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0940B - 電磁閥歧管 - Google Patents

電磁閥歧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0940B
TWI760940B TW109141499A TW109141499A TWI760940B TW I760940 B TWI760940 B TW I760940B TW 109141499 A TW109141499 A TW 109141499A TW 109141499 A TW109141499 A TW 109141499A TW I760940 B TWI760940 B TW I7609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flow path
pressure
chamber
switching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14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2700A (zh
Inventor
伊藤新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2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2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0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094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03Multiple-way valves
    • F16K31/061Slid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1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 F16K31/3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in which fluid from the circuit is constantly supplied to the fluid motor
    • F16K31/363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in which fluid from the circuit is constantly supplied to the fluid motor the fluid acting on a pist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7/00Special means in or on valves or other cut-off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operation thereof, or for enabling an alarm to be giv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Indication Of The Valve Opening Or Closing Status (AREA)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磁閥歧管,其具備電磁閥與壓力感測器,該電磁閥具有滑軸閥,該壓力感測器檢測流體之壓力從而檢測滑軸閥的運作狀態。電磁閥歧管進一步具備收納於閥室之梭閥。梭閥構成為可選擇性地切換為第一梭閥切換位置與第二梭閥切換位置,在第一梭閥切換位置,允許第一檢測流路與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且阻斷第二檢測流路與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在第二梭閥切換位置,阻斷第一檢測流路與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且允許第二檢測流路與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若滑軸閥切換至該第一切換位置,則梭閥藉由從第一輸出口經由第一檢測流路供應至閥室的流體之壓力而切換至第一梭閥切換位置,另一方面,若滑軸閥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則梭閥藉由從第二輸出口經由第二檢測流路供應至閥室的流體之壓力而切換至第二梭閥切換位置。

Description

電磁閥歧管
本公開是關於電磁閥歧管,其具備可檢測流體之壓力從而檢測電磁閥之運作狀態的壓力感測器。
電磁閥歧管具備電磁閥,該電磁閥具有:閥殼、形成於閥殼之閥孔、以及可來回移動地收納於閥孔之滑軸閥。於閥殼形成有分別與閥孔連通之供應口、第一輸出口、第二輸出口以及排出口。滑軸閥藉由於閥孔內來回移動,連通供應口與第一輸出口,且可選擇性地切換為第一切換位置與第二切換位置,在該第一切換位置,供應口與第一輸出口相互連通,且第二輸出口與排出口相互連通,在該第二切換位置,供應口與第二輸出口相互連通,且第一輸出口與排出口相互連通。
又,電磁閥歧管如例如日本專利第4072756號公報所揭示,具備檢測流體之壓力從而檢測滑軸閥之運作狀態的壓力感測器。如同一公報所示,於在閥殼形成有第一輸出口與第二輸出口之情形時,電磁閥歧管具備檢測從第一輸出口輸出的流體之壓力的第一壓力感測器、以及從第二輸出口輸出的流體之壓力的第二壓力感測器。
然後,當滑軸閥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時,供應至供應口的流體從第一輸出口輸出,並且第二輸出口之流體經由排出口向大氣排出,因此,由第一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上升,而由第二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下降。另一方面,當滑軸閥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時,供應至供應口的流體從第二輸出口輸出,並且第一輸出口之流體經由排出口向大氣排出,因此,由第一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降低,而由第二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上升。如此,從由第一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以及由第二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可以檢測滑軸閥是否以於第一切換位置與第二切換位置之間切換的方式運作。
然而,若如上述公報所示,為了檢測滑軸閥的運作狀態而採用使用兩個壓力感測器之構成,則由於兩個壓力感測器分別會消耗電力,故電磁閥歧管消耗的電力會增加。
本公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減低消耗電力之電磁閥歧管。
解決上述課題之電磁閥歧管具備電磁閥與壓力感測器。該電磁閥具備閥殼與滑軸閥。閥殼具有閥孔,並且具有分別與該閥孔連通之供應口、第一輸出口、第二輸出口以及排出口。滑軸閥可來回移動地收納於該閥孔。該壓力感測器構成為檢測流體之壓力,從而檢測該滑軸閥的運作狀態。該滑軸閥構成為可選擇性地切換為第一切換位置與第二切換位置,在該第一切換位置,該供應口與該第一輸出口相互連通,且該第二輸出口與該排出口相互連通,在該第二切換位置,該供應口與該第二輸出口相互連通,且該第一輸出口與該排出口相互連通。電磁閥歧管進一步具備:連通該第一輸出口之第一檢測流路、連通該第二輸出口之第二檢測流路、連通該第一檢測流路及該第二檢測流路之閥室、收納於該閥室之梭閥、收納該壓力感測器之感測器室、以及將該閥室與該感測器室相互連通之連通流路。該梭閥構成為可選擇性地切換為第一梭閥切換位置與第二梭閥切換位置,在該第一梭閥切換位置,允許該第一檢測流路與該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且阻斷該第二檢測流路與該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在該第二梭閥切換位置,阻斷該第一檢測流路與該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且允許該第二檢測流路與該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若該滑軸閥切換至該第一切換位置,則該梭閥藉由從該第一輸出口經由該第一檢測流路供應至該閥室的流體之壓力而切換至該第一梭閥切換位置,另一方面,若該滑軸閥切換至該第二切換位置,則該梭閥藉由從該第二輸出口經由該第二檢測流路供應至該閥室的流體之壓力而切換至該第二梭閥切換位置。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圖1至圖8,說明將電磁閥歧管具體化之第一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電磁閥歧管10包括:電磁閥11、四方形塊狀之歧管基座50與四方形塊狀之間隔物60。電磁閥11經由間隔物60載置於歧管基座50的載置面50a。而且,電磁閥11與歧管基座50及間隔物60一起構成電磁閥歧管10。
電磁閥11具有細長四方形塊狀之閥殼12。閥殼12具有細長四方形塊狀的殼體主體13、連接至殼體主體13的長邊方向的第一端之第一連結塊14、以及連接至殼體主體13的長邊方向的第二端之第二連結塊15。殼體主體13、第一連接塊14及第二連接塊15例如為合成樹脂材料製。殼體主體13具有與間隔物60呈對向之主體對向面13a。第一連接塊14具有與間隔物60呈對向之第一對向面14a。第二連接塊15具有與間隔物60呈對向之第二對向面15a。
如圖2所示,殼體主體13具有圓孔狀之閥孔16。閥孔16沿殼體主體13的長邊方向延伸。閥孔16的第一端開口於殼體主體13的長邊方向之第一端面,並且閥孔16的第二端開口於殼體主體13的長邊方向之第二端面。由此,閥孔16在殼體主體13之長邊方向上貫通殼體主體13。滑軸閥17可來回移動地收納於閥孔16內。
殼體主體13具有分別與閥孔16連通的供應口P、第一輸出口A、第二輸出口B、第一排出口R1與第二排出口R2。因此,本實施方式的電磁閥11具有至少一個排出口。本實施方式的電磁閥11為五口電磁閥。
五個口P、A、B、R1、R2是從殼體主體13的長邊方向之第一端朝向第二端,依照第一排出口R1、第一輸出口A、供應口P、第二輸出口B、第二排出口R2之順序排列。各口P、A、B、R1、R2的第一端與閥孔16連通。各口P、A、B、R1、R2的第二端開口於殼體主體13的主體對向面13a。
閥孔16的內周面具有位於供應口P與第一輸出口A之間的第一閥座部22。又,閥孔16的內周面具有位於第一輸出口A與第一排出口R1之間的第二閥座部23。閥孔16的內周面具有位於供應口P與第二輸出口B之間的第三閥座部24。閥孔16的內周面具有位於第二輸出口B與第二排出口R2之間的第四閥座部25。第一閥座部22、第二閥座部23、第三閥座部24及第四閥座部25之各者形成為環狀且形成閥孔16的內周面的一部分。
閥孔16具有第一孔部16a,其形成閥孔16的第一端部。第一孔部16a與第一排出口R1連通,並且相對於第一排出口R1位於與第二閥座部23相反的一側。閥孔16具有第二孔部16b,其形成閥孔16的第二端部。第二孔部16b與第二排出口R2連通,並且相對於第二排出口R2位於與第四閥座部25相反的一側。第一閥座部22、第二閥座部23、第三閥座部24、第四閥座部25、第一孔部16a以及第二孔部16b的內徑彼此相同。
滑軸閥17具有在滑軸閥17的軸線方向上彼此分離的第一閥部171、第二閥部172、第三閥部173、第四閥部174、第五閥部175及第六閥部176。第一至第六閥部171~176從滑軸閥17的軸線方向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排列成第五閥部175、第二閥部分172、第一閥部171、第三閥部分173、第四閥部174及第六閥部176之順序。第一至第六閥部171~176的外徑彼此相同。
滑軸閥17具有相互連結第一閥部171與第三閥部173的第一軸部17a、相互連結第一閥部171與第二閥部172的第二軸部17b以及相互連結第三閥部173與第四閥部分174的第三軸部17c。又,滑軸閥17具有相互連結第二閥部172與第五閥部175的第4軸部17d以及相互連結第四閥部174與第六閥部176的第五閥部17e。
滑軸閥17具有柱狀之第一突出部17f,其從與第四軸部17d相反的一側之第五閥部175的端面突出。第一突出部17f是滑軸閥17的軸線方向之第一端部。又,滑軸閥17具有柱狀之第二突出部17g,其從與第五軸部17e相反的一側之第六閥部176的端面突出。第二突出部17g是滑軸閥17的軸線方向的第二端部。
第一至第五軸部17a~17e、第一突出部17f以及第二突出部17g具有彼此相同的外徑。第一至第六閥部171~176的外徑大於第一至第五軸部17a~17e、第一突出部17f以及第二突出部17g的外徑。
在第一閥部171的外周面安裝有第一滑軸封裝(spool packing)26,當第一閥部171位於第一閥座部22時,該第一滑軸封裝26將供應口P與第一輸出口A之間密封。在第二閥部分172的外周面安裝有第二滑軸封裝27,當第二閥部172位於第二閥座部23時,該第二滑軸封裝27將第一輸出口A與第一排出口R1之間密封。在第三閥部173的外周面安裝有第三滑軸封裝28,當第三閥部173位於第三閥座部24時,該第三滑軸封裝28將供應口P與第二輸出口B之間密封。在第四閥部174的外周面安裝有第四滑軸封裝29,當第四閥部174位於第四閥座部25時,該第四滑軸封裝29將第二輸出口B與第二排放口R2之間密封。第一至第四滑軸封裝26~29為環狀且為橡膠製。
第一連結塊14具有與第一孔部16a連通的圓孔狀之第一活塞收納凹部31。滑軸閥17的第一突出部17f能夠以如下方式,即從第一孔部16a進入第一活塞收納凹部31,並且從第一活塞收納凹部31沒入第一孔16a內之方式移動。圓板狀的第一活塞32可來回移動地收納於第一活塞容納凹部31內。第一活塞32被安裝於作為滑軸閥17的第一端部之第一突出部17f。第一唇形封裝33被安裝於第一活塞32的外周面。第一唇形封裝33將第一活塞32與第一活塞收納凹部31的內週面之間密封。第一活塞32於第一活塞收納凹部31內區隔出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引導流體相對於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被供應和排出。
第二連結塊15具有與第二孔部16b連通的圓孔狀之第二活塞收納凹部35。第二活塞收納凹部35的內徑與第一活塞收納凹部31相同。滑軸閥17的第二突出部17g能夠以如下方式,即從第二孔部16b進入第二活塞收納凹部35內,並且從第二活塞收納凹部35沒入第二孔部16b內之方式移動。圓板狀的第二活塞36可來回移動地被收納於第二活塞收納凹部35內。第二活塞36被安裝於作為滑軸閥17的第二端部之第二突出部17g。第二活塞36的外徑與第一活塞32的外徑相同。第二唇形封裝37被安裝於第二活塞36的外周面。第二唇形封裝37將第二活塞36與第二活塞收納凹部35的內周面之間密封。第二活塞36在第二活塞收納凹部35內區隔出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因此,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及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分別設於閥殼12中滑軸閥17的兩端部側。引導流體相對於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被供應及排放。
由於第一活塞32的外徑與第二活塞36的外徑相同,因此第一活塞32的受壓面積,即接受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中內之引導流體的壓力之第一活塞32之部位的面積,與第二活塞36的受壓面積,即接受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中內之引導流體的壓力之第二活塞36之部位的面積相同。
在第五閥部175的外周面安裝有將第五閥部175與第一孔部16a之間密封的第一密封部件39a。第一密封部件39a為環狀且為橡膠製。第一密封構件39a抑制流體從第一排出口R1經由第一孔部16a向第一活塞收納凹部31洩漏。
在第六閥部176的外周面安裝有將第六閥部176與第二孔部16b之間密封的第二密封部件39b。第二密封部件39b為環狀且為橡膠製。第二密封部件39b抑制流體從第二排出口R2經由第二孔部16b向第二活塞收納凹部35洩漏。
如圖1所示,電磁閥11具備分別具有螺線管的第一引導閥41及第二引導閥42。因此,電磁閥11是雙螺線管型之引導式電磁閥。藉由例如未圖示之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LC)等外部控制裝置來對第一引導閥41及第二引導閥42施加電壓。
第一引導閥41為如下之公知的電磁閥,即若施加電壓,則將產生引導壓力的引導流體供應至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若停止施加電壓,則將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的引導流體向大氣排出之電磁閥,省略其詳細構造之說明。利用第一引導閥41之向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供應引導流體、以及利用第一引導閥41之自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向大氣排出引導流體,是使用形成於閥殼12、間隔物60及歧管基座50的未圖示之流路而進行。
第二引導閥42為如下之公知的電磁閥,即若施加電壓,則將產生引導壓力的引導流體供應至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若停止施加電壓,則將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的引導流體向大氣排出之電磁閥,省略其詳細構造之說明。利用第二引導閥42之向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供應引導流體、以及利用第二引導閥42之自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向大氣排出引導流體,是使用形成於閥殼12、間隔物60及歧管基座50的未圖示之流路而進行。本實施方式的電磁閥11為內部引導式,其將供應至供應口P的流體之一部分供應至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及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
如圖3所示,歧管基座50具有供應流路51、第一輸出流路52、第二輸出流路53、第一排出流路54及第二排出流路55。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歧管基座50具有至少一個排出流路。供應流路51、第一輸出流路52、第二輸出流路53,第一排出流路54及第二排出流路55之各者具有開口於載置面50a的第一端。
供應流路51具有經由配管等而連接至未圖示之流體供應源的第二端。第一輸出流路52及第二輸出流路53之各者具有經由配管等而連接至未圖示之流體壓力裝置的第二端。第一排出流路54及第二排出流路55之各者具有經由配管等而與大氣連通的第二端。
間隔物60介於閥殼12與歧管基座50之間。間隔物60具有與閥殼12呈對向之第一對向面60a以及與歧管基座50呈對向之第二對向面60b。間隔物60的第一對向面60a分別與殼體主體13的主體對向面13a、第一連結塊14的第一對向面14a以及第二連結塊15的第二對向面15a呈對向。間隔物60的第二對向面60b與歧管基座50的載置面50a呈對向。
間隔物60具有供應連通流路61、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第一排出連通流路64及第二排出連通流路65。因此,本實施方式的間隔物60具有至少一個排出連通流路。
供應連通流路61的第一端開口於第一對向面60a並且與供應口P連通。供應連通流路61的第二端開口於第二對向面60b並且與供應流路51連通。因此,供應連通流路61將供應口P與供應流路51相互連通。
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的第一端開口於第一對向面60a並且與第一輸出口A連通。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的第二端開口於第二對向面60b並且與第一輸出流路52連通。因此,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將第一輸出口A與第一輸出流路52相互連通。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的第一端開口於第一對向面60a並且與第二輸出口B連通。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的第二端開口於第二對向面60b並且與第二輸出流路53連通。因此,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將第二輸出口B與第二輸出流路53相互連通。
第一排出連通流路64的第一端開口於第一對向面60a並且與第一排出口R1連通。第一排出連通流路64的第二端開口於第二對向面60b並且與第一排出流路54連通。因此,第一排出連通流路64將第一排出口R1與第一排出流路54相互連通。第二排出連通流路65的第一端開口於第一對向面60a並且與第二排出口R2連通。第二排出連通流路65的第二端開口於第二對向面60b並且與第二排出流路55連通。因此,第二排出連通流路65將第二排出口R2與第二排出流路55相互連通。
在間隔物60的第一對向面60a與閥殼12之間設置有第一墊片66。 第一墊片66將間隔物60的第一對向面60a與閥殼12之間密封。在間隔物60的第二對向面60b與歧管基座50的載置面50a之間設置有第二墊片67。第二墊片67將間隔物60的第二對向面60b與歧管基座50的載置面50a之間密封。
圖4表示進行對第一引導閥41施加電壓,且停止對第二引導閥42施加電壓時的電磁閥歧管10。藉由第一引導閥41,將來自流體供應源的經壓縮之流體作為引導流體供應至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並且藉由第二引導閥42,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內的引導流體向大氣排出。由此,滑軸閥17朝向第二活塞收納凹部35移動。其結果,滑軸閥17切換至將供應口P與第一輸出口A相互連通、且將第二輸出口B與第二排出口R2相互連通的第一切換位置。又,供應口P和第二輸出口B之間被第三閥部173的第三滑軸封裝28密封,並且第一輸出口A與第一排出口R1之間被第二閥部172的第二滑軸封裝27密封。
圖3表示停止對第一引導閥41施加電壓,且進行對第二引導閥42施加電壓時的電磁閥歧管10。藉由第二引導閥42,將來自流體供應源的經壓縮之流體作為引導流體供應至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並且藉由第一引導閥41,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內的引導流體向大氣排出。由此,滑軸閥17朝向第一活塞收納凹部31移動。其結果,滑軸閥17切換至將供應口P與第二輸出口B相互連通、且將第一輸出口A與第一排出口R1相互連通的第二切換位置。又,供應口P和第一輸出口A之間被第一閥部171的第一滑軸封裝26密封,並且第二輸出口B與第二排出口R2之間被第四閥部174的第四滑軸封裝29密封。
因此,藉由利用第一引導閥41之對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34的引導流體之供應與排出、以及利用第二引導閥42之對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38的引導流體之供應與排出,滑軸閥17在第一切換位置與第二切換位置之間於閥孔16內來回移動。因此,滑軸閥17藉由在閥孔16內來回移動,可以選擇性地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與第二切換位置。然後,藉由滑軸閥17選擇性地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與第二切換位置,切換口之間的連通。
如圖5所示,電磁閥歧管10具備壓力感測器70、第一檢測流路71、第二檢測流路72、閥室73、梭閥74、感測器室75以及連通流路76。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檢測流路71、第二檢測流路72、閥室73、感測器室75及連通流路76形成於間隔物60。
第一檢測流路71的第一端與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連通。因此,第一檢測流路71經由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與第一輸出口A連通。第一檢測流路71的第二端與閥室73連通。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一端與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連通。因此,第二檢測流路72經由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與第二輸出口B連通。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二端與閥室73連通。因此,閥室73與第一檢測流路71及第二檢測流路72連通。
閥室73由作為間隔物60的一部分之圓筒狀的內壁73a以及分別位於內壁73a的軸線方向之兩端的第一端面73b與第二端面73c形成。第一檢測流路71的第二端開口於第一端面73b。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二端開口於第二端面73c。因此,第一檢測流路71中相對於閥室73的開口部位與第二檢測流路72中相對於閥室73的開口部位在內壁73a的軸線方向上彼此相對。閥室73收納梭閥74。
如圖6所示,梭閥74為圓柱狀。梭閥74的外周面具有複數個導引面74a與複數個槽74b。各槽74b相對於各導引面74a凹陷。複數個槽74b在梭閥74的圓周方向上以90度間隔配置。各槽74b於梭閥74的軸線方向延伸。各槽74b的第一端與梭閥74的軸線方向之第一端面為連續,並且各槽74b的第二端與梭閥74的軸線方向之第二端面為連續。即,各槽74b跨越梭閥74的軸線方向整體而延伸。各導引面74a在梭閥74的圓周方向延伸成圓弧狀。各導引面74a在梭閥74的圓周方向上配置於彼此相鄰的槽74b之間。各導引面74a的外徑略小於內壁73a的內徑。
如圖5及圖6所示,梭閥74以如下方式被收納於閥室73,即梭閥74之軸線方向與內壁73a的軸線方向一致之狀態下可使閥室73沿軸線方向來回移動。各導引面74a於形成閥室73的內壁73a滑動,並且導引梭閥74於閥室73內的移動。
如圖5所示,連通流路76的第一端與閥室73連通,並且連通流路76的第二端與感測器室75連通。因此,連通流路76將閥室73與感測器室75相互連通。連通流路76的第一端開口於內壁73a。於感測器室75收納有壓力感測器70的檢測部70a。壓力感測器70可檢測流體的壓力,從而檢測滑軸閥17的運作狀態。具體而言,壓力感測器70的檢測部70a檢測感測器室75內的壓力。
間隔物60具有基板收納室78,控制基板77收納在該基板收納室78中。基板收納室78與感測器室75為連續。壓力感測器70以檢測部70a位於感測器室75內的狀態下安裝於控制基板77。感測器室75與基板收納室78之間被密封部件79密封。密封部件79抑制流體從感測器室75向基板收納室78洩漏。
如圖4所示,若滑軸閥17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則流體經由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及第一檢測流路71從第一輸出口A被供應至閥室73。梭閥74藉由供應至閥室73的流體之壓力而在閥室73內朝向第二端面73c移動。梭閥74藉由抵接於第二端面73c而允許第一檢測流路71與連通流路76之相互連通,且切換至阻斷第二檢測流路72與連通流路76之相互連通的第一梭閥切換位置。由於流入閥室73的流體也流入各槽74b,因此流體容易地從第一檢測流路71流入閥室73。然後,流入閥室73的流體經由連通流路76被導入感測器室75。
如圖3所示,若滑軸閥17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則流體經由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及第二檢測流路72從第二輸出口B被供應至閥室73。梭閥74藉由供應至閥室73的流體之壓力在閥室73內朝向第一端面73b移動。梭閥74抵接於第一端面73b,阻斷第一檢測流路71與連通流路76之相互連通,且切換至允許第二檢測流路72與連通流路76之相互連通的第二梭閥切換位置。由於流入閥室73的流體也流入各槽74b,因此流體容易地從第一檢測流路71流入閥室73。然後,流入閥室73的流體經由連通流路76被導入感測器室75。
因此,若滑軸閥17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而流體從第一輸出口A經由第一檢測流路71被供應至閥室73,則梭閥74藉由該流體之壓力切換至第一梭閥切換位置。又,當滑軸閥17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而流體從第二輸出口B經由第二檢測流路72被供應至閥室73,則梭閥74藉由該流體之壓力切換至第二梭閥切換位置。各導引面74a導引梭閥74在閥室73內的第一梭閥切換位置與第二梭閥切換位置之間的移動。
如圖1所示,電磁閥歧管10進一步具備控制器80。控制器80安裝於控制基板77。控制器80例如為包含CPU和記憶體(RAM、ROM等)之處理器,根據儲存在記憶體中的程式而執行各種處理。控制器80電連接至壓力感測器70。然後,控制器80接收壓力感測器70的檢測結果,即與所檢測之壓力有關的資訊。控制器80可以與外部控制裝置無線通訊。控制器80將與從壓力感測器70接收的壓力有關之資訊發送至外部控制裝置。
又,於控制器80預先儲存有在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壓力下降的時間點遲於預定之時間點的情形時,判定滑軸閥17故障的判定程式。根據該判定程式,控制器80測量從對第一引導閥41施加電壓到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到的壓力下降為止的時間,於該測量時間長於預定的時間之情形時,判定滑軸閥17故障。又,根據該判定程式,控制器80測量從對第二引導閥42施加電壓直到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壓力下降為止的時間,於該測量時間長於預定的時間之情形時,判定滑軸閥17故障。
圖7和8中以實線L1所示之波形表示由本實施方式的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流體的壓力之變化。又,圖7及圖8中以單點鏈線L11所示的波形,例如表示由設置在第一輸出流路52的第二端之驗證用的第一壓力感測器檢測從第一輸出口A輸出之流體的壓力時所獲得的壓力之變化。進而,圖7及圖8中以兩點鏈線L12所示的波形,例如表示由設置在第二輸出流路53的第二端之驗證用的第二壓力感測器檢測從第二輸出口B輸出之流體的壓力時所獲得的壓力之變化。
圖7及圖8中,以虛線L2表示施加於第一引導閥41的電壓之變化,並且省略施加於第二引導閥42的電壓之變化的圖示。再者,若對第一引導閥41施加預定之已定電壓Vx,則停止對第二引導閥42施加電壓,而施加於第二引導閥42的電壓變成零。另一方面,若停止對第一引導閥41施加電壓而對第一引導閥41施加的電壓變成零,則對第二引導閥42施加預定之已定電壓Vx。
若對第一引導閥41施加已定電壓Vx而停止對第二引導閥42施加電壓,則滑軸閥17從第二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且供應至供應口P的流體從第一輸出口A輸出,並且第二輸出口B的流體經由第二排出口R2、第二排出連通流路65及第二排出流路55向大氣排出。藉此,如圖7中的單點鏈線L11所示,由第一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從零上升到預定的已定壓力Px10,如圖7中的兩點鏈線L12所示,由第二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從已定壓力Px10下降至零。由第一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從零開始上升的上升起始點P11、以及由第二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從已定壓力Px10開始下降的下降起始點P21,與滑軸閥17從第二換位置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的時間點T1一致。
另一方面,若停止對第一引導閥41施加電壓而對第二引導閥42施加已定電壓Vx,則滑軸閥17從第一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且供應至供應口P的流體從第二輸出口B輸出,並且第一輸出口A的流體經由第一排出口R1、第一排出連通流路64及第一排出流路54向大氣排出。藉此,如圖8中單點鏈線L11所示,由第一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從已定壓力Px10下降至零,如圖8中兩點鏈線L12所示,由第二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從零上升至已定壓力Px10。由第一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從已定壓力Px10開始下降的下降起始點P12、以及由第二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從零開始上升的上升起始點P22,與滑軸閥17從第一換位置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的時間點T2一致。
接著,針對第一實施方式之作用進行說明。
若滑軸閥17從第二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則被導入感測器室75的流體經由連通流路76、閥室73、第二檢測流路72以及第二輸出連通63而與第二輸出口B的流體一起經由第二排出口R2、第二排出連通流動路65以及第二排出流路55漸漸向大氣排出。由此,如圖7中實線L1所示,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壓力從預定的已定之壓力Px逐漸下降。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壓力從已定之壓力Px開始下降的下降起始點P1與滑軸閥17從第二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的時間點T1一致。
然後,供應至供應口P而從第一輸出口A輸出之流體的一部分經由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第一檢測流路71被供應至閥室73。藉此,梭閥74在閥室73內移動直到抵接第二端面73c,而被切換至第一梭閥切換位置。其結果,來自第一輸出口A之流體的一部分經由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第一檢測流路71、閥室73以及連通流路76被導入感測器室75。若如此,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壓力在從已定壓力Px下降至零之前再次上升。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從下降轉變為上升的轉折點P2與梭閥74從第二梭閥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一梭閥切換位置的時間點T3一致。然後,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上升至預定的已定之壓力Px。
圖7中,轉折點P2與單點鏈線L11及兩點鏈線L12的交點大致一致。而且,實線L1中時序上較轉折點P2前面的部分沿兩點鏈線L12延伸,實線L1中時序上較轉折點P2後面的部分沿單點鏈線L11延伸。因此,可藉由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流體的壓力的變化所示之波形,掌握第二輸出口B的流體被向大氣排出,且來自第一輸出口A之流體為被輸出之狀態。結果,可以從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流體的壓力,檢測滑軸閥17是否以在閥孔16內從第二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之方式運作。
另一方面,若滑軸閥17從第一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則被導入感測器室75的流體經由連通流路76、閥室73、第一檢測流路71以及第一流路62,與第一輸出口A的流體一起經由第一連通口R1、第一排出連通流路64、以及第一排出流路54漸漸向大氣排出。由此,如圖8中實線L1所示,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從已定之壓力Px逐漸下降。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從已定之壓力Px開始下降的下降起始點P3與滑軸閥17從第一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的時間點T2一致。
然後,供應至供應口P而從第二輸出口B輸出之流體的一部分經由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以及第二檢測流路72被供應至閥室73。藉此,梭閥74在閥室73中移動直到抵接第一端面73b,並切換至第二梭閥切換位置。其結果,來自第二輸出口B之流體的一部分經由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第二檢測流路72、閥室73以及連通流路76被導入感測器室75。若如此,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壓力在從已定壓力Px下降至零之前再次上升。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從下降轉變為上升的轉折點P4與梭閥74從第一梭閥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二梭閥切換位置的時間點T4一致。然後,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上升至預定的已定之壓力Px。
圖8中,轉折點P4與單點鏈線L11及兩點鏈線L12的交點大致一致。而且,實線L1中時序上較轉折點P4前面的部分沿一點鏈線L11延伸,實線L1中時序上較轉折點P4後面的部分沿兩點鏈線L12延伸。因此,可藉由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流體的壓力的變化所示之波形,掌握第一輸出口A的流體被向大氣排出,且來自第二輸出口B之流體為被輸出之狀態。結果,可以從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流體的壓力,來檢測滑軸閥17是否以在閥孔16內從第一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之方式運作。
如此,可藉由壓力感測器70所檢測的壓力是否從已定之壓力Px開始下降,在下降到零之前再次上升,且成為上升至已定壓力Px的波形,來檢測滑軸閥17是否以於第一切換位置與第二切換位置之間切換的方式運作。
控制器80例如測量從對第一引導閥41施加電壓到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壓力下降為止的時間,在該測量時間較預定的時間長之情形,判定滑軸閥17故障,且將表示滑軸閥17故障的訊號發送至外部控制裝置。又,控制器80測量從對第二引導閥42施加電壓到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壓力下降為止的時間,在該測量時間較預定的時間長之情形,判定滑軸閥17故障,且將表示滑軸閥17故障的訊號發送至外部控制裝置。
第一實施方式可獲得以下效果。
(1-1)藉由由單個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是否從已定壓力Px開始下降,在下降到零之前再次上升,成為上升至已定壓力Px為止的波形,可以檢測滑軸閥17是否以在第一切換位置與第二切換位置之間切換的方式運作。 因此,由於僅使用一個壓力感測器70就能夠檢測滑軸閥17的運作狀態,因此與使用兩個壓力感測器檢測滑軸閥17的運作狀態之構成相比,能夠減低消耗電力。
(1-2)於間隔物60形成有第一檢測流路71、第二檢測流路72、閥室73、感測器室75以及連通流路76。第一檢測流路71經由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與第一輸出口A連通,第二檢測流路72經由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與第二輸出口B連通。由此,例如不需於閥殼12、歧管基座50形成第一檢測流路71、第二檢測流路72、閥室73、感測器室75以及連通流路76,而可使用現有構成之閥殼12、歧管基座50。
(1-3)梭閥74為柱狀。梭閥74的外周面於形成閥室73的內壁73a滑動,並且具有導引面74a以及槽74b,該導引面74a導引閥室73內的梭閥74於第一梭閥切換位置與第二梭閥切換位置之間的移動,該槽74b相對於該導引面74a凹陷。由此,藉由導引面74a於形成閥室73的內壁73a滑動,閥室73內梭閥74的移動受到導引,因此閥室73內的梭閥74平穩地進行移動。此外,由於流入閥室73的流體也流入槽74b,因此能夠使流體易於從第一檢測流路71或第二檢測流路72向閥室73流入。
(1-4)控制器80於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壓力下降的時間點遲於預定之時間點的情形時,判定滑軸閥17故障。由此,可以容易地掌握電磁閥11的維修保養時間。
(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9說明將電磁閥歧管具體化之第二實施方式。再者,以下說明之第二實施例中,對於與已說明之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附註相同符號,省略或簡化重複的說明。
如圖9所示,電磁閥歧管10進一步具備減壓閥81、旁通流路82以及止回閥83。第二檢測流路72具有第一流路72a、第二流路72b以及減壓閥室72c。第一流路72a的第一端與減壓閥室72c連通。第一流路72a的第二端與閥室73連通。第二流路72b的第一端與減壓閥室72c連通。第二流路72b的第二端與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連通。
減壓閥室72c由作為間隔物60的一部分之圓筒狀的減壓閥內壁721c、與分別位於減壓閥內壁721c之軸線方向的兩端之第一端面722c以及第二端面723c形成。第一流路72a的第一端開口於第一端面722c開口。第二流路72b的第一端開口於第二端面723c。因此,第一流路72a之相對於減壓閥室72c的開口部位與第二流路72b之相對於減壓閥室72c的開口部位於減壓閥內壁721c的軸線方向彼此呈對向。
減壓閥室72c收納減壓閥81。因此,減壓閥81設置於第二檢測流路72。 而且,第一流路72a為第二檢測流路72中之減壓閥81與閥室73之間的部位。第二流路72b是第二檢測流路72中之減壓閥81與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之間的部位。即,第二檢測流路72具有藉由減壓閥81分隔的第一部位(第一流路72a)與第二部位(第二流路72b)。
減壓閥81具有減壓閥體81a以及使減壓閥體81a向第二端面723c施力的施力彈簧81b。減壓閥體81a因施力彈簧81b所施之力被施力從而抵接於第二端面723c,藉此減壓閥81成為閉閥狀態。另一方面,減壓閥體81a抵抗施力彈簧81b所施之力從而自第二端面723c離開,藉此減壓閥81成為開閥狀態。
旁通流路82以繞過減壓閥81之方式將第一流路72a與第二流路72b相互連通。旁通流路82具有第一旁通形成流路82a、第二旁通形成流路82b以及止回閥室82c。第一旁通形成流路82a的第一端與止回閥室82c連通。 第一旁通形成流路82a的第二端與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一流路72a連通。第二旁通形成流路82b的第一端與止回閥室82c連通。第二旁通形成流路82b的第二端與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二流路72b連通。
止回閥室82c由作為間隔物60的一部分之圓筒狀的止回閥內壁821c與分別位於止回閥內壁821c之軸線方向的兩端之第一端面822c及第二端面823c形成。第一旁通形成流路82a的第一端開口於第一端面822c。第二旁通形成流路82b的第一端開口於第二端面823c開口。因此,第一旁通形成流路82a之相對於止回閥室82c的開口部位與第二旁通形成流路82b之相對於止回閥室82c的開口部位在止回閥內壁821c的軸線方向上彼此呈對向。
止回閥室82c容納止回閥83。因此,止回閥83設置於旁通流路82。止回閥83允許流體從閥室73經由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一流路72a、旁通流路82的第一旁通形成流路82a流入止回閥室82c。另一方面,止回閥83阻斷液體從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二流路72b經由旁通流路82的第二旁通形成流路82b流入止回閥室82c。因此,止回閥83允許從閥室73通過旁通流路82之液體的第一流動,另一方面,阻斷從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二流路72b朝向閥室73之液體的流動,即與第一流動相反的第二流動。
接著,針對第二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若滑軸閥17從第二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則被導入感測器室75的流體經由連通流路76、閥室73、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一流路72a以及旁通流路82的第一旁通形成流路82a流入止回閥室82c。止回閥83允許流入止回閥室82c的流體流動,通過止回閥室82c,流經第二旁通形成流路82b、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二流路72b以及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而與第二輸出口B之流體一起經由第二排出口R2、第二排出連通流路65以及第二排出流路55漸漸向大氣排出。由此,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到的壓力逐漸減小。
然後,被供應至供應口P並從第一輸出口A輸出之流體的一部分經由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第一檢測流路71被供應至閥室73。由此,梭閥74在閥室73內移動直到抵接第二端面73c為止,並切換至第一梭閥切換位置。 結果,來自第一輸出口A之流體的一部分經由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第一檢測流路71、閥室73以及連通流路76被導入感測器室75。若如此,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之壓力在下降至零之前再次上升。
另一方面,若滑軸閥17從第一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被導入感測器室75的流體流經連通流路76、閥室73、第一檢測流路71以及第一連通流路62,而與第一輸出口A的流體一起經由第一排出口R1、第一排出連通流路64以及第一排出流路54漸漸向大氣排出。 由此,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從已定壓力Px逐漸下降。
然後,供應至供應口P並從第二輸出口B輸出之流體的一部分經由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以及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二流路72b被供應至減壓閥室72c。又,流經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二流路72b之流體的一部分經由第二旁通形成流路82b被供應至止回閥室82c。止回閥83阻斷供應至止回閥室82c的流體向閥室73流動。
然後,減壓閥體81a藉由從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二流路72b供應至減壓閥室72c的流體之壓力,抵抗施力彈簧81b的施力而從第二端面723c離開。由此,減壓閥81成為開閥狀態。然後,供應至減壓閥室72c的流體通過減壓閥室72c,並經由第二檢測流路72的第一流路72a被供應至閥室73。由此,梭閥74在閥室73中移動直到抵接第一端面73b,並切換至第二梭閥切換位置。其結果,來自第二輸出口B之流體的一部分經由第二輸出連通流路63、第二檢測流路72、閥室73以及連通流路76被導入感測器室75。若如此,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在從已定壓力Px下降至零之前再次上升。
導入感測器室75之流體的壓力減少了閥81之施力彈簧81b的施力的量。因此,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上升至小於已定壓力Px的值。如此,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在滑軸閥17被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時的壓力與在滑軸閥17被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時的壓力不同。
因此,第二實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實施方式(1-1)、(1-2)、(1-3)及(1-4)的效果以外,還可以獲得以下效果。
(2-1)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在滑軸閥17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時的壓力與在滑軸閥17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時的壓力不同。因此,可以藉著由壓力感測器70檢測的壓力,辨別是從第一輸出口A輸出流體還是從第二輸出口B輸出流體。
再者,上述各實施方式可如以下所述進行變更而實施。上述各實施方式及以下變更例可在技術上不矛盾的範圍內彼此組合而實施。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間隔物60可以不介於閥殼12與歧管基座50之間。而且,例如,第一檢測流路71、第二檢測流路72、閥室73、感測器室75及連通流路76可形成於閥殼12,或可形成於歧管基座50。例如,於第一檢測流路71、第二檢測流路72、閥室73、感測器室75以及連通流路76形成於閥殼12之情形時,第一檢測流路71連接於第一輸出口A,並且第二檢測流路72連接於第二輸出口B。又,例如,於第一檢測流路71、第二檢測流路72、閥室73、感測器室75及連通流路76形成於歧管基座50之情形時,第一檢測流路71連接於第一輸出流路52,並且第二檢測流路72連接於第二輸出流路53。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可於形成閥室73的內壁73a進一步形成與連通流路76連通的槽。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可不於梭閥74形成槽74b,且可不於形成閥室73的內壁73a形成與連通流路76連通的槽。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梭閥74可不為圓柱狀,例如可為四角柱狀。又,梭閥74可不為柱狀,例如可為球狀,梭閥74的形狀並未特別限定。
第二實施方式中,減壓閥81可不設於第二檢測流路72而設於第一檢測流路71。然後,旁通流路82只要以繞過減壓閥81的方式,相互連接減壓閥81與閥室73之間的第一檢測流路71的部位以及減壓閥81與第一輸出連通流路62之間的第一檢測流路71的部位即可。簡而言之,減壓閥81可設於第一檢測流路71及第二檢測流路72之一者。然後,旁通流路82只要以繞過減壓閥81的方式,相互連接第一檢測流路71及第二檢測流路72之一者的兩個部位,即藉由減壓閥81而分隔之兩個部位即可。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電磁閥11例如可以是省略了第二排出口R2之四口電磁閥。簡而言之,電磁閥11只要是具有至少一個排出口的構成即可。
10:電磁閥歧管 11:電磁閥 12:閥殼 13:殼體主體 13a:主體對向面 14:第一連接塊 14a:第一對向面 15:第二連接塊 15a:第二對向面 16:閥孔 16a:第一孔部 16b:第二孔部 17:滑軸閥 17a:第一軸部 17b:第二軸部 17c:第三軸部 17d:第四軸部 17e:第五軸部 17f:第一突出部 17g:第二突出部 22:第一閥座部 23:第二閥座部 24:第三閥座部 25:第四閥座部 26:第一滑軸封裝 27:第二滑軸封裝 28:第三滑軸封裝 29:第四滑軸封裝 31:第一活塞收納凹部 32:第一活塞 33:第一唇形封裝 34: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 35:第二活塞收納凹部 36:第二活塞 37:第二唇形封裝 38: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 39a:第一密封部件 39b:第二密封部件 41:第一引導閥 42:第二引導閥 50:歧管基座 50a:載置面 51:供應流路 52:第一輸出流路 53:第二輸出流路 54:第一排出流路 55:第二排出流路 60:間隔物 60a:第一對向面 60b:第二對向面 61:供應連通流路 62:第一輸出連通流路 63:第二輸出連通流路 64:第一排出連通流路 65:第二排出連通流路 66:第一墊片 67:第二墊片 70:壓力感測器 70a:檢測部 71:第一檢測流路 72:第二檢測流路 72a:第一流路 72b:第二流路 72c:減壓閥室 73:閥室 73a:內壁 73b:第一端面 73c:第二端面 74:梭閥 74a:導引面 74b:槽 75:感測器室 76:連通流路 77:控制基板 78:基板收納室 79:密封部件 80:控制器 81:減壓閥 81a:減壓閥體 81b:施力彈簧 82:旁通流路 82a:第一旁通形成流路 82b:第二旁通形成流路 82c:止回閥室 83:止回閥 171:第一閥部 172:第二閥部 173:第三閥部 174:第四閥部 175:第五閥部 176:第六閥部 721c:減壓閥內壁 722c:第一端面 723c:第二端面 821c:止回閥內壁 822c:第一端面 823c:第二端面 A:第一輸出口 B:第二輸出口 P:供應口 R1:第一排出口 R2:第二排出口
圖1為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之電磁閥歧管的截面圖。 圖2為放大表示圖1之電磁閥歧管的一部分之截面圖。 圖3為表示圖1之電磁閥歧管的滑軸閥從第一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時之流體的流動之截面圖。 圖4為表示圖1之電磁閥歧管的滑軸閥從第二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時之流體的流動之截面圖。 圖5為放大表示圖1之電磁閥歧管的一部分之截面圖。 圖6為圖5之梭閥的立體圖。 圖7為表示圖1之電磁閥歧管的滑軸閥從第一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時的流體之壓力的變化之圖表。 圖8為表示圖1之電磁閥歧管的滑軸閥從第二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一切換位置時的流體之壓力的變化之圖表。 圖9為放大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之電磁閥歧管的一部分之截面圖。
10:電磁閥歧管
11:電磁閥
12:閥殼
13:殼體主體
13a:主體對向面
14:第一連接塊
14a:第一對向面
15:第二連接塊
15a:第二對向面
16:閥孔
16a:第一孔部
16b:第二孔部
17:滑軸閥
17a:第一軸部
17b:第二軸部
17c:第三軸部
17d:第四軸部
17e:第五軸部
17f:第一突出部
17g:第二突出部
22:第一閥座部
23:第二閥座部
24:第三閥座部
25:第四閥座部
26:第一滑軸封裝
27:第二滑軸封裝
28:第三滑軸封裝
29:第四滑軸封裝
31:第一活塞收納凹部
32:第一活塞
33:第一唇形封裝
34: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
35:第二活塞收納凹部
36:第二活塞
37:第二唇形封裝
38: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
39a:第一密封部件
39b:第二密封部件
50:歧管基座
50a:載置面
51:供應流路
52:第一輸出流路
53:第二輸出流路
54:第一排出流路
55:第二排出流路
60:間隔物
60a:第一對向面
60b:第二對向面
61:供應連通流路
62:第一輸出連通流路
63:第二輸出連通流路
64:第一排出連通流路
65:第二排出連通流路
66:第一墊片
67:第二墊片
70:壓力感測器
70a:檢測部
71:第一檢測流路
72:第二檢測流路
73:閥室
73b:第一端面
73c:第二端面
74:梭閥
74a:導引面
74b:槽
75:感測器室
76:連通流路
77:控制基板
78:基板收納室
79:密封部件
171:第一閥部
172:第二閥部
173:第三閥部
174:第四閥部
175:第五閥部
176:第六閥部
A:第一輸出口
B:第二輸出口
P:供應口
R1:第一排出口
R2:第二排出口

Claims (5)

  1. 一種電磁閥歧管,其具備電磁閥與壓力感測器,該電磁閥歧管之特徵在於, 該電磁閥具備: 閥殼,其具有閥孔,並且具有分別與該閥孔連通之供應口、第一輸出口、第二輸出口以及排出口;以及 滑軸閥,其可來回移動地收納於該閥孔, 該壓力感測器構成為檢測流體之壓力,從而檢測該滑軸閥的運作狀態, 該滑軸閥構成為可選擇性地切換為第一切換位置與第二切換位置,在該第一切換位置,該供應口與該第一輸出口相互連通,且該第二輸出口與該排出口相互連通,在該第二切換位置,該供應口與該第二輸出口相互連通,且該第一輸出口與該排出口相互連通,該電磁閥歧管進一步具備: 連通該第一輸出口之第一檢測流路; 連通該第二輸出口之第二檢測流路; 連通該第一檢測流路及該第二檢測流路之閥室; 收納於該閥室之梭閥; 收納該壓力感測器之感測器室;以及 將該閥室與該感測器室相互連通之連通流路, 該梭閥構成為可選擇性地切換為第一梭閥切換位置與第二梭閥切換位置,在該第一梭閥切換位置,允許該第一檢測流路與該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且阻斷該第二檢測流路與該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在該第二梭閥切換位置,阻斷該第一檢測流路與該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且允許該第二檢測流路與該連通流路之相互連通, 若該滑軸閥切換至該第一切換位置,則該梭閥藉由從該第一輸出口經由該第一檢測流路供應至該閥室的流體之壓力而切換至該第一梭閥切換位置,另一方面,若該滑軸閥切換至該第二切換位置,則該梭閥藉由從該第二輸出口經由該第二檢測流路供應至該閥室的流體之壓力而切換至該第二梭閥切換位置。
  2. 如請求項1記載的電磁閥歧管,其進一步具備: 歧管基座,其具有供應流路、第一輸出流路、第二輸出流路以及排出流路;以及 間隔物,其介於該閥殼與該歧管基座之間, 該間隔物具有將該供應口與該供應流路相互連通之供應連通流路、將該第一輸出口與該第一輸出流路相互連通之第一輸出連通流路、將該第二輸出口與該第二輸出流路相互連通之第二輸出連通流路、以及將該排出口與該排出流路相互連通之排出連通流路, 該間隔物進一步具有該第一檢測流路、該第二檢測流路、該閥室、該感測器室以及該連通流路, 該第一檢測流路經由該第一輸出連通流路與該第一輸出口連通, 該第二檢測流路經由該第二輸出連通流路與該第二輸出口連通。
  3. 如請求項1記載的電磁閥歧管,其進一步具備: 減壓閥,其設於該第一檢測流路及該第二檢測流路之一者,並且該第一檢測流路及該第二檢測流路之一者具有藉由該減壓閥而分隔之兩個部位; 旁通流路,其以繞過該減壓閥之方式將該第一檢測流路及該第二檢測流路之一者的該兩個部位相互連接;以及 止回閥,其設於該旁通流路,並且構成為允許從該閥室通過該旁通流動路之流體的第一流動,且另一方面阻斷與該第一流動相反之第二流動。
  4. 如請求項1記載的電磁閥歧管,其中,該梭閥為柱狀, 該梭閥之外周面具有: 導引面,其於形成該閥室之內壁滑動並且導引該梭閥在該閥室內的移動;以及 槽,其相對於該導引面而凹陷。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記載的電磁閥歧管,其進一步具備控制器,該控制器構成為接收與由該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有關的資訊, 該控制器構成為於由該壓力感測器檢測之壓力下降的時間點遲於預定時間點之情形時,判定該滑軸閥故障。
TW109141499A 2019-12-04 2020-11-26 電磁閥歧管 TWI7609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9460 2019-12-04
JP2019219460A JP7189114B2 (ja) 2019-12-04 2019-12-04 電磁弁マニホール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2700A TW202122700A (zh) 2021-06-16
TWI760940B true TWI760940B (zh) 2022-04-11

Family

ID=76111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1499A TWI760940B (zh) 2019-12-04 2020-11-26 電磁閥歧管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89114B2 (zh)
CN (1) CN112901819B (zh)
TW (1) TWI76094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45317A1 (en) * 2022-09-30 2024-04-03 SMC Corporation Manifold air pressure feeder and manifold block for use in manifold air pressure feede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98796B2 (en) * 2004-06-14 2008-07-15 Sauer-Danfoss Aps Valve arrangement
TWI593904B (zh) * 2012-05-09 2017-08-01 Smc股份有限公司 電磁閥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44659U (zh) * 1981-03-06 1982-09-10
JPS6069874U (ja) * 1983-02-07 1985-05-17 キヤタピラー トラクター コンパニー 逆止め弁
JP3367811B2 (ja) * 1996-01-05 2003-01-20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ガス配管系の検定システム
JP3524723B2 (ja) * 1996-08-10 2004-05-10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電気操作弁マニホールド
US5826616A (en) * 1996-11-19 1998-10-27 Isi Norgren, Inc. Valve spool position detector apparatus
JPH10169818A (ja) * 1996-12-05 1998-06-26 Smc Corp 切換弁用マニホールド
JP3890138B2 (ja) * 1998-04-10 2007-03-07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流量コントローラ
JP3468454B2 (ja) * 1999-07-12 2003-11-17 Smc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機能付き切換弁
JP3468457B2 (ja) * 1999-07-14 2003-11-17 Smc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機能付き切換弁
JP3590762B2 (ja) * 2000-09-05 2004-11-17 Smc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機能を備えたマニホールドバルブ
JP3590772B2 (ja) * 2001-01-16 2004-11-17 Smc株式会社 センサ付き電磁弁
JP3968647B2 (ja) * 2002-06-11 2007-08-29 Smc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機構を備えたマニホールドバルブ
JP4072756B2 (ja) * 2002-07-05 2008-04-09 Smc株式会社 センサー付きマニホールドバルブ
JP2004036862A (ja) * 2002-07-08 2004-02-05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切換弁装置
JP4247579B2 (ja) * 2004-10-15 2009-04-02 Smc株式会社 外部ポート付きマニホールド形電磁弁
CN110603385B (zh) * 2017-03-07 2022-11-22 阿斯科公司 在用于歧管组件的电磁阀中预测失效的装置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98796B2 (en) * 2004-06-14 2008-07-15 Sauer-Danfoss Aps Valve arrangement
TWI593904B (zh) * 2012-05-09 2017-08-01 Smc股份有限公司 電磁閥系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45317A1 (en) * 2022-09-30 2024-04-03 SMC Corporation Manifold air pressure feeder and manifold block for use in manifold air pressure feed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2700A (zh) 2021-06-16
JP2021089028A (ja) 2021-06-10
CN112901819A (zh) 2021-06-04
CN112901819B (zh) 2022-10-04
JP7189114B2 (ja)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78437B1 (ko) 위치검출기능을 가진 스위칭밸브
JP4696188B2 (ja) 閉鎖力増強機構付きダイヤフラム型電磁弁
CA3023442C (en) Solenoid valve for controlling fluid
TWI760940B (zh) 電磁閥歧管
JP2001027358A (ja) 位置検出機能付きパイロット式切換弁
JP2006052850A (ja) 弁状態感知モジュール
KR20010015272A (ko) 위치검출기능을 가진 절환밸브
CN104048090A (zh) 具有恒定排放口的电磁操作阀
US10041610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stabilizing a valve positioner when testing a solenoid valve
EP1195528B1 (en) Selector valve with magnetometric sensor
KR20010015278A (ko) 위치검출기능을 가진 전환밸브
CN106461114B (zh) 用于控制任意类型介质流的阀装置
JP2008052474A (ja) 減圧弁
KR20130088056A (ko) 스풀 밸브
AU2017200677B2 (en) Proportional pressure controller with isolation valve assembly
KR102361101B1 (ko) 밸브 장치 및 유체 제어 장치
CN110030219B (zh) 先导换向阀和包括所述先导换向阀的阀系统
RU254517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енсорного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разности давлений в рабочем трубопроводе
JP6945932B2 (ja) 漏水検知装置
JP6954804B2 (ja) パイロット形電磁弁
KR100378436B1 (ko) 위치검출기능을 가진 파일럿식 스위칭밸브
JP2008176693A (ja) 減圧弁
JP2009209999A (ja) 制御弁装置
CN110785589B (zh) 配量阀
JP2019007579A (ja) 油圧制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