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2554B - 研磨裝置 - Google Patents

研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2554B
TWI762554B TW107101488A TW107101488A TWI762554B TW I762554 B TWI762554 B TW I762554B TW 107101488 A TW107101488 A TW 107101488A TW 107101488 A TW107101488 A TW 107101488A TW I762554 B TWI762554 B TW I7625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ishing
substrate
air cylinder
fixed
gri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1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1778A (zh
Inventor
柏木誠
吉田篤史
杜峯杰
山下道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1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1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25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255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1/00Machines or devices using grinding or polishing bel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1/00Component parts such as frames, beds, carriages, headstocks
    • B24B41/02Frames; Beds; Carri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9/00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 B24B49/08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involving liquid or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55/00Safety devic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machines; Accessories fitted to grinding or polishing machine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4Mechanical treatment, e.g. grinding, polishing, cut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 Grinding And Polishing Of Tertiary Curved Surfaces And Surfaces With Complex Shapes (AREA)
  • Constituent Portions Of Griding Lathes, Driv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REA)
  • Grinding-Machine Dressing And Accessor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防止基板研磨時研磨頭傾斜,可達成希望之研磨輪廓的研磨裝 置。

本發明之研磨裝置具備:保持基板W之基板保持部3;將研磨具38按 壓於基板W之研磨頭50;支撐研磨頭50之支撐構造體24;固定有支撐構造體24之基礎構造體23;及固定於支撐構造體24之補強構造體110。補強構造體110具有可固定於基礎構造體23及可與其分離而構成之錨固機構112。

Description

研磨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研磨晶圓等基板之研磨裝置及研磨方法,特別是關於在基板周緣部按壓研磨具來研磨該周緣部之研磨裝置及研磨方法。
過去為了研磨基板周緣部而使用研磨裝置。第二十八圖係顯示過去研磨裝置之模式圖。第二十八圖所示之研磨裝置具有:保持晶圓等之基板W的基板載台300;及將研磨具之研磨帶305按壓於基板W之研磨頭307。研磨頭307具有:按壓構件308及空氣氣缸309。研磨頭307藉由固定於基台310之支撐構造體311而支撐。
基板W藉由真空吸引等而保持於基板載台300之載台面300a上,並與基板載台300一起以其軸心為中心而旋轉。研磨具之研磨帶305藉由按壓構件308按壓於基板W的周緣部。按壓構件308連結於空氣氣缸309,將研磨帶305按壓於基板W之力係從空氣氣缸309賦予按壓構件308。基板W研磨中,在基板W之中心供給純水,基板W之上面以純水覆蓋。研磨帶305在純水存在下研磨基板W之周緣部,而在基板W周緣部形成如第二十九圖所示之具有直角剖面的階梯狀凹部31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213849號公報
但是,按壓構件308將研磨帶305對基板W周緣部按壓時,來自基板W之反作用力作用於研磨頭307。研磨頭307及支撐構造體311受到該反作用力而在第二十八圖之箭頭X指示的方向傾斜於上方,造成整個按壓構件308傾斜。結果,如第三十圖所示,研磨帶305對基板W之周緣部傾斜接觸,而在基板W之周緣部形成傾斜研磨之面。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防止基板研磨時研磨頭傾斜,可達成希望之研磨輪廓的研磨裝置及研磨方法。
本發明一種樣態之研磨裝置的特徵為具備:基板保持部,其係保持基板;研磨頭,其係將研磨具按壓於基板;支撐構造體,其係支撐前述研磨頭;基礎構造體,其係固定有前述支撐構造體;及補強構造體,其係固定於前述支撐構造體;前述補強構造體具有錨固機構,其係構成可固定於前述基礎構造體及可與其分離。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錨固機構具備致動器,其係按壓前述基礎構造體。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致動器配置於比前述支撐構造體外側。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進一步具備操作系統,其係操作前述致動器,前述操作系統係以使前述致動器產生按照前述研磨頭按壓前述研磨具之研磨負荷而改變的力之方式構成。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基礎構造體具有突出部,其係朝向前述致動器而突出,前述致動器與前述突出部相對而配置。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進一步具備操作系統,其係操作前述致動器,前述操作系統係以使前述致動器產生按照前述研磨頭按壓前述研磨具之研磨負荷而改變的力之方式構成。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研磨裝置進一步具備連結機構,其係連結前述研磨頭與前述支撐構造體;前述連結機構具備:第一連結機構,其係固定於前述研磨頭;及第二連結機構,其係固定於前述支撐構造體;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係構成彼此可固定且彼此可分離。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中之一方具備電磁鐵,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中之另一方具備磁性構件。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中之一方具備一對空氣氣缸,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中之另一方具有配置於前述一對空氣氣缸間之部分。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支撐構造體包含至少1個研磨頭移動機構,其係使前述研磨頭移動。
本發明一種樣態之研磨裝置的特徵為具備:基板保持部,其係保持基板;研磨頭,其係將研磨具按壓於基板;支撐構造體,其係支撐前述研磨頭; 基礎構造體,其係固定有前述支撐構造體;及連結機構,其係連結前述研磨頭與前述支撐構造體;前述連結機構具備:第一連結機構,其係固定於前述研磨頭;及第二連結機構,其係固定於前述支撐構造體;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係構成彼此可固定且彼此可分離。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中之一方具備電磁鐵,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中之另一方具備磁性構件。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中之一方具備一對空氣氣缸,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中之另一方具有配置於前述一對空氣氣缸間之部分。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研磨裝置進一步具備補強構造體,其係固定於前述支撐構造體,前述補強構造體具有錨固機構,其係構成可固定於前述基礎構造體及可與其分離。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錨固機構具備致動器,其係按壓前述基礎構造體。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前述支撐構造體包含至少1個研磨頭移動機構,其係使前述研磨頭移動。
本發明一種樣態之研磨方法的特徵為:將固定於支撐構造體之補強構造體的錨固機構固定於基礎構造體,以基板保持部使基板旋轉,而且以支撐於前述支撐構造體之研磨頭將研磨具按壓於前述基板來研磨前述基板,前述基板研磨結束後,將前述錨固機構從前述基礎構造體分離。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進一步包含以下工序,即研磨前述基板之前,將固定於前述研磨頭之第一連結機構與固定於前述支撐構造體之第二連結機構連結,前述基板研磨結束後,將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從前述第二連結機構分離。
本發明一種樣態之研磨方法的特徵為:將固定於研磨頭之第一連結機構與固定於支撐前述研磨頭的支撐構造體之第二連結機構連結,以基板保持部使基板旋轉,而且以前述研磨頭將研磨具按壓於前述基板來研磨前述基板,前述基板研磨結束後,將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從前述第二連結機構分離。
本發明適合之樣態的特徵為:進一步包含以下工序,即研磨前述基板之前,將固定於前述支撐構造體之補強構造體的錨固機構固定於基礎構造體,前述基板研磨結束後,將前述錨固機構從前述基礎構造體分離。
本發明係藉由錨固機構及/或連結機構補強支撐構造體。因此,基板研磨中研磨頭之姿勢穩定,可獲得希望之研磨輪廓。
3‧‧‧基板保持部
4‧‧‧保持載台
4a‧‧‧溝
5‧‧‧中空軸桿
6‧‧‧球形花鍵軸承
7‧‧‧連通路
8‧‧‧旋轉接頭
9‧‧‧真空管線
10‧‧‧氮氣供給管線
11‧‧‧動作控制部
12‧‧‧外殼
14‧‧‧外殼
15‧‧‧空氣氣缸
18‧‧‧徑向軸承
20‧‧‧分隔壁
20a‧‧‧搬送口
20b‧‧‧快門
21‧‧‧底板
22‧‧‧研磨室
23‧‧‧基礎構造體
24‧‧‧支撐構造體
25‧‧‧研磨單元
27‧‧‧設置台
28‧‧‧支撐方塊
30‧‧‧研磨頭移動機構
31‧‧‧滾珠螺桿機構
32‧‧‧馬達
33‧‧‧動力傳導機構
38‧‧‧研磨帶
40A,40B‧‧‧直動導板
41A,41B‧‧‧連結方塊
42A,42B‧‧‧伺服馬達
43A,43B‧‧‧滾珠螺桿機構
44A,44B‧‧‧支撐構件
50‧‧‧研磨頭
51‧‧‧按壓構件
51a‧‧‧貫穿孔
52‧‧‧按壓構件固持器
53‧‧‧空氣氣缸
55‧‧‧保持構件
57‧‧‧安裝構件
58‧‧‧直動導板
60‧‧‧真空管線
62‧‧‧盒
70‧‧‧研磨帶供給機構
71‧‧‧供給卷軸
72‧‧‧回收卷軸
73,74‧‧‧張力馬達
76‧‧‧研磨帶饋送機構
77‧‧‧帶饋送輥
78‧‧‧夾持輥
79‧‧‧帶饋送馬達
81‧‧‧基台
82,83‧‧‧支撐臂
84A,84B,84C,84D,84E‧‧‧導輥
100‧‧‧帶緣檢測感測器
100A‧‧‧投光部
100B‧‧‧受光部
110‧‧‧補強構造體
111‧‧‧錨固臂
112‧‧‧錨固機構
114‧‧‧第一空氣氣缸
115‧‧‧加壓室
116‧‧‧背壓室
117‧‧‧第一錨固構件
120‧‧‧第二空氣氣缸
121‧‧‧加壓室
122‧‧‧背壓室
123‧‧‧第二錨固構件
130‧‧‧壓縮氣體供給管線
131‧‧‧加壓側氣體供給管線
131a‧‧‧主加壓側管線
131b‧‧‧第一加壓側分歧管線
131c‧‧‧第二加壓側分歧管線
131A‧‧‧第一加壓側管線
131B‧‧‧第二加壓側管線
132‧‧‧背壓側氣體供給管線
132a‧‧‧主背壓側管線
132b‧‧‧第一背壓側分歧管線
132c‧‧‧第二背壓側分歧管線
132A‧‧‧第一背壓側管線
132B‧‧‧第二背壓側管線
134‧‧‧加壓側壓力調節器
134A‧‧‧第一加壓側壓力調節器
134B‧‧‧第二加壓側壓力調節器
135‧‧‧加壓側壓力感測器
135A‧‧‧第一加壓側壓力感測器
135B‧‧‧第二加壓側壓力感測器
137‧‧‧第一加壓側開閉閥
138‧‧‧第二加壓側開閉閥
140‧‧‧背壓側壓力調節器
140A‧‧‧第一背壓側壓力調節器
140B‧‧‧第二背壓側壓力調節器
141‧‧‧背壓側壓力感測器
141A‧‧‧第一背壓側壓力感測器
141B‧‧‧第二背壓側壓力感測器
143‧‧‧第一背壓側開閉閥
144‧‧‧第二背壓側開閉閥
150‧‧‧突出部
150a‧‧‧水平部
160‧‧‧連結機構
161‧‧‧第一連結機構
162‧‧‧第二連結機構
164‧‧‧磁性構件
165‧‧‧電磁鐵
166‧‧‧水平部
168‧‧‧支臂方塊
170‧‧‧第三空氣氣缸
171‧‧‧第四空氣氣缸
173‧‧‧壓力調節器
174‧‧‧壓力調節器
300‧‧‧基板載台
300a‧‧‧載台面
305‧‧‧研磨帶
307‧‧‧研磨頭
308‧‧‧按壓構件
309‧‧‧空氣氣缸
310‧‧‧基台
311‧‧‧支撐構造體
312‧‧‧凹部
B‧‧‧坡口部
b1‧‧‧皮帶
CP‧‧‧軸心
E1,E2‧‧‧平坦部
K‧‧‧直線
M1‧‧‧馬達
p1,p2‧‧‧滑輪
W‧‧‧基板
第一圖(a)及第一圖(b)係顯示基板之周緣部的放大剖面圖。
第二圖係顯示本發明一種實施形態之研磨裝置的俯視圖。
第三圖係第二圖之F-F線剖面圖。
第四圖係從第三圖之箭頭G指示的方向觀看之圖。
第五圖係研磨頭及研磨帶供給機構之俯視圖。
第六圖係研磨頭及研磨帶供給機構之前視圖。
第七圖係第六圖所示之H-H線剖面圖。
第八圖係第六圖所示之研磨帶供給機構的側視圖。
第九圖係從箭頭I指示之方向觀看第六圖所示之研磨頭的縱剖面圖。
第十圖係在研磨位置之研磨頭及研磨帶供給機構的俯視圖。
第十一圖係從橫方向觀看在研磨位置之按壓構件、研磨帶、及基板的模式圖。
第十二圖係顯示藉由按壓構件將研磨帶按壓於基板之狀態圖。
第十三圖係顯示從第二圖之箭頭J指示的方向觀看之研磨裝置的模式圖。
第十四圖係顯示用於操作第一致動器及第二致動器之操作系統的模式圖。
第十五圖係顯示操作系統之其他實施形態的模式圖。
第十六圖係顯示操作系統之又其他實施形態的模式圖。
第十七圖係顯示補強構造體之其他實施形態的圖。
第十八圖係顯示補強構造體之又其他實施形態的圖。
第十九圖係顯示具備連結機構之研磨裝置的一種實施形態之模式圖。
第二十圖係顯示從第十九圖之箭頭L指示的方向觀看之連結機構的模式圖。
第二十一圖係顯示連結機構之其他實施形態的模式圖。
第二十二圖(a)至第二十二圖(c)係說明錨固機構及連結機構之動作的一種實施形態之模式圖。
第二十三圖(a)至第二十三圖(c)係說明錨固機構及連結機構之動作的實施形態之模式圖。
第二十四圖(a)至第二十四圖(c)係說明錨固機構及連結機構之動作的實施形態之模式圖。
第二十五圖(a)及第二十五圖(b)係說明錨固機構及連結機構之動作的實施形態之模式圖。
第二十六圖係顯示具備砂輪作為研磨具之研磨頭的一種實施形態之圖。
第二十七圖係顯示具備砂輪作為研磨具之研磨頭的一種實施形態之圖。
第二十八圖係顯示過去之研磨裝置的模式圖。
第二十九圖係顯示形成於基板周緣部之階梯狀凹部的剖面圖。
第三十圖係顯示對基板周緣部傾斜接觸之研磨帶的圖。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本說明書係將基板周緣部定義為包含:位於基板最外周之坡口部、位於該坡口部之半徑方向內側的頂緣部及底緣部之區域。基板之例如為晶圓。
第一圖(a)及第一圖(b)係顯示基板之周緣部的放大剖面圖。更詳細而言,第一圖(a)係所謂直邊型基板之剖面圖,第一圖(b)係所謂圓型基板之剖面圖。第一圖(a)之基板W中,坡口部係由上側傾斜部(上側坡口部)P、下側傾斜部(下側坡口部)Q、及側部(頂點)R構成之基板W的最外周面(以符號B表示)。第一圖(b)之基板W中,坡口部係構成基板W最外周面之具有彎曲剖面的部分(以符號B表示)。頂緣部係比坡口部B位於半徑方向內側之平坦部E1。底緣部係位於與頂緣部相反側,且比坡口部B位於半徑方向內側之平坦部E2。頂緣部E1亦包含形成有元件之區域。
第二圖係顯示本發明一種實施形態之研磨裝置的俯視圖,第三圖係第二圖之F-F線剖面圖,第四圖係從第三圖之箭頭G指示的方向觀看之圖。
本實施形態之研磨裝置具備:保持晶圓等基板W,並使基板W旋轉之基板保持部3;及研磨基板保持部3上之基板W的研磨單元25。第二圖及第三圖中顯示基板保持部3保持了基板W之狀態。基板保持部3具備:藉由真空吸引而保持基板W下面之保持載台4;連結於保持載台4中央部之中空軸桿5;及使該中空軸桿5旋轉之馬達M1。基板W以基板W中心與中空軸桿5之軸心CP一致的方式裝載於保持載台4上。
如第二圖所示,研磨單元25具備:使用研磨帶38作為研磨具來研磨基板W周緣部之研磨頭50;及將研磨帶38供給至研磨頭50,且從研磨頭50回收研磨帶38之研磨帶供給機構70。研磨頭50係構成將研磨帶38之研磨面與基板W的頂緣部接觸,而在基板W周緣部形成階梯狀凹部。研磨單元25及保持載台4配置於藉由分隔壁20所形成的研磨室22中。
如第三圖所示,分隔壁20固定於底板21上,基板保持部3之下部貫穿分隔壁20的底部及底板21而延伸。本實施形態係藉由分隔壁20之底面與底板21構成基礎構造體23。該基礎構造體23上固定有支撐研磨頭50之支撐構造體24。分隔壁20具備用於將基板W搬入研磨室22及從研磨室22搬出之搬送口20a。該搬送口20a可藉由快門20b而關閉。
中空軸桿5藉由球形花鍵軸承(直動軸承)6上下移動自如地支撐。在保持載台4之上面形成有溝4a,該溝4a連通於通過中空軸桿5而延伸的連通路7。連通路7經由安裝於中空軸桿5下端之旋轉接頭8而連接於真空管線9。連通路7亦連接於用於使處理後之基板W從保持載台4脫離的氮氣供給管線10。藉由切換此等真空管線9與氮氣供給管線10,而使基板W保持於保持載台4上面或脫離。
中空軸桿5經由連結於該中空軸桿5之滑輪p1、安裝於馬達M1之旋轉軸的滑輪p2、與掛在此等滑輪p1,p2之皮帶b1而藉由馬達M1旋轉。球形花鍵軸承6係允許中空軸桿5向其長度方向自由移動的軸承。球形花鍵軸承6固定於圓筒狀之外殼12。因此,中空軸桿5可對外殼12上下直線移動,且中空軸桿5與外殼12一體旋轉。中空軸桿5連結於空氣氣缸(昇降機構)15,中空軸桿5及保持載台4可藉由空氣氣缸15而上昇及下降。
在外殼12與其外側同心上配置的圓筒狀外殼14之間介設有徑向軸承18,外殼12藉由軸承18而旋轉自如地支撐。藉由如此構成,基板保持部3可以其軸心CP為中心使基板W旋轉,且使基板W沿著軸心CP上昇下降。
在基板保持部3外側配置有研磨基板W之周緣部的研磨單元25。該研磨單元25配置於研磨室22內部。如第四圖所示,整個研磨單元25固定於設置台27上。該設置台27經由支撐方塊28而連結於研磨頭移動機構30。研磨頭移動機構30固定於底板21。本實施形態中,支撐研磨頭50之支撐構造體24包含:設置台27、支撐方塊28、及研磨頭移動機構30。支撐構造體24貫穿由分隔壁20之底部及底板21構成的基礎構造體23而延伸。構成支撐構造體24端部之研磨頭移動機構30係固定於基礎構造體23的下面,亦即底板21之下面。
研磨頭移動機構30具備:滑動自如地保持支撐方塊28之滾珠螺桿機構31;驅動該滾珠螺桿機構31之馬達32;及連結滾珠螺桿機構31與馬達32之動力傳導機構33。滾珠螺桿機構31具備引導支撐方塊28之移動方向的直動導板(無圖示)。動力傳導機構33由滑輪及皮帶等構成。使馬達32工作時,滾珠螺桿機構31將支撐方塊28移動至第四圖之箭頭指示的方向,整個研磨單元25移動至基板W之切線方向。該研磨頭移動機構30亦發揮作為使研磨單元25以指定振幅及指 定速度搖動之振動機構的功能。本實施形態之研磨頭移動機構30係構成使包含研磨頭50及研磨帶供給機構70之研磨單元25在第一方向移動的第一研磨頭移動機構。
第五圖係研磨頭50及研磨帶供給機構70之俯視圖,第六圖係研磨頭50及研磨帶供給機構70之前視圖,第七圖係第六圖所示之H-H線剖面圖,第八圖係第六圖所示之研磨帶供給機構70的側視圖,第九圖係從箭頭I指示之方向觀看第六圖所示之研磨頭50的縱剖面圖。
在設置台27上配置有與基板W之半徑方向平行地延伸的2個直動導板40A,40B。此等直動導板40A,40B彼此平行地配置。研磨頭50與直動導板40A經由連結方塊41A連結。進一步,研磨頭50連結於使該研磨頭50沿著直動導板40A(亦即在基板W之半徑方向)移動的伺服馬達42A及滾珠螺桿機構43A。更具體而言,滾珠螺桿機構43A固定於連結方塊41A,伺服馬達42A經由支撐構件44A而固定於設置台27。伺服馬達42A構成可使滾珠螺桿機構43A之螺旋軸旋轉,藉此,連結方塊41A及與其連結之研磨頭50沿著直動導板40A而移動。本實施形態之伺服馬達42A、滾珠螺桿機構43A及直動導板40A係構成使研磨頭50在與上述第一方向垂直之第二方向移動的第二研磨頭移動機構。
同樣地,研磨帶供給機構70與直動導板40B經由連結方塊41B連結。進一步,研磨帶供給機構70連結於使該研磨帶供給機構70沿著直動導板40B(亦即在基板W之半徑方向)移動的伺服馬達42B及滾珠螺桿機構43B。更具體而言,滾珠螺桿機構43B固定於連結方塊41B,伺服馬達42B經由支撐構件44B而固定於設置台27。伺服馬達42B構成可使滾珠螺桿機構43B之螺旋軸旋轉,藉此,連結方塊41B及與其連結之研磨帶供給機構70沿著直動導板40B移動。本實施形 態之伺服馬達42B、滾珠螺桿機構43B及直動導板40B係構成使研磨帶供給機構70移動之研磨具移動機構。
如第九圖所示,研磨頭50具備:用於將研磨帶38對基板W按壓之按壓構件51;保持按壓構件51之按壓構件固持器52;及使該按壓構件固持器52及按壓構件51上下移動之作為按壓裝置的空氣氣缸53。空氣氣缸53保持於保持構件55。再者,保持構件55固定於固定在連結方塊41A之安裝構件57。按壓構件51對基板W按壓研磨帶38之研磨負荷係藉由空氣氣缸53而產生。
按壓構件固持器52經由鉛直方向延伸之直動導板58而連結於安裝構件57。藉由空氣氣缸53壓下按壓構件固持器52時,按壓構件51沿著直動導板58移動至下方,按壓構件51對基板W周緣部按壓研磨帶38。再者,空氣氣缸53可使按壓構件固持器52及按壓構件51沿著直動導板58上昇。按壓構件51係由PEEK(聚醚醚酮)等樹脂、不鏽鋼等金屬、或碳化矽(SiC)等陶瓷而形成。
按壓構件51中有在鉛直方向延伸之複數個貫穿孔51a,該貫穿孔51a中連接有真空管線60。真空管線60中設有無圖示之閥門,藉由打開閥門,可在按壓構件51之貫穿孔51a中形成真空。在按壓構件51之下面與研磨帶38的上面接觸狀態下於貫穿孔51a中形成真空時,研磨帶38之上面保持於按壓構件51的下面。另外,按壓構件51之貫穿孔51a亦可為1個。基板W研磨中在貫穿孔51a內形成真空,研磨帶38保持於按壓構件51之下面。
按壓構件固持器52、空氣氣缸53、保持構件55、及安裝構件57收容於盒62中。按壓構件固持器52之下部從盒62的底部突出,在按壓構件固持器52之下部安裝有按壓構件51。
研磨帶供給機構70具備:供給研磨帶38之供給卷軸71;與回收研磨帶38之回收卷軸72。供給卷軸71及回收卷軸72分別連結於張力馬達73,74。此等張力馬達73,74藉由將指定之轉矩賦予供給卷軸71及回收卷軸72,可對研磨帶38施加指定之張力。
在供給卷軸71與回收卷軸72之間設有研磨帶饋送機構76。該研磨帶饋送機構76具備:饋送研磨帶38之帶饋送輥77;對帶饋送輥77按壓研磨帶38之夾持輥78;及使帶體送輥77旋轉之帶饋送馬達79。研磨帶38夾在夾持輥78與帶饋送輥77之間。藉由使帶饋送輥77在第六圖之箭頭指示的方向旋轉,研磨帶38從供給卷軸71饋送至回收卷軸72。
張力馬達73,74及帶饋送馬達79設置於基台81上。該基台81固定於連結方塊41B。基台81具有從供給卷軸71及回收卷軸72朝向研磨頭50延伸之2支支撐臂82,83。支撐臂82,83上安裝有支撐研磨帶38之複數個導輥84A,84B,84C,84D,84E。研磨帶38藉由此等導輥84A~84E以包圍研磨頭50之方式導引。
研磨帶38之延伸方向從上方觀看時,係對基板W之半徑方向垂直。位於研磨頭50下方之2個導輥84D,84E係以研磨帶38之研磨面與基板W表面(上面)平行之方式支撐研磨帶38。進一步,在此等2個導輥84D,84E之間的研磨帶38係與基板W之切線方向平行地延伸。在研磨帶38與基板W之間,於鉛直方向形成有間隙。
研磨裝置進一步具備檢測研磨帶38之邊緣部位置的帶緣檢測感測器100。帶緣檢測感測器100係透過型之光學式感測器。帶緣檢測感測器100具有投光部100A與受光部100B。投光部100A如第五圖所示地固定於設置台27,受 光部100B如第三圖所示地固定於底板21。該帶緣檢測感測器100係以從藉由受光部100B接收之光量檢測研磨帶38的邊緣部位置之方式構成。
研磨基板W時,如第十圖所示,研磨頭50及研磨帶供給機構70藉由伺服馬達42A,42B及滾珠螺桿機構43A,43B分別移動至指定的研磨位置。在研磨位置之研磨帶38於基板W之切線方向延伸。第十一圖係從橫方向觀看在研磨位置之按壓構件51、研磨帶38、及基板W之模式圖。如第十一圖所示,研磨帶38位於基板W之周緣部上方,再者,按壓構件51位於研磨帶38之上方。
第十二圖係顯示藉由按壓構件51將研磨帶38按壓於基板W之狀態圖。本實施形態如第十二圖所示,在研磨位置之按壓構件51的邊緣部與研磨帶38的邊緣部一致。亦即,係以按壓構件51之邊緣部與研磨帶38的邊緣部一致之方式,研磨頭50及研磨帶供給機構70分別獨立地移動至研磨位置。一種實施形態亦可研磨帶38之邊緣部從按壓構件51的邊緣部突出。
其次,說明如上述構成之研磨裝置的研磨動作。以下說明之研磨裝置的動作係藉由第二圖所示之動作控制部11控制。基板W係以形成於其表面之膜(例如元件層)向上之方式保持於基板保持部3,再者,基板W以基板保持部3之軸心CP為中心旋轉。在旋轉之基板W中心,從無圖示之液體供給噴嘴供給液體(例如純水)。研磨頭50之按壓構件51及研磨帶38如第十一圖所示地分別移動至指定的研磨位置。
其次,空氣氣缸53(參照第九圖)壓下按壓構件51,並如第十二圖所示,以按壓構件51將研磨帶38以指定之研磨負荷按壓於基板W的周緣部。研磨負荷可藉由供給至空氣氣缸53之氣體壓力來調整。藉由旋轉之基板W與研磨 帶38滑動接觸來研磨基板W的周緣部。亦即,研磨帶38可形成如第二十九圖所示之具有直角剖面的階梯狀凹部312。
為了提高基板W之研磨率,亦可在基板W研磨中藉由研磨頭移動機構30使研磨帶38沿著基板W的切線方向搖動。研磨中在旋轉之基板W中心部供給液體(例如純水),而在水存在下研磨基板W。供給至基板W之液體藉由離心力而擴散至整個基板W上面,藉此防止研磨屑附著在形成於基板W之元件上。研磨帶38係細長帶狀之研磨具。亦可取代研磨帶38而使用砂輪作為用於研磨基板W之研磨具。
第十三圖係顯示從第二圖之箭頭J指示的方向觀看之研磨裝置的模式圖。如第十三圖所示,研磨頭50支撐於支撐構造體24。本實施形態之支撐構造體24係藉由連結方塊41A(參照第六圖)、直動導板40A(參照第六圖)、設置台27(參照第六圖)、支撐方塊28、及研磨頭移動機構30而構成。支撐構造體24之一端固定於研磨頭50,支撐構造體24之另一端固定於基礎構造體23之底板21。
研磨裝置具備固定於支撐構造體24之補強構造體110。該補強構造體110具有:固定於支撐構造體24之錨固臂111;及固定於錨固臂111之錨固機構112。錨固機構112係構成可固定於基礎構造體23及可與其分離。本實施形態之錨固機構112具備作為按壓基礎構造體23之致動器的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固定於錨固臂111之兩端。一種實施形態係按壓基礎構造體23之致動器亦可為伺服馬達與滾珠螺桿機構的組合。
在第一空氣氣缸114之加壓室115及背壓室116中分別供給壓縮氣體(例如,壓縮空氣)。同樣地,在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21及背壓室122中分別供給壓縮氣體(例如,壓縮空氣)。第一空氣氣缸114具備固定於其活塞桿之第一錨固構件117,第二空氣氣缸120具備固定於其活塞桿之第二錨固構件123。
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15,121中的壓縮氣體壓力,比背壓室116,122中之壓縮氣體高時,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以第一錨固構件117及第二錨固構件123按壓基礎構造體23之上面(分隔壁20之底部),藉此,可將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本身固定於基礎構造體23。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15,121中的壓縮氣體壓力,比背壓室116,122中之壓縮氣體低時,第一錨固構件117及第二錨固構件123從基礎構造體23離開,藉此,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從基礎構造體23分離。因此,研磨頭移動機構30可使研磨單元25及錨固機構112在基板W之切線方向移動。
第一致動器之第一空氣氣缸114配置於比支撐構造體24外側,第二致動器之第二空氣氣缸120配置於比支撐構造體24內側。更具體而言,關於從基板保持部3之軸心CP垂直地延伸,且連結軸心CP與按壓構件51中心之直線K的延長方向,第一空氣氣缸114係配置於比支撐構造體24外側,第二空氣氣缸120係配置於比支撐構造體24內側。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位於基礎構造體23之上或上方。
壓縮氣體(例如壓縮空氣)供給至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15,121及背壓室116,122兩者。加壓室115,121內之壓縮氣體的 壓力比背壓室116,122內的壓縮氣體低時,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從基礎構造體23離開。加壓室115,121內之壓縮氣體的壓力比背壓室116,122內之壓縮氣體高時,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按壓基礎構造體23之上面,藉此,藉由補強構造體110補強支撐構造體24。結果,被支撐構造體24支撐之研磨頭50的姿勢穩定。因而,研磨頭50可研磨基板W而形成希望之研磨輪廓。更具體而言,研磨頭50可在基板W之周緣部形成具有如第二十九圖所示之直角剖面的階梯狀凹部312。
特別是,第一空氣氣缸114可消除從基板W作用於研磨頭50之反作用力。因而,一種實施形態亦可僅設置第一空氣氣缸114,而省略第二空氣氣缸120。由於第一空氣氣缸114可消除從基板W作用於研磨頭50之反作用力,結果可使被支撐構造體24支撐之研磨頭50的姿勢穩定。
第十四圖係顯示用於操作第一致動器之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致動器之第二空氣氣缸120的操作系統之模式圖。該操作系統係可操作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壓縮氣體供給系統。操作系統包含上述之動作控制部11而構成。
如第十四圖所示,操作系統具備:與設於設置有研磨裝置之工廠的壓縮氣體供給管線(例如,壓縮空氣供給管線)130連接之加壓側氣體供給管線131;與背壓側氣體供給管線132。加壓側氣體供給管線131具有:主加壓側管線131a;與從該主加壓側管線131a分歧之第一加壓側分歧管線131b及第二加壓側分歧管線131c。主加壓側管線131a連接於壓縮氣體供給管線130。第一加壓側分歧管線131b連接於第一空氣氣缸114之加壓室115,第二加壓側分歧管線131c連接於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21。主加壓側管線131a中安裝有加壓側壓力調 節器134及加壓側壓力感測器135。第一加壓側分歧管線131b中安裝有第一加壓側開閉閥137,第二加壓側分歧管線131c中安裝有第二加壓側開閉閥138。
背壓側氣體供給管線132具有:主背壓側管線132a;與從該主背壓側管線132a分歧之第一背壓側分歧管線132b及第二背壓側分歧管線132c。主背壓側管線132a連接於壓縮氣體供給管線130。第一背壓側分歧管線132b連接於第一空氣氣缸114之背壓室116,第二背壓側分歧管線132c連接於第二空氣氣缸120之背壓室122。在主背壓側管線132a中安裝有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及背壓側壓力感測器141。在第一背壓側分歧管線132b中安裝有第一背壓側開閉閥143,在第二背壓側分歧管線132c中安裝有第二背壓側開閉閥144。
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第一加壓側開閉閥137、第二加壓側開閉閥138、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第一背壓側開閉閥143、及第二背壓側開閉閥144連接於動作控制部11,此等壓力調節器134,140及閥門137,138,143,144之動作藉由動作控制部11控制。亦可省略壓力感測器135,141。
動作控制部11打開第一加壓側開閉閥137及第二加壓側開閉閥138時,壓縮氣體通過主加壓側管線131a、第一加壓側分歧管線131b、及第二加壓側分歧管線131c而供給至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的加壓室115,121。動作控制部11將加壓側目標壓力之指令值傳送至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調整壓縮氣體之壓力,使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15,121中的壓縮氣體壓力維持在加壓側目標壓力。
動作控制部11打開第一背壓側開閉閥143及第二背壓側開閉閥144時,壓縮氣體通過主背壓側管線132a、第一背壓側分歧管線132b、及第二背壓側分歧管線132c而供給至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的背壓室116, 122。動作控制部11將背壓側目標壓力之指令值傳送至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調整壓縮氣體之壓力,使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背壓室116,122中的壓縮氣體壓力維持在背壓側目標壓力。
在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15,121中供給壓縮氣體時,亦在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背壓室116,122中供給壓縮氣體。此因,儘管受到從壓縮氣體供給管線130供給之壓縮氣體的壓力變動,及各空氣氣缸114,120之活塞桿的位置變動等干擾,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仍可產生穩定之力。
一種實施形態係將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固定於基礎構造體23時,亦可將壓縮氣體供給至加壓室115,121,而不供給至背壓室116,122。此外,使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從基礎構造體23分離時,亦可將壓縮氣體供給至背壓室116,122,而不供給至加壓室115,121。
由於在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15,121中供給相同壓力之壓縮氣體,且在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背壓室116,122中供給相同壓力的壓縮氣體,因此,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係以相同力道按壓基礎構造體23。
第一背壓側開閉閥143及第二背壓側開閉閥144亦可維持在隨時打開之狀態。動作控制部11宜同時打開、同時關閉第一背壓側開閉閥143及第二背壓側開閉閥144。
動作控制部11亦可按照按壓構件51將研磨帶38按壓於基板W之研磨負荷而使上述之加壓側目標壓力及/或背壓側目標壓力變化。例如,基板W研磨中動作控制部11對空氣氣缸53發出指令提高研磨負荷時,動作控制部11亦 可隨研磨負荷增加而提高加壓側目標壓力。藉由如此操作,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可以隨研磨負荷而變化之力按壓基礎構造體23。結果,可使基板W研磨中之研磨頭50的姿勢更加穩定。
第十五圖係顯示操作系統之其他實施形態的模式圖。由於未特別說明之本實施形態的構成及動作係與上述第十四圖所示之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重複之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操作系統係可使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產生之力分別獨立地變化的壓縮氣體供給系統。
本實施形態之操作系統係取代上述之主加壓側管線131a、第一加壓側分歧管線131b、及第二加壓側分歧管線131c,而具備:連接於壓縮氣體供給管線130與第一空氣氣缸114之加壓室115的第一加壓側管線131A;及連接於壓縮氣體供給管線130與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21的第二加壓側管線131B。第一加壓側管線131A中安裝有:第一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A、第一加壓側壓力感測器135A、及第一加壓側開閉閥137。第二加壓側管線131B中安裝有:第二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B、第二加壓側壓力感測器135B、及第二加壓側開閉閥138。壓力感測器135A,135B亦可省略。第一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A調整第一空氣氣缸114之加壓室115內的壓縮氣體壓力,第二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B調整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21內的壓縮氣體壓力而構成。
第一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A及第二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B連接於動作控制部11。動作控制部11將第一加壓側目標壓力之指令值傳送至第一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A,第一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A調整壓縮氣體之壓力,使第一空氣氣缸114之加壓室115內的壓縮氣體壓力維持在第一加壓側目標壓力。同樣地,動作控制部11將第二加壓側目標壓力之指令值傳送至第二加壓側壓力調 節器134B,第二加壓側壓力調節器134B調整壓縮氣體之壓力使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21內的壓縮氣體壓力維持在第二加壓側目標壓力。具有此種構成之操作系統可獨立控制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按壓基礎構造體23之力。
動作控制部11亦可按照按壓構件51將研磨帶38按壓於基板W之研磨負荷,使第一加壓側目標壓力、及/或第二加壓側目標壓力、及/或背壓側目標壓力變化。例如基板W研磨中,動作控制部11對空氣氣缸53發出指令而提高研磨負荷時,動作控制部11亦可隨研磨負荷之增加而提高第一加壓側目標壓力。藉由如此操作,第一空氣氣缸114及/或第二空氣氣缸120可以隨研磨負荷而變化之力按壓基礎構造體23。結果,可使基板W研磨中之研磨頭50的姿勢更加穩定。
第十六圖係顯示操作系統之又其他實施形態的模式圖。由於未特別說明之本實施形態的構成及動作係與上述第十五圖所示之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重複之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操作系統係可使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產生之力分別獨立地變化的壓縮氣體供給系統。
本實施形態之操作系統係取代上述之主背壓側管線132a、第一背壓側分歧管線132b、及第二背壓側分歧管線132c,而具備:連接於壓縮氣體供給管線130與第一空氣氣缸114之背壓室116的第一背壓側管線132A;及連接於壓縮氣體供給管線130與第二空氣氣缸120之背壓室122的第二背壓側管線132B。第一背壓側管線132A中安裝有第一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A、第一背壓側壓力感測器141A、及第一背壓側開閉閥143。第二背壓側管線132B中安裝有第二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B、第二背壓側壓力感測器141B、及第二背壓側開閉閥144。壓力感測器141A,141B亦可省略。第一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A調整第一空氣氣缸114之背 壓室116內的壓縮氣體壓力,第二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B調整第二空氣氣缸120之背壓室122內的壓縮氣體壓力而構成。
第一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A及第二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B連接於動作控制部11。動作控制部11將第一背壓側目標壓力之指令值傳送至第一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A,第一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A調整壓縮氣體之壓力,使第一空氣氣缸114之背壓室116內的壓縮氣體壓力維持在第一背壓側目標壓力。同樣地,動作控制部11將第二背壓側目標壓力之指令值傳送至第二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B,第二背壓側壓力調節器140B調整壓縮氣體之壓力,使第二空氣氣缸120之背壓室122內的壓縮氣體壓力維持在第二背壓側目標壓力。具有此種構成之操作系統可獨立控制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按壓基礎構造體23之力。
第十七圖係顯示補強構造體110之其他實施形態圖。由於未特別說明之本實施形態的構成及動作係與上述第十三圖所示之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重複之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補強構造體110具備配置於比支撐構造體24內側之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第一空氣氣缸114位於第二空氣氣缸120之下方,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彼此相對。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固定於錨固臂111,而錨固臂111固定於支撐構造體24。
基礎構造體23具備從底板21朝向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而突出之突出部150。該突出部150之端部固定於基礎構造體23的底板21。突出部150具有水平部150a,該水平部150a位於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間。更具體而言,突出部150之水平部150a係配置於第一空氣氣缸114之第一錨固構件117及第二空氣氣缸120的第二錨固構件123之間。第一空氣氣缸114 位於水平部150a之下方,且與水平部150a之下面相對。第二空氣氣缸120位於水平部150a之上方,且與水平部150a之上面相對。
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15,121內的壓縮氣體壓力,比背壓室116,122內之壓縮氣體高時,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以第一錨固構件117及第二錨固構件123夾著突出部150的水平部150a,藉此,可將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本身固定於基礎構造體23。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加壓室115,121內的壓縮氣體壓力比背壓室116,122內之壓縮氣體低時,第一錨固構件117及第二錨固構件123從突出部150之水平部150a離開,藉此,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與基礎構造體23分離。因此,研磨頭移動機構30可使研磨單元25及錨固機構112在基板W之切線方向移動。
第十八圖係顯示補強構造體110之又其他實施形態圖。本實施形態之補強構造體110具備配置於比支撐構造體24外側之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第一空氣氣缸114位於第二空氣氣缸120之上方。更具體而言,第一空氣氣缸114係位於水平部150a之上方,且與水平部150a之上面相對。由於本實施形態之其他構成及動作與上述第十七圖所示之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重複之說明。
第十七圖及第十八圖中,一種實施形態亦可僅設第一空氣氣缸114而省略第二空氣氣缸120。由於第一空氣氣缸114可消除從基板W作用於研磨頭50之反作用力,結果可使被支撐構造體24支撐之研磨頭50的姿勢穩定。
第十九圖係顯示具備連結機構之研磨裝置的一種實施形態之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研磨裝置除了上述的錨固機構112之外,進一步具備連結研 磨頭50與支撐構造體24之連結機構160。第十九圖省略了上述錨固機構112之圖示。連結機構160具備:固定於研磨頭50之安裝構件57的第一連結機構161;及固定於支撐構造體24之支撐方塊28的第二連結機構162。第一連結機構161及第二連結機構162係構成彼此可固定且彼此可分離。連結機構160配置於比支撐構造體24內側。更具體而言,關於從基板保持部3之軸心CP垂直地延伸,且連結軸心CP與按壓構件51中心之直線K的延伸方向,連結機構160係配置於比支撐構造體24內側。一種實施形態亦可連結機構160配置於比支撐構造體24外側。
第二十圖係顯示從第十九圖之箭頭L指示的方向觀看之連結機構160的模式圖。如第二十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第一連結機構161具備磁性構件164,第二連結機構162具備電磁鐵165。亦可整個第一連結機構161由磁性構件構成。一種實施形態亦可第一連結機構161具備電磁鐵165,而第二連結機構162具備磁性構件164。此時,亦可整個第二連結機構162由磁性構件構成。
電磁鐵165之動作係藉由動作控制部11控制。磁性構件164係由不鏽鋼等具有耐腐蝕性之金屬構成。電磁鐵165配置於與磁性構件164相對之位置。供給至基板W上面之液體(例如純水)接觸到電磁鐵165時會造成電磁鐵165生銹,也成為基板W污染之原因。因此,為了防止電磁鐵165生銹,電磁鐵165與磁性構件164接觸之面宜由實施過鍍鋅處理等防鏽處理的面構成。
電磁鐵165未工作時,第一連結機構161與第二連結機構162彼此分離。因此,研磨頭50可藉由第二研磨頭移動機構(伺服馬達42A、滾珠螺桿機構43A、及直動導板40A)在接近基板保持部3之軸心CP的方向及從軸心CP離開的方向移動。動作控制部11使電磁鐵165工作時,電磁鐵165靠近磁性構件164,而將第一連結機構161與第二連結機構162彼此固定。
研磨基板W時,構成第二研磨頭移動機構之直動導板40A的活動部受到研磨負荷之反作用力會稍微變位。結果可能導致研磨頭50傾斜。本實施形態當按壓構件51在研磨位置時(例如在開始研磨基板W之前),藉由使電磁鐵165工作,可使研磨基板W時之研磨頭50的姿勢穩定。基板W研磨結束後,動作控制部11使電磁鐵165之動作停止,而將第一連結機構161與第二連結機構162彼此分離。
第二十一圖係顯示連結機構160之其他實施形態的模式圖。由於未特別說明之本實施形態的構成及動作與第二十圖所示之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重複之說明。本實施形態係第一連結機構161具備水平部166,而第二連結機構162具備:支臂方塊168、第三空氣氣缸170、及第四空氣氣缸171。支臂方塊168具有L字形狀,且固定於支撐構造體24之支撐方塊28。第三空氣氣缸170固定於支臂方塊168,而第四空氣氣缸171固定於支撐構造體24之支撐方塊28。
第三空氣氣缸170配置於第四空氣氣缸171之上方,第一連結機構161之水平部166位於第三空氣氣缸170與第四空氣氣缸171之間。一種實施形態亦可第二連結機構162具備水平部166,而第一連結機構161具備第三空氣氣缸170及第四空氣氣缸171。第三空氣氣缸170及第四空氣氣缸171之動作藉由用於調整此等空氣氣缸170,171之加壓室及背壓室內的壓縮氣體壓力之壓力調節器173及壓力調節器174來控制。壓力調節器173及壓力調節器174之動作則藉由動作控制部11來控制。
第三空氣氣缸170及第四空氣氣缸171從水平部166離開時,第一連結機構161與第二連結機構162彼此分離。因此,研磨頭50可藉由第二研磨頭移動機構(伺服馬達42A、滾珠螺桿機構43A、及直動導板40A)在靠近基板保持部 3之軸心CP的方向及從軸心CP離開之方向移動。在第三空氣氣缸170及第四空氣氣缸171之間夾著水平部166時,第一連結機構161與第二連結機構162彼此固定,研磨頭50之姿勢穩定。
其次,說明上述錨固機構112及連結機構160之動作的一種實施形態。步驟1係如第二十二圖(a)所示,包含研磨頭50及研磨帶供給機構70之研磨單元25在退開位置。研磨單元25在退開位置時,動作控制部11對基板保持部3發出指令使基板W以軸心CP為中心而旋轉。再者,從液體供給噴嘴將液體(例如純水)供給至基板W上面。第二十二圖(a)中,模式地描繪有第一空氣氣缸114、第二空氣氣缸120、及連結機構160的位置及形狀。顯示構成錨固機構112之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的空心圓,係顯示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從基礎構造體23離開之狀態。同樣地,顯示連結機構160之空心圓係顯示構成連結機構160之第一連結機構161及第二連結機構162彼此離開的狀態。
步驟2係如第二十二圖(b)所示,動作控制部11使研磨頭移動機構30工作,並使研磨單元25在第一方向移動,研磨頭50之按壓構件51及研磨帶38靠近基板保持部3上的基板W。步驟3係如第二十二圖(c)所示,動作控制部11將構成錨固機構112之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按壓於基礎構造體23,並使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固定於基礎構造體23。顯示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之實心圓,係顯示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按壓基礎構造體23之狀態。
步驟4係如第二十三圖(a)所示,動作控制部11使伺服馬達42A(第二研磨頭移動機構)及伺服馬達42B(研磨具移動機構)工作,並使研磨頭50及研磨帶供給機構70朝向基板保持部3之軸心CP移動,直至按壓構件51及研磨 帶38位於基板保持部3上之基板W的周緣部上方。步驟5係如第二十三圖(b)所示,動作控制部11使第一連結機構161及第二連結機構162彼此固定。具體而言,動作控制部11使第二十圖所示之電磁鐵165工作,或是以第二十一圖所示之第三空氣氣缸170及第四空氣氣缸171夾住水平部166。顯示連結機構160之實心圓係顯示第一連結機構161及第二連結機構162彼此固定的狀態。
步驟6係如第二十三圖(c)所示,在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固定於基礎構造體23,且第一連結機構161及第二連結機構162彼此固定狀態下,研磨頭50使按壓構件51下降,以按壓構件51將研磨帶38按壓於基板W的周緣部。黑色按壓構件51顯示按壓構件51將研磨帶38按壓於基板W的周緣部之狀態。研磨帶38在液體存在下滑動接觸於基板W之周緣部來研磨基板W的周緣部。
步驟7係如第二十四圖(a)所示,研磨頭50使按壓構件51上昇,而使研磨帶38從基板W之周緣部離開。藉此,基板W之研磨結束。白色按壓構件51顯示按壓構件51上昇,研磨帶38從基板W之周緣部離開的狀態。步驟8係如第二十四圖(b)所示,第一連結機構161及第二連結機構162彼此疏遠。步驟9係如第二十四圖(c)所示,動作控制部11使伺服馬達42A(第二研磨頭移動機構)及伺服馬達42B(研磨具移動機構)工作,使研磨頭50及研磨帶供給機構70在從基板保持部3之軸心CP遠離的方向移動。
步驟10係如第二十五圖(a)所示,動作控制部11使構成錨固機構112之第一空氣氣缸114及第二空氣氣缸120從基礎構造體23分離。步驟11係如第二十五圖(b)所示,動作控制部11使研磨頭移動機構30工作,並使包含研磨頭 50及研磨帶供給機構70之研磨單元25移動至退開位置。步驟12係使基板W之旋轉停止,並停止對基板W上面供給液體,不過無圖示。
上述之實施形態,研磨裝置係具備錨固機構112及連結機構160兩者,不過,一種實施形態亦可研磨裝置僅具備錨固機構112或連結機構160之任何一方。
用於研磨基板W之研磨具亦可係砂輪。例如第二十六圖所示,研磨頭50亦可在其下面具備1個或複數個砂輪180。第二十六圖所示之研磨頭50固定於支撐構造體24。研磨頭50藉由以其軸心為中心而旋轉,並將作為研磨具之複數個砂輪180按壓於基板W的周緣部來研磨基板W之周緣部。一種實施形態如第二十七圖所示,研磨頭50亦可具備固定於與基板W表面平行延伸之旋轉軸181的圓盤狀砂輪180。旋轉軸181與固定於支撐構造體24之馬達182連結。藉由馬達182使砂輪180旋轉,並將砂輪180之外周面按壓於基板W的周緣部,來研磨基板W之周緣部。由於第二十六圖及第二十七圖所示之實施形態的其他構成及動作與第十三圖至第十七圖所示之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重複之說明。第十八圖至第二十五圖所示之實施形態亦可適用於第二十六圖及第二十七圖所示的實施形態。
上述實施形態係以具有本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的一般知識者可實施本發明為目的而記載者。熟悉本技術之業者當然可形成上述實施形態的各種變形例,本發明之技術性思想亦可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因此,本發明不限定於所記載之實施形態,而應按照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技術性思想作最廣範圍的解釋。
3:基板保持部
4:保持載台
20:分隔壁
21:底板
23:基礎構造體
24:支撐構造體
28:支撐方塊
30:研磨頭移動機構
50:研磨頭
51:按壓構件
52:按壓構件固持器
53:空氣氣缸
55:保持構件
57:安裝構件
58:直動導板
62:盒
110:補強構造體
111:錨固臂
112:錨固機構
114:第一空氣氣缸
115:加壓室
116:背壓室
117:第一錨固構件
120:第二空氣氣缸
121:加壓室
122:背壓室
123:第二錨固構件
CP:軸心
K:直線
W:基板

Claims (3)

  1. 一種研磨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基板保持部,其係保持基板;研磨頭,其係將研磨具按壓於基板;支撐構造體,其係支撐前述研磨頭;基礎構造體,其係固定有前述支撐構造體;補強構造體,其係固定於前述支撐構造體;及操作系統;前述補強構造體具有錨固機構,其係構成可固定於前述基礎構造體及可與其分離;前述錨固機構具備致動器,其係按壓前述基礎構造體;前述操作系統係以使前述致動器產生按照前述研磨頭按壓前述研磨具之研磨負荷而改變的力之方式構成;前述致動器配置於比前述支撐構造體外側。
  2. 一種研磨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基板保持部,其係保持基板;研磨頭,其係將研磨具按壓於基板;支撐構造體,其係支撐前述研磨頭;基礎構造體,其係固定有前述支撐構造體;及補強構造體,其係固定於前述支撐構造體;前述補強構造體具有錨固機構,其係構成可固定於前述基礎構造體及可與其分離;前述錨固機構具備致動器,其係按壓前述基礎構造體; 其中前述基礎構造體具有突出部,其係朝向前述致動器而突出,前述致動器與前述突出部相對而配置。
  3. 一種研磨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基板保持部,其係保持基板;研磨頭,其係將研磨具按壓於基板;支撐構造體,其係支撐前述研磨頭;連結機構,其係連結前述研磨頭與前述支撐構造體;基礎構造體,其係固定有前述支撐構造體;及補強構造體,其係固定於前述支撐構造體;前述補強構造體具有錨固機構,其係構成可固定於前述基礎構造體及可與其分離;前述連結機構具備:第一連結機構,其係固定於前述研磨頭;及第二連結機構,其係固定於前述支撐構造體;前述第一連結機構及前述第二連結機構係構成彼此可固定且彼此可分離。
TW107101488A 2017-05-15 2018-01-16 研磨裝置 TWI7625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6604 2017-05-15
JP2017096604A JP6840617B2 (ja) 2017-05-15 2017-05-15 研磨装置および研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1778A TW201901778A (zh) 2019-01-01
TWI762554B true TWI762554B (zh) 2022-05-01

Family

ID=64273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1488A TWI762554B (zh) 2017-05-15 2018-01-16 研磨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40617B2 (zh)
TW (1) TWI762554B (zh)
WO (1) WO20182117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1778B2 (ja) * 2020-08-24 2022-08-02 株式会社サンシン 研磨ロボット装置
CN113770860B (zh) * 2021-01-28 2022-10-04 马鞍山市华茂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形件加工用打磨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5725A (ja) * 1995-12-12 1997-06-17 Speedfam Co Ltd 防振機構付き片面研磨装置
US20120244787A1 (en) * 2011-03-25 2012-09-27 Masaya Seki Polishing apparatus and polish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8026A (ja) * 1998-01-16 1999-07-27 Ebara Corp ポリッシング装置
JP3707605B2 (ja) * 2000-11-15 2005-10-19 株式会社平和 揚送研磨装置の設置構造
JP6130677B2 (ja) * 2013-01-31 2017-05-17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研磨装置および研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5725A (ja) * 1995-12-12 1997-06-17 Speedfam Co Ltd 防振機構付き片面研磨装置
US20120244787A1 (en) * 2011-03-25 2012-09-27 Masaya Seki Polishing apparatus and polish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40617B2 (ja) 2021-03-10
TW201901778A (zh) 2019-01-01
JP2018192545A (ja) 2018-12-06
WO2018211736A1 (ja) 2018-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48735B2 (en) Method of abrading both faces of work piece
US5871390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and tensioning a pad/belt used in linear planarization for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US8070560B2 (en) Polis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687957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 substrate holding mechanism, and substrate holding method
JP4660505B2 (ja) 基板キャリアシステムおよび基板を研磨する方法
US10137552B2 (en) Polishing apparatus
US10442056B2 (en) Substrate holding apparatus and polishing apparatus
TWI762554B (zh) 研磨裝置
US9566687B2 (en) Center flex single side polishing head having recess and cap
US9321144B2 (en) Polishing head in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apparatus and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70212988A1 (en) Polishing apparatus
TW201434082A (zh) 研磨裝置及研磨方法
JP3970561B2 (ja) 基板保持装置及び基板研磨装置
JP2010274415A (ja) 研磨装置
JP2016078159A (ja) 研磨ヘッド及び研磨処理装置
US6641461B2 (en)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apparatus having edge, center and annular zone control of material removal
US9421662B2 (en) Polishing apparatus
JP4307674B2 (ja) ウェーハの研磨装置
KR20200116859A (ko) 적층 멤브레인, 적층 멤브레인을 구비하는 기판 보유 지지 장치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JP2008238366A (ja) 平面研磨機
KR102108298B1 (ko) Cmp 설비의 패드 교체장치 및 방법
KR20100100593A (ko) 유리판 연마 시스템
KR20100100594A (ko) 유리판 연마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2002079455A (ja) ワーク保持機構
CN106163758B (zh) 具有浮动的铸造机支承的带铸造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