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6179B - 導管 - Google Patents

導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6179B
TWI746179B TW109132535A TW109132535A TWI746179B TW I746179 B TWI746179 B TW I746179B TW 109132535 A TW109132535 A TW 109132535A TW 109132535 A TW109132535 A TW 109132535A TW I746179 B TWI746179 B TW I7461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end side
bent
artery
curv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2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2057A (zh
Inventor
岡村遼
安永光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泰爾茂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泰爾茂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泰爾茂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2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20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6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617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52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pre-shaped mechanisms, e.g. pre-shaped stylets or pre-shaped outer tu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4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pre-formed, e.g. specially adapted to fit with the anatomy of body chann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2Insertion or introduction using an inner stiffening member, e.g. stylet or push-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13Mechanical advancing means, e.g. catheter dispens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025/0042Microcatheters, cannula or the like having outside diameters around 1 mm or l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8Strength or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 A61M2025/0081Soft tip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8Strength or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Abstract

一種具有管狀體的導管,管狀體包含基底部及形狀部,形狀部包含第一彎曲部、於第一彎曲部前端側的第一中間部、於第一中間部前端側的第二彎曲部、於第二彎曲部前端側的第二中間部、於第二中間部前端側的第三彎曲部及於第三彎曲部前端側的最前端部,其中第一彎曲部及第一中間部位於第一平面,第二彎曲部及第二中間部位於與第一平面相異的第二平面,基底部的自前端側的部位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延長線相對於第一中間部所形成的角度為超過0°且未滿90°,最前端部的軸心偏離第二中間部的軸心的延長線。

Description

導管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插入活體管腔內的導管。
目前,心臟、血管、肝臟、腦部、消化器官及泌尿器官等的患部的治療,進行有透過於自皮膚上的開口所插入的長導管以進行的介入性治療。
例如於肝臟有患部時,進行有藉由插入至肝動脈附近的治療用導管對患部供給栓塞劑或藥物的治療。於進行如此治療時,為了使治療用導管能夠在目標位置充分發揮功能,以使用引導導管為佳。引導導管能夠緩和插入治療用導管所產生的反作用,且能夠給予治療用導管支撐力以將治療用導管維持在期望的位置。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導管,於略直線狀的基底部的前端側具有纏繞於與基底部垂直的面的前端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4169464號說明書
導管在到達目的部位之前,可能會通過血管的匯流部、分枝部或急遽彎曲的血管等的彎折部。導管必須越過如此的彎折部後進一步朝向前方的血管前進。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問題,以提供一種推壓力的傳導性高,且能夠於越過彎折的血管的前方的血管朝向期望的方向前進的導管為目的。
關於達到上述目的之本發明的導管,具有自底端至前端為連通的管狀體,該管狀體包含一基底部及一形狀部,該基底部大致呈直線狀,該形狀部連結於該基底部的前端側,該形狀部包含一第一彎曲部、一第一中間部、一第二彎曲部、一第二中間部、一第三彎曲部及一最前端部;該第一彎曲部於該基底部的前端側彎曲;該第一中間部於該第一彎曲部的前端側;該第二彎曲部於該第一中間部的前端側彎曲;該第二中間部於該第一彎曲部的前端側;該第三彎曲部於該第二中間部的前端側彎曲;該最前端部位於該第三彎曲部的前端側而形成有一前端開口部,其中該第一彎曲部及該第一中間部位於一第一平面,該第二彎曲部及該第二中間部位於與該第一平面相異的一第二平面,該基底部的自前端側的部位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延長線相對於該第一中間部所形成的角度為超過0°且未滿90°,該最前端部的軸心偏離該第二中間部的軸心的延長線。
如同前述構造的導管,由於基底部的自前端側的部位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延長線相對於該第一中間部所形成的角度為超過0°且未滿90°,推壓力容易傳達至前端側。又由於最前端部的軸心偏離第二中間部的軸心的延長線,因此最前端部 能夠於越過血管的彎折部的前方的血管朝向與第二中間部朝向的方向相異的期望方向前進。
該第三彎曲部亦能夠自底端側向前端側偏離該第一平面的一側彎曲。藉此,導管能夠於越過血管的彎折部的前方的血管,對於朝向特定的方向的血管,朝向期望的方向前進。又由於第三彎曲部向偏離第一平面的一側彎曲,相較於向接近第一平面的一側彎曲的狀況,導管自導管底端側的推壓力容易傳導至導管的前端。又當第三彎曲部向偏離第一平面的一側彎曲,則第三彎曲部容易成為朝向與第二彎曲部為略相反側彎曲的構造。因此,第二彎曲部在越過血管的彎折部時,最前端部能夠朝向與血管的彎折部之彎折方向為略相反側的方向前進。因此,在例如血管的彎折部的前方的血管朝向與彎折部的彎折方向相異的方向彎曲的狀況下,最前端部對於彎折部前方的血管,能夠朝向期望的方向前進。
該第三彎曲部亦能夠自底端側向前端側相對於該第二平面朝向該基底部所處的一側彎曲。藉此,第一彎曲部、第一中間部及第二彎曲部,在於血管內沿立體螺旋狀變形的情況下,藉由第三彎曲部而被賦予方向的最前端部,對於朝向指定的方向的血管,能夠朝向期望的方向前進。
該第三彎曲部亦能夠自底端側向前端側相對於該第二平面朝向該基底部所處的一側之相反側彎曲。藉此,第一彎曲部、第一中間部及第二彎曲部,在於血管內沿立體螺旋狀變形的情況下,藉由第三彎曲部而被賦予方向的最前端部,對於血管的彎折部的前方的朝向指定的方向的血管,能夠朝向期望的方向前進。
該第二彎曲部所彎曲的方向,在將該導管目視為自前端側與該基底部的延伸方向為平行時,亦能夠為自底端向前端沿逆時鐘方向旋轉。藉此,自腕部的動脈插入的導管,能夠利用第二彎曲部的逆時鐘方向的彎曲,越過血管的彎折部。進一步,施術者能夠藉由於導管的基底部使旋轉力作用至第二彎曲部朝向前端側彎曲的方向(逆時鐘方向),將旋轉力有效率地傳達至導管的形狀部。並且,藉由導管的立體的形狀部的旋轉,導管能夠簡單地越過血管的彎折部。
該第二彎曲部所彎曲的方向,在將該導管目視為自前端側與該基底部的延伸方向為平行時,亦能夠為自底端向前端沿順時鐘方向旋轉。藉此,自足部的動脈插入的導管,能夠利用第二彎曲部的順時鐘方向的彎曲,越過血管的彎折部。進一步,施術者能夠藉由於導管的基底部使旋轉力作用至第二彎曲部朝向前端側彎曲的方向(順時鐘方向),將旋轉力有效率地傳達至導管的形狀部。並且,藉由導管的立體的形狀部的旋轉,導管能夠簡單地越過血管的彎折部。
該第二彎曲部的最小曲線半徑亦能夠小於該第一彎曲部的最小曲線半徑,該第三彎曲部的最小曲線半徑亦能夠小於該第二彎曲部的最小曲線半徑。因此,使導管自左鎖骨下動脈沿降主動脈前進的狀況下,第一彎曲部接觸左鎖骨下動脈的上側,第二彎曲部於降主動脈側接觸於胸側的主動脈弓血管壁。由於形狀部整體為穩定的狀態且第三彎曲部懸浮於大動脈內的狀態下,朝向降主動脈且朝向背側,即使沒有導線亦能夠容易地使導管向降主動脈前進。
1:導管
2、22:管狀體
21:管腔
23:基底部
24:形狀部
25:第一彎曲部
26:第一中間部
27:第二彎曲部
28:第二中間部
29:第三彎曲部
30:最前端部
31:前端開口部
4:耐扭結保護器
40:補強體
41:補強部
42:柔軟部
43:前端側補強部
5:毂
6:導絲
7:治療用導管
100:腳部動脈
101:左腕動脈
102:左鎖骨下動脈
103:降主動脈
104:腹腔動脈
105:肝總動脈
106:左胃動脈
107:脾動脈
110:主動脈弓
111:右腕動脈
112:頭臂動脈
P1:第一平面
P2:第二平面
P3:第三平面
圖1為顯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導管的平面圖。
圖2為顯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導管的前端部的示意圖,圖2的(A)為平面圖,圖2的(B)為自圖2的(A)的箭號B所見的圖,圖2的(C)為自圖2的(A)的箭號C所見的圖。
圖3為顯示自大腿動脈導入的導管的血管內配置的示意圖。
圖4為顯示將自大腿動脈導入的導管插入至腹腔動脈的狀態的示意圖,圖4的(A)為自側面所見的圖,圖4的(B)為沿著圖4的(A)的D-D線的剖面圖。
圖5為顯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導管的平面圖。
圖6為顯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導管的前端部的圖,圖6的(A)為平面圖,圖6的(B)為自圖6的(A)的箭號B所見的圖,圖6的(C)為自圖6的(A)的箭號C所見的圖。
圖7為顯示自左腕動脈導入的導管的血管內配置的示意圖。
圖8為顯示自左腕動脈導入的導管的示意圖,圖8的(A)為顯示自左鎖骨下動脈插入至主動脈弓狀態,圖8的(B)為顯示到達降主動脈的狀態。
圖9為顯示將自腕部動脈導入的導管插入至腹腔動脈的示意圖,圖9的(A)為側面圖,圖9的(B)為沿著圖9的(A)的E-E線的剖面圖。
圖10為顯示將自腕部動脈導入的導管插入至腹腔動脈的狀態的其他例的剖面圖。
圖11為顯示將自腕部動脈導入的導管銜接於腹腔動脈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12為顯示將自右腕動脈導入的導管插入至主動脈的狀態的示意圖。
以下參照圖式而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另外,圖式中的尺寸比例,為了方便說明,而有所放大而與實際比例相異的狀況。又本說明書及圖式中,關於具有實質相同功能的構成元件,賦予同一符號以省略重複說明。本說 明書中,將裝置的插入於血管的一側稱為「前端側」,將操作的一側稱為「底端側」。
<第一實施例>
關於第一實施例的導管1,如圖3所示,為用以將長條形的裝置(例如治療用的微導管等)導引至目標位置的肝總動脈105的所謂的導引導管。導管1自患者的腳部動脈100(例如大腿動脈)被導入血管內,朝向肝總動脈105附近前進。另外,導管1亦能夠對應腕部或腹部的血管的形狀而自腕部動脈被導入至血管內而朝向肝總動脈105附近前進。導管1亦能夠為血管造影導管、導線輔助導管或微導管。
導管1如圖1、2所示,具有管狀體2,以及被配置於管狀體2的底端側的毂5及耐扭結保護器4。
管狀體2為長條形,具有可撓性。管狀體2於其近中心部,形成有自底端向前端延伸的管腔21。
毂5形成有與管腔21連通的通路。毂5能夠用於插入或拔去例如導絲6或治療用導管7(參照圖3及圖4的(A))。又毂5能夠用以注入X光顯影劑、藥液、抗癌劑及生理食鹽水等各種液體,或是栓塞劑粒或栓塞線圈等栓塞劑或此些的混合物。
耐扭結保護器4由彈性材料所形成。耐扭結保護器4為包覆管狀體2與毂5連接的部分。藉此,耐扭結保護器4防止該部分附近的管狀體2的彎折及扭結。
接著,詳述關於管狀體2。管狀體2包含基底部23及形狀部24,基底部23呈略直線狀,形狀部24連結於基底部23的前端側且被賦予有形狀。形狀部24包含第一彎曲部25、第一中間部26、第二彎曲部27、第二中間部28、第三彎曲部29及最前端部30。
第一彎曲部25自基底部23的前端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同時,於平面內彎曲。第一中間部26,自第一彎曲部25的前端向前端方向略直線狀地延伸。
第二彎曲部27,自第一中間部26的前端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同時,於平面內彎曲。第二彎曲部27朝向與第一彎曲部25所彎曲的方向相異的方向彎曲,第二中間部28自第二彎曲部27的前端向前端方向略直線狀地延伸。第二彎曲部27所彎曲的方向,在將導管1目視為自前端側與基底部23的延伸方向X為平行時,為自底端向前端沿順時鐘方向旋轉。另外,第二彎曲部27所彎曲的方向,亦能夠為在將導管1目視為自前端側與基底部23的延伸方向X為平行時,為自底端向前端沿逆時鐘方向旋轉。
第三彎曲部29,自第二中間部28的前端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同時,於平面內彎曲。最前端部30自第三彎曲部29的前端向前端側略直線狀地延伸。於最前端部30的前端,管腔21開口而形成有前端開口部31。最前端部30的軸心不位於第二中間部28的軸心的延長線上。
基底部23的自前端側的部位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延長線相對於第一中間部26所形成的角度α1為超過0°而未滿90°,以40°至85°為佳,以40°至80°較佳。藉由使角度α1為超過0°而未滿90°,在能夠容易地插入血管的匯流部、分枝部、急遽彎曲的血管(以下稱為彎折部)的同時,推壓力亦容易傳達至前端側。
自第一中間部26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延長線相對於第二中間部28所形成的角度α2雖無特別限定,但為大致呈平行或是超過0°而未滿180°,以100°至175°為佳,以110°至170°較佳。
自第二中間部28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延長線相對於最前端部30所形成的角度α3雖無特別限定,但為超過0°而未滿180°,以5°至80°為佳,以10°至60°較佳。最前端部30不位於與第二中間部28的同軸上。
基底部23的前端側的部位,第一彎曲部25及第一中間部26的軸心位於第一平面P1。第二彎曲部27及第二中間部28的軸心位於第二平面P2。第三彎曲部29及最前端部30的軸心位於第三平面P3。位於第一平面P1的第一中間部26的軸心,亦能夠位於第二平面P2。位於第二平面P2的第二中間部28軸心,亦能夠位於第三平面P3。
第二平面P2與第一平面P1為相異的平面。於第一彎曲部25的前端側第二平面P2相對於第一平面P1的傾斜角β為超過0°而未滿180°,以30°至150°為佳,以80°至100°較佳。藉由第二平面P2相異於第一平面P1,包含第一彎曲部25及第二彎曲部27的形狀部24,能夠成為延繞出立體螺旋的彎曲形狀。因此,導管1的形狀部24,變得容易沿血管內壁面前進,而容易穩定在血管內的姿態。又由於導管1朝向前端側捲繞的方向,使導管1的基底部旋轉時,旋轉力效率良好地傳達至前端側,因此朝前端方向的推壓變得較容易。
第三平面P3與第一平面P1及第二平面P2為相異的面。第三平面P3雖然亦能夠與第二平面P2為一致,但以不一致為佳。第三平面P3藉由與第二平面P2不一致,能夠將最前端部30的前端開口部31朝向與第二彎曲部27的彎曲相異的方向。
本實施例中,第三彎曲部29,自底端側向前端側朝向遠離第一平面P1的方向彎曲。因此,最前端部30自底端側向前端開口部31朝向遠離第一平面P1的方向延伸。又第三彎曲部29自底端側向前端側相對於第二平面P2朝向基底部23所處的一側之相反側彎曲。因此最前端部30自底端側向前端開口部31,相對於第二平面P2朝向基底部所處的一側之相反側延伸。另外,第三彎曲部29亦能夠自底端側向前端側於朝向接近第一平面P1一側彎曲。又第三彎曲部29亦能夠自底端側向前端側於與第一平面P1平行的面彎曲。又第三彎曲部29亦能夠自底端側向前端側,自第二平面P2朝向基底部23所處的一側之相反側彎曲。
另外,第一中間部26、第二中間部28及最前端部30,只要呈略直線狀即可,亦能夠不形成筆直的直線。
令第一彎曲部25中的最小曲線半徑為R1、第二彎曲部27中的最小曲線半徑為R2、第三彎曲部29中的最小曲線半徑為R3時,滿足R1>R2>R3。也就是說R2小於R1,R3小於R2。另外,最小曲線半徑為彎曲的部位中曲線半徑最小的部位的曲線半徑。
管狀體22,能夠於自底端向前端至指定位置為止的範圍埋設補強體,或是不埋設。補強體能夠由複數條裸線編織成管狀而形成。補強體的最前端的位置,並無特別限定,亦能夠被配置於形狀部24或基底部23。
管狀體2的外徑以1mm(3Fr)至2.5mm(6Fr)為佳,以1.3mm(4Fr)至1.8mm(5Fr)較佳。管狀體2的有效長度,以800至1800mm為佳,以1000至1800mm較佳,以1000至1500mm更佳。管狀體2能夠以根據患者或欲導入的血管等而適當選擇為佳。有效長度為能夠插入血管或鞘管等之內的部位的長度。於本實施例中,有效長度為自耐扭結保護器4的最前端至管狀體2的最前端為止的長度。
管狀體2於前端部亦能夠配置有較底端側柔軟的前端片。前端片為由橡膠或彈性體等富有柔軟性的材料所構成。構成管狀體2的層的數目及各層的構成材料,補強體的有無等,亦能夠沿管狀體2的長度方向為相異。
或者,管狀體2亦能夠於埋設有補強體的補強部的更前端側,具有不設有補強體的柔軟部。導管1藉由具有柔軟部,即使在彎曲、彎曲或分支的血管內,亦能夠不傷及血管而移動。柔軟部的長度,以500mm以下為佳,以10至200mm較佳。作為一例,於4Fr的導管1時,柔軟部的長度為150mm。於5Fr的導管1時,柔軟部的長度為150mm。
管狀體2的構成材料可列舉例如苯乙烯類、聚烯烴類、聚氨酯類、聚酯類、聚醯胺類、聚丁二烯類、反聚異戊二烯類、氟橡膠類及氯化聚乙烯類等各種熱可塑性彈性體、聚醚酮及聚醯亞胺等,並且可以使用此些的一種或二種以上的組合之物(聚合物合金、聚合物共混物及層壓材料等)。於管狀體2的內周面,能夠配置有低摩擦材料,以使導絲6或其他導管等容易插入管腔21中。低摩擦材料為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等氟樹脂材料。管狀體2亦能夠包含X光顯影材料。
接著,將關於本實施例的導管1的使用方法,以使導管1自腳部動脈100插入血管內而接合至腹腔動脈104的狀況為例以說明。
於手動操作上,施術者如圖3所示,將導絲6插入腳部動脈100。接著,施術者將管腔21收納有導絲6的導管1,沿著導絲6推進。一般而言,導絲6的前端,比導管1的前端更加先行。因此,導管1的形狀部24藉由管腔21內的導絲6,被變形為接近直線的形狀。藉此,導管1在降主動脈103朝向上側Y2(接近心臟的一側)移動,到達腹腔動脈104的附近。
導絲6及導管1到達腹腔動脈104的入口附近後,施術者使導絲6後退,將導絲6收納於導管1的管腔21。藉此,如圖4所示,導管1的形狀部24復原為原本的立體彎曲形狀。施術者利用形狀部24的彎曲形狀,能夠將導管1的前端插入腹腔動脈104。腹腔動脈104自降主動脈103大致上朝前側Z(腹部側)延伸。自腹腔動脈104分支有肝總動脈105、左胃動脈106及脾動脈107。肝總動脈105大致上自腹腔動脈104向下側Y1(接近下肢的一側)延伸後朝向肝臟斜上延伸。左胃動脈106及脾動脈107大致上自腹腔動脈104向上側Y2(接近頭部的一側)延伸。
導管1的第一彎曲部25、第一中間部26及第二彎曲部27,沿著立體螺旋而能夠與降主動脈103的血管壁穩定接觸。此時,第一彎曲部25及/或第二彎曲部27,亦能夠變形而使曲線半徑擴大或縮小。又第一中間部26亦能夠彎曲。導管1的第二彎曲部27,接觸於降主動脈103的與腹腔動脈104的入口為相反側的血管壁接觸,第二中間部28及/或第三彎曲部29接觸於腹腔動脈104的血管壁。藉此,導管1的第二中間部28及/或第三彎曲部29接合於腹腔動脈104。此狀態下,導管1藉由設置有第三彎曲部29,最前端部30能夠自腹腔動脈104向下側Y1延伸後朝向肝臟斜上方延伸的肝總動脈105延伸。第三彎曲部29及/或最前端部30能夠接觸或不接觸肝總動脈105的血管壁。
之後,將比導管1更長的治療用導管7自毂5插入至導管1的管腔21。施術者使治療用導管7自導管1的前端突出,而能夠容易地插入肝總動脈105。此時,由於導管1的最前端自腹腔動脈104朝向下側Y1,能夠抑制治療用導管7被誤插入單純朝向上側Y2的左胃動脈106或脾動脈107。之後,施術者將治療用導管7插入至肝總動脈105,而能夠透過治療用導管7釋出栓塞劑或藥液。導管1緩和由於治療用導管7的插入所產生的反作用。進一步,導管1能夠對治療用導管7提供 支撐力以將治療用導管7維持於期望的位置。另外,插入於導管1的醫療裝置,不為治療用導管7亦可。
<第二實施例>
關於第二實施例的導管1,在自患者腕部的動脈被導入至血管內,而朝向肝總動脈105的附近的點上,與第一實施例相異。另外,關於第二實施例的導管1,亦能夠自患者腳部的腳部動脈100被導入致血管內,而朝向肝總動脈105的附近。
關於第二實施例的導管1,如圖5及圖6所示,第二彎曲部27所彎曲的方向,在將導管1目視為自前端側與基底部23的延伸方向X為平行時,為自底端向前端沿逆時鐘方向旋轉。又第三彎曲部29自底端側向前端側相對於第二平面P2朝向基底部23所處的一側彎曲。
管狀體2的外徑以1mm(3Fr)至2.5mm(6Fr)為佳,以1.3mm(4Fr)至1.8mm(5Fr)較佳。管狀體2的有效長度,在自腕部的橈骨動脈插入時,以1000至1800mm為佳,以1100至1800mm較佳,以1000至1500mm更佳。管狀體2能夠根據患者或欲導入的血管等而適當選擇為佳。有效長度為能夠插入血管或鞘管等之內的部位的長度。於本實施例中,有效長度為自耐扭結保護器4的最前端至管狀體2的最前端為止的長度。實施例中的有效長度為1200mm至1250mm。
管狀體2於前端部亦能夠配置有較底端側柔軟的前端片。前端片為由橡膠或彈性體等富有柔軟性的材料所構成。構成管狀體2的層的數目及各層的構成材料,補強體40的有無等,亦能夠沿管狀體2的長度方向為相異。管狀體2能夠具有或不具有補強體40。
或者,管狀體2亦能夠於埋設有補強體40的補強部41的更前端側,具有不設有補強體40的柔軟部42。形狀部24包含有設置有補強體40的前端側補強部43及柔軟部42。前端側補強部43為位於補強部41的前端側的部位。導管1藉由具有柔軟部42,即使在彎曲、彎曲或分支的血管內,亦能夠不傷及血管而移動。柔軟部42的長度,以500mm以下為佳,以10至200mm較佳,以自10mm至50mm為佳,以自11mm至47mm較佳。作為一例,於4Fr的導管1時,柔軟部42的長度為23mm。於5Fr的導管1時,柔軟部42的長度為23mm。
另外,由於其他構造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接著,將關於第二實施例的導管1的使用方法,如圖7所示,以使導管1自左腕動脈101插入血管內而接合至腹腔動脈104的狀況為例以說明。導管1所導入的腕部動脈,為例如遠端橈骨動脈(Distal radial Artery)、一般橈骨動脈(Conventional Radial Artery)、尺骨動脈(Ulnar Artery)、遠猜尺骨動脈(Distal Ulnar Artery)、肱動脈(Brachial Artery)、鼻菸區橈骨動脈(Snuff Box Radial Artery)等。
於手動操作上,施術者將導絲6插入左腕動脈101。接著,施術者使將於管腔21收納有導絲6的導管1,沿著導絲6推進。一般而言,導絲6的前端,比導管1的前端更加先行。因此,導管1的形狀部24藉由管腔21內的導絲6,被變形為接近直線的形狀。
導絲6及導管1,如圖7及圖8的(A)所示,通過左鎖骨下動脈102向主動脈弓110前進。於左鎖骨下動脈102連接主動脈弓110的部位,導管1為了向降主動脈103前進,必須要大幅彎曲。為了對應此狀況,例如施術者能夠暫時使導絲6後退,將導絲6收納於導管1的管腔21。藉此,導管1的形狀部24,復原至原本的立體彎曲形狀。施術者能夠利用形狀部24的彎曲形狀,將導管1的前端自主 動脈弓110朝向降主動脈103前進。也就是說,導管1的最前端部30能夠於與自左鎖骨下動脈102至主動脈弓110的彎曲方向大致為相反的方向彎曲的主動脈弓110,朝向主動脈弓110前方的降主動脈103。接著,施術者推進導管1,如圖8所示,能夠容易地自主動脈弓110推進至降主動脈103。之後,施術者使導絲6自導管1突出。接著,施術者沿導絲6將導管1進一步推進。導管1沿降主動脈103向下側Y1(靠近下肢的一側)移動,到達腹腔動脈104附近。
又本導管1,由於具有容易自左鎖骨下動脈102通過主動脈弓110朝向降主動脈103的形狀部24,亦能夠不插入導絲6。此時,施術者即使不進行X光透視,亦能夠僅憑手的感覺使導管1的前端部移動至降主動脈103。因此,能夠減輕自手部動脈導入的手動操作的缺點之一的被曝劑量。又由於能夠縮短手動操作的時間,因此在能夠減輕患者的負擔的同時,提升醫療經濟性。
另外,自左腕導入導管1時,一般而言係將左腕朝向相對於身體的左方伸出的狀態下進行。但是,本導管1即使在將左腕置於腹部上的狀態,亦能夠自左鎖骨下動脈102通過主動脈弓110而朝向降主動脈103移動。因此,由於施術者能夠在患者身體的右側進行手動操作,而不需要改變導管室的佈置。
管狀體2包含有補強部41及柔軟部42,柔軟部42的長度違約23mm的狀況下,由於導管1的前端部的由補強體40補強的範圍為廣,導管1的前端較容易朝向降主動脈103。因此,於自左腕動脈101而非腳部動脈100插入的導管1中,柔軟部42的長度以為約23mm為有效。另外,自腳部動脈100插入的導管1的狀況下,由於不必自左鎖骨下動脈102朝向降主動脈103插入,因此柔軟部42的長度為例如約150mm,以使導管1的前端部柔軟。相對於此,於自左腕動脈101而非腳部動脈100插入的導管1的狀況下,具有除了容易自左鎖骨下動脈102朝向 降主動脈103的形狀部24,進一步包含有長度約23mm的柔軟部42的具有適當硬度的構造,因此朝向降主動脈103的移動進一步變得容易。
導絲6及導管1到達腹腔動脈104的入口附近後,施術者使導絲6後退,將導絲6收納於導管1的管腔21。藉此,如圖9所示,導管1的形狀部24,復原至原本的立體彎曲形狀。施術者利用形狀部24的彎曲形狀,能夠將導管1的前端插入至腹腔動脈104。
導管1的第一彎曲部25,第一中間部26及第二彎曲部27,沿著立體螺旋而能夠與降主動脈103的血管壁穩定接觸。此時,第一彎曲部25及/或第二彎曲部27,亦能夠變形而使曲線半徑擴大或縮小。又第一中間部26亦能夠彎曲。例如圖10所示,第二彎曲部27具有約10至20mm的彎曲半徑R2,即使急遽彎曲,由於具有補強體40而能夠防止導管1的扭結。導管1的第二彎曲部27,如圖9及10所示,接觸於與降主動脈103的腹腔動脈104的入口為相反側的血管壁接觸,第二中間部28及/或第三彎曲部29接觸於腹腔動脈104的血管壁。第二彎曲部27,接觸於腹腔動脈104的後側(與前側Z相反的一側)的血管壁。藉此,導管1的第二中間部28及/或第三彎曲部29接合於腹腔動脈104。此狀態下,導管1藉由設置有第三彎曲部29,最前端部30朝向與第二彎曲部27相異的方向延伸。因此,導管1的最前端能夠朝向自腹腔動脈104向下側Y1延伸的肝總動脈105延伸。或是能夠容易地朝向自肝總動脈105分支的固有肝動脈(圖中未顯示)推進。也就是說,導管1的最前端部30的前端開口部31,能夠朝向與自降主動脈103向腹腔動脈104的彎曲方向大致為相反方向彎曲的肝總動脈105。第三彎曲部29及/或最前端部30能夠接觸或不接觸肝總動脈105的血管壁。
柔軟部42,與位於補強部41所接觸的降主動脈103相反位置的腹腔動脈104的入口的血管壁接觸。也就是說,補強部41的前端所處的部位,在降主動脈103內,不接觸血管壁而懸浮。另外,由於補強體40沒有設置到第三彎曲部29及最前端部30,因此導管1的前端部為柔軟。因此,沿著導絲6改變導管1的最前端部30的方向,或是使導絲6進出導管1以控制最前端部30的方向為容易。沿形狀部24軸心的長度(沿形狀部24的底端至前端開口部31為止的軸心的長度),為沿前端側補強部43的軸心的長度L1,與沿柔軟部42的軸心的長度L2的合計,以為30至50mm為佳。柔軟部42的長度L2相對於形狀部24的長度(L1+L2)的比率L2/(L1+L2),以為0.36至0.93為佳。
導管1亦能夠自前端開口部31沿著軸心朝向底端方向披覆有潤滑性塗層。潤滑性塗層披覆於例如自前端開口部31沿軸心朝向底端方向400mm為止的範圍。因此,施術者能夠將導管1深深地插入肝總動脈105。構成潤滑性塗層的材料,可列舉例如,例如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3,4-環氧環己基甲基丙烯酸酯、3,4-環氧環己基甲基丙烯酸甲酯、β-甲基縮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酯及烯丙基縮水甘油基醚等含環氧基的單體與N-甲基丙烯醯胺、N,N-二甲基丙烯醯胺及丙烯酰胺等親水性單體的共聚物;由上述親水性單體所構成的(共)聚合物;羥丙基纖維素及羧甲基纖維素等纖維素系高分子物質;多醣類、聚乙烯醇、甲基乙烯基醚-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水溶性聚醯胺、聚(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聚乙二醇、聚丙烯醯胺及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之後,施術者能夠在朝向形狀部24朝向前端部捲繞的方向使導管1的基端部(例如毂5)旋轉。藉此,旋轉力沿著形狀部24的螺旋效率良好地傳達至前端側,如圖11所示,能夠將最前端部30良好地推進至肝總動脈105的深處。藉 此,導管1的形狀部24在良好接合於腹腔動脈104的壁面的狀態下,最前端部30被配置於肝總動脈105。並且,前端開口部31朝向肝總動脈105前方的血管而開口。
之後,自毂5將較導管1長的治療用導管7插入導管1的管腔21。施術者使治療用導管7自導管1的前端突出,而能夠簡單插入至肝總動脈105。此時,由於導管1的最前端部30由於自向下側Y1延伸後朝向肝臟斜上延伸的腹腔動脈104朝向下側Y1,因此能夠抑制治療用導管7被誤插入單純朝向上側Y2的左胃動脈106或脾動脈107。由於此後的手動操作與前述將導管1自腳部動脈100導入的狀況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接著,將關於第二實施例的導管1的使用方法,以如圖12所示,使導管1自右腕動脈111插入血管內而接合至腹腔動脈104的狀況為例以說明。
於手動操作上,施術者將導絲6插入右腕動脈111。接著,施術者將管腔21收納有導絲6的導管1,沿著導絲6推進。一般而言,導絲6的前端,比導管1的前端更加先行。因此,導管1的形狀部24藉由管腔21內的導絲6,被變形為接近直線的形狀。
導絲6及導管1通過頭臂動脈112,前進至主動脈弓110。於頭臂動脈112與主動脈弓110連接的部位,導管1為了向降主動脈103前進,必須要大幅彎曲。為了對應此狀況,例如施術者能夠暫時使導絲6後退,將導絲6收納於導管1的管腔21。藉此,導管1的形狀部24,復原至原本的立體彎曲形狀。施術者能夠利用形狀部24的彎曲形狀,將導管1的前端自主動脈弓110朝向降主動脈103前進。也就是說,導管1的最前端部30能夠於與自頭臂動脈112至主動脈弓110的彎曲方向大致為相反的方向彎曲的主動脈弓110,朝向主動脈弓110前方的降主動 脈103。之後,施術者使導絲6自導管1突出。接著,施術者沿導絲6將導管1推進。藉此,導管1能夠容易地自主動脈弓110朝向降主動脈103前進。導管1沿降主動脈103向下側Y1(較靠下肢的一側)移動,到達腹腔動脈104附近。另外,由於導管1對腹腔動脈104的接合,與將導管1自左腕動脈101導入的狀況幾乎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本導管1對於頭臂動脈-主動脈起始部的高度差為總頸動脈直徑以下的TypeI,及高度差超過其直徑的等倍且在三倍以下的TypeII,能夠極容易地推進導管1。進一步在配置於比總頸動脈-主動脈起始部更為下側Y1的TypeIII的症例的狀況下,亦能夠自頭臂動脈112通過主動脈弓110朝向降主動脈103前進。
一般而言,TypeIII血管的狀況,為進行首先將豬尾式引導導管插入而將導絲6插入降主動脈,沿著導絲6將引導導管交換為能夠與腹腔動脈接合的眼鏡蛇式引導導管的方法。此狀況下,有用於交換引導導管所必須的手動操作時間長,進一步有導管的使用數目增加的問題。對此,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能夠縮短手動操作時間,且減少引導導管的使用數目而減少成本的效果。
如同前述,關於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的導管1,具有自底端至前端為連通的管狀體2,管狀體2包含基底部23及形狀部24,基底部23呈略直線狀,形狀部24連結於基底部23的前端側,形狀部24包含第一彎曲部25、第一中間部26、第二彎曲部27、第二中間部28、第三彎曲部29及最前端部30;第一彎曲部25於基底部23的前端側彎曲;第一中間部26位於第一彎曲部25的前端側;第二彎曲部27於第一中間部26的前端側彎曲;第二中間部28於第一彎曲部25的前端側;第三彎曲部29於第二中間部28的前端側彎曲;最前端部30於第三彎曲部29的前端側而形成有前端開口部31,其中第一彎曲部25及第一中間部26於第一平面P1,第二彎曲部27及第二中間部28於與第一平面P1相異的第二平面P2, 基底部23的自前端側的部位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延長線相對於第一中間部26所形成的角度α1為超過0°且未滿90°,最前端部30的軸心偏離第二中間部28的軸心的延長線。
如同前述構造的導管1,由於基底部23的自前端側的部位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延長線相對於該第一中間部26所形成的角度α1為超過0°且未滿90°,推壓力容易傳達至前端側。又由於最前端部30的軸心偏離第二中間部28的軸心的延長線,因此最前端部30能夠於越過血管的彎折部的前方的血管朝向期望方向前進。藉此,導管1能夠容易地朝向越過血管的彎折部的前方的血管前進。又導管1能夠有效的輔助其他裝置朝向越過血管的彎折部的前方的血管前進。
又第三彎曲部29亦能夠自底端側向前端側偏離第一平面P1的一側彎曲。藉此,導管1能夠於越過血管的彎折部的前方的血管,對於朝向特定的方向的血管,朝向期望的方向前進。又由於第三彎曲部29向偏離第一平面P1的一側彎曲,導管1相較於向接近第一平面P1的一側彎曲的狀況,自導管1底端側的推壓力容易傳導至前端。又當第三彎曲部29向偏離第一平面P1的一側彎曲,則第三彎曲部29容易成為朝向與第二彎曲部27為略相反側彎曲的構造。因此,第二彎曲部27在越過血管的彎折部時,最前端部30能夠朝向與血管的彎折部之彎折方向為略相反側的方向前進。因此,在例如血管的彎折部的前方的血管朝向與彎折部的彎折方向相異的方向彎曲的狀況下,最前端部30對於彎折部前方的血管,能夠朝向適當的方向前進。例如導管1自左腕動脈101導入的狀況下,能夠越過左鎖骨下動脈102與主動脈弓110之間的彎折部,向其前方的大致相反方向彎曲的同時朝向向下的降主動脈103。又例如導管1能夠容易地越過降主動脈103與分支(例如腹腔動脈104)之間的彎折部,到達其前方的向大致相反方向彎曲 的血管(例如肝總動脈105)。另外,例如血管的彎折部前方的血管,相對於彎折部的彎折方向的彎曲方向,並無特別限定。因此,血管的彎折部前方的血管,即使為朝向與彎折部的彎折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彎曲,本導管1亦能夠於彎折部前方的血管朝向期望的方向。
又第三彎曲部29亦能夠自底端側向前端側相對於第二平面P2朝向基底部23所處的一側彎曲。藉此,第一彎曲部25、第一中間部26及第二彎曲部27,在於血管內沿立體螺旋狀變形的情況下,藉由第三彎曲部29而被賦予方向的最前端部30,對於朝向指定的方向的血管,能夠朝向期望的方向前進。
又第三彎曲部29亦能夠自底端側向前端側相對於第二平面P2朝向基底部23所處的一側之相反側彎曲。藉此,第一彎曲部25、第一中間部26及第二彎曲部27,在於血管內沿立體螺旋狀變形的情況下,藉由第三彎曲部29而被賦予方向的最前端部30,對於朝向指定的方向的血管,能夠朝向期望的方向前進。
又第二彎曲部27所彎曲的方向,在將導管1目視為自前端側與基底部23的延伸方向X為平行時,亦能夠為自底端向前端沿逆時鐘方向旋轉。藉此,導管1,能夠利用第二彎曲部27的逆時鐘方向的彎曲,越過血管的彎折部。進一步,施術者能夠藉由於導管1的基底部使旋轉力作用至第二彎曲部27朝向前端側彎曲的方向(逆時鐘方向),將旋轉力有效率地傳達至導管1的形狀部24。並且,藉由導管1的立體的形狀部24的旋轉,導管1能夠簡單地越過血管的彎折部。
又第二彎曲部27所彎曲的方向,在將導管1目視為自前端側與基底部23的延伸方向X為平行時,亦能夠為自底端向前端沿順時鐘方向旋轉。藉此,導管1,能夠利用第二彎曲部27的順時鐘方向的彎曲,越過血管的彎折部。進一 步,施術者能夠藉由於導管1的基底部使旋轉力作用至第二彎曲部27朝向前端側彎曲的方向(順時鐘方向),將旋轉力有效率地傳達至導管1的形狀部24。並且,藉由導管1的立體的形狀部24的旋轉,導管1能夠簡單地越過血管的彎折部。
又第二彎曲部27的最小曲線半徑R2亦能夠小於第一彎曲部25的最小曲線半徑R1,第三彎曲部29的最小曲線半徑R3亦能夠小於第二彎曲部27的最小曲線半徑R2。因此,使導管1自左鎖骨下動脈102沿降主動脈103前進的狀況下,第一彎曲部25接觸左鎖骨下動脈102的上側,第二彎曲部27於降主動脈側且接觸於胸側的主動脈弓110血管壁。由於形狀部24整體為穩定的狀態且第三彎曲部29懸浮於大動脈內的狀態下,朝向降主動脈103且朝向背側,即使沒有導絲6亦能夠容易地使導管1向降主動脈103前進。
另外,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的實施例,於本案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據本發明之發明精神進行各種修改。例如能夠依據血管的內徑而使導管1為不同大小。或是能夠使柔軟部42的樹脂硬度自前端朝向底端階段性的硬化,或是改變補強體的厚度或節距或是二者的組合。
又導管1所接合的血管,並不限定於腹腔動脈104。例如,導管1所接合的血管亦能夠為腸繫膜上動脈、腸繫膜下動脈、腎動脈、腰動脈、脾動脈、左胃動脈、睾丸動脈、總髂動脈、內髂動脈、攝護腺動脈、子宮動脈、外髂動脈及冠狀動脈等。又導管1亦能夠用於導引插入頸動脈的裝置。導管1能夠良好地通過右鎖骨下動脈與右總頸動脈之間的大幅彎折的血管。
又導管1亦能夠為插入有內側導管而使用的外側引導導管。另外,內側導管為直線狀。又導管1亦能夠為插入至外側引導導管的內側導管或擴張器。又內側導管亦能夠具有柔軟的前端部及堅硬的基底部。.
另外,本申請為基於2019年9月30日提出的日本特許出願2019-179471號,引用其所揭示的內容而整體併入。
1:導管
2:管狀體
21:管腔
23:基底部
24:形狀部
31:前端開口部
5:毂

Claims (7)

  1. 一種導管,具有自底端至前端為連通的管狀體,該管狀體包含一基底部及一形狀部,該基底部大致呈直線狀,該形狀部連結於該基底部的前端側,該形狀部包含一第一彎曲部、一第一中間部、一第二彎曲部、一第二中間部、一第三彎曲部及一最前端部;該第一彎曲部於該基底部的前端側彎曲;該第一中間部於該第一彎曲部的前端側;該第二彎曲部於該第一中間部的前端側彎曲;該第二中間部於該第一彎曲部的前端側;該第三彎曲部於該第二中間部的前端側彎曲;該最前端部位於該第三彎曲部的前端側而形成有一前端開口部,其中該第一彎曲部及該第一中間部位於一第一平面,該第二彎曲部及該第二中間部位於與該第一平面相異的一第二平面,該基底部的自前端側的部位向前端方向延伸的延長線相對於該第一中間部所形成的角度為超過0°且未滿90°,該最前端部的軸心偏離該第二中間部的軸心的延長線。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導管,其中該第三彎曲部自底端側向前端側偏離該第一平面的一側彎曲。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導管,其中該第三彎曲部自底端側向前端側相對於該第二平面朝向該基底部所處的一側彎曲。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導管,其中該第三彎曲部自底端側向前端側相對於該第二平面朝向該基底部所處的一側之相反側彎曲。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導管,其中該第二彎曲部所彎曲的方向,在將該導管目視為自前端側與該基底部的延伸方向為平行時,為自底端向前端沿逆時鐘方向旋轉。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導管,其中該第二彎曲部所彎曲的方向,在將該導管目視為自前端側與該基底部的延伸方向為平行時,為自底端向前端沿順時鐘方向旋轉。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導管,其中該第二彎曲部的最小曲線半徑小於該第一彎曲部的最小曲線半徑,該第三彎曲部的最小曲線半徑小於該第二彎曲部的最小曲線半徑。
TW109132535A 2019-09-30 2020-09-21 導管 TWI7461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9471 2019-09-30
JPJP2019-179471 2019-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2057A TW202122057A (zh) 2021-06-16
TWI746179B true TWI746179B (zh) 2021-11-11

Family

ID=75337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2535A TWI746179B (zh) 2019-09-30 2020-09-21 導管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03070A1 (zh)
EP (1) EP4026582A4 (zh)
JP (1) JPWO2021065364A1 (zh)
CN (1) CN113993570B (zh)
TW (1) TWI746179B (zh)
WO (1) WO20210653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5495A1 (en) * 2022-03-15 2023-09-21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atheter
CN114931696A (zh) * 2022-05-19 2022-08-23 南京脉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桡动脉通路神经介入导管
WO2024014206A1 (ja) * 2022-07-14 2024-01-18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ガイディングシース
WO2024039381A1 (en) * 2022-08-19 2024-02-22 Neovasc Medical Ltd. Guide catheter for flow modifying device
WO2024070960A1 (ja) * 2022-09-30 2024-04-04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治療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851C (zh) * 1996-09-12 2004-12-22 爱德华兹生命科学公司 血管内的输送导管
CN111714754A (zh) * 2019-03-19 2020-09-29 泰尔茂株式会社 导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69464A (en) 1977-12-16 1979-10-02 Cordis Corporation Catheter for selective catheterization of aortic branches
US5445625A (en) * 1991-01-23 1995-08-29 Voda; Jan Angioplasty guide catheter
US7867218B1 (en) * 2004-02-24 2011-01-11 Voda Heart Technology, Llc Steerable catheter for right coronary artery
EP3175808B1 (en) * 2010-04-26 2019-08-21 Medtronic Ardian Luxembourg S.à.r.l. Catheter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or renal neuromodulation
JP2013056092A (ja) * 2011-09-09 2013-03-28 Asahi Intecc Co Ltd カテーテル
JP3173720U (ja) * 2011-12-06 2012-02-16 株式会社グツドマン カテーテル
JP6050045B2 (ja) * 2012-07-20 2016-12-21 テルモ株式会社 冠動脈用カテーテル
JP2014030672A (ja) * 2012-08-06 2014-02-20 Asahi Intecc Co Ltd カテーテル
JP2015029652A (ja) * 2013-08-01 2015-02-16 テルモ株式会社 腎動脈用ガイディング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7047544B2 (ja) 2018-03-30 2022-04-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表示方法、表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851C (zh) * 1996-09-12 2004-12-22 爱德华兹生命科学公司 血管内的输送导管
CN111714754A (zh) * 2019-03-19 2020-09-29 泰尔茂株式会社 导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3570A (zh) 2022-01-28
CN113993570B (zh) 2023-08-29
EP4026582A1 (en) 2022-07-13
US20220203070A1 (en) 2022-06-30
JPWO2021065364A1 (zh) 2021-04-08
WO2021065364A1 (ja) 2021-04-08
TW202122057A (zh) 2021-06-16
EP4026582A4 (en) 2022-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6179B (zh) 導管
JP5300734B2 (ja) カテーテル
JP2004357805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EP2687254A1 (en) Coronary artery catheter
US20070149927A1 (en) Catheter assembly
JP2006115949A (ja) 薬液注入装置
US11779729B2 (en) Catheter and method of engaging catheter
JP2009273640A (ja) ガイディングカテーテル
JP2009022432A (ja) ガイディングカテーテル
JP6031087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US11590316B2 (en) Catheter and method of engaging catheter
WO2018092387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7438142B2 (ja) カテーテル
JP2009273641A (ja) ガイディングカテーテル
JP2005000553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US20230001139A1 (en) Catheter and catheter assembly
WO2022030046A1 (ja)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カテーテルの係合方法
JP6754270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21246030A1 (ja)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治療方法
WO2023175495A1 (en) Catheter
WO2022158417A1 (ja) カテーテル
JP6754271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2023116319A (ja) カテーテル
WO2018074074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H07178181A (ja) カテーテルイントロデュー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