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8803B - 電極結構與太陽電池結構 - Google Patents

電極結構與太陽電池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8803B
TWI718803B TW108144911A TW108144911A TWI718803B TW I718803 B TWI718803 B TW I718803B TW 108144911 A TW108144911 A TW 108144911A TW 108144911 A TW108144911 A TW 108144911A TW I718803 B TWI718803 B TW I7188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oped
layer
doped polycrystalline
polycrystalline layer
electrod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4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3480A (zh
Inventor
廖士霆
羅俊傑
張瀚丞
黃建福
陳建勳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081449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8803B/zh
Priority to CN202010072891.7A priority patent/CN11295192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8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880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23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348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41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31/06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e.g. bulk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or thin film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6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極結構,包括多層摻雜多晶結構與電極。多層摻雜多晶結構包括第一摻雜多晶層、第二摻雜多晶層與第一摻雜介電層。第二摻雜多晶層位在第一摻雜多晶層上。第一摻雜多晶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大於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第一摻雜介電層位在第一摻雜多晶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之間。電極位在第二摻雜多晶層的遠離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電極電性連接至多層摻雜多晶結構。

Description

電極結構與太陽電池結構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極結構與太陽電池結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多層摻雜多晶結構的電極結構與太陽電池結構。
太陽能是一種無污染的能源,因此在石化能源面臨短缺的問題時,太陽能已經成為最受矚目的綠色能源。其中,因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可直接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而成為目前太陽能源的發展重點。然而,受限於太陽電池效率不佳的問題,太陽電池的發展仍待進一步的突破。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極結構,其可優化場效應、提升隱開路電壓(iVoc)與降低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
本發明提供一種太陽電池結構,其可具有較佳的太陽電池效率。
本發明提出一種電極結構,包括多層摻雜多晶結構與電極。多層摻雜多晶結構包括第一摻雜多晶層、第二摻雜多晶層與第一摻雜介電層。第二摻雜多晶層位在第一摻雜多晶層上。第一摻雜多晶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大於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第一摻雜介電層位在第一摻雜多晶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之間。電極位在第二摻雜多晶層的遠離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電極電性連接至多層摻雜多晶結構。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第一摻雜多晶層、第一摻雜介電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可為相同摻雜型。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第一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與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可呈依序遞增的梯度關係。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第一摻雜多晶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材料例如分別為多晶矽、碳化矽(SiC)、氮化鋁鎵(AlGaN)或其組合。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例如是5×10 18原子/cm 3至5×10 20原子/cm 3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例如是1×10 19原子/cm 3至1×10 21原子/cm 3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更可包括第二摻雜介電層。第二摻雜介電層位在第一摻雜多晶層的遠離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第二摻雜介電層、第一摻雜多晶層、第一摻雜介電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可為相同摻雜型。第二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第一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與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可呈依序遞增的梯度關係。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更可包括第三摻雜介電層。第三摻雜介電層位在第二摻雜介電層與第一摻雜多晶層之間。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第二摻雜介電層、第三摻雜介電層、第一摻雜多晶層、第一摻雜介電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可為相同摻雜型。第二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第三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第一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與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可呈依序遞增的梯度關係。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第一摻雜介電層、第二摻雜介電層與第三摻雜介電層的材料例如分別為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第一摻雜多晶層的厚度例如是5 nm至20 nm。第二摻雜多晶層的厚度例如是5 nm至15 nm。第一摻雜介電層的厚度例如是70 nm至200 nm。第二摻雜介電層的厚度例如是1 nm至2 nm。第三摻雜介電層的厚度例如是1 nm至10 nm。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更可包括鈍化層。鈍化層位在電極與第二摻雜多晶層之間。電極穿過鈍化層而電性連接至多層摻雜多晶結構。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在鈍化層中可具有至少一開口。電極填入開口中。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鈍化層的開口率例如是低於3%。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開口的孔徑例如是1 μm至15 μm。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開口的數量可為多個。開口的間距例如是50 μm至100 μm。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電極結構中,電極與多層摻雜多晶結構的連接位置的範圍可為從第二摻雜多晶層的遠離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的表面至第一摻雜多晶層的鄰近於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的表面。
本發明提出一種太陽電池結構,包括基板、第一電極結構與第二電極結構。基板具有第一側與第二側。基板在第二側包括第一區與第二區。第一電極結構位在第一區中。第一電極結構包括第一多層摻雜多晶結構與第一電極。第一多層摻雜多晶結構包括第一摻雜多晶層、第二摻雜多晶層與第一摻雜介電層。第一摻雜多晶層位在第二側的基板上。第二摻雜多晶層位在第一摻雜多晶層上。第一摻雜多晶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大於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第一摻雜介電層位在第一摻雜多晶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之間。第一電極位在第二摻雜多晶層的遠離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第一多層摻雜多晶結構。第二電極結構位在第二區中。第一電極結構與第二電極結構為不同摻雜型。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太陽電池結構中,第一電極結構與基板可為不同摻雜型。第二電極結構與基板可為相同摻雜型。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太陽電池結構中,第一電極結構與基板可為相同摻雜型。第二電極結構與基板可為不同摻雜型。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太陽電池結構中,第二電極結構可包括摻雜區與第二電極。摻雜區位在第二側的基板中。第二電極電性連接至摻雜區。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太陽電池結構中,第二電極結構可包括第二多層摻雜多晶結構與第二電極。第二多層摻雜多晶結構包括第三摻雜多晶層、第四摻雜多晶層與第四摻雜介電層。第三摻雜多晶層位在第二側的基板上。第四摻雜多晶層位在第三摻雜多晶層上。第三摻雜多晶層與第四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第四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大於第三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第四摻雜介電層位在第三摻雜多晶層與第四摻雜多晶層之間。第二電極位在第四摻雜多晶層的遠離第四摻雜介電層的一側。第二電極電性連接至第二多層摻雜多晶結構。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太陽電池結構中,更可包括抗反射層。抗反射層位在第一側的基板上。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太陽電池結構中,更可包括摻雜區。摻雜區位在第一側的基板中。摻雜區與基板可為相同摻雜型。
基於上述,本發明所提出的電極結構具有多層摻雜多晶結構,多層摻雜多晶結構中的第一摻雜多晶層與第二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且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大於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因此電極結構可優化場效應、提升隱開路電壓與降低片電阻。此外,在本發明所提出的太陽電池結構中,由於第一電極結構可優化場效應、提升隱開路電壓與降低片電阻,因此可有效地提升太陽電池效率。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電極結構的剖面圖。
請參照圖1,電極結構100包括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與電極104。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極結構100可應用於太陽電池中,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電極結構100可設置在太陽電池的基板上。
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包括摻雜多晶層106、摻雜多晶層108與摻雜介電層110。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具有良好的鈍化特性,因此可以減少載子複合(recombination)問題。藉此,電極結構100可優化場效應、提升隱開路電壓與降低片電阻。摻雜多晶層106的摻雜型可為P型或N型。在摻雜多晶層106的摻雜型為P型的情況下,摻雜多晶層106中的摻雜例如是硼(B)。在摻雜多晶層106的摻雜型為N型的情況下,摻雜多晶層106中的摻雜例如是磷(P)。摻雜多晶層106的摻雜濃度例如是5×10 18原子/cm 3至5×10 20原子/cm 3。摻雜多晶層106的厚度例如是5 nm至20 nm。摻雜多晶層106的材料例如是多晶矽、SiC、AlGaN或其組合。摻雜多晶層106的形成方法例如是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如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此外,摻雜多晶層106可採用臨場摻雜(in-situ doping)的方式進行沉積。
摻雜多晶層108位在摻雜多晶層106上。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型可為P型或N型。在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型為P型的情況下,摻雜多晶層108中的摻雜例如是硼(B)。在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型為N型的情況下,摻雜多晶層108中的摻雜例如是磷(P)。摻雜多晶層108的厚度例如是5 nm至15 nm。摻雜多晶層108的材料例如是多晶矽、SiC、AlGaN或其組合。摻雜多晶層108的形成方法例如是化學氣相沉積法,如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此外,摻雜多晶層108可採用臨場摻雜(in-situ doping)的方式進行沉積。
此外,摻雜多晶層106與摻雜多晶層108為相同摻雜型。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多晶層106與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型可同為P型。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多晶層106與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型可為同為N型。此外,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濃度大於摻雜多晶層106的摻雜濃度。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濃度例如是1×10 19原子/cm 3至1×10 21原子/cm 3
摻雜介電層110位在摻雜多晶層106與摻雜多晶層108之間。在摻雜介電層110的摻雜型為P型的情況下,摻雜介電層110中的摻雜例如是硼(B)。在摻雜介電層110的摻雜型為N型的情況下,摻雜介電層110中的摻雜例如是磷(P)。摻雜多晶層106、摻雜介電層110與摻雜多晶層108可為相同摻雜型,如同為P型或同為N型。摻雜多晶層106的摻雜濃度、摻雜介電層110的摻雜濃度與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濃度可呈依序遞增的梯度關係。摻雜介電層110的厚度例如是70 nm至200 nm。摻雜介電層110的材料例如是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摻雜介電層110的形成方法例如是化學氣相沉積法,如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此外,摻雜介電層110可採用臨場摻雜(in-situ doping)的方式進行沉積。
電極104位在摻雜多晶層108的遠離摻雜介電層110的一側。電極104電性連接至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電極104與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的連接位置的範圍可為從摻雜多晶層108的遠離摻雜介電層110的一側的表面至摻雜多晶層106的鄰近於摻雜介電層110的一側的表面。亦即,電極104至少會電性連接至摻雜多晶層108。在本實施例中,電極104是以同時電性連接至摻雜多晶層106與摻雜多晶層108為例,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電極104的材料例如是銀或鋁。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極104可藉由網印導電膠,再進行高溫燒結而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極104可藉由組合使用沉積製程、微影製程與蝕刻製程而形成。
電極結構100更可選擇性地包括摻雜介電層112、摻雜介電層114與鈍化層116中的至少一者。摻雜介電層112位在摻雜多晶層106的遠離摻雜介電層110的一側。在摻雜介電層112的摻雜型為P型的情況下,摻雜介電層112中的摻雜例如是硼(B)。在摻雜介電層112的摻雜型為N型的情況下,摻雜介電層112中的摻雜例如是磷(P)。摻雜介電層112、摻雜多晶層106、摻雜介電層110與摻雜多晶層108可為相同摻雜型,如同為P型或同為N型。摻雜介電層112的摻雜濃度、摻雜多晶層106的摻雜濃度、摻雜介電層110的摻雜濃度與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濃度可呈依序遞增的梯度關係。摻雜介電層112的厚度例如是1 nm至2 nm。摻雜介電層112的材料例如是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在摻雜介電層112的材料為氧化矽的情況下,摻雜介電層112的形成方法例如是熱氧化法或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摻雜介電層112的材料為氮化矽的情況下,摻雜介電層112的形成方法例如是化學氣相沉積法。
在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100包括摻雜介電層114,因此摻雜介電層112中的摻質可藉由摻雜介電層114中的摻質擴散而得。在其他實施例中,在電極結構100不包括摻雜介電層114的情況下,摻雜介電層112中的摻質可藉由摻雜多晶層106中的摻質擴散而得。
摻雜介電層114位在摻雜介電層112與摻雜多晶層106之間。摻雜介電層114可更進一步地優化場效應、提升隱開路電壓與降低片電阻。藉此,在將電極結構100應用於太陽電池結構中的情況下,摻雜介電層114可進一步地提升太陽電池效率。此外,摻雜介電層114可防止後續製程中的電漿對摻雜介電層112造成損害。在摻雜介電層114的摻雜型為P型的情況下,摻雜介電層114中的摻雜例如是硼(B)。在摻雜介電層114的摻雜型為N型的情況下,摻雜介電層114中的摻雜例如是磷(P)。摻雜介電層112、摻雜介電層114、摻雜多晶層106、摻雜介電層110與摻雜多晶層108可為相同摻雜型,如同為P型或同為N型。摻雜介電層112的摻雜濃度、摻雜介電層114的摻雜濃度、摻雜多晶層106的摻雜濃度、摻雜介電層110的摻雜濃度與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濃度可呈依序遞增的梯度關係。摻雜介電層114的厚度例如是1 nm至10 nm。摻雜介電層114的材料例如是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摻雜介電層114的形成方法例如是化學氣相沉積法,如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此外,摻雜介電層114可採用臨場摻雜(in-situ doping)的方式進行沉積。
鈍化層116位在電極104與摻雜多晶層108之間。電極104穿過鈍化層116而電性連接至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鈍化層116的材料例如是氮化矽、氧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鋁或其組合。鈍化層116的形成方法例如是化學氣相沉積法,如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
此外,在鈍化層116中可具有至少一開口118。在本實施例中,開口118更可穿過摻雜多晶層108與摻雜介電層110而延伸至摻雜多晶層106的表面,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開口118亦可僅延伸至摻雜多晶層108的遠離摻雜介電層110的一側的表面。電極104填入開口118中,因此可藉由開口118的深度來決定電極104的深度位置。此外,藉由將電極104填入開口118可形成點狀電極的結構,因此可減少表面損傷比例,進而可提升元件效率表現。開口118的形成方法例如是進行雷射開孔製程或微影蝕刻製程。
另外,鈍化層116的開口率例如是低於3%。在本實施例中,鈍化層116的開口率的定義為:在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的上視面積範圍內,開口118的上視面積佔鈍化層116的上視面積的比率。在一些實施例中,鈍化層116的開口率可為1%至2%。開口118的孔徑例如是1 μm至15 μm。在本實施例中,開口118的數量可為多個,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開口118的數量為多個的情況下,開口118的間距例如是50 μm至100 μm。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口118的間距例如是70 μm至80 μm。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口118的間距例如是50 μm、70 μm、80 μm、100 μm或其組合。此外,藉由上述開口118的間距設計方式可提升元件的絕對效率。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電極結構100具有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中的摻雜多晶層106與摻雜多晶層108為相同摻雜型,且摻雜多晶層108的摻雜濃度大於摻雜多晶層106的摻雜濃度,因此電極結構100可優化場效應、提升隱開路電壓與降低片電阻。藉此,在將電極結構100應用於太陽電池結構中的情況下,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可進一步地提升太陽電池效率。
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太陽電池結構的剖面圖。
請參照圖2,太陽電池結構10,包括基板120、電極結構100a與電極結構122。基板120具有第一側S1與第二側S2。基板120在第二側S2包括第一區R1與第二區R2。基板100可為半導體基板,如矽基板。此外,基板100可具有第一摻雜型。以下,所記載的第一摻雜型與第二摻雜型可分別為N型與P型中的一者與另一者。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型是以N型為例,且第二摻雜型是以P型為例,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型可為P型,且第二摻雜型可為N型。此外,為了增加入光量,在基板120的第一側S1可選擇性地進行粗糙化(textured)處理,以進一步提高光電轉換效率,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電極結構100a位在第一區R1中。電極結構100a包括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a與電極104a。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a包括摻雜多晶層106a、摻雜多晶層108a與摻雜介電層110a。摻雜多晶層106a位在第二側S2的基板120上。摻雜多晶層108a位在摻雜多晶層106a上。摻雜多晶層106a與摻雜多晶層108a為相同摻雜型。摻雜多晶層108a的摻雜濃度大於摻雜多晶層106a的摻雜濃度。摻雜介電層110a位在摻雜多晶層106a與摻雜多晶層108a之間。電極104a位在摻雜多晶層108a的遠離摻雜介電層110a的一側。電極104a電性連接至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a。
此外,電極結構100a更可選擇性地包括摻雜介電層112a、摻雜介電層114a與鈍化層116a中的至少一者。摻雜介電層112a位在基板120與摻雜多晶層106a之間。摻雜介電層114a位在摻雜介電層112a與摻雜多晶層106a之間。鈍化層116a位在電極104a與摻雜多晶層108a之間。電極104a穿過鈍化層116a而電性連接至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a。電極104a填入鈍化層116a的開口118a,而形成點狀電極的結構。
另外,電極結構100a可為射極電極結構與背表面場電極結構中的一者。在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100a是以射極電極結構為例,且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a可用以作為多層摻雜薄膜射極,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電極結構100a與基板120可為不同摻雜型。舉例來說,電極結構100a可為第二摻雜型(如,P型)。電極結構100a的摻雜型(如,P型)是由摻雜多晶層106a、摻雜多晶層108a與摻雜介電層110a的摻雜型(如,P型)來決定。另外,在圖2的電極結構100a與圖1的電極結構100中,相似的構件以相似的符號表示,且圖2的電極結構100a中的各構件的詳細內容可參照圖1的電極結構100的說明,於此不再說明。
電極結構122位在第二區R2中。電極結構122可包括摻雜區124與電極126。摻雜區124位在第二側S2的基板120中。摻雜區124的摻雜濃度例如是大於基板120的摻雜濃度。電極126電性連接至摻雜區124。此外,電極結構122更可包括鈍化層116a。電極126穿過鈍化層116a而電性連接至摻雜區124。
此外,電極結構122可為射極電極結構與背表面場電極結構中的另一者。在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122是以背表面場電極結構為例,且摻雜區124可用以作為背表面場(back side field,BSF),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電極結構100a與電極結構122為不同摻雜型。電極結構122與基板120可為相同摻雜型。舉例來說,電極結構122可為第一摻雜型(如,N型)。電極結構122的摻雜型(如,N型)可由摻雜區124的摻雜型(如,N型)來決定。
太陽電池結構10更可選擇性地包括抗反射層128。抗反射層128位在第一側S1的基板120上。抗反射層128可為單層或多層結構。抗反射層128的材料例如是氮化矽、氧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鋅、氧化鈦、銦錫氧化物(ITO)、氧化銦、氧化鉍(bismuth oxide)、氧化錫(stannic oxide)、氧化鋯(zirconium oxide)、氧化鉿(hafnium oxide)、氧化銻(antimony oxide)、氧化釓(gadolinium oxide)或其組合。
摻雜區130位在第一側S1的基板120中。摻雜區130可用以作為前表面場(front side field,FSF)。摻雜區130與基板120可為相同摻雜型。舉例來說,摻雜區130可為第一摻雜型(如,N型)。摻雜區130的摻雜濃度例如是大於基板120的摻雜濃度。此外,摻雜區130的摻雜濃度例如是小於摻雜區124的摻雜濃度。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在太陽電池結構10中,由於電極結構100a可優化場效應、提升隱開路電壓與降低片電阻,因此可有效地提升太陽電池效率。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太陽電池結構的剖面圖。
請參照圖2與圖3,圖3的太陽電池結構20與圖2的太陽電池結構10的差異如下。圖3的太陽電池結構20是將圖2的太陽電池結構10中的電極結構122置換成電極結構100b。電極結構100b位在第二區R2中。電極結構100b可包括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b與電極104b。摻雜多晶層106b位在第二側S2的基板120上。摻雜多晶層108b位在摻雜多晶層106b上。摻雜多晶層106b與摻雜多晶層108b為相同摻雜型。摻雜多晶層108b的摻雜濃度大於摻雜多晶層106b的摻雜濃度。摻雜介電層110b位在摻雜多晶層106b與摻雜多晶層108b之間。電極104b位在摻雜多晶層108b的遠離摻雜介電層110b的一側。電極104b電性連接至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b。
此外,電極結構100b更可選擇性地包括摻雜介電層112b、摻雜介電層114b與鈍化層116a中的至少一者。摻雜介電層112b位在基板120與摻雜多晶層106b之間。摻雜介電層114b位在摻雜介電層112b與摻雜多晶層106b之間。鈍化層116a位在電極104b與摻雜多晶層108b之間。電極104b穿過鈍化層116a而電性連接至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b。電極104b填入鈍化層116a的開口118a,而形成點狀電極的結構。
另外,電極結構100b可為射極電極結構與背表面場電極結構中的一者。在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100b是以背表面場電極結構為例,且多層摻雜多晶結構102b可用以作為多層摻雜薄膜背表面場,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電極結構100a與電極結構100b為不同摻雜型。電極結構100a與基板120可為不同摻雜型。電極結構100b與基板120可為相同摻雜型。電極結構100b的摻雜型(如,N型)是由摻雜多晶層106b、摻雜多晶層108b與摻雜介電層110b的摻雜型(如,N型)來決定。再者,在圖3的電極結構100b與圖1的電極結構100中,相似的構件以相似的符號表示,且圖3的電極結構100b中的各構件的詳細內容可參照圖1的電極結構100的說明,於此不再說明。另外,在圖3的太陽電池結構20與圖2的太陽電池結構10中,相同的構件以相同的符號表示,並省略其說明。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在太陽電池結構20中,由於電極結構100a與電極結構100b皆可優化場效應、提升隱開路電壓與降低片電阻,因此可有效地提升太陽電池效率。
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太陽電池結構的剖面圖。
請參照圖3與圖4,圖4的太陽電池結構30與圖3的太陽電池結構20的差異如下。圖4的太陽電池結構30是將圖3的太陽電池結構20中的電極結構100a置換成電極結構132。電極結構132位在第一區R1中。電極結構132可包括摻雜區134與電極136。摻雜區134位在第二側S2的基板120中。電極136電性連接至摻雜區134。此外,電極結構122更可包括鈍化層116a。電極136穿過鈍化層116a而電性連接至摻雜區134。
此外,電極結構132可為射極電極結構與背表面場電極結構中的一者。在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132是以射極電極結構為例,且摻雜區134可用以作為射極,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電極結構132與電極結構100b為不同摻雜型。電極結構100b與基板120可為相同摻雜型。電極結構132與基板120可為不同摻雜型。電極結構132的摻雜型(如,P型)是摻雜區134的摻雜型(如,P型)來決定。另外,在圖4的太陽電池結構30與圖3的太陽電池結構20中,相同的構件以相同的符號表示,並省略其說明。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在太陽電池結構30中,由於電極結構100b可優化場效應、提升隱開路電壓與降低片電阻,因此可有效地提升太陽電池效率。
綜上所述,由於上述實施例的電極結構具有多層摻雜多晶結構,因此電極結構可優化場效應、提升隱開路電壓與降低片電阻。此外,由於上述實施例的太陽電池結構具有上述電極結構,因此可有效地提升太陽電池效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20、30:太陽電池結構
100、100a、100b、122、132:電極結構
102、102a、102b:多層摻雜多晶結構
104、104a、104b、126、136:電極
106、106a、106b、108、108a、108b:摻雜多晶層
110、110a、110b、112、112a、112b、114、114a、114b:摻雜介電層
116、116a:鈍化層
118、118a:開口
120:基板
124、130、134:摻雜區
128:抗反射層
R1:第一區
R2:第二區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電極結構的剖面圖。 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太陽電池結構的剖面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太陽電池結構的剖面圖。 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太陽電池結構的剖面圖。
10:太陽電池結構
100a、122:電極結構
102a:多層摻雜多晶結構
104a、126:電極
106a、108a:摻雜多晶層
110a、112a、114a:摻雜介電層
116a:鈍化層
118a:開口
120:基板
124、130:摻雜區
128:抗反射層
R1:第一區
R2:第二區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Claims (23)

  1. 一種電極結構,包括:多層摻雜多晶結構,包括:第一摻雜多晶層;第二摻雜多晶層,位在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上,其中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且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大於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以及第一摻雜介電層,位在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且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呈依序遞增的梯度關係;以及電極,位在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遠離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且電性連接至所述多層摻雜多晶結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材料分別包括多晶矽、碳化矽、氮化鋁鎵或其組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為5×1018原子/cm3至5×1020原子/cm3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為1×1019原子/cm3至1×1021原子/cm3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極結構,更包括:第二摻雜介電層,位在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的遠離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二摻雜介電層、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且所述第二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呈依序遞增的梯度關係。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極結構,更包括:第三摻雜介電層,位在所述第二摻雜介電層與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二摻雜介電層、所述第三摻雜介電層、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且所述第二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所述第三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的摻雜濃度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呈依序遞增的梯度關係。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所述第二摻雜介電層與所述第三摻雜介電層的材料分別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的厚度為5nm至20nm,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厚度為5nm至15nm,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的厚度為70nm至200nm,所述第二摻雜介電層的厚度為1nm至2nm,且所述第三摻雜介電層的厚度為1nm至10nm。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極結構,更包括:鈍化層,位在所述電極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之間,其中所述電極穿過所述鈍化層而電性連接至所述多層摻雜多晶結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在所述鈍化層中具有至少一開口,且所述電極填入所述至少一開口中。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鈍化層的開口率低於3%。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至少一開口的孔徑為1μm至15μm。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至少一開口的數量為多個,且所述多個開口的間距為50μm至100μm。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極結構,其中所述電極與所述多層摻雜多晶結構的連接位置的範圍是從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遠離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的表面至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的鄰近於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的表面。
  17. 一種太陽電池結構,包括: 基板,具有第一側與第二側,其中所述基板在所述第二側包括第一區與第二區;第一電極結構,位在所述第一區中,且包括:第一多層摻雜多晶結構,包括:第一摻雜多晶層,位在所述第二側的所述基板上;第二摻雜多晶層,位在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上,其中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且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大於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以及第一摻雜介電層,位在所述第一摻雜多晶層與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之間;以及第一電極,位在所述第二摻雜多晶層的遠離所述第一摻雜介電層的一側,且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一多層摻雜多晶結構;以及第二電極結構,位在所述第二區中,其中所述第一電極結構與所述第二電極結構為不同摻雜型。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太陽電池結構,其中所述第一電極結構與所述基板為不同摻雜型,且所述第二電極結構與所述基板為相同摻雜型。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太陽電池結構,其中所述第一電極結構與所述基板為相同摻雜型,且所述第二電極結構與所述基板為不同摻雜型。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太陽電池結構,其中所述第二電極結構包括:摻雜區,位在所述第二側的所述基板中;以及第二電極,電性連接至所述摻雜區。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太陽電池結構,其中所述第二電極結構包括:第二多層摻雜多晶結構,包括:第三摻雜多晶層,位在所述第二側的所述基板上;第四摻雜多晶層,位在所述第三摻雜多晶層上,其中所述第三摻雜多晶層與所述第四摻雜多晶層為相同摻雜型,且所述第四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大於所述第三摻雜多晶層的摻雜濃度;以及第四摻雜介電層,位在所述第三摻雜多晶層與所述第四摻雜多晶層之間;以及第二電極,位在所述第四摻雜多晶層的遠離所述第四摻雜介電層的一側,且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二多層摻雜多晶結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太陽電池結構,更包括:抗反射層,位在所述第一側的所述基板上。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太陽電池結構,更包括:摻雜區,位在所述第一側的所述基板中,其中所述摻雜區與所述基板為相同摻雜型。
TW108144911A 2019-12-09 2019-12-09 電極結構與太陽電池結構 TWI7188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4911A TWI718803B (zh) 2019-12-09 2019-12-09 電極結構與太陽電池結構
CN202010072891.7A CN112951928B (zh) 2019-12-09 2020-01-21 电极结构与太阳电池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4911A TWI718803B (zh) 2019-12-09 2019-12-09 電極結構與太陽電池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8803B true TWI718803B (zh) 2021-02-11
TW202123480A TW202123480A (zh) 2021-06-16

Family

ID=75745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4911A TWI718803B (zh) 2019-12-09 2019-12-09 電極結構與太陽電池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51928B (zh)
TW (1) TWI71880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40351A (zh) * 2012-03-23 2013-10-01 Sunpower Corp 具有寬能帶間隙半導體材料之射極區的太陽能電池
CN109285896A (zh) * 2018-07-31 2019-01-29 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00870B2 (ja) * 1996-01-30 1999-06-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Mos型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580698B2 (en) * 2010-04-14 2013-11-1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gate dielectric layer
CN103137449B (zh) * 2011-12-01 2016-04-20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栅极的制作方法、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40351A (zh) * 2012-03-23 2013-10-01 Sunpower Corp 具有寬能帶間隙半導體材料之射極區的太陽能電池
CN109285896A (zh) * 2018-07-31 2019-01-29 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480A (zh) 2021-06-16
CN112951928B (zh) 2024-05-14
CN112951928A (zh) 2021-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73770B2 (en)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142861B1 (ko)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658884B2 (en) Solar cell including backside reflection layer composed of high-K dielectrics
US20110056550A1 (en)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8181965A (ja) 積層型光電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24582B (zh) 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
TW201618314A (zh) 具結晶矽的太陽能電池之光接收表面之鈍化
US9917215B2 (en) Double layer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for reduced schottky barrier in photovoltaic devices
TWI718803B (zh) 電極結構與太陽電池結構
JP2014183073A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4072209A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295059B2 (ja) 光電変換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1643132B1 (ko) 탄소 기판을 이용한 태양 전지 제조 방법
JP2012212769A (ja) 太陽電池素子
TWI433336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I409968B (zh) 包含形成有三明治結構之抗反射層的太陽能電池以及其製造方法
JP2012089629A (ja) 光電変換装置、及び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080090074A (ko) 태양전지의 후면반사막 형성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후면전극부 형성방법 및 태양전지의 제조방법
TW201806168A (zh) n型雙面太陽能電池
KR101738785B1 (ko) 실리콘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80158968A1 (en)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691616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in film solar cell
TW202017199A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作方法
KR20080097660A (ko) 태양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TW201611316A (zh) 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太陽能電池之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