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4475B - 座席裝置 - Google Patents

座席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4475B
TWI744475B TW107104524A TW107104524A TWI744475B TW I744475 B TWI744475 B TW I744475B TW 107104524 A TW107104524 A TW 107104524A TW 107104524 A TW107104524 A TW 107104524A TW I744475 B TWI744475 B TW I7444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backrest
seat
adjacent seat
rear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4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9230A (zh
Inventor
長尾裕
中根正伸
中山務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小糸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242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3218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242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1347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小糸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小糸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9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9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44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447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抑制設置空間、成本的增大、且可遮擋他人的視線的斜倚式的座席裝置。座席裝置(1)向靠背(120)朝後方傾倒的斜倚狀態變換自如、且複數個座席在該座席裝置(1)的寬度方向(D14)上相鄰配置,座席裝置(1)具備:分隔件(160),該分隔件(160)配置於靠背(120)的朝向鄰席側的鄰席側面(120a)的上端側,且對朝向將背部倚靠於靠背(120)的就坐者(Y)的頭部(Y1)的、來自鄰席側面(120)側的他人的視線進行遮擋;以及分隔件支撐部,該分隔件支撐部固定於鄰席側面(120a)的上端側,且將分隔件(160)支撐為可在前後方向(D14)上在規定的收納位置、與比該收納位置更靠前方的遮蔽位置之間移動。

Description

座席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交通工具的旅客用座椅等座席裝置。
以往,作為旅客用座椅等座席裝置,已知向靠背朝後方傾倒的斜倚狀態變換自如的座席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0-34409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 於此,在就坐者將背部倚靠於斜倚狀態的靠背的情況下,有時根據靠背的傾倒狀況等而例如產生與配置於後方的座席裝置的就坐者對視的事態。為了遮擋這樣的他人的視線亦考慮利用隔離件將座席裝置的周圍包圍,但這樣的構造有可能導致設置空間、成本的增大。
因此,本發明的第一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設置空間、成本的增大、且可遮擋他人的視線的斜倚式的座席裝置。
但是,為了抑制靠背向後方傾倒時的、對於後方的座席裝置的就坐者的壓迫感,考慮設置將靠背的後方覆蓋、且不動地立起設置的後方殼體的構造。在靠背與後方殼體之間,為了不妨礙伴隨著向斜倚狀態的變換的靠背的移動而隔開足夠的間隙。藉由設置這樣的不動地立起設置的後方殼體,幾乎不會使後方的座席裝置的就坐者看到靠背的移動,從而壓迫感得到抑制。
於此,若如前述在靠背與後方殼體之間隔開有間隙,則可想到垃圾、遺失物等各種物體進入該間隙的內部的情況。若使得這樣的進入物保持原樣則有可能妨礙靠背的移動,但另一方面,多數情況下難以將如前述的進入間隙的進入物除去。
因此,本發明的第二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容易地將進入靠背與後方殼體之間的間隙的進入物除去的座席裝置。
[技術手段] 為解決前述第一問題而完成的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係一種座席裝置,該座席裝置向靠背朝後方傾倒的斜倚狀態變換自如,複數個座席在該該座席裝置的寬度方向上相鄰配置,前述座席裝置的特徵係,具備:分隔件,該分隔件配置於前述靠背的朝向鄰席側的鄰席側面的上端側,並將朝向將背部倚靠於該靠背的就坐者的頭部的、來自前述鄰席側面側的他人的視線遮擋;以及分隔件支撐部,該分隔件支撐部固定於前述鄰席側面的前述上端側,並將前述分隔件支撐為可在前後方向上在規定的收納位置、與比該該收納位置更靠前方的遮蔽位置之間移動。
第二態樣在第一態樣所記載的座席裝置的基礎上,其特徵係,前述分隔件具備:板狀的主體部,該主體部沿前述鄰席側面而配置;以及可動軌道,該可動軌道固定於前述主體部的前述鄰席側面側的面、且沿前述前後方向延伸,前述分隔件支撐部具備固定軌道,該固定軌道固定於前述鄰席側面的前述上端側、且沿前述前後方向延伸,前述可動軌道以可在前述前後方向上滑動移動的方式與固定軌道嵌合,前述分隔件以及前述分隔件支撐部中的至少一方的部件具備在前述寬度方向上對另一方的部件施力的施力部件。
第三態樣在第二態樣所記載的座席裝置的基礎上,其特徵係,在前述一方的部件的前述施力部件設置有朝向前述另一方的部件突出的凸部,在前述另一方的部件設置有凹部,前述凸部以可與前述分隔件的移動相應地卡合及脫離的方式與前述凹部嵌合,前述凸部以及前述凹部中的一方的部位在前述前後方向上排列設置於至少包含與前述收納位置以及前述遮蔽位置對應的位置的多處位置。
第四態樣在第一態樣至第三態樣中任意方式所記載的座席裝置的基礎上,其特徵係,前述分隔件支撐部在前述前後方向上具備:前方止動件,該前方止動件對前述分隔件的超過前述遮蔽位置的朝向前方的移動進行限制;以及後方止動件,該後方止動件對前述分隔件的超過前述收納位置的朝向後方的移動進行限制。
為解決前述第二問題而完成的第五態樣係一種座席裝置,該座席裝置向靠背朝後方傾倒的斜倚狀態變換自如,前述座席裝置的特徵係,具備後方殼體,該後方殼體將前述靠背的後方覆蓋,同時,為了不妨礙伴隨著向前述斜倚狀態的變換的前述靠背的移動而在與該靠背之間隔開足夠的間隙的狀態下不動地立起設置,在前述後方殼體設置有用於將進入前述間隙的進入物從該間隙排出的排出孔,在前述間隙設置有引導片材,該引導片材從前述靠背至前述後方殼體的前述排出孔以形成下降坡度的方式延伸,將前述進入物引導至前述排出孔,且可與前述靠背的移動相應地進行變形。
第六態樣在第五態樣所記載的座席裝置的基礎上,其特徵係,前述引導片材的至少前述排出孔側的端部拆裝自如地相對於前述後方殼體接合。
第七態樣在第六態樣所記載的座席裝置的基礎上,其特徵係,前述引導片材的前述端部借助鉤環扣而相對於前述後方殼體接合。
第八態樣在第五態樣至第七態樣中任意方式所記載的座席裝置的基礎上,其特徵係,前述引導片材的前述靠背側與將該靠背覆蓋的外側覆蓋布成型為一體。
[發明之效果] 根據第一態樣,藉由使分隔件向遮蔽位置移動而可遮擋他人的視線。又,該分隔件形成為由分隔件支撐部支撐於靠背的鄰席側面的上端側的構造,因此,關於追加分隔件這一點,可抑制大小、成本的增大。這樣,根據第一態樣所記載的發明,在斜倚式的座席裝置中,可抑制設置空間、成本的增大、且可遮擋他人的視線。
根據第二態樣,藉由分隔件側的可動軌道及靠背側的固定軌道的簡單的構造而可進一步抑制設置空間、成本的增大,此外,利用前述施力部件可有效地抑制這樣的構造容易產生的移動中的晃動。
根據第三態樣,藉由至少包含與收納位置以及遮蔽位置對應的位置的多處位置的卡合及脫離,可給使得分隔件移動的就坐者帶來點擊感而使其意識到分隔件的各位置,從而可提高操作性。
根據第四態樣,藉由利用前方止動件、後方止動件的限制,可避免使分隔件移動的就坐者使得該分隔件不必要地移動至意外的位置的事態。根據第四態樣,在這一點上,可提高操作性。
根據第五態樣,利用引導片材將進入靠背與後方殼體之間的間隙的進入物順暢地沿著所形成的下降坡度而引導至排出孔並從該排出孔排出。即,根據第五態樣,可容易地將進入靠背與後方殼體之間的間隙的進入物除去。
根據第六態樣,可容易地將引導片材的排出孔側的端部從後方殼體拆下。關於靠背側,在與將靠背覆蓋的外側覆蓋布成型為一體的情況下,可將引導片材與該外側覆蓋布一起拆除。或者,在相對於靠背可拆裝自如地接合的情況下,可僅將引導片材拆除。不管怎樣都可對這樣拆除的引導片材進行洗滌,又,亦可容易地安裝洗滌後的引導片材、新的引導片材。
根據第七態樣,對於借助鉤環扣的接合,拆裝非常容易,因此,可提高引導片材的安裝、拆卸的操作性。
根據第八態樣,引導片材的靠背側與該靠背的外側覆蓋布成型為一體,因此,對於將這樣的外側覆蓋布從靠背拆下的技術頗有心得的維護操作者等以外的人員,無法簡單地進行拆卸。據此,可便於維護操作者對排出孔側的端部的拆裝,且亦可防止懷有惡意的他人輕易地帶走引導片材的事態。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對關於第一實施方式之座席裝置進行說明。此外,以下說明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後係從就坐於座席裝置的就坐者觀察的上下左右前後。
圖1係從就坐者就坐的前方觀察關於第一實施方式之座席裝置的立體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1係裝配於鐵路車輛等交通工具的旅客室內的旅客用座椅,兩個座席在其寬度方向D11上相鄰配置。座席裝置1具備座部110、靠背120、後方殼體130、腿托140以及基座150,且係接受就坐者的操作而向以下說明的斜倚狀態變換自如的裝置。
圖2係表示向斜倚狀態變換後的座席裝置的立體圖。在該圖2中,相鄰配置的兩個座席中,圖中近前側的一個座席變換為斜倚狀態。
斜倚狀態基本上係靠背120如圖1中箭頭D12所示向後方傾倒的狀態。此外,圖1中以靠背120豎立的立起狀態而示出兩個座席的雙方。
靠背120以可從立起狀態向斜倚狀態變換的方式可轉動地與座部110的後端側鉸接連結。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靠背120傾倒的同時,如圖1中箭頭D13所示,座部110以後端側下沉且前端側升起的方式向前方突出。藉由這樣的移動,在斜倚狀態下,就坐者Y以腰部下沉的狀態將背部倚靠於靠背120,從而可以穩定感增強的狀態而就坐。又,就坐者Y可在規定的角度範圍內任意地設定斜倚狀態下的靠背120的傾倒角。座部110以及靠背120以可向這樣的斜倚狀態變換的方式借助未圖示的連杆機構而支撐於基座150。
後方殼體130在前後方向D14上配置為比靠背120更靠後方。後方殼體130以在前後方向D14上不動的狀態固定於前述基座150。在圖1所示的非斜倚狀態下,為了不妨礙向斜倚狀態變換的靠背120的移動,在靠背120與後方殼體130之間隔開有足夠的間隙S11。當向斜倚狀態變換時,後方殼體130保持不動,靠背120如箭頭D12所示向後方傾倒。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在圖1所示的立起狀態下的豎立位置至靠背120與後方殼體130輕微接觸的位置的角度範圍內設定靠背120的傾倒角。
藉由設置不動地立起設置於基座150的後方殼體130,使得後方的座席裝置的就坐者幾乎看不到箭頭D12所示的靠背120的移動,從而壓迫感得到抑制。
又,雖然省略圖示,但在相對於靠背120的移動而不動的後方殼體130安裝有供後方的座席裝置的就坐者使用的背面桌、小物件掛置件、飲料保持件等。由於後方殼體130不動,因此,放置於背面桌的物品、鉤掛於小物件掛置件的袋、保持於飲料保持件的飲料瓶等不會受到靠背120的移動的影響。因此,後方的就坐者可舒適地利用前述背面桌、小物件掛置件、飲料保持件。
腿托140以可在圖1所示的下垂位置與圖2所示的彈起位置之間轉動的方式與座部110的前端側鉸接連結。例如圖2所示,就坐者Y可在斜倚狀態下進行規定的操作而使得腿托140向彈起位置移動等。
於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靠背120的寬度方向D11上的兩側向前方伸出,在靠背120的前表面形成有穩定地對就坐者Y的背部進行收納的凹陷形狀。進一步,在該寬度方向D11上的兩側的伸出部121各自的上端側,設置有進一步向前方伸出而供就坐者Y的頭部Y1倚靠的足夠大小的壁部121a。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靠背120的朝向鄰席側的鄰席側面120a的上端側設置有以下說明的分隔件160。
圖3係表示圖1及圖2中示出的分隔件的圖。
分隔件160係在靠背120的鄰席側面120a的上端側、即前述的壁部121a中朝向鄰席側的面設置的板狀的部件。分隔件160發揮對來自鄰席側面120a側之朝向將背部倚靠於靠背120的就坐者Y的頭部Y1的他人的視線進行遮擋的遮蔽板的作用。
而且,在前述壁部121a中朝向鄰席側的面固定有分隔件支撐部170。分隔件支撐部170固定於壁部121a的前述的面,在前後方向D14上,將分隔件160支撐為可在規定的收納位置與比該收納位置更靠前方的遮蔽位置之間移動。在圖3中,在圖中左側示出分隔件160的收納位置,在圖中右側示出分隔件160的遮蔽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就坐者Y使分隔件160移動而將其收納於收納位置、或者使其向遮蔽位置移動。在分隔件160的前端側,設置有供就坐者Y此時抓握的把持部160a。從就坐者Y的角度觀察,收納位置係使得分隔件160以前述把持部160a未被靠背120的壁部121a遮擋的程度而向後方後退的位置。
圖4係從靠背側觀察圖3所示的分隔件以及分隔件支撐部的立體圖。在該圖4中,圖中上側示出具備作為分隔件支撐部170的構成部件之一的薄金屬板171的狀態,圖中下側示出該薄金屬板171拆除後的狀態。
如該圖4所示,分隔件160具備:板狀的主體部161,該主體部161沿著靠背120的鄰席側面120a而配置;以及可動軌道162,該可動軌道162固定於前述主體部161的鄰席側面120a側的面、且沿前後方向D14延伸。
另一方面,分隔件支撐部170具備固定軌道172,該固定軌道172固定於靠背120的鄰席側面120a的上端側即前述的壁部121a、且沿前後方向D14延伸。分隔件160的可動軌道162以可在前後方向D14上滑動移動的方式與前述固定軌道172嵌合。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分隔件支撐部170具備施力部件173,該施力部件173在寬度方向D11中的、對分隔件160的可動軌道162進行按壓的按壓方向D111上對分隔件160施力。施力部件173由分別在前後方向D14上呈帶狀地延伸、且在該前後方向D14上排列的兩個板簧173a構成。
圖5係從圖4中的箭頭V11方向觀察圖4所示的分隔件以及分隔件支撐部的示意圖。
如圖4及圖5所示,分隔件支撐部170的固定軌道172係如下截面為T字狀的部件:俯視時前後方向D14為長邊方向的長方形板的、兩條長邊附近分別以規定寬度從靠背120側呈臺階狀地減薄。利用六個螺釘174將固定軌道172固定於薄金屬板171。
分隔件支撐部170中構成施力部件173的兩個板簧173a各自的前後方向D14上的前端部,以向分隔件160側突出的方式呈圓弧狀地彎曲而形成為凸部173a-1。前述這兩個板簧173a與固定軌道172的兩條長邊的臺階部172a中,圖4及圖5的各圖中的上側的臺階部172a平行地排列、且固定於薄金屬板171。在薄金屬板171設置有供在各板簧173a的前端部設置的凸部173a-1通過的窗孔171a。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以從該窗孔171a通過的方式突出,凸部173a-1的前端向固定軌道172的上側的臺階部172a側突出。
分隔件160的可動軌道162具備以環抱的方式與固定軌道172的兩條長邊的臺階部172a分別卡合的一對環抱部件162a。各環抱部件162a具備固定片162a-1、豎立片162a-2以及伸出片162a-3。固定片162a-1係以螺紋緊固的方式固定於分隔件160的主體部161的部位,豎立片162a-2係從該固定片162a-1向靠背120側豎立的部位。而且,伸出片162a-3係在其與分隔件160的主體部161之間隔開與前述固定軌道172的臺階部172a的厚度相應的間隔而從豎立片162a-2向固定片162a-1的相反方向伸出的部位。
一對環抱部件162a在伸出片162a-3與分隔件160的主體部161之間以分別進入固定軌道172的兩條長邊的臺階部172a的方式固定於主體部161而構成可動軌道162。
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各環抱部件162a的伸出片162a-3的靠背側的面黏貼有沿前後方向D14延伸的長方體狀的樹脂塊162a-4。在該樹脂塊162a-4、且在前後方向D14的中央設置有與前述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的圓弧狀的彎曲形狀相應的圓弧狀的凹部162a-4a。
前述板簧173a的凸部173a-1以可與分隔件160的移動相應地卡合及脫離的方式與一對環抱部件162a中,圖4及圖5的各圖中的上側的環抱部件162a的樹脂塊162a-4的凹部162a-4a嵌合。
於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亦包含樹脂塊162a-4在內,一對環抱部件162a形成為形狀彼此相同的部件。據此,可以將一種形狀的部件通用作環抱部件162a,從而可實現製造成本的降低。
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除了固定軌道172的分隔件160側的一部分以外,分隔件支撐部170幾乎全部都埋設於構成靠背120的壁部121a的緩衝件中。而且,分隔件160的可動軌道162在一對環抱部件162a幾乎全部都鑽入壁部121a的狀態下沿固定軌道172滑動移動。
圖4中示出分隔件160相對於分隔件支撐部170而位於圖3中的左側所示的收納位置的狀態。如圖4所示,此時,圖中左側示出的後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與圖中上側的環抱部件162a的凹部162a-4a嵌合。
於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軌道172的一對臺階部172a各自的、圖4中的左側的後端部呈壁狀地立起,據此形成為供位於收納位置的環抱部件162a的後端部抵接的後方止動件172b。該後方止動件172b對分隔件160的超過收納位置的朝向後方的移動進行限制。此外,利用兩根螺釘將後方止動件172b固定於固定軌道172的主體部,藉由將這兩根螺釘拆下而可將後方止動件172b拆下。即,分隔件160相對於固定軌道172、即分隔件支撐部170拆裝自如。據此,在組裝時,可在將靠背120的表皮覆蓋之後對分隔件160進行安裝等。又,亦可在維護時容易地將分隔件160從靠背120拆下而進行維護。
又,當分隔件160向前方移動而位於圖3的右側所示的遮蔽位置時,圖4中的右側所示的前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與圖中上側的環抱部件162a的凹部162a-4a嵌合。
此時,圖4中的上側所示的薄金屬板171的、圖4中的右側的前端部向分隔件160側折彎,據此形成為供位於遮蔽位置的環抱部件162a的前端部抵接的前方止動件171b。該前方止動件171b對分隔件160的超過遮蔽位置的朝向前方的移動進行限制。
以下亦存在與至此的說明重複的內容,參照圖6~圖8對收納位置與遮蔽位置之間的分隔件160的移動進行說明。
圖6係對於收納位置與遮蔽位置之間的分隔件的移動而表示與圖4的下側所示的圖同樣地從靠背側觀察分隔件,且從分隔件支撐部將薄金屬板拆除後的圖。圖7係對於收納位置與遮蔽位置之間的分隔件的移動而表示構成施力部件的兩個板簧及分隔件的可動板的位置關係的圖。又,圖8係與圖4的上側所示的圖同樣地從靠背側觀察位於遮蔽位置的分隔件的圖。此外,在圖6及圖8中,圖中右側為前後方向D14的前方,圖中左側為前後方向D14的後方,在圖7中則相反,圖中左側為前後方向D14的前方,圖中右側為前後方向D14的後方。
如圖6及圖7所示,當分隔件160處於收納位置時,構成施力部件173的一對板簧173a中的後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與環抱部件162a的凹部162a-4a嵌合。在該狀態下,後側的板簧173a對分隔件160施力。藉由該施力而將黏貼有樹脂塊162a-4的伸出片162a-3按壓於固定軌道172的臺階部172a的表面。
又,前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與固定軌道172的臺階部172a抵接。進一步,此時,環抱部件162a的後端部與固定軌道172的後方止動件172b抵接,從而對分隔件160的超過收納位置的朝向後方的移動進行限制。
當由就坐者拉動而使得分隔件160從收納位置向前方移動時,首先,後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從凹部162a-4a脫離而對樹脂塊162a-4的表面進行按壓且進行滑動摩擦。在此期間,伸出片162a-3保持按壓於固定軌道172的臺階部172a的表面的狀態而向前方移動。
若分隔件160進一步向前方移動,則後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從環抱部件162a的後端部脫離而到達與固定軌道172的臺階部172a抵接的中間位置。在該中間位置處,環抱部件162a的前端部與前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抵接。在中間位置處,形成為如下狀態:構成施力部件173的兩個板簧173a均對固定軌道172的臺階部172a進行按壓,環抱部件162a、即分隔件160因施力部件173的施力而後退。
當分隔件160到達中間位置時,可使拉動分隔件160的就坐者作為點擊感而感受到板簧173a的凸部173a-1從環抱部件162a脫離時的感覺。
當分隔件160從該中間位置進一步向前方移動時,首先,前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從環抱部件162a的樹脂塊162a-4的後側的端部向表面上躍升。為了輔助該躍升,樹脂塊162a-4的後側的端部形成為帶有弧度的形狀。在躍升之後,前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對樹脂塊162a-4的表面進行按壓且進行滑動摩擦。在此期間,伸出片162a-3保持按壓於固定軌道172的臺階部172a的表面的狀態而向前方移動。
若分隔件160進一步向前方移動,則前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到達與環抱部件162a的凹部162a-4a嵌合的遮蔽位置。在該狀態下,前側的板簧173a對分隔件160施力。藉由該施力而將黏貼有樹脂塊162a-4的伸出片162a-3按壓於固定軌道172的臺階部172a的表面。
又,在該遮蔽位置處,如圖7及圖8所示,環抱部件162a的前端部與薄金屬板171的前方止動件171b抵接,據此對分隔件160的超過遮蔽位置的朝向前方的移動進行限制。
當分隔件160到達遮蔽位置時,使得拉動分隔件160的就坐者由點擊感而感受到板簧173a的凸部173a-1與環抱部件162a的凹部162a-4a嵌合時的感覺。
又,當分隔件160向收納位置返回時,就坐者首先在分隔件160到達中間位置時感受到點擊感。而且,當分隔件160到達收納位置而使得後側的板簧173a的凸部173a-1與環抱部件162a的凹部162a-4a嵌合時,可感受到點擊感。
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1,藉由使分隔件160向遮蔽位置移動而可遮擋他人的視線。在圖2中,斜倚狀態的座席裝置1的分隔件160被向前方拉出而位於遮蔽位置。在斜倚狀態下,若就坐者Y將背部倚靠於靠背120,則根據其傾倒狀況等,不僅與相鄰的座席裝置1,例如有時亦產生與配置於後方(特別係斜後方)的座席裝置的就坐者對視的事態。在即將變為這種事態的情況下,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1,可將分隔件160拉出並使其向遮蔽位置移動而遮擋相鄰的他人、後方的他人的視線。
又,該分隔件160形成為由分隔件支撐部170支撐於靠背120的鄰席側面120a的上端側的構造,因此,在追加分隔件160這一點上,可抑制大小、成本的增大。如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1,在斜倚式的座席裝置1中,可抑制設置空間、成本的增大、且可遮擋他人的視線。
又,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1,藉由分隔件160側的可動軌道162及靠背120側的固定軌道172的簡單的構造而可進一步抑制設置空間、成本的增大。在此基礎上,亦可利用前述施力部件173而有效地抑制這樣的構造容易產生的移動中的晃動。
又,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1,在與分隔件160的收納位置以及遮蔽位置對應的兩處位置,產生板簧173a的凸部173a-1與環抱部件162a的凹部162a-4a的卡合及脫離。據此,當分隔件160到達收納位置以及遮蔽位置時,可給使得分隔件160移動的就坐者Y帶來點擊感而使就坐者Y意識到該分隔件160的各位置,從而可提高操作性。
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收納位置與遮蔽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成為因板簧173a的凸部173a-1從環抱部件162a脫離而給就坐者Y帶來點擊感的位置。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根據情況的不同,在三處部位給就坐者Y帶來點擊感而使該就坐者Y意識到分隔件160的各位置,從而操作性得以提高。
又,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1,藉由前方止動件171b、後方止動件172b的限制,可避免使分隔件160移動的就坐者Y使得分隔件160不必要地移動至意外的位置的事態。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1,在這一點上亦可提高操作性。
於此,例如,在前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座席裝置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兩個座席在寬度方向D11上相鄰配置的座席裝置1。然而,座席裝置並不侷限於此,其排列數量亦可係三席以上。
又,在前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座席裝置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如下座席裝置1:不僅以靠背120傾倒的方式,以座部110的後端下沉、且向前方突出的方式亦可進行向斜倚狀態的變換。然而,座席裝置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亦可係座部不動而只有靠背傾倒的結構等。又,關於靠背的構造,只要可向斜倚狀態變換,並未特別侷限於與座部連結的構造,亦可係未與座部連結而係與其他框架等連結的結構。
又,在前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座席裝置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僅設置有一個分隔件160的座席裝置1。然而,座席裝置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座席裝置亦可係如下結構等:如排列有三個座席的中央的座席,在兩側相鄰配置有其他座席,在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個從而共計設置有兩個分隔件。
又,在前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座席裝置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如下座席裝置1:藉由分隔件160所具備的可動軌道162的、相對於分隔件支撐部170所具備的固定軌道172的嵌合而將分隔件160支撐為可移動。然而,座席裝置並不侷限於此,只要係分隔件以可移動的方式支撐於分隔件支撐部的結構,則其具體的支撐構造係任意的。但是,如上所述,藉由軌道的嵌合這樣的簡單的支撐構造可進一步抑制分隔件的設置空間、成本的增大。
又,在前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施力部件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由僅設置於分隔件支撐部170的兩個板簧173a構成的施力部件173。然而,施力部件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亦可係設置於分隔件、或者設置於分隔件支撐部及分隔件的雙方的結構等。又,產生作用力的部位可不侷限於板簧,例如可以係螺旋彈簧等,其數量可不侷限於兩個,可以設定為一個、三個以上等任意的數量。
又,在前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凸部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在施力部件173針對一個板簧173a分別設置有一個從而在前後方向D14上的兩處位置共計設置有兩個的凸部173a-1。又,作為凹部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在可動軌道162的一對環抱部件162a中的上側的環抱部件162a設置的一個凹部162a-4。然而,凸部、凹部並不侷限於此。凸部、凹部例如亦可係設置於施力部件的一個凸部、在可動軌道配置於前後方向上的多處位置的凹部等。
(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對關於第二實施方式之座席裝置進行說明。此外,以下說明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後係從就坐於座席裝置的就坐者觀察的上下左右前後。
圖9係從就坐者就坐的前方觀察關於第二實施方式之座席裝置的立體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2係裝配於鐵路車輛等交通工具的旅客室內的旅客用座椅,兩個座席在該座席裝置2的寬度方向D21上相鄰配置。座席裝置2具備座部210、靠背220、後方殼體230、腿托240以及基座250,該座席裝置2係接受就坐者的操作而向以下說明的斜倚狀態變換自如的裝置。
斜倚狀態基本上係靠背220如箭頭D22所示向後方傾倒的狀態。此外,圖9中示出兩個座席的座席裝置2的靠背220均豎立的立起狀態。
靠背220以可從立起狀態向斜倚狀態變換的方式可轉動地與座部210的後端側鉸接連結。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靠背220傾倒的同時,如圖9中箭頭D23所示,座部210以後端側下沉且前端側升起的方式向前方突出。藉由這樣的移動,在斜倚狀態下,就坐者以腰部下沉的狀態將背部倚靠於靠背220,從而可以穩定感增強的狀態而就坐。又,就坐者可在規定的角度範圍內任意地設定斜倚狀態下的靠背220的傾倒角。座部210以及靠背220以可向這樣的斜倚狀態變換的方式借助未圖示的連杆機構而支撐於基座250。
後方殼體230在前後方向D24上配置為比靠背220更靠後方。後方殼體230以在前後方向D24上不動的狀態固定於前述基座250。在圖9所示的非斜倚狀態下,為了不妨礙向斜倚狀態變換的靠背220的移動,在靠背220與後方殼體230之間隔開有足夠的間隙S21。當向斜倚狀態變換時,後方殼體230保持不動,靠背220如箭頭D22所示向後方傾倒。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在圖9所示的立起狀態下的豎立位置至靠背220與後方殼體230輕微接觸的位置的角度範圍內設定靠背220的傾倒角。
圖10係從後方殼體側觀察圖9所示的座席裝置的立體圖。
藉由設置不動地立起設置於基座250的後方殼體230,對於後方的座席裝置的就坐者而言,幾乎不會看到箭頭D22所示的靠背220的移動,從而壓迫感得到抑制。
又,在相對於靠背220的移動而不動的後方殼體230,安裝有供後方的座席裝置的就坐者使用的背面桌231、小物件掛置件232、飲料保持件233等。由於後方殼體230不動,因此,放置於背面桌231的物品、鉤掛於小物件掛置件232的袋、保持於飲料保持件233的飲料瓶等不會受到靠背220的移動的影響。因此,後方的就坐者可舒適地利用前述背面桌231、小物件掛置件232、飲料保持件233。
腿托240以可在圖9所示的下垂位置與向上方彈起的彈起位置之間轉動的方式與座部210的前端側鉸接連結。就坐者例如在斜倚狀態下可進行規定的操作而使得腿托240向彈起位置移動等。
於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後方殼體230的背面桌231的下方,設置有用於將進入靠背220與後方殼體230之間的間隙S21的垃圾、遺失物等各種進入物從該間隙S21排出的排出孔234。
圖11係以可從靠背與後方殼體之間的間隙側看到設置於後方殼體的排出孔的方式、且以將靠背拆除後的狀態而示出座席裝置的圖。
如該圖11所示,後方殼體230的內側具有複雜的凹凸形狀,又,靠背220與後方殼體230之間的間隙S21隨著趨向下方而縮小。假設若前述這樣的進入物進入這樣的狹小的部分,則難以將這樣的進入物除去。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將這樣的進入物從排出孔234排出而不使其朝向下方,設置有以下說明的構造。
圖12係表示用於將進入靠背與後方殼體之間的間隙的進入物從排出孔排出的構造的圖。圖12中藉由座席裝置2的簡化後的縱剖視圖而示意性地示出這樣的構造。此外,關於座席裝置2,該圖12中示出立起狀態及斜倚狀態的兩種狀態。在立起狀態下,靠背220豎立且座部210向後方後退,腿托240下垂。又,在圖12中的斜倚狀態下,靠背220向箭頭D22方向傾倒,座部210的後端下沉且向前方突出,腿托240彈起。而且,在立起狀態下,形成為如下狀態:在靠背220與後方殼體230之間隔開有間隙S21,該間隙S21朝向上方開口。另一方面,在靠背220以最大幅度傾倒的斜倚狀態下,形成為如下狀態:前述間隙S21縮小,同時,後方殼體230的上端部在上方與靠背220接觸而使得開口閉合。
於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前述間隙S21設置有引導片材260,該引導片材260以從靠背220至後方殼體230的排出孔234形成下降坡度的方式延伸,且將進入物引導至排出孔234。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引導片材260由柔軟的布製成,並可與伴隨著向斜倚狀態的變換的靠背220的移動相應地變形。
又,引導片材260的排出孔234側的端部261拆裝自如地相對於後方殼體230接合。具體而言,例如借助Velcro tape(注冊商標)等鉤環扣270而使得該端部261相對於後方殼體230接合。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0、圖11所示,排出孔234形成為沿座席裝置2的寬度方向D24延伸的長孔形狀。而且,其下緣向前述間隙S21的內側呈架子狀地伸出。鉤環扣270的後方殼體230側黏貼於該呈架子狀地伸出的部分,鉤環扣270的引導片材260側黏貼於與該伸出的部分重疊的位置。因鉤環扣270的前述這兩個部分重疊而使得引導片材260的端部261與後方殼體230接合,藉由對前述這兩個部分進行撕揭而將引導片材260的端部261從後方殼體230拆下。又,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片材260的靠背220側與將該靠背220覆蓋的外側覆蓋布221成型為一體。
此外,於此並未特別限定,但引導片材260的靠背220側與外側覆蓋布221成型為一體可以指如下的任何情況。即,可以作為外側覆蓋布221的延長布而對引導片材260進行成形,或者可以將成形為分體結構的引導片材260的端部縫合於外側覆蓋布221等。
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2,沿著由引導片材260形成的下降坡度而順暢地將進入靠背220與後方殼體230之間的間隙S21的進入物引導至排出孔234、並從該排出孔234排出。即,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2,可容易地將進入靠背220與後方殼體230之間的間隙S21的進入物除去。
又,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2,可容易地將引導片材260的排出孔234側的端部261從後方殼體230拆下。關於靠背側,與將靠背220覆蓋的外側覆蓋布221成型為一體,因此,可與該外側覆蓋布221一起將引導片材260拆除。可以對這樣拆除的引導片材260進行洗滌,又,亦可容易地安裝對洗滌後的引導片材260、新的引導片材260。
又,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2,對於借助鉤環扣270的接合,其拆裝非常容易,因此,可提高引導片材260的安裝、拆卸的操作性。
又,在本實施方式的座席裝置2中,如上所述,引導片材260的靠背220側與該靠背220的外側覆蓋布221成型為一體。因此,對於這樣的將外側覆蓋布221從靠背220拆下的技術頗有心得的維護操作者等以外的人員,無法簡單地進行拆卸。據此,可便於維護操作者對排出孔234側的端部261的拆裝,且亦可防止懷有惡意的他人輕易地帶走引導片材260的事態。
於此,例如,在前述第二實施方式中,作為座席裝置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兩個座席在寬度方向D21上相鄰配置的座席裝置2。然而,座席裝置並不侷限於此,其排列數量可以任意設定。
又,在前述第二實施方式中,作為座席裝置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如下座席裝置1:不僅以靠背220傾倒的方式,以座部210的後端下沉、且向前方突出的方式亦可進行向斜倚狀態的變換。然而,座席裝置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亦可係座部不動而只有靠背傾倒的結構等。又,關於靠背的構造,只要可向斜倚狀態變換,並未特別侷限於與座部連結的構造,亦可係未與座部連結而係與其他框架等連結的結構。
又,在前述第二實施方式中,作為引導片材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布制的引導片材260。然而,引導片材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亦可係相互平行地將複數個柔軟的樹脂片材、樹脂等製成的較細的帶板縫合而形成為薄片狀的結構等。
又,在前述第二實施方式中,作為拆裝自如地相對於後方殼體接合的引導片材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借助鉤環扣270而相對於後方殼體230接合的引導片材260。然而,引導片材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亦可係利用紐扣、鉤或者拉鎖等而相對於後方殼體接合的結構等。但是,如上所述,作為拆裝自如的接合構造而採用拆裝非常容易的鉤環扣,據此可提高引導片材的安裝、拆卸的操作性。
又,在前述第二實施方式中,作為引導片材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靠背220側與靠背220的外側覆蓋布221成型為一體的引導片材260。然而,引導片材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可以係靠背側可以拆裝自如的方式相對於靠背接合的結構等。但是,如上所述,若靠背側與外側覆蓋布成型為一體,則可防止懷有惡意的他人輕易地將引導片材帶走的事態。
又,在前述第二實施方式中,作為引導片材的一個例子,舉例示出以拆裝自如的方式相對於後方殼體230接合的引導片材260。然而,引導片材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亦可係藉由黏接等而以無法拆卸的狀態相對於後方殼體接合的結構等。但是,如上所述,若形成為以拆裝自如的方式相對於後方殼體接合的構造,則可容易地進行引導片材的洗滌、新品的更換等。
此外,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僅為表示本發明的代表性的方式,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實施方式。即,可以在未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形而實施。只要即使藉由這樣的變形具備本發明的座席裝置的結構,當然,該變形亦包含在本發明的範圍內。
本發明要求享有於2017年2月13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2017-024207以及於2017年2月13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2017-024208的優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藉由引用併入本說明書中。
1、2‧‧‧座席裝置110、210‧‧‧座部120、220‧‧‧靠背120a‧‧‧鄰席側面121‧‧‧伸出部121a‧‧‧壁部130、230‧‧‧後方殼體140、240‧‧‧腿托150、250‧‧‧基座160‧‧‧分隔件160a‧‧‧把持部161‧‧‧主體部162‧‧‧可動軌道162a‧‧‧環抱部件162a-1‧‧‧固定片162a-2‧‧‧豎立片162a-3‧‧‧伸出片162a-4‧‧‧樹脂塊162a-4a‧‧‧凹部170‧‧‧分隔件支撐部171‧‧‧薄金屬板171a‧‧‧窗孔171b‧‧‧前方止動件172‧‧‧固定軌道172a‧‧‧臺階部172b‧‧‧後方止動件173‧‧‧施力部件173a‧‧‧板簧173a-1‧‧‧凸部174‧‧‧螺釘221‧‧‧外側覆蓋布231‧‧‧背面桌232‧‧‧小物件掛置件233‧‧‧飲料保持件234‧‧‧排出孔260‧‧‧引導片材261‧‧‧端部270‧‧‧鉤環扣D11、D21‧‧‧寬度方向D12、D13、D22、D23‧‧‧箭頭D14、D24‧‧‧前後方向D111‧‧‧按壓方向S11、S21‧‧‧間隙Y‧‧‧就坐者Y1‧‧‧頭部
【圖1】表示從就坐者就坐的前方觀察關於第一實施方式之座席裝置的立體圖。 【圖2】表示向斜倚狀態變換後的座席裝置的立體圖。 【圖3】表示圖1及圖2中示出的分隔件的圖。 【圖4】表示從靠背側觀察圖3所示的分隔件以及分隔件支撐部的立體圖。 【圖5】表示從圖4中的箭頭V11方向觀察圖4所示的分隔件以及分隔件支撐部的示意圖。 【圖6】表示對於收納位置與遮蔽位置之間的分隔件的移動而表示與圖4的下側所示的圖同樣地從靠背側觀察分隔件、且從分隔件支撐部將薄金屬板除去的情況的圖。 【圖7】表示對於收納位置與遮蔽位置之間的分隔件的移動而表示構成施力部件的兩個板簧、及分隔件的可動板的位置關係的圖。 【圖8】表示與圖4的上側所示的圖同樣地從靠背側觀察位於遮蔽位置的分隔件的情況的圖。 【圖9】表示從就坐者就坐的前方觀察關於第二實施方式之座席裝置的立體圖。 【圖10】表示從後方殼體側觀察圖9所示的座席裝置的立體圖。 【圖11】表示以可從靠背與後方殼體之間的間隙側看到設置於後方殼體的排出孔的方式、且以將靠背拆除後的狀態而表示座席裝置的圖。 【圖12】表示用於將進入靠背與後方殼體之間的間隙的進入物從排出孔排出的構造的圖。
1‧‧‧座席裝置
110‧‧‧座部
120‧‧‧靠背
120a‧‧‧鄰席側面
121‧‧‧伸出部
121a‧‧‧壁部
130‧‧‧後方殼體
140‧‧‧腿托
150‧‧‧基座
160‧‧‧分隔件
Y‧‧‧就坐者
Y1‧‧‧頭部

Claims (5)

  1. 一種座席裝置,其係向靠背朝後方傾倒的斜倚狀態變換自如、且複數座席在該座席裝置的寬度方向上相鄰配置,其特徵係具備:分隔件,該分隔件配置於前述靠背的朝向鄰席側的鄰席側面的上端側,且對來自前述鄰席側面側之朝向將背部倚靠於該靠背的就坐者的頭部的他人的視線進行遮擋;以及分隔件支撐部,該分隔件支撐部固定於前述鄰席側面的前述上端側,且將前述分隔件支撐為可在前後方向上在規定的收納位置、與比該收納位置更靠前方的遮蔽位置之間移動;在前述靠背之前述寬度方向之兩側設置有向前方伸出之一對伸出部,進一步,在該一對伸出部各自的前述上端側,設置有進一步向前方伸出而供前述就坐者的頭部依靠之壁部;前述分隔件支撐部,固定於前述一對伸出部中前述鄰席側之伸出部的前述壁部之前述鄰席側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座席裝置,其中,在前述分隔件之前端側,設置有由前述就坐者抓握之把持部, 前述收納位置係,從前述就坐者的角度觀察,使得分隔件以前述把持部未被前述鄰席側之伸出部的前述壁部遮擋的程度而向後方後退的位置。
  3. 一種座席裝置,其係向靠背朝後方傾倒的斜倚狀態變換自如、且複數座席在該座席裝置的寬度方向上相鄰配置,其特徵係具備:分隔件,該分隔件配置於前述靠背的朝向鄰席側的鄰席側面的上端側,且對來自前述鄰席側面側之朝向將背部倚靠於該靠背的就坐者的頭部的他人的視線進行遮擋;以及分隔件支撐部,該分隔件支撐部固定於前述鄰席側面的前述上端側,且將前述分隔件支撐為可在前後方向上在規定的收納位置、與比該收納位置更靠前方的遮蔽位置之間移動;前述分隔件具備:板狀的主體部,該主體部沿前述鄰席側面配置;以及可動軌道,該可動軌道固定於前述主體部的前述鄰席側面側的面、且沿前述前後方向延伸,前述分隔件支撐部具備固定軌道,該固定軌道固定於前述鄰席側面的前述上端側,且沿前述前後方向延伸,前述可動軌道以可在前述前後方向上滑動移動的方式與該固定軌道嵌合,前述分隔件以及前述分隔件支撐部中的至少一方的部件具備在前述寬度方向上對另一方的部件施力的施力部件; 在前述一方的部件的前述施力部件,由在前述前後方向上呈帶狀地延伸且在端部設置有朝向前述另一方的部件突出的凸部之板簧所構成,在前述另一方的部件設置有凹部,前述凸部以可與前述分隔件的移動相應地卡合及脫離的方式與前述凹部嵌合,前述凸部以及前述凹部中的一方的部位,在前述前後方向上排列設置於至少包含與前述收納位置以及前述遮蔽位置對應的位置的多處位置。
  4. 一種座席裝置,其係向靠背朝後方傾倒的斜倚狀態變換自如、且複數座席在該座席裝置的寬度方向上相鄰配置,其特徵係具備:分隔件,該分隔件配置於前述靠背的朝向鄰席側的鄰席側面的上端側,且對來自前述鄰席側面側之朝向將背部倚靠於該靠背的就坐者的頭部的他人的視線進行遮擋;以及分隔件支撐部,該分隔件支撐部固定於前述鄰席側面的前述上端側,且將前述分隔件支撐為可在前後方向上在規定的收納位置、與比該收納位置更靠前方的遮蔽位置之間移動;前述分隔件具備:板狀的主體部,該主體部沿前述鄰席側面配置;以及可動軌道,該可動軌道固定於前述主體部的前述鄰席側面側的面、且沿前述前後方向延伸,前述分隔件支撐部具備固定軌道,該固定軌道固定於前述鄰席側面的前述 上端側,且沿前述前後方向延伸,前述可動軌道以可在前述前後方向上滑動移動的方式與該固定軌道嵌合,前述分隔件支撐部,具備在前述寬度方向上對前述分隔件之前述可動軌道施力的施力部件;在前述施力部件,在前述前後方向上排列設置有兩個朝向前述分隔件突出的凸部,前述分隔件之前述可動軌道,設置有:環抱部件,前述環抱部件以環抱的方式與在前述固定軌道沿前述前後方向延伸的邊卡合;以及塊狀物,前述塊狀物黏貼於該環抱部件之前述靠背側之面、且沿前述前後方向延伸,該塊狀物設置有一個凹部,前述凸部以可與前述分隔件的移動相應地卡合及脫離的方式與前述凹部嵌合;前述分隔件,保持於:收納位置,在該收納位置處,兩個前述凸部中的在前述前後方向上之後側的凸部與前述凹部嵌合;遮蔽位置,在該遮蔽位置處,兩個前述凸部中的在前述前後方向上之前側的凸部與前述凹部嵌合;中間位置,在該中間位置處,前述後側的凸部從前述環抱部件的後端部脫離,且前述環抱部件的前端部抵接前述前側的凸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座席裝置,其中,前述分隔件支撐部在前述前後方向上具備:前方止動件,該前方止動件對前述分隔件的超過前述遮蔽位置的朝向前方的移動進行限制;以及後方止動 件,該後方止動件對前述分隔件的超過前述收納位置的朝向後方的移動進行限制。
TW107104524A 2017-02-13 2018-02-08 座席裝置 TWI7444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4208A JP6832182B2 (ja) 2017-02-13 2017-02-13 座席装置
JP2017-024207 2017-02-13
JP2017-024208 2017-02-13
JP2017024207A JP6913477B2 (ja) 2017-02-13 2017-02-13 座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9230A TW201829230A (zh) 2018-08-16
TWI744475B true TWI744475B (zh) 2021-11-01

Family

ID=63192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4524A TWI744475B (zh) 2017-02-13 2018-02-08 座席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37857B (zh)
TW (1) TWI744475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74937U (zh) * 1988-11-28 1990-06-07
CN201376513Y (zh) * 2009-04-03 2010-01-06 王丽莎 乘客用俯卧式辅助睡眠装置
TWM408526U (en) * 2010-09-13 2011-08-01 zi-an Lin Chair with lateral headrest
US20160122022A1 (en) * 2013-07-19 2016-05-05 British Airways Plc Aircraft passenger seat fixing systems and arrangements
CN105691256A (zh) * 2014-12-10 2016-06-22 爱信技术中心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可伸出的舒适头枕
CN105835731A (zh) * 2016-03-17 2016-08-1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简式坐靠多功能智能睡椅
CN205632197U (zh) * 2016-05-26 2016-10-12 骆凯 一种护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05687A (en) * 1944-11-22 1950-04-25 Pullman Standard Car Mfg Co Shield and seat arrangement
US6644736B2 (en) * 2002-02-01 2003-11-11 The Boeing Company Privacy seat divider for transport vehicles
US6742842B2 (en) * 2002-07-03 2004-06-01 B E Aerospace, Inc. Passenger seat with privacy shell
JP2006061309A (ja) * 2004-08-25 2006-03-09 Daikin Ind Ltd 座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74937U (zh) * 1988-11-28 1990-06-07
CN201376513Y (zh) * 2009-04-03 2010-01-06 王丽莎 乘客用俯卧式辅助睡眠装置
TWM408526U (en) * 2010-09-13 2011-08-01 zi-an Lin Chair with lateral headrest
US20160122022A1 (en) * 2013-07-19 2016-05-05 British Airways Plc Aircraft passenger seat fixing systems and arrangements
CN105691256A (zh) * 2014-12-10 2016-06-22 爱信技术中心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可伸出的舒适头枕
CN105835731A (zh) * 2016-03-17 2016-08-1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简式坐靠多功能智能睡椅
CN205632197U (zh) * 2016-05-26 2016-10-12 骆凯 一种护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9230A (zh) 2018-08-16
CN108437857A (zh) 2018-08-24
CN108437857B (zh) 2022-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16368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取付け用自動車用シート
US9616786B2 (en) Vehicle seat
US8740309B2 (en) Seat gap hiding structure
CN107148370A (zh) 座椅
US7735913B2 (en) Cover for vehicle seat handle
JPWO2019065773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03237530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TWI744475B (zh) 座席裝置
JP6765182B2 (ja) 椅子の肘掛け、椅子
US10259356B2 (en) Child safety seat
CN108698528A (zh) 头枕组件
JP6913477B2 (ja) 座席装置
JP2013103069A (ja) 椅子
JP5785858B2 (ja) ヘッドレス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6832182B2 (ja) 座席装置
JP5784886B2 (ja) 椅子
JP2013103630A (ja) シートカバー
JP670203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252855B2 (ja) 車両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20049119A (ja) 椅子
JP6485731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ート
JP7032080B2 (ja) 椅子の身体支持体用表皮材の製造方法
JP2020049114A (ja) 椅子
JP3204019U (ja) 椅子の背もたれ部取り付け構造
JP2004067023A (ja) 車体装備品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