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4930B - 冷卻單元、隔熱構造體及基板處理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冷卻單元、隔熱構造體及基板處理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4930B
TWI754930B TW109115517A TW109115517A TWI754930B TW I754930 B TWI754930 B TW I754930B TW 109115517 A TW109115517 A TW 109115517A TW 109115517 A TW109115517 A TW 109115517A TW I754930 B TWI754930 B TW I7549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ooling
area
reaction tube
flow 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55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2697A (zh
Inventor
小杉哲也
村田等
上野正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國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國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國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2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2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4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493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8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8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 H01L21/67109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mainly by conv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B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GENERAL; OPEN SINTERING OR LIKE APPARATUS
    • F27B17/00Furnaces of a kind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 F27B17/0016Chamber type furnaces
    • F27B17/0025Especially adapted for treating semiconductor waf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D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SO FAR AS THEY ARE OF KINDS 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KIND OF FURNACE
    • F27D9/00Cooling of furnaces or of charge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612Formation types
    • H01L21/02617Deposition types
    • H01L21/0262Reduction or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e.g. CV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24Thermal treatment for mod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e.g. annealing, sint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17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D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SO FAR AS THEY ARE OF KINDS 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KIND OF FURNACE
    • F27D9/00Cooling of furnaces or of charges therein
    • F27D2009/0002Cooling of furnaces
    • F27D2009/0005Cooling of furnaces the cooling medium being a g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改善區域間之加熱及冷卻控制之響應性的構成。 [解決手段]構成為具備:吸氣管,設置於每一區域,供給冷卻反應管之氣體;控制閥,設置於該吸氣管,調整氣體之流量;緩衝部,暫時貯存由吸氣管供給的氣體;及開口部,以使緩衝部貯存的氣體朝向反應管吹出的方式而設置;藉由和區域之上下方向之長度比率對應地設定導入吸氣管的氣體之流量,藉由開啟/關閉控制閥來調整從開口部朝向反應管噴出的氣體之流量及流速。

Description

冷卻單元、隔熱構造體及基板處理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關於冷卻單元、隔熱構造體及基板處理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習知作為基板處理裝置的一例有半導體製造裝置,作為半導體製造裝置的一例有縱型裝置。縱型裝置中,係將以多段保持多片基板(以下亦稱為晶圓)的作為基板保持部之晶舟,在保持有基板的狀態下搬入反應管內之處理室,在多個區域內一邊進行溫度控制一邊以規定之溫度處理基板。習知之加熱器之溫度控制中降溫時係關閉加熱器,近年來,進行從冷卻機構供給冷卻氣體,積極提升基板處理後之降溫特性。
專利文獻1揭示,藉由開關閥之開/關,在成膜時、降溫時、及溫度回復時分別變更冷卻氣體之流向之技術。又,專利文獻2揭示,藉由變化吹出孔之數目或配置來設定加熱器各部之降溫速度之技術。但是,上述冷卻單元構成之冷卻氣體流量之控制中,在急速冷卻中反應管無法均勻地被冷卻,因此每一區域之降溫速度之變化不同,存在區域間之溫度履歴產生差異之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14-209569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2008/09944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改善區域間之加熱控制及冷卻控制之響應性之構成。 [解決課題的手段]
依據本發明之一態樣,藉由具備以下構成:吸氣管,設置於每一區域,供給冷卻反應管之氣體;控制閥,設置於該吸氣管,調整氣體之流量;緩衝部,暫時貯存由吸氣管供給的氣體;及開口部,以使緩衝部中貯存的氣體朝向反應管吹出而設置;藉由和區域之上下方向之長度比率對應地設定導入吸氣管的氣體之流量,據此,構成為使開/關控制閥而從開口部朝向反應管噴出的氣體之流量及流速被調整。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之構成,可以改善區域間之加熱及冷卻控制之響應性。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之基板處理裝置10構成為,作為實施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中的成膜工程之處理裝置10。
圖1所示的基板處理裝置10,係具備作為被支撐的縱形之反應管之製程管(process tube)11,製程管11係由相互配置成為同心圓之外管12及內管13構成。外管12使用石英(SiO2 ),一體成形為上端被閉塞且下端為開口的圓筒形狀。內管13形成上下兩端為開口的圓筒形狀。內管13之筒中空部形成為後述之晶舟被搬入的處理室14,內管13之下端開口構成晶舟出入用之爐口15。如後述說明,晶舟31構成為將多片晶圓按長度整列之狀態下進行保持。因此,內管13之內徑設定成為比處理的晶圓1之最大外徑(例如直徑300mm)更大。
外管12與內管13之間之下端部,係透過構築為大致圓筒形狀的歧管(manifold)16被氣密密封。為了外管12及內管13之交換等,歧管16分別裝拆自如地安裝在外管12及內管13。藉由歧管16被支撐於CVD裝置的框體2,使製程管11成為垂直安裝之狀態。以下,有時在圖中作為製程管11僅示出外管12。
藉由外管12與內管13之間隙,使排氣路17構成為橫剖面形狀為恆定寬度之圓形環形狀。如圖1所示,在歧管16之側壁之上部連接著排氣管18之一端,排氣管18成為通過排氣路17之最下端部之狀態。排氣管18之另一端連接著經由壓力控制器21控制的排氣裝置19,於排氣管18之中途連接著壓力感測器20。構成為壓力控制器21依據來自壓力感測器20之測定結果對排氣裝置19進行回授控制。
在歧管16之下方以使氣體導入管22通過內管13之爐口15的方式進行配設,於氣體導入管22連接著供給原料氣體或惰性氣體的氣體供給裝置23。構成為氣體供給裝置23經由氣體流量控制器24進行控制。由氣體導入管22導入爐口15之氣體,係在內管13之處理室14內流通並通過排氣路17由排氣管18排氣。
在歧管16從垂直方向下側接觸用於閉塞下端開口的密封蓋25。密封蓋25構築成為與歧管16之外徑大致相等的圓盤形狀,且藉由設置於框體2之待機室3的晶舟升降器26沿著垂直方向升降而構成。晶舟升降器26係由馬達驅動之前進螺旋軸裝置及波紋管等構成,晶舟升降器26之馬達27係經由驅動控制器28控制。構成為,在密封蓋25之中心線上配置有旋轉軸30且被旋轉自如地支撐,旋轉軸30係透過經由驅動控制器28控制的作為馬達之旋轉機構29而被旋轉驅動。晶舟31被垂直支撐於旋轉軸30之上端。
晶舟31具備上下之一對端板32、33,及垂直架設於彼等之間的三個保持構件34,於三個保持構件34沿著長邊方向以等間隔刻劃有多個保持溝35。在三個保持構件34中刻劃於同一段的保持溝35、35、35彼此相互對向且設有開口。晶舟31中係將晶圓1插入三個保持構件34之同一段之保持溝35間,據此,而將多片晶圓1以水平且相互對齊中心之狀態整列進行保持。在晶舟31與旋轉軸30之間配置有隔熱蓋部36。構成為,旋轉軸30將晶舟31從密封蓋25之上面推升之狀態下進行支撐,使晶舟31之下端與爐口15之位置距離適當之距離。隔熱蓋部36將爐口15之附近隔熱。
在製程管11之外側以同心圓狀配置有作為加熱裝置之加熱器單元40,設置為被框體2支撐的狀態。加熱裝置40具備殼體41。殼體41使用不鏽鋼(SUS)且形成為上端閉塞下端開口之筒形狀,較好為圓筒形狀。殼體41之內徑及全長設為大於外管12之外徑及全長。又,本實施形態中,加熱裝置40之上端側至下端側為止被分割為多個加熱領域(加熱控制區域)亦即七個控制區域U1、U2、CU、C、CL、L1、L2。
於殼體41內設置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隔熱構造體42。本實施形態之隔熱構造體42形成為筒形狀,較好為圓筒形狀,該圓筒體之側壁部43形成為多層構造。亦即,隔熱構造體42具備:側壁部43之中配置於外側的側壁外層45,及側壁部之中配置於內側的側壁內層44,在側壁外層45與側壁內層44之間,具備:將上述側壁部43沿著上下方向隔離為多個區域(區域)的區隔部105;及設置於該區隔部105與相鄰的區隔部105之間的作為緩衝部之環狀緩衝106。
又,構成為,緩衝部106對應於其長度而被作為狹縫之區隔部106a分割為多個。亦即,設置有對應於區域之長度將緩衝部106分割為多個之區隔部106a。本說明書中,稱呼區隔部105為第1區隔部105,稱呼區隔部106a為第2區隔部106a。又,將區隔部105稱為隔離成為多個冷卻區域的隔離部亦可。前述控制區域CU、C、CL、L1、L2與緩衝部106分別呈對向設置,各控制區域之高度與緩衝部106之高度成為大致相同而構成。另一方面,其上之控制區域U1、U2之高度與和彼等控制區域呈對向的緩衝部106之高度不同。具體而言,與控制區域U1、U2呈對向的緩衝部106之高度,比起各個區域之高度形成為較低,因此對各個控制區域可以有效地供給冷卻空氣90。據此,供給至控制區域U1、U2的冷卻空氣90與供給至其他控制區域的冷卻空氣90可以設為同等,控制區域U1、U2中亦可以進行和控制區域CU、C、CL、L1、L2同等之溫度控制。
尤其是構成為,與對排氣管82側之內側空間75進行加熱的控制區域U1呈對向的緩衝部106之高度,係較各別之區域高度之1/2為低,因此可以將冷卻空氣90有效地供給至控制區域U1。據此,在最接近排氣側的控制區域U1中亦可以進行和其他控制區域同等之溫度控制。
又,配置於最上部的區隔部105,係比晶舟31之基板處理區域高且比製程管11之高度低的位置(和內管13之高度大致同一位置),配置於第2上部的區隔部105,係和載置於晶舟31之上端部的晶圓1大致同一高度位置,因此冷卻空氣90可以有效地接觸製程管11之排氣側(未載置晶圓1的部分),可以進行和與晶舟31之基板處理區域相當的製程管11同樣之冷卻。結果,構成為,可以對製程管11全體均勻地進行冷卻。
又,於各區域設置作為逆擴散防止部之檢測阻尼器104。構成為,藉由該逆擴散防止體104a之開閉使冷卻空氣90經由氣體導入路107供給至緩衝部106。供給至緩衝部106的冷卻空氣90,係流入圖2中未圖示的設置於側壁內層44內的氣體供給流路108,從作為該氣體供給流路108之供給路徑之一部分之開口部的開口孔110將冷卻空氣90供給至內部空間75。
又,構成為,從未圖示的氣體源未供給冷卻空氣90時,該逆擴散防止體104a成為蓋部,使內部空間75之氛圍不逆流。使該逆擴散防止體104a之開啟壓力對應於區域而變更之構成亦可。又,在側壁外層45之外周面與殼體41之內周面之間,以吸收金屬之熱膨脹的方式設置有作為毛毯之隔熱布111。
構成為,供給至緩衝部106的冷卻空氣90,係流入圖2中未圖示的設置於側壁內層44內的氣體供給流路108,從開口孔110將冷卻空氣90供給至內部空間75。
如圖1及圖2所示,在隔熱構造體42之側壁部43之上端側以閉塞內側空間75的方式披覆有作為天井部之天井壁部80。於天井壁部80使作為對內側空間75之氛圍進行排氣的排氣路徑之一部分的排氣口81以環狀被形成,排氣口81之上游側端亦即下端係通過內側空間75。排氣口81之下游側端連接於排氣管82。
以下,對基板處理裝置10之動作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事先指定的片數之晶圓1被裝填於晶舟31之後,藉由晶舟升降器26上升密封蓋25而將保持有晶圓1群的晶舟31搬入內管13之處理室14(晶舟載入)。抵達上限的密封蓋25被壓接於歧管16,據此,使製程管11之內部成為密封狀態。晶舟31在被密封蓋25支撐的狀態下被放置於處理室14。
接著,製程管11之內部經由排氣管18實施排氣。又,溫度控制器64實施序列控制並透過側壁發熱體56將製程管11之內部加熱至目標溫度。製程管11之內部之實際之上升溫度,與溫度控制器64之序列控制之目標溫度之間之誤差,係依據熱電偶65之計測結果並藉由回授控制進行補正。又,晶舟31透過馬達29進行旋轉。
製程管11之內壓及溫度、晶舟31之旋轉整體達一定之穩定狀態後,原料氣體透過氣體供給裝置23從氣體導入管22被導入製程管11之處理室14。從氣體導入管22導入的原料氣體,係在內管13之處理室14流通並透過排氣路17由排氣管18排氣。在處理室14內流通時,原料氣體接觸被加熱至規定之處理溫度的晶圓1並藉由熱CVD反應,而於晶圓1形成規定之膜。
經過規定之處理時間,停止處理氣體之導入之後,從氣體導入管22將氮氣體等之淨化氣體導入製程管11之內部。同時,作為冷卻氣體之冷卻空氣90從吸氣管101經由逆擴散防止體104a被供給至氣體導入路107。所供給的冷卻空氣90暫時貯存於緩衝部106內,從複數個開口孔110經由氣體供給流路108吹出至內側空間75。從開口孔110吹出至內側空間75的冷卻空氣90,係經由排氣口81及排氣管82排氣。
為了透過冷卻空氣90之流動使加熱器單元40整體被強制冷卻,隔熱構造體42係和製程管11同時被急速冷卻。又,內側空間75被從處理室14隔離,因此冷卻氣體可以使用冷卻空氣90。但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冷卻效果,或為了防止空氣內之雜質導致的高溫下之側壁發熱體56之腐蝕,以氮氣體等之惰性氣體作為冷卻氣體使用亦可。
處理室14之溫度下降至規定之溫度後,透過晶舟升降器26使被密封蓋25支撐的晶舟31下降,從處理室14搬出(晶舟載出(unloading))。
以下,藉由重複上述作用,藉由基板處理裝置10實施對晶圓1的成膜處理。
如圖12所示,作為控制部之控制用電腦200,係具有:包含CPU(Central Precessing Unit)201及記憶體202等之電腦本體203;作為通信部之通信IF(介面(Interface))204;作為記憶部之記憶裝置205;及作為操作部之顯示・輸入裝置206。亦即,控制用電腦200包含作為一般的電腦之構成部分。
CPU201構成操作部之中樞,執行記憶於記憶裝置205的控制程式,依據來自操作部206之指示,執行記憶於記憶裝置205的配方(recipe)(例如,製程用配方)。又,製程用配方當然包含如圖3所示之後述之步驟S1至步驟S6之溫度控制。
又,作為記憶CPU201之動作程式等的記錄媒體207,可以使用ROM(Read Only Memory)、EEPROM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快閃記憶體、硬碟等。於此,RAM(Random Access Memory)係作為CPU之工作區域等之功能。
通信IF204係電連接於壓力控制器21、氣體流量控制器24、驅動控制器28、溫度控制器64(有時將彼等總稱為輔助控制器),可以處理與各元件之動作相關之資料。又,亦電連接於後述之閥控制部300,可以處理控制多重冷卻單元之資料。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示出控制用電腦200之例進行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使用通常之電腦系統亦可以實現。例如,從儲存有執行上述處理程式的CDROM、USB等之記錄媒體207將該程式安裝於泛用電腦,亦可以執行上述處理。又,使用分別包含通信線路、通信網路、通信系統等之通信IF204亦可。該情況下,例如,在通信網路之揭示板揭示該程式,透過網路重疊於搬送波來提供亦可。啟動這樣提供之程式,在OS(OperatingSystem)之控制下,和其他應用程式同樣地執行,可以執行上述處理。
以下,使用圖3及圖4說明基板處理裝置10進行的成膜處理之一例。圖4標記的符號S1~S6表示圖3之各步驟S1~S6被執行。
步驟S1係使爐內之溫度穩定在比較低的溫度T0之處理。步驟S1中,基板1乃未插入爐內。
步驟S2係將保持於晶舟31的基板1插入爐內之處理。基板1之溫度在此時點比爐內之溫度T0低,因此將基板1插入爐內之結果,爐內之溫度變為暫時低於T0,藉由後述之溫度控制裝置74等使爐內之溫度經過稍微時間後再度穩定於溫度T0。例如,溫度T0為室溫之情況下,本步驟可以省略,並非必要之工程。
步驟S3,係藉由加熱器單元40使爐內之溫度從溫度T0上升至對基板1實施成膜處理之目標溫度T1的處理。
步驟S4係為了對基板1實施成膜處理而使爐內之溫度維持穩定在目標溫度T1之處理。
步驟S5係在成膜處理結束後藉由後述之冷卻單元280及加熱器單元40使爐內之溫度從溫度T1再度慢慢下降至較低的溫度T0之處理。又,關閉加熱器單元40並藉由冷卻單元280從處理溫度T1急速冷卻至溫度T0亦可。
步驟S6係將已實施成膜處理的基板1及晶舟31同時由爐內引出之處理。
若有應實施成膜處理但乃未處理之基板1殘留之情況下,以未處理之基板1替換晶舟31上之已處理基板1,重複進行彼等步驟S1~S6之一連串之處理。
步驟S1~S6之處理都是針對目標溫度,使爐內溫度處於事先設定的微小溫度範圍,而且在事先設定的時間內獲得保持該狀態之穩定狀態之後,進入次一步驟。或者,最近為了增大一定時間之基板1之成膜處理片數之目的,於步驟S1、S2、S5、S6等中無法獲得穩定狀態而進行移行至次一步驟。
圖5係說明本實施形態中的作為多重冷卻單元之冷卻單元(冷卻裝置)100之圖示例。又,省略外管12與內管13而以一個構成圖示製程管11,關於加熱裝置40之構成被省略。
如圖5所示,冷卻裝置100具備:在上下方向具備多個冷卻區域的隔熱構造體42;對該每一冷卻區域供給作為冷卻製程管11內的冷卻氣體之冷卻空氣90的吸氣管101;設置於吸氣管101,調整氣體流量的作為導通閥之控制閥102;及設於吸氣管101,防止來自隔熱構造體42側之氛圍之逆擴散的檢測阻尼器104。又,冷卻裝置100之構成亦可具有天井壁部80,該天井壁部80包含對來自空間75之氛圍進行排氣的排氣口81及排氣管82。
冷卻裝置100至少具備:對多個冷卻區域之每一個供給冷卻製程管11之冷卻空氣90的吸氣管101;設於吸氣管101的控制閥102;與設於每一冷卻區域的吸氣管101連通,將吸氣管101所供給的氣體暫時貯存的緩衝部106;及使貯存於該緩衝部106之冷卻空氣90之氣體經由設置於側壁內層44的氣體供給流路108噴向製程管11的多個開口孔110;使從各冷卻區域內之各開口孔110噴出的冷卻空氣90之流量及流速保存為均等而構成。
又,吸氣管101之冷卻區域間之截面積(或管徑),係依據各冷卻區域之高度方向之長度之比率而決定。據此,可以達成各冷卻區域間之噴射風量之均勻化。又,構成為,吸氣管101之截面積大於開口孔110之截面積之合計。同樣地構成為,緩衝部106之流路截面積大於開口孔110之截面積之合計。又,圖5中,冷卻區域間之高度方向之長度大致相同,因此各冷卻區域設有同一尺寸之吸氣管101、控制閥102、檢測阻尼器104。
又,開口孔110在各冷卻區域內沿著周方向及上下方向以同一間隔設置,因此冷卻裝置100可以使貯存於緩衝部106的冷卻空氣90經由氣體供給流路108均等地吹向空間75。又,依據各冷卻區域間之高度方向之長度比率來調整導入吸氣管101的冷卻空氣90之流量,開啟或關閉控制閥102,據此,可以使由開口孔110噴向製程管11的氣體之流量及流速同一。
因此,在自與載置於晶舟31的製品基板所位處之區域之最上段大致為同一高度至製品基板所位處之區域之最下段為止的各冷卻區域內,與該各冷卻區域呈對向的製程管11可以均等地被冷卻空氣90冷卻。亦即,冷卻裝置100可以對冷卻區域內、冷卻區域間均等地進行冷卻。
又,為了使空間75之氛圍從上側之排氣口81進行排氣,因此構成為,該檢測阻尼器104以使冷卻空氣90有效地貯存於緩衝部106的方式與設置於各冷卻區域的緩衝部106之中央連通。又,檢測阻尼器104與緩衝部106之下側連通而構成亦可。
又,於吸氣管101設置有抑制從開口孔110噴出之冷卻空氣90之流量的作為孔口(orifice)之縮小部103。但是,該縮小部103必要時可以設置於每一冷卻區域。
例如,每一區域之高度方向之長度不同,導入各冷卻區域的冷卻空氣90之流量等不同之情況下,導入各冷卻區域的冷卻空氣90雖相同,為了抑制特定之冷卻區域之冷卻能力而設置縮小部103,為了調整冷卻空氣90之流量及流速時而設置。
又,構成為,閥控制部300依據來自控制部200之設定值,依據來自溫度控制器64或熱電偶65之資料,可以調整控制閥102之開度。據此,藉由控制閥102之開度可以調整各冷卻區域之冷卻能力,因此可以減低急冷時的客戶設施排氣能力之變動或元件單體之誤差、裝置之設置狀況引起的裝置間之機器差異。
具有作為多個加熱區域之控制區域(本實施形態中為U1、U2、CU、C、CL、L1、L2)之加熱裝置40所使用的隔熱構造體42,係具有形成為圓筒形狀的側壁部43,該側壁部43形成為多層構造,構成為具有:將側壁部43沿著上下方向隔離成為多個冷卻區域(U1、U2、CU、C、CL、L1、L2)的區隔部105;側壁內層44與側壁外層45之間之圓筒狀之空間,由在上下方向相鄰的區隔部105間之空間構成的作為環狀緩衝之緩衝部106;按每一區域設於配置在側壁部43之多層之中之外側的側壁外層45,與緩衝部106連通的氣體導入路107;按每一冷卻區域設於配置在側壁部43之多層之中之內側的側壁內層44,與緩衝部106連通的氣體供給流路108;設於側壁內層44之內側的空間75;及按每一冷卻區域以從氣體供給流路108對空間75吹出冷卻空氣90的方式,在側壁內層44之周方向及上下方向按同一間隔設置的開口孔110。
圖6係圖5所示隔熱構造體42與檢測阻尼器104之連接狀態之擴大圖。係表示將圖5所示之CL區域擴大之圖。又,設置於側壁內層44的氣體供給流路108及開口孔110被省略。
在側壁外層45與側壁內層44之間設置有區隔部105,在該區隔部105彼此之空間設置有緩衝部106。構成為,該緩衝部106被區隔部106a分割為上側之區域與下側之區域。設置有該區隔部106a,因此可以抑制緩衝部106內產生之對流。此為基於未圖示的側壁發熱體56與水冷套之溫度差而在隔熱構造體42、要言之為在緩衝部106內產生對流。尤其是,未使用急冷功能時溫度差在冷卻區域之上下大約1℃左右。又,圖6所示作為第3區隔部之區隔部106b,係將作為連通氣體導入路107與緩衝部106的導入口之吸氣部113區隔為2個者。該區隔部106b及吸氣部113之詳細如後述。
經由氣體導入路107設置檢測阻尼器104。檢測阻尼器104及逆擴散防止體104a之材質為SUS,基於與加熱器單元40所使用的隔熱材連接,因此考慮耐熱性。又,在殼體41與側壁外層45之間設置有吸收熱膨脹之隔熱布111。
如圖6所示,逆擴散防止體104a為開啟之狀態下,冷卻空氣90暫時貯存於緩衝部106,經由未圖示的氣體供給流路108供給至空間75。另一方面,冷卻空氣90未使用時,逆擴散防止體104a為關閉,防止未圖示的吸氣管101與隔熱構造體42之間之對流。
又,開口孔110係避開與氣體導入路107對向的位置而設置,從氣體導入路107供給的冷卻空氣90並非經由緩衝部106從開口孔110直接導入空間75內,從氣體導入路107供給的冷卻空氣90係暫時貯存於緩衝部106而構成。
據此,使導入氣體導入路107之冷卻空氣90暫時貯存於緩衝部106,使和各開口孔110相關之氣體供給壓力成為同一而構成。因此構成為,從設置於緩衝部106的各開口孔110吹出同一流量及同一流速之冷卻空氣90。
又,將各區域中的2個吸氣部113之流路截面積及緩衝部106之流路截面積設為大於開口孔110之流路截面積之合計。據此,開啟逆擴散防止體104a而被導入的冷卻空氣90係經由吸氣部113被供給,因此容易貯存於緩衝部106,冷卻空氣90從開口孔110以同一流量及同一流速供給而構成。
圖7係側壁內層44之展開圖。如圖7所示,藉由區隔部105隔離成為多個冷卻區域(U1、U2、CU、C、CL、L1、L2),開口孔110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與橫方向(周方向)配置於適當之位置。開口孔110相對於各區域在上下方向配置有複數段,在橫方向配置有複數個。具體而言,和各區域之上下方向之長度對應來決定設置於緩衝部106的開口孔110之列之數目,而且,開口孔110在各列中沿著周方向大致均等地設置。又,各區域在周方向由多個區(A、B、C,・・・W、X)構成,在某一個區域內,在各區內沿著高度方向上以鋸齒形配置。又,開口孔110係在全區域內在上下方向及橫方向以同一間隔大致均等地配置。
在各冷卻區域(U1、U2、CU、C、CL、L1、L2)之周方向分別配置12個開口孔110。U1區域、U2區域、L2區域係分別在高度方向設置2列之開口孔110,CU區域、C區域、CL區域、L1區域係分別在高度方向設置4列之開口孔110。因此,U1區域、U2區域、L2區域分別設置有24個開口孔110,CU區域、C區域、CL區域、L1區域分別設置有48個開口孔110,據此,由吸氣管101導入並分別供給至各區域中之U1區域(U2、L2區域)、C區域、及其餘之各區域的流量比,係分別由U1區域(U2、L2區域):C區域(CU、CL、L1區域)=1:2=(開口孔110為24個:開口孔110為48個)來決定。
又,開口孔110,係避開設置在氣體導入路107與緩衝部106之境界的吸氣部113所設置之位置而分別被設置。換言之,只要是不與吸氣部113對向之位置,即可設置開口孔110。又,使從開口孔110吹出的冷卻空氣90避開側壁發熱體56而吹出的方式進行配置。熱電偶65不僅避開與開口孔110所吹出的冷卻空氣90直接接觸,且以不受冷卻空氣90之影響的方式被擋風用之塊體112覆蓋。又,圖7之示意圖中開口孔110之大小互異,各開口孔110之開口截面積大致形成為同一尺寸。
圖7之左側所示的控制區域(本實施形態中為U1、U2、CU、C、CL、L1、L2)與圖7之右側所示的冷卻區域(U1、U2、CU、C、CL、L1、L2)為同一數目,各別之CU區域、C區域、CL區域、L1區域、L2區域具有同一流路截面積。換言之,各別之CU區域、C區域、CL區域、L1區域、L2區域係和被上下之區隔部105間包圍的區域一致。但是,關於U1區域與U2區域之流路截面積,則是控制區域構成為較大。據此,相比於多個控制區域之中上側之控制區域(U1區域與U2區域),多個冷卻區域之中上側之區域(U1區域與U2區域)中的上下方向之長度構成為較短。換言之,與被上下之區隔部105間包圍的區域一致之冷卻區域(U1區域與U2區域),相比於控制區域(U1區域與U2區域)係成為更朝下側偏移之構成。關於該控制區域之上側區域(U1區域與U2區域)與冷卻區域之上側區域(U1區域與U2區域)之配置位置之詳細如後述。又,冷卻區域之U1區域與U2區域係成為和L2區域同一之流路截面積。
如圖7所示,構成為U1區域與U2區域與L2區域之流路截面積較小,彼等以外之冷卻區域(例如C區域)之流路截面積較大。C區域中設置有將緩衝部106分割為上側之區域與下側之區域的區隔部106a。分別被分割為上側與下側的區域,例如係成為和U1區域(U2區域與L2區域)同一之流路截面積。又,關於與C區域同樣流路截面積較大的CU區域、CL區域、L1區域之各別區域,亦同樣地藉由區隔部106a被分割為上下之區域。如此般,藉由區隔部106a使設置於冷卻區域全體的區域成為大致同一之流路截面積,因此藉由將和冷卻區域之高度方向之長度成比率之冷卻空氣90供給至吸氣管101,可以使通過氣體導入路107的冷卻空氣90從吸氣部113遍布到各緩衝部106內。
又,如圖7所示,通往隔熱構造體42之冷卻空氣90之導入口亦即吸氣部113係設為長方形之形狀。該吸氣部113被區隔部106b分割為2個區,被區隔部106b分割為2個區之高度係分別為114mm。而且,該高度係和U1區域與U2區域與L2區域之緩衝部106之高度大致同一。因此,藉由將冷卻空氣90經由吸氣管101供給至U1區域與U2區域與L2區域,藉由設於緩衝部106內的區隔部106b,使由吸氣管101供給至緩衝部106的氣體之方向同樣地被被確定,因此可以使由吸氣部113導入的冷卻空氣90遍布在各緩衝部106內。
為了分割為2個吸氣部113而將區隔部106b設置於各冷卻區域,尤其是在U1區域與U2區域與L2區域中,透過區隔部106b使冷卻空氣90之流向被確定為周方向。據此,藉由設置於緩衝部106內的區隔部106b,可以使通過氣體導入路107的氣體沿著周方向有效地遍布在緩衝部106內。又,為了增進該效果,可以使吸氣管101相對於吸氣部113傾斜地連接。
如此般,使開口孔110和各冷卻區域對應地配置,於緩衝部106內設置有區隔部106a及/或區隔部106b,因此藉由將與冷卻區域之高度方向之長度成比率的冷卻空氣90供給至吸氣管101,在各冷卻區域內從開口孔110可以將同一流量及同一流速之冷卻空氣90朝向製程管11供給。而且,在各冷卻區域間可以調整成為從開口孔110供給同一冷卻空氣90之流量及流速。據此,可以對設置於與各冷卻區域對向的位置之製程管11有效地進行冷卻,例如,急冷時(例如上述降溫步驟S5)可以縮小區域內及區域間之溫度偏差。
因此,當被確定的流量之冷卻空氣90導入各冷卻區域之吸氣管101時,開啟逆擴散防止體104a使導入的冷卻空氣90經由吸氣部113貯存於緩衝部106。尤其是,依據本實施形態,與冷卻區域對應地在緩衝部106內適當地設置區隔部106a、106b,使冷卻空氣90有效地遍布在緩衝部106內,據此,使與各開口孔110相關之供給壓力成為同一而構成。因此,經由氣體供給流路108從開口孔110在全區域內、全區域間可以供給同一流量及流速之冷卻空氣90,因此可以均勻地冷卻製程管11。又,冷卻空氣90之流量較好是控制閥102之可以調整的範圍之流量。據此,可以精密地控制導入各區域的冷卻空氣90之流量。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經由氣體供給流路108從開口孔110在全區域內、全區域間可以供給同一流量及流速之冷卻空氣90,因此可以均勻地冷卻製程管11。又,冷卻空氣90之流量較好是控制閥102之可以調整的範圍之流量。據此,可以精密地控制導入各區域的冷卻空氣90之流量。
又,開口孔110,係避開與氣體導入路107對向的位置而設置,並使從開口孔110吹出的冷卻空氣90避開側壁發熱體56而配置。
又,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以使控制區域之數目與冷卻區域之數目成為一致的方式來配置區隔部105。據此,藉由將控制區域之數目與冷卻區域之數目設為同一而可以進行加熱與冷卻之連續的控制,尤其是,在冷卻區域U1、U2相對於控制區域U1、U2的配置位置上下工夫,可以縮短升降溫時之溫度回復時間。但是,不限定於該形態,控制區域之數目與區域之數目亦可以任意設定。
本實施形態中,與控制區域U1、U2呈對向的冷卻區域U1、U2之高度相比於各別之區域高度係構成為較低,因此對各別之控制區域可以有效地供給冷卻空氣90。據此,可以將供給至控制區域U1、U2的冷卻空氣90與供給至其他之控制區域的冷卻空氣90設為同等,在控制區域U1、U2中亦可以進行和控制區域CU、C、CL、L1、L2同等之溫度控制。
如此般,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和難以供給接近排氣側之冷卻空氣90的控制區域U1、U2呈對向的冷卻區域U1、U2偏離下側,據此,可以使和控制區域U1、U2呈對向的未圖示的內側空間75與和其他之控制區域呈對向的未圖示的內側空間75維持於同樣之溫度控制特性,可以改善區域間之加熱及冷卻控制之響應性。
(實施例) 以下,分別使用圖8乃至圖12說明驗證本實施形態中的冷卻單元100之一實施例。
圖8係對從圖7所示C區域中的各別之開口孔110噴出時之冷卻空氣90之噴射風速(流速)進行比較之圖表。在溫度為室溫下對C區域之吸氣管101供給2.0m3 /min之冷卻空氣90時測定開口孔110之流速的結果。依據本實施形態,可以將從各開口孔110噴射的速度設為大致同一。於此,如圖7所示,a表示C區域之最上側之區域,b表示C區域之上側起第2編號之區域,c表示C區域之上側起第3編號之區域,d表示C區域之上側起第4編號(最下)之區域。
圖9係對本實施形態中的冷卻單元之氣體導入路107之風量進行測定之結果。各區域之風量成為與區域高度成比例之風量。此時,開口孔110之每一個之風量(平均風量)成為0.04~0.05m3 /min,全區域中可以將從各開口孔110噴射的速度設為大致同一。
圖10表示對加熱影響(溫度干涉行列資料)確認之結果。具體而言,對每一區域將設定溫度(實施例中為600℃)增加5℃左右,重複確認了該時之溫度影響範圍之結果並予以顯示者,例如若是U1區域之波形,例如標記為圖中U1+5。如圖10所示,U1區域及U2區域之加熱影響範圍比起各自之加熱區域分割位置更偏離下側。本實施形態中,配合該U1區域及U2區域之加熱影響範圍之偏離來配置冷卻區域U1、U2,因此可以將冷卻空氣90供給至與U1區域及U2區域之加熱區域呈對向的製程管11。
又,冷卻裝置100之排氣系設置於上方,尤其是,U1區域及U2區域中,冷卻裝置100之冷卻影響範圍有較加熱區域分割位置更偏離上側之傾向,因此將冷卻區域U1、U2配置於較加熱區域U1、U2更偏離下側之位置。例如,前述圖7所示之多個冷卻區域,係考慮到如此之加熱影響範圍及冷卻影響範圍之偏離而進行冷卻區域分割,據此,可以提升冷卻空氣90之冷卻效果。
又,如圖2所示構成為,冷卻裝置100之冷卻區域不僅在與包含製品基板之各種基板所位處之區域(晶舟31之基板處理區域)呈對向的位置設置有開口孔110,在與製程管11之上側(晶舟31之基板處理區域之上側)呈對向的位置亦設置有開口孔110。據此,可以使供給至製程管11整體的冷卻空氣90之流量及流速成為相等,結果,可以縮小區域內及區域間之溫度偏差。
圖11係不使用冷卻單元100時穩定在600℃時之各區域之溫度分布之比較結果。據此,依據本實施形態中的冷卻單元100,可以提升晶圓間之溫度均勻性。
以上,依據本實施形態,可以達成以下記載之效果。
(a) 依據本實施形態,具備:吸氣管,設置於每一區域,供給冷卻反應管之氣體;控制閥,設置於該吸氣管,調整氣體之流量;緩衝部,暫時貯存由吸氣管供給的氣體;及開口部,以使該緩衝部貯存的氣體朝向反應管吹出的方式而設置;藉由和區域之上下方向之長度比率對應地設定導入吸氣管的氣體之流量,藉由開/關控制閥來調整從開口部朝向反應管噴出的氣體之流量及流速而構成,因此可以均等地冷卻反應管。
(b) 依據本實施形態,於吸氣管設置有防止來自爐內之氛圍之逆擴散的擴散防止部,因此未使用冷卻氣體之情況下可以防止逆擴散,因此可以抑制加熱裝置40引起的熱影響。
(c)依據本實施形態,構成為使設置於每一冷卻區域的吸氣管之流路截面積及緩衝部之流路截面積大於設置於每一冷卻區域的開口孔之截面積之合計,因此藉由調整供給至設置於各冷卻區域的吸氣管的冷卻氣體之流量,可以使從各開口孔噴出的冷卻氣體之流量及流速在冷卻區域內成為均等。進一步,將氣體供給壓在各開口孔中設為大致同一,據此,不僅在冷卻區域內,就連在冷卻區域間亦能設為均等,因此可以均等地冷卻反應管。
(d)依據本實施形態,在吸氣管設置縮小流量的縮小部時,當吸氣管之管徑過大而有必要抑制流量之情況下,可以限縮從吸氣管供給的流量。
(e)依據本實施形態中的隔熱構造體,具有形成為圓筒形狀的側壁部,該側壁部形成為多層構造,具備:區隔部,將側壁部在上下方向隔離成為多個區域;緩衝部,在側壁部內設置於相鄰的區隔部之間;氣體導入路,設置於配置於側壁部之多層之中之外側的外層,與緩衝部連通;氣體供給流路,設置於配置於側壁部之多層之中之內側的側壁內層,與緩衝部連通;及開口部,以從氣體供給流路朝向側壁內層之內側之空間吹出冷卻氣體的方式被設置;因此藉由對供給至設置於各區域之吸氣管的冷卻氣體之流量進行調整,可以使各區域內從設置於周方向及高度方向的各開口部噴出的冷卻氣體之流量及流速成為均等。
(f)依據本實施形態,使冷卻區域U1、U2之高度比起加熱區域U1、U2更朝下側偏離,如此則,不僅對與晶舟31之基板處理區域呈對向的反應管,就連對晶舟31之基板處理區域之上側區域之反應管亦可以均等地供給冷卻氣體,因此不僅在冷卻區域內,就連冷卻區域間亦能均等地接觸冷卻氣體,可以均等地冷卻反應管整體。據此,可以提升加熱區域U1、U2之溫度控制性。
(g)依據本實施形態,使冷卻區域U1、U2之高度比起加熱區域U1、U2更朝下側偏離,據此,可以使供給至製程管11整體的冷卻氣體之流量及流速成為相等,可以均等地冷卻反應管整體,因此可以改善控制區域間之加熱及冷卻控制之響應性。
(h)又,依據本實施形態,使各冷卻區域中與各開口孔相關之供給壓力成為同一,因此冷卻氣體以同一流量及同一流速從開口孔供給,而且維持各控制區域之溫度控制特性而構成,因此可以改善區域間之加熱及冷卻控制之響應性,結果,可以改善基板之溫度回復時間及基板之面內溫度均勻性,可以提升急速升溫能力。又,急冷時各區域之溫度偏差可以設為大致均等,因此可以改善基板間之溫度均勻性。
又,本發明不僅適用於半導體製造裝置,亦適用於如LCD裝置般對玻璃基板進行處理之裝置。
又,本發明關於半導體製造技術,尤其是關於將被處理基板收納於處理室藉由加熱裝置進行加熱之狀態下實施處理的熱處理技術,例如可以有效於對製作有半導體積體電路裝置(半導體元件)的半導體晶圓實施氧化處理或擴散處理、離子植入後之載子活化或平坦化之基於回焊或退火及熱CVD反應的成膜處理等所使用的基板處理裝置。
1:基板(晶圓) 10:基板處理裝置 11:反應管(製程管) 14:處理室(爐內空間) 40:加熱裝置(加熱器單元) 100:冷卻單元(冷卻裝置)
[圖1]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之一部分的切斷正面圖。 [圖2]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的正面剖面圖。 [圖3]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成膜處理之中和溫度相關的處理之一例之流程之圖。 [圖4]表示圖3所示流程中的爐內之溫度變化之圖。 [圖5]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的主要構成部之圖。 [圖6]表示將圖5所示主要構成部之一部分擴大之圖。 [圖7]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中的隔熱構造體之展開圖。 [圖8]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中的冷卻單元之流速之圖。 [圖9]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中的冷卻單元之區域間之流量之圖。 [圖10]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中的冷卻區域分割與加熱影響範圍之圖。 [圖11]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中的均熱長分布之圖。 [圖12]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中的控制用電腦之硬體構成之圖。
1:基板(晶圓)
2:框體
3:待機室
10:基板處理裝置
11:反應管(製程管)
12:外管
13:內管
14:處理室(爐內空間)
15:爐口
16:歧管
17:排氣路
18:排氣管
19:排氣裝置
20:壓力感測器
21:壓力控制器
22:氣體導入管
23:氣體供給裝置
24:氣體流量控制器
25:密封蓋
26:晶舟升降器
27:馬達
28:驅動控制器
29:旋轉機構
30:旋轉軸
31:晶舟
32,33:端板
34:保持構件
35:保持溝
36:隔熱蓋部
40:加熱裝置(加熱器單元)
41:殼體
42:隔熱構造體
43:側壁部
64:溫度控制器
65:熱電偶
75:內側空間
80:天井壁部
81:排氣口
82:排氣管

Claims (20)

  1. 一種隔熱構造體,係具有利用反應管的外側形成為圓筒形狀的側壁部,且該側壁部形成為多層構造者,該隔熱構造體具備:第1區隔部,將上述側壁部在上下方向隔離成為多個區域;緩衝部,在上述側壁部內設置於相鄰的第1區隔部之間;氣體供給流路,與上述緩衝部連通;及開口部,係在上述緩衝部側,於上述反應管的周方向以同一間隔配置,且於上述反應管的上下方向以同一間隔配置。
  2. 如請求項1之隔熱構造體,其中還具有:氣體導入路,其在上述每一區域設置於配置於上述側壁部之多層之中之外側的外層。
  3. 如請求項1之隔熱構造體,其中上述氣體供給流路,係在上述每一區域設置於配置於上述側壁部之多層之中之內側的內層。
  4. 如請求項1之隔熱構造體,其中上述開口部,係以從上述氣體供給流路朝向上述反應管吹出冷卻氣體的方式設置於上述每一區域。
  5. 如請求項1之隔熱構造體,其中設置於上述每一區域的上述緩衝部之流路截面積形成為大於在上述每一區域被設置的上述開口部之截面積之合計。
  6. 如請求項3之隔熱構造體,其中 上述開口部,係在上述緩衝部側,在上述反應管的周方向全部以同一間隔配置。
  7. 如請求項3之隔熱構造體,其中上述開口部,係在上述緩衝部側,在上述反應管的上下方向全部以同一間隔配置。
  8. 如請求項1之隔熱構造體,其中上述緩衝部,係在上述每一區域設置有第2區隔部,上述第2區隔部,係以確定供給至上述緩衝部的氣體的方向的方式構成。
  9. 如請求項1之隔熱構造體,其中上述緩衝部還具有:第3區隔部,用於抑制在被上述第1區隔部隔離的上述區域內產生的對流。
  10. 如請求項2之隔熱構造體,其中上述開口部,係避開和連通上述氣體導入路與上述緩衝部的導入口呈對向的位置而被設置。
  11. 一種冷卻單元,係構成為具備:吸氣管,設置於每一區域,供給冷卻反應管之氣體;控制閥,設置於上述吸氣管,調整氣體之流量;緩衝部,暫時貯存由上述吸氣管供給的氣體;及開口部,在上述緩衝部內在上述反應管的周方向以同一間隔設置,及在上述反應管的上下方向以同一間隔設置;藉由和上述區域之上下方向之長度比率對應地設定導入上述吸氣管的氣體之流量,藉由開/關上述控制閥而對從上述開口部朝向上述反應管噴出的上述氣體之流量及流速進行調整。
  12. 如請求項11之冷卻單元,其中構成為,在上述吸氣管設置有防止來自爐內之氛圍之逆擴散的擴散防止部。
  13. 如請求項11之冷卻單元,其中上述開口部,係在上述緩衝部內在上述反應管的周方向全部以同一間隔配置。
  14. 如請求項11之冷卻單元,其中上述開口部,係在上述緩衝部內在上述反應管的上下方向全部以同一間隔配置。
  15. 如請求項11之冷卻單元,其中上述緩衝部,係在上述每一區域設置有區隔部,上述區隔部,係以確定從上述吸氣管供給至上述緩衝部的氣體的方向的方式構成。
  16.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係具備冷卻單元,該冷卻單元構成為具備:吸氣管,設置於每一區域,供給冷卻反應管之氣體;控制閥,設置於上述吸氣管,調整氣體之流量;緩衝部,在上述每一區域與上述吸氣管連通,且暫時貯存由上述吸氣管供給的氣體;及開口部,在上述緩衝部側在上述反應管的周方向以同一間隔配置,及在上述反應管的上下方向以同一間隔配置;藉由和上述區域之高度方向之長度比率對應地設定導入上述吸氣管的氣體之流量,藉由開/關上述控制閥而對從上述開口部朝向上述反應管噴出的氣體之流量及流速進行調整。
  17. 如請求項16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構成為還具備:在上下方向具有多個控制區域的加熱裝置,以使上述控制區域之數目與上述區域之數目成為一致的方式來配置第1區隔部。
  18. 如請求項16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區域形成於上下之上述第1區隔部間,在與上側之上述控制區域呈對向的上側之上述區域中,以使上述區域之高度低於上述控制區域之高度的方式,使上側之上述第1區隔部朝下側偏離。
  19. 如請求項16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緩衝部,係在上述每一區域設置有第2區隔部,上述第2區隔部,係以確定流入上述緩衝部內的氣體的方向的方式構成。
  20.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具有:將多片基板搬入反應管,且以規定溫度處理上述基板的工程;藉由冷卻單元對上述反應管進行冷卻的工程,該冷卻單元構成為具備:吸氣管,設置於每一區域,供給冷卻反應管之氣體;控制閥,設置於上述吸氣管,調整氣體之流量;緩衝部,在上述每一區域與上述吸氣管連通,且暫時貯存由上述吸氣管供給的氣體;及開口部,在上述緩衝部側在上述反應管的周方向以同一間隔配置,及在上述反應管的上下方向以同一間隔配置;藉由和上述區域之高度方向之長度比率對應地設定導入上述吸氣管的氣體之流量, 藉由開/關上述控制閥而對從上述開口部朝向上述反應管噴出的氣體之流量及流速進行調整;及將處理完畢的上述基板從上述反應管搬出的工程。
TW109115517A 2017-09-12 2018-08-15 冷卻單元、隔熱構造體及基板處理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7549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4738 2017-09-12
JP2017174738 2017-09-12
JP2018-138160 2018-07-24
JP2018138160A JP6752851B2 (ja) 2017-09-12 2018-07-24 クーリングユニット、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2697A TW202032697A (zh) 2020-09-01
TWI754930B true TWI754930B (zh) 2022-02-11

Family

ID=660136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5517A TWI754930B (zh) 2017-09-12 2018-08-15 冷卻單元、隔熱構造體及基板處理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107128422A TWI696229B (zh) 2017-09-12 2018-08-15 冷卻單元、隔熱構造體及基板處理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8422A TWI696229B (zh) 2017-09-12 2018-08-15 冷卻單元、隔熱構造體及基板處理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52851B2 (zh)
KR (2) KR102109147B1 (zh)
CN (1) CN109494172B (zh)
TW (2) TWI7549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6378A (zh) * 2019-06-12 2020-12-15 株式会社国际电气 加热部、温度控制系统、处理装置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JP7330433B2 (ja) * 2019-07-03 2023-08-22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ガラス物品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N110828340A (zh) * 2019-10-16 2020-02-21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注入装置、三维存储器的制备装置及方法
CN111430236B (zh) * 2020-05-06 2021-05-14 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晶圆的退火方法
CN113838779B (zh) * 2021-09-18 2023-08-25 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晶圆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383426A (zh) * 2022-01-18 2022-04-22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冷却系统及扩散炉管装置
CN117116814B (zh) * 2023-10-23 2024-04-05 芯恺半导体设备(徐州)有限责任公司 基板处理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09569A (ja) * 2013-03-25 2014-11-06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断熱構造体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1624539A (zh) * 2014-07-24 2016-07-01 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熱處理裝置及熱處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31641B2 (ja) * 1990-07-06 1999-08-09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熱処理装置
JPH0758030A (ja) * 1993-08-18 1995-03-03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製造装置
JPH09190982A (ja) * 1996-01-11 1997-07-22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製造装置
JP4365017B2 (ja) * 2000-08-23 2009-11-18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熱処理装置の降温レート制御方法および熱処理装置
JP4286514B2 (ja) * 2002-09-27 2009-07-01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半導体製造装置及び温度制御方法、半導体製造方法
JP5089401B2 (ja) * 2007-02-09 2012-12-05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断熱構造体、加熱装置、加熱システム、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080099449A (ko) 2007-05-09 2008-11-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5510991B2 (ja) * 2007-09-06 2014-06-04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半導体製造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5751549B2 (ja) * 2010-03-15 2015-07-22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熱処理装置及び半導体の製造方法
JP5893280B2 (ja) * 2010-09-09 2016-03-23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縦型熱処理装置
KR101509286B1 (ko) * 2010-09-09 2015-04-06 도쿄엘렉트론가부시키가이샤 종형 열처리 장치
JP5662845B2 (ja) * 2011-03-01 2015-02-0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3062361A (ja) * 2011-09-13 2013-04-04 Tokyo Electron Ltd 熱処理装置、温度制御システム、熱処理方法、温度制御方法及びその熱処理方法又はその温度制御方法を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KR101629366B1 (ko) * 2012-03-22 2016-06-2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히다치 고쿠사이 덴키 기판 처리 장치,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방법
CN105960701B (zh) * 2014-03-20 2019-04-05 株式会社国际电气 衬底处理装置、顶棚部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WO2018105113A1 (ja) * 2016-12-09 2018-06-14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基板処理装置、クーリングユニット及び断熱構造体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09569A (ja) * 2013-03-25 2014-11-06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断熱構造体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1624539A (zh) * 2014-07-24 2016-07-01 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熱處理裝置及熱處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94172A (zh) 2019-03-19
TW201923926A (zh) 2019-06-16
KR102192092B1 (ko) 2020-12-16
KR20190029467A (ko) 2019-03-20
KR20200051546A (ko) 2020-05-13
CN109494172B (zh) 2022-05-17
TW202032697A (zh) 2020-09-01
JP6752851B2 (ja) 2020-09-09
JP2019054232A (ja) 2019-04-04
TWI696229B (zh) 2020-06-11
KR102109147B1 (ko)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4930B (zh) 冷卻單元、隔熱構造體及基板處理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669411B (zh)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cooling unit, heat insula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043402B2 (en) Cooling unit, heat insulating structure,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6170847B2 (ja) 断熱構造体、加熱装置、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306151B2 (ja) 基板処理装置、断熱構造体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789314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00408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JP7055075B2 (ja) 熱処理装置及び熱処理方法
KR20110112074A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KR102424677B1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JP2008166321A (ja) 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783234B (zh) 加熱部、溫度控制系統、處理裝置及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US20200393197A1 (en) Heater,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nd processing apparatus
KR20230053689A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온도 제어 프로그램,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온도 제어 방법
KR20060078314A (ko) 공정 챔버의 냉각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