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2725B - 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2725B
TWI712725B TW108103451A TW108103451A TWI712725B TW I712725 B TWI712725 B TW I712725B TW 108103451 A TW108103451 A TW 108103451A TW 108103451 A TW108103451 A TW 108103451A TW I712725 B TWI712725 B TW I7127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acceleration sensor
vibration
displacement
relative displac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3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7046A (zh
Inventor
加藤秀章
永井敏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7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7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2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272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以簡單的構成來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之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
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以及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且於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抑或,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係分別透過下部板及上部板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於下部板及/或上部板。

Description

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
過去,會藉由將防震裝置介設在建物的地基等下部構造與建物本體等上部構造之間,來減少從該下部構造傳達至該上部構造之運動能量的量。具有上述般構造之建物一般來說被稱作防震建物,可減輕該防震建物中因地震等而造成上部構造的搖晃(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172955號公報
近年來,在較短時間內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之需要有所提高。然而一般來說,用以確認上述般的安全性之系統有大型且價昂之傾向。又,已知有一種具有高耐震性能之防震裝置,但尚無可偵測地震後防震裝置的損傷般之系統。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能夠以簡單的構成來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之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
一樣態中,本發明之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以及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之防震裝置;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係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謂的「下側凸緣」係包含有鄰接該層積體而設置於防震裝置的層積體下端側之下部凸緣(圖1B中以符號2A2表示),以及依需要而被固定在該下部凸緣,且介設在該下部凸緣與防震建物的地基等下部構造間之下部 板(圖1B中以符號2A3來表示)。因此,本說明書中,加速度感測器可設置於下部凸緣或下部板,或是下部凸緣與下部板兩者。
同樣地,此處所謂的「上側凸緣」係包含有鄰接該層積體而設置於防震裝置的層積體上端側之上部凸緣(圖1B中以符號2B2來表示)),以及依需要而被固定在該上部凸緣,且介設在該上部凸緣與防震建物的建物本體等上部構造間之上部板(圖1B中以符號2B3來表示)。因此,本說明書中,加速度感測器可設置於上部凸緣或上部板,或是上部凸緣與上部板兩者。
此外,本說明書中,「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係意指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間所介設的層積體並未發生任何變形之狀態下,以該下側凸緣與該上側凸緣的位置關係為基點之該下側凸緣與該上側凸緣的相對位移。
其他樣態中,本發明之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以及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之防震裝置;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係分別具有下部板及上部板,而透過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該下部板及/或該上部板係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
其他樣態中,本發明之防震偵測系統係用以偵測設置有防震裝置的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系統;具有: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
其他樣態中,本發明之防震偵測系統係用以偵測設置有防震裝置的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系統;具有: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加速度感測器,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係分別具有下部板及上部板,而透過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於該下部板及/或該上部板。
一樣態中,本發明之防震偵測方法係偵測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加速度測量步驟,係使用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 的至少其中一者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之防震裝置,來測量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中的加速度;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步驟,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
其他樣態中,本發明之防震偵測方法係偵測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加速度測量步驟,係使用防震裝置來測量下部板及/或上部板中的加速度,該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加速度感測器,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係分別具有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而透過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步驟,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於該下部板及/或該上部板。
依據本發明,便可提供能夠以簡單的構成來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之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
1‧‧‧防震裝置
2A4‧‧‧下側凸緣
2B4‧‧‧上側凸緣
3‧‧‧層積體
4、4A、4B‧‧‧加速度感測器
5‧‧‧位移計
圖1A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型態相關之防震裝置之立體圖。
圖1B為本發明一實施型態相關之防震裝置之前視圖。
圖2係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型態相關之防震偵測系統之概略圖。
圖3係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型態相關之防震偵測方法之流程圖。
圖4係說明本發明其他實施型態相關之防震偵測方法之流程圖。
圖5係顯示層積體及加速度感測器的高度及位置範例之圖式。
以下,參閱圖式來例示說明本發明相關之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之實施型態。各圖式中,針對共通的組件、部位係賦予相同的符號。
<防震裝置>
圖1A係顯示作為本發明一實施型態之防震裝置1之立體圖。圖1B為本發明一實施型態相關之防震裝置之前視圖。此防震裝置1係設置於建物的地基等下部構造(圖1B中以符號2A1表示)與建物本體等上部構造(圖1B中以符號2B1表示)之間,為一種可使該上部構造相對該下部構造而相對地水平移動來加以支 撐之裝置。此防震裝置1係具備有層積體3,以及該層積體3的下端側(紙面下側)及上端側(紙面上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的至少其中一者。此範例中,防震裝置1係具備被固定在下部構造之下側凸緣2A4、被固定在上部構造之上側凸緣2B4、以及介設在下側凸緣2A4與上側凸緣2B4間之層積體3。
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為例如平面呈圓形的鋼板,係對向配置於防震裝置1的上下。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係分別形成為直徑會較層積體3的剖面直徑要來得大,該等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的外周部係橫跨整周而朝向層積體3的剖面徑向外側突出。
又,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為透過例如繫留螺栓等來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之板體,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的外周部係於該凸緣2A4、2B4的圓周方向上相距間隔而形成有複數螺栓孔20A、20B。此外,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亦可分別具有下部板2A3及上部板2B3(基底板),而透過該下部板2A3及上部板2B3被固定於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
層積體3在圖中雖未顯示,為一種藉由將複數硬質層與軟質層交互地層積在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間所形成之層積構造的柱狀體,係形成為可於水平方向上切變變形之略圓柱形狀。此層積體3的外周部係橫跨整周而形成有披覆硬質層及軟質層的外周之披覆橡膠。
此外,本實施型態中的硬質層雖為鋼板,但亦可為鋼鈑以外,例如硬質樹脂所構成的板材。又,上述軟質層雖為橡膠,但亦可為橡膠以外,例如由軟質樹脂所形成。
又,此防震裝置1係於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的至少其中一者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4。此實施型態中,下側凸緣2A4的內側面(與上側凸緣2B4之對向面)21A係設置有1個加速度感測器4A,上側凸緣2B4的內側面(與下側凸緣2A4之對向面)21B係設置有1個加速度感測器4B。亦即,此實施型態中,加速度感測器4A、4B係分別設置於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
加速度感測器4A、4B當因地震等而有震動被輸入至防震裝置1時,會測量設置有該加速度感測器4A、4B之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分別的加速度。
一般來說,縱使是建築在相同場所的建物,建物因地震等而搖晃的大小仍會依地基的種類或建物的構造等而異。本實施型態相關之防震裝置1中,由於 防震裝置1係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4,故不僅是地盤中的加速度,且亦可測量建物中的加速度來確認該建物中的震度。
如此般地,此防震裝置1是藉由於下側凸緣2A4或上側凸緣2B4的至少其中一者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4之簡單的構成,便可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
此外,此防震裝置1雖係於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兩者皆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4A、4B,但只要在下側凸緣2A4或上側凸緣2B4的任一者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4,便可構成更簡單的防震裝置。
另外,當此防震裝置1是如下所述,亦即,當防震裝置1同時具備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兩者,且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分別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4A、4B的情況,藉由比較下側凸緣2A4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4A的測量值與上側凸緣2B4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4B的測量值,便可評估防震裝置1所致之震動能量的吸收量。若能得知防震裝置1所致之震動能量的吸收量,便亦可評估該防震裝置1的性能。
此外,此防震裝置1中,雖係於下側凸緣2A4設置有1個加速度感測器4A,但亦可於下側凸緣2A4設置有2個以上加速度感測器4A。此情況下,藉由求得各加速度感測器4A中之測量值的平均值,便可更正確地推估固定有下側凸緣2A4之下部構造的震度。
同樣地,此防震裝置1中,雖係於上側凸緣2B4設置有1個加速度感測器4B,但亦可於上側凸緣2B4設置有2個以上加速度感測器4B。此情況下,藉由求得各加速度感測器4B中之測量值的平均值,便可更正確地推估固定有上側凸緣2B4之上部構造的震度。
又,當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兩者皆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4A、4B的情況,較佳宜使下側凸緣2A4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4A與上側凸緣2B4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4B呈對向設置。此情況下,便可更正確地確認防震裝置1所致之震動能量的吸收量。
再者,此防震裝置1係於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的至少其中一者設置有位移計5,該位移計5會測量該下側凸緣2A4及該上側凸緣2B4間之高度方向(圖1A中以箭頭Z所示之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圖1A中以箭頭X 、Y所示方向)的相對位移。依據此位移計5,便可確認因地震等而造成建物的搖晃停緩後之防震裝置1的殘留位移量。
此外,位移計較佳是以水平位移計與鉛直位移計來分開測量。水平位移計只要是1個位置處具有該水平位移計即可。鉛直位移計則是複數位置處具有該鉛直位移計,較佳為3個位置處以上。此情況下,便亦可評估防震裝置1的旋轉或傾斜。
另外,若由更正確地掌握殘留位移量之觀點來說,較佳宜於防震裝置設置有3個以上位移計。設置有3個位移計的情況,係將該3個位移計設置在防震裝置的水平方向上該3個位移計間之分離距離的總和會成為最大之位置處,藉由比較該3個位移計的測量值,便可更正確地確認防震裝置1的殘留位移量。
此外,此防震裝置1中,加速度感測器4及位移計5雖係設置於下部凸緣2A4及上部凸緣2B4,但本發明之防震裝置中,若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依需要而包含有下部板2A3及上部板2B3的情況,則亦可將加速度感測器及/或位移計設置於該下部板2A3及/或上部板2B3。亦即,可將加速度感測器設置於下部凸緣2A4及/或上部凸緣2B4,而將位移計設置於下部板2A3及/或上部板2B3,或是將加速度感測器設置於下部板2A3及/或上部板2B3,而將位移計設置於下部凸緣2A4及/或上部凸緣2B4。
本發明之防震裝置較佳宜構成為位移計係具備攝影部,藉由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藉以測量層積體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藉此,便可更簡易地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可將刻度配置於例如位移計的附近(例如高度方向的正下方)。攝影部可使用既有的任意照相機等,且被配置於可拍攝刻度之位置處。
上述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可為例如攝影當中的最大位移或最小位移(搖晃停緩後的殘留位移),或是其間的位移。
求得最小位移的情況,位移計可依據以特定時間間隔所拍攝之影像,而使用層積體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位移量變化會成為特定閾值以下的時間點之位移量,來作為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測量結果。上述「特定時間間隔」可任意設定,例如每隔5分鐘、每隔10分鐘、每隔20分鐘等。然後,亦可使用成為特定閾值以下之時間點的位移量來作為測量結果(例如每天出現一次測量結果的情況,則作為該日的測量結果)。此外,上述「特定閾值」亦可任意設定,例如亦可為0(測量極限值)。
圖5係顯示層積體及加速度感測器的高度及位置範例之圖式。
使地震時所產生之層積體的水平方向的最大位移為δ,使層積體與加速度感測器的最短距離為x,使層積體的高度為h,使加速度感測器的高度為hs時,係以tanθ1=δ/h,tanθ2=hs/x來表示。
此時,本發明之防震裝置中,較佳宜滿足θ12≦90°的關係式,亦即arctan(δ/h)+arctan(hs/x)≦90°的關係式。
其係因為藉由滿足上述關係式,便可更確實地使變形後之層積體的側面部不會接觸到加速度感測器。
本發明其他樣態之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以及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係分別具有下部板及上部板,而透過該下部板及上部板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下部板及/或上部板係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藉由此樣態之防震裝置,便亦能夠以簡單的構成來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
<防震偵測系統>
接著,圖2係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型態相關之防震偵測系統100(以下亦簡稱作「系統100」)之概略圖。此防震偵測系統100係具有上述防震裝置1,該防震裝置1係設置於防震建物(以下亦簡稱作「建物」)10的防震坑10P。亦即,防震裝置1在此範例中係設置於建物10的地基(即下部構造11)上來支撐建物本體(即上部構造10B)。此外,此實施型態中雖配置有複數防震裝置1,但圖2中僅圖示出當中的2個來加以說明。
更具體地說明,此系統100係具有上述防震裝置1、該防震裝置1之下側凸緣2A4或上側凸緣2B4的至少其中一者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4、以及將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防震裝置1之防震坑10P的外部之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101。
此範例中,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101雖係獨立於防震裝置1而被設置在防震坑10P內,但本發明之系統中,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101亦可被內裝在加速度感測器4。又,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101亦可設置於防震坑10P的外部。
另外,此系統100可具有會接收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101所傳送之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並解析該測量值之解析機構102。此系統100中,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會藉由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101來被傳送至解析機構102。
此外,此系統100之防震裝置1係同時具備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兩者,且於該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分別具有加速度感測器4A、4B。於是,此系統100中,分別從加速度感測器4A、4B傳送而來的測量值便會藉由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101再被傳送至解析機構102。
再者,此系統100可具有會由分別從加速度感測器4A、4B傳送而來的測量值來將上部構造10B(例如建物10的最下層)及/或下部構造11(甚至地盤)的震度加以定量化之建物震度定量化機構102A。
此系統100中,建物震度定量化機構102A係被包含於解析機構102,使用該建物震度定量化機構102A而由傳送而來之加速度感測器4A、4B分別的測量值來將上部構造10B(例如建物10的最下層)的震度與下部構造11(甚至地盤)的震度加以定量化。
又,此系統100中,係使用解析機構102來比較傳送而來之加速度感測器4A、4B分別的測量值,藉以計算出防震裝置1所致之震動能量的吸收量。藉此,便可評估防震裝置1所致之震動能量的吸收量。
又,此系統100可具有會由分別從加速度感測器4A、4B傳送而來的測量值來取得防震裝置1之層積體(防震橡膠)3的位移歷程之層積體位移歷程取得機構102B。
此系統100中,層積體位移歷程取得機構102B係被包含於解析機構102,藉由使用該層積體位移歷程取得機構102B來驗證層積體3的位移歷程,便可確認防震裝置1的損傷度。
又,此系統100可另具有會依據傳送而來之加速度感測器4A、4B分別的測量值來判定建物10的安全性之判定機構103。
此系統100中,藉由使用判定機構103來將例如傳送而來之加速度感測器4A、4B分別的測量值與設置有該系統100之每個建物所預先設定的閾值相比較,便可判定建物10基於加速度的安全性。
又,此系統100中,藉由使用判定機構103來將上部構造10B的震度、下部構造11的震度、以及層積體3的位移歷程之至少1者與設置有該系統100之每個建物所預先設定的閾值相比較,便可判定建物10基於建物10的震度及/或層積體3的位移歷程之安全性。
另外,此系統100可具有用以將藉由判定機構103所判定之建物10的安全性通知該建物10內的滯留者104之第1連絡機構105。
第1連絡機構105可為例如顯示器,可藉由使用滯留者104易於理解的指標來將判定機構103所為之判定結果(安全性判定結果)顯示於該顯示器,以將地震等發生後建物10的安全性通知該建物10內的滯留者104。
又,第1連絡機構105可為例如揚聲器,可藉由使用滯留者104易於理解的指標來通知判定機構103所為之判定結果,以將地震等發生後建物10的安全性通知該建物10內的滯留者104。惟本發明中之第1連絡機構並未侷限於該等型態。
另外,此系統100係具有第2連絡機構107,用以將傳送而來之加速度感測器4A、4B的測量值,及/或藉由解析機構102而由該測量值所計算出之上部構造10B的震度、下部構造11的震度,以及層積體3的位移歷程之至少1者通知建物10的外部106。
第2連絡機構107可為例如顯示器,可藉由將解析機構102的計算結果顯示在該顯示器,來將該計算結果通知建物10的外部106。此處所謂「建物10的外部106」為例如建物10的管理公司等,建物10的管理公司等藉由確認接收到的數值,不須親至建物10即可判斷該建物10的安全性及是否需緊急點檢。
此外,此系統100中,解析機構102及判定機構103雖係配置於建物10的外部(例如地面上等),但本發明之系統中,亦可將該解析機構及判定機構配置在建物10或建物10的外部106。
又,此系統100中,防震裝置1之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的至少其中一者另具有位移計5,會測量該下側凸緣2A4及該上側凸緣2B4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以及相對位移量資料傳送機構(此實施型態中,係與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為共通)101,會將位移計5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防震裝置1之防震坑10P的外部。
此系統100中,位移計5所為之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測量值亦會藉由相對位移量資料傳送機構101而被傳送至解析機構102。
此系統100中,係使用解析機構102而由傳送而來之相對位移的測量值來計算出防震裝置1的殘留位移量。藉此,便可簡易地計算出建物的偏移或傾斜。
又,此系統100中,可藉由使用判定機構103來將所計算出之殘留位移量與設置有該系統100之每個建物所預先設定的閾值相比較,以判定建物10基於殘留位移量之安全性。
此外,此系統100亦可為判定機構103會依據基於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之防震裝置1的位移歷程與基於位移計5的測量值之防震裝置1的相對位移量來判定防震建物的安全性。依據此構成,則縱使基於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之位移歷程為預設範圍內,但基於位移計5的測量值之位移歷程卻顯示了異常般之情況等,則仍可正確地判定防震建物的安全性。
又,此系統100中,可使用上述第1連絡機構105來將藉由判定機構103所判定之建物10基於防震裝置1的殘留位移量之安全性通知建物10內的滯留者104。
另外,此系統100可使用上述第2連絡機構105來將藉由解析機構102所計算出之防震裝置1的殘留位移量及/或該殘留位移量與上述閾值之比較結果通知建物10的外部106。
此外,由更正確地確認地震等發生後建物10的安全性之觀點來說,本實施型態之系統100較佳宜於防震坑10P具有複數個防震裝置,該防震裝置係具備有下側凸緣、上側凸緣、以及該下側凸緣與該上側凸緣間所介設之層積體,且於各該防震裝置設置有上述加速度感測器。
由於亦有可能因加速度感測器相對於建物10的設置位置等而導致測量值出現差異的情況,故藉由收集更多的測量值,便可更正確地計算出建物10之上部構造10B的震度、下部構造11的震度、層積體(防震橡膠)3的位移歷程,以及防震裝置1的殘留位移量。
又,由更正確地確認地震等發生後建物10的安全性之觀點來說,較佳宜於建物10之設置有防震裝置1之防震坑10P以外的場所另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4。此情況下,便可確認上部構造10B中的直接震度。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之系統中,藉由具備有具備下側凸緣、上側凸緣、該下側凸緣與該上側凸緣間所介設的層積體、以及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之至少其中一者所設置的加速度感測器之防震裝置,以及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 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的防震坑外部之速度資料傳送機構之簡單構成,便可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防震建物安全性。
另外,一般來說,加速度感測器會需要定期的點檢,但本發明之系統中,由於加速度感測器係被設置於防震裝置,故可連同防震裝置的點檢來一併進行加速度感測器的點檢。又,加速度感測器的點檢作業只要進入防震坑即可實施,故對於居住者的負擔亦較少。
此外,本發明之系統中,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相對位移量資料傳送機構、第1連絡機構及第2連絡機構等不限於上述型態,可對應於系統被使用的場所來適當地變更。
本發明之防震偵測系統較佳宜構成為位移計係具備攝影部,藉由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藉以測量層積體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藉此,便可更簡易地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可將刻度配置於例如位移計附近(例如高度方向的正下方)。攝影部可使用既有的任意照相機等,且被配置於可拍攝刻度之位置處。
上述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可為例如攝影當中的最大位移或最小位移(搖晃停緩後的殘留位移),或是其間的位移。
求得最小位移的情況,位移計可依據以特定時間間隔所拍攝之影像,而使用層積體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位移量變化會成為特定閾值以下的時間點之位移量,來作為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測量結果。上述「特定時間間隔」可任意設定,例如每隔5分鐘、每隔10分鐘、每隔20分鐘等。然後,亦可使用成為特定閾值以下之時間點的位移量來作為測量結果(例如每天出現一次測量結果的情況,則作為該日的測量結果)。此外,上述「特定閾值」亦可任意設定,例如亦可為0(測量極限值)。
本發明之防震偵測系統較佳亦為滿足上述θ12≦90°的關係式,亦即,上述arctan(δ/h)+arctan(hs/x)≦90°的關係式。
其係因為藉由滿足上述關係式,便可更確實地使變形後之層積體的側面部不會接觸到加速度感測器。
本發明其他樣態之防震偵測系統係用以偵測設置有防震裝置的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系統;具有: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加速度感測器,下側凸緣 及上側凸緣係分別具有下部板及上部板,而透過下部板及上部板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係將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於下部板及/或上部板。藉由此樣態之防震偵測系統,便亦能夠以簡單的構成來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
<防震偵測方法>
接著,圖3係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型態相關之防震偵測方法(以下亦簡稱作「偵測方法」)之概略圖。此偵測方法中係使用上述防震裝置1及系統100。
亦即,本實施型態之偵測方法係包含:加速度測量步驟(S101),係使用具備層積體(防震橡膠)3、該層積體3的下端側(紙面下側)及上端側(紙面上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該下側凸緣2A4及該上側凸緣2B4的至少其中一者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4之防震裝置1,來測量下側凸緣2A4及/或上側凸緣2B4中的加速度;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步驟(S102),會將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防震裝置1之防震坑10P的外部。
又,此偵測方法中可包含加速度資料解析步驟(S103),係使用任意的解析機構102來解析加速度資料傳送步驟(S102)中所傳送的加速度資料。
例如,此偵測方法之加速度資料解析步驟(S103)可藉由將加速度感測器4A、4B分別設置於防震裝置1的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而包含有以下的具體步驟。
例如,此偵測方法之加速度資料解析步驟(S103)可包含建物震度定量化步驟(S103a),係使用建物震度定量化機構102A,而由分別從該加速度感測器4A、4B傳送而來的測量值來將建物10的震度加以定量化。建物震度定量化步驟(S103a)中可使用被包含於解析機構102之建物震度定量化機構102A,而由傳送而來之加速度感測器4A、4B分別的測量值,來將上部構造10B(例如建物10的最下層)的震度與下部構造11(甚至地盤)的震度加以定量化。
又,例如,此偵測方法之加速度資料解析步驟(S103)可包含層積體位移歷程取得步驟(103b),係使用層積體位移歷程取得機構102B,而由分別從該加速度感測器4A、4B傳送而來的測量值來取得防震裝置1之層積體(防震橡膠)3的位移歷程。層積體位移歷程取得步驟(103b)中可藉由驗證層積體3的位移歷程,來評估防震裝置1的損傷度。
又,例如,此偵測方法之加速度資料解析步驟(S103)可包含震動能量吸收量計算步驟(S103c),係藉由比較分別從各加速度感測器4A、4B傳送而來的測量值來計算出防震裝置1所致之震動能量的吸收量。藉此,便可評估防震裝置1所致之震動能量的吸收量。
另外,此偵測方法可另包含安全性判定步驟(S104),會依據傳送而來之測量值來判定防震建物1的安全性。
此偵測方法中,可使用任意的判定機構103,而藉由將例如傳送而來之加速度感測器4A、4B分別的測量值與設置有該系統100之每個建物所預先設定的閾值相比較,來判定建物10基於加速度之安全性。
又,此偵測方法中,可使用任意的判定機構103,而藉由將建物10之上部構造10B的震度、下部構造11的震度、以及層積體3之位移歷程的至少1者與每個建物所預先設定的閾值相比較,來判定建物10基於建物10的震度及/或層積體3的位移歷程之安全性。
另外,此偵測方法可另包含第1連絡步驟(S105),會將安全性判定步驟(S104)中所判定之建物10的安全性(判定結果)通知該建物10內的滯留者104。
又,此偵測方法可另包第2連絡步驟(S106),會將傳送而來之加速度感測器4A、4B的測量值,及/或藉由解析機構102而由該測量值所計算出之上部構造10B的震度(震度資訊)、下部構造11的震度(震度資訊)、以及層積體3的位移歷程之至少1者通知建物10的外部106。
此外,本發明之偵測方法中,上述建物震度定量化步驟(103a)、層積體位移歷程取得步驟(103b)以及震動能量吸收量計算步驟(103b)等的實施順序可為任意,又,可實施該等所有步驟,或是實施其中任1者。
同樣地,本發明之偵測方法中,第1連絡步驟(S105)及第2連絡步驟(S106)的實施順序可為任意,例如,亦可同時實施第1連絡步驟與第2連絡步驟。又,亦可僅實施任一連絡步驟。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之偵測方法中,藉由包含加速度測量步驟,係使用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之防震裝置,來測量下側凸緣及/或上側凸緣中的加速度;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 步驟,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便可以簡單的構成來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防震建物安全性。
又,圖4係說明本發明其他實施型態相關之偵測方法之流程圖。此偵測方法中亦同樣地使用上述防震裝置1及系統100。此偵測方法中,針對與圖3所示之偵測方法相同的步驟便省略說明。
此偵測方法包含相對位移量測量步驟(S201),係於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的至少其中一者設置有位移計5,來測量該下側凸緣2A4及該上側凸緣2B4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量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量;以及相對位移量資料傳送步驟(S202),會將位移計5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
又,此偵測方法中可包含相對位移量資料解析步驟(S203),係使用任意的解析機構102來解析相對位移量資料傳送步驟(S202)中所傳送之相對位移量資料。
例如,此偵測方法之相對位移量資料解析步驟(S203)可包含會進行以下解析之步驟。
例如,此偵測方法之相對位移量資料解析步驟(S203)可包含殘留位移量計算步驟(S203a),會由傳送而來之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量來計算出防震裝置1中的殘留位移量;以及殘留位移量比較步驟(S203b),會將殘留位移量與特定閾值相比較。
又,例如,此偵測方法之相對位移量資料解析步驟(S203)可另包含相對位移量比較步驟(S203c),會將傳送而來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量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量與特定閾值相比較。
又,此偵測方法可另包安全性判定步驟(S204),會依據傳送而來之測量值來判定防震建物1的安全性。
此偵測方法之安全性判定步驟(S204)中可使用任意的判定機構103,而藉由將例如傳送而來之位移計5的測量值與設置有該系統100之每個建物所預先設定的閾值相比較,來判定建物10基於防震裝置1之下側凸緣2A4及上側凸緣2B4的相對位移量之安全性。
另外,此偵測方法可另包含第1連絡步驟(S205),會將安全性判定步驟(S204)中所判定之建物10的安全性(判定結果)通知該建物10內的滯留者104。
又,此偵測方法可另包含第2連絡步驟(S206),會將傳送而來之下側凸緣2A4及該上側凸緣2B4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量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量之測量值通知建物10的外部106。
此外,本發明之偵測方法中,上述殘留位移量比較步驟(S203b)及相對位移量比較步驟(S203c)的實施順序可為任意,又,可實施該等步驟兩者,或是實施其中任1者。
同樣地,本發明之偵測方法中,第1連絡步驟(S205)及第2連絡步驟(S206)的實施順序可為任意,例如,亦可同時實施第1連絡步驟與第2連絡步驟。又,亦可僅實施任一連絡步驟。
如以上述,本發明之偵測方法中,藉由另包含有:相對位移量測量步驟,係於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設置有位移計,來測量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量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量;以及相對位移量資料傳送步驟,係將位移計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便可以更簡單的構成來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防震建物安全性。
另外,圖中雖未顯示,本發明再一其他實施型態相關之偵測方法中可另包含第1加速度比較步驟,係將加速度感測器4另設置於防震建物10之設置有防震裝置1之防震坑10P以外的場所,來將設置於防震坑10P之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與設置於防震坑10P以外的場所之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相比較。此情況下,上述安全性判定步驟(S104、S204)藉由參照該第1加速度比較步驟的比較結果,便可更正確地判定地震等發生後的防震建物安全性。
又,從更嚴格地判定地震等發生後的防震建物安全性之觀點來說,此偵測方法中,較佳為上述安全性判定步驟(S104、S204)會依據加速度感測器4之測量值中的最大測量值來判定建物10的安全性。
另外,由相同的觀點,此偵測方法中,較佳為上述安全性判定步驟(S104、S204)會依據位在最接近建物10重心的位置處之防震裝置1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來判定建物10的安全性。
又,從更正確地判定地震等發生後的防震建物安全性之觀點來說,此偵測方法較佳為另包含第2加速度比較步驟,係將最接近建物10重心之防震裝置1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與最遠離建物10重心之防震裝置1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相比較,上述安全性判定步驟(S104、S204)會參照此比 較結果。此情況下,便可提高判定的精確度,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的數量愈多愈佳。
此外,此偵測方法中,亦可依據基於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之防震裝置1的位移歷程與基於位移計5的測量值之防震裝置1的相對位移量來判定防震建物的安全性。藉由此構成,則縱使基於加速度感測器4的測量值之位移歷程為預設範圍內,但基於位移計5的測量值之位移歷程卻顯示異常的情況等,仍可正確地判定防震建物的安全性。
本發明之防震偵測方法較佳宜構成為位移計係具備攝影部,藉由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藉以測量層積體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藉此,便可更簡易地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可將刻度配置於例如位移計附近(例如高度方向的正下方)。攝影部可使用既有的任意照相機等,且被配置於可拍攝刻度之位置處。
上述情況下,位移計可依據以特定時間間隔所拍攝之影像,而使用層積體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位移量變化會成為特定閾值以下的時間點之位移量,來作為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測量結果。上述「特定時間間隔」可任意設定,例如每隔5分鐘、每隔10分鐘、每隔20分鐘等。然後,亦可使用成為特定閾值以下之時間點的位移量來作為測量結果(例如每天出現一次測量結果的情況,則作為該日的測量結果)。此外,上述「特定閾值」亦可任意設定,例如亦可為0(測量極限值)。
本發明之防震偵測方法較佳亦是滿足上述θ12≦90°的關係式,亦即上述arctan(δ/h)+arctan(hs/x)≦90°的關係式。
其係因為藉由滿足上述關係式,便可更確實地使變形後之層積體的側面部不會接觸到加速度感測器。
本發明其他樣態之防震偵測方法係偵測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加速度測量步驟,係使用防震裝置來測量下部板及/或上部板中的加速度,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加速度感測器,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係分別具有下部板及上部板,而透過該下部板及上部板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步驟,係將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防震裝置 之防震坑的外部;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於下部板及/或上部板。藉由此樣態之防震偵測方法,便亦能夠以簡單的構成來確認地震等發生後的建物安全性。
1‧‧‧防震裝置
2A2‧‧‧下部凸緣
2B2‧‧‧上部凸緣
3‧‧‧層積體
4、4A、4B‧‧‧加速度感測器
5‧‧‧位移計
20A、20B‧‧‧螺栓孔
21A、21B‧‧‧內側面

Claims (34)

  1. 一種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以及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之防震裝置;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係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同時具備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該加速度感測器係分別設置於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另設置有位移計,會測量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位移計係具備攝影部;係構成為會藉由該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藉以測量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下側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為會對向於該上側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該刻度係在該層積體的高度方向上而位在該位移計的正下方或正上方。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防震裝置,其中該位移計係依據以該特定時間間隔所拍攝之影像,而使用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位移量變化會成為特定閾值以下的時間點之位移量,來作為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測量結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防震裝置,其中使地震時所產生之該層積體的水平方向最大位移為δ,使該層積體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最短距離為x,使該層積體的高度為h,使該加速度感測器的高度為hs時,係滿足以下關係式:arctan(δ/h)+arctan(hs/x)≦90°。
  4. 一種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以及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之防震裝置;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係分別具有鄰接於該層積體之下部凸緣及上部凸緣,與被固定在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之下部板及上部板,而透過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該下部板及/或該上部板係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 同時具備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且同時具備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該加速度感測器係分別設置於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或是分別設置於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的至少其中一者或是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係另設置有位移計,會測量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間或是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位移計係具備攝影部;係構成為會藉由該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藉以測量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下部板或該下部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為會對向於該上部板或該上部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該刻度係在該層積體的高度方向上而位在該位移計的正下方或正上方。
  5. 一種防震偵測系統,係用以偵測設置有防震裝置的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系統;具有: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同時具備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該加速度感測器係分別設置於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另設置有位移計,會測量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位移計係具備攝影部;係構成為會藉由該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藉以測量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下側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為會對向於該上側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該刻度係在該層積體的高度方向上而位在該位移計的正下方或正上方;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防震偵測系統,其中該防震裝置係同時具備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且於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分別具有該加速度感測器,並具有建物震度定量化機構,會由各該加速度感測器傳送而來之測量值來將該防震建物的震度加以定量化。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防震偵測系統,其係於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分別具有該加速度感測器,並具有層積體位移歷程取得機構,會由各該加速度感測器傳送而來之測量值來取得該防震裝置之該層積體的位移歷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防震偵測系統,其另具有:位移計,係於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會測量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以及相對位移量資料傳送機構,係將該位移計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防震偵測系統,其係於該防震坑具有複數個具備層積體,以及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之防震裝置,並於各該防震裝置設置有該加速度感測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防震偵測系統,其中該加速度感測器另設置於該防震建物之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以外的場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防震偵測系統,其具有判定機構,係依據基於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之該防震裝置的該位移歷程與基於該位移計的測量值之該防震裝置的該相對位移量,來判定該防震建物的安全性。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防震偵測系統,其中該位移計係具備攝影部;係構成為會藉由該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以測量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防震偵測系統,其中該位移計係依據以該特定時間間隔所拍攝之影像,而使用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位移量變化會成為特定閾值以下的時間點之位移量,來作為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測量結果。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防震偵測系統,其中使地震時所產生之該層積體的水平方向最大位移為δ,使該層積體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最短距離為x,使該層積體的高度為h,使該加速度感測器的高度為hs時,係滿足以下關係式:arctan(δ/h)+arctan(hs/x)≦90°。
  15. 一種防震偵測系統,係用以偵測設置有防震裝置的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系統;具有: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加速度感測器,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係分別具有鄰接於該層積體之下部凸緣及上部凸緣,與被固定在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之下部板及上部板,而透過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於該下部板及/或該上部板;同時具備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且同時具備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該加速度感測器係分別設置於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或是分別設置於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的至少其中一者或是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係另設置有位移計,會測量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間或是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位移計係具備攝影部;係構成為會藉由該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藉以測量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下部板或該下部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為會對向於該上部板或該上部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該刻度係在該層積體的高度方向上而位在該位移計的正下方或正上方。
  16. 一種防震偵測方法,係偵測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加速度測量步驟,係使用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之防震裝置,來測量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中的加速度;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步驟,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同時具備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該加速度感測器係分別設置於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另設置有位移計,會測量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位移計係具備攝影部;係構成為會藉由該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藉以測量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下側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為會對向於該上側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該刻度係在該層積體的高度方向上而位在該位移計的正下方或正上方。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另包含安全性判定步驟,係依據所傳送之該測量值來判定該防震建物的安全性。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另包含建物震度定量化步驟,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分別設置在同時具備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之防震裝置的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而由各該加速度感測器傳送而來之測量值來將該防震建物的震度加以定量化。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另包含層積體位移歷程取得步驟,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分別設置在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而由各該加速度感測器傳送而來之測量值來取得該防震裝置之層積體的位移歷程。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另包含以下步驟: 相對位移量測量步驟,係於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設置有位移計,來測量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量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量;以及相對位移量資料傳送步驟,係將該位移計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另包含以下步驟:殘留位移量計算步驟,係由該所傳送之該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量來計算出該防震裝置中的殘留位移量;以及殘留位移量比較步驟,會將該殘留位移量與特定閾值相比較;該安全性判定步驟會參照該比較結果。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另包含相對位移量比較步驟,會將該所傳送之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量及/或該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量與特定閾值相比較;該安全性判定步驟會參照該比較結果。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另包含加速度比較步驟,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另設置於該防震建物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該防震坑以外的場所,來比較該防震坑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與該防震坑以外的場所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該安全性判定步驟會參照該比較結果。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中該安全性判定步驟會依據該加速度感測器之測量值中的最大測量值,來判定該防震建物的安全性。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中該安全性判定步驟會依據位在最接近該防震建物重心的位置處之該防震裝置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來判定該防震建物的安全性。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中該安全性判定步驟會依據最接近該防震建物的重心之該防震裝置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與最遠離該防震建物的重心之該防震裝置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來判定該防震建物的安全性。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中該安全性判定步驟會依據基於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之該防震裝置的該位移歷程與基於該位移計的測量值之該防震裝置的該相對位移量,來判定該防震建物的安全性。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中該相對位移量測量步驟係藉由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藉以測量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中該相對位移量測量步驟係依據以該特定時間間隔所拍攝之影像,而使用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位移量變化會成為特定閾值以下的時間點之位移量,來作為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之測量結果。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防震偵測方法,其中使地震時所產生之該層積體的水平方向最大位移為δ,使該層積體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最短距離為x,使該層積體的高度為h,使該加速度感測器的高度為hs時,係滿足以下關係式:arctan(δ/h)+arctan(hs/x)≦90°。
  31. 一種防震偵測方法,係偵測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加速度測量步驟,係使用防震裝置來測量下部板及/或上部板中的加速度,該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加速度感測器,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係分別具有鄰接於該層積體之下部凸緣及上部凸緣,與被固定在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之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而透過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被固定在下部構造及上部構造;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步驟,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於該下部板及/或該上部板;同時具備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且同時具備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該加速度感測器係分別設置於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或是分別設置於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 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的至少其中一者或是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係另設置有位移計,會測量該下部板及該上部板間或是該下部凸緣及該上部凸緣間之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位移計係具備攝影部;係構成為會藉由該攝影部來以特定時間間隔拍攝刻度的影像,藉以測量該高度方向的相對位移及/或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該下部板或該下部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為會對向於該上部板或該上部凸緣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該刻度係在該層積體的高度方向上而位在該位移計的正下方或正上方。
  32. 一種防震偵測方法,係偵測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加速度測量步驟,係使用防震裝置來測量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中的加速度,該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步驟,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另包含安全性判定步驟,係依據所傳送之該測量值來判定該防震建物的安全性;該安全性判定步驟會依據最接近該防震建物的重心之該防震裝置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與最遠離該防震建物的重心之該防震裝置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來判定該防震建物的安全性。
  33. 一種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以及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之防震裝置;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係設置有加速度感測器;該加速度感測器係設置於最接近設置有該層積體之防震建物的重心之該防震裝置與最遠離該防震建物的重心之該防震裝置之至少2個部位處,而使用該至少2個部位處之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
  34. 一種防震偵測系統,係用以偵測設置有防震裝置的防震建物之防震偵測系統;具有: 防震裝置,係具備層積體、該層積體的下端側及上端側所設置之下側凸緣及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以及該下側凸緣及該上側凸緣的至少其中一者所設置之加速度感測器;以及加速度資料傳送機構,係將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傳送至設置有該防震裝置之防震坑的外部;另包含安全性判定機構,會依據所傳送之該測量值來判定該防震建物的安全性;該安全性判定機構會依據最接近該防震建物的重心之該防震裝置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與最遠離該防震建物的重心之該防震裝置所設置之該加速度感測器的測量值,來判定該防震建物的安全性。
TW108103451A 2018-01-31 2019-01-30 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 TWI7127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5562 2018-01-31
JP2018-015562 2018-01-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7046A TW201937046A (zh) 2019-09-16
TWI712725B true TWI712725B (zh) 2020-12-11

Family

ID=67478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3451A TWI712725B (zh) 2018-01-31 2019-01-30 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52907B2 (zh)
TW (1) TWI712725B (zh)
WO (1) WO2019151151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2955A (ja) * 1997-12-16 1999-06-29 Fujita Corp 積層ゴム型免震装置および免震構造物の施工方法
JP2002140774A (ja) * 2000-11-01 2002-05-17 Sumitomo Forestry Co Ltd 住宅管理方法
JP2002209279A (ja) * 2001-01-04 2002-07-26 Sekisui Chem Co Ltd 宅内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012137339A (ja) * 2010-12-24 2012-07-19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免震装置監視システム
JP2013170955A (ja) * 2012-02-22 2013-09-02 Daiwa House Industry Co Ltd 免震建築物の安全評価システム
JP2013254239A (ja) * 2012-06-05 2013-12-19 Toda Constr Co Ltd 建物診断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
TWM512076U (zh) * 2014-04-23 2015-11-11 Xuan-Wu Shu 一種適應結構隔震抗風的變剛度隔震層剛度控制機構
TW201600686A (zh) * 2014-03-28 2016-01-01 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防震裝置
JP2017090281A (ja) * 2015-11-11 2017-05-25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構造物変位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
JP2017188148A (ja) * 2017-06-26 2017-10-12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避難先情報取得システム及び避難先情報取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2036B2 (ja) * 2008-09-24 2013-09-18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疲労損傷監視装置
JP5878341B2 (ja) * 2011-11-24 2016-03-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積層ゴムの検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2955A (ja) * 1997-12-16 1999-06-29 Fujita Corp 積層ゴム型免震装置および免震構造物の施工方法
JP2002140774A (ja) * 2000-11-01 2002-05-17 Sumitomo Forestry Co Ltd 住宅管理方法
JP2002209279A (ja) * 2001-01-04 2002-07-26 Sekisui Chem Co Ltd 宅内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012137339A (ja) * 2010-12-24 2012-07-19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免震装置監視システム
JP2013170955A (ja) * 2012-02-22 2013-09-02 Daiwa House Industry Co Ltd 免震建築物の安全評価システム
JP2013254239A (ja) * 2012-06-05 2013-12-19 Toda Constr Co Ltd 建物診断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
TW201600686A (zh) * 2014-03-28 2016-01-01 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防震裝置
TWM512076U (zh) * 2014-04-23 2015-11-11 Xuan-Wu Shu 一種適應結構隔震抗風的變剛度隔震層剛度控制機構
JP2017090281A (ja) * 2015-11-11 2017-05-25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構造物変位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
JP2017188148A (ja) * 2017-06-26 2017-10-12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避難先情報取得システム及び避難先情報取得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51151A1 (ja) 2021-02-04
TW201937046A (zh) 2019-09-16
JP7252907B2 (ja) 2023-04-05
WO2019151151A1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9269B2 (en) Building safety verification system and building safety verification method
JP2016084579A (ja) 構造物のたわみ量分布監視方法及び監視装置
US9823112B2 (en) Real-time structural measurement (RTSM) for control devices
JP6400982B2 (ja) 構造物劣化診断システム
JP2020143895A (ja) 建物の健全性評価システム
WO2009131389A2 (ko) 구조물 변위 측정 시스템
KR102468888B1 (ko) IoT 기반 건물 상태 모니터링 시스템
JP6639136B2 (ja) 補強土壁用簡易警報システム
US20140012517A1 (en) Structural damage estimation based on measurements of rotations
JP2008003043A (ja) 損傷検出方法、損傷検出装置、損傷検出システム
KR102097039B1 (ko) 공간정보 기반의 지능형 구조물 안전 모니터링 플랫폼
KR101735064B1 (ko) 건축물 지진 감지 경보 시스템
TWI712725B (zh) 防震裝置、防震偵測系統及防震偵測方法
JP7375156B2 (ja) 計測システム、計測方法および間隔決定方法
CN113390390A (zh) 测定构筑物的安全相关数据的智能安全管理传感器
JP2020106524A (ja) 建物の健全性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
JP4701759B2 (ja) 免震効果評価装置、振動測定システム
CN116412769A (zh) 一种高支模形变的监测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JP2018059718A (ja) 管理システム
JP6551933B2 (ja) 損傷検知装置
KR20220117109A (ko) 모아레 현상을 이용한 시설물 변위 측정 모니터링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7145646B2 (ja) 建物の被災度判定方法及び建物の被災度判定システム
TW201940787A (zh) 防震裝置之點檢系統及防震裝置之點檢方法
KR102644913B1 (ko) 가설구조물의 위험도 평가를 위한 진자운동을 이용한 모니터링 시스템
JP7422692B2 (ja) 基礎杭の損傷判定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