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0690B - 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以及車輛 - Google Patents

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以及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0690B
TWI740690B TW109136901A TW109136901A TWI740690B TW I740690 B TWI740690 B TW I740690B TW 109136901 A TW109136901 A TW 109136901A TW 109136901 A TW109136901 A TW 109136901A TW I740690 B TWI740690 B TW I7406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xle
absorbing
bearing area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6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6486A (zh
Inventor
鍾允睿
張詠棋
許桓維
蘇仁寶
施建志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9廠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9廠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091369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069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0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069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6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6486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包括車架、至少兩輪軸、至少一承載區以及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輪軸沿車架之長度方向上配置。承載區沿車架之縱向方向上配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設置於車架,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包括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與多個垂直減震件,水平減震件依據承載區的位置,以沿長度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輪軸,垂直減震件沿縱向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輪軸。此外,一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與車輛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以及車輛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以及車輛。
現有的重型車輛會使用一獨立大樑作為車架,再將車殼、懸吊系統連結該車架,以確保車身強度。
然現有的車架都要面臨車輛於行進時所產生的減震問題,雖現有的減震方法係於車架放置減震墊或阻尼器,但減震效果卻不能達到預期,更甚者,由於車架作為車體承載結構,依據實際需求而在車架的不同位置承載物件,也就是車架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承載重量,故無法僅用單一種減震墊或同一個減震方式去因應在車架不同位置產生之震動與受力,使得減震效果有限,因此如何改善上述所遭遇到的問題,將是業界所要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以及車輛,因應承載區的位置,並藉由不同方向的水平減震件與垂直減震件的組合,有效提升整體吸收車架或車輛震動與受力之效果。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包括一車架、至少兩輪軸、至少一承載區以及一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輪軸沿車架之 一長度方向上配置。承載區沿車架之縱向方向上配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設置於車架,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包括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與多個垂直減震件,至少一水平減震件依據至少一承載區的位置,以沿長度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輪軸,該些垂直減震件沿縱向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輪軸。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車輛,包括一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至少兩車輪以及一車殼。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包括一車架、至少兩輪軸、至少一承載區及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兩輪軸沿車架之一長度方向上配置。承載區沿車架之一縱向方向上配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設置於車架,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包括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與多個垂直減震件,至少一水平減震件依據至少一承載區的位置,以沿長度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輪軸,該些垂直減震件沿縱向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輪軸。兩車輪連接於相對應之輪軸。車殼連接於車架。
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適用設置於車架上,沿車架之一長度方向上配置至少兩輪軸,沿車架之一縱向方向上配置至少一承載區,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包括多個垂直減震件以及至少一水平減震件。多個垂直減震件設置於車架,這些垂直減震件沿車架之縱向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輪軸。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設置於車架,至少一水平減震件依據至少一承載區的位置,以沿長度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輪軸。
基於上述,本發明是因應車架上配置承載區的位置,提供水平減震件或水平減震件與垂直減震件等不同組合型態的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藉此因應在車架不同的承載重量位置產生之震動與受力。
再者,本發明並非僅用單一方向的緩衝件作為緩衝減震車架 用,而是透過沿長度方向擺放的水平減震件以及沿縱向方向擺放的垂直減震件的配置,作為不同緩衝減震方向的緩衝件組合,其中水平減震件特性為垂直方向受力剛性大,但水平方向受力剛性低,故可有效降緩減低因承載區承載引擎或重型車用結構之重量因素所造成的震動;另一方面,垂直減震件可吸收來自垂直地面方向的受力以及因慣性產生之水平方向之受力,因此透過垂直減震件與水平減震件的組合方式,藉此提升整體吸收車架震動與受力之效果。
為讓本發明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30:垂直減震件
301:本體
303:固定孔
40:水平減震件
401:本體
403:固定孔
100,200: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
110,210:車架
112A,112B,114A,114B:收納部
120,220:輪軸
122,222:第一輪軸
124,224:第二輪軸
130,230:承載區
150,250:緩衝減震結構組合
152:水平減震件
154,156,158:垂直減震件
212A,212B,212C,212D,212E,212F:收納部
226:第三輪軸
228:第四輪軸
232:第一承載區
234:第二承載區
251:第一垂直減震件
252:第一水平減震件
253:第二垂直減震件
254:第三垂直減震件
255:第四垂直減震件
256:第二水平減震件
300:車輛
360:車殼
370:車輪
372:第一車輪
374:第二車輪
376:第三車輪
378:第四車輪
AX1,AX2:軸向方向
G1,G3:車架中心位置
G2,G4,G5:中心位置
L11,L12,L21,L22,L31,L32,L41,L42,L51,L52,L61,L62:曲線
LD:長度方向
S1:車頭位置
S2:車尾位置
S3:左側位置
S4:右側位置
VD:縱向方向
Z1:重載區域
Z2:第一重載區域
Z3:第二重載區域
第1圖為本發明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的俯視圖。
第3A圖為本發明垂直減震件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3B圖為本發明水平減震件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的車輛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6A圖為驗證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的位移變化一實驗例的示意圖。
第6B圖為驗證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的受力情形一實驗例的示意圖。
第7A圖為驗證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的位移變化另一實驗例的示意圖。
第7B圖為驗證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的受力情形另一實驗例的示 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於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需說明的是,在各個實施例的說明中,所謂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係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這些元件並不因為此類謂辭而受到限制。此外,為了說明上的便利和明確,圖式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係以誇張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藝之人士之瞭解與閱讀,且各元件的尺寸並未完全為其實際的尺寸,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之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之實質意義,任何結構之修飾、比例關係之改變或大小之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之功效及所能達成之目的下,均仍應落在本發明所揭示之技術內容涵蓋之範圍內。
第1圖為本發明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第2圖為第1圖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的俯視圖。請參閱第1圖與第2圖。在本實施例中,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100可應用在重型車輛,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100包括一車架110、一第一輪軸122與一第二輪軸124之兩個輪軸120、一承載區130以及一緩衝減震結構組合150,其中車架110例如為重型車輛之大樑底盤或適於任一車輛之車架,而第2圖中車架110的車頭位置S1至車尾位置S2的長度距離,以及車架110的左側位置S3、右側位置S4之間的寬度距離,其長度距離與寬度距離之尺寸均可依據實際需求來調整,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輪軸122與第二輪軸124沿車架110之一長度方向LD上配置,所述長度方向LD係可由車架110的車頭位置S1至車架 110的車尾位置S2的連線方向來界定。具體而言,第一輪軸122與第二輪軸124分別設置於車架110靠近底部之位置,以供車架110的左側位置S3與右側位置S4設置車輪,且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122與第二輪軸124之間相距一間隔,該間隔可依據實際需求來調整。舉例而言,車架110有一車架中心位置G1,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122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1的距離等於第二輪軸124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1的距離。在其他實施例中,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122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1的距離不等於第二輪軸124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1的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承載區130沿車架110之縱向方向VD上配置,所述縱向方向VD是指垂直於車架110的方向。具體而言,承載區130設置於車架110之上方,需說明的是,為了便於清楚說明,第1圖中的承載區130係稍微與車架110有距離,實際上是承載區130設置在車架110上。
此外,如第1圖所示,承載區130設置於第一輪軸122的上方。在其他實施例中,承載區130也可設置於第二輪軸124的上方,當然,也可同時在第一輪軸122與第二輪軸124的上方設置承載區130,端視實際需求來調整承載區130的位置,實際需求可例如依據承載物件所需設置的位置來定,承載物件例如可為引擎、重型車用結構等。舉例而言,第1圖與第2圖是將承載區130設置靠近車頭位置S1,承載區130可用以承載引擎。然,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承載區130可設置靠近於車尾位置S2,而承載區130除了可以承載引擎,還可以承載重型車用結構。或者,承載區130可分別設置在靠近車頭位置S1與車尾位置S2,並依據車架110的不同位置來置放相對應的承載物件。
另外,在縱向方向VD上,本實施例的承載區130的中心位置G2對齊於第一輪軸122之位置。然,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在其他實施 例中,承載區130的中心位置G2未對齊於第一輪軸122之位置,即承載區130的中心位置G2偏離於第一輪軸122之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緩衝減震結構組合150設置於車架110,在此實施例中,緩衝減震結構組合150包括至少一個水平減震件152與多個垂直減震件154、156、158。至少一水平減震件152依據至少一承載區130的位置,以沿長度方向LD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輪軸120,該些垂直減震件154、156、158沿縱向方向VD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輪軸120。由此可知,水平減震件152的數量至少一個,以第1圖與第2圖為例,水平減震件152的數量為一個,而垂直減震件154、156、158的數量為三個,而水平減震件152與垂直減震件154、156、158的數量可依據承載區130的位置、數量而可調整。
由此可知,本實施例透過沿長度方向LD擺放的水平減震件152以及沿縱向方向VD擺放的垂直減震件154、156、158,作為不同緩衝減震方向的緩衝件組合,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並非僅用單一方向的緩衝件作為緩衝減震車架110之用。
此外,本實施例在車架110上針對需要承載重量的承載區130有不同組合的緩衝減震結構組合150。舉例而言,在承載區130之下的第一輪軸122配置水平減震件152,其特性為垂直方向(指第1圖中的縱向方向)受力剛性大,但水平方向(指第1圖中的長度方向LD)受力剛性低,故可有效降緩減低因承載區130承載引擎或重型車用結構之重量因素所造成的震動;另一方面,垂直減震件154、156、158可吸收來自垂直地面方向(指第1圖中的縱向方向VD)的受力以及因慣性產生之水平方向(指第1圖中的長度方向LD)之受力。因此透過垂直減震件154、156、158與水平減震件152的組合方式來提升整體吸收車架110震動與受力之效果。
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緩衝減震結構組合150是包括至少一個水平減震件152與多個垂直減震件154。車架110具有至少一個重載區域Z1,重載區域Z1係用以設置承載區130,而水平減震件152依據承載區130的位置來配置,且單一個承載區130之下的輪軸120所配置水平減震件152的數量可依據實際需求來調整。舉例而言,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承載區130之下的第一輪軸122配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150中的相對應之一個水平減震件152與一個垂直減震件154,且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122位於水平減震件152與垂直減震件154之間,而其餘的垂直減震件156、158在長度方向LD上位於其餘相對應之第二輪軸124之間。在其他未繪示實施例中,在承載區130之下的輪軸(如第一輪軸122)配置兩個水平減震件152,即此時並未配置垂直減震件154、156、158,且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122位於兩個水平減震件152之間,而緩衝減震結構組合150中的垂直減震件154、156、158在長度方向LD上位於其餘相對應之輪軸(如第二輪軸124)之間。
此外,本發明不對緩衝減震結構組合150設置於車架110的設置方式加以限制。在一實施例中,車架110包括多個收納部112A、112B、114A、114B,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122位於收納部112A、112B之間,第二輪軸124位於收納部114A、114B之間。收納部112A、114A、114B分別裝設相對應之垂直減震件154、156、158,而收納部112B裝設水平減震件152。而收納部112A、112B、114A、114B的數量以及配置水平減震件152或垂直減震件154、156、158,可端視承載區130設置的位置與數量來調整。
另外,本發明不對上述水平減震件152或垂直減震件154、156、158的型態加以限制,在此各舉一實施例作為示範,但並非限制本發 明。如第3A圖所示,垂直減震件30包括一本體301與一固定孔303。本體301係沿縱向方向VD(參酌第1圖)垂直地設置在車架110上。固定孔303沿本體301之一軸向方向AX1貫穿於本體301的內部,軸向方向AX1平行於縱向方向VD。具體而言,垂直減震件30藉由固定孔303來固定在車架110上或前述收納部112A、114A、114B,以提供在垂直方向(如第1圖之縱向方向VD)上的緩衝。此外,垂直減震件30係由橡膠所製成。
如第3B圖所示,水平減震件40包括一本體401以及一固定孔403。本體401係沿長度方向LD(參酌第1圖)水平地設置在車架110上。固定孔403沿本體401之一軸向方向AX2貫穿於本體401,軸向方向AX2平行於長度方向LD。具體而言,水平減震件40藉由固定孔403來固定在車架110上或前述收納部112B,以提供在水平方向(如第1圖之長度方向LD)上的緩衝。此外,水平減震件40係由橡膠所製成。
第4圖為本發明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請參閱第4圖。在本實施例中,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可應用在重型車輛,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包括一車架210、一第一輪軸222、一第二輪軸224、一第三輪軸226與一第四輪軸228之四個輪軸220、一第一承載區232與第二承載區234之兩個承載區230以及一緩衝減震結構組合250,其中車架210類同於第1圖與第2圖的車架110,承載區230的型態類同於第1圖噢第2圖的承載區130,只是本實施例的承載區230的數量為兩個。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輪軸224位於第一輪軸222與第三輪軸226之間,第三輪軸226位於第二輪軸224與第四輪軸228之間。車架110具有第一重載區域Z2以及第二重載區域Z3,第一重載區域Z2以及第二重載區域Z3係分別用以設置對應之第一承載區232與第二承載區234。第一承載區232鄰近於車架210之一車頭位置S1,第一承載區232用以承載引擎,第一 承載區232設置於第一輪軸222的上方;第二承載區234鄰近於車架210之一車尾位置S2,第二承載區234用以承載重型車用結構,第二承載區234設置於第四輪軸228的上方。
具體而言,第一輪軸222、第二輪軸224、第三輪軸226與第四輪軸228分別設置於車架210靠近底部之位置,且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222、第二輪軸224、第三輪軸226與第四輪軸228彼此相互之間相距一間隔,該間隔可依據實際需求來調整。舉例而言,車架210有一車架中心位置G3,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222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3的距離等於第四輪軸228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3的距離,第二輪軸224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3的距離等於第三輪軸226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3的距離,第一輪軸222與第二輪軸224之間的距離等於第三輪軸226與第四輪軸228之間的距離。在其他實施例中,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222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3的距離不等於第四輪軸228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3的距離,第二輪軸224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3的距離不等於第三輪軸226相距車架中心位置G3的距離,第一輪軸222與第二輪軸224之間的距離不等於第三輪軸226與第四輪軸228之間的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緩衝減震結構組合250設置於車架210,在此實施例中,緩衝減震結構組合250包括兩個水平減震件(指第4圖的第一水平減震件252與第二水平減震件256)與四個垂直減震件(指第4圖的第一垂直減震件251、第二垂直減震件253、第三垂直減震件254與第四垂直減震件255)。在第一承載區232之下的第一輪軸222配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250中的相對應之第一垂直減震件251與第一水平減震件252,且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222位於相對應之第一水平減震件252與第一垂直減震件251之間;在第二承載區234之下的第四輪軸228配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250中的 相對應之第四垂直減震件255與第二水平減震件256,且在長度方向LD上第四輪軸228位於相對應之第二水平減震件256與第四垂直減震件255之間;除此之外,緩衝減震結構組合250中的其餘的第二垂直減震件253、第三垂直減震件254在長度方向LD上分別位於相對應之第二輪軸224與第三輪軸226之間。
在其他未繪示實施例中,在第一承載區232之下的第一輪軸222配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250中兩個第一水平減震件252,即將第一垂直減震件251替換成第一水平減震件252,且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222位於兩個水平減震件252之間;在第二承載區234之下的第四輪軸228配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250中兩個第二水平減震件256,且在長度方向LD上第四輪軸228位於第二水平減震件256之間。
另外,在縱向方向VD上,本實施例的第一承載區232的中心位置G4對齊於第一輪軸222之位置。第二承載區234的中心位置G5對齊於第四輪軸228之位置。然,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承載區232的中心位置G4未對齊於第一輪軸222之位置。第二承載區234的中心位置G5未對齊於第四輪軸228之位置。
此外,本發明不對緩衝減震結構組合250設置於車架210的設置方式加以限制。在一實施例中,車架210包括多個收納部212A、212B、212C、212D、212E、212F,在長度方向LD上,第一輪軸222位於收納部212A、212B之間,第二輪軸224位於收納部212B、212C之間,第三輪軸226位於收納部212D、212E之間,第四輪軸228位於收納部212E、212F之間。收納部212A、212C、212D、212E分別裝設相對應之第一垂直減震件251、第二垂直減震件253、第三垂直減震件254、第四垂直減震件255,而收納部212B、212F分別裝設相對應之第一水平減震件252、第二水平減震 件256。而收納部212A、212B、212C、212D、212E、212F的數量以及配置水平減震件(如本實施例共兩個水平減震件)或垂直減震件(如本實施例共四個垂直減震件),可端視承載區230設置的位置與數量來調整。
第5圖為本發明的車輛一實施例的示意圖。需說明的是,第5圖的車輛300與第4圖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相似,其中相同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相同的功能而不再重複說明,以下僅說明差異處。第5圖的車輛300與第4圖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的差異至少在於:本實施例的車輛300除了包括如第4圖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以外,還包括第一車輪372、第二車輪374、第三車輪376、第四車輪378之四個車輪370以及車殼360。
在本實施例中,車殼360連接車架210,車架210左右兩側分別將第一車輪372連接第一輪軸222,第二車輪374連接第二輪軸224,第三車輪376連接第三輪軸226,第四車輪378連接第四輪軸228。由此可知,當車輛300行走時,第一承載區232與第二承載區234讓車架210的前後部分均承受不同或相同的重量(端視承載物件的重量),使得車架210本身的受力不平均,且車殼360本身亦有重量,可藉由前述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藉此提升整體吸收車輛300震動與受力之效果。
第6A圖為驗證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的位移變化一實驗例的示意圖。第6B圖為驗證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的受力情形一實驗例的示意圖。第6A圖與第6B圖例如是參考第5圖的車輛300與第4圖中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所進行驗證,其中第6A圖是驗證當車輛300受到前後衝擊時,位於收納部212E(車尾後段)的減震件的位移變化,其中第6A圖的橫軸代表時間(秒),縱軸代表長度(公尺),曲線L11是代表僅用單一種垂直減震件配置在如第5圖中的車輛300,曲線L21是代表僅用單一種水平減 震件配置在如第5圖中的車輛300,而曲線L31是代表利用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配置在第5圖中的車輛300;第6B圖是驗證當車輛300受到前後衝擊時,位於收納部212E(車尾後段)的減震件的受力情況,其中第6B圖的橫軸代表時間(秒),縱軸代表力(牛頓),曲線L12是代表僅用單一種垂直減震件配置在如第5圖中的車輛300,曲線L22是代表僅用單一種水平減震件配置在如第5圖中的車輛300,而曲線L32是代表利用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配置在第5圖中的車輛300。
由第6A圖可看出,曲線L31相較於曲線L21、L11的位移變化的數值小很多,代表利用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確實有效降緩減低因承載區承載引擎或重型車用結構之重量因素所造成的震動,使得收納部212E(車尾後段)的減震件的位移變化的數值相較小。由第6B圖可看出,曲線L32相較於曲線L22、L12的受力情形的數值小很多,代表利用本發明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確實有效提升整體吸收車架或車輛震動與受力之效果,使得收納部212E(車尾後段)的減震件的受力情形的數值相較小。
第7A圖為驗證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的位移變化另一實驗例的示意圖。第7B圖為驗證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的受力情形另一實驗例的示意圖。第7A圖與第7B圖例如是參考第5圖的車輛300與第4圖中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所進行驗證,其中第7A圖是驗證當車輛300受到前後衝擊時,位於收納部212F(車尾更後段)的減震件的位移變化,其中第7A圖的橫軸代表時間(秒),縱軸代表長度(公尺),曲線L41是代表僅用單一種垂直減震件配置在如第5圖中的車輛300,曲線L51是代表僅用單一種水平減震件配置在如第5圖中的車輛300,而曲線L61是代表利用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配置在第5圖中的車輛300;第7B圖是驗證當車輛300受到前後衝擊時,位於收納部212F(車尾更後段)的減震件的受力情況, 其中第7B圖的橫軸代表時間(秒),縱軸代表力(牛頓),曲線L42是代表僅用單一種垂直減震件配置在如第5圖中的車輛300,曲線L52是代表僅用單一種水平減震件配置在如第5圖中的車輛300,而曲線L62是代表利用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配置在第5圖中的車輛300。
由第7A圖可看出,曲線L61相較於曲線L41、L51的位移變化的數值小很多,代表利用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確實有效降緩減低因承載區承載引擎或重型車用結構之重量因素所造成的震動,使得收納部212F(車尾更後段)的減震件的位移變化的數值相較小。由第7B圖可看出,相較於曲線L52、L42的受力情形,曲線L62的受力情形的數值雖未能顯示出最低數值,但卻能在前述第7A圖顯示是位移變化最小,代表利用本發明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在收納部212F(車尾更後段)的位置,即便承受的力量無法減損或有效降緩受力情況,但卻能讓減震件的位移變化的數值最小,驗證本發明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200可大幅提升減震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是因應車架上配置承載區的位置,提供水平減震件或水平減震件與垂直減震件等不同組合型態的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藉此因應在車架不同的承載重量位置產生之震動與受力。
再者,本發明並非僅用單一方向的緩衝件作為緩衝減震車架用,而是透過沿長度方向擺放的水平減震件以及沿縱向方向擺放的垂直減震件之作為不同緩衝減震方向的緩衝件組合,其中水平減震件特性為垂直方向受力剛性大,但水平方向受力剛性低,故可有效降緩減低因承載區承載引擎或重型車用結構之重量因素所造成的震動;另一方面,垂直減震件可吸收來自垂直地面方向的受力以及因慣性產生之水平方向之受力,因此透過垂直減震件與水平減震件的組合方式,藉此提升整體吸收車架或車輛震動與受力之效果。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
110:車架
112A,112B,114A,114B:收納部
120:輪軸
122:第一輪軸
124:第二輪軸
130:承載區
150:緩衝減震結構組合
152:水平減震件
154,156,158:垂直減震件
LD:長度方向
G1:車架中心位置
G2:中心位置
S1:車頭位置
S2:車尾位置
VD:縱向方向
Z1:重載區域

Claims (35)

  1. 一種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包括:一車架;至少兩輪軸,沿該車架之一長度方向上配置;至少一承載區,沿該車架之一縱向方向上配置;以及一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設置於該車架,其中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包括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與多個垂直減震件,該至少一水平減震件依據該至少一承載區的位置,以沿該長度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該些垂直減震件沿該縱向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其中在該承載區之下的該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水平減震件與該垂直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其餘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其餘相對應之該輪軸之間。
  2. 一種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包括:一車架;至少兩輪軸,沿該車架之一長度方向上配置;至少一承載區,沿該車架之一縱向方向上配置;以及一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設置於該車架,其中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包括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與多個垂直減震件,該至少一水平減震件依據該至少一承載區的位置,以沿該長度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該些垂直減震件沿該縱向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其中在該承載區之下的該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其餘相對應之該輪軸之間。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車架包括多個收納部,該些收納部裝設相對應之該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在該長度方向上該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收納部之間。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為一個,該至少兩輪軸包括一第一輪軸與一第二輪軸,該承載區設置於該第一輪軸的上方,在該承載區之下的該第一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一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水平減震件與該垂直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其餘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該第二輪軸之間。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為一個,該至少兩輪軸包括一第一輪軸與一第二輪軸,該承載區設置於該第一輪軸的上方,在該承載區之下的該第一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一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該第二輪軸之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包括一第一承載區與一第二承載區,該至少兩輪軸包括一第一輪軸、一第二輪軸、一第三輪軸與一第四輪軸,該第二輪軸位於該第一輪軸與該第三輪軸之間,該第三輪軸位於該第二輪軸與該第四輪軸之間,該第一承載區設置於該第一輪軸的上方,該第二承載區設置於該第四輪軸的上方,在該第一承載區之下的該第一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 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一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水平減震件與該垂直減震件之間,在該第二承載區之下的該第四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四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水平減震件與該垂直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其餘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分別位於相對應之該第二輪軸與該第三輪軸之間。
  8. 如請求項2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包括一第一承載區與一第二承載區,該至少兩輪軸包括一第一輪軸、一第二輪軸、一第三輪軸與一第四輪軸,該第二輪軸位於該第一輪軸與該第三輪軸之間,該第三輪軸位於該第二輪軸與該第四輪軸之間,該第一承載區設置於該第一輪軸的上方,該第二承載區設置於該第四輪軸的上方,在該第一承載區之下的該第一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一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之間,在該第二承載區之下的該第四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四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分別位於相對應之該第二輪軸與該第三輪軸之間。
  9.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用以承載一引擎或一重型車用結構。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為一個,該承載區鄰近於該車架之一車頭位置。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為一個,該承載區鄰近於該車架之一車尾位置。
  12.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包括一第一承載區與一第二承載區,該第一承載區鄰近於該車架之一車頭位置,該第二承載區鄰近於該車架之一車尾位置,該第一承載區用以承載一引擎,該第二承載區用以承載一重型車用結構。
  1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垂直減震件與該水平減震件均係由橡膠所製成。
  1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水平減震件包括一本體以及一固定孔,該本體係沿該長度方向水平地設置在該車架上,該固定孔沿該本體之一軸向方向貫穿於該本體,且該水平減震件藉由該固定孔來固定在該車架上,該軸向方向平行於該長度方向。
  1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其中該垂直減震件包括一本體與一固定孔,該本體係沿該縱向方向垂直地設置在該車架上,該固定孔沿該本體之一軸向方向貫穿於該本體,且該垂直減震件藉由該固定孔來固定在該車架上,該軸向方向平行於該縱向方向。
  16. 一種車輛,包括:一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包括:一車架;至少兩輪軸,沿該車架之一長度方向上配置;至少一承載區,沿該車架之一縱向方向上配置;及一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設置於該車架,其中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包括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與多個垂直減震件,該至少一水平減震件依據該至少一承載區的位置,以沿該長度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該些垂直減震件沿該縱向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其中在該承載區之下的該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 該些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水平減震件與該垂直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其餘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其餘相對應之該輪軸之間;至少兩車輪,連接於相對應之該輪軸;以及一車殼,連接於該車架。
  17. 一種車輛,包括:一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包括:一車架;至少兩輪軸,沿該車架之一長度方向上配置;至少一承載區,沿該車架之一縱向方向上配置;及一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設置於該車架,其中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包括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與多個垂直減震件,該至少一水平減震件依據該至少一承載區的位置,以沿該長度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該些垂直減震件沿該縱向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其中在該承載區之下的該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其餘相對應之該輪軸之間;至少兩車輪,連接於相對應之該輪軸;以及一車殼,連接於該車架。
  18. 如請求項16或請求項17所述的車輛,其中該車架包括多個收納部,該些收納部裝設相對應之該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車輛,其中在該長度方向上該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收納部之間。
  20.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車輛,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為一個,該至少兩輪軸包括一第一輪軸與一第二輪軸,該承載區設置於該第一輪軸的上方,在該承載區之下的該第一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一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水平減震件與該垂直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其餘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該第二輪軸之間。
  21. 如請求項17所述的車輛,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為一個,該至少兩輪軸包括一第一輪軸與一第二輪軸,該承載區設置於該第一輪軸的上方,在該承載區之下的該第一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一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該第二輪軸之間。
  22.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車輛,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包括一第一承載區與一第二承載區,該至少兩輪軸包括一第一輪軸、一第二輪軸、一第三輪軸與一第四輪軸,該第二輪軸位於該第一輪軸與該第三輪軸之間,該第三輪軸位於該第二輪軸與該第四輪軸之間,該第一承載區設置於該第一輪軸的上方,該第二承載區設置於該第四輪軸的上方,在該第一承載區之下的該第一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一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水平減震件與該垂直減震件之間,在該第二承載區之下的該第四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四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水平減震件與該垂直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其餘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分別位於相對應之該第二輪軸與該第三輪軸之間。
  23. 如請求項17所述的車輛,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包括一第一承載區與一第二承載區,該至少兩輪軸包括一第一輪軸、一第二輪軸、一第三輪軸與一第四輪軸,該第二輪軸位於該第一輪軸與該第三輪軸之間,該第三輪軸位於該第二輪軸與該第四輪軸之間,該第一承載區設置於該第一輪軸的上方,該第二承載區設置於該第四輪軸的上方,在該第一承載區之下的該第一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一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之間,在該第二承載區之下的該第四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第四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分別位於相對應之該第二輪軸與該第三輪軸之間。
  24. 如請求項16或請求項17所述的車輛,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用以承載一引擎或一重型車用結構。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車輛,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為一個,該承載區鄰近於該車架之一車頭位置。
  26. 如請求項24所述的車輛,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的數量為一個,該承載區鄰近於該車架之一車尾位置。
  27. 如請求項16或請求項17所述的車輛,其中該至少一承載區包括一第一承載區與一第二承載區,該第一承載區鄰近於該車架之一車頭位置,該第二承載區鄰近於該車架之一車尾位置,該第一承載區用以承載一引擎,該第二承載區用以承載一重型車用結構。
  28. 如請求項16或請求項17所述的車輛,其中該垂直減震件與該水平減震件均係由橡膠所製成。
  29. 如請求項16或請求項17所述的車輛,其中該水平減震件包括一本體以及一固定孔,該本體係沿該長度方向水平地設置在該車架上,該固定孔沿該本體之一軸向方向貫穿於該本體,且該水平減震件藉由該固定孔來固定在該車架上,該軸向方向平行於該長度方向。
  30. 如請求項16或請求項17所述的車輛,其中該垂直減震件包括一本體與一固定孔,該本體係沿該縱向方向垂直地設置在該車架上,該固定孔沿該本體之一軸向方向貫穿於該本體,且該垂直減震件藉由該固定孔來固定在該車架上,該軸向方向平行於該縱向方向。
  31. 一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適用設置於一車架上,沿該車架之一長度方向上配置至少兩輪軸,沿該車架之一縱向方向上配置至少一承載區,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包括:多個垂直減震件,設置於該車架,該些垂直減震件沿該車架之該縱向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以及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設置於該車架,該至少一水平減震件依據該至少一承載區的位置,以沿該長度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其中在該承載區之下的該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與該些垂直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水平減震件與該垂直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其餘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其餘相對應之該輪軸之間。
  32. 一種緩衝減震結構組合,適用設置於一車架上,沿該車架之一長度方向上配置至少兩輪軸,沿該車架之一縱向方向上配置至少一承載區,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包括:多個垂直減震件,設置於該車架,該些垂直減震件沿該車架之該縱向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以及 至少一水平減震件,設置於該車架,該至少一水平減震件依據該至少一承載區的位置,以沿該長度方向擺放並鄰近於相對應之該輪軸,其中在該承載區之下的該輪軸配置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該輪軸位於相對應之該些水平減震件之間,該緩衝減震結構組合中的該些垂直減震件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其餘相對應之該輪軸之間。
  33. 如請求項31或請求項32所述的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其中該垂直減震件與該水平減震件均係由橡膠所製成。
  34. 如請求項31或請求項32所述的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其中該水平減震件包括一本體以及一固定孔,該本體係沿該長度方向水平地設置在該車架上,該固定孔沿該本體之一軸向方向貫穿於該本體,且該水平減震件藉由該固定孔來固定在該車架上,該軸向方向平行於該長度方向。
  35. 如請求項31或請求項32所述的緩衝減震結構組合,其中該垂直減震件包括一本體與一固定孔,該本體係沿該縱向方向垂直地設置在該車架上,該固定孔,該固定孔沿該本體之一軸向方向貫穿於該本體,且該垂直減震件藉由該固定孔來固定在該車架上,該軸向方向平行於該縱向方向。
TW109136901A 2020-10-23 2020-10-23 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以及車輛 TWI7406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6901A TWI740690B (zh) 2020-10-23 2020-10-23 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以及車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6901A TWI740690B (zh) 2020-10-23 2020-10-23 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以及車輛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0690B true TWI740690B (zh) 2021-09-21
TW202216486A TW202216486A (zh) 2022-05-01

Family

ID=78777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6901A TWI740690B (zh) 2020-10-23 2020-10-23 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以及車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40690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10478A (ja) * 1991-04-09 1992-11-02 Toyota Motor Corp フレーム付車両のボデーとフレームとの結合構造
JPH06286648A (ja) * 1993-03-31 1994-10-11 Mazda Motor Corp フレーム付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H09109922A (ja) * 1995-10-13 1997-04-28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運転室を有する作業機
JP2002127937A (ja) * 2000-10-26 2002-05-09 Isuzu Motors Ltd 車体のマウンテイング装置
JP2002145115A (ja) * 2000-11-13 2002-05-22 Tokai Rubber Ind Ltd トラック用キャブマウント装置
JP4310478B2 (ja) 2003-12-26 2009-08-12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イオン性液体、その製造法、それを含む二重層キャパシタおよびリチウム電池
CN202790303U (zh) * 2012-08-01 2013-03-13 北京市北分仪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载减震装置
WO2017110735A1 (ja) * 2015-12-25 2017-06-29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6286648B2 (ja) 2013-09-25 2018-03-07 アニスン エコテック ピー リミテッド 自冷式エンジン
US20190111812A1 (en) * 2017-10-16 2019-04-18 The Toro Company Grounds maintenance vehicle with adjustable suspens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10478A (ja) * 1991-04-09 1992-11-02 Toyota Motor Corp フレーム付車両のボデーとフレームとの結合構造
JPH06286648A (ja) * 1993-03-31 1994-10-11 Mazda Motor Corp フレーム付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H09109922A (ja) * 1995-10-13 1997-04-28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運転室を有する作業機
JP2002127937A (ja) * 2000-10-26 2002-05-09 Isuzu Motors Ltd 車体のマウンテイング装置
JP2002145115A (ja) * 2000-11-13 2002-05-22 Tokai Rubber Ind Ltd トラック用キャブマウント装置
JP4310478B2 (ja) 2003-12-26 2009-08-12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イオン性液体、その製造法、それを含む二重層キャパシタおよびリチウム電池
CN202790303U (zh) * 2012-08-01 2013-03-13 北京市北分仪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载减震装置
JP6286648B2 (ja) 2013-09-25 2018-03-07 アニスン エコテック ピー リミテッド 自冷式エンジン
WO2017110735A1 (ja) * 2015-12-25 2017-06-29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構造
US20190111812A1 (en) * 2017-10-16 2019-04-18 The Toro Company Grounds maintenance vehicle with adjustable suspens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6486A (zh) 2022-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1275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вески кабины водителя со стабилизацией поперечных колебаний вокруг продольной оси
US20220203801A1 (en) Land vehicle
JPH07257144A (ja) 車両用懸架装置
US20180201086A1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which reduces vibration effect of power system on vehicle body
US6149142A (en) Pneumatic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with variable spring stiffness
TWI740690B (zh) 緩衝減震結構組合、車輛之緩衝減震結構以及車輛
JP4535599B2 (ja) 建設車両の運転室支持装置
CN103386869A (zh) 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
CN203427567U (zh) 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
JP2013071523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US7627408B2 (en) Method for measuring vertical acceleration and velocity of semi-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WO2023029762A1 (zh) 一种车体姿态调节方法及车体姿态调节系统
KR20240034862A (ko) 충격 흡수기 조립체 및 이를 갖는 차량
US4229021A (en) Passenger motor vehicle
KR20040073514A (ko) 안정 장치를 위한 부싱 설비
CN102602493A (zh) 一种新型重载摩托车前悬挂系统
Kaul Influence of a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on planar dynamics of a motorcycle
KR101154690B1 (ko) 토션빔 액슬 타입 리어 현가장치의 트레일링암 부시
WO2020234841A1 (en) Land vehicle
KR100636843B1 (ko) 차량용 에어서스펜션장치
CN109094318A (zh) 一种全自动平衡式独立悬架前桥总成
KR102511090B1 (ko) 안정성이 향상된 전기차 플랫폼
CN213892085U (zh) 一种多连杆式后悬架和车辆
RU2595208C1 (ru) Балансирная диагональная подвеска
JPH11100865A (ja) 建設機械のキャブ支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