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8653A - 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裝置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8653A
TW201908653A TW107122746A TW107122746A TW201908653A TW 201908653 A TW201908653 A TW 201908653A TW 107122746 A TW107122746 A TW 107122746A TW 107122746 A TW107122746 A TW 107122746A TW 201908653 A TW201908653 A TW 20190865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ighting devic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2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原美香
衛藤信行
青山央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46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2067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46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5785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8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8653A/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抑制導光板的位置偏移,可維持外觀上的印象及光分布特性之照明裝置。照明裝置1,具備:裝置本體2;導光板(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以一端部支持在裝置本體2的狀態,朝向裝置本體2之外方延伸設置;以及保持部(支持構件8),於導光板之與支持在裝置本體2的部位相異處,保持導光板之位態。

Description

照明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導光板之照明裝置。
過去,例如已知一種配置於天花板之照明裝置,即吸頂燈。例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習知之吸頂燈,具備:長條狀的筐體即裝置本體、以及一對導光板。一對導光板,以包夾筐體的方式保持在該筐體。具體而言,成為導光板之一端部支持於筐體,另一端部從筐體伸出的構造。而導光板,引導從筐體內之LED模組發出的光線,使其從出射面射出,藉以照亮天花板下方的區域。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7-107821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而若為導光板之一端部支持在筐體,另一端部從筐體伸出的構造,則導光板因其本身重量而撓曲,成為該導光板之另一端部位置較一端部更低的狀態。如此地,若導光板從既定位置偏移,則不僅外觀上的印象不佳,亦有無法獲得期望的光分布特性之疑慮。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抑制導光板的位置偏移,可維持外觀上的印象及光分布特性之照明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照明裝置的一態樣,具備:裝置本體;導光板,以一端部支持在裝置本體的狀態,朝向裝置本體之外方延伸設置;以及保持部,於導光板之與支持在裝置本體的部位相異處,保持導光板之位態。 [本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則可抑制導光板的位置偏移,可維持照明裝置之外觀上的印象及光分布特性。
以下,參考附圖,並對實施形態予以說明。另,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顯示本發明的一具體例。因此,下述實施形態所示之數值、形狀、材料、構成要素、構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連接形態等僅為一例,其用意並非限定本發明。因而,對於下述實施形態的構成要素中,顯示本發明之最上位概念的獨立請求項所未記載之構成要素,係將其作為任意構成要素而說明。
另,各圖為示意圖,不必嚴格地圖示。此外,在各圖中,有對實質上相同之構成給予相同符號,將重複的說明省略或簡略化之情況。 此外,「略**」之記載,若舉「略相同」為例予以說明,則其意自然包含完全相同,亦包含實質上認為相同者。
(實施形態1) [構成] 圖1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照明裝置1的立體圖。圖2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照明裝置1的分解立體圖。圖3為,觀察包含圖1之III-III線的截面之照明裝置1的部分剖面圖。
此處,將照明裝置1之裝置本體2的短邊方向規定為X軸方向,將裝置本體2的縱長方向規定Y軸方向,將與X軸方向及Y軸方向垂直的方向規定為Z軸方向。此外,將相對於裝置本體2之第一導光板3側規定為X軸正方向,將相對於本體模組20的第一開口部20a之第二開口部120b側規定為Y軸正方向,將安裝照明裝置1之天花板側規定為Z軸正方向。本實施形態中,為了說明的方便,使Z軸方向為上下方向而予以說明,但依照明裝置1之使用形態亦有Z軸方向不成為上下方向的情況。
如圖1及圖2所示,照明裝置1,使用側照方式之導光板,固定於天花板及牆壁等建築材料。具體而言,照明裝置1,係在與配設於天花板之懸掛式吸頂燈座11等外部電源電性連接的狀態下固定。
照明裝置1,具備裝置本體2、第一導光板3、第二導光板4、第一遮光構件5、第二遮光構件6、及透光蓋7。
裝置本體2,係在Y軸方向長之盒狀體。裝置本體2,具備外殼蓋12、本體模組20、一對透鏡蓋23、控制部13、接收部14、及電源部15。外殼蓋12,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盒體,於Z軸正方向及Z軸負方向開放。此外,外殼蓋12,收納本體模組20、第一遮光構件5、第二遮光構件6、控制部13、接收部14、及電源部15等。外殼蓋12,為照明裝置1之外側的罩蓋。
本體模組20,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於中央部分具備圓形的第一開口部20a。第一開口部20a,為安裝用的開口部;本體模組20,經由此第一開口部20a而與懸掛式吸頂燈座11電性連接。本體模組20,具備一對發光模組21、收納體25、及一對支持構件8。
[發光模組] 如圖2所示,一對發光模組21,例如藉由螺絲等扣接構件19固定在收納體25。具體而言,一對發光模組21,以包夾第一開口部20a之方式,相對於第一開口部20a分別配置在Y軸正方向側及Y軸負方向側。另,本實施形態中,雖使用2個發光模組21,但亦可為1個發光模組21。
如圖2及圖3所示,發光模組21,具備基板120、複數第一光源121、複數第二光源122、及複數配線構件120a。
基板120,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於基板120,安裝複數第一光源121及複數第二光源122。基板120,以與X-Y平面成為略平行的方式,設置於本體模組20之收納體25。將對複數第一光源121及複數第二光源122供電的配線構件120a,固定於基板120。基板120,經由與配線構件120a連接之未圖示的纜線而與電源部15電性連接。本實施形態中,配線構件120a,配置於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之間。
於Y軸正方向側之基板120,形成第二開口部120b。第二開口部120b,形成在發光模組21的Y軸正方向之端部側。在俯視發光模組21的情況,接收部14,形成為與第二開口部120b重疊。藉此,接收部14,變得容易接收從遙控器發送之控制訊號。第二開口部120b,為開口部的一例。
基板120,亦可與未圖示的散熱部熱性連接,俾以將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所發出的熱散熱。散熱部,可亦與外殼蓋12熱性連接,使外殼蓋12作為散熱器而作用。
複數第一光源121,以成為在Y軸方向長之矩陣狀的方式,配列於基板120。複數第二光源122之一部分,相對於複數第一光源121在X軸正方向側沿著Y軸方向配列。另一方面,其他複數第二光源122,相對於複數第一光源121在X軸負方向側沿著Y軸方向配列。換而言之,相對於複數第一光源121,配列在X軸正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與配列在X軸負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係以包夾複數第一光源121之方式配列於基板120。
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光線的出射方向朝向Z軸負方向,故往Z軸負方向射出光線。光線的出射方向,亦即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之各自的光軸,與Z軸方向略平行。
於配列在X軸正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之光線的出射方向側,配置第一導光板3。此外,於配列在X軸負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之光線的出射方向側,配置第二導光板4。X軸正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往第一導光板3之入射面31a照射光線。此外,X軸負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往第二導光板4之入射面31a照射光線。第二光源122,以使光線的出射方向朝向Z軸負方向之方式配列於基板120。具體而言,X軸正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配置為光軸與第一導光板3之入射面31a略垂直,和入射面31a相對向。此外,X軸負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配置為光軸與第二導光板4之入射面31a略垂直,和入射面31a相對向。亦即,第二光源122,具有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各自的入射面31a略垂直之關係。
此外,在第二光源122,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間,隔著間隙而使第二光源122不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接觸。
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係所謂的SMD(Surface Mount Device, 表面安裝元件)型LED元件。SMD型LED元件,具體而言,係將LED晶片(發光元件)安裝在樹脂成型之空腔中,在空腔內封入含螢光體樹脂的封裝型LED元件。例如,將藉由藍色LED晶片與含黃色螢光體樹脂的組合發出白色光之表面安裝型LED元件,作為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使用。
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藉由控制部13控制以進行點亮及熄滅。此外,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藉由控制部13控制以進行調光及調色。
另,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並未限定於此等構成,亦可使用將LED晶片直接安裝於基板120上之COB(Chip On Board, 基板上覆晶片)型模組。此外,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所具備的發光元件,並未限定於LED,例如,亦可為半導體雷射等半導體發光元件,或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 電致發光)、無機EL等EL元件等其他固體發光元件。
另,另一方側之發光模組21亦為同樣構成,故省略其說明。
[透鏡蓋] 如圖2及圖3所示,一對透鏡蓋23,以包夾第一開口部20a之方式,相對於第一開口部20a分別配置在Y軸正方向側及Y軸負方向側。透鏡蓋23,藉由基板120與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而固定。透鏡蓋23,呈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以具有透光性之例如丙烯酸、聚碳酸酯等透明樹脂材料形成。
透鏡蓋23,為控制複數第一光源121所射出的光線之光分布的透鏡,具備複數透鏡。透鏡蓋23,以覆蓋複數第一光源121的方式,配置於發光模組21。具體而言,在俯視透鏡蓋23及複數第一光源121的情況,形成於透鏡蓋23之各個透鏡,與各個第一光源121一對一地對應。透鏡蓋23之各個透鏡,在從與其等對應之各個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透射過時,控制透射的光線之光分布角。
另,另一方側之透鏡蓋23亦為同樣構成,故省略其說明。
[收納體] 收納體25,具備第一收納部251、及第二收納部252。第一收納部251,係收納一對發光模組21及一對透鏡蓋23的筐體。具體而言,第一收納部251,為在Y軸方向長且扁平的筐體,其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全體開放。第一收納部251,配置於第二收納部252之Z軸負方向側。第一收納部251,具備俯視呈矩形的板狀部253、及從板狀部253的X軸方向之兩端部豎立設置的一對壁部254。
藉由複數扣接構件19,將一對發光模組21固定於板狀部253。此外,將一對透鏡蓋23,藉由第一遮光構件5、第二遮光構件6、及一對發光模組21,固定於板狀部253。此外,於板狀部253之中央部,形成構成第一開口部20a的一部分之開口253a。
於壁部254的前端部,形成與板狀部253略平行的樑部255。於此樑部255,將用於保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複數貫通孔256(參考圖4),在Y軸方向隔著既定間隔而形成。
第二收納部252,為收納控制部13、接收部14、及電源部15的筐體。具體而言,第二收納部252,係在Y軸方向長之略直方體狀的筐體,其Z軸方向之負方向側全體開放。以第一收納部251,覆蓋此一第二收納部252開放的部分。
第二收納部252,具備俯視呈矩形的板狀部257、及從板狀部253之全周豎立設置的壁部258。
藉由未圖示之扣接構件,將電路基板260、及安裝電路基板260的安裝板263,固定於板狀部257。將構成控制部13、接收部14、及電源部15的複數電路零件,安裝於電路基板260。此外,於板狀部257及安裝板263之中央部,形成構成第一開口部20a的一部分之開口262a。以避開此開口262a的方式配置電路基板260。
壁部258的前端部,形成與板狀部257略平行的樑部259。藉由未圖示之扣接構件,將第一收納部251固定於此樑部259。
[控制部] 控制部13,與第一光源121、第二光源122、及接收部14電性連接。控制部13,例如藉由控制點亮電路部,而可將從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予以調光控制及調色控制。控制部13,依據從遙控器發送之訊號,控制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例如,控制部13,可控制僅Y軸正方向側之複數第一光源121的點亮、僅Y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一光源121的點亮、僅全部第一光源121的點亮、僅配列在X軸正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的點亮、僅配列在X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的點亮、或其等之組合的點亮。
控制部13,例如,可利用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處理器)之微電腦而構成。控制部13,例如可藉由實行儲存在記憶部之適宜程式,而施行既定照明控制運作。記憶部,例如,可使用快閃記憶體、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等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而構成。
[接收部] 如圖2所示,接收部14,例如構成為可接收從遙控器發送之訊號。接收部14,以紅外線光接收元件、及將紅外線光接收元件的輸出放大而進行既定訊號處理之訊號處理部等構成。來自遙控器的訊號,包含將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予以調光控制之調光指令、將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予以調色控制之調色指令等資訊。接收部14,將由以紅外線光接收元件接收到的訊號解調出之資訊,使訊號處理部往控制部13輸出。
[電源部] 如圖2及圖3所示,電源部15,具備藉由來自外部的電力而驅動之驅動電路、供給用於使發光模組21發光的電力之纜線等。電源部15,經由纜線而對發光模組21供給電力。
[導光板] 圖4為,放大顯示實施形態1之第一導光板3及其周邊構件的部分剖面圖。另,圖4為,從與圖3相同之方向觀察的剖面圖,但為觀察不同截面的剖面圖。
如圖3及圖4所示,第一導光板3,配置於複數第一光源121之X軸正方向側。第一導光板3,其X軸負方向側之一端部固定在外殼蓋12內,以與X-Y平面成為略平行的方式支持。第一導光板3,係在Y軸方向長之板材,為引導來自配列於第一光源121之X軸正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之光線的光學構件。第一導光板3,為丙烯酸、聚碳酸酯等樹脂或玻璃等透光性構件,但若具有透光性則由其他種材料形成亦可。另,第一導光板3的形狀,不限於矩形,可為圓盤狀、亦可為多角形等其他形狀。第一導光板3,為導光板之一例。
第一導光板3,具備彎曲部31、平板部35、及複數卡合部39。
彎曲部31,為第一導光板3的X軸負方向之一端部側的部分,沿著透鏡蓋23於Y軸方向呈長型。彎曲部31,在以Z-X平面切斷之情況的斷面視角中,從第二光源122側略圓弧狀地彎曲。彎曲部31,將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朝向平板部35引導。
彎曲部31,具備入射面31a、外徑面31b、內徑面31c、及一對突出部32。
入射面31a,為來自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線所入射之面。入射面31a,以使來自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線入射之方式,配置為與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軸略垂直。亦即,入射面31a,沿著配列複數第二光源122之Y軸方向而形成。入射面31a,為第一導光板3之側面的一部分。
外徑面31b,為相對的第一遮光構件5側之面,係以主要將光線往平板部35引導的方式反射光線之彎曲面。外徑面31b,沿著X軸正方向側之第一遮光構件5於Y軸方向呈長型。
內徑面31c,為與外徑面31b相反側之面,係以主要將光線往平板部35引導的方式反射光線之彎曲面。內徑面31c,於Y軸方向呈長型。
突出部32,於往Y軸方向延伸設置的入射面31a之兩端緣,沿著Y軸方向形成。一對突出部32,配置為在X軸方向包夾複數第二光源122。因此,從複數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藉由一對突出部32朝向入射面31a聚光。
卡合部39,從彎曲部31之第一光源121側的端部突出。此一卡合部39,與第一遮光構件5及發光模組21,一併藉由扣接構件19一同栓在收納體25。亦即,第一導光板3的卡合部39,為支持在裝置本體2的部位。
平板部35,係藉由將通過彎曲部31的光線引導射出,而照亮該平板部35之周圍的板狀部。平板部35,與X-Y平面略平行地保持。平板部35,從裝置本體2的長型邊緣朝向外方延伸設置。此外,平板部35,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的平板。
平板部35,具備稜鏡面35a、出射面35b、及貫通孔35c。
稜鏡面35a,為平板部35之Z軸正方向側的面。稜鏡面35a,與X-Y平面略平行。稜鏡面35a,係以將平板部35所引導的光線朝向出射面35b側反射之方式形成的面。具體而言,於稜鏡面35a,形成複數個往Z軸負方向凹入的稜鏡。稜鏡,例如可為凹入為圓錐狀、角錐狀、圓錐台狀、角錐台狀、半球狀等的形狀。另,稜鏡面35a,不僅反射光線,例如亦可射出照亮天花板等的光線。此外,稜鏡面35a,可藉由切削、印刷等形成。
出射面35b,為平板部35之Z軸負方向側的面,係與稜鏡面35a為相反側的面。出射面35b,為與X-Y平面略平行的平面。出射面35b,例如射出照亮地板、牆壁等的光線。
貫通孔35c,從出射面35b貫通至稜鏡面35a。複數貫通孔35c,形成在平板部35之彎曲部31側的端部,沿著Y軸方向隔著既定間隔而配列。第一導光板3,藉由使螺絲82通過複數貫通孔35c扣接於支持構件8之雌螺紋部84(後述),而支持在收納體25。
第二導光板4,配置於複數第一光源121之X軸負方向側。第二導光板4,其X軸正方向側之一端部固定在外殼蓋12內,以與X-Y平面成為略平行的方式支持。第二導光板4,為在Y軸方向長之板狀,係引導來自配列於第一光源121的X軸負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的光線之光學構件。第二導光板4,為導光板之一例。
另,關於第二導光板4,由於其係相對於通過裝置本體2之中心的Y-Z平面,與第一導光板3呈對稱之構成,故對於與第一導光板3同等的部分,使用相同符號並省略其他說明。
[支持構件] 圖5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支持構件8、及第一導光板3的概略構成之分解立體圖。另,在下述說明中,雖例示說明第一導光板3側的支持構件8,但第二導光板4側的支持構件8亦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如圖4及圖5所示,支持構件8,為沿著Y軸方向呈長型之板材,係將第一導光板3之平板部35支持在本體模組20的構件。亦即,支持構件8,於第一導光板3之與卡合部39相異處,支持第一導光板3。
支持構件8,配置於平板部35的出射面35b側。於支持構件8,將複數雌螺紋部84隔著既定間隔配列。具體而言,雌螺紋部84,從支持構件8朝向Z軸正方向側筒狀地突出,於其內周面形成雌螺紋。複數雌螺紋部84,與複數貫通孔35c一對一地對應。同樣地,複數雌螺紋部84,與第二收納部252之貫通孔256一對一地對應。
如圖4所示,將貫通孔35c與貫通孔256對準,而後在將雌螺紋部84插入至此等貫通孔35c及貫通孔256內之狀態下,將螺絲82扣接於雌螺紋部84,則第二收納部252的樑部255、與支持構件8,夾持第一導光板3的平板部35。此外,支持構件8,從第一導光板3的平板部35之下方(Z軸負方向側)支持該平板部35。如同前述,支持構件8,為沿著Y軸方向呈長型之板材,故將第一導光板3的平板部35沿著縱長方向連續地支持。如此地,支持構件8從下方支持第一導光板3,故保持該第一導光板3之位態。具體而言,將平板部35以與X-Y平面略平行之位態保持。如此地,本實施形態,例示保持第一導光板3之位態的保持部為支持構件8之情況。
此外,支持構件8的Y軸方向之兩端部,成為朝向Z軸正方向側傾斜之折彎部86。此折彎部86,插入至設置於本體模組20之一部分即側蓋(圖示省略)的狹縫內。藉由將折彎部86插入至狹縫內,而將支持構件8暫時固定在既定位置。若處於此一狀態,則支持構件8變得不易從本體模組20脫落。可提高在暫時固定後施行之螺絲82的對於雌螺紋部84之扣接作業的操作性。
[遮光構件] 如圖3所示,第一遮光構件5,以使複數第一光源121所射出的光線不入射至第一導光板3之方式,配置於第一導光板3的彎曲部31與複數第一光源121之間。第一遮光構件5,沿著第一導光板3及透鏡蓋23,於Y軸方向呈長型。第一遮光構件5,遮蓋從第一導光板3的彎曲部31之外徑面31b射出的光線。此外,第一遮光構件5,具有反射光線之光反射功能。第一遮光構件5,例如以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非透光性的白色樹脂等形成。此外,第一遮光構件5,亦可於丙烯酸、聚碳酸酯等樹脂材料塗裝白色樹脂而形成。另,第一遮光構件5,亦可具有光散射功能。
另,關於另一方之第二遮光構件6,由於其係相對於通過裝置本體2之中心的Y-Z平面,與第一遮光構件5呈對稱之構成,故對於與第一遮光構件5同等的部分,使用相同符號並省略其他說明。
[透光蓋] 如圖2所示,透光蓋7,配置於裝置本體2之Z軸負方向側。透光蓋7,係在從Z軸方向觀察照明裝置1之情況中覆蓋複數第一光源121的蓋構件,具有使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透射之透光性。透光蓋7,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透光蓋7,例如以丙烯酸、聚碳酸酯等透光性樹脂或玻璃等具有透光性之材料構成。透光蓋7,亦可進一步具有光散射性。亦即,透光蓋7,亦可不為透明蓋件,而係具有透光性及光散射性的散射蓋件。此一情況,透光蓋7,可為內部分散有光散射材之乳白色的散射面板。此等散射蓋件,可藉由將混合有光散射材之透光性樹脂材料樹脂成型為既定形狀而製作。作為光散射材,可使用二氧化矽粒子等光反射性微粒子。
透光蓋7,具備第一透光蓋70、及第二透光蓋80。
第一透光蓋70,係從Z軸方向觀察照明裝置1之情況的外側之蓋構件。第一透光蓋70,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第一透光蓋70,具備未圖示之複數卡止片,藉由使此等複數卡止片與第二透光蓋80卡止,而保持第二透光蓋80。
第二透光蓋80,配置於第一透光蓋70與裝置本體2之間。第二透光蓋80,具備:蓋框部81;以及傾斜部83,從蓋框部81之內側,以沿著彎曲部31的方式傾斜。
蓋框部81,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的框體,其與第一透光蓋70的複數卡止片卡合。如圖3及圖4所示,蓋框部81,包夾支持構件8,而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平板部35相對向。在蓋框部81與支持構件8之間,夾設有在Y軸方向長的間隔件85。間隔件85,例如以樹脂等形成。在由具有彈性之樹脂形成間隔件85的情況,可吸收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振動。
而在蓋框部81與第一透光蓋70之間,於支持構件8的下方(Z軸負方向側),形成空間。來自複數第一光源121的光線之一部分,經由此一空間而透射過第一透光蓋70,往外方射出。藉此,照亮支持構件8及間隔件85,即便從透光蓋7外部目視確認其等仍變得不顯眼。
傾斜部83,形成在蓋框部81之內緣側,沿著蓋框部81於Y軸方向呈長型。傾斜部83,在觀察以Z-X平面切斷之斷面的情況,以沿著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之方式,圓弧狀地彎曲。
[運作] 此等照明裝置1中,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以透鏡蓋23之透鏡控制光分布而透射過透光蓋7,往照明裝置1的Z軸方向前進。此外,從Y軸正方向側及Y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往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各自的入射面31a入射而在彎曲部31及平板部35導光。彎曲部31中,以內徑面31c及外徑面31b反射,使即便從外徑面31b射出仍受到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反射的光線入射。在平板部35導光之一部分的光線,以稜鏡面35a反射而朝向出射面35b,從出射面35b射出。如此地,此一照明裝置1,藉由從透光蓋7、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分別射出光線,而可照亮周圍。
[作用效果] 接著,茲就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的作用效果予以說明。
如同上述,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具備:裝置本體2;導光板(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以一端部支持在裝置本體2的狀態,朝向裝置本體2之外方延伸設置;以及保持部(支持構件8),於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與支持在裝置本體2的部位相異處,保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位態。
依此一構成,則支持構件8保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位態,故可抑制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位置偏移。藉此,可維持照明裝置1之外觀上的印象及光分布特性。
此外,例如在來自空調裝置的風吹至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情況,有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因該風而搖晃的疑慮。此一現象不僅對周圍的人帶來物理上之不安感,由於從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射出的光線亦搖晃,亦對周圍的人帶來光學上之不協調感。此等現象,若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越大則越為顯著。然而,若支持構件8保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位態,則亦可抑制起因於風之搖晃。亦即,即便某些外力對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作用,仍可藉由支持構件8抑制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位置偏移。
進一步,在不具備支持構件8之情況中,導光板(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本身重量,集中在由扣接構件19扣接之部分,故有以該部分為基點的導光板之破裂、或產生異音的疑慮。然而,支持構件8保持導光板,因而亦可抑制導光板之破裂及異音。
此外,支持構件8,係從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下方支持該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板材。
依此一構成,則支持構件8,係從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下方支持該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板材,故能夠以簡單的構成抑制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因本身重量所造成之位置偏移。
此外,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具備成為一端部側的彎曲部31、及從彎曲部31平板狀地延伸設置的平板部35;支持構件8,從平板部35之下方支持該平板部35。
此處,若為在一端部側具有彎曲部31的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則在將該一端部保持於裝置本體2之情況,本身重量所造成的彎曲力作用於彎曲部31。彎曲部31為彎曲之形狀,故較容易彎曲。若彎曲力作用於此一容易彎曲的彎曲部31,則彎曲部31之曲率變大,較彎曲部31位於更外方之平板部35的位置偏移亦變大。
然而,如同上述,支持構件8支持平板部35,故即便為在一端部側具有彎曲部31的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仍可更為穩定地保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位態。
此外,裝置本體2,呈長條狀;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從裝置本體2的長型邊緣朝向外方延伸設置;支持構件8,沿著裝置本體2的縱長方向支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
依此一構成,則支持構件8,沿著裝置本體2的縱長方向支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故能夠以更大的面積支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藉此,可穩定地保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位態。
此外,支持構件8,與裝置本體2一同夾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
依此一構成,則藉由支持構件8與裝置本體2而分別夾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故可堅固地保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因此,可更為穩定地保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位態。
(實施形態2) 於照明裝置之基板,配置對光源供給電力的連接器、導線等配線構件,故連接器、導線之不自然的凹凸所造成之陰影,投影在照明裝置的透光蓋。因此,對此等照明裝置,造成不協調感而使外型劣化。此一實施形態2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藉由抑制因配線構件而產生之陰影,而可提高照明裝置所射出的光線之均一性的照明裝置。
[構成] 圖6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照明裝置1的發光模組21、配線構件120a、第一遮光構件5等之部分放大剖面圖。圖7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照明裝置1的發光模組21、第一遮光構件5、第二遮光構件6、扣接構件19、透鏡蓋23等之部分放大剖面圖。圖8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照明裝置1的部分放大立體圖。另,圖1~圖3中,亦與本實施形態共通。
如圖1及圖2所示,照明裝置1,使用側照方式之導光板,固定於天花板及牆壁等建築材料。具體而言,照明裝置1,係在與配設於天花板之懸掛式吸頂燈座11等外部電源電性連接的狀態下固定。
照明裝置1,具備裝置本體2、第一導光板3、第二導光板4、第一遮光構件5、第二遮光構件6、一對支持構件8、及透光蓋7。
裝置本體2,係在Y軸方向長之盒狀體。裝置本體2具備外殼蓋12、本體模組20、一對透鏡蓋23、控制部13、接收部14、及電源部15。
外殼蓋12,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盒體,於Z軸正方向及Z軸負方向開放。外殼蓋12,收納本體模組20、第一遮光構件5、第二遮光構件6、控制部13、接收部14、及電源部15等。外殼蓋12,為照明裝置1之外側的罩蓋。
本體模組20,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於中央部分具備圓形的第一開口部20a。本體模組20,經由此第一開口部20a而與懸掛式吸頂燈座11電性連接。本體模組20,具備一對發光模組21、及收納體25。
[發光模組] 如圖2所示,一對發光模組21,例如藉由螺絲等扣接構件19固定在收納體25。具體而言,一對發光模組21,以包夾第一開口部20a之方式,相對於第一開口部20a分別配置在Y軸正方向側及Y軸負方向側。另,本實施形態中,雖使用2個發光模組21,但亦可為1個發光模組21。
如圖2及圖3所示,發光模組21,具備基板120、複數第一光源121、複數第二光源122、及複數配線構件120a。
基板120,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基板120,安裝複數第一光源121及複數第二光源122。基板120,以與X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規定之平面成為略平行的方式,設置於本體模組20之收納體25。將對複數第一光源121及複數第二光源122供電的配線構件120a,固定於基板120。基板120,經由與配線構件120a連接之未圖示的纜線而與電源部15電性連接。
於Y軸正方向側之基板120,形成第二開口部120b。第二開口部120b,形成在發光模組21的Y軸正方向之端部側。在俯視發光模組21的情況,接收部14,形成為與第二開口部120b重疊。藉此,接收部14,變得容易接收從遙控器發送之訊號。第二開口部120b,為開口部的一例。
基板120,亦可與散熱部熱性連接,俾以將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所發出的熱散熱。散熱部,可亦與外殼蓋12熱性連接,使外殼蓋12亦作為散熱器而作用。
複數第一光源121,以成為在Y軸方向長之矩陣狀的方式,配列於基板120。複數第二光源122的一部分,在複數第一光源121所配列之X軸方向中的基板120之兩端部的X軸正方向及X軸負方向,沿著Y軸方向而配列。換而言之,相對於複數第一光源121,配列在X軸正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與配列在X軸負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係以包夾複數第一光源121之方式,配列於基板120。複數第一光源121所配列之X軸方向中的基板120之兩端部的X軸正方向,為複數第一光源121所配列之短邊方向中的基板120之兩端部的一方之一例。此外,複數第二光源122所配列之X軸方向中的基板120之兩端部的X軸負方向,為複數第一光源121所配列之短邊方向中的基板120之兩端部的另一方之一例。
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光線的出射方向朝向Z軸負方向,故往Z軸負方向射出光線。光線的出射方向,亦即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之各自的光軸,與Z軸方向略平行。
於配列在X軸正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之光線的出射方向側,配置第一導光板3。此外,於配列在X軸負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之光線的出射方向側,配置第二導光板4。X軸正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往第一導光板3之入射面31a照射光線。此外,X軸負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往第二導光板4之入射面31a照射光線。X軸正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配置為光軸與第一導光板3之入射面31a略垂直,和入射面31a相對向。此外,X軸負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配置為光軸與第二導光板4之入射面31a略垂直,和入射面31a相對向。亦即,第二光源122,具有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各自的入射面31a略垂直之關係。
此外,在第二光源122,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間,隔著間隙而使第二光源122不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接觸。
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係所謂的SMD(Surface Mount Device, 表面安裝元件)型LED元件。SMD型LED元件,具體而言,係將LED晶片(發光元件)安裝在樹脂成型之空腔中,在空腔內封入含螢光體樹脂的封裝型LED元件。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藉由設置於電源部15之控制部13控制以進行點亮及熄滅。此外,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藉由設置於電源部15之控制部13控制以進行調光及調色。例如,將藉由藍色LED晶片與含黃色螢光體樹脂的組合發出白色光之表面安裝型LED元件,作為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使用。
另,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並未限定於此等構成,亦可使用將LED晶片直接安裝於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的基板120上之COB(Chip On Board, 基板上覆晶片)型模組。此外,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所具備的發光元件,並未限定於LED,例如,亦可為半導體雷射等半導體發光元件,或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 電致發光)、無機EL等EL元件等其他固體發光元件。
如圖6所示,配線構件120a,包含對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供電的導線、及將基板120與導線電性連接的連接器。配線構件120a,係指包含以絕緣構件被覆的金屬配線之意。配線構件120a,配置於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之間。換而言之,配線構件120a,配置於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的邊界。本實施形態中,配線構件120a,配置於第一開口部20a的周邊。本實施形態中,配線構件120a,散置於基板120上。配線構件120a,較第二光源122更往Z軸正方向突出。
另,另一方之發光模組21亦為同樣構成,故省略其說明。
[透鏡蓋] 如圖2及圖3所示,一對透鏡蓋23,以包夾第一開口部20a之方式,相對於第一開口部20a分別配置在Y軸正方向側及Y軸負方向側。透鏡蓋23,藉由基板120與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而固定。透鏡蓋23,呈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以具有透光性之例如丙烯酸、聚碳酸酯等透明樹脂材料形成。
透鏡蓋23,為控制複數第一光源121所射出的光線之光分布的蓋件,具備複數透鏡。透鏡蓋23,以覆蓋複數第一光源121的方式,配置於發光模組21。具體而言,在俯視透鏡蓋23及複數第一光源121的情況,形成於透鏡蓋23之各個透鏡,與各個第一光源121一對一地對應。透鏡蓋23之各個透鏡,在從與其等對應之各個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穿透過時,控制透射的光線之光分布角。
另,另一方之透鏡蓋23亦為同樣構成,故省略其說明。
[收納體] 收納體25,係收納一對發光模組21及一對透鏡蓋23的筐體。藉由複數扣接構件19,將一對發光模組21固定於收納體25。此外,藉由第一遮光構件5、第二遮光構件6、及一對發光模組21,將一對透鏡蓋23固定於收納體25。
[控制部] 控制部13,與第一光源121、第二光源122、及接收部14電性連接。控制部13,例如藉由控制點亮電路部,而可將從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予以調光控制及調色控制。控制部13,依據從遙控器發送之訊號,控制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控制部13,構成為可將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點亮、熄滅。舉例而言,控制部13,可僅使Y軸正方向側之複數第一光源121點亮,僅使Y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一光源121點亮,僅使全部第一光源121點亮,僅使配列在X軸正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點亮,僅使配列在X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點亮,或選擇其等而將選出之組合點亮。亦即,控制部13,選擇性地點亮複數第一光源121、一部分之第二光源122、及另一部分之第二光源122。
此外,控制部13,可將複數第一光源121之一部分點亮為夜燈。作為夜燈點亮處,為Y軸正方向側之複數第一光源121。作為夜燈點亮的複數第一光源121,配置於基板120之第二開口部120b的周邊。另,以與複數第一光源121為不同光源的方式,進一步設置作為夜燈點亮的第三光源亦可。
控制部13,例如,可利用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處理器)之微電腦而構成。控制部13,例如可藉由實行儲存在記憶部之適宜程式,而施行既定照明控制運作。記憶部,例如,可使用快閃記憶體、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等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而構成。
[接收部] 如圖2及圖8所示,接收部14,例如構成為可接收從遙控器發送之訊號。接收部14,以紅外線光接收元件、及將紅外線光接收元件的輸出放大而進行既定訊號處理之訊號處理部等構成。來自遙控器的訊號,包含將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予以調光控制之調光指令、將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予以調色控制之調色指令等點亮模式的資訊。接收部14,將由以紅外線光接收元件接收到的訊號解調出之點亮模式的資訊,使訊號處理部往控制部13輸出。
[電源部] 如圖2及圖3所示,電源部15,具備藉由來自外部的電力而驅動之驅動電路、供給用於使發光模組21發光的電力之纜線等。電源部15,經由纜線而對發光模組21供給電力。
[導光板] 第一導光板3,配置於複數第一光源121之X軸正方向側。複數第一光源121之X軸正方向側為複數第一光源121的一方側之一例。第一導光板3,其X軸負方向側之端部固定在外殼蓋12內,以與X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規定之平面成為略平行的方式支持。第一導光板3,為在Y軸方向長之板狀,為引導來自配列於複數第一光源121之X軸正方向側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之光線的光學構件。第一導光板3,為丙烯酸、聚碳酸酯等樹脂或玻璃等透光性構件,但若具有透光性則由其他種材料形成亦可。另,第一導光板3的形狀,不限於矩形,可為圓盤狀、亦可為多角形等其他形狀。第一導光板3,為導光板之一例。
如圖3所示,第一導光板3,具備彎曲部31、平板部35、及複數卡合部39。
彎曲部31,為第一導光板3的X軸負方向之端緣側的部分,沿著透鏡蓋23於Y軸方向呈長型。彎曲部31,在以X軸方向及Z軸方向規定的平面切斷之情況的斷面視角中,從第二光源122側略圓弧狀地彎曲。彎曲部31,將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朝向平板部35引導。彎曲部31,以將從入射面31a入射的光線往平板部35引導之方式彎曲。
如圖6所示,彎曲部31,具備入射面31a、外徑面31b、內徑面31c、及一對突出部32。
入射面31a,為來自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線所入射之面。入射面31a,以使從複數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入射之方式,配置為與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軸略垂直。亦即,入射面31a,沿著配列複數第二光源122之Y軸方向而形成。入射面31a,為第一導光板3之側面的一部分。
外徑面31b,為相對的第一遮光構件5側之面,係以主要將光線往平板部35引導的方式反射光線之彎曲面。外徑面31b,沿著X軸正方向側之第一遮光構件5於Y軸方向呈長型。
內徑面31c,為與外徑面31b相反側之面,係以主要將光線往平板部35引導的方式反射光線之彎曲面。內徑面31c,於Y軸方向呈長型。
突出部32,於往Y軸方向延伸設置的入射面31a之兩端緣,沿著Y軸方向形成。一對突出部32,位於在Y軸方向配列的複數第二光源122之兩端側,其等係與入射面31a相對向的複數第二光源122。因此,入射面31a,可藉由突出部32,將從複數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更大量地聚光。
如圖2及圖7所示,卡合部39,以從彎曲部31之第二光源122側接近第一光源121的方式伸出。於卡合部39,形成缺口39a。卡合部39,在以扣接構件19將第一遮光構件5、第一導光板3、及發光模組21一齊拴住時,藉由配置於缺口39a之扣接構件19,將第一遮光構件5與發光模組21之間暫時拴住。
平板部35,係引導導光至彎曲部31的光線,而射出照亮周圍的光線之板子。平板部35,與X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規定的平面略平行地保持。平板部35,配置於彎曲部31之X軸正方向側,亦即,裝置本體2之X軸正方向側。平板部35,係沿著彎曲部31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的平板。平板部35,為板部之一例。
如圖2及圖3所示,平板部35,具備稜鏡面35a、出射面35b、及貫通孔35c。
稜鏡面35a,為平板部35之Z軸正方向側的面。稜鏡面35a,與X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規定的平面略平行。稜鏡面35a,係以將引導的光線朝向出射面35b側反射之方式形成的面。具體而言,於稜鏡面35a,形成複數個往Z軸負方向凹入的稜鏡。稜鏡,在本實施形態為凹入為圓錐狀的形狀,但亦可為凹入為角錐狀、圓錐台狀、角錐台狀、半球狀等的形狀。另,稜鏡面35a,不僅反射光線,例如亦可射出照亮天花板等的光線。稜鏡面35a,為背面之一例。另,稜鏡面35a的形成,可藉由切削、印刷等形成。
出射面35b,呈平面狀,為平板部35之Z軸負方向側的面,係與稜鏡面35a為相反側的面。出射面35b,與X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規定的平面略平行。出射面35b,例如射出照亮地板、牆壁等的光線。出射面35b,為表面之一例。
貫通孔35c,從出射面35b貫通至稜鏡面35a。複數貫通孔35c,形成在彎曲部31側,沿著Y軸方向隔著既定間隔而配列。
支持構件8,沿著Y軸方向呈長型,係將平板部35支持在本體模組20的構件。支持構件8,配置於平板部35之出射面35b側。於支持構件8,將複數螺孔隔著既定間隔而配列。複數螺孔,與複數貫通孔35c一對一地對應。
第一導光板3,藉由通過複數貫通孔35c,將螺絲扣接於支持構件8的螺孔,而將第一導光板3支持在收納體25。
第二導光板4,配置於複數第一光源121之X軸負方向側。複數第一光源121之X軸負方向側為複數第一光源121的另一方側之一例。第二導光板4,其X軸正方向側的端緣固定在外殼蓋12內,以與X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規定之平面成為略平行的方式支持。第二導光板4,為在Y軸方向長之板狀,係引導來自配列於複數第一光源121的X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線之光學構件。第二導光板4,為導光板之一例。
第二導光板4的平板部35,配置於彎曲部31之X軸負方向側,亦即,裝置本體2之X軸負方向側。
另,關於第二導光板4,其與第一導光板3對Z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規定的平面呈對稱,與第一導光板3為同樣構成,故對於同樣構成之部分,使用同樣符號並省略其他說明。在支持構件8中亦相同。
[遮光構件] 如圖3及圖8所示,第一遮光構件5,配置於第一導光板3的彎曲部31與複數第一光源121之間,阻擋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入射至第一導光板3。第一遮光構件5,沿著第一導光板3及透鏡蓋23,於Y軸方向呈長型。第一遮光構件5,遮蓋從第一導光板3的彎曲部31之外徑面31b射出的光線。第一遮光構件5,為遮光構件之一例。
第一遮光構件5,具有反射光線之光反射功能。第一遮光構件5,例如以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非透光性的白色樹脂等形成。此外,第一遮光構件5,亦可於丙烯酸、聚碳酸酯等樹脂材料塗裝白色樹脂而形成。另,第一遮光構件5,亦可具有光散射功能。
第一遮光構件5,具備第一遮光蓋51、及第二遮光蓋52。
第一遮光蓋51,沿著透鏡蓋23之X軸正方向側的端緣,於Y軸方向呈長型。第一遮光蓋51,在從第一遮光構件5之Z軸負方向觀察的情況,覆蓋基板120上的配線構件120a。於第一遮光蓋51,存在用於覆蓋配線構件120a的厚度部分。第一遮光蓋51,為遮光蓋之一例。
於第一遮光蓋51的厚度部分,形成收納配線構件120a之收納空間51b。收納空間51b,以可收納連接器、導線等配線構件120a的方式,於Y軸方向呈長型。藉由在收納空間51b收納配線構件120a,而使第一遮光蓋51覆蓋配線構件120a。
第一遮光蓋51之Z軸負方向側的面,在貫穿扣接構件19之扣接孔51a的周邊部分凹入,其他部分為略均一的面。
如圖6及圖7所示,第一遮光蓋51,具備沿著透鏡蓋23的端緣突出之突出卡合部51c。在藉由扣接構件19至少將第一遮光構件5、第一導光板3、及發光模組21一齊拴住的情況,突出卡合部51c,以和發光模組21包夾透鏡蓋23之方式,與透鏡蓋23的端緣卡合而卡止透鏡蓋23。此外,在藉由扣接構件19至少將第二遮光構件6、第二導光板4、及發光模組21一齊拴住的情況,突出卡合部51c,以包夾發光模組21之方式,與透鏡蓋23的端緣卡合而卡止透鏡蓋23。亦即,突出卡合部51c,藉由扣接構件19所產生的推壓力將透鏡蓋23固定在發光模組21。
如圖2及圖7所示,於第一遮光蓋51,形成複數扣接孔51a。複數扣接孔51a,分別與複數卡合部39的缺口39a一對一地對應。藉此,扣接構件19,依序貫穿第一遮光蓋51之扣接孔51a、卡合部39之缺口39a、發光模組21之扣接孔,而與收納體25之螺孔螺合,藉以將其等一齊拴住。
第二遮光蓋52,在從第一導光板3之Z軸負方向觀察的情況,覆蓋彎曲部31之外徑面31b。第二遮光蓋52,沿著彎曲部31於Y軸方向呈長型。此外,第二遮光蓋52,沿著彎曲部31之外徑面31b而彎曲。亦即,第二遮光蓋52,以使透光蓋7不透光之方式,遮蓋從外徑面31b射出的光線。第二遮光蓋52,以使從外徑面31b射出的光線再度入射至外徑面31b之方式,反射光線。此外,第二遮光蓋52,亦以增加朝向透光蓋7的光線之方式,反射從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
如圖2及圖3所示,第二遮光構件6,配置於第二導光板4的彎曲部31與複數第一光源121之間,阻擋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入射至第二導光板4。第二遮光構件6,遮蓋從第二導光板4的彎曲部31之外徑面31b射出的光線。第二遮光構件6,為遮光構件之一例。
另,關於另一方之第二遮光構件6,其相對於Z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規定的平面呈對稱,與第一遮光構件5為同樣構成,故對於同樣構成之部分,使用同樣符號並省略其他說明。
[透光蓋] 如圖2所示,透光蓋7,配置於裝置本體2之Z軸負方向側,可對裝置本體2裝卸。透光蓋7,係在從Z軸方向觀察照明裝置1之情況中覆蓋複數第一光源121的蓋構件,具有使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透射之透光性。透光蓋7,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透光蓋7,具備複數爪部,複數爪部,藉由與固定於第一遮光蓋51的承具9卡合,而保持在裝置本體2。承具9,為具有透光性之樹脂材料,在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分別固定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承具9,使用透明樹脂材料構成,以使其凹凸不投影在透光蓋7。
透光蓋7,例如以丙烯酸、聚碳酸酯等透光性樹脂或玻璃等具有透光性之材料構成。透光蓋7,亦可進一步具有光散射性。亦即,透光蓋7,亦可不為透明蓋件,而係具有透光性及光散射性的散射蓋件。此一情況,透光蓋7,可為內部分散有光散射材之乳白色的散射面板。此等散射蓋件,可藉由將混合有光散射材之透光性樹脂材料樹脂成型為既定形狀而製作。作為光散射材,可使用二氧化矽粒子等光反射性微粒子。
透光蓋7,具備第一透光蓋70、及第二透光蓋80。
第一透光蓋70,係從Z軸方向觀察照明裝置1之情況的外側之蓋構件。第一透光蓋70,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第一透光蓋70,具備未圖示之複數卡止片,藉由使複數卡止片與第二透光蓋80卡止,而保持第二透光蓋80。
第二透光蓋80,配置於第一透光蓋70與裝置本體2之間。第二透光蓋80,具備蓋框部81、及形成在蓋框部81的傾斜部83。
蓋框部81,係在Y軸方向長之矩形板狀的框體,其與第一透光蓋70的複數卡止片卡合。
圖2及如圖6所示,傾斜部83,形成在蓋框部81之內緣側,沿著蓋框部81的Y軸方向呈長型。傾斜部83,在觀察以X軸方向及Z軸方向所規定的平面切斷之斷面的情況,以沿著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之各自的第一遮光蓋51之方式,圓弧狀地彎曲。
[位置關係] 接著,利用圖9,對於貫通孔35c與第二光源122的位置關係予以說明。
圖9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光源122的俯視圖。
如圖9所示,形成在平板部35之貫通孔35c,遮蓋在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內行進的光線。亦即,引導至彎曲部31的光線往平板部35行進。此時,引導的光線之一部分,受到貫通孔35c遮蓋。因此,於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內,容易形成陰影。若此等陰影發生,則在第一光源121發光時,從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出射面35b射出的光線產生亮度斑,外型劣化。
從此等觀點來看,如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為了抑制陰影的產生,將貫通孔35c周邊之複數第二光源122密集地配置。具體而言,在隔著入射面31a而與複數貫通孔35c之至少一個相對向的對向區域H1中,相較於非對向區域H2,將複數第二光源122密集地配置。亦即,將從貫通孔35c配置在Y軸方向的配列之複數第二光源122的一部分,密集地配置。如此地,藉由將複數第二光源122的一部分密集地配置,而以各個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將貫通孔35c明亮地照亮,故容易使因貫通孔35c產生的陰影消失。非對向區域H2,係相鄰的2個對向區域H1之間的區域,未與貫通孔35c相對向。
配置於非對向區域H2之複數第二光源122,以隨著遠離對向區域H1而間隔變大的方式配列。另,非對向區域H2,為2個對向區域H1所包夾之區域,故複數第二光源122的間隔,成為正中間的間隔最寬,兩端的間隔最窄。因此,在非對向區域H2中,複數第二光源122,以隨著遠離對向區域H1而間隔變大的方式配列,故隨著遠離對向區域H1而亮度緩緩變弱。因此,藉由抑制亮度在對向區域H1與非對向區域H2之邊界部分劇烈地改變,而抑制亮度的明顯不均。
[運作] 此等照明裝置1中,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以透鏡蓋23之透鏡控制光分布而透射過透光蓋7,往照明裝置1的Z軸方向前進。此外,從Y軸正方向側及Y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往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各自的入射面31a入射而在彎曲部31及平板部35導光。彎曲部31中,以內徑面31c及外徑面31b反射,使即便從外徑面31b射出仍受到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反射的光線入射。在平板部35導光之一部分的光線,以稜鏡面35a反射而朝向出射面35b,從出射面35b射出。此外,在平板部35導光之另一部分的光線,從稜鏡面35a射出,照亮天花板。如此地,此一照明裝置1,藉由從透光蓋7、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分別射出光線,而可照亮周圍。
[照明態樣] 接著,對於照明裝置1之照明態樣予以說明。
圖10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照明裝置1的俯視圖及側視圖。
如圖10所示,在俯視照明裝置1的情況,照明裝置1,具備從第一導光板3射出光線的第一出射區域R1、從第二導光板4射出光線的第二出射區域R2、及從第三導光板203射出光線的第三出射區域R3。此照明裝置1中,控制部13將X軸正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點亮,藉而可從第一導光板3射出光線,照亮周圍。亦即,此照明裝置1中,從與第一導光板3之出射面35b對應的第一出射區域R1射出光線。
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之各自的面積略相等。各自之Y軸方向的長度及各自之X軸方向的長度,分別略相同。
此外,此照明裝置1中,控制部13將X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點亮,藉而可從第二導光板4射出光線,照亮周圍。亦即,此照明裝置1中,從與第二導光板4之出射面35b對應的第二出射區域R2射出光線。
進一步,此照明裝置1中,控制部13將複數第一光源121點亮,藉而可經由一對透鏡蓋23從透光蓋7射出光線,照亮周圍。亦即,此照明裝置1中,從與透光蓋7對應的第三出射區域R3射出光線。
此照明裝置1中,控制部13若僅將X軸正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點亮,則從第一出射區域R1射出光線;控制部13若僅將X軸負方向側之複數第二光源122點亮,則從第二出射區域R2射出光線;控制部13若僅將複數第一光源121點亮,則從從第三出射區域R3射出光線。如此地,此照明裝置1中,可在從第一導光板3射出光線的第一出射區域R1、從第二導光板4射出光線的第二出射區域R2、及從第一光源121射出光線的第三出射區域R3,進行選擇式照明。
此外,此照明裝置1中,若控制部13將Y軸正方向側之複數第一光源121作為夜燈點亮,則可經由一對透鏡蓋23從透光蓋7射出光線。
此照明裝置1中,從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射出的光量略相等。亦即,為了使從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射出之各自的光量相等,控制部13控制電源部15,使複數第一光源121、複數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量成為略相等。
此外,此照明裝置1中,可將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分別點亮,但亦可進行任意組合此等區域的點亮。此外,亦可將第三出射區域R3分割為Y軸正方向側及Y軸負方向側,進行選擇式照明。
[作用效果] 接著,茲就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的作用效果予以說明。
如同上述,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具備:發光模組21,具有第一光源121、第二光源122、及安裝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之基板120;導光板,引導從第二光源122射出的光線;以及遮光構件,配置於導光板與第一光源121之間,阻擋從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入射至導光板。而遮光構件,覆蓋配置於基板120上的配線構件120a。
依本實施形態,於導光板與第一光源121之間,配置阻擋從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入射至導光板之遮光構件。因此,例如,即便僅將複數第二光源122點亮,仍不易發生第二光源122所造成的從導光板之漏光。因此,在將第一光源121或第二光源122點亮的情況,仍抑制漏光所造成之不自然的光線從導光板射出。
進一步,遮光構件,在俯視發光模組21的情況,覆蓋配置於基板120上的配線構件120a。因此,可抑制因配線構件120a之凹凸而產生的陰影投影在照明裝置1之情形。
因此,此照明裝置1中,藉由抑制因配線構件120a產生的陰影,而可提高照明裝置1所射出的光線之均一性。此等照明裝置1中,不易對使用者造成不協調感,外型變佳。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中,配線構件120a,配置於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之間。而遮光構件具備收納空間51b,其覆蓋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之邊界的配線構件120a。
依本實施形態,遮光構件將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之邊界的配線構件120a收納在收納空間51b,故配線構件120a的陰影變得不易映在透光蓋7。因此,此照明裝置1中,不易對使用者造成不協調感,外型變佳。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中,配線構件120a,包含對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供電的導線、及將基板120與導線電性連接的連接器。
依本實施形態,配線構件120a若為導線及連接器,則能夠以遮光構件覆蓋。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中,導光板,具備射出照亮周圍的光線之平板部35、及將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往平板部35導光之彎曲部31。此外,遮光構件,具備沿著彎曲部31配置之第二遮光蓋52。而第二遮光蓋52,遮蓋從彎曲部31射出的光線。
依本實施形態,導光板,具備射出照亮周圍的光線之平板部35、及將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往平板部35導光之彎曲部31。因此,即便如同本實施形態地,為從第一光源121射出光線,並從裝置本體2之兩側的導光板射出光線之態樣,仍不必使安裝第一光源121與第二光源122之基板為單獨不同基板。此一結果,此照明裝置1中,抑制零件個數的增加所造成之組裝工時的增加,可抑制製造成本的高漲。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中,遮光構件,具有反射光線之光反射功能。
依本實施形態,第一光源121所射出的光線,被遮光構件反射,故即便在容易因配線構件120a而產生陰影處,仍可抑制此等陰影的產生。此外,即便光線從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彎曲部31之外徑面31b射出,仍可被遮光構件反射而入射至彎曲部31。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進一步,具備控制複數第一光源121及複數第二光源122之控制部13。導光板,具備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此外,在俯視該照明裝置1的情況中,具備從第一導光板3射出光線的第一出射區域R1、從第二導光板4射出光線的第二出射區域R2、及從第一光源121射出光線的第三出射區域R3。控制部13,選擇性地點亮從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射出的光線。
依本實施形態,控制部13選擇性地點亮從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射出的光線,故可從各個第一導光板3、第二導光板4、透光蓋7個別之照明態樣或組合其等選擇之照明態樣,射出照亮周圍的光線。此一結果,此照明裝置1中,可將第一導光板3、第二導光板4、透光蓋7分別進行選擇式照明。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中,發光模組21,具備:複數第一光源121,在Y軸方向配列;以及複數第二光源122,在複數第一光源121的配列之X軸方向中的基板120之兩端部的一方及另一方,沿著Y軸方向配列。進一步,導光板,具備在Y軸方向長之第一導光板3、及在Y軸方向長之第二導光板4。此外,第一導光板3,配置於複數第一光源121之一方,將在複數第一光源121之一方配列的一部分之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導光。進一步,第二導光板4,配置於複數第一光源121之另一方,將在複數第一光源121之另一方配列的另一部分之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導光。此外,遮光構件,具備第一遮光構件5、及第二遮光構件6。進一步,第一遮光構件5,配置於第一導光板3與複數第一光源121之間,阻擋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入射至第一導光板3。此外,第二遮光構件6,配置於第二導光板4與複數第一光源121之間,阻擋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入射至第二導光板4。
依本實施形態,第一遮光構件5,配置於第一導光板3與複數第一光源121之間,阻擋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入射至第一導光板3。此外,第二遮光構件6,配置於第二導光板4與複數第一光源121之間,阻擋從複數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入射至第二導光板4。第一導光板3,配置於基板120之兩端部的一方,將配列於基板120之兩端部的一方之複數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導光。此外,第二導光板4,配置於基板120之兩端部的另一方,將配列於基板120之兩端部的另一方之第二光源122所射出的光線導光。
因此,若將配列於一方之複數第二光源122點亮,則可藉由從第一導光板3射出的光線照亮周圍。此外,若將配列於另一方之複數第二光源122點亮,則可藉由從第二導光板4射出的光線照亮周圍。進一步,若僅將複數第一光源121點亮,則可藉由從透光蓋7射出的光線照亮周圍。此一結果,此照明裝置1中,可將第一導光板3、第二導光板4、透光蓋7分別進行選擇式照明。
特別是,在選擇性地點亮第一光源121、一部分之第二光源122、及另一部分之第二光源122的情況中,由於遮光構件抑制往導光板的漏光,故可從導光板射出亮度斑受到抑制的光線。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中,從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射出的光量略相等。
依本實施形態,從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射出的光量略相等。因此,照明裝置1之外型變佳。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中,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之各自的面積略相等。
在各自的面積相異之情況,例如為了使從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射出的光量略相等,必須使其中一個區域的光量增多或減少。此一情況若觀察照明裝置1,則其中一個區域不均一地發光。然則,依本實施形態,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之各自的面積略相等。因此,照明裝置1之外型變佳。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藉由扣接構件19,至少將遮光構件、導光板、發光模組21一齊拴住。
若將遮光構件、導光板、發光模組21等以不同的扣接構件19固定,則因組裝步驟的增加而使製造成本高漲。然則,如此地,扣接構件19,將遮光構件、導光板、發光模組21等一齊拴住,故可使遮光構件、導光板、發光模組21等的組裝簡易化,可抑制製造成本的高漲。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進一步具備透鏡蓋23,其覆蓋第一光源121,控制從第一光源121射出的光線之光分布。此外,遮光構件,具備沿著透鏡蓋23的端緣突出之突出卡合部51c。在藉由扣接構件19至少將遮光構件、導光板、及發光模組21一齊拴住的情況,突出卡合部51c,以和發光模組21包夾透鏡蓋23之方式,與透鏡蓋23的端緣卡合而卡止透鏡蓋23。
依本實施形態,在藉由扣接構件19將遮光構件、導光板、發光模組21等一齊拴住的情況,突出卡合部51c,以和發光模組21包夾透鏡蓋23之方式,與透鏡蓋23的端緣卡合而卡止透鏡蓋23。因此,可藉由扣接構件19同時扣接遮光構件、導光板、發光模組21及透鏡蓋23。由於可使此等的組裝簡易化,而可抑制製造成本的高漲。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中,發光模組21,具備複數第一光源121,且將至少受理複數第一光源121的控制之訊號所通過的第二開口部120b,形成在發光模組21之端部側。此外,將一部分之第一光源121,作為夜燈點亮,配置於第二開口部120b的周邊。
例如,第二開口部120b位於第一開口部20a的周邊之情況,無法配置第一光源121及第二光源122的非發光區域,往中央部分偏置,有非發光區域變大之情形。因而,為了抑制因非發光區域而產生的亮度斑,從照明裝置1射出均一的光線,而必須在第一開口部20a及第二開口部120b的周邊增大第二光源122之密度,過度進行透鏡蓋23的控制光分布,透鏡蓋23的光分布控制變得困難。
因此,藉由將第二開口部120b形成在發光模組21之端部側,而無須將第二光源122的配置之密度增大。此外,亦可消彌必須過度進行利用透鏡蓋23的光分布控制等,致使光分布控制的困難性加高、變難的情形。
此外,亦有藉由遙控器的操作而將複數第二光源122調整為夜燈之功能,將接收遙控器所發送的訊號之接收部14,配置於開口部的Z軸正方向側。若將作為夜燈點亮的複數第二光源122配置於接收部14附近,則變得不易對操作性造成不協調感。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中,導光板,包含光線射出之出射面35b、與出射面35b為相反側之稜鏡面35a、及光線入射之入射面31a。此外,於導光板之入射面31a側的端部,將從出射面35b貫通至稜鏡面35a之複數貫通孔35c,沿著入射面31a配列。此外,隔著入射面31a而與複數貫通孔35c之至少一個相對向的對向區域中,相較於非對向區域,將複數第二光源122密集地配置。
如此地,隔著入射面31a而與複數貫通孔35c之至少一個相對向的對向區域中,相較於非對向區域,將複數第二光源122密集地配置,故藉由複數第一光源121照亮貫通孔35c。藉此,將在以一個第二光源122照射之情況形成的陰影,藉由來自其他第二光源122的光線而消除。因此,可抑制起因於安裝用之貫通孔35c的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內之陰影的產生。因此,可提高在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的各自之出射面35b的光線之均一性。
(實施形態3) 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200的構成予以說明。
圖11為,顯示實施形態3之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光源122的俯視圖。圖11中,省略複數第一光源121。
本實施形態中,在進一步設置一對第三導光板203的點上與實施形態2相異。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200,除非另有說明,否則與實施形態2相同,對相同構成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關於此等構成的詳細說明。
實施形態2中,在發光模組21之第一光源121的X軸方向之兩側,配列複數第二光源122,但本實施形態中,進一步,在第一光源121的Y軸方向之兩側亦配列複數第二光源122。
如圖6及圖11所示,發光模組21,具備複數第一光源121、及以包圍複數第一光源121之周圍的方式配列之複數第二光源122。
一方側的第三導光板203,配置於裝置本體2之Y軸正方向側,另一方側之第三導光板203,配置於裝置本體2之Y軸負方向側。第一導光板3、第二導光板4、及一對第三導光板203,配置為在俯視的情況,包圍複數第一光源121之周圍。一方側的第三導光板203,引導配列於第一光源121之Y軸正方向中的基板120之兩端部的一方之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線,將該光線射出。此外,另一方側之第三導光板203,引導配列於第一光源121之Y軸負方向中的基板120之兩端部的一方之複數第二光源122的光線,將該光線射出。
第三導光板203,固定在外殼蓋12內,以與X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規定之平面成為略平行的方式支持。第三導光板203,呈略矩形板狀,為引導來自配列於Y軸方向側之第二光源122的光線之光學構件。第三導光板203,為丙烯酸、聚碳酸酯等樹脂或玻璃等透光性構件,但若具有透光性則由其他種材料形成亦可。另,第一導光板3的形狀,不限於矩形,可為圓盤狀、亦可為多角形等其他形狀。第三導光板203,除了與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形狀不同以外,其他構成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此等照明裝置200中,除了實施形態2的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之選擇式照明以外,可將一對第三導光板203進一步選擇式照明。此外,亦可藉由選擇性地組合第一出射區域R1、第二出射區域R2、及第三出射區域R3、一方之第三導光板203的出射區域、及另一方之第三導光板203的出射區域而點亮。
[作用效果] 接著,對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200的作用效果予以說明。
如同上述,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200中,發光模組21,具備複數第一光源121、及以包圍複數第一光源121之周圍的方式配列之複數第二光源122。此外,導光板,配置為在俯視的情況,包圍複數第一光源121之周圍。
如此地,藉由將複數第二光源122,以包圍複數第一光源121之周圍的方式配列,而可將導光板以包圍複數第一光源121之周圍的方式配置,故可更為均一地照亮照明裝置200之周圍。
關於本實施形態的其他作用效果,亦達到與實施形態1同樣的作用效果。
(其他變形例等) 以上,雖依據各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未限定為上述各實施形態。下述說明中,在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中,有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的情況。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1中,例示保持導光板(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位態的保持部為支持構件8之情況。然而,若可保持導光板之位態,則保持部的形態為任何形態皆可。
圖12為,顯示變形例的保持部之概略構成的俯視圖。如圖12所示,於變形例之照明裝置1A,將從上方支承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各自的平板部35之支柱90,作為保持部。支柱90,在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可分別為一根,亦可為複數根。支柱90之一端部,與外殼蓋12之上部連結;另一端部,與第一導光板3(或第二導光板4)的平板部35連結。支柱90,以使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各自的平板部35成為與X-Y平面略平行之位態的方式,給予既定張力。
在藉由支柱90保持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位態的情況,不使用支持構件8亦可。然而,藉由設置支柱90與支持構件8兩者,而可提高對於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保持性。
另,此一變形例中,雖例示支柱之一端部與外殼蓋12連結的情況,但支柱之一端部亦可與天花板連結。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例示具備一對導光板(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之照明裝置1而進行說明,但導光板的設置個數,可為1個,亦可為3個以上。此外,導光板,亦可為以包圍裝置本體的方式配置之環狀體。在任一情況中,皆對於以一端部支持在裝置本體的狀態朝向裝置本體之外方延伸設置的導光板,設置保持導光板之位態的保持部即可。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例示於一端部側具有彎曲部31的導光板(第一導光板3及第二導光板4),但亦可為不具有彎曲部的導光板,亦即全體為平板狀的導光板。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例示藉由將螺絲82扣接於支持構件8之雌螺紋部84,而使裝置本體2與支持構件8夾持第一導光板3的情況,但夾持導光板的構造亦可為其以外的構造。作為其他構造,列舉例如以板片彈簧將支持構件往裝置本體推壓,藉而使裝置本體與支持構夾持導光板的構造。
此外,照明裝置1,亦可具備揚聲器。揚聲器,可藉由Wi-Fi(註冊商標)、bluetooth(註冊商標)等近距離無線通訊,從外部裝置接收語音訊號,輸出依據語音訊號的語音。此一情況,亦可將揚聲器用的天線配置於本體模組。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並未限定為矩形,例如,亦可為俯視時呈略圓形,形狀並未特別限定。此一情況,複數第一光源,在俯視發光模組時,可配置為略圓形等。此外,複數第二光源,亦可配置為包圍複數第一光源。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並未限定為一對導光板,可為一片導光板,亦可為三片以上的導光板。進一步,導光板,亦可為包圍裝置本體的環狀體。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控制部,亦可將從第一出射區域、第二出射區域、及第三出射區域射出的光線之調光位準及調色位準控制為略相同。
其他,對實施形態施加所屬技術區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思及之各種變形而獲得的形態、或在不脫離本發明之意旨的範圍內任意組合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之構成要素及功能藉以實現的形態,亦包含在本發明。
1、1A、200‧‧‧照明裝置
11‧‧‧懸掛式吸頂燈座
12‧‧‧外殼蓋
120‧‧‧基板
120a‧‧‧配線構件
120b‧‧‧第二開口部(開口部)
121‧‧‧第一光源
122‧‧‧第二光源
13‧‧‧控制部
14‧‧‧接收部
15‧‧‧電源部
19‧‧‧扣接構件
2‧‧‧裝置本體
20‧‧‧本體模組
20a‧‧‧第一開口部
203‧‧‧第三導光板(導光板)
21‧‧‧發光模組
23‧‧‧透鏡蓋
25‧‧‧收納體
251‧‧‧第一收納部
252‧‧‧第二收納部
253‧‧‧板狀部
253a‧‧‧開口
254‧‧‧壁部
255‧‧‧樑部
256‧‧‧貫通孔
257‧‧‧板狀部
258‧‧‧壁部
259‧‧‧樑部
260‧‧‧電路基板
262a‧‧‧開口
263‧‧‧安裝板
3‧‧‧第一導光板(導光板)
31‧‧‧彎曲部
31a‧‧‧入射面
31b‧‧‧外徑面
31c‧‧‧內徑面
32‧‧‧突出部
35‧‧‧平板部(板部)
35a‧‧‧稜鏡面(背面)
35b‧‧‧出射面(表面)
35c‧‧‧貫通孔
39‧‧‧卡合部
39a‧‧‧缺口
4‧‧‧第二導光板(導光板)
5‧‧‧第一遮光構件(遮光構件)
51‧‧‧第1遮光蓋(遮光蓋)
51a‧‧‧扣接孔
51b‧‧‧收納空間
51c‧‧‧突出卡合部
52‧‧‧第二遮光蓋
6‧‧‧第二遮光構件(遮光構件)
7‧‧‧透光蓋
70‧‧‧第一透光蓋
8‧‧‧支持構件(保持部)
80‧‧‧第二透光蓋
81‧‧‧蓋框部
82‧‧‧螺絲
83‧‧‧傾斜部
84‧‧‧雌螺紋部
85‧‧‧間隔件
86‧‧‧折彎部
9‧‧‧承具
90‧‧‧支柱(保持部)
H1‧‧‧對向區域
H2‧‧‧非對向區域
R1‧‧‧第一出射區域
R2‧‧‧第二出射區域
R3‧‧‧第三出射區域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照明裝置的立體圖。 圖2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照明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係觀察包含圖1之III-III線的截面之照明裝置的部分剖面圖。 圖4係放大顯示實施形態1之第一導光板及其周邊構件的部分剖面圖。 圖5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支持構件與第一導光板的概略構成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照明裝置的發光模組、連接器、遮光構件等之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7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照明裝置的發光模組、第一遮光構件、第二遮光構件、扣接構件、透鏡蓋等之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8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照明裝置的部分放大立體圖。 圖9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第一導光板及第二光源的俯視圖。 圖10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照明裝置的俯視圖及側視圖。 圖11係顯示實施形態3之照明裝置的俯視圖。 圖12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的保持部之概略構成的俯視圖。

Claims (19)

  1. 一種照明裝置,包含: 裝置本體; 導光板,以一端部被支持在該裝置本體的狀態,朝向該裝置本體之外方延伸設置;以及 保持部,在該導光板之與被支持在該裝置本體的部位相異處,保持該導光板之位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保持部,係從該導光板之下方支持該導光板的板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導光板,包含成為該一端部側的彎曲部、及從該彎曲部平板狀地延伸設置的平板部; 該保持部,從該平板部之下方支持該平板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裝置本體,呈長條狀; 該導光板,從該裝置本體的長型邊緣朝向外方延伸設置; 該保持部,沿著該裝置本體的縱長方向支持該導光板。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保持部,與該裝置本體一同夾持該導光板。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裝置本體包含: 發光模組,具備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及安裝該第一光源與該第二光源之基板;以及 遮光構件,配置於該導光板與該第一光源之間,阻擋從該第一光源射出的光線入射至該導光板; 該導光板,將該第二光源所射出的光線導光; 該遮光構件,覆蓋著配置於該基板上的配線構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配線構件,配置於該第一光源與該第二光源之間; 該遮光構件,具有收納空間,該收納空間覆蓋著該第一光源與該第二光源之邊界的該配線構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配線構件,包含對該第一光源與該第二光源供電的導線、及將該基板與該導線電性連接的連接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導光板,包含:板部,射出照亮周圍的光線;及彎曲部,將該第二光源所射出的光線往該板部導光; 該遮光構件,包含沿著該彎曲部配置之遮光蓋; 該遮光蓋,遮蓋從該彎曲部射出的光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遮光構件,具有反射光線之光反射功能。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發光模組,包含複數該第一光源、及以包圍於該複數第一光源之周圍的方式配列之複數該第二光源; 該導光板,配置為在俯視的情況,包圍於該複數第一光源之周圍。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更包含控制部,控制複數該第一光源、及複數該第二光源; 該導光板,包含第一導光板、及第二導光板; 在俯視該照明裝置的情況中, 該照明裝置,包含從該第一導光板射出光線的第一出射區域、從該第二導光板射出光線的第二出射區域、及從該第一光源射出光線的第三出射區域; 該控制部,選擇性地點亮從該第一出射區域、該第二出射區域、及該第三出射區域射出的光線。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發光模組包含:該複數第一光源,在縱長方向配列;以及該複數第二光源,在該複數第一光源的配列之短邊方向中的該基板之兩端部的一方及另一方,沿著該縱長方向配列; 該導光板,包含沿該縱長方向的長條形之第一導光板、及沿該縱長方向的長條形之第二導光板; 該第一導光板, 配置在該複數第一光源之該一方; 將在該複數第一光源之該一方配列的一部分之第二光源所射出的光線導光; 該第二導光板, 配置在該複數第一光源之該另一方; 將在該複數第一光源之該另一方配列的另一部分之第二光源所射出的光線導光; 該遮光構件,具備第一遮光構件、第二遮光構件; 該第一遮光構件,配置於該第一導光板與該複數第一光源之間,阻擋從該複數第一光源射出的光線入射至該第一導光板; 該第二遮光構件,配置於該第二導光板與該複數第一光源之間,阻擋從該複數第一光源射出的光線入射至該第二導光板。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從該第一出射區域、該第二出射區域、及該第三出射區域射出的光量略相等。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第一出射區域、該第二出射區域、及該第三出射區域之各自的面積略相等。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藉由扣接構件,至少將該遮光構件、該導光板、及該發光模組一齊拴住。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更包含透鏡蓋,其覆蓋該第一光源,控制從該第一光源射出的光線之光分布; 該遮光構件, 包含沿著該透鏡蓋的端緣突出之突出卡合部; 在藉由該扣接構件至少將該遮光構件、該導光板、及該發光模組一齊拴住的情況,該突出卡合部,以和該發光模組包夾該透鏡蓋之方式,與該透鏡蓋的端緣卡合而卡止該透鏡蓋。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發光模組,包含複數該第一光源,且在該發光模組之端部側形成「至少受理該複數第一光源的控制之訊號所通過的開口部」; 將一部分之該第一光源,作為夜燈點亮,配置於該開口部的周邊。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該導光板,包含射出光線之表面、與該表面為相反側之背面、及光線入射之入射面; 於該導光板之該入射面側的端部,使從該表面貫通至該背面之複數貫通孔,沿著該入射面配列; 在隔著該入射面而與該複數貫通孔之至少一個相對向的對向區域中,比在非對向區域,更密集地配置該複數第二光源。
TW107122746A 2017-07-10 2018-07-02 照明裝置 TW2019086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4643 2017-07-10
JP2017134602A JP6920677B2 (ja) 2017-07-10 2017-07-10 照明装置
JP2017-134602 2017-07-10
JP2017134643A JP6857850B2 (ja) 2017-07-10 2017-07-10 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8653A true TW201908653A (zh) 2019-03-01

Family

ID=65124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2746A TW201908653A (zh) 2017-07-10 2018-07-02 照明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18600U (zh)
TW (1) TW2019086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1674B (zh) * 2023-03-01 2024-02-0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組裝結構及燈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1674B (zh) * 2023-03-01 2024-02-0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組裝結構及燈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18600U (zh) 2019-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92533B1 (ko) 조명 장치
KR20130006497A (ko) 조명 장치
JPWO2008007492A1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面発光ユニット及び面発光装置
JP5253552B2 (ja) 照明装置
JP4902006B2 (ja) 照明装置
TW201908653A (zh) 照明裝置
CN104132308A (zh) 照明装置
TWI725321B (zh) 照明裝置
JP6857850B2 (ja) 照明装置
JP5116865B2 (ja) 照明装置
JP2011216313A (ja) 照明器具
JP7065703B2 (ja) 光拡散カバ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器具
TWI724347B (zh) 照明裝置
JP6920677B2 (ja) 照明装置
JP6931812B2 (ja) 照明装置
TWI726261B (zh) 照明裝置
TWI726220B (zh) 照明裝置
JP7131865B2 (ja) 取付具、取付具セ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JP7462333B2 (ja) 照明器具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光拡散カバー
JP7308571B2 (ja) 取付具、取付具セ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JP6048935B2 (ja) 照明装置
TW201925682A (zh) 照明裝置
CN209213580U (zh) 照明装置
JP6314540B2 (ja) 光源ユニットおよび照明器具
JP2017004855A (ja) 照明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