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1400B - 拉鍊的縫裝方法及拉鍊製品 - Google Patents

拉鍊的縫裝方法及拉鍊製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1400B
TWI711400B TW107135689A TW107135689A TWI711400B TW I711400 B TWI711400 B TW I711400B TW 107135689 A TW107135689 A TW 107135689A TW 107135689 A TW107135689 A TW 107135689A TW I711400 B TWI711400 B TW I7114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wing
zipper
bite
needle
h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5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2137A (zh
Inventor
鈴木一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2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2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1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140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HAPPLIANCES OR METHODS FOR MAKING CLOTHES, e.g. FOR DRESS-MAKING OR FOR TAIL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41H37/00Machines, appliances or methods for setting fastener-elements on garments
    • A41H37/06Setting slide or glide fastener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02Slide fasteners with a series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secured to each stringer ta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42Making by processes not fully provided for in one other class, e.g. B21D53/50, B21F45/18, B22D17/16, B29D5/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一種拉鍊的縫裝方法,係具有以繩狀體(12)將複數個咬合件(11)連結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拉鍊(10)的縫裝方法,其特徵為,咬合件具有支承於繩狀體之腳部(111)、及從該腳部突出且嚙合於成對之其他咬合件連結體的咬合件之頭部(112),藉由縫製來在將被縫製物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2b)內形成落針點(a2~a6),再進行將咬合件連結體縫裝之縫製。
藉此,可進行拉鍊之良好的縫裝。

Description

拉鍊的縫裝方法及拉鍊製品
本發明係關於以繩狀體將咬合件連結之拉鍊的縫裝方法及利用此方法之拉鍊製品。
以往,被提案有具備藉由繩狀體將複數個咬合件連結的一對咬合件連結體、和進行一對咬合件連結體的結合與分離之拉鍊頭的拉鍊。
此拉鍊的咬合件係具有固定於繩狀體的腳部、和將一對咬合件連結體連結時相互地咬合的頭部,各咬合件連結體各自的咬合件係使頭部同樣地朝向相同方向的狀態下固定於繩狀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日本實公昭40-13870號公報
但,若將前述拉鍊的咬合件連結體以薄片狀 的材料對被縫製物的端緣部進行縫裝的話,則被縫製物的端緣部之纖維會鬆開,造成不易確保縫裝強度。
因此,檢討了以下等的對策,亦即,沿著被縫製物的端緣部將材料雙重折返,在其之間插入熔接性薄片,藉由熱熔融進行補強後再進行縫裝等的對策。
但,這種對策,需要準備溶接性薄片,將熔接性薄片插入於被縫製物,再進行被縫製物的端緣部之熱熔接作業等的數量多之作業會增加,造成作業負擔大,且縫製的作業效率大幅降低之問題產生。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謀求咬合件連結體之良好的縫裝。
如請求項1之發明,一種拉鍊的縫裝方法,係將具有以繩狀體將複數個咬合件連結的咬合件連結體之拉鍊的前述咬合件連結體縫紉於被縫製物的端緣部之縫裝方法,其特徵為,前述咬合件係具有:支承於前述繩狀體之腳部;和咬合於從該腳部突出且成對之其他咬合件連結體的咬合件之頭部,藉由縫製,使得在將前述被縫製物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內形成落針點,再進行將前述咬合件連結體縫裝之縫製,形成朝前述咬合件對前述繩狀體之頭部側的頭部落針 點、及朝前述被縫製物對前述繩狀體之端緣部側的端緣部落針點。
請求項2之發明,係如請求項1之縫裝方法,其中,藉由布按壓件,在將前述被縫製物折返兩次而形成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
請求項3之發明,係如請求項1或2之縫裝方法,其中,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係設在對於前述繩狀體的長度方向,前述咬合件的腳部之寬度的內側的範圍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之兩部位、和比起該兩部位更遠離前述咬合件且成為前述咬合件的腳部之寬度的內側之範圍的位置,進行縫製,使得從前述頭部落針點越過前述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之縫紉線、和從前述另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越過相鄰的咬合件的頭部落針點之縫紉線是分別跨越前述咬合件的前述腳部之兩側的側面。
請求項4之發明,係如請求項3之縫裝方法,其中,前述拉鍊係具備有一對前述咬合件連結體、和進行前述一對咬合件連結體的結合與分離之拉鍊頭,設在前述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與設在前述另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係設在前述拉鍊頭通過前述被縫製物上之範圍內。
請求項5之發明,係如請求項1或2之縫裝方 法,其中, 前述落針點是藉由鋸齒鎖針(Zigzag Chain Stitch)所形成。
請求項6之發明,係如請求項3之縫裝方法,其中,前述落針點是藉由鋸齒鎖針(Zigzag Chain Stitch)所形成。
請求項7之發明,係如請求項4之縫裝方法,其中,前述落針點是藉由鋸齒鎖針(Zigzag Chain Stitch)所形成。
如請求項8之發明,一種拉鍊製品,係具備有:拉鍊,其具有藉由繩狀體將複數個咬合件連結的一對咬合件連結體、和進行前述一對咬合件連結體的結合與分離之拉鍊頭;及被縫製物,其將前述一對咬合件連結體個別地縫裝於兩個部位之端緣部,其特徵為:前述咬合件係具有:支承於前述繩狀體之腳部;和咬合於從該腳部突出且成對之其他咬合件連結體的咬合件之頭部,藉由縫製,在將前述被縫製物沿著前述端緣部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內形成落針點,藉此將前述咬合件連結體縫裝,前述落針點係具有:朝前述咬合件對前述繩狀體之頭部側的頭部落針點;及朝前述被縫製物對前述繩狀體之端部側的端緣部落針點。
請求項9之發明,係如請求項8之拉鍊製品,其中,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係設在對於前述繩狀體的長度方向,前述咬合件的腳部之寬度的內側的範圍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之兩部位、和比起該兩部位更遠離前述咬合件且成為前述咬合件的腳部之寬度的內側之範圍的位置,設在前述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與設在前述另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係設在前述拉鍊頭通過前述被縫製物上之範圍內。
從前述頭部落針點越過前述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之縫紉線、和從前述另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越過相鄰的咬合件的頭部落針點之縫紉線是分別跨越前述咬合件的前述腳部之兩側的側面。
請求項10之發明,係如請求項9之拉鍊製品,其中,設在前述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與設在前述另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係設在前述拉鍊頭通過前述被縫製物上之範圍內。
請求項11之發明,係如請求項8至10中任一項之拉鍊製品,其中,形成於前述落針點的針跡係為鋸齒鎖針(Zigzag Chain Stitch)的針跡。
因本發明係在將被縫製物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內形成落針點,再將咬合件連結體縫裝於被縫製物,所以,可在重疊成三重而不易產生先為散落的重疊部分進行落針,可提升咬合件連結體對被縫製物之縫裝強度。
1、1A、1B:拉鍊製品
2:被縫製物
2a:端緣部
2b:重疊部分
10:拉鍊
11:咬合件
12:繩狀體
13:咬合件連結體
14:拉鍊頭
20:縫紉機架
24:針板(拉鍊導引件)
26:縫紉針
40:拉鍊搬送機構
41:搬送齒輪
42:搬送馬達
45:底板
46:滑動導引件
47:汽缸(致動器)
100:鋸齒鎖針縫紉機(縫紉機)
111:腳部
112:頭部
116、117:側面
242:針孔
243:輸送溝
413:原點感測器
414:檢測板
a1、a11:頭部落針點
a2~a6:端緣部落針點
D:下線(縫紉線)
R1、R2:區域
t1~t7:針跡
U:上線(縫紉線)
圖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拉鍊製品的平面圖。
圖2係拉鍊製品的放大平面圖。
圖3係咬合件的斜視圖。
圖4係將咬合件彼此的咬合狀態一部分切開而顯示之放大平面圖。
圖5係從後方觀看左側的咬合件連結體之針跡的落針點之圖。
圖6係拉鍊製品的實施例(2)之放大平面圖。
圖7係拉鍊製品的實施例(3)之放大平面圖。
圖8係拉鍊製品的實施例(4)之放大平面圖。
圖9係拉鍊製品的實施例(5)之放大平面圖。
圖10係拉鍊製品的實施例(6)之放大平面圖。
圖1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鋸齒鎖針縫紉機的斜視圖。
圖12係針板的斜視圖。
圖13係布材按壓件的斜視圖。
圖14係拉鍊搬送機構的平面圖。
圖15係拉鍊搬送機構的背面圖。
圖16係落針位置周邊的斜視圖。
圖17係落針位置周邊的背面圖。
圖18係將支承機構的底板上之上蓋及支承臂的上蓋取下後的狀態之平面圖。
圖19係顯示將具有齒之滑輪適用於傳達機構的例子之示意圖。
圖20係顯示在底板連結有用來賦予移動動作之汽缸之例子的搬送機構之背面圖。
[拉鍊製品的概略]
以下,作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拉鍊製品1及適用於其縫製之鋸齒鎖針縫紉機100。
圖1係拉鍊製品1的平面圖。
再者,作為拉鍊製品1,除了衣服、鞋類、皮包類等之日用品外,其他之非日用品亦為對象。亦即,將在薄片狀的被縫製物彼此的結合、被縫製物的缺口部分、開口等之開閉等的用途上能夠使用拉鍊10之所有的製品作為對象。
拉鍊製品1係由拉鍊10和縫紉有拉鍊10之被縫製物2所構成。
拉鍊製品1的被縫製物2係以可進行縫製的所有薄片狀材料作為對象。例如,被縫製物2可舉出布、織物、皮、合成樹脂等。
此被縫製物2係具備有相互地相對向之兩個端緣部2a,在該端緣部2a,形成有將被縫製物2的材料朝背面側折返兩次而形成的三重之重疊部分2b。
又,在各端緣部2a,沿著該端緣部2a個別地縫裝有拉鍊10之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
在本實施形態,是以拉鍊製品1的被縫製物2之各端緣部2a為直線狀的情況為例。再者,各端緣部2a的形狀僅為一例,即使彎曲形狀等其他曲線形狀,亦可適用拉鍊10。
又,在以下之關於拉鍊製品1及拉鍊10的說明中,將沿著被縫製物2之端緣部2a的方向稱為Y軸方向、與被縫製物的平面平行且與Y軸方向正交的方向稱為X軸方向、與被縫製物的平面垂直的方向稱為Z軸方向。
且,拉鍊10的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均是沿著Y軸方向而縫裝於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將拉鍊頭14使該等咬合件連結體13結合的動作方向(圖1的紙面之上方)稱為[前]、分離的動作方向(圖1的紙面之下方)稱為[後]、面向前方之左手側稱為[左側]、右手側稱為[右]。又,將與圖1的紙面垂直之紙面的正前側稱為[上]、紙面背面側稱為[下]。
若依據此定義,在圖1中,被縫製物2係以將該被縫製物2的表面朝向上側、背面朝向下側的狀態進行圖示。
[拉鍊]
圖2係拉鍊10的放大平面圖。
如圖1及圖2所示,拉鍊10係具備藉由繩狀體12將複數個咬合件11連結的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和進行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的結合與分離之拉鍊頭14。
咬合件11係具備有供繩狀體12貫通之腳部111及從腳部111突出之頭部112,複數個咬合件11是在使頭部112朝向相同方向的狀態下以等間隔固定於繩狀體12而構成咬合件連結體13。
連結各咬合件11的繩狀體12係為繩狀、具有強度且伸縮性低者即可,能夠使用單絲纖維、多絲纖維、絞線、絞繩等,或該等的複合材料,關於繩的構造、種類等未特別限定。
又,繩狀體12係容易撓曲之軟質者即可,但亦可為具有可撓性且具備在未受到外力的狀態下可維持直線形狀的程度之剛性者。
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係以各咬合件11的頭部112相互地相對向的方式縫裝於被縫製物2的各端緣部2a。
拉鍊頭14係在其前端部形成有可供各咬合件連結體13個別地通過的導引路徑,在內部兩個導引路徑匯集而在後端部形成為一個導引路徑。
亦即,若分離的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進入到拉鍊頭14的前端部側之各導引路徑,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各自的咬 合件11的頭部112咬合,直到通過拉鍊頭14的後端部為止,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被連結。
又,相反地若已經結合的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進入到拉鍊頭14的後端部側之導引路徑的話,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各自的咬合件11的頭部112之咬合狀態被解除,直到通過拉鍊頭14的前端部為止,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被分離。
圖3係咬合件11的斜視圖。圖3係顯示圖1及圖2之左側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咬合件11。依據此圖3,在以下的咬合件11之說明,以左側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咬合件11的方向進行各部的說明。
再者,在右側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咬合件11的情況,僅頭部112的方向成為左右顛倒,關於其構造為相同。
咬合件11係由例如聚醯胺、聚甲醛、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的熱可塑性樹脂所構成,藉由對繩狀體12進行射出成形,與該繩狀體12形成為液體。
又,咬合件11不限於熱可塑性樹脂,亦可使用金屬,例如鋁合金、鋅合金或鎂合金等進行模鑄成形來形成。
各咬合件11係如圖2及圖3所示,腳部111為略長方體形狀,從其寬度方向上之一方的側面116到另一方的側面117,繩狀體12已經貫通之狀態下,對腳部111進行固定。
再者,「腳部111的寬度方向」係顯示沿著繩狀體12的長度方向之方向。
又,腳部111的左端部係與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相對 向,右端部係具有朝右側突出之頭部112。又,在頭部112與腳部111的邊界部分之前後兩側,沿著Y軸方向凹陷之凹部113形成於Z軸方向的全長範圍。
藉此,頭部112係形成為朝右側突出且其基底部分藉由兩側的凹部113變窄之縮徑形狀,該頭部112的前端部及後端部均為在平面視角上成為膨出成圓弧狀之形狀。
另外,各凹部113的平面視角之形狀係與頭部112的前端部及後端部的平面視角之形狀一致,成為凹陷成圓弧狀之形狀。
因此,在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之連結狀態,形成為對其中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的咬合件11之頭部112的兩側的凹部113,另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的相鄰接之兩個咬合件11之頭部112的前端部或後端部嵌合之狀態。
藉此,在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的連結狀態,各咬合件11的頭部112彼此相互地對前後方向被拘束,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保持成不會分離。
再者,如圖2所示,各咬合件連結體13的複數個咬合件11係以一定間隔隔著空間而連結於繩狀體12,但,各咬合件11之間隔係設定成當將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彼此連結時,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咬合件11的頭部112對另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凹部113無間隙地嵌合的大小。
圖4係將咬合件11彼此的咬合狀態一部分切開而顯示之放大平面圖。如圖3及圖4所示,在咬合件11的頭部112之突出端部(右端部),形成有沿著Y軸方向之凹槽 114。
且,在咬合件11的前後兩側的凹部113之內側,以與凹槽114相同高度形成有朝右側突出之板狀突起115。
該等凹溝114及突起115之構造係當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被連結的話,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咬合件11的前後兩側的突起115嵌合至另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咬合件11的凹槽114內。
藉此,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各咬合件11的頭部112與另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的各咬合件11之頭部112形成為對於Z軸方向相互地拘束之狀態,即使接收到Z軸方向的外力,亦可有效地維持連結狀態。
[拉鍊的縫裝之落針點之實施例(1)]
依據圖2及圖5,說明關於拉鍊10的縫裝方法及形成針跡的落針點之實施例(1)。圖5係從後方觀看左側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針跡的落針點之圖。
拉鍊10的各咬合件連結體13係對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藉由以後述的鋸齒鎖針縫紉機100所形成的鎖型針步之針跡進行縫紉。因此,在被縫製物2的表面側,藉由上線U形成針跡,在背面側,藉由下線D形成針跡。
當進行咬合件連結體13之縫裝時,如圖2所示,藉由鋸齒鎖針縫紉機100之三點鋸齒鎖針之縫製,對每個咬合件11,形成朝咬合件11對繩狀體12之頭部112側的頭部落針點a1、和被縫製物2對繩狀體12之端緣部2a側 的端緣部落針點a2~a6。該等落針點係從a1至a6,依據形成。
又,前述咬合件11係藉由利用以下的上線U與下線D形成的針跡t1~t6,對被縫製物2固定。
t1:在落針點a1-a2間所形成的針跡
t2:在落針點a2-a3間所形成的針跡
t3:在落針點a3-a4間所形成的針跡
t4:在落針點a4-a5間所形成的針跡
t5:在落針點a5-a6間所形成的針跡
t6:落針點a6-a11(後方相鄰側的咬合件11之頭部落針點a1,但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加以區別,在此的說明及圖2中記載為[a11])。後述的圖6~圖10也以同樣的間隔形成針跡。
再者,縫製係不限於三點鋸齒鎖針,亦可為兩點以上的鋸齒鎖針。
頭部落針點a1係為對於Y軸方向,接近成為固定對象的咬合件11之腳部111的前側之側面116,對於X軸方向,為對繩狀體12時之右側且接近該繩狀體12的位置。
在此頭部落針點a1,鋸齒鎖針縫紉機100是在空白的場所進行落針,但縫紉機100的縫紉針係當上升時,可滑接於繩狀體12、咬合件11等而能作成上線U之線環,被釜捕捉而纏繞於下線D,因此,可在該頭部落針點a1形成由上線U與下線D所形成的結節。
端緣部落針點a2~a6係皆為被縫製物2的重疊部分2b,位於對於Y軸方向,成為固定對象的咬合件11之腳部111的Y軸方向之寬度的範圍內之區域R1內。
重疊部分2b係將被縫製物2的材料對端緣部2a平行地折返兩次而將材料重疊成三重。又,區域R1係設為在全區域範圍將材料重疊成三重者,所有的端緣部落針點a2~a6形成於材料被重疊成三重之位置為佳。
其中,端緣部2a的前端2aa附近會有已被折返的材料無法遍及的情況,亦會有接近前端部的端緣部落針點a2、a6形成於材料為雙重的部分之情況。即使在這種情況,對於一部分的端緣部落針點,形成於重疊成三重的位置的話,能夠獲得縫裝強度提升的效果。
且,端緣部落針點a2~a6中的端緣部落針點a2、a6的兩點,期望以前述區域R1內之成為被縫製物2的重疊部分2b的重疊寬度w之一半的寬度w/2為中心,位於端緣部2a的前端2aa側之區域R2內。再者,在圖2,對於區域R1、R2,進行陰影顯示,這是為了明確地顯示各區域之範圍。
又,該等端緣部落針點a2、a6的兩點係在前述區域R2內,個別地配置於Y軸方向上之一端部(前端部)與另一端部(後端部)。
再者,前述端緣部落針點a2、a6係期望在前述區域R2內,盡量地配置於靠近前側與靠近後側。
又,前述端緣部落針點a2、a6係期望在前述區域R2 內,對於X軸方向,盡量地配置於靠近端緣部2a的前端2aa。
例如,如圖5所示,若將被縫製物2折返兩次而形成三重的重疊部分2b的話,在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形成有沿著X-Y平面之平坦部分和藉由折返而彎曲的部分。
為了咬合件11的穩定的縫裝,期望前述端緣部落針點a2、a6,係對於X軸方向,配置於藉由折返而彎曲的部分之寬度v的範圍內。
其中,在被縫製物2的材料未到達藉由折返而彎曲的部分之寬度v的範圍內,此範圍內成為雙重之情況,亦可更遠離寬度v的範圍內,在成為三重的範圍內形成端緣部落針點a2、a6。
端緣部落針點a3~a5的三點係在前述區域R1內且比起區域R2更遠離端緣部2a的前端2aa之區域內,亦即對於Y軸方向,成為端緣部落針點a2與端緣部落針點a6之間的範圍內,沿著Y軸方向配置成排成一列。
鋸齒鎖針縫紉機100係當進行縫製時,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與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的繩狀體12分別沿著Y軸方向排列,在使該等接近的狀態下朝前方傳送,並且使縫紉針沿著X軸方向進行針擺動,從前側的咬合件11依序對各個咬合件11,於各落針點a1~a6依序進行落針,形成鎖型針步的針跡t1~t6而執行縫紉。
由藉由以前述縫製所形成的落針點a1-a2間的上線U及下線D所構成的針跡t1與以落針點a6-a11的上線 U及下線D所構成的針跡t6分別形成為跨越固定對象的咬合件11之腳部111的Y軸方向的兩側之側面116、117。
這是因為端緣部落針點a2、a6的兩點是在區域R2內,配置於前端部與後端部之故。
例如,若端緣部落針點a2、a6位於區域R2內之前端部與後端部的話,則藉由落針後的天秤之張力,使得上線U及下線D之針跡t1與針跡t6可分別跨越側面116、117。
藉由前述針跡t1與針跡t6分別跨越側面116、117之狀態,使得形成該針跡t1、t6之上線U及下線D形成為抵接於咬合件11的腳部111之被縫製物2側的角部之狀態。
藉此,上線U及下線D保持成從側面116、117包住咬合件11,故,該咬合件11沿著Y軸方向的移動被抑制,咬合件11的頭部112沿著Y軸方向的擺動被抑制,咬合件11的頭部112繞著Y軸周圍的擺動被抑制。因此,在拉鍊製品1,可進行藉由拉鍊頭14之圓滑的連結或分離動作。
又,在落針點之實施例(1),於被縫製物2的重疊部分2b之較端緣部落針點a2、a6更遠離端緣部2a的前端2aa之位置,形成有端緣部落針點a3~a5。藉此,可有效地抑制重疊部分2b之被縫製物2的撓曲之效果,因此,可更有效地抑制咬合件11的移動及擺動。
又,端緣部落針點a3~a5的三點,亦可配置於較區域R1更遠離端緣部前端2aa之區域內。在該情況,藉由在落針點a2-a3間形成的針跡t2與在落針點a5-a6間形成的針跡 t5之上線U及下線D,保持重疊部分2b,因此,可抑制重疊部分2b之被縫製物2的撓曲。
又,前述各自的針跡t1~t6皆為鎖型針步的針跡,所以,藉由調整線張力,容易提高各咬合件11的拘束力,可更有效地抑制咬合件11的移動及擺動。
[拉鍊的縫裝之落針點之實施例(2)]
圖6係顯示實施例(2)。
在這個例子,與圖2的例子相較,未形成有端緣部落針點a3、a5的這一點不同。
如此,亦可增減從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分離之端緣部落針點的數量。但,在該情況,期望將剩餘的所有的端緣部落針點形成於藉由被縫製物的兩次折返而使材料形成為三重之範圍內。
[拉鍊的縫裝之落針點之實施例(3)]
圖7係顯示實施例(3)。
在這個例子,與圖2的例子相較,未形成有端緣部落針點a2、a6的這一點不同。
如此,亦可省略從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附近之端緣部落針點的形成。但,在該情況,期望將剩餘的所有的端緣部落針點形成於藉由被縫製物的兩次折返而使材料形成為三重之範圍內。
[拉鍊的縫裝之落針點之實施例(4)]
圖8係顯示實施例(4)。
在這個例子,與圖2的例子相較,未形成有端緣部落針點a3、a5的這一點不同。
如此,亦可留下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附近之端緣部落針點,省略遠方的端緣部落針點的形成。但,在該情況,期望將剩餘的所有的端緣部落針點形成於藉由被縫製物的兩次折返而使材料形成為三重之範圍內。
[拉鍊的縫裝之落針點之實施例(5)]
圖9係顯示實施例(5)。
此拉鍊製品1C,為了縫裝拉鍊10的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各咬合件11,形成前述頭部落針點a1與前述端緣部落針點a2~a6而進行縫裝。再者,期望形成端緣部落針點a3~a5,但非必要。
關於頭部落針點a1之形成位置,是與前述拉鍊製品1相同。
端緣部落針點a2、a6之形成位置係與前述拉鍊頭14通過被縫製物2上之範圍相關連。圖9之直線S係顯示拉鍊頭14的X軸方向之最外側的端部為了進行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的連結或分離動作而移動時所通過的軌跡。亦即,比起此直線S,咬合件連結體13側為拉鍊頭14通過被縫製物2上之範圍。又,端緣部落針點a2、a6係設在拉鍊頭14通過被縫製物2上的範圍內且咬合件11的腳部111之Y軸方向的寬 度之內側的區域R3之前端部與後端部。
另外,端緣部落針點a3~a5係如前述般,期望設在區域R1內,但,亦可比起被縫製物2的重疊部分2b,對咬合件連結體13設在遠方的位置。
[拉鍊的縫裝之落針點之實施例(6)]
圖10係顯示實施例(6)。
在這個例子,與圖2的例子相較,在頭部落針點a1與所有的端緣部落針點全部兩次形成,所有的針跡也形成為雙重的這些點不同。
又,在這個例子,雖省略了端緣部落針點a2、a6,但亦可形成有端緣部落針點a2、a6。
如此,即使在頭部落針點a1與所有的端緣部落針點全部兩次形成,所有的針跡也形成為雙重的情況,也期望將所有的端緣部落針點形成於藉由落被縫製物的兩次折返而使材料形成為三重之範圍內。
又,亦可進一步反復進行針跡的形成,形成三重以上的針跡。
[鋸齒鎖針縫紉機]
依據圖面,說明關於在前述拉鍊製品1之一對咬合件連結體13之對被縫製物2的縫紉的作為理想縫紉機的鋸齒鎖針縫紉機100。
圖11係鋸齒鎖針縫紉機100的斜視圖。
此鋸齒鎖針縫紉機100係具備:具有縫紉頭部21的縫紉機架20;從上方按壓設在縫紉頭部21的針板24的上面之被縫製物2的布材按壓件25;對針板24上的被縫製物2,使縫紉針26上下移動並且朝左右擺動,且進行落針之針上下移動機構;從針板24的下側,將被縫製物2藉由輸送齒朝預定的送布方向輸送之送布機構;對縫紉針26的上線U,纏繞下線D之釜機構;以及搬送拉鍊10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拉鍊搬送機構40。
再者,關於拉鍊搬送機構40以外之其他結構,與一般的鋸齒鎖針縫紉機所具備之習知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圖式並簡單進行說明。
[縫紉機架]
前述縫紉機架20係具備有:在鋸齒鎖針縫紉機100的全體,位於下部之縫紉頭部21;在縫紉頭部21的一端部,立設於上方之豎立主體部22;及從豎立主體部22的上端部朝預定方向延伸伸出之縫紉臂部23。
再者,在以下的說明中,將鋸齒鎖針縫紉機100的縫紉頭部21及縫紉臂部23之長度方向設為X軸方向,將縫紉頭部21之針板24側設為「左」、豎立主體部22側設為「右」。
又,鋸齒鎖針縫紉機100係在針板24上,朝與X軸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被縫製物2及咬合件連結體13之搬送,將此搬送方向設為Y軸方向、將搬送方向下游側設為 「前」、搬送方向上游側設為「後」。
又,將與前述X軸方向及Y軸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為Z軸方向,將其一方設為「上」、另一方設為「下」。
再者,對於前述拉鍊製品1所定義的X~Z軸方向係在進行縫紉時,於拉鍊製品1的被縫製物2及咬合件連結體13已經安裝於前述上記鋸齒鎖針縫紉機100的狀態一致,但,在此鋸齒鎖針縫紉機100,對於被縫製物2,將圖2之表面朝下、將背面朝上的狀態下安裝而進行縫製。
[針上下移動機構]
針上下移動機構係具有:保持縫紉針26之針棒27;成為縫製的驅動源之縫紉機馬達;藉由縫紉機馬達進行旋轉驅動之上軸;將上軸的旋轉動作變換成上下方向的往復動作而賦予至針棒27之曲柄機構;將針棒可上下移動地支承的針棒支承台;及使針棒支承台沿著沿著X軸方向任意地移動之針擺動馬達。
此針上下移動機構係以因應縫紉機馬達的旋轉數之縫製速度,使縫紉針26上下移動,並且將縫紉針26的落針位置沿著與咬合件連結體13的搬送方向正交之X軸方向任意地移動調節。
[釜機構]
釜機構係具備有:設在針板24的下側之釜;及從縫紉機馬達對釜賦予旋轉力之傳達機構。
釜係收納捲繞有下線D之線圈架,並且在外周具有尖端。又,藉由尖端捕捉通過了縫紉針26之上線的線環,使該上線的線環通過線圈架,讓下線D纏繞於上線U,形成結節。
再者,釜係可使用垂直釜、水平釜,亦可使用半旋轉、全旋轉的任一旋轉之釜。
[送布機構]
送布機構係具備有:從針板24的開口部241(參照圖12)出沒之輸送齒;及對輸送齒,將Z軸方向的往復動作與Y軸方向的往復動作合成而傳達之輸送傳達機構。
輸送齒係具備有從形成於針板24的開口部241出沒之鋸齒狀的齒,輸送傳達機構係可從縫紉機馬達獲得動力,變換成沿著Z軸方向之軸方向與沿著Y軸方向之往復動作而傳達至輸送齒,藉此,輸送齒在Y-Z平面內進行將前後上下的往復移動合成之長圓運動,當在長圓之上部移動時,齒尖從開口部241朝上方突出而向前方移動,可將被縫製物2朝前方輸送。
又,此送布機構係可任意地控制每一針之Y軸方向的被縫製物2之輸送量。
又,亦可作成為在送布機構設置可任意地調節送布量之輸送調節馬達,藉由輸送調節馬達調節輸送量。
[針板]
圖12係針板24的斜視圖。針板24係設在縫紉頭部21的上面之縫紉針26的落針位置,該針板24的上面為平坦狀且設置成與縫紉頭部21的上面形成相同面。
針板24係為矩形的平板狀,在該上面的左半部,沿著該上面,被縫製物2沿著Y軸方向被搬送。
在針板24的中央部,貫通形成有沿著X軸方向的狹縫狀之針孔242,在針孔242的前後及左側,貫通形成有供前述輸送齒出沒之三個開口部241。針孔242係藉由作成沿著X軸方向的狹縫狀,能夠對應藉由沿著X軸方向之針擺動的落針。
又,在針板24的上面之X軸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沿著Y軸方向之咬合件連結體13的輸送溝243。此輸送溝243係X軸方向的寬度與咬合件11的X軸方向長度相等或稍大,咬合件連結體13被收容於此輸送溝243內,可將該咬合件連結體13沿著與被縫製物2的搬送方向相同之Y軸方向導引。
再者,輸送溝243係其深度較咬合件11的Z軸方向寬度之一半淺,使針板24上的被縫製物2對咬合件11,配置於該咬合件11的Z軸方向之中央。又,輸送溝243的前端部及後端部,溝的內底面形成為斜坡狀。
又,前述針孔242係形成為橫斷輸送溝243的Y軸方向中央部。
針板24係藉由輸送溝243,作為將咬合件連結體13朝與被縫製物2的輸送方向相同的Y軸方向導引之拉鍊導引件 來發揮功能。
[布材按壓件]
圖13係布材按壓件25的斜視圖。布材按壓件25係藉由從縫紉臂部23垂下的按壓棒251,在針板24上,朝下方按壓支承。
此布材按壓件25係在後端部具有螺旋狀的開口部253,若朝前進方向搬送之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進入到開口部253的話,形成大致繞著Y軸捲繞一圈的狀態。藉此,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形成為相當於折返兩次的狀態,若在該狀態下導引至布材按壓件25的下面側的話,形成為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2b。
又,此布材按壓件25,在其右側的端緣部,形成有迴避下降的縫紉針26之半長圓狀的缺口252。此缺口252係當從上方觀看時,與針板24的針孔242之左半部疊合。
布材按壓件25係藉由來自於按壓棒251的按壓力,對在開口部253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2b賦予按壓壓力。
再者,布材按壓件25亦可在藉由具備用來將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作成為大致繞著Y軸捲繞一圈的狀態之螺旋狀的開口部253之部分、和將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的被縫製物2朝下方按壓的部分形成為不同體。
[拉鍊搬送機構]
圖14係拉鍊搬送機構40的平面圖,圖15係背面圖。
如圖所示,拉鍊搬送機構40係具備有:具有咬合於咬合件連結體13的咬合件11之齒的搬送齒輪41;對搬送齒輪41賦予旋轉動作之搬送馬達42;支承搬送齒輪41的支承機構43;從搬送馬達42,將旋轉力傳達至搬送齒輪41之傳達機構48;及抑制被搬送齒輪41所搬送的咬合件連結體13朝上方脫離之拉鍊按壓件49。
圖16係落針位置周邊的斜視圖,圖17係落針位置周邊的背面圖。
如圖16及圖17所示,搬送齒輪41係為在外周具有可咬合於沿著Y軸方向之咬合件連結體13的一個或複數個咬合件11的頭部112之齒的正齒輪,藉由支承機構43可繞著Z軸周圍旋轉地支承。
搬送齒輪41,其間距寬度是與咬合件連結體13的各咬合件11的間距一致,其齒寬是與咬合件11的Z軸方向寬度減去針板24上的輸送溝243的深度後之寬度大致相等。因此,在針板24的輸送溝243內被搬送的咬合件連結體13的咬合件11之上面和搬送齒輪41的上面形成為相同高度。
又,搬送齒輪41係配置於落針位置的右側,且配置成對將各咬合件11的頭部112朝向右方之咬合件連結體13,從右側進行咬合。
因此,若對搬送齒輪41賦予旋轉的話,則可將咬合件連結體13沿著Y軸方向進行搬送。
拉鍊按壓件49係如圖16及圖17所示,在落針位置的前方,支承於支承機構43的底板45,朝後方延伸至落針位置。
又,拉鍊按壓件49的延伸端部之下面係形成為在落針位置,底接或接近於針板24的輸送溝243內之咬合件連結體13的咬合件11的上面之高度。
藉此,在輸送溝243,可抑制嚙合於搬送齒輪41的咬合件連結體13對搬送齒輪41朝上方脫離。
又,此拉鍊按壓件49,在其延伸端部的左側的端緣部,形成有迴避下降的縫紉針26之半長圓狀的缺口491。此缺口491係當從上方觀看時,與針板24的針孔242之右半部疊合。
圖18係將支承機構43的底板45上之上蓋451及支承臂44的上蓋441取下後的狀態之平面圖。
如圖14及圖18所示,支承機構43係具備有:支承搬送齒輪41的支承臂44;支承支承臂44之底板45;及使底板45可沿著X軸方向滑動地支承的滑動導引件46。
底板45係為沿著X-Y平面之平板,以成為落針位置與豎立主體部22之間的配置,經由滑動導引件46配置於縫紉頭部21上。
此底板45係經由支承臂44支承搬送齒輪41,並且亦支承搬送馬達42和傳達機構48。
再者,底板45係在上部裝設有上蓋451,覆蓋支承於底板45的傳達機構48之一部分。
滑動導引件46係由固定連結於底板45的可動塊461及沿著X軸方向安裝於縫紉頭部21上之滑軌462所構成,可透過可動塊461使底板45沿著X軸方向滑動。
另外,在底板45的右端部,裝設有限制該底板45沿著X軸方向滑動之滑動動作的限制托架452。
此限制托架452係朝右側延伸,在其延伸端部,將連結螺絲454可旋轉操作地支承,在縫紉頭部21,裝設有形成有可供連結螺絲454螺入的螺絲孔之固定板453。
右,藉由在將限制托架452的延伸端部的左面抵接於固定板453的右面之狀態下,以連結螺絲454將將相互間連結,可將底板45固定於進行縫製時的規定位置。又,若將連結螺絲454鬆弛而使限制托架452從固定板453朝右側分離的話,可使底板45從規定位置朝右側移動。若使底板45朝右側移動的話,則底板45的右端部抵接於固定板453的左面。此抵接位置為底板45之右側的可動界限。
如前述般,底板45係經由支承臂44支承搬送齒輪41,搬送齒輪41係對被搬送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咬合件11,從右側接觸而進行搬送。
前述底板45之縫製時的規定位置係為對在搬送咬合件連結體13的情況,搬送齒輪41的齒尖可適當地嚙合於咬合件11的頭部112,再藉由旋轉進行搬送之理想的位置。
又,當將連結螺絲454鬆弛而使限制托架452從固定板453分離時,藉由底板45朝右側移動,使解除對咬合件連結體13的咬合件11之頭部112的嚙合狀態而使搬送齒輪41 的齒尖朝右側隔離。
藉此,例如能夠容易地進行拉鍊搬送機構40之維修、從針板24取下咬合件連結體13之作業等。
支承臂44係如圖14及圖18所示,在底板45的左端部,以沿著Z軸方向之支承軸442為中心可轉動地支承,其轉動端部是朝向右斜後方。
又,支承臂44係在其轉動端部,經由支承軸411將搬送齒輪41可旋轉地支承。
又,在支承臂44的轉動端部,裝設有嵌合於搬送齒輪41的外側的齒溝之板簧狀的止動板412。此止動板412係具有朝搬送齒輪41以一定的彈簧壓按壓接觸之突起,用以防止搬送齒輪41的反衝。
在支承臂44的上部,固定裝設有上蓋441,在該上蓋441的前端部,連結有拉引彈簧443的一端部。此拉引彈簧443的另一端部係連結於底板45,朝使支承於支承臂44的搬送齒輪41接近咬合件連結體13側之方向賦予張力。
又,在上蓋441的轉動端部側,形成有供固定支承於底板45的轉動角度限制板444之延伸端部可滑移地插入的限制用開口部445。
藉此,底板45上之支承臂44被限制可轉動角度範圍,使得搬送齒輪41僅在從其左限制位置到右限制位置之間進行移動。
此可轉動角度範圍,係可使搬送齒輪41在從對位於輸 送溝243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咬合件11的頭部112,以一定的按壓力讓搬送齒輪41的齒正確地嚙合之位置,到對咬合件11的頭部112,搬送齒輪41從嚙合狀態完全地脫離的位置之間,進行移動。
如此,藉由使支承臂44在預定角度範圍內可進行轉動,在將底板45保持於縫製時的規定位置之狀態下,能以例如手動作業將支承臂44朝右側轉動,當縫製結束時,可解除搬送齒輪41與咬合件連結體13的咬合件11之嚙合狀態,將咬合件連結體13從針板24上取下。
又,在支承臂44的上蓋441之上面,裝設有搬送齒輪41的原點感測器413和其檢測板414。
檢測板414係固定裝設於搬送齒輪41的支承軸411之上端部,朝以該支承軸411為中心之半徑方向延伸。
原點感測器413為磁性接近感測器。此原點感測器413係在上蓋441的上面,設在檢測板414繞著支承軸411轉動的範圍內,藉由檢測板414接近原點感測器413,檢測搬送齒輪41的原點位置。
搬送馬達42係步進馬達,經由傳達機構48,可任意地控制藉由搬送齒輪41之咬合件連結體13的輸送量。
此搬送馬達42係如圖14及圖15所示,在使輸出軸朝向下方的狀態下安裝於底板45上。
傳達機構48係如圖14~圖18所示,具備有:固定裝設於搬送馬達42的輸出軸之主動滑輪481;對支承 臂44的支承軸442,可旋轉地支承的中間滑輪482;固定裝設於搬送齒輪41的支承軸411之從動滑輪483;從主動滑輪481經過中間滑輪482而跨接於從動滑輪483之正時皮帶484;及對正時皮帶484賦予張力之張力滾子485。
前述中間滑輪482係對支承臂44的支承軸442可進行旋轉,中間滑輪482係與支承臂44的轉動動作不同而可獨立地旋轉。
相對於此,從動滑輪483係對搬送齒輪41的支承軸411固定裝設,搬送齒輪41也對支承軸411固定。因此,從動滑輪483與搬送齒輪41係同時進行連動旋轉。
張力滾子485係支承於設在底板45的上蓋451上之鐘形曲柄486,該鐘形曲柄486係連結於對張力滾子485從正時皮帶484的外側朝內側進行壓接的方向賦予張力之拉引彈簧487。
又,此張力滾子485係如圖18所示,壓接於正時皮帶484,形成為正時皮帶484將主動滑輪481-中間滑輪482-從動滑輪483的各位置依序連結之略L字形的形狀。
藉由將正時皮帶484維持成這樣的形狀,使得即使進行了支承臂44之轉動操作的情況,也能減低正時皮帶484產生鬆弛,又能減低搬送馬達42的輸出軸角度與搬送齒輪41的旋轉角度之角度偏移產生。
再者,亦可如圖19所示,將傳達機構48的主動滑輪481、中間滑輪482、從動滑輪483的全部滑輪為作 成為具有齒之滑輪,將正時皮帶484作成為具有齒之皮帶。
[藉由鋸齒鎖針縫紉機之拉鍊製品的縫製動作]
以將前述圖2的拉鍊製品1之拉鍊10的左側之咬合件連結體13縫裝於被縫製物2的端緣部2a之情況為例,說明關於鋸齒鎖針縫紉機100之縫製動作。
首先,執行拉鍊搬送機構40之搬送齒輪41的原點檢索。亦即,鋸齒鎖針縫紉機100所具備的控制裝置係驅動搬送馬達42而使搬送齒輪41旋轉,進行藉由原點感測器413之檢測板414的檢測。又,若檢測到檢測板414的話,使搬送馬達42在搬送齒輪41的原點位置停止。
又,縫紉機的使用者係旋開連結螺絲454而將限制托架452與固定板453之連結狀態解除,使底板45朝右側移動,使搬送齒輪41迴避於落針位置之右側。
其次,縫紉機的使用者,係對針板24的輸送溝243,以前頭的咬合件11成為落針位置的搬送方向上游側的方式安裝咬合件連結體13,並朝咬合件連結體13的左側,將端緣部2a側插入至開口部253而將被縫製物2安裝於布材按壓件25。
又,使底板45朝左側的縫製時之規定位置移動,旋轉連結螺絲454,再次將限制托架452與固定板453連結。
然後,開始進行縫紉機馬達的驅動。若開始進行縫製的話,被縫製物2藉由朝前方搬送,進入到布材 按壓件25的開口部253內,進行折返兩次而形成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2b。
又,在縫製中,以反復進行朝圖2之落針點a1~a6落針的方式,針對每次的落針,控制針擺動馬達及搬送馬達42。在縫紉機馬達,併設有編碼器,檢測每針的針擺動馬達、搬送馬達42之控制時序。
具體而言,若藉由在落針點a1的落針,開始進行縫製的話,以藉由縫紉機馬達的編碼器進行檢測的適當時序,直到下一個落針為止,針擺動馬達執行朝左側進行到落針點a2為止的針擺動,以成為朝前方移動到落針點a2為止的移動量的方式,搬送馬達42執行咬合件連結體13的前進輸送。
從落針點a2朝落針點a3之定位、從落針點a3朝落針點a4之定位、從落針點a4朝落針點a5之定位、從落針點a5朝落針點a6之定位、從落針點a6朝咬合件11的落針點a1之定位也全部與前述相同的方式進行。
再者,用來進行朝落針點a1~a6之落針的針擺動馬達的針擺動量、藉由搬送馬達42之前進移動量的具體數值資料,因預先記憶於鋸齒鎖針縫紉機100的控制裝置所具備之資料記憶體內,所以,在每次的落針,執行數值資料之讀取。
若藉由反復進行朝前述落針點a1~a6之落針,完成咬合件連結體13之所有的咬合件11朝被縫製物2之縫紉的話,則縫紉機馬達、針擺動馬達、輸送調節馬達 及搬送馬達42停止進行動作。
又,縫紉機的使用者係旋開連結螺絲454而將限制托架452與固定板453之連結狀態解除,使底板45朝右側移動,使搬送齒輪41迴避於落針位置之右側。藉此,可將被縫製物2及咬合件連結體13從針板24上取下。
再者,在僅進行拉鍊製品1之拉鍊10中的其中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縫裝的情況,另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縫裝也執行。在該情況,將另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安裝於針板24的輸送溝243,對其中一方的咬合件連結體13進行縫裝之情況,將被縫製物2之方向前後顛倒之狀態下進行安裝,再與前述同樣的方式執行咬合件連結體13之縫紉。
再者,如前述般,用來進行朝落針點a1朝a6之落針的針擺動馬達的針擺動量、藉由搬送馬達42之前進移動量的具體數值資料,係預先記憶於資料記憶體內。
又,關於在圖6~圖10的各落針點進行落針之縫紉也同樣地,藉由將用來進行朝各落針點之落針的針擺動馬達的針擺動量、藉由搬送馬達42之前進移動量的具體數值資料記憶於資料記憶體內,能夠利用鋸齒鎖針縫紉機100執行縫紉。
又,亦可如圖20所示,在縫紉頭部21設置作為致動器之汽缸47,其是藉由使底板45沿著X軸方向移動,執行沿著對搬送齒輪41的落針位置隔離之方向的移動動作。此汽缸47係以活塞桿的動作方向與X軸方向形成平 行的方式,設在縫紉頭部21上,活塞桿連結於底板45。
藉此,可將底板45在縫製時的規定位置與搬送齒輪41從咬合件連結體13充分地分離的迴避位置之間移動。
前述汽缸47,執行活塞桿的進退動作之電磁閥是被鋸齒鎖針縫紉機100的控制裝置所控制。具體而言,執行以下控制,亦即,在被縫製物2及咬合件連結體13被安裝,搬送馬達42的原點檢索結束後,縫製開始時或開始之前,將底板45移動至縫製時的規定位置,在縫製結束後,將底板45移動至迴避位置之控制。
[發明實施形態的技術性效果]
在前述拉鍊製品1,藉由縫製,使得在將被縫製物2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2b內形成落針點,再進行將咬合件連結體13縫裝之縫製。
藉此,可在重疊成三重而不易產生先為散落的重疊部分2b進行落針,可提升咬合件連結體13對被縫製物2之縫裝強度。
又,前述鋸齒鎖針縫紉機100,拉鍊搬送機構40可藉由搬送齒輪41搬送咬合件連結體13,以具有輸送溝243之針板24導引咬合件連結體13,因此,可穩定且精度良好地搬送咬合件連結體13。因此,能夠進行咬合件連結體13對被縫製物2之良好的縫紉。
又,鋸齒鎖針縫紉機100係具備有將被縫製物2折返兩次後重疊成三重並加以輸送之布材按壓件25, 因此,作業者不需要保持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2b,可將咬合件連結體13穩定、容易且迅速地縫裝至被縫製物2。
[其他]
拉鍊10的咬合件連結體13之咬合件11的頭部112的構造係不限於圖4所示的結構者。例如,亦可適用利用於一般的拉鍊之各種的咬合件之頭部構造。
又,將咬合件連結體13縫裝於被縫製物2之縫紉機係不限於鋸齒鎖針縫紉機。例如,可利用所謂的電子循環縫紉之縫紉機這種可將保持框對於相互正交的兩方向任意地移動且在平面上的任意位置進行落針之縫紉機。
在該情況,若使用具有將被縫製物2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的狀態下予以保持,對被縫製物2,將咬合件連結體13維持於進行縫裝時的正確位置之保持構造的保持框,執行縫紉控制的話,則可能進行良好的拉鍊製品1之縫紉。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係能夠利用於以繩狀體將咬合件連結之拉鍊的縫裝。
1:拉鍊製品
2:被縫製物
2a:端緣部
2aa:前端
2b:重疊部分
10:拉鍊
11:咬合件
12:繩狀體
13:咬合件連結體
111:腳部
112:頭部
116、117:側面
a1、a11:頭部落針點
a2~a6:端緣部落針點
R1、R2:區域
t1~t6:針跡
v:寬度
w:寬度

Claims (11)

  1. 一種拉鍊的縫裝方法,係將具有以繩狀體將複數個咬合件連結的咬合件連結體之拉鍊的前述咬合件連結體縫紉於被縫製物的端緣部之縫裝方法,其特徵為,前述咬合件係具有:支承於前述繩狀體之腳部;和咬合於從該腳部突出且成對之其他咬合件連結體的咬合件之頭部,藉由縫製,在將前述被縫製物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內形成落針點,再進行將前述咬合件連結體縫裝之縫製,形成朝前述咬合件對前述繩狀體之頭部側的頭部落針點、及朝前述被縫製物對前述繩狀體之端緣部側的端緣部落針點。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拉鍊的縫裝方法,其中,藉由布按壓件,將前述被縫製物折返兩次而形成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拉鍊的縫裝方法,其中,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係設在對於前述繩狀體的長度方向,前述咬合件的腳部之寬度的內側的範圍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之兩部位、和比起該兩部位更遠離前述咬合件且成為前述咬合件的腳部之寬度的內側之範圍的位置, 進行縫製,使得從前述頭部落針點越過前述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之縫紉線、及從前述另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越過相鄰的咬合件的頭部落針點之縫紉線,分別跨越前述咬合件的前述腳部之兩側的側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拉鍊的縫裝方法,其中,前述拉鍊係具備有一對前述咬合件連結體、和進行前述一對咬合件連結體的結合與分離之拉鍊頭,設在前述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與設在前述另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係設在前述拉鍊頭通過前述被縫製物上之範圍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拉鍊的縫裝方法,其中,前述落針點是藉由鋸齒鎖針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拉鍊的縫裝方法,其中,前述落針點是藉由鋸齒鎖針所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拉鍊的縫裝方法,其中,前述落針點是藉由鋸齒鎖針所形成。
  8. 一種拉鍊製品,係具備有:拉鍊,其具有藉由繩狀體將複數個咬合件連結的一對咬合件連結體、和進行前述一對咬合件連結體的結合與分離之拉鍊頭;及被縫製物,其 將前述一對咬合件連結體個別地縫裝於兩個部位之端緣部,其特徵為:前述咬合件係具有:支承於前述繩狀體之腳部;和咬合於從該腳部突出且成對之其他咬合件連結體的咬合件之頭部,藉由利用縫製來形成在將前述被縫製物沿著前述端緣部折返兩次而重疊成三重之重疊部分內的落針點,將前述咬合件連結體縫裝,前述落針點係具有:朝前述咬合件對前述繩狀體之頭部側的頭部落針點;及朝前述被縫製物對前述繩狀體之端部側的端緣部落針點。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拉鍊製品,其中,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係設在對於前述繩狀體的長度方向,前述咬合件的腳部之寬度的內側的範圍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之兩部位、和比起該兩部位更遠離前述咬合件且成為前述咬合件的腳部之寬度的內側之範圍的位置,從前述頭部落針點越過前述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之縫紉線、和從前述另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越過相鄰的咬合件的頭部落針點之縫紉線是分別跨越前述咬合件的前述腳部之兩側的側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拉鍊製品,其中,設在前述一端部的前述端緣部落針點與設在前述另一端部的前述端 緣部落針點係設在前述拉鍊頭通過前述被縫製物上之範圍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10項中任一項之拉鍊製品,其中,形成在前述落針點的針跡是鋸齒鎖針的針跡。
TW107135689A 2017-10-13 2018-10-11 拉鍊的縫裝方法及拉鍊製品 TWI7114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9527 2017-10-13
JP2017199527 2017-10-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2137A TW201922137A (zh) 2019-06-16
TWI711400B true TWI711400B (zh) 2020-12-01

Family

ID=66100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5689A TWI711400B (zh) 2017-10-13 2018-10-11 拉鍊的縫裝方法及拉鍊製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16074B2 (zh)
TW (1) TWI711400B (zh)
WO (1) WO2019073918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1698A (ja) * 1990-02-07 1991-10-15 Matsushita Kogyo Kk 三つ巻き縫製に使用する三つ巻き押え金具及び針板による被縫製物素材の静電気発生防止方法
JP3231698B2 (ja) 1998-03-19 2001-11-2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表面性状の優れた熱延鋼板の製造方法
JP4013870B2 (ja) 2003-07-08 2007-11-28 関西ティー・エル・オー株式会社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TW201328628A (zh) * 2011-12-20 2013-07-16 Ykk Corp 鏈帶、皮包用拉鏈及皮包
TW201433277A (zh) * 2012-12-26 2014-09-01 Ykk Corp 拉鏈開合件及鏈條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1107U (zh) * 1981-02-13 1982-08-16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1698A (ja) * 1990-02-07 1991-10-15 Matsushita Kogyo Kk 三つ巻き縫製に使用する三つ巻き押え金具及び針板による被縫製物素材の静電気発生防止方法
JP3231698B2 (ja) 1998-03-19 2001-11-2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表面性状の優れた熱延鋼板の製造方法
JP4013870B2 (ja) 2003-07-08 2007-11-28 関西ティー・エル・オー株式会社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TW201328628A (zh) * 2011-12-20 2013-07-16 Ykk Corp 鏈帶、皮包用拉鏈及皮包
TW201433277A (zh) * 2012-12-26 2014-09-01 Ykk Corp 拉鏈開合件及鏈條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73918A1 (ja) 2019-04-18
JPWO2019073918A1 (ja) 2020-11-05
TW201922137A (zh) 2019-06-16
JP7116074B2 (ja) 2022-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1201B (zh) 縫紉機
CN106798376B (zh) 带构件、拉链和带构件的制造方法
JP6802920B2 (ja) フライの縁縫い装置
EP2230344A1 (en) Seam and device for forming sea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eam
TWI574646B (zh) Chains, zippers and items with zippers
WO2013136521A1 (ja) 縫製装置、縫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縫製方法
TW201521906A (zh) 縫紉機及針板構造、及鏈齒排之縫製方法
TWI711399B (zh) 拉鍊的縫裝方法及拉鍊製品
TWI711400B (zh) 拉鍊的縫裝方法及拉鍊製品
WO2019073922A1 (ja) ミシン
WO2021234915A1 (ja) テンプレート部材、ミシン、及び縫製方法
JP7388809B2 (ja) 送り出し腕型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WO2021001984A1 (ja) エレメント部材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JP7496039B2 (ja) 固定部材、ミシン、及び縫製方法
WO2023047539A1 (ja) ミシン及び縫製方法
WO2023139827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の製造方法
WO2021229813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の製造方法
WO2024069697A1 (ja) 縫製ユニット、ミシン、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の製造方法
WO2023058140A1 (ja) 上止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JP2018130517A (ja) ミシンの生地移送装置
US1025463A (en) Stay-guide for sewing-machines.
TW202329840A (zh) 上止件、拉鏈以及附拉鏈的製品
JP2009039220A (ja) 送り機構およびミシン
TW202244347A (zh) 雙重環縫縫紉機之整線器及具備該整線器之縫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