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1278B - 類比數位轉換器以及類比數位轉換方法 - Google Patents

類比數位轉換器以及類比數位轉換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1278B
TWI711278B TW108138487A TW108138487A TWI711278B TW I711278 B TWI711278 B TW I711278B TW 108138487 A TW108138487 A TW 108138487A TW 108138487 A TW108138487 A TW 108138487A TW I711278 B TWI711278 B TW I7112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alog
stage
signal
inverter
amplifi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8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4634A (zh
Inventor
金紐亞 馬丁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4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4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12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127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2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2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H03M1/34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 H03M1/38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sequentially only, e.g.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type
    • H03M1/46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sequentially only, e.g.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type with digital/analogue converter for supplying reference values to converter
    • H03M1/462Details of the control circuitry, e.g. of the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2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H03M1/34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 H03M1/38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sequentially only, e.g.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typ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07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179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ing MOSFET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03F3/45237Complementary long tailed pairs having parallel inputs and being supplied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30Single-ended push-pull [SEPP] amplifiers; Phase-splitters therefor
    • H03F3/3001Single-ended push-pull [SEPP] amplifiers; Phase-splitters therefor with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3F3/3022CMOS common source output SEPP amplifiers
    • H03F3/3028CMOS common source output SEPP amplifiers with symmetrical driving of the end stag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07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179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ing MOSFET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03F3/45269Complementary non-cross coupled typ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07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179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ing MOSFET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03F3/45273Mirror typ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479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 H03F3/45632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in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FET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03F3/4563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in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FET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by using feedback means
    • H03F3/45641Measuring at the loading circuit of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65Controlling the common source circuit of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06Continuously compensating for, or preventing, undesired influenc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 H03M1/0617Continuously compensating for, or preventing, undesired influenc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ethods or mean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detrimental influence
    • H03M1/0675Continuously compensating for, or preventing, undesired influenc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ethods or mean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detrimental influence using redundancy
    • H03M1/069Continuously compensating for, or preventing, undesired influenc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ethods or mean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detrimental influence using redundancy by range overlap between successive stages or step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2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H03M1/124Sampling or signal 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 converters
    • H03M1/1245Details of sampling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2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H03M1/124Sampling or signal 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 converters
    • H03M1/129Means for adapting the input signal to the range the converter can handle, e.g. limiting, pre-scaling ; Out-of-range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2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H03M1/14Conversion in steps with each step involving the same or a different conversion means and delivering more than one bit
    • H03M1/16Conversion in steps with each step involving the same or a different conversion means and delivering more than one bit with scale factor modification, i.e. by changing the amplification between the steps
    • H03M1/164Conversion in steps with each step involving the same or a different conversion means and delivering more than one bit with scale factor modification, i.e. by changing the amplification between the steps the steps being performed sequentially in series-connected stag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2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H03M1/18Automatic control for modifying the range of signals the converter can handle, e.g. gain rang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2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H03M1/34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 H03M1/38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sequentially only, e.g.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type
    • H03M1/46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sequentially only, e.g.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type with digital/analogue converter for supplying reference values to converter
    • H03M1/466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sequentially only, e.g.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type with digital/analogue converter for supplying reference values to converter using switched capacitors
    • H03M1/468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sequentially only, e.g.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type with digital/analogue converter for supplying reference values to converter using switched capacitors in which the input S/H circuit is merged with the feedback DAC arra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3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ingle-ended push-pull [SEPP]; Phase-splitters therefor
    • H03F2203/3005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ingle-ended push-pull [SEPP]; Phase-splitters therefor the SEPP amplifying transistors are composed of multiple coupled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13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the whol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together with other coupled stages being fully differential reali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一種類比數位轉換器包含:用以接收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輸入端、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以及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耦接至輸入端且用以輸出相應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第一數位化值以及相應於第一數位化值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之間的差值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用以接收第一類比殘值訊號,放大第一類比殘值訊號,且輸出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將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轉換成第二數位化值,且將第一數位化值與第二數位化值組合為相應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數位輸出訊號。

Description

類比數位轉換器以及類比數位轉換方法
本揭露實施例是有關於一種類比數位轉換器,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基於反相器的放大器之類比數位轉換器以及類比數位轉換方法。
類比/數位轉換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或"A/D")用於各種應用中以將所取樣的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有各種類比/數位轉換器架構,例如管線式(pipelined)、快閃式(flash)、三角積分式(Sigma-Delta)、逐次逼近暫存器式(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SAR")等。管線式或子區間式(subranging)類比/數位轉換器使用兩個或更多個子區間的步驟。完成類比輸入電壓轉換至粗略數位化值的粗略轉換(coarse conversion),然後利用數位/類比轉換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來將粗略數位化值轉換回類比訊號。利用類比比較器來將粗略數位化值與輸入電壓進行 比較,然後將其差值或殘值轉換得更精細並將結果結合。逐次逼近類比/數位轉換器使用比較器來逐次地縮小包含輸入電壓的範圍。在每個逐次步驟中,轉換器將輸入電壓與數位/類比轉換器(DAC)的輸出進行比較,類比轉換器(DAC)的輸出可能代表所選的電壓範圍的中點。在此過程的每個步驟中,近似值儲存於逐次逼近暫存器(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SAR)中。持續這些步驟直到達到期望的解析度。
本揭露提出一種類比數位轉換器包含:用以接收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輸入端、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第二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以及控制器。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耦接至輸入端且用以輸出相應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第一數位化值以及相應於第一數位化值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之間的差值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用以接收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用以放大第一類比殘值訊號,且用以輸出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接收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用以輸出相應於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的第二數位化值,且用以輸出相應於第二數位化值與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之間的差值的第二類比殘值訊號。第二基於反相器 的殘值放大器用以接收第二類比殘值訊號,用以放大第二類比殘值訊號,且用以輸出經放大的第二類比殘值訊號。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接收經放大的第二類比殘值訊號,且用以輸出相應於經放大的第二類比殘值訊號的第三數位化值。控制器耦接至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以及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且用以將第一數位化值、第二數位化值以及第三數位化值組合為表示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數位輸出訊號。
本揭露另提出一種類比數位轉換器,包含:用以接收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輸入端、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以及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耦接至輸入端,且用以輸出相應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第一數位化值以及相應於第一數位化值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之間的差值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用以接收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用以放大第一類比殘值訊號,且用以輸出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其中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包含:第一放大級、第二放大級、第三放大級以及控制電路。第一放大級具有耦接於第一電壓端與第二電壓端之間的輸入反相器,第一放大級用以接收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第二放大級具有耦接於第一電壓端與第二電壓端之間的第一反相器與第二反相器,第二放大級用以接收第一放大級的輸出,第二放大級相應於第一控制裝置與第二控制裝置而用以控制流經第一反相器與第二反相器的電流以回應於控制訊號。第三放大級具有耦接於第一電壓端與第二電壓端 之間的輸出反相器,第三放大級用以接收第二放大級的輸出。控制電路耦接於第一控制裝置與第二控制裝置之間,且用以產生控制訊號。
本揭露另提出一種類比數位轉換方法,包含:於第一操作階段期間對類比輸入電壓訊號進行取樣;於第一操作階段期間禁能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於第二操作階段期間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轉換成相應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第一數位化值;於第二操作階段期間確定相應於第一數位化值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之間的差值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於第三操作階段期間透過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來放大第一類比殘值訊號;將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轉換成相應於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的第二數位化值;以及將第一數位化值與第二數位化值組合為表示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數位輸出訊號。
10:第一操作階段
12、14、16、22、24、26、32、34、36、510、512、514、516、518、520、522:操作
20:第二操作階段
30:第三操作階段
100:類比數位轉換器
102、201、202:輸入端/類比輸入電壓端
106:時脈產生器
108: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
110:類比數位轉換器/殘值數位類比轉換器
112、412:子類比數位轉換器
114: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第一殘值放大器/殘值放大器
116: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類比數位轉換級
118:第二殘值放大器
120: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
122:對準與數位錯誤校正區塊
124、214、304、334:輸出端
130、430:追蹤保持電路
132、432:逐次逼近暫存器式邏輯區塊
134、434:比較器
150、154、156、174、190、192、308、338、450、454、456:開關
152a、152b、172a、172b、340、452a、452b、C0~CN、C0~CM:電容器
160:脈衝
162:數位殘值訊號脈衝
180:接地軌
182:電壓軌
206:第一級/第一放大級
208:第二級/第二放大級
210:第三級/第三放大級
216:電壓供應軌/供電電壓端
300、330:控制電路
302、312、313、332:節點
306、336:電阻
310:第一反相器/電容器
311:第二反相器
320、322:第二級反相器
324:第三級反相器
458:類比輸入電壓軌
500:類比數位轉換方法
AVDD、Vdd:供電電壓
CLKS:時脈訊號
D1:第一數位輸出訊號
D2:第二數位輸出訊號
D3:第三數位輸出訊號
DOUT:數位輸出訊號
EN:致能訊號
M0~M32:電晶體
phi1:第一階段控制訊號/控制訊號
phi1z:第一階段控制訊號的互補訊號/控制訊號/互補訊號
phi2:第二階段控制訊號/控制訊號
phi2z:第二階段控制訊號的互補訊號/控制訊號/互補訊號
phi3:第三階段控制訊號/控制訊號
VIN:類比輸入電壓訊號
VIP、VIM: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
VCM:共模電壓訊號/共模電壓
VCM_FB:共模回授訊號
Vctp、Vctn:差動第二階段控制訊號/第二級差動控制訊號/控制訊號/輸出訊號
VP1、VM1:中間差動電壓訊號/中間電壓
Vref、Vrefp_dz、Vrefn_dz:參考電壓/參考電壓訊號
Vrefp_dz、Vrefn_dz:參考電壓/參考輸入訊號
VBIASN:偏壓訊號
VRES1: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第一殘值訊號
VRES1G: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經放大的殘值訊號
VRES2G:經放大的第二殘值訊號/經放大的殘值訊號
VRESP、VRESM:類比輸入訊號/差動類比殘值訊號/差動殘值電壓訊號/反相的輸入電壓訊號
VRESP1、VRESM1:類比殘值訊號/第一殘值訊號/差動第一殘值訊號
VRESP1G、VRESM1G、VRESP2G、VRESM2G:經放大的差動殘值訊號/差動類比殘值訊號
VRESP2、VRESM2:類比殘值訊號/第二殘值訊號/差動第二殘值訊號
φADC1、φADC2、φADC3:脈衝控制訊號/控制訊號/SAR控制訊號
φRADC:數位控制訊號/時脈階段訊號
從以下結合所附圖式所做的詳細描述,可對本揭露之態樣有更佳的了解。需注意的是,根據業界的標準實務,各特徵並未依比例繪示。事實上,為了使討論更為清楚,各特徵的尺寸都可任意地增加或減少。
[圖1]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類比數位轉換器系統的態樣的方塊圖。
[圖2]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圖1的類比數位轉換器系統的更多態樣的例示的方塊圖。
[圖3A]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用於操作階段的例示性控制訊號的時序圖。
[圖3B]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用於例示性的操作階段的各種系統元件的操作的圖表。
[圖4]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圖2的類比數位轉換器系統中所示的子類比數位轉換器的例示的電路圖。
[圖5]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用於圖4中所示的子類比數位轉換器的控制訊號的例示的訊號圖。
[圖6]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圖2的類比數位轉換器系統中所示的殘值類比數位轉換器的例示的電路圖。
[圖7]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用於圖6中所示的殘值類比數位轉換器的控制訊號的例示的訊號圖。
[圖8]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的例示的電路圖。
[圖9]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用於圖8的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的控制電路的例示的電路圖。
[圖10]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用於圖8的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的另一控制電路的例示的電路圖。
[圖11]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圖9與圖10的控制電路所產生的例示性波形的訊號圖。
[圖12]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圖2的第二與第三子類比數位轉換器的例示的電路圖。
[圖13]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類比數位轉換方法的例示的流程圖。
以下的揭露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例子,以實施所提供標的的不同特徵。以下描述之構件與安排的特定例子,以簡化本揭露。當然,這些僅僅是例子而不是用以限制本揭露。例如,在說明中,第一特徵形成在第二特徵之上方或之上,這可能包含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以直接接觸的方式形成的實施例,這也可以包含額外特徵可能形成在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的實施例,這使得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可能沒有直接接觸。此外,本揭露可能會在各種例子中重複參考數字及/或文字。此重複是為了簡明與清晰的目的,但本身並非用以指定所討論的各種實施例及/或架構之間的關係。
再者,在此可能會使用空間相對用語,例如「底下(beneath)」、「下方(below)」、「較低(lower)」、「上方(above)」、「較高(upper)」等等,以方便說明如圖式所繪示之一元件或一特徵與另一(另一些)元件或特徵之關係。這些空間上相對的用語除了涵蓋在圖式中所繪示的方向,也欲涵蓋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不同的方向。設備可能以不同方式定位(例如旋轉90度或在其他方位上),而在此所使用的空間上相對的描述同樣也可以有相對應的解釋。
類比/數位轉換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或"A/D")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用於某些應用的典型類比/數位轉換器的架構,例如管 線式(pipelined)、快閃式(flash)、三角積分式(Sigma-Delta)、逐次逼近暫存器式(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SAR")等,可能使用過多的矽面積、消耗過多的功率,因此可能太昂貴。此外,利用某些習知的ADC方法,在低電壓與低功耗的深次微米(deep submicron)製程中,可能難以達到足夠高的訊號雜訊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與轉換頻寬(conversion bandwidth)。舉例而言,某些習知的管線式ADC方法使用高增益放大器,這在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製程中難以實現。根據本文中揭示之態樣,透過採用低電壓殘值的放大器,ADC對於製程、電壓與溫度(process,voltage,and temperature,PVT)變異更具免疫力。
圖1係示出使用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inverter based residue amplifier)的例示的類比數位轉換器100的方塊圖。類比數位轉換器100包含用以接收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的輸入端102、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耦接至輸入端102,且用以輸出相應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的第一數位化值D1以及相應於第一數位化值D1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之間的差值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舉例而言,第一數位化值D1可為數位輸出訊號DOUT的最高有效位元(most significant digits,MSB)。
類比數位轉換器100還包含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inverter based residue amplifier)114、第二類 比數位轉換級116、對準與數位錯誤校正區塊122。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114接收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且放大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以輸出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G。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接收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G,且輸出相應於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G的第二數位化值D2。對準與數位錯誤校正區塊122耦接至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與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以將第一數位化值D1與第二數位化值D2組合為表示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之於輸出端124的數位輸出訊號DOUT。對準與數位錯誤校正區塊122可由任何適合的處理裝置來實現。
如以下將進一步討論的,某些例示的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包含子類比數位轉換器(sub-ADC)112與類比數位轉換器110,例如逐次逼近暫存器式類比數位轉換器(SAR ADC),子類比數位轉換器112用以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轉換成第一數位化值D1。類比數位轉換器110接收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與第一數位化值D1,且基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與第一數位化值D1來輸出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可進一步地包含額外的後續的類比數位轉換級116,額外的後續的類比數位轉換級116可取決於數位輸出訊號DOUT的期望解析度而有與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類似的配置。
圖2示出圖1的例示性的類比數位轉換器100的更多態樣。在圖2所示的例示中,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包 含於類比輸入電壓端102所接收的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由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來接收這些訊號,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還接收參考電壓Vref且透過時脈產生器106來接收時脈訊號CLKS。子類比數位轉換器112可包含逐次逼近暫存器式類比數位轉換器(SAR ADC),SAR ADC包含追蹤保持(track and hold)電路130以及逐次逼近暫存器式(SAR)邏輯區塊132,其可由適當編程的處理設備實現。連接追蹤保持電路130以對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進行取樣並提供輸出訊號給比較器134,其耦合至SAR邏輯區塊132。子類比數位轉換器112輸出第一數位化值D1,第一數位化值D1可為數位輸出訊號DOUT的最高有效位元(most significant digits,MSBs)。在所示的例示中,第一數位輸出訊號D1為五個位元。
第一數位輸出訊號D1也輸出至數位類比轉換器110,數位類比轉換器110用以將第一數位輸出訊號D1轉換成類比訊號,且將經轉換後的D1訊號與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進行比較,且輸出第一殘值訊號VRES1。在所示的例示中,第一殘值訊號VRES1為包含VRESP1與VRESM1的差動電壓訊號,其輸出至第一殘值放大器114。第一殘值放大器114放大了類比殘值訊號VRESP1與VRESM1,且輸出經放大的殘值訊號VRES1G
由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來接收經放大的殘值訊號VRES1G,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也可包含逐次逼近暫存器式類比數位轉換器(SAR ADC)。在一些實現中,第 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的結構與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的結構相似。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執行經放大的殘值訊號VRES1G的類比數位轉換以輸出第二數位輸出訊號D2,第二數位訊號D2表示數位輸出訊號DOUT的下一個最高有效位元(例如5個位元),其由對準與數位錯誤校正區塊122所接收。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也輸出第二殘值訊號作為差動類比殘值訊號VRESP2與VRESM2,其由第二殘值放大器118所接收。第二殘值放大器118輸出經放大的第二殘值訊號VRES2G,其由之後的類比數位轉換級,例如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20,所接收。與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相同,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20的結構可與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的結構相似,因此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20的結構也可包含逐次逼近暫存器式類比數位轉換器(SAR ADC)。
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20執行經放大的第二殘值訊號VRES2G的類比數位轉換以輸出第三數位輸出訊號D3,第三數位訊號D3表示數位輸出訊號DOUT的最低有效位元(least significant bit,LSB)(例如8個位元),其由對準與數位錯誤校正區塊122所接收。在作為數位輸出訊號DOUT輸出之前,第一數位輸出訊號D1、第二數位輸出訊號D2、第三數位輸出訊號D3在對準與數位錯誤校正區塊122中組合。在所示的例示中,對準與數位錯誤校正區塊122提供16位元數位輸出訊號DOUT,其包含5位元訊號(D1)、5位元訊號(D2)以及8位元訊號(D3),少兩個錯誤檢查位元。
圖3A係用於說明類比數位轉換器100的三個操 作階段的控制訊號的例示性時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類比數位轉換器100通常響應於第一/第二/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1/phi2/phi3而操作。再者,在一些例示中,第三操作階段是第一或第二操作階段的兩倍長,且因此,第三階段控制訊號的持續時間大約是第一或第二階段控制訊號phi1/phi2的兩倍。換言之,對於給定的時脈週期,第一與第二階段控制訊號phi1/phi2各自在週期的25%處於邏輯高電平,而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在時脈週期的50%處於邏輯高電平。
圖3B係圖3A中針對類比數位轉換器100所示的各種操作階段期間的操作的概要圖表。在一些例示中,於第一操作階段10期間(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為邏輯高電平),如操作12所示,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的子類比數位轉換器112與殘值數位類比轉換器110針對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進行取樣。如操作14所示,禁能第一殘值放大器114。另外,第一殘值放大器114的共模感應電容被再充電,由此共模電容被用於控制殘值放大器的輸出共模。於第二操作階段20(第二階段控制訊號phi2為邏輯高電平)期間,於操作22,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執行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的類比數位轉換,且於操作24,重置第一殘值放大器114。於第三操作階段30(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為邏輯高電平)期間,於操作32,由殘值數位類比轉換器110來保持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所輸出的第一殘值訊號VRESP1與VRESM1,於操作34,第一殘值放大器114 放大了所接收的殘值訊號VRESP1與VRESM1以輸出經放大的殘值訊號VRES1G。再者,於第三操作階段30期間,如操作36所示,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針對從第一殘值放大器114所接收的經放大的殘值訊號VRES1G與VRES2G進行取樣。在隨後的第一操作階段10與第二操作階段20期間,如操作16與操作26所示,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執行經放大的殘值訊號VRES1G與VRES2G的類比數位轉換。
如上所述,例如圖2所示的實施例的一些實施例包含額外的類比數位轉換級與殘值放大器。除了第一殘值放大器114與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以外,圖2中所示的類比數位轉換器100還包含第二殘值放大器118與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20。在例如圖2的例示的實現中,例如第二殘值放大器118與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20的額外級在相應的操作階段執行相應的操作。因此,在第一操作階段10期間也禁能第二殘值放大器118,在第二操作階段20期間重置第二殘值放大器118,且在第三操作階段30期間放大第二殘值訊號VRESP2與VRESM2。相似地,於第一與第二操作階段,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20執行所接收的經放大的殘值訊號VRESP2G與VRESM2G的類比數位轉換。
圖4係繪示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的子類比數位轉換器112的例示。在所示的例示中,子類比數位轉換器112為逐次逼近暫存器式類比數位轉換器(SAR ADC)。逐次逼近暫存器式類比數位轉換器(SAR ADC)使用比較器以連續地縮小包含輸入電壓的範圍。在每個連續步驟中,轉 換器將輸入電壓與數位類比轉換器的輸出進行比較。因此,所示的例示的子類比數位轉換器112包含追蹤保持電路130、比較器134與逐次逼近暫存器式(SAR)邏輯區塊132。SAR邏輯區塊132接收時脈訊號CLKS且將脈衝控制訊號φADC1提供至追蹤保持電路130。控制訊號φADC1控制可操作地連接到多個電容器C0至CN的一側的多個開關150的操作。在所示的例示中,有兩組電容器152a與152b分別對應至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電容器152a與152b之每一組包含多個電容器C0至CN,其中N可對應至要被轉換的位元數,例如圖2中所示的第一數位輸出訊號D1的最低有效位元(least significant digits,LSB)。在一些例示中,電容器C1至CN是二進制加權的,且電容器C0是“虛擬LSB”電容。在一些實施例中,最小電容器尺寸C為大約2毫微微法拉(femtofarad,fF)。
圖5示出類比數位轉換器100的第一操作階段的控制訊號之間的關係的例示,包含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以及由SAR邏輯區塊132所輸出的控制訊號φADCI。SAR控制訊號φADC1控制開關150以將電容器152a與152b連接至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之間或參考電壓訊號Vref與接地軌之間。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進一步控制開關154以選擇性地將電容器連接到類比輸入訊號VRESP與VRESM或參考電壓訊號Vref,且控制開關156以選擇性地將電容器152a與152b的另一側連接到共模電壓VCM
當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為邏輯高電平,操作 開關150以將兩組電容器152a與152b的電容器C0至CN的頂板連接至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同時,邏輯高電平的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將兩組電容器152a與152b的電容器C0至CN的底板連接至共模電壓訊號VCM以對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做取樣。如圖5所示,在第二操作階段期間,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為邏輯低電平,且SAR邏輯區塊132輸出SAR控制訊號φADC1。SAR控制訊號φADC1包含從第二階段控制訊號phi2所導出的一系列的脈衝160以控制SAR二進制搜索演算法且產生代表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的最高有效位元(MSBs)的第一數位輸出訊號D1。SAR邏輯區塊132還輸出數位控制訊號φRADC,其用以控制如圖6所示的殘值數位類比轉換器的操作。
圖6示出類比數位轉換器100的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108的殘值數位類比轉換器110的例示。殘值數位類比轉換器110包含具有二進制加權式電容陣列(array of binary weighted capacitors)的追蹤保持電路。更具體地來說,所示的二進制加權電容陣列包含分別相應於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的兩組電容器172a與172b。電容器172a與172b之每一組包含多個電容器C0至CN,其中N可對應至要被轉換的位元數。電容器C0至CN的尺寸可設計成用於由“kT/C”熱雜訊規範所決定的低雜訊殘值產生。多個開關174可操作地連接到兩組電容器172a與172b的電容器C0至CN的一側。透過由SAR邏輯區塊132所輸出的時脈階 段訊號φRADC來控制開關174以選擇性地將電容器C0至CN的一側連接到接地軌180或電壓軌182。電壓軌182透過響應於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的開關190來選擇性地連接到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M與VIP或參考電壓Vref。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還控制開關192以選擇性地將電容器C0至CN的底板連接至共模電壓VCM
如圖6所示,當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為邏輯高電平,開關190將電壓軌182耦接至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且開關192將電容器的底板耦接至共模電壓VCM,使得殘值數位類比轉換器110追蹤差動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P與VIM。如圖7所示,當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為邏輯低電平,φRADC數位殘值訊號脈衝162控制開關174以選擇性地將電容器C0至CN連接到參考電壓Vref以產生差動類比殘值訊號VRESP與VRESM
圖8示出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114的例示。例示的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114包含三個基於反相器的級206、208與210。基於反相器的級允許近乎軌到軌的輸出範圍且提供高動態充電電流。圖8所示的例示的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114接收且放大差動殘值電壓訊號VRESP與VRESM,且因此基本上環繞放大器電路的垂直中心線“鏡像(mirrored)”。因此,第二級208與第三級210的每一者包含在對稱的第一級206的任一側上以全差動方式(fully differential fashion)的左部分與右部分。這僅是一個例示,且應理解,其他的設計佈局也可能實現基於反相 器的殘值放大器。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114連接於電壓供應軌216之間,電壓供應軌216用以接收供電電壓AVDD與接地電壓。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114用以設置於低電壓電源工作,例如,小於1.0V。在所示的實施例中,供電電壓AVDD為0.8伏(volts)。於低電壓電源下動態地運行基於反相器的級,比起傳統的串疊A類(cascode class A)殘值放大器消耗更少的功率。
第一級206包含輸入端201與202用以分別接收差動類比殘值訊號VRESM與VRESP。輸入端201與202耦接至第一反相器310與第二反相器311,第一反相器310與第二反相器311的輸出係耦接至節點312與313處的第二級208。在所示的例示中,第一反相器310包含電晶體M3與M5且第二反相器311包含電晶體M4與M6。第一級206的第一反相器310與第二反相器311的輸出還分別連接至電晶體M7與M8的閘極端,電晶體M7與M8將供電電壓端216耦接至第一反相器310與第二反相器311。因此電晶體M7與M8基於反相的輸入電壓訊號VRESP與VRESM來控制流向第一反相器310與第二反相器311的電流。致能電晶體M0的源極連接至接地端,且用以在其閘極接收致能訊號EN,致能訊號EN是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的互補訊號。如此,致能電晶體M0響應於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而有效地選擇性地致能或禁能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114,其從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導出致能訊號EN。電晶體M1與M2連接在第一反相器310與第二反相器311與致能電晶體M0的汲極之間。電 晶體M1與M2用以在其閘極分別接收偏壓訊號VBIASN與共模回授訊號VCM_FB,其設置第一放大級206的偏壓電流。在一些實現中,電晶體M0、M7與M8操作於線性區,而電晶體M1與M2操作於飽和區且因此作為定電流源。所以,第一放大級206作為差動輸入對。
第一反相器310與第二反相器311的輸出節點312與313耦接至第二放大級208的輸入。為了簡單起見,將僅詳細討論第二放大級208與第三放大級210的圖8中所示的右側部分。第二放大級208用以透過電晶體M11與M12來採用動態電流飢餓技術(dynamic current starving technique)來選擇性地在驅動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114的輸出的電流路徑之間嵌入死區(deadzone),其操作於三極管區(triode region)中,即作為可變電阻器。
更具體地,在圖8所示的例示中,電流控制電晶體M11連接於AVDD供電電壓端216與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電流控制電晶體M12連接於接地端與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包含電晶體M9/M10,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包含電晶體M13/M14。電流控制電晶體M11與M12的閘極分別用以接收差動第二階段控制訊號Vctp與Vctn。如同以下將進一步討論的,產生差動第二階段控制訊號Vctp與Vctn以選擇性地調變控制電晶體M11與M12的阻抗。因此操作電流控制電晶體M11與M12以選擇性地改變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與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的有效觸發點 (effective trigger points)且在殘值訊號VRESP與VRESM的放大期間控制於第三放大級210中創建的死區。
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與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提供中間差動電壓訊號VM1與VP1給第三放大級210,第三放大級210為用於殘值放大器114的輸出級。第三放大級210包含連接於AVDD供電電壓端216與接地端之間的第一輸出電晶體M16與第二輸出電晶體M17。第一輸出電晶體M16與第二輸出電晶體M17形成第三級反相器324,第三級反相器324提供於輸出端214之經放大的差動殘值訊號VRESP1G與VRESM1G。第一控制電晶體M15連接於第一輸出電晶體M16的閘極與接地端之間,且第二控制電晶體M18連接於第二輸出電晶體M17的閘極與AVDD供電電壓端216之間。第一控制電晶體M15的閘極用以接收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而第二控制電晶體M18的閘極用以接收第一階段控制訊號的互補訊號phi1z。
如上所述,第二放大級208之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與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提供中間差動電壓訊號VM1與VP1給第三放大級210。圖8中所示的例示中的第二放大級208僅包含連接在供電電壓端216與接地端之間。如此一來,第二放大級208以非常高的增益操作,而中間差動電壓訊號VM1與VP1可趨向於達到供電電壓準位與接地電壓準位。這可能導致操作不穩定。
為了穩定殘值放大器114的操作,第二放大級208用以在第三放大級210中創建死區。更具體地,透過第 二級電流控制電晶體M11與M12來接收第二級差動控制訊號Vctp與Vctn以選擇性地使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與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分別從AVDD供電電壓端216與接地端斷開。這也分別切斷了第二輸出電晶體M17與第一輸出電晶體M16。
圖9與圖10示出了用於提供第二級差動控制訊號Vctp與Vctn的控制電路的例示,由殘值放大器114的第二放大級208的電流控制電晶體M11與M12來接收第二級差動控制訊號Vctp與Vctn。圖9中所示的Vctp控制電路300包含連接於Vdd供電電壓端與接地端之間的電晶體M32與M31。電晶體M31用以接收第二階段控制訊號phi2,且電晶體M32用以接收第一階段控制訊號的互補訊號phi1z。節點302形成於電晶體M32與M31的交界處,節點302連接到用以輸出控制訊號Vctp的輸出端304。電容器310還連接於節點302與接地端之間。電阻306連接於參考電壓Vrefp_dz與開關308之間。響應於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而操作開關308以選擇性地將參考電壓Vrefp_dz的一些部分連接到節點302。
在一些例示中,Vdd電壓低於連接到殘值放大器114的供電電壓端216的AVDD電壓。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AVDD電壓可為0.8伏,且相應的VDD電壓準位可為0.75伏。參考電壓Vrefp_dz與Vrefn_dz設為大約Vdd電壓準位的一半的準位。在所示的例示中,Vrefp_dz為0.4伏,且Vrefn_dz為0.3伏。
圖10中所示的vctn控制電路330包含連接於Vdd供電電壓端與接地端之間的電晶體M30與M29。電晶體M29用以接收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且電晶體M30用以接收第二階段控制訊號的互補訊號phi2z。節點332形成於電晶體M30與M29的交界處,節點332連接到用以輸出控制訊號Vctn的輸出端334。電容器340還連接於節點332與接地端之間。負參考電壓Vrefn_dz經由電阻336與開關338連接到節點332。響應於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而操作開關338。
圖11示出了說明圖9的Vctp控制電路300與圖10的Vctn控制電路330的操作的各種波形的例示。圖11示出了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第二階段控制訊號phi2與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的例示訊號,且也示出了用於圖9的Vctp控制電路300與圖10的Vctn控制電路330之參考輸入訊號Vrefp_dz與Vrefn_dz以及控制輸出訊號Vctp與Vctn。圖11還示出了訊號Vctp-Vctn,其顯示控制訊號Vctp與Vctn之間的差值。
在第一操作階段期間,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為邏輯高電平,而第二階段控制訊號phi2與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為邏輯低電平。因此,在第一操作階段,控制訊號phi1z、phi2與phi3皆為邏輯低電平,而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與控制訊號phi2z皆為邏輯高電平。邏輯低電平的控制訊號phi3開路了開關308與338,使參考電壓Vrefp_dz與Vrefn_dz從其相應的節點302與332斷開。參考圖9,邏輯低電平的控制訊號phi2關斷了NMOS電晶體M31,且邏輯低 電平的控制訊號phi1z導通了PMOS電晶體M32,將節點302連接至Vdd供電電壓端且將控制訊號Vctp充電至接近Vdd電壓準位。參考至圖10,邏輯高電平的控制訊號phi2z關斷了PMOS電晶體M30,使節點332從Vdd供電電壓端斷開。邏輯高電平的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導通了NMOS電晶體M29,使節點332連接到接地端且將輸出端334處的控制訊號Vctn下拉。
參考回圖8,在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的電流控制NMOS電晶體M12的閘極處來接收低電壓準位的控制訊號Vctn,且在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的電流控制PMOS電晶體M11的閘極處來接收高電壓準位的控制訊號Vctp。低電壓準位的控制訊號Vctn關斷了電晶體M12且使第二放大級208之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從接地端斷開。高電壓準位的控制訊號Vctp關斷了電晶體M11,且使第二放大級208之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從AVDD供電電壓端216斷開,且使第二放大級208從第三放大級210斷開。
於控制電晶體M15與M18的各自閘極處所接收之邏輯高電平的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與其邏輯低電平的互補訊號phi1z使這些控制電晶體導通,進而關斷第三放大級210的輸出電晶體M16與M17。
參考圖9與圖10,在第二操作階段期間,第二階段控制訊號phi2為邏輯高電平,而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與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為邏輯低電平。基於邏輯低 電平的控制訊號phi3。開關308與338仍為開路,使得參考電壓Vrefp_dz與Vrefn_dz從其相應的節點302與332斷開。參考圖9,邏輯高電平的控制訊號phi2導通了NMOS電晶體M31,且邏輯高電平的控制訊號phi1z關斷了PMOS電晶體M32,將節點302連接至接地端且將控制訊號Vctp下拉。參考圖10,邏輯低電平的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關斷了NMOS電晶體M29,且邏輯低電平的控制訊號phi2z關斷了PMOS電晶體M30,使節點330連接至Vdd供電電壓端。
在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的電晶體M11的閘極處所接收的低電壓準位的控制訊號Vctp導通了PMOS電晶體M11,使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連接至AVDD供電電壓端216。在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的電晶體M12的閘極處所接收的高電壓準位的控制訊號Vctn導通了NMOS電晶體M12,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連接至接地端。因此,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與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各自連接於AVDD供電電壓端216與接地端之間。如前所述,在第二操作階段期間,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為邏輯低電平,且其互補訊號phi1z為邏輯高電平。於第二控制電晶體M18的閘極處所接收的邏輯高電平的控制訊號phi1z關斷了電晶體M18,而於第一控制電晶體M15的閘極處所接收的邏輯低電平的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關斷了電晶體M15。因此,第三放大級210的輸出電晶體M16與M17耦接於供電電壓端216與接地端之間,且殘值放大器114於第二操作階段為自動歸零(auto-zeroed)。
在第三操作階段期間,第一階段控制訊號phi1與第二階段控制訊號phi2為邏輯低電平,而第一階段控制訊號與第二階段控制訊號的互補訊號phi1z與phi2z為邏輯高電平。這些訊號造成電晶體M29、M30、M31與M32皆關斷。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為邏輯高電平,導通了開關308與338以使得參考電壓Vrefp_dz與Vrefn_dz連接至其相應的節點302與332斷開。因此,控制訊號Vctp與Vctn穩定於Vrefp_dz與Vrefn_dz電壓準位,如前所述,Vrefp_dz與Vrefn_dz電壓準位大約為接地端與Vdd供電電壓端之間的中點。圖中的Vctp-Vctn波形更清楚地顯示此中間控制訊號準位。如圖8所示於Vrefp_dz與Vrefn_dz電壓準位的控制訊號Vctp與Vctn分別施加於第二級電流控制電晶體M11與M12的閘極。這改變了位於下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0與位於上方的第二級反相器322的有效觸發點,且將中間電壓VM1與VP1從AVDD電壓與接地軌電壓拉離開到穩定區域。
透過使用多個基於反相器的級,因為基於反相器的級允許幾乎軌到軌的輸出範圍,所以需要較低的電壓要求。而且,因為反相器的轉換速率電流(slew rate current)表現得像數位開關電流源(digitally switched current source),所以基於反相器的級提供高動態充電電流。另外,隨著製程微縮(process scaling)變得更小,因為當變得更小時,反相器的時間延遲得到改善,所以殘值放大器114的性能得到改善。因此,基於反相器的放大的轉換率(conversion rate)隨著製程微縮而得到改善。而且,因為 施加到第二放大級208的電晶體M12與M11的動態電流控制訊號Vctp與Vctn決定了功率消耗,所以消耗更少的功率。
如上所述。經放大的殘值訊號VRES1G輸出至一或多個後續的類比數位轉換級。在圖2所示的例示中,有第二與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16與120。其他的實施例可包含更多或更少的類比數位轉換級。透過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來接收經放大的第一殘值訊號VRESP1G,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116執行經放大的殘值訊號VRES1G的類比數位轉換且輸出第二數位輸入訊號D2,以及差動第二殘值訊號VRESP2與VRESM2。第二殘值放大器118,可如圖8所示的配置與操作,輸出經放大的第二殘值訊號VRES2G,經放大的第二殘值訊號VRES2G由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20所接收。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20執行差動第二殘值訊號VRESP2與VRESM2的類比數位轉換以輸出表示數位輸出訊號的最低有效位元(LSB)的第三數位輸出訊號D3
圖12示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第二與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16與120的子類比數位轉換器412實現例示。更具體地,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與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16與120各自包含逐次逼近暫存器式類比數位轉換器(SAR ADC)。第二與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116與120的SAR ADC包含追蹤保持電路430、比較器434與逐次逼近暫存器式(SAR)邏輯區塊432。SAR邏輯區塊432接收時脈訊號CLKS且提供脈衝控制訊號φADC2(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控制訊號)與φADC3(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控制訊號)至追蹤保 持電路430。因為第二與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在第三操作階段期間對經放大的殘值訊號VRES1G與VRES2G進行取樣,所以控制訊號φADC2與φADC3從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的互補所導出。
第二與第三級控制訊號φADC2與φADC3控制可操作地連接到多個電容器C0至CM的一側的多個開關450的操作。有兩組電容器452a與452b,分別對應於差動類比殘值訊號VRESP1G、VRESM1G、VRESP2G與VRESM2G。電容器452a與452b之每一組包含多個電容器C0至CM,其中M可對應於要轉換的位元數,在所示的例示中,其對應於訊號D2的5位元與訊號D3的8位元。在一些例示中,電容器C1至CM可為二進制加權的且電容器C0為“虛擬最低有效位元(LSB)”電容器。
控制訊號φADC2與φADC3控制開關450以將電容器152a與152b連接於類比輸入電壓軌458與接地端之間。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還控制開關454以選擇性地將類比輸入電壓軌458連接於類比殘值訊號VRESP1G、VRESM1G、VRESP2G與VRESM2G以及參考電壓Vref之間。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還控制開關456以選擇性地將電容器C0至CM的其他側連接至共模電壓訊號VCM
當第三階段控制訊號phi3為邏輯高電平,操作開關450以將兩組電容器452a與452b的電容器C0至CM的頂板連接至類比殘值訊號VRESP1G、VRESM1G或VRESP2G、VRESM2G。邏輯高電平的控制訊號phi3還操作開關456以將 兩組電容器452a與452b的電容器C0至CM的底板連接至共模電壓訊號VCM,以對類比殘值訊號VRESP1G、VRESM1G或VRESP2G、VRESM2G進行取樣。第二與第三逐次逼近暫存器式(SAR)控制訊號φADC2與φADC3各自包含一系列的脈衝,一系列的脈衝控制SAR二進制搜索演算法且產生第二與第三數位輸出訊號D2與D3
圖13係根據本揭露的態樣之類比數位轉換方法500的流程圖。參考圖13以及圖1至圖3B,於操作510,於第一操作階段10期間對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進行取樣。於操作512,於第一操作階段10期間禁能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114。於操作514,於第二操作階段20期間,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被轉換成相應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的第一數位化值D1。於操作516,於第二操作階段20期間,確定相應於第一數位化值D1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VIN之間的差值之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於操作518,於第三操作階段30期間,透過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114來放大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於操作520,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G被轉換成相應於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VRES1G之第二數位化值D2,且於操作522將第一數位化值D1與第二數位化值D2組合成表示為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數位輸出訊號DOUT
因此,本揭露包含具有連接類比數位轉換級的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之多級混合類比數位轉換器的例示。根據一些所揭露的例示,殘值放大器為具有三級的全差 動殘值放大器。第一級為差動輸入對。第二級在驅動第三放大級的輸出電晶體的路徑之間嵌入死區(deadzone)。第三級操作於次臨界操作準位(sub-threshold operation levels),從而確保高輸出電阻,以形成用以穩定回授操作的主極點(dominant pole)。此外,所揭露的例示適用於實作在先進的低壓深次微米製程(deep sub-micron process)技術。
根據一些實施例,提出一種類比數位轉換器包含:用以接收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輸入端、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第二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以及控制器。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耦接至輸入端且用以輸出相應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第一數位化值以及相應於第一數位化值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之間的差值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用以接收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用以放大第一類比殘值訊號,且用以輸出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接收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用以輸出相應於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的第二數位化值,且用以輸出相應於第二數位化值與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之間的差值的第二類比殘值訊號。第二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用以接收第二類比殘值訊號,用以放大第二類比殘值訊號,且用以輸出經放大的第二類比殘值訊號。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接收經放大的第二類比殘值訊號,且用以輸出相應於經放大的第二類比殘值訊號的第三 數位化值。控制器耦接至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以及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且用以將第一數位化值、第二數位化值以及第三數位化值組合為表示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數位輸出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包含用以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轉換成第一數位化值的逐次逼近暫存器式(SAR)類比數位轉換器。在一些實施例中,逐次逼近暫存器式(SAR)類比數位轉換器包含追蹤保持電路,追蹤保持電路包含用以對類比輸入電壓進行取樣的二進制加權式電容陣列(array of binary weighted capacitors)。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包含數位類比轉換器,數位類比轉換器用以接收第一類比輸入電壓訊號與第一數位化值,且用以輸出第一類比殘值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於第一操作階段期間對類比輸入電壓訊號進行取樣,用以於第二操作階段期間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轉換成第一數位化值,且用以於第三操作階段期間保持第一類比殘值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於第一操作階段期間禁能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於第二操作階段期間重置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且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用以於第三操作階段期間放大第一類比殘值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於第三操作階段期間對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進行取樣,且用以於第一操作階段與第二操作階段期間將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轉換成第二數位化值。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包含第一放大級連接於第一 供電電壓端與接地端之間,第一放大級包含第一反相器以及致能端。第一反相器具有用以接收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的殘值輸入端。致能端用以接收致能訊號以於第一操作階段期間禁能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包含第二放大級以及第三放大級。第二放大級包含連接於第一供電電壓端與接地端之間且接收第一放大級的輸出的第一反相器,以及連接於第一供電電壓端與接地端之間且接收第一放大級的輸出的第二反相器。第三放大級包含連接於第一供電電壓端與接地端之間且接收第二放大級的輸出的反相器。第二放大級用以於第三放大級中選擇性地創建死區(dead zone)。
根據一些進一步揭露的例示,提出一種類比數位轉換器,包含:用以接收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輸入端、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以及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耦接至輸入端,且用以輸出相應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第一數位化值以及相應於第一數位化值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之間的差值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用以接收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用以放大第一類比殘值訊號,且用以輸出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其中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包含:第一放大級、第二放大級、第三放大級以及控制電路。第一放大級具有耦接於第一電壓端與第二電壓端之間的輸入反相器,第一放大級用以接收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第二放大級具有耦接於第一電壓端與第二電壓端之間的第一反相器與第二反相器,第二放大 級用以接收第一放大級的輸出,第二放大級相應於第一控制裝置與第二控制裝置而用以控制流經第一反相器與第二反相器的電流以回應於控制訊號。第三放大級具有耦接於第一電壓端與第二電壓端之間的輸出反相器,第三放大級用以接收第二放大級的輸出。控制電路耦接於第一控制裝置與第二控制裝置之間,且用以產生控制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控制裝置連接於第一反相器與第一電壓端之間,且其中第二控制裝置連接於第二反相器與第二電壓端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控制裝置包含P型金氧半(PMOS)電晶體,且第二控制裝置包含N型金氧半(NMOS)電晶體,且其中第一控制裝置與第二控制裝置操作於三極管區(triode region)。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電路用以於第一操作階段期間以第一電壓準位輸出控制訊號,用以於第二操作階段期間以第二電壓準位輸出控制訊號,且用以於第三操作階段期間以介於第一電壓準位與第二電壓準位之間的第三電壓準位輸出控制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放大級用以於第三放大級中選擇性地創建死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放大級的輸出反相器包含耦接於第一電壓端與第二電壓端之間的第一電晶體與第二電晶體,且其中第三放大級包含分別耦接至第一電晶體與第二電晶體的第一控制裝置與第二控制裝置,以選擇性地將輸出反相器從第一電壓端和第二電壓端斷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放大級包含用以選擇性地致能或禁能第一放大級的致能電晶體,且其中,控制輸出反相器的第一控制裝置與第二控制裝置且控制致能電晶體以響應於 第一操作階段控制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類比數位轉換器更包含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接收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且用以將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轉換成第二數位化值。
根據一些更進一步揭露的例示,提出一種類比數位轉換方法,包含:於第一操作階段期間對類比輸入電壓訊號進行取樣;於第一操作階段期間禁能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於第二操作階段期間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轉換成相應於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第一數位化值;於第二操作階段期間確定相應於第一數位化值與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之間的差值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於第三操作階段期間透過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來放大第一類比殘值訊號;將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轉換成相應於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的第二數位化值;以及將第一數位化值與第二數位化值組合為表示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數位輸出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包含第一放大級、第二放大級與第三放大級,且其中所述方法更包含於第三放大級中選擇性地創建死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放大級包含操作於三極管區的控制電晶體,且其中所述方法更包含產生用於控制電晶體的控制訊號,控制訊號於第一操作階段期間具有第一電壓準位,控制訊號於第二操作階段期間具有第二電壓準位,控制訊號於第三操作階段期間具有介於第一電壓準位與第二電壓準位之間的第三電壓準位。
以上概述了數個實施例的特徵,因此熟習此技 藝者可以更了解本揭露的態樣。熟習此技藝者應了解到,其可輕易地把本揭露當作基礎來設計或修改其他的製程與結構,藉此實現和在此所介紹的這些實施例相同的目標及/或達到相同的優點。熟習此技藝者也應可明白,這些等效的建構並未脫離本揭露的精神與範圍,並且他們可以在不脫離本揭露精神與範圍的前提下做各種的改變、替換與變動。
100:類比數位轉換器
102:輸入端/類比輸入電壓端
108: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
110:類比數位轉換器/殘值數位類比轉換器
112:子類比數位轉換器
114:基於反相器的殘值放大器/第一殘值放大器/殘值放大器
116: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類比數位轉換級
122:對準與數位錯誤校正區塊
124:輸出端
CLKS:時脈訊號
D1:第一數位輸出訊號
D2:第二數位輸出訊號
DOUT:數位輸出訊號
VIN:類比輸入電壓訊號
VRES1: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第一殘值訊號
VRES1G:經放大的第一類比殘值訊號/經放大的殘值訊號

Claims (10)

  1. 一種類比數位轉換器,包含:一輸入端,用以接收一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一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耦接至該輸入端,且用以輸出相應於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一第一數位化值以及相應於該第一數位化值與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之間的差值的一第一類比殘餘訊號;一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餘放大器,用以接收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用以放大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且用以輸出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一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接收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用以輸出相應於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的一第二數位化值,且用以輸出相應於該第二數位化值與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之間的差值的一第二類比殘餘訊號;一第二基於反相器的殘餘放大器,用以接收該第二類比殘餘訊號,用以放大該第二類比殘餘訊號,且用以輸出經放大的該第二類比殘餘訊號;一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接收經放大的該第二類比殘餘訊號,且用以輸出相應於經放大的該第二類比殘餘訊號的一第三數位化值;以及一控制器,耦接至該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該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以及該第三類比數位轉換級,且用以將該第 一數位化值、該第二數位化值以及該第三數位化值組合為表示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一數位輸出訊號;其中該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餘放大器包含一第一放大級、一第二放大級與一第三放大級,且其中該第二放大級用以於該第三放大級中選擇性地創建一死區(dead zone)。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類比數位轉換器,其中該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於一第一操作階段期間對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進行取樣,用以於一第二操作階段期間將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轉換成該第一數位化值,且用以於一第三操作階段期間保持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類比數位轉換器,其中該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於該第三操作階段期間對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進行取樣,且用以於該第一操作階段與該第二操作階段期間將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轉換成該第二數位化值。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類比數位轉換器,其中該第一放大級連接於一第一供電電壓端與一接地端之間,該第一放大級包含:一第一反相器,具有用以接收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的一殘餘輸入端;以及 一致能端,用以接收一致能訊號以於該第一操作階段期間禁能該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餘放大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類比數位轉換器,其中該第二放大級包含連接於該第一供電電壓端與該接地端之間且接收該第一放大級的一輸出的一第一反相器以及連接於該第一供電電壓端與該接地端之間且接收該第一放大級的該輸出的一第二反相器;其中該第三放大級包含連接於該第一供電電壓端與該接地端之間且接收該第二放大級的一輸出的一反相器。
  6. 一種類比數位轉換器,包含:一輸入端,用以接收一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一第一類比數位轉換級,耦接至該輸入端,且用以輸出相應於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一第一數位化值以及相應於該第一數位化值與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之間的差值的一第一類比殘餘訊號;以及一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餘放大器,用以接收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用以放大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且用以輸出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其中該第一基於反相器的殘餘放大器包含:一第一放大級,具有耦接於一第一電壓端與一第二電壓端之間的一輸入反相器,該第一放大級用以接收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 一第二放大級,具有耦接於該第一電壓端與該第二電壓端之間的一第一反相器與一第二反相器,該第二放大級用以接收該第一放大級的一輸出,該第二放大級相應於一第一控制裝置與一第二控制裝置而用以控制流經該第一反相器與該第二反相器的電流以回應於一控制訊號;一第三放大級,具有耦接於該第一電壓端與該第二電壓端之間的一輸出反相器,該第三放大級用以接收該第二放大級的一輸出;以及一控制電路,耦接於該第一控制裝置與該第二控制裝置之間,且用以產生該控制訊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類比數位轉換器,其中該第二放大級用以於該第三放大級中選擇性地創建一死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類比數位轉換器,更包含一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該第二類比數位轉換級用以接收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且用以將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轉換成一第二數位化值。
  9. 一種類比數位轉換方法,包含:於一第一操作階段期間對一類比輸入電壓訊號進行取樣; 於該第一操作階段期間禁能一基於反相器的殘餘放大器;於一第二操作階段期間將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轉換成相應於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一第一數位化值;於該第二操作階段期間確定相應於該第一數位化值與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之間的差值的一第一類比殘餘訊號;於一第三操作階段期間透過該基於反相器的殘餘放大器來放大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將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轉換成相應於經放大的該第一類比殘餘訊號的一第二數位化值;以及將該第一數位化值與該第二數位化值組合為表示該類比輸入電壓訊號的一數位輸出訊號;其中該基於反相器的殘餘放大器包含一第一放大級、一第二放大級與一第三放大級,且其中該類比數位轉換方法更包含於該第三放大級中選擇性地創建一死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類比數位轉換方法,其中該第二放大級包含操作於一三極管區的一控制電晶體,且其中該類比數位轉換方法更包含:產生用於該控制電晶體的一控制訊號,該控制訊號於該第一操作階段期間具有一第一電壓準位,該控制訊號於該第二操作階段期間具有一第二電壓準位,該控制訊號於該第三操作階段期間具有介於該第一電壓準位與該第二電壓準位之間 的一第三電壓準位。
TW108138487A 2018-10-31 2019-10-24 類比數位轉換器以及類比數位轉換方法 TWI7112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53572P 2018-10-31 2018-10-31
US62/753,572 2018-10-31
US16/523,575 2019-07-26
US16/523,575 US10979064B2 (en) 2018-10-31 2019-07-26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with inverter based amplifi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4634A TW202034634A (zh) 2020-09-16
TWI711278B true TWI711278B (zh) 2020-11-21

Family

ID=70325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8487A TWI711278B (zh) 2018-10-31 2019-10-24 類比數位轉換器以及類比數位轉換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10979064B2 (zh)
KR (1) KR102227106B1 (zh)
CN (1) CN111130548B (zh)
DE (1) DE102019120385A1 (zh)
TW (1) TWI7112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3732B (zh) * 2018-04-12 2023-05-26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运算放大器及其控制方法
US10979064B2 (en) * 2018-10-31 2021-04-1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with inverter based amplifier
US10958281B1 (en) * 2019-10-15 2021-03-23 Analog Devices International Unlimited Company Analog-to-digital convertor (ADC) with a synthesized delay stage
US11569826B2 (en) * 2020-02-16 2023-01-31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Time-domain incremental two-step capacitance-to-digital converter
US11329659B2 (en) * 2020-02-26 2022-05-1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Hybrid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with inverter-based residue amplifier
TWI768549B (zh) * 2020-11-19 2022-06-2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管線式類比數位轉換器與類比數位轉換方法
US11569837B1 (en) * 2021-08-16 2023-01-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Output common-mode control for dynamic amplifier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19492B1 (en) * 2014-09-19 2015-12-22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mpany, Limited Loading-free multi-stage SAR-assisted pipeline ADC that eliminates amplifier load by re-using second-stage switched capacitors as amplifier feedback capacitor
US9219490B1 (en) * 2014-09-08 2015-12-22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Front end sample and hold circuit for a reconfigurable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US9379731B1 (en) * 2015-09-23 2016-06-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losed loop linearized VCO-based ADC
US9998131B1 (en) * 2016-12-14 2018-06-1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Hybrid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A (en) 1838-01-20 Machine for
US62753A (en) 1867-03-12 Improvement in dooe looks
US5710563A (en) * 1997-01-09 1998-01-20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Pipeline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architecture with reduced mismatch error
US6469652B1 (en) * 2000-08-24 2002-10-22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Pipelined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using zero-crossing capacitor swapping scheme
US7417574B2 (en) * 2004-12-13 2008-08-2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Efficient amplifier sharing in a multi-stage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US7522085B1 (en) * 2007-10-29 2009-04-2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ipelined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without input sample/hold
US7589658B2 (en) * 2008-02-05 2009-09-15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with variable gain and method thereof
US7652612B2 (en) * 2008-03-10 2010-01-26 Atmel Corporation Cyclic pipeline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US20100060494A1 (en) * 2008-09-09 2010-03-11 Atmel Corporation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KR101140349B1 (ko) * 2008-09-16 2012-05-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단 연속 근사 레지스터 아날로그 디지털 변환기
US8232905B2 (en) * 2009-11-19 2012-07-31 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quentially configured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KR101381250B1 (ko) 2010-09-15 2014-04-0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아날로그 디지털 변환 장치 및 그것의 기준 전압 제어 방법
US8618975B2 (en) * 2011-10-26 2013-12-31 Semtech Corporation Multi-bit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ADC
CN103281080B (zh) * 2013-04-25 2017-03-15 清华大学 一种流水线结构模数转换器的前端电路及其时序控制方法
CN103929178B (zh) * 2014-04-29 2017-02-0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及其转换方法
KR101680080B1 (ko) 2014-12-30 2016-11-28 서강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채널 간 오프셋 부정합을 최소화하는 시간 인터리빙 구조의 파이프라인 sar adc
US9444406B1 (en) * 2015-06-29 2016-09-13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mplifier topology achieving high DC gain and wide output voltage range
US9705518B2 (en) 2015-12-02 2017-07-11 Butterfly Network, Inc. Asynchronous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and rel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9673835B1 (en) * 2015-12-04 2017-06-0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ipelined SAR with TDC converter
US10164653B1 (en) * 2017-08-24 2018-12-2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US10256834B1 (en) * 2017-09-29 2019-04-0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US10868557B2 (en) * 2018-03-30 2020-12-1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with current steering stage
US10979064B2 (en) 2018-10-31 2021-04-1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with inverter based amplifier
US10784883B1 (en) * 2019-10-25 2020-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Noise shaping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US10868554B1 (en) * 2019-12-06 2020-12-15 Analog Devices International Unlimited Company Time-efficient offset cancellation for multi-stage converte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19490B1 (en) * 2014-09-08 2015-12-22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Front end sample and hold circuit for a reconfigurable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US9219492B1 (en) * 2014-09-19 2015-12-22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mpany, Limited Loading-free multi-stage SAR-assisted pipeline ADC that eliminates amplifier load by re-using second-stage switched capacitors as amplifier feedback capacitor
US9379731B1 (en) * 2015-09-23 2016-06-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losed loop linearized VCO-based ADC
US9998131B1 (en) * 2016-12-14 2018-06-1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Hybrid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US20180167075A1 (en) * 2016-12-14 2018-06-1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Hybrid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34549A1 (en) 2021-07-29
CN111130548B (zh) 2023-08-25
US20200136639A1 (en) 2020-04-30
US11438004B2 (en) 2022-09-06
US10979064B2 (en) 2021-04-13
KR20200050357A (ko) 2020-05-11
CN111130548A (zh) 2020-05-08
US20220360276A1 (en) 2022-11-10
DE102019120385A1 (de) 2020-05-14
KR102227106B1 (ko) 2021-03-16
TW202034634A (zh) 2020-09-16
US20230396263A1 (en) 2023-12-07
US11736114B2 (en)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1278B (zh) 類比數位轉換器以及類比數位轉換方法
KR100824793B1 (ko) 기준 전압을 스스로 공급하는 파이프라인 구조의 아날로그디지털 컨버터
Cho et al. A 10-bit, 20-MS/s, 35-mW pipeline A/D converter
JP2006115003A (ja) サンプルホールド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イプラインad変換器
US6031480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 pipelined A/D converter with inter-stage amplifiers having no common mode feedback circuitry
US20060125676A1 (en)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in which settling time of amplifier circuit is reduced
US11962277B2 (en) Switched-capacitor amplifier and pipelined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comprising the same
US7215159B2 (en) Comparator, sample-and-hold circuit, differential amplifier, two-stage amplifier, and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Chiu et al. A 1.8 V 14 b 10 MS/s pipelined ADC in 0.18/spl mu/m CMOS with 99 dB SFDR
JP5439590B2 (ja) 比較器、差動アンプ回路、及びアナログデジタル変換器
US10476456B2 (en) Comparator having a high-speed amplifier and a low-noise amplifier
JP2004096636A (ja) アナログ−デジタル変換回路
Chen et al. A 800 MS/s, 12-bit, ringamp-based SAR assisted pipeline ADC with gain error cancellation
Cho A power optimized pipelined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design in deep sub-micron CMOS technology
Cho A 2.24-mW, 61.8-dB SNDR, 20-MS/s pipelined ADC with charge-pump-based dynamic biasing for power reduction in op amp sharing
JP4061034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2004080581A (ja) 電圧比較器、アナログ−デジタル変換器およびアナログ−デジタル変換回路
US7414563B2 (en)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with a plurality of conversions
Chang et al. A single-channel 1-GS/s 7.48-ENOB parallel conversion pipelined SAR ADC with a varactor-based residue amplifier
KR100976697B1 (ko) 잔류전압 증폭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아날로그/디지털 변환기
KR102092635B1 (ko) 동적 레지듀 증폭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파이프라인 아날로그-디지털 변환기
JP2005086695A (ja) アナログ−デジタル変換回路
Fung Improving Accuracy of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s
TWI446709B (zh) 交換電容式放大電路與應用此放大電路之類比至數位轉換器
Hsieh et al. An 8-Bit 100Ms/s 28.8 mW 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