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2250B - 複絲以及構成複絲之單絲 - Google Patents

複絲以及構成複絲之單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2250B
TWI752250B TW107125154A TW107125154A TWI752250B TW I752250 B TWI752250 B TW I752250B TW 107125154 A TW107125154 A TW 107125154A TW 107125154 A TW107125154 A TW 107125154A TW I752250 B TWI752250 B TW I7522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ultifilament
polyethylene
dtex
monofilament
l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5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3179A (zh
Inventor
丸岡佳史
奥山幸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3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3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2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225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02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1F6/04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from polyolefin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複絲由單絲構成,前述單絲係由極限黏度[η]為5.0dL/g以上40.0dL/g以下、重複單元實質上為乙烯的聚乙烯所構成;前述單絲(a)為與纖維軸方向垂直的剖面的長邊與短邊之比為2以上之扁平形狀,(b)且為15dtex以上,(c)並依據JIS L 1095以10cN/dtex之荷重測定之磨耗強度試驗中之斷裂時的往返磨耗次數為10000次以上。

Description

複絲以及構成複絲之單絲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複絲以及構成複絲之單絲。
先前,稱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之分子量極高之聚乙烯因耐衝擊性等特性良好而被用於多種用途。其中,藉由以下之製造方法(以下稱為凝膠紡絲法)而製造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作為高強度、高彈性模數纖維廣為大眾所知,該製造方法係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溶解於有機溶媒而製成聚乙烯溶液,將該聚乙烯溶液自擠出機擠出後進行急冷,藉此製成纖維狀凝膠體,一面自該凝膠體去除有機溶媒,一面連續地進行延伸(例如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
另外,亦已知藉由以下之乾式紡絲法可製造高強度、高彈性模數纖維,該乾式紡絲法係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均勻地溶解於揮發性溶劑而製成紡絲液,使用該紡絲液進行紡絲,使所紡出之凝膠絲中的溶劑揮發,其次使用惰性氣體將凝膠絲冷卻,最後以高倍率進行延伸(例如專利文獻3)。
如此高強度且高彈性模數的聚乙烯纖維(複絲)近年來不斷於廣泛的領域中被使用。但是,於將強度、彈性模數提升之聚乙烯纖維用於例如繩索或編帶等之情形時,雖能夠實現更少的喂入根數或低纖度的設計,能夠縮小繩索或編帶等的直徑,但伴隨有耐磨耗性變差之缺點。
因此,為了改善耐磨耗性,已知藉由提高單絲的纖度而提升耐磨耗性(例如專利文獻4、專利文獻5)。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56532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56532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4141686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公開專利公報「特開2015-193960」。
專利文獻5:日本公表專利公報「特表2016-507662」。
現今更加要求即便在過度負荷條件下亦可耐磨蹭,要求較以往進一步的耐磨耗性。另外,若提高單絲的纖度,則彎曲剛性大幅升高,柔軟性大幅降低。作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主要用途可列舉耐切傷手套或釣魚線等,但因作為聚乙烯的特性之柔軟性大幅降低,導致例如用於手套時的作業性或用於釣 魚線時的操作性顯著降低。
因此,本發明係鑒於上述課題而完成,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耐磨耗性及柔軟性優異之複絲等。
本發明者等人進行努力研究,結果終於完成了本發明。亦即,本發明如以下所述。
(1)一種複絲,由單絲構成,前述單絲係由極限黏度[η]為5.0dL/g以上40.0dL/g以下、重複單元為乙烯的聚乙烯所構成;關於前述單絲(a)為與纖維軸方向垂直的剖面的長邊與短邊之比為2以上之扁平形狀,(b)且為15dtex以上,(c)並依據JIS L 1095以10cN/dtex之荷重測定之磨耗強度試驗中之斷裂時的往返磨耗次數為10000次以上。
(2)如(1)所記載之複絲,其中前述複絲依據JIS L 1095以5cN/dtex之荷重測定之磨耗強度試驗中之斷裂時的往返磨耗次數為10000次以上。
(3)如(1)或(2)所記載之複絲,其中前述單絲的拉伸強度為18cN/dtex以上,且初始彈性模數為600N/dtex以上。
(4)一種單絲,構成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複絲。
藉由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耐磨耗性及柔軟性優異之複絲。本發明之複絲即便在過度負荷條件下亦可耐磨蹭而耐磨耗性優 異。藉此,製品壽命顯著提升。並且,不僅伴隨使用時的磨蹭而產生之細毛量大幅減少,而且加工成製品時所產生之細毛量亦減少,因此作業環境亦提升。另外,本發明之複絲由於柔軟性優異,故而使用本發明之複絲之各製品的加工性或操作性優異。
以下,詳細敘述本發明。
[聚乙烯]
構成本發明之複絲之單絲係由重複單元實質上為乙烯之聚乙烯所構成,較佳為由乙烯之同元聚合物所構成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另外,在可獲得本發明的效果之範圍內,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聚乙烯不僅可使用乙烯之同元聚合物,亦可使用乙烯與少量的其他單體而成之共聚物。作為其他單體例如可列舉:α-烯烴、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乙烯基矽烷及其衍生物等。作為本發明中所使用之高分子量聚乙烯,可為由乙烯之同元聚合物所構成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共聚物彼此(乙烯與其他單體(例如α-烯烴)之共聚物)、或者均聚乙烯與乙烯系共聚物而成之摻合物、進而可為均聚乙烯與其他α-烯烴等之均聚物而成之摻合物,亦可具有部分交聯、或部分甲基分支、乙基分支、丁基分支等。尤其是,亦可為與丙烯、1-丁烯等α- 烯烴而成之共聚物中,以每1000個碳原子含有短鏈或長鏈的分支之比例未達20個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關於含有某種程度之分支,於製造本發明之複絲之方面,尤其是紡絲、延伸中可賦予穩定性,但若每1000個碳原子含有20個以上之短鏈或長鏈的分支,則反之分支部分過多會成為紡絲、延伸時的阻礙主因,故而欠佳。但是,若乙烯以外的其他單體的含量過多,則反而會成為延伸的阻礙主因。因此,乙烯以外的其他單體以單體單元計較佳為5.0mol%以下,更佳為1.0mol%以下,進而較佳為0.2mol%以下,最佳為0.0mol%(亦即乙烯之均聚物)。再者,本說明書中,所謂「聚乙烯」,只要無特別記載,則不僅包括乙烯之均聚物,亦包括乙烯與少量的其他單體之共聚物等。另外,本發明之複絲之製造中,亦可使用於聚乙烯中視需要調配有後述之各種添加劑之聚乙烯組成物,本說明書之「聚乙烯」亦包括此種聚乙烯組成物。
另外,於後述之極限黏度之測定中,只要該極限黏度在後述之預定範圍內,則可摻合數量平均分子量或重量平均分子量不同之聚乙烯,亦可摻合分子量分佈(Mw/Mn)不同之聚乙烯。另外,亦可為分支聚合物與無分支之聚合物之摻合物。
[重量平均分子量]
如上所述,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聚乙烯較佳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490,000至6,200,000,更佳為550,000至5,000,000,進而較佳為800,000至 4,000,000。若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490,000,則有即便進行後述之延伸步驟,複絲亦不會成為高強度、高彈性模數之虞。推定原因在於,由於重量平均分子量小,故而複絲的每單位截面積的分子末端數變多,這一情況形成結構缺陷而起作用。另外,若重量平均分子量超過6,200,000,則會因延伸步驟時的張力變得非常大而產生斷裂,生產變得非常困難。
重量平均分子量一般而言利用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膠滲透層析)測定法求出,於如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聚乙烯般重量平均分子量高之情形時,有因測定時產生管柱之堵塞等原因而無法藉由GPC測定法來容易地求出之虞。因此,針對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聚乙烯,係代替GPC測定法,改用「POLYMER HANDBOOK,Fourth Edition,J.Brandrup and E.H.Immergut,E.A.Grulke Ed.,A JOHN WILEY & SONS,Inc Publication 1999」中所記載之以下之式,藉此根據後述之極限黏度之值,算出重量平均分子量。
重量平均分子量=5.365×104×(極限黏度)1.37
[極限黏度]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聚乙烯的極限黏度為5.0dL/g以上,較佳為8.0dL/g以上,且為40.0dL/g以下,較佳為30.0dL/g以下,更佳為25.0dL/g以下。若極限黏度未達5.0dL/g,則有時無法獲得高強度的複絲。另一方面,關於極限黏度的上限,只要可獲得高強度的複絲,則並無特別問題,但若聚乙烯的極限黏度過 高,則加工性降低而難以製作複絲,因此較佳為上述之範圍。
[單絲的纖度]
構成本發明之複絲之單絲的纖度較佳為15dtex以上80dtex以下,更佳為16dtex以上50dtex以下,進而較佳為17dtex以上30dtex以下。若單線纖度未達15dtex,則耐磨耗性降低。另外,若單線纖度超過80dtex,則複絲的強度降低,故而欠佳。
[複絲的總纖度]
本發明之複絲的總纖度較佳為18dtex以上5000dtex以下,更佳為40dtex以上3000dtex以下,進而較佳為60dtex以上1000dtex以下。若總纖度未達18dtex,則耐磨耗性顯著降低,例如用於耐切傷手套或釣魚線之情形時,變得無法滿足所需性能。另外,若總纖度超過5000dtex,則柔軟性降低,故而欠佳。
[單絲的剖面形狀]
構成本發明之複絲之單絲的剖面形狀為縱橫比2.0以上之扁平形狀。若縱橫比為2.0以上,則單絲及由該單絲構成之複絲(參考後段之實施例)的磨耗性提升。再者,單絲的縱橫比的上限並無特別限定,只要為可確保後段所說明之本發明之複絲的磨耗性之縱橫比即可。
另外,一般認為若縱橫比小於2.0,則單絲的彎曲剛性大幅降低,結果複絲的柔軟性降低(變差)。若柔軟性降低,則藉由複 絲所製造之手套的作業性或者釣魚線的加工性或操作性顯著降低。但是,由於構成本發明之複絲之單絲的剖面形狀為縱橫比2.0以上之扁平形狀,故而認為可製成柔軟性優異之複絲。
[單絲的磨耗性]
構成本發明之複絲之單絲於基於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日本工業標準)L 1095之磨耗試驗中,將荷重設為10cN/dtex時,直至斷裂為止的往返磨耗次數為10000次以上,較佳為15000次以上,更佳為30000次以上。再者,上限並無特別限定。
[複絲的磨耗性]
本發明之複絲於基於JIS L 1095之磨耗試驗中,將荷重設為5cN/dtex時,直至斷裂為止的往返磨耗次數為10000次以上,較佳為15000次以上,更佳為30000次以上。再者,上限並無特別限定。
[拉伸強度]
本發明之複絲的拉伸強度較佳為15cN/dtex以上,更佳為20cN/dtex以上,進而較佳為25cN/dtex以上。本發明之複絲即便增大單絲的纖度,亦具有上述之拉伸強度,可開展至以往之複絲無法開展之要求耐磨耗性及尺寸穩定性之用途。拉伸強度以高為佳,上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拉伸強度超過85cN/dtex之複絲於技術上、工業上難以生產。再者,關於拉伸強度的測 定方法將於後述。
[斷裂伸長率]
本發明之複絲的斷裂伸長率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2.5%以上,且較佳為8%以下,更佳為6%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下。若斷裂伸長率未達1.5%,則於製品使用時或加工成製品時,會因些許應變而變得容易產生單線斷裂或產生細毛,故而欠佳。另一方面,若斷裂伸長率超過8%,則尺寸穩定性受損,故而欠佳。再者,關於斷裂伸長率的測定方法將於後述。
[初始彈性模數]
本發明之複絲的初始彈性模數較佳為500cN/dtex以上2400cN/dtex以下。若複絲具有上述之初始彈性模數,則不易因製品使用時或加工成製品之步驟中所受之外力而產生物性或形狀變化。初始彈性模數更佳為700cN/dtex以上,進而較佳為900cN/dtex以上,且更佳為2000cN/dtex以下,進而較佳為1800cN/dtex以下。若初始彈性模數超過2400cN/dtex,則會因高彈性模數而使絲的軟質性受損,故而欠佳。再者,關於初始彈性模數的測定方法,將於後述。
[製造方法]
關於獲得本發明之複絲之製造方法,較佳為使用凝膠紡絲法。關於使用凝膠紡絲法製造本發明之複絲之方法,以下具體 地進行說明。再者,製造本發明之複絲之方法並不限定於以下之步驟或數值。
<溶解步驟>
於溶劑中溶解高分子量的聚乙烯而製作聚乙烯溶液。溶劑較佳為十氫萘-四氫萘等揮發性的有機溶劑或者常溫固體或非揮發性的溶劑。上述聚乙烯溶液中的聚乙烯的濃度較佳為30質量%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以下。有必要根據原料之聚乙烯的極限黏度[η]而選擇最適宜的濃度。
溶液中的聚乙烯濃度亦可取決於溶媒的性質及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子量分佈而變化。尤其是於非常高的分子量、例如測定溫度135℃且使用十氫萘作為溶媒之情形時,若使用極限黏度[η]為14dL/g以上之聚乙烯,則50wt%以上之濃度之聚乙烯溶液成為高黏度,因此紡絲時變得容易產生脆性斷裂,紡絲變得非常困難。另一方面,例如使用未達0.5wt%之濃度之聚乙烯溶液之情形的缺點係產率降低而溶媒的分離及回收的費用增大。
上述聚乙烯溶液可藉由各種方法,例如以下之方法而製造,亦即,使固體聚乙烯懸浮於溶媒中,繼而以高溫進行攪拌,或者使用將該懸浮液混合及具備搬送部之雙軸螺桿擠出機。
<紡絲步驟>
針對藉由高溫攪拌或雙軸螺桿擠出機所製作之聚乙烯溶 液,使用擠出機等,在較佳為較聚乙烯的熔點高10℃以上之溫度、更佳為較聚乙烯的熔點高20℃以上之溫度、進而較佳為較聚乙烯的熔點高30℃以上之溫度,進行擠出,然後,使用定量供給裝置供給至紡絲頭(紡絲噴嘴)。通過紡絲頭的孔口內之時間較佳為1秒以上8分鐘以下。於未達1秒之情形時,孔口內的聚乙烯溶液的流動混亂,因此無法穩定地噴出聚乙烯溶液,故而欠佳。另外,受到聚乙烯溶液的流動混亂的影響,單線整體的結構變得不均勻,故而欠佳。另一方面,若超過8分鐘,則聚乙烯分子幾乎不配向而噴出,每單線的紡絲張力範圍容易成為上述範圍外,故而欠佳。另外,由於所獲得之單線的結晶結構變得不均勻,結果無法表現出耐磨耗性,故而欠佳。
藉由使聚乙烯溶液通過由複數孔口排列而成之紡絲頭而形成絲線。將聚乙烯溶液進行紡絲而製造絲線時,紡絲頭的溫度需為聚乙烯的溶解溫度以上,較佳為140℃以上,更佳為150℃以上。聚乙烯的溶解溫度取決於所選擇之溶媒、聚乙烯溶液的濃度、及聚乙烯的質量濃度,當然,紡絲頭的溫度係設為未達聚乙烯的熱分解溫度。
將聚乙烯溶液自較佳為具有直徑0.2mm至3.5mm(更佳為直徑1.0mm至2.5mm)之紡絲頭,以較佳為10.0g/分鐘/孔以上之噴出量噴出。若噴出量為10.0g/分鐘/孔以下,則延伸對單絲剖面的變形影響變小,因此單絲的扁平率變低,纖維的柔軟性受損。進而較佳為12.0g/分鐘/孔以上。此時,較佳為將紡絲頭溫度設 為較聚乙烯的熔點高10℃以上且未達所使用之溶媒的沸點之溫度。於聚乙烯的熔點附近的溫度區域,聚合物的黏度過高,無法以較快之速度拉取。另外,在所使用之溶媒的沸點以上之溫度,由於溶媒自紡絲頭出來之後立即沸騰,故在紡絲頭正下方會頻繁地產生斷線,故而欠佳。
所噴出之聚乙烯溶液係使用預先整流之氣體或液體進行冷卻而成為絲線。經冷卻之絲線較佳為以800m/分鐘以下之速度拉取,更佳為200m/分鐘以下。另外,作為冷卻所使用之氣體係使用空氣、或者氮或氬等惰性氣體。另外,作為本發明中所使用之液體係使用水等。此時,冷卻所使用之氣體或液體的溫度較佳為5℃以上60℃以下,更佳為10℃以上30℃以下。若冷卻所使用之氣體或液體的溫度偏離該範圍,則絲的拉伸強度大幅降低,結果耐磨耗性降低,故而欠佳。
<延伸步驟>
經冷卻之絲線較佳為相對於孔口的噴出速度,通過至少1階段以上之延伸步驟,延伸為20倍以上400倍以下。另外,較佳為在聚乙烯的熔點以下的溫度進行延伸。於進行複數次延伸之情形時,較佳為愈往後段則愈提高延伸時的溫度,延伸的最後段的延伸溫度較佳為80℃以上160℃以下,更佳為90℃以上158℃以下。以延伸時絲成為上述延伸溫度之範圍內之方式來設定加熱裝置的條件即可。此時絲的溫度例如可使用紅外線相機(FLIR Systems公司製造之FLIR SC640)進行測定。
該未延伸絲的延伸時間、亦即複絲的變形所需的時間較佳為0.5分鐘以上20分鐘以下,更佳為15分鐘以下,進而較佳為10分鐘以下。若複絲的變形時間超過20分鐘,則即便將延伸時間以外的製造條件設為較佳的範圍內,由於分子鏈於延伸中亦緩和,因此單絲的強度降低,故而欠佳。
[其他]
為了賦予其他功能,於製造本發明之複絲時亦可添加抗氧化劑、抗還原劑等添加劑、pH調整劑、表面張力降低劑、增黏劑、保濕劑、濃染劑、防腐劑、防黴劑、抗靜電劑、顏料、礦物纖維、其他有機纖維、金屬纖維、金屬離子封阻劑等。
本發明之複絲可較佳地用於手套或釣魚線、纖維強化樹脂補強材料、水泥補強材料、纖維強化橡膠補強材料、醫療用縫合線、人工肌腱等。另外,可對本聚乙烯纖維進行編製、織製等加工而較佳地用作捲帶(tape)、繩索、網、器材防護罩、片材(sheet)、風箏用線、西洋弓弦、帆布、簾幕材料、防護材料、防彈材料、人工肌肉、工具機零件、電池分隔件、化學過濾器。進而,亦可將本發明之複絲分纖成單絲而使用。當然,本發明之複絲及本發明之單絲並不限定於用作上述之材料,而可用作各種材料。
[實施例]
以下,例示實施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不受下述實施例之限定,當然亦可在可符合前述、後述之主旨之範圍內適當地進行變更而實施,該等均包含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內。
首先,針對以後述之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作之複絲(樣品)測定特性值並進行評價加以說明。
(1)極限黏度
利用135℃之十氫萘,藉由烏氏(Ubbelohde)毛細黏度管,測定各種稀溶液的比黏度,將該比黏度除以濃度,由所得值相對於濃度之繪圖的最小平方近似獲得直線,根據該直線向原點之外插點,決定極限黏度。測定時,針對樣品,相對於聚合物添加1wt%之抗氧化劑(商標名「Yoshinox BHT」,吉富製薬製造),於135℃攪拌溶解24小時而調製測定溶液。
(2)纖度
將樣品於位置不同的5個部位以分別成為10m之方式進行裁切,測定裁切後樣品的質量,將質量的平均值換算為10000m而作為纖度(dtex)。
(3)單絲的纖度
將樣品於位置不同的5個部位以分別成為20cm之單絲之方式進行裁切,測定裁切後樣品的質量,將質量的平均值換算為 10000m而作為纖度(dtex)。
(4)拉伸強度、斷裂伸長率、及初始彈性模數
依據JIS L 1013 8.5.1,使用萬能試驗機(股份有限公司ORIENTEC製造,「Tensilon萬能材料試驗機RTF-1310」),於樣品長200mm(夾頭間長度)、伸長速度100mm/分鐘之條件下,且於氛圍溫度20℃、相對濕度65%條件下,測定應變-應力曲線。根據斷裂點處的應力及伸長率求出拉伸強度及斷裂伸長率,根據曲線之原點附近提供最大斜率之切線計算而求出初始彈性模數。此時,將測定時施加於樣品之初始荷重設為樣品每10000m之質量(g)之1/10。再者,拉伸強度、斷裂伸長率、及初始彈性模數係使用10次之測定值之平均值。
(5)單絲的剖面縱橫比
關於單絲的縱橫比係將單絲包埋於丙烯酸系樹脂中,使用切片機製作剖面。於物鏡20倍之條件下使用工業用顯微鏡(Nikon製造ECLIPSE LV150NA),使用顯微鏡用數位相機(Nikon製造DXM1200)獲取影像。其次,使用影像解析軟體「ImageJ」,測定纖維剖面的長軸及短軸的長度,求出長度的平均值,藉此算出縱橫比。
(6)磨耗試驗
耐磨耗性係藉由依據一般紡絲試驗方法(JIS L 1095)當中測定磨耗強度之B法之磨耗試驗進行評價。測定係使用淺野機械 製作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絲抱合力試驗機。使用Φ2.0mm之硬質鋼作為摩擦元件,於荷重5cN/dtex或10cN/dtex、氛圍溫度20℃、摩擦速度115次/分鐘、往返距離2.5cm、摩擦角度110度之條件下進行試驗,測定直至樣品斷裂為止之摩擦次數。試驗次數係設為5次,摒除最多次數與最少次數之數據,以剩餘3次之測定值之平均值表示。
(實施例1)
以聚乙烯濃度成為9.0質量%之方式調製極限黏度18.0dL/g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與十氫萘之分散液。將該摻合聚合物供給至擠出機,於190℃進行加熱而凝膠化,自孔口直徑Φ1.5mm、由4H所構成之紡絲頭,於噴嘴面溫度170℃以單孔噴出量15.5g/min噴出。
一面拉取所噴出之絲線,一面利用15℃之水冷浴進行冷卻,然後,以速度23m/分鐘之速度拉取,獲得由4根單絲所構成之未延伸複絲。其次,將上述未延伸複絲一面於120℃之熱風進行加熱乾燥一面延伸2.4倍。繼而,於140℃之熱風延伸4.5倍,於經延伸之狀態下立即捲取中間延伸複絲。進而,將所獲得之中間延伸複絲於150℃之熱風延伸2.9倍,設為合計31倍。所獲得之複絲的物性及評價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2)
於實施例1中,將絲線的冷卻溫度設為10℃,將第2段的 延伸的延伸倍率設為2.7倍,將第3段的延伸倍率設為4.5倍,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複絲。所獲得之複絲的物性及評價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3)
於實施例1中,將用於凝膠化之加熱溫度設為180℃,將單孔噴出量設為20.0g/min,將第3段的延伸倍率設為4.0倍,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複絲。所獲得之複絲的物性及評價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1)
於實施例2中,將用於凝膠化之加熱溫度設為220℃,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2相同之方式獲得複絲。
(比較例2)
於實施例2中,將用於凝膠化之加熱溫度設為220℃,將第1段的延伸的延伸倍率設為1.5倍,將第2段的延伸的延伸倍率設為2.2倍,將第3段的延伸倍率設為1.7倍,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2相同的方式獲得複絲。
(比較例3)
以聚乙烯濃度成為9.0質量%之方式調製極限黏度18.0dL/g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與十氫萘之分散液。將該摻合聚合物供給至擠出機,於190℃進行加熱而凝膠化,自孔口直徑Φ0.8mm、 由30H所構成之紡絲頭,於噴嘴面溫度180℃以單孔噴出量2.5g/min噴出。
一面拉取所噴出之絲線,一面利用20℃之水冷浴進行冷卻,然後,以速度37m/分鐘之速度拉取,獲得由30根單絲所構成之未延伸複絲。其次,將上述未延伸複絲一面於120℃之熱風進行加熱乾燥一面延伸2.0倍。繼而,於140℃之熱風延伸5.0倍,設為合計10倍。
Figure 107125154-A0202-12-0019-1
由表1可知,實施例1、實施例2相對於比較例1,單絲的剖面縱橫比較高,為2.0以上。於實施例1、實施例2、比較例1中,由於原材料相同,故而實施例1、實施例2相對於比較例1,單絲的剖面係數較低,分別為0.78倍、0.71倍,可認為複絲的柔軟性提升。另外,令人驚訝的是,實施例1、實施例2之複絲的耐磨耗性相對於比較例1為2倍以上之高耐磨耗性。
Figure 107125154-A0202-12-0021-2
由表2可知,實施例1、實施例2儘管單絲的纖度與比較例1相同,但耐磨耗性大幅提升。另外,即便於如實施例3般單線纖度高之情形時,亦維持高耐磨耗性。另一方面,強度低之比較例2、單絲的纖度低之比較例3的磨耗性顯示低值。
(產業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複絲例如可用於防護用編織物、或捲帶、繩索、網、釣魚線、器材防護罩、片材、風箏用線、西洋弓弦、帆布、簾幕材料、防護材料、防彈材料、醫療用縫合線、人工肌腱、人工肌肉、纖維強化樹脂補強材料、水泥補強材料、纖維強化橡膠補強材料、工具機零件、電池分隔件、化學過濾器等產業用器材。

Claims (4)

  1. 一種複絲,由單絲構成,前述單絲係由極限黏度[η]為5.0dL/g以上40.0dL/g以下、重複單元實質上為乙烯的聚乙烯所構成;前述單絲(a)為與纖維軸方向垂直的剖面的長邊與短邊之比為2以上之扁平形狀,(b)且為15dtex以上,(c)並依據JIS L 1095以10cN/dtex之荷重測定之磨耗強度試驗中之斷裂時的往返磨耗次數為10000次以上。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複絲,其中前述複絲依據JIS L 1095以5cN/dtex之荷重測定之磨耗強度試驗中之斷裂時的往返磨耗次數為10000次以上。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複絲,其中前述單絲的拉伸強度為18cN/dtex以上,且初始彈性模數為600N/dtex以上。
  4. 一種單絲,係構成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複絲。
TW107125154A 2017-07-20 2018-07-20 複絲以及構成複絲之單絲 TWI752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0913 2017-07-20
JP2017-140913 2017-07-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3179A TW201923179A (zh) 2019-06-16
TWI752250B true TWI752250B (zh) 2022-01-11

Family

ID=65016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5154A TWI752250B (zh) 2017-07-20 2018-07-20 複絲以及構成複絲之單絲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76517B2 (zh)
CN (1) CN110832126B (zh)
TW (1) TWI752250B (zh)
WO (1) WO2019017432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68543A1 (ja) * 2012-05-07 2013-11-14 帝人株式会社 冷感に優れた異型断面繊維
WO2015146623A1 (ja) * 2014-03-28 2015-10-01 東洋紡株式会社 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及び組紐
CN106164347A (zh) * 2014-03-28 2016-11-23 东洋纺株式会社 复丝及编带
TW201641758A (zh) * 2015-02-20 2016-12-01 Toyo Boseki 複絲及使用其之編繩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2613A (ja) * 1983-08-30 1985-03-25 Toyobo Co Ltd 高強力、高弾性率ポリエチレン繊維
JPS60178296A (ja) * 1984-02-24 1985-09-12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防弾用品
JPS63190011A (ja) * 1986-09-01 1988-08-05 Teijin Ltd 消臭性繊維構造物
JP3252615B2 (ja) * 1994-09-29 2002-02-04 東レ株式会社 カーペット用ポリエステル捲縮糸およびタフティングカーペット
CN101205637A (zh) * 2006-12-18 2008-06-25 胡盼盼 高强高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扁平纤维制备方法
BR112015014483A2 (pt) 2012-12-20 2017-07-11 Dsm Ip Assets Bv fios de poliolefina e método de fabricação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68543A1 (ja) * 2012-05-07 2013-11-14 帝人株式会社 冷感に優れた異型断面繊維
WO2015146623A1 (ja) * 2014-03-28 2015-10-01 東洋紡株式会社 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及び組紐
CN106164347A (zh) * 2014-03-28 2016-11-23 东洋纺株式会社 复丝及编带
TW201641758A (zh) * 2015-02-20 2016-12-01 Toyo Boseki 複絲及使用其之編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2126B (zh) 2022-09-16
JPWO2019017432A1 (ja) 2020-05-28
TW201923179A (zh) 2019-06-16
JP7176517B2 (ja) 2022-11-22
CN110832126A (zh) 2020-02-21
WO2019017432A1 (ja) 2019-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16798B2 (ja) 成型加工性に優れた高機能ポリエチレン繊維
JP6760062B2 (ja) 高機能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
JP5794354B1 (ja) 組紐
JP5597922B2 (ja) 組紐
KR102224261B1 (ko) 멀티필라멘트 및 끈목
JPWO2009028590A1 (ja) 生産性の高い高強度ポリエチレン繊維、及びその前駆体、並びに前駆体の製造方法
JP3734077B2 (ja) 高強度ポリエチレン繊維
JPWO2020065842A1 (ja) ポリエチレン繊維、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製品
US11332851B2 (en) Polyethylene fi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thereof
TWI752250B (zh) 複絲以及構成複絲之單絲
KR102224257B1 (ko) 멀티필라멘트 및 끈목
JP4337233B2 (ja) 高強度ポリエチレン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94353B1 (ja) 組紐
JP6996555B2 (ja) ポリエチレン繊維、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製品
WO2016133102A1 (ja) 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紐
WO2015146624A1 (ja) 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及び組紐
JP7371326B2 (ja) 釣り糸用モノフィラメント及び釣り糸
JP2020114955A (ja) 結節強度保持率に優れたポリエチレンフィラメント
WO2015146623A1 (ja) 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及び組紐
JP5696809B1 (ja) 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
JP6772504B2 (ja) 高機能ポリエチレン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からなる組紐
JP6582433B2 (ja) 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
EP4227450A1 (en) High-strength polyethylene yarn with improved shrinkage 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5696808B1 (ja) 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
WO2023127876A1 (ja) 超高分子量ポリエチレン繊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