的大致圓筒狀的連結筒部68A,連結筒部68A插入到第二進給臂40的連結孔40C內,對第二進給臂40的下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進行支承。另外,在連結筒部68A內插入有前述的連結體18的左側的支承軸18L,連結筒部68A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被支承軸18L支承。另一方面,切換臂68的上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雙臂曲柄64的第二連結軸64C連結。
(關於壓腳單元)
如圖5~圖7所示,壓腳單元70構成為包括:用於從上側按壓縫製對象物的壓腳主體72;用於與前述的下進給齒28一起將縫製對象物向後側進行輸送的上進給機構80。並且,上進給機構80與壓腳主體72連結,壓腳主體72及上進給機構80作為壓腳單元70而單元化。
>關於壓腳主體>
壓腳主體72具有壓腳保持架74和作為“壓腳”的壓片78。
在從上側觀察的俯視時,壓腳保持架74整體形成為向後側開放的大致U形塊狀。該壓腳保持架74的前端部構成為作為“壓腳固定部”的保持架連結部74A。在保持架連結部74A的上部形成有壓杆安裝部74B,壓杆安裝部74B在俯視時形成為向前側及右側開放的凹狀。並且,壓杆14的下端部配置在壓杆安裝部74B的內部(參照圖3)。
另外,在保持架連結部74A的壓杆安裝部74B的左側位置,沿左右方向貫通形成有固定槽74C,固定槽74C在側視時形成為向前側開放的大致U字形狀。並且,固定螺釘SC(參照圖3)從左側插入到固定槽74C內,通過固定螺釘SC將壓腳保持架74(保持架連結部74A)緊固固定於壓杆14(參照圖3)。由此,壓腳保持架74(壓腳主體72)能夠拆裝地固定於壓杆14。
在保持架連結部74A的下端部一體地形成有用於安裝後述的壓片78的左右一對壓腳安裝部74D,壓腳安裝部74D從保持架連結部74A的下端部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向下側延伸。在壓腳安裝部74D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前側開放的壓腳安裝槽74E,壓腳安裝槽74E沿大致前後方向延伸,並且沿左右方向貫通。而且,在壓腳安裝槽74E的上側的內周面形成有向下側開放的安裝凹部74F,後述的壓片78的安裝銷79嵌入到安裝凹部74F內。另外,在壓腳保持架74的後部設有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第一銷76,第一銷76架設於壓腳保持架74的左右側壁。
也如圖4的(B)所示,壓片78形成為以大致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且以前後方向為長度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狀,壓片78的前端部在側視時隨著趨向前側而向上側平滑地傾斜。在壓片78的後部一體地形成有左右一對安裝壁78A。該安裝壁78A以左右方向為板厚方向從壓片78向上側突出,並且配置在壓腳保持架74的一對壓腳安裝部74D之間。在一對安裝壁78A設置有安裝銷79,安裝銷79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從一對安裝壁78A向壓片78的寬度方向外側突出。並且,安裝銷79從前側插入到壓腳保持架74的壓腳安裝槽74E內,並且嵌入到壓腳安裝槽74E的安裝凹部74F內,壓片78能夠旋轉地安裝於壓腳保持架74。
另外,在壓片78的後部的左右一對安裝壁78A之間貫通形成有插通孔78B,插通孔78B形成為在俯視時以前後方向為長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狀。另外,在壓片78的前部的寬度方向中間部形成有向前側開放的槽部78C,槽部78C沿前後方向延伸,並且沿上下方向貫通。由此,壓片78的前部構成為被槽部78C左右分割的一對前壓腳部78F。
在此,如圖4的(B)所示,壓片78的寬度方向的尺寸設定為比下進給齒28的寬度尺寸(具體而言為一對第一齒部28A的寬度方向外側面間的距離)小。另外,壓片78配置為比下進給齒28的寬度方向中央靠左側。具體而言,壓片78的寬度尺寸設定為:壓片78在俯視時與下進給齒28的左側的第一齒部28A和下進給齒28的左側及寬度方向中央這兩處的第二齒部28B重合。更詳細而言,在俯視時,壓片78的左側的前壓腳部78F配置成與下進給齒28的左側的第一齒部28A重合,在壓片78的右側的前壓腳部78F的後側配置有下進給齒28的寬度方向中央的第二齒部28B。另外,在俯視時,壓片78的插通孔78B與下進給齒28的左側的第二齒部28B重合。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縫針22構成為能夠沿左右方向移動,在使用壓腳單元70對縫製對象物進行縫製時,成為如下結構:縫針22配置為靠左,並且配置在俯視時與壓片78的槽部78C重合的位置。
(關於上進給機構)
如圖5~圖7所示,上進給機構80構成為包括進給腳支承部件82、作為“上進給保持架”的上進給腳84、上進給齒86和進給齒施力彈簧88。
進給腳支承部件82形成為在俯視時向前側開放的大致U字形板狀,配置在壓腳保持架74的內側且配置在第一銷76的上側。並且,進給腳支承部件82的後部由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第二銷82A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第二銷82A架設於壓腳保持架74的左右側壁。另外,在第二銷82A安裝有保持架彈簧83,保持架彈簧83構成為扭簧。並且,在從右側觀察的側視時,通過保持架彈簧83對進給腳支承部件82向順時針方向施力,進給腳支承部件82的後端部與第一銷76抵接,從而進給腳支承部件82的轉動受到限制。而且,在進給腳支承部件82的左右側壁貫通形成有用於連結後述的上進給腳84的左右一對曲柄槽82B。
上進給腳84形成為在從右側觀察的側時時呈大致曲柄形的大致矩形棒狀,配置在進給腳支承部件82的寬度方向內側且配置在壓腳保持架74內。具體而言,上進給腳84構成為包括:沿前後方向延伸的上側腳部84A;從上側腳部84A的前端部向下側延伸出的中間腳部84B;以及從中間腳部84B的下端部向前側延伸出的下側腳部84C。
在上側腳部84A的後端部一體地形成有向上側延伸且向前側彎曲的連結片84D。由此,在上側腳部84A的後端部形成有向前側開放的作為“進給連結部”的後連結槽84E,在後連結槽84E中嵌入有前述的第二進給臂40的後側的連結軸40R(參照圖2)。另外,在上側腳部84A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上側開放的作為“進給連結部”的前連結槽84F,前連結槽84F沿左右方向貫通。該前連結槽84F在側視時形成為大致U字形狀,前述的第二進給臂40的前側的連結軸40F嵌入到前連結槽84F內(參照圖2)。由此,上進給腳84(上進給機構80)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與第二進給臂40(進給驅動機構部32)連結。
在中間腳部84B設置有左右一對連結銷84P,連結銷84P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從上進給腳84向寬度方向外側突出。並且,連結銷84P能夠滑動地插入到進給腳支承部件82的曲柄槽82B內。另外,在中間腳部84B的下端部形成有用於安裝後述的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彈簧安裝部84G,彈簧安裝部84G形成為向右側及下側開放的凹狀。另外,在彈簧安裝部84G一體地形成有彈簧安裝凸台84H,彈簧安裝凸台84H形成為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並從彈簧安裝部84G向右側突出。
下側腳部84C配置在相對於上側腳部84A及中間腳部84B靠左側的位置,下側腳部84C的前端部向下側彎曲。另外,在下側腳部84C的前端部形成有左右一對挖去部84J,挖去部84J形成為向寬度方向外側且下側開放的凹狀。由此,在下側腳部84C的前端部形成有寬度方向的厚度比其它部分薄的連結片84K。
上進給齒86在從前側觀察的主視時形成為向上側開放的大致U字形塊狀。具體而言,上進給齒86構成為包括底壁86A和從底壁86A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向上側延伸出的左右一對側壁86B。另外,左右方向上的一對側壁86B的距離設定為比進給腳支承部件82的連結片84K的板厚稍大。並且,連結片84K配置在上進給齒86的左右側壁86B之間,上進給齒86的側壁86B通過以左右方向為軸向的連結銷89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連結片84K連結。
這裏,上進給齒86的寬度尺寸設定為比壓片78的插通孔78B的寬度尺寸稍小。並且,上進給齒86配置在插通孔78B的正上方,構成為能夠插通於插通孔78B內(參照圖4的(B))。即,在俯視時,上進給齒86配置在下進給齒28的左側的第二齒部28B的正上方。另外,在上進給齒86的底壁86A的下表面形成有多個齒,該齒沿前後方向排列配置。由此,構成為:在上進給機構80進行動作時,通過下進給齒28的左側的第二齒部28B和上進給齒86,將縫製對象物上下夾入並輸送縫製對象物。
另外,在上進給齒86的後端部的下部的比連結銷89靠後側的位置,一體地形成有用於卡止後述的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卡止壁86C,卡止壁86C從上進給齒86的底壁86A向上側延伸。在該卡止壁86C的上端部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卡止槽86D,在從後側觀察時,卡止槽86D形成為向上側開放的大致V字形狀。
進給齒施力彈簧88構成為扭簧。並且,進給齒施力彈簧88安裝於上進給腳84的彈簧安裝凸台84H,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一端部卡止於上進給齒86的卡止槽86D,並且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另一端部卡止於上進給腳84。由此,上進給齒86的後端部被向下側施力,在從右側觀察時,上進給齒86被向順時針方向施力。另外,上進給齒86的底壁86A與連結片84K抵接,由此,上進給齒86的旋轉受到限制,在上進給齒86不與下進給齒28抵接的狀態下,上進給齒86傾斜成上進給齒86的前端部抬起。
在此,在將壓腳單元70向壓杆14進行固定時,在通過操作杆15使壓杆14向上側移動的狀態下,通過固定螺釘SC將壓腳單元70預固定於壓杆14。之後,通過操作杆15使預固定狀態的壓腳單元70與壓杆14一起向下側下降。然後,在壓片78與針板26的上表面抵接的狀態下,將固定螺釘SC正式緊固,從而將壓腳單元70固定於壓杆14。因此,在壓腳單元70固定於壓杆14的固定狀態下,在壓片78的下表面與針板26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配置有壓片78。另外,在縫紉機10動作時,通過下進給齒28上升,下進給齒28的上端與上進給齒86的下端抵接,從而傾斜狀態的上進給齒86旋轉,配置為與下進給齒28平行。
(作用和效果)
接著,使用圖8及圖9說明縫紉機10的動作,並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進行說明。另外,在圖8及圖9中,通過從右側觀察的側視來圖示縫紉機10。另外,在圖8及圖9各自的下部,用雙點劃線示意性地圖示出了下進給齒28的進給周期,並用點圖示出了下進給齒28的位置。
(關於針機構20從上止點近前位置向上止點上升且從上止點下降到針板近前位置時的動作)
如圖8的(A)、圖8的(B)及圖9的(A)所示,在該動作時,上軸46(在圖8及圖9中未圖示)繞自身的軸轉動,由此針機構20通過曲柄機構從上止點近前位置向上止點上升,並且從上止點下降到針板近前位置。另外,此時,與上軸46的轉動聯動地使下軸轉動,下進給機構的下進給齒28比針板26向上側突出並且向後側位移,同時將縫製對象物向後側進行輸送。具體而言,如圖8的(A)所示,下進給齒28的上端上升到與針板26的上表面一致的位置,開始下進給齒28對縫製對象物的輸送。之後,如圖8的(B)所示,下進給齒28從圖8的(A)所示的位置進一步上升,並且向後側位移。由此,下進給齒28的上端比針板26的上表面突出,將縫製對象物向後方側進行輸送(參照圖8的(B))。然後,如圖9的(A)所示,下進給齒28的上端下降到與針板26的上表面一致的位置,下進給齒28對縫製對象物的輸送完成。
另外,此時,伴隨著下進給機構(下進給齒28)的動作,進給驅動機構部32進行動作。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進給軸34繞自身的軸向逆時針方向(圖2的箭頭A1側)轉動。由此,第一進給臂36以進給軸34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轉動,並且第二進給臂40以支承軸18L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圖2的箭頭B1側)轉動。並且,由於在第二進給臂40的連結軸40F、40R連結有上進給腳84,所以上進給腳84與第二進給臂40一起以支承軸18L為中心轉動。因此,與上進給腳84的下端部(下側腳部84C)連結的上進給齒86向後側位移,上進給齒86與下進給齒28一起將縫製對象物向後方側進行輸送。具體而言,在圖8的(A)所示的狀態下,上進給齒86的下端配置在與針板26的上表面一致的位置。由此,通過上升的下進給齒28和上進給齒86將縫製對象物S上下夾入,並將縫製對象物S向後側進行輸送。並且,上進給齒86與下進給齒28一起將縫製對象物向後側進行輸送,直至針機構20從圖8的(A)所示的上止點近前位置到達圖9的(A)所示的針板近前位置。
另外,在通過上進給齒86及下進給齒28將縫製對象物上下夾入時,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進行動作,通過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按壓彈簧16對壓杆14的施力被釋放。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伴隨著上軸46的轉動,凸輪52轉動,從動杆54以進給軸34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轉動。此時,由於雙臂曲柄64通過連結連杆66與從動杆54的從動側連結軸54B連結,所以雙臂曲柄64將要繞切換軸62B的軸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與雙臂曲柄64的第二連結軸64C連結的切換臂68及支承軸18L將要向下側位移。
另一方面,由於下進給齒28的上端(第一齒部28A及第二齒部28B)從針板26的上表面突出,因此下進給齒28直接或間接(隔著縫製對象物)抵接於上進給齒86。因此,通過下進給齒28限制了上進給齒86向下側的位移。因此,經由上進給腳84及第二進給臂40與上進給齒86連結的支承軸18L向下側的位移受到限制。由此,雙臂曲柄64以第二連結軸64C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轉動,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切換軸62B向上側位移。其結果為,按壓彈簧保持架62相對於壓杆14向上側抬起(相對移動),位移到釋放位置。因此,按壓彈簧16對壓杆14的施力被釋放。即,允許壓片78向上側移動與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相對移動量L相對應的量,從而壓片78與下進給齒28一起向上側移動,從針板26的上表面離開(參照圖8的(B))。
並且,在針機構20下降到針板近前位置的期間,根據凸輪52的凸輪面的形狀,從動杆54的轉動被反轉,按壓彈簧保持架62從釋放位置向下側位移,配置在傳遞位置。由此,在針機構20的針板近前位置,按壓彈簧保持架62恢復到將按壓彈簧16的施力傳遞給壓杆14的狀態。
(關於針機構20從針板近前位置向下止點下降且從下止點上升至上止點近前位置時的動作)
如圖9的(B)所示,在該動作時,通過上軸46繞自身的軸轉動,針機構20通過曲柄機構從針板近前位置向下止點下降,並且從下止點上升到針板近前位置。另外,此時,與上軸46的轉動聯動地使下軸轉動,下進給機構的下進給齒28向下側且前側位移,恢復到輸送縫製對象物之前的狀態。
另一方面,如圖2所示,在進給驅動機構部32中,伴隨著下進給機構(下進給齒28)的動作,進給軸34繞自身的軸向順時針方向(圖2的箭頭A2側)轉動。由此,第一進給臂36以進給軸34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轉動,並且第二進給臂40以支承軸18L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圖2的箭頭B2側)轉動。並且,如上所述,由於在第二進給臂40的連結軸40F、40R連結有上進給腳84,所以上進給腳84與第二進給臂40一起以支承軸18L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轉動。由此,與上進給腳84的下端部(下側腳部84C)連結的上進給齒86向前側位移。
另外,在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中,通過上軸46的轉動,凸輪52轉動,從而從動杆54以進給軸34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轉動。由此,向前側的載荷作用於經由連結連杆66與從動杆54連結的雙臂曲柄64的第一連結軸64B,從而雙臂曲柄64以切換軸62B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轉動。由此,與雙臂曲柄64連結的切換臂68向上側位移,並且支承軸18L相對於壓杆14向上側位移。因此,如圖9的(B)所示,經由第二進給臂40及上進給腳84與支承軸18R連結的上進給齒86也向上方側位移,從而上進給齒86相對於下進給齒28向上側離開。因此,上進給齒86通過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施力而繞連結銷89的軸旋轉,成為上進給齒86傾斜成上進給齒86的前端部抬起的狀態。然後,根據凸輪52的凸輪面的形狀,從動杆54的轉動被反轉,上進給齒86恢復到圖8的(A)所示的狀態。
然而,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進行縫製時,在縫針22的前側,將縫製對象物從前側插入到壓片78和下進給齒28之間,輸送縫製對象物。在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中,壓腳單元70的上進給齒86整體配置在縫針22的落針位置的後側。因此,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進行縫製時(即,開始對縫製對象物進行輸送時),縫製對象物尚未到達上進給齒86,因此通過下進給齒28及壓片78將縫製對象物上下夾入。即,通過下進給齒28來輸送縫製對象物。另一方面,在通過上進給齒86輸送縫製對象物時,如上所述,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進行動作,按壓彈簧16對壓杆14的施力被釋放。在此,縫針22的前側的下進給齒28與壓片78之間的間隔有時會開得較大。因此,在上進給齒86整體配置於縫針22的落針位置的後側的縫紉機10中,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的輸送時(縫針22的前側),有可能無法良好地輸送被下進給齒28和壓片78夾入的縫製對象物。
在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中,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動作時的按壓彈簧保持架62相對於壓杆14的相對移動量L設定為與下進給齒28從針板26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量H相同。因此,即使是上進給齒86整體配置在縫針22的落針位置的後側的縫紉機10,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的輸送時(縫針22的前側),由於利用下進給齒28和壓片78夾入縫製對象物,所以也能夠將縫製對象物良好地向後側進行輸送。以下,與圖1的(B)所示的比較例的縫紉機100相比較,對這一點進行說明。
首先,對圖1的(B)所示的比較例的縫紉機100進行說明。在比較例的縫紉機100中,除了以下所示的點以外,與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同樣地構成。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對縫紉機100中與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同樣地構成的部件標注相同的符號進行說明。
即,在比較例的縫紉機100中,與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同樣地具有上進給齒86,但形成了抑制由下進給齒28和上進給齒86輸送縫製對象物S時的壓片78的按壓力的影響的結構。具體而言,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動作時的按壓彈簧保持架62相對於壓杆14的相對移動量L設定為比下進給齒28從針板26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量H更大。
並且,如圖1的(B)所示,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S的輸送時,縫製對象物S尚未到達上進給齒86,因此向上側位移的下進給齒28與上進給齒86抵接,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動作。因此,與上述同樣地,按壓彈簧保持架62從傳遞位置上升到釋放位置,按壓彈簧16對壓杆14的施力被釋放,從而允許壓杆14的上升。即,壓片78能夠從針板26的上表面向上側上升與相對移動量L相對應的量(以下,將壓片78的該位置稱為“上升位置”,在圖1中,以使按壓片78上升到上升位置的位置進行了圖示)。
另一方面,下進給齒28相對於針板26向上側突出與突出量H相對應的量。並且,在比較例的縫紉機100中,如上所述,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動作時的按壓彈簧保持架62相對於壓杆14的相對移動量L設定為比下進給齒28從針板26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量H更大。因此,當壓片78上升到上升位置時,壓片78位於比下進給齒28的上端(第一齒部28A和第二齒部28B)更靠上側。即,在配置於上升位置的壓片78與縫製對象物S之間形成間隙G。
然後,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S的輸送時,如果通過下進給齒28(左側的第一齒部28A)和壓片78(前壓腳部78F)將縫製對象物S上下夾入,則壓片78會被縫製對象物S向上側抬起。此時,在縫製對象物S的厚度比間隙G小的情況下,壓片78不會到達上升位置,壓片78上的按壓彈簧16的施力不會作用於縫製對象物S。由此,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S的輸送時,無法通過下進給齒28(左側的第一齒部28A)和壓片78(前壓腳部78F)良好地夾入縫製對象物S,從而有可能無法通過下進給齒28將縫製對象物S向後側進行輸送。
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中,與比較例的縫紉機100相比,將連結片84K的連結銷89的連結位置提高了0.7mm左右。由此,上進給機構80中的上進給齒86的位置也與此相應地變高。因此,以下進給齒28為基準的輸送開始時的上進給齒86的位置與比較例的縫紉機100相比位於上方,從而由上進給齒86及下進給齒28將縫製對象物S上下夾入(向上側位移的下進給齒28與上進給齒86抵接)的定時產生延遲。該定時的延遲也與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的動作開始定時的延遲相關聯,反映在按壓彈簧保持架62相對於壓杆14的相對移動量L上。這樣,如上所述,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動作時的按壓彈簧保持架62相對於壓杆14的相對移動量L設定為與下進給齒28從針板26的上表面向上側突出的突出量H相同。因此,如圖1的(A)所示,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S的輸送時,如果彈簧按壓釋放機構50動作,則允許壓片78上升到上升位置,但在壓片78的上升位置,壓片78的下表面與下進給齒28的上端之間的上下位置一致。即,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中,壓片78的上升位置設定於與比較例的縫紉機100相比靠下側,在壓片78和下進給齒28之間未形成間隙G。
並且,在壓片78與下進給齒28一起上升時,壓杆14、壓杆夾58和彈簧座60相對於按壓彈簧保持架62向上側相對移動,在壓片78的上升位置,彈簧座60從下側抵接於按壓彈簧保持架62的上壁62U。即,在壓片78的上升位置,按壓彈簧保持架62配置在傳遞位置,恢復到將按壓彈簧16的施力向壓杆14傳遞的狀態。
因此,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S的輸送時,如果通過下進給齒28(左側的第一齒部28A)和壓片78(前壓腳部78F)將縫製對象物S上下夾入,則壓片78(壓杆14)會克服按壓彈簧16的施力,從上升位置進一步向上側抬起與縫製對象物S的厚度相對應的量。由此,按壓彈簧16的施力從壓片78(前壓腳部78F)作用於縫製對象物S,從而能夠通過下進給齒28和壓片78將縫製對象物S上下夾入。因此,能夠通過下進給齒28(左側的第一齒部28A)向後側良好地輸送縫製對象物S。
通過以上,即使是上進給齒86整體配置在縫針22的落針位置的後側的縫紉機10,在開始對縫製對象物S的輸送時,也能夠良好地向後側輸送縫製對象物S。因此,能夠提高對縫製對象物S的輸送性能。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進給齒86整體配置在縫針22的落針位置的後側。因此,能夠將上進給齒86的寬度尺寸設定為較小,進而能夠將壓片78的寬度尺寸設定為較小。由此,能夠提高縫製時對操作者的便利性。
即,假設採用將上進給齒86相對於縫針22也配置在前側的結構的情況下,例如,將上進給齒86形成為在俯視時向前側開放的大致U字形狀,將上進給齒86的寬度方向兩端部相對於縫針22配置在左側及右側。因此,上進給齒86的寬度尺寸與本實施方式相比變大,進而壓片78的寬度尺寸變大。並且,在上進給齒86及壓片78的寬度尺寸變大時,縫製時的縫邊的可視性有可能降低。另外,在上進給齒86及壓片78的寬度尺寸變大時,縫製對象物S與上進給齒86及壓片78之間的寬度方向的接觸面積變大。因此,例如在將縫製對象物S向右側或左側布置並對縫製對象物S進行縫製時的操作性有可能降低。
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進給齒86整體配置在縫針22的落針位置的後側。由此,能夠將上進給齒86的寬度尺寸設定為較小,進而能夠將壓片78的寬度尺寸設定為較小。因此,能夠提高縫製時的縫邊的可視性,並且能夠良好地進行對縫製對象物S的布置。因此,能夠提高縫製時對操作者的便利性。
另外,在上進給機構80中,將上進給齒86的後端部向下側施力的進給齒施力彈簧88由扭簧構成。並且,進給齒施力彈簧88安裝於上進給腳84的彈簧安裝凸台84H,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一端部卡止於上進給齒86的卡止槽86D,並且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另一端部卡止於上進給腳84。因此,能夠有效地將上進給齒86的寬度尺寸設定為較小,並且能夠有效地將壓片78的寬度尺寸設定為較小。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縫製時對操作者的便利性。
即,例如,如背景技術中記載的縫紉機那樣,在由壓縮螺旋彈簧構成對上進給齒86的後端部向下側施力的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情況下,需要在保持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姿態的同時,使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兩端部卡止於上進給腳84及上進給齒86。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圖10的下圖所示,例如成為如下結構:在上進給腳84形成有用於收容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凹部,將上進給腳84配置在上進給齒86的左右側壁86B之間,將上進給齒86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上進給腳84進行連結。並且,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使形成於上進給腳84的凹部的寬度尺寸大於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外徑。因此,上進給齒86的寬度尺寸有變得比較大的傾向。
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進給齒施力彈簧88由扭簧構成。另外,進給齒施力彈簧88安裝於上進給腳84,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一端部卡止於上進給齒86的卡止槽86D。因此,在上進給齒86的卡止槽86D中,只要確保卡止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一端部的槽寬就足夠。即,只要使卡止槽86D的槽寬比進給齒施力彈簧88的線徑稍大即可。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如圖10的上圖所示,與由壓縮螺旋彈簧構成進給齒施力彈簧102的情況相比,能夠使上進給齒86的寬度尺寸在單側減小尺寸W1的量。因此,與圖10的下圖所示的情況相比,壓片78的寬度尺寸也能夠設定為較小。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縫製時對操作者的便利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壓片78相對於下進給齒28的寬度方向中央部靠左側配置。詳細而言,在俯視時,左右方向上的壓片78相對於下進給齒28的位置設定為:壓片78的左端部與下進給齒28的左側的第一齒部28A重合。因此,即使在使壓片78的寬度尺寸比較小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壓片78的前壓腳部78F和下送進給齒28的左側的第一齒部28A將縫製對象物S在上下方向上良好地夾入,並將縫製對象物S向後側進行輸送。
即,假設在使壓片78的寬度方向中央的位置與下進給齒28的寬度方向中央的位置一致的情況下,由於壓片78的寬度尺寸設定為比較小,所以壓片78在俯視時配置在下進給齒28的左右一對第一齒部28A之間。因此,在俯視時,壓片78的左側的前壓腳部78F與左側的第一齒部28A不重合。由此,無法通過壓片78的前壓腳部78F和下進給齒28的第一齒部28A良好地夾入縫製對象物S,從而有可能無法將縫製對象物S良好地向後側進行輸送。
與此相對,在俯視時,左右方向上的壓片78相對於下進給齒28的位置設定為:壓片78的左端部與下進給齒28的左側的第一齒部28A重合。因此,能夠通過壓片78的前壓腳部78F和下送進給齒28的左側的第一齒部28A將縫製對象物S在上下方向上良好地夾入,並將縫製對象物S向後側進行輸送。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上進給機構80與壓腳主體72連結而單元化為壓腳單元70。另外,進給驅動機構部32的連結軸40F、40R嵌入到上進給機構80的上進給腳84的後連結槽84E及前連結槽84F內,從而上進給機構80能夠拆裝地與進給驅動機構部32連結。另外,壓腳保持架74的保持架連結部74A通過固定螺釘SC緊固固定於壓杆14,從而壓腳主體72能夠拆裝地固定於壓杆14。由此,能夠準備各種壓腳單元,並根據用途將壓腳單元安裝於縫紉機10。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上進給齒86的後端部向下側施力的進給齒施力彈簧88由扭簧構成,但也可以由大致長條狀的板簧(leaf spring)構成進給齒施力彈簧88。在這種情況下,例如也可以構成為:通過上進給齒86的卡止槽86D卡止由板簧構成的進給齒施力彈簧的一端部,並將進給齒施力彈簧的另一端部固定於上進給腳84。並且,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要確保上進給齒86的卡止槽86D的槽寬為板簧的寬度尺寸的大小就足夠,因此與由壓縮螺旋彈簧構成進給齒施力彈簧的情況相比,能夠將上進給齒86的寬度尺寸設定為比較小,進而能夠將壓片78的寬度尺寸設定為比較小。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手段確能有效解決習知等問題,並達致預期之目的與功效,且申請前未見諸於刊物、未曾公開使用且具長遠進步性,誠屬專利法所稱之發明無誤,爰依法提出申請,懇祈 鈞上惠予詳審並賜准發明專利,至感德馨。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數種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本發明〕
10‧‧‧縫紉機
12‧‧‧縫紉機主體
13‧‧‧框架
14‧‧‧壓杆
15‧‧‧操作杆
16‧‧‧按壓彈簧
18‧‧‧連結體
18L‧‧‧支承軸
18R‧‧‧支承軸
20‧‧‧針機構
21‧‧‧針杆
22‧‧‧縫針(針)
26‧‧‧針板
26A‧‧‧第一露出孔
26B‧‧‧第二露出孔
28‧‧‧下進給齒
28A‧‧‧第一齒部
28B‧‧‧第二齒部
30‧‧‧上進給驅動機構
32‧‧‧進給驅動機構部(進給驅動部)
34‧‧‧進給軸
36‧‧‧第一進給臂
38‧‧‧進給連杆
40‧‧‧第二進給臂
40A‧‧‧臂主體部
40B‧‧‧臂連結部
40C‧‧‧連結孔
40F‧‧‧連結軸
40R‧‧‧連結軸
42‧‧‧輔助板
44‧‧‧間隔件
46‧‧‧上軸
50‧‧‧彈簧按壓釋放機構
52‧‧‧凸輪
54‧‧‧從動杆
54A‧‧‧杆部
54B‧‧‧從動側連結軸
56‧‧‧施力彈簧
58‧‧‧壓杆夾
58A‧‧‧突起
60‧‧‧彈簧座
62‧‧‧按壓彈簧保持架(傳遞部件)
62A‧‧‧長孔
62B‧‧‧切換軸
62H‧‧‧插通孔
62L‧‧‧下壁
62S‧‧‧側壁
62U‧‧‧上壁
64‧‧‧雙臂曲柄
64A‧‧‧連結筒部
64B‧‧‧第一連結軸
64C‧‧‧第二連結軸
66‧‧‧連結連杆
68‧‧‧切換臂
68A‧‧‧連結筒部
70‧‧‧壓腳單元
72‧‧‧壓腳主體
74‧‧‧壓腳保持架
74A‧‧‧保持架連結部(壓腳固定部)
74B‧‧‧壓杆安裝部
74C‧‧‧固定槽
74D‧‧‧壓腳安裝部
74E‧‧‧壓腳安裝槽
74F‧‧‧安裝凹部
76‧‧‧第一銷
78‧‧‧壓片(壓腳)
78A‧‧‧安裝壁
78B‧‧‧插通孔
78C‧‧‧槽部
78F‧‧‧前壓腳部
79‧‧‧安裝銷
80‧‧‧上進給機構
82‧‧‧進給腳支承部件
82A‧‧‧第二銷
82B‧‧‧曲柄槽
83‧‧‧保持架彈簧
84‧‧‧上進給腳(上進給保持架)
84A‧‧‧上側腳部
84B‧‧‧中間腳部
84C‧‧‧下側腳部
84D‧‧‧連結片
84E‧‧‧後連結槽(進給連結部)
84F‧‧‧前連結槽(進給連結部)
84G‧‧‧彈簧安裝部
84H‧‧‧彈簧安裝凸台
84J‧‧‧挖去部
84K‧‧‧連結片
84P‧‧‧連結銷
86‧‧‧上進給齒
86A‧‧‧底壁
86B‧‧‧側壁
86C‧‧‧卡止壁
86D‧‧‧卡止槽
88‧‧‧進給齒施力彈簧
89‧‧‧連結銷
100‧‧‧縫紉機
H‧‧‧突出量
L‧‧‧相對移動量
S‧‧‧縫製對象物
圖1的(A)為用於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的開始對縫製對象物的輸送的從右側觀察到的側視圖,(B)為用於說明比較例的縫紉機的開始對縫製對象物的輸送的從右側觀察到的側視圖。
圖2為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的主要部分的從左側觀察到的側視圖。
圖3為以分解的狀態表示圖2所示的縫紉機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4的(A)為表示圖2所示的下進給齒的齒部的從上側觀察到的俯視圖,(B)為用於說明(A)所示的下進給齒的齒部與壓片及上進給齒之間的左右方向的位置關係的俯視圖。
圖5的(A)為表示圖2所示的進給單元整體的立體圖,(B)為表示(A)的進給單元的從右側觀察到的側視圖。
圖6為以從壓腳主體分解的狀態表示圖5所示的上進給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7的(A)為以拆除進給腳支承部件的狀態表示圖6所示的上進給機構的俯視圖,(B)為表示(A)的上進給機構的下端部的從前側觀察到的主視圖,(C)為從右側觀察(A)的上進給機構時的側視圖。
圖8為用於說明縫紉機的動作的從右側觀察到的側視圖,(A)為針機構配置在上止點近前位置的狀態的側視圖,(B)為針機構在上止點折回後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9為用於說明縫紉機的動作的從右側觀察到的側視圖,(A)為針機構配置在針板近前的位置的狀態的側視圖,(B)為針機構配置在下止點位置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10為用於說明將圖7所示的進給齒施力彈簧設為壓縮螺旋彈簧的情況下的上進給齒的寬度尺寸的變化的說明圖。
10:縫紉機
100:縫紉機
26:針板
28:下進給齒
28A:第一齒部
78:壓片(壓腳)
86:上進給齒
H:突出量
L:相對移動量
S:縫製對象物
Claims (2)
- 一種縫紉機,具備:壓杆;按壓彈簧,其用於對所述壓杆向下側施力;壓腳主體,其固定於所述壓杆,具有按壓縫製對象物的壓腳;下進給齒,其設置在所述壓腳的下側,比針板向上側突出而向後側輸送所述縫製對象物;上進給機構,其設置在所述下進給齒的上側,具有整體配置在落針位置的後側的上進給齒,並且通過進行動作,所述上進給齒與所述下進給齒一起將所述縫製對象物向後側進行輸送;進給驅動部,其使所述上進給齒進行上進給動作;以及彈簧按壓釋放機構,其具有能夠相對移動地設置於所述壓杆且將所述按壓彈簧的施力傳遞給所述壓杆的傳遞部件,並且通過所述下進給齒與所述上進給齒抵接而進行動作,使所述傳遞部件相對於所述壓杆向上側相對移動,從而釋放對所述壓杆的施力,所述彈簧按壓釋放機構進行動作時的所述傳遞部件相對於所述壓杆的上下移動量設定為與所述下進給齒從所述針板突出的突出量相同;所述傳遞部件在處於所述上下移動量的範圍內的最高位置時,所述壓腳的下表面與所述下進給齒的上端彼此的上下位置一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縫紉機,其中,所述上進給機構與所述壓腳主體連結,所述上進給機構與所述壓腳主體單元化, 所述上進給機構具有能夠拆裝地與所述進給驅動部連結的進給連結部,所述壓腳主體具有能夠拆裝地固定於所述壓杆的壓腳固定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49871 | 2018-08-09 | ||
JP2018149871A JP7117937B2 (ja) | 2018-08-09 | 2018-08-09 | ミシ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09340A TW202009340A (zh) | 2020-03-01 |
TWI768221B true TWI768221B (zh) | 2022-06-21 |
Family
ID=69405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24903A TWI768221B (zh) | 2018-08-09 | 2019-07-15 | 縫紉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98424B2 (zh) |
JP (1) | JP7117937B2 (zh) |
TW (1) | TWI76822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47914B2 (ja) * | 2020-02-13 | 2023-03-29 |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 遊技機 |
JP7247912B2 (ja) * | 2020-02-13 | 2023-03-29 |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 遊技機 |
JP7247910B2 (ja) * | 2020-02-13 | 2023-03-29 |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 遊技機 |
JP7247911B2 (ja) * | 2020-02-13 | 2023-03-29 |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 遊技機 |
JP2021133136A (ja) * | 2020-02-28 | 2021-09-13 |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 縫製制御装置及びミシン |
JP7494636B2 (ja) * | 2020-07-31 | 2024-06-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上送り装置 |
JP2024004096A (ja) * | 2022-06-28 | 2024-01-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押え装置及びミシン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59710A (ja) * | 2005-12-12 | 2007-06-28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中押さえ装置 |
JP2009160029A (ja) * | 2007-12-28 | 2009-07-23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上送り装置 |
JP2013052122A (ja) * | 2011-09-05 | 2013-03-21 | Janome Sewing Mach Co Ltd | 上送りを備えたミシン及び押さえユニ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8968A (en) * | 1923-04-05 | 1924-01-03 | Lewis Felling Machine Company | Improvements in sewing machine feed mechanism |
US2266140A (en) * | 1939-04-15 | 1941-12-16 | Singer Mfg Co | Chain-stitch sewing machine |
US3935826A (en) * | 1973-07-26 | 1976-02-03 | Durkoppwerke Gmbh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a workpiece along a surface of a sewing machine |
JPS6138537Y2 (zh) * | 1977-01-31 | 1986-11-06 | ||
US4323020A (en) * | 1980-09-08 | 1982-04-06 | Datho Mfg. Inc. | Apparatus for overcoming sewing machine needle bind |
US4503794A (en) * | 1982-09-16 | 1985-03-12 | Yamato Mishin Seizo Kabushi Kaisha | Upper feed dog automatic regulator for overlock machine |
US4589364A (en) * | 1982-12-09 | 1986-05-20 | Pegasus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 Sewing machine top feed |
JPS6232548Y2 (zh) * | 1984-09-07 | 1987-08-20 | ||
JPH05153Y2 (zh) * | 1986-06-06 | 1993-01-05 | ||
US8763543B2 (en) * | 2008-06-26 | 2014-07-01 | Vsm Group Ab | Mechanically operated presser foot lift arrangement and a sewing machine comprising the arrangement |
US8387547B2 (en) | 2009-06-11 | 2013-03-05 | VSM Group | Top feeder for a sewing machine |
JP6151169B2 (ja) | 2013-03-01 | 2017-06-21 |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 フェロ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
-
2018
- 2018-08-09 JP JP2018149871A patent/JP7117937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7-09 US US16/506,860 patent/US11098424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7-15 TW TW108124903A patent/TWI768221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59710A (ja) * | 2005-12-12 | 2007-06-28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中押さえ装置 |
JP2009160029A (ja) * | 2007-12-28 | 2009-07-23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上送り装置 |
JP2013052122A (ja) * | 2011-09-05 | 2013-03-21 | Janome Sewing Mach Co Ltd | 上送りを備えたミシン及び押さえユニッ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09340A (zh) | 2020-03-01 |
US20200048808A1 (en) | 2020-02-13 |
US11098424B2 (en) | 2021-08-24 |
JP7117937B2 (ja) | 2022-08-15 |
JP2020022702A (ja) | 2020-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68221B (zh) | 縫紉機 | |
JP5885289B2 (ja) | 上送りを備えたミシン及び押さえユニット | |
TWI395851B (zh) | Sewing machine pressing device | |
US10954616B2 (en) | Embroidery frame transport device and embroidery frame | |
US20180371662A1 (en) | Embroidery frame transport device | |
TW200944633A (en) | Upper fee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 |
TWI585258B (zh) | The presser foot of the sewing machine | |
JP6912258B2 (ja) | ミシン | |
KR100717915B1 (ko) | 시트 후처리장치 | |
CN101824709B (zh) | 箱形机台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 | |
TWI410544B (zh) | Box Machine Double Line Chain Stitch Sewing Machine | |
KR101957093B1 (ko) | 차량 시트의 펌핑 디바이스 조립용 클러치스프링 공급장치 | |
CN110291853B (zh) | 带式供料器 | |
CN110996709B (zh) | 拉链牙链带制造装置 | |
CN110958847B (zh) | 拉链牙链带制造装置 | |
JP4371928B2 (ja) | ミシンのルーパー駆動装置 | |
US7568440B2 (en) | Threa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 |
JP6681175B2 (ja) | ミシン用駆動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この種の駆動アッセンブリを備えたミシン | |
TWI338731B (en) | Pressure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 |
CN109924616B (zh) | 拉链牙链带制造装置 | |
JP3764867B2 (ja) | ミシンの押え上げ装置 | |
TWI764110B (zh) | 縫紉機 | |
KR101364553B1 (ko) | 세퀸 봉제장치의 세퀸 삽입구조 | |
US20190330776A1 (en) | Presser foot device | |
JP2004223005A (ja) | ミシンの付属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