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0106B - 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0106B
TWI690106B TW107105820A TW107105820A TWI690106B TW I690106 B TWI690106 B TW I690106B TW 107105820 A TW107105820 A TW 107105820A TW 107105820 A TW107105820 A TW 107105820A TW I690106 B TWI690106 B TW I6901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resin material
film
res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5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42693A (zh
Inventor
清健介
青代信
高橋明久
矢島貴浩
加藤裕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愛發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愛發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愛發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2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2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0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010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65Plasma etching; Reactive-ion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105After-treatment
    • H01L21/311Etching the insulating layers by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 H01L21/31105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 H01L21/31111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by chemical means
    • H01L21/31116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by chemical means by dry-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4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humidi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Drying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包括:樹脂材形成步驟,其係於具有凹凸之基板,以至少凸部之周邊厚於平坦部之方式形成包含有機物之樹脂材;及樹脂材蝕刻步驟,其係使位於上述凸部之周邊之上述樹脂材之一部分殘存,而將上述平坦部之該樹脂材去除。上述樹脂材蝕刻步驟係檢測對上述樹脂材進行蝕刻處理之條件中之特定條件之變化,而將所檢測出之檢測結果用作該蝕刻處理之終點。

Description

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尤其是關於一種具有保護器件等免受氧、水分等影響之積層結構之元件結構體,及使用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之較佳技術。
作為包含具有容易因水分或氧等而劣化之性質之化合物之元件,例如,已知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元件等。關於此種元件,曾嘗試藉由形成由包含化合物之層、及被覆該層之保護層積層而成之積層結構來抑制水分等向元件內侵入。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13-73880號公報中,記載有一種於上部電極層之上具有由無機膜與有機膜之積層膜構成之保護膜之發光元件。 然而,具有對水蒸氣等之阻隔性之無機膜之覆蓋特性(階差被覆性)相對較低,若於具有器件層之基板表面存在凹凸,則無機膜無法充分被覆該凹凸。例如,有產生形成於基板表面之凹凸之邊界部未被無機膜被覆之被覆不良之虞。一旦產生此種無機膜之被覆不良,便無法阻止水分自產生了被覆不良之部位侵入,故而難以確保充分之阻隔性。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狀況而完成者,其欲達成以下至少一個目的。 1.防止薄膜密封中之阻隔特性之降低。 2.能確實地提高保護膜之對水蒸氣等之阻隔性。 3.提供一種能提高對水蒸氣等之阻隔性之元件結構體及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藉由如下技術方案解決了上述課題,即,包括:樹脂材形成步驟,其係於具有凹凸之基板,以至少凸部之周邊厚於平坦部之方式形成包含有機物之樹脂材;及樹脂材蝕刻步驟,其係使位於上述凸部之周邊之上述樹脂材之一部分殘存,而將上述平坦部之該樹脂材去除;且上述樹脂材蝕刻步驟係檢測對上述樹脂材進行蝕刻處理之條件中之特定條件之變化,而將所檢測出之檢測結果用作該蝕刻處理之終點。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更佳為上述特定條件之變化係對上述基板施加之偏壓電壓之變化。 本發明之一態樣可為如下技術方案,即,於上述樹脂材蝕刻步驟後,進而包括無機膜形成步驟,該無機膜形成步驟係於殘存有上述樹脂材之上述基板上,形成包含無機材料之無機材料層。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能正確地進行樹脂材之去除,不對較其更下層造成不必要之損傷即可容易將樹脂材之非必要部分去除,僅使必要部分定域化。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上述特定條件之變化係對上述基板施加之偏壓電壓之變化,因此能正確地判斷出基板上之樹脂材之非必要部分已被去除,從而結束蝕刻處理,正確地將平坦部之樹脂材去除。故而,能縮短成膜步驟所需之時間,使膜特性穩定,防止膜特性變動。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於上述樹脂材蝕刻步驟後,進而包括無機膜形成步驟,該無機膜形成步驟係於殘存有上述樹脂材之上述基板上,形成包含無機材料之無機材料層;因此能容易地於不對基板凸部造成不必要之損傷地將樹脂材之非必要部分去除而僅使必要部分定域化後,藉由無機材料層進行密封。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於元件結構體中,發揮能提高對水蒸氣等之阻隔性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能適當地蝕刻樹脂膜。能使樹脂材僅殘存於必要部分,故而形成於所殘存之樹脂材之上之無機膜之密封性提高。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進行說明。 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中的製造裝置之概略模式圖。圖2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樹脂成膜部之概略模式圖。圖3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的定域化處理部之概略模式圖,於圖1中,符號1000係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 如下所述,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進行有機EL元件等元件結構體之製造。如圖1所示,製造裝置1000具有第一層形成部201、樹脂成膜部100、定域化處理部202、第二層形成部203、形成成為有機EL層之功能層之功能層形成部204、核心室200、及連接於外部之加載互鎖真空室210。核心室200連結於第一層形成部201、樹脂成膜部100、定域化處理部202、第二層形成部203、功能層形成部204及加載互鎖真空室210。 自其他裝置等搬送至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之基板插入於加載互鎖真空室210之內部。於核心室200,例如配置有未圖示之基板搬送機器人。藉此,能於核心室200與第一層形成部201、樹脂成膜部100、定域化處理部202、第二層形成部203、功能層形成部204、加載互鎖真空室210各者之間進行基板之搬送。能經由該加載互鎖真空室210將基板向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之外側搬送。核心室200、各成膜室100、201、202、203、204、加載互鎖真空室210分別構成與未圖示之真空排氣系統連接之真空腔室。 藉由使用具有上述構成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進行元件結構體10之製造,能使各製造步驟自動化,並且能同時使用複數個成膜室高效地進行製造,從而能提高生產性。 第一層形成部201形成下述元件結構體10中之第一層41,該第一層41被覆配置於基板2之一面側2a之功能層3,並且具有局部性之凸部,包含氮化矽(SiNx )等無機材料。第一層形成部201係藉由例如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氣相沈積)法、濺鍍法、或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原子層沈積)法等成膜第一層41之成膜室。 功能層形成部204形成下述元件結構體10中之功能層3。再者,功能層形成部204亦可設置於加載互鎖真空室210之外側。 第二層形成部203係以將第一層41及樹脂材51被覆之方式形成下述元件結構體10中之第二層42之成膜室,該第二層42係與第一層41同樣地包含無機材料。再者,於第二層42與第一層41係包含相同材料之情形時,亦可將第二層形成部203與第一層形成部201設定為相同之構成,或使用一個成膜室(共用之成膜室)形成第二層42與第一層41。 進而,於第二層形成部203與第一層形成部201之任一者、或共用之成膜室係由電漿CVD裝置所構成之情形時,該形成部201、203或成膜室可不僅具有上述功能,亦兼具下述定域化處理部202之功能。例如,將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搬入至電漿CVD裝置,並導入氧化性氣體使產生電漿,藉此能對樹脂膜進行蝕刻,使樹脂膜定域化而形成樹脂材。其後,亦能直接於電漿CVD裝置內形成第二層42。 樹脂成膜部100係供執行如下操作之成膜室,即:將經氣化之樹脂材料供給至樹脂成膜部100之內部,於第一層41上形成包含樹脂材料之樹脂材料膜5a,使樹脂材料膜5a硬化而形成樹脂膜5。 如圖2所示,樹脂成膜部100具有內部空間能減壓之腔室110、及將經氣化之樹脂材料供給至腔室110之氣化器300。 如下所述,腔室110之內部空間由上部空間107及下部空間108構成。 於腔室110,連接有未圖示之真空排氣裝置(真空排氣設備、真空泵等),真空排氣裝置係以能將內部空間之氣體排出以使腔室110之內部空間成為真空環境之方式構成。 於腔室110之內部空間配置有簇射板105,腔室110內較簇射板105更靠上側之空間構成上部空間107。於腔室110之最上部設置有由能透過紫外光之構件構成之頂板120,於頂板120之上側配置有紫外光之照射裝置122(照射設備、UV(ultraviolet,紫外線)燈等)。 此處,簇射板105亦係由能透過紫外光之構件所形成,藉此自照射裝置122導入至上部空間107之紫外光能進而通過簇射板105,向位於簇射板105下側之下部空間108行進。藉此,能於成膜後對下述形成於基板S上之丙烯酸材料膜5a(樹脂材料膜)照射紫外光,使丙烯酸材料膜硬化而形成丙烯酸樹脂膜5(樹脂膜)。 在腔室110內位於較簇射板105更靠下側之下部空間108,配置有載置供形成丙烯酸膜之基板S之載台102(基板保持部)。 於腔室110配置有未圖示之加溫裝置。構成上部空間107及下部空間108之腔室110之內壁面之溫度由加溫裝置以成為樹脂材料之氣化溫度以上、較佳成為40~250℃左右之方式控制。供形成樹脂材料膜之基板S之溫度由內置於載置基板S之載台102(基板保持部)之冷卻裝置102a控制,被控制於樹脂材料之氣化溫度以下、較佳為零度(0℃)以下、例如-30~0℃左右。 腔室110之上部空間107經由配管112及閥112V與氣化器300連通。藉此,氣化器300能對腔室110之上部空間107供給經氣化之樹脂材料。氣化器300具有氣化槽130、噴出部132及樹脂材料之原料容器150。樹脂材料之原料經由配管140及閥140V供給至氣化槽130。氣化器300藉由自噴出部132向氣化槽130之內部空間以霧態噴佈樹脂材料並對其進行加熱,而產生經氣化之樹脂材料。 具有上述構成之樹脂成膜部100中,於氣化槽130中氣化後之樹脂材料會自氣化槽130導入至腔室110之上部空間107。進而經氣化之樹脂材料自上部空間107通過設置於簇射板105之多個微細孔(未圖示)行進至下部空間108,而到達基板S之成膜面(於圖12中為上表面)。 藉由於基板S之成膜面上配置遮罩(未圖示),經氣化之樹脂材料會通過設置於遮罩之開口部(未圖示)而附著於基板S。此時,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中,基板S之溫度會由內置於載置基板S之載台102之冷卻裝置102a,被控制於樹脂材料之氣化溫度以下,故而能於基板S上形成膜質良好之樹脂材料膜5a。 故而,於本實施形態之樹脂成膜部100中,載置基板S之支持台即載台102內置有將基板S保持於零度以下之溫度段之溫度控制裝置即冷卻裝置102a。 樹脂成膜部100例如係以能於同一腔室110內進行成膜及紫外線照射之方式構成,上述成膜係以40~250℃左右之氣化溫度,對原料為紫外線硬化型丙烯酸樹脂之樹脂材料進行的成膜;上述紫外線照射係用以使成膜後之樹脂材料膜5a硬化。藉此,能以相同之裝置構成進行任一處理步驟,從而能提高生產性。 再者,圖2所示之樹脂成膜部100僅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一例。亦可採用其他構成,只要載置基板S之支持台即載台102內置有將基板S保持於樹脂材料之凝縮溫度以下、例如零度以下之溫度段之溫度控制裝置即冷卻裝置102a即可。 例如,只要經氣化之樹脂材料能向基板S面內均勻地行進(能流動),便無需於腔室110之內部空間配置簇射板105。 於將樹脂材料成膜後,對樹脂材料膜照射紫外光,將樹脂材料膜5a光聚合而使之硬化,於形成樹脂膜後,將遮罩M去除,並將基板S移動至定域化處理部220。 作為定域化處理部202之構成,可採用乾式蝕刻處理裝置、尤其是電漿蝕刻處理裝置之構成。 如圖3所示,定域化處理部202係平行平板型之電漿處理裝置。具體而言,定域化處理部202具有:腔室222內;電極226,其設置於腔室222內,載置基板S;氣體導入管223,其向腔室222內導入蝕刻氣體;高頻電源224,其對蝕刻氣體供給高頻作為能量源;天線225,其連接於該高頻電源224;高頻電源227,其對腔室222內之電極226施加偏壓電壓;壓力控制閥228,其用以維持腔室222內之壓力固定;及偏壓電壓感測器229。 為於電漿處理裝置202進行定域化處理,首先,要自氣體導入管223向腔室222內導入蝕刻氣體。將由高頻電源224產生之高頻作為該蝕刻氣體之能量源經由天線225入射至腔室222內。將該高頻照射至上述蝕刻氣體而產生電漿。若自高頻電源227對腔室222內之電極226施加偏壓電壓,而將上述電漿中存在之離子引入至載置於該電極226之基板S,則會對形成於該基板S表面之樹脂膜5進行蝕刻。 此處,藉由產自氧氣等蝕刻氣體之電漿中之離子,對樹脂膜5進行各向異性蝕刻。 再者,於上述第一層形成部201或第二層形成部203具有濺鍍裝置或電漿CVD裝置之情形時,該形成部201、203可不僅具有成膜功能,亦兼具定域化處理部202之功能。於該情形時,例如,作為第一層形成部201、第二層形成部203及定域化處理部202,可使用同一處理裝置。 於定域化處理部202中,例如,藉由使用氧氣作為蝕刻氣體之電漿蝕刻,將形成於基板S之樹脂膜5之大部分去除。該電漿處理係自樹脂膜5之膜厚與蝕刻速率而計算出將基板S上之樹脂膜5之非必要部分去除之處理時間,而按照此時間以特定之處理時間進行。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之定域化處理部202中,偏壓電壓感測器229係供執行如下操作之檢測裝置,即:測定自高頻電源227對電極226施加之偏壓電壓Vpp,而根據測定值之變化,判斷出基板S上之樹脂膜5之非必要部分已被去除,並將該判斷結果(檢測結果)用作蝕刻處理之終點。 於本實施形態之定域化處理部202中,如圖15所示,定域化處理中藉由偏壓電壓感測器229而測定出之偏壓電壓Vpp於處理剛剛開始後,立即隨著處理時間之經過而上升。又,於將自蝕刻速率計算出之將基板S上之有機薄膜5之非必要部分去除的偏壓電壓Vpp設為100%時,如圖15所示,偏壓電壓Vpp為97%左右,暫時成為固定值。進而,若進行蝕刻,則偏壓電壓Vpp上升,其後變為固定。 對此可認為是:隨著藉由電漿處理將基板S上之有機薄膜5之非必要部分去除,偏壓電壓Vpp產生了大幅變動。即,於偏壓電壓Vpp產生大幅變動之時點前後,樹脂膜5之有無狀態產生了變化。即,於以下兩種時間偏壓電壓Vpp會產生變化:一,於樹脂膜5之平坦部分等較大面積之部分,樹脂膜5已被去除;二,較大面積之平坦部分之去除結束,樹脂材局域存在,且幾乎不被施以蝕刻。認為其原因在於:在進行大量蝕刻之期間,電漿中包含許多因蝕刻而產生之氣體等,故而電漿密度增高,偏壓電壓難以上升。 本發明人等為驗證上述現象,藉由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圖像對電漿蝕刻中之偏壓電壓Vpp產生了大幅變動之時點前後的樹脂膜5(丙烯酸膜)之有無進行了確認。其結果,確認到:於偏壓電壓Vpp產生了大幅變動之時點前,樹脂膜5(丙烯酸膜)存在於基板S之平坦之表面部分。又,於偏壓電壓Vpp產生了大幅變動之時點後,樹脂膜5(丙烯酸膜)除使之定域化而殘留之部分以外,於基板S表面之大部分之部分並不存在。由該結果,根據偏壓電壓Vpp值於短時間內之增加變動,判斷出基板S上之樹脂膜5之非必要部分已被去除,並將其視為蝕刻處理之終點。即,於暫時變為固定後,可將偏壓電壓Vpp上升之地點、或其後之一定時間內視為蝕刻處理之終點。 以下,對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而製造出之元件結構體10進行說明。 圖4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概略剖視圖。圖5係表示圖4之元件結構體之俯視圖。圖6係表示元件結構體之主要部分之放大圖。於各圖中,X軸、Y軸及Z軸方向表示相互正交之三軸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X軸及Y軸方向表示相互正交之水平方向,Z軸方向表示鉛直方向。 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10具備:基板2,其包含器件層3(功能層);第1無機材料層41(第一層),其形成於基板2之正面2a,被覆功能層3,並且具有局部性之凸部,包含氮化矽(SiNx )等無機材料;及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其被覆第1無機材料層41,且與第一層41相同。於本實施形態中,元件結構體10係由具有有機EL發光層之發光元件所構成。 基板2具有正面2a(第1面)與背面2c(第2面),例如係由玻璃基板、塑料基板等所構成。基板2之形狀不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其形成為矩形。基板2之大小、厚度等不特別限定,可對應於元件尺寸之大小,使用具有適宜之大小、厚度之基板。於本實施形態中,由在一片大型基板S上所製作出之相同元件之集合體而製作出複數個元件結構體10。 器件層3(功能層)係由包含上部電極及下部電極之有機EL發光層所構成。除此種構成以外,器件層3亦可為由如液晶元件中之液晶層或發電元件中之發電層等般包含容易因水分、氧等而劣化之性質之材料的各種功能元件所構成。 器件層3成膜於基板2正面2a之特定區域。器件層3之平面形狀不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其形成為大致矩形,但除此種形狀以外,亦可採用圓形、線形等形狀。器件層3不限於配置在基板2正面2a之例,只要配置在基板2之正面2a及背面2c中之至少一面即可。 第1無機材料層41(第一層)設置於配置器件層3之基板2之面2a,構成將器件層3之正面3a及側面3s被覆之凸部。第1無機材料層41具有自基板2之正面2a向圖6中之上方突出之立體結構。 第1無機材料層41係包含能保護器件層3免受水分或氧影響之無機材料。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無機材料層41係由水蒸氣阻隔特性優異之氮化矽(SiNx )所構成,但其材料不限定於此。亦可由氧化矽或氮氧化矽等其他矽化合物、或氧化鋁等具有水蒸氣阻隔性之其他無機材料構成第1無機材料層41。 第1無機材料層41例如係使用適宜之遮罩而成膜於基板2之正面2a。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具有大小能收容器件層3之矩形開口部之遮罩而成膜第1無機材料層41。成膜方法不特別限定,可應用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濺鍍法、或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法等。第1無機材料層41之厚度不特別限定,例如為200 nm~2 μm。 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與第1無機材料層41同樣地,係包含能保護器件層3免受水分或氧影響之無機材料,且係以將第1無機材料層41之正面41a及側面41s被覆之方式設置於基板2之正面2a。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無機材料層42係由水蒸氣阻隔特性優異之氮化矽(SiNx )所構成,但其材料不限定於此。亦可由氧化矽或氮氧化矽等其他矽化合物、或氧化鋁等具有水蒸氣阻隔性之其他無機材料構成第2無機材料層42。 第2無機材料層42例如係使用適宜之遮罩而成膜於基板2之正面2a。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具有大小能收容第1無機材料層41之矩形開口部之遮罩而成膜第2無機材料層42。成膜方法不特別限定,可應用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濺鍍法、或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法等。第2無機材料層42之厚度不特別限定,例如為200 nm~2 μm。 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10進而具有第1樹脂材51。第1樹脂材51偏集存在於第1無機材料層41(凸部)之周圍。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樹脂材51介置於第1無機材料層41與第2無機材料層42之間,且偏集存在於第1無機材料層41之側面41s與基板2之正面2a之邊界部2b。第1樹脂材51具有將形成於邊界部2b附近之第1無機材料層41與基板正面2a之間之間隙G(圖6)填充之功能。 於圖6中,將元件結構體10之邊界部2b之周邊結構放大進行了圖示。由於第1無機材料層41係由無機材料之CVD膜或濺鍍膜所形成,故而對包含器件層3之基板2之凹凸結構面之覆蓋特性相對較低。其結果,如圖6所示般將器件層3之側面3s被覆之第1無機材料層41有於基板正面2a附近覆蓋特性降低,被覆膜厚極小,或根本不存在被覆膜之狀態之虞。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第1樹脂材51偏集存在於如上所述之第1無機材料層41周邊之被覆不良區域,會抑制水分或氧自該被覆不良區域向器件層3內部侵入。又,於第2無機材料層42之成膜時,藉由使第1樹脂材51作為第2無機材料層42之基底層發揮功能,能進行第2無機材料層42之恰當成膜,從而能將第1無機材料層41之側面41s以所期望之膜厚得當地被覆。 第1樹脂材51之形成方法如下:將藉由噴霧氣化而氣化後之樹脂材料供給至基板正面2a,使之凝縮而形成樹脂材料膜5a,使樹脂材料膜5a硬化而形成樹脂膜5,而後,藉由將非主要部分去除之定域化步驟而形成第1樹脂材51。 以下,對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而執行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圖7~圖11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中的第1樹脂材51之形成方法之步驟圖。 (器件層之形成步驟例) 首先,於圖1所示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中,將自加載互鎖真空室210搬入至核心室200之基板S藉由未圖示之基板搬送機器人自核心室200搬送至功能層形成部204。於該功能層形成部204中,在基板S上之特定區域形成器件層3(功能層)。 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成為功能層3之區域,可使用基板S上之複數個區域,例如,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分別各有2個地以特定間隔排列之4個區域、或單數個成為功能層3之區域。 器件層3之形成方法不特別限定,可根據器件層3之材料、構成等進行適宜選擇。例如,將基板S搬送至功能層形成部204之成膜室等,向基板S上進行特定材料之蒸鍍、濺鍍等,進而實施圖案加工等,藉此便能於基板S上之特定區域上形成所期望之器件層3。圖案加工之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採用蝕刻等。 再者,關於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之具體構成,圖1中省略了詳細說明。功能層形成部204可採用由多個處理室構成,且具有能於相鄰之處理室之間搬送基板S之搬送裝置的構成。或可採用真空裝置以外之構成。即,無需經由加載互鎖真空室210而能於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之外部對基板S進行處理。 (第一層之形成步驟例) 其次,將形成有器件層3之基板S藉由未圖示之基板搬送機器人自功能層形成部204搬出,並經由核心室200搬入至第一層形成部201。 於第一層形成部201中,以將器件層3被覆之方式,於包含器件層3之區域之基板S上之特定區域形成第1無機材料層41(第一層)。藉此,如圖7所示,以於基板S上具有凸部之方式形成將器件層3被覆之第1無機材料層41。 於本步驟中,例如,亦可使用具有與第1無機材料層41之區域對應之個數個開口之遮罩,例如形成由氮化矽構成之第1無機材料層41作為保護層之一部分。 此處,第一層形成部201可設定為具有CVD處理裝置、或濺鍍處理裝置之構成。又,雖未圖示,但於第一層形成部201之成膜室,設置有用以配置基板S之載台、配置於基板S上之遮罩、支持遮罩並對載台上之基板S進行遮罩之對位等之遮罩對準裝置、及成膜材料供給裝置等。 將形成有器件層3之基板S藉由配置於核心室200之基板搬送機器人等配置於第一層形成部201之載台上。藉由遮罩對準裝置等,以使器件層3經由遮罩之開口露出之方式,於基板S上之特定位置配置遮罩。 然後,例如,藉由CVD法,以將器件層3被覆之方式形成由氮化矽等構成之第1無機材料層41。再者,第1無機材料層41之形成方法不限於CVD法,例如亦可採用濺鍍法。於該情形時,第一層形成部201係以具有濺鍍裝置之方式構成。 (樹脂材之形成步驟例~成膜步驟) 其次,將形成有具有凸部之第1無機材料層41之基板S藉由未圖示之基板搬送機器人自第一層形成部201搬出,並經由核心室200搬入至樹脂成膜部100。 樹脂成膜部100執行於形成有第1無機材料層41之基板S形成樹脂材料膜5a之步驟、及使樹脂材料膜5a硬化而形成樹脂膜5之步驟。於本步驟中,首先,使用樹脂成膜部100,例如,形成包含紫外線硬化型丙烯酸樹脂之材料之樹脂材料膜5a。 於樹脂成膜部100中,首先,將搬入至樹脂成膜部100之基板S載置於載台102上。於將基板S搬入至腔室110內之前,將腔室110內之氣體藉由真空排氣裝置排出,而使腔室110內維持真空狀態。又,於向腔室110內搬入基板S時,維持腔室110之真空狀態。 此時,藉由加溫裝置,以使至少上部空間107(US)及下部空間108之內表面側之溫度成為樹脂材料之氣化溫度以上之方式,對腔室110進行設定。同時,藉由基板冷卻裝置102a,將配置於載台102上之基板S連同載台102一併冷卻至低於樹脂材料之氣化溫度之溫度。 又,藉由加熱器112d,形成將樹脂材料供給管112(第一配管)加溫至樹脂材料之氣化溫度以上之狀態。 繼而,在配置於載台102上之基板S上,有時會藉由遮罩載置裝置等將未圖示之遮罩配置於基板S上之特定位置。 繼而,於遮罩對準狀態、腔室110內之環境、腔室110內壁溫度、基板S之溫度等條件成為特定狀態後,將於氣化器300中氣化後之樹脂材料供給至腔室110。 自氣化器300供給之經氣化之樹脂材料自上部空間107經由簇射板105供給至下部空間108內。 於下部空間108中,藉由簇射板105而大致均勻地供給至基板S整個表面之經氣化之樹脂材料如圖8所示,於基板正面2a凝縮而成為液狀膜5a。就於基板正面2a凝縮而成之液狀膜5a而言,於基板正面2a上具有劣角之角部、凹部、間隙部等處,藉由表面張力,液狀膜5a之膜厚變厚。 此時,亦可藉由未圖示之遮罩,使液狀膜5a僅形成於靠近凸部41之部分(附近之位置)等區域。再者,較佳為將樹脂材料之滴狀化及成膜速率考慮在內,而控制自氣化器300供給之樹脂材料之供給量。於基板S之表面經滴狀化之樹脂材料會藉由毛細管現象滲入至微細之間隙,或藉由樹脂材料之表面張力進而凝集,因此能一面使基板S上之微細之凹凸平滑化,一面形成液狀膜5a(樹脂材料膜)。藉此,於基板正面2a上具有劣角之角部、凹部、間隙部等處,液狀膜5a之膜厚變厚。尤其是,能將第1無機材料層41之側面41s與基板2之正面2a之邊界部2b之微細之間隙藉由液狀膜5a而填埋。 又,經氣化之樹脂材料之一部分亦會附著於腔室110內壁等之表面,但若內壁等經過加溫,則該一部分樹脂材料會再次氣化而非凝縮。 於經過特定之處理時間,而在基板S之表面形成特定厚度之液狀之樹脂材料膜5a後,停止自氣化器300供給樹脂材料。繼而,一面維持腔室110內之真空環境,一面自UV照射裝置122向基板S之表面照射紫外線。被照射出之紫外線透過由石英等紫外線透過材料構成之頂板120及簇射板105而到達腔室110內之基板S上。 於腔室110內向基板S照射之紫外線之一部分入射至基板S之表面,而於由形成在基板S表面之樹脂材料構成之液狀膜5a(樹脂材料膜)上產生光聚合反應,從而液狀膜5a硬化。如圖9所示,於基板S之表面形成樹脂膜5。於本實施形態中,形成丙烯酸樹脂之薄膜。繼而,藉由遮罩載置裝置等,將未圖示之遮罩自基板S上的成膜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動。 (樹脂材之形成步驟例~定域化步驟) 其次,將形成有樹脂膜5之基板S藉由未圖示之基板搬送機器人自樹脂成膜部100搬出,並經由核心室200搬入至定域化處理部202。 此處,如上所述,定域化處理部202具有圖3所示之構成。於定域化處理部202中,進行電漿蝕刻處理。此處,藉由產自氧氣等蝕刻氣體之電漿中之離子對樹脂膜5進行各向異性蝕刻。此時,離子會被各向異性地引向電極上之基板S。因此,藉由檢測對電極施加之偏壓電壓Vpp之變動,而根據所檢測出之偏壓電壓Vpp之變化(檢測結果),判斷出基板S上之樹脂膜5已幾乎全被去除,並以此作為蝕刻處理之終點而結束處理。 再者,於上述第一層形成部201或第二層形成部203具有濺鍍裝置或電漿CVD裝置之情形時,該形成部201、203可不僅具有成膜功能,亦兼具定域化處理部202之功能。於該情形時,例如,作為第一層形成部201、第二層形成部203及定域化處理部202,可使用同一處理裝置。 因該乾式蝕刻處理而殘留於基板S上之第1樹脂材51如圖11所示,定域化(局部存在)於第1無機材料層41之側面41s與基板2之正面2a之邊界部2b。進而,第1樹脂材51偏集存在於能將第1無機材料層41表面之微細之凹凸平滑化之部分。 (第二層之形成步驟例) 將局域存在地形成有第1樹脂材51之基板S藉由未圖示之基板搬送機器人自定域化處理部202搬出,並經由核心室200搬入至第二層形成部203。 於第二層形成部203中,以將形成有第1樹脂材51之第1無機材料層41被覆之方式,於包含凸部之基板S上之特定區域形成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 於本步驟中,與第1無機材料層41同樣地,使用具有與第2無機材料層42之區域對應之個數個開口之遮罩,形成由與第1無機材料層41相同之材料、例如氮化矽構成之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藉此,能利用第1無機材料層41(第一層)、第1樹脂材51及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將器件層3(功能層)被覆,使其等作為保護器件層3之保護層發揮功能。 此處,第二層形成部203可設定為具有CVD處理裝置或濺鍍處理裝置之構成。 第二層形成部203可具有與上述第一層形成部201相同之裝置構成。例如,作為第一層形成部201及第二層形成部203,可使用同一處理裝置、或使第二層形成部203兼具第一層形成部201之功能。 又,於第二層形成部203為電漿CVD處理裝置之情形時,第二層形成部203可兼具定域化處理部202之功能。若於第二層形成部203中進行第1樹脂材51之定域化,則能於定域化後,直接形成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 其後,將形成有第2無機材料層42之基板S藉由未圖示之基板搬送機器人自第二層形成部203搬出,並經由核心室200及加載互鎖真空室210搬出至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之外部。 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係於藉由樹脂成膜部100形成樹脂膜5後,形成利用定域化處理部202藉由電漿蝕刻處理加以定域化後之第1樹脂材51。其後,形成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藉此能於邊界部2b等被要求具有作為保護層之阻隔性之部位,確實地形成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又,藉由作為檢測裝置之偏壓電壓感測器229,測定自高頻電源227對電極226施加之偏壓電壓Vpp,而根據測定值之變化,判斷出基板S上之樹脂膜5之非必要部分已被去除。基於該判斷結果(檢測結果),結束蝕刻處理,藉此能正確地將平坦部之樹脂膜5去除。因此,能縮短成膜步驟所需之時間,使膜特性穩定,防止膜特性變動。 以下,對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而製造出之元件結構體之另一例進行說明。 於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而製造出之本例之元件結構體10中,並不僅限於樹脂材偏集存在於第1無機材料層41(凸部)之周圍即邊界部2b之結構,例如,亦可為該樹脂材料殘留於邊界部2b以外之基板2之正面2a或第1無機材料層41之正面41a等。 於該情形時,如圖12所示,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具有經由第2樹脂材52積層於第1無機材料層41之上之區域。第2樹脂材52介置於第1無機材料層41與第2無機材料層42之間,且獨立於第1樹脂材51地偏集存在於第1無機材料層41之正面41a。於該情形時,亦能維持第1無機材料層41與第2無機材料層42之密接性,因此不會損害元件結構體10之阻隔特性。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10,器件層3之側面由第1無機材料層41(第一層)及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被覆,因此能防止水分或氧向器件層3侵入。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樹脂材51偏集存在於邊界部2b,因此能防止伴隨第1無機材料層41或第2無機材料層42之覆蓋性不良而產生之阻隔特性之降低,從而能長期維持穩定之元件特性。 以下,對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而製造出之元件結構體之另一例進行說明。 如圖13所示,本例之元件結構體20進而具有介置於第1無機材料層41與第2無機材料層42之間之第2樹脂材52。第2樹脂材52獨立於第1樹脂材51地偏集存在於第1無機材料層41之表面。 於本例之元件結構體20中,第1無機材料層41之表面未必平坦,例如,例示了如下情形,即:於成膜前(基板搬送時或向成膜裝置中投入前)或成膜時等,微粒P混入至膜中,而導致形成有凹凸。若微粒混入至第1無機材料層41,則第1無機材料層41對器件層3之覆蓋特性降低,而有無法獲得所期望之阻隔特性之虞。 因此,本例之元件結構體20具有於因微粒P之混入等而產生之第1無機材料層41之被覆不良部填充有第2樹脂材52之結構。較為典型地,該第2樹脂材52偏集存在於第1無機材料層41之表面與微粒P之周面之邊界部32b。藉此,器件層3之被覆性提高,並且藉由使第2樹脂材52作為基底發揮功能,能實現第2無機材料層42之恰當成膜。 第2樹脂材52係以與第1樹脂材51相同之方法形成。第2樹脂材52亦可係由與第1樹脂材51相同之樹脂所構成。於該情形時,能於同一步驟中同時形成第1樹脂材51與第2樹脂材52。 此處,於定域化處理部202中,平坦部分等樹脂材形成得較薄之部分會被去除,從而第1無機材料層41露出。此時,形成於微粒P周邊等之樹脂材形成得較厚,故而殘存。當自上方沿著鉛直方向俯視元件結構體20時,平坦部之面積壓倒性地大於形成在微粒周邊之樹脂材之面積,因此於將平坦部分之較薄樹脂材去除後,蝕刻量會大幅減少,蝕刻引起之反應急遽減少。此時,壓力產生變化,偏壓電壓產生變化。於本例中,一旦平坦部之蝕刻結束,預計蝕刻引起之氣體產生便會減少,從而壓力降低(電漿密度降低),偏壓電壓上升。 此時,邊界部2b處之樹脂膜5不會被去除,從而樹脂膜5定域化,藉此形成第1樹脂材51。同樣地,邊界部32b處之樹脂膜5不會被去除,從而樹脂膜5定域化,藉此形成第2樹脂材52。 於本例中,亦與上述元件結構體10之製造同樣地,藉由作為檢測裝置之偏壓電壓感測器229,測定自高頻電源227對電極226施加之偏壓電壓Vpp,而根據測定值之變化,判斷出基板S上之樹脂膜5之非必要部分已被去除。基於該判斷結果,結束蝕刻處理,藉此能正確地將樹脂膜5去除,而使平坦部分之第1無機材料層41(第一層)確實地露出。進而,能防止希望偏集存在之樹脂材53過蝕刻。又,根據本例,能藉由第2樹脂材52補償微粒P之混入所致之膜質降低,因此既能確保所期望之阻隔特性又能實現生產性之提高。 以下,對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1000而製造出之元件結構體之另一例進行說明。 如圖14所示,本例之元件結構體30例如具有:基板21,其具有器件層3(功能層);凸部40,其將器件層3之側面3s被覆;第1無機材料層41(第一層)及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其等係以將凸部40及器件層3被覆之方式形成於基板21之表面。 凸部40形成於基板21之正面21a,於中央部具有收容器件層3之凹部40a。於本例中,凹部40a之底面形成於較基板21之正面21a高之位置,亦可形成於與正面21a相同之高度位置,或可形成於較正面21a低之位置。 本例之元件結構體30進而具有介置於第1無機材料層41與第2無機材料層42之間之樹脂材53。樹脂材53分別偏集存在於凸部40之外側面與基板21之正面21a之邊界部21b、及凸部40之內側面與器件層3之邊界部22b。藉此,能抑制第1無機材料層41及第2無機材料層42對凸部40及器件層3之正面3a之被覆不良,從而能實現阻隔特性之提高。可利用與上述第1樹脂材51及第2樹脂材52相同之方法形成樹脂材53。 於如此般具有凹凸之基板S中,藉由偏集存在之樹脂材51、52、53使無法由無機材料層41、42覆蓋之部分更平坦化。從而能使成膜於樹脂材之上之無機材料層41、42更均勻且覆蓋性良好地成膜。進而,樹脂材51、52、53對水等之密封低於無機材料層41、42,但偏集存在之樹脂材51、52、53被無機材料層41、42覆蓋而不會露出至外部環境,故而密封性提高。即,較佳為使樹脂材51、52、53以不露出至外部環境之方式偏集存在,而非使之呈膜狀。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於上文已說明過,其等僅為本發明之例示性說明,應瞭解其不應被認為係進行限定者。可於不自本發明之範圍脫離之條件下進行追加、省略、替換及其他變更。因此,關於本發明,不應視為係由上述說明限定,其係由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例如,於以上實施形態中,將第1無機材料層41(第一層)被覆之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係由單數層所構成,但第2無機材料層42(第二層)亦可係由多層膜所構成。於該情形時,亦可於成膜各層之每一步驟將樹脂材料供給至基板上而形成偏集存在於基板凹凸部之樹脂材,藉此能實現阻隔性之進一步提高。 進而,於以上實施形態中,形成第1無機材料層41(第一層)後,會使第1樹脂材51於成為凸部之第1無機材料層41之周圍定域化,但亦可於藉由第一層形成部201形成第1無機材料層41前,藉由樹脂成膜部100及定域化處理部202,使第1樹脂材51偏集存在於器件層3之周圍。藉此能提高第1無機材料層41對器件層3之被覆效率。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作為本發明之活用例,可列舉有機EL裝置之密封或電子器件之密封。
2‧‧‧基板2a‧‧‧正面(第1面)2b‧‧‧邊界部2c‧‧‧背面(第2面)3‧‧‧器件層(功能層)3a‧‧‧正面3s‧‧‧側面5‧‧‧樹脂膜5a‧‧‧樹脂材料膜10‧‧‧元件結構體20‧‧‧元件結構體21‧‧‧基板21a‧‧‧正面21b‧‧‧邊界部22b‧‧‧邊界部30‧‧‧元件結構體32b‧‧‧邊界部40‧‧‧凸部40a‧‧‧凹部41‧‧‧第1無機材料層(第一層)41a‧‧‧正面41s‧‧‧側面42‧‧‧第2無機材料層(第二層)51‧‧‧第1樹脂材52‧‧‧第2樹脂材53‧‧‧第1樹脂材100‧‧‧樹脂成膜部(成膜室)102‧‧‧載台102a‧‧‧基板冷卻裝置105‧‧‧簇射板107‧‧‧上部空間108‧‧‧下部空間110‧‧‧腔室112‧‧‧樹脂材料供給管(第一配管)112V‧‧‧閥113‧‧‧樹脂材料迂迴管(第二配管)113V‧‧‧閥114‧‧‧排氣管120‧‧‧頂板122‧‧‧UV照射裝置130‧‧‧氣化槽132‧‧‧噴出部135‧‧‧加溫部140‧‧‧樹脂材料液供給管140V‧‧‧閥150‧‧‧樹脂材料原料容器200‧‧‧核心室201‧‧‧第一層形成部(成膜室)202‧‧‧定域化處理部203‧‧‧第二層形成部(成膜室)204‧‧‧功能層形成部(成膜室)210‧‧‧加載互鎖真空室222‧‧‧腔室223‧‧‧氣體導入管224‧‧‧高頻電源225‧‧‧天線226‧‧‧電極227‧‧‧高頻電源228‧‧‧壓力控制閥229‧‧‧偏壓電壓感測器(檢測裝置)300‧‧‧氣化器400‧‧‧控制部1000‧‧‧元件結構體之製造裝置G‧‧‧間隙P‧‧‧微粒S‧‧‧基板
圖1係表示執行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的製造裝置之概略模式圖。 圖2係表示執行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的製造裝置之樹脂成膜部之模式剖視圖。 圖3係表示執行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的製造裝置之定域化處理部之模式剖視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概略剖視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俯視圖。 圖6係上述元件結構體之主要部分之放大剖視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中的步驟之步驟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中的步驟之步驟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中的步驟之步驟圖。 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中的步驟之步驟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中的步驟之步驟圖。 圖12係表示藉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而製造出之元件結構體之構成之變化例的概略剖視圖。 圖13係表示藉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而製造出之元件結構體之構成之變化例的概略剖視圖。 圖14係表示藉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而製造出之元件結構體之構成之變化例的概略剖視圖。 圖15係表示藉由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中的蝕刻處理而產生之偏壓電壓之曲線圖。
100‧‧‧樹脂成膜部(成膜室)
102‧‧‧載台
102a‧‧‧基板冷卻裝置
105‧‧‧簇射板
107‧‧‧上部空間
108‧‧‧下部空間
110‧‧‧腔室
112‧‧‧樹脂材料供給管(第一配管)
112V‧‧‧閥
113‧‧‧樹脂材料迂迴管(第二配管)
113V‧‧‧閥
114‧‧‧排氣管
120‧‧‧頂板
122‧‧‧UV照射裝置
130‧‧‧氣化槽
132‧‧‧噴出部
135‧‧‧加溫部
140‧‧‧樹脂材料液供給管
140V‧‧‧閥
150‧‧‧樹脂材料原料容器
300‧‧‧氣化器
400‧‧‧控制部
S‧‧‧基板

Claims (3)

  1. 一種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其包括:樹脂材形成步驟,其係於具有凹凸之基板,以至少凸部之周邊厚於平坦部之方式形成包含有機物之樹脂材;及樹脂材蝕刻步驟,其係使位於上述凸部之周邊與上述平坦部之邊界部之上述樹脂材之一部分殘存,而將上述平坦部之該樹脂材去除;且上述樹脂材蝕刻步驟係檢測對上述樹脂材進行蝕刻處理之條件中之特定條件之變化,而將所檢測出之檢測結果用作該蝕刻處理之終點。
  2. 如請求項1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特定條件之變化係對上述基板施加之偏壓電壓之變化。
  3. 如請求項1或2之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樹脂材蝕刻步驟後,進而包括無機膜形成步驟,該無機膜形成步驟係於殘存有上述樹脂材之上述基板上,形成包含無機材料之無機材料層。
TW107105820A 2017-02-21 2018-02-21 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 TWI690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0316 2017-02-21
JP2017-030316 2017-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2693A TW201842693A (zh) 2018-12-01
TWI690106B true TWI690106B (zh) 2020-04-01

Family

ID=63252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5820A TWI690106B (zh) 2017-02-21 2018-02-21 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799134B2 (zh)
KR (1) KR102186663B1 (zh)
CN (1) CN109892012B (zh)
TW (1) TWI690106B (zh)
WO (1) WO2018155425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18805B (en) * 2005-06-29 2009-12-21 Kyocera Corp Organic e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O2014196137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素子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08286A (en) * 1977-03-03 1978-09-20 Nichiden Varian Kk Etching control device
JPS5619624A (en) * 1979-07-27 1981-02-24 Hitachi Ltd Detection of etching end point in plasma processor
JPH07201832A (ja) * 1993-12-28 1995-08-04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製造装置
JPH11286792A (ja) * 1998-03-31 1999-10-19 Jeol Ltd 高周波プラズマ装置
JP4193288B2 (ja) * 1999-06-14 2008-12-10 ヤマハ株式会社 エッチング終点検出方法
JP2012064387A (ja) * 2010-09-15 2012-03-29 Toshiba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73880A (ja) 2011-09-29 2013-04-22 Ulvac Japan Ltd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054763B2 (ja) * 2013-02-12 2016-12-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el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18805B (en) * 2005-06-29 2009-12-21 Kyocera Corp Organic e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O2014196137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素子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86663B1 (ko) 2020-12-04
WO2018155425A1 (ja) 2018-08-30
JP6799134B2 (ja) 2020-12-09
KR20190044112A (ko) 2019-04-29
JPWO2018155425A1 (ja) 2019-07-04
CN109892012B (zh) 2021-06-29
CN109892012A (zh) 2019-06-14
TW201842693A (zh) 2018-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04443B1 (ko) 유기막 형성 장치 및 유기막 형성 방법
JP5544086B2 (ja) 多層型封止フィルム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5981115B2 (ja) 成膜装置
JP2008019477A (ja) 真空蒸着装置
WO2018155419A1 (ja) 気化器および素子構造体の製造装置
TWI632716B (zh)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rganic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device of organic component, and organic component
KR102211964B1 (ko) 박막 증착 장치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박막 증착 방법
TWI690106B (zh) 元件結構體之製造方法
JP7038049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0268091B (zh) 成膜方法、成膜装置、元件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及元件结构体的制造装置
KR102398357B1 (ko) 결합 광학 코팅 및 그 제조 방법(변형들)
US10249545B2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substrate including forming a film on a silicon-containing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to prevent resist from extruding from the substrate during an imprinting process
KR20110139892A (ko) 유기 박막소자의 패시베이션 방법 및 그에 따른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모듈
KR101479528B1 (ko) 보호막 형성 방법, 표면 평탄화 방법
JP6569406B2 (ja) 原子層堆積装置および原子層堆積の成膜方法
TW202410175A (zh) 針對高縱橫比蝕刻使用醛或異氰酸化學組成物的側壁鈍化
JP2022047909A (ja) 蒸着マスク装置、蒸着マスク装置用の支持体、蒸着マスク装置の製造方法、有機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蒸着方法
KR20160032337A (ko) 화학기상증착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제조방법
JP2012193413A (ja) 真空蒸着装置及び薄膜の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