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0902B - 自行車操作裝置及自行車座桿設備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操作裝置及自行車座桿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0902B
TWI680902B TW105132409A TW105132409A TWI680902B TW I680902 B TWI680902 B TW I680902B TW 105132409 A TW105132409 A TW 105132409A TW 105132409 A TW105132409 A TW 105132409A TW I680902 B TWI680902 B TW I6809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bicycle
base member
cable
oper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2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0700A (zh
Inventor
原宣功
渡会悅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0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0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0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090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6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uation by a turning handle or handle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62J2001/085Seat pillars having mechanisms to vary seat height, independently of the cycle fr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制動器操作構件、及第一操作構件。底座構件包含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握把部。制動器操作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在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將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移動。在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

Description

自行車操作裝置及自行車座桿設備 [相關申請案的交互參照]
本申請案是2015年12月2日所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序號第14/956,738號的部分接續案。此申請案的內容以全文參照方式在此被併入。
本發明關於自行車操作裝置及自行車座桿設備。
自行車正變為娛樂的漸增更受歡迎形式及一種交通方式。此外,自行車活動對於業餘人士及專業人士兩者已經變為非常受歡迎的競賽運動。不論是自行車被使用於娛樂、交通或競賽,自行車工業持續地改善自行車的各種不同組件。已經被廣泛地再設計的一個自行車組件是自行車操作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制動器操作構件、及第一操作構件。底座構件包含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握把部。第一端部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把。第二端部與第一端部相反。握把部被提供於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之間。制動器操作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將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移動。在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
利用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第一操作構件經由機械控制纜線而容易地操作額外於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組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端部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把的彎折部。
利用根據第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將自行車操作裝置使用於下彎式車把。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制動器操作構件被繞著 制動器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第一操作構件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不平行的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
利用根據第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容易地區分出第一操作構件的操作與制動器操作構件的操作。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操作構件被樞轉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以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
利用根據第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將第一操作構件配置於接近制動器操作構件的位置處。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制動器操作構件被與第一操作構件一體地形成為一件單體構件。
利用根據第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底座構件包括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的橫截方向之第一側向表面。第一操作構件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上。
利用根據第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使用者的手指而改善第一操作構件的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根據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側向表面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的橫截中心平面。
利用根據第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使用者的拇指而改善第一操作構件的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制動器操作構件包括被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的第一端。第一操作構件較制動器操作構件的第一端更接近底座構件的第一端部。
利用根據第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將第一操作構件較制動器操作構件配置於更接近車把的位置。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底座構件的第一端部被建構成在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把的左部件。
利用根據第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第一端部的此配置允許使用者藉由使用使用者的左手而操作自行車操作裝置。因此,有可能有效地運用具有較右手的使用頻率更低的使用頻率之左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底座構件包括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的橫截中心平面之第一側向表面。第一操作構件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上。
利用根據第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使用者的手指而改善第一操作構件的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自行車操作構件不具有換檔操作結構來操作換檔變換裝置。
利用根據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提供第一操作構件,而非換檔操作結構。這能防止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尺寸增加。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操作構件被建構成被可卸除地安裝至制動器操作構件及底座構件中的一個。
利用根據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依必要性而將第一操作構件附接至自行車操作構件及底座構件中的一個、或是將第一操作構件從自行車操作構件及底座構件中的一個卸除。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另包含纜線附接結構,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及底座構件中的一個,以在沒有將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傳輸至機械控制纜線。
利用根據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將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經由纜線附接結構而傳輸至機械控制纜線。這能改善第一操作構件的配置的設計自由 度。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操作構件及纜線附接結構被可卸除地安裝至制動器操作構件及底座構件中的一個。
利用根據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依必要性而將第一操作構件附接至自行車操作構件及底座構件中的一個、或是將第一操作構件從自行車操作構件及底座構件中的一個卸除。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另包含第二操操作構件及纜線操作結構。第二操操作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纜線操作結構包括纜線控制本體及定位結構。纜線控制本體被建構成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在拉引方向及與拉引方向相反的釋放方向上移動。定位結構被建構成將纜線控制本體選擇地維持於複數個控制位置處。
利用根據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第二操作構件而操作具有對應於複數個控制位置的複數個位置之額外自行車組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據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的一個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 構件。
利用根據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據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二操作構件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第二操作構件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不平行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
利用根據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即便是第二操作構件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有可能區分出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與制動器操作構件的移動。這在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的情形下允許使用者容易地識別制動器操作構件的移動及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中的每一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據第十五至第十七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二操作構件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底座構件包括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的橫截方向之第一側向表面。第一操作構件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上。
利用根據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使用者的拇指而操作第一操作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據第十五至第十八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動。纜線控 制本體被建構成當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被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時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纜線控制本體被建構成當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被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時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
利用根據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利用第二操作構件的簡單操作而拉引及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以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據第十五至第十九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動,以提供第一移動。定位結構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以移動纜線控制本體,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的第一移動而被在拉引方向及釋放方向上交替地移動。
利用根據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利用第二操作構件的簡單操作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在拉引方向及釋放方向上交替地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據第十五至第二十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動,以提供第一移動及與第一移動不同的第一額外移動。定位結構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以移動纜線控制本體,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的第一移動而被在釋放方向上移動。定位結構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以移動纜線控制本體,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的第 一額外移動而被在拉引方向上移動。
利用根據第二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利用第二操作構件的簡單操作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在拉引方向及釋放方向上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二方面,根據第十五至第二十一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定位結構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以將纜線控制本體相對於底座構件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的第一控制位置及第二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
利用根據第二十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經由第二機械控制纜線而操作具有分別對應於第一控制位置及第二控制位置的位置之額外自行車組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三方面,根據第十五至第二十二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定位結構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以將纜線控制本體相對於底座構件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的至少三個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
利用根據第二十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經由第二機械控制纜線而操作具有分別對應於至少三個控制位置的至少三個位置之額外自行車組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四方面,根據第十五至第二十三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動以提供第一移動,且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在第二方向上可移動以 提供與第一移動不同的第二移動。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不同。定位結構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以將纜線控制本體在第一控制方向上從控制位置中的一個移動至控制位置中的另一個,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的第一移動而被拉引。定位結構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以將纜線控制本體在第二控制方向上從控制位置中的一個移動至控制位置中的另一個,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的第二移動而被釋放。第二控制方向與第一控制方向相反。
利用根據第二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利用第二操作構件的簡單操作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在拉引方向及釋放方向上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五方面,根據第二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反。
利用根據第二十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容易地識別第二操作構件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中的每一個。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六方面,根據第十五至第二十五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在第一方向上從第一休置位置可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第二操作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從第二休置位置至第二操作位置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
利用根據第二十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利用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簡單操作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七方面,根據第十五至第二十六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另包含額外纜線操作結構,其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的僅一個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移動。額外纜線操作結構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的位置相對於底座構件維持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處。
利用根據第二十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而施行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的不同操作。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八方面,根據第二十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操作構件包括第一縱向軸線及沿著第一縱向軸線所界定的第一長度。第二操作構件包括第二縱向軸線及沿著第二縱向軸線所界定的第二長度。第一長度與第二長度不同。
利用根據第二十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基於第一長度及第二長度而容易地識別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九方面,根據第二十七 或第二十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的一個較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的另一個更接近底座構件的第一端部。
利用根據第二十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基於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配置而容易地識別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十方面,根據第十五至第二十九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另包含額外纜線操作結構,其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的僅一個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的位置相對於底座構件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維持。額外纜線操作結構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的位置相對於底座構件移動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
利用根據第三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而施行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的不同操作。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十一方面,根據第三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操作構件包括第一縱向軸線及沿著第一縱向軸線所界定的第一長度。第二操作構件包括第二縱向軸線及沿著第二縱向軸線所界定的第二長度。第一長度與第二長度不同。
利用根據第三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 有可能基於第一長度及第二長度而容易地識別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十二方面,根據第三十或第三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的一個較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的另一個更接近底座構件的第一端部。
利用根據第三十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基於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配置而容易地識別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十三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三十二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另包含第二操作構件及纜線操作結構。第二操作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纜線操作結構包括纜線控制本體,纜線控制本體被建構成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在拉引方向及與拉引方向相反的釋放方向中的一個上移動。纜線控制本體被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及第一操作構件中的一個,以回應於制動器操作構件及第一操作構件中的一個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在拉引方向及釋放方向中的另一個上移動。
利用根據第三十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容易地識別方向(拉引方向及釋放方向)與操作構件(第二操作構件、制動器操作構件、或第一操作構件)之間的關係。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十四方面,根據第三十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底座構件包括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的橫截方向之第一側向表面。第一操作構件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上。
利用根據第三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使用者的拇指而操作第一操作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十五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另包含電開關,以操作電換檔裝置。
利用根據第三十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操作額外於制動器裝置及機械自行車組件的電換檔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十六方面,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及操作構件。操作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及額外自行車組件。操作構件被在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經由機械控制纜線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在沒有將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於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的情形下,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
利用根據第三十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操作構件而操作制動器裝置及額外自行車組件。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十七方面,根據第三十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操作構件是單獨的操 作構件。
利用根據第三十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十八方面,根據第三十六或第三十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操作構件被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操作構件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且制動器樞轉軸線與第一樞轉軸線不平行。
利用根據第三十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區分出操作構件繞著第一樞轉軸線的操作與操作構件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的操作。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十九方面,根據第三十六至第三十八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操作構件被繞著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在操作構件繞著樞轉軸線旋轉第一旋轉角度情況下操作制動器裝置。操作構件被繞著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在操作構件繞著樞轉軸線旋轉與第一旋轉角度不同的第二旋轉角度的情況下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
利用根據第三十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十方面,根據第三十六至第三十九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底座構件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握把部。第一端部 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把。第二端部與第一端部相反。握把部被提供於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之間。
利用根據第四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將自行車操作裝置使用於下彎式車把。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十一方面,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制動器操作構件、及第一操作構件。制動器操作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經由機械控制纜線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組件。在無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所界定的另一操作位置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可用大於12mm的纜線位移量從第一休置位置旋轉至操作位置。
利用根據第四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增加藉由使用第一操作構件而能被操作的額外自行車組件的類型。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十二方面,根據第四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制動器操作構件被與第一操作構件一體地形成為一件單體構件。
利用根據第四十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十三方面,自行車座桿設備包含可調整座桿總成及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可調整座桿總成具有可調整總長度。自行車操作 裝置包括底座構件。底座構件包含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握把部。第一端部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把。第二端部與第一端部相反。握把部被提供於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之間。
利用根據第四十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公路式自行車操作裝置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十四方面,根據第四十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自行車操作裝置包括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的座桿操作構件,以經由機械控制纜線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
利用根據第四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座桿操作構件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性,以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十五方面,根據第四十三或第四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自行車操作裝置包括電開關,以產生控制訊號來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
利用根據第四十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電開關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這能將自行車操作裝置適用於包括像是電致動器的電組件之可調整座桿總成。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十六方面,根據第四十三 至第四十五方面中的任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自行車操作裝置包括液壓操作單元,以將液壓壓力供應至可調整座桿總成。
利用根據第四十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液壓操作單元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這能將自行車操作裝置適用於包括像是液壓閥單元的液壓組件之可調整座桿總成。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十七方面,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制動器操作構件、第一操作構件、第二操作構件、及纜線操作結構。制動器操作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移動。在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第二操作構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的一個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纜線操作結構其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底座構件移動。
利用根據第四十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使用制動器操作構件、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而操作制動器裝置、自行車組件、及額外自行車 組件。
10‧‧‧自行車
12‧‧‧自行車座桿設備
14‧‧‧可調整座桿總成、額外自行車組件
16‧‧‧自行車操作裝置
18‧‧‧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
20‧‧‧第一管
22‧‧‧第二管
24‧‧‧浮動活塞
26‧‧‧棒件
28‧‧‧導引構件
30‧‧‧流動控制部件
32‧‧‧閥單元
33‧‧‧致動結構
34‧‧‧第一流體室
36‧‧‧第二流體室
38‧‧‧氣體室
40‧‧‧底座構件
40A‧‧‧第一側向表面
40B‧‧‧第二側向表面
42‧‧‧制動器操作構件
42X‧‧‧致動部件
44‧‧‧第一操作構件、座桿操作構件
46‧‧‧第一端部
48‧‧‧第二端部
48A‧‧‧處理器
48B‧‧‧記憶體
48C‧‧‧訊號產生電路
48D‧‧‧訊號傳輸電路
48E‧‧‧訊號接收電路
50‧‧‧握把部
52‧‧‧安裝結構
54‧‧‧握把套
55‧‧‧第一端
56‧‧‧第二端
58‧‧‧第一軸桿
60‧‧‧第一偏移構件
61‧‧‧第一端
62‧‧‧第二端
64‧‧‧第二軸桿
65‧‧‧第二偏移構件
66‧‧‧纜線附接結構
68‧‧‧接收構件
70‧‧‧附接構件
72‧‧‧第三軸桿
212‧‧‧自行車座桿設備
216‧‧‧自行車操作裝置
242‧‧‧制動器操作構件
244‧‧‧第一操作構件
245‧‧‧操作構件、座桿操作構件
265‧‧‧第二偏移構件
274‧‧‧耦接構件
312‧‧‧自行車座桿設備
316‧‧‧自行車操作裝置
344‧‧‧座桿操作構件
366‧‧‧纜線附接結構
370‧‧‧附接構件
371‧‧‧齒輪部件
373‧‧‧齒輪部件
375‧‧‧偏移構件
412‧‧‧自行車座桿設備
416‧‧‧自行車操作裝置
444‧‧‧第一操作構件
466‧‧‧纜線附接結構
470‧‧‧附接構件
482‧‧‧支撐件
484‧‧‧附接帶
486‧‧‧導引溝槽
512‧‧‧自行車座桿設備
514‧‧‧可調整座桿總成
516‧‧‧自行車操作裝置
533‧‧‧致動結構
535‧‧‧電致動器
588‧‧‧電開關
590‧‧‧訊號控制器
612‧‧‧自行車座桿設備
614‧‧‧可調整座桿總成
616‧‧‧自行車操作裝置
633‧‧‧致動結構
635‧‧‧副缸筒
637‧‧‧副活塞
639‧‧‧副偏移元件
641‧‧‧缸筒孔洞
643‧‧‧缸筒室
692‧‧‧液壓操作單元
693‧‧‧液壓缸筒
694‧‧‧活塞
694a‧‧‧螺紋孔
695‧‧‧儲槽
696‧‧‧缸筒孔洞
697‧‧‧缸筒室
698‧‧‧齒輪結構
712‧‧‧自行車座桿設備
716‧‧‧自行車操作裝置
745‧‧‧操作構件
812‧‧‧自行車座桿設備
814‧‧‧可調整座桿總成
816‧‧‧自行車操作裝置
845‧‧‧座桿操作構件
847‧‧‧第一座桿操作構件
849‧‧‧第二座桿操作構件
851‧‧‧纜線控制結構
853‧‧‧附接構件
874‧‧‧耦接構件
912‧‧‧自行車座桿設備
916‧‧‧自行車操作裝置
943‧‧‧第二操作構件
943A‧‧‧接觸部件
971‧‧‧第一纜線休置位置
974‧‧‧纜線操作結構
976‧‧‧纜線控制本體
976A‧‧‧第一致動支座
976B‧‧‧第一接觸表面
976C‧‧‧第二接觸表面
976D‧‧‧導引表面
978‧‧‧定位結構
980‧‧‧定位構件
980A‧‧‧樞轉銷
981‧‧‧第一偏移元件
982‧‧‧支撐結構
982A‧‧‧第一支撐板
982B‧‧‧第二支撐板
982C‧‧‧第三支撐板
982C1‧‧‧接收部件
982D‧‧‧停止銷
983‧‧‧纜線附接部件
984‧‧‧第一定位支座
985‧‧‧第二定位支座
986‧‧‧控制偏移元件
987‧‧‧第一輸入構件
987A‧‧‧第一傳輸部件
987B‧‧‧長形孔
987C‧‧‧停止銷
987D‧‧‧釋放部件
988‧‧‧第一致動構件
988A‧‧‧樞轉銷
989‧‧‧第一致動偏移元件
990‧‧‧釋放構件
990A‧‧‧釋放支座
990B‧‧‧釋放棘爪
990C‧‧‧第一突起
990D‧‧‧第二突起
991‧‧‧額外纜線操作結構
992‧‧‧第二輸入構件
992A‧‧‧第二傳輸部件
992B‧‧‧接觸部件
993‧‧‧第二致動構件
994‧‧‧第二致動偏移元件
995‧‧‧額外纜線控制本體
995A‧‧‧第二致動支座
995B‧‧‧第三接觸表面
995C‧‧‧停止件
995D‧‧‧接收部
996‧‧‧樞轉銷
1012‧‧‧自行車座桿設備
1016‧‧‧自行車操作裝置
1043‧‧‧第二操作構件
1044‧‧‧第一操作構件
1044A‧‧‧接觸部件
1074‧‧‧纜線操作結構
1078‧‧‧定位結構
1087‧‧‧第二輸入構件
1087A‧‧‧第二傳輸部件
1087B‧‧‧釋放部件
1087C‧‧‧致動部件
1088‧‧‧第一致動構件
1088A‧‧‧樞轉銷
1089‧‧‧第一制動偏移元件
1091‧‧‧額外纜線操作結構
1092‧‧‧第一輸入構件
1092A‧‧‧第一傳輸部件
1092B‧‧‧停止件
1093‧‧‧第二致動構件
1093A‧‧‧致動部件
1095‧‧‧額外纜線控制本體
1095A‧‧‧第二致動支座
1112‧‧‧自行車座桿設備
1116‧‧‧自行車操作裝置
1124A‧‧‧分開離合器壁
1138‧‧‧桿件支撐件
1141‧‧‧接收部
1142‧‧‧纜線通道
1143‧‧‧第二操作構件
1144‧‧‧中空纜線接收軸桿
1145‧‧‧復位彈簧
1148‧‧‧可移動構件
1152‧‧‧棘輪輪部
1154‧‧‧固持機構
1156‧‧‧驅動機構
1158‧‧‧復位彈簧
1160‧‧‧棘輪齒
1160A‧‧‧第一棘輪齒
1160B‧‧‧第二棘輪齒
1160C‧‧‧第三棘輪齒
1162‧‧‧定位構件
1164‧‧‧第一樞軸
1166‧‧‧保持環
1168‧‧‧本體
1170‧‧‧第一鼻部
1172‧‧‧預載彈簧
1174‧‧‧纜線操作結構
1175‧‧‧捲繞棘爪
1175A‧‧‧保持環
1176‧‧‧纜線控制本體
1176A‧‧‧溝槽
1177‧‧‧第二樞軸
1178‧‧‧定位結構
1180‧‧‧本體
1182‧‧‧第二鼻部
1184‧‧‧尾部
1186‧‧‧預載彈簧
1212‧‧‧自行車座桿設備
1216‧‧‧自行車操作裝置
1243‧‧‧第二操作構件
1312‧‧‧自行車座桿設備
1316‧‧‧自行車操作裝置
1342‧‧‧制動器操作構件
1342A‧‧‧接觸部件
1343‧‧‧第二操作構件
1374‧‧‧纜線操作結構
1376‧‧‧纜線控制本體
1376A‧‧‧纜線附接部件
1378‧‧‧定位結構
1380‧‧‧第一輸入構件
1382‧‧‧第二輸入構件
1384‧‧‧定位板
1384A‧‧‧定位齒
1385‧‧‧捲繞板
1385A‧‧‧捲繞齒
1386‧‧‧定位構件
1387‧‧‧捲繞棘爪
1388‧‧‧釋放棘爪
1389‧‧‧釋放板
1390‧‧‧捕捉棘爪
1412‧‧‧自行車座桿設備
1416‧‧‧自行車操作裝置
1443‧‧‧第二操作構件
1443B‧‧‧內部
1443C‧‧‧長形槽縫
1443D‧‧‧第一接觸突起
1443E‧‧‧第二接觸突起
1443F‧‧‧第三接觸突起
1446‧‧‧接受部件
1446A‧‧‧接觸突起
1446B‧‧‧開口
1448‧‧‧偏移構件
1452‧‧‧第一支撐板
1453‧‧‧第二支撐板
1455‧‧‧樞轉軸
1471‧‧‧偏移構件
1472‧‧‧拉引構件
1473‧‧‧偏移構件
1474‧‧‧纜線操作結構
1475‧‧‧偏移構件
1476‧‧‧纜線控制本體
1476A‧‧‧纜線附接部
1476B‧‧‧拉引支座
1476C‧‧‧定位支座
1477‧‧‧第二釋放構件
1477A‧‧‧致動支座
1477B‧‧‧凸輪表面
1478‧‧‧定位結構
1479‧‧‧第二位置維持構件
1488‧‧‧第一軸
1490‧‧‧樞轉銷
1512‧‧‧自行車座桿設備
1516‧‧‧自行車操作裝置
1518‧‧‧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
1543‧‧‧第二操作構件
1544‧‧‧第一操作構件
A1‧‧‧制動器樞轉軸線
A2‧‧‧第一樞轉軸線
A3‧‧‧樞轉軸線
A32‧‧‧第一樞轉軸線
A71‧‧‧樞轉軸線
A93‧‧‧第二樞轉軸線
A94‧‧‧定位樞轉軸線
A95‧‧‧第一致動樞轉軸線
A96‧‧‧第二致動樞轉軸線
A97‧‧‧旋轉軸線
A103‧‧‧第二樞轉軸線
A104‧‧‧定位樞轉軸線
A105‧‧‧第一致動樞轉軸線
A107‧‧‧旋轉軸線
A113‧‧‧第二樞轉軸線
A124‧‧‧第三樞轉軸線
A133‧‧‧第二樞轉軸線
A137‧‧‧旋轉軸線
A141‧‧‧第一軸線
A142‧‧‧第二樞轉軸線
A143‧‧‧第二樞轉軸線
A144‧‧‧第四軸線
A152‧‧‧樞轉軸線
A153‧‧‧樞轉軸線
AG1‧‧‧樞轉角度
AG2‧‧‧樞轉角度
AG3‧‧‧樞轉角度
AR1‧‧‧第一可調整範圍
B‧‧‧制動路徑
B1‧‧‧自行車車架
B11‧‧‧座管
B2‧‧‧車把
B21‧‧‧左部件
B22‧‧‧右部件
B23‧‧‧彎折部
B3‧‧‧鞍座
B4‧‧‧前車輪
B5‧‧‧後車輪
B6‧‧‧制動器裝置
B7‧‧‧制動器裝置
B8‧‧‧驅動機構
B81‧‧‧前曲柄組
B82‧‧‧自行車後鏈輪
B83‧‧‧自行車鏈條
B84‧‧‧後撥鏈器
B9‧‧‧前撥鏈器
B1584‧‧‧電後撥鏈器
B159‧‧‧電換檔裝置、電前撥鏈器
C1‧‧‧第一機械控制纜線
C11‧‧‧外套管
C12‧‧‧內絲線
C2‧‧‧機械控制纜線
C21‧‧‧外套管
C22‧‧‧內絲線
C3‧‧‧機械控制纜線
C4‧‧‧機械控制纜線
C51‧‧‧電控制纜線
C52‧‧‧內纜線
C53‧‧‧電控制纜線
C61‧‧‧液壓軟管
C7‧‧‧第二機械控制纜線
C71‧‧‧外套管
C72‧‧‧內絲線
CL1‧‧‧餘隙
CL2‧‧‧餘隙
CP1‧‧‧橫截中心平面
D1‧‧‧橫截方向
D2‧‧‧伸縮方向、釋放方向
D3‧‧‧旋轉方向
D41‧‧‧拉引方向
D42‧‧‧釋放方向
D51‧‧‧第一方向
D52‧‧‧第二方向
D111‧‧‧第一旋轉方向
D112‧‧‧第二旋轉方向
G1‧‧‧環形齒輪
G2‧‧‧行星齒輪
G3‧‧‧太陽齒輪
G31‧‧‧螺釘
G4‧‧‧載件
L0‧‧‧最大整體長度
L1‧‧‧纜線位移量、最小整體長度
L2‧‧‧中間整體長度
L92‧‧‧第一長度
L93‧‧‧第二長度
L102‧‧‧第一長度
L103‧‧‧第二長度
LA2‧‧‧第一縱向軸線
LA3‧‧‧第二縱向軸線
LA102‧‧‧第一縱向軸線
LA103‧‧‧第二縱向軸線
M101‧‧‧第一移動
M111‧‧‧第一移動
M112‧‧‧第一額外移動
M141‧‧‧第一移動
M142‧‧‧第二移動
P11‧‧‧制動器休置位置
P12‧‧‧制動器操作位置
P21‧‧‧第一休置位置
P22‧‧‧第一操作位置
P31‧‧‧關閉位置
P32‧‧‧打開位置
P321‧‧‧第一休置位置
P322‧‧‧第一操作位置
P33‧‧‧起始位置
P421‧‧‧第一休置位置
P422‧‧‧第一操作位置
P61‧‧‧起始位置
P62‧‧‧致動位置
P711‧‧‧休置位置
P712‧‧‧操作位置
P713‧‧‧中間位置
P821‧‧‧第一座桿休置位置
P822‧‧‧第一座桿操作位置
P823‧‧‧第一額外操作位置
P824‧‧‧第二座桿休置位置
P825‧‧‧第二座桿操作位置
P831‧‧‧關閉位置
P832‧‧‧第一打開位置
P833‧‧‧第二打開位置
P841‧‧‧起始位置
P842‧‧‧第一拉引位置
P843‧‧‧第二拉引位置
P941‧‧‧第一控制位置
P942‧‧‧第二控制位置
P951‧‧‧第二休置位置
P952‧‧‧第二操作位置
P961‧‧‧第一嚙合位置
P962‧‧‧第二嚙合位置
P971‧‧‧第一纜線休置位置
P981‧‧‧分離位置
P991‧‧‧額外休置位置
P1021‧‧‧第一休置位置
P1022‧‧‧第一操作位置
P1051‧‧‧第二休置位置
P1052‧‧‧第二操作位置
P1061‧‧‧嚙合位置
P1062‧‧‧分離位置
P1081‧‧‧分離位置
P1082‧‧‧嚙合位置
P1150‧‧‧第二休置位置
P1151‧‧‧第一個操作位置
P1152‧‧‧第二操作位置
P1331‧‧‧第三休置位置
P1332‧‧‧第三操作位置
P1341‧‧‧第二休置位置
P1342‧‧‧第二操作位置
P1450‧‧‧第二休置位置
P1451‧‧‧第二操作位置
P1452‧‧‧相反操作位置
PS‧‧‧電力供應器
R‧‧‧旋轉軸線
R1‧‧‧第一樞轉方向
R2‧‧‧第二樞轉方向
R141‧‧‧第一控制方向
R142‧‧‧第二控制方向
RA1‧‧‧第一旋轉角度
RA2‧‧‧第二旋轉角度
S‧‧‧換檔路徑
SW‧‧‧電開關
WU‧‧‧無線通訊單元
藉由與隨附圖式一起考量來參照以下詳細說明,隨著本發明的更完整瞭解及其許多伴隨優點變得被更加了解,它們將被輕易地獲得。
圖1是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的立體視圖。
圖2是圖1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3是圖1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平視圖,其中包括車把。
圖4是圖1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可調整座桿總成的示意剖面視圖,其中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
圖5是圖1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立體視圖。
圖6是圖1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7是自行車操作裝置沿著圖5的線VII-VII所取的剖面視圖。
圖8是圖1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9顯示圖1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 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
圖10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11是圖10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12是圖10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13是圖10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14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15是圖14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16是圖1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平視圖,其中包括車把。
圖17是圖1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18顯示圖1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
圖19是根據第四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20是圖19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放大部分視圖。
圖21是圖19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 平視圖,其中包括車把。
圖22是根據第五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23是圖22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24是圖22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可調整座桿總成的示意剖面視圖,其中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
圖25是根據第六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26是圖2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27是圖2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可調整座桿總成的示意剖面視圖,其中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
圖28是根據第七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29是圖28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30是根據第八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31是圖30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32是圖30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 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其中第一座桿操作構件被省略。
圖33是圖30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34是圖30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可調整座桿總成的示意剖面視圖,其中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
圖35是根據第九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36是圖3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37是圖3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38是圖3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其中制動器操作構件被省略。
圖39是圖3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40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
圖41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被省略(第一控制位置)。
圖42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
圖43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其中支撐結構被省略。
圖44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被省略(第二控制位置)。
圖45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其中支撐結構被省略(第二控制位置)。
圖46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及纜線控制本體被省略。
圖47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其中支撐結構及纜線控制本體被省略。
圖48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纜線控制本體及釋放構件被省略。
圖49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其中支撐結構、纜線控制本體及釋放構件被省略。
圖50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纜線控制本體、釋放構件及第一輸入構件被省略。
圖51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 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其中支撐結構、纜線控制本體、釋放構件及第一輸入構件被省略。
圖52至圖54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以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對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的拉引及釋放操作。
圖55至圖59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以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對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的拉引操作。
圖60至圖64是圖3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以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對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的釋放操作。
圖65是根據第十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66是圖6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67是圖6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68是圖6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其中制動器操作構件被省略。
圖69是圖6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70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
圖71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 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被省略(第一控制位置)。
圖72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
圖73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其中支撐結構被省略。
圖74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被省略(第二控制位置)。
圖75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其中支撐結構被省略(第二控制位置)。
圖76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及纜線控制本體被省略。
圖77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其中支撐結構及纜線控制本體被省略。
圖78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纜線控制本體及釋放構件被省略。
圖79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其中支撐結構、纜線控制本體及釋放構件被省略。
圖80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纜線控制本體、釋放構件及第一致動構件被省略。
圖81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其中支撐結構、纜線控制本體、釋放構件及第一致動構件被省略。
圖82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另一立體視圖,其中支撐結構、纜線控制本體、釋放構件及第一致動構件被省略。
圖83至圖87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以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對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的拉引及釋放操作。
圖88至圖89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以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對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的拉引操作。
圖90至圖93是圖6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以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對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的釋放操作。
圖94是根據第十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95是圖94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以顯示沿著換檔路徑所致動的第二操作構件。
圖96是圖94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 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97是圖9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以顯示沿著制動路徑所致動的制動器操作構件。
圖98是圖9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以顯示沿著換檔路徑所致動的第二操作構件。
圖99是圖9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部分剖面視圖。
圖100至圖105是纜線操作結構位於纜線釋放操作的不同階段的剖面視圖。
圖106至圖113是纜線操作結構位於纜線拉引操作的不同階段的剖面視圖。
圖114是根據第十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立體視圖。
圖115是圖114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以顯示沿著換檔路徑所致動的第二操作構件。
圖116是圖114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117是根據第十三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118是圖117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119是圖117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120是圖117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其中制動器操作構件被省略。
圖121是圖117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122是圖119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及制動器操作構件的前視圖。
圖123是圖119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及第二操作構件的前視圖。
圖124是圖119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制動器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側視圖。
圖125是圖119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
圖126是根據第十四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127是圖12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128是圖12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129是圖126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其中制動器操作構件被省略。
圖130是圖128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 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分解立體視圖。
圖131是圖128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分解立體視圖。
圖132至圖135是圖128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以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對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的拉引操作。
圖136至圖143是圖128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操作結構的前視圖,以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對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的釋放操作。
圖144是根據第十五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示意圖。
圖145是圖144中所繪示的自行車座桿設備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剖面視圖。
現在將參照隨附圖式來描述實施例,其中在整個各種不同圖中,相同元件符號指示對應或同等的元件。
第一實施例
先參照圖1,自行車10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自行車座桿設備12包含可調整座桿總成14及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14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6。可調整座桿總成14具有可調整總長度。
自行車10另包括自行車車架B1、車把B2、鞍座B3、前車輪B4、後車輪B5、制動器裝置B6、制動器裝置B7、及驅動機構(drive train)B8。可調整座桿總成14被可卸除地安裝至自行車車架B1的座管B11。自行車操作裝置16被安裝至車把B2。鞍座B3被附接至可調整座桿總成14。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制動器裝置B6包括前制動器,且制動器裝置B7包括後制動器。可調整座桿總成14亦能被稱為額外自行車組件14。
驅動機構B8被建構成將騎士的踩踏力轉變為驅動力。驅動機構B8包括前曲柄組(crankset)B81、自行車後鏈輪B82、自行車鏈條B83、及後撥鏈器B84。前曲柄組B81被可旋轉地安裝至自行車車架B1的底部托架(bottom bracket)。雖然前曲柄組B81在此實施例中包括單個前鏈輪,前曲柄組B81能包括複數個前鏈輪。在這樣的實施例中,自行車10包括前撥鏈器。
自行車後鏈輪B82被安裝至後車輪B5的後輪軸件且包括界定自行車10的複數個速率級(speed stage)之複數個鏈輪元件。自行車鏈條B83將前曲柄組B81耦接至自行車後鏈輪B82,以將踩踏力從前曲柄組B81傳輸至自行車後鏈輪B82。後撥鏈器B84在自行車10的橫截方向上將自行車鏈條B83移位,以在複數個速率級之間改變速率級。
在此實施例中,以下方向性用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截”、 “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性用語是指例如基於坐在自行車10的鞍座B3上且面向車把B2的騎士所決定的那些方向。因此,被運用來描述包括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自行車10的這些用語應相對於如圖1中所繪示的在水平表面上於直立騎乘位置所使用的自行車10來解讀。被運用來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這些用語應相對於被安裝於圖1中所繪示在水平表面上於直立騎乘位置所使用自行車10上之自行車座桿設備12來解讀。
如圖2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6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被操作性地連接至可調整座桿總成14。自行車操作裝置16經由機械控制纜線C2而被操作性地連接至制動器裝置B7。自行車10包括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18。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18經由機械控制纜線C3而被操作性地連接至後撥鏈器B84。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18經由機械控制纜線C4而被操作性地連接至制動器裝置B6。機械控制纜線C1至C4的範例能包括包登(Bowden)纜線。
如圖3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6是左側操作裝置。自行車操作裝置16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6被安裝至車把B2的安裝狀態下被安裝至車把B2的左部件B21。 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18是右側操作裝置。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18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6被安裝至車把B2的安裝狀態下被安裝至車把B2的右部件B22。當車把B2的橫截中心被提供於橫截中心平面CP1上時,自行車操作裝置 16在安裝狀態下被提供於自行車的橫截中心平面CP1的左側上。當車把B2的橫截中心被提供於橫截中心平面CP1上時,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18在安裝狀態下被提供於自行車10的橫截中心平面CP1的右側上。橫截中心平面CP1被界定成在自行車10的橫截方向D1上於自行車車架B1的中心處。
如圖4中所見,可調整座桿總成14包括第一管20、第二管22、浮動活塞24、棒件(rod)26、導引構件28、流動控制部件30、閥單元32、及致動結構33。流動控制部件30經由致動結構33而被操作性地耦接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閥單元32將第一管20的內孔洞分隔為第一流體室34及第二流體室36。流動控制部件30被提供於導引構件28中,以相對於閥單元32而移動於關閉位置P31及打開位置P32之間。流動控制部件30藉由偏移元件(未示出)而被朝向關閉位置P31偏移。當流動控制部件30被定位於關閉位置P31處時,閥單元32是關閉的。當流動控制部件30被定位於打開位置P32處時,閥單元32是打開的。致動結構33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拉引移動轉變為流動控制部件30的從關閉位置P31至打開位置P32的向上移動。利用第一管20置入第二管22中的量為可調整,第一管20及第二管22被伸縮地配置。第二管22藉由座管B11的上端上所提供的傳統夾鉗配置(未示出)而被固定至座管B11(圖1)。
閥單元32經由導引構件28而被耦接至第二 管22,以相對於第一管20而一起移動。第一流體室34被設置於閥單元32與浮動活塞24之間。第二流體室36被設置於閥單元32與第一管20的下端之間。流動控制部件30與導引構件28及閥單元32合作來控制第一流體室34與第二流體室36之間的流體流動,以相對於第二管22而改變第一管20的位置。當閥單元32係關閉時,第一管20相對於第二管22而被定位於伸縮方向D2上。當閥單元32係打開時,第一管20相對於第二管22而在伸縮方向D2上可移動。浮動活塞24被設置於第一管20的內孔洞中,且形成浮動活塞24與第一管20的上端之間所設置的氣體室38。可調整座桿總成14的較短總長度增加了氣體室38的內部壓力。由於可調整座桿總成14的結構已經在自行車領域中為所知,為了簡潔起見,它們將不會在此被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5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6包含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44。第一操作構件44亦能被稱為座桿操作構件44。底座構件40包含第一端部46、第二端部48、及握把部50。第一端部46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6被安裝至車把B2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把B2。第二端部48與第一端部46相反。握把部50被提供於第一端部46與第二端部48之間。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端部46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6被安裝至車把B2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 把B2的彎折部B23。然而,第一端部46能被耦接至其他類型的車把。如圖13中所見,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被建構成在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把B2的左部件B21。
如圖5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6包括安裝結構52。底座構件40經由安裝結構52而被安裝至車把B2。底座構件40在被安裝至車把B2時是靜止不動的構件。安裝結構52較佳地包括公路換檔器(road shifter)所使用的帶環夾(band clamp)或類似結構,以供安裝至下彎式車把B2。底座構件40由握把套54所覆蓋,握把套54由像是橡膠的非金屬材料所製成。騎士有時經由握把套54而抓握底座構件40,且在騎乘期間經由握把套54而傾靠於底座構件40上。握把套54能被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6省略。
如圖6中所見,制動器操作構件42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制動器裝置B7。制動器操作構件42被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包括被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55。第一操作構件44較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第一端55更接近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制動器操作構件42被在制動器休置位置P11與制動器操作位置P12之間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包括與第一端55相反的第二端56,且在第一端55與第二端56之間呈長形。制動器休置位置P11及制動器操作 位置P12基於制動器樞轉軸線A1及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第二端56而被界定。
在本申請案中,在此所使用的用語“休置位置”是指像是制動器操作構件42或第一操作構件44的可移動部件在可移動部件未由使用者所操作的狀態下保持靜止不動之位置。在此所使用的用語“操作位置”是指可移動構件已經由使用者所操作以施行像是制動器裝置B6、制動器裝置B7、可調整座桿總成14、或後撥鏈器B84的自行車組件的操作之位置。
機械控制纜線C2包括外套管(outer casing)C21及被提供於外套管C21中的內絲線(inner wire)C22。內絲線C22的一端被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第一端55。外套管C21被附接至底座構件40。當制動器操作構件4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從制動器休置位置P11樞轉至制動器操作位置P12時,內絲線C22相對於外套管C21及底座構件40而被拉引。當制動器操作構件4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從制動器操作位置P12返回至制動器休置位置P11時,內絲線C22相對於外套管C21及底座構件40而返回。
如圖7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6包括第一軸桿(shaft)58及第一偏移構件60。第一軸桿58界定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且被附接至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藉由第一軸桿58而被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一 偏移構件60將制動器操作構件42朝向制動器休置位置P11偏移。第一偏移構件60被安裝至第一軸桿58。
如圖8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移動。第一操作構件44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14。亦即,座桿操作構件44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14。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構件44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不平行的第一樞轉軸線A2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構件44被樞轉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以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然而,第一操作構件44能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樞轉地直接耦接至底座構件40。
如圖3中所見,制動器樞轉軸線A1及第一樞轉軸線A2被設置成在從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垂直的預定方向(例如,在安裝狀態下從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上方)觀看時彼此交叉。確切地,制動器樞轉軸線A1被設置成在從預定方向觀看時與第一樞轉軸線A2垂直。制動器樞轉軸線A1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6被安裝至車把B2的安裝狀態下沿著與橫截中心平面CP1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樞轉軸線A2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6被安裝至車把B2的安裝 狀態下沿著與橫截中心平面CP1平行的方向延伸。制動器樞轉軸線A1及第一樞轉軸線A2的配置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確切地,在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
在本申請案中,在此所使用的用語“機械地定位”是指將像是機械控制纜線的內絲線的可移動元件在第一操作構件44未由使用者所操作的狀態下相對於像是底座構件40的靜止不動元件定位於預定位置處。
第一操作構件44在第一操作構件44未由使用者所操作的狀態下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定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處。第一操作構件44未被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21以外的任何位置處。
第一操作構件44包括第一端61及與第一端61相反的第二端62。第一端64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樞轉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一休置位置P21及第一操作位置P22基於第一樞轉軸線A2及第一操作構件 44的第二端62而被界定。第一操作構件44在第一端61與第二端62之間呈長形。
如圖7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6包括第二軸桿64及第二偏移構件65。第二軸桿64界定第一樞轉軸線A2且被附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一操作構件44藉由第二軸桿64而被樞轉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二偏移構件65將第一操作構件44朝向第一休置位置P21(圖8)偏移。第二偏移構件65被安裝至第二軸桿64。第二偏移構件65如果有需要及/或想要的話能被省略。
自行車操作裝置16不具有換檔操作結構來操作換檔變換裝置。而是,如圖9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6另包含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之纜線附接結構66,以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纜線附接結構66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然而,纜線附接結構66能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以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纜線附接結構66包括 接收構件68及附接構件70。附接構件70被固定至接收構件68以一體地旋轉。
如圖7中所見,接收構件68被繞著樞轉軸線A3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樞轉軸線A3在制動器操作構件42被定位於制動器休置位置P11處的狀態下與第一樞轉軸線A2重合。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自行車操作構件16包括第三軸桿72。第三軸桿72界定樞轉軸線A3且被附接至底座構件40。接收構件68及附接構件70藉由第三軸桿72而被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
如圖9中所見,接收構件68不管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位置而接收第一操作構件44朝向第一操作位置P22的樞轉移動。
如圖6中所見,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包括外套管C11及被提供於外套管C11中的內絲線C12。如圖8中所見,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的一端被耦接至附接構件70。第一操作構件44及纜線附接結構66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一起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當第一操作構件44及纜線附接結構6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時,內絲線C12相對於外套管C11及底座構件40而被拉引。當第一操作構件44及纜線附接結構6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從第一操作位置P22返回至第一休置位置P21時,內絲線C12相對於外套管C11及底座構件40而 返回。
第一操作構件44在無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所界定的另一操作位置的情形下可用大於12mm的纜線位移量L1(圖6)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旋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當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旋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移動纜線位移量L1。然而,纜線位移量L1能等於或小於12mm。
如圖4中所見,當第一操作構件44被定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處時,可調整座桿總成14的閥單元32是關閉的。當閥單元32關閉時,第一管20相對於第二管22而被固定地定位。
當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時,閥單元32是打開的。當第一操作構件44正被使用者定位於第一操作位置P22處時,閥單元32處於打開狀態。當閥單元32打開時,第一缸筒相對於第二缸筒而可移動。這允許使用者藉由使用可調整座桿總成14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而在伸縮方向D1上調整鞍座B3(圖1)的位置。
當從使用者所施加的操作力被從第一操作構件44釋放時,第一操作構件44從第一操作位置P22返回至第一休置位置P21。這允許使用者將鞍座B3固定地定位於調整位置處。
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具有以下特徵。
(1)如圖8中所見,在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第一操作構件44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容易地操作額外於制動器裝置B7的像是可調整座桿總成14的自行車組件。
(2)如圖5中所見,第一端部46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6被安裝至車把B2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把B2的彎折部B23。因此,有可能將自行車操作裝置16使用於像是車把B2的下彎式車把。
(3)如圖6及圖8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不平行的第一樞轉軸線A2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因此,有可能容易地區分出第一操作構件44的操作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操作。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操作性。
(4)如圖8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被樞轉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12,以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因此,有可能將第一操作構件44配置於接近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位置處。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操作性。
(5)如圖6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較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第一端55更接近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因此,有可能將第一操作構件44較制動器操作構件42配置於更接近車把B2的位置處。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操作性。
(6)如圖3中所見,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被建構成在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把B2的左部件B21。第一端部46的此配置允許使用者藉由使用使用者的左手而操作自行車操作裝置16。因此,有可能有效地運用具有較右手使用頻率更低的使用頻率之左手。
(7)如圖7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6不具有換檔操作結構來操作換檔變換裝置。因此,有可能提供第一操作構件44,而非換檔操作結構。這能防止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尺寸增加。
(8)如圖9中所見,纜線附接結構66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以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因此,有可能將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經由纜線附接結構66而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這能改善第一操作構件44的配置的設計自由度。
(9)如圖6及圖8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在無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所界定的另一操作位置的情形下可用大於12mm的纜線位移量L1 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旋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因此,有可能增加藉由使用第一操作構件44而能被操作的額外自行車組件的類型。
(10)如圖6中所見,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14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6包括底座構件40。底座構件40包含第一端部46、第二端部48、及握把部50。第一端部46被建構成在自行車操作裝置16被安裝至車把B2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車把B2。第二端部48與第一端部46相反。握把部50被提供於第一端部46與第二端部48之間。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公路式自行車操作裝置16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14。
(11)如圖8中所見,座桿操作構件44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14。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座桿操作構件44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14。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操作性,以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14。
第二實施例
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2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212將參照圖10至圖13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2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制動器操作構件及第一操作構件的結構以外。因此,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 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10中所見,在自行車座桿設備212中,自行車操作裝置216包含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242、及第一操作構件244。不像第一實施例的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44,制動器操作構件242被與第一操作構件244一體地形成為一件單體構件。
確切地,自行車操作裝置216包含操作構件245。操作構件245包括制動器操作構件242及第一操作構件244。操作構件245是自行車操作裝置216中的單獨操作構件。操作構件245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制動器裝置B7及額外自行車組件14。
如圖11中所見,操作構件245被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制動器裝置B7。操作構件245被在制動器休置位置P11與制動器操作位置P12之間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
如圖12中所見,操作構件245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14。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的情形下,操作構件245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確切地,在操作構件245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 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操作構件245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操作構件245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14。
第一操作構件244(亦即,操作構件245)在無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所界定的另一操作位置的情形下可用大於12mm的纜線位移量L1(圖11)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旋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當第一操作構件2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旋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移動纜線位移量L1。操作構件245亦能被稱為座桿操作構件245。座桿操作構件245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14。
如圖13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216包括耦接構件274。耦接構件274藉由第一軸桿58而被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操作構件245藉由第二軸桿64而被樞轉地耦接至耦接構件274。如圖11中所見,操作構件245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在制動器休置位置P11與制動器操作位置P12之間可樞轉。如圖12中所見,操作構件245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在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可樞轉。
如圖13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216包括第 二偏移構件265,而非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偏移構件65。第二偏移構件265將操作構件245朝向第一休置位置P21(圖12)偏移。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2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2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2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216具有以下特徵,其係取代及/或額外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特徵。
(1)如圖11中所見,制動器操作構件242被與第一操作構件244一體地形成為一件單體構件。因此,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216的結構。
(2)如圖12中所見,在操作構件245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制動器操作構件24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操作構件245而操作制動器裝置B7及額外自行車組件14。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216的操作性。
(3)如圖11中所見,由於操作構件245是單獨操作構件,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216的結構。
(4)如圖11及圖12中所見,操作裝置245被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 作制動器裝置B7。操作構件245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14。制動器樞轉軸線A1與第一樞轉軸線A2不平行。因此,有可能區分出操作構件245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的操作與操作構件245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的操作。
第三實施例
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3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312將參照圖14至圖18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3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第一操作構件的結構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14中所見,在自行車座桿設備312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6中,第一操作構件44未被樞轉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
如圖15中所見,自行車操作構件316包含第一操作構件344。第一操作構件344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321與第一操作位置P322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移動。第一操作構件344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321與第一操作位置P322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14。換言之,自行 車操作裝置16包括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的座桿操作構件344,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14。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321與第一操作位置P322之間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3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321與第一操作位置P322之間。確切地,在第一操作構件344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P321與第一操作位置P32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3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321與第一操作位置P322之間。第一操作構件344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不平行的第一樞轉軸線A32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然而,第一操作構件344能被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致第一操作構件3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休置位置P321與第一操作位置P322之間可滑動地移動。
如圖16中所見,底座構件40包括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10的橫截方向D1之第一側向表面40A。第一操作構件344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40A上。第一側向表面40A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10的橫截中心平面CP1。然而,第一操作構件344能被提供於與第一側向表面40A相反的第二側向表面40B上。
如圖17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344較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第一端55更接近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 46。第一操作構件344在無第一休置位置P321與第一操作位置P322之間所界定的另一操作位置的情形下可用大於12mm的纜線位移量L1從第一休置位置P321旋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322。當第一操作構件3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從第一休置位置P321旋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322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移動纜線位移量L1。
如圖18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316另包含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之纜線附接結構366,以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纜線附接結構366被可移動地附接至底座構件40,以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344的移動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然而,附接結構366能被可移動地附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圖17),以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
纜線附接結構366包括附接構件370及齒輪部件371。附接構件370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附接構件70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附接構件370藉由第三軸桿72而被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齒輪部件371被固定至 附接構件370以一體地旋轉。
第一操作構件344包括與齒輪部件371嚙合的齒輪部件373。第一操作構件344的樞轉移動經由齒輪部件371及齒輪部件373而被傳輸至附接構件370。纜線附接結構366包括偏移構件375。偏移構件375將附接構件370偏移,以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旋轉方向D3上樞轉。底座構件40包括停止件377,以將附接構件370定位於起始位置P33處。第一操作構件344在附接構件370被定位於起始位置P33處的狀態下被定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321處。
當第一操作構件3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一休置位置P3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322時,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拉引。當第一操作構件3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從第一操作位置P322返回至第一休置位置P321時,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返回。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3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3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3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316具有以下特徵,其係取代及/或額外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特徵。
(1)如圖16中所見,底座構件40包括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10的橫截方向D1之第一側向表面 40A。第一操作構件344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40A上。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使用者的手指而改善第一操作構件344的操作性。
(2)如圖16中所見,由於第一側向表面40A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10的橫截中心平面CP1,有可能藉由使用使用者的拇指而改善第一操作構件344的操作性。
第四實施例
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4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412將參照圖19至圖21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4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第一操作構件的結構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19中所見,在自行車座桿設備412中,自行車操作裝置416包含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444。第一操作構件444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421與第一操作位置P422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移動。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機械地定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421與第一操作位置P422之間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444相對於底座構件 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421與第一操作位置P422之間。確切地,在第一操作構件444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P421與第一操作位置P42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4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421與第一操作位置P422之間。第一操作構件444較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第一端55更接近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
不像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操作構件44,第一操作構件444被建構成被可卸除地安裝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構件444被建構成被可卸除地安裝至底座構件40。然而,第一操作構件444能被建構成被可卸除地安裝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
自行車操作裝置416另包括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之纜線附接結構466,以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444的移動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
在此實施例中,纜線附接結構466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444的移動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然而,纜線附接結構466能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 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以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第一操作構件444的移動傳輸至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
第一操作構件444及纜線附接結構466被可卸除地安裝至自行車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構件444及纜線附接結構466被可卸除地安裝至底座構件40。然而,第一操作構件444及纜線附接結構466能被可卸除地安裝至自行車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
如圖20中所見,纜線附接結構466包括附接構件470、支撐件482、及附接帶484。附接構件470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444。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的一端被附接至附接構件470。第一操作構件444及附接構件470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421與第一操作位置P422之間可移動地安裝至支撐件482。
支撐件482包括導引溝槽486。附接構件470被可移動地提供在導引溝槽486中。當第一操作構件444未由使用者所操作時,支撐件482經由附接構件470而將第一操作構件444定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421處。支撐件482藉由使用附接帶484而被可卸除地安裝至底座構件40。附接帶484的範例能包括橡皮筋。在此實施例中,支撐件482及附接帶484被提供於握把套54上。
如圖21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4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40A上。纜線附接結構466被提供於第一側 向表面40A上。然而,第一操作構件444及纜線附接結構466能被提供於第二側向表面40B上。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4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4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4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416具有以下特徵,其係取代及/或額外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特徵。
(1)如圖21中所見,底座構件40包括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10的橫截方向D1之第一側向表面40A。第一操作構件444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40A上。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使用者的手指而改善第一操作構件444的操作性。
(2)如圖21中所見,由於第一側向表面40A在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10的橫截中心平面CP1,有可能藉由使用使用者的拇指而改善第一操作構件444的操作性。
(3)如圖19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4被建構成被可卸除地安裝至自行車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因此,有可能依必要性而將第一操作構件444附接至自行車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或是將第一操作構件444從自行車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卸除。
(4)如圖19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4及纜 線附接結構466被可卸除地安裝至自行車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因此,有可能依必要性而將第一操作構件444及纜線附接結構466附接至自行車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或是將第一操作構件444及纜線附接結構466從自行車操作構件42及底座構件40中的一個卸除。
第五實施例
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5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512將參照圖22至圖24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5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電組件的使用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22中所見,自行車座桿設備512包含可調整座桿總成514及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514的自行車操作裝置516。可調整座桿總成514具有可調整總長度。可調整座桿總成514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可調整座桿總成14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自行車操作裝置516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
如圖23中所見,不像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6,自行車操作裝置516包括電開關588,以產生控制訊號來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514。在此實施例中,電 開關588被安裝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然而,電開關588能被安裝至底座構件40。第一操作構件44被從自行車操作裝置516省略。然而,電開關588能經由像是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操作構件44的另一構件而被操作。
如圖23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516包括訊號控制器590,其被建構成將控制訊號傳輸至可調整座桿總成514。電開關588經由電控制纜線C53而被操作性地連接至訊號控制器590。雖然電開關588經由電控制纜線C53而被電連接至訊號控制器590,電開關588能在無電控制纜線C53的情形下經由無線通訊路徑而被無線地連接至訊號控制器590。在電開關588由使用者所操作的期間,電開關588產生對應於一時間區間的ON訊號來作為控制訊號。訊號控制器590經由電控制纜線C51而被操作性地連接至可調整座桿總成514。例如,訊號控制器590藉由使用電力線通訊(PLC)技術而將ON訊號傳輸至可調整座桿總成514。由於訊號控制器590的組態及PLC技術已經在自行車領域中為所知,為了簡潔起見,它們將不會在此被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24中所見,可調整座桿總成514包括致動結構533。致動結構533經由電控制纜線C51而被操作性地連接至訊號控制器590。致動結構533包括像是馬達的電致動器535。電致動器535被耦接至流動控制部件30。致動結構533將流動控制部件30相對於第二管22在伸縮方向D1上於關閉位置P31與打開位置P32之間移 動。致動結構533回應於從行車操作裝置516所傳輸的控制訊號而將流動控制部件30從關閉位置P31移動至打開位置P32。致動結構533將流動控制部件30保持於打開位置P32處,同時從自行車操作裝置516接收控制訊號。當致動結構533未從自行車操作裝置516接收控制訊號時,致動結構533將流動控制部件30保持於關閉位置P31處。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5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5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5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516具有以下特徵,其係取代及/或額外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特徵。
(1)如圖24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516包括電開關588,以產生控制訊號來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514。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電開關588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514。這能將自行車操作裝置516適用於包括像是電致動器535的電組件之可調整座桿總成514。
第六實施例
根據第六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6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612將參照圖25至圖27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6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液壓組件的使用以外。因此,具有與 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25中所見,自行車座桿設備612包含可調整座桿總成614及自行車操作裝置616。可調整座桿總成614具有可調整總長度。自行車操作裝置616用於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614。可調整座桿總成614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可調整座桿總成14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自行車操作裝置616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
如圖26中所見,不像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6,自行車操作裝置616包括液壓操作單元692,以將液壓壓力供應至可調整座桿總成614。液壓操作單元692包括液壓缸筒693、活塞694、及儲槽695。液壓缸筒693被提供於底座構件40中且包括缸筒孔洞696。活塞694被在起始位置P61與致動位置P62之間可移動地提供於缸筒孔洞696中。活塞694在沒有相對於液壓缸筒693旋轉的情形下相對於液壓缸筒693可移動。液壓缸筒693及活塞694界定缸筒室697。儲槽695被連接至缸筒室697。缸筒室697經由液壓軟管C61而被連接至可調整座桿總成614。
機械操作裝置616包括齒輪結構698,以將第一操作構件44的樞轉運動轉換成活塞694的線性運動。齒輪結構698包括環形齒輪G1、行星齒輪G2、太陽齒輪 G3、及載件G4。行星齒輪G2被提供於環形齒輪G1與太陽齒輪G3之間。載件G4將行星齒輪G2耦接以繞著太陽齒輪G3旋轉。第一操作構件44的樞轉運動被傳輸至載件G4。相較於第一操作構件44的輸入旋轉角度,齒輪結構698增加太陽齒輪G3的輸出旋轉角度。太陽齒輪G3包括螺釘G31。活塞694包括與螺釘G31嚙合的螺紋孔694a。載件G4由載件偏移元件(未示出)所偏移以旋轉太陽齒輪G3,以致活塞694朝向起始位置P61移動。
當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圖27)時,活塞694被從起始位置P61移動至致動位置P62。這將液壓壓力從液壓操作單元692供應至可調整座桿總成614。當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從第一操作位置P22返回至第一休置位置P21(圖27)時,活塞694從致動位置P62返回至起始位置P61。
如圖27中所見,可調整座桿總成614包括致動結構633。致動結構633經由液壓軟管C61而被連接至液壓操作單元692。致動結構633包括副(slave)缸筒635、副活塞637、及副偏移元件639。副缸筒635包括缸筒孔洞641。副活塞637被可移動地提供於缸筒孔洞641中。副活塞637被耦接至流動控制部件30。副偏移元件639將副活塞637偏移,以致流動控制部件30朝向關閉位置P31移動。副缸筒635及副活塞637界定缸筒室643。缸筒室643經由液壓軟管C61而被連接至液壓操作 單元692的缸筒室697。
當第一操作構件44被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時,流動控制部件30被從關閉位置P31移動至打開位置P32。當第一操作構件44被從第一操作位置P22樞轉至第一休置位置P21時,流動控制部件30從打開位置P32返回至關閉位置P31。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6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6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6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616具有以下特徵,其係取代及/或額外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特徵。
(1)如圖26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616包括液壓操作單元692,以將液壓壓力供應至可調整座桿總成614。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液壓操作單元692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614。這能將自行車操作裝置616適用於包括像是致動結構633的液壓組件之可調整座桿總成614。
第七實施例
根據第七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7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712將參照圖28及圖29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7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操作構件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 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28中所見,在自行車座桿設備712中,自行車操作裝置716包含底座構件40及操作構件745。操作構件745具有與第二實施例的操作構件245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操作構件745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制動器裝置B7及額外自行車組件14。操作構件745被在休置位置P711與操作位置P712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14。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於休置位置P711與操作位置P712之間的情形下,操作構件745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休置位置P711與操作位置P712之間。確切地,在操作構件745的移動發生於休置位置P711與操作位置P71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操作構件745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休置位置P711與操作位置P712之間。
如圖29中所見,不像第二實施例的操作構件245,第一樞轉軸線A2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重合。確切地,操作構件745被繞著樞轉軸線A71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制動器裝置B7及額外自行車組件14。
在操作構件745繞著樞轉軸線A71旋轉第一旋轉角度RA1的案例中,操作構件745被繞著樞轉軸線 A71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制動器裝置B7。在操作構件745繞著樞轉軸線A71旋轉與第一旋轉角度RA1不同的第二旋轉角度RA2的案例中,操作構件745被繞著樞轉軸線A71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14。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二旋轉角度RA2小於第一旋轉角度RA1。然而,第二旋轉角度RA2能大於第一旋轉角度RA1。
第一旋轉角度RA1及第二旋轉角度RA被從休置位置P711界定。第一旋轉角度RA1被界定成從休置位置P711至操作位置P712。第二旋轉角度RA2被界定成從休置位置P711至休置位置P711與操作位置P712之間所界定的中間位置P713。內絲線C12的對應於第二旋轉角度RA2的移動量小於內絲線C12的對應於第一旋轉角度RA1的移動量。自行車操作裝置716能包括掣子(detent)結構,以知會使用者操作構件745的中間位置P713。
操作構件745在無休置位置P711與操作位置P712之間所界定的另一操作位置的情形下可用大於12mm的纜線位移量L1從休置位置P711旋轉至中間位置P713。當操作構件745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從休置位置P711旋轉至中間位置P713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移動纜線位移量L1。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7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 7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7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716具有以下特徵,其係取代或額外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特徵。
(1)如圖29中所見,在操作構件745繞著樞轉軸線A71旋轉第一旋轉角度RA1的案例中,操作構件745被繞著樞轉軸線A71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制動器裝置B7。在操作構件745繞著樞轉軸線A71旋轉與第一旋轉角度RA1不同的第二旋轉角度RA2的案例中,操作構件745被繞著樞轉軸線A71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14。因此,有可能容易地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716的結構。
第八實施例
根據第八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8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812將參照圖30至圖34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8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座桿操作構件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30中所見,自行車座桿設備812包含可調整座桿總成814及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814的自行車操 作裝置816。可調整座桿總成814具有可調整總長度。自行車操作裝置816包含底座構件40及座桿操作構件845。座桿操作構件845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814。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座桿操作構件845包括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及第二座桿操作構件849。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具有與第二實施例的座桿操作構件245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第二座桿操作構件849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操作構件44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
如圖31中所見,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被在第一座桿休置位置P821與第一座桿操作位置P822之間通過第一額外操作位置P823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814。
如圖32中所見,第二座桿操作構件849被在第二座桿休置位置P824與第二座桿操作位置P825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814。
如圖33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816包括第二實施例的耦接構件274。耦接構件274藉由第一軸桿58而被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藉由第二軸桿64而被樞轉地耦接至耦接構件874。第二座桿操作構件849藉由第二軸桿64而被樞轉地耦接至第 一座桿操作構件847及耦接構件274。
第一偏移構件265(第二實施例的第二偏移構件265)將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朝向第一座桿休置位置P821偏移(圖31)。第二偏移構件65將第二座桿操作構件849朝向第二座桿休置位置P824偏移(圖32)。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藉由底座構件40而被定位於第一座桿休置位置P821。第二座桿操作構件849藉由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而被定位於第二座桿休置位置P824。
如圖33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816包括纜線控制結構851。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及第二座桿操作構件849被耦接至纜線控制結構851。纜線控制結構851經由第三軸桿72而被安裝至底座構件40。纜線控制結構851包括藉由第三軸桿72而被可旋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的附接構件853。內絲線C12的一端被耦接至附接構件853。
如圖34中所見,纜線控制結構851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起始位置P841、第一拉引位置P842、第二拉引位置P843中的每一個處。由於纜線控制結構851的結構已經在自行車領域中為所知,為了簡潔起見,它們將不會在此被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流動控制部件30具有關閉位置P831、第一打開位置P832、及第二打開位置P833。第二打開位置P833被界定於關閉位置P831與第一打開位置P832之間。當流 動控制部件30被定位於關閉位置P831處時,閥單元32是關閉的。當流動控制部件30被定位於第一打開位置P832及第二打開位置P833中的每一個處時,閥單元32是打開的。
可調整座桿總成814具有最大整體長度L0及最小整體長度L1。可調整座桿總成814的整體長度在第一可調整範圍AR1內可調整,第一可調整範圍AR1被界定為最大整體長度L0與最小整體長度L1之間的差值。不像上述實施例的可調整座桿總成,可調整座桿總成814具有中間整體長度L2。中間整體長度L2被界定於最大整體長度L0與最小整體長度L1之間。
在此實施例中,可調整座桿總成814具有鎖定狀態、第一可調整狀態、及第二可調整狀態。在鎖定狀態下,流動控制部件30被定位於關閉位置P831處。在鎖定狀態下,可調整座桿總成814的整體長度被維持於調整的整體長度。
在第一可調整狀態下,流動控制部件30被定位於第一打開位置P832處。當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一座桿休置位置P821通過第一額外操作位置P823樞轉至第一座桿操作位置P822時(圖31),內絲線C12被從起始位置P841通過第二拉引位置P843拉引至第一拉引位置P842。這將可調整座桿總成814的狀態從鎖定狀態切換至第一可調整狀態。即便是當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返回至第一座桿休置位置P821時 (圖31),纜線控制結構851將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第一拉引位置P842處。
在第一可調整狀態下,藉由將流動控制部件30從關閉位置P831移動至第一打開位置P832,可調整座桿總成814的整體長度在第一可調整範圍AR1內連續地可調整。當第二座桿操作構件849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二座桿休置位置P824樞轉至第二座桿操作位置P825時(圖32),纜線控制結構851將內絲線C12從第一拉引位置P842釋放。這將可調整座桿總成814的狀態從第一可調整狀態切換至鎖定狀態。
在第二可調整狀態下,流動控制部件30被定位於第二打開位置P833處。當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一座桿休置位置P821樞轉至第一額外操作位置P823時(圖31),內絲線C12被從起始位置P841拉引至第二拉引位置P843。這將可調整座桿總成814的狀態從鎖定狀態切換至第二可調整狀態。即便是當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返回至第一座桿休置位置P821時(圖31),纜線控制結構851將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第二拉引位置P843處。
在第二可調整狀態下,藉由將流動控制部件30從關閉位置P831移動至第二打開位置P833,可調整座桿總成814的整體長度可調整至中間整體長度L2。更確切地,在第二可調整狀態下,當第二管22相對於第一管20而從對應於最大整體長度L0的位置向下地移動時,第 二管22相對於第一管20而停止於對應於中間整體長度L2的位置處。當第二座桿操作構件849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二座桿休置位置P824樞轉至第二座桿操作位置P825時(圖32),纜線控制結構851將內絲線C12從第二拉引位置P843釋放(圖33)。
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在無第一座桿休置位置P821與第一額外操作位置P823之間所界定的另一操作位置的情形下可用大於12mm的纜線位移量L1從第一座桿休置位置P821旋轉至第一額外操作位置P823。當第一座桿操作構件847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從第一座桿休置位置P821旋轉至第一額外操作位置P823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移動纜線位移量L1。亦即,纜線位移量L1被界定成從起始位置P841至第二拉引位置P843。
由於可調整座桿總成814的結構已經在自行車領域中為所知,為了簡潔起見,它們將不會在此被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8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8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8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816具有以下特徵,其係取代或額外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特徵。
此外,如圖34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816 包括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的座桿操作構件845,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814。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座桿操作構件845而操作可調整座桿總成814。這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816的操作性,以操作可調整可調整座桿總成814。
第九實施例
根據第九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9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912將參照圖35至圖64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9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自行車操作構件16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35及圖36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916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然而,不像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6,自行車操作裝置916另包含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的第二操作構件943。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中的一個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操作構件943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第二操作構件943是與第一操作構件44分開的構件且相對於第一操作構件44可移動。然而,第一操作構件44,而非第二操作 構件943,能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第二操作構件943能是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44中的每一個分開的構件。在此實施例中,前撥鏈器B9經由第二操作構件943而被操作。其他自行車組件能經由第二操作構件943而被操作。
如圖37中所見,第二操作構件943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不平行的第二樞轉軸線A93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樞轉軸線A93與第一操作構件44的第一樞轉軸線A2重合。然而,第二樞轉軸線A93能被從第一樞轉軸線A2偏置。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在第二休置位置P951與第二操作位置P952之間可樞轉。
如圖38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移動。在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
如圖37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951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952時,即便是第一操作構件44未被操作,第一操作 構件44與第二操作構件943一起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確切地,在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21及第二休置位置P951處的狀態下,第一操作構件44的第二端62與第二操作構件943接觸。因此,當第二操作構件9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951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952樞轉時,第二操作構件943的樞轉移動被傳輸至第一操作構件44。這造成當第二操作構件9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951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952樞轉時,第一操作構件44與第二操作構件943一起樞轉。在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位於第一休置位置P21及第二休置位置P951處的狀態下,第一操作構件44的第二端62能被與第二操作構件943隔開。如圖38中所見,當僅第一操作構件44被操作時,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二操作構件943而被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
如圖39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916包含第二實施例的耦接構件274。耦接構件274經由第一軸桿58而被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經由第二軸桿64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樞轉地耦接至耦接構件274。第一操作構件44經由第二軸桿64而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樞轉地耦接至耦接構件274。第二偏移構件265被安裝於第二軸桿64上,以將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二操作構 件943朝向第二休置位置P951樞轉(圖37)。第二偏移構件65被安裝於第二軸桿64上,以將第一操作構件44朝向第一休置位置P21樞轉(圖38)。在制動器操作構件42位於休置位置P11處的狀態下,第二軸桿64與第三軸桿72同軸。
如圖39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916另包含纜線操作結構974。纜線操作結構974被安裝於第三軸桿72上。如圖40及圖41中所見,纜線操作結構974包括纜線控制本體976及定位結構978。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建構成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拉引方向D41及與拉引方向D41相反的釋放方向D42上移動。定位結構978被建構成將纜線控制本體976選擇地維持於複數個控制位置處。拉引方向D41及釋放方向D42被界定成沿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
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範例包括包登纜線。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包括外套管C71及被提供於外套管C71中的內絲線C72。內絲線C72的一端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976。外套管C71被附接至底座構件40(圖36)。
如圖42及圖43中所見,定位結構9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9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第一控制位置P941及第二控制位置P942中的每一個處。在此實施例中,定位結構9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976,以將纜線 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僅兩個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第一控制位置P941及第二控制位置P942)。然而,控制位置的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且其能為三個或更多。
當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從第一控制位置P941樞轉至第二控制位置P942時,內絲線C72相對於外套管C71及底座構件40而被拉引。當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從第二控制位置P942樞轉至第一控制位置P941時,內絲線C相對於外套管C71及底座構件40而被釋放(返回)。纜線控制本體976經由第三軸桿72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三軸桿72界定旋轉軸線A97。如圖39中所見,在制動器操作構件42位於休置位置P11處的狀態下,旋轉軸線A97與第二樞轉軸線A93重合。
如圖37中所見,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可移動。第二操作構件943被在第一方向D51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951至第二操作位置P952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如圖38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從第一休置位置P21可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P22。
如圖43中所見,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被移動時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當第二操作 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被移動時,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建構成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換言之,第二操作構件943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移動方向與第二操作構件943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移動放向相同。然而,第二操作構件943拉引及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移動方向能彼此不同。例如,第二操作構件943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移動方向能為第一方向D51,且第二操作構件943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移動方向能為第二方向D52。
確切地,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可移動,以提供第一移動M1。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移動M1是第二操作構件943的樞轉移動。定位結構9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943以移動纜線控制本體976,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第一移動M1而被在拉引方向D41及釋放方向D42上交替地移動。
如圖40至圖43中所見,定位結構978包括定位構件980及第一偏移元件981。定位構件980經由樞轉銷980A而被繞著定位樞轉軸線A94樞轉地耦接至支撐結構982(圖40)。定位構件980包括定位棘爪。第一偏移元件981被安裝至支撐結構982,以將定位構件980偏移來保持與纜線控制本體976接觸。控制偏移元件986被安裝至支撐結構982,以將纜線控制本體976在第二方向D52上朝向第一控制位置P941偏移。在此實施例中,控 制偏移元件986被安裝至支撐結構982。
纜線控制本體976包括纜線附接部件983、第一定位支座(abutment)984、第二定位支座985、及控制偏移元件986。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的一端被附接至纜線附接部件983。第一定位支座984被與第二定位支座985周圍地隔開。
如圖39中所見,支撐結構982被固定至底座構件40。如圖40中所見,支撐結構982包括第一支撐板982A、第二支撐板982B、及第三支撐板982C。第二支撐板982B被耦接至第一支撐板982A及第三支撐板982C。定位構件980被樞轉地耦接至第一支撐板982A及第二支撐板982B。
如圖41及圖43中所見,在定位構件980與第一定位支座984接觸的狀態下,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定位於第一控制位置P941處。如圖44及圖45中所見,在定位構件980與第二定位支座985接觸的狀態下,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定位於第二控制位置P942處。
如圖41及圖43中所見,定位結構978包括第一輸入構件987、第一致動構件988、及第一致動偏移元件989。第一輸入構件987被繞著旋轉軸線A97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一輸入構件987被樞轉地安裝於第三軸桿72(圖39)上。第一輸入構件987包括第一傳輸部件987A。第一傳輸部件987A與第二操作構件943的接觸部件943A(圖41)可接觸。當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 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從第二休置位置P951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952時,第一輸入構件987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第一致動構件988經由樞轉銷988A而被繞著第一致動樞轉軸線A95樞轉地耦接至第一輸入構件987。第一致動構件988包括第一致動棘爪。第一致動偏移元件989被安裝至樞轉銷988A,以偏移第一致動構件988。第一致動偏移元件989包括扭力螺旋(coiled)彈簧。
第一輸入構件987包括長形孔987B。長形孔987B在繞著旋轉軸線A97所界定的周圍方向上具有彎曲形狀。定位結構978包括被固定至支撐結構982(圖42)的停止銷987C。停止銷987C延伸通過長形孔987B,以界定第一輸入構件987的樞轉角度。
纜線控制本體976包括第一致動支座976A、第一接觸表面976B、及第二接觸表面976C。第一致動支座976A鄰近於第一接觸表面976B。第一接觸表面976B較第二接觸表面976C更接近第一致動支座976A。第一致動偏移元件989將第一致動構件988朝向纜線控制本體976偏移。
如圖41及圖43中所見,在纜線控制本體976由於第一致動偏移元件989的偏移力而被定位於第一控制位置P941處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保持與第一接觸表面976B接觸。在第一致動構件988與第一接觸表面976B接觸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被定位於第一嚙 合位置P961處。在第一致動構件988被定位於第一嚙合位置P961處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接觸。在此狀態下,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第一移動M1經由第一輸入構件987及第一制動構件988而被傳輸至纜線控制本體976。
如圖44及圖45中所見,在纜線控制本體976由於第一致動偏移元件989的偏移力而被定位於第二控制位置P942處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保持與纜線控制本體976的第二接觸表面976C接觸。在第一致動構件988與第二接觸表面976C接觸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被定位於第二嚙合位置P962處。在第一致動構件988由於第一致動構件988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之間的足夠距離而被定位於第二嚙合位置P962處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不可接觸。在此狀態下,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第一移動M1未被經由第一輸入構件987及第一制動構件988傳輸至纜線控制本體976。
如圖46及圖47中所見,定位結構978包括釋放構件990。釋放構件990被繞著旋轉軸線A97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釋放構件990包括釋放支座990A及釋放棘爪990B。在第一致動構件988被定位於第二嚙合位置P962處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與釋放支座990A可接觸。在第一致動構件988與第一定位支座984與第二定位支座985中的一個嚙合的狀態下,釋放棘爪990B與定位構件980可接觸。在此狀態下,第二操作構 件943的第一移動M1經由第一輸入構件987及第一致動構件988而被傳輸至釋放構件990。這將定位構件980抵頂第一偏移元件981的偏移力來繞著定位樞轉軸線A94樞轉,以移動離開纜線控制本體976。在釋放棘爪990B將定位構件980移動離開纜線控制本體976的狀態下,定位構件980與第二定位支座985不可接觸。然而,在釋放棘爪990B將定位構件980移動離開纜線控制本體976的狀態下,定位構件980與第一定位支座984可接觸。
在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定位於第二控制位置P942處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隔開。在第一致動構件988被定位於第二嚙合位置處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不可接觸。在此狀態下,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第一移動M1未被經由第一輸入構件987及第一致動構件988傳輸至纜線控制本體976。
釋放棘爪990B與定位構件980可接觸。當釋放構件990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第一移動M1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樞轉時,釋放棘爪990b將定位構件980繞著定位樞轉軸線A94樞轉,以移動離開纜線控制本體976。
如圖47中所見,釋放構件990包括第一突起990C及第二突起990D。第一突起990C與第二突起990D隔開。支撐結構982的停止銷987C與第一突起990C及第二突起990D可接觸。停止銷987C界定釋放構件990 的樞轉角度。第一偏移元件981經由定位構件980而將釋放構件990偏移,以致第一突起990C與停止銷982D接觸。
如圖48至圖51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916另包含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中的僅一個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移動。在此實施例中,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僅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移動。確切地,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僅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移動。然而,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能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僅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移動。
如圖36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的一個較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的另一個更接近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構件44較第二操作構件943更接近底 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然而,第二操作構件943能較第一操作構件44更接近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
如圖37及圖38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44包括第一縱向軸線LA2及沿著第一縱向軸線LA2所界定的第一長度L92。第二操作構件943包括第二縱向軸線LA3及沿著第二縱向軸線LA3所界定的第二長度L93。第一長度L92與第二長度L93不同。雖然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長度L92短於第二長度L93,第一長度L92能等於或長於第二長度L93。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縱向軸線LA2及第二縱向軸線LA3的每一個與第二樞轉軸線A93交叉。第一長度L92及第二長度L93中的每一個被界定成從第二樞轉軸線A93。第一長度L92及第二長度L93中的每一個被界定成從第二樞轉軸線A93。
如圖48至圖51中所見,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包括第二輸入構件992、第二致動構件993、第二致動偏移元件994、及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第二輸入構件992被繞著旋轉軸線A97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二輸入構件992被樞轉地安裝於第三軸桿72(圖39)上。第二輸入構件992包括第二傳輸部件992A。第二傳輸部件992A與第一操作構件44可接觸。當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第二樞轉軸線A93)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時,第二輸入構件9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當第二操作構件943 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從第二休置位置P951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952時,第一輸入構件987及第二輸入構件9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
第二致動構件993經由樞轉銷996而被繞著第二致動樞轉軸線A96樞轉地耦接至第二輸入構件992。第二致動構件993包括第二致動棘爪。第二致動偏移元件994被安裝至第二輸入構件992,以偏移第二致動構件993來保持與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接觸。
如圖50及圖51中所見,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包括第二致動支座995A及第三接觸表面995B。第二致動支座995A鄰近於第三接觸表面995B。在第二致動構件993與第三接觸表面995B接觸的狀態下,第二致動構件993與第二致動支座995A可接觸。第二致動偏移元件994被安裝至第二輸入構件992,以偏移第二致動構件993來保持與第三接觸表面995B接觸。在此狀態下,第一操作構件44的樞轉移動經由第二輸入構件992及第二致動構件993而被傳輸至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
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包括停止件995C及接收部995D。停止件995C與停止銷987C可接觸。接收部995D與第二致動構件993可接觸。在停止件995C與停止銷987C接觸的狀態下,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位於額外休置位置P991處。在接收部995D與第二致動構件993接觸的狀態下,第二輸入構件992位於休置位置處。在額 外纜線控制本體995位於額外休置位置P991處的狀態下,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位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處。
如圖51中所見,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位置相對於底座構件40維持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處。確切地,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兩者的同時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位置相對於底座構件40維持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處。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兩者的同時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的位置相對於底座構件40維持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處。
如圖48及圖49中所見,第一輸入構件987包括釋放部件987D。釋放部件987D與第二致動構件993可接觸。當第一輸入構件987相對於第二輸入構件992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樞轉時,釋放部件987D將第二致動構件993相對於第二輸入構件992繞著第二致動樞轉軸線A96樞轉。當第一輸入構件987相對於第二輸入構件992而被樞轉樞轉角度AG1時,釋放部件987D將第二致動構件993保持於分離位置P981處。樞轉角度AG1由第一操 作構件44與第一傳輸部件987A之間的餘隙CL1所界定。即便是當第二輸入構件992在第二致動構件993被釋放部件987D定位於第三分離位置P981處的狀態下被繞著旋轉軸線A97樞轉時,第二致動構件993與第二致動支座995A不可接觸。
亦即,當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一起樞轉時,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相對於底座構件40靜止不動。因此,當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一起樞轉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未被拉引。當僅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第二樞轉軸線A93)樞轉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被拉引。
自行車操作裝置916對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拉引及釋放操作將參照圖52至圖54在以下被詳細地描述。圖52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916,其處於所繪示的部件在它們的休置位置之非操作狀態。圖52至圖54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916的部件,其在第一操作構件44被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22時被依序地移動,以施行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拉引操作。
如圖52及圖53中所見,當第一操作構件44被使用者相對於底座構件40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從第一休置位置P21朝向第一操作位置P22樞轉時,第二輸入構件992的第二傳輸部件992A由第一操作構件44所按 壓。因此,第二輸入構件9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同時第二操作構件943及第一輸入構件987相對於底座構件40靜止不動。這將第二致動構件993帶到與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的第二致動支座995A嚙合。
如圖53及圖54中所見,當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輸入構件9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在第一方向D51上進一步樞轉時,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因此,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44的樞轉移動而被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拉引。
如圖54中所見,當第一操作構件44抵達第一操作位置P22時,第二輸入構件992的接觸部件992B(圖40及圖54)與支撐結構982的接收部件982C1(圖40及圖54)進行接觸。第二輸入構件992僅被機械地定位於第二輸入構件992的旋轉角度的兩端。然而,在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的移動發生於旋轉角度的兩端之間的期間,第二輸入構件992在沒有相對於底座構件40被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樞轉。因此,當第二操作構件943藉由移除或降低使用者對第二操作構件943所施加的操作力而返回至第二休置位置P951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被釋放(返回)至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
自行車操作裝置916對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拉引操作將參照圖42至圖55在以下被詳細地描述。圖42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916,其處於所繪示的部件在它們的休置位置之非操作狀態。圖55至圖60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916的部件,其在第二操作構件9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951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952且然後回到第二休置位置P951時被依序地移動,以施行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拉引操作。
確切地,如圖55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943被使用者相對於底座構件40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從第二休置位置P951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952樞轉時,第一輸入構件987的第一傳輸部件987A藉由第二操作構件943的接觸部件943A而被朝向第一操作構件44按壓。此時,第一輸入構件987相對於第二輸入構件992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97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樞轉角度AG1(圖56)。即便是第二輸入構件992相對於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這防止第二致動構件993與額外纜線控制本體995的第二致動支座995A嚙合。
在此實施例中,如圖56中所見,回應於第一輸入構件987與第二輸入構件992之間的相對樞轉移動,第二致動構件993藉由釋放部件987D而被繞著第二致動樞轉軸線A96以樞轉角度AG1樞轉至分離位置P981。
如圖57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 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7在第一方向D51上進一步樞轉時,第一輸入構件987、第二輸入構件992、及第一操作構件44被與第二操作構件943一起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第一方向D51上一體地樞轉。這將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第一控制位置P941朝向第二控制位置P942樞轉。
如圖58中所見,定位構件980回應於纜線控制本體976的樞轉移動藉由第二定位支座985而相對於底座構件40被繞著定位樞轉軸線P94樞轉。
如圖59中所見,當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進一步樞轉超過第二控制位置P942時,定位構件980藉由第一偏移元件981的偏移力而返回至嚙合位置。在此狀態下,定位構件980被設置於第二定位支座985與釋放支座990A之間。
如圖60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943返回至第二休置位置P951時,第一輸入構件987、第二輸入構件992、及第一操作構件44返回至它們的休置位置。此時,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二方向D52上樞轉,以將定位構件980帶至與第二定位支座985嚙合。因此,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定位於第二控制位置P942處,以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定位於纜線操作位置處。
自行車操作裝置916的釋放操作將參照圖60至圖63在以下被詳細地描述。如圖60及圖61中所見, 在纜線控制本體976位於第二控制位置P942處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藉由第二接觸表面976C而被定位於第二嚙合位置P962處。當第一輸入構件987及第二輸入構件9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時,這允許第一致動構件988與釋放構件990的釋放支座990A進行接觸。
如圖62中所見,當第一輸入構件987及第二輸入構件9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時,釋放構件990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此時,第一致動構件988未被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嚙合。
如圖63中所見,當第一輸入構件987及第二輸入構件9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進一步樞轉時,定位構件980相對於底座40而被樞轉,以移動離開第二定位支座985。這允許纜線控制本體976藉由控制偏移元件986的偏移力而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第二方向D52上樞轉。因此,纜線控制本體976的導引表面976D回應於纜線控制本體976的樞轉移動而將第一致動構件988導引至第一嚙合位置P961。這將第一致動構件988帶至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嚙合,以停止纜線控制本體976的樞轉移動。
如圖64中所見,當第一致動構件988被樞轉至第一嚙合位置P961時,定位構件980被從釋放支座990A分離。這允許藉由第一偏移元件981的偏移力經由 定位構件980而將釋放構件990返回至休置位置。釋放構件990藉由第一突出990C及停止銷982D而被停止於休置位置處。
如圖42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943返回至第二休置位置P951時,第一輸入構件987、第二輸入構件992、及第一操作構件44返回至它們的休置位置。此時,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二方向D52上樞轉,以將定位構件980帶至與第一定位支座984嚙合。因此,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定位於第一控制位置P941處,以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定位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處。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9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9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9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916另具有以下特徵。
(1)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建構成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拉引方向D41及與拉引方向D41相反的釋放方向D42上移動。定位結構978被建構成將纜線控制本體976選擇地維持於複數個控制位置處。因此,有可能藉由第二操作構件943而操作具有對應於複數個控制位置的複數個位置之額外自行車組件。
(2)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中的一個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因此,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916的結構。
(3)第二操作構件943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第二操作構件943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不平行的第二樞轉軸線A93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因此,即便是第二操作構件943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有可能區分出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移動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移動。這在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916的結構的情形下允許使用者容易地識別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移動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移動中的每一個。
(4)當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動時,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建構成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當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動時,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建構成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因此,有可能利用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簡單操作而拉引及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以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
(5)定位結構9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943以移動纜線控制本體976,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第一移動M1而被在拉引方向D41及釋放方向D42上交替地移動。因此,有可能利用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簡單操作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在 拉引方向D41及釋放方向D42上交替地移動。
(6)定位結構9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9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第一控制位置P941及第二控制位置P942中的每一個處。因此,有可能經由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而操作具有分別對應於第一控制位置P941及第二控制位置P942的位置之額外自行車組件。
(7)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從第一休置位置P21可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P22。第二操作構件943被在第一方向51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951至第二操作位置P952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簡單操作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
(8)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的僅一個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移動。額外纜線操作結構9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位置相對於底座構件40維持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處。因此,有可能當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兩者被操作時,防止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錯誤操作。
(9)由於第一長度L92與第二長度L93不同, 有可能基於第一長度L92及第二長度L93而容易地識別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
(10)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中的一個較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中的另一個更接近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因此,有可能基於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的配置而容易地識別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
(11)在第一操作構件44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操作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21與第一操作位置P22之間。第二操作構件943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的一個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纜線操作結構974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9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移動。因此,有可能藉由使用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一操作構件44、及第二操作構件943而操作制動器裝置、自行車組件、及額外自行車組件。
第十實施例
根據第十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012將參照圖65至圖94在以下被描 述。自行車座桿設備10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9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第一操作構件44及自行車操作構件916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65至圖67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另包含第一操作構件1044。第一操作構件1044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1021與第一操作位置P1022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移動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在第一操作構件1044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P1021與第一操作位置P102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10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休置位置P1021與第一操作位置P1022之間可移動。
第一操作構件1044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操作構件44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然而,不像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操作構件44,第一操作構件1044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10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在第一休置位置P1021與第一操作位置P1022之間可樞轉。
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具有與第九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916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然而,不像第九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916,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 另包含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的第二操作構件1043。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中的一個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構件1044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第二操作構件1043是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1044分開的構件,且相對於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1044而可移動。然而,第二操作構件1043能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在此實施例中,前撥鏈器B9經由第二操作構件1043而被操作。其他自行車組件能經由第二操作構件1043而被操作。
如圖67中所見,第二操作構件1043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不平行的第二樞轉軸線A103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樞轉軸線A103與第一操作構件1044的第一樞轉軸線A2重合。然而,第二樞轉軸線A103能從第一樞轉軸線A2偏置。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在第二休置位置P1051與第二操作位置P1052之間可樞轉。
如圖68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1044被在第一休置位置P1021與第一操作位置P1022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移動。在第一操作構件1044的移動發生於第一休置位置P1021與第一操作位置P1022之間的期間,在沒有 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第一操作構件10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可移動於第一休置位置P1021與第一操作位置P1022之間。
如圖67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051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1052時,即便是第一操作構件1044未被操作,第一操作構件1044被與第二操作構件1043一起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第一休置位置P10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1022。如圖38中所見,當僅第一操作構件1044被樞轉時,第一操作構件10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而被從第一休置位置P10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1022。
如圖69中所見,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1044經由第二軸桿64而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樞轉地耦接至耦接構件274。第二操作構件1043經由第二軸桿64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93樞轉地耦接至耦接構件274。第二偏移構件265被安裝於第二軸桿64上,以將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1044朝向第一休置位置P1021(圖37)偏移。第二偏移構件65被安裝於第二軸桿64上,以將第二操作構件1043朝向第二休置位置P1051(圖38)偏移。
如圖69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另包含纜線操作結構1074。纜線操作結構1074被安裝於第三軸桿72上。第三軸桿72界定旋轉軸線A107。如圖70及 圖71中所見,纜線操作結構1074包括纜線控制本體976及定位結構1078。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建構成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0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0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拉引方向D41及與拉引方向D41相反的釋放方向D42上移動。定位結構1078被建構成將纜線控制本體976選擇地維持於複數個控制位置處。
如圖72及圖73中所見,定位結構10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9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第一控制位置P941及第二控制位置P942中的每一個處。當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107從第一控制位置P941樞轉至第二控制位置P942時,內絲線C72相對於外套管C71及底座構件40而被拉引。當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03從第二控制位置P942返回至第一控制位置P941時,內絲線C72相對於外套管C71及底座構件40而被釋放(返回)。纜線控制本體976經由第三軸桿72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107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三軸桿72界定旋轉軸線A107。如圖69中所見,在制動器操作構件42位於休置位置P11處的狀態下,旋轉軸線A107與第二樞轉軸線A103重合。
如圖67中所見,第二操作構件10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可移動。第二操作構件 1043被在第一方向D51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051至第二操作位置P1052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如圖68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10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從第一休置位置P1021可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P1022。
如圖73中所見,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建構成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動時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纜線控制本體976被建構成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相對於底座構件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動時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
確切地,第二操作構件10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可移動,以提供第一移動M101。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移動M101是第二操作構件1043的樞轉移動。定位結構10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043以移動控制纜線976,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043的第一移動M101而被在拉引方向D41及釋放方向D42上交替地移動。
如圖70至圖73中所見,定位結構1078包括定位構件980、樞轉銷980A、第一偏移元件981、及釋放構件990。因此,為了簡潔起見,它們將不會在此被詳細地描述。
如圖71及圖73中所見,定位結構1078包括第一輸入構件1092、第一致動構件1088、及第一制動偏移元件1089。第一輸入構件1092被繞著旋轉軸線A107 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一輸入構件1092被樞轉地安裝於第三軸桿72上。第一輸入構件1092包括第一傳輸部件1092A。第一傳輸部件1092A與第二操作構件1043可接觸。當第二操作構件9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03從第二休置位置P1051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1052時,第一輸入構件1092相對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107樞轉。第一致動構件1088經由樞轉銷1088A而被繞著第一致動樞轉軸線A105樞轉地耦接至第一輸入構件1092。第一致動構件1088包括第一致動棘爪。第一致動偏移元件1089被安裝至第一輸入構件1092,以將第一致動構件1088朝向纜線控制本體976偏移。第一致動偏移元件1089包括扭力螺旋彈簧。第一輸入構件1092包括長形孔987B。
如圖78至圖81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另包括額外纜線操作結構1091。額外纜線操作結構10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1044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移動。確切地,額外纜線操作結構10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兩者的同時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移動。額外纜線操作結構10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 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兩者的同時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移動。
如圖66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中的一個較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中的另一個更接近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操作構件1043較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1044更接近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然而,第一操作構件1044能較第二操作構件1043更接近底座構件40的第一端部46。
如圖67及圖68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1044包括第一縱向軸線LA102及沿著第一縱向軸線LA102所界定的第一長度L102。第二操作構件1043包括第二縱向軸線LA103及沿著第二縱向軸線LA103所界定的第二長度L103。第一長度L102與第二長度L103不同。雖然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長度L103短於第一長度L102,第二長度L103能等於或長於第一長度L10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縱向軸線LA102及第二縱向軸線LA103中的每一個與第二樞轉軸線A103交叉。第一長度L102及第二長度L103中的每一個被界定成從第二樞轉軸線A103。
如圖78至圖81中所見,額外纜線操作結構1091包括第二輸入構件1087、第二致動構件1093、及額外纜線控制本體1095。第二纜線輸入構件1087被繞著旋轉軸線A107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二輸入構件 1087被樞轉地安裝於第三軸桿72上。第二輸入構件1087包括第二傳輸部件1087A。第二傳輸部件1087A與第一操作構件1044可接觸。當第一操作構件10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03從第一休置位置P10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1022時,第二輸入構件1087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03樞轉。當第一操作構件104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從第一休置位置P10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1022時,第一輸入構件1092及第二輸入構件1087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樞轉軸線A107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
如圖78中所見,第二致動構件1093經由樞轉銷1088A而被繞著第一致動樞轉軸線A105樞轉地耦接至第一輸入構件1092。第二致動構件1093包括第二致動棘爪。第一致動偏移構件1089被安裝至樞轉銷1088A,以將第一致動構件1088及第二致動構件1093偏移。第一致動偏移元件1089將第一致動構件1088及第二致動構件1093偏移,以繞著第一致動樞轉軸線A105在彼此不同的方向上分別地樞轉。
如圖79中所見,第二輸入構件1087包括釋放部件1087B。在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被分別地定位於休置位置P1021及P1051處的狀態下,釋放部件1087B與第一致動構件1088接觸。第一致動偏移元件1089將第一致動構件1088偏移,以保持與釋放部件1087B接觸。在此狀態下,釋放部件1087B將第 一致動構件1088定位於嚙合位置P1061處。
如圖80及圖81中所見,第一輸入構件1092包括停止件1092B。第一致動偏移元件1089將第二致動構件1093偏移,以保持與停止件1092B接觸。在此狀態下,停止件1092B將第二致動構件1093定位於分離位置P1081處。
額外纜線控制本體1095包括第二致動支座1095A。在第二致動構件1093位於分離位置P1081處的狀態下,第二致動構件1093被徑向地提供於第二致動支座1095A的外部。因此,在第二致動構件1093位於分離位置P1081處的狀態下,即便是第一輸入構件10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第二致動構件1093與第二致動支座1095A不可接觸。因此,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在無第一操作構件1044的樞轉移動的情形下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03樞轉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被拉引。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返回至第二休置位置P1051時,第一控制纜線C1被釋放(返回)。
如圖81及圖82中所見,第二輸入構件1087包括致動部件1087C。第二致動構件1093包括致動部件1093A。在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被分別地定位於休置位置P1021及P1051處的狀態下,致動部件1087C與致動部件1093A隔開。當第二輸入構件1087 相對於第一輸入構件1092而被樞轉樞轉角度AG2時,致動部件1087C推致動部件1093A。這將第二致動構件1093相對於第一輸入構件1092繞著第一致動樞轉軸線A105從分離位置P1081樞轉至嚙合位置P1082(圖81)。樞轉角度AG2由第二操作構件1043與第二傳輸部件1087A之間的餘隙CL2所界定。在第二致動構件1093位於嚙合位置P1082處的狀態下,第二致動構件1093與第二支座1095A可接觸。
如圖79中所見,當第二輸入構件1087相對於第一輸入構件1092而被樞轉樞轉角度AG2時,釋放部件1087B將第一致動構件1088移動離開纜線控制本體976。這將第一致動構件1088相對於第一輸入構件1092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105從嚙合位置P1061樞轉至分離位置P1062。第一致動構件1088被徑向地提供於第一致動支座976A的外部。因此,當第二輸入構件1087相對於第一輸入構件1092而被樞轉樞轉角度AG2時,第一致動構件1088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不可接觸。
因此,額外纜線操作結構10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以回應於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中的僅一個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相對於底座構件40維持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處。在此實施例中,額外纜線操作結構10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以回應於僅第二操作構件1043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 C1的位置相對於底座構件40維持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處。確切地,額外纜線操作結構1091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以回應於僅第二操作構件1043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的位置相對於底座構件40維持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處。然而,額外纜線操作結構1091能被耦接至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以回應於僅第一操作構件1044的移動而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位置相對於底座構件40維持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處。
如圖75中所見,在纜線控制本體976由於第一致動偏移元件1089的偏移力而被定位於第二控制位置P942處的狀態下,當第一輸入構件1092相對於第二輸入構件1087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樞轉角度AG3時,第一致動構件1088與第二接觸表面976C進行接觸。在此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1088被定位於第二嚙合位置P1062處。例如,樞轉角度AG3大於樞轉角度AG2(圖73)。
如圖76及圖77中所見,在第一致動構件1088被定位於第二嚙合位置P1062(圖75)中的狀態下,在第一致動構件1088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進行接觸以前,第一致動構件1088與釋放支座990A可接觸。在此狀態下,第二操作構件943的第一移動M101經由第一輸入構件1092及第一致動構件1088而被傳輸至釋放構件990。這將定位構件980抵頂第一偏移元件981的偏移力來繞著 定位樞轉軸線A104樞轉,以移動離開纜線控制本體976。
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對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拉引及釋放操作將參照圖83至圖88在以下被詳細地描述。圖83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其處於所繪示的部件位於他們的休置位置之非操作狀態。圖83至圖88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的部件,其在第一操作構件1044被從第一休置位置P102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P1022時被依序地移動,以施行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拉引操作。
確切地,如圖83及圖84中所見,當第一操作構件1044被使用者相對於底座構件40繞著第一樞轉軸線A2從第一休置位置P1021朝向第一操作位置P1022樞轉時,第二輸入構件1087的第二傳輸部件1087A藉由第一操作構件1044的接觸部件1044A而被朝向第二操作構件1043按壓。此時,第二輸入構件1087相對於第一輸入構件1092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107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樞轉角度AG2(圖73)。這將第一致動構件1088從嚙合位置P1061樞轉至分離位置P1062。即便是第一輸入構件1092相對於纜線控制本體976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這防止第一致動構件1088與纜線控制本體976的第一致動支座976A嚙合。
此外,如圖85中所見,當第二輸入構件1087相對於第一輸入構件1092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107在第一 方向D51上樞轉樞轉角度AG2(圖73)時,致動部件1087C移動致動部件1093以樞轉第二致動構件1093。這允許當第一輸入構件10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被樞轉時,第二致動構件1093被與第二致動支座1095A嚙合。
如圖86及圖87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03在第一方向D51上進一步樞轉時,第二輸入構件1087、第一輸入構件1092、及第一操作構件1044被與第二操作構件1043一起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這在纜線控制本體976位於第一控制位置P941處時將額外纜線控制本體1095相對於底座構件40從額外休置位置P991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因此,當第一操作構件1044及第二操作構件10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03一起樞轉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被拉引。當第一操作構件1044藉由移除或降低使用者對第一操作構件1044所施加的操作力而返回至第一休置位置P1021時,第一機械控制纜線C1的內絲線C12被釋放(返回)至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
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對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拉引操作將參照圖73及圖88至圖90在以下被詳細地描述。圖73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其處於所繪示的部件位於它們的休置位置之非操作狀態。圖88至圖93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的部件,其在第二操作構件 10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051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1052且然後回到第二休置位置P951時被依序地移動,以施行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拉引操作時。
如圖73及圖88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被使用者相對於底座構件40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03從第二休置位置P1051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052樞轉時,第一輸入構件1092的第一傳輸部件1092A由第二操作構件1043所按壓。因此,第一輸入構件10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107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同時第一操作構件943及第二輸入構件1087相對於底座構件40靜止不動。這將第一致動構件1088帶到與纜線控制本體976的第一致動支座976A嚙合。
如圖89及圖90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107在第一方向D51上進一步樞轉時,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107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因此,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043的樞轉移動而被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P971拉引。纜線控制本體976藉由定位構件980及第二定位支座985而相對於底座構件40被定位於第二控制位置P942處。這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定位於纜線操作位置處。
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對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釋放操作將參照圖90至圖93在以下被詳細地描 述。如圖90中所見,在纜線控制本體976位於第二控制位置P942處的狀態下,第一致動構件988藉由第二接觸表面976C而被定位於第二嚙合位置P962處。這允許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及第一輸入構件10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時,第一致動構件988與釋放構件990的釋放支座990A進行接觸。
如圖91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及第一輸入構件10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時,釋放構件990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樞轉。此時,第一致動構件988未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嚙合。
如圖91及圖92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及第一輸入構件109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進一步樞轉時,定位構件980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樞轉,以移動離開第二定位支座985。這允許纜線控制本體976藉由控制偏移元件986(圖72)的偏移力而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第二方向D52上樞轉。因此,纜線控制本體976的導引表面976D回應於纜線控制本體976的樞轉移動而將第一致動構件988導引至第一嚙合位置P961。這將第一致動構件988帶至與第一致動支座976A嚙合,以停止纜線控制本體976的樞轉移動。
如圖93中所見,當第一致動構件988被樞轉至第一嚙合位置P961時,定位構件980被從釋放支座990A分離。這允許釋放構件990藉由第一偏移元件981 的偏移力經由定位構件980而返回至休置位置。釋放構件990藉由第一突起990C及停止銷982D而被停止於休置位置處。
如圖83及圖93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043返回至第二休置位置P1051時,第二操作構件1043及第一輸入構件1092返回至它們的休置位置。此時,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二方向D52上樞轉,以將定位構件980帶至與第一定位支座984嚙合。因此,纜線控制本體9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定位於第一控制位置P941處,以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定位於第一纜線休置位置處。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10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016,有可能獲得與第九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9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916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第十一實施例
根據第十一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112將參照圖94至圖113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11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3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自行車操作裝置316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94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包含 底座構件40及制動器操作構件42。自行車操作構件1116具有與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6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如圖95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包含第一操作構件344。第一操作構件344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40A上。然而,不像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6,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另包含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的第二操作構件1143。第二操作構件11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可移動。確切地,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在第一方向D51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150至第二操作位置P1151或P1152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二操作位置P1151亦能稱為第一個第二操作位置P1151。操作位置P1152亦能稱為第二操作位置P1152。
如圖95及96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344及第二操作構件1143中的一個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然而,第二操作構件1143能為與制動器操作構件分開的構件。
如圖95中所見,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不平行的第二樞轉軸線A113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在此實施例中,如圖95至圖97中所見,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二操作構件11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及第二樞轉軸線A3中的每一個一起樞轉。
如圖96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另包含纜線操作結構1174。纜線操作結構1174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1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移動。纜線操作結構1174包括纜線控制本體1176及定位結構1178。
如圖95及圖96中所見,纜線控制本體1176被建構成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1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拉引方向D41及與拉引方向D41相反的釋放方向D42上移動。定位結構1178被建構成將纜線控制本體1176選擇地維持於複數個控制位置處。定位結構11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11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1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至少三個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在此實施例中,定位結構11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11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1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三個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前撥鏈器B9具有三個換檔位置(例如,高、中、低換檔位置)。定位結構1178的控制位置分別地對應於前撥鏈器B9的換檔位置。
纜線控制本體1176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11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被移動時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纜線控制本體1176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11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被移動時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
第二操作構件11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可移動,以提供第一移動M111及與第一移動M111不同的第一額外移動M11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額外移動M112的移動距離(例如,樞轉角度)與第一移動M111的移動距離(例如,樞轉角度)不同。定位結構11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143以移動纜線控制本體1176,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第一移動M111而被在釋放方向D42上移動。定位結構11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143以移動纜線控制本體1176,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第一額外移動M112而被在拉引方向D41上移動。
如圖95至圖98中所見,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二操作做構件11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可移除地耦接。制動器操作構件42被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在被沿著制動路徑B(圖96)移動時施行制動操作。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耦接至底座構件40,以在被沿著與制動路徑B不同的換檔路徑S(圖95)移動時施行換檔操作。
如圖96及圖97中所見,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可旋轉地或樞轉地附接至纜線操作結構1174的桿件支撐件1138以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樞轉,以在被沿著制動路徑B移動時施行制動操作。桿件支撐件1138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13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因此,被附接至桿件支撐件1138的第二操 作構件1143(制動器操作構件42)被進一步樞轉地安裝至纜線操作結構1174以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13樞轉,以在被沿著與制動路徑B不同的換檔路徑S移動時施行換檔操作。在此實施例中,制動器樞轉軸線A1與第二樞轉軸線A113實質垂直。
制動器操作構件42包括接收部1141,以用來接收內絲線C22的一端,其延伸通過纜線操作結構1174的纜線通道1142。內絲線C22的另一端被附接至制動器裝置(未示出),如以上所討論。內絲線C22被可滑動地接收於外套管C21中。纜線操作結構1174的纜線通道1142被建構成接收機械控制纜線C2的外套管C21。
如圖99中所見,外套管C21延伸通過中空纜線接收軸桿1144。換言之,纜線通道1142被形成於中空纜線接收軸桿1144中。中空纜線接收軸桿1144被附接至底座構件40。復位彈簧1145被繞著中空纜線接收軸桿1144設置。復位彈簧1145將桿件支撐件1138偏移,以便將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二操作構件1143)相對於換檔路徑S(圖95及圖98)定位於第二操作位置P1150(圖95)。再者,制動器操作構件42由復位彈簧(未示出)所偏移,以將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二操作構件1143)相對於制動路徑B定位於休置位置P11(圖96)。
如圖97中所見,當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沿著制動路徑B朝向車把B2樞轉時,機械控制纜線C2的內絲線C22由 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二操作構件1143)所拉引。
如圖96及圖99中所見,纜線操作結構1174被耦接至底座構件40,且被建構成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143沿著換檔路徑S(圖95及圖98)的移動而被致動。如圖95、圖96、及圖98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沿著換檔路徑S被樞轉時,此移動將纜線操作結構1174致動來拉引或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纜線C52,以改變前撥鏈器B9的檔速(gear speed)。
如圖99中所見,在此實施例中,纜線通道1142延伸通過纜線控制本體1176。再者,在此實施例中,桿件支撐件1138被繞著旋轉軸線R樞轉地安裝於中空纜線接收軸桿1144上。在此實施例中,纜線操作結構1174的可移動構件1148另包括被固定至纜線控制本體1176的棘輪輪部1152,以便與纜線控制本體1176一起繞著旋轉軸線R旋轉。纜線操作結構1174另包括固持機構1154及驅動機構1156。纜線控制本體1176沿著其周圍包括溝槽1176A,以用來可捲繞地接收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纜線C52。纜線控制本體1176藉由內纜線C52中的張力及藉由復位彈簧1158而被在第一或纜線釋放方向D1(圖102)上偏移。復位彈簧1158將纜線控制本體1176操作性地連接至底座構件40。
如圖100至圖105中所見,棘輪輪部1152包括周圍及繞著周圍的複數個棘輪齒1160。固持機構1154包括定位構件1162,其與棘輪齒1160可嚙合以防止纜線 控制本體1176的旋轉或捲開。定位構件1162包括定位棘爪。棘輪輪部1152被可旋轉地安裝至中空纜線接收軸桿1144且與纜線控制本體1176旋轉。棘輪齒1160分別地對應於纜線操作結構1174的檔位位置。替代地,棘輪輪部1152及纜線控制本體1176可被形成為單一件。定位構件1162繞著第一樞軸1164可旋轉,第一樞軸1164被固定至底座構件40且藉由保持環1166而被軸向地定位。定位構件1162包括本體1168及從本體1168延伸的第一鼻部1170。第一鼻部1170被偏移,以藉由被同軸地安裝至第一樞軸1164的預載(preloaded)彈簧1172(圖99)而嚙合棘輪齒1160中的一個。
纜線操作結構1174包括捲繞棘爪1175被繞著第二樞軸1177可旋轉地安裝,第二樞軸1177被安裝至桿件支撐件1138。捲繞棘爪1175藉由保持環1175A而被軸向地定位。捲繞棘爪1175包括本體1180、從本體1180延伸的第二鼻部1182、及尾部1184。預載彈簧1186(圖99)將捲繞棘爪1175偏移,使得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150沿著換檔路徑S操作時,第二鼻部1182朝向棘輪齒1160移動。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位於第二休置位置P1150時,捲繞棘爪1175的尾部1184休置抵頂底座構件40的分開離合器(declutching)元件(例如,在此實施例中,分開離合器壁1124A)。
如圖95、圖96、圖98中所繪示,為了致動纜線操作結構1174,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繞著第二樞轉 軸線A113沿著造成第一移動M111的換檔路徑S樞轉,這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纜線C52。當纜線操作結構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13沿著換檔路徑S進一步樞轉時,第一額外移動M112被引起,以拉引或捲繞內纜線C52。第一移動M111及第一額外移動M112位於相同的方向上,且第一額外移動M112大於第一移動M111。在這些換檔操作中,第二操作構件1143在沒有實質致動或拉引機械控制纜線C2的內絲線C22的情形下被沿著換檔路徑S移動。
回參圖100至圖105,纜線釋放操作被描述。在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致動以前,捲繞棘爪1175的尾部1184休置抵頂分開離合器壁1124A(圖100),且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定位於第二休置位置P1150(圖95)。再者,纜線控制本體1176及棘輪輪部1152藉由定位構件1162而被保持於選擇的檔位位置,這被顯示為嚙合對應的第一棘輪齒1160A。
參照圖101,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由騎士所致動時,第二操作構件1143及桿件支撐件1138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13(圖99)樞轉,以將捲繞棘爪1175移動離開分開離合器壁1124A且將第二鼻部1182朝向棘輪齒1160樞轉。如圖112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進一步樞轉時,第二鼻部1182與第一鼻部1170嚙合,以造成定位構件1162釋放棘輪輪部1152的第一棘輪齒1160A。一旦被釋放,棘輪輪部1152繞著旋轉軸線R在第一旋轉方 向D111上旋轉,直到第一棘輪齒1160A嚙合第二鼻部1182為止。這作動將聲音及觸覺回饋兩者提供給騎士,以提供訊號給騎士去釋放第二操作構件1143(如果纜線釋放操作是想要的)。
參照圖103,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釋放時,第二操作構件1143在彈簧1145(圖96及圖98)的偏移力下被朝向第二休置位置P1150樞轉,且棘輪輪部1152在第一旋轉方向D111上旋轉。再者,第一鼻部1170朝向與關聯於棘輪輪部1152的鄰接第二棘輪齒1160B之凹陷嚙合而移動,且尾部1184朝向與分開離合器壁1124A嚙合而移動。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朝向第二休置位置P1150進一步樞轉時,由於在尾部1184承載抵頂分開離合器壁1124A(圖104)時所產生的轉矩,第二鼻部1182被進一步樞轉離開棘輪齒1160。當捲繞棘爪1175從棘輪齒1160分離時,棘輪輪部1152在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纜線C52及復位彈簧1158的力下在第一旋轉方向D111上旋轉,直到第一鼻部1170嚙合第二棘輪齒60b為止,以造成在第一旋轉方向D111上以一個檔位增量的檔位變換。在纜線釋放操作的結束,捲繞棘爪1175抵頂分開離合器壁1124A(圖105)來移動回其休置位置,以將第二操作構件1143定位於第二休置位置P1150處。
圖106至圖113繪示纜線拉引操作的一個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在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致動以前,尾部1184休置抵頂分開離合器壁1124A(圖106),且 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定位於其第二休置位置P1150(圖96)。再者,纜線控制本體1176及棘輪輪部1152藉由定位構件1162而被保持在選擇的檔位位置,這被顯示為嚙合對應的第一棘輪齒1160A。
參照圖107,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由騎士所致動時,第二操作構件1143及桿件支撐件1138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13(圖99)樞轉,以將捲繞棘爪1175移動離開分開離合器壁1124A且將第二鼻部1182朝向棘輪齒1160樞轉。如圖108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進一步樞轉時,第二鼻部1182與第一鼻部1170嚙合,以驅動第一鼻部1170離開與第一棘輪齒1160A的嚙合。一旦被釋放,棘輪輪部1152在第一旋轉方向D111上旋轉,直到第一棘輪齒1160A嚙合第二鼻部1182為止。當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沿著換檔路徑S進一步樞轉時,捲繞棘爪1175在與第一旋轉方向D111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D112(圖109)上驅動棘輪輪部1152。當定位構件1162釋放離合器時,棘輪輪部1152相對於捲繞棘爪1175(圖109)而自由地旋轉。
如圖110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進一步樞轉時,捲繞棘爪1175將棘輪輪部1152在第二旋轉方向D112上進一步旋轉,直到定位構件1162嚙合棘輪輪部1152上的下一個第三棘輪齒1160C為止,以造成在第二旋轉方向D112上的單一檔位變換。騎士可藉由簡單地繼續沿著換檔路徑S移動第二操作構件1143而在第二旋 轉方向D112上輕易地變換數個檔位增量,直到想要的檔位位置被達到為止。當經過每一個檔位變換增量時,聲音及觸覺回饋被提供給騎士。
如圖111中所見,在想要的檔位位置被達到時,騎士釋放第二操作構件1143,以造成第二操作構件1143及捲繞棘爪1175在復位彈簧1145的力下朝向它們的休置位置樞轉。當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朝向其休置位置進一步樞轉時,尾部1184承載抵頂分開離合器壁1124A,以產生將捲繞棘爪1175樞轉離開棘輪齒1160(圖112)的轉矩。參照圖113,在第二鼻部1182從棘輪輪部1152分離的情形下,捲繞棘爪1175位於休置位置而抵頂分開離合器壁1124A。
換言之,為了將像是前撥鏈器B9的傳輸裝置換檔,如圖95及圖98中所見,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建構成被沿著換檔路徑S從第二休置位置P1150移動至第一個第二操作位置P1151以致動纜線操作結構1174,且被建構成被沿著換檔路徑S從第二休置位置P1150移動至第二操作位置P1152以致動纜線操作結構1174。第一個第二操作位置P1151較第二操作位置P1152更遠離第二休置位置P1150。亦即,包括纜線控制本體1176的可移動部件1148被建構成繞著旋轉軸線R在第一旋轉方向D111(圖108)及與第一旋轉方向D111相反的第二方向(圖109)上旋轉。纜線操作結構1174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150移動至第一個第二致動 位置P1151時將纜線控制本體1176在第一旋轉方向D111上旋轉,且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150移動至第二致動位置P1152時將纜線控制本體1176在第二旋轉方向D112上旋轉。
如在此所討論,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13沿著換檔路徑S樞轉以提供第一移動M111,以用來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纜線C52釋放,且在同方向上提供第一額外移動M112,以用來拉引內纜線C5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額外移動M112大於第一移動M111。然而,第一額外移動M112能小於第一移動M111。由於機械控制纜線C2延伸通過纜線操作結構1174,第二操作構件1143在沒有拉引機械控制纜線C2的內絲線C22的情形下被沿著換檔路徑S移動。更確切地,因為機械控制纜線C2沿著第二樞轉軸線A113在纜線操作結構1174中延伸,且內絲線C22的一端與第二樞轉軸線A113之間的位置關係或距離未被改變,機械控制纜線C2的內絲線C22在換檔操作中未被拉引。換言之,根據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換檔操作及制動器操作能被同時地提供。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11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3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3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11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另包括以下特徵。
(1)第一操作構件344及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因此,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的結構。
(2)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不平行的第二樞轉軸線A113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因此,即便是第二操作構件1143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有可能區分出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移動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移動。這在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的結構的情形下允許使用者容易地識別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移動及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移動中的每一個。
(3)纜線控制本體1176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11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動時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纜線控制本體1176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11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方向D51上移動時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因此,有可能利用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簡單操作而拉引及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以操作額外自行車組件。
(4)定位結構11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143以移動纜線控制本體1176,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第一移動M111而被在釋放方向D42上移動。定位結構11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143以移動纜線控制本體1176,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 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第一額外移動M112而被在拉引方向D41上移動。因此,有可能利用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簡單操作而將機械控制纜線C7在拉引方向D41及釋放方向D42上移動。
(5)定位結構11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11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1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至少三個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因此,有可能經由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而操作具有分別對應於至少三個控制位置的至少三個位置之額外自行車組件。
第十二實施例
根據第十二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12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12將參照圖114至圖116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12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第二操作構件1143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114至圖116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216包含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一操作構件344、及第二操作構件1243。自行車操作裝置1216具有與第十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第二操作構件1243具有與第十一實施例的第二操作構件1143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然而,不像第 十一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第二操作構件1243是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分開的構件。
制動器操作構件42在沒有經由纜線操作結構1174的桿件支撐件1138的情形下被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二操作構件1243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二操作構件1243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13樞轉地耦接至桿件支撐件1138。第二操作構件1243被繞著與第二樞轉軸線A113不平行的第三樞轉軸線A124樞轉地耦接至桿件支撐件1138。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12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216,有可能獲得與第十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1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1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第十三實施例
根據第十三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13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312將參照圖117至圖125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13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3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自行車操作裝置316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117及圖118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316包含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及第一操作構件344。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 座構件40,以操作制動器裝置B7。第一操作構件344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40A上。然而,第一操作構件344能被提供於與第一側向表面40A相反的第二側向表面40B上。自行車操作構件1316具有與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6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
如圖119中所見,不像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6,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被繞著額外於制動器樞轉軸線A1的第二樞轉軸線A133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三休置位置P1331與第三操作位置P1332之間可樞轉。
此外,如圖120及圖121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316另包含第二操作構件1343及纜線操作結構1374。第二操作構件1343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確切地,第二操作構件1343被在第一方向D51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341至第二操作位置P1342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
如圖120中所見,第二操作構件1343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不平行的第二樞轉軸線A133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操作構件13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二休置位置P1341與第二操作位置P1342之間可樞轉。
如圖119中所見,當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三休置位置P1331朝向第三操 作位置P1332樞轉時,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及第二操作構件13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一起樞轉。如圖120中所見,當第二操作構件13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從第二休置位置P1341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342樞轉時,在沒有樞轉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的情形下,第二操作構件13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樞轉。
如圖121中所見,纜線控制結構1374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3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3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移動。纜線操作結構1374包括纜線控制本體1376及定位結構1378。
如圖122及圖123中所見,纜線控制本體1376被建構成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3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3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拉引方向D41及與拉引方向D41相反的釋放方向D42中的一個上移動。纜線控制本體1376被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344中的一個,以回應於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及第一操作構件344中的一個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拉引方向D41及釋放方向D42中的另一個上移動。
在此實施例中,纜線控制本體1376被建構成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3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3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 在釋放方向D42上移動。纜線控制本體1376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343,以回應於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拉引方向D41上移動。
定位結構1378被建構成將纜線控制本體1376選擇地維持於複數個控制位置。定位結構13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13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3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至少三個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在此實施例中,定位結構13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13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3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三個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控制位置的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第一復位彈簧1377(圖96)被建構成將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從第三操作位置P1332朝向第三休置位置P1331偏移。第二復位彈簧1379(圖96)被建構成將第二操作構件1343從第二操作位置P1342朝向第二休置位置P1341偏移。
如圖123及圖124中所見,纜線操作結構1374包括第一輸入構件1380及第二輸入構件1382。纜線控制本體13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137可旋轉地提供。纜線控制本體1376經由第三軸桿72而被繞著旋轉軸線A137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被繞著纜線控制本體1376捲繞。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的一端被附接至纜 線控制本體1376。
如圖125中所見,纜線控制本體1376具有實質圓筒形狀且包括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的一端將被附接至的纜線附接部件1376A。當纜線控制本體13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在第一樞轉方向R1上旋轉時,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由纜線控制本體1376所捲繞。當纜線控制本體13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二樞轉方向R2上樞轉時,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被從纜線控制本體1376釋放(捲開)。纜線控制本體1376藉由捲繞復位彈簧(未示出)而被在第二樞轉方向R2上偏移。確切地,捲繞復位彈簧將偏移力施加至纜線控制本體1376,以便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第二樞轉方向R2上樞轉。亦即,纜線控制本體1376藉由捲繞復位彈簧而被在第二樞轉方向R2上偏移,以釋放(捲開)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
在此實施例中,如圖122、圖123及圖125中所見,當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被從第三休置位置P1331朝向第三操作位置P1332操作時,纜線控制本體13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一樞轉方向R1上旋轉,以捲繞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當第二操作構件13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341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342操作時,纜線控制本體1376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二樞轉方向R2上旋轉,以釋放(捲 開)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
如圖122中所見,第一輸入構件1380回應於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的樞轉移動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樞轉。更確切地,第一輸入構件1380的一端被建構成接觸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以藉由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的接觸部件1342A而被從第三休置位置P1331按壓至第三操作位置P1332。因此,當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從第三休置位置P1331樞轉至第三操作位置P1332時,第一輸入構件1380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一起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樞轉。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的樞轉移動經由第一輸入構件1380而被傳輸至定位結構1378。
如圖123中所見,第二輸入構件1382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343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的樞轉移動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樞轉。更確切地,第二輸入構件1382的一端被建構成接觸第二操作構件1343,以藉由第二操作構件1343而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341按壓至第二操作位置P1342。因此,當第二操作構件13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從第二休置位置P1341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1342時,第二輸入構件138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與第二操作構件1343一起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樞轉。第二操作構件1343的樞轉移動經由第二輸入構件1382而被傳輸至定位結構1378。
此外,第二操作構件1343回應於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的樞轉移動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樞轉。更確切地,當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朝向第三操作位置P1332樞轉時,第二操作構件1343、第一輸入構件1380、及第二輸入構件138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一起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樞轉。
如圖125中所見,定位結構1378包括定位板1384、捲繞板1385、定位構件1386、捲繞棘爪1387、釋放棘爪1388、釋放板1389、及捕捉(arrest)棘爪1390。
如圖124中所見,定位板1384及捲繞板1385被附接至纜線控制本體1376,以與纜線控制本體1376一起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旋轉。亦即,纜線控制本體1376、定位板1384、及捲繞板1385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一體地可旋轉。
如圖125中所見,纜線控制本體1376、定位板1384、及捲繞板1385藉由捲繞復位彈簧(未示出)而被在第二樞轉方向R2上偏移。定位板1384包括定位齒1384A。捲繞板1385包括捲繞齒1385A。定位構件1386與定位板1384的定位齒1384A中的每一個嚙合,以抵頂捲繞復位彈簧的偏移力來保持定位板1384的旋轉位置。定位構件1386包括定位棘爪。定位構件1386由第一棘爪偏移構件(未示出)所偏移,以保持與定位板1384的定位齒1384A嚙合。因此,在使用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的捲 繞操作、或使用第二操作構件1343的釋放操作以後,纜線控制本體1376被保持於預定的換檔位置處。
如圖123中所見,捲繞棘爪1387被樞轉地提供於第一輸入構件1380上。當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被從第三休置位置P1331朝向第三操作位置P1332操作時,捲繞棘爪1387及第一輸入構件1380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一樞轉軸線R1上樞轉。
如圖125中所見,捲繞棘爪1387與捲繞板1385的捲繞齒1385A中的一個嚙合。捲繞棘爪1387由第二棘爪偏移構件(未示出)所偏移,以與與捲繞板1385的捲繞齒1385A嚙合。當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被從第三休置位置P1331朝向第三操作位置P1332操作時,第一輸入構件1380及捲繞棘爪1387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一樞轉方向R1上旋轉。第一輸入構件1380的樞轉移動經由捲繞棘爪1387而被傳輸至捲繞板1385。這造成捲繞板1385、纜線控制本體1376、及定位板138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抵頂捲繞復位彈簧的偏移力來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一樞轉方向R1上樞轉。此時,定位板1384的定位齒1384A中的一個回應於定位板1384的旋轉而抵頂第一棘爪偏移構件的偏移力來升高定位構件1386。在定位構件1386超越定位齒1384A中的一個以後,定位構件1386嚙合定位齒1384A中的另一個。這允許捲繞板1385、纜線控制本體1376、及定位板1384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 在第一樞轉方向R1上以定位齒1384A的節距步進地旋轉。
如圖125中所見,釋放板1389藉由釋放棘爪1388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一樞轉方向R1上樞轉。釋放板1389被建構成將定位板1384從定位構件1386釋放,以將定位板1384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第二樞轉方向R2上旋轉。
如圖125中所見,釋放棘爪1388被樞轉地提供於第二輸入構件1382上。當第二操作構件13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341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342操作時,釋放棘爪1388及第二輸入構件1382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一樞轉方向R1上旋轉。釋放棘爪1388被建構成相對於第二輸入構件1382而被設置於分離位置及嚙合位置處。當第二操作構件1343回應於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的樞轉移動而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341朝向第二休置位置P1342樞轉時,釋放棘爪1388相對於第二輸入構件1382而被設置於分離位置處。當第二操作構件1343在沒有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的樞轉移動的情形下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341朝向第二休置位置P1342操作時,釋放棘爪1388相對於第二輸入構件1382而被設置於嚙合位置處。
嚙合位置允許釋放棘爪1388接觸釋放板1389,以將第二操作構件1343的樞轉移動傳輸至釋放板1389。分離位置防止第二操作構件1343的樞轉移動經由 釋放棘爪1388被傳輸至至釋放板1389。亦即,當第二操作構件13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341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342操作時,在沒有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的樞轉移動的情形下,釋放板1389藉由釋放棘爪1388而被繞著是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一樞轉方向R1上旋轉。
當第二操作構件13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及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樞轉時,釋放棘爪1388與釋放板1389嚙合,以將釋放板1389在第一樞轉方向R1上旋轉。釋放板1389的旋轉造成捕捉棘爪1390在與定位構件1386不同的位置處被插入於定位板1384的定位齒1384A之間。另一方面,釋放板1389的旋轉造成定位構件1386在捕捉棘爪1390的嚙合以後立即從定位板的定位齒1384A分離。此外,釋放板1389的旋轉造成捲繞棘爪1387從捲繞板1385的捲繞齒1385A分離。因此,纜線控制本體1376、定位板1384、及捲繞板1385藉由捲繞復位彈簧的偏移力而被旋轉,直到捕捉棘爪1390接觸定位板1384的定位齒1384A中的一個。當第二操作構件1343返回至第二休置位置P1341時,釋放板1389返回至其起始位置,以造成定位構件1386及捲繞棘爪1387分別與定位齒1384A及捲繞齒1385A嚙合。又,當第二操作構件1343返回至第二休置位置P1341時,捕捉棘爪1390返回至其起始位置。因此,捲繞板1385、纜線控制本體1376、及定位板1384能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33在第二樞 轉方向R2上以定位齒1384A的節距步進地旋轉。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13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3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3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3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13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316具有以下特徵。
(1)定位結構13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13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3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至少三個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因此,有可能經由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而操作具有分別對應於至少三個控制位置的至少三個位置之額外自行車組件。
(2)纜線控制本體1376被建構成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3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3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拉引方向D41及與拉引方向D41相反的釋放方向D42中的一個上移動。纜線控制本體1376被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344中的一個,以回應於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及第一操作構件344中的一個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拉引方向D41及釋放方向D42中的另一個上移動。因此,有可能容易地識別方向(拉引方向D41及釋放方向D42)與操作構件(第二操作構件1434、制動器操作構件1342、或第一操作構件344)之間的關係。
第十四實施例
根據第十四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412將參照圖126至圖143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14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自行車操作裝置316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126至圖128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包含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344。第一操作構件344被提供於第一側向表面40A上。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具有與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6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然而,不像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316,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另包含第二操作構件1443及纜線操作結構1474。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
如圖129中所見,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一方向D51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至第二操作位置P1451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二方向D52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至相反操作位置P1452可移動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繞著與制動器樞轉軸線A1不平行的第二樞轉軸線A142或A143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第二操作構件 1443是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344中的每一個分開的構件。然而,第二操作構件1443能被與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44中的一個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
第二操作構件14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第一方向D51上可移動以提供第一移動M141,且相對於底座構件而在第二方向D52上可移動以提供與第一移動M141不同的第二移動M142。第二方向D52與第一方向D51不同。第一方向D51與第二方向D52相反。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一移動M141是第二操作構件1443在第一方向D51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至第二操作位置P1451的樞轉移動。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二移動M142是第二操作構件1443在第二方向D52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至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樞轉移動。
如圖130中所見,纜線操作結構1474包括纜線控制本體1476及定位結構1478。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建構成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4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拉引方向D41及與拉引方向D41相反的釋放方向D42上移動。定位結構1478被建構成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選擇地維持於複數個控制位置處。定位結構14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14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至少三個控制 位置中的每一個處。
第二操作構件14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一方向D51上可移動,使得纜線控制本體1476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第二操作構件14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在第二方向D52上可移動,使得纜線控制本體1476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換言之,第二操作構件14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至第二操作位置P1451及相反操作位置P1452中的每一個可移動地設置。相反操作位置P1452相對於第二休置位置P1450而與第二操作位置P1451相反。然而,如果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至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第二方向D52與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至第二操作位置P1451的第一方向D51不同,相反操作位置P1452可相對於第二休置位置P1450與第二操作位置P1451不相反。
定位結構14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443,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在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從控制位置中的一個移動至控制位置中的另一個,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一移動M141而被拉引。定位結構14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443,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從控制位置中的一個移動至控制位置中的另一個,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二移動M142而被釋放。第二控制方向與第一控制方向R141相反。
如圖130及圖131中所見,定位結構1478包括接受部件1446及偏移構件1448。偏移構件1448(例如,扭力彈簧)被配置來將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第二休置位置P1450偏移。
纜線控制本體1476經由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而被連接至前撥鏈器B9。由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操作,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藉由纜線控制本體1476的移動而被拉引或釋放。纜線控制本體1476藉由偏移構件1471(例如,扭力彈簧)而被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偏移。
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建構成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451的操作而在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移動。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建構成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操作而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移動。換言之,第二操作構件14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可移動地設置,以改變纜線控制本體1476的目前位置,以用來拉引及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以此方式,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可移動地設置於底座構件40上,以用來拉引及釋放被耦接至前撥鏈器B9的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特別地,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可旋轉地安裝於第三軸桿72上。
如圖130中所見,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纜線控制本體1476在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旋轉以用來拉引 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且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旋轉以用來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換言之,纜線控制本體14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以用來拉引被耦接至前撥鏈器B9的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且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以用來釋放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內絲線C72。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設置於底座構件40中。
如圖130及圖131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的纜線操作結構1474另包括拉引構件1472,以用來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在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旋轉。拉引構件1472被繞著第一軸線A141樞轉地設置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上。拉引構件1472在第二操作構件1443位於第二休置位置P1450處時接觸纜線控制本體1476。拉引構件1472被設置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上,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451的操作而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在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移動。纜線操作結構1474另包括偏移構件1473(例如,扭力彈簧),其被配置以用來將拉引構件1472接觸纜線控制本體1476。
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建構成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操作而將拉引構件1472移動離開纜線控制本體1476。以此方式,拉引構件1472不會與纜線控制本體1476干涉,纜線控制本體1476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操 作而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移動。
纜線操作結構1474另包括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以用來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保持於複數個預定位置中的選擇一個。特別地,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可移動地設置,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選擇地維持於複數個預定位置中的一個。更確切地,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可移動地設置,以移動於保持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在保持位置,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保持於複數個預定位置中的一個。在釋放位置,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釋放纜線控制本體1476以供旋轉移動。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嚙合纜線控制本體1476,以選擇地建立三個預定位置。當然,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纜線控制本體1476能被建構以使得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嚙合纜線控制本體1476,以選擇地建立兩個或超過三個預定位置。因此,纜線控制本體1476較佳地具有多於或等於三個預定位置。纜線操作結構1474另包括偏移構件1475(例如,扭力彈簧),其被配置以用來將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朝向與纜線控制本體1476嚙合來偏移。
纜線操作結構1471另包括第二釋放構件1477,以用來釋放纜線控制本體1476,以供從預定位置中的選擇一個之旋轉移動,以致纜線控制本體1476能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移動至下一個預定位置。第二釋放 構件1477被建構成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操作而將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移動至釋放位置。當纜線操作結構1474位於休置位置時,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藉由偏移構件1475而被抵頂第二釋放構件1477來偏移,使得第二釋放構件1477被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偏移。
現在參照圖130至圖143,纜線操作結構1474現在將被更詳細地討論。基本地,如上所提,纜線操作結構1474藉由將第二操作構件1443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移動至第二操作位置P1451及相反操作位置P1452中的每一個而被操作。由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在第一方向D51上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451的操作,拉引構件1472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旋轉,以施行拉引操作。由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在第二方向D52上朝向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操作,拉引構件1472將第二釋放構件1477旋轉,以施行釋放操作。
在纜線操作結構1474中,拉引構件1472繞著第一軸線A141旋轉。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繞著第一軸線A141可旋轉地安裝至底座構件40。
第二操作構件1443將被更詳細地討論。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1443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451移動時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2旋轉。然而,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1443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朝向相反操作位 置P1452移動時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3旋轉。第二樞轉軸線A143由樞轉軸1455所建立。第二樞轉軸線A143與第二樞轉軸線A142不同。又,第一軸線A141與第二軸線A142及第三軸線A143不同。
接收部件1446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2可旋轉地設置。第二操作構件14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3可旋轉地設置。在拉引操作期間,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451的操作,接收部件1446及第二操作構件1443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2一起旋轉。在釋放操作期間,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操作,接收部件1446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2旋轉,且第二操作構件1443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3旋轉。第二操作構件1443包括第一軸1488,其將拉引構件1472繞著第一軸線A141樞轉地支撐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上。
接收部件1446是被可旋轉地安裝於第三軸桿72上的環圈形(ring-shaped)構件。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接收部件1446是由像是剛性塑膠材料或金屬材料的適合剛性材料所製成的剛性構件。接收部件1446包括接觸突起1446A及開口1446B。接收部件1446的接觸突起1446A被建構成嚙合第二操作構件1443,使得偏移構件1448的偏移力被傳輸至接收部件1446及第二操作構件1443兩者,如以下所解釋。偏移構件1448經由開口1446B而被附接至接收部件1446,使得接收部件1446被 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偏移。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偏移構件1488是繞著第三軸桿72所繞旋的平螺旋扭力彈簧。偏移構件1448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被設置於開口1446B的開口1446B中,第二端被鉤至第二釋放構件1477上。因此,偏移構件1448亦被在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於第二釋放構件1477中偏移。
第二操作構件1443構成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從底座構件40延伸出來的使用者操作部件。第二操作構件1443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可移動地安裝於樞轉軸1455上。拉引構件1472藉由第一軸1488而被樞轉地安裝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上。第一軸1488界定第一軸線A141。第一軸線A141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操作而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3旋轉。拉引構件1472由偏移構件1473所偏移,以接觸纜線控制本體1476。偏移構件1473具有被安裝於第一軸1488上的螺旋部。偏移構件1473的第一端接觸拉引構件1472,且偏移構件1473的第二端被附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內部1443B。以此方式,偏移構件1473將偏移力施加於拉引構件1472上,以將拉引構件1472朝向纜線控制本體1476偏移。
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二操作構件1443包括第二樞轉軸線A143延伸通過的長形槽縫1443C。特別地,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安裝於樞轉軸1455上,使得樞轉軸1455的一端被設置於長形槽縫1443C中。較佳地, 長形槽縫1443C是弧形槽縫。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一方向D51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操作時,第二操作構件1443在樞轉軸1455上滑動。因此,在拉引操作期間,第二樞轉軸線A143在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朝向第二操作位置P1451操作時沿著長形槽縫1443C相對地移動。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位於第二休置位置P1450時,樞轉軸1455鄰接長形槽縫1443C的一端,以界定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二休置位置P1450。又,在拉引操作期間,樞轉軸1455鄰接長形槽縫1443C的另一端,以限制第二操作構件1443在第一方向D51上的移動。又,在拉引操作期間,第二操作構件1443及接收構件1446及47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2一起樞轉。另一方面,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二方向D52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操作時,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樞轉軸1455上樞轉。因此,在釋放操作期間,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從第二操作位置P1450朝向相反操作位置P1452操作時,第二樞轉軸線A143在沿著長形槽縫1443C的方向上於長形槽縫1443C內維持靜止不動。又,在釋放操作期間,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二樞轉軸線A143上樞轉,且接收部件1446被在第二樞轉軸線A142上樞轉。在釋放操作期間,釋放部件1446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2的樞轉方向及第二操作構件1443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3的樞轉方向彼此不同。
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內部1443B另包括第一 接觸突起1443D、第二接觸突起1443E、及第三接觸突起1443F。在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二休置位置1450,第一接觸突起1443D及第二接觸突起1443E藉由偏移構件1448的偏移力而被保持與接收部件1446的外周圍邊緣接觸。特別地,偏移構件1448將接收部件1446在釋放方向D2上偏移,使得接收部件1446的接觸突起1446A接觸並將偏移構件1448的偏移力施加至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一接觸突起1443D。由於偏移力至第一接觸突起1443D的此傳輸,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三軸桿72上偏移,使得第二接觸突起1443E接觸接收部件1446的外周圍邊緣。
第二接觸突起1443E在第二操作構件1443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朝向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操作時進一步嚙合及移動拉引構件1472。以此方式,第二接觸突起1443E將拉引構件1472樞轉離開纜線控制本體1476,以致拉引構件1472將不會與纜線控制本體1476在第二操作方向R142上的旋轉干涉。
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三接觸突起1443F形成釋放致動支座。換言之,第三接觸突起1443F被建構成回應於被在第二方向D52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操作的第二操作構件1443而旋轉第二釋放構件1477,以施行釋放操作。在釋放操作期間,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二樞轉軸線A143上樞轉。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此樞轉造成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一接觸突起1443D將力施加於 接收部件1446的接觸突起1446A上且將接收部件1446在第二樞轉軸線A142上於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旋轉。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二樞轉軸線A143上樞轉時,第三接觸突起1443F接觸第二釋放構件1477且將第二釋放構件1477在釋放方向D2上旋轉。
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可旋轉地安裝於第三軸桿72上。因此,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建構成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2旋轉。纜線控制本體1476是由像是硬質塑膠材料或金屬材料的適合剛性材料所製成的剛性構件。纜線控制本體1476包括纜線附接部1476A、複數個拉引齒或支座1476B、及複數個定位齒或支座1476C。雖然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形成為一件構件,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纜線控制本體1476能像是例如纜線控制本體976由數個分開元件所製成。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拉引齒或支座1476B及複數個定位齒或支座1476C被與纜線附接部1476A形成為一件單體構件。然而,如果有需要及/或想要的話,每一個拉引齒或支座可被形成於棘輪輪部處,棘輪輪部是與纜線附接部1476A分開的構件且被不可旋轉地附接至纜線附接部1476A。纜線附接部1476A被定位成鄰近於纜線控制本體1476的外周圍。纜線附接部1476A是被建構成接收被固定至內絲線C72的短接頭(nipple)之傳統部件。拉引支座1476B被配置成由拉引構件1472的棘爪所嚙合,以用來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繞著第三軸桿72在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樞轉。換言之,在纜線操作結構 1474的拉引操作期間,拉引構件1472的棘爪接觸拉引支座1476B中的一個。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位於第二休置位置P1450時,拉引構件1472正面向拉引支座1476B中的一個。換言之,拉引構件1472與拉引支座1476B中的一個的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2的旋轉路徑交叉。較佳地,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位於第二休置位置P1450或與拉引支座1476B中的一個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稍微隔開時,拉引構件1472可與拉引支座1476B中的一個接觸。因此,在開始纜線操作結構1474的拉引操作時,拉引構件1472能快速地鄰接及移動拉引支座1476B中的一個。定位支座1476C被配置成藉由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的棘爪而被嚙合,以用來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抵頂偏移構件1471的偏移力來保持於預定位置中的一個。因此,纜線控制本體1476被防止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2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旋轉。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拉引構件1472被配置來嚙合纜線控制本體1476,以用來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特別地,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樞轉至捲繞位置時,拉引構件1472旋轉纜線控制本體1476以拉引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在從第二操作位置P1451釋放第二操作構件943時,第二操作構件943及第二操作構件1472皆自動地返回至它們的休置位置。
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相對於底座構件40而被繞著第四軸線A144樞轉地設置。特別地,第二位置 維持構件1479被樞轉地安裝於建立第四軸線A144的樞轉銷1490上。樞轉銷1490被安裝於第一支撐板1452與第二支撐板1453之間。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藉由偏移構件1475而被朝向纜線控制本體1476偏移。偏移構件1475具有被安裝於樞轉銷1490上的螺旋部。偏移構件1475的第一端接觸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且偏移構件1475的第二端被附接至第一支撐板1452。
第二釋放構件1477是由像是剛性塑膠材料或金屬材料的適合剛性材料所製成的剛性構件。第二釋放構件1477被可旋轉地安裝於第三軸桿72上。如上所提,第二釋放構件1477藉由偏移構件1448的偏移力而被在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偏移。第二釋放構件1477包括致動突片或支座1477A及凸輪表面1477B。致動支座1477A被建構成及被配置成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二方向D52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操作以施行釋放操作時由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三接觸突起1443F所接觸。換言之,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二方向D52上從第二休置位置P1450操作以施行釋放操作時,第二釋放構件1477被繞著第二樞轉軸線A142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樞轉。當第二釋放構件1477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旋轉時,凸輪表面1477B接觸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的棘爪且將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繞著第四軸線A144樞轉。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然後從先前與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嚙合的定位支座1476C分離。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釋放時, 第二釋放構件1477被繞著第一控制放向R141旋轉,且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被樞轉回與定位支座1476C中的一個嚙合。以此方式,第二釋放構件1477被建構成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朝向相反操作位置P1452的操作而將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移動至釋放位置。結果,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與定位支座1476C之間的嚙合被移位,以致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被釋放。
參照圖132至圖137,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被繪示,其中纜線操作結構1474藉由將第二操作構件1443從休置(未操作)位置P1450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1451而施行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拉引操作。圖132及圖133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的部件,其將纜線操作結構1474維持於它們的休置位置。圖134至圖137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的部件,其在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從休置(未操作)位置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P1451且然後回到休置位置時被依序地移動。圖132及圖133顯示位於中間預定位置的纜線控制本體1476。
基本地,在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藉由操作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拉引操作期間,拉引構件1472的棘爪嚙合纜線控制本體1476的拉引支座1476B中的一個,以旋轉纜線控制本體1476,如圖134至圖137中所見。當纜線控制本體1476旋轉時,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的棘爪沿著纜線控制本體1476的周圍邊緣滑動,以嚙合纜線控制本體1476的定位支座1476C的下一個。因此,第 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保持於下一個預定位置。同時,在釋放第二操作構件1443時,第二操作構件1443返回至第二休置位置P1450。
參照圖138至圖143,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被繪示,其中纜線操作結構1474藉由將第二操作構件1443從休置(未操作)位置P1450樞轉至相反操作位置P1452而施行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釋放操作。圖138及圖139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的部件,其將纜線操作結構1474維持於它們的休置位置。圖140至圖143顯示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的部件,其在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從休置(未操作)位置樞轉至相反操作位置P1452且然後回到休置位置時被依序地移動。圖142及圖143顯示位於對應於完全釋放位置的預定位置的纜線控制本體1476。
基本地,在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的藉由操作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釋放操作期間,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二樞轉軸線A143上樞轉。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此樞轉造成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一接觸突起1443D將力施加於接收部件1446的接觸突起1446A並將接收部件1446在第二樞轉軸線A142上於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旋轉。當第二操作構件1443被在第二樞轉軸軸線A143上樞轉時,第三接觸突起1443F接觸第二釋放構件1477並將第二釋放構件1477在釋放方向D2上旋轉。又,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此樞轉造成第二接觸突起1443E將拉引構件1472樞轉離開纜線控制本體1476的拉引支座1476B,以 致拉引構件1472將不會與纜線控制本體1476在第二控制方向R142上的旋轉干涉。當第二釋放構件1477旋轉時,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的棘爪沿著第二釋放構件1477的凸輪表面1477B滑動,以致第二位置維持構件1479的棘爪從纜線控制本體1476的定位支座1476C分離。同時,在釋放第二操作構件1443時,第二操作構件1443返回至第二休置位置P1450。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14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3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3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自行車座桿設備14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416具有以下特徵。
(1)定位結構1478被耦接至纜線控制本體1476,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相對於底座構件40定位於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至少三個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因此,有可能經由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而操作具有分別對應於至少三個控制位置的至少三個位置之額外自行車組件。
(2)定位結構14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443,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在第一控制方向R141上從控制位置中的一個移動至控制位置中的另一個,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一移動M141而被拉引。定位結構1478被耦接至第二操作構件1443,以將纜線控制本體1476在第二控制方向上從控制 位置中的一個移動至控制位置中的另一個,使得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二移動M142而被釋放,第二控制方向與第一控制方向R141相反。因此,有可能利用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簡單操作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C7在拉引方向D41及釋放方向D 42上移動。
(3)由於第一方向D51與第二方向D52相反,有可能容易地識別第二操作構件1443的第一方向D51及第二方向D52中的每一個。
第十五實施例
根據第十五實施例的包括自行車操作裝置1516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512將參照圖144及圖145在以下被描述。自行車座桿設備1512具有與自行車座桿設備12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除了自行車操作裝置16以外。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的功能實質相同的功能之元件在此將被相同地編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被再次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如圖144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516包含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2、及第一操作構件1544。第一操作構件1544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操作構件44的結構實質相同的結構。在此實施例中,如圖145中所見,第一操作構件1544被繞著樞轉軸線A152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與第一操作構件344的結構相 同的結構,而非第一操作構件1544,能被應用於此實施例。
如圖145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516另包括第二操作構件1543及電開關SW,以操作電換檔裝置B159。電換檔裝置B159亦能被稱為電前撥鏈器B159。第二操作構件1543被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及制動器操作構件42中的一個。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操作構件1543被繞著樞轉軸線A153樞轉地耦接至制動器操作構件42。然而,第二操作構件1543能被樞轉地耦接至底座構件40。
電開關SW被設置於第二操作構件1543處。然而,電開關SW能被設置於像是底座構件40、制動器操作構件40或第一操作構件1544的另一個構件處。電開關SW被安裝至第二操作構件1543,以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543相對於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移動而提供電訊號。在此實施例中,例如,電開關SW是常開開關(normally open switch)。當第二操作構件1543相對於制動器操作構件42而被從休置位置樞轉至操作位置時,電開關SW由制動器操作構件42的致動部件42X所按壓。
自行車操作構件1516另包含無線通訊單元WU及電力供應器PS。無線通訊單元WU被電連接至電開關SW,以基於電訊號而傳輸無線訊號。在此實施例中,無線通訊單元WU被設置於第二操作構件1543處。然而,無線通訊單元WU能被定位於像是底座構件40、制 動器操作構件42或第一操作構件1544的另一個構件處。無線通訊單元WU包括處理器48A、記憶體48B、訊號產生電路48C、訊號傳輸電路48D、及訊號接收電路48E。由於無線通訊單元WU的組態已經在自行車領域為所知,為了簡潔起見,它們將不會在此被詳細地描述及/或繪示。
電源供應器PS被電連接至無線通訊單元WU,以將電力供應至無線通訊單元WU。在此實施例中,電力供應器PS被設置於第二操作構件1543處。然而,電力供應器PS能被設置於像是制動器操作構件42、第一操作構件1544或底座構件40的另一個構件處。電源供應器PS包括像是一次電池或二次電池的電池。
電開關SW被建構成操作像是電前撥鏈器B159或電後撥鏈器B1584的換檔裝置。電開關SW回應於第二操作構件1543的移動而接收輸入。當第二操作構件1543相對於制動器操作構件42而被樞轉時,電開關被關閉。無線通訊單元WU基於來自電開關SW的電訊號而無線地傳輸換檔控制訊號。在此實施例中,例如,無線通訊單元WU傳輸換檔控制訊號,以操作前撥鏈器B159。然而,無線通訊單元WU能傳輸作為用於後撥鏈器B1584的降檔訊號及升檔訊號中的一個之換檔控制訊號。在這樣的實施例中,例如,電前撥鏈器B159藉由同時操作電開關SW及被安裝至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1518的額外電開關(未示出)而被操作。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1518包括被 電連接至額外電開關的額外無線通訊單元(未示出),以基於來自額外電開關的電訊號而傳輸額外無線訊號。額外無線通訊單元無線地傳輸作為降檔訊號及升檔訊號中的另一個之額外無線訊號。雖然在此實施例中電訊號經由無線通訊單元WU而被傳輸,電訊號可經由電控制纜線而被傳輸以控制電前撥鏈器B159或後撥鏈器B1584。在這樣的實施例中,供應電力給無線通訊單元WU的電源供應器PS亦能被省略。
利用自行車座桿設備15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516,有可能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設備12及自行車操作裝置16的效果實質相同的效果。
此外,由於自行車操作裝置1516另包含電開關SW,有可能操作額外於制動器裝置及機械自行車組件的電換檔裝置B159。
對於自行車領域的技術人士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上述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結構能被應用至用於像是平車把的其他類型車把之自行車操作裝置。例如,第一端部46、第二端部48、及握把部50中的至少一個能被從底座構件40省略。底座構件40在上述實施例的每一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平車把的狀態下不包括握把部50。
對於自行車領域的技術人士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如果有需要及/或想要的話,上述實施例的組構能至少部分地彼此組合。
在此所使用的用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旨在作為界定所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出現之開放式用語,但未排除其他未陳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出現。此概念亦應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例如用語“具有”、“包括”及其衍生字。
用語“構件”、“區段”、“部”、“部件”、“元件”、“本體”及“結構”在以單數型被使用時能具有單一個部件或複數個部件的雙重意義。
像是本申請案中所記載的“第一”或“第二”之序數用語僅為辨別用語,但不具有例如特定順序等的任何其他意義。此外,例如,用語“第一元件”本身不影射“第二元件”的存在,且用語“第二元件”本身不影射“第一元件”的存在。
在此所使用的用語“一對”除了能涵蓋此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形狀或結構的組態,還能涵蓋此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形狀或結構的組態。
最後,像是在此所使用的“實質地”、“大約”、“近似地”的程度用語意指所修飾用語的合理變異量,使得最終結果不會顯著地改變。
明顯地,鑑於以上教示,本發明的許多修改及變型是可能的。因此,要了解的是,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內,本發明可用在此所確切描述以外的方式來施作。
12‧‧‧自行車座桿設備
14‧‧‧可調整座桿總成、額外自行車組件
16‧‧‧自行車操作裝置
18‧‧‧額外自行車操作裝置
40‧‧‧底座構件
42‧‧‧制動器操作構件
44‧‧‧第一操作構件、座桿操作構件
B6‧‧‧制動器裝置
B7‧‧‧制動器裝置
B84‧‧‧後撥鏈器
C1‧‧‧第一機械控制纜線
C2‧‧‧機械控制纜線
C3‧‧‧機械控制纜線
C4‧‧‧機械控制纜線

Claims (45)

  1.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制動器操作構件,其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被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及第一操作構件,其繞著與該制動器樞轉軸線不平行的第一樞轉軸線被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該第一操作構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係可移動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以執行不同於換檔操作的操作,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端部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該車把的該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的彎折部。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 置,其中該第一操作構件被樞轉地耦接至該制動器操作構件,以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
  4.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制動器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及第一操作構件,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其中該制動器操作構件被與該第一操作構件一體地形成為一件單體構件。
  5.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 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制動器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及第一操作構件,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其中該底座構件包括在該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的橫截方向之第一側向表面,且該第一操作構件被提供於該第一側向表面上。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側向表面在該安裝狀態下面向該自行車的橫截中心平面。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制動器操作構件包括被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的第一端,且 該第一操作構件較該制動器操作構件的該第一端更接近該底座構件的該第一端部。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底座構件的該第一端部被建構成在該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的左部件。
  9.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制動器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及第一操作構件,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其中該底座構件的該第一端部被建構成在該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的左部件, 該底座構件包括在該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的橫截中心平面之第一側向表面,且該第一操作構件被提供於該第一側向表面上。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自行車操作構件不具有換檔操作結構來操作換檔變換裝置。
  11.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制動器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及第一操作構件,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其中第一操作構件被建構成被可卸除地安裝至該制動器操 作構件及該底座構件中的一個。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另包含:纜線附接結構,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制動器操作構件及該底座構件中的一個,以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傳輸至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
  13.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制動器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及纜線附接結構,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制動器操作構 件及該底座構件中的一個,以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將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傳輸至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其中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纜線附接結構被可卸除地安裝至該制動器操作構件及該底座構件中的該一個。
  14.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制動器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第二操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及纜線操作結構,其包括 纜線控制本體,其被建構成被耦接至該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該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在拉引方向及與該拉引方向相反的釋放方向上移動,及定位結構,其被建構成將該纜線控制本體選擇地維持於複數個控制位置處。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中的一個被與該制動器操作構件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二操作構件被與該制動器操作構件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且該第二操作構件被繞著與該制動器樞轉軸線不平行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二操作構件被與該制動器操作構件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該底座構件包括在該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的橫截方向之第一側向表面,且該第一操作構件被提供於該第一側向表面上。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 置,其中該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動,該纜線控制本體被建構成當該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被在該第一方向上移動時拉引該第二機械控制纜線,且該纜線控制本體被建構成當該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被在該第一方向上移動時釋放該第二機械控制纜線。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動,以提供第一移動,且該定位結構被耦接至該第二操作構件以移動該纜線控制本體,使得該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回應於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第一移動而被在該拉引方向及該釋放方向上交替地移動。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動,以提供第一移動及與該第一移動不同的第一額外移動,該定位結構被耦接至該第二操作構件以移動該纜線控制本體,使得該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回應於該第二操作構件 的該第一移動而被在該釋放方向上移動,且該定位結構被耦接至該第二操作構件以移動該纜線控制本體,使得該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回應於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第一額外移動而被在該拉引方向上移動。
  2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定位結構被耦接至該纜線控制本體,以將該纜線控制本體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定位於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的第一控制位置及第二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
  2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定位結構被耦接至該纜線控制本體,以將該纜線控制本體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定位於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的至少三個控制位置中的每一個處。
  2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二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動以提供第一移動,且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在第二方向上可移動以提供與該第一移動不同的第二移動,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不同,該定位結構被耦接至該第二操作構件以將該纜線控制本體在第一控制方向上從該等控制位置中的一個移動至該等控制位置中的另一個,使得該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回應於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第一移動而被拉引,且 該定位結構被耦接至該第二操作構件以將該纜線控制本體在第二控制方向上從該等控制位置中的一個移動至該等控制位置中的另一個,使得該第二機械控制纜線回應於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第二移動而被釋放,該第二控制方向與該第一控制方向相反。
  2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反。
  2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在第一方向上從該第一休置位置可移動至該第一操作位置,且該第二操作構件在該第一方向上從第二休置位置至第二操作位置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
  2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另包含:額外纜線操作結構,其被耦接至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中的僅一個的移動而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移動,其中該額外纜線操作結構被耦接至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該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的位置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維持於該第一纜線休置位置處。
  2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操作構件包括第一縱向軸線及沿著該第一縱向軸線所界定的第一長度,該第二操作構件包括第二縱向軸線及沿著該第二縱向軸線所界定的第二長度,且該第一長度與該第二長度不同。
  2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中的該一個較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中的另一個更接近該底座構件的該第一端部。
  2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另包含:額外纜線操作結構,其被耦接至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中的僅一個的移動而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的位置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從第一纜線休置位置維持,其中該額外纜線操作結構被耦接至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的位置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於該第一纜線休置位置。
  3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包括第一縱向軸線及沿著該第一縱向軸線所界定的第一長度,該第二操作構件包括第二縱向軸線及沿著該第二縱向軸線所界定的第二長度,且該第一長度與該第二長度不同。
  3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中的該一個較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中的另一個更接近該底座構件的該第一端部。
  32.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制動器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 下,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第二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及纜線操作結構,其包括纜線控制本體,該纜線控制本體被建構成被耦接至該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該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在拉引方向及與該拉引方向相反的釋放方向中的一個上移動,其中該纜線控制本體被耦接至該制動器操作構件及該第一操作構件中的一個,以回應於該制動器操作構件及該第一操作構件中的該一個的移動而將該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在該拉引方向及該釋放方向中的另一個上移動。
  3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底座構件包括在該安裝狀態下面向自行車的橫截方向之第一側向表面,且該第一操作構件被提供於該第一側向表面上。
  34.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 間;制動器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第一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第一操作位置之間;及電開關,以操作電換檔裝置。
  35.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及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及額外自行車組件,該操作構件被在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經由機械控制纜線而操作該額外自行車組件,在該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休置位置與該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該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休置位置與該操作位置之間。
  3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操作構件是單獨的操作構件。
  3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操作構件被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該制動器裝置,該操作構件被繞著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該額外自行車組件,且該制動器樞轉軸線與該第一樞轉軸線不平行。
  3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操作構件被繞著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在該操作構件繞著該樞轉軸線旋轉第一旋轉角度的情況下操作該制動器裝置,且該操作構件被繞著該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在該操作構件繞著該樞轉軸線旋轉與該第一旋轉角度不同的第二旋轉角度的情況下操作該額外自行車組件。
  3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底座構件包括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
  40.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 底座構件;制動器操作構件,其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被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及第一操作構件,其繞著與該制動器樞轉軸線不平行的第一樞轉軸線被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該第一操作構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係可移動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組件,在無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操作位置之間所界定的另一操作位置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可用大於12mm的纜線位移量從該第一休置位置旋轉至該操作位置。
  41.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制動器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及第一操作構件,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經由第一機械控制纜線而操作額外自行車組組件,在無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操作位置之間所界定的另一操作位置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可用大於12mm的纜線位移量從該第一休置位置旋轉至該操作位置,其中該制動器操作構件被與該第一操作構件一體地形成為一件單體構件。
  42. 一種自行車座桿設備,其包含:可調整座桿總成,其具有可調整總長度;及 自行車操作裝置,以操作該可調整座桿總成,該自行車操作裝置包括底座構件,該底座構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端部之間,其中,該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制動器操作構件,其繞著制動器樞轉軸線被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及第一操作構件,其繞著第一樞轉軸線被樞轉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該第一操作構件係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的座桿操作構件,以經由從該自行車操作裝置延伸到該座桿操作構件的第一機械控制纜線來操作可調整的該座桿操作構件。
  43. 一種自行車座桿設備,其包含:可調整座桿總成,其具有可調整總長度;及自行車操作裝置,以操作該可調整座桿總成,該自行車操作裝置包括底座構件,該底座構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端部之間,其中 該自行車操作裝置包括電開關,以產生控制訊號來操作該可調整座桿總成。
  44. 一種自行車座桿設備,其包含:可調整座桿總成,其具有可調整總長度;及自行車操作裝置,以操作該可調整座桿總成,該自行車操作裝置包括底座構件,該底座構件包含:第一端部,其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安裝至車把的安裝狀態下被耦接至該車把;第二端部,其與該第一端部相反;及握把部,其被提供於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端部之間,其中該自行車操作裝置包括液壓操作單元,以將液壓壓力供應至該可調整座桿總成。
  45.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其包含:底座構件;制動器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操作制動器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其在第一休置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以將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發生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操作位置之間的期間,在沒有將該第一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機械地定位的情形下,該第一操作構件相對於該底座構件而可移動於該第一休置位置與該操作位置之間; 第二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至該底座構件,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中的一個被與該制動器操作構件一體地提供為一件單體構件;及纜線操作結構,其被耦接至該第二操作構件,以回應於該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將第二機械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構件移動。
TW105132409A 2015-12-02 2016-10-06 自行車操作裝置及自行車座桿設備 TWI680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14956738A 2015-12-02 2015-12-02
US14/956,738 2015-12-02
US15/140,562 US10766561B2 (en) 2015-12-02 2016-04-28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and bicycle seatpost apparatus
US15/140,562 2016-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0700A TW201720700A (zh) 2017-06-16
TWI680902B true TWI680902B (zh) 2020-01-01

Family

ID=58722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2409A TWI680902B (zh) 2015-12-02 2016-10-06 自行車操作裝置及自行車座桿設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66561B2 (zh)
CN (1) CN107031776B (zh)
DE (1) DE102016013608A1 (zh)
IT (1) IT201600122548A1 (zh)
TW (1) TWI6809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23265B2 (en) * 2014-09-02 2018-07-17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10759483B2 (en) * 2015-10-01 2020-09-01 Shimano Inc. Bicycle and electrical seatpost assembly
US10137964B2 (en) 2016-01-15 2018-11-27 Shimano Inc. Electrical bicycle operating system, electrical derailleur, and electrical seatpost assembly
US10843757B2 (en) 2017-03-08 2020-11-24 Shimano Inc. Bicycle electric telescopic apparatus, bicycle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bicycle electric component system
US10363986B2 (en) * 2017-07-10 2019-07-30 Shimano Inc. Electrical bicycle operating system
JP7037902B2 (ja) * 2017-09-29 2022-03-17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操作装置
US10618589B2 (en) * 2017-12-21 2020-04-14 Shimano Inc.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US10807671B2 (en) * 2018-04-16 2020-10-20 Shimano Inc. Electrical bicycle operating system
JP7078500B2 (ja) * 2018-09-10 2022-05-31 株式会社シマノ 人力駆動車用制御装置
US11780519B2 (en) * 2019-03-26 2023-10-10 Shimano Inc. Telescopic apparatus controller, telescopic apparatus operating system, and telescopic apparatus
CH716006A2 (de) 2019-03-28 2020-09-30 Bmc Switzerland Ag Verstellbare Sattelstützenanordnung.
US20240101207A1 (en) * 2022-09-25 2024-03-28 Shimano Inc. Actuator device and rider-posture changing apparatus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28471B (en) * 2002-06-11 2005-03-01 Shimano Kk Device for a bicycle hub brake
TWI249491B (en) * 2002-06-11 2006-02-21 Shimano Kk Bicycle hub with an attached cooling disk
US20070137389A1 (en) * 2005-09-27 2007-06-21 Wickliffe Christopher A Bicycle grip shifter
US20080295638A1 (en) * 2007-06-01 2008-12-04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201402398A (zh) * 2012-06-18 2014-01-16 Campagnolo Srl 用於自行車把手的纜線引導件和設置有纜線引導件的把手
US20150291247A1 (en) * 2014-04-09 2015-10-15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system, take-up device, and bicycle operat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7856A (en) * 1987-10-08 1989-02-28 Gary Teckenbrock Adjustable bicycle seat post
IT1245445B (it) * 1991-03-11 1994-09-20 Campagnolo Srl Gruppo di comando del cambio e del freno per una bicicletta
ATE520583T1 (de) * 2005-06-27 2011-09-15 Campagnolo Srl Steuervorrichtung für eine fahrradkettenschaltung
ATE519663T1 (de) * 2005-06-27 2011-08-15 Campagnolo Srl Schaltvorrichtung für eine fahrradgangschaltung
CN200977957Y (zh) * 2006-11-24 2007-11-21 金光日 手控液压自行车座椅升降装置
US8695451B2 (en) * 2007-11-07 2014-04-15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8016349B2 (en) * 2009-08-28 2011-09-13 Shimano Inc. Motorized bicycle seatpost assembly
US10144483B2 (en) * 2011-08-01 2018-12-04 Shimano Inc. Bicycle component control device
CN202464051U (zh) * 2011-12-24 2012-10-03 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座管调整装置
US8746106B2 (en) * 2012-03-08 2014-06-10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053181B2 (en) * 2012-05-30 2018-08-21 Shimano Inc. Bicycle shift operating device
US9637195B2 (en) 2014-04-09 2017-05-02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I634039B (zh) 2014-04-09 2018-09-01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US10351210B2 (en) * 2016-06-01 2019-07-16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28471B (en) * 2002-06-11 2005-03-01 Shimano Kk Device for a bicycle hub brake
TWI249491B (en) * 2002-06-11 2006-02-21 Shimano Kk Bicycle hub with an attached cooling disk
US20070137389A1 (en) * 2005-09-27 2007-06-21 Wickliffe Christopher A Bicycle grip shifter
US20080295638A1 (en) * 2007-06-01 2008-12-04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201402398A (zh) * 2012-06-18 2014-01-16 Campagnolo Srl 用於自行車把手的纜線引導件和設置有纜線引導件的把手
US20150291247A1 (en) * 2014-04-09 2015-10-15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system, take-up device, and bicycle operat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66561B2 (en) 2020-09-08
DE102016013608A1 (de) 2017-06-08
TW201720700A (zh) 2017-06-16
IT201600122548A1 (it) 2018-06-02
US20170158281A1 (en) 2017-06-08
CN107031776A (zh) 2017-08-11
CN107031776B (zh) 2021-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0902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及自行車座桿設備
US9944348B2 (en) Bicycle control apparatus for bicycle assist device and bicycle assist device
US9789927B2 (en) Bicycle control apparatus for bicycle assist device and bicycle assist device
TWI634044B (zh) 自行車前撥鏈器
EP1840024B1 (en) Bicycle shifter
US9199688B2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I492873B (zh) 自行車換檔操作裝置
TWI510403B (zh) 腳踏車變速操作裝置
CN102795312B (zh) 变速定位机构
TWI516411B (zh) 腳踏車變速操作裝置
US20090158881A1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201028333A (en) Bicycle derailleur
EP2574535B1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I534035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EP2357127A2 (en) Bicycle brake and gear changing device operating apparatus
TW201728499A (zh) 自行車變速系統
CN103419896A (zh) 自行车控制设备
EP2189363B1 (en) Cable operating mechanism
US9056648B2 (en) Bicycle component positioning device
US8528442B2 (en) Bicycle component positioning device
TWM464394U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EP2223851A1 (en) Cable operating mechanism
KR101164990B1 (ko) 자전거 변속장치
JP2004323013A (ja) 乗物用作動装置
JP2005306346A (ja) 自転車用負荷軽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