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3905B -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3905B
TWI753905B TW106114176A TW106114176A TWI753905B TW I753905 B TWI753905 B TW I753905B TW 106114176 A TW106114176 A TW 106114176A TW 106114176 A TW106114176 A TW 106114176A TW I753905 B TWI753905 B TW I7539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molded
layer
porous
label
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4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5175A (zh
Inventor
鈴木達也
石毛敦
中村綱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優寶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優寶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優寶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5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5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90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6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2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having inserts or reinforcements ; Handling of inserts or reinforc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18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a layer of foamed material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4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to be fastened or secur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abel itself, e.g. by thermo-adhesion

Abstract

於將標籤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時,多孔質層(B)分離為在貼附於樹脂成形品之狀態下殘留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與伴隨基層(A)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且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剝離後露出面出現由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1墨水圖案(P1 )。該第1墨水圖案(P1 )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

Description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者。更具體而言,係關於一種利用標籤之多孔質層將標籤貼附於樹脂成形品的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者。
先前以來,業界一直預先於模具內插入坯料或標籤,繼而藉由射出成形、吹氣成形、差壓成形、發泡成形等於該模具內成形容器等樹脂成形品,而成形標籤成為一體之樹脂成形品。此種標籤稱為模內成形用標籤。作為模內成形用標籤,已知有經凹版印刷之樹脂膜、經膠版印刷之合成紙、經軟版印刷之合成紙、或者於鋁箔之背面藉由高壓法層壓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並於該箔之表面進行凹版印刷之鋁標籤等,供於實際使用。 近年來,就塑膠容器之回收利用(材料重複利用)之觀點而言,業界提出自使用模內成形用標籤之附標籤之塑膠容器容易地將標籤分離並去除之強烈要求。為了應對此種強烈要求,亦提出有於標籤內設置有能夠實現界面剝離或層間剝離之層者。 此種先前之模內成形用標籤為了與樹脂成形品接合,大部分設置有高密度聚乙烯等作為熱密封層。此種標籤於成形品之素材方面與熱密封層相同而為聚乙烯樹脂之情形時,可獲得與成形品之牢固接著力。但是,於成形品之素材為與熱密封層不同之聚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之情形時,有與該成形品之接著力極低、輸送途中標籤容易自該成形品剝離之缺點。因此,為了使標籤與成形品之接著地牢固,需要針對各成形品準備使用有與成形品相同之素材之樹脂作為熱密封層之標籤,而產生標籤之庫存管理複雜化之問題。又,業界亦指出如下缺點:於成形品之成形溫度較低之情形時,成形品與標籤之間無法獲得充分之接著強度,因此需要將成形品之成形溫度設定為較高,而導致生產性降低。 因此,代替藉由包含低熔點樹脂之熱密封層之熱熔著而進行貼附之先前型模內成形用標籤,而提出有於貼附側表面具有表面開口之多孔質樹脂層之新型模內成形用標籤(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該模內成形用標籤中,成形品樹脂發揮出於成形時之壓力下進入至多孔質樹脂層表面之開口部之抓固效果,因此不論成形品之素材為何,均可使標籤與成形品之接著變得牢固。藉由將此種多孔質樹脂層用於標籤,可於廣泛之成形品成形條件下進行標籤之貼合,且亦可將標籤容易地自模內成形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分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21579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且說,可對如上所述之新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所使用之標籤之貼附面預先賦予印刷資訊,若於藉由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標籤而露出之樹脂成形品側之露出面(因剝離而露出之面)、或自樹脂成形品剝離之標籤之露出面(因剝離而露出之面)中可確認該印刷資訊,則可將該資訊用於各種用途,較為有用。例如,根據該印刷資訊,可特定出標籤經剝離之樹脂成形品而防止該樹脂成形品之再利用或偽造,可自剝離標籤後之樹脂成形品傳遞進一步之注意事項或商品資訊等,可使之具有將剝離之標籤作為優惠券等進行二次利用等進一步之功能。然而,於標籤之貼附面為多孔質層之情形時,並無實際上實現上述功能之報告例。例如,若對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標籤之貼附面實施印刷,並自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剝離標籤,此後,可於樹脂成形品側之剝離後之露出面留有該印刷,或可於標籤側之剝離後之露出面留有該印刷,則有用。然而,該文獻中並未作出用以實現此之方法相關之記載或提示。又,本發明者等人明白,於以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條件製造之標籤之貼附面印刷墨水之圖案,並使用所獲得之印刷完成標籤將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進行模內成形,此後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標籤時,於標籤之剝離後露出面完全無法確認該墨水圖案。因此,本發明者等人之課題在於獲得一種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係標籤以多孔質層貼附於樹脂成形品的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將標籤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時,於樹脂成形品或標籤之剝離後露出面出現可視認之墨水圖案。 [解決課題之技術方法]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使用具有基層(A)與多孔質層(B)之積層結構之標籤進行努力研究。結果發現,藉由使用印刷於多孔質層(B)之表面之墨水圖案滲透至多孔質層(B)的標籤,並且以於將標籤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時多孔質層(B)被破壞之方式進行設計,可解決該課題。具體而言,本發明係以如下方法解決課題。 [1]一種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特徵在於:其係具有樹脂成形品、與貼附於該樹脂成形品之標籤者,且上述標籤包括基層(A)、設置於該基層(A)上之多孔質層(B)、存在於該多孔質層(B)內部之空隙、及以佔據該空隙之一部分之方式存在之墨水組合物,上述標籤係以上述多孔質層(B)側之表面貼附於上述樹脂成形品,自上述多孔質層(B)之端面以多孔質層(B)沿厚度方向成為2部分之方式形成切口,並以該切口擴大之方式拉伸上述基層(A)而自上述樹脂成形品剝離上述標籤時,上述多孔質層(B)分離為在貼附於上述樹脂成形品之狀態下殘留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及伴隨上述基層(A)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並且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出現由上述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1墨水圖案(P1 ),且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 [2]如[1]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係將上述墨水組合物供給至上述多孔質層(B)之與上述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使墨水組合物滲透至多孔質層(B)之空隙之內部而成者。 [3]如[1]或[2]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墨水組合物為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 [4]如[3]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形成有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之圖案形成區域內之複數個空隙經上述無色之墨水組合物填充,上述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之圖案未形成區域之間不透明度不同。[5]如[3]或[4]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中未形成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之圖案未形成區域與上述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色差(ΔEB )、與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中形成有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之圖案形成區域與上述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色差(ΔEP )的差(ΔEB -ΔEP )為1~50。 [6]如[3]~[5]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特徵在於: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形成有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之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之圖案未形成區域的色差ΔE為3以上。 [7]如[3]~[6]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為上述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與上述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且與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為鏡像關係之對應區域(P'),無法藉由目視而確認墨水圖案。 [8]如[7]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對應區域(P')之空隙之內部存在上述墨水組合物。 [9]如[1]或[2]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墨水組合物為包含色材之有色之墨水組合物。 [10]如[9]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自上述多孔質層(B)之端面以多孔質層(B)沿厚度方向成為2部分之方式形成切口,並以該切口擴大之方式拉伸上述基層(A)而將上述標籤自上述樹脂成形品剝離時,上述墨水組合物較多孔質層(B)之剝離面更滲透至上述基層(A)側內部之空隙,藉此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出現由上述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1墨水圖案(P1 ),並且於伴隨上述基層(A)而剝離之上述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與上述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出現由上述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2墨水圖案(P2 ),且上述第2墨水圖案(P2 )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11]如[10]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特徵在於:於上述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與上述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中,形成有上述第2墨水圖案(P2 )之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上述第2墨水圖案(P2 )之圖案未形成區域的色差ΔE為3以上。 [12]如[10]或[11]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與上述第2墨水圖案(P2 )互為鏡像關係。 [13]如[10]~[12]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將黏著帶之黏著面貼附於上述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表面之上述第2墨水圖案(P2 )之表面後,將上述黏著帶自上述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以180°之剝離角及300 mm/min之速度進行剝離時,於上述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表面可藉由目視而確認上述第2墨水圖案(P2 ),並且於上述黏著帶之黏著面可藉由目視而確認上述第2墨水圖案(P2 )之反轉圖案。 [14]如[1]~[13]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多孔質層(B)自厚度方向之剖面進行觀察之空隙率為30~70%。[15]如[1]~[14]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多孔質層(B)自厚度方向之剖面進行觀察之空隙率大於上述基層(A)自厚度方向之剖面進行觀察之空隙率。[16]如[1]~[15]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自上述樹脂成形品將具有上述基層(A)之標籤剝離時,依據JIS Z 1707:1997食器包裝用塑膠膜通則所獲得之180°剝離強度為0.3~1.6 N/15 mm。[17]一種附多孔質層之樹脂成形品,其係具有自如[1]~[16]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將基層(A)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剝離後所殘留的樹脂成形品與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者。[18]如[17]記載之附多孔質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具有由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1墨水圖案(P1 )。[19]一種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係製造如[1]~[16]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的方法,並且具有如下步驟:積層樹脂膜形成步驟,其形成具有基層(A)與設置於該基層之上之多孔質層(B)之積層樹脂膜;印刷步驟,其於上述積層樹脂膜之上述多孔質層(B)之與上述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印刷墨水組合物形成墨水圖案而獲得標籤;及成形步驟,其將形成有上述墨水圖案之上述標籤以上述基層(A)側成為模具之內壁側、上述多孔質層(B)側成為空腔側而可與熔融樹脂相接之方式插入上述模具內,藉由模內成形法而獲得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20]如[19]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墨水組合物無色且透明。[21]如[19]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與上述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色差ΔEP0 未達3。[22]如[19]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墨水組合物有色,且上述第1墨水圖案(P1 )與多孔質層(B)之色差ΔE0 為3以上。[23]如[19]~[22]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墨水組合物利用JIS Z8803:2011之B型黏度計所測得之黏度為10~1500 mPa・s。[24]如[19]~[23]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印刷步驟中,使用軟版印刷法作為墨水組合物之印刷方法。[25]如[19]~[24]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印刷步驟與上述成形步驟之間具有如下步驟:於形成有上述墨水圖案之上述多孔質層之表面印刷熱密封樹脂組合物。[26]如[19]~[24]中任一項記載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印刷步驟與上述成形步驟之間具有如下步驟:於形成有上述墨水圖案之上述多孔質層之表面塗敷熱密封樹脂組合物。 [發明之效果] 對於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若將具有基層(A)之標籤自樹脂成形品剝離,則與此同時,貼附於樹脂成形品之標籤之多孔質層(B)發生凝集破壞,分離為在貼附於樹脂成形品之狀態下殘留之成形品側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與伴隨基層(A)而剝離之基層側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各分離層(B1 )、(B2 )之表面露出至外部。此時,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型品中,於存在於多孔質層(B)內部之空隙中,以佔據該空隙之空間之一部分之方式存在有墨水組合物,藉此至少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露出之表面出現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之墨水圖案。可根據該墨水圖案而確認對多孔質層(B)之表面所賦予之墨水組合物之圖案。
以下,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其製造方法。以下所記載之構成要件之說明係基於本發明之代表性實施態樣而進行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實施態樣。再者,於本發明中,「~」係指分別包含其前後所記載之數值作為最小值及最大值之範圍。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將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以圖1所示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3為例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構成並不限定於圖1所示之構成,各部分之形態可適當變更。 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3包括樹脂成形品1、及貼附於該樹脂成形品1之標籤2(參照圖1、2)。 以下,對構成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各部分進行說明。 <標籤之基本構成>本發明中使用之標籤2如圖3所示包括基層(A)、設置於基層(A)之上之多孔質層(B)、存在於多孔質層(B)之內部之複數個空隙11、及以佔據空隙11之一部分之方式存在之墨水組合物12,其以多孔質層(B)側之表面(多孔質層(B)之與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貼附於樹脂成形品1。進而,標籤2在貼附於樹脂成形品1之狀態下,於自多孔質層(B)之端面以多孔質層(B)沿厚度方向成為2部分之方式形成切口,並以該切口擴大之方式拉伸基層(A)而自樹脂成形品1將該標籤2剝離時,如圖4、5所示,多孔質層(B)分離為在貼附於樹脂成形品1之狀態下殘留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與伴隨基層(A)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並且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與樹脂成形品1相反側之表面出現由墨水組合物12形成之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之第1墨水圖案(P1 )。 本發明中之「以佔據空隙之一部分之方式存在之墨水組合物」之所謂「以佔據空隙之一部分之方式存在」係指於多孔質層(B)所具有之複數個空隙之至少一部分中,墨水組合物以佔據該空隙空間之一部分之方式存在。存在墨水組合物之空隙可為多孔質層(B)所具有之複數個空隙之全部亦可為其中之一部分。又,存在墨水組合物之複數個空隙之中,墨水組合物以佔據空隙之一部分之方式存在時,可為該複數個空隙之全部亦可為一部分。即,亦可為複數個空隙之一部分經墨水組合物所填充。 關於以佔據該多孔質層(B)之空隙之一部分之方式存在之墨水組合物,例如供給至多孔質層(B)之與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的墨水組合物自該表面上之空隙之開口部滲透至內部而被多孔質層(B)之內部所吸收。於本發明中,「第1墨水圖案(P1 )」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此處,所謂「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係指健康且具有標準視力(例如無色覺異常、修正視力為0.7以上、無極端散光之視力)者肉眼觀察該物時,可確認(視認)該物存在於此。於以下之說明中,有時將多孔質層(B)之與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僅表示為「表面」。又,將藉由如上所述般自樹脂成形品1將標籤2剝離而出現於表面之露出面、即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與樹脂成形品1相反側之表面、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與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稱為「斷裂面」。將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中形成有「第1墨水圖案(P1 )」之區域(印刷區域)稱為「圖案形成區域」或「第1墨水圖案形成區域」,將未形成「第1墨水圖案(P1 )」之區域(留白區域)21稱為「圖案未形成區域」或「第1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於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之墨水圖案(「第2墨水圖案(P2 )」)可出現亦可不出現。如圖5所示,於在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出現「第2墨水圖案(P2 )」之情形時,將該斷裂面中形成有「第2墨水圖案(P2 )」之區域(印刷區域)稱為「圖案形成區域」或「第2墨水圖案形成區域」,將未形成「第2墨水圖案(P2 )」之區域(留白區域)22稱為「圖案未形成區域」或「第2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又,如圖4所示,於在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未出現「第2墨水圖案(P2 )」之情形時,將該斷裂面中與第1墨水圖案(P1 )為鏡像關係之區域稱為「墨水圖案對應區域(P')」,將其以外之區域(留白區域)22稱為「圖案未形成區域」或「第2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於本發明中,作為表示墨水圖案「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之一般指標,觀察面中之該墨水圖案之形成區域(印刷區域)與未形成區域(留白區域)之間所測得之色差ΔE較佳為3以上。以下,對本發明中使用之標籤之各層進行說明。 [基層(A)] 基層(A)係其自身之強度高於下述多孔質層(B)之強度,其具有於持(A)層而將標籤剝離時其自身內不斷裂之強度。更具體而言,較佳為基層(A)自身之凝集力(剝離強度或拉伸斷裂強度)為200 gf/15 mm以上。基層(A)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包含熱塑性樹脂。又,基層(A)可透明,可半透明,亦可不透明。 (熱塑性樹脂) 基層(A)所使用之熱塑性樹脂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丙烯系樹脂、聚甲基-1-戊烯、乙烯-環狀烯烴共聚物等聚烯烴系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順丁烯二酸改性聚乙烯、順丁烯二酸改性聚丙烯等含官能基之聚烯烴系樹脂、尼龍-6、尼龍-6,6等聚醯胺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其共聚物、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酯、聚乳酸、脂肪族聚酯等熱塑性聚酯系樹脂、聚碳酸酯、無規聚苯乙烯、對排聚苯乙烯等。該等熱塑性樹脂之中,較佳為使用加工性優異之聚烯烴系樹脂、含有官能基之聚烯烴系樹脂。作為聚烯烴系樹脂之更具體之例,可列舉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異戊二烯、氯丁二烯、甲基-1-戊烯、環狀烯烴等烯烴類之均聚物、及包含該等烯烴類之2種以上之共聚物。 作為含官能基之聚烯烴系樹脂之更具體之例,可列舉與含有可與上述烯烴類共重合之官能基之單體的共聚物。作為該含有官能基之單體,尤其具有代表性者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苯乙烯類、乙酸乙烯酯、乙烯醇、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新戊酸乙烯酯、己酸乙烯酯、月桂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丁基苯甲酸乙烯酯、環己羧酸乙烯酯等羧酸乙烯酯類、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甲基)丙烯醯胺等(甲基)丙烯酸酯類((甲基)丙烯酸酯係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乙烯醚、乙基乙烯醚、丙基乙烯醚、丁基乙烯醚、環戊基乙烯醚、環己基乙烯醚、苄基乙烯醚、苯基乙烯醚等乙烯醚類。可使用自該等含有官能基之單體之中視需要適當選擇1種或2種以上進行聚合而成者。進而亦可將該等聚烯烴系樹脂及含官能基之聚烯烴系樹脂根據必要進行接枝改性而使用。 接枝改性時,可使用公知之手法。作為具體例,可列舉利用不飽和羧酸或其衍生物進行之接枝改性。作為該不飽和羧酸,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衣康酸等。又,作為上述不飽和羧酸之衍生物,亦可使用酸酐、酯、醯胺、醯亞胺、金屬鹽等。具體而言,可列舉:順丁烯二酸酐、衣康酸酐、甲基順丁烯二酸酐、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順丁烯二酸單乙基酯、順丁烯二酸二乙基酯、反丁烯二酸單甲基酯、反丁烯二酸二甲基酯、衣康酸單甲基酯、衣康酸二乙基酯、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順丁烯二酸單醯胺、順丁烯二酸二醯胺、順丁烯二酸-N-單乙基醯胺、順丁烯二酸-N,N-二乙基醯胺、順丁烯二酸-N-單丁基醯胺、順丁烯二酸-N,N-二丁基醯胺、反丁烯二酸單醯胺、反丁烯二酸二醯胺、反丁烯二酸-N-單乙基醯胺、反丁烯二酸-N,N-二乙基醯胺、反丁烯二酸-N-單丁基醯胺、反丁烯二酸-N,N-二丁基醯胺、順丁烯二醯亞胺、N-丁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丙烯酸鈉、甲基丙烯酸鈉、丙烯酸鉀、甲基丙烯酸鉀等。接枝改性物較佳為將接枝單體以相對於聚烯烴系樹脂及含官能基之聚烯烴系樹脂為通常0.005~10重量%、較佳為0.01~5重量%進行接枝改性而成者。 作為基層(A)之熱塑性樹脂,自上述熱塑性樹脂之中可選擇1種單獨使用,亦可選擇2種以上組合而使用。進而於該等聚烯烴系樹脂及含官能基之聚烯烴系樹脂之中,就耐化學品性、成本方面等而言,較佳為丙烯系樹脂。作為丙烯系樹脂,較理想為使用如下共聚物作為主成分:以為丙烯均聚物且同排或對排及顯示各種程度之立體規則性之聚丙烯、丙烯為主成分,並使其與乙烯、1-丁烯、1-己烯、1-庚烯、4-甲基-1-戊烯等α-烯烴共重合而成。該共聚物可為2元系亦可為3元系以上,又,可為無規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較佳為,於丙烯系樹脂中調配2~25重量%熔點低於丙烯均聚物之樹脂而使用。作為此種熔點較低之樹脂,可例示高密度或低密度之聚乙烯。 基層(A)中,除熱塑性樹脂以外,視需要可添加無機微細粉末、有機填料、熱穩定劑(抗氧化劑)、光穩定劑、分散劑、潤滑劑等。於添加無機微細粉末之情形時,使用平均粒徑通常為0.01~15 μm、較佳為0.1~5 μm者。具體而言,可使用碳酸鈣、煅燒黏土、氧化矽、矽藻土、白土、滑石、氧化鈦、硫酸鋇、氧化鋁、沸石、雲母、絹雲母、膨潤土、海泡石、蛭石、白雲石、矽灰石、玻璃纖維等。 於添加有機填料之情形時,較佳為選擇與作為主成分之熱塑性樹脂不同種類之樹脂。例如,於熱塑性樹脂膜為聚烯烴系樹脂膜之情形時,作為有機填料,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碳酸酯、尼龍-6、尼龍-6,6、環狀聚烯烴、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聚合物,可使用具有高於聚烯烴系樹脂之熔點(例如170~300℃)或玻璃轉移溫度(例如170~280℃)、且不相溶者。有機填料較佳為製成有機微細粉末而使用。關於有機填料之平均分散粒徑,就與熱塑性樹脂之混合容易度或孔隙成形性而言,較佳為0.01 μm以上,更佳為0.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0.5 μm以上。又,有機填料之平均分散粒徑較佳為30 μm以下,更佳為15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5 μm以下。 關於無機微細粉末與有機填料之合計添加量,將基層(A)整體設為100重量%,通常為70重量%以下,較佳為60重量%以下,更佳為50重量%以下。於添加無機微細粉末與有機填料之情形時,添加量之下限值通常設為0.1重量%以上,較佳為3重量%以上,更佳為10重量%以上。 於添加熱穩定劑之情形時,將基層(A)整體設為100重量%,通常於0.001~1重量%之範圍內進行添加。具體而言,可使用位阻酚系、磷系、胺系等穩定劑等。於使用光穩定劑之情形時,通常於0.001~1重量%之範圍內使用。具體而言,可使用位阻胺系或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光穩定劑等。分散劑或潤滑劑例如可為了使無機微細粉末分散而使用。添加量通常設為0.01~4重量%之範圍內。具體而言,可使用矽烷偶合劑、油酸或硬脂酸等高級脂肪酸、金屬皂、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或其等之鹽等。 基層(A)之層厚通常為30~500 μm、較佳為70~300 μm之範圍。若為30 μm以上,則於製成模內成形用標籤而貼附於樹脂成形品時具有充分之剛度,因此有如下傾向:不易產生黏貼褶皺而易漂亮地貼附於成形品,且於剝離時亦不易斷裂。若為500 μm以下,則模內成形用標籤之剛度不會過高,存在易將該標籤保持於模具內之傾向。 (多層化) 基層(A)可為單層結構,亦可為2層以上之多層結構。藉由基層(A)之多層化,可附加記錄性、印刷適性、耐摩擦性、2次加工適性等各種功能。 於將基層(A)製成多層結構之情形時,下述與多孔質層(B)相接之層即(A1)層之無機微細粉末及有機填料之合計含量較理想為與多孔質層(B)相比少5重量%以上、較佳為10重量%以上。藉由(A1)層之無機微細粉末及有機填料之合計含量相對於多孔質層(B)低5重量%以上,而多孔質層(B)與(A1)層之孔隙率出現差異,於將標籤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時可使破壞容易僅擴大至多孔質層(B)。具體而言,(A1)層較佳為包含熱塑性樹脂35~100重量%、較佳為40~100重量%、無機微細粉末及有機填料至少一者0~65重量%、較佳為0~60重量%。 關於該多層結構之延伸軸數,例如於2層結構之情形時,作為表面層/(A1)層,可例示無延伸/1軸、無延伸/2軸、1軸/1軸、1軸/2軸、2軸/1軸、2軸/2軸。 [多孔質層(B)] 本發明中之多孔質層(B)係具有大量面向該多孔質層(B)之表面而開口之微細空隙的層,且於空隙之內部存在墨水組合物。存在於空隙內之墨水組合物、例如供給至多孔質層(B)之與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之墨水組合物,其自面向多孔質層(B)之表面的空隙之開口滲透至內部,而被吸收至多孔質層(B)內。此處,例如,如圖2所示,於在貼附前之標籤2之多孔質層(B)之表面形成有由墨水組合物12形成之墨水圖案(P)的情形時,墨水組合物12保持其圖案而被吸收至多孔質層(B)內。於該情形時,藉由下述之機制,而於將標籤剝離後之樹脂成形品3上可藉由目視而確認該墨水圖案(P)之反轉圖案作為第1墨水圖案(P1 )。又,於墨水組合物12滲透至多孔質層(B)之相對較深之位置之情形時,於被剝離之標籤上可確認對應於該墨水圖案(P)之第2墨水圖案(P2 )。 根據上述多孔質層(B),於將標籤作為模內成形用標籤而貼附於樹脂成形品之情形時,於樹脂成形品之成形時熔融樹脂因樹脂壓力而進入至多孔質層(B)表面之開口部,可藉由該抓固效果而將標籤貼附於樹脂成形品。因此,無論樹脂成形品為何素材,均可將標籤貼附於樹脂成形品。又,多孔質層(B)相比於基層(A)為脆性且強度較弱之層,若拉伸基層(A)而將標籤自樹脂成形品剝離,則與此同時,多孔質層(B)容易地發生凝集破壞,而分離為在貼附於樹脂成形品之狀態下殘留之樹脂成形品側部分(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與伴隨基層(A)而剝離之基層側部分(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因此,可容易地將基層(A)自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剝離。 又,本發明中之多孔質層(B)於內部具有大量連通之空隙(連通孔),因此,於將該標籤貼附於樹脂成形品時,即便空氣殘存於標籤與樹脂成形品之間,空氣亦經由連通孔被樹脂擠出而排出至外部,因此,不會殘留於兩者間而於標籤產生鼓包。 於是,於本發明中之多孔質層(B)中,尤其藉由於該空隙之內部存在墨水組合物,而於在貼附於樹脂成形品之狀態下殘留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出現由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1墨水圖案(P1 ),且可藉由目視而確認該第1墨水圖案(P1 )。因此,如圖2所示,於按表示特定資訊之墨水圖案(P)對多孔質層(B)之表面供給墨水組合物之情形時,如圖4、5所示,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以該墨水圖案(P)之反轉圖案出現第1墨水圖案(P1 ),且可根據該圖案得知資訊。藉此,根據該得知之資訊,對標籤經剝離之樹脂成形品進行特定而防止該樹脂成形品之再利用或偽造等,可賦予更多功能。 又,於處在多孔質層(B)之相對較深之位置的空隙內亦存在墨水組合物之情形時,如圖5所示,於伴隨基層(A)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出現與第1墨水圖案(P1 )為鏡像關係之第2墨水圖案(P2 ),且可藉由目視而確認該第2墨水圖案(P2 )。於該情形時,根據自第2墨水圖案(P2 )得知之資訊,對標籤經剝離之樹脂成形品進行特定而防止該樹脂成形品之再利用或偽造,或將剝下之標籤作為優惠券等進行二次利用等,可賦予更多功能。 多孔質層(B)之素材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使用如下延伸膜,其係將包含結晶性聚丙烯樹脂及與該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的摻混物、與微細粉末的樹脂膜至少沿1軸方向進行延伸而得。 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的標籤之剝離係藉由多孔質層(B)之破壞(凝集破壞)而進行。此處,若作為樹脂材料而使用至少2種相互不相溶之樹脂,且保持使該樹脂之摻混物相分離之狀態進行延伸而獲得多孔質層(B),則於該多孔質層(B)破壞時,不僅於上述空隙之界面發生剝離,於該等樹脂間之界面亦發生剝離,而可將多孔質層(B)以均勻之面狀進行剝離。 又,多孔質層(B)藉由包含無機微細粉末、較佳為表面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可獲得良好之印刷適性。 (調配比率) 作為多孔質層(B),於使用將包含把結晶性聚丙烯樹脂及與該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混合而獲得之摻混物、與微細粉末之樹脂膜至少沿1軸方向進行延伸而得的延伸膜之情形時,多孔質層(B)中,結晶性聚丙烯樹脂及與該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之摻混物之含量於將多孔質層(B)整體設為100重量%時,較佳為30~60重量%,更佳為35~50重量%。又,多孔質層(B)中之微細粉末之含量較佳為40~70重量%,更佳為50~65重量%。若多孔質層(B)中之微細粉末之含量為40重量%以上,則容易獲得充分之剝離性。又,若為70重量%以下,則容易獲得成形穩定性。 於該摻混物中,與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之調配比率係相對於結晶性聚丙烯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105~300重量份,更佳為120~280重量份,進而較佳為140~270重量份。 (結晶性聚丙烯樹脂) 結晶性聚丙烯樹脂較佳為使用如下者:其為上述之丙烯系樹脂,且其結晶化度為65%以上。結晶性聚丙烯之結晶化度更佳為66%以上,尤佳為67~80%。若結晶化度為65%以上,則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之非晶部與熱塑性樹脂之相溶難以進行而容易獲得所期待之界面剝離效果,而可適度減小剝離所需之應力(剝離強度)。又,若結晶化度為80%以下,則容易購入。 於本說明書中,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中之結晶化度可以如下方式算出:將該樹脂樣本於設定為105℃之烘箱中實施90分鐘退火處理後,於溫度23℃之條件下,利用密度梯度管法或水中置換法(兩者可利用換算式相互修正)求出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之密度,並根據該密度使用下述式(1)算出。 [數1]
Figure 02_image001
(上述式(1)中,ρS為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之密度,ρC為理論上求得之聚丙烯樹脂之結晶部之密度(0.938 g/cm3 ),ρA為理論上求得之聚丙烯樹脂之非晶部之密度(0.852 g/cm3 )) 因此,為了達成上述之結晶化度,多孔質層(B)中使用之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之密度較佳為0.906 g/cm3 以上,更佳為0.907 g/cm3 以上,尤佳為0.908 g/cm3 以上。 (與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 與該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可列舉:聚乙烯樹脂、苯乙烯系樹脂、環狀聚烯烴樹脂、乙烯-環狀烯烴共重合樹脂、丙烯-α-烯烴共重合樹脂、尼龍-6、尼龍-6,6、尼龍-6,10、尼龍-6,12等聚醯胺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酯、聚乳酸、脂肪族聚酯等熱塑性聚酯系樹脂、聚碳酸酯等。該等亦可將2種以上混合而使用。該等之中,就耐化學品性或生產成本等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聚乙烯樹脂。藉由存在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於延伸膜製作時結晶性聚丙烯樹脂與跟聚丙烯樹脂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間發生界面剝離而提高剝離性。若相對於聚丙烯樹脂100重量份而將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設為105~300重量份,則容易獲得充分之剝離性。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不相溶」係指:以電子顯微鏡對結晶性聚丙烯樹脂與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之摻混物進行觀察之情形時,其具有海島結構之形態,且其結構之尺寸為0.3~10 μm。 (微細粉末) 作為該微細粉末,可使用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或未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或有機微細粉末。作為該微細粉末,可僅使用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可僅使用未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或有機微細粉末,亦可將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與未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及/或有機微細粉末組合而使用。 作為該無機微細粉末,可例示重質碳酸鈣、輕質碳酸鈣、煅燒黏土、滑石、氧化鈦、硫酸鋇、氧化鋅、氧化鎂、矽藻土、氧化矽等無機微細粉末、於無機微細粉末之核之周圍具有鋁氧化物或氫氧化物之複合無機微細粉末、中空玻璃珠等。其中,重質碳酸鈣、煅燒黏土、矽藻土由於價廉且於延伸時可形成大量孔隙,故而較佳。 作為該有機微細粉末,較佳為選擇與多孔質層(B)中使用之熱塑性樹脂不同種類之樹脂。例如,較佳為使用如下者:其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碳酸酯、尼龍-6、尼龍-6,6、環狀聚烯烴、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聚合物,具有與多孔質層(B)中使用之熱塑性樹脂相比較高之熔點或玻璃轉移溫度,且不相溶。例如,可使用與聚丙烯樹脂相比具有較高之熔點(例如170~300℃)或玻璃轉移溫度(例如170~280℃)、且不相溶者。 作為本發明中之微細粉末,較佳為至少使用將上述所例示之無機微細粉末利用表面處理劑對表面進行過親水化處理者。 若使用表面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形成多孔質層(B),則該多孔質層(B)表面之印刷適性提高而可獲得美麗之附標籤之成形品,同時,由該等所形成之多孔質層(B)更容易發生無機微細粉末與結晶性聚丙烯之界面剝離,因此,可更容易地提供可與成形品分離之模內成形用標籤。 作為該表面處理劑,可列舉:水溶性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水溶性陽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及水溶性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 作為該界面活性劑之具體例,例如作為水溶性陰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可列舉:具有碳數4~40之範圍之烴基之磺酸鹽、具有碳數4~40之範圍之烴基之磷酸酯鹽、碳數4~40之範圍之高級醇之磷酸單酯或二酯之鹽、具有碳數4~40之範圍之烴基之烷基甜菜鹼或烷基磺基甜菜鹼等。例如,作為水溶性陽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可列舉:二烯丙基胺鹽、碳數1~4之範圍之烷基二烯丙基胺鹽及二烷基二烯丙基胺鹽、即甲基二烯丙基胺鹽或乙基二烯丙基胺鹽、二甲基二烯丙基胺鹽、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丙烯醯氧基乙基三甲基銨、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二甲基乙基銨或丙烯醯氧基乙基二甲基乙基銨之氯化物、溴化物、甲基硫酸鹽或乙基硫酸鹽、將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基乙酯或丙烯酸N,N-二甲胺基乙酯以表氯醇、去水甘油、縮水甘油基三甲基氯化銨等環氧化合物進行烷基化而獲得之4級銨鹽。該等之中,較佳為二烯丙基胺鹽、甲基二烯丙基胺鹽及二甲基二烯丙基胺鹽。例如,作為水溶性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可列舉: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乙烯基甲醯胺、N-乙烯基乙醯胺、N-乙烯基吡咯啶酮、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該等之中,較佳為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 作為無機微細粉末之表面處理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於相對於粒徑為10~50 μm之碳酸鈣粗粒子100重量份為必要量之表面處理劑之存在下,於水性介質中進行濕式粉碎,而製成所需之粒徑。具體而言,以碳酸鈣/水性介質(具體而言為水)之重量比為70/30~30/70、較佳為60/40~40/60之範圍之方式對碳酸鈣添加水,並向其中添加相對於碳酸鈣100重量份為0.01~10重量份、較佳為0.1~5重量份之表面處理劑,利用常法進行濕式粉碎。進而,亦可準備將上述範圍之量之表面處理劑預先溶解而成之水性介質,將該水性介質與碳酸鈣混合,利用常法進行濕式粉碎。濕式粉碎可為批次式或連續式,可使用利用了砂磨機、粉碎機、球磨機等粉碎裝置之研磨等。 作為該等經表面處理劑進行過表面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Fimatec公司製造之商品名「AFF」等。 本發明之多孔質層(B)中,除了上述表面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亦較佳為將表面未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或有機微細粉末組合而進行調配。關於調配比率,於將使用之微細粉末設為100重量%時,較佳為,將表面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設為50~99.9重量%、且將表面未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及有機微細粉末之至少一者設為0.1~50重量%,更佳為將表面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設為55~80重量%、且將表面未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及有機微細粉末之至少一者設為20~45重量%。多孔質層(B)中,表面未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及有機微細粉末之含量較佳為設為0.1~30重量%。 此處,所謂「表面未經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係指未利用上述表面處理劑有意地實施親水化處理之無機微細粉末係指經過通常之粉碎、分級、沈澱等製程所獲得之無機微細粉末。例如,若將經親水化處理之碳酸鈣微細粉末與通常之重質碳酸鈣微細粉末混合,則可調整自多孔質層(B)之溶出物量,例如,若將經親水化處理之碳酸鈣微細粉末與有機微細粉末組合,則可調整吸水性。即便於此種調配不同種類之微細粉末之情形時,多孔質層(B)中所含之微細粉末之總量超過70重量%時吸水易剝離性膜之延伸成形性惡化而有損成形穩定性,因此欠佳。 (分散劑) 又,本發明之多孔質層(B)中,為了使無機微細粉末均勻地微分散,較佳為含有分散劑。 作為無機微細粉末之分散劑,例如可例示酸改性聚烯烴、矽烷醇改性聚烯烴等。於本發明中,尤佳為使用順丁烯二酸改性聚烯烴及矽烷醇改性聚丙烯。 作為該酸改性聚烯烴,可列舉:使順丁烯二酸酐進行無規共重合或接枝共重合而成之含酸酐基聚烯烴、或者使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等不飽和羧酸進行無規共重合或接枝共重合而成之含羧酸基聚烯烴、使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進行無規共重合或接枝共重合而成之含環氧基聚烯烴等。作為具體例,可列舉:順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丙烯、順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乙烯、丙烯酸改性聚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無規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無規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接枝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改性聚丙烯等,其中尤佳為順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丙烯及順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乙烯。 作為順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丙烯及順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乙烯之具體例,可列舉:三菱化學(股份)製造之Modic AP、商品名「P513V」或商品名「M513」或商品名「P928」,三洋化成工業(股份)製造之商品名「Umex1001」或商品名「Umex1010」或商品名「Umex2000」,三井杜邦化學(股份)製造之HPR、商品名「VR101」。 酸改性聚烯烴之酸改性率較佳為0.01~20%,更佳為0.05~15%。若酸改性率為0.01%以上,則容易充分獲得無機微細粉末向樹脂摻混物中之分散效果。若酸改性率為20%以下,則酸改性聚烯烴之軟化點不會過低,因此與熱塑性樹脂之複合相對容易。 於對多孔質層(B)調配分散劑之情形時,分散劑之含量係相對於無機微細粉末100重量份通常為0.5~30重量份、較佳為1~20重量份。若分散劑之含量為0.5重量份以上,則無機微細粉末會充分地分散,因此容易獲得所需之表面開口率,容易改善液體吸收容積。又,若為30重量份以下,則延伸性良好而可抑制成形時之延伸斷片。 (多孔質層(B)之厚度)多孔質層(B)之層厚通常為0.1~20 μm、較佳為3~18 μm、更佳為6~15 μm、尤佳為7~12 μm之範圍。於該層(B)之厚度過薄之情形時,構成成形品之樹脂之熔融物經由多孔質層(B)內部進入至基層(A)附近,接著強度提高,但即便欲自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剝離標籤亦難以使多孔質層(B)內之凝集破壞穩定而進行,有剝離變困難之傾向。又,於該層(B)之厚度過厚之情形時,剝離時之剝離強度並無問題,但剝離位置不穩定而剝離面無法均勻,因此剝離所需之應力不穩定,又,樹脂成形品及被剝離之膜兩者之表面殘留凹凸,有即便於多孔質層(B)側實施印刷亦無法清楚可見之傾向。多孔質層(B)為至少沿1軸方向被延伸之延伸樹脂膜層。可獲得藉由延伸成形而形成表面開口或內部孔隙,藉由樹脂之配向而容易均勻地剝離之層(B),同時,獲得厚度取得均勻性之多孔質層(B)。 (多孔質層(B)表面之開口率) 多孔質層(B)之表面開口率較佳為7~60%,更佳為12~50%,尤佳為15~40%。若表面開口率為7%以上,則有容易獲得充分之接著性之傾向。若表面開口率為60%以下,則於下述之延伸成形時多孔質層(B)不易斷裂而可成形穩定之積層樹脂膜。 本發明中之「表面開口率」係表示以電子顯微鏡對多孔質層(B)側之面進行觀察時觀察區域中孔隙所占之面積比率。具體而言,可藉由如下方式而求出:自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或標籤之試樣截取任意之一部分,貼附於觀察試樣台,對其觀察面蒸鍍金或金-鈀等,並使用電子顯微鏡(例如日立製作所(股份)製造之掃描型顯微鏡S-2400)以容易進行觀察之任意倍率(例如擴大至500倍~3000倍)對表面之孔隙進行觀察。進而,對所觀察之區域拍攝照片等,將孔隙描繪於描圖膠片並將塗妥的圖以圖像解析裝置(Nireco(股份)製造:型號Luzex IID)進行圖像處理,以孔隙之面積率作為多孔質層(B)表面之開口率。 多孔質層(B)之表面開口率可藉由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將成為多孔質層(B)之樹脂組合物層進行延伸後,進行熱處理,並調整其熱處理溫度。 (多孔質層(B)之厚度方向之剖面空隙率)多孔質層(B)之厚度方向之剖面空隙率較佳為30~70%,更佳為31~60%,進而較佳為33~55%,尤佳為35~50%。若厚度方向之剖面空隙率為30%以上,則多孔質層(B)中之墨水組合物之吸收容量增大,因此可更容易地確認出現於藉由多孔質層(B)之凝集破壞而分離之樹脂成形品側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的第1墨水圖案(P1 )、以及出現於基層(A)側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的第2墨水圖案(P2 )。又,若厚度方向之剖面空隙率為30%以上,則有容易獲得充分之接著性之傾向。另一方面,若厚度方向之剖面空隙率為70%以下,則於下述之延伸成形時多孔質層(B)不易斷裂而可成形穩定之積層樹脂膜。多孔質層(B)之厚度方向之剖面空隙率較佳為高於基層(A)之厚度方向之剖面空隙率。藉此,拉伸基層(A)自樹脂成形品將標籤剝離時,多孔質層(B)較基層(A)優先發生凝集破壞,而容易保持基層(A)之形狀並且將多孔質層(B)分離為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與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又,藉由多孔質層(B)之厚度方向之凝集破壞穩定化,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以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對比明顯地顯現,變得容易確認第1墨水圖案(P1 )及第2墨水圖案(P2 )。本發明中之「厚度方向之剖面空隙率」可藉由如下方式而獲得:對多孔質層(B)剖面拍攝電子顯微鏡照片,求出該照片所拍攝之剖面區域內孔隙所占之面積比率(%)。具體而言,自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或標籤之試樣切割任意一部分,以環氧樹脂進行包埋並使之固化後,使用切片機製作相對於膜之厚度方向平行(即垂直於面方向)之切割面,對該切割面蒸鍍進行金屬化後,對於以放大成上述電子顯微鏡容易觀察之任意倍率(例如500倍~3000倍)拍攝所得之照片進行二值化處理,以上述圖像解析裝置進行圖像處理,求出孔隙佔據測定範圍之面積比率(%)作為厚度方向之剖面空隙率(%)。多孔質層(B)之厚度方向之剖面空隙率可藉由調整將成為多孔質層(B)之樹脂組合物進行橫向延伸時之延伸溫度進行控制。 (多孔質層(B)表面之算數平均粗糙度) 多孔質層(B)表面之算數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0.3~1.8 μm,更佳為0.5~1.6 μm,尤佳為0.7~1.4 μm。若算數平均粗糙度為0.3 μm以上,則獲得樹脂因成形品樹脂成形時之樹脂壓力而進入至多孔質層(B)表面之凹凸的嵌合效果,可有助於提高接著力。若算數平均粗糙度為1.8 μm以下,則實施印刷時亦不會因由凹凸導致之漏點等招致畫質降低。 本發明中之「算數平均粗糙度」係基於JIS-B0601之規定,使用表面粗糙度計(小阪研究所(股份)製造、商品名:SURFCORDER SE30)進行測定。 (多孔質層(B)之吸油性)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多孔質層(B)之吸油性,係將JAPAN TAPPI 67-2000中所規定之吸油度試驗方法改變一部分所測定的一定條件下吸油所需之時間。具體而言,除了如下操作之外,依據JAPAN TAPPI 67-2000中所規定之吸油度試驗方法進行測定:自滴定管對多孔質層(B)之表面滴加礦油20 μm,使用5片試驗片,測定恢復至輥通過試驗片之上時檢流計指針之值所需之時間代替測定降低至自僅試驗片之情形時之讀數增加5個刻度時所需之時間。可推測,該時間越短,吸油性越高,墨水組合物越易滲透。吸油性較佳為200秒以下,更佳為100秒以下,進而較佳為60秒以下。 [墨水組合物]墨水組合物存在於多孔質層(B)之空隙之內部。關於其存在狀態或功能,可參照多孔質層(B)之項。於本發明中,墨水組合物可為包含色材(著色劑)之有色液狀材料,亦可為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液狀材料。此處,所謂墨水組合物「實質上不含色材」係指並不有意對墨水組合物中調配色材,具體而言係指墨水組合物中之色材之含量為0.1質量%以下。墨水組合物實質上不含色材之情形時之「色材」的說明及範圍、具體例,可參照下述墨水組合物包含色材之情形時之色材的說明及範圍、具體例。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較佳為無色透明。作為墨水組合物,可列舉:油性膠版墨水、UV硬化型膠版墨水、凹版墨水、水性柔版墨水、UV柔版墨水、油性網版墨水、UV網版墨水、水性噴墨墨水、油性噴墨墨水、UV噴墨墨水等,就黏度較低、容易滲透至多孔質層之空隙之內部而言,較佳為凹版墨水、柔版墨水、噴墨墨水。於墨水組合物含有色材而為有色之情形時,作為色材,可使用呈現黑色、白色、通常之全彩4色或專色之染料或顏料、或呈現金屬效果等之金屬微粉末等。又,色材中亦可包含吸收紫外線或紅外線者、或吸收紫外線或紅外線並發出可見光線者。再者,即便墨水組合物之色材為白色,藉由將樹脂成形品或標籤之基層(A)、多孔質層(B)側以白以外之色進行著色,亦於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間獲得充分之色差ΔE,而可視認墨水圖案。 色材可使用鹼性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螢光染料、分散染料、反應性染料等染料,可廣泛使用例如以金屬之氧化物或者硫化物為主成分之無機顏料、或對通常被稱為色澱之溶解之染料添加沈澱劑而使之不溶性而獲得之有機顏料等。 作為具體之無機顏料,可列舉:鈦白(二氧化鈦)、鋅白(氧化鋅)、碳酸鈣、高嶺土、石墨(carbon black)、群青(ultramarine blue)、鐵藍(prussian blue)、黃赭(yellow ocher)、鉻黃(chrome yellow)、鋅黃(zinc yellow)、鈦鎳黃、鉍黃、鎘黃、紅丹(氧化鐵)、紅鉛、朱砂(硫化汞)、鎘紅、沈澱性硫酸鋇、鋇氧粉等。作為有機顏料,除了色澱顏料,亦可列舉多環式系、酞菁系、可溶性偶氮系、不可溶性偶氮系、多偶氮系、染製系者等。 顏料中包括全彩4色顏料、白色顏料、專色顏料、體質顏料,以及珠光顏料(以氧化矽、氧化鈦、氧化鐵等無機鹽進行過表面處理之滑石粒子、高嶺土粒子、雲母粒子、板狀氧化矽、板狀氧化鋁、板狀碳酸鈣等)、金屬粉(青銅粉、青銅漿、漂浮型鋁漿、非漂浮型鋁漿等)等。該等亦可組合而使用。 又,墨水組合物亦可含有著色劑以外之各種添加劑,例如,較佳為含有聚矽氧樹脂作為添加劑。 作為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除了實質上不含色材以外,可使用與上述墨水組合物相同組合之液狀材料,此外,低黏度無色墨水(medium)、清漆、透明墨水、隱形墨水、複合墨水等亦可用作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又,作為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UV柔版墨水(商品名:UV Flexo Medium 500、T&K TOKA公司製造)或UV膠版墨水(商品名:UV161 Medium S、T&K TOKA公司製造)等。以下,針對藉由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出現可目視之墨水圖案的機制進行說明。即,多孔質層(B)通常因層內部之大量空隙而發生透射光擴散反射,因此其不透明性或白色性較高。於該多孔質層(B)之一定區域中,若對該區域內之空隙之內部填充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則填充有墨水組合物之區域(墨水圖案形成區域)之不透明性降低,於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其周圍之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間產生不透明性之差異。結果,可將墨水圖案以「水印」之形式進行視認。又,此時,若將樹脂成形品或標籤之基層(A)以白以外之色進行著色,則於墨水圖案形成區域可透視該等色,因此,於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間獲得充分之色差ΔE,而可更清楚地視認墨水圖案。此處,例如,於使在墨水圖案形成區域可透視樹脂成形品之色之情形時,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之色差ΔE越小越佳,較佳為使該色差ΔE未達3,更佳為使之未達2,進而較佳為使之未達1。 [熱密封層] 本發明中使用之標籤視需要亦可於多孔質層側之表面設置有熱密封層。所謂熱密封層,係對標籤與樹脂成形品之接著力進行補強者,其於常溫下為固體狀,因用於在模具內成形樹脂成形品之熔融樹脂之熱而活化,與熔融樹脂熔合,冷卻後再度成為固形狀而可發揮牢固接著力。 構成熱密封層之熱塑性樹脂較佳為藉由DSC測定而作為峰值溫度所求得之熔點為60~130℃。若未達60℃,則因常溫下之黏膩感而標籤之滑動性變差,容易發生黏連等。因此,於將標籤插入至模具時,易頻發2片黏連等故障。又,若超過130℃而較大,則標籤與成形體之接著性容易變差,因此欠佳。 作為具體之熱塑性樹脂之例,為聚烯烴系樹脂,可列舉:低密度或中密度之高壓法聚乙烯、直鏈線狀聚乙烯、乙烯、α-烯烴共聚物、丙烯-α-烯烴光聚合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烷基之碳數為1~8)、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金屬鹽(Zn、Al、Li、K、Na等)等熔點為60~130℃之聚乙烯系樹脂等。該等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混合而使用。 熱密封層中,於不妨礙熱密封層所要求之性能之範圍內,可任意添加其他公知之樹脂用添加劑。作為此種添加劑,可列舉:染料、成核劑、塑化劑、脫模劑、抗氧化劑、抗黏連劑、阻燃劑、紫外線吸收劑、分散劑等。 關於熱密封層之厚度,就獲得對樹脂成形品之充分接著力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1 μm以上,更佳為0.5 μm以上。另一方面,就以片狀進行膠版印刷時、或將標籤插入至模具時使標籤不易捲曲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 μm以下,更佳為10 μm以下。 <樹脂成形品> 本發明中使用之樹脂成形品為包含樹脂之成形品即可,就成形容易而言,較佳為包含熱塑性樹脂之成形品。作為熱塑性樹脂,可列舉:聚丙烯樹脂、聚乙烯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等。該等可單獨使用,亦可將複數種組合而使用。 作為樹脂成形品之形態,例如可列舉藉由吹氣成形或射出成形而獲得之容器。 <剝離>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若拉伸基層(A)而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標籤,則與此同時,多孔質層(B)發生凝集破壞,基層(A)伴隨多孔質層之一部分而剝離。此時,多孔質層(B)分離為在貼附於樹脂成形品之狀態下殘留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與伴隨基層(A)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2層。此處,本發明中之多孔質層(B)中,藉由在其內部之空隙內存在墨水組合物,而如圖4、5所示,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出現第1墨水圖案(P1 )。而且,藉由該斷裂面中形成有第1墨水圖案(P1 )之墨水圖案形成區域(印刷部分)、與未形成第1墨水圖案(P1 )之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留白部分)21的充分色差,可藉由目視而確認第1墨水圖案(P1 )。又,於墨水組合物向多孔質層(B)之滲透充分之情形時,如圖5所示,於伴隨基層(A)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出現由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2墨水圖案(P2 )。而且,於該斷裂面中形成有第2墨水圖案(P2 )之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第2墨水圖案(P2 )之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22的色差充分之情形時,可藉由目視而確認第2墨水圖案(P2 )。另一方面,於墨水組合物向多孔質層(B)之滲透不充分之情形時,或形成有第2墨水圖案(P2 )之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第2墨水圖案(P2 )之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的色差不充分之情形時,如圖4所示,無法藉由目視而確認第2墨水圖案(P2 )。於該情形時,將相當於上述第2墨水圖案(P2 )之區域、即與第1墨水圖案(P1 )互為鏡像關係之區域稱為墨水圖案對應區域(P')。 <剝離強度> 將貼附於樹脂成形品之標籤之基層(A)剝離時,剝離強度(剝離所需之應力)較佳為0.3~1.6 N/15 mm之範圍,更佳為1~1.6 N/15 mm之範圍,尤佳為1.2~1.6 N/15 mm之範圍。該剝離強度顯示貼附於樹脂成形品後剝離基層(A)時所需之強度。剝離較佳為藉由多孔質層(B)內之凝集破壞而均勻面狀地進行。 若剝離強度為0.3 N/15 mm以上,則有貼附於樹脂成形品時不易因來自外部之衝擊而剝離之傾向。若剝離強度為1.6 N/15 mm以下,則不會超過接著劑之強度、或不會超過貼附於樹脂成形品時樹脂成形品之表面強度,因此有容易於多孔質層(B)內發生凝集破壞之傾向。 本說明書中所謂「剝離強度」係援用JIS K 6854-2:1999接著劑-剝離接著強度試驗方法-第2部:180度剝離之剝離力之推定平均值者,其係自樹脂成形品將標籤(基材層(A))剝離時所需之應力。具體而言,對於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將成形品之標籤貼附部分裁剪為寬度15 mm、長度100 mm,使用拉伸試驗機(島津製作所(股份)製造的商品名「AUTOGRAPH」)以拉伸速度300 mm/分、180°之角度使基層(A)與成形品部分剝離,利用荷重元測定穩定時之應力,據標籤之橫向與縱向上各自之測定值之平均值而求得。 該剝離強度可藉由如下方式達成:使多孔質層(B)中使用之結晶性聚丙烯之結晶化度為65%以上,或向其中摻混特定量之不相溶性之熱塑性樹脂或無機微細粉末;以及將該多孔質層(B)沿至少單軸方向進行延伸。又,該剝離強度較佳為藉由如下方式等進行調整:使用表面經親水化處理者作為上述無機微細粉末;於低於結晶性聚丙烯之結晶化部位之熔點的溫度下實施上述延伸;選定相對低黏度者作為上述熱塑性樹脂;將上述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設為特定範圍等。 又,多孔質層(B)中之剝離係藉由構成成形品之樹脂之熔融物無滲透之多孔質層(B)部分之破壞而進行,剝離強度係對標籤之多孔質層(B)貼附黏著帶並根據將其剝離時所需之強度之測定值而模擬求出,亦可測量標籤中之多孔質層(B)之實際力。 標籤單獨體中之剝離強度係藉由如下方式求出:對多孔質層(B)面貼附黏著帶(Nichiban(股份)製造之透明膠帶、商品名「Sellotape」、品種名「CT-18」),剪取長度100 mm,使用拉伸試驗機(島津製作所(股份)製造之商品名「AUTOGRAPH」),以拉伸速度300 mm/分、180°之角度,使多孔質層(B)發生基層(A)與黏著帶之剝離,利用荷重元測定剝離穩定時之應力,並根據標籤之橫向與縱向上各自之平均值而求出。藉由該方法所求出之剝離強度較佳為0.4~2.0 N/18 mm,更佳為0.5~1.9 N/18 mm,尤佳為0.6~1.8 N/18 mm。該剝離強度可藉由使用作為剝離標籤(基材層(A))時所需之應力之調整法所記載之上述方法進行調整。 <多孔質分離層之斷裂狀態>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較佳為於標籤之多孔質層之端面以截切刀加工切口而製作剝離部,以拉伸速度100 mm/分將剝離部與樹脂成形品沿相互遠離之方向進行拉伸時,多孔質層(B)於層內並無凹凸而整齊地斷裂,可斷離為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與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關於此處言及之切口或剝離條件之詳細情況,可參照下述「斷裂面之墨水圖案之視認性」一欄。作為多孔質層(B)並無凹凸而整齊地斷裂的標準,可使用藉由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標籤而露出之表面(樹脂成形品側之斷裂面及剝離之標籤側之斷裂面)中各多孔質分離層(B1 )、(B2 )之殘存面積比率,兩者之該比率越大,意味著多孔質層(B)越無凹凸而整齊地斷裂。具體而言,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於藉由標籤之剝離而露出之樹脂成形品側之斷裂面較佳為佔據80%以上,該比率更佳為90%以上,進而較佳為95%以上,進而更佳為99%以上,尤佳為100%。又,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於藉由剝離而露出之標籤側之斷裂面較佳為佔據80%以上,該比率更佳為90%以上,進而較佳為95%以上,進而更佳為99%以上,尤佳為100%。<多孔質分離層之斷裂面中之色差ΔE>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自多孔質層(B)之端面以多孔質層(B)沿厚度方向成為2部分之方式形成切口,並以該切口擴大之方式拉伸基層(A),而將標籤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時,多孔質層(B)分離為在貼附於樹脂成形品之狀態下殘留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與伴隨具有基層(A)之標籤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並且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與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斷裂面)出現由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1墨水圖案(P1 )。此處,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上,形成有第1墨水圖案(P1 )之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第1墨水圖案(P1 )之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的色差ΔE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3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若色差ΔE為3以上,則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間色差較大,藉此可容易地視認第1墨水圖案(P1 )。藉此,於在多孔質層(B)之表面按表示特定資訊之墨水圖案供給墨水組合物(印刷)之情形時,可由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標籤後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上的第1墨水圖案(P1 )而得知該資訊。如此可於斷裂面上得知資訊,藉此可對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賦予進一步之功能,例如:自標籤被剝離之樹脂成形品獲得與賦予至標籤表面之資訊不同之追加資訊;對商品是否為正品進行真假判定;作為應用碼等優惠券而進行二次利用等。又,於使用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作為形成墨水圖案之墨水組合物之情形時,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之未形成第1墨水圖案(P1 )之圖案未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之表面(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未貼附標籤之部分之表面)之色差ΔEB 、與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之形成有第1墨水圖案(P1 )之圖案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色差ΔEP 的差(ΔEB -ΔEP )較佳為1~50之範圍內,更佳為3~30之範圍內。即便於使用無色之墨水組合物之情形時,若差(ΔEB -ΔEP )為1以上,則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亦可容易地視認第1墨水圖案(P1 )。另一方面,於伴隨具有基層(A)之標籤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上,可形成與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第1墨水圖案(P1 )為鏡像關係之第2墨水圖案(P2 )。其源自隨著多孔質層(B)之分離而其內部之墨水組合物層沿厚度方向分為2部分所形成之一者。為了視認第2墨水圖案(P2 ),於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與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斷裂面)中,形成有第2墨水圖案(P2 )之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第2墨水圖案(P2 )之圖案未形成區域的色差ΔE較佳為3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9以上。若色差ΔE為3以上,則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間之色差較高,藉此可容易地視認第2墨水圖案(P2 )。又,於使用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作為形成墨水圖案之墨水組合物之情形時,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上之第2墨水圖案(P2 )亦可無法視認到。第1墨水圖案可視認到,另一方面,第2墨水圖案無法視認之態樣於防偽效果方面更好。即便第2墨水圖案(P2 )無法容易地視認到之態樣,於無色之墨水組合物充分地滲透至多孔質層(B)之情形時,於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上之第2墨水圖案(P2 )之對應區域亦存在墨水組合物。因此,若對該墨水組合物採用吸收紫外線或紅外線而放出可見光線者等,則可更確實地進行真假判定,可進一步提高防偽效果。再者,於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第1墨水圖案(P1 )與第2墨水圖案(P2 )互為鏡像關係。此處,將正像設為第1墨水圖案(P1 )側、或設為第2墨水圖案(P2 )側(將鏡像設為第2墨水圖案(P2 )側、或設為第1墨水圖案(P1 )側)可根據使用者之意向而任意地設定。於欲將正像設為剝下之標籤側之第2墨水圖案(P2 )之情形時,以正像對多孔質層(B)進行印刷即可,相反,於欲將正像設為樹脂成形品側之第1墨水圖案(P1 )之情形時,以預先反轉而獲得之逆像(鏡像)對多孔質層(B)進行印刷即可。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表面(斷裂面)或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表面(斷裂面)中之「色差ΔE」係針對該墨水圖案形成區域(或墨水圖案對應區域)及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各者,使用色彩色差計測定明度L 值、及色座標a 值及b 值,並根據該測定值使用下述式而算出。[數2]
Figure 02_image003
於上述式中,L x 表示墨水圖案形成區域之L 值,L y 表示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L 值,a x 表示墨水圖案形成區域之a 值,a y 表示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a 值,b x 表示墨水圖案形成區域之b 值,b y 表示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b 值。又,圖案未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色差ΔEB 、圖案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色差ΔEP 亦可針對各區域(表面)使用色彩色差計測定明度L 值與色座標a 值及b 值,並根據其測定值依據上述ΔE之算出方法而求得。於該情形時,於上述式中,設為L x 表示求色差之一區域(表面)之L 值,L y 表示求色差之另一區域(表面)之L 值,a x 表示求色差之一區域(表面)之a 值,a y 表示求色差之另一區域(表面)之a 值,b x 表示求色差之一區域之b 值,b y 表示求色差之另一區域(表面)之b 值,算出各色差。 <黏著帶剝離試驗>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黏著帶剝離試驗」係如下之試驗:於如上所述般出現於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表面的第2墨水圖案(P2 )之表面貼附黏著帶之黏著面,將黏著帶以180°、300 mm/min之速度進行剝離後,對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表面及黏著帶之黏著面之墨水圖案之視認性進行評價。較佳為,於該黏著帶剝離試驗後,於黏著帶之黏著面可視認第2墨水圖案(P2 )之反轉圖案,並且於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表面可視認第2墨水圖案(P2 )。尤其,黏著帶剝離試驗後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上之第2墨水圖案(P2 )之視認性成為多孔質層(B)中之墨水組合物之滲透深度之指標,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上視認之第2墨水圖案(P2 )越清晰,意味著多孔質層(B)中之墨水組合物之滲透深度越深。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附多孔質層之樹脂成形品之用途> 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貼附有基層(A)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剝離後殘留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的樹脂成形品(附多孔質層之樹脂成形品)可用作潤滑油、真空泵油、潤滑油(machine oil)、機油(enging oil)、機油(motor oil)等所使用之油用容器(瓶子);家用洗劑、洗衣劑、餐具洗劑、浴缸洗劑、便器用洗劑、管道清潔劑、車用洗劑、柔軟劑、漂白劑、螢光增白劑、潔面劑、液體皂、洗髮精、潤絲精、口腔清潔劑、除臭劑、沐浴液、熨燙用糊劑、消毒液、殺菌劑、殺菌用酒精、拋光蠟、農藥、除草劑、殺蟲劑等所使用之化學品用容器(瓶子);清涼飲料、酒、醬油、調味汁、醬料、食用油、調味醬等所使用之食品用容器(瓶子);果醬、人造黃油、花生醬、番茄醬、蛋黃醬等西點塗料所使用之捏擠容器;冰淇淋、酸乳酪等食品用容器(杯);濕巾等容器(廣口瓶)。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如下步驟:積層樹脂膜形成步驟,其形成具有基層(A)與設置於該基層(A)之上之多孔質層(B)之積層樹脂膜;印刷步驟,其於該積層樹脂膜之多孔質層(B)之與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印刷墨水組合物形成墨水圖案而獲得標籤;及成形步驟,其將該形成有墨水圖案之標籤以基層(A)側朝向模具之內壁側、多孔質層(B)側朝向模具之空腔側而與熔融樹脂相接之方式插入至模具內,藉由模內成形法而獲得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於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於所使用之墨水組合物為有色之情形時,該墨水組合物與標籤之多孔質層(B)側表面之色差ΔE0 較佳為3以上。另一方面,於所使用之墨水組合物為無色之情形時,該無色之墨水組合物較佳為進而透明,該第1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色差ΔEP0 較佳為未達3。色差ΔE0 、ΔEP0 可依據上述<多孔質分離層之斷裂面上之色差ΔE>所記載之ΔE之算出方法而求得。於該情形時,於算出ΔE之式中,設為L x 表示第1墨水圖案形成區域之L 值,L y 表示標籤之多孔質層(B)側表面或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L 值,a x 表示第1墨水圖案形成區域之a 值,a y 表示標籤之多孔質層(B)側表面或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a 值,b x 表示第1墨水圖案形成區域之b 值,b y 表示標籤之多孔質層(B)側表面或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b 值,算出色差ΔE0 、ΔEP0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之各步驟詳細地進行說明。 [1]積層樹脂膜之形成步驟 於該步驟中,形成具有基層(A)與多孔質層(B)之積層樹脂膜。 積層樹脂膜可藉由將如下步驟組合而形成:將由包含基層(A)之材料之樹脂組合物形成之層與由包含多孔質層(B)之材料之樹脂組合物形成之層進行積層的積層步驟,與將各層進行延伸之延伸步驟。關於基層(A)及多孔質層(B)之材料之具體例及較佳範圍,可參照上述<標籤之基本構成>一欄之記載。 延伸步驟可針對由各樹脂組合物形成之層分別進行,亦可將各樹脂組合物積層後進行,較佳為將各樹脂組合物積層後沿至少1軸方向進行延伸。本發明之多孔質層(B)強度較低,層厚較薄,因此多孔質層(B)單層時延伸成形極為困難。藉由將基層(A)與多孔質層(B)積層後進行延伸,多孔質層(B)之延伸變容易。因此,基層(A)亦可作為用以將多孔質層(B)進行延伸之擔載體。 作為具體順序,可列舉如下方法:將包含基層(A)之材料之樹脂組合物之層沿縱向進行延伸而獲得縱向單軸延伸膜,此後,於其上積層包含多孔質層(B)之材料之樹脂組合物之層,並將該積層體沿橫向進行延伸而形成積層樹脂膜。 (樹脂組合物之積層) 作為樹脂組合物之積層方法,可使用公知之各種方法,作為具體例,有如下方式等:使用複數之擠出機及給料器台、多歧管、多層模嘴之多層模嘴方式,與使用複數之擠出機與模嘴之擠出層壓方式。又,亦可將多層模嘴方式與擠出層壓方式組合而使用。 (延伸)延伸時,可使用公知之各種方法。關於延伸之溫度,可於基層(A)中主要使用之熱塑性樹脂(例如,占基層(A)中之熱塑性樹脂過半量(50質量%以上)之熱塑性樹脂)之玻璃轉移點溫度以上、其結晶部之熔點以下之溫度範圍之中、適合熱塑性樹脂之延伸之公知之溫度範圍內進行。具體而言,於基層(A)之熱塑性樹脂為丙烯均聚物(熔點155~167℃)之情形時通常為100~166℃,於為高密度聚乙烯(熔點121~136℃)之情形時通常為70~135℃,於與各自熔點相比低1~70℃之溫度下進行延伸。此處,尤其成為基層(A)之樹脂組合物之層較佳為於與上述溫度範圍相比高2~5℃之溫度下進行縱向延伸。藉此,可獲得強度較高之基層(A)。又,成為多孔質層(B)之樹脂組合物之層較佳為於與上述溫度範圍相比低3~10℃之溫度下進行橫向延伸。使成為多孔質層(B)之樹脂組合物之層進行橫向延伸時,較佳之溫度範圍因多孔質層(B)所使用之材料而異,於多孔質層(B)之熱塑性樹脂包含丙烯均聚物之情形時,較佳為145~160℃。如此,藉由在與上述溫度範圍相比相對低之溫度範圍進行橫向延伸,而自多孔質層(B)之厚度方向之剖面觀察之空隙相對變多。結果,可獲得多孔質層中液體等之吸收容量較大、墨水組合物之填充率較高之標籤。上述具有標籤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藉由剝離基層(A)而多孔質層(B)發生分離時,於樹脂成形品側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及基層(A)側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各斷裂面,可使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色差ΔE增大,而可使第1墨水圖案(P1 )或第2墨水圖案(P2 )之視認變得容易。作為延伸之具體方法,可列舉:利用輥群之周速差之輥間延伸、利用拉幅烘箱之夾具延伸等。該等延伸方法可組合而實施。輥間延伸具有藉由變更輥群之周速差而可容易地調整延伸倍率之優點。拉幅機延伸因可獲得寬度較大之延伸膜,而具有製造品之良率提高之優點,因加熱延伸時片材表面並不接觸機器類,而亦具有不易發生片材與機器類貼附等故障之優點。延伸倍率並無特別限定,考慮標籤所使用之熱塑性樹脂之特性而決定。於延伸軸數為單軸之情形時,延伸倍率通常為2~11倍,較佳為3~10倍。例如,於熱塑性樹脂使用聚烯烴系樹脂之情形時,輥間延伸時之延伸倍率較佳為4~7倍,於利用拉幅烘箱之夾具延伸時延伸倍率較佳為4~11倍。於延伸軸數為二軸之情形時,作為面積倍率,通常為2~80倍,較佳為3~60倍,更佳為4~50倍。若面積倍率為2倍以上,則容易對膜賦予所需之空隙率。另一方面,若面積倍率為80倍以下,則有不易發生積層樹脂膜形成步驟中延伸時之片材斷片或粗大開孔等故障之優點。 作為尤佳之積層樹脂膜之形成步驟,可列舉如下方法:將包含基層(A)之材料之樹脂組合物自模嘴擠出為片狀,利用輥間之周速差進行縱向延伸而獲得縱向單軸延伸膜後,於該縱向單軸延伸膜之上積層包含多孔質層(B)之材料之樹脂組合物,繼而使用拉幅機進行橫向延伸。此時,較佳為如上所述般,為了提高基層(A)之強度,於與通常之熱塑性樹脂膜中之縱向延伸溫度相比高2~5℃之溫度下進行縱向延伸,且為了增加多孔質層(B)之墨水吸收容量,於與通常之熱塑性樹脂膜中之橫向延伸溫度相比低3~10℃之溫度下進行橫向延伸。 (熱處理)較佳為對延伸後之積層樹脂膜進行熱處理。熱處理之溫度較佳為選擇與上述延伸溫度相比高10~30℃之溫度。熱處理之溫度之較佳範圍因多孔質層(B)所使用之熱塑性樹脂而異,於基層(A)之熱塑性樹脂為丙烯均聚物之情形時,較佳為選擇165~180℃。藉由對積層樹脂膜進行熱處理,而延伸方向之熱收縮率降低,製造品保管時之捲縮或模內成形時因收縮導致之表面波紋等減少。此外,藉由以與對通常之延伸膜進行之熱處理之溫度相比高之溫度進行熱處理,而多孔質層(B)表面之一部分熔融而空隙減少。藉此,於以下進行之印刷步驟中,於對多孔質層(B)之表面印刷墨水組合物時,該墨水組合物以藉由毛細管現象而被擠出至空隙內部之方式滲透,可使墨水組合物滲透至多孔質層(B)之更深位置。又,藉由進行熱處理,亦可獲得如下效果:可使多孔質層(B)表面之凹凸均勻而使多孔質層(B)表面更平滑化。此處,於後續步驟[4]中進行之模內成形時,若多孔質層(B)表面凸部較多,則其表面與樹脂成形品成為點接觸狀態而接觸面積減小,有於所獲得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標籤(多孔質層(B))與樹脂成形品之界面中接著強度減小之傾向。相對於此,若藉由熱處理而多孔質層(B)表面平滑化,則藉由模內成形可獲得標籤高強度地接著於樹脂成形品的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於如此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於將標籤之基層(A)自樹脂成形品剝離時,不易發生多孔質層(B)與樹脂成形品之界面上之剝離,因此利用多孔質層(B)之凝集破壞進行之剝離優先進行,而容易將多孔質層(B)分離為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與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藉此,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以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色差(對比)清楚顯現,第1墨水圖案(P1 )以及第2墨水圖案(P2 )之視認變得容易。熱處理之方法通常以熱輥及熱烘箱進行,亦可將該等組合。該等處理中,將經延伸之膜於保持拉緊下之狀態實施因可獲得更高之處理效果而較佳。 又,熱處理後,較佳為對積層樹脂膜表面實施電暈放電處理或電漿處理等氧化處理。藉由實施氧化處理而表面之濕潤性進而提高,有印刷時之墨水受理性提高之優點。 [2]印刷步驟該步驟中,於步驟[1]中所形成之積層樹脂膜之多孔質層(B)側之表面印刷墨水組合物而形成墨水圖案。形成於多孔質層(B)表面之墨水圖案之墨水組合物自多孔質層(B)表面之開口滲透至空隙內部,被吸收至多孔質層(B)內。針對墨水組合物所使用之成分之較佳範圍及具體例,可參照上述[墨水組合物]一欄之記載。本發明中使用之墨水組合物之黏度較佳為10 mPa・s以上,更佳為15 mPa・s以上,進而較佳為20 mPa・s以上。又,墨水組合物之黏度較佳為1500 mPa・s以下,更佳為1200 mPa・s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 mPa・s以下。若墨水組合物之黏度為10 mPa・s以上,則可抑制墨水組合物過度流動,而有滲透至多孔質層(B)中之墨水組合物形成之墨水圖案不易模糊之傾向。又,有墨水組合物之處理性較佳之傾向。另一方面,若墨水組合物之黏度為1500 mPa・s以下,則印刷於多孔質層(B)表面之墨水組合物容易滲透至多孔質層(B)內部之空隙內,可使墨水組合物被吸收至多孔質層(B)之較深位置。結果,於藉由自所獲得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剝離基層(A)而顯現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各斷裂面,於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間容易獲得較高之色差ΔE。本說明書中所謂之「墨水組合物之黏度」係指利用JIS Z8803:2011之單一圓筒型旋轉黏度計(B型黏度計)所測得之墨水組合物之黏度。墨水組合物之黏度可藉由墨水組合物中之組合物之種類、固形分之濃度、溶劑之種類、溶劑之濃度、或退黏劑(reducer)等添加劑之使用等而進行調整或控制。此處,專利文獻1之實施例中使用之墨水組合物黏度過高,因此,即便將該墨水組合物對標籤之多孔質層表面進行大量供給,墨水組合物亦停留於空隙之開口附近(表面附近)而難以滲透至多孔質層之內部。即便將以此方式獲得之標籤貼附於樹脂成形品,剝離標籤之基層而使多孔質層分離為基層側之多孔質分離層與成形品側之多孔質分離層,墨水組合物亦不到達該分離位置(斷裂面),墨水圖案被多孔質分離層覆蓋。因此,即便觀察成形品側之多孔質分離層之斷裂面,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色差亦不十分,墨水圖案之視認並不容易。為了使成形品側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及標籤側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各斷裂面容易出現由墨水組合物形成之墨水圖案,較佳為如上所述般實施如下操作等:(1)將多孔質層(B)之橫向延伸溫度設定為較低而使多孔質層(B)之空隙率增大,使墨水吸收容量增大,(2)將多孔質層(B)熱處理時之溫度設定為相對較高,而使多孔質層(B)表面附近之空隙率減少,及(3)使墨水圖案形成時所使用之墨水組合物之黏度相對較低(設為特定範圍)。 作為對多孔質層(B)表面印刷墨水組合物之方法,可列舉:膠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軟版印刷、網版印刷、噴墨印刷、電子照片印刷等各種印刷方式,其中,就適合黏度較低之墨水組合物之印刷而言,較佳為使用軟版印刷法。 印刷於多孔質層(B)表面之墨水圖案並無特別限定。作為具體例,可列舉:圖樣或文字、快速回應碼等條碼、製造商、銷售公司名、圖標、商品名等表示設計或資訊之圖案。 又,於該步驟中,可於對多孔質層(B)表面印刷墨水組合物之同時亦對基層(A)之與多孔質層(B)相反側之表面印刷墨水組合物。本發明中使用之標籤可藉由基層(A)之多層化而附加記錄性、印刷適性、耐摩擦性、2次加工適性等各種功能。 [3]熱密封層形成步驟 該步驟係視需要而進行之步驟,係對步驟[2]中形成有墨水圖案之多孔質層(B)之表面形成熱密封層。 熱密封層可藉由如下方式而形成:藉由在形成有墨水圖案之多孔質層(B)之表面塗敷或印刷包含熱密封層之材料之樹脂組合物等而進行積層。關於熱密封層之材料之較佳範圍與具體例,可參照上述[熱密封層]一欄之記載。 關於印刷方法之具體例,可參照步驟[2]中作為印刷墨水組合物之方法所例示之各種印刷方式。又,作為塗敷方法,可列舉:輥塗、凹版塗佈、淋幕式塗佈、噴塗、模嘴塗佈等塗裝方式。 [4]成形步驟 該步驟中,將形成有墨水圖案之標籤以基層(A)側成為模具之內壁面側、多孔質層(B)側可與熔融樹脂相接之方式插入至模具內,藉由模內成形法而獲得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本發明中使用之標籤作為將熔融樹脂型坯利用壓空而壓接於模具內壁之吹塑成形用或使用預型體之延伸吹塑成形用亦較佳,作為以射出裝置對模具內注入熔融樹脂並進行冷卻固化之射出成形用之模內成形用標籤亦可較佳地供於成形步驟。 進而亦可作為差壓成形用之標籤,其以標籤之印刷面接觸差壓成形模具之下雌模具之內面之方式設置,此後,藉由抽吸而固定於模具內壁,繼而將成形品成形材料用之樹脂片材之熔融物引導至下雌模具之上方,利用差壓使標籤一體地熔合於成形品外壁。差壓成形可採用真空成形、壓空成形之任一者,但通常將兩者併用,且較佳為利用塞助之差壓成形。 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由於標籤被固定於模具內後標籤與樹脂成形品成形為一體,故而可獲得標籤無變形、成形品與標籤具有適當之接著強度、亦無鼓包(起泡)、經標籤加飾之外觀良好的成形品。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及試驗例對本發明進而具體地進行說明。以下之實施例中採用之材料、使用量、比率、處理內容、處理順序等只要不偏離本發明之主旨均可適當變更。因此,本發明之範圍不應受以下所示之具體例的限定性解釋。 [試驗例] 將本實施例中進行之試驗示於以下。未記載溫度之操作係於20℃下進行。 (墨水組合物之黏度) 各墨水組合物之黏度係將各墨水組合物以恆溫室(溫度20℃、相對濕度65%)保管12小時後,使用單一圓筒型黏度計(東機產業(股份)製造、機器名:TV-25),以JIS Z8803:2011「液體之黏度―測定方法」中記載之單一圓筒型旋轉黏度計之測定方法,以轉速6 rpm進行測定。 (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 以擠出機將各延伸膜之製造例中使用之多孔質層(B)用調配物進行熔融混練而獲得組合物[B],將組合物[B]冷卻後,依據JIS K7112:1999測定真密度ρ0 。 另一方面,於延伸膜之製造例中獲得之各延伸膜之端面插入截切刀製作抓持量,緩緩地用手剝離多孔質層(B)。對該多孔質層(B)依據JIS K7222:2005測定密度ρ。根據藉由上述所求得之真密度ρ0 與密度ρ利用下述式(1)算出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 [數3]
Figure 02_image005
(吸油性) 針對延伸膜之製造例中獲得之各延伸膜,使用吸油計(熊谷理機工業(股份)製造)測定吸油性。吸油性之測定除下述操作以外,依據JAPAN TAPPI 67-2000中所規定之吸油度試驗方法而進行:對多孔質層(B)之表面自滴定管滴加礦油20 μm,使用5片試驗片,測定恢復至輥通過試驗片之上時檢流計指針之值所需之時間代替測定降低至自僅試驗片之情形時之讀數增加5個刻度時所需之時間。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剝離強度) 自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中所製造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標籤貼附部分裁剪寬度15 mm、長度100 mm之試樣,將各試樣於恆溫室(溫度20℃、相對濕度65%)保管12小時。此後,於標籤之多孔質層之端面以截切刀加工切口而製作剝離部。切口係以多孔質層沿厚度方向分為2部分之方式自多孔質層之端面(沿厚度方向展開之面)向垂直於端面之方向加工,切口深度設為1 cm。 使用拉伸試驗機(島津製作所(股份)製造、機器名:AUTOGRAPH),以拉伸速度300 mm/分將剝離部與樹脂成形品以180°之角度向相互遠離之方向進行拉伸,藉此使基層(A)與樹脂成形品剝離,並利用荷重元測定剝離穩定時之應力。該應力之測定係針對各積層樹脂膜之橫向與縱向(多孔質層(B)之延伸方向及與其正交之方向)分別進行,算出該等之平均值作為剝離強度。 (斷裂面之墨水圖案之視認性) 對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中所製造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的標籤之多孔質層之端面以截切刀加工切口而製作剝離部。切口係以多孔質層沿厚度方向分為2部分之方式自多孔質層之端面向垂直於端面之方向加工,切口深度設為1 cm。 以手指夾住剝離部,以拉伸速度100 mm/分左右之速度將剝離部與樹脂成形品以180°之角度向相互遠離之方向進行拉伸,藉此以手將標籤自樹脂成形品剝離。 標籤剝離後,對在殘留於樹脂成形品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斷裂面出現的第1墨水圖案(P1 )之印刷視認性、及於被剝離之標籤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上的第1墨水圖案(P1 )之對應區域(P')或被剝離之標籤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出現的第2墨水圖案(P2 )之印刷視認性分別如下進行判定。 再者,各實施例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於標籤剝離時在多孔質層(B)內整齊地斷裂,分為樹脂成形品側及標籤側2部分且薄皮狀地殘留積層於兩者,並未於標籤側之斷裂面露出基層(A),又,亦未於樹脂成形品側之斷裂面露出樹脂成形品。 ◎:印刷部分較深而可視認 ○:印刷部分稍深而可視認 △:印刷部分較淡而可視認 ×:印刷部分之視認較困難或無法視認 又,記錄第1墨水圖案(P1 )與第2墨水圖案(P2 )之關係。 (黏著帶剝離試驗) 於上述墨水圖案之視認性評價時,針對自實施例7~19及比較例4、5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剝離之各標籤,用手將黏著帶(Nichiban(股份)製造之透明膠帶、商品名:Sellotape、品種名:CT-18)貼附於其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出現之第2墨水圖案(P2 )上,以拉伸速度100 mm/分左右將黏著帶與標籤以180°之角度沿相互遠離之方向進行拉伸,藉此以手進行剝離。針對剝離後之黏著帶之黏著面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剝離面,將墨水圖案之視認性如下分別進行判定。 ○:墨水圖案可視認 △:墨水圖案不清晰,但可視認 ×:墨水圖案無法視認 (多孔質層斷裂面之墨水圖案形成區域與該面之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色差ΔE測定及系統色判定) 針對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剝離強度試驗時殘留於樹脂成形品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上的墨水圖案(P1 )形成區域及未形成區域、以及經剝離之標籤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上的對應區域(P')或墨水圖案(P2 )形成區域及未形成區域各者,使用色彩色差計(Videojet X-Rite(股份)製造、機器名:X-rite530)測定明度L 值、及色座標a 、b 值,並以如下式求出色差ΔE。 [數4]
Figure 02_image007
於上述式中,L x 表示墨水圖案形成區域或對應區域之L 值,L y 表示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L 值,a x 表示墨水圖案形成區域或對應區域之a 值,a y 表示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a 值,b x 表示墨水圖案形成區域或對應區域之b 值,b y 表示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之b 值。 此處,將色差ΔE為3以下之情形判定為「同系統色」,將ΔE超過3之情形時判定為「不同系統色」。 (多孔質層斷裂面之墨水圖案(P1 )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之色差ΔE測定及系統色判定) 於上述色差ΔE測定時,使用色彩色差計(Videojet X-Rite(股份)製造、機器名:X-rite530)測定樹脂成形品之標籤未貼附部分(吹氣成形品之主體部)之明度L 值、及色座標a 、b 值。繼而,針對實施例1~6及比較例1~2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以下式求出多孔質層斷裂面之墨水圖案(P1 )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之色差ΔE。 [數5]
Figure 02_image009
於上述式中,L x 表示墨水圖案(P1 )形成區域之L 值,L y 表示樹脂成形品之L 值,a x 表示墨水圖案(P1 )形成區域之a 值,a y 表示樹脂成形品之a 值,b x 表示墨水圖案(P1 )形成區域之b 值,b y 表示樹脂成形品之b 值。 此處,將色差ΔE為3以下之情形判定為「同系統色」,將ΔE超過3之情形時判定為「不同系統色」。 (多孔質層斷裂面之墨水圖案(P1 )未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之色差ΔE測定及系統色判定) 於上述色差ΔE測定時,針對實施例1~6及比較例1~3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以下式求出多孔質層斷裂面之墨水圖案(P1 )未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之色差ΔE。 [數6]
Figure 02_image011
於上述式中,L x 表示墨水圖案(P1 )未形成區域之L 值,L y 表示樹脂成形品之L 值,a x 表示墨水圖案(P1 )未形成區域之a 值,a y 表示樹脂成形品之a 值,b x 表示墨水圖案(P1 )未形成區域之b 值,b y 表示樹脂成形品之b 值。 此處,將色差ΔE為3以下之情形判定為「同系統色」,將ΔE超過3之情形判定為「不同系統色」。 [電子顯微鏡觀察] 將各製造例中製作之積層樹脂膜以環氧樹脂包埋並使之固化後,使用切片機製作相對於膜之厚度方向平行(即垂直於面方向)之切割面。對該切割面蒸鍍金屬而噴敷金屬後,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日立製作所(股份)製造、機器名:S-2400)放大至3000倍而進行照片拍攝,將該圖像利用圖像解析裝置(Nireco(股份)製造、機器名:Luzex IID)進行二值化處理及圖像處理而獲得剖面圖像。使用該剖面圖像求各層之孔隙率。 (基層(A)及多孔質層(B)之剖面空隙率) 對剖面圖像上之基層(A)及多孔質層(B)各者算出由熱塑性樹脂組合物劃分之空隙區域之面積除以觀測區域整體之面積所得之值作為剖面空隙率。剖面圖像中觀察之空隙內之無機填充劑當作空隙處理。 [延伸膜之製造] 將各製造例中使用之材料彙總記載於表1,將各製造例中使用之調配物之組合彙總記載於表2。表1中之「MFR」係指熔體流動速率。 [表1] [表2] (積層樹脂膜之製造例1) 將包含作為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之PP-1 34質量%及PP-2 20質量%、作為無機微細粉末之F-3 45質量%、以及作為分散劑之D-3 1質量%的基層(A)用調配物d於設定為250℃之擠出機中進行熔融混練,經由模嘴擠出成形為片狀,利用冷卻裝置冷卻至70℃而獲得單層無延伸片材。將該無延伸片材再加熱至145℃後,利用大量輥間之周速差沿縱向延伸至5倍,而獲得縱向單軸延伸膜。 另外,將包含作為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之PP-1 16質量%、作為與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不相溶之熱塑性樹脂之PE-1 19.5質量%、作為無機微細粉末之F-1 62質量%、以及作為分散劑之D-1 0.5質量%及D-2 2質量%的多孔質層(B)用調配物a於設定為250℃之擠出機中進行熔融混練,經由模嘴擠出為片狀,積層於上述之縱向單軸延伸膜之一面,獲得具有d/a之2層結構之積層物。 繼而,將上述積層物使用烘箱再加熱至153℃後,使用拉幅延伸機沿橫向延伸9倍,繼而以170℃進行熱處理,而獲得經2軸延伸/1軸延伸之製造例1之2層延伸膜(積層樹脂膜)。製造例1之2層延伸膜之總厚度為105 μm,其中多孔質層(B)之厚度為6 μm,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為60%。 (積層樹脂膜之製造例2) 把將積層物沿橫向延伸時之再加熱溫度設為158℃,把沿橫向延伸後進行之熱處理之溫度設為160℃,除此以外,以與製造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2層延伸膜(積層樹脂膜)。製造例2之2層延伸膜之總厚度為95 μm,其中多孔質層(B)之厚度為5 μm,多孔質層(B)孔隙率為52%。 (積層樹脂膜之製造例3) 以與製造例1中之縱向單軸延伸膜之形成步驟相同之步驟,獲得由調配物d構成之單層縱向單軸延伸膜。 另外,將包含作為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之PP-1 50質量%及PP-2 30質量%、以及作為無機微細粉末之F-3 20質量%的基層(A)用調配物e於設定為250℃之擠出機中進行熔融混練,經由模嘴擠出為片狀,積層於上述縱向單軸延伸膜之一面。 又,另外,將包含作為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之PP-3 13質量%、作為與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不相溶之熱塑性樹脂之PE-2 25質量%、作為無機微細粉末之F-4 60質量%、及作為分散劑之D-3 2質量%的多孔質層(B)用調配物b於設定為250℃之擠出機中進行熔融混練,經由模嘴擠出為片狀,積層於上述縱向單軸延伸膜之與積層有調配物e之面相反側之面,而獲得具有e/d/b之3層結構之積層物。 繼而,將上述積層物使用烘箱再加熱至153℃,此後使用拉幅延伸機沿橫向延伸9倍,繼而以170℃進行熱處理,而獲得經1軸延伸/2軸延伸/1軸延伸之製造例3之3層延伸膜(積層樹脂膜)。製造例3之3層延伸膜之總厚度為100 μm,其中多孔質層(B)之厚度為10 μm,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為60%。 (積層樹脂膜之製造例4) 把將積層物沿橫向進行延伸時之再加熱溫度設為158℃,把沿橫向進行延伸後進行之熱處理之溫度設為160℃,除此以外,以與製造例3相同之方式獲得3層延伸膜(積層樹脂膜)。製造例4之3層延伸膜之總厚度為91 μm,其中多孔質層(B)之厚度為9 μm,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為50%。延伸膜之製造例4中採用與日本專利特開2012-215799號公報之實施例3相同之橫向延伸溫度。 (積層樹脂膜之製造例5) 以與製造例1中之縱向單軸延伸膜之形成步驟相同之步驟,獲得由調配物d形成之單層之縱向單軸延伸膜。 另外,將包含作為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之PP-3 42質量%、作為與結晶性聚丙烯樹脂不相溶之熱塑性樹脂之PO-1 3.5質量%、作為無機微細粉末之F-2 52.5質量%及F-5 0.5質量%、以及作為分散劑之D-1 0.5質量%及D-2 1質量%的多孔質層(B)用調配物c於設定為250℃之擠出機中進行熔融混練,經由模嘴擠出為片狀,積層於上述縱向單軸延伸膜之一面,獲得具有d/c之2層結構之積層物。 繼而,將上述積層物使用烘箱再加熱至158℃後,使用拉幅延伸機沿橫向延伸9倍,繼而以160℃進行熱處理,而獲得經2軸延伸/1軸延伸之製造例5之2層延伸膜(積層樹脂膜)。製造例5之2層延伸膜之總厚度為95 μm,其中多孔質層(B)之厚度為4 μm,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為30%。 將上述各製造例中使用之調配物及條件、製作之積層樹脂膜之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及吸油性彙總示於表3。 [表3]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 (實施例1)於製造例1中獲得之積層樹脂膜之基層(A)側之面,使用膠版印刷機(三菱重工業(股份)製造、機器名:Daiya II型)及UV膠版墨水I-4(T&K TOKA(股份)製造、商品名:BESTCURE 161墨、墨水黏度:25000 mPa・s)印刷包含圖標之圖樣及50%網點之設計。繼而,於該膜之多孔質層(B)側之面使用軟版印刷機(Mark Andy公司製造、機器名:2200)及無色UV柔版墨水I-1(T&K TOKA(股份)製造、商品名:UV Flexo Medium 500、墨水黏度:600 mPa・s),印刷線數600根/英吋、網點率70%之圖案。繼而,於多孔質層(B)側之整個面使用凹版印刷機(岡崎機械工業(股份)製造)及熱密封劑H-1(Toyomorton(股份)製造、商品名:Adcoat 1790),印刷線數200根/英吋之100%網點,沖裁成橫109 mm、縱171 mm之尺寸而製成模內成形用標籤。繼而,使用吹氣成形機(Placo(股份)製造、機器名:V-50型)、自動標籤供給裝置(Pentel(股份)製造)及可獲得內容量1,000 ml之瓶子容器之吹氣成形用組合模,藉由模內成形法而獲得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具體而言,將上述中獲得之模內成形用標籤利用真空以基層(A)側與模具相接之方式固定於吹塑成形用組合模之一方後,將高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股份)製造、商品名:Novatec HD HB330、熔點:133℃)著色為藍色而獲得藍色樹脂,將該藍色樹脂於200℃下熔融擠出而製成型坯,導入至組合模間後鎖閉組合模,繼而對型坯內供給4.2 kg/cm2 之壓空,使型坯膨脹而密接於模具而製成容器形狀並且與模內成形用標籤接著,繼而將該組合模以10℃之冷卻水進行冷卻後,約10秒後開模將貼附有標籤之中空容器取出,將其作為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實施例2、3)將軟版印刷於多孔質層(B)側之圖案之線數與網點率如表4所示般進行變更,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式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比較例2)將軟版印刷於多孔質層(B)側之圖案之線數與網點率如表4所示般進行變更,同時使用自然色之高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股份)製造、商品名:Novatec HD HB330、熔點:133℃)代替著色為藍色之高密度聚乙烯而成形中空容器,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式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實施例4~6、比較例1)使用表4中所示之製造例中獲得之積層樹脂膜代替製造例1中獲得之積層樹脂膜,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式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比較例3)於以與日本專利特開2012-215799號公報中記載之實施例3同樣之條件製造的積層樹脂膜之基層(A)側之面,使用膠版印刷機(三菱重工業(股份)製造、機器名:Daiya II型)及UV膠版墨水I-4(T&K TOKA(股份)製造、商品名:BESTCURE-161墨、墨水黏度:25000 mPa・s),印刷包含圖標之圖樣及50%網點之設計。繼而,於該膜之多孔質層(B)側之面,使用與上述相同之膠版印刷機及與上述不同之UV膠版墨水I-2(T&K TOKA(股份)製造、UV161 Medium S、墨水黏度:24000 mPa・s),印刷與實施例1相同之圖案。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地,於多孔質層(B)側之整個面印刷熱密封劑H-1,沖裁成橫109 mm、縱171 mm之尺寸而獲得模內成形用標籤,使用該標籤,與實施例1同樣地使用著色為藍色之高密度聚乙烯進行模內成形,而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實施例7) 於製造例1中獲得之積層樹脂膜之基層(A)側之面,使用膠版印刷機(三菱重工業(股份)製造、機器名:Daiya II型)及UV膠版墨水I-4(T&K TOKA(股份)製造、商品名:BESTCURE-161墨、墨水黏度:25000 mPa・s),印刷包含圖標之圖樣及50%網點之設計。 繼而,於該膜之多孔質層(B)側之面,使用軟版印刷機(Mark Andy公司製造、機器名:2200)及UV柔版墨水I-3(T&K TOKA(股份)製造、商品名:UV Flexo 500墨、墨水黏度:600 mPa・s),印刷線數300根/英吋、網點率90%之圖案。 繼而,於多孔質層(B)側之整個面,使用凹版印刷機(岡崎機械工業(股份)製造)及熱密封劑H-1(Toyomorton(股份)製造、商品名:Adcoat 1790),印刷線數200根/英吋之100%網點,沖裁成橫109 mm、縱171 mm之尺寸,而製成模內成形用標籤。 繼而,使用吹氣成形機(Placo(股份)製造、型號:V-50型)、自動標籤供給裝置(Pentel(股份)製造)及可獲得內容量1,000 ml之瓶子容器之吹氣成形用組合模,藉由模內成形而獲得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具體而言,將上述中獲得之模內成形用標籤沖裁成橫109 mm、縱171 mm之尺寸,將所得之標籤利用真空以基層(A)側與模具相接之方式固定於吹塑成形用組合模之一方後,將高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股份)製造、商品名:Novatec HD HB330、熔點:133℃、自然色)於200℃下熔融擠出而製成型坯,導入至組合模間後鎖閉組合模,繼而對型坯內供給4.2 kg/cm2 之壓空,使型坯膨脹而密接於模具而製成容器形狀並且與模內成形用標籤接著,繼而將該組合模以10℃之冷卻水進行冷卻後,約10秒後開模,將貼附有標籤之中空容器取出,將其作為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實施例8~10) 將軟版印刷於多孔質層(B)側之圖案之網點率如表4所示般進行變更,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同樣之方式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實施例11) 於多孔質層(B)側之面,使用邁耶棒#16以手塗方式塗敷熱密封劑代替凹版印刷熱密封劑H-1,同時使用著色為藍色之高密度聚乙烯代替自然色之高密度聚乙烯而成形樹脂成形品,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同樣之方式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實施例12、13) 將軟版印刷於多孔質層(B)側之圖案之網點率如表4所示般進行變更,同時使用著色為藍色之高密度聚乙烯代替自然色之高密度聚乙烯而成形樹脂成形品,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同樣之方式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實施例14~16、比較例4) 使用表4中所示之製造例中獲得之積層樹脂膜代替製造例1中獲得之積層樹脂膜,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同樣之方式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比較例5) 於以與日本專利特開2012-215799號公報中記載之實施例3相同之條件製造的積層樹脂膜之基層(A)側之面,使用膠版印刷機(三菱重工業(股份)製造、機器名:Daiya II型)及UV膠版墨水I-4(T&K TOKA(股份)製造、商品名:BESTCURE-161墨、墨水黏度:25000 mPa・s),印刷包含圖標之圖樣及50%網點之設計。 繼而,於該膜之多孔質層(B)側之面,使用與基層(A)側所使用者相同之膠版印刷機及UV膠版墨水I-4(T&K TOKA(股份)製造、商品名:BESTCURE-161墨、墨水黏度:25000 mPa・s),印刷網點50%之圖案。 繼而,與實施例1同樣地,於多孔質層(B)側之整個面印刷熱密封劑H-1,沖裁成橫109 mm、縱171 mm之尺寸而獲得模內成形用標籤,使用該標籤並使用自然色之高密度聚乙烯進行模內成形,而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實施例17) 於製造例2中獲得之積層樹脂膜之基層(A)側之面,使用膠版印刷機(三菱重工業(股份)製造、機器名:Daiya II型)及UV膠版墨水I-4(T&K TOKA(股份)製造、商品名:BESTCURE-161墨、墨水黏度:25000 mPa・s),印刷包含圖標之圖樣及50%網點之設計。 繼而,於該膜之多孔質層(B)側之面,使用噴墨印刷機(Seiko Epson(股份)製造、機器名:PX-V630)及UV噴墨墨水I-5(CTC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KY-G2-BLACK、墨水黏度:20 mPa・s),以印字模式:超精細印刷網點率:100%。 繼而,於多孔質層(B)側之整個面使用凹版印刷機(岡崎機械工業(股份)製造)及熱密封劑H-1(Toyomorton(股份)製造、商品名:Adcoat 1790),印刷線數200根/英吋之100%網點,沖裁成橫109 mm、縱171 mm之尺寸,而製成模內成形用標籤。 繼而,使用吹氣成形機(Placo(股份)製造、型號:V-50型)、自動標籤供給裝置(Pentel(股份)製造)及可獲得內容量1,000 ml之瓶子容器之吹氣成形用組合模,藉由模內成形,而獲得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具體而言,將上述中獲得之模內成形用標籤沖裁成橫109 mm、縱171 mm之尺寸,將所得之標籤利用真空以基層(A)側與模具相接之方式固定於吹塑成形用組合模之一方,此後,將高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股份)製造、商品名:Novatec HD HB330、熔點:133℃、自然色)於200℃下熔融擠出而製成型坯,導入至組合模間後鎖閉組合模,繼而對型坯內供給4.2 kg/cm2 之壓空,使型坯膨脹而密接於模具而製成容器形狀並且與模內成形用標籤接著,繼而將該組合模以10℃之冷卻水進行冷卻後,約10秒後開模,將貼附有標籤之中空容器取出,而將其作為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實施例18) 將軟版印刷於多孔質層(B)側之墨水使用UV柔版墨水I-6(T&K TOKA(股份)製造、商品名:UV Flexo CF墨、墨水黏度:1200 mPa・s),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同樣之方式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實施例19) 使用製造例1中獲得之積層樹脂膜,對多孔質層(B)側進行噴墨印刷之噴墨印刷機使用Seiko Epson(股份)製造、機器名:PX-V630,噴墨墨水使用水性噴墨墨水I-7(Seiko Epson(股份)製造、商品名:ICBK31青,品紅、黃、墨水黏度:10 mPa・s),以印字模式:超精細印刷50%灰色(R:50%、G:50%、B:50%)、網點率:100%,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7相同之方式製造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將針對上述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中製作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所進行的自樹脂成形品之標籤之剝離強度測定、第1墨水圖案(P1 )及第2墨水圖案(P2 )之視認性之評價、及上述實施例7~19、比較例4、5之黏著帶剝離試驗之評價結果示於表5,且 將上述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中製作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的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中之墨水圖案(P1 )形成區域與墨水圖案(P1 )未形成區域的色差ΔE、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中之對應區域(P')或墨水圖案(P2 )形成區域與對應區域(P')外或墨水圖案(P2 )未形成區域的色差ΔE、及上述實施例1~6、比較例1~3中製作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之墨水圖案(P1 )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的色差ΔEP 、及墨水圖案(P1 )未形成區域與樹脂成形品的色差ΔEB 之評價結果示於表6。 [表4] [表5] [表6] 如表5所示,關於實施例1~19中所製造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自樹脂成形品將標籤之基層(A)剝離時,多孔質層(B)分離為樹脂成形品側與基層(A)側之兩者,且於樹脂成形品側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出現第1墨水圖案(P1 )。 尤其關於使用將多孔質層(B)側以無色低黏度墨水進行印刷之標籤的實施例1~6之各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自樹脂成形品將標籤之基層(A)剝離時,於樹脂成形品側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出現第1墨水圖案(P1 )。 此時,如表6所示,墨水圖案(P1 )形成區域(印刷部)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留白部)之色差ΔE均超過3,可判定為不同系統色,該墨水圖案之視認性為實用者。 另一方面,關於實施例1~3及實施例5之各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於伴隨具有基層(A)之標籤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對應區域(P')未見墨水圖案。 又,關於使用將多孔質層(B)側以有色柔版墨水或有色噴墨墨水進行印刷之標籤的實施例7~19之各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於樹脂成形品側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及伴隨具有基層(A)之標籤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兩者分別出現墨水圖案(P1 )與第2墨水圖案(P2 )。 此時,如表6所示,關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上之墨水圖案(P1 )、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上之第2墨水圖案(P2 ),墨水圖案形成區域(印刷部)與墨水圖案未形成區域(留白部)之色差ΔE均超過3,可判定為不同系統色,該墨水圖案之視認性為實用者。 進而,於實施例7~19之各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伴隨標籤出現於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上的第2墨水圖案(P2 )藉由黏著帶剝離試驗,於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之斷裂面與黏著帶之黏著面之兩者分別可見墨水圖案,因此可確認墨水組合物滲透至多孔質層(B)之較深位置。 另一方面,比較例1、比較例4中所製造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任一者之斷裂面中,均未能視認到墨水圖案。認為其原因在於:製造例5之積層樹脂膜之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較低,吸油性較差,因此即便使用黏度較低之墨水,墨水組合物亦不滲透至多孔質層(B)之內部。又,比較例3、比較例5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使用的以與日本專利特開2012-215799號公報之實施例3相同之條件製作之積層樹脂膜於多孔質層(B)之吸油性方面較差,提示墨水組合物之滲透性較低。進而,使用於該積層樹脂膜之多孔質層(B)側印刷黏度較高之墨水組合物I-2及日本專利特開2012-215799號公報之實施例中使用之UV膠版墨水(T&K TOKA (股份)製造、商品名:BESTCURE-161、墨水黏度:25000 mPa・s、墨水組合物I-4)之標籤的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中,於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任一者之斷裂面中均未能視認到墨水圖案。推測其原因在於:黏度較高之墨水滯留於多孔質層(B)之表面附近,而幾乎未滲透至層內部。 又,根據相對於實施例1而變更了印刷至多孔質層(B)之墨水圖案之網點比率的實施例2、3、及比較例2之比較、以及相對於實施例7同樣地變更了網點比率之實施例8、9、及實施例10、13之比較得知,墨水圖案之網點比率越低,墨水組合物變得越難滲透至多孔質層(B)之內部,而變得越難視認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中之墨水圖案。 又,如表5所示,若將製造例1之積層樹脂膜及製造例3之積層樹脂膜、與較該等於橫向延伸時溫度高5℃且於熱處理時溫度低10℃之製造例2之積層樹脂膜及製造例4之積層樹脂膜進行對比,製造例2、4之積層樹脂膜中之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小於製造例1、3之積層樹脂膜中之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 相應地,如表6所示,若將使用製造例1及3之積層樹脂膜的實施例1及5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與使用製造例2及4之積層樹脂膜的實施例4及6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進行比較,則實施例4、6中,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上之墨水圖案(P1 )稍有不清晰。該情況意味著實施例4及6中之多孔質層(B)與實施例1及5中之多孔質層(B)相比,墨水組合物之滲透深度較淺。同樣地,若將使用製造例1及3之積層樹脂膜的實施例7及15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與使用製造例2及4之積層樹脂膜的實施例14及16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進行比較,則黏著帶剝離試驗後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上之墨水圖案(P2 )不清晰。該情況意味著實施例14及16中之多孔質層(B)與實施例7及15中之多孔質層(B)相比,墨水組合物之滲透深度較淺。 因此,得知為了使墨水組合物對多孔質層(B)之滲透深度更深,較佳為提高多孔質層(B)之孔隙率,較佳為將形成多孔質層(B)時之橫向延伸溫度設定為較低、將熱處理溫度設定為較高。又,得知較佳為使用黏度較低之墨水。
1‧‧‧樹脂成形品 2‧‧‧標籤 3‧‧‧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11‧‧‧空隙 12‧‧‧墨水組合物 21‧‧‧未形成第1墨水圖案之圖案未形成區域 22‧‧‧未形成第2墨水圖案之圖案未形成區域 A‧‧‧基層 B‧‧‧多孔質層 B1‧‧‧第1多孔質分離層(樹脂成形品側) B2‧‧‧第2多孔質分離層(基層側) P‧‧‧墨水圖案 P'‧‧‧墨水圖案之對應區域 P1‧‧‧第1墨水圖案 P2‧‧‧第2墨水圖案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一態樣的正視圖。 圖2係表示於本發明中使用之標籤之多孔質層(B)表面所形成之墨水圖案(P)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中使用之標籤之一態樣的剖視圖。 圖4係表示於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一例中自該樹脂成形品將具有基層(A)之標籤剝離後之狀態,(a)係表示具有將標籤剝離後殘存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樹脂成形品的正視圖,(b)係自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側觀察被剝離之標籤的俯視圖。 圖5係表示於本發明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另一例中,自該樹脂成形品將具有基層(A)之標籤剝離後之狀態,(a)係表示具有將標籤剝離後殘存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 )之樹脂成形品的正視圖,(b)係自第2多孔質分離層(B2 )側觀察被剝離之標籤的俯視圖。
1‧‧‧樹脂成形品
2‧‧‧標籤
3‧‧‧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Claims (21)

  1. 一種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特徵在於:其係具有樹脂成形品、與貼附於該樹脂成形品之標籤者,並且上述標籤包括基層(A)、設置於該基層(A)上之多孔質層(B)、存在於該多孔質層(B)內部之空隙、及以佔據該空隙之一部分之方式存在之墨水組合物,上述墨水組合物為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上述標籤係以上述多孔質層(B)側之表面貼附於上述樹脂成形品,自上述多孔質層(B)之端面以多孔質層(B)沿厚度方向成為2部分之方式形成切口,並以該切口擴大之方式拉伸上述基層(A)而自上述樹脂成形品剝離上述標籤時,上述多孔質層(B)分離為仍貼附於上述樹脂成形品而殘留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及伴隨上述基層(A)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並且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出現由上述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1墨水圖案(P1),上述第1墨水圖案(P1)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中未形成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之圖案非形成區域與上述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色差(ΔEB)、與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中形成有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之圖案形成區域與上述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色差(ΔEP)的差(ΔEB-ΔEP)為1~50。
  2. 一種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特徵在於:其係具有樹脂成形品、與 貼附於該樹脂成形品之標籤者,並且上述標籤包括基層(A)、設置於該基層(A)上之多孔質層(B)、存在於該多孔質層(B)內部之空隙、及以佔據該空隙之一部分之方式存在之墨水組合物,上述墨水組合物為實質上不含色材之無色之墨水組合物,上述標籤係以上述多孔質層(B)側之表面貼附於上述樹脂成形品,自上述多孔質層(B)之端面以多孔質層(B)沿厚度方向成為2部分之方式形成切口,並以該切口擴大之方式拉伸上述基層(A)而自上述樹脂成形品剝離上述標籤時,上述多孔質層(B)分離為仍貼附於上述樹脂成形品而殘留之第1多孔質分離層(B1)、及伴隨上述基層(A)而剝離之第2多孔質分離層(B2),並且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出現由上述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1墨水圖案(P1),上述第1墨水圖案(P1)可藉由目視進行確認,於為上述第2多孔質分離層(B2)之與上述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且與上述第1墨水圖案(P1)為鏡像關係之對應區域(P'),無法藉由目視而確認墨水圖案。
  3. 如請求項1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係將上述墨水組合物供給至上述多孔質層(B)之與上述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使墨水組合物滲透至多孔質層(B)之空隙之內部而成者。
  4. 如請求項2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係將上述墨水組合物供給至上述多孔質層(B)之與上述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使 墨水組合物滲透至多孔質層(B)之空隙之內部而成者。
  5. 如請求項1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形成有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之圖案形成區域內之複數個空隙經上述無色之墨水組合物所充填,上述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之圖案非形成區域之間不透明度不同。
  6. 如請求項2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形成有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之圖案形成區域內之複數個空隙經上述無色之墨水組合物所充填,上述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之圖案非形成區域之間不透明度不同。
  7. 如請求項1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形成有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之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之圖案非形成區域的色差ΔE為3以上。
  8. 如請求項2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形成有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之圖案形成區域與未形成上述第1墨水圖案(P1)之圖案非形成區域的色差ΔE為3以上。
  9. 如請求項2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對應區域(P')之空隙之內部存在上述墨水組合物。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多孔質層(B)自厚度方向之剖面進行觀察之空隙率為30~70%。
  11.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上述多孔質層(B)自厚度方向之剖面進行觀察之空隙率大於上述基層(A)自厚度方向之剖面進行觀察之空隙率。
  12.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自上述樹脂成形品將具有上述基層(A)之標籤剝離時,依據JIS Z 1707:1997食器包裝用塑膠膜通則所獲得之180°剝離強度為0.3~1.6N/15mm。
  13. 一種附多孔質層之樹脂成形品,其係具有自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將基層(A)及第2多孔質分離層(B2)剝離後所殘留的樹脂成形品與第1多孔質分離層(B1)者。
  14. 如請求項13之附多孔質層之樹脂成形品,其中於上述第1多孔質分離層(B1)之與上述樹脂成形品相反側之表面具有由墨水組合物形成之第1墨水圖案(P1)。
  15. 一種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係製造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的方法,並且具有如下步驟:積層樹脂膜形成步驟,其形成具有基層(A)與設置於該基層之上之多孔質層(B)之積層樹脂膜,印刷步驟,其於上述積層樹脂膜之上述多孔質層(B)之與上述基層(A)相反側之表面印刷墨水組合物形成墨水圖案而獲得標籤,及成形步驟,其將形成有上述墨水圖案之上述標籤以上述基層(A)側成為模具之內壁側、上述多孔質層(B)側成為空腔側而可與熔融樹脂相接之方式插入上述模具內,藉由模內成形法而獲得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
  16. 如請求項15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墨水組合物為透明。
  17. 如請求項15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墨水圖案(P1)與上述樹脂成形品之表面之色差ΔEP0未達3。
  18. 如請求項15至17中任一項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墨水組合物利用JIS Z8803:2011之B型黏度計所測得之黏度為10~1500mPa‧s。
  19. 如請求項15至17中任一項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印刷步驟中,使用軟版印刷法作為墨水組合物之印刷方法。
  20. 如請求項15至17中任一項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印刷步驟與上述成形步驟之間具有如下步驟:於形成有上述墨水圖案之上述多孔質層之表面印刷熱密封樹脂組合物。
  21. 如請求項15至17中任一項之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印刷步驟與上述成形步驟之間具有如下步驟:於形成有上述墨水圖案之上述多孔質層之表面塗敷熱密封樹脂組合物。
TW106114176A 2016-04-28 2017-04-28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其製造方法 TWI7539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1937 2016-04-28
JP??2016-091936 2016-04-28
JP2016091936 2016-04-28
JP??2016-091937 2016-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5175A TW201805175A (zh) 2018-02-16
TWI753905B true TWI753905B (zh) 2022-02-01

Family

ID=60159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4176A TWI753905B (zh) 2016-04-28 2017-04-28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31045B2 (zh)
TW (1) TWI753905B (zh)
WO (1) WO20171882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20296A1 (en) 2019-01-21 2022-01-20 Yupo Corporation Resin Formed Product with Label, Production Method of Resin Formed Product with Label, and Label
IT201900025117A1 (it) * 2019-12-20 2021-06-20 De Longhi Appliances Srl Metodo ed apparato di realizzazione di un componente in materiale plastico, e componente in materiale plastico
CN112231843B (zh) * 2020-10-28 2022-11-08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胎面压出口型板开板标准的建立方法
WO2023176552A1 (ja) * 2022-03-16 2023-09-21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シート及び印刷用紙
WO2023249024A1 (ja) * 2022-06-24 2023-12-28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多孔質樹脂シート及びキャリアテープ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4290A (ja) * 2005-09-30 2007-04-12 Nisshinbo Ind Inc バックプリントラベル用紙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99051A (ja) * 2004-08-31 2006-04-13 Nisshinbo Ind Inc 貼替防止用積層体
JP2012008304A (ja) * 2010-06-24 2012-01-1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ラベル
JP5859230B2 (ja) * 2010-12-22 2016-02-10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ラベル付き樹脂成形品
JP6184742B2 (ja) * 2013-05-16 2017-08-23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
JP5701461B1 (ja) * 2014-03-03 2015-04-15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ラベル付きプラスチック容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4290A (ja) * 2005-09-30 2007-04-12 Nisshinbo Ind Inc バックプリントラベル用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88298A1 (ja) 2017-11-02
TW201805175A (zh) 2018-02-16
JP6731045B2 (ja) 2020-07-29
JPWO2017188298A1 (ja) 2019-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3905B (zh) 附標籤之樹脂成形品及其製造方法
US9102126B2 (en) Readily removable film, label for in-mold molding, molded resin article having label attached thereto, wallpaper, glue label, and container having label attached thereto
JP6625081B2 (ja)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ラベル付き中空成型容器、粘着フィルム及びラベル
CN107428134B (zh) 热塑性树脂膜及其制造方法、模内成型用标签以及带有标签的塑料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046126A1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インモールド成形品とその成形方法
KR101003925B1 (ko) 수지 연신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라벨
WO2006106775A1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品
CN107073910B (zh) 拒液性树脂片材、成型品和拒液性树脂片材的制造方法
US20060057347A1 (en) Cavitated opaque polymer film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CN1675061B (zh) 用于模内方法的标签膜
WO2001010642A1 (en) Multilayered stretched resin film
US20200016801A1 (en) Label for in-mold molding and labeled resin molded article
WO2014112389A1 (ja) 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樹脂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08426B2 (ja) 積層体及び粘着ラベル
TW202023792A (zh) 模內標籤及附模內標籤之容器
JP6184742B2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
JP5859230B2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ラベル付き樹脂成形品
JP4799231B2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用ラベ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品
JP2016511437A (ja) ストレッチブロー用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および該ラベル付きストレッチブロー成形品
JP2004255864A (ja) 樹脂延伸フィルム
WO2023027067A1 (ja) 積層体、感熱ラベル、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及びラベル付き容器
JP2023032553A (ja) 積層体、感熱ラベル、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及びラベル付き樹脂容器
JP2003208099A (ja) ストレッチラベ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