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5382B - 旋轉電機之定子 - Google Patents

旋轉電機之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5382B
TWI745382B TW106120127A TW106120127A TWI745382B TW I745382 B TWI745382 B TW I745382B TW 106120127 A TW106120127 A TW 106120127A TW 106120127 A TW106120127 A TW 106120127A TW I745382 B TWI745382 B TW I7453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tooth
convex portion
pin
tooth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0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1447A (zh
Inventor
江崎勝弥
永田俊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雅馬哈發動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雅馬哈發動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雅馬哈發動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1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14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5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538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7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inn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定子10包含芯部12。於芯部12連接有徑向上延伸之齒18,於齒18介隔絕緣體20捲繞線圈22。芯部12包含自齒18朝向芯部12逐漸成為寬幅之凹部26。齒18包含自齒本體30之芯部側端部於與芯部12之軸向及徑向垂直之方向上突出的凸緣部32a、32b、自齒本體30之芯部側端部朝向芯部12逐漸寬幅地突出之凸部36、自凸部36之前端部於芯部12之徑向延伸之齒槽38、及形成於齒槽38之銷孔40。凸部36係以於使凹部26與凸部36嵌合之狀態下將銷16壓入至銷孔40時,於與芯部12之軸向及徑向垂直之方向上展開地按壓凹部26之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旋轉電機之定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旋轉電機之定子,更特定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芯部與齒為不同構件之旋轉電機之定子。
作為此種先前技術之一例,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磁軛與磁極為不同構件之旋轉電機。於該旋轉電機中,為將磁極固定於磁軛,而磁軛具有鳩尾槽,且磁極具有鳩尾部。於磁極之鐵心部捲繞有線圈,且於磁極之鳩尾部及鐵心部之一部分設置有狹縫,進而於鳩尾部將具有中心之圓形孔設置於狹縫上。於將磁極固定於磁軛時,將磁極之鳩尾部嵌合於磁軛之鳩尾槽,將圓桿壓入至設置於鳩尾部之圓形孔,藉此將鳩尾部向兩側推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開昭50-10660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所示之旋轉電機係於將線圈捲繞於鐵心部之狀態下將磁極固定於磁軛。因此,於將磁軛之鳩尾槽與磁極之鳩尾部嵌合時,若線圈較鐵心部之磁軛側端部更向磁軛側伸出,則存在磁軛與線圈接觸,從而鳩尾槽與鳩尾部之嵌合變得困難或無法完成之虞。若為防止該問題,而未將線圈捲繞至鐵心部之磁軛側端部便將磁軛與磁極固定,則存在於磁軛與線圈之間出現間隙,導致線圈偏移或磁場變小之虞。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組裝容易且可獲得更大之磁場之旋轉電機之定子。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根據本發明之某一觀點,提供一種旋轉電機之定子,其包括:環狀之芯部;齒,其係於芯部之徑向延伸且連接於芯部;絕緣體,其安裝於齒;線圈,其介隔絕緣體捲繞於齒;及銷,其用以將齒固定於芯部;芯部係包含齒側開口且於芯部之徑向上自齒朝向芯部逐漸成為寬幅之凹部,齒包含供線圈捲繞之齒本體、自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於與芯部之軸向及芯部之徑向垂直的方向上較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更突出之凸緣部、自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朝向芯部逐漸寬幅地突出且能夠嵌合於凹部之凸部、自凸部之前端部於芯部之徑向延伸且自芯部之軸向上的凸部之一端部形成至凸部之另一端部的齒槽、及形成於齒槽且使凸部於芯部之軸向貫通之銷孔,銷係以於使凹部與凸部嵌合之狀態下能夠壓入至銷孔之方式形成,凸部係以於使凹部與凸部嵌合之狀態下將銷壓入至銷孔時,於與芯部之軸向及芯部之徑向垂直之方向展開地按壓凹部之方式形成。 於本發明中,藉由齒具有凸緣部,可防止捲繞於齒本體之線圈較凸緣部更向芯部側偏移。即,可防止線圈較凸緣部更向芯部側伸出。藉此,可於將芯部之凹部與齒之凸部嵌合時,芯部與線圈不相互干涉,而將芯部之凹部與齒之凸部容易地嵌合,從而芯部與齒之組裝變得容易。又,若於使凹部與凸部嵌合之狀態下將銷壓入至銷孔,則凸部藉由於與芯部之軸向及芯部之徑向垂直之方向展開而接觸於凹部,進而按壓凹部。此處,凹部與凸部係自齒朝向芯部逐漸寬幅地形成,故而藉由凸部按壓凹部,齒於芯部之徑向上朝向芯部側移動,芯部與齒之凸緣部密接,從而將齒固定於芯部。因此,可藉由於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形成凸緣部,而於旋轉電機之轉子相對於定子旋轉時,減少於芯部與齒中形成之磁路中之間隙部分,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較佳為,齒槽係於芯部之徑向自凸部之前端部延伸至齒本體之一部分,且芯部之徑向上之銷孔之中心位於較芯部之徑向上的齒槽之中央更靠齒本體側。於該情形時,因可於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附近形成銷孔,故若於使凹部與凸部嵌合之狀態下將銷壓入至銷孔,則凸部可自銷孔至凸部之前端部整體地朝向與芯部之軸向及芯部之徑向垂直的方向打開。因此,凸部中之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附近容易接觸於凹部,從而可至少將凸部中之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附近與凹部之間隙減少。藉此,可更將於芯部與齒中形成之磁路中之間隙部分減少, 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又,較佳為,銷孔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齒本體。於該情形時,因可於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附近形成銷孔,故而若於使凹部與凸部嵌合之狀態下將銷壓入至銷孔,則凸部可自銷孔至凸部之前端部整體地朝向與芯部之軸向及芯部之徑向垂直的方向打開。因此,凸部中之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附近容易接觸於凹部,從而可至少將凸部中之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附近與凹部之間隙減少。藉此,可更將於芯部與齒中形成之磁路中之間隙部分減少,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進而較佳為,於使凹部與凸部嵌合之狀態下,凹部與凸部之間隙係凸部之前端部側大於凸部之基部側。於該情形時,若於使凹部與凸部嵌合之狀態下將銷壓入至銷孔,則凸部自銷孔至凸部之前端部整體地朝向與芯部之軸向及芯部之徑向垂直的方向打開。此時,凸部以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中之齒槽之端部附近為支點打開。因此,凸部之移動量係其前端部側大於其基部側。於此種情形時,若預先將凹部與凸部之間隙設定為凸部之前端部側大於凸部之基部側,則於凸部打開時,凹部與凸部自凸部之基部至凸部之前端部整體變得容易接觸。藉此,可將於芯部與齒中形成之磁路中之間隙部分進而減少,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較佳為,複數個齒配置於芯部之圓周方向,且相鄰之齒之凸緣部彼此接觸。於該情形時,可將於芯部與齒中形成之磁路中之間隙部分進一步減少,從而可獲得進而更大之磁場。 又,較佳為,齒包含金屬,且絕緣體包含樹脂。於該情形時,可利用包含金屬之齒確保強度,故而可將安裝於齒之包含樹脂之絕緣體之厚度減小。因此,可使齒具有凸緣部時之凸緣部與覆蓋凸緣部之絕緣體相加所得之芯部徑向之厚度小於齒不具有凸緣部而僅於絕緣體形成凸緣部(相當於齒之凸緣部之部分)時之絕緣體之凸緣部之芯部徑向之厚度。其結果,可於設置有凸緣部之齒充分地確保可捲繞線圈之範圍,從而可使線圈之捲繞數變多,故而可獲得較大之磁場。 進而較佳為,銷係彈簧銷。於該情形時,相較使用彈簧銷以外之銷之情形,可將被壓入彈簧銷之銷孔內徑之公差設定得較大,故而可價廉地製造。 較佳為,於芯部之徑向上,齒延伸至較芯部更靠外側。於該情形時,定子較佳地用於轉子配置於較齒於芯部之徑向上更靠外側之外轉子型之旋轉電機。 又,較佳為,於芯部之徑向上,齒延伸至較芯部更靠內側。於該情形時,定子較佳地用於轉子配置於較齒於芯部之徑向上更靠內側之內轉子型之旋轉電機。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獲得一種組裝容易且可獲得更大之磁場之旋轉電機之定子。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再者,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芯部12之軸向係圖1及圖3中以箭頭A所示之方向,芯部12之徑向係圖1~圖3中以箭頭B所示之方向,芯部12之圓周方向係圖1~圖3中以箭頭C所示之方向。 參照圖1及圖2,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定子10包含芯部12、複數個(該實施形態中為18個)線圈組14及複數個(該實施形態中為18個)銷16。芯部12係形成為筒狀,且於芯部12之外周面以於芯部12之圓周方向相鄰之方式連接有複數個線圈組14。連接於芯部12之複數個線圈組14分別藉由銷16而固定於芯部12。線圈組14包含齒18、絕緣體20及線圈22。於齒18介隔絕緣體20捲繞有線圈22。 參照圖3,芯部12包含複數個(該實施形態中為18個)連接部24。複數個連接部24為將複數個線圈組14分別連接,而以於芯部12之軸向延伸且於芯部12之圓周方向相鄰之方式,形成於芯部12之外周面。複數個連接部24分別包含凹部26及座面28a、28b。凹部26係自芯部12之外周面朝向芯部12之徑向之內側凹陷。又,凹部26係於芯部12之軸向自芯部12之軸向之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即,凹部26係於芯部12之外周面,形成為於芯部12之軸向延伸之槽狀。進而,凹部26係於與芯部12之軸向垂直之剖面,相對於在芯部12之徑向延伸之凹部26之中心線左右對稱且朝向芯部12之徑向之內側逐漸成為寬幅。座面28a、28b係於芯部12之外周面,沿著凹部26中之芯部12之圓周方向之兩端於芯部12之軸向上延伸。又,座面28a、28b係於與芯部12之軸向垂直之剖面,相對於在芯部12之徑向延伸之凹部26之中心線左右對稱且垂直。此種芯部12係於與軸向垂直之剖面中之外形形成為正十八角形之筒狀構件中,相當於在18個外側面各自之中央形成有凹部26者。各個外側面中除了凹部26以外之部分為座面28a、28b。 參照圖4,齒18包含齒本體30、凸緣部32a、32b、凸緣部34a、34b、凸部36、齒槽38及銷孔40。此處,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係圖4~圖8中以箭頭D所示之方向,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係圖4~圖8中以箭頭E所示之方向,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係圖4~圖7中以箭頭F所示之方向。齒本體30(齒18)之高度方向之尺寸係與芯部12之軸向之尺寸大致相等。 齒本體30形成為角板狀。 於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形成朝向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之兩側突出的凸緣部32a、32b。凸緣部32a、32b係沿著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於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延伸。又,凸緣部32a、32b係相對於穿過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之中心且於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延伸的中心線G左右對稱地形成。進而,凸緣部32a、32b之突出量係朝向凸部36側逐漸變小。因此,雖詳情下文敍述,但於將複數個線圈組14固定於芯部12時,以於相鄰之線圈組14,一線圈組14中之齒18之凸緣部32a之前端面42a與另一線圈組14中之齒18之凸緣部32b之前端面42b重合之方式接觸(參照圖13)。 於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形成朝向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之兩側突出的凸緣部34a、34b。凸緣部34a、34b係沿著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於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延伸。又,凸緣部34a、34b係相對於中心線G左右對稱地形成。進而,凸緣部34a、34b之突出量大於凸緣部32a、32b之突出量。此處,線圈22係如下所述地以於凸緣部32a、32b側成為1層之方式,且於凸緣部34a、34b側成為4層之方式,介隔絕緣體20捲繞於齒18(參照圖7及圖8)。因此,於介隔絕緣體20將線圈22捲繞於齒18時,凸緣部34a、34b側較凸緣部32a、32b側成為線圈22更鼓出之形狀。因此,如上所述,可藉由使凸緣部34a、34b之突出量大於凸緣部32a、32b之突出量,而更確實地防止線圈22於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自齒本體30伸出。 於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形成於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突出之凸部36。凸部36係沿著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於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延伸。又,凸部36係相對於中心線G左右對稱且朝向前端部44逐漸成為寬幅。 齒槽38係於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自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上之凸部36之前端部44的中央延伸至齒本體30之一部分。即,齒槽38位於中心線G上。較佳為,齒槽38以較凸緣部32a、32b不更朝向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伸出之方式形成。又,齒槽38係於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自齒本體30及凸部36之一端部(一端面)形成至另一端部(另一端面)。 銷孔40係與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垂直之剖面形狀為圓形,使凸部36及齒本體30於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貫通。即,銷孔40係橫跨凸部36與齒本體30而形成。如此般,將銷孔40之一部分形成於齒本體30。又,於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銷孔40之中心X1位於較齒槽38之中央Y1更靠齒本體30側(參照圖8)。中央Y1係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上之齒槽38之相對於兩端之中點。 絕緣體20包含上構件20a及下構件20b。上構件20a包含上構件本體46a及凸緣部48a、50a、52a、54a、56a、58a。此處,上構件本體46a之長邊方向、短邊方向、及高度方向係分別於絕緣體20(上構件20a)安裝於齒18(齒本體30)之狀態下,與以箭頭D所示之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以箭頭E所示之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及以箭頭F所示之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為相同方向。上構件本體46a係形成為剖面大致コ字狀,且包含一對側部60a、62a、及將一對側部60a、62a之一端部彼此連結之連結部64a。一對側部60a、62a係形成為於上構件本體46a之長邊方向上延伸之薄板狀。又,一對側部60a、62a係以相互對向於上構件本體46a之短邊方向之方式形成。連結部64a係以於上構件本體46a之長邊方向上延伸,且與上構件本體46a之長邊方向垂直之剖面形狀成為大致半圓形之方式形成。凸緣部48a、凸緣部50a及凸緣部52a係一體地形成,且自上構件本體46a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朝向上構件本體46a之外側突出。凸緣部48a、50a分別自一對側部60a、62a於上構件本體46a之短邊方向突出。又,凸緣部48a、50a係分別沿著一對側部60a、62a於上構件本體46a之高度方向延伸。凸緣部52a係形成為角板狀,且自連結部64a於上構件本體46a之短邊方向及高度方向突出。又,於上構件本體46a之長邊方向,凸緣部52a之厚度大於凸緣部48a、50a之厚度。凸緣部54a、凸緣部56a及凸緣部58a係一體地形成,且自上構件本體46a之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朝向上構件本體46a之外側突出。凸緣部54a、56a係分別自一對側部60a、62a於上構件本體46a之短邊方向突出。又,凸緣部54a、56a係分別沿著一對側部60a、62a於上構件本體46a之高度方向延伸。凸緣部58a係與上構件本體46a之長邊方向垂直之剖面形狀形成為大致凸字之板狀,且自連結部64a於上構件本體46a之短邊方向及高度方向上突出。於上構件本體46a之長邊方向,凸緣部58a之厚度大於凸緣部54a、56a之厚度。下構件20b係與上構件20a為相同形狀、相同尺寸。因此,於上述上構件20a之說明中,藉由將「上構件」替換為「下構件」,將各部之符號之末尾「a」替換為「b」,而省略下構件20b之說明。 參照圖4~圖6,對絕緣體20安裝於齒18之安裝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參照圖4,於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之兩側,使上構件20a與下構件20b相互對向。此時,上構件20a之凸緣部48a、50a、52a位於齒18之凸緣部32a、32b側,上構件20a之凸緣部54a、56a、58a位於齒18之凸緣部34a、34b側。又,下構件20b之凸緣部48b、50b、52b位於齒18之凸緣部32a、32b側,下構件20b之凸緣部54b、56b、58b位於齒18之凸緣部34a、34b側。 其次,參照圖5,藉由使下構件20b朝向齒本體30移動,於一對側部60b、62b之間嵌入齒本體30,而於齒18安裝下構件20b。 繼而,參照圖6,藉由使上構件20a朝向齒本體30移動,於一對側部60a、62a之間嵌入齒本體30,而於齒18安裝上構件20a。 以此方式,將絕緣體20安裝於齒18。於絕緣體20安裝於齒18之狀態下,齒本體30被上構件本體46a及下構件本體46b覆蓋。又,於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絕緣體20之凸緣部48a、50b處於與齒18之凸緣部32a重合之位置,且絕緣體20之凸緣部50a、48b處於與齒18之凸緣部32b重合之位置。進而,於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絕緣體20之凸緣部54a、56b處於與齒18之凸緣部34a重合之位置,且絕緣體20之凸緣部56a、54b處於與齒18之凸緣部34b重合之位置。因此,若於絕緣體20安裝於齒18之狀態下,如下所述將線圈22捲繞於齒本體30,則上構件本體46a與下構件本體46b介存於齒本體30與線圈22之間,故而齒本體30與線圈22不接觸。又,絕緣體20之凸緣部48a、50b介存於齒18之凸緣部32a與線圈22之間,絕緣體20之凸緣部50a、48b介存於齒18之凸緣部32b與線圈22之間,故而凸緣部32a、32b與線圈22不接觸。進而,絕緣體20之凸緣部54a、56b介存於齒18之凸緣部34a與線圈22之間,絕緣體20之凸緣部56a、54b介存於齒18之凸緣部34b與線圈22之間,故而凸緣部34a、34b與線圈22不接觸。可藉由如此般將絕緣體20安裝於齒18,而防止齒18與線圈22接觸。 參照圖6~圖8,將線圈22介隔絕緣體20捲繞於齒18。圖8係表示圖7中之與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垂直之剖面的剖視圖。線圈22係捲繞於絕緣體20之上構件本體46a及下構件本體46b之外表面。又,線圈22係於上構件本體46a及下構件本體46b之外表面,捲繞於凸緣部48a、50a、52a、48b、50b、52b與凸緣部54a、56a、58a、54b、56b、58b之間。線圈22係以於凸緣部48a、50a、52a、48b、50b、52b側成為1層之方式捲繞,且以朝向凸緣部54a、56a、58a、54b、56b、58b側依次成為2層、3層及4層之方式捲繞。如此般,於齒18介隔絕緣體20捲繞線圈22而成者係線圈組14。又,齒18及絕緣體20中可使用各種材質,例如,齒18包含金屬,且絕緣體20包含樹脂。 參照圖9及圖10,對將線圈組14固定於芯部12之固定方法進行說明。再者,於圖9及圖10中,為避免圖式變得繁雜,而將絕緣體20及線圈22之圖示省略。 首先,參照圖9(a),使芯部12與齒18於芯部12之軸向錯開地配置於特定之位置。此時,較理想為使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及長邊方向分別與芯部12之軸向及徑向一致。繼而,使齒18於芯部12之軸向移動,使凸部36嵌合於凹部26。 參照圖9(b),使齒18於芯部12之軸向移動至芯部12之軸向上之芯部12之兩端部與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上之齒18之兩端部大致一致之位置為止。如此一來,齒18連接於芯部12之外周面且較芯部12更朝向芯部12之徑向之外側延伸。 參照圖10(a),作為銷16可使用公知之各種銷,但於該實施形態中,使用剖面大致C字之彈簧銷作為銷16(參照圖12)。銷16之直徑係形成為略微大於銷孔40之直徑,但銷16之兩端部以較銷孔40之直徑略微變小之方式形成為錐狀。藉此,容易將銷16壓入至銷孔40。又,銷16之長度係設定為與芯部12之軸向上之芯部12之尺寸、及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上之齒18之尺寸大致相等。銷16形成為於使凹部26與凸部36嵌合之狀態下能夠壓入至銷孔40。使此種銷16相對於銷孔40於芯部12之軸向錯開地配置。繼而,使銷16於芯部12之軸向移動,壓入至銷孔40。詳情下文敍述,但若將銷16壓入至銷孔40,則凸部36藉由銷16而壓向外側,從而凸部36於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打開。凸部36係藉由於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打開而按壓凹部26之側面。 最後,參照圖10(b),於芯部12之軸向,將銷16向銷孔40中壓入,直至齒18之兩端部與銷16之兩端部大致一致之位置為止。藉此,凸部36整體地按壓凹部26之側面,將齒18即線圈組14固定於芯部12。於將線圈組14固定於芯部12之狀態下,芯部12之軸向及徑向與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及長邊方向一致。 圖11係與圖9(b)中之芯部12之軸向垂直之剖視圖。圖12係與圖10(b)中之芯部12之軸向垂直之剖視圖。參照圖11及圖12,對將線圈組14固定於芯部12時之凸部36之移動詳細進行說明。再者,於圖11及圖12中,未省略地圖示有絕緣體20與線圈22。 參照圖11,於將線圈組14連接於芯部12,芯部12之軸向與齒本體30之高度方向一致,芯部12之徑向與齒本體30之長邊方向一致的狀態下進行說明。於該狀態下,凹部26係齒18側開口且於芯部12之徑向自齒18朝向芯部12之內側逐漸成為寬幅,凸部36係自齒本體30之芯部12側端部朝向芯部12之內側逐漸寬幅地突出。又,凸緣部32a、32b係自齒本體30之芯部12側端部於與芯部12之軸向及芯部12之徑向垂直的方向(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較齒本體30之芯部12側端部更突出。齒槽38係於芯部12之徑向自凸部36之前端部44延伸至齒本體30之一部分,且自芯部12之軸向上之齒本體30及凸部36之一端部(一端面)形成至另一端部(另一端面)。銷孔40係使齒本體30及凸部36於芯部12之軸向貫通。於芯部12之徑向,銷孔40之中心X1位於較齒槽38之中央Y1更靠齒本體30側。 於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凸部36之前端部44之寬度H1小於凹部26之底面部之寬度H2,且大於芯部12之外周面上之凹部26之開口部之寬度H3。又,於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凸部36之基部45之寬度H4小於凹部26之開口部之寬度H3。凹部26之側面與凸部36之側面之間隙係設定為凸部36之前端部44側大於凸部36之基部45側。此種凹部26與凸部36係於芯部12之軸向能夠自如移動地嵌合。又,於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凸部36之前端部44之寬度H1大於凹部26之開口部之寬度H3,藉此,即便銷16未壓入至銷孔40之狀態下,亦可防止線圈組14朝向芯部12之徑向之外側偏移。齒槽38係於凸部36之前端部44側開口,故而若將銷16壓入至銷孔40,則如兩點鏈線所示,凸部36及凸緣部32a、32b以齒本體30之芯部12側端部中之齒槽38之端部附近為支點朝向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打開。若凸部36朝向齒本體30之短邊方向打開,則凸部36與凹部26之側面接觸,進而凸部36按壓凹部26之側面。此處,凹部26及凸部36朝向芯部12之徑向之內側逐漸成為寬幅,故而若如上所述凸部36按壓凹部26之側面,則朝向芯部12之徑向之內側之力I施加至凸部36。藉此,凸部36沿著凹部26之側面朝向芯部12之徑向之內側移動。 其次,參照圖12,若凸部36朝向芯部12之徑向之內側移動,則線圈組14自身亦朝向芯部12之徑向之內側移動。即,齒本體30及凸緣部32a、32b亦朝向芯部12之徑向之內側移動。藉此,齒本體30及凸緣部32a與座面28a接觸,且齒本體30及凸緣部32b與座面28b接觸。此後,凸部36亦持續按壓凹部26之側面。藉此,齒本體30及凸緣部32a按壓座面28a而與座面28a密接。又,齒本體30及凸緣部32b按壓座面28b而與座面28b密接。藉由如此般凸部36按壓凹部26之側面,齒本體30及凸緣部32a、32b與座面28a、28b密接,而將線圈組14固定於芯部12。 參照圖13,於芯部12之複數個連接部24之各者固定有線圈組14者係定子10。於該狀態下,於芯部12之圓周方向配置複數個線圈組14,且以於相鄰之線圈組14中,一線圈組14中之齒18之凸緣部32a之前端面42a與另一線圈組14中的齒18之凸緣部32b之前端面42b重合之方式相接。因此,可利用凸緣部32a、32b填充旋轉電機之轉子相對於定子10旋轉時形成於芯部12與齒18中之磁路U1(參照圖2、圖13)中之間隙。藉此,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根據此種旋轉電機之定子10,可藉由齒18具有凸緣部32a、32b,而防止捲繞於齒本體30之線圈22較凸緣部32a、32b更朝向芯部12側偏移。即,可防止線圈22較凸緣部32a、32b更朝向芯部12側伸出。藉此,於將芯部12之凹部26與齒18之凸部36嵌合時,芯部12與線圈22不相互干涉,可容易地將芯部12之凹部26與齒18之凸部36嵌合,從而芯部12與齒18(線圈組14)之組裝變得容易。又,若於凹部26與凸部36嵌合之狀態下將銷16壓入至銷孔40,則凸部36藉由於與芯部12之軸向及芯部12之徑向垂直之方向展開而接觸於凹部26之側面,進而按壓凹部26之側面。此處,凹部26與凸部36係自齒18朝向芯部12逐漸寬幅地形成,故而藉由凸部36按壓凹部26之側面,齒18於芯部12之徑向上朝向芯部12側移動,芯部12與齒18之凸緣部32a、32b密接,從而將齒18固定於芯部12。因此,藉由於齒本體30之芯部12側端部形成凸緣部32a、32b,便可使旋轉電機之轉子相對於定子10旋轉時形成於芯部12與齒18中之磁路U1中之間隙部分減少,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因可於齒本體30之芯部12側端部附近形成銷孔40,故而若於使凹部26與凸部36嵌合之狀態下將銷16壓入至銷孔40,則凸部36可自銷孔40至凸部36之前端部44,整體地朝向與芯部12之軸向及芯部12之徑向垂直的方向打開。因此,凸部36中之齒本體30之芯部12側端部附近容易接觸於凹部26,從而至少可將凸部36中之齒本體30之芯部12側端部附近與凹部26之間隙減小。藉此,可更減少形成於芯部12與齒18中之磁路U1中之間隙部分,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又,凸部36係以齒本體30之芯部12側端部中之齒槽38之端部附近為支點打開。因此,凸部36之移動量係該前端部44側大於該基部45側。於此種情形時,若預先將凹部26之側面與凸部36之側面之間隙以前端部44側變得大於凸部36之基部45側之方式設定,則於將凸部36打開時,凹部26與凸部36自凸部36之基部45至前端部44整體變得容易接觸。藉此,可將形成於芯部12與齒18中之磁路U1中之間隙部分進而減少,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複數個齒18係配置於芯部12之圓周方向,且齒18之凸緣部32a與相鄰之齒18之凸緣部32b接觸,故而可將形成於芯部12與齒18中之磁路U1中之間隙部分更進一步減少,從而可獲得進一步更大之磁場。 因可由包含金屬之齒18確保強度,故可使安裝於齒18之包含樹脂之絕緣體20之厚度變小。因此,可使將齒18具有凸緣部32a、32b之情形時之凸緣部32a、32b與覆蓋凸緣部32a、32b之絕緣體20之凸緣部48a(50b)、50a(48b)相加所得之芯部徑向之厚度J(參照圖8)小於齒18不具有凸緣部32a、32b而僅於絕緣體20形成凸緣部(相當於齒18之凸緣部32a、32b之部分)之情形時的絕緣體20之凸緣部之芯部徑向之厚度。其結果,可充分確保設置有凸緣部32a、32b之齒18中可捲繞線圈22之範圍,從而可使線圈22之捲繞數變多,故而可獲得較大之磁場。 因銷16係彈簧銷,故而較使用彈簧銷以外之銷之情形,可將被壓入彈簧銷之銷孔40內徑之公差設定得較大,故而可價廉地進行製造。 定子10係較佳地用於轉子於芯部12之徑向配置於較齒18更靠外側之外轉子型之旋轉電機。 繼而,對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定子100進行說明。 再者,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芯部102之軸向係圖14及圖16中以箭頭K所示之方向,芯部102之徑向係圖14~圖16中以箭頭L所示之方向,芯部102之圓周方向係圖14~圖16中以箭頭M所示之方向。 參照圖14及圖15,定子100包含芯部102、複數個(該實施形態中為12個)線圈組104及複數個(該實施形態中為12個)銷106。芯部102係形成為筒狀,且於芯部102之內周面以於芯部102之圓周方向相鄰之方式連接有複數個線圈組104。連接於芯部102之複數個線圈組104分別藉由銷106而固定於芯部102。線圈組104包含齒108、絕緣體110及線圈112。於齒108介隔絕緣體110捲繞有線圈112。 參照圖16,芯部102包含複數個(該實施形態中為12個)連接部114。複數個連接部114係為將複數個線圈組104分別連接,而以於芯部102之圓周方向相鄰之方式形成於芯部102之內周面。複數個連接部114分別包含凹部116、凹部118、及座面120a、120b。凹部116係自芯部102之內周面朝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外側凹陷。又,凹部116係於芯部102之軸向自芯部102之軸向之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進而,凹部116係於與芯部102之軸向垂直之剖面,相對於芯部102之徑向上延伸之凹部118之中心線左右對稱地形成。凹部118係自凹部116之底面中之凹部116之寬度方向(與芯部102之軸向及芯部102之徑向垂直的方向)之中央朝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外側凹陷。又,凹部118係於芯部102之軸向自芯部102之軸向之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進而,凹部118係於與芯部102之軸向垂直之剖面中,相對於芯部102之徑向上延伸之凹部118之中心線左右對稱且朝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外側逐漸成為寬幅。凹部116及凹部118係於芯部102之內周面,形成為於芯部102之軸向延伸之槽狀。座面120a、120b係於芯部102之內周面中,沿著凹部116中之芯部102之圓周方向之兩端於芯部102之軸向延伸。又,座面120a、120b係於與芯部102之軸向垂直之剖面,相對於芯部102之徑向上延伸之凹部116之中心線左右對稱且垂直。此種芯部102係於與軸向垂直之剖面中之內形形成為正十二角形之筒狀構件中,相當於在12個內側面各自之中央形成有凹部116及凹部118者。各個內側面中除了凹部116及凹部118以外之部分係座面120a、120b。 參照圖17,齒108包含齒本體122、凸緣部124a、124b、凸緣部126a、126b、凸部128、齒槽130及銷孔132。此處,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係圖17~圖22中以箭頭N所示之方向,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係圖17~圖22中以箭頭O所示之方向,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係圖17~圖21中以箭頭P所示之方向。齒本體122(齒108)之高度方向之尺寸係與芯部102之軸向之尺寸大致相等。 齒本體122係形成為角板狀。 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形成突出至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之兩側的凸緣部124a、124b。凸緣部124a、124b係沿著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於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延伸。又,凸緣部124a、124b係相對於穿過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之中心且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延伸的中心線Q左右對稱地形成。 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形成突出至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之兩側的凸緣部126a、126b。凸緣部126a、126b係沿著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於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延伸。又,凸緣部126a、126b係相對於中心線Q左右對稱地形成。此處,凸緣部124a、124b之突出量大於凸緣部126a、126b之突出量。如下所述,線圈112係以於凸緣部126a、126b側成為4層之方式,且於凸緣部124a、124b側成為7層之方式,介隔絕緣體110捲繞於齒108(參照圖20~圖22)。因此,於介隔絕緣體110將線圈112捲繞於齒108時,凸緣部124a、124b側較凸緣部126a、126b側成為線圈112更鼓出之形狀。因此,如上所述,可藉由使凸緣部124a、124b之突出量大於凸緣部126a、126b之突出量,而更確實地防止線圈112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自齒本體122伸出。 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形成突出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之凸部128(參照圖21)。凸部128係沿著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於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延伸。又,凸部128係相對於中心線Q左右對稱且朝向凸部128之前端部134逐漸成為寬幅。 齒槽130係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自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上之凸部128之前端部134的中央延伸至凸部128之基部135。即,齒槽130位於中心線Q上。又,齒槽130係於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自凸部128之一端部(一端面)形成至另一端部(另一端面)。 銷孔132係與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垂直之剖面形狀為圓形,使凸部128於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貫通。又,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銷孔132之中心X2與齒槽130之中央Y2大致一致(參照圖22)。中央Y2係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上之齒槽130之相對於兩端之中點。 絕緣體110包含上構件110a及下構件110b。上構件110a包含上構件本體136a及凸緣部138a、140a、142a、144a、146a、148a。此處,上構件本體136a之長邊方向、短邊方向、及高度方向係分別於絕緣體110(上構件110a)已安裝於齒108(齒本體122)之狀態下,與箭頭N所示之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箭頭O所示之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及箭頭P所示之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為相同方向。上構件本體136a係形成為剖面大致コ字狀,且包含一對側部150a、152a及將一對側部150a、152a之一端部彼此連結之連結部154a。一對側部150a、152a係形成為薄板狀。又,一對側部150a、152a係以相互與上構件本體136a之短邊方向對向之方式形成。連結部154a係以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長邊方向延伸,且與上構件本體136a之長邊方向垂直之剖面形狀成為大致半圓形之方式形成。凸緣部138a、凸緣部140a及凸緣部142a係一體地形成,且自上構件本體136a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朝向上構件本體136a之外側突出。凸緣部138a、140a係分別形成為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高度方向延伸之薄板狀,且自一對側部150a、152a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短邊方向突出。凸緣部142a係形成為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短邊方向延伸之角板狀,且自連結部154a及凸緣部138a、140a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高度方向突出。再者,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長邊方向,凸緣部142a之厚度大於凸緣部138a、140a之厚度。凸緣部144a、凸緣部146a及凸緣部148a係一體地形成,且自上構件本體136a之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朝向上構件本體136a之外側突出。凸緣部144a、146a係分別自一對側部150a、152a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短邊方向突出。又,凸緣部144a、146a係分別沿著一對側部150a、152a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高度方向延伸。凸緣部148a係自上構件本體136a之長邊方向觀察時形成為大致コ字狀,且自凸緣部144a、146a及連結部154a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短邊方向及高度方向突出。再者,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長邊方向,凸緣部148a之厚度大於凸緣部144a、146a之厚度。下構件110b係除了上構件110a中之凸緣部142a以外,與上構件110a為相同形狀及相同尺寸。因此,除了凸緣部142a以外,於上述上構件110a之說明中,藉由將「上構件」替換為「下構件」,將各部之符號之末尾「a」分別替換為「b」,而省略下構件110b之說明。下構件110b係包含凸緣部142b而不包含凸緣部142a。於上構件本體136a之長邊方向,將凸緣部142a之厚度設為與凸緣部138a、140a之厚度相同者成為凸緣部142b。 參照圖17~圖19,對絕緣體110安裝於齒108之安裝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參照圖17,於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之兩側,使上構件110a與下構件110b相互對向。此時,上構件110a之凸緣部138a、140a、142a位於齒108之凸緣部124a、124b側,上構件110a之凸緣部144a、146a、148a位於齒108之凸緣部126a、126b側。又,下構件110b之凸緣部138b、140b、142b位於齒108之凸緣部124a、124b側,且下構件110b之凸緣部144b、146b、148b位於齒108之凸緣部126a、126b側。 其次,參照圖18,藉由使下構件110b朝向齒本體122移動,將齒本體122嵌入至一對側部150b、152b之間,而將下構件110b安裝於齒本體122。 繼而,參照圖19,藉由使上構件110a朝向齒本體122移動,將齒本體122嵌入至一對側部150a、152a之間,而將上構件110a安裝於齒本體122。以此方式,將絕緣體110安裝於齒108。於絕緣體110已安裝於齒108之狀態下,齒本體122由上構件本體136a及下構件本體136b覆蓋。又,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38a、140b處於與齒108之凸緣部124a重合之位置,且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40a、138b處於與齒108之凸緣部124b重合之位置。進而,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44a、146b處於與齒108之凸緣部126a重合之位置,且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46a、144b處於與齒108之凸緣部126b重合之位置。因此,若於絕緣體110已安裝於齒108之狀態下,如下所述將線圈112捲繞於齒本體122,則上構件本體136a與下構件本體136b介存於齒本體122與線圈112之間,故而齒本體122與線圈112不接觸。又,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38a、140b介存於齒108之凸緣部124a與線圈112之間,且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40a、138b介存於齒108之凸緣部124b與線圈112之間,故而凸緣部124a、124b與線圈112不接觸。進而,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44a、146b介存於齒108之凸緣部126a與線圈112之間,且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46a、144b介存於齒108之凸緣部126b與線圈112之間,故而凸緣部126a、126b與線圈112不接觸。可藉由如此般將絕緣體110安裝於齒108,而防止齒108與線圈112接觸。 參照圖19~圖22,將線圈112介隔絕緣體110捲繞於齒108。圖22係表示圖20及圖21中之與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垂直之剖面的剖視圖。線圈112係捲繞於絕緣體110中之上構件110a之上構件本體136a及下構件110b之下構件本體136b之外表面。又,線圈112係於上構件本體136a及下構件本體136b之外表面,捲繞於凸緣部138a、140a、142a、138b、140b、142b與凸緣部144a、146a、148a、144b、146b、148b之間。線圈112係以於凸緣部144a、146a、148a、144b、146b、148b側成為4層之方式捲繞,且以朝向凸緣部138a、140a、142a、138b、140b、142b側依次成為5層、6層及7層之方式捲繞。如此般,於齒108介隔絕緣體110捲繞線圈112而成者係線圈組104。又,齒108及絕緣體110中可使用各種材質,例如,齒108包含金屬,且絕緣體110包含樹脂。 參照圖23及圖24,對於將線圈組104固定於芯部102之固定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參照圖23(a),使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42b朝向芯部102,將芯部102與線圈組104於芯部102之軸向錯開地配置於特定之位置。此時,較理想為,使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及長邊方向分別與芯部102之軸向及徑向一致。繼而,使線圈組104於芯部102之軸向移動,使凸部128嵌合於凹部118。此時,凸緣部124a、124b及齒本體122嵌合於凹部116。 參照圖23(b),使線圈組104於芯部102之軸向移動,直至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42a與芯部102接觸為止。此時,芯部102之軸向上之芯部102之兩端部與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上的齒108之兩端部大致一致。如此般,線圈組104(齒108)係連接於芯部102之內周面且較芯部102更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內側延伸。 參照圖24(a),作為銷106可使用公知之各種銷,但於該實施形態中,使用剖面大致C字之彈簧銷作為銷106(參照圖26)。銷106之直徑係形成為略微大於銷孔132之直徑,但銷106之兩端部以較銷孔132之直徑略微變小之方式形成為錐狀。藉此,容易將銷106壓入至銷孔132。又,銷106之長度係設定為與芯部102之軸向上之芯部102之尺寸、及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上之齒108之尺寸大致相等。銷106形成為於使凹部118與凸部128嵌合之狀態下能夠壓入至銷孔132。使此種銷106相對於銷孔132於芯部102之軸向錯開地配置。繼而,使銷106於芯部102之軸向移動,壓入至銷孔132。詳情下文敍述,但若將銷106壓入至銷孔132,則凸部128藉由銷106而壓向外側,從而凸部128於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打開。凸部128係藉由於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打開而按壓凹部118之側面。 最後,參照圖24(b),於芯部102之軸向,將銷106向銷孔132壓入,直至齒108之兩端部與銷106之兩端部大致一致之位置為止。藉此,凸部128整體地按壓凹部118之側面,將線圈組104(齒108)固定於芯部102。於將線圈組104固定於芯部102之狀態下,芯部102之軸向及徑向與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及長邊方向一致。 圖25係與圖23(b)中之芯部102之軸向垂直之剖視圖。圖26係與圖24(b)中之芯部102之軸向垂直之剖視圖。參照圖25及圖26,對於將線圈組104固定於芯部102時凸部128之移動詳細進行說明。 參照圖25,於將線圈組104連接於芯部102,芯部102之軸向與齒本體122之高度方向一致,芯部102之徑向與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一致的狀態下進行說明。於該狀態下,凹部118係齒108側開口且於芯部102之徑向自齒108朝向芯部102之外側逐漸成為寬幅,凸部128係自齒本體122之芯部102側端部朝向芯部102之外側逐漸寬幅地突出。又,凸緣部124a、124b係自齒本體122之芯部102側端部於與芯部102之軸向及芯部102之徑向垂直的方向(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較齒本體122之芯部102側端部更突出。齒槽130係於芯部102之徑向自凸部128之前端部134延伸,且自芯部102之軸向上之凸部128之一端部(一端面)形成至另一端部(另一端面)。銷孔132係使凸部128於芯部102之軸向貫通。 於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凸部128之前端部134之寬度R1小於凹部118之底面部之寬度R2。又,於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凸部128之前端部134之寬度R1大於芯部102之內周面中的凹部118之開口部之寬度R3。於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凸部128之基部135之寬度R4小於凹部118之開口部之寬度R3。進而,於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自凸緣部124a之前端面至凸緣部124b之前端面為止之寬度R5係設定為與凹部116之寬度R6大致相同尺寸。凹部118之側面與凸部128之側面之間隙係以凸部128之前端部134側較凸部128之基部135側變大之方式設定。可藉由如此地形成凹部116、凹部118、凸緣部124a、124b、及凸部128,而將芯部102與線圈組104於芯部102之軸向上可自如移動地連接。又,於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凸部128之前端部134之寬度R1大於凹部118之開口部之寬度R3,藉此,即便於銷106未壓入至銷孔132之狀態下,亦可防止線圈組104朝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內側偏移。齒槽130係於凸部128之前端部134側開口,故而若將銷106壓入至銷孔132,則如兩點鏈線所示,凸部128以基部135中之齒槽130之端部附近為支點朝向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打開。若凸部128朝向齒本體122之短邊方向打開,則凸部128與凹部118之側面接觸,進而凸部128按壓凹部118之側面。此處,凹部118及凸部128朝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外側逐漸成為寬幅,故而若如上所述凸部128按壓凹部118之側面,則朝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外側之力S施加至凸部128。藉此,凸部128沿著凹部118之側面朝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外側移動。 其次,參照圖26,若凸部128朝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外側移動,則線圈組104自身亦朝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外側移動。即,齒本體122及凸緣部124a、124b亦朝向芯部102之徑向之外側移動。藉此,齒本體122及凸緣部124a、124b與凹部116之底面接觸。此後,凸部128亦持續按壓凹部118之側面。藉此,齒本體122及凸緣部124a、124b按壓凹部116而與凹部116密接。藉由如此般凸部128按壓凹部118之側面,齒本體122及凸緣部124a、124b與凹部116密接,而將線圈組104固定於芯部102。此時,如上所述,自凸緣部124a之前端面至凸緣部124b之前端面為止之寬度R5係設定為與凹部116之寬度R6大致相同的尺寸,故而可使旋轉電機之轉子相對於定子100旋轉時形成於芯部102與齒108中之磁路U2(參照圖15、圖26)中之間隙部分減少,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又,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凸緣部124a、124b之尺寸(厚度)係設定為與凹部116之尺寸(深度)大致相同之尺寸。藉此,可填充芯部102與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38a、140a、138b、140b之間隙。因此,可使形成於芯部102與齒108中之磁路U2中之間隙部分減少,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於芯部102之複數個連接部114各自固定有線圈組104者係定子100。 根據此種旋轉電機之定子100,可藉由齒108具有凸緣部124a、124b,而防止捲繞於齒本體122之線圈112較凸緣部124a、124b更朝向芯部102側偏移。即,可防止線圈112較凸緣部124a、124b更朝向芯部102側伸出。藉此,於將芯部102之凹部118與齒108之凸部128嵌合時,芯部102與線圈112不相互干涉,可容易地將芯部102之凹部118與齒108之凸部128嵌合,從而芯部102與齒108(線圈組104)之組裝變得容易。又,若於凹部118與凸部128嵌合之狀態下將銷106壓入至銷孔132,則凸部128藉由於與芯部102之軸向及芯部102之徑向垂直之方向上展開而接觸於凹部118之側面,進而按壓凹部118之側面。此處,凹部118與凸部128係自齒108朝向芯部102逐漸寬幅地形成,故而藉由凸部128按壓凹部118之側面,齒108於芯部102之徑向上朝向芯部102側移動,芯部102與齒108之凸緣部124a、124b密接,從而將齒108固定於芯部102。因此,藉由於齒本體122之芯部102側端部形成凸緣部124a、124b,便可使旋轉電機之轉子相對於定子100旋轉時形成於芯部102與齒108中之磁路U2中之間隙部分減少,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若於使凹部118與凸部128嵌合之狀態下將銷106壓入至銷孔132,則凸部128可自銷孔132至凸部128之前端部134整體地朝向與芯部102之軸向及芯部102之徑向垂直的方向打開。此時,凸部128係以基部135中之齒槽130之端部附近為支點打開。因此,凸部128之移動量係該前端部134側大於該基部135側。於此種情形時,若預先將凹部118之側面與凸部128之側面之間隙以前端部134側變得大於凸部128之基部135側之方式設定,則於將凸部128打開時,凹部118與凸部128自凸部128之基部135至前端部134整體變得容易接觸。藉此,可將形成於芯部102與齒108中之磁路U2中之間隙部分進而減少,從而可獲得更大之磁場。 因可由包含金屬之齒108確保強度,故可使安裝於齒108之包含樹脂之絕緣體110之厚度變小。因此,可使將齒108具有凸緣部124a、124b之情形時之凸緣部124a、124b與覆蓋凸緣部124a、124b之絕緣體110之凸緣部138a(140b)、140a(138b)相加所得之芯部徑向之厚度T(參照圖22)小於齒108不具有凸緣部124a、124b而僅於絕緣體110形成凸緣部(相當於齒108之凸緣部124a、124b之部分)之情形時的絕緣體110之凸緣部之芯部徑向之厚度。其結果,可充分確保於設置有凸緣部124a、124b之齒108中可捲繞線圈112之範圍,從而可使線圈112之捲繞數變多,故而可獲得較大之磁場。 因銷106係彈簧銷,故而較使用彈簧銷以外之銷之情形,可將被壓入彈簧銷之銷孔132內徑之公差設定得較大,故而可價廉地進行製造。 定子100係較佳地用於轉子於芯部102之徑向配置於較齒108更靠內側之內轉子型之旋轉電機。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於芯部12、102形成為筒狀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芯部12、102至少為環狀即可。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於銷孔40、132形成為剖面圓形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銷孔40、132亦可形成為剖面三角形或剖面四邊形等。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於凹部26及凸部36直線地逐漸寬幅形成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凹部26及凸部36之至少任一者既可一面彎曲一面逐漸寬幅地形成,亦可階段狀地寬幅形成。對於凹部118及凸部128亦情況相同。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於齒槽130自凸部128之前端部134之中央延伸至凸部128之基部135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齒槽130亦可延伸至齒本體122之一部分。較佳為,齒槽130以較凸緣部124a、124b不更朝向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伸出之方式形成。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於銷孔132之中心X2與齒槽130之中央Y2大致一致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於齒本體122之長邊方向,銷孔132之中心X2亦可位於較齒槽130之中央Y2更靠齒本體122側。 以上,對於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應明確只要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及精神則能夠進行各種變更。本發明之範圍係僅藉由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而限定。
10‧‧‧定子12‧‧‧芯部14‧‧‧線圈組16‧‧‧銷18‧‧‧齒20‧‧‧絕緣體20a‧‧‧上構件20b‧‧‧下構件22‧‧‧線圈24‧‧‧連接部26‧‧‧凹部28a‧‧‧座面28b‧‧‧座面30‧‧‧齒本體32a‧‧‧凸緣部32b‧‧‧凸緣部34a‧‧‧凸緣部34b‧‧‧凸緣部36‧‧‧凸部38‧‧‧齒槽40‧‧‧銷孔44‧‧‧前端部45‧‧‧基部46a‧‧‧上構件本體46b‧‧‧下構件本體48a‧‧‧凸緣部48b‧‧‧凸緣部50a‧‧‧凸緣部50b‧‧‧凸緣部52a‧‧‧凸緣部52b‧‧‧凸緣部54a‧‧‧凸緣部54b‧‧‧凸緣部56a‧‧‧凸緣部56b‧‧‧凸緣部58a‧‧‧凸緣部58b‧‧‧凸緣部60a‧‧‧側部60b‧‧‧側部62a‧‧‧側部62b‧‧‧側部100‧‧‧定子102‧‧‧芯部104‧‧‧線圈組106‧‧‧銷108‧‧‧齒110‧‧‧絕緣體110a‧‧‧上構件111b‧‧‧下構件112‧‧‧線圈116‧‧‧凹部118‧‧‧凹部120a‧‧‧座面120b‧‧‧座面122‧‧‧齒本體124a‧‧‧凸緣部124b‧‧‧凸緣部126a‧‧‧凸緣部126b‧‧‧凸緣部128‧‧‧凸部130‧‧‧齒槽132‧‧‧銷孔134‧‧‧前端部135‧‧‧基部136a‧‧‧上構件本體136b‧‧‧下構件本體138a‧‧‧凸緣部138b‧‧‧凸緣部140a‧‧‧凸緣部140b‧‧‧凸緣部142a‧‧‧凸緣部142b‧‧‧凸緣部144a‧‧‧凸緣部144b‧‧‧凸緣部146a‧‧‧凸緣部146b‧‧‧凸緣部148a‧‧‧凸緣部148b‧‧‧凸緣部150a‧‧‧側部150b‧‧‧側部152a‧‧‧側部152b‧‧‧側部154a‧‧‧連結部A‧‧‧箭頭B‧‧‧箭頭C‧‧‧箭頭D‧‧‧箭頭E‧‧‧箭頭F‧‧‧箭頭G‧‧‧中心線H1‧‧‧寬度H2‧‧‧寬度H3‧‧‧寬度H4‧‧‧寬度I‧‧‧力J‧‧‧厚度K‧‧‧箭頭L‧‧‧箭頭M‧‧‧箭頭N‧‧‧箭頭O‧‧‧箭頭P‧‧‧箭頭Q‧‧‧中心線R1‧‧‧寬度R2‧‧‧寬度R3‧‧‧寬度R4‧‧‧寬度R5‧‧‧寬度R6‧‧‧寬度S‧‧‧力T‧‧‧厚度U1‧‧‧磁路U2‧‧‧磁路X1‧‧‧銷孔40之中心Y1‧‧‧齒槽38之中央X2‧‧‧銷孔132之中心Y2‧‧‧齒槽130之中央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定子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定子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芯部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齒及絕緣體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於齒安裝有一部分絕緣體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6係表示於齒安裝有絕緣體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線圈組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線圈組之剖視圖。 圖9係表示將線圈組連接於芯部之方法之圖,(a)表示連接前之狀態,(b)表示連接後之狀態。 圖10係表示將線圈組固定於芯部之方法之圖,(a)表示銷壓入前之狀態,(b)表示銷壓入後之狀態。 圖11係表示將線圈組連接於芯部之狀態(銷壓入前)之剖視圖。 圖12係表示將線圈組固定於芯部之狀態(銷壓入後)之剖視圖。 圖13係表示固定於芯部之相鄰之線圈組之剖視圖。 圖14係表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定子之立體圖。 圖15係表示圖14之實施形態之定子之俯視圖。 圖16係表示圖14之實施形態之芯部之立體圖。 圖17係表示圖14之實施形態之齒及絕緣體之立體圖。 圖18係表示於圖14之實施形態之齒安裝一部分絕緣體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9係表示於圖14之實施形態之齒安裝有絕緣體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0係表示圖14之實施形態之線圈組之立體圖。 圖21係表示圖14之實施形態之線圈組之立體圖。 圖22係表示圖14之實施形態之線圈組之剖視圖。 圖23係表示將圖14之實施形態之線圈組連接於芯部之方法之圖,(a)表示連接前之狀態,(b)表示連接後之狀態。 圖24係表示將圖14之實施形態之線圈組固定於芯部之方法之圖,(a)表示銷壓入前之狀態,(b)表示銷壓入後之狀態。 圖25係表示將圖14之實施形態之線圈組連接於芯部之狀態(銷壓入前)之剖視圖。 圖26係表示將圖14之實施形態之線圈組固定於芯部之狀態(銷壓入後)之剖視圖。
10‧‧‧定子
12‧‧‧芯部
14‧‧‧線圈組
16‧‧‧銷
18‧‧‧齒
20‧‧‧絕緣體
22‧‧‧線圈
A‧‧‧箭頭
B‧‧‧箭頭
C‧‧‧箭頭

Claims (9)

  1. 一種旋轉電機之定子,其包括:環狀之芯部;齒,其係於上述芯部之徑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芯部;絕緣體,其安裝於上述齒;線圈,其係介隔上述絕緣體捲繞於上述齒;及銷,其係用以將上述齒固定於上述芯部;上述芯部係包含上述齒側開口且於上述芯部之徑向上自上述齒朝向上述芯部逐漸成為寬幅之第1凹部,上述齒包含供上述線圈捲繞之齒本體、自上述齒本體之芯部側端部於與上述芯部之軸向及上述芯部之徑向垂直的方向上較上述齒本體之上述芯部側端部更突出之凸緣部、自上述齒本體之上述芯部側端部朝向上述芯部逐漸寬幅地突出且能夠嵌合於上述第1凹部之凸部、自上述凸部之前端部於上述芯部之徑向延伸且自上述芯部之軸向上的上述凸部之一端部形成至上述凸部之另一端部的齒槽、及形成於上述齒槽且使上述凸部於上述芯部之軸向貫通之銷孔,上述銷係以於使上述第1凹部與上述凸部嵌合之狀態下能夠壓入至上述銷孔之方式形成,上述凸部係以於使上述第1凹部與上述凸部嵌合之狀態下將上述銷壓入至上述銷孔時,於與上述芯部之軸向及上述芯部之徑向垂直之方向展開地按壓上述第1凹部之方式形成;於使上述第1凹部與上述凸部嵌合之狀態下且將上述銷壓入至銷孔之 前,上述第1凹部之側面與上述凸部之側面在上述芯部之圓周方向上之間隙係上述凸部之上述前端部側大於上述凸部之基部側;在使上述第1凹部與上述凸部嵌合之狀態下且將上述銷壓入至上述銷孔之前,上述第1凹部與上述凸部於上述芯部之軸向上移動自如;在上述第1凹部與上述凸部具有上述間隙而嵌合之狀態下,將上述銷壓入至上述銷孔時,上述凸部沿著上述第1凹部之側面而於上述芯部之徑向上朝向上述芯部側移動。
  2. 如請求項1之旋轉電機之定子,其中上述齒槽係於上述芯部之徑向自上述凸部之上述前端部延伸至上述齒本體之一部分,且上述芯部之徑向上之上述銷孔之中心位於較上述芯部之徑向上之上述齒槽之中央更靠上述齒本體側。
  3. 如請求項1或2之旋轉電機之定子,其中上述銷孔之至少一部分係形成於上述齒本體。
  4. 如請求項1或2之旋轉電機之定子,其中複數個上述齒係配置於上述芯部之圓周方向,且相鄰之上述齒之上述凸緣部彼此接觸。
  5. 如請求項1或2之旋轉電機之定子,其中上述齒包含金屬,且上述絕緣體包含樹脂。
  6. 如請求項1或2之旋轉電機之定子,其中上述銷係彈簧銷。
  7. 如請求項1或2之旋轉電機之定子,其中於上述芯部之徑向,上述齒延伸至較上述芯部更靠外側。
  8. 如請求項1或2之旋轉電機之定子,其中於上述芯部之徑向,上述齒延伸至較上述芯部更靠內側。
  9. 如請求項8之旋轉電機之定子,其中上述芯部進一步包含上述齒側開口且朝向上述芯部之徑向之外側凹陷之第2凹部;上述第1凹部係自上述第2凹部之底面朝向上述芯部之徑向之外側凹陷;上述齒本體及上述凸緣部構成為在將上述銷壓入至上述銷孔時,與上述第2凹部之底面接觸。
TW106120127A 2016-06-17 2017-06-16 旋轉電機之定子 TWI7453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1039A JP6326093B2 (ja) 2016-06-17 2016-06-17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2016-121039 2016-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447A TW201801447A (zh) 2018-01-01
TWI745382B true TWI745382B (zh) 2021-11-11

Family

ID=60663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0127A TWI745382B (zh) 2016-06-17 2017-06-16 旋轉電機之定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477821B1 (zh)
JP (1) JP6326093B2 (zh)
CN (1) CN109314414B (zh)
TW (1) TWI745382B (zh)
WO (1) WO20172171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50619A (ja) * 2019-03-12 2020-09-17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圧縮機
CN110994851A (zh) * 2019-12-16 2020-04-10 永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独立绕线式电机铁芯
JP7453346B2 (ja) * 2020-04-01 2024-03-19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固定子、回転子及び回転電機
KR102452894B1 (ko) * 2021-06-23 2022-10-12 김태정 아웃터 로터 타입의 모터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5929A (ja) * 1983-08-04 1985-02-23 Moriyama Kogyo Kk 電磁機における極鉄心と継鉄の結合構造
TW552761B (en) * 2001-11-29 2003-09-11 Hitachi Ltd Electric motor
JP2007143239A (ja) * 2005-11-16 2007-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デンサ電動機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31274A (zh) * 2010-08-17 2010-12-29 浙江大学 模块化式电机定子结构及其应用
US20110101816A1 (en) * 2009-10-30 2011-05-05 Denso Corporation Stator for a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TW201119187A (en) * 2009-11-19 2011-06-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ethod for making a molded stator of a rotary electric machinery
JP2012115005A (ja) * 2010-11-24 2012-06-14 Meidensha Corp 分割固定子積層鉄心
JP6035929B2 (ja) 2012-07-12 2016-11-30 株式会社Ihi 基板折割装置及び基板折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127779A (fr) * 1955-07-19 1956-12-24 Cie Generale Electr Nancy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e pôle pour machines électriques
JPS50106601U (zh) * 1974-02-07 1975-09-02 Toshiba Co Ltd
JP2000125525A (ja) * 1998-10-15 2000-04-28 Denso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
US6822364B2 (en) * 2002-07-30 2004-11-23 Asmo Co., Ltd. Brushless motor
JP2006158003A (ja) * 2004-11-25 2006-06-15 Mitsui High Tec Inc 積層固定子鉄心の製造方法
JP2007082275A (ja) * 2005-09-12 2007-03-29 Koatekku:Kk 二部材の結合構造およびその結合構造を有する回転電機のコア
JP2007181270A (ja) * 2005-12-27 2007-07-12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5929A (ja) * 1983-08-04 1985-02-23 Moriyama Kogyo Kk 電磁機における極鉄心と継鉄の結合構造
TW552761B (en) * 2001-11-29 2003-09-11 Hitachi Ltd Electric motor
JP2007143239A (ja) * 2005-11-16 2007-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デンサ電動機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110101816A1 (en) * 2009-10-30 2011-05-05 Denso Corporation Stator for a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TW201119187A (en) * 2009-11-19 2011-06-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ethod for making a molded stator of a rotary electric machinery
CN101931274A (zh) * 2010-08-17 2010-12-29 浙江大学 模块化式电机定子结构及其应用
JP2012115005A (ja) * 2010-11-24 2012-06-14 Meidensha Corp 分割固定子積層鉄心
JP6035929B2 (ja) 2012-07-12 2016-11-30 株式会社Ihi 基板折割装置及び基板折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77821A4 (en) 2019-05-01
TW201801447A (zh) 2018-01-01
CN109314414A (zh) 2019-02-05
EP3477821B1 (en) 2021-03-03
JP6326093B2 (ja) 2018-05-16
WO2017217154A1 (ja) 2017-12-21
JP2017225311A (ja) 2017-12-21
EP3477821A1 (en) 2019-05-01
CN109314414B (zh) 202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5382B (zh) 旋轉電機之定子
JP4038056B2 (ja) 回転電機
JP6069250B2 (ja) ロータ製造装置およびロータ製造方法
US20160211733A1 (en) Fixing method and fixing structure for fixing a coil insulator, stator using the same an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using the same
JP6461381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WO2013080597A1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および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
JP5859112B2 (ja)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の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US8198779B2 (en) Stator of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nd winding method thereof
CN102868239B (zh) 定子铁心、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KR20170122486A (ko) 파워 터미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2015192573A (ja) ロータ製造方法、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US11411446B2 (en) Armature core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6818476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鉄心
KR20180080502A (ko) 모터 및 스테이터 조립체
JP5902466B2 (ja) レゾルバのインシュレータ、vr型レゾルバ及び、vr型ツインレゾルバ
JP6676133B1 (ja) 電機子モールド構造
JPWO2019087358A1 (ja)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鉄心、及び回転電機の電機子鉄心の製造方法
WO2017090189A1 (ja) 回転電機
JP5146077B2 (ja) 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95462B2 (ja)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KR20190020017A (ko) 전동기 및 전동기의 제조방법
JP2001309582A (ja) 固定子鉄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122730A (ja) コアユニット、コアユニット組立体および回転電機
JP4718383B2 (ja) クローポールdc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815336B2 (ja) 回転電機の積層鉄心、及び回転電機の積層鉄心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