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6220B - 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6220B
TWI726220B TW107122754A TW107122754A TWI726220B TW I726220 B TWI726220 B TW I726220B TW 107122754 A TW107122754 A TW 107122754A TW 107122754 A TW107122754 A TW 107122754A TW I726220 B TWI726220 B TW I7262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rea
opening
device body
ligh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2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8654A (zh
Inventor
石原美香
衛藤信行
青山央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8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8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6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6220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抑制上下方向的傾斜之照明裝置。照明裝置1,具備:長型之裝置本體2,具有開口部(第一開口部20a);以及電路基板260a、260b,收納於裝置本體2;安裝在電路基板260a、260b的複數電路零件,包含重量較既定值更重的第一電路零件91、及重量較既定值更輕的第二電路零件92,以第一電路零件91之安裝密度在裝置本體2的開口部側變高之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照明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長型照明裝置。
過去,例如已知一種配置於天花板之照明裝置,即吸頂燈。例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習知之吸頂燈,具備:長條狀的筐體即裝置本體、以及一對導光板。一對導光板,以包夾筐體的方式保持在該筐體。具體而言,成為導光板之一端部支持於筐體,另一端部從筐體伸出的構造。而導光板,引導從筐體內之LED模組發出的光線,使其從出射面射出,藉以照亮天花板下方的區域。
此外,筐體,藉由二根支柱從天花板往下吊。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7-107821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因而,依照明裝置,亦有將筐體於一處固定在天花板者,但若僅於一處將長條狀的筐體固定在天花板,則有照明裝置本體在上下方向傾斜之疑慮。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上下方向的傾斜之照明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照明裝置的一態樣,具備:長型之裝置本體,具有開口部;以及電路基板,收納於裝置本體;安裝在電路基板的複數電路零件,包含重量較既定值更重的第一電路零件、及重量較既定值更輕的第二電路零件,以第一電路零件之安裝密度在裝置本體的開口部側變高之方式配置。 [本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則可提供一種能夠抑制上下方向的傾斜之照明裝置。
以下,參考附圖,並對實施形態予以說明。另,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顯示本發明的一具體例。因此,下述實施形態所示之數值、形狀、材料、構成要素、構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連接形態等僅為一例,其用意並非限定本發明。因而,對於下述實施形態的構成要素中,顯示本發明之最上位概念的獨立請求項所未記載之構成要素,係將其作為任意構成要素而說明。
另,各圖為示意圖,不必嚴格地圖示。此外,在各圖中,有對實質上相同之構成給予相同符號,將重複的說明省略或簡略化之情況。
[構成] 圖1為,顯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的立體圖。圖2為,顯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的分解立體圖。圖3為,觀察包含圖1之III-III線的截面之照明裝置1的部分剖面圖。
此處,將照明裝置1之裝置本體2的短邊方向規定為X軸方向,將裝置本體2的長邊方向規定Y軸方向,將與X軸方向及Y軸方向垂直的方向規定為Z軸方向。此外,將相對於裝置本體2之第一導光板3側規定為X軸正方向,將相對於本體模組20的第一開口部20a之第二開口部120b側規定為Y軸正方向,將安裝照明裝置1之天花板側規定為Z軸正方向。本實施形態中,為了說明的方便,使Z軸方向為上下方向而予以說明,但依照明裝置1之使用形態亦有Z軸方向不成為上下方向的情況。
如圖1及圖2所示,照明裝置1,使用側照方式之導光板,固定於天花板及牆壁等建築材料。具體而言,照明裝置1,係在與配設於天花板之懸掛式吸頂燈座11等外部電源電性連接的狀態下固定。
照明裝置1,具備裝置本體2、第一導光板3、第二導光板4、第一遮光構件5、第二遮光構件6、及透光蓋7。
裝置本體2,係在Y軸方向長之盒狀體。裝置本體2,具備外殼蓋12、本體模組20、一對透鏡蓋23、控制部13、接收部14、及電源部15。
圖4為,顯示實施形態之外殼蓋12的概略構成之俯視圖。圖2及如圖4所示,外殼蓋12,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盒體,於Z軸正方向及Z軸負方向開放。具體而言,外殼蓋12,於Z軸負方向側全體開放,於Z軸正方向側使中央部分略矩形地開放。以包夾此一Z軸正方向側的開放部130之方式,於外殼蓋12的頂面,貼附一對緩衝材300。此緩衝材300,例如由橡膠或氨基甲酸乙酯等彈性體形成。緩衝材300,形成為朝向外方凸出的弧狀。若將照明裝置1固定於建築材料,則緩衝材300由該建築材料與外殼蓋12包夾而略有收縮。藉此,藉由緩衝材300吸收照明裝置1之搖晃。建築材料與外殼蓋12的間隔,有依設置場所而相異之情況。 因此,若因應設置場所調整緩衝材300的厚度(Z軸方向的高度),則可使其成為該緩衝材300由建築材料與外殼蓋12包夾之狀態。
此外,外殼蓋12,收納本體模組20、第一遮光構件5、第二遮光構件6、控制部13、接收部14、及電源部15等。外殼蓋12,為照明裝置1之外側的蓋件。
本體模組20,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於中央部分具備圓形的第一開口部20a。第一開口部20a,為安裝用的開口部;本體模組20,經由此第一開口部20a而安裝於懸掛式吸頂燈座11。藉此,將本體模組20與懸掛式吸頂燈座11電性連接。此外,本體模組20,具備一對發光模組21、收納體25、及一對支持構件8。
[發光模組] 如圖2所示,一對發光模組21,例如藉由螺絲等扣接構件19固定在收納體25。 具體而言,一對發光模組21,以包夾第一開口部20a之方式,相對於第一開口部20a分別配置在Y軸正方向側及Y軸負方向側。另,本實施形態中,雖使用2個發光模組21,但亦可為1個發光模組21。
如圖2及圖3所示,發光模組21,具備基板120、複數第一光源121、複數第二光源122、及複數配線構件120a。
基板120,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於基板120,安裝複數第一光源121及複數第二光源122。基板120,以與X-Y平面成為略平行的方式,設置於本體模組20之收納體25。將對複數第一光源121及複數第二光源122供電的配線構件120a,固定於基板120。基板120,經由與配線構件120a連接之未圖示的纜線而與電源部15電性連接。本實施形態中,配線構件120a,配置於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之間。
於Y軸正方向側之基板120,形成第二開口部120b。第二開口部120b,形成在發光模組21的Y軸正方向之端部側。在俯視發光模組21的情況,接收部14,形成為與第二開口部120b重疊。藉此,接收部14,變得容易接收從遙控器發送之控制訊號。第二開口部120b,為開口部的一例。
基板120,亦可與未圖示的散熱部熱性連接,俾以將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所發出的熱散熱。散熱部,可亦與外殼蓋12熱性連接,使外殼蓋12作為散熱器而作用。
複數第一光源121,以成為在Y軸方向長之矩陣狀的方式,配列於基板120。複數第二光源122之一部分,相對於複數第一光源121在X軸正方向側沿著Y軸方向配列。另一方面,其他複數第二光源122,相對於複數第一光源121在X軸負方向側沿著Y軸方向配列。換而言之,相對於複數第一光源121,配列在X軸正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與配列在X軸負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係以包夾複數第一光源121之方式配列於基板120。
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光線的出射方向朝向Z軸負方向,故往Z軸負方向射出光線。光線的出射方向,亦即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之各自的光軸,與Z軸方向略平行。
於配列在X軸正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之光線的出射方向側,配置第一導光板3。此外,於配列在X軸負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之光線的出射方向側, 配置第二導光板4。X軸正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往第一導光板3之入射面31a照射光線。此外,X軸負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往第二導光板4之入射面31a照射光線。第二光源122,以使光線的出射方向朝向Z軸負方向之方式配列於基板120。具體而言,X軸正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配置為光軸與第一導光板3之入射面31a略垂直,和入射面31a相對向。此外,X軸負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配置為光軸與第二導光板4之入射面31a略垂直,和入射面31a相對向。亦即,第二光源122,具有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各自的入射面31a略垂直之關係。
此外,在第二光源122,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間,隔著間隙而使第二光源122不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接觸。
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係所謂的SMD(Surface Mount Device,表面安裝元件)型LED元件。SMD型LED元件,具體而言,係將LED晶片(發光元件)安裝在樹脂成型之空腔中,在空腔內封入含螢光體樹脂的封裝型LED元件。例如,將藉由藍色LED晶片與含黃色螢光體樹脂的組合發出白色光之表面安裝型LED元件,作為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使用。
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藉由控制部13控制以進行點亮及熄滅。此外,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藉由控制部13控制以進行調光及調色。
另,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並未限定於此等構成,亦可使用將LED晶片直接安裝於基板120上之COB(Chip On Board,基板上覆晶片)型模組。此外,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所具備的發光元件,並未限定於LED,例如,亦可為半導體雷射等半導體發光元件,或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無機EL等EL元件等其他固體發光元件。
另,另一方側之發光模組21亦為同樣構成,故省略其說明。
[透鏡蓋] 如圖2及圖3所示,一對透鏡蓋23,以包夾第一開口部20a之方式,相對於第一開口部20a分別配置在Y軸正方向側及Y軸負方向側。透鏡蓋23,藉由基板120與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而固定。透鏡蓋23,呈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以具有透光性之例如丙烯酸、聚碳酸酯等透明樹脂材料形成。
透鏡蓋23,為控制複數第一光源121所射出的光線之光分布的透鏡,具備複數透鏡。透鏡蓋23,以覆蓋複數第一光源121的方式,配置於發光模組21。具體而言,在俯視透鏡蓋23及複數第一光源121的情況,形成於透鏡蓋23之各個透鏡, 與各個第一光源121一對一地對應。透鏡蓋23之各個透鏡,在從與其等對應之各個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透射過時,控制透射的光線之光分布角。
另,另一方側之透鏡蓋23亦為同樣構成,故省略其說明。
[收納體] 收納體25,具備第一收納部251及第二收納部252。第一收納部251,係收納一對發光模組21及一對透鏡蓋23的筐體。具體而言,第一收納部251,為在Y軸方向長且扁平的筐體,其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全體開放。第一收納部251,配置於第二收納部252之Z軸負方向側。第一收納部251,具備俯視呈矩形的板狀部253、及從板狀部253的X軸方向之兩端部豎立設置的一對壁部254。
藉由複數扣接構件19,將一對發光模組21固定於板狀部253。此外,將一對透鏡蓋23,藉由第一遮光構件5、第二遮光構件6、及一對發光模組21,固定於板狀部253。此外,於板狀部253之中央部,形成構成第一開口部20a的一部分之開口253a。
於壁部254的前端部,形成與板狀部253略平行的樑部255。於此樑部255,將用於保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複數貫通孔,在Y軸方向隔著既定間隔而形成。
第二收納部252,為收納控制部13、接收部14、及電源部15的筐體。具體而言,第二收納部252,係在Y軸方向長之略直方體狀的筐體,其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全體開放。以第一收納部251,覆蓋此一第二收納部252開放的部分。
圖5為,顯示實施形態之第二收納部252、與收納於該第二收納部252之各構件的概略構成之分解立體圖。圖6為,顯示實施形態之第二收納部252、與收納於該第二收納部252之各構件的概略構成之俯視圖。
圖5及如圖6所示,第二收納部252,具備俯視呈矩形的板狀部257、及從板狀部253之全周豎立設置的壁部258。
壁部258的前端部,形成與板狀部257略平行的樑部259。藉由未圖示之扣接構件,將第一收納部251固定於此樑部259。
藉由未圖示之扣接構件,將複數電路基板260a、260b,及安裝複數電路基板260a、260b的安裝板263,固定於板狀部257。於板狀部257之中央部,形成構成第一開口部20a的一部分之開口257a。
安裝板263,形成為在Y軸方向長之俯視時略矩形形狀,涵蓋其全周地設置突條271。此外,於安裝板263,設置構成第一開口部20a的一部分之圓筒部272。圓筒部272,配置於安裝板263之往Y軸正方向側偏置的位置。因此,安裝板263,較圓筒部272更接近Y軸正方向側之面積大,較圓筒部272更接近Y軸負方向側之面積更小。圓筒部272,在固定於安裝板263時,與板狀部257的開口257a連通。於固定後,在較圓筒部272更接近Y軸正方向側中,安裝板263大致覆蓋板狀部257。另一方面,在較圓筒部272更接近Y軸負方向側中,安裝板263覆蓋板狀部257一半程度。亦即,板狀部257中,存在未以安裝板263覆蓋的區域。該區域,為剩餘區域r,可設置其他電路基板等。
此外,於安裝板263,以在Y軸方向包夾圓筒部272的方式,配置複數電路基板260a、260b。
複數電路基板260a、260b,形成為與配置處對應之大小。例如,電路基板260a,配置於安裝板263之較圓筒部272更接近Y軸正方向側。另一方面,電路基板260b,配置於安裝板263之較圓筒部272更接近Y軸負方向側。
將構成控制部13、接收部14、及電源部15的複數電路零件,安裝於複數電路基板260a、260b。複數電路零件,包含重量較既定值更重的第一電路零件91、及重量較既定值更輕的第二電路零件92。此處,第一電路零件91及第二電路零件92,分別為複數個。此外,既定值,係將電路零件以重量分類時的基準值。例如,作為既定值,列舉安裝於複數電路基板260a、260b之全部電路零件的平均重量等。
作為第一電路零件91,例如列舉:電解電容器、線圈、變壓器、雜訊濾波器等。作為第二電路零件92,例如列舉:陶瓷電容器、電阻元件、半導體元件等。另,此處例示之零件,僅為由各電路零件之一般重量分類為第一電路零件91及第二電路零件92。實際上,將安裝在電路基板260a、260b的複數電路零件,以上述既定值為基準,分類為第一電路零件91及第二電路零件92。
如圖6所示,在第二收納部252內,將包夾第一開口部20a的第一區域R1及第二區域R2,區分為內側區域Ri與外側區域Ro。內側區域Ri,為裝置本體2之第一開口部20a側的區域(圖6中為虛線內的區域)。外側區域Ro為,較內側區域Ri位於更外側的區域(圖6中為二點鏈線內的區域)。內側區域Ri與外側區域Ro之大小可任意設定,在第一區域R1與第二區域R2使其為相同大小即可。此外,於第一區域R1的內側區域Ri與外側區域Ro,配置電路基板260a。於第二區域R2的內側區域Ri,存在電路基板260b,外側區域Ro成為剩餘區域r。
內側區域Ri中,第一電路零件91之安裝密度,較外側區域Ro變得更高。安裝密度,係安裝於單位面積之複數電路零件中的第一電路零件91所占之比例。例如,作為安裝密度,可為個數密度、面積密度、重量密度之任一種。個數密度,係相對於設置在每單位面積的總電路零件數之第一電路零件91的設置個數之比例。面積密度,係相對於設置在每單位面積之電路零件的總面積之第一電路零件91的面積之比例。此一情況的面積,為俯視電路基板260a、260b之情況的面積。重量密度,係相對於設置在每單位面積之電路零件的總重量之第一電路零件91的總重量之比例。
圖6中,例示在第一區域R1的內側區域Ri與外側區域Ro、及第二區域R2的內側區域Ri,各自混合有第一電路零件91與第二電路零件92之情況。此一情況,亦可於內側區域Ri及外側區域Ro內,以在裝置本體2的第一開口部20a側(裝置本體2的中央部側),第一電路零件91之安裝密度變高的方式配置。
另,圖6中,例示在第一區域R1的內側區域Ri與外側區域Ro、及第二區域R2的內側區域Ri,各自混合有第一電路零件91與第二電路零件92之情況。然則,亦可於內側區域Ri僅將第一電路零件91配置複數個,於外側區域Ro僅將第二電路零件配置複數個。
一對內側區域Ri中,以使將第一開口部20a作為中心之重量平衡均等化的方式,配置複數第一電路零件91及複數第二電路零件92。另,於內側區域Ri並未配置第二電路零件92之情況,藉由調整僅複數第一電路零件91的配置,使將第一開口部20a作為中心之重量平衡均等化即可。
[控制部] 控制部13,與第一光源121、第二光源122、及接收部14電性連接。控制部13,例如藉由控制點亮電路部,而可將從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予以調光控制及調色控制。控制部13,依據從遙控器發送之訊號,控制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例如,控制部13,可控制僅Y軸正方向側之複數第一光源121的點亮、僅Y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一光源121的點亮、僅全部第一光源121的點亮、僅配列在X軸正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的點亮、僅配列在X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的點亮、或其等之組合的點亮。
控制部13,例如,可利用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之微電腦而構成。控制部13,例如可藉由實行儲存在記憶部之適宜程式,而施行既定照明控制運作。記憶部,例如,可使用快閃記憶體、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等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而構成。
[接收部] 如圖2所示,接收部14,例如構成為可接收從遙控器發送之訊號。接收部14,以紅外線光接收元件、及將紅外線光接收元件的輸出放大而進行既定訊號處理之訊號處理部等構成。來自遙控器的訊號,包含將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予以調光控制之調光指令、將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予以調色控制之調色指令等資訊。接收部14,將由以紅外線光接收元件接收到的訊號解調出之資訊,使訊號處理部往控制部13輸出。
[電源部] 如圖2及圖3所示,電源部15,具備藉由來自外部的電力而驅動之驅動電路、供給用於使發光模組21發光的電力之纜線等。電源部15,經由纜線而對發光模組21供給電力。
[導光板] 如圖3所示,第一導光板3,配置於複數第一光源121之X軸正方向側。第一導光板3,其X軸負方向側之一端部固定在外殼蓋12內,以與X-Y平面成為略平行的方式支持。第一導光板3,係在Y軸方向長之板材,為引導來自配列於第一光源121之X軸正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之光線的光學構件。第一導光板3,為丙烯酸、聚碳酸酯等樹脂或玻璃等透光性構件,但若具有透光性則由其他種材料形成亦可。另,第一導光板3的形狀,不限於矩形,可為圓盤狀、亦可為多角形等其他形狀。第一導光板3,為導光板之一例。
第一導光板3,具備彎曲部31、平板部35、及複數卡合部39。
彎曲部31,為第一導光板3的X軸負方向之一端部側的部分,沿著透鏡蓋23於Y軸方向呈長型。彎曲部31,在以Z-X平面切斷之情況的斷面視角中,從第二光源122側略圓弧狀地彎曲。彎曲部31,將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朝向平板部35引導。
彎曲部31,具備入射面31a、外徑面31b、內徑面31c、及一對突出部32。
入射面31a,為來自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線所入射之面。入射面31a,以使來自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線入射之方式,配置為與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軸略垂直。亦即,入射面31a,沿著配列複數第二光源122之Y軸方向而形成。入射面31a,為第一導光板3之側面的一部分。
外徑面31b,為相對的第一遮光構件5側之面,係以主要將光線往平板部35引導的方式反射光線之彎曲面。外徑面31b,沿著X軸正方向側之第一遮光構件5於Y軸方向呈長型。
內徑面31c,為與外徑面31b相反側之面,係以主要將光線往平板部35引導的方式反射光線之彎曲面。內徑面31c,於Y軸方向呈長型。
突出部32,於往Y軸方向延伸設置的入射面31a之兩端緣,沿著Y軸方向形成。 一對突出部32,配置為在X軸方向包夾複數第二光源122。因此,從複數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藉由一對突出部32朝向入射面31a聚光。
卡合部39,從彎曲部31之第一光源121側的端部突出。此一卡合部39,與第一遮光構件5、第一導光板3、及發光模組21,一併藉由扣接構件19一齊拴住。
平板部35,係藉由將通過彎曲部31的光線引導射出,而照亮該平板部35之周圍的板狀部。平板部35,與X-Y平面略平行地保持。平板部35,從裝置本體2的長型邊緣朝向外方延伸設置。此外,平板部35,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的平板。
平板部35,具備稜鏡面35a、及出射面35b。
稜鏡面35a,為平板部35之Z軸正方向側的面。稜鏡面35a,與X-Y平面略平行。稜鏡面35a,係以將平板部35所引導的光線朝向出射面35b側反射之方式形成的面。具體而言,於稜鏡面35a,形成複數個往Z軸負方向凹入的稜鏡。稜鏡,例如可為凹入為圓錐狀、角錐狀、圓錐台狀、角錐台狀、半球狀等的形狀。另,稜鏡面35a,不僅反射光線,例如亦可射出照亮天花板等的光線。此外,稜鏡面35a,可藉由切削、印刷等形成。
出射面35b,為平板部35之Z軸負方向側的面,係與稜鏡面35a為相反側的面。 出射面35b,為與X-Y平面略平行的平面。出射面35b,例如射出照亮地板、牆壁等的光線。
第二導光板4,配置於複數第一光源121之X軸負方向側。第二導光板4,其X軸正方向側之一端部固定在外殼蓋12內,以與X-Y平面成為略平行的方式支持。第二導光板4,為在Y軸方向長之板狀,係引導來自配列於第一光源121的X軸負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的光線之光學構件。第二導光板4,為導光板之一例。
另,關於第二導光板4,其對於通過裝置本體2之中心的Y-Z平面,與第一導光板3呈對稱之構成。亦即,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從裝置本體2的彼此相對向之長型的一對邊緣分別朝向外方延伸設置。因此,對於第二導光板4之與第一導光板3同等的部分,使用相同符號並省略其他說明。
[支持構件] 支持構件8,為沿著Y軸方向呈長型之板材,係將第一導光板3之平板部35支持在本體模組20的構件。支持構件8,配置於平板部35之出射面35b側。若對支持構件8、第二收納部252的樑部255之貫通孔,插入未圖示之螺絲而扣接,則支持構件8與樑部255夾持第一導光板3的平板部35。藉此,支持構件8從下方支持第一導光板3,故保持該第一導光板3之位態。
[遮光構件] 第一遮光構件5,以使複數第一光源121所射出的光線不入射至第一導光板3之方式,配置於第一導光板3的彎曲部31與複數第一光源121之間。第一遮光構件5,沿著第一導光板3及透鏡蓋23,於Y軸方向呈長型。第一遮光構件5,遮蓋從第一導光板3的彎曲部31之外徑面31b射出的光線。此外,第一遮光構件5,具有反射光線之光反射功能。第一遮光構件5,例如以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非透光性的白色樹脂等形成。此外,第一遮光構件5,亦可於丙烯酸、聚碳酸酯等樹脂材料塗裝白色樹脂而形成。另,第一遮光構件5,亦可具有光散射功能。
另,關於另一方之第二遮光構件6,由於其係相對於通過裝置本體2之中心的Y-Z平面,與第一遮光構件5呈對稱之構成,故對於與第一遮光構件5同等的部分,使用相同符號並省略其他說明。
[透光蓋] 如圖2及圖3所示,透光蓋7,配置於裝置本體2之Z軸負方向側。透光蓋7,係在從Z軸方向觀察照明裝置1之情況中覆蓋複數第一光源121的蓋構件,具有使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透射之透光性。透光蓋7,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 透光蓋7,例如以丙烯酸、聚碳酸酯等透光性樹脂或玻璃等具有透光性之材料構成。透光蓋7,亦可進一步具有光散射性。亦即,透光蓋7,亦可不為透明蓋件,而係具有透光性及光散射性的散射蓋件。此一情況,透光蓋7,可為內部分散有光散射材之乳白色的散射面板。此等散射蓋件,可藉由將混合有光散射材之透光性樹脂材料樹脂成型為既定形狀而製作。作為光散射材,可使用二氧化矽粒子等光反射性微粒子。
透光蓋7,具備第一透光蓋70、及第二透光蓋80。
第一透光蓋70,係從Z軸方向觀察照明裝置1之情況的外側之蓋構件。第一透光蓋70,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第一透光蓋70,具備未圖示之複數卡止片,藉由使此等複數卡止片與第二透光蓋80卡止,而保持第二透光蓋80。
第二透光蓋80,配置於第一透光蓋70與裝置本體2之間。第二透光蓋80,具備:蓋框部81;以及傾斜部83,從蓋框部81之內側,以沿著彎曲部31的方式傾斜。
蓋框部81,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的框體,其與第一透光蓋70的複數卡止片卡合。傾斜部83,形成在蓋框部81之內緣側,沿著蓋框部81於Y軸方向呈長型。傾斜部83,在觀察以Z-X平面切斷之斷面的情況,以沿著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之方式,圓弧狀地彎曲。
[運作] 此等照明裝置1中,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以透鏡蓋23之透鏡控制光分布而透射過透光蓋7,往照明裝置1的Z軸方向前進。此外,從Y軸正方向側及Y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往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各自的入射面31a入射而在彎曲部31及平板部35導光。彎曲部31中,以內徑面31c及外徑面31b反射,使即便從外徑面31b射出仍受到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反射的光線入射。在平板部35導光之一部分的光線,以稜鏡面35a反射而朝向出射面35b,從出射面35b射出。如此地,此一照明裝置1,藉由從透光蓋7、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分別射出光線,而可照亮周圍。
[作用效果] 接著,茲就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的作用效果予以說明。
如同上述,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具備:長型之裝置本體2,具有第一開口部20a;以及電路基板260a、260b,收納於裝置本體2。安裝在電路基板260a、260b的複數電路零件,包含重量較既定值更重的第一電路零件91、及重量較既定值更輕的第二電路零件92,以第一電路零件91之安裝密度在裝置本體2的第一開口部20a側變高之方式配置。
依此一構成,則由於在裝置本體2的中央部,設置安裝用的第一開口部20a,而成為經由該第一開口部20a支持照明裝置1。亦即,成為在第一開口部20a附近,即裝置本體2的中央部,較該中央部之外方更為穩定地支持。而第一電路零件91之安裝密度,在裝置本體2的第一開口部20a側變高,故作為照明裝置1全體之重量平衡,可使第一開口部20a加重,使其外方側減輕。藉此,可抑制以第一開口部20a為基點之上下方向的傾斜,可確保照明裝置1的穩定性。
此外,照明裝置1,進一步具備導光板(第一導光板3或第二導光板4),其等以從裝置本體2朝向外方延伸設置的方式,安裝於裝置本體2。
此處,在具備從裝置本體2朝向外方延伸設置的導光板之照明裝置1中,例如容易受到來自空調裝置的風之影響。若風吹至導光板,則有照明裝置1全體搖晃的疑慮。此一現象,不僅對周圍的人帶來物理上之不安感,由於從照明裝置1射出的光線亦搖晃,亦對周圍的人帶來光學上之不協調感。然而,如同上述,照明裝置1全體之重量平衡,若為第一開口部20a側重,其外方側輕,則即便照明裝置1搖晃仍容易減輕。亦即,可減小照明裝置1之搖晃。
此外,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從裝置本體2的彼此相對向之長型的一對邊緣分別朝向外方延伸設置。
此處,在使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從裝置本體2的彼此相對向之長型的一對邊緣朝向外方延伸設置之照明裝置1中,更容易受到來自空調裝置的風之影響等。然則,如同上述,照明裝置1全體之重量平衡,成為第一開口部20a側重,外方側輕,故可減小照明裝置1之搖晃。
此外,於裝置本體2,設置夾設在該裝置本體2與建築材料之間的緩衝材300, 故緩衝材300可吸收照明裝置1之搖晃。因此,可更為抑制照明裝置1之搖晃。
(其他變形例等) 以上,雖依據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未限定為上述實施形態。下述說明中,在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中,有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的情況。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例示在裝置本體2收納2片電路基板260a、260b的情況。然則,電路基板為1片、或3片以上皆可。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例示第二區域R2的外側區域Ro,成為剩餘區域r,不存在電路基板之情況。然而,亦可於外側區域Ro中亦設置電路基板。例如,可使電路基板260b更為大型化,配置於剩餘區域r,亦可將與電路基板260b為不同基板之電路基板配置於剩餘區域r。在任一情況中,各電路基板,皆使第一電路零件之安裝密度在裝置本體2的第一開口部20a側變高即可。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例示具備一對導光板(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照明裝置1而進行說明,但導光板的設置個數,可為1個亦可為3個以上。此外,導光板,亦可為配置為包圍裝置本體的環狀體。此外,即便不具備導光板,若為具備長型之裝置本體的照明裝置即可。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將第一區域R1及第二區域R2,各自區分為外側區域Ro與內側區域Ri;內側區域Ri,相較於外側區域Ro使第一電路零件91之安裝密度較高。然則,即便不區分第一區域R1及第二區域R2,作為第一區域R1及第二區域R2之各自的全體,使第一電路零件之安裝密度在裝置本體2的第一開口部20a側變高即可。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例示將安裝用的第一開口部20a安裝於裝置本體2的中央部之情況。然而,亦可於裝置本體的中央部以外設置第一開口部。另,如同上述,若將安裝用的第一開口部20a設置於裝置本體2的中央部,則容易使重量平衡均等化,故為較佳態樣。
此外,照明裝置1,亦可具備揚聲器。揚聲器,可藉由Wi-Fi(註冊商標)、bluetoo th(註冊商標)等近距離無線通訊,從外部裝置接收語音訊號,輸出依據語音訊號的語音。此一情況,亦可將揚聲器用的天線配置於本體模組。
其他,對實施形態施加所屬技術區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思及之各種變形而獲得的形態,或在不脫離本發明之意旨的範圍內任意組合實施形態之構成要素及功能藉以實現的形態,亦包含在本發明。
1‧‧‧照明裝置11‧‧‧懸掛式吸頂燈座12‧‧‧外殼蓋120‧‧‧基板120a‧‧‧配線構件120b‧‧‧第二開口部121‧‧‧第一光源122‧‧‧第二光源13‧‧‧控制部130‧‧‧開放部14‧‧‧接收部15‧‧‧電源部19‧‧‧扣接構件2‧‧‧裝置本體20‧‧‧本體模組20a‧‧‧第一開口部(開口部)21‧‧‧發光模組23‧‧‧透鏡蓋25‧‧‧收納體251‧‧‧第一收納部252‧‧‧第二收納部253‧‧‧板狀部253a‧‧‧開口254‧‧‧壁部255‧‧‧樑部257‧‧‧板狀部257a‧‧‧開口258‧‧‧壁部259‧‧‧樑部260a、260b‧‧‧電路基板261‧‧‧第一電路零件263‧‧‧安裝板271‧‧‧突條272‧‧‧圓筒部3‧‧‧第一導光板(導光板)300‧‧‧緩衝材31‧‧‧彎曲部31a‧‧‧入射面31b‧‧‧外徑面31c‧‧‧內徑面32‧‧‧突出部35‧‧‧平板部35a‧‧‧稜鏡面35b‧‧‧出射面39‧‧‧卡合部4‧‧‧第二導光板(導光板)5‧‧‧第一遮光構件6‧‧‧第二遮光構件7‧‧‧透光蓋70‧‧‧第一透光蓋8‧‧‧支持構件80‧‧‧第二透光蓋81‧‧‧蓋框部83‧‧‧傾斜部91‧‧‧第一電路零件92‧‧‧第二電路零件r‧‧‧剩餘區域R1‧‧‧第一區域R2‧‧‧第二區域Ri‧‧‧內側區域Ro‧‧‧外側區域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的立體圖。 【圖2】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係觀察包含圖1之III-III線的截面之照明裝置的部分剖面圖。 【圖4】係顯示實施形態之外殼蓋的概略構成之俯視圖。 【圖5】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二收納部、與收納於該第二收納部之各構件的概略構成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二收納部、與收納於該第二收納部之各構件的概略構成之俯視圖。
20a‧‧‧第一開口部(開口部)
252‧‧‧第二收納部
257‧‧‧板狀部
257a‧‧‧開口
259‧‧‧樑部
260a、260b‧‧‧電路基板
272‧‧‧圓筒部
91‧‧‧第一電路零件
92‧‧‧第二電路零件
r‧‧‧剩餘區域
R1‧‧‧第一區域
R2‧‧‧第二區域
Ri‧‧‧內側區域
Ro‧‧‧外側區域

Claims (8)

  1. 一種照明裝置,包含:長型之裝置本體,具有開口部;以及電路基板,收納於該裝置本體;安裝在該電路基板的複數電路零件,包含重量較既定值更重的第一電路零件、及重量較既定值更輕的第二電路零件,以該第一電路零件之安裝密度在該裝置本體的開口部側變高之方式配置,該開口部,設置於該裝置本體的中央部,且係用以將該裝置本體安裝在天花板之開口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照明裝置,其中,該裝置本體,包含包夾著該開口部的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分別包含該開口部側的區域即內側區域、及較該內側區域位於更外側的外側區域;相較於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各自的該外側區域,於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各自的該內側區域,其該第一電路零件之安裝密度較高。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各自的該內側區域,以使將該開口部作為中心之重量平衡均等化的方式,配置複數該第一電路零件及複數該第二電路零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各自的該外側區域中之一個,係不存在該電路基板的剩餘區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安裝密度,係安裝於單位面積之複數電路零件中的該第一電路零件所占之比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更包含導光板,其以從該裝置本體朝向外方延伸設置之方式,安裝於該裝置本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導光板,從該裝置本體的彼此相對向之長型的一對邊緣,分別朝向外方延伸設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於該裝置本體設置緩衝材,該緩衝材係夾設在該裝置本體、與安裝該照明裝置的建築材料之間。
TW107122754A 2017-07-10 2018-07-02 照明裝置 TWI7262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4614A JP6948617B2 (ja) 2017-07-10 2017-07-10 照明装置
JP2017-134614 2017-07-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8654A TW201908654A (zh) 2019-03-01
TWI726220B true TWI726220B (zh) 2021-05-01

Family

ID=64963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2754A TWI726220B (zh) 2017-07-10 2018-07-02 照明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48617B2 (zh)
CN (1) CN208381895U (zh)
TW (1) TWI72622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59285A (ja) * 2005-08-26 2007-03-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照明器具
TWM443133U (en) * 2012-08-24 2012-12-11 Honor Image Co Ltd Flat type lighting
JP2014216292A (ja) * 2013-04-30 2014-11-17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65724U (zh) * 1985-10-14 1987-04-23
JP5685722B2 (ja) * 2010-10-25 2015-03-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JP2015088390A (ja) * 2013-10-31 2015-05-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6195067B2 (ja) * 2013-11-05 2017-09-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Led照明器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59285A (ja) * 2005-08-26 2007-03-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照明器具
TWM443133U (en) * 2012-08-24 2012-12-11 Honor Image Co Ltd Flat type lighting
JP2014216292A (ja) * 2013-04-30 2014-11-17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16551A (ja) 2019-01-31
JP6948617B2 (ja) 2021-10-13
TW201908654A (zh) 2019-03-01
CN208381895U (zh) 201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40104716A (ko)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조명 장치
US20140321118A1 (en) Lighting device
TWI726220B (zh) 照明裝置
JP6650621B2 (ja) 照明装置
JP6952291B2 (ja) 照明器具
JP6857850B2 (ja) 照明装置
TWI725321B (zh) 照明裝置
TWI726261B (zh) 照明裝置
JP7054786B2 (ja) 照明装置
JP6920677B2 (ja) 照明装置
JP7054798B2 (ja) 照明装置
TWI724347B (zh) 照明裝置
TW201908653A (zh) 照明裝置
JP2019145290A (ja) 照明器具
JP7349638B2 (ja) 照明装置
JP6646825B2 (ja) 照明器具
JP6454938B2 (ja) 照明器具
JP6681578B2 (ja) 照明装置
JP6931812B2 (ja) 照明装置
JP7223995B2 (ja) 照明装置
JP6712783B2 (ja) 照明器具
TW202035915A (zh) 照明裝置
JP3190878U (ja) 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