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5760B -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5760B
TWI765760B TW110123561A TW110123561A TWI765760B TW I765760 B TWI765760 B TW I765760B TW 110123561 A TW110123561 A TW 110123561A TW 110123561 A TW110123561 A TW 110123561A TW I765760 B TWI765760 B TW I7657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gate dielectric
gate electrode
metal oxide
oxide semi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3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1652A (zh
Inventor
姜慧如
林仲德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1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16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57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576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24Gate electrodes for transistors with a floating gat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4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 G11C16/0408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containing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4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 G11C16/0408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containing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
    • G11C16/0433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containing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 comprising cells containing a single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 and one or more separate select transisto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10Programming or data input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26Sensing or reading circuits; Data outpu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37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gate conductors, e.g. particular materials, shapes
    • H01L21/82345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gate conductors, e.g. particular materials, shapes gate conductors with different gate conductor materials or different gate conductor implants, e.g. dual gat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 H01L21/823885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vertical transistor structures, i.e. with channel vertical to the substrate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10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with semiconductor regions connected to an electrode not carrying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and such electrode being part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which comprises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 H01L29/1025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 H01L29/1029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1033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gth, the width, the geometric contour or the doping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56Disposition, e.g. buried gate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825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floating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96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not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31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with multiple gat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5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having a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01L29/7856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having a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with an non-uniform gate, e.g. varying doping structure, shape or composition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fin, or different gate insulator thickness or composition on opposing fin s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45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with multiple gate
    • H01L29/78648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with multiple gate arranged on opposing sides of the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hav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e.g. zinc oxide, copper aluminium oxide, cadmium stann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with floating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with floating gate
    • H01L29/7889Vertical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having source and drain not in the same horizontal pla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1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view layou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2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2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 H10B41/23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with source and drain on different levels, e.g. with sloping channels
    • H10B41/27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with source and drain on different levels, e.g. with sloping channels the channels comprising vertical portions, e.g. U-shaped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3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3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10B41/35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with a cell select transistor, e.g. NAN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3Discrete devices, e.g. 3 terminal devices
    • H01L2924/1304Transistor
    • H01L2924/1306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 H01L2924/13081Multigate devices
    • H01L2924/13084Trigate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5Making the transistor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第一閘極介電層,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主表面的第一部分、第一閘極電極,覆蓋第一閘極介電層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主表面的第二部分、汲極區域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另一個主表面、後側閘極電極,接觸後側閘極介電層、第二閘極介電層,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末端表面、第二閘極電極,接觸第二閘極介電層的表面;以及源極區域,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另一個末端表面。

Description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本揭露係有關於半導體裝置,特別係有關於具有三個閘極電極以及雙半導體通道的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使用儲存之電荷(electrical charge)的記憶體裝置包括揮發性的(volatile)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裝置。此揮發性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裝置需要定期再新(refresh)儲存的電荷。其他記憶體裝置可能包括使用電荷穿隧(charge tunneling)的非揮發性(nonvolatile)快閃(flash)記憶體裝置。雖然快閃記憶體裝置因為身為非揮發性裝置而可能是具有優點的,但在重複使用後,快閃記憶體裝置有隨著時間而導致性能下降的傾向。重複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導致穿隧介電質累積損傷。因此,希望有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可以提供比快閃記憶體裝置更長的耐久性。
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上述半導體裝置包括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具有位於第一主表面與第二主表面之間的厚度,且在沿著第一方向間隔的第一末端表面與第二末端表面之間延伸,其中第一末端表面與第二末端表面連接第一主表面與第二主表面的對應邊緣;第一閘極介電層,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二主表面的第一部分;第一閘極電極,覆蓋第一閘極介電層,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二主表面的第二部分;汲極區域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兩者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主表面;後側閘極電極,接觸後側閘極介電層;第二閘極介電層,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二末端表面;第二閘極電極,接觸第二閘極介電層的表面;以及源極區域,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末端表面。
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記憶體裝置。上述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包括複數場效電晶體。選自複數場效電晶體中的每個場效電晶體位於絕緣基質層上,絕緣基質層沿著第一方向以及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複數場效電晶體中的每個場效電晶體包括: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具有沿著第一主表面與第二主表面之間的第三方向的厚度;汲極區域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嵌入於絕緣基質層中,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主表面;後側閘極電極,嵌入於絕緣基質層中;第一閘極介電層,接觸金屬氧化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二主表面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一閘極電極,位於第一閘極介電層上,並接觸金屬氧化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二主表面的第二部分。複數場效電晶體包括沿著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一列場效電晶體。複數介電導軌接觸複數場效電晶體的每一列中對應之相鄰的一對場效電晶體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以及第一閘極電極,並且在對應之相鄰的一對場效電晶體之中提供橫向的電性隔離。
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上述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絕緣基質層;在絕緣基質層中嵌入汲極區域以及後側閘極電極;在後側閘極電極上形成後側閘極介電層;在汲極區域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上方沉積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形成源極區域,使得源極區域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末端表面;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主表面上,沉積並且圖案化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以形成第一閘極介電層;在第一閘極介電層上形成第一閘極電極;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二末端表面上,沉積第二閘極介電層;以及在第二閘極介電層上沉積第二閘極電極。
以下之揭露提供許多不同實施例或範例,用以實施本揭露之不同特徵。本揭露之各部件及排列方式,其特定範例敘述於下以簡化說明。理所當然的,這些範例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舉例來說,若敘述中有著第一特徵成形於第二特徵之上或上方,其可能包含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以直接接觸成形之實施例,亦可能包含有附加特徵形成於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而使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間並非直接接觸之實施例。此外,本揭露可在多種範例中重複參考數字及/或字母。該重複之目的係為簡化及清晰易懂,且本身並不規定所討論之多種實施例及/或配置間之關係。
進一步來說,本揭露可能會使用空間相對術語,例如「在…下方」、「下方」、「低於」、「在…上方」、「高於」及類似詞彙,以便於敘述圖式中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其他元件或特徵間之關係。除了圖式所描繪之方位外,空間相對術語亦欲涵蓋使用中或操作中之裝置其不同方位。設備可能會被轉向不同方位(旋轉90度或其他方位),而此處所使用之空間相對術語則可相應地進行解讀。除非另有明確說明,否則預設具有相同參考符號的每個元件具有相同的材料組成,並且具有在相同之厚度範圍內的厚度。
本揭露整體上係有關於半導體裝置,特別係有關於使用三個閘極電極以及雙(dual)半導體通道的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根據本揭露一個實施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通道層被用於提供水平電流路徑與垂直電流路徑兩者。水平電性路徑可位於源極區域與汲極區域之間。水平電性路徑可由第一閘極電極控制,第一閘極電極是可以儲存電荷的浮動閘極(floating gate)電極。進一步地,可藉由後側(backside)閘極電極在陣列設置中選擇水平電性路徑。後側閘極電極可導通(turn on)水平電性路徑或是關閉(turn off)水平電性路徑。汲極區域可被嵌入絕緣基質層(insulating matrix layer)中。汲極區域可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一主表面(major surface)的末端部分。源極區域可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末端表面(end surface),其中第一末端表面垂直於第一主表面。第一閘極電極中電荷的充電或放電,可藉由第二閘極介電層與第二閘極電極的組合來實現,其中第二閘極介電層與第二閘極電極可被設置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側壁上。本揭露多種實施例的記憶體裝置包括使用三個閘極電極的雙通道電晶體裝置,三個閘極電極包括後側閘極電極、覆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二主表面的第一閘極電極、以及藉由第二閘極介電層以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二末端表面橫向分隔的第二閘極電極。雙通道電晶體裝置可在沒有電荷穿隧的情況下,在第一閘極電極中儲存電荷。第一通道方向可以與第二通道方向正交(orthogonal)。因此,本揭露之多種實施例的記憶體裝置亦被稱為正交通道電晶體裝置。
參見第1A圖至第1D圖,第1A圖至第1D圖顯示了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第一範例性結構。第一範例性結構包括基板10,基板10可為半導體基板(例如:半導體晶圓)、絕緣基板、導電基板、或是包括多個材料層的混合基板。絕緣基質層20可被形成於基板10的頂部表面上,或是可被設置為基板10的頂部部分。替代性地,在基板10包括絕緣基板的實施例中,絕緣基質層20可為絕緣基板的上方部分。在所示範例中,可使用順應性(conformal)或非順應性(non-conformal)的沉積方法來沉積絕緣基質層20。舉例來說,絕緣基質層20可包括氧化矽材料(例如:未摻雜之矽酸鹽玻璃或是摻雜之矽酸鹽玻璃(silicate glass))。絕緣基質層20的厚度處於自100奈米(nm)至20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厚度。可用於絕緣基質層20的替代材料包括但不限於:石英(quartz)、氮碳化矽(silicon carbide nitride)以及氧化鋁。其他合適的材料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在基板10包括半導體基板(例如:矽基板)的實施例中,可在基板10上形成諸如場效電晶體的半導體裝置(未圖示)。在此等實施例中,絕緣基質層20可具有形成於其中的金屬互連結構(未圖示)。
光阻層(未圖示)可被施加在絕緣基質層20的頂部表面上。光阻層可被微影地(lithographically)圖案化以形成穿過其中的離散(discrete)開口。至少一對開口可在光阻層中被圖案化。在一個實施例中,光阻層中的開口可被設置為二維(two- dimensional)週期性(periodic)陣列的圖案,此二維週期性陣列的圖案可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以第一間距重複,並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以第二間距重複。在說明性範例中,第一間距可處於自80nm至2000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200nm至10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可處於自40nm至1000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80nm至5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第二間距。
在一個實施例中,二維週期性陣列的圖案可為矩形的週期性圖案,矩形的週期性圖案具有矩形之單位單元(unit cell)UC的區域。矩形的週期性圖案可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以第一間距重複,並且可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以第二間距重複。在一個替代性實施例中,單位單元的圖案可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在單位單元UC的每個邊界處被翻轉(flip)成鏡像(mirror image),及/或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在單位單元UC的每個邊界處被翻轉成鏡像。儘管在用於描述本揭露的實施例中,單位單元UC的圖案是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在單位單元UC的每個邊界處被翻轉成鏡像,而不是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在單位單元UC的邊界處被翻轉,但本文明確地思量了下列實施例:單位單元UC的圖案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與第二水平方向hd2中的每一者及/或其中一者翻轉或是未翻轉。
在一個實施例中,單位單元UC的區域可包括在光阻層中的兩個開口,這兩個開口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l橫向地間隔。在一個實施例中,光阻層中的每個開口可具有矩形的形狀。用於開口的其他形狀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可執行非等向性(anisotropic)蝕刻製程,以將光阻層中的圖案轉移為穿過絕緣基質層20的上方部分。凹槽區域17以及凹槽區域14可被形成在絕緣基質層20之藉由非等向性蝕刻製程而被移除的體積中。替代性地,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可被用於在絕緣基質層20中圖案化凹槽區域17以及凹槽區域14。光阻層可隨後被移除,舉例來說,藉由灰化(ashing)移除。
凹槽區域17以及14可包括作為汲極凹槽區域的凹槽區域17(下文中稱為汲極凹槽區域17),汲極區域可隨後被形成在汲極凹槽區域17中。凹槽區域17以及14亦可包括作為閘極凹槽區域的凹槽區域14(下文中稱為閘極凹槽區域14),後側閘極電極可隨後被形成在閘極凹槽區域14中。一對汲極凹槽區域17與閘極凹槽區域14可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被橫向地間隔。複數成對的汲極凹槽區域17與閘極凹槽區域14可被形成,且可被以列(row)的方式排列,每一列沿著第二水平方向延伸。
汲極凹槽區域17以及閘極凹槽區域14中的每一者所具有的深度,可處於自10nm至2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深度。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彼此橫向地間隔的一對汲極凹槽區域17與閘極凹槽區域14,可具有與第二水平方向hd2平行的邊緣。在此實施例中,一對汲極凹槽區域17與閘極凹槽區域14可具有均勻的橫向間隔距離。一對汲極凹槽區域17與閘極凹槽區域14之間的橫向間隔可處於自20nm至600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40nm至3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橫向間隔(其為通道長度)。在一個實施例中,汲極凹槽區域17以及閘極凹槽區域14可具有矩形的水平截面形狀,不過,其他截面形狀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汲極凹槽區域17以及閘極凹槽區域14中的每一者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的橫向尺寸,可處於自20nm至6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尺寸。汲極凹槽區域17以及閘極凹槽區域14中的每一者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的橫向尺寸,可處於自20nm至6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尺寸。
參照第2A圖至第2D圖,藉由順應性或非順應性沉積製程在汲極凹槽區域17以及閘極凹槽區域14中沉積至少一種導電材料。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可包括摻雜的半導體材料及/或金屬材料。可被用作導電材料之範例性金屬材料包括諸如TiN、TaN及/或WN的導電金屬氮化物材料、諸如W、Ru、Co、Mo、Ti、Ta的元素金屬、至少兩種元素金屬的金屬間合金(intermetallic alloy)、以及諸如金屬矽化物的金屬-半導體合金材料。其他合適的金屬材料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可被用作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的範例性摻雜之半導體材料包括但不限於:摻雜之多晶矽、摻雜之矽鍺合金、摻雜之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例如:GaAs、InAs或是InGaAs)、以及重度摻雜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例如具有高度摻雜的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 IGZO)、摻雜之氧化鋅、摻雜之氧化銦、或是摻雜之氧化鎘。其他合適的半導體材料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摻雜之半導體材料中的摻雜濃度可處於自1.0×1019 /cm3 至2.0×1021 /cm3 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以及較大的摻雜濃度。摻雜物可為p型或n型。
可藉由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CMP)製程,將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的多餘部分,自包含絕緣基質層2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上方移除。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之填充汲極凹槽區域17的每個剩餘部分,包括汲極區域18。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之填充閘極凹槽區域14的每個剩餘部分,包括後側閘極電極15。在一個實施例中,汲極區域18的頂部表面以及後側閘極電極15的頂部表面,可以與絕緣基質層20的頂部表面共平面(coplanar)。
參照第3A圖至第3D圖,光阻層(未圖示)可被施加到絕緣基質層20、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電極15的頂部表面上方。光阻層(未圖示)可被微影地圖案化以形成穿過其中的離散開口。可在光阻層中於單位單元UC的每個區域內圖案化一個開口。光阻層中的每個開口,可具有與對應之(respective)後側閘極電極15的邊緣部分部分重疊(overlap)的邊緣,或是具有跨坐(straddle)對應之後側閘極電極15之邊緣部分的邊緣。在一個實施例中,光阻層中的每個開口可具有矩形的形狀。其他形狀的開口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可執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將光阻層中的圖案轉移為穿過絕緣基質層20的上方部分。源極凹槽區域11可被形成在絕緣基質層20之藉由非等向性蝕刻製程而被移除的體積中。替代性地,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可被用於在絕緣基質層20中圖案化源極凹槽區域11。蝕刻製程可相對於後側閘極電極15的材料選擇性地移除絕緣基質層20的材料。光阻層可隨後被移除,舉例來說,藉由灰化移除。
源極凹槽區域11可被形成在每個單位單元UC之內,使得後側閘極電極15的側壁被物理性地曝露於源極凹槽區域11。每個源極凹槽區域11所具有的深度可處於自10nm至2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深度。在一個實施例中,源極凹槽區域11可具有矩形的水平截面形狀,不過,其他截面形狀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每個源極凹槽區域11之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的橫向尺寸,可處於自20nm至6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尺寸。每個源極凹槽區域之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的橫向尺寸,可處於自30nm至6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尺寸。
參照第4A圖至第4D圖,光阻層117可被施加於絕緣基質層20上方。光阻層117可被微影地圖案化,以覆蓋單位單元UC的汲極區域18,同時不會覆蓋單位單元UC的後側閘極電極15。可執行等向性(isotropic)蝕刻製程,以相對於絕緣基質層20的介電材料選擇性地掘入(recess)後側閘極電極15的至少一種導電材料。在一個實施例中,等向性蝕刻製程是低速的濕式蝕刻製程,其等向性地以一個掘入距離掘入後側閘極電極15之物理性曝露的表面。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掘入距離可與隨後將形成之後側閘極介電層的厚度相同或實質上相同。舉例來說,掘入距離可處於自1nm至12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2nm至6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掘入距離。光阻層117可隨後被移除,舉例來說,藉由灰化移除。
一般而言,可藉由等向性地掘入後側閘極電極15之物理性曝露的表面,以圖案化閘極凹槽區域14中之至少一種導電材料的一部分。絕緣基質層20可嵌入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電極15。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電極15可包括相同一組的至少一種導電材料,及/或實質上由相同一組的至少一種導電材料所組成。在一個實施例中,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電極15可包括相同的導電材料,及/或實質上由相同的導電材料所組成。每個汲極區域18的遠端(distal)表面(例如:底部表面)以及每個後側閘極電極15的遠端表面(例如:底部表面),可平行於包含絕緣基質層2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每個汲極區域18的遠端表面以及每個後側閘極電極15的遠端表面,可藉由一相同間隔與包含絕緣基質層2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垂直地間隔。
參照第5A圖至第5D圖,後側閘極介電層22可被形成在後側閘極電極15之物理性曝露的表面上。在一個實施例中,後側閘極電極15包括重度摻雜的半導體材料(例如:重度摻雜之多晶矽),重度摻雜的半導體材料可形成介電氧化物材料(例如:氧化矽)。在此實施例中,汲極區域18的頂部表面可被以犧牲氧化阻障層(未圖示)遮蔽,犧牲氧化阻障層例如薄的氮化矽層,所具有的厚度處於自5nm至20nm的範圍內。可執行氧化製程以將後側閘極電極15之物理性曝露的表面部分轉換成後側閘極介電層22。犧牲氧化阻障層可被移除,舉例來說,藉由灰化移除。
替代性地,後側閘極介電層22可藉由下列方式形成:藉由順應性地沉積後側閘極介電材料層並且藉由圖案化後側閘極介電材料層,使得後側閘極介電材料層的剩餘部分包括後側閘極介電層22。在此實施例中,後側閘極介電層22可藉由順應性沉積製程來沉積,例如藉由低壓化學氣相沉積(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LPCVD)製程或是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製程來沉積,並且可使用遮蔽蝕刻(masked etch)製程來圖案化。在此實施例中,圖案化的光阻層可在遮蔽蝕刻製程期間被用作蝕刻遮罩。後側閘極介電層22可覆蓋每個後側閘極電極15的頂部表面以及側壁。
後側閘極介電層22的後側閘極介電材料可包括閘極介電材料,例如氧化矽、氮氧化矽、介電金屬氧化物、或其組合。其他合適的介電材料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後側閘極介電層22的厚度可處於自1nm至12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2nm至6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厚度。
一般而言,每個後側閘極介電層22可被形成在對應的後側閘極電極15上。每個後側閘極介電層22可藉由在後側閘極電極15上沉積後側閘極介電材料來形成。替代性地,每個後側閘極介電層22可藉由將後側閘極電極15的表面部分轉換為介電材料來形成,舉例來說,藉由氧化來轉換。在每個單位單元UC之中,絕緣基質層20可被設置在汲極區域18與後側閘極電極15之間。在一個實施例中,後側閘極介電層22可包括下列部分,及/或由下列部分所組成:平行於第一水平方向hd1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垂直於第一水平方向hd1延伸的第二部分。
參照第6A圖至第6D圖,可藉由順應性或非順應性沉積製程將至少一種導電材料沉積在源極凹槽區域11中。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可包括摻雜的半導體材料及/或金屬材料。可被用於形成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電極15的任何導電材料,均可被用作沉積於源極凹槽區域11中的至少一種導電材料。沉積在源極凹槽區域11中的材料,可相同於或是不同於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電極15的至少一種導電材料。
可藉由平坦化製程將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的多餘部分,自包含絕緣基質層2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上方移除。在一個實施例中,平坦化製程可使用掘入蝕刻製程,此掘入蝕刻製程相對於後側閘極介電層22以及絕緣基質層20的材料,選擇性地蝕刻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可選地,可在掘入蝕刻製程之前執行化學機械研磨製程,在不會物理性曝露後側閘極介電層22以防止機械損傷(mechanical damage)的情況下,自後側閘極介電層22以及絕緣基質層20上方薄化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
填充源極凹槽區域11的至少一種導電材料的每個剩餘部分包括第一源極部分121,第一源極部分121為源極區域的第一部分。每個第一源極部分121可被形成在絕緣基質層20中。每個第一源極部分121可相鄰於後側閘極介電層22。每個第一源極部分121可接觸後側閘極介電層22的側壁。在一個實施例中,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22的頂部表面,可與絕緣基質層20的頂部表面共平面。第一源極部分121的頂部表面,可與包含絕緣基質層2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共平面,或是被掘入至低於包含絕緣基質層2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可被沉積在第一源極部分121、後側閘極介電層22、汲極區域18、以及絕緣基質層20上方。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包括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例如氧化銦鎵鋅(IGZO)、摻雜之氧化鋅、摻雜之氧化銦、或是摻雜之氧化鎘。其他合適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中的摻雜程度可經過選擇,使得在裝置操作期間穿過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漏電流(leakage current)可以被忽略不計。舉例來說,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中的摻雜程度可處於自1.0×1010 /cm3 至2.0×1016 /cm3 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摻雜濃度。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可被沉積,例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來沉積。整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可具有均勻的厚度。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厚度可處於自10nm至200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20nm至1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厚度。在一個實施例中,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可具有第一主表面301,第一主表面301可接觸絕緣基質層20、汲極區域18、後側閘極介電層22、以及第一源極部分121。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可具有作為頂部表面的第二主表面302。元件的主表面是包括該元件之至少六分之一的整個表面面積的表面。在說明性範例中,立方體可具有六個主表面,而取決於側邊長度之間的比值,具有不相等之側邊的長方體(rectangular parallelepiped)形狀的物體,可具有兩個主表面或是四個主表面。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主表面與第二主表面可為平面表面,意即位於對應之二維平面內的表面。
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中使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取代元素半導體材料或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具有將漏電流抑制到可忽略的程度的優點。使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取代元素半導體材料或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作為通道材料,可使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成為可能。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可提供大於1.0x109 的開關比(on-off ratio)。換句話說,對使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作為通道材料的場效電晶體而言,開啟電流(on-current)與關閉電流(off-current)的比值可大於1.0×109 。與之相反,由元素半導體材料以及III-V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所組成的通道的開關比約為1.0x104 。使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作為通道材料提供了低漏電流的益處。低漏電流的特性可提供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若電荷保持(charge retention)時間大於1天或365天,則本揭露的記憶體裝置可用作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可選地,可以用與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相同的方式,以週期性再新來操作隨後將形成的記憶體裝置。舉例來說,若電荷保持時間小於1天,則本揭露的記憶體裝置可以用週期性記憶體再新操作來操作,於週期性記憶體再新操作中,資料位元在保持時間內定期地被讀取以及重寫(re-write)。
參照第7A圖至第7D圖,第二源極部分122被形成為穿過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並直接形成在對應的一個第一源極部分121上。在一個實施例中,可執行遮蔽離子佈植(masked ion implantation)以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離散部分轉換為第二源極部分122。在此實施例中,光阻層(未圖示)可被施加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上方。光阻層可被微影地圖案化,以在覆蓋第一源極部分121之陣列的區域中形成開口的陣列。可經由光阻層中的開口佈植電性摻雜物(例如:p型摻雜物或n型摻雜物),以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被佈植的部分轉換為第二源極部分122。電性摻雜物可選自但不限於下列材料:Na、K、Mg、Ca、Sr、Sc、Y、La、B、Al、Ga、N、P、As、Sb、F、Cl及Br。第二源極部分122中電性摻雜物的原子濃度可處於自1.0×1019 /cm3 到2.0×1021 /cm3 的範圍內,例如自5.0×1019 /cm3 到1.0×1021 /cm3 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原子濃度。在此實施例中,每個第二源極部分122可包括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相同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然而,第二源極部分122亦可包括至少一種摻雜物原子,該摻雜物原子的原子濃度高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中的原子濃度。光阻層可隨後被移除。
替代性地,可執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代替離子佈植製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位於光阻層中之開口下方的部分,可被移除以形成凹槽空腔(cavity)。在此實施例中,每個第一源極部分121的頂部表面可在每個凹槽空腔的底部被物理性地曝露,其中凹槽空腔被形成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位於光阻層中之開口下方的部分。光阻層可被移除,舉例來說,藉由灰化移除。至少一種導電材料可被沉積在凹槽空腔中。沉積在凹槽空腔中的至少一種導電材料可為可用於汲極區域18、後側閘極電極15及/或第一源極部分121的任何導電材料。可藉由平坦化製程將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的多餘部分,自包含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上方移除。平坦化製程可使用掘入蝕刻製程或是化學機械研磨製程。填充對應之凹槽空腔的至少一種導電材料的每個剩餘部分包括第二源極部分122。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源極部分122可包括與汲極區域18還有後側閘極電極15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或者是可包括與汲極區域18還有後側閘極電極15的材料不同的材料。第二源極部分122可包括與第一源極部分12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或者是可包括與第一源極部分121的材料不同的材料。第二源極部分122可包括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或者是可包括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源極部分122可包括至少一種金屬材料,及/或實質上由至少一種金屬材料所組成。第一源極部分121與第二源極部分122的每個垂直堆疊,包括源極區域12。
一般而言,源極區域12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包含第一源極部分121而第二部分包含第二源極部分122。每個源極區域12的第二部分,可藉由摻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一部分來形成,或是藉由以導電材料部分取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一部分來形成。源極區域12的第二部分包含第二源極部分122,並接觸包含第一源極部分121的源極區域12的第一部分。一般而言,每個源極區域12可被形成為使源極區域12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末端表面(例如:第一末端表面303),其中末端表面垂直於並且相鄰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主表面(例如:第一主表面301以及第二主表面302)。
在一個實施例中,每個源極區域12可包括與後側閘極介電層22接觸的第一源極部分121。每個源極區域12可進一步包括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一末端表面303接觸的第二源極部分122。末端表面是附接(attach)到主表面的非主表面。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源極部分121與第二源極部分122之間的界面,可位於包含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與絕緣基質層20之間的界面的水平平面內。替代性地,第一源極部分121與第二源極部分122之間的界面,可被掘入至低於絕緣基質層20的頂部表面。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源極部分121與第二源極部分122可包括不同的導電材料。
參照第8A圖至第8D圖,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可被沉積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第二主表面302(即:平面頂部表面)上。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包括閘極介電材料,例如氧化矽、氮氧化矽、介電金屬氧化物、或其組合。其他合適的介電材料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的厚度可處於自1nm至12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2nm至6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厚度。可藉由順應性沉積製程或非順應性沉積製程來沉積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
根據本揭露的一個實施例,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可被圖案化。舉例來說,藉由施加以及圖案化光阻層(未圖示),可在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上方形成遮罩。可蝕刻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之未被遮蔽的部分,以形成第一閘極介電層40。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的每個剩餘的圖案化部分構成第一閘極介電層40。光阻層可隨後被移除,舉例來說,藉由灰化移除。在一個實施例中,每個第一閘極介電層40可被形成為帶狀(strip),具有均勻的寬度並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橫向地延伸。在一個實施例中,每個第一閘極介電層40沿第一水平方向hd1的均勻寬度,可小於單位單元UC沿第一水平方向hd1的間距的兩倍。每個第一閘極介電層40可在源極區域12的整個區域、位於源極區域12與相鄰之汲極區域18之間的整個區域、以及相鄰之汲極區域18的近側部分(即:在每個單位單元UC內靠近源極區域12的部分)上方連續地延伸。相鄰之汲極區域18的遠端部分可以不被每個單位單元UC內的第一閘極介電層40所覆蓋。
在一個實施例中,每個第一閘極介電層40之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橫向延伸的直線邊緣,覆蓋對應的汲極區域18。因此,每個汲極區域18的近側部分可被第一閘極介電層40所覆蓋,而每個汲極區域18的遠端部分可以不被第一閘極介電層40所覆蓋。每個汲極區域18之遠端部分相對於對應之汲極區域18的總面積的比例(即:未被第一閘極介電層40所覆蓋的比例),可處於自0.2至0.8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0.35到0.65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比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頂部表面的一部分,可在汲極區域18的每個遠端部分上方物理性地曝露,使得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物理性曝露部分與對應之下方的汲極區域18具有區域上的部分重疊。
參照第9A圖至第9D圖,閘極電極材料可被沉積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物理性曝露的部分以及第一閘極介電層40上,以形成閘極電極材料層50L。閘極電極材料可包括摻雜的半導體材料或金屬材料。可被用作閘極電極材料的摻雜之半導體材料包括摻雜之多晶矽、矽鍺合金、或是摻雜之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其他合適的摻雜之半導體材料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作為閘極電極材料的摻雜之半導體材料所包括的摻雜物的摻雜濃度,可處於自1.0×1019 /cm3 至2.0×1021 /cm3 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低及較高的摻雜濃度。摻雜物可為p型或n型。可被用作閘極電極材料的金屬材料包括導電金屬氮化物材料(例如:TiN、TaN及WN)、元素金屬(例如:W、Ta、Ru、Co或Mo)、以及至少兩種金屬的金屬間合金。其他合適的金屬材料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閘極電極材料層可被形成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以及第一閘極介電層40上方。閘極電極材料層50L的厚度可處於自50nm至3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厚度。
參照第10A圖至第10D圖,光阻層(未圖示)可被施加於閘極電極材料層50L上方。光阻層可被微影地圖案化以形成線與間隔(line and space)的圖案,此圖案包括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橫向地延伸的光阻材料帶狀物。線與間隔的圖案可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具有均勻的間距,此間距可與第二間距相同。在一個實施例中,光阻材料帶狀物之間的間隙,可覆蓋每個後側閘極電極15的末端部分以及每個汲極區域18的末端部分。每個光阻材料帶狀物可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具有均勻的寬度,此均勻的寬度可處於第二間距的50%至80%的範圍內。舉例來說,每個光阻材料帶狀物所具有的均勻寬度可處於自20nm至800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60nm至3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寬度。
可執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相對於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電極15的材料選擇性地蝕刻閘極電極材料層50L、第一閘極介電層40、以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未被遮蔽的部分。可選地,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可對絕緣基質層20的材料具有選擇性。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橫向延伸的線性溝槽,可被形成於未被光阻材料帶狀物所遮蔽的區域中。閘極電極材料層50L、第一閘極介電層40、以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中的每一者,可被分割為複數的帶狀,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橫向地延伸且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具有第二間距。具體來說,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可被分割為具有各自之帶狀形狀的複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第一閘極介電層40可被分割為具有各自之帶狀形狀的複數第一閘極介電層40。閘極電極材料層50L可被分割為複數第一閘極電極50,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橫向地延伸,並且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具有各自的均勻寬度。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第一閘極介電層40、以及第一閘極電極50的每個垂直堆疊,可具有均勻的寬度,並且可位於對應之相鄰的一對線性溝槽之間。光阻層可隨後被移除,舉例來說,藉由灰化移除。
至少一種介電材料可被沉積在每一對相鄰的垂直堆疊之間的線性溝槽中,這些垂直堆疊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第一閘極介電層40、以及第一閘極電極50的垂直堆疊。舉例來說,上述至少一種介電材料可包括氮化矽襯墊(liner)以及諸如氧化矽的介電填充材料。氮化矽襯墊的厚度可處於自3nm至20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6nm至1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厚度。可藉由順應性沉積製程或是藉由自旋塗佈(spin coating)來沉積介電填充材料。可藉由平坦化製程將上述至少一種介電材料的多餘部分,自包含第一閘極電極5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上方移除。平坦化製程可使用掘入蝕刻製程及/或化學機械平坦化製程。填充對應之線性溝槽的上述至少一種介電材料的每個剩餘部分包括介電導軌(rail)90。
參照第11A圖至第11D圖,光阻層(未圖示)可被施加於介電導軌90以及第一閘極電極50上方。光阻層可被微影地圖案化以形成離散開口的陣列,使得光阻層中每個開口的邊緣覆蓋對應之汲極區域18的週邊部分,該週邊部分在相同單位單元UC中遠離對應的後側閘極電極15。在一個實施例中,光阻層中的離散開口可被形成於不存在第一閘極介電層40的區域之內。在一個實施例中,光阻層中的每個開口可在一對橫向相鄰的介電導軌90之間橫向地延伸,其中成對之橫向相鄰的介電導軌90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橫向地間隔。
可執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蝕刻穿過第一閘極電極50、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絕緣基質層20之上方部分、以及(可選的)汲極區域18之邊緣部分的未被遮蔽的部分。在第一閘極電極50、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以及絕緣基質層20之上方部分的材料被蝕刻的體積中,閘極通孔(via)空腔69可被形成其中。第一閘極電極50的側壁、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第二末端表面304、以及汲極區域18的側壁,可在每個閘極通孔空腔69的一側上物理性地曝露。在一個實施例中,閘極通孔空腔69可具有直線的側壁,該直線的側壁包括第一閘極電極50的側壁、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側壁、以及汲極區域18的側壁。每個閘極通孔空腔69之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的橫向尺寸,可處於自20nm至600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60nm至3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尺寸。每個閘極通孔空腔69之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的橫向尺寸,可相同於或是大於一對相鄰之介電導軌90之間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的橫向間隔。每個閘極通孔空腔69可具有矩形的水平截面形狀、圓形的水平截面形狀、橢圓形的水平截面形狀、或是任何封閉之不相交的(closed non-intersecting)二維水平截面曲線(curvilinear)形狀的水平截面形狀,只要閘極通孔空腔69在一對介電導軌90之間橫向延伸即可。
一般而言,第一閘極電極50的表面、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末端表面(例如:第二末端表面304)、以及汲極區域18的表面,可藉由蝕刻第一閘極電極50、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絕緣基質層20、以及汲極區域18之邊緣部分的一些部分而被物理性地曝露。
參照第12A圖至第12D圖,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可被沉積在閘極通孔空腔69之中,以及沉積在第一閘極電極50還有介電導軌90上方。在此製程操作中沉積的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亦被稱為垂直閘極介電材料層(其隨後被用於提供垂直延伸的閘極介電層)。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可以包括可用於第一閘極介電層40或是用於後側閘極介電層22的任何材料。舉例來說,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可包括諸如氧化矽、氮氧化矽、介電金屬氧化物、或其組合的閘極介電材料。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的厚度可處於自1nm至12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2nm至6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厚度。可藉由順應性的沉積製程來沉積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例如低壓化學氣相沉積(LPCVD)製程或是原子層沉積(ALD)製程。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可被沉積在每個汲極區域18的側壁上、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物理性曝露的末端表面上、以及每個第一閘極電極50的側壁上。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並未接觸第一閘極介電層40的任何部分。
至少一種導電填充材料70可隨後被沉積在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上方之閘極通孔空腔69的剩餘部分中。至少一種導電填充材料70可以是可用作第一閘極電極50之材料的任何材料。舉例來說,至少一種導電填充材料70可包括摻雜的半導體材料或金屬材料。每個閘極通孔空腔69的整個體積,可由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與至少一種導電填充材料70的組合所填充。
可藉由平坦化製程移除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與至少一種導電填充材料70的多餘部分,其中這些多餘部分覆蓋了包括第一閘極電極50以及介電導軌9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平坦化製程可使用化學機械研磨(CMP)製程及/或掘入蝕刻製程。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60可被分割為複數離散的部分,這些離散部分的每一者在本文中稱為第二閘極介電層60。換句話說,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的每個剩餘部分包括第二閘極介電層60。至少一種導電填充材料70在對應之閘極通孔空腔內的每個剩餘部分構成第二閘極電極,並因此在本文中稱為第二閘極電極70。
一般而言,第二閘極介電層60以及第二閘極電極70可被形成在每個閘極通孔空腔69中。每個第二閘極介電層60可被形成在汲極區域18的側壁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末端表面(例如:側壁)上、以及第一閘極電極50的側壁上。每個第二閘極電極70可被形成在對應的第二閘極介電層60的側壁上,並且可被形成在對應的第二閘極介電層60之中。每個第二閘極電極70可被對應的第二閘極介電層60橫向地圍繞(surround),並且可接觸對應之第二閘極介電層60的水平底部部分的頂部表面。
每個第二閘極介電層60可被形成在第一閘極電極50、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以及汲極區域18之物理性曝露的表面上。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可具有第一主表面301,第一主表面301接觸絕緣基質層20、汲極區域18的近側表面、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22的第一部分。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亦可具有第二主表面302,第二主表面302接觸第一閘極介電層40以及第一閘極電極50。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亦可具有第一末端表面303以及第二末端表面304,第一末端表面303接觸源極區域12的表面(其可為源極區域12之第二源極部分122的表面),而第二末端表面304接觸第二閘極介電層60。在一個實施例中,閘極通孔空腔69的側壁可為直線,且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第二末端表面304、第一閘極電極50的表面(例如:側壁)、以及汲極區域18的表面(例如:側壁),可位於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一主表面301和第二主表面302垂直的相同平面(例如:垂直平面)之內。
參照第13A圖至第13D圖,光阻層(未圖示)可被施加於介電導軌90以及第一閘極電極50上方。光阻層可被微影地圖案化,以在覆蓋對應的一個源極區域12的區域中形成離散開口的陣列。在一個實施例中,光阻層中的每個開口可在一對橫向相鄰的介電導軌90之間橫向地延伸,其中成對之橫向相鄰的介電導軌90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橫向地間隔。
可執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蝕刻穿過第一閘極電極50以及第一閘極介電層40之未被遮蔽的部分。源極接點(contact)空腔可被形成在第一閘極電極50以及第一閘極介電層40之被蝕刻的材料的體積之內。源極接點空腔(未圖示)可被形成為穿過第一閘極電極50以及第一閘極介電層40。第一閘極電極50的側壁與第一閘極介電層40的側壁可在源極接點空腔的每一側上物理性地曝露。在一個實施例中,源極接點空腔可具有直線的側壁,該直線的側壁包括第一閘極電極50的側壁以及第一閘極介電層40的側壁。每個源極接點空腔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的橫向尺寸,可處於自20nm至600nm的範圍內,例如處於自60nm至300nm的範圍內,不過,亦可使用較小及較大的橫向尺寸。每個源極接點空腔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的橫向尺寸,可相同於或是大於一對相鄰之介電導軌90之間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的橫向間隔。每個源極接點空腔可具有矩形的水平截面形狀、圓形的水平截面形狀、橢圓形的水平截面形狀、或是任何封閉之不相交的二維水平截面曲線形狀的水平截面形狀,只要源極接點空腔在一對介電導軌90之間橫向延伸即可。
諸如氧化矽的絕緣材料層56可被順應性地沉積在源極接點空腔之中以及第一閘極電極50之上。可藉由執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來移除絕緣材料層56的水平延伸部分。絕緣材料層56之每個剩餘的垂直延伸管狀部分構成源極隔離間隔物,因此在本文中稱為源極隔離間隔物56。
至少一種導電材料可被沉積在源極接點空腔的剩餘體積之中。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可包括至少一種金屬阻障材料,例如TiN、TaN及/或WN,以及包括金屬填充材料,例如Cu、Co、Ru、Mo、W、其他元素金屬、及/或金屬間合金。其他合適的導電材料同樣包括在本揭露所思及的範圍內。可藉由平坦化製程將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的多餘部分,自包含第一閘極電極5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上方移除,其中平坦化製程可使用化學機械研磨製程及/或掘入蝕刻製程。上述至少一種導電材料的每個剩餘部分構成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每個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所具有的頂部表面,可位於包含第一閘極電極50之頂部表面的水平平面之中。
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與源極隔離間隔物56的每個組合,構成橫向絕緣源極通孔結構(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源極隔離間隔物56)。應注意的是,為使說明清晰易懂,在下文中將橫向絕緣源極通孔結構(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源極隔離間隔物56)稱為橫向絕緣源極通孔結構(52、56)。每個橫向絕緣源極通孔結構(52、56)可包括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接觸源極區域12,並且沿著垂直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一主表面301和第二主表面302的方向延伸。每個橫向絕緣源極通孔結構(52、56)亦可包括源極隔離間隔物56,源極隔離間隔物56圍繞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並且接觸第一閘極電極50以及第一閘極介電層40。
單位單元UC的每個區域包括半導體裝置,此半導體裝置可為包含雙通道場效電晶體的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半導體裝置可包括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具有位於第一主表面301與第二主表面302之間的厚度,並且在沿著第一方向(例如:第一水平方向hd1)間隔的第一末端表面303與第二末端表面304之間延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可連接第一主表面301與第二主表面302之對應的邊緣。半導體裝置亦可包括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二主表面302的第一部分的第一閘極介電層40;覆蓋第一閘極介電層40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二主表面302的第二部分的第一閘極電極50;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一主表面301的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22;接觸後側閘極介電層22的後側閘極電極15;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二末端表面304的第二閘極介電層60;接觸第二閘極介電層60之表面的第二閘極電極70;以及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一末端表面303的源極區域12。
參照第14A圖至第14D圖,接點通孔空腔可被形成為向下穿過介電導軌90,直到對應的一個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電極15的頂部表面。使用光阻層以及非等向性蝕刻操作之微影圖案化操作的組合,可被用於形成接點通孔空腔。接點通孔空腔可包括垂直延伸至對應的一個汲極區域18的汲極接點通孔空腔,以及包括垂直延伸至對應的一個後側閘極電極15的後側閘極接點通孔空腔。
至少一種導電材料可被沉積在接點通孔空腔中,並且可被平坦化以形成接點通孔結構(後側閘極接點通孔結構95、汲極接點通孔結構98)。應注意的是,為使說明清晰易懂,在下文中將接點通孔結構(後側閘極接點通孔結構95、汲極接點通孔結構98)稱為接點通孔結構(95、98)。接點通孔結構(95、98)包括接觸對應之後側閘極電極15的後側閘極接點通孔結構95,以及包括接觸對應之汲極區域18的汲極接點通孔結構98。
單位單元UC的圖案可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2重複,以提供至少一列的場效電晶體。可選地,在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延伸的每隔一行(every other column)中,單位單元UC的圖案可被改變為鏡像。進一步地,一列場效電晶體的圖案可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重複,以提供多列的場效電晶體。在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延伸的每隔一列中,單位單元UC的圖案可被改變為鏡像。
一般而言,提供的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包括複數場效電晶體。選自複數場效電晶體的每個場效電晶體位於絕緣基質層20上,其中絕緣基質層20沿著第一方向(例如:第一水平方向hd1)以及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第二水平方向hd2)延伸。複數場效電晶體中的每個場效電晶體可包括:具有沿著第一主表面301與第二主表面302之間的第三方向(例如:垂直方向)的厚度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嵌入於絕緣基質層20中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一主表面301的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22、嵌入於絕緣基質層20中的後側閘極電極15、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二主表面302的第一部分的第一閘極介電層40、以及位於第一閘極介電層40上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二主表面302的第二部分的第一閘極電極50。複數場效電晶體包括沿著第二方向(例如:第二水平方向hd2)排列的至少一列場效電晶體,以及包括介電導軌90,介電導軌90在每一列場效電晶體之中,接觸對應的一對相鄰之場效電晶體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與第一閘極電極50,並在其中提供橫向的介電隔離。每個場效電晶體可包括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一末端表面303的源極區域12。進一步地,場效電晶體可包括第二閘極介電層60以及第二閘極電極70,其中第二閘極介電層60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第二末端表面304,而第二閘極電極70接觸第二閘極介電層60,且被第二閘極介電層60所圍繞。
在一個實施例中,至少一列的場效電晶體包括沿著第一方向(例如:第一水平方向hd1)排列之複數列的場效電晶體,以及包括第二閘極介電層60的陣列,第二閘極介電層60的陣列位於場效電晶體之相鄰的列之間,並且在場效電晶體之相鄰的列之間提供介電隔離,而且每個第二閘極介電層60接觸對應的一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末端表面(例如:第二末端表面304),並圍繞對應的第二閘極電極70。
根據本揭露一個實施例,於單位單元之中的場效電晶體的操作期間,第一通道區域以及第二通道區域可被形成。場效電晶體為包括兩個可活化(activatable)通道區域的雙通道電晶體裝置。第一通道區域亦被稱為水平通道區域。第一通道區對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其中電流可在汲極區域18與源極區域12之間流動的區域。第二通道區域亦被稱為垂直通道區域。第二通道區域對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其中電流可在汲極區域18與第一閘極電極50之間流動的區域。在電路層級(level)中,雙通道電晶體裝置包括水平通道電晶體以及垂直通道電晶體,其中水平通道電晶體包含作為第一通道的第一通道區域,而垂直通道電晶體包含作為第二通道的第二通道區域。
參照第15A圖,第15A圖示意性地顯示處於電荷被儲存於第一閘極電極50中(即:狀態「1」被編碼在第一閘極電極50中)之記憶狀態(memory state)的讀取操作期間,本揭露之雙通道電晶體裝置。第14A圖至第14D圖中之第一範例性結構的源極區域12,被描繪為用於水平通道電晶體的第一源極區域S1。第14A圖至第14D圖中之第一範例性結構的汲極區域18,被描繪為用於水平通道電晶體以及用於垂直通道電晶體的共同汲極區域D。第14A圖至第14D圖中之第一範例性結構的第一閘極電極50,被描繪為水平通道電晶體的水平閘極HG。第14A圖至第14D圖中之第一範例性結構的第一閘極電極50,還作為垂直通道電晶體的第二源極區域S2。第14A圖至第14D圖中之第一範例性結構的第二閘極電極70,被描繪為垂直通道電晶體的垂直閘極VG。除非垂直通道電晶體的垂直通道被啟動,否則第14A圖至第14D圖中之第一範例性結構的第一閘極電極50是電性浮動的,並作為電容的第一節點。電性接地的組件(例如:源極區域12)的電性接地用作電容器的第二節點。第14A圖至第14D圖中之第一範例性結構的後側閘極電極15被描繪為後側閘極BG,後側閘極BG在讀取操作期間可被啟動以促進第一通道的導通。因此,後側閘極BG亦被稱為讀取閘極。
水平通道電晶體包括作為源極區域的源極區域12、作為汲極區域的汲極區域18、作為半導體通道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水平延伸部分、作為閘極電極的第一閘極電極50、以及作為閘極介電質的第一閘極介電層40。垂直通道電晶體包括作為源極區域的第一閘極電極50、作為汲極區域的汲極區域18、作為半導體通道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與第二閘極介電層60之間的垂直界面相鄰的表面部分、作為閘極電極的第二閘極電極70、以及作為閘極介電質的第二閘極介電層60。
在讀取操作期間,可藉由將源極區域12電性接地、藉由施加讀取電壓(例如:電源供應電壓(power supply voltage) Vdd)至汲極區域18、以及藉由量測流經汲極區域18與源極區域12之間的電流,來量測以及判斷第一閘極電極50中電荷量。包含後側閘極電極15的後側閘極BG提供偏壓(bias)電壓,此偏壓電壓調整第一通道的臨界電壓(threshold voltage),使得第一通道僅有在第一閘極電極50被以電荷充電時才會導通。若第一閘極電極50被以電荷充電(即:在程式化為「1」的程式化操作之後儲存電荷,意即電荷存在於第一閘極電極50中的狀態),第一閘極電極50啟動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中的水平半導體通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中的水平半導體通道變為導電的(conductive),且讀取電流流經汲極區域18與源極區域12之間。非零的讀取電流可藉由感測放大器(sense amplifier)而被偵測,而狀態「1」可藉由感測放大器而被量測及判斷。在讀取操作期間,垂直閘極電極(即:第二閘極電極70)可為電性浮動的,或者是可為接地的。因為水平半導體通道是作用的(active),因此輔助再充電電流(ancillary recharge current)可流通穿過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靠近第二閘極電極70的邊緣部分。因此,讀取操作可再充電「1」的狀態,並補償在第一閘極電極50中儲存的電荷中的任何逐步損失(gradual loss)。
參照第15B圖,第15B圖示意性地顯示處於電荷並未被儲存於第一閘極電極50中(即:狀態「0」被編碼在第一閘極電極50中)之記憶狀態的讀取操作期間,本揭露之雙通道電晶體裝置。若第一閘極電極50未被充電(即:在程式化為「0」的程式化操作之後並未儲存電荷,意即電荷不存在於第一閘極電極50中的狀態),因為第一閘極電極50中不存在電荷,因此在讀取操作期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中的水平半導體通道並未被啟動。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中的水平半導體通道維持絕緣,且不會有讀取電流流經汲極區域18與源極區域12之間。零的讀取電流可藉由感測放大器而被偵測,而狀態「0」可藉由感測放大器而被量測及判斷。在讀取操作期間,垂直閘極電極(即:第二閘極電極70)可為電性浮動的,或者是可為接地的。因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維持非導電的,因此輔助再充電電流並未流通穿過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因此,讀取操作並未添加任何電荷至第一閘極電極50,且第一閘極電極50維持在0V(伏特),意即接地的電壓。
參照第16A圖,第16A圖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示意性地顯示寫入「1」的寫入(程式化)操作期間的本揭露之雙通道電晶體裝置。可藉由施加非零程式化電壓(例如:電源供應電壓Vdd)至汲極區域18,以及藉由施加導通電壓至第二閘極電極70以啟動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表面部分的表面半導體通道,來將第一閘極電極50程式化為充電狀態(即:「1」的狀態)。表面半導體通道可被形成在第二閘極介電層60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間的界面附近。充電電流流通穿過表面半導體通道進入第一閘極電極50之中。在程式化操作期間,源極區域12可為電性浮動的,或是可為電性接地的。對於「1」的狀態的寫入操作,後側閘極BS上的電壓並不重要。
參照第16B圖,第16B圖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示意性地顯示寫入「0」的寫入(程式化)操作期間的本揭露之雙通道電晶體裝置。可藉由施加零的電壓至汲極區域18,以及藉由施加導通電壓至第二閘極電極70以啟動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表面部分的表面半導體通道,來將第一閘極電極50程式化為未充電狀態(即:「0」的狀態)。表面半導體通道可被形成在第二閘極介電層60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間的界面附近。儲存在第一閘極電極50中的任何電荷,可經由表面半導體通道排出至電性接地的汲極區域18。因此,第一閘極電極50處的電壓達到0V,意即電性接地的電壓。在程式化操作期間,源極區域12可為電性浮動的,或是可為電性接地的。對於「0」的狀態的寫入操作,後側閘極BS上的電壓並不重要。
參照第17圖,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第二範例性結構包括記憶體單元的三維陣列。每個記憶體單元併入了第14A圖至第14D圖之第一範例性結構的單位單元中的雙通道三閘極場效電晶體。單位單元UC中的每個場效電晶體作為記憶體單元,且可如同參照第15A圖至第16B圖所示般地操作。
在一個實施例中,記憶體單元之二維陣列的多個實例,可在基板10上方垂直地堆疊以形成記憶體單元的三維陣列。基板10可為半導體基板、絕緣基板或是導電基板。記憶體單元之二維陣列的每個實例,可在基板10的主表面7上方筆直地(upright)堆疊。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主表面(第一主表面301、第二主表面302)可平行於基板10的主表面7。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末端表面(第一末端表面303、第二末端表面304)可垂直於基板10的主表面7。
在一個實施例中,垂直重疊的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可垂直地延伸穿過絕緣基質層20,以接觸上覆的源極區域12及/或下方的源極區域12。在此實施例中,複數源極區域12與複數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的垂直堆疊,可共同形成源極線(源極區域12、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源極線(源極區域12、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可沿著垂直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主表面的方向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取代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的垂直延伸,或是除了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的垂直延伸之外,源極區域12的各個部分可垂直地延伸。源極隔離間隔物56可根據需求垂直地延伸。
在一個實施例中,垂直重疊的第二閘極電極70可被合併為單一的第二閘極電極70,並且可形成單一的第二閘極介電層60來代替垂直重疊的複數第二閘極介電層60。在此實施例中,穿過多層絕緣基質層20垂直延伸的深溝槽可被形成,使得位於不同層級之複數汲極區域18的側壁被物理性地曝露,而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以及至少一種導電填充材料可被沉積在深溝槽中,並且可隨後被平坦化以提供穿過多個層級垂直延伸之第二閘極介電層60與第二閘極電極70的組合。若有需要的話,可對記憶體單元的組件進行其他的修改。
參照第18圖,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第三範例性結構包括記憶體單元的三維陣列。在此實施例中,記憶體單元之二維陣列的兩個垂直相鄰實例之中的記憶體單元的二維陣列可被上下翻轉。舉例來說,在以從1開始的正整數依序對所有記憶體單元的堆疊之二維陣列編號時,記憶體單元之二維陣列的每個奇數號實例可被形成為筆直的,而記憶體單元之二維陣列的每個偶數號實例可被形成為顛倒的(upside down)。替代性地,記憶體單元之二維陣列的每個偶數號實例可被形成為筆直的,而記憶體單元之二維陣列的每個奇數號實例可被形成為顛倒的。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主表面(第一主表面301、第二主表面302)可平行於基板10的主表面7。
在一個實施例中,垂直重疊的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可垂直地延伸穿過絕緣基質層20,以接觸上覆的源極區域12及/或下方的源極區域12,並提供穿過複數層級的源極線(源極區域12、源極接點通孔結構52)。在一個實施例中,垂直重疊的第二閘極電極70可被合併為單一的第二閘極電極70,並且可形成單一的第二閘極介電層60來代替垂直重疊的複數第二閘極介電層60。
參照第19圖,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第四範例性結構包括記憶體單元的三維陣列。可藉由下列方法形成第四範例性結構:在載體基板上堆疊記憶體單元之二維陣列的複數實例,並且將記憶體單元之二維陣列的複數實例的堆疊轉移到基板10的主表面上,使得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主表面垂直於基板10的主表面。替代性地,可藉由自基板10的主表面7向上圖案化以及堆疊第四範例性結構的各種組件,以垂直地形成第四範例性結構。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主表面(第一主表面301、第二主表面302)可垂直於基板10的主表面7。可一層接著一層地執行相同順序的製程操作。在一個實施例中,可沿著水平方向重複記憶體單元的實例,而無需改變圖案。
參照第20圖,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第五範例性結構包括記憶體單元的三維陣列。能夠以與第四範例性結構相同的方式形成第五範例性結構。在一個實施例中,可沿著水平方向重複記憶體單元的實例,使得水平相鄰的單元是彼此的鏡像。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主表面(第一主表面301、第二主表面302)可垂直於基板10的主表面7。
共同參照第1A圖至第20圖並根據本揭露多種實施例,提供一種包含複數場效電晶體的半導體記憶體裝置。選自複數場效電晶體的每個場效電晶體位於絕緣基質層20上,其中絕緣基質層20沿著第一方向(其為包含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主表面之內的通道方向,且可為垂直的或水平的)以及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其為包含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主表面之內的方向,且垂直於通道方向)延伸。複數場效電晶體中的每個場效電晶體可包括:具有沿著第一主表面301與第二主表面302之間的第三方向(其為垂直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主表面的方向)的厚度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嵌入於絕緣基質層20中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一主表面301的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22、嵌入於絕緣基質層20中的後側閘極電極15、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二主表面302的第一部分的第一閘極介電層40、以及位於第一閘極介電層40上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二主表面302的第二部分的第一閘極電極50。複數場效電晶體包括沿著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一列場效電晶體,以及包括介電導軌90,介電導軌90在每一列場效電晶體之中接觸對應的一對相鄰之場效電晶體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與第一閘極電極50,並在其中提供橫向的介電隔離。每個場效電晶體可包括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一末端表面303的源極區域12。進一步地,場效電晶體可包括第二閘極介電層60以及第二閘極電極70,其中第二閘極介電層60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第二末端表面304,而第二閘極電極70接觸第二閘極介電層60,且被第二閘極介電層60所圍繞。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可包括至少一個複數附加場效電晶體,複數附加場效電晶體位於沿著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延伸的對應之附加的絕緣基質層20上,並藉由至少一個附加的絕緣基質層20沿著第三方向(其為堆疊方向)與複數場效電晶體分隔。選自至少一個複數附加場效電晶體的每個場效電晶體包括:具有沿著對應之第一主表面301與對應之第二主表面302之間的第三方向的厚度的對應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嵌入於附加之絕緣基質層20中,並接觸對應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對應之第一主表面301的對應之汲極區域18以及對應之後側閘極介電層22、嵌入於附加之絕緣基質層20中的對應之後側閘極電極15、接觸對應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對應之第二主表面302的第一部分的對應之第一閘極介電層40、以及位於對應之第一閘極介電層40上,並接觸對應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對應之第二主表面302的第二部分的對應之第一閘極電極50。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可包括具有主表面7的基板10。第一方向(其為平行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主表面(第一主表面301、第二主表面302)的通道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其為平行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主表面(第一主表面301、第二主表面302)的方向)可平行於基板10的主表面7,而第三方向(其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厚度方向)可垂直於基板10的主表面7,如第17圖及第18圖所示。在一個實施例中,絕緣基質層20與至少一個附加之絕緣基質層20中的一者,與基板10的主表面接觸,而絕緣基質層20與至少一個附加之絕緣基質層20中的另一者沿著第三方向與基板10分隔。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可包括具有主表面7的基板10。第三方向(其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厚度方向),以及第一方向(其為平行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主表面(第一主表面301、第二主表面302)的通道方向)與第二方向(其為平行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主表面(第一主表面301、第二主表面302)的方向)中的一者,平行於基板的主表面7。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中的另一者,垂直於基板10的主表面7,如第19圖及第20圖所示。
參照第21圖,流程圖根據本揭露實施例顯示用於製造雙通道電晶體裝置的操作。參照操作2110以及第1A圖至第4D圖,絕緣基質層20可被形成,其中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電極15可被嵌入絕緣基質層20之中。參照操作2120以及第5A圖至第5D圖,後側閘極介電層22可被形成在後側閘極電極15上。參照操作2130以及第6A圖至第6D圖,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可被沉積在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22上方。參照操作2140以及第7A圖至第7D圖,源極區域12可被形成,使得源極區域12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第一末端表面303。參照操作2150以及第8A圖至第8D圖,可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主表面(例如:第二主表面302)上沉積以及圖案化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以形成第一閘極介電層40。參照操作2160以及第9A圖至第10D圖,第一閘極電極50可被形成在第一閘極介電層40上。參照操作2170以及第11A圖至第12D圖,第二閘極介電層60可被形成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第二末端表面304上。參照操作2180以及第12A圖至第12D圖,第二閘極電極70可被形成在第二閘極介電層60上。可根據需求執行第13A圖至第14D圖以及第17圖至第20圖中所示的其他製程操作。
參照所有圖式以及根據本揭露多種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上述半導體裝置包括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具有位於第一主表面301與第二主表面302之間的厚度,且在沿著第一方向(例如:第一水平方向hd1)間隔的第一末端表面303與第二末端表面304之間延伸,其中第一末端表面303與第二末端表面304連接第一主表面301與第二主表面302的對應邊緣;包括第一閘極介電層40,第一閘極介電層40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二主表面302的第一部分;包括第一閘極電極50,第一閘極電極50覆蓋第一閘極介電層40,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之第二主表面302的第二部分;包括汲極區域18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22,兩者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第一主表面301;包括後側閘極電極15,後側閘極電極15接觸後側閘極介電層22;包括第二閘極介電層60,第二閘極介電層60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第二末端表面304;包括第二閘極電極70,第二閘極電極70接觸第二閘極介電層60的表面;以及包括源極區域12,源極區域12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30的第一末端表面303。
本揭露多種實施例可被用於製造及操作雙通道記憶體裝置,或稱「正交通道」記憶體裝置,在這種記憶體裝置中,第一閘極電極可被用作電性浮動閘極電極,電性浮動閘極電極只有在當導通電壓被施加到第二閘極電極70時才可電性連接至汲極區域18,其中第二閘極電極70是雙通道記憶體裝置中之垂直通道電晶體的閘極電極。後側閘極電極可被用於調整水平通道的臨界電壓,以促進並讀取操作並改善讀取操作的準確性。雙通道記憶體裝置並未使用任何電荷穿隧,也因此,與使用穿隧介電層並在使用後遭逢電荷捕捉(charge trapping)之苦的記憶體裝置相比,雙通道記憶體裝置的可靠性得以增強。本揭露之雙通道記憶體裝置可提供較小的裝置佔用空間(footprint)以及較高的裝置可靠性。
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上述半導體裝置包括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具有位於第一主表面與第二主表面之間的厚度,且在沿著第一方向間隔的第一末端表面與第二末端表面之間延伸,其中第一末端表面與第二末端表面連接第一主表面與第二主表面的對應邊緣;第一閘極介電層,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二主表面的第一部分;第一閘極電極,覆蓋第一閘極介電層,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二主表面的第二部分;汲極區域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兩者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主表面;後側閘極電極,接觸後側閘極介電層;第二閘極介電層,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二末端表面;第二閘極電極,接觸第二閘極介電層的表面;以及源極區域,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末端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裝置更包括絕緣基質層,絕緣基質層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主表面,且被設置於汲極區域與後側閘極電極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後側閘極介電層包括:第一部分,平行於第一方向延伸,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主表面;以及第二部分,垂直於第一方向延伸,且接觸源極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閘極介電層接觸第一閘極電極的表面以及汲極區域的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二末端表面、第一閘極電極的表面、以及汲極區域的表面,位於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相同平面之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與第一閘極電極接觸的部分覆蓋汲極區域,且在沿著垂直於第一主表面之方向的平面圖上遠離後側閘極電極。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裝置更包括源極接點通孔結構,接觸源極區域,並沿著垂直於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以及包括源極隔離間隔物,圍繞源極接點通孔結構,並接觸第一閘極電極以及第一閘極介電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區域包括第一源極部分,接觸後側閘極介電層;以及包括第二源極部分,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末端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源極部分與第二源極部分包括不同的導電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汲極區域與後側閘極電極包括相同的導電材料;以及汲極區域的遠端表面以及後側閘極電極的遠端表面平行於第一主表面,並以相同間距與第一主表面間隔。
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記憶體裝置。上述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包括複數場效電晶體。選自複數場效電晶體中的每個場效電晶體位於絕緣基質層上,絕緣基質層沿著第一方向以及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複數場效電晶體中的每個場效電晶體包括: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具有沿著第一主表面與第二主表面之間的第三方向的厚度;汲極區域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嵌入於絕緣基質層中,並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主表面;後側閘極電極,嵌入於絕緣基質層中;第一閘極介電層,接觸金屬氧化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二主表面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一閘極電極,位於第一閘極介電層上,並接觸金屬氧化半導體通道層之第二主表面的第二部分。複數場效電晶體包括沿著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一列場效電晶體。複數介電導軌接觸複數場效電晶體的每一列中對應之相鄰的一對場效電晶體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以及第一閘極電極,並且在對應之相鄰的一對場效電晶體之中提供橫向的電性隔離。
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列場效電晶體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列的複數場效電晶體。複數第二閘極介電層的陣列位於複數場效電晶體之相鄰的列之間,並且在複數場效電晶體之相鄰的列之間提供電性隔離。複數第二閘極介電層的每一者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對應的一者的末端表面,並圍繞對應第二閘極電極。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記憶體裝置更包括複數附加場效電晶體,位於附加絕緣基質層上,附加絕緣基質層沿著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延伸,複數附加場效電晶體沿著第三方向藉由附加絕緣基質層與複數場效電晶體間隔。選自複數附加場效電晶體的每個附加場效電晶體包括:對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具有沿著對應第一主表面與對應第二主表面之間的第三方向的厚度;對應汲極區域以及對應後側閘極介電層,嵌入於附加絕緣基質層之中,並接觸對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對應第一主表面;對應後側閘極電極,嵌入於附加絕緣基質層之中;對應第一閘極介電層,接觸對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對應第二主表面的第一部分;以及對應第一閘極電極,位於對應第一閘極介電層上,並接觸對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對應第二主表面的第二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記憶體裝置更包括具有主表面的基板,其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平行於基板的主表面;以及第三方向垂直於基板的主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記憶體裝置更包括具有主表面的基板,其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中的一者以及第三方向平行於基板的主表面;以及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中的另一者垂直於基板的主表面。
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上述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絕緣基質層;在絕緣基質層中嵌入汲極區域以及後側閘極電極;在後側閘極電極上形成後側閘極介電層;在汲極區域以及後側閘極介電層上方沉積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形成源極區域,使得源極區域接觸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一末端表面;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主表面上,沉積並且圖案化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以形成第一閘極介電層;在第一閘極介電層上形成第一閘極電極;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第二末端表面上,沉積第二閘極介電層;以及在第二閘極介電層上沉積第二閘極電極。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更包括藉由蝕刻第一閘極電極以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一些部分,以物理性地曝露第一閘極電極與汲極區域的表面,其中第二閘極介電層形成於第一閘極電極與汲極區域之物理性曝露的表面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更包括:在絕緣基質層中形成汲極凹槽區域以及閘極凹槽區域;在汲極凹槽區域以及閘極凹槽區域中沉積導電材料,其中填充汲極凹槽區域之導電材料的一部分包括汲極區域;以及圖案化導電材料在閘極凹槽區域中的一部分,其中導電材料在閘極凹槽區域中的圖案化部分包括後側閘極電極。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更包括:在絕緣基質層中相鄰於後側閘極介電層形成源極區域的第一部分,其中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被形成於源極區域的第一部分上方;以及藉由摻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一部分或是藉由以導電材料部分取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一部分,來形成源極區域的第二部分,其中源極區域的第二部分接觸源極區域的第一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的沉積與圖案化,包括物理性地曝露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主表面的一部分。第一閘極電極直接形成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主表面的物理性曝露部分上,以及直接形成在第一閘極介電層上。
前述內文概述多項實施例或範例之特徵,如此可使於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更佳地瞭解本揭露之態樣。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理解他們可輕易地以本揭露為基礎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及結構,以完成相同之目的及/或達到與本文介紹之實施例或範例相同之優點。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需理解,這些等效結構並未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及範圍,且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及範圍之情況下,可對本揭露進行各種改變、置換以及變更。
10:基板 14:閘極凹槽區域 17:汲極凹槽區域 20:絕緣基質層 B-B’:垂直平面 C-C’:垂直平面 D-D’:垂直平面 UC:單位單元 hd1:第一水平方向 hd2:第二水平方向 15:後側閘極電極 18:汲極區域 11:源極凹槽區域 117:光阻層 22:後側閘極介電層 30: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 121:第一源極部分 301:第一主表面 302:第二主表面 12:源極區域 122:第二源極部分 303:第一末端表面 40:第一閘極介電層 50L:閘極電極材料層 50:第一閘極電極 90:介電導軌 69:閘極通孔空腔 304:第二末端表面 60: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第二閘極介電層 70:至少一種導電填充材料/第二閘極電極 52:源極接點通孔結構 56:絕緣材料層/源極隔離間隔物 95:後側閘極接點通孔結構 98:汲極接點通孔結構 S1:第一源極區域 S2:第二源極區域 HG:水平閘極 BG:後側閘極 VG:垂直閘極 D:共同汲極區域 Vdd:電源供應電壓 2110~2180:操作
本揭露之態樣自後續實施方式及附圖可更佳理解。須強調的是,依據產業之標準作法,各種特徵並未按比例繪製。事實上,各種特徵之尺寸可能任意增加或減少以清楚論述。 第1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於絕緣基質層中形成汲極凹槽區域以及閘極凹槽區域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1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1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1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2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於絕緣基質層中形成汲極區域以及後側閘極電極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2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2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2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2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2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2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3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於絕緣基質層中形成源極凹槽區域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3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3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3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3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3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3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4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在修整後側閘極電極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4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4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4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4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4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4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5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於絕緣基質層中形成後側閘極介電層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5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5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5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5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5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5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6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在形成源極區域的第一部分以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6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6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6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6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6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6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7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於絕緣基質層中形成源極區域的第二部分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7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7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7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7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7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7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8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在沉積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8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8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8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8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8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8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9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在形成第一閘極電極材料層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9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9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9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9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9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9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10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在形成介電導軌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10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0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10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0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10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0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11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在形成閘極通孔空腔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11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1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11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1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11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1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12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於每個閘極通孔空腔中形成第二閘極介電層以及第二閘極電極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12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2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12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2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12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2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13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在形成橫向絕緣源極接點結構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13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3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13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3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13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3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14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在形成閘極接點通孔結構以及汲極接點通孔結構之後,第一範例性結構的俯視圖。 第14B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4A圖之垂直平面B-B’的垂直截面圖。 第14C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4A圖之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14D圖係第一範例性結構沿著第14A圖之垂直平面D-D’的垂直截面圖。 第15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之示意圖,顯示在電荷儲存於第一閘極電極中的實施例中的讀取操作期間,本揭露之雙通道電晶體裝置的配置。 第15B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之示意圖,顯示在電荷並未儲存於第一閘極電極中的實施例中的讀取操作期間,本揭露之雙通道電晶體裝置的配置。 第16A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之示意圖,顯示在寫入「1」的寫入操作期間,本揭露之雙通道電晶體裝置的配置。 第16B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之示意圖,顯示在寫入「0」的寫入操作期間,本揭露之雙通道電晶體裝置的配置。 第17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包括記憶體單元之三維陣列的第二範例性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8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包括記憶體單元之三維陣列的第三範例性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9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包括記憶體單元之三維陣列的第四範例性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20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包括記憶體單元之三維陣列的第五範例性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21圖係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所示之流程圖,顯示製造雙通道電晶體裝置的操作。
10:基板
20:絕緣基質層
UC:單位單元
15:後側閘極電極
18:汲極區域
22:後側閘極介電層
30: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
121:第一源極部分
301:第一主表面
302:第二主表面
12:源極區域
122:第二源極部分
303:第一末端表面
40:第一閘極介電層
50:第一閘極電極
304:第二末端表面
60:第二閘極介電材料層/第二閘極介電層
70:至少一種導電填充材料/第二閘極電極
52:源極接點通孔結構
56:絕緣材料層/源極隔離間隔物

Claims (11)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一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在一第一主表面與一第二主表面之間具有一厚度,並且在一第一末端表面與一第二末端表面之間延伸,上述第一末端表面與上述第二末端表面沿著一第一方向間隔,並連接上述第一主表面以及上述第二主表面之對應的邊緣;一第一閘極介電層,接觸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上述第二主表面的一第一部分;一第一閘極電極,覆蓋上述第一閘極介電層,並接觸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上述第二主表面的一第二部分;一汲極區域以及一後側閘極介電層,接觸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上述第一主表面;一後側閘極電極,接觸上述後側閘極介電層;一第二閘極介電層,接觸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上述第二末端表面;一第二閘極電極,接觸上述第二閘極介電層的一表面;以及一源極區域,接觸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上述第一末端表面。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更包括一絕緣基質層,上述絕緣基質層接觸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上述第一主表面,且被設置於上述汲極區域與上述後側閘極電極之間。
  3.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中上述第二閘極介電層接觸上述第一閘極電極的一側壁以及上述汲極區域的一側壁。
  4. 如請求項3之半導體裝置,更包括:一源極接點通孔結構,接觸上述源極區域,並沿著垂直於上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以及一源極隔離間隔物,圍繞上述源極接點通孔結構,並接觸上述第一閘極電極以及上述第一閘極介電層。
  5. 一種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包括:複數場效電晶體;其中選自上述場效電晶體中的每個場效電晶體位於一絕緣基質層上,上述絕緣基質層沿著一第一方向以及垂直於上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上述場效電晶體中的每個場效電晶體包括:一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具有沿著一第一主表面與一第二主表面之間的一第三方向的一厚度;一汲極區域以及一後側閘極介電層,嵌入於上述絕緣基質層中,並接觸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上述第一主表面;一後側閘極電極,嵌入於上述絕緣基質層中;一第一閘極介電層,接觸上述金屬氧化半導體通道層之上述第二主表面的一第一部分;以及一第一閘極電極,位於上述第一閘極介電層上,並接觸上述金屬氧化半導體通道層之上述第二主表面的一第二部分;其中上述場效電晶體包括沿著上述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一列場效電晶體;其中複數介電導軌接觸上述場效電晶體的每一列中對應之相鄰的一對場效電晶體的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以及上述第一閘極電極,並且在它們之 中提供橫向的電性隔離。
  6. 如請求項5之半導體記憶體裝置,更包括複數附加場效電晶體,位於一附加絕緣基質層上,上述附加絕緣基質層沿著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伸,上述附加場效電晶體沿著上述第三方向藉由上述附加絕緣基質層與上述場效電晶體間隔,其中選自上述附加場效電晶體的每個附加場效電晶體包括:一對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具有沿著一對應第一主表面與一對應第二主表面之間的上述第三方向的一厚度;一對應汲極區域以及一對應後側閘極介電層,嵌入於上述附加絕緣基質層之中,並接觸上述對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上述對應第一主表面;一對應後側閘極電極,嵌入於上述附加絕緣基質層之中;一對應第一閘極介電層,接觸上述對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上述對應第二主表面的一第一部分;以及一對應第一閘極電極,位於上述對應第一閘極介電層上,並接觸上述對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上述對應第二主表面的一第二部分。
  7. 如請求項6之半導體記憶體裝置,更包括具有一主表面的一基板,其中:上述第一方向與上述第二方向平行於上述基板的上述主表面;以及上述第三方向垂直於上述基板的上述主表面。
  8.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一絕緣基質層;在上述絕緣基質層中嵌入一汲極區域以及一後側閘極電極; 在上述後側閘極電極上形成一後側閘極介電層;在上述汲極區域以及上述後側閘極介電層上方沉積一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形成一源極區域,使得上述源極區域接觸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一第一末端表面;在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一主表面上,沉積並且圖案化一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以形成一第一閘極介電層;在上述第一閘極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一閘極電極;在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一第二末端表面上,沉積一第二閘極介電層;以及在上述第二閘極介電層上沉積一第二閘極電極。
  9. 如請求項8之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更包括:在上述絕緣基質層中形成一汲極凹槽區域以及一閘極凹槽區域;在上述汲極凹槽區域以及上述閘極凹槽區域中沉積一導電材料,其中填充上述汲極凹槽區域之上述導電材料的一部分包括上述汲極區域;以及圖案化上述導電材料在上述閘極凹槽區域中的一部分,其中上述導電材料在上述閘極凹槽區域中的一圖案化部分包括上述後側閘極電極。
  10.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更包括:在上述絕緣基質層中相鄰於上述後側閘極介電層形成上述源極區域的一第一部分,其中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被形成於上述源極區域的上述第一部分上方;以及藉由摻雜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一部分或是藉由以一導電材料部 分取代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的一部分,來形成上述源極區域的一第二部分,其中上述源極區域的上述第二部分接觸上述源極區域的上述第一部分。
  11. 如請求項8之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其中:上述第一閘極介電材料層的沉積與圖案化,包括物理性地曝露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上述主表面的一部分;以及上述第一閘極電極直接形成在上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層之上述主表面的一物理性曝露部分上,以及直接形成在上述第一閘極介電層上。
TW110123561A 2020-06-29 2021-06-28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TWI7657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045310P 2020-06-29 2020-06-29
US63/045,310 2020-06-29
US17/229,758 2021-04-13
US17/229,758 US11916121B2 (en) 2020-06-29 2021-04-13 Tri-gate orthogonal channel transistor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1652A TW202201652A (zh) 2022-01-01
TWI765760B true TWI765760B (zh) 2022-05-21

Family

ID=78096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3561A TWI765760B (zh) 2020-06-29 2021-06-28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916121B2 (zh)
KR (1) KR102451357B1 (zh)
CN (1) CN113540249A (zh)
DE (1) DE102021110235A1 (zh)
TW (1) TWI7657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93862B (zh) * 2022-10-18 2024-03-08 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 存储单元、存储器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30247A (en) * 2010-08-06 2012-07-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507110A (zh) * 2013-06-13 2015-02-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半導體裝置
TW201616613A (zh) * 2009-12-28 2016-05-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記憶體裝置及半導體裝置
TW201733086A (zh) * 2010-08-06 2017-09-16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TW202022437A (zh) * 2014-02-07 2020-06-16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88802B2 (en) * 2005-07-27 2007-10-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Virtual body-contacted trigate
UA93051C2 (uk) 2005-07-29 2011-01-10 Грако Міннесота Інк. Спосіб керування поршневим пневматичним насосом (варіанти)
US8546876B2 (en) 2008-03-20 2013-10-01 Micron Technology, Inc. Systems and devices including multi-transistor cells and methods of using, making, and operating the same
KR101856722B1 (ko) * 2010-09-22 2018-05-1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파워 절연 게이트형 전계 효과 트랜지스터
JP2013093371A (ja) 2011-10-24 2013-05-16 Sony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固体撮像装置
US10008614B1 (en) * 2017-03-21 2018-06-26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Dual channel transistor
US11495691B2 (en) * 2018-06-08 2022-11-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9545856B (zh) * 2018-11-23 2021-10-26 五邑大学 一种基于阳离子横向运动的晶体管及其制备和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616613A (zh) * 2009-12-28 2016-05-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記憶體裝置及半導體裝置
TW201230247A (en) * 2010-08-06 2012-07-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733086A (zh) * 2010-08-06 2017-09-16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TW201507110A (zh) * 2013-06-13 2015-02-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半導體裝置
TW202022437A (zh) * 2014-02-07 2020-06-16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001463A (ko) 2022-01-05
US20210408252A1 (en) 2021-12-30
US20230369429A1 (en) 2023-11-16
TW202201652A (zh) 2022-01-01
US11916121B2 (en) 2024-02-27
KR102451357B1 (ko) 2022-10-06
DE102021110235A1 (de) 2021-12-30
CN113540249A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59117B2 (en) Three-dimensional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having a silicide source lin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reof
US9496274B2 (en) Three-dimensional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US7569878B2 (en) Fabricating a memory cell array
KR101110355B1 (ko) 차단 게이트 라인을 갖는 3차원 스택 어레이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622354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US10868078B2 (en) Methods of forming integrated circuitry
US20150037941A1 (en) Finfet contacting a conductive strap structure of a dram
TWI681540B (zh) 立體記憶體件及其製造方法
JP7462614B2 (ja) 三次元メモリ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作方法
JP2009224520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230369429A1 (en) Tri-gate orthogonal channel transistor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20220328501A1 (en) Tri-gate transistor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230389325A1 (en) Memory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7714388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2201746A (zh) 半導體裝置
US8183613B2 (en) Bipolar transistor for a memory array
TWI750025B (zh) 快閃記憶體裝置、其形成方法和快閃記憶體單元陣列
KR100900137B1 (ko) 1-트랜지스터형 디램의 제조방법
TW202238735A (zh) 半導體器件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