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4754A - 导管 - Google Patents

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4754A
CN111714754A CN202010104894.4A CN202010104894A CN111714754A CN 111714754 A CN111714754 A CN 111714754A CN 202010104894 A CN202010104894 A CN 202010104894A CN 111714754 A CN111714754 A CN 1117147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t
bent portion
bending
catheter
curv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48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14754B (zh
Inventor
冈村辽
安永光辉
马塞洛·吉马良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14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4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14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47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4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pre-formed, e.g. specially adapted to fit with the anatomy of body chann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A61M25/0052Localized reinforcement, e.g. where only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atheter is reinforced, for rapid exchange guidewire po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1Tip steering devices having flexible regions as a result of using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10/00Anatomical parts of the body
    • A61M2210/10Trunk
    • A61M2210/1042Alimentary tract
    • A61M2210/1071Liver; Hepa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4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regions for increasing flexibi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8Strength or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操作性优异的导管。导管(1)为从患者的手臂导入的肝动脉用的导管,具有:第一折曲部(25);与第一折曲部(25)相比配置于前端侧且向第一折曲部(25)的相同侧弯曲的第二折曲部(26);与第二折曲部(26)相比配置于前端侧且向第二折曲部(26)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三折曲部(27);和与第三折曲部(27)相比配置于前端侧的最前端部(28),第一折曲部(25)的最小曲率半径(R1)比第二折曲部(26)的最小曲率半径(R2)大,当第二折曲部(26)与腹腔动脉(104)的血管壁接触而配置时,最前端部(28)朝向肝总动脉(105),第一折曲部(25)接触于与腹腔动脉(104)为相反侧的大动脉壁。

Description

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生物体管腔内插入的导管。
背景技术
目前正在采用介入手术,介入手术是通过从开在皮肤上的孔插入至血管的长尺寸导管来进行心脏、血管、肝脏、脑、消化器、泌尿器等病变部的治疗。
近年来广泛采用如下手术,其使用TRI(Trans Radial Intervention;经桡动脉介入),将导管从手腕的桡骨动脉插入来进行治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从手臂的动脉导入导管具有减轻患者的身体负担,提早出院等的效果。
在病变部位于肝脏的情况下,有时通过插入直到肝动脉附近的治疗用导管来进行向病变部供给塞栓剂和药物的治疗。在进行这种治疗时,优选使用引导用导管,使得治疗用导管能够在目的位置充分发挥功能。引导用导管能够以缓和因治疗用导管的插入而产生的副作用,且将治疗用导管保持于希望位置的方式对治疗用导管给予辅助力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公开第2015/146408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从手臂的动脉导入的肝动脉用的引导用导管有时利用例如冠状动脉用的引导用导管等。但是,冠状动脉和肝动脉的形状不同,由此操作困难。另外,在利用于肝动脉以外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操作性优异的导管。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管为从患者的手臂导入的肝动脉用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具有从基端连通直到前端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和以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折曲的方式赋形的形状部,所述形状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一角的第一折曲部;与所述第一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二角且向所述第一折曲部的相同侧弯曲的第二折曲部;与所述第二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三角且向所述第二折曲部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三折曲部;和与所述第三折曲部相比配置于前端侧的最前端部,所述第一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二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大,当所述第二折曲部与腹腔动脉的血管壁接触而配置时,所述最前端部朝向肝总动脉,所述第一折曲部接触于与腹腔动脉为相反侧的大动脉壁。
发明效果
上述构成的导管中,第一折曲部与大动脉接触,第二折曲部与腹腔动脉接触,第三折曲部向第二折曲部的相反侧弯曲,由此最前端部容易朝向肝总动脉。因此,手术师容易将导管作为引导件而将其他医疗设备向肝总动脉插入。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为导管,其特征在于,具有从基端连通直到前端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和以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折曲的方式赋形的形状部,所述形状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一角的第一折曲部;与所述第一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二角且向所述第一折曲部的相同侧弯曲的第二折曲部;与所述第二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三角且向所述第二折曲部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三折曲部;和与所述第三折曲部相比配置于前端侧的最前端部,所述第一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二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大,将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线穿过的轴设为第一轴,将从所述最前端部穿过的轴设为第四轴,将从所述第二折曲部中曲率半径最小的第二折曲点、和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的第一中间点穿过的轴设为第五轴,所述第五轴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所成的第一倾斜角为34~63°,处于所述第二折曲部中具有最小曲率半径的角度范围内的第二倾斜角为38~73°,所述第三角大于0°并为90°以下,所述第四轴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所成的第三倾斜角为80~150°。
上述构成的导管中,第一折曲部与下行大动脉接触,第二折曲部与腹腔动脉卡合,由此最前端部容易朝向肝总动脉。因此,手术师容易将导管作为引导件而将其他医疗设备向肝总动脉插入。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另一其他方式为从患者的手臂导入的肝动脉用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具有:从基端连通直到前端的管状体;和形成有与所述管状体的腔室连通的通路的管座,所述管状体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和以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折曲的方式赋形的形状部,所述形状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一角的第一折曲部;与所述第一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二角且向所述第一折曲部的相同侧弯曲的第二折曲部;与所述第二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三角且向所述第二折曲部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三折曲部;和与所述第三折曲部相比配置于前端侧的最前端部,将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线穿过的轴设为第一轴,将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的部位设为第一中间点,将处于所述第一折曲部与所述第二折曲部之间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设为第二中间点,将处于所述第二折曲部与所述第三折曲部之间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设为第三中间点,将所述第二折曲部中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设为第二折曲点,将所述第二中间点与所述第二折曲点连结的直线从所述第二中间点趋向所述第二折曲点的方向是从所述主体部远离的方向,且是在所述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从所述管座远离的方向。
上述构成的导管能够抑制误入目的之外的血管。
也可以为,所述第一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为10~80mm,所述第二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为大约3~9mm。由此,通过第一折曲部的折曲而使导管的前端侧朝向腹腔动脉,能够使比第一折曲部更急剧地弯曲的第二折曲部与腹腔动脉恰当地接触。
也可以为,所述第三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为大约1~9mm。由此,通过第一折曲部的折曲而使导管的前端侧朝向腹腔动脉,能够使比第一折曲部更急剧地弯曲的第二折曲部与腹腔动脉恰当地接触。而且,通过朝向第二折曲部的相反方向并比第一折曲部更急剧地弯曲的第三折曲部,而在比下行大动脉细的腹腔动脉内,使最前端部易于朝向肝总动脉。
也可以为,所述第三角大于0°并为90°以下。由此,第三折曲部通过第二折曲部与腹腔动脉接触而向第二折曲部的相反方向以具有第三角的方式折曲,通过该第三折曲部而使最前端部易于朝向肝总动脉。因此,导管能够将其他医疗设备向肝总动脉容易地引导。
也可以为,将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线穿过的轴设为第一轴,将从所述第二折曲部中曲率半径最小的第二折曲点和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的第一中间点穿过的轴设为第五轴,所述第五轴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所成的第一倾斜角为34~63°,处于所述第二折曲部中具有最小曲率半径的角度范围内的第二倾斜角为38~73°。由此,能够在使第一折曲部接触至与大动脉的腹腔动脉为相反侧的血管壁的状态下,使第二折曲部与腹腔动脉恰当且容易地接触。
也可以为,所述第五轴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所成的第一倾斜角为大约46°,处于所述第二折曲部中具有最小曲率半径的角度范围内的第二倾斜角为大约73°。由此,能够在使第一折曲部接触至与大动脉的腹腔动脉为相反侧的血管壁的状态下,使第二折曲部与腹腔动脉恰当地接触。
也可以为,所述最前端部的长度为0.1~50mm。由此,最前端部具有恰当的长度,能够朝向肝总动脉。因此,导管能够将其他医疗设备通过最前端部向肝总动脉容易地引导。
也可以为,所述导管的有效长度为1000~1500mm。由此,导管能够从手臂的动脉到达至腹腔动脉。
也可以为,在将所述管状体由两个支点支承、并将两个所述支点的中心位置由推压件从相反侧推入的三点弯曲试验中,支点间距离为25.4mm,各支点的支点宽度为4.0mm,各支点的曲率半径为2.0mm,推压件宽度为1.0mm,推压件的曲率半径为0.5mm,基于推压件的推入量为2mm,在25℃的空气中,作用于所述推压件的推入载荷在所述管状体的至少一部分中为20~250gf。管状体若过硬,则难以向目的位置插入,并且难以向规定的部位卡合。管状体若过软,则即使向规定的部位卡合,卡合也容易脱离。通过使载荷为恰当的,导管容易插入且能够恰当卡合。
也可以为,所述形状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弯曲弹性率为2~25MPa。管状体若过硬,则难以向目的位置插入,并且难以向规定的部位卡合(engage)。管状体若过软,则即使向规定的部位卡合,卡合也容易脱离。通过使弯曲弹性率为恰当的,导管容易插入且能够恰当卡合。
也可以为,弯曲物性沿着所述管状体的长轴变化的部分处于所述形状部。由此,形状部能够设定为了向规定的部位卡合所希望的弯曲物性。
也可以为,弯曲物性沿着所述管状体的长轴变化的部分处于所述主体部。由此,主体部能够设定为了向规定的部位插入所希望的弯曲物性。
也可以为,所述管状体在前端侧具有柔软部,该柔软部具有比基端侧柔软的弯曲特性,所述柔软部的长度为500mm以下。由此,导管能够降低所接触的血管的损伤。
也可以为,所述管状体的外径为1~2.5mm。由此,导管能够从手臂的动脉导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血管内的导管的配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部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三点弯曲试验机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将导管向下行大动脉插入后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将导管向腹腔动脉插入后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导管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导管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导管
2 管状体
5 治疗用导管
21 腔室
23 主体部
24 形状部
25 第一折曲部
26 第二折曲部
27 第三折曲部
28 最前端部
100 桡骨动脉
101 锁骨下动脉
102 大动脉弧
103 下行大动脉
104 腹腔动脉
105 肝总动脉
106 胃左动脉
107 脾动脉
R1 第一最小曲率半径
R2 第二最小曲率半径
R3 第三最小曲率半径
A 第一轴
B 第二轴
C 第三轴
D 第四轴
F 第五轴
θ4 第一角
θ5 第二角
θ3 第三角
θ1 第一倾斜角
θ2 第二倾斜角
θ6 第三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附图的尺寸有时会被夸张而不同于实际尺寸。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针对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通过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向管腔插入的一侧称为“前端侧(distal side)”,将操作的手边侧称为“基端侧(proximal side)”。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是用于到达至肝总动脉105的导管。导管1从患者的手臂的动脉100(例如桡骨动脉)导入至血管内,趋向肝动脉的附近。导管1可以为所谓的引导用导管、血管造影导管、导丝辅助导管或者微导管。另外,导管1也可以为引导用导管和如下微导管的组合,该微导管插入至引导用导管的内管且比引导用导管长。
导管1具有管状体2(tubular body)、配置于管状体2的基端侧的管座3(hub)、和防扭转保护件4(Anti-kink protector)。
如图1、图2所示,管状体2为长尺寸并具有挠性。管状体2在其大致中心部形成有从基端(proximal end)延伸直到前端(distal end)的腔室21。
管座3形成有与腔室21连通的通路。管座3例如能够使用于将导丝6和治疗用导管5等插入或拔出。另外,管座3能够使用于注入X线造影剂、药液、生理食盐水等各种液体。
防扭转保护件4由弹性材料形成。防扭转保护件4将管状体2和管座3连结的部分覆盖。由此,防扭转保护件4防止在该部分附近的管状体2的折曲或扭转。
详细说明管状体2。管状体2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23、和被赋形的形状部24。形状部24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弯曲。形状部24具有第一折曲部25、第二折曲部26、第三折曲部27、和最前端部28。第一折曲部25从位于主体部23的前端的第一中间点P1向前端方向延伸,同时在平面内弯曲。第二折曲部26从位于第一折曲部25的前端的第二中间点P2向前端方向延伸,同时在平面内向第一折曲部25的相同方向弯曲。第二中间点P2是第一折曲部25与第二折曲部26之间的、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在第一折曲部25与第二折曲部26之间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沿着管状体2的中心线具有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第二中间点P2例如能够定义为沿着该范围中心线的中央。第三折曲部27从位于第二折曲部26的前端的第三中间点P3向前端方向延伸,同时在平面内向第二折曲部26的相反方向弯曲。第三中间点P3是第二折曲部26与第三折曲部27之间的、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在第二折曲部26与第三折曲部27之间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沿着管状体2的中心线具有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第三中间点P3例如能够定义为沿着该范围中心线的中央。最前端部28从位于第三折曲部27的前端的第四中间点P4向前端方向直线地延伸。第四中间点P4位于大致直线状的最前端部28的基端。此外,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弯曲是指,除了在同一平面内弯曲之外,还包括导管1的前端部以能够在实用中发挥同一效果的程度稍微从平面突出的情况。
将从主体部23的中心线穿过的轴设为第一轴A。将第二中间点P2中的管状体2的中心线的切线或直线设为第二轴B。将第三中间点P3中的管状体2的中心线的切线设为第三轴C。将从最前端部28的中心线穿过的轴设为第四轴D。
将第二轴B相对于第一轴A在前端侧所成的角度设为第一角θ4。第一角θ4是第一折曲部25中的、管状体2的中心线的方向的变化量。即,第一折曲部25规定第一角θ4。第一折曲部25的曲率半径可以在第一折曲部25中为固定,但也可以变化。第一折曲部25中,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最急地折曲的部位)的第一最小曲率半径R1优选为10~80mm,更优选为15~60mm,还优选为20~55mm。在图2的例中,第一最小曲率半径R1为30mm。第一角θ4优选为10~120°,更优选为45~90°,还优选为60~80°。在图2的例中,第一角θ4为70°。
将第三轴C相对于第二轴B在前端侧所成的角度定义为第二角θ5。第二角θ5是第二折曲部26中的、管状体2的中心线的方向的变化量。即,第二折曲部26规定第二角θ5。第二折曲部26的曲率半径可以在第二折曲部26中为固定,但也可以变化。第二折曲部26中,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最急地折曲的部位)的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优选为3~9mm,更优选为4~8mm,还优选为4~6mm。在图2的例中,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为5mm。第二角θ5优选为10~170°,更优选为55~100°,还优选为70~90°。在图2的例中,第二角θ5为80°。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比第一最小曲率半径R1小。
将第四轴D相对于第三轴C在前端侧所成的角度定义为第三角θ3。第三角θ3是第三折曲部27中的、管状体2的中心线的方向的变化量。即,第三折曲部27规定第三角θ3。第三折曲部27的曲率半径可以在第三折曲部27中为固定,但也可以变化。第三折曲部27中,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最急地折曲的部位)的第三最小曲率半径R3优选为1~9mm,更优选为2~8mm,还优选为4~7mm。在图2的例中,第三最小曲率半径R3为5mm。第三角θ3优选为大于0°并为90°以下,更优选为20~70°,还优选为30~60°。在图2的例中,第三角θ3为45°。
将第一轴A与第二轴B的交点定义为第一交点E1,将第二轴B与第三轴C的交点定义为第二交点E2,将第三轴C与第四轴D的交点定义为第三交点E3。
第一交点E1与第二交点E2之间的距离L1优选为5~100mm,更优选为20~60mm,还优选为30~50mm。在图2的例中,距离L1为34mm。
第二交点E2与第三交点E3之间的距离L2优选为1~80mm,更优选为5~50mm,还优选为10~20mm。在图2的例中,距离L2为12mm。
第三交点E3与最前端部28的最前端之间的距离L3优选为0.1~60mm,更优选为1~40mm,还优选为2~30mm。在图2的例中,距离L3为3.5mm。
沿着最前端部28的中心线的长度L4优选为0.1~50mm,更优选为0.5~30mm,还优选为1~20mm。在图2的例中,长度L4为1.4mm。
将第二折曲部26中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最急地折曲的部位)定义为第二折曲点P5。在第二折曲部26中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沿着管状体2的中心线具有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第二折曲点P5例如能够定义为沿着该范围中心线的中央。将从第二折曲点P5、和位于主体部23的前端的第一中间点P1穿过的轴定义为第五轴F。将第五轴F相对于第一轴A在前端侧所成的角定义为第一倾斜角θ1。第一倾斜角优选为10~110°,更优选为34~63°,还优选为40~50°。在图2的例中,第一倾斜角为46°。第一倾斜角越大,管状体2的弯曲变得越大。
第二倾斜角θ2是在第二折曲部26中具有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的角度范围。即,第二折曲部26在第二倾斜角θ2的范围内具有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第二倾斜角θ2优选为5~120°,更优选为10~90°,还优选为38~73°。在图2的例中,第二倾斜角θ2为73°。
将第四轴D相对于第一轴A在前端侧所成的角度定义为第三倾斜角θ6。第三倾斜角θ6是最前端部28相对于主体部23所成的角度。第三倾斜角θ6优选为0~240°以下,更优选为80~150°,还优选为90~120°。在图2的例中,第三倾斜角θ6为105°。
或者,第二中间点P2的曲率半径只要为40mm以上即可,更优选为50mm以上,还优选为,第二中间点P2也可以为大致直线。而且,将第二中间点P2与第二折曲点P5连结的直线G从第二中间点P2趋向第二折曲点P5的方向是从主体部23远离的方向,且是在主体部23的延伸方向上从管座3远离的方向。换言之,由第二中间点P2、直线G与第一中心轴A的交点E4、以及第一中间点P1所形成的角度θ7为钝角。在该情况下,导管1能够抑制向胃左动脉106或脾动脉107的误入。
管状体2在从基端向前端方向直到规定位置的范围内埋设有加强体。加强体是将多根线材编织(braid)为管状而形成的。加强体的最前端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配置于形状部24或主体部23。例如,在导管1的外径为4Fr的情况下,导管1若没有加强体则难以保持形状,由此,加强体的最前端可以配置于形状部24(例如第一折曲部25)。另外,在导管1的外径为5Fr的情况下,导管1即使没有加强体也易于保持形状,由此加强体的最前端可以配置于主体部23。
管状体2的外径优选为1mm(3Fr)~2.5mm(6Fr),更优选为1.3mm(4Fr)~1.8mm(5Fr)。管状体2的有效长度优选为800~1800mm,更优选为1000~1800mm,还优选为1000~1500mm,还优选为根据体格、或者依照用于从远位桡骨动脉或鼻烟窝桡骨动脉插入的理由,从1100mm、1200mm、1250mm、1300mm中选择。管状体2优选根据患者、或导入的血管等适当选择。例如,在导管1从小体格的女性的上手臂动脉导入的情况下,管状体2的有效长度优选为比较短。在导管1从大体格的男性的远位桡骨动脉导入的情况下,管状体2的有效长度优选为比较长。有效长度是能够向血管或鞘等内插入的部位的长度。本实施方式中,有效长度是从防扭转保护件4的最前端直到管状体2的最前端的长度。
管状体2在与埋设有加强体的加强部相比靠前端侧,具有没有设置加强体的柔软部。导管1通过具有柔软部,即使在弯曲、折曲、或分支的血管内,也能够不损伤血管地移动。柔软部的长度优选为500mm以下,更优选为10~200mm。作为一例,导管1为4Fr的情况下,柔软部的长度为20mm。导管1为5Fr的情况下,柔软部的长度为150mm。柔软部具有比加强部低的弯曲特性。弯曲特性能够为弯曲弹性率、或基于三点弯曲试验的载荷和应力的实测值等。管状体2的至少一部分的弯曲弹性率优选为2~25MPa,更优选为4~20MPa,还优选为7~13MPa,还优选为9~10MPa。加强部的基于三点弯曲试验的载荷优选为20~250gf,更优选为40~120gf。导管1的外径为4Fr的情况下,弯曲特性(载荷)优选为40gf以上。导管1的外径为5Fr的情况下,弯曲特性(载荷)优选为80gf以上。
图3表示基于三点弯曲试验的弯曲特性的计测例。作为计测条件,例如室温为25℃,支承台71的支点间距离S为25.4mm(1英寸),从相反侧对支点间的中心位置进行推压的推压件72的试验速度为5mm/min,推压件72的推入量T为2mm。推压件宽度W1为1.0mm,推压件的曲率半径r1为0.5mm。支承台71的各支点73的支点宽度W2为4.0mm,各支点73的曲率半径r2为0.5mm。能够将该条件下计测的推入载荷作为弯曲特性来利用。
柔软部的长度优选为500mm以下,更优选为10~200mm。作为一例,在导管1的外径为4Fr的情况下,柔软部的长度为20mm。在导管1的外径为5Fr的情况下,柔软部的长度为150mm。
管状体2也可以在前端部配置有比基端侧柔软的前端片。前端片由橡胶材料等柔软性优异的材料构成。
构成管状体2的层的数量和各层的构成材料、有无加强体等可以沿着管状体2的长边方向而不同。
管状体2的构成材料例如能够举出乙烯类、聚烯烃类、聚氨酯类、聚酯类、聚酰胺类、聚丁二烯类、反式聚异丙烯类、氟橡胶类、氯化聚酯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聚醚酮、聚酰亚胺类等,并能够使用将这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材料(聚合物、聚合混合物、层叠体等)。在管状体2的内周面上,也可以配置低摩擦材料,使得易于将导丝6和其他导管等插入至腔室21内。低摩擦材料例如为聚四氟乙烯(PTFE)等氟树脂材料。管状体2可以包括X线造影性的材料。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的使用方法。
如图1所示,导管1从手臂的动脉100向血管内插入,与腹腔动脉104(Celiacartery)卡合(engage)。导管1所导入的手臂的动脉100例如为远位桡骨动脉(Distalradial Artery)、通常的桡骨动脉(Conventional Radial Artery)、尺骨动脉(UlnarArtery)、远位尺骨动脉(Distal Ulnar Artery)、上手臂动脉(Brachial Artery)、鼻烟窝-桡骨动脉(Snuff Box Radial Artery)等。在此,以将导管1插入至左臂的动脉的情况为例来说明。此外,导管1也可以从右臂的动脉插入。
手术中,手术师将导丝6向手臂的动脉100插入。接下来,手术师使在腔室21内收容有导丝6的导管1沿着导丝6推进。通常,导丝6的前端先行于导管1的前端。因此,导管1的形状部24通过腔室21内的导丝6而变形为接近直线的形状。
如图4所示,导丝6以及导管1通过锁骨下动脉101,向大动脉弧102前进。在锁骨下动脉101与大动脉弧102相连的部位中,导管1为了趋向下行大动脉103而需要大幅弯曲。为了与此对应,例如,手术师能够暂且使导丝6后退,将导丝6收容于导管1的腔室21。由此,导管1的形状部24恢复至原本的折曲的形状。手术师能够利用形状部24的折曲,使导管1的前端从大动脉弧102向着下行大动脉103前进。然后,手术师使导丝6从导管1突出。由此,导丝6能够向下行大动脉103容易地前进。接着,手术师沿着导丝6推进导管1。由此,导管1能够从大动脉弧102向下行大动脉103容易地前进。导管1在下行大动脉103内向下侧X(接近下肢的一侧)移动,到达至腹腔动脉104的附近。
当导丝6以及导管1到达至腹腔动脉104的入口附近之后,手术师使导丝6后退,将导丝6收容于导管1的腔室21。由此,如图5所示,导管1的形状部24恢复为原本的折曲的形状。手术师能够利用形状部24的折曲而将导管1的前端插入至腹腔动脉104。腹腔动脉104从下行大动脉103大概向前侧Z(腹侧)延伸。从腹腔动脉104分支有肝总动脉105、胃左动脉106以及脾动脉107。肝总动脉105大概从腹腔动脉104向下侧X(接近下肢的一侧)延伸。胃左动脉106以及脾动脉107大概从腹腔动脉104向上侧Y(接近头部的一侧)延伸。导管1的第二折曲部26与腹腔动脉104的血管壁接触,第一折曲部25接触至下行大动脉103的与腹腔动脉104的入口为相反侧的血管壁。第二折曲部26与腹腔动脉104的、下侧X的血管壁接触。由此,导管1的第二折曲部26与腹腔动脉104卡合。在该状态下,第三折曲部27向与第一折曲部25以及第二折曲部26相反的一侧折曲。因此,导管1的最前端易于朝向从腹腔动脉104向下侧X延伸的肝总动脉105。第三折曲部27及/或最前端部28可以与肝总动脉105的血管壁接触,但也可以不接触。
然后,从管座3向导管1的腔室21插入比导管1长的治疗用导管5。手术师使治疗用导管5从导管1的前端突出,能够向肝总动脉105容易地插入。此时,导管1的最前端从腹腔动脉104朝向下侧X,由此能够抑制治疗用导管5误插入至朝向上侧Y的胃左动脉106和脾动脉107。然后,手术师将治疗用导管5向肝总动脉105插入,并能够经由治疗用导管5而投放塞栓剂或药液。导管1缓和因治疗用导管5的插入所产生的副作用。而且,导管1能够以将治疗用导管5保持于所希望的位置的方式对治疗用导管5施加辅助力量。此外,插入导管1的医疗设备可以不是治疗用导管5。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制作了外径为4Fr的实施例1和外径为5Fr的实施例2的导管。验证将各导管从左右的桡骨动脉插入并从锁骨下动脉向下行大动脉的插入性、和向腹腔动脉的插入性。表1表示其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2388217100000141
该结果为,外径为4Fr的实施例1在从左桡骨动脉导入并向下行大动脉103插入时、和向腹腔动脉插入时均能够顺畅地插入。
实施例1在从右桡骨动脉导入并向下行大动脉插入时多少有些困难性,但能够无问题地插入。另外,实施例1在从右桡骨动脉导入并向腹腔动脉插入时,顺畅地插入。
外径为5Fr的实施例2在从左桡骨动脉导入并向下行大动脉插入时、和向腹腔动脉插入时均能够顺畅地插入。实施例2在从右桡骨动脉导入并向下行大动脉插入时、和向腹腔动脉插入时均能够顺畅地插入。
此外,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导管1能够在上述的各种角度、尺寸等范围内适当设计。例如,如图6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第一倾斜角θ1可以比图2所示的例更大。第一变形例中,第一倾斜角θ1为63°,第二倾斜角θ2为67°,第三倾斜角θ6为150°,第一最小曲率半径R1为20mm,第一角θ4为90°,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为4mm,第二角θ5为100°,第三最小曲率半径R3为6mm,第三角θ3为40°,距离L1为46mm,距离L2为17mm,距离L3为5mm,长度L4为2.9mm。在臂头动脉-大动脉起始部从左总颈动脉-大动脉起始部配置于下侧(下肢侧)的类型III症例的情况下,第一变形例的导管1容易从锁骨下动脉向着下行大动脉前进。而且,第一变形例的导管1在腹腔动脉朝向上侧(心脏侧)的情况下易于配置于腹腔动脉。
另外,如图7所示的第二变形例那样,第一倾斜角θ1比图2所示的例更小。第二变形例中,第一倾斜角θ1为34°,第二倾斜角θ2为38°,第三倾斜角θ6为80°,第一最小曲率半径R1为40mm,第一角θ4为45°,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为6mm,第二角θ5为55°,第三最小曲率半径R3为6mm,第三角θ3为20°,距离L1为34mm,距离L2为14mm,距离L3为3.5mm,长度L4为2.4mm。第二变形例的导管1相对于体格小的患者容易使用。而且,第二变形例的导管1在腹腔动脉朝向下侧(下肢侧)的情况下易于配置于腹腔动脉。
另外,导管1所卡合的血管不限定于腹腔动脉104。例如,导管1所卡合的血管也可以为上肠间膜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下肠间脉动脉、肾动脉、腰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精巢动脉、肠骨总动脉、内肠骨动脉、前列腺动脉、子宫动脉、外肠骨动脉、冠动脉等。

Claims (16)

1.一种导管,为从患者的手臂导入的肝动脉用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具有从基端连通直到前端的管状体,
所述管状体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和以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折曲的方式赋形的形状部,
所述形状部具有:
与所述主体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一角的第一折曲部;
与所述第一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二角且向所述第一折曲部的相同侧弯曲的第二折曲部;
与所述第二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三角且向所述第二折曲部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三折曲部;和
与所述第三折曲部相比配置于前端侧的最前端部,
所述第一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二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大,当所述第二折曲部与腹腔动脉的血管壁接触而配置时,所述最前端部朝向肝总动脉,所述第一折曲部接触于与腹腔动脉为相反侧的大动脉壁。
2.一种导管,其特征在于,
具有从基端连通直到前端的管状体,
所述管状体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和以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折曲的方式赋形的形状部,
所述形状部具有:
与所述主体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一角的第一折曲部;
与所述第一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二角且向所述第一折曲部的相同侧弯曲的第二折曲部;
与所述第二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三角且向所述第二折曲部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三折曲部;和
与所述第三折曲部相比配置于前端侧的最前端部,
所述第一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二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大,
将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线穿过的轴设为第一轴,
将从所述最前端部穿过的轴设为第四轴,
将从所述第二折曲部中曲率半径最小的第二折曲点和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的第一中间点穿过的轴设为第五轴,
所述第五轴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所成的第一倾斜角为34~63°,
处于所述第二折曲部中具有最小曲率半径的角度范围内的第二倾斜角为38~73°,
所述第三角大于0°并为90°以下,
所述第四轴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所成的第三倾斜角为80~150°。
3.一种导管,为从患者的手臂导入的肝动脉用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具有:
从基端连通直到前端的管状体;和
形成有与所述管状体的腔室连通的通路的管座,
所述管状体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和以实质上在同一平面内折曲的方式赋形的形状部,
所述形状部具有:
与所述主体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一角的第一折曲部;
与所述第一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二角且向所述第一折曲部的相同侧弯曲的第二折曲部;
与所述第二折曲部相比在前端侧规定第三角且向所述第二折曲部的相反侧弯曲的第三折曲部;和
与所述第三折曲部相比配置于前端侧的最前端部,
将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线穿过的轴设为第一轴,
将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的部位设为第一中间点,
将处于所述第一折曲部与所述第二折曲部之间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设为第二中间点,
将处于所述第二折曲部与所述第三折曲部之间且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设为第三中间点,
将所述第二折曲部中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设为第二折曲点,
将所述第二中间点与所述第二折曲点连结的直线从所述第二中间点趋向所述第二折曲点的方向是从所述主体部远离的方向,且是在所述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从所述管座远离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为10~80mm,所述第二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为大约3~9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折曲部的最小曲率半径为大约1~9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角大于0°且为9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线穿过的轴设为第一轴,
将从所述第二折曲部中曲率半径最小的第二折曲点和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的第一中间点穿过的轴设为第五轴,
所述第五轴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所成的第一倾斜角为34~63°,
处于所述第二折曲部中具有最小曲率半径的角度范围内的第二倾斜角为38~7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轴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所成的第一倾斜角为大约46°,
处于所述第二折曲部中具有最小曲率半径的角度范围内的第二倾斜角为大约73°。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前端部的长度为0.1~5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的有效长度为1000~150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管状体由两个支点支承、并将两个所述支点的中心位置由推压件从相反侧推入的三点弯曲试验中,支点间距离为25.4mm,各支点的支点宽度为4.0mm,各支点的曲率半径为2.0mm,推压件宽度为1.0mm,推压件的曲率半径为0.5mm,基于推压件的推入量为2mm,在25℃的空气中,作用于所述推压件的推入载荷在所述管状体的至少一部分中为20~250gf。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状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弯曲弹性率为2~25MPa。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弯曲物性沿着所述管状体的长轴变化的部分处于所述形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弯曲物性沿着所述管状体的长轴变化的部分处于所述主体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体在前端侧具有柔软部,该柔软部具有比基端侧柔软的弯曲特性,所述柔软部的长度为500mm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体的外径为1~2.5mm。
CN202010104894.4A 2019-03-19 2020-02-20 导管 Active CN1117147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357,626 US10946170B2 (en) 2019-03-19 2019-03-19 Catheter and method of engaging catheter
US16/357,626 2019-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4754A true CN111714754A (zh) 2020-09-29
CN111714754B CN111714754B (zh) 2023-09-01

Family

ID=69903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4894.4A Active CN111714754B (zh) 2019-03-19 2020-02-20 导管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946170B2 (zh)
EP (1) EP3718588B1 (zh)
JP (1) JP7454414B2 (zh)
CN (1) CN11171475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6179B (zh) * 2019-09-30 2021-11-11 日商泰爾茂股份有限公司 導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46170B2 (en) 2019-03-19 2021-03-16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atheter and method of engaging catheter
US11590316B2 (en) 2020-03-12 2023-02-28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atheter and method of engaging catheter
EP4134119A4 (en) * 2020-06-01 2023-11-08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ATHETER AND TREATMENT METHOD
WO2023175495A1 (en) * 2022-03-15 2023-09-21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athet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2509A (en) * 1993-01-06 1994-06-21 Iowa Methodist Medical Center Cardiac catheter
US6039723A (en) * 1996-11-12 2000-03-21 Junichi Tanaka Catheter
JP2000271224A (ja) * 1999-03-25 2000-10-03 Hiroki Fukushima 心臓カテーテル
CN101384293A (zh) * 2006-03-06 2009-03-11 泰尔茂株式会社 导丝
JP3173720U (ja) * 2011-12-06 2012-02-16 株式会社グツドマン カテーテ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3014802A1 (en) 1992-01-28 1993-08-05 Nesto Richard W Left coronary guiding catheter
US5971974A (en) 1995-09-06 1999-10-26 Schneider ( Usa ) Inc Left coronary artery catheter
US7556625B2 (en) 2004-08-11 2009-07-07 Cardiac Pacemakers, Inc. Coronary sinus lead delivery catheter
EP2868730B1 (en) 2012-06-27 2016-04-06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 Phosphor,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WO2014065714A2 (ru) 2012-10-23 2014-05-01 Osiev Aleksandr Grigorievitch Способ катетеризации коронарных артерий и катетер для его реализации
US20140276605A1 (en) 2013-03-15 2014-09-18 Furqan Tejani Catheter for vascular interventions
JPWO2015146408A1 (ja) 2014-03-28 2017-04-13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および内カテーテル
US10434287B2 (en) 2015-04-28 2019-10-08 Cook Medical Technologies Llc Transradial celiac artery catherer
US10946170B2 (en) 2019-03-19 2021-03-16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atheter and method of engaging cathet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2509A (en) * 1993-01-06 1994-06-21 Iowa Methodist Medical Center Cardiac catheter
US6039723A (en) * 1996-11-12 2000-03-21 Junichi Tanaka Catheter
JP2000271224A (ja) * 1999-03-25 2000-10-03 Hiroki Fukushima 心臓カテーテル
CN101384293A (zh) * 2006-03-06 2009-03-11 泰尔茂株式会社 导丝
JP3173720U (ja) * 2011-12-06 2012-02-16 株式会社グツドマン カテーテ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6179B (zh) * 2019-09-30 2021-11-11 日商泰爾茂股份有限公司 導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85919A1 (en) 2021-03-25
EP3718588B1 (en) 2024-02-28
EP3718588A1 (en) 2020-10-07
US11779729B2 (en) 2023-10-10
EP3718588C0 (en) 2024-02-28
JP2020151473A (ja) 2020-09-24
US20200297968A1 (en) 2020-09-24
CN111714754B (zh) 2023-09-01
US10946170B2 (en) 2021-03-16
JP7454414B2 (ja) 2024-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14754B (zh) 导管
TWI746179B (zh) 導管
US11247023B2 (en) Catheter
US20070135830A1 (en) Flexible tip
EP2687254A1 (en) Coronary artery catheter
US20070149927A1 (en) Catheter assembly
CN106102814B (zh) 导管
JP2009022432A (ja) ガイディングカテーテル
US11590316B2 (en) Catheter and method of engaging catheter
US20090275918A1 (en) Pancreatic delivery catheter
CN112789079B (zh) 导丝支承导管
WO2018092387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US20230173226A1 (en) Catheter and method for engaging catheter
JP2005000553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21246030A1 (ja)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治療方法
EP4331652A1 (en) Catheter
JP6685116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2016185277A (ja) イントロデューサーシースおよびイントロデューサー組立体
KR20230023020A (ko) 카테터
JP2024066603A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3175495A1 (en) Cathe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