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0326B - 顯示面板及顯示面板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顯示面板及顯示面板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30326B TWI730326B TW108117099A TW108117099A TWI730326B TW I730326 B TWI730326 B TW I730326B TW 108117099 A TW108117099 A TW 108117099A TW 108117099 A TW108117099 A TW 108117099A TW I730326 B TWI730326 B TW I73032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dge point
- pattern
- light
- substrate
- material lay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621—Providing a shape to conductive layers, e.g. patterning or selective de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種顯示面板,包括一基板、一發光材料層、一第一電極材料層以及一第二電極材料層。第一電極材料層的第一電極圖案具有一第一邊緣點以及一第二邊緣點,第一邊緣點與基板相隔一第一距離,第二邊緣點與基板相隔一第二距離,第一距離大於第二距離。第一電極材料層的第一電極圖案、第二電極材料層的第二電極圖案以及發光材料層的第一發光圖案沿基板的一法線方向於基板上之一第一投影輪廓、一第二投影輪廓以及一第三投影輪廓具有一重疊區域,且第一邊緣點以及第二邊緣點與該重疊區域沿法線方向於基板上之投影位置重疊。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及其製作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顯示面板及顯示面板製作方法。
在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中,有機電致發光層可藉由液態的有機電致發光材料(例如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溶液)的噴塗製程而形成。噴塗製程雖成本低而適於量產並有利於大尺寸顯示面板的實現,然而液態的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乾膜收乾後容易形成不均勻的薄膜,因而導致發光單元發光時亮度不均或產生雲紋(mura)缺陷的問題。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顯示面板以及顯示面板製作方法,其架構有助於提升液態的發光材料的流動性,且避免顯示面板發光時亮度不均或產生雲紋(mura)缺陷的問題,而能確保顯示品質。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面板,包括一基板、一發光材料層、一第一電極材料層以及一第二電極材料層。該基板具有一法線方向。該發光材料層包括一第一發光圖案。該第一電極材料層包括一第一電極圖案,其中該第一電極圖案具有一第一邊緣點以及一第二邊緣點,該第一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一距離,該第二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二距離,該第一距離大於該第二距離。該第二電極材料層包括一第二電極圖案,其中該第一電極圖案、該第二電極圖案以及該第一發光圖案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一第一投影輪廓、一第二投影輪廓以及一第三投影輪廓具有一重疊區域,且該第一邊緣點以及該第二邊緣點與該重疊區域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投影位置重疊。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面板製作方法,包括形成一第一電極材料層於一基板上、形成一發光材料層於該第一電極材料層上、形成一第二電極材料層於該發光材料層上。其中該基板具有一法線方向,該第一電極材料層包括一第一電極圖案,該第一電極圖案具有一第一邊緣點以及一第二邊緣點,該第一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一距離,該第二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二距離,該第一距離大於該第二距離。其中該發光材料層包括一第一發光圖案。其中該第二電極材料層包括一第二電極圖案,該第一電極圖案、該第二電極圖案以及該第一發光圖案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一第一投影輪廓、一第二投影輪廓以及一第三投影輪廓具有一重疊區域,且該第一邊緣點以及該第二邊緣點與該重疊區域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投影位置重疊。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顯示面板中,由於電極圖案相對基板傾斜,因此當發光圖案形成於傾斜的電極圖案上時,可降低毛細現象所造成的發光時亮度差異,並且,可提高液態的發光材料的流動性,而可縮短製程時間。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實施方式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在附圖中,各圖式繪示的是特定示範實施例中所使用的方法、結構及/或材料的通常性特徵。然而,這些圖式不應被解釋為界定或限制由這些示範實施例所涵蓋的範圍或性質。舉例來說,為了清楚起見,各膜層、區域及/或結構的相對尺寸、厚度及位置可能縮小或放大。
在實施方式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將採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號,且將省略其贅述。此外,不同示範實施例中的特徵在沒有衝突的情況下可相互組合,且依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分立(discrete)的元件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也並非用以限定元件的製造順序或設置順序。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10的局部放大上視示意圖,圖1B是沿圖1A之剖線I-I’繪製的剖面示意圖。請一併參照圖1A及圖1B,顯示面板10可包括基板100、絕緣層120、第一電極材料層130、發光材料層140以及第二電極材料層150以及傳輸線SL、DL。第一電極材料層130、第二電極材料層150以及發光材料層140分別包括一個連續的區塊,當從投影於基板100的方向觀看時,這些連續的區塊可具有不同的形狀,然而這些連續的區塊的交集部分具有一個特定形狀。第一電極材料層130包括的第一電極圖案EP1a、第二電極材料層150包括的第二電極圖案EP1b以及發光材料層140包括的發光圖案LP1(也可稱作第一發光圖案)分別對應該交集部分,並且,第一電極圖案EP1a、第二電極圖案EP1b以及發光圖案LP1構成發光單元LU1。
由上述可知,當從投影於基板100的方向觀看時,第一電極圖案EP1a、第二電極圖案EP1b以及發光圖案LP1均具有該特定形狀。也就是說,當第一電極圖案EP1a、第二電極圖案EP1b以及發光圖案LP1沿方向Z於基板100投影時,第一電極圖案EP1a、第二電極圖案EP1b以及發光圖案LP1的外輪廓可分別投影出第一投影輪廓、第二投影輪廓以及第三投影輪廓(圖未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至第三投影輪廓分別具有該特定形狀,例如可為橢圓形。並且,第一至第三投影輪廓具有完全重疊的區域,換言之,即使大小形狀不同但第一至第三投影輪廓具有重疊且對齊的區域以作為顯示發光的範圍,如此一來,可界定出子畫素SP1的發光單元LU1的範圍,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基板100適於承載其他元件,其可具有平行於方向Z的法線方向。基板100可以是剛性基板,例如玻璃基板、石英基板或矽基板,或可以是可撓性基板,例如聚合物基板或塑膠基板。
傳輸線SL可作為掃描線,傳輸線DL可作為資料線。傳輸線SL、DL配置於基板100上,並分別沿彼此不平行的延伸方向DN1、DN2延伸,而使傳輸線SL、DL彼此交錯地設置。相鄰兩條傳輸線DL以及相鄰兩條傳輸線SL圍繞並界定出一個子畫素,如子畫素SP1,而使子畫素呈陣列排列。並且,相鄰兩條傳輸線DL以及相鄰兩條傳輸線SL界定出一個子畫素的面積。一個畫素可由多個子畫素組成,其中,每一個子畫素包括一個發光單元,如發光單元LU1,而不同的子畫素可分別輸出不同顏色的光束。
絕緣層120覆蓋傳輸線SL、DL,在一些變化實施例中,其中絕緣層120和傳輸線SL、DL之間可能也會因設計需求而設置其他絕緣層或導電層(為簡化圖示及方便理解,其他絕緣層或導電層未繪示),對應傳輸線SL、DL的位置,絕緣層120具有突起部120B。另一方面,對應發光單元LU1的位置,絕緣層120具有多個凹槽120G1。當從投影於基板100的方向觀看時,凹槽120G1的形狀為該特定形狀,在本實施例中例如可為橢圓形,但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凹槽120G1可與突起部120B錯開設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凹槽120G1可與傳輸線SL、DL錯開設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凹槽120G1可選擇性地與接觸洞(via hole)或主動元件錯開設置;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第一電極材料層130的第一電極圖案EP1a以及發光材料層140的發光圖案LP1設置於絕緣層120的凹槽120G1中。第二電極材料層150的第二電極圖案EP1b則配置於發光材料層140上。發光材料層140的發光圖案LP1可由發光材料所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材料層140可為電致發光或有機電致發光。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施加電壓至第一電極圖案EP1a及第二電極圖案EP1b,兩者間具有電流產生時,可使第一電極圖案EP1a及第二電極圖案EP1b之間的發光圖案LP1中的發光材料發出光束。
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材料層140還可包括電洞注入層(HIL)、電洞傳輸層(HTL)、發光層(EML)、電子傳輸層(ETL)以及電子注入層(EIL),而具有多層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材料層130以及第二電極材料層150可為透明或不透明的導電層。基於導電性與透光性的考量,第一電極材料層130以及第二電極材料層150的材質一般是透明金屬氧化物導電材料,例如包括(但不限於)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或銦鍺鋅氧化物。然而,第一電極材料層130以及第二電極材料層150的材質亦可為金屬材料或合金、金屬材料的氮化物、金屬材料的氧化物、金屬材料的氮氧化物等的其他導電材料。
由於凹槽120G1的底面為斜面,第一電極圖案EP1a相對於基板100傾斜。更具體地,第一電極圖案EP1a可具有邊緣點P1(也可稱作第一邊緣點)以及邊緣點P2(也可稱作第二邊緣點),邊緣點P1與基板100相隔距離DIS1(也可稱作第一距離),邊緣點P2與基板100相隔距離DIS2(也可稱作第二距離),距離DIS1大於距離DIS2。在一些實施例中,0.5≦DIS1−DIS2≦2,換言之,距離DIS1與距離DIS2的差值介於0.5微米至2微米之間,如此一來,在形成發光圖案LP1的過程中,如發光材料以液體方式噴塗時,可提高液態的發光材料的流動性,而優化液態的發光材料的流動效果。此外,當液態的發光材料因毛細現象而往第一電極圖案EP1a的邊緣點P1分布的同時,也因傾斜而往第一電極圖案EP1a的邊緣點P2分布,因此傾斜的第一電極圖案EP1a可降低毛細現象所造成的邊緣點P1及邊緣點P2兩者和兩者之間的中間區(圖末標示)在發光時的亮度差異,此外,倘若仍有些微中間區域與邊緣點P1及邊緣點P2的毛細現象差異時,亦可利用發光圖案LP1中各區域的發光材料厚度的不同,最佳發光效率點不同,各區域發光材料表現出的亮度會不同,形成域邊緣點P1及邊緣點P2兩者和兩者之間的中間區的亮度變化亂度較大且不規則,進而視覺效果便可較佳。
邊緣點P1、P2定義為位於邊緣(edge)的點。在一些實施例中,邊緣點P1、P2位於第一電極圖案EP1a的底部輪廓BCR1上。底部輪廓(contour)是指第一電極圖案EP1a的底表面的外輪廓,在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一電極圖案EP1a為片狀,底部輪廓BCR1即為第一電極圖案EP1a的底表面的邊緣,其呈橢圓形。
類似地,發光圖案LP1可具有邊緣點P5(也可稱作第五邊緣點)以及邊緣點P6(也可稱作第六邊緣點),邊緣點P5、P6可位於發光材料層140的頂部輪廓TCR1上。邊緣點P1、P5沿方向Z於基板100上之投影重疊,且發光圖案LP1在邊緣點P5處具有厚度T1。邊緣點P2、P6沿方向Z於基板100上之投影重疊,且發光圖案LP1在邊緣點P6處具有厚度T2。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圖案LP1邊緣處的厚度(如厚度T1、T2)不是均勻的,因此可增加發光時亮度的亂度,以補償發光時亮度的不均勻性。如此一來,當發光材料發光時,可避免發光圖案LP1的邊緣形成銳利的邊緣亮線或邊緣暗線。
在一些實施例中,T1+DIS1≥T2+DIS2,換言之,考量材料特性與電流分布,厚度T1與距離DIS1的總和大於等於厚度T2與距離DIS2的總和,如此一來,可提升發光單元LU1的發光效果。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圖案LP1邊緣處的厚度(如厚度T1、T2)不是均勻的,且第一電極圖案EP1a邊緣處相對基板100的高度不是相同的,因此可增加發光時亮度的亂度,以補償發光時亮度的不均勻性。一些實施例中,邊緣點P5與基板100相隔距離DIS5(也可稱作第五距離),邊緣點P6與基板100相隔距離DIS6(也可稱作第六距離),距離DIS5大於等於距離DIS6。
為了提高發光單元LU1在子畫素SP1中所占面積,子畫素SP1的形狀可對應發光單元LU1調整。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圖案EP1a的第一投影輪廓具有對稱軸SX1,其可為第一投影輪廓的長軸。傳輸線SL、DL沿方向Z於基板100上之第一投影以及第二投影與第一電極圖案EP1a的第一投影輪廓的對稱軸SX1的延伸線相交於一個交點,如此一來,第一電極圖案EP1a可佔據子畫素SP1大部分的面積,而可提高解析度,即畫素密度(Pixels Per Inch,PPI)。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投影以及第二投影分別與對稱軸SX1之間形成銳角。
為了進一步提高發光單元LU1在子畫素中所占面積,在一些實施例中,延伸方向DN1、DN2之間形成的夾角θ1可為鈍角,因此,傳輸線SL(也可稱作第一傳輸線或掃描線)沿方向Z於基板100上的第一投影以及傳輸線DL(也可稱作第二傳輸線或資料線)沿方向Z於基板100上的第二投影相交出的夾角θ1可為鈍角。如此一來,第一電極圖案EP1a可佔據子畫素SP1大部分的面積,而可提高解析度的設計彈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投影與第二投影之間的夾角θ1介於75度與105度之間。
為了進一步提高發光單元LU1在子畫素中所占面積,在一些實施例中,對稱軸SX1與第一投影與第二投影所相交出的鈍角對向設置,如此一來,第一電極圖案EP1a可佔據子畫素SP1大部分的面積,而可提高解析度的設計彈性。舉例來說,第一投影輪廓的面積與子畫素SP1的面積的比值可落在π/4至π/2的範圍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投影輪廓的長軸的長度可介於20微米(Micrometer,μm)至100微米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投影輪廓可另具有對稱軸SX2,其可為第一投影輪廓的短軸,且短軸的長度亦可介於20微米至100微米之間。如此一來,可避免發光圖案LP1底部的不平整而影響亮度均勻性,並且,可提高解析度的設計彈性。
為提高製程效率,顯示面板可進一步調整。請參照圖2A及圖2B,圖2A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20的局部放大上視示意圖,圖2B是沿圖2A之剖線II-II’繪製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20與圖1A所述實施例的顯示面板10兩者結構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顯示面板20中的絕緣層220具有多個凹槽120G1、220G2。第一電極材料層230包括第一電極圖案EP1a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a。發光材料層240包括發光圖案LP1、發光圖案LP2(也可稱作第二發光圖案)以及連接圖案240CP連接於發光圖案LP1、LP2之間。第二電極材料層250包括第二電極圖案EP1b、第四電極圖案EP2b以及連接圖案250CP連接於第二電極圖案EP1b與第四電極圖案EP2b之間。為便於說明,圖2A中省略圖2B中的連接圖案250CP。
類似於顯示面板10,顯示面板20的第一電極圖案EP1a、第二電極圖案EP1b以及發光圖案LP1構成發光單元LU1。並且,類似於發光單元LU1,顯示面板20的第三電極圖案EP2a、第四電極圖案EP2b以及發光圖案LP2構成發光單元LU2。第三電極圖案EP2a、第四電極圖案EP2b以及發光圖案LP2的外輪廓沿方向Z於基板100可分別投影出第四投影輪廓、第五投影輪廓以及第六投影輪廓(圖未示),第四至第六投影輪廓具有完全重疊的區域,換言之,即使大小形狀不同但第四至第六投影輪廓具有重疊且對齊的區域以作為顯示發光的範圍。如此一來,可界定出發光單元LU2的範圍。
類似於第一電極圖案EP1a,第三電極圖案EP2a的底部輪廓BCR2具有邊緣點P3(也可稱作第三邊緣點)以及邊緣點P4(也可稱作第四邊緣點),邊緣點P3相鄰邊緣點P1且遠離邊緣點P2設置,邊緣點P4遠離邊緣點P1、P2設置。邊緣點P3與基板100相隔距離DIS3(也可稱作第三距離),邊緣點P4與基板100相隔距離DIS4(也可稱作第四距離),距離DIS3大於距離DIS4。在一些實施例中,0.5≦DIS3−DIS4≦2。
第一電極材料層230的第一電極圖案EP1a、第三電極圖案EP2a以及發光材料層240的發光圖案LP1、LP2分別設置於絕緣層220的凹槽120G1、220G2中,且與傳輸線SL、DL錯開設置。傳輸線SL或傳輸線DL可設置於第一電極圖案EP1a的邊緣點P1與第三電極圖案EP2a的邊緣點P3之間。發光材料層240的連接圖案240CP以及第二電極材料層250的連接圖案250CP可與傳輸線SL或傳輸線DL重疊。由於凹槽120G1、220G2的底面為斜面,第一電極圖案EP1a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a分別相對於基板100傾斜,並且,第一電極圖案EP1a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a自連接圖案240CP設置處向外對基板100傾斜,形成中間向上凸出的結構。
為了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之顯示面板20的技術內容,以下更搭配圖3A至圖3C來說明顯示面板20的製造方法。圖3A至圖3C是圖2A及圖2B所示的顯示面板20之局部區域的製造流程的剖面示意圖,圖3A至圖3C的剖面位置分為對應至圖2A的剖線II-II’的位置。
請參照圖3A,首先形成多條傳輸線SL(及圖2A中的傳輸線DL)於基板100上。接著於基板100上全面性地形成絕緣層220,而覆蓋傳輸線SL(及圖2A中的傳輸線DL)。絕緣層220的突起部220B大致對應傳輸線SL(及圖2A中的傳輸線DL)設置。
接著,請一併參照圖3A以及圖3B,藉由光罩290進行曝光顯影製程,以圖案化絕緣層220,而於絕緣層220形成凹槽120G1、220G2。其中,絕緣層220上可另設置圖案化的光阻材料層(圖未示)來作為遮罩以進行曝光顯影製程,或者,絕緣層220由光阻材料構成,因此可直接對絕緣層220進行曝光顯影製程。光罩290具有不透光的光罩圖案290Q以及半透光的光罩圖案290G,以達成半曝光的效果。換言之,光罩290可為相轉移光罩(phase shift mask)、半調式光罩(half tone mask)或灰階光罩(gray tone mask),據此,一道曝光製程後即可形成曝光部分、半曝光部分以及未曝光部分的不同曝光層次,而顯影製程後則可形成厚度不同的光阻材料層或絕緣層220。經由適當設計光罩圖案290G,可於絕緣層220中形成底部平整而傾斜的凹槽120G1、220G2。
接著,請參照圖3C,形成第一電極材料層230於基板100上,並設置於絕緣層220的凹槽120G1、220G2中。第一電極材料層230的形成方法可包括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法或化學氣相沉積法。
接著,請一併參照圖3C以及圖2B,形成發光材料層240於第一電極材料層23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將液態的發光材料收乾後來形成發光材料層240;在一些實施例中,液態的發光材料的塗佈方法可包括噴墨印刷(ink-jet printing,IJP)法。
在製作發光材料層240的過程中,可將液態的發光材料一併注入凹槽120G1、220G2以形成發光圖案LP1、LP2。舉例來說,在本實施例中,可將液態的發光材料自凹槽120G1、220G2之間的突起部220B處注入,而形成發光材料層240的連接圖案240CP,且使液態的發光材料分別填入凹槽120G1、220G2而形成發光材料層240的發光圖案LP1、LP2。由此可知,絕緣層220相對傳輸線SL、DL的設置位置具有突出的突起部220B,本發明利用高度相對基板100較高的突起部220B作為液態發光材料的注入點,並且一個突起部220B作為兩個發光圖案LP1、LP2的注入點,而能提高注入液態發光材料的效率。在此情況下,連接圖案240CP設置於傳輸線SL或傳輸線DL上,而相較發光圖案LP1、LP2位於較高位置,且發光圖案LP1、LP2與傳輸線SL、DL錯開設置。
發光圖案LP1、LP2與傳輸線SL、DL錯開設置亦有助提高顯示面板20的顯示品質。具體而言,在噴塗液態的發光材料以形成發光圖案LP1、LP2的過程中,倘若與發光材料接觸的表面不平整,會引發發光材料發光時亮度不均的問題。舉例來說,當發光材料位於高度相對基板100較高的突起區域,則亮度會較亮。因此,發光圖案LP1、LP2可不與傳輸線SL、DL重疊,以確保與發光材料接觸的表面的平整性。類似地,當發光材料位於較低的凹陷區域,則亮度會因為厚度與電流設定的最佳效率點不同而較暗或較亮。因此,發光圖案LP1、LP2可選擇性地不與接觸洞或主動元件重疊,以確保與發光材料接觸的表面的平整性。
為了使液態的發光材料易於自突起部220B向外流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突起部220B的頂表面可具有疏液性,意即突起部120B的頂表面與發光材料之間的表面張力較弱。為了引導液態的發光材料在突起部220B處的流動,在另一些的實施例中,可於圖案化絕緣層220時,進一步於凹槽120G1、220G2之間的突起部220B內形成溝槽(圖未示),而使液態的發光材料順著溝槽流入凹槽120G1、220G2內。
由上述可知,發光材料的流動方向是自連接圖案240CP分別流向發光圖案LP1、LP2。更進一步地,液態的發光材料可順著傾斜的第一電極圖案EP1a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a填入凹槽120G1、220G2,其中,液態的發光材料自邊緣點P1流向邊緣點P2,且自邊緣點P3流向邊緣點P4。也就是說,傾斜的第一電極圖案EP1a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a可提高液態的發光材料的流動性,而可縮短製程時間,且可避免發光材料層240中的發光材料集中分布於特定區域。
除了重力,發光材料的分布也會受到其所接觸的表面影響。詳細而言,由於邊緣點P1、P3與基板100相隔距離DIS1、DIS3大於邊緣點P2、P4與基板100相隔距離DIS2、DIS4,因此液態的發光材料傾向流動至邊緣點P2、P4。然而受到毛細現象影響,例如發光材料對於突起部220B的側壁的附著力,因此液態的發光材料也會傾向往邊緣點P1、P3分布。由上述可知,藉由發光材料與絕緣層220的表面張力以及第一電極圖案EP1a、第三電極圖案EP2a相對基板100的傾斜程度,可控制發光材料分布的均勻度。
為了避免溢流(overflow),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材料層230以及第二電極材料層250的頂表面可具有親液性,意即第一電極材料層230或第二電極材料層250與發光材料之間的表面張力較強。並且,在一些實施例中,突起部220B的側壁具有親液性,意即突起部120B的側壁與發光材料之間的表面張力較強。如此一來,可確保發光材料乾膜後的能均勻地貼附於凹槽120G1、220G2中。
接著,請參照圖2B,形成第二電極材料層250於發光材料層240上。第一電極材料層230的形成方法可包括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法或化學氣相沉積法。於此,可大致完成顯示面板20的製作。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電極材料層250全面性地形成於絕緣層220上,因此第二電極材料層250與絕緣層220完全重疊。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二電極材料層250可進一步圖案化。舉例來說,請參照圖4,圖4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40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圖,其中圖4的剖面位置對應圖2A之剖線II-II’的位置。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40與圖2A所述實施例的顯示面板20兩者結構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顯示面板40中的第二電極材料層450不包括連接圖案250CP。
此外,在第一電極材料層230中,第一電極圖案EP1a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a分別向基板100傾斜,而於第一電極圖案EP1a與第三電極圖案EP2a之間形成坡頂,第一電極圖案EP1a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a可分別作為坡面。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一電極材料層230可進一步結構化。舉例來說,請參照圖5,圖5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50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圖,其中圖5的剖面位置對應圖2A之剖線II-II’的位置。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50與圖2A所述實施例的顯示面板20兩者結構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顯示面板50中的第一電極材料層530是包括第一電極圖案EP1c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c。第一電極圖案EP1c包括區塊SCT1(也可稱作第一區塊)以及區塊SCT2(也可稱作第二區塊)。第三電極圖案EP2c包括區塊SCT3、SCT4。
如圖5所示,由於第一電極圖案EP1c可區分為區塊SCT1、SCT2,因此第一電極圖案EP1c的底部輪廓BCR5由區塊SCT1、SCT2底表面的邊緣所組成,且底部輪廓BCR5為彎折的封閉曲線,而類似迴圈(loop)。邊緣點P1、P2、P7位於第一電極圖案EP1a的底部輪廓BCR5上,其中,邊緣點P1位於區塊SCT1上,邊緣點P2、P7位於區塊SCT2上,邊緣點P1、P2、P7不共線。邊緣點P1與邊緣點P2之間於延伸方向DN2上具有距離D1,邊緣點P7與邊緣點P2之間於延伸方向DN2上具有距離D2,距離D1與距離D2之間的比例大致介於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之間。
類似地,第三電極圖案EP2c可區分為區塊SCT3、SCT4。邊緣點P3、P4位於第三電極圖案EP2c的底部輪廓BCR6上,且是分別位於區塊SCT3、SCT4上。區塊SCT1、SCT3相對於基板100傾斜,區塊SCT2、SCT4則平行於基板100,如此一來,可提升第一電極圖案EP1a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c中發光材料分布的均勻性。具體而言,基於毛細現象,液態的發光材料會傾向往第一電極圖案EP1a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c的邊緣點P1、P3分布。此外,由於區塊SCT1、SCT3相對於基板100傾斜,液態的發光材料傾向流動至高度相對基板100較低的第一電極圖案EP1a的區塊SCT2以及第三電極圖案EP2c的區塊SCT4。由於區塊SCT2、SCT4平行於基板100,發光材料不會過度聚集於邊緣點P2、P4或邊緣點P7。
此外,顯示面板10、20、40、50中配置相交的傳輸線DL、SL,然而顯示面板亦可視不同設計考量而包括其他的傳輸線。舉例來說,請參照圖6A及圖6B,圖6A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60的局部放大上視示意圖,圖6B是沿圖6A之剖線III-III’繪製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60與圖2A所述實施例的顯示面板20兩者結構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顯示面板60另包括絕緣層620,其中絕緣層220設置於絕緣層620與基板100之間。並且,顯示面板60除傳輸線SL、DL,另包括傳輸線TL。傳輸線TL可作為電源線(power line)、掃描線或資料線。傳輸線TL沿延伸方向DN3延伸,其中,延伸方向DN1、DN2、DN3均不平行,延伸方向DN3可平行於對稱軸SX1。
如圖6A及圖6B所示,傳輸線SL沿方向Z於基板100上的第一投影以及傳輸線TL沿方向Z於基板100上的投影可大致於連接圖案240CP處相交。在此情況下,傳輸線SL、TL於連接圖案240CP處均設置於絕緣層620下,且絕緣層620對應傳輸線SL、TL相交的位置具有突起部620B,而傳輸線TL實質上進一步墊高突起部620B。本發明利用高度相對基板100較高的突起部620B作為液態發光材料的注入點,而能提高注入液態發光材料的效率。此外,傳輸線SL、DL、TL均不與發光圖案LP1、LP2重疊,以確保發光圖案LP1、LP2的發光材料接觸的表面的平整性。
此外,發光單元LU1、LU2沿方向Z於基板100的投影輪廓呈橢圓形,然而發光單元的投影輪廓的形狀亦可視不同設計考量而適當調整。也就是說,發光單元的投影輪廓可為其他對稱圖形,並且不同發光單元的投影輪廓可不相同。舉例來說,請參照圖7,圖7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70的局部放大上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70與圖6A所述實施例的顯示面板60兩者結構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顯示面板70中的發光單元LU7R、LU7L沿方向Z於基板100的投影輪廓(圖未示)呈六角形。換言之,顯示面板70中第一電極材料層的第一電極圖案、第三電極圖案、發光材料層740的發光圖案LP7R、LP7L以及第二電極材料層的第二電極圖案、第四電極圖案沿方向Z於基板100上之投影輪廓均呈六角形。為便於說明,圖7中省略絕緣層、第一電極材料層的第一電極圖案、第三電極圖案以及第二電極材料層的第二電極圖案、第四電極圖案。
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LU7R、LU7L的投影輪廓可具有對稱結構,例如發光單元LU7R、LU7L的投影輪廓可分別具有對稱軸SX5、SX6。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70的發光材料層740包括連接圖案740CP,連接圖案740CP具有幾何中心GP。幾何中心GP與發光單元LU7R投影輪廓的頂點VT1之間於方向Y上具有距離DD1,距離DD1大致介於對稱軸SX5長度LL1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幾何中心GP與發光單元LU7L投影輪廓的頂點VT2之間於方向Y上具有距離DD2,距離DD2大致介於對稱軸SX5長度LL1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此外,連接圖案240CP可連接於兩個發光圖案LP1、LP2之間,然而連接圖案所連接發光圖案的數目亦可視不同設計考量而適當調整。舉例來說,請參照圖8,圖8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80的局部放大上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80與圖2A所述實施例的顯示面板20兩者結構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顯示面板80中的發光材料層包括發光圖案LP1r、LP2r、LP1g、LP2g、LP1b、LP2b、LP3b、LP4b以及連接圖案840CPr、840CPg、840CPb。為便於說明,圖8中省略絕緣層、第一電極材料層以及第二電極材料層。
連接圖案840CPr連接於發光圖案LP1r、LP2r之間,發光圖案LP1r、LP2r可分別構成適於輸出紅色光束的子畫素;連接圖案840CPg連接於發光圖案LP1g、LP2g之間,發光圖案LP1g、LP2g可分別構成適於輸出綠色光束的子畫素;連接圖案840CPb連接於發光圖案LP1b、LP2b、發光圖案LP3b(也可稱作第三發光圖案)以及發光圖案LP4b(也可稱作第四發光圖案)之間,發光圖案LP1b~LP4b可分別構成適於輸出藍色光束的子畫素。換言之,連接圖案840CPb可連接至四個發光圖案LP1b~LP4b,如此一來,可進一步縮短製程時間。並且,由於輸出藍色光束的發光材料壽命較短,因此顯示面板80中可設置較多的藍色子畫素。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顯示面板中的電極圖案相對基板傾斜,因此當發光圖案形成於傾斜的電極圖案上時,可降低毛細現象所造成的發光時亮度差異,並且,可提高液態的發光材料的流動性,而可縮短製程時間。本發明的顯示面板中的連接圖案可連接至多個發光圖案,因此將發光材料注入連接圖案時可一併形成多個發光圖案。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20、40、50、60、70、80:顯示面板
100:基板
120、220、620:絕緣層
120B、220B、620B:突起部
120G1、220G2:凹槽
130、230、530:第一電極材料層
140、240、740:發光材料層
150、250、450:第二電極材料層
240CP、250CP、740CP、840CPr、840CPg、840CPb:連接圖案
290:光罩
290Q、290G:光罩圖案
SL、DL、TL:傳輸線
LU1、LU2、LU7R、LU7L:發光單元
EP1a、EP1c:第一電極圖案
SCT1、SCT2、SCT3、SCT4:區塊
EP1b:第二電極圖案
EP2a、EP2c:第三電極圖案
EP2b:第四電極圖案
LP1、LP2、LP7R、LP7L、LP1r、LP2r、LP1g、LP2g、LP1b、LP2b、LP3b、LP4b:發光圖案
SX1、SX2、SX5、SX6:對稱軸
SP1:子畫素
BCR1、BCR2、BCR5、BCR6:底部輪廓
TCR1:頂部輪廓
P1、P2、P3、P4、P5、P6、P7:邊緣點
DIS1、DIS2、DIS3、DIS4、DIS5、DIS6、D1、D2、DD1、DD2:距離
T1、T2:厚度
Z、Y、X:方向
DN1、DN2、DN3:延伸方向
VT1、VT2:頂點
GP:幾何中心
LL1、LL2:長度
θ1:夾角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的局部放大上視示意圖。
圖1B是沿圖1A之剖線I-I’繪製的剖面示意圖。
圖2A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的局部放大上視示意圖。
圖2B是沿圖2A之剖線II-II’繪製的剖面示意圖。
圖3A至圖3C是圖2A及圖2B所示的顯示面板之局部區域的製造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圖
圖6A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的局部放大上視示意圖。
圖6B是沿圖6A之剖線III-III’繪製的剖面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的局部放大上視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顯示面板的局部放大上視示意圖。
20:顯示面板
100:基板
220:絕緣層
220B:突起部
120G1、220G2:凹槽
230:第一電極材料層
240:發光材料層
250:第二電極材料層
240CP、250CP:連接圖案
SL:傳輸線
LU1、LU2:發光單元
EP1a:第一電極圖案
EP1b:第二電極圖案
EP2a:第三電極圖案
EP2b:第四電極圖案
LP1、LP2:發光圖案
BCR1、BCR2:底部輪廓
TCR1:頂部輪廓
P1、P2、P3、P4、P5、P6:邊緣點
DIS1、DIS2、DIS3、DIS4、DIS5、DIS6:距離
T1、T2:厚度
Z:方向
DN2:延伸方向
Claims (9)
- 一種顯示面板,包括:一基板,具有一法線方向;一發光材料層,包括一第一發光圖案;一第一電極材料層,包括:一第一電極圖案,其中該第一電極圖案具有一第一邊緣點以及一第二邊緣點,該第一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一距離,該第二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二距離,該第一距離大於該第二距離;以及一第三電極圖案,該第三電極圖案具有一第三邊緣點以及一第四邊緣點,該第三邊緣點相鄰該第一邊緣點且遠離該第二邊緣點設置,該第三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三距離,該第四邊緣點遠離該第一邊緣點以及該第二邊緣點設置,該第四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四距離,該第三距離大於該第四距離;一第二電極材料層,包括一第二電極圖案,其中該第一電極圖案、該第二電極圖案以及該第一發光圖案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一第一投影輪廓、一第二投影輪廓以及一第三投影輪廓具有一重疊區域,且該第一邊緣點以及該第二邊緣點與該重疊區域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投影位置重疊;一絕緣層,設置於該基板上,具有至少一凹槽,該第一電極材料層設置於該凹槽中,其中該至少一凹槽的底面相對於該基板傾斜;以及 多條傳輸線,該些傳輸線中的至少一傳輸線設置於該第一電極圖案的該第一邊緣點與該第三電極圖案的該第三邊緣點之間,該些傳輸線中的一第一傳輸線以及一第二傳輸線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一第一投影以及一第二投影與該第一投影輪廓的一對稱軸相交於一交點,該第一投影以及該第二投影分別與該對稱軸形成一銳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一投影與該第二投影形成一鈍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其中該發光材料層另包括一第二發光圖案以及一連接圖案,該連接圖案連接於該第一發光圖案與該第二發光圖案之間,該第三電極圖案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一第四投影輪廓與該第二發光圖案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一第五投影輪廓具有另一重疊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面板,其中該發光材料層另包括一第三發光圖案以及一第四發光圖案,該連接圖案連接於該第一發光圖案、該第二發光圖案、該第三發光圖案與該第四發光圖案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一電極圖案包括一第一區塊以及一第二區塊,該第一邊緣點位於該第一區塊上,該第二邊緣點位於該第二區塊上,該第一區塊相對於該基板傾斜,該第二區塊相對於該基板傾斜或平行於該基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面板,其中該第一發光圖案具有一第五邊緣點以及一第六邊緣點,該第一邊緣點以及該第五邊緣點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投影重疊,該第二邊緣點以及該第六邊緣點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投影重疊,該第一發光圖案於該第五邊緣點具有一第一厚度,該第一發光圖案於該第六邊緣點具有一第二厚度,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一厚度的總和大於等於該第二距離與該第二厚度的總和。
- 一種顯示面板製作方法,包括:形成多條傳輸線於一基板上,其中該基板具有一法線方向;形成一絕緣層於該基板上,並藉由一半調式光罩或一灰階光罩圖案化該絕緣層,於該絕緣層中形成至少一凹槽,其中該至少一凹槽的底面相對於該基板傾斜;形成一第一電極材料層於該基板上,其中該第一電極材料層包括一第一電極圖案以及一第三電極圖案,該第一電極圖案具有一第一邊緣點以及一第二邊緣點,該第一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一距離,該第二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二距離,該第一距離大於該第二距離,該第三電極圖案具有一第三邊緣點以及一第四邊緣點,該第三邊緣點相鄰該第一邊緣點且遠離該第二邊緣點設置,該第三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三距離,該第四邊緣點遠離該第一邊緣點以及該第二邊緣點設置,該第四邊緣點與該基板相隔一第四距離,該第三距離大於該第四距離;形成一發光材料層於該第一電極材料層上,其中該發光材料 層包括一第一發光圖案;以及形成一第二電極材料層於該發光材料層上,其中該第二電極材料層包括一第二電極圖案,該第一電極圖案、該第二電極圖案以及該第一發光圖案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一第一投影輪廓、一第二投影輪廓以及一第三投影輪廓具有一重疊區域,且該第一邊緣點以及該第二邊緣點與該重疊區域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投影位置重疊;其中該些傳輸線中的至少一傳輸線設置於該第一電極圖案的該第一邊緣點與該第三電極圖案的該第三邊緣點之間,該些傳輸線中的一第一傳輸線以及一第二傳輸線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一第一投影以及一第二投影與該第一投影輪廓的一對稱軸相交於一交點,該第一投影以及該第二投影分別與該對稱軸形成一銳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顯示面板製作方法,其中形成該發光材料層於該第一電極材料層上的步驟包括一發光材料自該第一邊緣點流向該第二邊緣點。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顯示面板製作方法,其中該發光材料層另包括一第二發光圖案以及一連接圖案,該連接圖案連接於該第一發光圖案與該第二發光圖案之間,該第三電極圖案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一第四投影輪廓與該第二發光圖案沿該法線方向於該基板上之一第五投影輪廓具有另一重疊區域,其中形成該發光材料層於該第一電極材料層上的步驟包括該發光 材料自該連接圖案流向該第一電極圖案的該第一邊緣點,且該發光材料自該連接圖案流向該第二發光圖案。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17099A TWI730326B (zh) | 2019-05-17 | 2019-05-17 | 顯示面板及顯示面板製作方法 |
CN202010076168.6A CN111276624B (zh) | 2019-05-17 | 2020-01-23 |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17099A TWI730326B (zh) | 2019-05-17 | 2019-05-17 | 顯示面板及顯示面板製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44633A TW202044633A (zh) | 2020-12-01 |
TWI730326B true TWI730326B (zh) | 2021-06-11 |
Family
ID=70999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17099A TWI730326B (zh) | 2019-05-17 | 2019-05-17 | 顯示面板及顯示面板製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76624B (zh) |
TW (1) | TWI730326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020430A1 (en) * | 2014-07-17 | 2016-01-21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
TW201824532A (zh) * | 2016-12-26 | 2018-07-01 |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致發光顯示裝置 |
TW201826546A (zh) * | 2016-11-30 | 2018-07-16 |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發光結構的顯示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00048608A (ko) * | 2008-10-31 | 2010-05-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KR20150096547A (ko) * | 2014-02-14 | 2015-08-2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2019
- 2019-05-17 TW TW108117099A patent/TWI730326B/zh active
-
2020
- 2020-01-23 CN CN202010076168.6A patent/CN11127662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020430A1 (en) * | 2014-07-17 | 2016-01-21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
TW201826546A (zh) * | 2016-11-30 | 2018-07-16 |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發光結構的顯示裝置 |
TW201824532A (zh) * | 2016-12-26 | 2018-07-01 |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致發光顯示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44633A (zh) | 2020-12-01 |
CN111276624B (zh) | 2023-01-10 |
CN111276624A (zh) | 2020-06-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93939B (zh) | 像素界定层及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及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
US11387297B2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0886481B2 (en) | Display substrate with angle-adjusting por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WO2018113236A1 (zh)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US20190043930A1 (en) | Oled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oled display device | |
KR100649722B1 (ko) | 일렉트로루미네센스 표시소자의 패터닝장치 및 이를이용한 패터닝방법 | |
WO2016019643A1 (zh)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
US11793035B2 (en) |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display panel | |
WO2018086370A1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基板、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 |
WO2019196166A1 (zh) | Oled面板及其制造方法、oled显示器 | |
CN106816558B (zh) | 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
CN111430445B (zh) |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19201104A1 (zh) | 像素单元、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像素单元的方法 | |
WO2018192433A1 (zh) | 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
WO2022213581A1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掩模板 | |
WO2016187987A1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18119784A1 (zh) | 底发光型oled显示单元及其制作方法 | |
WO2019051988A1 (zh) | 光学薄膜、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
TW201518523A (zh) | 用於形成層之遮罩、層形成方法、以及利用該用於形成層之遮罩及該層形成方法製造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之製造方法 | |
US20230100390A1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7567029B2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 |
US7714499B2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barrier rib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TWI730326B (zh) | 顯示面板及顯示面板製作方法 | |
KR100626284B1 (ko) | 유기 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TW202247452A (zh) | 發光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