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9517B - 輪胎試驗機 - Google Patents

輪胎試驗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9517B
TWI699517B TW108107341A TW108107341A TWI699517B TW I699517 B TWI699517 B TW I699517B TW 108107341 A TW108107341 A TW 108107341A TW 108107341 A TW108107341 A TW 108107341A TW I699517 B TWI699517 B TW I6995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m
spindle
pressure cylinder
plunger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7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2551A (zh
Inventor
住谷敬志
住元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2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2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95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951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00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 G01M1/02Details of balancing machines or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61Accessories, detail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61Accessories, detail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9D2030/0066Tyre quality control during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可削減零件數量及小型化之輪胎試驗機(1)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具備:下心軸(4D),透過下輪圈(8)將輪胎支承成能繞著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和柱塞(9),被配置於下心軸(4D)的貫穿孔(4h)內而能對下心軸(4D)形成升降,並且具有能連結於上心軸(4U)的上端(9a);及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藉由變更柱塞(9)從下心軸(4D)突出的長度而調整輪圈寬度。下心軸(4D)連結於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的壓力缸側壁(17a),如此一來,施加於下心軸(4D)的向下荷重可由壓力缸側壁(17a)所支承。

Description

輪胎試驗機
本發明關於:用來調整「均勻性測試機等的輪胎試驗機中所使用的試驗用輪圈」之輪圈寬度的機構。
一般來說,輪胎的尺寸是由胎唇寬度與輪胎直徑等所標示,用來安裝輪胎的輪圈,也對應於前述輪胎直徑和前述胎唇寬度,而準備具有各種尺寸的輪圈。因此,在輪胎試驗機,也配合輪胎的尺寸而準備了數種種類的試驗用輪圈。
但是,在均勻性測試機之類的輪胎試驗機中,除了對應於前述輪胎直徑的輪圈直徑之外,倘若準備對應於前述胎唇寬度之輪圈寬度彼此不同的複數個試驗用輪圈,將使必要的試驗用輪圈的種類數大增,而相當不經濟。因為這緣故,傳統的均勻性測試機之類的輪胎試驗機構成:將前述試驗用輪圈分割為上輪圈與下輪圈,改變該上輪圈與下輪圈間之上下方向的距離,而變更該輪圈的輪圈寬度。如此一來,具有彼此不同之胎唇寬度的複數種輪胎的試驗,能以1個輪圈來執行。
舉例來說,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輪胎試驗 機,為了在一對分割的輪圈彼此之間獲得「對應於輪胎之胎唇寬度」的輪圈間距離,而具備:使前述一對分割輪圈中的其中一個輪圈,朝另一個輪圈相對地形成接近及分離的輪圈寬度設定手段。該輪圈寬度設定手段,可將具有彼此不同之胎唇寬度的輪胎,安裝於共同的前述分割輪圈,檢查其均一性。
具體地說,前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具有軸支承構件、軸構件、軸升降機構。前述軸支承構件構件,被配置在輪胎的下側並透過下輪圈支承該輪胎,並且使該輪胎繞著朝向上下方向的軸轉動。前述軸構件,在前述軸支承構件的內部配置成可朝上下方向移動,並且能連結於上輪圈的下側部分。前述軸升降機構,能藉由變更前述軸構件從前述下輪圈的突出量,而調整形成於前述下輪圈與前述上輪圈之間的前述輪圈寬度。
在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中,上述的軸支承構件上下方向伸長,在該軸支承構件的內部下側形成有搪孔部(中空部),在該搪孔部的內側配置有前述軸升降機構。該軸升降機構,是承接作動流體的供給而使前述軸構件朝上下方向移動、亦即升降的油壓缸。
前述軸升降機構的下部,具有形成前述搪孔部的底壁(搪孔部的底壁),在該底壁的下方設有接頭,透過該接頭,前述軸支承構件整體更進一步連結於油壓缸。亦即,在前述軸升降機構之底壁的下側,存在著上述的搪孔部的底壁與接頭。因此,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在上下方向具有三層的底壁。
此外,前述軸支承構件,具有位於「構成前述軸升降機構之油壓缸的活塞」之外側的缸筒側壁,並更進一步在該缸筒側壁的外側,存在著形成搪孔部的側壁。亦即,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具有排列於徑向的兩層的側壁。
除此之外,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需要用來連結前述軸支承構件與前述軸升降機構,且作用力傳達構件的機殼(搪孔部的底壁及側壁)。
然而,倘若前述軸支承構件含有作為如以上所述之力傳達構件的機殼,輪胎試驗機整體的尺寸將朝徑向和上下方向變大,在確保其設置用的空間和經濟性等方面產生問題。此外,為了將軸升降機構安裝於上述的搪孔部的內側,形成搪孔部的側壁和底壁變得不可或缺,致使零件數量增加。除此之外,搪孔部之底壁的厚度量,使得輪圈調整機構之上下方向的總長(總高度)增加。這種輪圈調整機構之總高度的增加,最終導致輪胎試驗機之裝置整體的高度尺寸大增。
不僅如此,前述搪孔部的側壁,除了需要作為支承荷重的構件發揮作用之外,還必須將「用來使作為前述軸升降機構的輪圈寬度調整油壓缸形成升降」的油壓配管,這點導致該輪圈調整油壓缸的構造變得複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160643號公報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問題所研發的發明,其目的是提供可削減零件數量及小型化之輪胎試驗機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
本案所提供的技術,是設在具備「用來支承輪胎,且具有能朝上下彼此分離之上輪圈及下輪圈的輪圈」的輪胎試驗機,用來調整前述上輪圈與前述下輪圈間之上下方向的距離亦即輪圈寬度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具備:上心軸,具有可供前述上輪圈安裝的下端部,使前述上輪圈、及該上輪圈所支承的前述輪胎繞著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和下心軸,具有可供前述下輪圈安裝的上端部,並支承前述下輪圈,而容許前述下輪圈所支承的輪胎繞著前述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並且形成有朝上下方向貫穿該下心軸的貫穿孔;和柱塞,為了能從前述下心軸的上端向上突出,而被配置於前述下心軸的前述貫穿孔內,並配置成可對前述下心軸形成相對性升降,使得該柱塞從前述下心軸的上端突出之部分的長度亦即突出長度成為可變,並且,具有可連結於前述上心軸的上端;及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被配置於前述下心軸的下方並且連結於前述柱塞,可藉由使前述柱塞升降來變更前述柱塞的前述突出高度,進而調整前述輪圈寬度。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含有活塞、及「用來區劃可升降地收容該活塞的壓力缸室,並具有圍繞前述活塞的壓力缸側壁」的壓力缸本體,前述壓力缸側壁與該下心軸的下端在軸方向上連結,使得該壓力缸側壁能支承施加於前述下心軸的荷重。
以下,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輪胎試驗機1的實施形態,參考圖面進行說明。以下所說明的實施形態,是將本發明具體化的一個例子,本發明並不侷限於該具體例。在以下的輪胎試驗機1的說明中,輪胎的搬送路徑在輪胎的搬送方向上的長度,相當於輪胎試驗機1的全長。與前述搬送路徑交叉的水平方向,更正確地說,略直交於該搬送路徑的水平方向,相當於輪胎試驗機1的深入方向(Deep: direction)。該深入方向也稱為左右方向或者寬度方向。這些方向,顯示於適當的圖面中。
如第1圖~第3圖所示,前述輪胎試驗機1,具有潤滑部3、輪胎試驗部5、標記部6。前述潤滑部3,促使輪胎轉動,並對該輪胎的胎唇部塗裝潤滑液。前述輪胎試驗部5具有:透過試驗用輪圈保持「在前述潤滑部3塗裝了潤滑液的輪胎」的心軸單元4,使該心軸單元4所保持的前述輪胎轉動,並對該輪胎執行輪胎試驗,來偵測存在於該輪胎的特異點。前述標記部6,對前述輪胎中前述特異點所在之周方向的位置,施以標記。
前述試驗用輪圈,是由可安裝輪胎的上輪圈7及下輪圈8所構成。前述心軸單元4,是由分別支承前述上輪圈7及前述下輪圈8的上心軸4U與下心軸4D所構成。前述輪胎試驗部5,具有用來變更上下輪圈7、8間之間隔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而可安裝輪圈寬度不同的輪胎。
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包含:前述上心軸4U、前述下心軸4D、第4圖所示的柱塞9及輪圈寬度調整液壓缸10。前述上心軸4U,具有可供前述上輪圈7安裝的下端部,轉動驅動該上輪圈7,而使該上輪圈7及該上輪圈7所支承的輪胎一起繞著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前述下心軸4D,具有可供前述下輪圈8安裝的上端部,並在前述輪胎下側的位置,透過前述下輪圈8支承該輪胎。更詳細地說,支承前述下輪圈8,而容許該下輪圈8所支承的前述輪胎繞著「朝向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前述下心軸4D,具有朝上下方向將其貫穿的貫穿孔4h。該貫穿孔4h,最好是形成:與前述下心軸4D之上下方向的中心軸成為同心。前述柱塞9,為了能對前述下心軸4D於上下方向相對地位移,亦即可升降,而被配置於前述下心軸4D的前述貫穿孔4h內。該柱塞9,具有可連結於前述上心軸4U的上端9a。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藉由使前述柱塞9升降來變更柱塞9從前述下心軸4D突出的長度、亦即該柱塞9從前述下心軸4D上端朝上側突出之部分的長度,進而調整形成於前述下輪圈8、與安裝於前述上心軸4U的前述上輪圈7之間的輪圈寬度。
如第4圖所示,前述下心軸4D為略圓筒狀的構件,具有可安裝前述下輪圈8的上端。該下心軸4D,是以其軸心朝向上下方向起立的姿勢所配置。具體地說,下心軸4D具有:輪圈鎖定構件11、軸承13、轉動支承構件14、延長部15。
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形成圓筒狀,構成下心軸4D的上端部。該輪圈鎖定構件11,可以在載置有下輪圈8的狀態下安裝。該輪圈鎖定構件11,可將前述下輪圈8支承成自由裝卸。輪圈鎖定構件11,具有圍繞貫穿孔12的內周面,前述貫穿孔12朝上下方向貫穿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並且容許上述的柱塞9可朝上下方向移動地穿過該貫穿孔12。
前述轉動支承構件14,配置於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的周圍,透過前述軸承13連結於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的外周面。該轉動支承構件14,具有較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的外徑更大的內徑,成為具有朝向上下方向之中心軸的圓筒狀。該轉動支承構件14,透過前述延長部15連結於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的上端部。如此一來,可固定前述轉動支承構件14對地板面等基礎的位置。亦即,前述下心軸4D,其前述轉動支承構件14透過前述軸承13支承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及前述下輪圈8,使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及前述下輪圈8繞著朝向上下方向的軸心自由轉動。前述柱塞9,被配置成朝上下方向貫穿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
如第4圖所示,前述柱塞9,是朝向上下方向伸長之棒狀的構件,可朝上下方向自由移動地穿過前述下心軸4D的中央(更詳細地說,形成於輪圈鎖定構件11之中央側的前述貫穿孔12)。前述柱塞9的前述上端9a朝向上方縮徑成為錐狀,另外,上述上心軸4U的下端,如第4圖所示,具有朝上方開放而凹陷的凹部24。前述下心軸4D之柱塞9的錐狀上端9a,可嵌合於前述上心軸4U的凹部24,藉由該嵌合,前述上心軸4U及前述下心軸4D,連結成兩者一體地轉動。在前述柱塞9之上端側部分的內部形成有供給通路16,通過該供給通路16對輪胎內供給壓縮空氣。
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被配置於前述柱塞9的下側,藉由朝上下形成伸縮,使前述柱塞9對前述下心軸4D形成相對性指向,可調整該柱塞9的前述突出長度。倘若前述輪圈調整壓力缸10伸長,前述柱塞9的突出長度將變大。這點,使前述上輪圈7與前述下輪圈8之間的距離變大,能將具有「對應於大輪圈寬度之大胎唇寬度」的輪胎安裝於前述輪胎試驗機1。相反地,倘若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收縮,前述柱塞9的突出長度將變小,這點,能將具有「對應於小輪圈寬度之小胎唇寬度」的輪胎安裝於前述輪胎試驗機1。
如第4圖所示,輪圈調整壓力缸10具有:形成具有底部之筒狀的壓力缸本體17、及可朝上下方向移動地裝填於該壓力缸本體17內部的活塞18。
前述壓力缸本體17具有:分別朝向上方及下方開口之筒狀的壓力缸側壁17a、及封閉該側壁之下側開口的壓力缸底壁17b。前述壓力缸側壁17a及前述壓力缸底壁17b,圍繞作為前述壓力缸本體17之內部空間的壓力缸室,前述活塞18可朝上下方向自由移動地配置在該壓力缸室。亦即,前述壓力缸側壁17a成為圍繞前述活塞18的筒狀。
前述活塞18,將前述壓力缸本體17的壓力缸室劃分為上側壓力缸室19與下側壓力缸室20。在該上側及下側壓力缸室19、20,分別可供給液體的作動媒體(作動油)。具體地說,在前述壓力缸側壁17a設有上側供給口21及下側供給口22。如同第4圖中上側的箭號所示,前述上側供給口21形成於:容許通過該上側供給口21,將作動媒體供給至「位在較前述活塞18更上側之前述上側壓力缸室19之內部」的位置。如同第4圖中下側的箭號所示,前述下側供給口22形成於:容許通過該下側供給口22,將作動媒體供給至「位在較前述活塞18更下側之前述下側壓力缸室20之內部」的位置。
藉由使用圖面中未顯示的供油泵對前述上側壓力缸室19供給作動媒體,前述活塞18下降,而縮小柱塞9的前述突出長度,進而縮小前述輪圈寬度。相反地,藉由前述下側壓力缸室20供給作動媒體,前述活塞18上升,而增加前述柱塞9的前述突出長度,進而加大前述輪圈寬度。
前述活塞18與前述柱塞9連結,使該柱塞9可繞著該柱塞9的中心軸對該活塞18形成相對轉動。這一點使含有前述活塞18的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形成:該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本身不會轉動,容許前述柱塞9對該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的相對轉動,並且使該柱塞9形成升降。具體地說,該實施形態的前述活塞18,承接前述柱塞9的下端部9c,並透過排列於上下方向的軸承31、32,將該下端部9c保持成可轉動。更詳細地說,該活塞18具有筒狀的周壁18a與底壁18b。前述周壁18a,形成在其徑向外側包圍前述柱塞9之下端部9c的筒狀,前述軸承31、32夾介於前述周壁18a的內周面與前述柱塞9之下端部9c的外周面之間。前述底壁18b,為了封閉前述周壁18a的下側開口而與該周壁18a的下端連接。
在已上升的前述柱塞9的周圍確保大量的空間。其理由如以下所述。在前述柱塞9的外周面,形成有在第4圖中以虛線所示的鍵槽9b。在該鍵槽9b嵌入有設在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的鍵11b,藉此可容許前述柱塞9相對於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朝上下方向的位移,並阻止該柱塞9的轉動。此外,有時將用來控制該柱塞9之位置的感測器安裝於該柱塞9周圍(舉例來說,為了偵測柱塞9的高度位置,將成為鎖扣的板安裝於該柱塞9,並與外部的感測器連接),在該場合中,柱塞9的周圍需要空間。
第6圖所示之傳統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102,在朝上下方向伸長之下心軸104D的下側部分的內部,形成有本身是中空部的搪孔部123,在該搪孔部123的內部收容著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10。這點導致裝置的徑向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加大了「區劃前述搪孔部123的側壁123a和底壁123b」的量。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在下心軸4D的本體沒有設置搪孔部且其內部設有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本身(特別是前述壓力缸側壁17a)作為支承「施加於下輪圈8及輪胎之荷重」的構件發揮作用。具體地說,如第4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下心軸4D,從其上端到下端連續延伸,該下端直接連結於前述壓力缸側壁17a。
更具體地說,前述下心軸4D,含有「從前述轉動支承構件14更進一步朝向前述下心軸4D的下端,延伸至下方的前述延長部15」,該延長部15具有下端15a。該下端15a相當於前述下心軸4D整體的下端,該下端15a使用螺栓直接連結於前述壓力缸側壁17a的上端。該延長部15的下端15a及該壓力缸側壁17a的上端,從軸方向觀視,彼此具有幾乎相同的形狀。前述延長部15,為了使該延長部15之前述下端15a的下表面疊合於前述壓力缸側壁17a的上表面,而被安裝於該壓力缸側壁17a的前述上表面。亦即,在前述壓力缸側壁17a及前述延長部15之徑向的位置彼此成為相同的狀態下,兩者採用螺栓彼此連結,使該延長部15與該壓力缸側壁17a排列於上下方向。
前述延長部15,除了前述下端15a,在其徑向具有較前述轉動支承構件14的厚度及外徑更小的厚度及外徑,前述下端15a成為:較「比其更上側的延長部15的部分」更朝外側突出的凸緣狀。這點可抑制前述下心軸4D整體的外徑,並且前述延長部15的下端15a在軸方向連結於前述壓力缸側壁17a的上端。換言之,轉動支承構件14,藉由在其徑向賦予較大的厚度而對該轉動支承構件14賦予「將前述下輪圈8支承成可轉動」所必要的高剛性之外,藉由縮小「從該轉動支承構件14延長之前述延長部15的厚度」,不需要加大前述凸緣狀部分朝徑向外側突出的尺寸,可將該延長部15的下端15a連結於前述壓力缸側壁17a。
前述延長部15沿著上下方向的長度也就是指高度尺寸,是與上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的活塞18沿著上下方向的最大行程、亦即柱塞9的最大伸縮幅度相同或者更大。
前述輪胎試驗機1,更進一步具備被配置在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下方的油壓缸26。前述油壓缸26,具有被固定於地盤的壓力缸本體、及相對於該壓力缸本體17朝上下方向位移的壓力缸桿,該壓力缸桿的上端透過接頭25連結於: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之壓力缸本體17的壓力缸底壁17b。該油壓缸26形成伸縮,而使含有前述下心軸4D的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整體形成升降。
在利用以上說明的輪胎試驗機1執行輪胎試驗的場合,將下輪圈8固定於前述下心軸4D的前述輪圈鎖定構件11,接著利用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調整上下輪圈7、8之間的間隔,也就是指輪圈寬度。
具體地說,前述柱塞9的突出長度,亦即前述柱塞9中較前述下心軸4D的上端更朝上方突出之部分的長度,採用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調整,如此一來,已調整了前述柱塞9之突出長度的下心軸4D,藉由油壓缸26的伸長而上升。伴隨著該下心軸4D的上升,形成錐狀的柱塞9的上端9a亦即前端凸部,嵌入形成於上心軸4U之下端的凹部24亦即前端凹部。藉由該上心軸4U與柱塞9的嵌合,上下輪圈7、8彼此的間隔變成與經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調整的輪圈寬度相等,如此一來,將上下輪圈7、8彼此的間隔,調整成欲安裝之輪胎的胎唇寬度。
舉例來說,在擴大前述輪圈寬度的場合中,對上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中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的下側壓力缸室20供給液體的作動媒體,活塞18藉由該作動媒體的壓力而上升,使柱塞9從下輪圈8突出的量變大。該突出量增大的部分,使嵌合於上心軸4U的下心軸4D變低。如此一來,從上輪圈7到下輪圈8之上下方向的距離亦即輪圈寬度被擴大。
相反地,藉由對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的上側壓力缸室19供給液體的作動媒體,該上側壓力缸室19的壓力上升而使活塞18下降。伴隨著該活塞18的下降,柱塞9朝下方後退,該柱塞9的後退量,使嵌合於上心軸4U的下心軸4D變高。如此一來,使輪圈寬度縮小。
在本實施形態的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中,由嵌入前述下輪圈8的輪胎及下心軸4D的重量所衍生之向下的荷重、及施加於前述兩者的前述重量以外的荷重,透過該下心軸4D的延長部15而朝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的壓力缸側壁17a傳遞,並更進一步透過接頭25而由下側的油壓缸26所支承。
在本實施形態的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中,輪圈調整壓力缸10的壓力缸側壁17a、與下心軸4D的下端亦即延長部15的下端15a排列於上下,不管在哪一個高度,複數個構件不會在徑向上重複。亦即,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不需要第6圖所示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102中,位於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10周圍的內外雙層壁構造或者三層壁構造。因此,該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能具有簡單的構造,此外在徑向和上下方向能具有更小的尺寸。
雖然在前述實施形態中,上心軸4U的下端亦即延長部15的下端15a直接連結於前述壓力缸側壁17a的上端,但本發明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並不侷限於此。
第5圖,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A。該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A具備:用來取代前述實施形態之前述下心軸4D的延長部15,夾介於下心軸4D與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的壓力缸側壁17a之間的連結筒部27。
前述連結筒部27,夾介於前述下心軸4D與前述壓力缸側壁17a之間,將該下心軸4D的下端、該實施形態中轉動支承構件14的下端、與前述壓力缸側壁17a的上端相互連結。前述連結筒部27,是被配置在前述壓力缸側壁17a上側的筒狀構件。根據與其中心軸直交的平面將該連結筒部27截斷的剖面亦即橫剖面,具有與前述壓力缸側壁17a的橫剖面幾乎相同的形狀。
前述連結筒部27,具有能與「構成前述下心軸4D之前述轉動支承構件14的下表面」對接的上表面,採用螺栓可裝卸地連結於下心軸4D。前述連結筒部27,具有能與「前述壓力缸側壁17a的上表面」對接的下表面,採用螺栓可裝卸地連結於該壓力缸側壁17a。
與前述實施形態的延長部15相同,前述連結筒部27,也能使輪胎及輪圈的重量透過該連結筒部27而由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10的壓力缸側壁17a所支承,如此一來,在壓力缸本體17的周圍不需要採用雙層壁構造和三層壁構造。因此,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能達成零件數量的削減、輪圈寬度調整機構的小型化、特別是整體長度的縮小。此外,該連結筒部27可裝卸地連結於前述下心軸4D及前述壓力缸側壁17a,能使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2的組合作業和維修保養作業變得容易。
本次所揭示的的實施形態,其所有的內容僅是範例罷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特別是在本次所揭示的實施形態中,未明確地揭示的事項,譬如運轉條件和操作條件、各種參數、構成物的尺寸、重量、體積等,並未脫離該業者所通常實施的範圍,而是採用一般該業者可輕易推定的值。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問題所研發的發明,其目的是提供可削減零件數量及小型化之輪胎試驗機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
本案所提供的技術,是設在具備「用來支承輪胎,且具有能朝上下彼此分離之上輪圈及下輪圈的輪圈」的輪胎試驗機,用來調整前述上輪圈與前述下輪圈間之上下方向的距離亦即輪圈寬度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具備:上心軸,具有可供前述上輪圈安裝的下端部,使前述上輪圈、及該上輪圈所支承的前述輪胎繞著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和下心軸,具有可供前述下輪圈安裝的上端部,並支承前述下輪圈,而容許前述下輪圈所支承的輪胎繞著前述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並且形成有朝上下方向貫穿該下心軸的貫穿孔;和柱塞,為了能從前述下心軸的上端向上突出,而被配置於前述下心軸的前述貫穿孔內,並配置成可對前述下心軸形成相對性升降,使得該柱塞從前述下心軸的上端突出之部分的長度亦即突出長度成為可變,並且,具有可連結於前述上心軸的上端;及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被配置於前述下心軸的下方並且連結於前述柱塞,可藉由使前述柱塞升降來變更前述柱塞的前述突出高度,進而調整前述輪圈寬度。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含有活塞、及「用來區劃可升降地收容該活塞的壓力缸室,並具有圍繞前述活塞的壓力缸側壁」的壓力缸本體,前述壓力缸側壁與該下心軸的下端在軸方向上連結,使得該壓力缸側壁能支承施加於前述下心軸的荷重。
前述下心軸,舉例來說,最好是從其上端到下端連續延伸,該下端與前述壓力缸側壁的上端直接連結。這點可削減零件數量,並確實地將前述下心軸所承受的荷重傳遞至壓力缸側壁。
更具體地說,前述下心軸,最好是具有:將前述柱塞支承成可轉動的轉動支承部;及延長部,從該轉動支承部朝下方延伸,且具有分別較前述轉動支承部的外徑及徑向的厚度更小的外徑及徑向的厚度。
或者,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亦可更進一步具備連結筒部,連結筒部藉由可裝卸地分別連結於前述下心軸的下端與前述壓力缸側壁的上端,而夾介於該下心軸的下端與該壓力缸側壁之間,並且藉由使該下心軸的下端與該壓力缸側部的上端相互連結,而將施加於前述下心軸的荷重傳遞至前述壓力缸側壁。
1‧‧‧輪胎試驗機 2‧‧‧輪圈寬度調整機構 2A‧‧‧輪圈寬度調整機構 3‧‧‧潤滑部 4‧‧‧心軸單元 4D‧‧‧下心軸 4U‧‧‧上心軸 4h‧‧‧貫穿孔 5‧‧‧輪胎試驗部 6‧‧‧標記部 7‧‧‧上輪圈 8‧‧‧下輪圈 9‧‧‧柱塞 9a‧‧‧上端 9b‧‧‧鍵槽 9c‧‧‧下端部 10‧‧‧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 11‧‧‧輪圈鎖定構件 11b‧‧‧鍵 12‧‧‧貫穿孔 13‧‧‧軸承 14‧‧‧轉動支承構件 15‧‧‧延長部 15a‧‧‧下端 16‧‧‧供給通路 17‧‧‧壓力缸本體 17a‧‧‧壓力缸側壁 17b‧‧‧壓力缸底壁 18‧‧‧活塞 18a‧‧‧周壁 18b‧‧‧底壁 19‧‧‧上側壓力缸室 20‧‧‧下側壓力缸室 21‧‧‧上側供給口 22‧‧‧下側供給口 24‧‧‧凹部 25‧‧‧接頭 26‧‧‧油壓缸 27‧‧‧連結筒部 31‧‧‧軸承 32‧‧‧軸承 102‧‧‧輪圈寬度調整機構 104D‧‧‧下心軸 110‧‧‧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 123‧‧‧搪孔部 123a‧‧‧側壁 123b‧‧‧底壁
第1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輪胎試驗機的俯視圖。 第2圖:是與輪胎的搬送方向直交的方向觀視前述輪胎試驗機的前視圖。 第3圖:是沿著前述搬送方向觀視前述輪胎試驗機的側視圖。 第4圖:是顯示前述輪胎試驗機之輪圈寬度調整機構的剖面圖。 第5圖:是顯示前述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輪圈寬度調整機構的剖面圖。 第6圖:是顯示設於傳統輪胎試驗機之輪圈寬度調整機構的剖面圖。
2:輪圈寬度調整機構
4:心軸單元
4D:下心軸
4U:上心軸
4h:貫穿孔
8:下輪圈
9:柱塞
9a:上端
9b:鍵槽
9c:下端部
10: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
11:輪圈鎖定構件
11b:鍵
12:貫穿孔
13:軸承
14:轉動支承構件
15:延長部
15a:下端
16:供給通路
17:壓力缸本體
17a:壓力缸側壁
17b:壓力缸底壁
18:活塞
18a:周壁
18b:底壁
19:上側壓力缸室
20:下側壓力缸室
21:上側供給口
22:下側供給口
24:凹部
25:接頭
26:油壓缸
31:軸承
32:軸承

Claims (4)

  1. 一種輪胎試驗機,是具備以下構件的輪胎試驗機:輪圈,用來支承輪胎且具有可上下分離的上輪圈及下輪圈;和輪圈寬度調整機構,用來調整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間之上下方向的距離亦即輪圈寬度的;及油壓缸,配置於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的下方,其特徵為: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具備:上心軸,具有可供前述上輸圈安裝的下端部,使前述上輪圈及該上輪圈所支承的前述輪胎繞著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和下心軸,具有可供前述下輪圈安裝的上端部,並且支承前述下輪圈而容許前述下輪圈所支承的輪胎繞著前述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並形成有朝上下方向貫穿該下心軸的貫穿孔;和柱塞,被配置於前述下心軸的貫穿孔內,能從前述下心軸的上端向上突出,並且配置成能對前述下心軸相對地升降,而可變更該柱塞中從前述下心軸的上端突出之部分的長度,亦即突出長度,並且具有可連結於前述上心軸的上端;及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含有連結於前述柱塞的活塞;及壓力缸本體,用來區劃可升降地收容該活塞的壓力缸 室,並具有圍繞前述活塞的壓力缸側壁,該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被配置於前述下心軸的下方,可藉由使前述柱塞升降來變更前述柱塞的前述突出長度,進而調整前述輪圈寬度,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其前述壓力缸側壁與該下心軸的下端在軸方向上連結,使得該壓力缸側壁能支承施加於前述下心軸的荷重,前述油壓缸,連結於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的前述壓力缸本體,促使前述下心軸與前述柱塞與前述輪圈寬度調整壓力缸升降。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前述下心軸,從其上端到下端連續延伸,並且前述下端與前述壓力缸側壁的上端直接連結。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前述下心軸具有:將前述柱塞支承成可轉動的轉動支承部;及延長部,從該轉動支承部朝下方延伸,且具有分別較前述轉動支承部的外徑及徑向的厚度更小的外徑及徑向的厚度。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前述輪圈寬度調整機構更進一步具備連結筒部,該連結筒部藉由可裝卸地分別連結於前述下心軸的下端與前述壓力缸側壁的上端,而夾介於該下心軸的下端與該壓力缸側壁之間,並且 藉由使前述下心軸的下端與前述壓力缸側壁相互連結,而將施加於前述下心軸的荷重傳遞至前述壓力缸側壁。
TW108107341A 2018-03-28 2019-03-06 輪胎試驗機 TWI6995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2135 2018-03-28
JP2018062135 2018-03-28
JP2019-017899 2019-02-04
JP2019017899A JP2019174441A (ja) 2018-03-28 2019-02-04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幅調整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2551A TW201942551A (zh) 2019-11-01
TWI699517B true TWI699517B (zh) 2020-07-21

Family

ID=68166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7341A TWI699517B (zh) 2018-03-28 2019-03-06 輪胎試驗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10906A1 (zh)
JP (1) JP2019174441A (zh)
KR (1) KR20200128735A (zh)
CN (1) CN111886487A (zh)
TW (1) TWI6995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5376B (zh) * 2022-05-19 2023-06-11 曄中科技有限公司 輪胎柱塞、脫唇試驗機
CN117367671B (zh) * 2023-12-04 2024-02-02 山东昌丰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动平衡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9331A (en) * 1996-04-29 1998-02-17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Bead width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tire uniformity machines
CN103900626A (zh) * 2012-12-24 2014-07-02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试验机段宽调整装置及其方法
TW201538356A (zh) * 2014-04-11 2015-10-16 Mitsubishi Heavy Ind Mach Tech 輪胎保持裝置、輪胎試驗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18512B2 (ja) 1996-10-02 2003-06-2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KR20040057963A (ko) * 2002-12-24 2004-07-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타이어 유니포미티 기계
JP5839579B2 (ja) * 2012-07-03 2016-01-0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バランス測定装置
CN203224244U (zh) * 2012-12-24 2013-10-02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试验机段宽调整装置
JP6449672B2 (ja) * 2015-02-19 2019-01-0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9331A (en) * 1996-04-29 1998-02-17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Bead width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tire uniformity machines
CN1081123C (zh) * 1996-04-29 2002-03-20 阿克隆特种机械公司 用于轮胎匀度机的胎边距宽度调整装置及方法
CN103900626A (zh) * 2012-12-24 2014-07-02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试验机段宽调整装置及其方法
TW201538356A (zh) * 2014-04-11 2015-10-16 Mitsubishi Heavy Ind Mach Tech 輪胎保持裝置、輪胎試驗系統
TWI564178B (zh) * 2014-04-11 2017-01-01 三菱重工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輪胎保持裝置、輪胎試驗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10906A1 (en) 2021-01-14
CN111886487A (zh) 2020-11-03
JP2019174441A (ja) 2019-10-10
KR20200128735A (ko) 2020-11-16
TW201942551A (zh) 2019-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9517B (zh) 輪胎試驗機
US5248204A (en) Short stack bearing assembly
KR101141088B1 (ko) 타이어 팽창압 제어 장치
EP2527082B1 (en) Clamp apparatus
US7637201B2 (en) Adjustable hydraulic support cylinder
CN102032976B (zh) 轮胎用动平衡测量装置
KR970070981A (ko) 타이어 균일성 기계용 비이드 폭 조정장치
US2434949A (en) Hydraulic jack
CN110984110A (zh) 静压震动系统
WO2019187813A1 (ja)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幅調整機構
US4340237A (en) Lifting and steer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a vehicle using the same
JP7154307B2 (ja) ビード幅調整装置と共に使用される自動調整シリンダ
CN212129096U (zh) 静压震动系统
JP2017065233A (ja) タイヤ加硫用金型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PT1299213E (pt) Máquina hidráulica de percurssão
PT86953B (pt) Dispositivo fluidico de palheta rotativa sem junta de vedacao interna
CN216841563U (zh) 一种井下压力开关
JP5583623B2 (ja) 流体圧シリンダのクッション機構
JP5563506B2 (ja) 流体圧シリンダのクッション機構
JP2000084942A (ja) 竪型成形機のターンテーブル回動機構
KR20100122542A (ko) 볼형 잠금장치가 구비된 유압잭
JP2000027754A (ja) ラジアルプランジャポンプ
JP2000084941A (ja) 竪型成形機のターンテーブル回動機構
JP5579552B2 (ja) 航空機用脚装置
CN117464283A (zh) 一种用于进气承力框架焊接组件的车加工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