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4203B - 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4203B
TWI744203B TW110108272A TW110108272A TWI744203B TW I744203 B TWI744203 B TW I744203B TW 110108272 A TW110108272 A TW 110108272A TW 110108272 A TW110108272 A TW 110108272A TW I744203 B TWI744203 B TW I7442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nding layer
layer
substrate
bonding
metal mas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8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6382A (zh
Inventor
李昆儒
蔡傅守
施宇隆
林永溢
林佶民
莊晴陽
呂泱儒
劉昕融
Original Assignee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082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420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4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420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36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6382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提供一基底,該基底上形成有一圖案,且該基底上定義有一周邊區,在該圖案上形成一第一鍵合層,該第一鍵合層覆蓋該基底以及該圖案,並位於部分該周邊區內,在該第一鍵合層上形成一第二鍵合層,該第二鍵合層直接接觸部分該基底,對該第二鍵合層進行一紫外線固化步驟,以及進行一平坦化步驟,以移除部分該固化後的第二鍵合層以及部分該第一鍵合層。

Description

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半導體製程,尤其是關於一種利用分區紫外線固化的方式,改善半導體晶圓鍵合品質的方法。
在半導體製程領域中,不同晶圓或是不同的裸晶(die)上可包含有不同的電路元件。為了節省產品空間,常將不同晶圓或是不同的裸晶相互鍵合,以達到立體堆疊結構,並且減小產品的面積提高產品的元件密度。
在不同的晶圓或裸晶彼此鍵合時,位於邊界的部分經常可能發生問題。舉例來說,在兩個裸晶彼此鍵合時,可能由於用於鍵合的材料層(例如氧化矽層)未能完整地覆蓋整個裸晶的邊界區,導致兩裸晶之間的邊界區產生一空隙,如此一來後續的製程中,該空隙處的結構較為脆弱,容易導致成品的損壞。
為了避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提供一基底,該基底上形成有一圖案,且該基底上定義有一周邊區,在該圖案上形成一第一鍵合層,該第一鍵合層覆蓋該基底以及該圖案,並位於部分該周邊區內,在該第一鍵合層上形成一第二鍵合層,該第二鍵合層直接接觸部分該基 底,對該第二鍵合層進行一紫外線固化步驟,以及進行一平坦化步驟,以移除部分該固化後的第二鍵合層以及部分該第一鍵合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若晶圓或裸晶上的圖案(例如元件圖案)無法覆蓋完整的晶圓或是裸晶時,在鍵合層(例如氧化矽)沉積於圖案後,將會在晶圓或是裸晶留下部分未被沉積鍵合層的區域,該區域在兩片晶圓或裸晶彼此鍵合之後,會產生空隙並且影響元件的效能。本發明的其中一特徵在於,在第一鍵合層上再覆蓋另一層第二鍵合層以及一金屬遮罩層,其中金屬遮罩層曝露靠近邊緣區域的第二鍵合層,接著再進行紫外線固化步驟,使得靠近邊緣區域的第二鍵合層硬化的程度較為明顯,因此後續在進行平坦化步驟時,較硬的第二鍵合層足以承受邊緣處較大的應力,因此第二鍵合層可以填滿邊緣區域。在兩晶圓被彼此鍵合後,並不容易在周邊區產生空隙,提高元件的品質。
10:基底
12:元件區
14:周邊區
16:元件圖案
18:未填滿區域
20:第一鍵合層
22:第二鍵合層
22A:鬆散鍵合層
22B:密集鍵合層
24:金屬遮罩層
30:基底
E:邊緣區
P1:紫外線固化步驟
第1圖到第3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鍵合兩晶圓的剖面結構流程示意圖。
第4圖到第9圖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鍵合兩晶圓的剖面結構流程示意圖。
為使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一般技藝者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下文特列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構成內容及所欲達成之功效。
為了方便說明,本發明之各圖式僅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發明,其詳細的比例可依照設計的需求進行調整。在文中所描述對於圖形中相對元件之上下關係,在本領域之人皆應能理解其係指物件之相對位置而言,因此皆可以翻轉而呈現相同之構件,此皆應同屬本說明書所揭露之範圍,在此容先敘明。
請參考第1圖到第3圖,第1圖到第3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鍵合兩晶圓的剖面結構流程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首先,提供一基底10,基底10上包含有元件區12以及周邊區14,其中元件區12上包含有至少一元件圖案16,元件圖案16例如為各種電子元件圖案,如導電線路、電晶體、開關、電容、電阻等。而元件圖案16形成於基底10上的元件區12內,卻未形成於周邊區14內。
此處所述的基底10例如為常見的半導體基底,如矽基底、矽鍺基底、碳化矽基底、絕緣覆矽基底(silicon-on-insulator,SOI),或由其他半導體材料製成的基底。在實務上,此處所述的基底10可能是一整片晶圓(wafer)或是經過切割的裸晶(die),均屬於本發明的涵蓋範圍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實施例中,元件圖案16靠近周邊區14的地方可能會產生類似斜角的剖面結構,其產生的原因可能包含因為元件圖案靠近周邊區的部分,所具有的元件較少或是排列較為鬆散,因此導致該區域的應力支撐比起其他區域略低。不過本發明不限定元件圖案16必須要包含有斜角,不論元件圖案16的剖面是否包含有斜角均屬於本發明的涵蓋範圍內。
如第2圖所示,為了讓基底10與另一片基底(圖未示)進行鍵合,在基底10上沉積一第一鍵合層20,其中可以用物理氣相沉積(PVD)、化學氣相沉積 (CVD)或原子層沉積(ALD)等方式形成第一鍵合層20,第一鍵合層20的材質例如為氧化矽,但不限於此。其中第一鍵合層20覆蓋住元件區12的元件圖案16以及部份的周邊區14。接著,可能會經過一次平坦化步驟,例如為化學機械研磨(CMP)以移除多餘的第一鍵合層20。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情況中,第一鍵合層20可能因為在沉積過程中並未沉積足夠的厚度在周邊區14內,或是因為第一鍵合層20在平坦化步驟過程中,在周邊區14內的第一鍵合層20被移除的速率較快(因為靠近邊界受到的應力可能更大)等原因,導致平坦化步驟後,第一鍵合層20並未完整地覆蓋周邊區14,導致周邊區14的部分基底10被曝露,在此可以定義出一未填滿區域18(如第2圖所示)。或是在一些實施例中,雖然第一鍵合層20完整地覆蓋周邊區14而沒有基底10被曝露,但位於周邊區14的第一鍵合層20的頂面較低(比位於元件圖案16上的第一鍵合層20頂面更低),也可能會產生未填滿區域18。以上若存在有未填滿區域的情況,都可能會影響到後續鍵合步驟。
如第3圖所示,當將基底10與另一片基底30透過接觸第一鍵合層20彼此鍵合在一起時,由於上述所留下的未填滿區域18存在,因此在基底10與基底30之間會留下空隙(也就是未填滿區域18)。後續步驟中,該空隙會成為結構上的薄弱點,造成元件容易從此處斷裂或是分離,且若經歷一些浸泡的製程,溶劑也可能會從該空隙滲入到兩基底之間,不利於產品的品質。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本發明提出另一種改良的鍵合兩晶圓的方法。請參考第4圖到第9圖,第4圖到第9圖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鍵合兩晶圓的剖面結構流程示意圖。首先,第4圖接續第1圖的結構,也就是說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提供一基底10,基底10上包含有元件區12以及周邊區14,其中元件區12上包含有至少一元件圖案16,元件圖案16上包含有第一鍵合層20。元 件圖案16例如為各種電子元件圖案,如導電線路、電晶體、開關、電容、電阻等,元件圖案16形成於基底10上的元件區12內,卻未形成於周邊區14內。第一鍵合層20可以用物理氣相沉積(PVD)、化學氣相沉積(CVD)或原子層沉積(ALD)等方式形成,第一鍵合層20的材質例如為氧化矽,但不限於此。
接著,仍參考第4圖,在第一鍵合層20上方,再額外形成一第二鍵合層22。部分的第二鍵合層22直接接觸基底10,尤其是接觸周邊區14內的基底10。第二鍵合層22可以用物理氣相沉積(PVD)、化學氣相沉積(CVD)或原子層沉積(ALD)、可流動化學氣相沉積(FCVD)等方式形成,第二鍵合層22的材質例如為氧化矽,但不限於此。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第一鍵合層20以及第二鍵合層22可以包含有相同的材質,並且可以由相同或類似的製程所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也可以同時形成第一鍵合層20和第二鍵合層22,也就是說藉由一次的沉積步驟,即同時形成第一鍵合層20和第二鍵合層22,也屬於本發明的涵蓋範圍內。以下實施例仍以分次形成第一鍵合層20以及第二鍵合層22為例說明。另外較佳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形成第一鍵合層20之後並未進行平坦化步驟,然後就形成第二鍵合層22。
如第5圖所示,在第二鍵合層22上方,形成一金屬遮罩層24。本實施例中金屬遮罩層24例如以濺鍍(sputter)的方式形成,厚度大約為100至200埃,材質例如為鋁(Al),但也可能包含有其他材質,較佳而言包含有金屬材質。將金屬遮罩層24的厚度控制在上述範圍的目的在於,申請人發現由於後續的步驟中會進行一紫外線固化步驟,當金屬遮罩層24的厚度在一定範圍內時(例如上述100~200埃),可以允許部分的紫外線穿透過金屬遮罩層24,但不會完全讓紫外線穿透過,也不會完全遮擋紫外線。因此可利用於後續步驟中將鍵合層分成不同 區域進行固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金屬遮罩層24例如以濺鍍的方式所形成,在形成的過程中,最靠近邊緣的區域(例如第5圖中的邊緣區E)會受到濺鍍製程中所使用的覆蓋環(cover ring)所遮擋,因此在邊緣區E並不會形成金屬遮罩層24,其中邊緣區E的寬度大約在0.8~1微米(也就是覆蓋環的寬度)。因此,有部分的第二鍵合層22(位於邊緣區E內的第二鍵合層22)並未被金屬遮罩層24所覆蓋,而被曝露出來。
本實施例中,周邊區14的寬度較佳大於未填滿區域18的寬度,而未填滿區域18的寬度又較佳大於邊緣區E的寬度。
如第6圖所示,進行一紫外線固化步驟P1,其中紫外線固化步驟P1的波長例如在100奈米~300奈米之間,紫外線固化步驟P1會將第二鍵合層22以及部份的第一鍵合層20進行固化,以利於後續的平坦化步驟。換句話說,由於目前的第一鍵合層20和第二鍵合層22以例如FCVD等方式形成,因此材質較軟,無法直接進行例如化學機械研磨(CMP)等平坦化製程,此時需要先對鍵合層進行固化後,才能進行後續的平坦化製程。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上述已經形成金屬遮罩層24在第二鍵合層22上,當紫外線固化步驟P1進行時,第二鍵合層22被金屬遮罩層24所曝露的區域會承受完整的紫外線照射,另一方面,第二鍵合層22被金屬遮罩層24所覆蓋的區域則會承受部分的紫外線照射(有一部分的紫外線沒有穿透金屬遮罩層24)。因此,在紫外線固化步驟P1完成後,邊緣區E內的第二鍵合層22被固化的程度較為 明顯,形成密度較高且較硬的密集鍵合層22B,相反地,邊緣區E以外的第二鍵合層22被固化的程度較不明顯,形成密度較低且較軟的鬆散鍵合層22A。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所述的鬆散鍵合層22A與密集鍵合層22B仍屬於第二鍵合層22,但是分別標示不同的標號,以區分兩者具有不同的硬度與密度。
請參考第7圖與第8圖,先如第7圖所示,以例如平坦化步驟或是濕蝕刻等方式,移除金屬遮罩層24。其中,以化學機械研磨(CMP)為例,可以選擇金屬(例如鋁)有明顯蝕刻效率,但對介電層(例如氧化矽)沒有明顯蝕刻效率的研磨液進行研磨,以有效地移除金屬遮罩層24,而不會過度傷害到下方的第二鍵合層22。本實施例中,研磨液對於鋁的移除速率與對於氧化矽的移除速率的比例(也就是所謂的選擇比)較佳高於50,但不限於此。
接下來,如第8圖所示,以另外一平坦化步驟,移除部分的第二鍵合層22(包含鬆散鍵合層22A與密集鍵合層22B)以及第一鍵合層20。值得注意的是,在第8圖所示的平坦化步驟過程中,即使密集鍵合層22B位於邊緣區域並且承受較多的應力,但由於密集鍵合層22B的密度與硬度較鬆散鍵合層22A的密度與硬度更高,因此移除鬆散鍵合層22A的速率大於移除密集鍵合層22B的速率,密集鍵合層22B不容易被快速地移除而產生類似凹陷的結構,也就是說,密集鍵合層22B較容易完整地填滿周邊區14。此外,在第8圖所示的平坦化步驟完成後,鬆散鍵合層22A被完全移除,在周邊區14內僅留有部分的第一鍵合層20以及部分密集鍵合層22B。
最後,如第9圖所示,將另外一個基底30接觸基底10上的第一鍵合層20與第二鍵合層22,以鍵合基底10與基底30。
本實施例中,藉由形成金屬遮罩層24以及對第二鍵合層22進行分區域的固化步驟,因此讓密集鍵合層22B較容易完整地填滿周邊區14,而不容易出現類似上述第一實施例(第3圖)所示的結構薄弱點。因此也有助於提高半導體元件的品質。
綜上所述,在一些實施例中,若晶圓或裸晶上的圖案(例如元件圖案)無法覆蓋完整的晶圓或是裸晶時,在鍵合層(例如氧化矽)沉積於圖案後,將會在晶圓或是裸晶留下部分未被沉積鍵合層的區域,該區域在兩片晶圓或裸晶彼此鍵合之後,會產生空隙並且影響元件的效能。本發明的其中一特徵在於,在第一鍵合層上再覆蓋另一層第二鍵合層以及一金屬遮罩層,其中金屬遮罩層曝露靠近邊緣區域的第二鍵合層,接著再進行紫外線固化步驟,使得靠近邊緣區域的第二鍵合層硬化的程度較為明顯,因此後續在進行平坦化步驟時,較硬的第二鍵合層足以承受邊緣處較大的應力,因此第二鍵合層可以填滿邊緣區域。在兩晶圓被彼此鍵合後,並不容易在周邊區產生空隙,提高元件的品質。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基底
12:元件區
14:周邊區
16:元件圖案
20:第一鍵合層
22:第二鍵合層
22A:鬆散鍵合層
22B:密集鍵合層
24:金屬遮罩層
E:邊緣區
P1:紫外線固化步驟

Claims (8)

  1. 一種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包含:提供一基底,該基底上形成有一圖案,且該基底上定義有一周邊區;在該圖案上形成一第一鍵合層,該第一鍵合層覆蓋該基底以及該圖案,並位於部分該周邊區內;在該第一鍵合層上形成一第二鍵合層,該第二鍵合層直接接觸部分該基底,其中該第二鍵合層係以一可流動化學氣相沉積(FCVD)的方式形成在該基底以及該第一鍵合層上;在該第二鍵合層形成在該第一鍵合層上以後,更包含形成一金屬遮罩層,覆蓋部分該第二鍵合層,並且該周邊區內有部分的該第二鍵合層未被該金屬遮罩層所覆蓋;對該第二鍵合層進行一紫外線固化步驟;以及進行一平坦化步驟,以移除部分該固化後的第二鍵合層以及部分該第一鍵合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圖案不位於該周邊區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金屬遮罩層的材質包含鋁。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金屬遮罩層的厚度介於100埃至200埃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紫外線固化步驟進行 後,該第二介電層被該金屬遮罩層所覆蓋的區域轉換成一鬆散鍵合層,且該第二介電層未被該金屬遮罩層所覆蓋的區域轉換成一密集鍵合層,其中該密集鍵合層的密度大於該鬆散鍵合層的密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平坦化步驟進行過程中,移除該鬆散鍵合層的速率大於移除該密集鍵合層的速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平坦化步驟進行後,該周邊區內留下部分該第一鍵合層以及部分該密集鍵合層,而該鬆散鍵合層被完全移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紫外線固化步驟的一波長介於100奈米到300奈米之間。
TW110108272A 2021-03-09 2021-03-09 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 TWI7442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8272A TWI744203B (zh) 2021-03-09 2021-03-09 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8272A TWI744203B (zh) 2021-03-09 2021-03-09 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4203B true TWI744203B (zh) 2021-10-21
TW202236382A TW202236382A (zh) 2022-09-16

Family

ID=80782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8272A TWI744203B (zh) 2021-03-09 2021-03-09 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4420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03315A (en) * 2010-04-12 2012-01-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Preferential dielectric gapfill
TW201332083A (zh) * 2012-01-23 2013-08-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封裝結構與其製法
TW201533861A (zh) * 2013-12-30 2015-09-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Co Ltd 製造半導體封裝體的方法
TW202002190A (zh) * 2018-06-29 2020-01-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TW202038321A (zh) * 2018-12-13 2020-10-16 德克薩斯大學系統董事會 用以修改基板的系統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03315A (en) * 2010-04-12 2012-01-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Preferential dielectric gapfill
TW201332083A (zh) * 2012-01-23 2013-08-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封裝結構與其製法
TW201533861A (zh) * 2013-12-30 2015-09-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Co Ltd 製造半導體封裝體的方法
TW202002190A (zh) * 2018-06-29 2020-01-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封裝體及其製造方法
TW202038321A (zh) * 2018-12-13 2020-10-16 德克薩斯大學系統董事會 用以修改基板的系統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6382A (zh) 2022-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71619B (zh) 一种晶圆级混合键合的方法
KR19980018523A (ko) 얕은 트랜치 분리를 위한 갭 충진 및 평탄화 방법
JPH06310478A (ja) 表面平坦化法
US20230411435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chip bonding structure
US11646223B2 (en) Metal lea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744203B (zh) 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
JP4843129B2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286962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metal pad
US6242337B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741676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LED-on-silicon
TWI766595B (zh) 鍵合兩半導體結構的方法
JP2002324797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01181A (ja) 半導体装置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94904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10125637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560307B1 (ko) 반도체 소자 제조방법
CN109830459B (zh) 一种熔丝结构的形成方法
US5854130A (en) Method of forming multilevel interconnects in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10276367B1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wafer surface uniformity
US20240170299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1184714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패드 형성방법
TWI621234B (zh) Method of forming interconnect structure
KR20020060334A (ko) 균일성을 갖는 웨이퍼의 제조 방법
KR20010003781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JP2009105280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