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0417B - 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0417B
TWI760417B TW107100779A TW107100779A TWI760417B TW I760417 B TWI760417 B TW I760417B TW 107100779 A TW107100779 A TW 107100779A TW 107100779 A TW107100779 A TW 107100779A TW I760417 B TWI760417 B TW I7604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signal
light
signal
baseline
sens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0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7425A (zh
Inventor
小野田有吾
佐藤栄広
長谷川晶一
柳川香織
石橋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立高新技術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立高新技術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立高新技術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7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7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0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041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24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contours or curvatures
    • G01B11/2441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contours or curvatures using interferometr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struments For Measurement Of Length By Optical Mean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課題]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之三維形狀計測方法中,透過使用負的干涉訊號確保干涉訊號的光量,從而對計測對象物能夠進行適當的計測。   [解決手段]一種三維形狀計測方法,為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特徵為:使用感測器獲取與對計測對象物照射之來自光源的照射光對應的干涉訊號;獲取干涉訊號中,訊號強度比相當於訊號強度的補償值的基線小的負的干涉訊號;根據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設定用於計測計測對象物的高度資訊的照射光的光量即計測光量。

Description

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
本發明有關利用使用了白色光源的干涉計測來進行三維形狀計測的方法。
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是透過對試樣照射白色光並將所獲得的干涉訊號轉換為高度資訊來進行三維計測的裝置,根據所獲得的干涉訊號進行各種計算從而進行表面形狀、高度、高低差異、膜厚、表面粗糙度、同種材料/異種材料等的判定。
在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計測中,以往,為了不丟失感測器所計測的干涉訊號的資訊,調整光源的光量,使得干涉訊號強度不超過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透過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光學干涉斷層攝影)來進行影像化,但是,當檢測飽和時,產生飽和偽影(artefact),因此採取減小光源的電力重新進行掃描等對策。在專利文獻2中,以尼奎斯特(Nyquist)間隔以上的取樣點間隔獲取資料並對取樣點間隔內的資料進行內插(interpolation)而獲得高度資訊。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5-523578號專利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047527號專利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在現有的基於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中,關於光源的光量的設定,存在如下2個問題。第1個是與對光進行檢測的感測器的輸出的飽和相關的問題。即,根據計測對象物的特性,有時所計測的干涉條紋的對比度(contrast)較小,即可視性不好。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想要使干涉訊號強度變大,因此期望盡可能增大光源的光量。然而,若增大光源的光量,則射入到對光進行檢測的感測器的射入光的強度也增大。而且,感測器的輸出值與射入光的強度對應地增大,從而該輸出值容易達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感測器的輸出容易飽和。例如,認為在計測對象物的反射率較小且反射光強度弱的情況下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
第2個是與感測器的S/N比(訊噪比)相關的問題。通常在對光進行檢測的感測器中,隨著射入光強度變大S/N比呈乘冪函數性增加。換言之,雜訊相對於訊號的比例隨著射入光強度變大呈乘冪函數性變小。因此,存在如下的要求:要透過增大光源的光量盡可能確保S/N比、即減小雜訊的比例。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以實現更適當的計測的、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是一種三維形狀計測方法,為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特徵為:使用感測器獲取與對計測對象物照射之來自光源的照射光對應的干涉訊號;獲取干涉訊號中,訊號強度比相當於訊號強度的補償值的基線小的負的干涉訊號;根據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設定用於計測前述計測對象物的高度資訊的前述照射光的光量即計測光量。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即使增大光源的光量使感測器的輸出值達到最大值即飽和,也能夠透過利用負的干涉訊號的成分以較高的光量對計測對象物(試樣)的表面的形狀進行計測。因此,對可視性不好的計測對象物也能夠容易掌握表面的形狀。
下面,根據圖1~圖11對本發明的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的較佳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整體結構圖。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包含裝置本體10、載置有計測對象的試樣S(計測對象物)的工作臺20、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處理的電腦(處理器)30。裝置本體10包含光源(白色光源)11、過濾器12、分束器13、雙光束干涉對物透鏡(對物透鏡)14、感測器(檢測器)15、壓電致動器16。
如箭頭A所示,從光源11射出的照射光(白色光)在透過過濾器(例如波長過濾器、偏振過濾器等)12之後,被分束器13引導到雙光束干涉對物透鏡14(箭頭B)。照射光被雙光束干涉對物透鏡14內的分束器分割為朝向計測對象物(包含試樣S自身及其內部的物質)側的第1照射光和朝向未圖示的參考鏡側的第2照射光這2個光。在從相對於計測對象物對置配置的雙光束干涉對物透鏡14內的分束器到計測對象物的光學距離與從該分束器到參考鏡的光學距離相等時,計測訊號能夠以2個照射光的干涉訊號的形態進行觀測,感測器15將該干涉訊號作為干涉條紋(干涉圖案)進行拍攝,並將干涉訊號保持、保存在電腦30中。另外,在圖1的實施方式中,由於從分束器13到未圖示的參考鏡的距離被固定,因此透過使用壓電致動器16進行掃描(sweep)(箭頭C的移動),使與計測對象物的距離變化。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由於使用相干長度(coherence length)較短的光源(例如相干長度為1μm以下),因此獲得干涉訊號的位置為存在計測對象物的z位置(高度位置)。操作者對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的電腦30進行操作,使雙光束干涉對物透鏡14沿箭頭C在高度方向上移動,從而沿高度方向(z方向)對計測對象物(包含試樣D及其內部的物質)進行掃描(scanning),觀察計測對象物的表面的性狀(凹凸等)。
圖2是用雙對數表示雜訊相對於獲取與照射光對應的干涉訊號的感測器15之輸出訊號強度的比例即N/S比的特性的圖。通常,射入到感測器的射入光量越大則從感測器15產生的雜訊的比例越按照乘冪函數變小(曲線圖由於是對數顯示因此線性地下降)。由該感測器15的特性可知,射入光量、即輸出訊號強度越盡可能大則雜訊的比例越小,甚至能夠在S/N比較好的條件下進行計測(曲線圖的右側)。另外,感測器15是能夠捕捉光的裝置,廣義上包含攝像元件、照相機等,並未特別限定。
圖3是示出透過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進行觀測的一般的干涉訊號即從光源11對計測對象物以規定的光量I照射照射光(白色光)時獲得的干涉訊號的曲線圖。橫軸相當於試樣S中的計測對象物的位置即z位置(高度位置)。在此,橫軸相當於光路長度差(OPD: Optical Path Difference)Δp,光路長度差Δp相當於從上述的雙光束干涉對物透鏡14內的分束器到計測對象物的光學距離與從該分束器到參考鏡的光學距離的差。在光路長度差Δp=0的位置處干涉訊號取峰值,在該位置存在計測對象物。
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的感測器15觀測到的訊號強度S(I)在某個射入光量I下,如下述的式(1)所示,由參考光強度I1 和來自計測對象物的反射光強度I2 的補償項(第1項和第2項)以及作為干涉訊號的第3項構成。第3項中的Δp為上述的光路長度差。如圖3所示,補償項為對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0與計測對象物的存在無關地標準地賦予的訊號強度的補償值。
Figure 02_image001
作為式(1)的干涉項的第3項相當於圖3的實線所示的干涉訊號。通常與I1 和I2 的補償項相比處於上側的部分被稱作正干涉的正的干涉訊號,與補償項相比處於下側的部分被稱作負干涉的負的干涉訊號。在正的干涉訊號的部分中,干涉訊號變明亮,在負的干涉訊號的部分中,干涉訊號變暗,從而形成明暗圖案反覆的干涉條紋。該干涉條紋與作為計測對象物的高度資訊(高度位置)的凹凸對應。
在式(1)中,正的干涉訊號的最大值S(+)是在cos(Δp)=1時透過下式(2)來求出的。
Figure 02_image003
另一方面,在式(1)中,負的干涉訊號的最大值S(-)是在cos(Δp)=-1時透過下式(3)來求出的。
Figure 02_image005
在圖3中,I1 和I2 的補償項(I1 +I2 )相當於基線B(I),為以下的式(4)。位於與基線B(I)相比處於上側的位置且訊號強度比基線大的部分為正的干涉訊號,位於與基線B(I)相比處於下側的位置且訊號強度比基線小的部分為負的干涉訊號。
Figure 02_image007
另外,由於式(1)表示物理現象,因此注意到在實際上發生了干涉現象之後,透過感測器15來進行計測。因此,假設即使I1 和I2 的補償項、即式(4)的基線B(I)超過感測器15的輸出的飽和值即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最大輸出值),與基線B(I)相比處於下側的部分即比基線B(I)小的負的干涉訊號能夠透過感測器15進行檢測,此時,式(3)的訊號強度透過感測器15進行檢測。
這裡,在增大光源11的照射光的光量I時,作為I1 和I2 的補償項的基線B的上升速度(為B(I)相對於I的變化的變化,B(I)的I的微分)透過下式(5)來表示。
Figure 02_image009
在增大光源11的光量I時,在式(1)中,如果第3項的干涉訊號的大小的上升速度比上述式(5)所表示的補償項的上升速度大,隨著增大光源11的光量I干涉訊號也變大,這在測定上是較佳的。然而,實際上這不會發生。這是因為,如下式(6)那樣,如果從相加/幾何平均的關係來看,補償項B(I)必須為第3項的最大值以上,如對式(6)進行微分而獲得的式(7)所示,補償項的上升速度必須為第3項的上升速度以上。
Figure 02_image011
Figure 02_image013
如圖2那樣,從S/N比的觀點來看,存在如下的前提:如果增大光源的照射光的光量則越大越佳,但是,光量的增大當然導致作為補償項的基線的增加。而且,根據上式(5)~(7),通常認為基線的增加速度比在計測中重要的干涉訊號的增加速度大,因光量的增加而干涉訊號容易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的飽和值,從而很難檢測到準確的強度。
鑒於這樣的情況,在高度資訊的計測中較佳的干涉訊號的選定中,通常使用表示被稱作可視性(visibility)V的干涉條紋的鮮明度的概念。即,可視性V是表示干涉條紋的明暗的對比的量,被認為與對比度、傳遞函數MTF(Modulated Transfer Function)同義。
可視性V透過以下的式(8)來表示,通常認為可視性V較大的干涉訊號在計測中為較佳。在式(8)中,Imax 是最大的觀測干涉訊號強度,Imin 是最小的觀測干涉訊號強度,如圖3所示,分別是以感測器15的訊號強度0為基準的作為絕對值的強度。即,可視性V是最大觀測干涉訊號強度與最小觀測干涉訊號強度的和與兩者之差的比。
Figure 02_image015
圖4是示出使光源11的照射光的光量設定值變化時的正的干涉訊號的可視性的觀測結果的曲線圖。光源11的照射光的光量沿橫軸變動。可視性相對於橫軸的光量的變化量的變化量為dV/dI,相當於在圖4中畫線的斜率γA (=0.33)、γB (=0.13)。兩個斜率對應於2種不同的計測對象物。圖4示出了正的干涉訊號中的可視性的變化,斜率γ(+)變為以下的式(9),取0≦γ≦1的值。另一方面,在與負的干涉速度的比的情況下,定義為γ(-)並變為式(10),取-1≦γ≦0的值。
Figure 02_image017
Figure 02_image019
還有,斜率γ表示相對於照射的光量的變化之可視性的變化的程度;也稱為可視性相對於光量的變化的程度,在本說明中,將γ也稱為“可視性感應度”。計測對象物根據其種類而具有固有的可視性感應度。
以往,如圖4所示,著眼於正的干涉訊號中的可視性的變化,與該可視性最好的值對應的光量被認為光源11的最佳光量。在圖4中,具有第1斜率(第1可視性感應度)γA 的第1計測對象物在光量L1 下可視性最大。另一方面,具有第2斜率(第2可視性感應度)γB 的第2計測對象物在光量L3 下可視性最大。第1計測對象物和第2計測對象物的反射率等物性(包含表面形狀、傾斜角度等)不同,第1斜率(第1可視性感應度)與第2斜率(第2可視性感應度)不同。
即,根據現有的一般的考慮方法,對於第1計測對象物而言光量L1 是最佳的照射光的光量設定值,對於第2計測對象物而言光量L3 是最佳的照射光的光量設定值。即,在斜率γA 、γB 成立的範圍中,式(9)成立,相對於光量的增加可視性也增大。然而,在比光量L1 、光量L3 大的光量下(在曲線圖的右側),超過感測器15的輸出的飽和值,因此可視性減小,光源11的輸出被抑制為光量L1 、光量L3 以下是現有的考慮方法。在該狀態下,例如透過規定的方法(例如利用透過採樣獲得的正的干涉訊號的取樣點的模型函數來進行擬合(fitting)等)獲取圖3中虛線所示的上側的包絡線、即正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根據其峰值獲得高度資訊。
然而,本來應該認為獲得最大的訊號強度的光量為最佳光量。因此,與迄今為止的考慮方法不同,發明者著眼於負的干涉訊號尤其是相對於光量的變化的負的干涉訊號的變化。如圖3中單點鏈線所示的下側的包絡線那樣,也能夠根據負的干涉訊號獲取包絡線的峰值。圖5是對相對於光源11的光量的設定值的正的干涉訊號的強度和負的干涉訊號的強度進行繪圖而得的曲線圖。另外,為了易於掌握現象,光源11選擇使輸出的光量呈線形變化。由該圖可知,在隨著增大光量的設定正的干涉訊號的強度迎來峰值之後,負的干涉訊號的強度迎來最小的值(負的峰值)。關於斜率γA 的計測對象物是代表點(c)和(d)所表示的部分。
圖6是針對圖5中的γA =0.33的計測對象物的光源的光量設定值中的(a)~(e)所表示的代表點處的干涉訊號的曲線圖。在表示光源的光量設定值較小的情況的圖6(a)中,基線較低,干涉訊號也較小,但是,若增大光量設定值,則像圖6(b)那樣,隨著基線的上升干涉訊號也變大。另外,此時,注意到滿足了式(7)的條件。而且,若進一步提高光量設定值,則如圖6(c)所示,正的干涉訊號達到感測器的最大輸出值、即飽和值(曲線圖中的上限)。而且,若進一步提高光量設定值,則如圖6(d)那樣,基線達到感測器的飽和值。而且,若進一步提高光量設定值,則負的干涉訊號也達到飽和值,如圖6(e)那樣觀測到的干涉訊號的大小逐漸變小。
這樣的情況源自式(7)成立,即在光量的增大下式(1)的第3項的干涉訊號的大小的上升速度為式(5)的補償項即基線的上升速度以下。在γ=1的情況(式(9)中的分子與分母的比相同,即與平均亮度值增加的量相等干涉訊號強度也變大的情況)以外的情況下,若提高光量設定值,則干涉訊號的大小最終如圖6(e)所示那樣變小。另外,在圖6(d)中,正的干涉訊號為0,本來在圖5(d)中正的干涉訊號的部分(空心菱形◇的標記)在理論上也必須為0,但由於測定上的誤差,因此輸出規定的值。
圖7示出了作為求出包絡線的方法的1種的平方律檢測的例子。正的干涉訊號和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的最大峰值位置(大小為4I1 I2 )原本是由式(1)的第3項構成,因此要注意到一致。能夠透過使用平方律檢測利用將正的干涉訊號和負的干涉訊號合併的2倍數據。
圖8(a)~(e)是對圖6(a)~(e)的波形應用圖7所示那樣的基於平方律檢測的包絡線的生成的結果。尤其是如圖8(d)和(e)那樣即使在干涉訊號的一部分飽和的狀態下也能夠生成包絡線。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僅是負的干涉訊號,但透過使用平方律檢測,能夠進行與圖8(a)~(c)的正的干涉訊號的絕對值的比較。但是,這裡,作為求出包絡線的方法的一例,例舉了平方律檢測;但不限於此,也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圖9示出了使光源11的光量設定值增加時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的變化。另外,觀測者僅透過感測器15能夠觀測干涉訊號,但即使感測器15的輸出值飽和而觀測者無法觀測干涉訊號,實際上也會發生作為物理現象的干涉現象。即,圖9(d)、圖9(e)示出了在感測器15的飽和值以上預想的干涉訊號。
如圖9(a)、圖9(b)那樣,在光源11的光量設定值較小時感測器15的輸出值不飽和,因此觀測到的正的干涉訊號強度和負的干涉訊號強度分別用S(+)-B和S(-)-B來表示。而且,如圖9(c)所示,當正的干涉訊號的最大值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值的飽和值時,正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正的干涉訊號強度)為最大。觀測到的正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作為飽和值-B被觀測。另一方面,此時負的干涉訊號還未達到飽和值,因此用S(-)-B觀測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負的干涉訊號強度)。
並且,當增大光源11的光量設定值時,如圖9(d)所示,基線達到飽和值,觀測到的正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為0。而且,在基線達到飽和值時,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為最大。由於基線達到飽和值,因此觀測到S(-)-飽和值的訊號強度。
並且,當提高光源11的光量設定值時,則如圖9(e)所示,在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的最大值S(-)-飽和值逐漸變小時,並且,若提高光量設定值,則最終與正的干涉訊號同樣地達到0。
圖10是與圖5的曲線圖相關地根據圖9的考慮方法分析光源11的光量的變化與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的變化的關係的曲線圖。作為第1斜率(第1可視性感應度) γA (=0.33)的計測對象物的正的干涉訊號的空心菱形(◇)在低光量側對光源11的光量設定值增加干涉訊號強度(參閱箭頭A)。而且,正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達到感測器15的飽和值時的光量設定值為L1 (參閱圖4)。而且,由於在L1 以上的光量正的干涉訊號已經達到感測器15的飽和值,因此訊號強度不會變大,如圖9(d)、(e)所示,與基線的上升無關,訊號強度均減小(參閱箭頭B)。
另一方面,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在正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在L1 下達到飽和值之後也過一會增加。若將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為最大值時的光量設定值設為L2 ,則光量增大ΔLA 。而且,光量L2 中的負的干涉訊號的大小與光量L1 的正的干涉訊號的大小相比增加了ΔIA 。即,最佳的光量設定值不是L1 ,而 是比它大ΔLA 的L2 。而且,在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為最大值時,可以認為是基線強度達到飽和值時。
對第2斜率(第2可視性感應度)γB (=0.13)的計測對象物也能獲得同樣的結論,在比正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迎來峰值的光量L3 (參閱圖4)大ΔLB 的光量L4 下,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迎來峰值,光量L4 下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比光量L3 下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增加ΔIB
如上所述,以往光源11的光量的最佳值通常是將在可視性為最大時或干涉訊號不飽和即正的干涉訊號達到最大值之前的光量設定為最佳(參閱圖4)。
然而,為了求出計測對象物的三維形狀,只要可以獲得圖3所示那樣的包絡線的最大值、即包絡線的峰值即可,即使正的干涉訊號的一部分飽和也能求出包絡線。即,也可以僅透過負的干涉訊號求出包絡線的峰值位置,更何況可以根據負的干涉訊號的一部分求出包絡線的峰值(例如參閱圖8(e))。尤其是可以根據透過獲取至少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並且至少對該包絡線進行平方律檢測而獲得的新的平方律檢測後的包絡線的峰值設定計測光量。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沒有問題,則也可以獲取飽和的正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並與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一併設定計測光量。另外,也可以一併對正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和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進行平方律檢測。
本發明不是對可視性而是對干涉訊號的大小被估計為最大的負的干涉訊號導出訊號強度取最大值的光量在高度資訊的獲取中為最佳的光量這樣的結論。在本說明書中,為了計測計測對象物的高度資訊,將應該設定的該最佳光量稱為“計測光量”。
圖11(a)是用於透過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設定計測光量的流程圖。操作者對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的電腦30進行操作,沿高度方向進行掃描(scanning),以使焦點對準到計測對象物的規定的觀察位置(規定的高度位置)的方式使雙光束干涉對物透鏡14移動。而且,設定在規定的觀察位置使光源11的照射光的光量增加的模式,使光量增加(步驟S1)。電腦30一邊對感測器15所獲取的干涉訊號進行監視一邊對正的干涉訊號的最大值(例如包絡線的峰值)是否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最大輸出值)進行判定(步驟S2),在未達到的情況下,返回到(參閱圖9(a)、(b))步驟S1,繼續進行光量的增加(步驟S2;否(N))。在判定為正的干涉訊號的最大值達到飽和值的情況下(步驟S2;是(Y)),電腦30獲取正的干涉訊號的最大值(步驟S3;參閱圖9(c))。
接下來,電腦30對干涉訊號的基線是否達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進行判定(步驟S4),在未達到的情況下,返回到步驟S1,繼續進行光量的增加(步驟S4;否(N))。在基線達到輸出飽和值的情況下(步驟S4;是(Y)),電腦30判定為在當前的高度位置即作為當前觀察的計測對象物的區域(xy面內)的觀察區域(例如雙光束干涉對物透鏡14的視野)內該光量是用於計測計測對象物的高度資訊的最佳光量,並設定該光量作為照射光的計測光量(步驟S5)。本狀態是圖9(d)的狀態,干涉訊號中的正的干涉訊號的至少一部分(在圖9(d)中是全部)的訊號強度超過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由此正的干涉訊號的至少一部分(在圖9(d)中是全部)處於飽和的狀態。
並且,電腦30也對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是否達到最大值(例如包絡線的峰值是否為最大值)進行判定(步驟S6),在未達到的情況下,返回到步驟S1,繼續進行光量的增加(步驟S6;否(N))。在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達到最大值的情況下(步驟S6;是(Y)),電腦30設定該干涉訊號中的光量作為照射光的計測光量(步驟S5)。
這裡,基線的訊號強度像圖3那樣只要是直線則在所有的觀察區域中,基線達到輸出飽和值時和負的干涉訊號的峰值為最大值時是相同的,因此圖11的處理在步驟S4處結束。然而,基線的訊號強度通常像圖3那樣不是恆定值,例如在xy面內等計測對象物內的任意的方向上變動。圖11(b)、(c)示出了基線的訊號強度像圖3那樣不是直線,橫軸為xy面內的任意的方向,在該方向上基線的訊號強度變動的狀態(取基線曲線)作為進行步驟S6的判定的前提。在這種情況下,在觀察區域內各畫素的基線的訊號強度變動。
圖11(b)示出了基線達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的同時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的訊號強度未成為最大的狀態下的干涉訊號的概念圖(步驟S6;否(N))。這裡,處於如下狀態:在計測對象物內的任意的方向上基線的訊號強度變動,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該狀態對應於步驟S6的否(N),但也可以不進一步增加光量,而把該狀態下的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然而,透過從該狀態使光量增加,能夠使其訊號強度增加,而不會使負的干涉訊號進一步飽和。圖11(c)示出了從圖11(b)增加光量的狀態,示出了基線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並且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的訊號強度為最大值的狀態下的干涉訊號的概念圖(步驟S7)。這意味著在所關注的畫素中獲得了最佳光量。在該狀態下,干涉訊號中的訊號強度比基線大的所有的正的干涉訊號超過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由此正的干涉訊號處於無法被感測器15檢測的狀態,在這一點上與圖9(d)、(e)相同。
在上述的處理中,電腦30獲取訊號強度比相當於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的補償值的基線小的負的干涉訊號,並根據該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設定用於計測計測對象物的高度資訊的照射光的光量即計測光量。更詳細地說,電腦30像已經說明的那樣獲取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並根據該包絡線的峰值設定計測光量。
另外,像對圖4進行了說明的那樣,針對具有第1可視性感應度的第1計測對象物,在第1計測對象物的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的狀態下,設定第1計測光量。另一方面,針對具有第2可視性感應度的第2計測對象物,在第2計測對象物的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的狀態下,設定與第1計測光量不同的第2計測光量。這樣,可以按具有不同的可視性的材料(也可以是2種以上)設定最佳計測光量。
圖12是用於確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最佳光量的流程圖,示出了基於多重掃描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所謂多重掃描不是透過一次的高度方向(z方向)上的掃描(掃描)獲取與觀察區域對應的影像內的所有畫素、或該影像中的規定的數量以上的畫素的資訊(高度資訊),而是在每一次的掃描中獲取與觀察區域對應的影像中的僅局部的畫素的資訊。所謂多重掃描是透過反覆進行這樣的處理獲取該影像中的規定的比例以上的畫素的資訊的概念。
操作者對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的電腦30進行操作,沿高度方向進行掃描(scanning),以使焦點對準到計測對象物的規定的觀察位置(規定的高度位置)的方式使雙光束干涉對物透鏡14移動。而且,設定在規定的觀察位置使光源11的照射光的光量增加的模式,使光量增加(步驟S11)。接下來,電腦30對干涉訊號的基線是否達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進行判定(步驟S12),在未達到的情況下,返回到步驟S11,繼續進行光量的增加(步驟S12;否(N))。在基線達到輸出飽和值的情況下(步驟S12;是(Y)),電腦30將該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進行干涉訊號的測定(步驟S13)。
接下來,電腦30對光源的光量是否達到最大輸出值進行判定(步驟S14),在光量達到最大輸出值的情況下(步驟S14;是(Y)),結束處理。另一方面,在光量未達到最大輸出值的情況下(步驟S14;否(N)),電腦30對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是否被設定為進行多重掃描的模式進行判定(步驟S15),在未設定為進行多重掃描的模式的情況下(步驟S15;否(N)),結束處理。
另一方面,在設定為進行多重掃描的模式的情況下(步驟S15;是(Y)),電腦30對已經進行的掃描次數是否達到預先指定的多重掃描的指定次數進行判定(步驟S16)。另外,電腦30也並行地對在已經進行的掃描中獲取到高度資訊的畫素是否達到預先指定的畫素的獲取率進行判定(步驟S17)。在已經進行的掃描次數未達到多重掃描的指定次數的情況下(步驟S16;否(N)),或者在已經進行的掃描中獲取到高度資訊的畫素未達到指定的畫素的獲取率的情況下(步驟S17;否(N)), 從計測對象去除從步驟S13中的、根據透過計測光量獲得的干涉訊號獲得了高度資訊的畫素(步驟S18),對除此以外的剩下的畫素再次開始來自步驟S11的處理。在步驟S11以後,以使剩下的畫素的干涉訊號的基線達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的方式增加照射光的光量,設定新的計測光量。
另一方面,在已經進行的掃描次數達到多重掃描的指定次數的情況下(步驟S16;是(Y)),或者在已經進行的掃描中獲取到高度資訊的畫素達到指定的畫素數的獲取率的情況下(步驟S17;是(Y)),在任意其一的情況下結束處理。
圖13是用概念圖示出沿圖12的流程圖的處理的圖,與圖11(b)、(c)同樣地示出了橫軸為計測對象物內的xy面內的任意的方向,在該方向上基線的訊號強度變動的狀態。(1)、(2)表示圖12的步驟S11、S12的處理,(3)表示在圖12的步驟S13~S17中與xy面的觀察區域對應的影像中之僅對一部分的畫素獲得了高度資訊。(4)表示圖12的步驟S18的處理,(5)、(6)表示再次實施圖12的步驟S11、S12的處理。
圖14示出了把干涉訊號的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的方法的例子。圖14(a)是本方法的流程圖,圖14(b)是將圖14(a)的相應的步驟在干涉訊號上示出的概念圖。操作者預先對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進行操作獲取觀測到干涉條紋的規定的高度位置(z位置)即干涉訊號的峰值(步驟S21)。操作者對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進行操作,在與從該位置離開正或負的干涉訊號的半值寬度相當的相干長度LC 以上的間隔L(L>LC )的上方位置處獲取基線(步驟S22)。在該位置上,由於無法觀察到干涉條紋的波形,因此僅能夠獲取基線。
這裡,透過提高光源11的光量,使基線的強度上升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步驟S23)。然後,透過將焦點返回到步驟S21中的原來的高度位置(步驟S24),能夠獲得基線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的狀態下的干涉條紋波形(步驟S25)。其結果是,把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照射光的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根據本方法,由於在進行掃描時必須向上方向移動,因此沒有無用的移動,能夠縮短計測時間。
圖15示出了把干涉訊號的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的方法的另外一例。圖15(a)是本方法的流程圖,圖15(b)是將圖15(a)的相應的步驟在干涉訊號上示出的概念圖。操作者預先對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進行操作獲取觀測到干涉條紋的規定的高度位置(z位置)即干涉訊號的峰值位置(步驟S31)。而且,掃描獲得表示高度方向上的訊號強度的高度方向(z方向)上的干涉訊號(步驟S32)。
接下來,電腦30從高度方向上的干涉訊號中去除正的干涉訊號和負的干涉訊號從而求出基線(步驟S33)。然後,對該基線的強度是否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進行判定(步驟S34)。在基線的訊號強度未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的情況下(步驟S34;否(N)),提高光量(步驟S35),再次進行步驟S32以後的處理。在基線的訊號強度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的情況下(步驟S34;是(Y)),獲得基線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的狀態下的干涉訊號(步驟S36)。其結果上,把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
圖16示出了把干涉訊號的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的方法的再一例。圖16(a)是本方法的流程圖,圖16(b)是將圖16(a)的相應的步驟在干涉訊號上示出的概念圖。操作者預先對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100進行操作獲取觀測到干涉條紋的規定的平面方向位置(xy面內位置)即表示平面方向上的訊號強度的平面方向(xy方向)上的干涉訊號的峰值位置(步驟S41)。
接下來,電腦30從平面方向上的干涉訊號中去除正的干涉訊號和負的干涉訊號從而求出平面方向上的基線(步驟S42)。然後,對該基線的訊號強度是否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進行判定(步驟S43)。在基線的訊號強度未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的情況下(步驟S43;否(N)),提高光量(步驟S44),再次進行步驟S42以後的處理。在基線的強度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的情況下(步驟S43;是(Y)),獲得基線達到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的狀態下的干涉訊號(步驟S45)。其結果上,把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感測器15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
在本發明的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中,電腦30尤其是電腦30所具有的運算裝置讀取記憶在各種記憶裝置中的程式從而執行該方法的各工序。換言之,該程式以使電腦執行三維形狀計測方法的方式進行作用。
根據本發明,即使干涉訊號的一部分飽和也能求出包絡線,從而能夠求出最大值峰值。因此,能夠計測計測對象物的表面的形狀。
根據本發明,尤其是在干涉訊號的一半達到飽和的狀況下,也能夠利用負干涉的干涉訊號的成分來求出包絡線的峰值,從而能夠計測計測對象物的表面的形狀。
另外,根據本發明,只要在干涉訊號的一半以上飽和的狀況下則能夠根據負干涉的干涉訊號來求出包絡線從而求出最大值峰值。
另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的實施方式,可以進行適當的變形、改良等。其他,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各構成要件的材質、形狀、尺寸、數值、型態、數、配置處等,在可以達成本發明之下可以任意設定,並不被限定。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在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中,對反射率小的計測對象物、即較暗的物體也能夠進行適當的表面形狀的計測。
10‧‧‧裝置本體11‧‧‧光源(白色光源)12‧‧‧過濾器(包含波長過濾器)13‧‧‧分束器14‧‧‧雙光束干涉對物透鏡(對物透鏡)15‧‧‧感測器16‧‧‧壓電致動器20‧‧‧工作臺30‧‧‧電腦100‧‧‧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D‧‧‧試樣(包含計測對象物)
[圖1]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整體結構圖。   [圖2]圖2是針對感測器的訊號繪製N/S曲線的圖。   [圖3]圖3是透過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進行觀測的一般的干涉訊號的曲線圖。   [圖4]圖4是表示出使光源的光量設定值變化時的干涉訊號的可視性的觀測結果的曲線圖。   [圖5]圖5是表示出相對於光源的光量設定值的正的干涉訊號和負的干涉訊號的計測結果的例子的曲線圖。   [圖6]圖6(a)~(e)是圖5中(a)~(e)所示的代表點處的干涉訊號的曲線圖。   [圖7]圖7是表示出為了求出干涉訊號波形的包絡線而使用的一例的平方律檢測的例子的曲線圖。   [圖8]圖8(a)~(e)是示出在對圖6(a)~(e)的曲線圖應用平方律檢測之後求出包絡線的波形的曲線圖。   [圖9]圖9是示出將使光源的光量設定值變化時的干涉訊號波形的包絡線相對於感測器的輸出值變化的情形的概念圖。   [圖10]圖10是在圖9的解釋的基礎上再次說明計測的圖5的結果的曲線圖。   [圖11]圖11是示出一個實施方式中的用於設定計測光量的方法的圖;(a)示出了該方法的流程圖;(b)示出了基線達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並且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不為最大值的狀態下的干涉訊號的概念圖;(c)示出了基線達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且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為最大值的狀態下的干涉訊號的概念圖。   [圖12]圖12是示出另一實施方式中的用於設定計測光量的方法的流程圖,是基於多重掃描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的流程圖。   [圖13]圖13是示出沿圖12的流程圖的處理的概念圖。   [圖14]圖14示出了把干涉訊號的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的方法的一例;(a)是一例的流程圖;(b)是將(a)的相應的步驟在干涉訊號上示出的概念圖。   [圖15]圖15示出了把干涉訊號的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的方法的另外一例;(a)是該例子的流程圖;(b)是將(a)的相應的步驟在干涉訊號上示出的概念圖。   [圖16]圖16示出了把干涉訊號的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光量設定為計測光量的方法的再一例;(a)是該例子的流程圖;(b)是將(a)的相應的步驟在干涉訊號上示出的概念圖。

Claims (12)

  1. 一種三維形狀計測方法,為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特徵為:使用感測器獲取與對計測對象物照射之來自光源的照射光對應的干涉訊號;獲取該干涉訊號中,訊號強度比相當於訊號強度的補償值的基線小的負的干涉訊號;在根據該負的干涉訊號的訊號強度來設定用於計測前述計測對象物的高度資訊的前述照射光的光量即計測光量之際,以前述干涉訊號中的訊號強度比基線大的正的干涉訊號之至少其中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超過前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的方式,來增加光量一直到讓前述正的干涉訊號的至少一部分為飽和的狀態為止,經此,來設定光量。
  2. 如請求項1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獲取前述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根據該包絡線的峰值設定前述計測光量。
  3. 如請求項1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前述干涉訊號中,訊號強度比基線大的正的干涉訊號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超過前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由此,判斷前述正的干涉訊號的至少一部分飽和。
  4. 如請求項3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獲取至少前述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並且獲取至少一部分飽和的前述正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根據前述兩個包絡線設定前述計測光量。
  5. 如請求項3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根據透過獲取至少前述負的干涉訊號的包絡線並且至少對該包絡線進行平方律檢測而獲得的平方律檢測後的包絡線的峰值設定前述計測光量。
  6. 如請求項1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基線的訊號強度在前述計測對象物內的任意的方向上變動;在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達到前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的狀態下,設定前述計測光量。
  7. 如請求項6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使干涉訊號中的訊號強度比基線大的所有正的干涉訊號超過前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由此,促使正的干涉訊號不被前述感測器檢測出來。
  8. 如請求項6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在前述計測對象物為多個的情況下,該多個計測對象物分別具有固有的可視性感應度,在該固有的可視性感應 度之下對前述多個計測對象物設定各自的計測光量。
  9. 如請求項1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從計測對象,去除與前述計測對象物的觀察區域對應的影像中,根據透過前述計測光量獲得的干涉訊號所得到的前述高度資訊的畫素;以使剩下的畫素的干涉訊號的基線達到前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的方式增加照射光的光量,設定新的計測光量。
  10. 如請求項1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在與前述干涉訊號的峰值離開相干長度以上的間隔的上方位置處獲取基線;把該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前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照射光的光量設定為前述計測光量。
  11. 如請求項3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從前述計測對象物的高度方向的干涉訊號,去除正的干涉訊號和負的干涉訊號,從而獲取高度方向的基線;把該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前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照射光的光量,設定為前述計測光量。
  12. 如請求項3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其中,從前述計測對象物的規定的平面方向的干涉訊號,去 除正的干涉訊號和負的干涉訊號,從而獲取該平面方向的基線;把該基線的至少一部分的訊號強度與前述感測器的輸出飽和值相等的照射光的光量,設定為前述計測光量。
TW107100779A 2017-03-31 2018-01-09 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 TWI7604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1504 2017-03-31
JP2017071504A JP6853572B2 (ja) 2017-03-31 2017-03-31 走査型白色干渉顕微鏡を用いた三次元形状計測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7425A TW201837425A (zh) 2018-10-16
TWI760417B true TWI760417B (zh) 2022-04-11

Family

ID=63844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0779A TWI760417B (zh) 2017-03-31 2018-01-09 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53572B2 (zh)
CN (1) CN108692676A (zh)
TW (1) TWI7604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9661B (zh) * 2021-08-11 2022-10-14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形貌检测系统及形貌检测方法
JP7378670B1 (ja) 2022-11-17 2023-1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測定装置、取得方法、取得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90225A (ko) * 2007-04-04 2008-10-08 주식회사 스펙시스 편광분리 간섭계를 이용한 표면형상 측정장치 및 방법.
CN102192714A (zh) * 2010-03-12 2011-09-21 株式会社三丰 光干涉测量装置
US8107085B2 (en) * 2003-09-15 2012-01-31 Zygo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nterferometric analysis of surfaces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36168B2 (en) * 2002-08-09 2006-11-14 Angstrovision, Inc. Interferometric topological metrology with pre-established reference scale
KR20120053710A (ko) * 2010-11-18 2012-05-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표면 형상 측정 장치
EP2998693B1 (en) * 2013-05-14 2018-07-11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Surface-geometry measurement method and device used therein
JP6037254B2 (ja) * 2015-02-27 2016-12-07 株式会社東京精密 表面形状測定装置及び表面形状測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07085B2 (en) * 2003-09-15 2012-01-31 Zygo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nterferometric analysis of surfaces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KR20080090225A (ko) * 2007-04-04 2008-10-08 주식회사 스펙시스 편광분리 간섭계를 이용한 표면형상 측정장치 및 방법.
CN102192714A (zh) * 2010-03-12 2011-09-21 株式会社三丰 光干涉测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73338A (ja) 2018-11-08
TW201837425A (zh) 2018-10-16
JP6853572B2 (ja) 2021-03-31
CN108692676A (zh) 201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36952B2 (e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imaging method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imaging apparatus
KR100981401B1 (ko) 미소 변위 계측법 및 장치
WO2004046645A2 (en) Fast 3d height measurement method and system
US9958254B2 (en) Calibration of scanning interferometers
KR20160030509A (ko) 치아 표면 이미징 장치를 위한 비디오-기반 자동-캡처
CN107121084B (zh) 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
TWI760417B (zh) 使用了掃描式白色干涉顯微鏡的三維形狀計測方法
WO2009113528A1 (ja) 形状測定装置
L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noise in surface topography measurement using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EP2416112A1 (en) Shape measuring apparatus
JP2014238299A (ja) 被検物の計測装置、算出装置、計測方法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JP6047764B2 (ja) 白色干渉計、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H11108625A (ja) 面形状測定装置
Schoenleber et al. Fast and flexible shape control with adaptive LCD fringe masks
JP7296844B2 (ja) 解析装置、解析方法、干渉測定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201814239A (zh) 干涉儀及其成像方法
Lambelet et al. Fast and accurate line scanner based on white light interferometry
Yurdakul et al. Line-field coherent sensing with LED illumination
JP2020153992A (ja) 白色干渉計による形状測定装置
TWI402478B (zh) 使用相位光罩之顯微量測系統及方法
JP5933273B2 (ja) 走査型白色干渉計による試料の表面形状の測定方法
JP6457846B2 (ja) 透明板の形状測定方法および形状測定装置
KR20120016419A (ko) 3d 검사기를 이용한 시료의 너비측정방법
JP2007199089A (ja) 表面検査装置
KR20220106583A (ko) 전역광학 단층 영상 획득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역광학 단층 영상 획득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