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8194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8194B
TWI678194B TW104134091A TW104134091A TWI678194B TW I678194 B TWI678194 B TW I678194B TW 104134091 A TW104134091 A TW 104134091A TW 104134091 A TW104134091 A TW 104134091A TW I678194 B TWI678194 B TW I6781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article
fiber
fibers
article according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4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2670A (zh
Inventor
石黑健司
Kenji Ishiguro
渡邉絵里香
Erika Watanabe
加藤隆弘
Takahiro Katoh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Kao Corpo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Kao Corporation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2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2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8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8194B/zh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具備形成肌膚抵接面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2)、背面片材(3)及介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體(4),且具有長度方向(X)及寬度方向(Y),正面片材(2)包括由沿長度方向延伸之條紋狀之凸條部(13)及凹條部(14)於寬度方向(Y)交替地配置之凹凸構造之不織布(1),且於凹條部(13)與鄰接之下側片材(6)接合,凸條部(13)於與下側片材(6)之間具有中空構造。不織布(1)包含具有纖維直徑互不相同之大徑部及小徑部之纖維,吸收體(4)於寬度方向上之複數個部位具有撓曲剛性較其他部分低之高可撓性區域(5)。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性物品。
作為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提出有多種於肌膚抵接面具有凹凸構造者。例如,本申請人提出有將相互平行地形成有多個襞狀部之凹凸形成用片材於各襞狀部間呈線狀接合於基材片材而成的正面片材(專利文獻1)。
又,本申請人提出一種與不織布相關之技術,該不織布係以如下方式製造,即,於包含彈性纖維之纖維網之一面配置包含低延伸之非彈性纖維之纖維網,對該等纖維網實施風吹方式之熱風處理而使纖維彼此之交點熱熔合,使該等纖維網一體化而成之纖維片材延伸而使上述低延伸之非彈性纖維伸長,其後,解除上述纖維片材之延伸(專利文獻2)。於專利文獻2記載之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中,使纖維片材延伸時,使用具備可相互嚙合之一對凹凸輥之延伸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16583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8-7924號公報
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該吸收性物品具備形成肌膚抵接面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 體,且具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述正面片材包括沿長度方向延伸之條紋狀之凸條部及凹條部於寬度方向交替地配置之凹凸構造之不織布,且於上述凹條部與鄰接之下側片材接合,上述凸條部於與上述下側片材之間具有中空構造,上述不織布包含具有纖維直徑互不相同之大徑部及小徑部之纖維,上述吸收體於上述寬度方向上之複數個部位具有撓曲剛性較其他部分低之高可撓性區域。
1‧‧‧不織布
1a‧‧‧纖維片材
1b‧‧‧纖維網
2‧‧‧正面片材
3‧‧‧背面片材
4‧‧‧吸收體
5‧‧‧高可撓性區域
5a‧‧‧高可撓性區域
5b‧‧‧高可撓性區域
6‧‧‧下側片材
6'‧‧‧輥狀捲繞物
7‧‧‧側翼
8‧‧‧防漏翻邊
8a‧‧‧自由端
8b‧‧‧固定區域
8c‧‧‧彈性構件
8d‧‧‧面狀彈性區域
10‧‧‧失禁護墊
10A‧‧‧失禁護墊
11‧‧‧纖維
12‧‧‧熔合部
13‧‧‧凸條部
13a‧‧‧頂部區域
13b‧‧‧底部區域
13c‧‧‧側部區域
14‧‧‧凹條部
14s‧‧‧接合部
14t‧‧‧非接合部
16‧‧‧小徑部
17‧‧‧大徑部
18‧‧‧變化點
40‧‧‧吸收性芯體
41‧‧‧包芯片材
42‧‧‧吸收性片材
43‧‧‧壓縮部
100‧‧‧製造裝置
200‧‧‧纖維網形成部
201‧‧‧纖維網形成裝置
300‧‧‧熱風處理部
301‧‧‧排氣罩
302‧‧‧輸送帶
400‧‧‧延伸部
401‧‧‧凹凸輥
402‧‧‧凹凸輥
403‧‧‧大徑凸部
404‧‧‧大徑凸部
500‧‧‧下側片材接合部
501‧‧‧平滑輥
a‧‧‧正面
AT‧‧‧區域
b‧‧‧背面
BT‧‧‧區域
CT‧‧‧區域
H‧‧‧高度
L1‧‧‧直線
L2‧‧‧直線
L3‧‧‧間隔
P‧‧‧間距
R‧‧‧壓縮部行
S‧‧‧肌膚面
T‧‧‧間隔
t‧‧‧壓入量
w‧‧‧間隔
X‧‧‧長度方向
Y‧‧‧寬度方向
Z‧‧‧厚度方向
圖1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之立體圖。
圖2(a)係圖1之II-II線放大剖視圖,圖2(b)係表示圖1所示之失禁護墊之吸收體之背面(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面)的圖。
圖3係表示用作圖1所示之失禁護墊之正面片材之不織布的立體圖。
圖4係表示圖3所示之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之剖面之模式圖。
圖5係對構成圖3所示之不織布之構成纖維彼此於熱熔合部固定之狀態進行說明的圖。
圖6係表示正面片材之凹條部與下側片材之接合部之配置例的失禁護墊之肌膚抵接面之局部抽取放大俯視圖。
圖7係本發明之作用效果之說明圖。
圖8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之剖視圖(相當於圖2(a)之圖)。
圖9係表示較佳地用於製造圖3所示之不織布之製造裝置之模式圖。
圖10係圖9之D-D線剖視圖。
圖11(a)~圖11(c)係對在相鄰之熔合部彼此之間之1根構成纖維形成複數個小徑部與大徑部之情況進行說明的說明圖。
圖12(a)~圖12(c)係表示形成高可撓性區域之壓縮部之配置之其 他例的吸收體之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13係表示可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吸收體之剖視圖。
根據專利文獻1之正面片材,發揮肌膚觸感性或防止悶氣之效果優異等效果。又,利用專利文獻2記載之製造法製造之不織布係以包含彈性纖維及沿著長度方向之粗細程度不一樣之非彈性纖維之方式形成。若如此般非彈性纖維之粗細程度變得不一樣則肌膚觸感性變得良好。
但是,有對使肌膚觸感性等品質進一步提高之吸收性物品之需求。
本發明之課題係與提供一種可消除上述先前技術具有之缺點之吸收性物品相關。
以下,針對本發明,根據其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
於圖1中表示作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10(以下,亦簡稱為「失禁護墊10」)之立體圖。圖2(a)係圖1之II-II線放大剖視圖,圖2(b)係表示圖1所示之失禁護墊10之吸收體之背面(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面)的圖。
如圖1及圖2(a)所示,失禁護墊10具備形成肌膚抵接面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2、液體不透過性之背面片材3、及介置於該等兩片材2、3間之吸收體4。液體不透過性包含液體難透過性。失禁護墊10具有縱長之形狀,且具有長度方向X及寬度方向Y。長度方向X係與穿著失禁護墊10時之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一致,寬度方向Y係於失禁護墊10之俯視下與長度方向X正交之方向。失禁護墊10具有俯視橢圓形狀。
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係自吸收體4之周緣延伸。於失禁護墊10之背面片材3側之面(非肌膚抵接面)設置有用以固定於短褲等內褲之 黏著部(省略圖示)。肌膚抵接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中之於穿著時朝向穿著者之肌膚側之面,非肌膚抵接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中之於穿著時朝向與穿著者之肌膚側為相反側(通常為內褲側)的面。
失禁護墊10之吸收體4包括吸收性芯體40、及包裹該吸收性芯體40之包芯片材41。吸收性芯體40可由例如紙漿等吸液性纖維之積纖體或該吸液性纖維與吸水性聚合物之混合積纖體構成。作為構成吸收性芯體40之吸液性纖維,例如,可列舉紙漿纖維、嫘縈纖維、棉纖維、乙酸纖維素等纖維素系之親水性纖維。除纖維素系之親水性纖維以外,亦可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系纖維、聚酯、聚醯胺等縮合系纖維等。作為吸水性聚合物,例如,可列舉聚丙烯酸鈉、(丙烯酸-乙烯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鈉交聯體、(澱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異丁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及其皂化物、聚天冬胺酸等。纖維及吸水性聚合物分別可組合使用一種或兩種以上。
作為包芯片材41,較佳地使用衛生紙或不織布等透水性之纖維片材。又,包芯片材41可利用一片片材包裹吸收性芯體40之整體,亦可利用2片以上之包芯片材包裹吸收性芯體40之整體,例如,亦可利用不同之片材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抵接面側與非肌膚抵接面側。
吸收體4之厚度較佳為1mm以上,更佳為2mm以上,又,較佳為15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下,又,較佳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進而較佳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
吸收體4之厚度係利用下述方法測定。
厚度T之測定係使用具有2個平行之加壓面(固定加壓面與可動加壓面)之作為測微計之孔雀式精密測定器(型式R1-C),於測定子可動加壓面之直徑為5mm且壓力為100kPa以下進行測定,測定用試驗片之大小設為下述板之大小以上。於試驗片上放置20mm×20mm之板 (重量5.4g),對測定子可動加壓面以2mm/s之速度進行操作,使其緊貼該板,並讀取剛穩定後之值。加壓面間(對試驗片施加之壓力)之壓力成為1.3kPa以下。
作為背面片材3之形成材料,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用於吸收性物品之背面片材之各種材料等,例如,可使用液體不透過性或撥水性之樹脂膜、樹脂膜與不織布之層壓片材等。
於失禁護墊10之肌膚抵接面側之寬度方向Y之兩側部之位置,分別設置有沿長度方向延伸之防漏翻邊8。防漏翻邊8包含分別沿長度方向延伸之自由端8a及固定區域8b。固定區域8b位於正面片材2上。而且,防漏翻邊8係於固定區域8b與正面片材2固定。又,防漏翻邊8之固定區域8b向寬度方向Y之外側延伸,其延伸部位與背面片材3之寬度方向延伸部位接合而形成側翼7。於防漏翻邊8,沿著長度方向X延伸之彈性構件8c以伸長狀態安裝於自由端8a或其附近之位置。彈性構件8c係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有複數根。安裝有其等複數根彈性構件8c之部位形成面狀彈性區域8d。面狀彈性區域8d係沿著寬度方向Y具有特定之長度,且至少於穿著者之排泄部對向部位之位置沿著長度方向X延伸。而且,面狀彈性區域8d可沿著長度方向X伸縮。藉由彈性構件8c進行收縮,防漏翻邊8係其自由端8a與固定區域8b之間之位置朝向穿著者之身體側呈大致L字狀立起,面狀彈性區域8d抵接於穿著者之肌膚,而阻止液體側漏。
如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10中之正面片材2包括沿長度方向X延伸之條紋狀之凸條部13及凹條部14於寬度方向交替地配置之凹凸構造之不織布1。又,如圖2所示,正面片材2係於其凹條部14與鄰接之下側片材6接合,凸條部13係於與下側片材6之間具有中空構造。又,如圖5所示,構成正面片材2之不織布1包含具有纖維直徑互不相同之大徑部17及小徑部16、16之纖維11。
對構成正面片材2之不織布1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於圖3中表示於本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10中用作正面片材2之不織布1(以下,亦稱為「不織布1」)之立體圖。圖4係表示圖3所示之不織布1之厚度方向之剖面的模式圖。圖5係圖3所示之不織布1之構成纖維11之放大模式圖。如圖3所示,不織布1係具備複數個使構成纖維11彼此之交點熱熔合而形成之熔合部12(參照圖5)的不織布。又,於構成正面片材2之不織布1中,凸條部13及凹條部14延伸之「一方向」係與失禁護墊10之長度方向X相同之方向,亦將不織布1中凸條部13及凹條部14延伸之「一方向」記載為X方向。
更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不織布1包含正背兩面a、b之剖面形狀均朝向厚度方向(Z方向)之上方形成凸狀之複數個凸條部13、及位於相鄰之凸條部13、13彼此之間之凹條部14。凹條部14係正背兩面a、b之剖面形狀均朝向不織布之厚度方向(Z方向)之上方形成凹狀。換言之,凹條部14係正背兩面a、b之剖面形狀均朝向不織布之厚度方向(Z方向)之下方形成凸狀。而且,複數個凸條部13分別於不織布1之一方向(X方向)連續地延伸,複數個凹條部14亦形成在不織布1之一方向X連續地延伸之槽狀。凸條部13及凹條部14係相互平行且於與上述一方向(X方向)正交之方向(Y方向)交替地配置。
如下所述,不織布1係使用相互嚙合之一對凹凸輥401、402對纖維片材1a實施凹凸加工而製造者。所謂上述之不織布1之一方向(X方向),係指與對纖維片材1a實施凹凸加工而製造不織布1時之機械方向(MD,行進方向)相同之方向,所謂上述之與不織布1之一方向(X方向)正交之方向(Y方向),係指與上述機械方向(MD,行進方向)正交之正交方向(CD,輥軸方向)相同之方向。
不織布1之構成纖維11包含高伸長率纖維。此處,所謂構成纖維11包含之高伸長率纖維,不僅指於原料之纖維之階段為高伸長率之纖 維,亦指於所製造之不織布1之階段亦為高伸長率之纖維。作為「高伸長率纖維」,除具有彈性(彈性體)而伸縮之伸縮性纖維以外,可列舉熱伸長性纖維、或使用聚丙烯或聚乙烯等樹脂並將相對紡絲速度設為較低之條件而製造的纖維、或結晶化度較低之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或於聚丙烯中乾摻聚乙烯進行紡絲而製造之纖維等,上述熱伸長性纖維係藉由例如如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之段落〔0033〕記載般在以低速熔融紡絲而獲得複合纖維之後不進行延伸處理而進行加熱處理及/或捲縮處理而獲得,且因加熱而樹脂之結晶狀態發生變化而長度延長。其等纖維中,高伸長率纖維亦較佳為具有熱熔合性之芯鞘型複合纖維。芯鞘型複合纖維可為同心之芯鞘型,亦可為偏心之芯鞘型,亦可為並列型,亦可為異形型,但特佳為同心之芯鞘型。就纖維採取任何形態時均製造柔軟且肌膚觸感性等較佳之不織布等的觀點而言,高伸長率纖維之纖度於原料之階段較佳為1.0 dtex以上且10.0 dtex以下,更佳為2.0 dtex以上且8.0 dtex以下。
不織布1之構成纖維11亦可除包含高伸長率纖維以外亦包含其他纖維而構成,但較佳為僅由高伸長率纖維所構成。作為其他纖維,例如可列舉包含熔點不同之2種成分且被實施延伸處理而成之非熱伸長性之芯鞘型熱熔合性複合纖維、或本來便不具有熱熔合性之纖維(例如棉或紙漿等天然纖維、嫘縈或乙酸纖維等)等。於不織布1除包含高伸長率纖維以外亦包含其他纖維而構成之情形時,該不織布1中之高伸長率纖維之比率較佳為5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
作為高伸長率纖維之熱伸長性纖維係於原料之階段被實施未延伸處理或弱延伸處理之複合纖維,包含例如構成芯部之第1樹脂成分、及構成鞘部之包含聚乙烯樹脂之第2樹脂成分,第1樹脂成分具有較第2樹脂成分高之熔點。第1樹脂成分係體現該纖維之熱伸長性之成 分,第2樹脂成分係體現熱熔合性之成分。第1樹脂成分及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係使用示差掃描型熱量計(精工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DSC6200),對裁斷得細小之纖維試樣(樣品重量2mg)以升溫速度10℃/min進行熱分析,測定各樹脂之熔解峰溫度,而以該熔解峰溫度定義。於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利用該方法無法明確地測定之情形時,將該樹脂定義為「不具有熔點之樹脂」。於該情形時,作為第2樹脂成分之分子開始流動之溫度,將第2樹脂成分熔合至可計測纖維之熔合點強度之程度之溫度設為軟化點,使用該軟化點代替熔點。
作為構成鞘部之第2樹脂成分,如上所述包含聚乙烯樹脂。作為該聚乙烯樹脂,可列舉低密度聚乙烯(LDPE,Low Density Polyethylene)、高密度聚乙烯(HDPE,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Linear Low-Density Polyethylene)等。特佳為密度為0.935g/cm3以上且0.965g/cm3以下之高密度聚乙烯。構成鞘部之第2樹脂成分較佳為聚乙烯樹脂單體,亦可摻合其他樹脂。作為摻合之其他樹脂,可列舉聚丙烯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Ethylene vinyl alcohol)等。其中,構成鞘部之第2樹脂成分較佳為鞘部之樹脂成分中之50質量%以上、尤其7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為聚乙烯樹脂。又,該聚乙烯樹脂較佳為微晶尺寸為10nm以上且20nm以下,更佳為微晶尺寸為11.5nm以上且18nm以下。
作為構成芯部之第1樹脂成分,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熔點較作為鞘部之構成樹脂之聚乙烯樹脂高之樹脂成分。作為構成芯部之樹脂成分,例如,可列舉聚丙烯(PP,polypropylene)等聚烯烴系樹脂(除聚乙烯樹脂以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等聚酯系樹脂等。進而,亦可使用聚醯胺系聚合物或樹 脂成分為2種以上之共聚物等。亦可摻合使用複數種樹脂,於該情形時,芯部之熔點設為熔點最高之樹脂之熔點。就容易製造不織布之方面而言,構成芯部之第1樹脂成分之熔點與構成鞘部之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之差(前者-後者)較佳為20℃以上,又,較佳為150℃以下。
作為高伸長率纖維之熱伸長性纖維中之第1樹脂成分之較佳之配向指數根據使用之樹脂自然有所不同,於例如第1樹脂成分為聚丙烯樹脂之情形時,配向指數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25%以下。於第1樹脂成分為聚酯之情形時,配向指數較佳為25%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另一方面,第2樹脂成分之配向指數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配向指數係成為構成纖維之樹脂之高分子鏈之配向之程度之指標者。
第1樹脂成分及第2樹脂成分之配向指數係根據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之段落〔0027〕~〔0029〕記載之方法求得。又,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中之各樹脂成分達成如上所述之配向指數之方法係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之段落〔0033〕~〔0036〕。
又,高伸長率纖維之伸長率於原料之階段較佳為100%以上且800%以下,更佳為200%以上且500%以下,進而較佳為250%以上且400%以下。藉由使用具有該範圍之伸長率之高伸長率纖維,該纖維於延伸裝置內順利地伸長,自之前敍述之小徑部向大徑部轉變之變化點鄰接於熔合部,而肌膚觸感性良好。
高伸長率纖維之伸長率係依據JISL-1015,以測定環境溫濕度20±2℃、65±2% RH、拉力試驗機之夾持間隔20mm、拉伸速度20mm/min之條件下之測定為基準。再者,以自已經製造之不織布採取纖維而測定伸長率時為首不能將夾持間隔設為20mm之情形時,即測 定之纖維之長度不滿20mm之情形時,將夾持間隔設定為10mm或5mm而進行測定。
高伸長率纖維中之第1樹脂成分與第2樹脂成分之比率(質量比、前者:後者)於原料之階段較佳為10:90~90:10,特佳為20:80~80:20,尤佳為50:50~70:30。高伸長率纖維之纖維長度係根據不織布之製造方法而使用恰當之長度者。於例如如後述般利用梳棉法製造不織布之情形時,較佳為將纖維長度設為30~70mm左右。
高伸長率纖維之纖維直徑係於原料之階段,根據不織布之具體之用途恰當地選擇。於使用不織布作為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等吸收性物品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尤其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者。上述纖維直徑係利用以下方法測定。
〔纖維之纖維直徑之測定〕
作為纖維之纖維直徑,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電子(股)公司製造JCM-5100),將纖維之剖面放大至200倍~800倍進行觀察而測定纖維之直徑(μm)。纖維之剖面係使用Feather剃刀(產品編號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製造)將纖維切斷而獲得。對抽取之1根纖維於5個部位測定近似圓形時之纖維直徑,將分別進行測定所得之值5處之平均值設為纖維之直徑。
作為於原料之階段為高伸長率纖維之熱伸長性纖維,除上述熱伸長性纖維以外,亦可使用日本專利第4131852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5-350836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7-303035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7-204899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7-204901號公報及日本專利特開2007-204902號公報等記載之纖維。
本發明之不織布係如圖5所示,著眼於不織布1之構成纖維11中之1根構成纖維11,該構成纖維11於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具有由纖維直徑較小之2個小徑部16、16夾著之纖維直徑較大之大徑部 17。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著眼於不織布1之構成纖維11中之1根構成纖維11,自將與其他構成纖維11之交點熱熔合而形成之熔合部12,纖維直徑較小之小徑部16以大致相同之纖維直徑延伸而形成。而且,著眼於該1根構成纖維11,於自相鄰之熔合部12、12各者延伸之小徑部16、16彼此之間,纖維直徑大於小徑部16之大徑部17以大致相同之纖維直徑延伸而形成。若詳細地進行敍述,則不織布1包含如下構成纖維11,即,著眼於1根構成纖維11,自相鄰之熔合部12、12中之一熔合部12朝向另一熔合部12,依序配置有一熔合部12側之小徑部16、1個大徑部17、另一熔合部12側之小徑部16。
藉由如上述般以與不織布1之剛性提高之熔合部12相鄰之方式存在低剛性之小徑部16,不織布1之柔軟性提高,而肌膚觸感性變得良好。又,具備複數個大徑部17,換言之,於構成纖維11存在越多之低剛性之小徑部16,不織布1之柔軟性進一步提高,而肌膚觸感性變得更加良好。
不織布1包含如下構成纖維11,即,如圖5所示,著眼於不織布1之構成纖維11中之1根構成纖維11,於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具備複數個(不織布1中為2個)大徑部17。若詳細地進行敍述,則不織布1包含如下構成纖維11,即,著眼於1根構成纖維11,自相鄰之熔合部12、12中之一熔合部12朝向另一熔合部12,依序配置有一熔合部12側之小徑部16、第1個大徑部17、小徑部16、第2個大徑部17、另一熔合部12側之小徑部16。就肌膚觸感性提高之觀點與不織布強度降低之觀點而言,不織布1較佳為著眼於1根構成纖維11而於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具備1個以上且5個以下之大徑部17,進而較佳為具備1個以上且3個以下之大徑部17。
小徑部16之纖維直徑(直徑L16)相對於大徑部17之纖維直徑(直徑L17)之比率(L16/L17)較佳為0.5以上且0.8以下,進而較佳為0.55以上且 0.7以下。具體而言,就肌膚觸感性提高之觀點而言,小徑部16之纖維直徑(直徑L16)較佳為5μm以上且28μm以下,進而較佳為6.5μm以上且20μm以下,特佳為7.5μm以上且16μm以下。就肌膚觸感性提高之觀點而言,大徑部17之纖維直徑(直徑L17)較佳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3μm以上且25μm以下,特佳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小徑部16及大徑部17之纖維直徑(直徑L16、L17)係以與上述之纖維之纖維直徑之測定相同之方式測定。
又,本發明之不織布係如圖5所示,著眼於不織布1之構成纖維11中之1根構成纖維11,自與熔合部12鄰接之小徑部16向大徑部17轉變之變化點18配置於距離該熔合部12於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隔T之1/3之範圍內。此處,所謂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變化點18,係指不包含自以較小之纖維直徑延伸之小徑部16向以纖維直徑較小徑部16大之纖維直徑延伸之大徑部17連續地逐漸變化之部位或者連續地遍及複數個階段變化之部位而纖維直徑極端地以一段變化的部位。又,於上述1根構成纖維11為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之情形時,所謂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變化點18,係指不包括藉由在構成芯部之第1樹脂成分與構成鞘部之第2樹脂成分之間剝離而纖維直徑變化之狀態而纖維直徑始終藉由延伸變化的部位。
又,所謂變化點18配置於距離熔合部12於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隔T之1/3之範圍內,係指隨機抽取不織布1之構成纖維11,如圖5所示般使用日本電子(股)公司製造之JCM-5100(商品名)作為掃描電子顯微鏡將該構成纖維11放大至能夠觀察構成纖維11之相鄰之熔合部12、12間(100倍~300倍)。其次,將相鄰之熔合部12、12之中心彼此之間隔T三等分而劃分為一熔合部12側之區域AT、另一熔合部12側之區域BT、中央之區域CT。而且,係指變化點18配置於上述區域 AT或上述區域BT。又,所謂變化點18配置於距離該熔合部12於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隔T之1/3之範圍內的不織布1,係指將不織布1之構成纖維11隨機抽取20根時,將變化點18配置於上述區域AT或上述區域BT之構成纖維11於20根構成纖維11中至少有1根以上的不織布。具體而言,就肌膚觸感性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根以上,進而較佳為5根以上,特佳為10根以上。
不織布1係於如圖4所示般沿著厚度方向Z剖面觀察不織布1時,包括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及位於該等之間之側部區域13c。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及側部區域13c係於不織布1之一方向(X方向)連續地延伸。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及側部區域13c係於沿著厚度方向Z剖面觀察不織布1時,將不織布1之Z方向之厚度三等分,而將厚度方向Z之上方之部位作為頂部區域13a,將中央之部位作為側部區域13c,將下方之部位作為底部區域13b予以區別。不織布1中,凸條部13之頂部由頂部區域13a形成,凹條部14之底部由底部區域13b形成。
如圖4所示,針對不織布1沿著其厚度方向Z進行觀察時,側部區域13c之纖維密度較頂部區域13a之纖維密度及底部區域13b之纖維密度低。所謂纖維密度,係指不織布1之剖面中之每單位面積之纖維之根數。因此,側部區域13c成為與頂部區域13a及底部區域13b相比纖維之根數較少(纖維間距離較大)之稀疏之區域,不織布1整體上透氣性提高並且通液性亦提高。進而,藉由側部區域13c之纖維密度形成得最小,凸條部13容易追隨穿著者之肌膚之活動,而可實現良好之肌膚觸感。為了對側部區域13c賦予如上所述之纖維密度,依照後述之製造方法製造不織布1即可。
側部區域13c之纖維密度(D13c)相對於頂部區域13a之纖維密度(D13a)或底部區域13b之纖維密度(D13b)之比率(D13c/D13a,D13c/D13b)較 佳為0.15以上且0.9以下,進而較佳為0.2以上且0.8以下。具體而言,關於不織布1之纖維密度之具體之值,頂部區域13a之纖維密度(D13a)較佳為9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較佳為10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又,底部區域13b之纖維密度(D13b)較佳為8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較佳為9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又,側部區域13c之纖維密度(D13c)較佳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進而較佳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纖維密度之測定方法如下所述。
〔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及側部區域13c之纖維密度之測定方法〕
使用Feather剃刀(產品編號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製造)將不織布沿著厚度方向Z切斷。關於頂部區域13a之纖維密度,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使將不織布之切斷面之厚度於Z方向三等分時之上方之部位即頂部區域13a放大(調整為可計測30~60根左右之纖維剖面之倍率,150~500倍)而進行觀察,計數一定之單位面積(0.5mm2左右)之藉由上述切斷面切斷之纖維之剖面數。其次,換算為每1mm2之纖維之剖面數,並將此設為頂部區域13a之纖維密度。測定係於3個部位進行,並加以平均而設為該樣品之纖維密度。同樣地,關於底部區域13b之纖維密度,對將不織布之切斷面之厚度於Z方向三等分時之下方之部位進行測定而求得。同樣地,關於側部區域13c之纖維密度,對將不織布之切斷面之厚度於Z方向三等分時之中央之部位進行測定而求得。再者,作為掃描電子顯微鏡,使用日本電子(股)公司製造之JCM-5100(商品名)。
又,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係形成為構成側部區域13c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較構成頂部區域13a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及構成底部區域13b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 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多。構成側部區域13c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N13c)相對於構成頂部區域13a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N13a)或構成底部區域13b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較佳為2以上且20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上且20以下。具體而言,關於不織布1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之具體之值,構成頂部區域13a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N13a)較佳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較佳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又,構成底部區域13b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N13b)較佳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較佳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又,構成側部區域13c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N13c)較佳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進而較佳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之測定方法如下所述。
〔構成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或側部區域13c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之測定方法〕
關於構成頂部區域13a之構成纖維11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使將不織布之厚度於Z方向三等分時之上方之部位即頂部區域13a之頂點附近放大(調整為可計測30~60根左右之纖維剖面之倍率,50~500倍)而進行觀察,將構成頂部區域13a之構成纖維11隨機抽取20根,計數20根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數。將此設為構成頂部區域13a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測定係於3個部位進行,並加以平均而設為該樣品之構成頂部區域13a之構成纖維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同樣地,關於構成底部區域13b之構成纖維11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對將不織布之厚度於Z方向三等分時之下方之部位即底部區域13b之底點附近進行測定而求得。同樣地,關於構成側部區域13c之構成 纖維11中之具有變化點18之纖維之根數,對將不織布之厚度於Z方向三等分時之中央之部位進行測定而求得。再者,作為掃描電子顯微鏡,使用日本電子(股)公司製造之JCM-5100(商品名)。
關於不織布1之厚度,將不織布1之側視時之整體之厚度設為片材厚度TS,將其凹凸地彎曲之不織布1之局部之厚度設為層厚度TL。片材厚度TS較佳為0.5mm以上且7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上且5mm以下。藉由設為該範圍,使用時之體液吸收速度較快,而可抑制來自吸收體之回液,進而,可實現適度之緩衝性。
層厚度TL亦可於不織布1內之各部位不同,頂部區域13a之層厚度TL1較佳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佳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底部區域13b之層厚度TL2較佳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佳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側部區域13c之層厚度TL3較佳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佳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藉由各層厚度TL1、TL2、TL3之關係設為該範圍,使用時之體液吸收速度較快,而可抑制來自吸收體之回液,進而,可實現適度之緩衝性。
片材厚度TS及層厚度TL係利用以下之方法測定。
片材厚度TS之測定方法係於對不織布1施加0.05kPa之荷重之狀態下使用厚度測定器測定。厚度測定器係使用OMRON公司製造之雷射位移計。厚度測定係測定10處,計算其等之平均值而設為厚度。
層厚度TL之測定法係藉由利用KEYENCE製造之數位顯微鏡VHX-900將片材之剖面放大約20倍左右,而測定各層之厚度。
俯視不織布1時,於Y方向相鄰之凸條部13之頂部彼此之間距較佳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更佳為1.5mm以上且10mm以下。凸條部13之高度H〔參照圖2(a)〕較佳為0.5mm以上且5mm以下,更佳為1mm以上且3mm以下。高度H係利用顯微鏡觀察不織布1之厚度方向Z之剖面,於無荷重下測定。
又,不織布1之基重以片材整體之平均值計較佳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更佳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又,亦可於不織布1之構成纖維11之表面於原料之階段附著少量之纖維著色劑、防靜電特性劑、潤滑劑、親水劑等纖維處理劑。
作為使纖維處理劑附著於構成纖維11之表面之方法,可無特別限制地採用各種公知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利用噴塗之塗佈、利用狹縫式塗佈機之塗佈、利用輥式轉印之塗佈、於纖維處理劑之浸漬等。該等處理可對網化之前之纖維進行,亦可於將纖維以各種方法網化之後進行。但是,必須於後述之熱風吹送處理之前進行處理。於表面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纖維係藉由例如熱風送風式之乾燥機以遠低於聚乙烯樹脂之熔點之溫度(例如120℃以下)進行乾燥。
本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10中之正面片材2係如圖2(a)所示,於構成正面片材2之不織布1之凹條部14之各者,與鄰接之下側片材6藉由熱熔合而接合。不織布1包含具有纖維直徑互不相同之大徑部及小徑部之纖維,除此以外,與鄰接之下側片材6接合,藉此,相對於穿著者之活動之追隨變形性優異。本實施形態中之下側片材6係配置於正面片材2與吸收體4之間之包含不織布之第二片材6。
正面片材2之凹條部14係於失禁護墊10之長度方向連續地接合於第二片材6,其接合部14s可於失禁護墊10之長度方向X連續地形成,亦可如圖6所示於長度方向X間斷地形成,但就與肌膚之追隨性及肌膚觸感性之觀點而言,接合部14s較佳為於長度方向X間斷地形成。於圖6所示之例中,接合部14s於長度方向X等間隔地形成。
又,亦可代替將正面片材2藉由熱熔合接合於第二片材等下側片材6而利用藉由熱熔型接著劑等接著劑接合等其他接合方法接合於第二片材6(下側片材)。
作為構成第二片材6之不織布,可使用利用各種製法之不織布, 例如,可使用利用風吹法於利用梳棉法或氣流成網法所獲得之纖維網形成纖維彼此之熱熔合點的熱風不織布、利用熱軋法於利用梳棉法所獲得之纖維網形成纖維彼此之熱熔合點之熱軋不織布、熱壓紋不織布、水刺不織布、針刺不織布等各種不織布。
於本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10中之吸收體4,如圖2(b)所示,呈散佈狀形成有利用壓紋加工所得之壓縮部43,藉此,於吸收體4,撓曲剛性較其他部分低之高可撓性區域5分別沿長度方向X延伸而形成有複數條。
若更具體地進行說明,則於吸收體4,壓縮部43於長度方向X間斷地以特定之間距串列配置而成之壓縮部行R於寬度方向Y形成有複數行。又,相鄰之壓縮部行R中之壓縮部43係長度方向X之位置錯開半個間距之距離。
〔撓曲剛性之測定方法〕
撓曲剛性之測定係使用適合JIS L1096(一般織物試驗方法、確認2004)剛軟性E法之(股)製作所製造:HOM-2柔軟度測試儀試驗機。將試驗片(吸收性物品之本體)以該試驗片之測定部位位於狹縫間之中心且沿著該本體之長度方向之方向與沿著狹縫間之方向一致的方式水平配置於將狹縫間調整為30mm之該試驗機之試樣台上。試驗片未固定於試樣台。使以下降至距離試樣台之表面8mm之下方之位置(最下方位置)之方式調整之壓板自試驗片之上方以一定速度:200mm/min下降。繼而,讀取利用該壓板將試驗片於長度方向前後按壓時之指示計(荷重計)所示之最高值(cN)。測定係於不同之試驗片進行3次,計算其平均值而設為撓曲剛性。
本實施形態中之壓縮部43係於周面具備圓柱狀之按壓突起之壓紋輥與表面平滑之砧輥之間加壓而形成,於各壓縮部43,吸收體4之厚度比其他部分薄。又,吸收體4中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面為壓紋輥側 之面,壓縮部43係於吸收體4之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面具有與按壓突起之前端面之形狀對應之俯視形狀之凹部。
而且,將各壓縮部行R中之複數個壓縮部43之寬度方向之一端彼此連結之直線L1與將另一端彼此連結之直線L2之間之區域成為高可撓性區域5。更具體而言,於吸收體4,壓縮部43之長度方向X之位置不同之2種壓縮部行R於寬度方向Y交替地分別形成有複數條,形成有與一壓縮部行R對應之高可撓性區域5a、及與另一壓縮部行R對應之高可撓性區域5b。
高可撓性區域5(5a、5b)中吸收體4之剛性變化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位置、即直線L1之位置及直線L2之位置分別變得容易彎折,高可撓性區域5亦包含各寬度方向之兩端位置(直線L1之位置及直線L2之位置)。
用以形成高可撓性區域5之壓縮部43可僅藉由加壓而形成,亦可與加壓同時地進行加熱而形成。
吸收體4之形成於寬度方向Y之高可撓性區域5之條數為複數條,較佳為5條以上,更佳為8條以上,進而較佳為10條以上。
壓縮部43及高可撓性區域5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較佳為0.2mm以上,更佳為0.5mm以上,又,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5mm以下。又,於長度方向X間斷地形成用以形成高可撓性區域5之壓縮部43的情形時,相鄰之壓縮部43間之間隔L3較佳為2mm以上,更佳為5mm以上,又,較佳為20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下。又,吸收體4之於寬度方向Y相鄰之壓縮部行R或高可撓性區域5之中央位置間之間距P較佳為1mm以上,更佳為3mm以上,又,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5mm以下。
而且,如圖2(a)所示,於吸收體4中之寬度方向Y之複數個部位,構成正面片材2之不織布1之凹條部14之位置與高可撓性區域5之位置 一致。
若詳細地進行敍述,則沿長度方向X延伸之高可撓性區域5於寬度方向Y形成有複數行,於寬度方向Y之複數個部位,凹條部14之位置與高可撓性區域5之位置沿著長度方向X連續地重疊。此處言及之凹條部14之位置係將對不織布1之片材厚度TS三等分時之厚度方向之下方部位、即上述底部區域13b判定為凹條部14。與高可撓性區域5重疊之凹條部14之條數為複數條,較佳為3條以上,更佳為5條以上,進而較佳為8條以上。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10,於吸收體4,於寬度方向Y隔開間隔而形成有複數條沿著長度方向X之高可撓性區域5,因此,正面片材2容易沿著凹條部14於寬度方向Y彎折,與此相結合,如圖7所示,失禁護墊10容易以按照穿著者之肌膚面S之形狀之方式變形,伴隨穿著者之活動之相對於肌膚面S之形狀變化之追隨性亦優異。而且,與僅僅使吸收體4較薄而使得容易變形之情形不同,不易於吸收體4產生褶皺,亦不易於包含正面片材2之肌膚抵接面產生走型之皺褶,因此,不易產生穿著時之不適感。
而且,失禁護墊10之正面片材2之凸條部13係內部為中空,又,容易追隨肌膚之活動而以接合於下側片材6之凹條部14為基點於寬度方向Y搖動,而且,形成凸條部13之不織布1為包含具有纖維直徑不同之複數個部分之構成纖維之不織布,因此,若凸條部13由肌膚加壓,則應力集中於小徑之部分而凸條部13之各部亦柔軟地變形。
本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10係藉由如上所述之作用而相對於穿著者之活動之追隨變形性、不適感之不易產生性、肌膚觸感性等優異。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10中,如圖6所示,正面片材2之凹條部14與第二片材等下側片材6之接合部14s於長度方向X間斷地形成,藉此,於正面片材2,接合部14s與非接合部14t即正面片材2中之 未與其他構件接合之部位於長度方向X交替地形成,而較佳為吸收體4之高可撓性區域5中之複數個吸收體4之壓縮部43(參照圖2(b)等)中之至少一部分存在於與非接合部14t相同之位置。即,失禁護墊10較佳為於如圖6所示之俯視下具有正面片材2之非接合部14t與吸收體4之壓縮部43之重複部分。尤其是,關於在寬度方向Y與凹條部14之位置一致之高可撓性區域5,較佳為該高可撓性區域5所包含之壓縮部43中之至少一部分存在於與非接合部14t相同之位置。藉由失禁護墊10具有如上所述之重複部分,與例如壓縮部43之大部分存在於與接合部14s相同之位置之形態相比,容易維持高可撓性區域5本來具有之可撓性,因此,可更確實地實現如圖7所示之失禁護墊10之變形。
就更確實地發揮如上所述之因正面片材2之非接合部14t與吸收體4之壓縮部43之重複而產生之作用效果的觀點而言,於形成於吸收體4之壓縮部43之總數(於吸收體4之肌膚抵接面及非肌膚抵接面之兩面形成有壓縮部43之情形時為形成於其各面之壓縮部43之合計數)中所占的存在於與正面片材2之非接合部14t相同之位置之壓縮部43之數量之比率係設為(後者/前者)×100而較佳為50%以上,更佳為80%以上。特佳之形態係上述比率為100%、即吸收體4之所有壓縮部43與正面片材2之非接合部14t重疊(或者不與接合部14s重疊)之形態。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失禁護墊10,於吸收體4中之寬度方向Y之複數個部位,凹條部14之位置與高可撓性區域5之位置一致,因此,可進一步減少穿著者之肌膚活動時穿著者之肌膚被擦蹭而受到刺激之「擦蹭刺激」。
又,由於在吸收體4形成壓縮部43行而形成高可撓性區域5,故而可容易地製造包含高可撓性區域5之吸收體4,而可抑制因形成高可撓性區域5而導致之吸收體4或吸收性物品之成本增高。
又,由於接合有正面片材2之凹條部14之下側片材6為包含不織 布之第二片材6,故而因高可撓性區域5而變形之吸收體4容易恢復至原來之狀態,而相對於肌膚之活動之追隨性更優異。就上述觀點而言,構成第二片材6之不織布較佳為具有使短纖維結合所得之三維網狀構造者,例如較佳為熱風不織布。
就相對於肌膚之活動之追隨變形性之觀點而言,第二片材6之基重較佳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更佳為15g/m2以上且30g/m2以下。
第二片材6與吸收體4之間、構成吸收體4之吸收性片材之層間、吸收體4與背面片材3之間較佳為分別利用接著劑接合。於利用接著劑將各構件間接合之情形時,亦可為利用狹縫式塗佈機等之整體塗佈,但較佳為圖案塗敷。作為圖案塗敷之塗敷圖案之較佳例,可列舉螺旋圖案、點圖案、條紋圖案(條紋狀圖案)、格子圖案、方格花紋狀之圖案等。
進而,如圖5所示,著眼於構成纖維11中之1根構成纖維11,自與熔合部12鄰接之小徑部16向大徑部17轉變之變化點18配置於距離該熔合部12於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隔T之1/3之範圍內,因此,柔軟而肌膚觸感性良好。尤其是,著眼於1根構成纖維11,若於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形成複數個小徑部16,則肌膚觸感性變得更加良好。就容易發揮此種效果之觀點而言,構成纖維11較佳為僅由高伸長率纖維(熱伸長性複合纖維)構成。
又,不織布1係凹凸構造之不織布,且形成為壁部之纖維密度較凸條部13之頂部之纖維密度及凹條部14之底部之纖維密度小。因此,壁部之纖維間距離較凸條部13之頂部及凹條部14之底部之纖維間距離寬,故而不織布1整體上透氣性提高。又,由於凸條部13之頂部及凹條部14之底部之毛細管力較壁部之毛細管力高,故而水分之吸收性提高。
其次,對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圖8所示之失禁護墊10A,構成正面片材2之不織布1係與構成上述失禁護墊10之正面片材之不織布相同之不織布,但不同之處在於接合正面片材2之凹條部14之下側片材為包芯片材41。關於本實施形態,未特別說明之方面係與上述失禁護墊10相同,適當應用上述說明。
於失禁護墊10A,包芯片材41亦可利用一片片材包裹吸收性芯體40之整體,亦可利用2片以上之包芯片材包裹吸收性芯體40之整體,例如,亦可利用不同之片材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抵接面側與非肌膚抵接面側。
根據失禁護墊10A,亦發揮與上述失禁護墊10相同之效果。作為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抵接面側之包芯片材,較佳為使用基重為10g/m2以上且30g/m2以下之片材,更佳為使用基重為15g/m2以上且20g/m2以下之片材。
本發明中用作正面片材之不織布係利用如下不織布之製造方法製造,該方法具備如下步驟:熔合步驟,其將包含高伸長率纖維之纖維網之構成纖維彼此之交點於熔合部熱熔合而形成纖維片材;及延伸步驟,其使上述纖維片材於一方向延伸。針對本發明中用作正面片材之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態樣,列舉上述不織布1之較佳之製造方法為例,一面參照圖9一面進行說明。於圖9中模式性地表示不織布1之製造方法中使用之較佳之製造裝置100。製造裝置100係較佳地用於熱風不織布之製造者。製造裝置100係自製造步驟之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依序具備纖維網形成部200、熱風處理部300、延伸部400、及下側片材接合部500。
於纖維網形成部200,如圖9所示,配備有纖維網形成裝置201。作為纖維網形成裝置201,使用梳棉機。作為梳棉機,可無特別限制 地使用與吸收性物品之技術領域中通常使用之梳棉機相同之梳棉機。根據不織布1之具體之用途,亦可代替梳棉機而使用其他纖維網製造裝置、例如氣流成網裝置。
如圖9所示,熱風處理部300具備排氣罩301。於排氣罩301內,能以風吹方式吹送熱風。又,熱風處理部300具備包含透氣性網之環狀之輸送帶302。輸送帶302係於排氣罩301內旋轉。輸送帶302係利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樹脂或者金屬形成。
於排氣罩301內吹送之熱風之溫度及熱處理時間較佳為以纖維網1b之構成纖維11所包含之高伸長率纖維之交點熱熔合之方式進行調整。更具體而言,熱風之溫度較佳為調整為相對於纖維網1b之構成纖維11中之熔點最低之樹脂之熔點高出0℃~30℃的溫度。熱處理時間較佳為根據熱風之溫度調整為1秒~5秒。又,就促進構成纖維11彼此之進一步之交絡之觀點而言,熱風之風速較佳為0.3m/秒~1.5m/秒左右。又,搬送速度較佳為5m/min~100m/min左右。
如圖9、圖10所示,延伸部400具備可相互嚙合之一對凹凸輥401、402。一對凹凸輥401、402形成為可加熱,且分別由大徑凸部403、404與小徑凹部(未圖示)於輥軸方向交替地配置而形成。凹凸輥401、402可加熱,亦可不加熱,對凹凸輥401、402加熱之情形時之加熱溫度係就使後述之纖維片材1a之構成纖維11所包含之高伸長率纖維容易延伸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設為高伸長率纖維中之玻璃轉移點最高之樹脂之玻璃轉移點以上且高伸長率纖維中之熔點最低之樹脂之熔點以下。更佳為較纖維之玻璃轉移點高10℃之溫度以上且較熔點低10℃之溫度以下,進而較佳為較纖維之玻璃轉移點高20℃之溫度以上且較熔點低20℃之溫度以下。例如,於作為纖維中芯/鞘構造之纖維而使用玻璃轉移點67℃、熔點258℃之PET(芯)/玻璃轉移點-20℃、熔點135℃之PE(鞘)時進行加熱的情形時,較佳為加溫至67℃以上且135℃以 下,更佳為加溫至77℃以上且125℃以下,進而較佳為加溫至87℃以上且115℃以下。
又,於製造裝置100中,如圖10所示,凹凸輥401之於輥軸方向相鄰之大徑凸部403、403彼此之間隔(間距)、及凹凸輥402之於輥軸方向相鄰之大徑凸部404、404彼此之間隔(間距)為相同之間隔(間距)w,間隔(間距)w係就纖維片材1a之構成纖維11所包含之高伸長率纖維於延伸裝置內順利地伸長且自之前敍述之小徑部向大徑部轉變之變化點鄰接於熔合部而肌膚觸感性變得良好的觀點而言,較佳為1mm以上且10mm以下,特佳為1.5mm以上且8mm以下。就相同之觀點而言,如圖10所示,一對凹凸輥401、402之壓入量t(於輥軸方向相鄰之大徑凸部403之頂點與大徑凸部404之頂點之間隔)較佳為1mm以上且3mm以下,特佳為1.2mm以上且2.5mm以下。而且,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機械延伸倍率較佳為1.5倍以上且3.0倍以下,特佳為1.7倍以上且2.8倍以下。
下側片材接合部500包括凹凸輥402與表面平滑之平滑輥501,於凹凸輥402之大徑凸部404與平滑輥501之周面之間,藉由加熱及加壓將設為凹凸形狀之不織布1與下側片材接合。
對使用具有以上構成之製造裝置100之不織布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9所示,利用纖維網形成部200,使用包含高伸長率纖維之短纖維狀之構成纖維11作為原料,利用作為梳棉機之纖維網形成裝置201形成纖維網1b(纖維網形成步驟)。利用纖維網形成裝置201製造之纖維網1b處於其構成纖維11彼此較鬆地絡合之狀態,尚未獲得作為片材之保形性。
其次,如圖9所示,將包含高伸長率纖維之纖維網1b之構成纖維11彼此之交點於熔合部12熱熔合而形成纖維片材1a(熔合步驟)。具體 而言,纖維網1b係於輸送帶302上被搬送,於熱風處理部300,於通過排氣罩301內之期間,以風吹方式吹送熱風。若如此般以風吹方式吹送熱風,則纖維網1b之構成纖維11彼此進一步交絡,與此同時,絡合之纖維之交點熱熔合(參照圖11(a)),而製造片材狀之具有保形性之纖維片材1a。
其次,如圖9所示,使經熔合之纖維片材1a於一方向延伸(延伸步驟)。具體而言,將具有作為片材之保形性之經熔合之纖維片材1a於一對凹凸輥401、402之間搬送,而如圖11(a)~圖11(c)所示,使纖維片材1a延伸,於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之1根構成纖維11形成由纖維直徑較小之2個小徑部16、16夾著之纖維直徑較大之大徑部17,並且於距離該熔合部12於相鄰之該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隔T之1/3之範圍內形成自該小徑部16向該大徑部17轉變之變化點18。若詳細地進行敍述,則將如圖11(a)所示般之構成纖維11彼此之交點於熔合部12熱熔合之纖維片材1a於一對凹凸輥401、402之間搬送,使纖維片材1a於與機械方向(MD,行進方向)正交之正交方向(CD,輥軸方向)延伸。纖維片材1a於正交方向(CD,輥軸方向)延伸時,圖11(a)所示之將構成纖維11彼此固定之相鄰之該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之區域於正交方向(CD,輥軸方向)積極地伸長。尤其是,如圖11(b)所示,於將構成纖維11彼此固定之各熔合部12之附近,首先容易產生局部收縮,關於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之1根構成纖維11,於兩端形成2個小徑部16、16,由該2個小徑部16、16夾著之部分成為大徑部17,形成由2個小徑部16、16夾著之大徑部17。由於如此般於各熔合部12之附近首先容易產生局部收縮,故而自小徑部16向大徑部17轉變之變化點18形成於距離該熔合部12於相鄰之該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隔T之1/3之範圍內。
而且,關於一部分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之1根構成纖維 11,如圖11(c)所示,於留有能夠伸長之餘地(伸長部位)之狀態下,進一步於正交方向(CD,輥軸方向)延伸,該相鄰之熔合部12、12彼此之間之大徑部17延伸,於大徑部17中形成複數個小徑部16。
如上述般,根據使用製造裝置100之不織布1之製造方法,可連續且效率良好地製造具備圖5所示之構成纖維11之不織布1。又,所製造之不織布1係於藉由凹凸輥402變形為凹凸形狀之狀態下直接被搬送至下側片材接合部500之片材合流部。對片材合流部供給自輥狀捲繞物6'捲出之第二片材用之帶狀之不織布6a,凹凸形狀之不織布1係設為與帶狀之不織布6a重疊之狀態,並被導入至凹凸輥402與平滑輥501之間。於凹凸輥402與平滑輥501之間,凹凸形狀之不織布1中之凹條部部分與帶狀之不織布6a於凹凸輥402之大徑凸部404與平滑輥501之周面之間進行加熱及加壓而接合。以此方式獲得包含不織布1之正面片材2於凹條部14接合於下側片材6之帶狀之複合片材9。帶狀之複合片材9係於捲取後被導入至失禁護墊10之製造線或者不進行捲取而導入至失禁護墊10之製造線。
上述失禁護墊10係藉由將於帶狀之複合片材9與帶狀之背面片材3之間藉由壓紋加工形成有壓縮部43之吸收體4使由壓縮部43形成之高可撓性區域之位置與正面片材2之凹條部之位置一致而配置之後裁斷為各物品之形狀而獲得。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並不受上述本實施形態任何限制,可適當進行變更。
例如,吸收體4之高可撓性區域亦可藉由在吸收體4以圖12(a)~圖12(c)所示之圖案形成壓縮部43而形成。於圖12(a)中,壓縮部43係失禁護墊10之長度方向X之長度較相鄰之壓縮部43間之間隔L3長者。於圖12(b)中,壓縮部43係於失禁護墊10之長度方向X連續地形成。於圖12(c)中,壓縮部43之形狀係與上述本實施形態相同之點形狀,相 鄰之壓縮部行R(高可撓性區域5)中之壓縮部43係長度方向X之位置相同。
又,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亦可代替失禁護墊而為經期衛生棉或衛生護墊。又,包含不織布之第二片材6之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X及寬度方向Y之一方向或兩方向上之長度可與正面片材2相同,亦可較正面片材2短。又,吸收性物品亦可為不具有防漏翻邊者。
又,本發明中之吸收體亦可如圖13所示之吸收體4般包括吸收性片材42。圖13所示之吸收體4包括積層有2層以上之吸收性片材42之積層體。2層以上之積層體亦可為將一片吸收性片材摺疊並且將其等層間接著而形成積層體者,亦可為將單片之吸收性片材貼合複數片進行積層所得者。又,亦可設為於2層以上之積層體之層間或單面上配置追加之吸收性片材而一部分形成為厚壁之吸收體。作為吸收性片材,較佳地使用包含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之吸收性片材。又,作為吸收性片材,可較佳地使用經由濕潤狀態之吸水性聚合物產生之黏著力或另外添加之接著劑或接著性纖維等黏合劑使構成纖維間或構成纖維與吸水性聚合物之間結合而形成為片狀者等。又,作為吸收性片材,亦可使用利用日本專利特開平8-246395號公報記載之方法製造之吸收性片材、使隨著氣流供給之粉碎紙漿及吸水性聚合物堆積之後利用接著劑(例如乙酸乙烯酯系之接著劑、PVA(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醇)等)凝固之乾式片材、於紙或不織布之間塗佈熱熔接著劑等之後使高吸水性聚合物散佈而獲得之吸收性片材、於紡黏或熔噴不織布製造步驟中調配高吸水性聚合物而獲得之吸收性片材等。該等吸收性片材亦可不積層2層以上而用作單層構造之吸收體。又,積層之情形時之層間亦可不接著。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進而揭示以下之吸收性物品。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形成肌膚抵接面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具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述正面片材包含沿長度方向延伸之條紋狀之凸條部及凹條部於寬度方向交替地配置之凹凸構造之不織布,且於上述凹條部與鄰接之下側片材接合,上述凸條部於與上述下側片材之間具有中空構造,上述不織布包含具有纖維直徑互不相同之大徑部及小徑部之纖維,且上述吸收體係於上述寬度方向上之複數個部位具有撓曲剛性較其他部分低之高可撓性區域。
<2>如上述<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寬度方向之複數個部位,上述凹條部之位置與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位置一致。
<3>如上述<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沿上述長度方向延伸之上述高可撓性區域於上述寬度方向形成有複數行,於上述寬度方向之複數個部位,上述凹條部之位置與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位置沿著上述長度方向連續地重疊。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可撓性區域藉由上述吸收體之壓縮而形成。
<5>如上述<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上述吸收體之壓縮部於上述長度方向串列形成有複數個。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 體,作為上述高可撓性區域,於長度方向壓縮部間斷地串列配置而成之壓縮部行於寬度方向形成有複數行,相鄰之壓縮部行中之壓縮部係長度方向之位置錯開半個間距之距離。
<7>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作為上述高可撓性區域,於長度方向壓縮部間斷地串列配置而成之壓縮部行於寬度方向形成有複數行,相鄰之壓縮部行中之壓縮部係長度方向之位置相同。
<8>如上述<5>至<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壓縮部係長度方向之長度較於該長度方向相鄰之壓縮部間之間隔長。
<9>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作為上述高可撓性區域,形成有於長度方向連續之壓縮部。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形成於寬度方向之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條數為複數條,較佳為5條以上,更佳為8條以上,進而較佳為10條以上。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寬度方向之長度較佳為0.2mm以上,更佳為0.5mm以上,又,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5mm以下。
<12>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用於形成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壓縮部於長度方向間斷地形成,於長度方向相鄰之壓縮部間之間隔較佳為2mm以上,更佳為5mm以上,又,較佳為20 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下。
<13>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於寬度方向相鄰之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中央位置間之間距較佳為1mm以上,更佳為3mm以上,又,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5mm以下。
<14>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與上述高可撓性區域重疊之上述凹條部之條數為複數條,較佳為3條以上,更佳為5條以上,進而較佳為8條以上。
<15>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厚度較佳為1mm以上,更佳為2mm以上,又,較佳為15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下,又,較佳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進而較佳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具備複數個將構成纖維彼此之交點熱熔合而形成之熔合部。
<17>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中包含高伸長率纖維。
<18>如上述<1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伸長率纖維係具有熱熔合性之芯鞘型複合纖維。
<19>如上述<17>或<1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伸長率纖維 之纖度於原料之階段為1.0 dtex以上且10.0 dtex以下,較佳為2.0 dtex以上且8.0 dtex以下。
<20>如上述<17>至<1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中之高伸長率纖維之比率為5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較佳為8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
<21>如上述<17>至<2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伸長率纖維之伸長率於原料之階段較佳為100%以上且800%以下,更佳為200%以上且500%以下,進而較佳為250%以上且400%以下。
<22>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係於著眼於1根構成纖維時,於相鄰之熔合部彼此之間具有由纖維直徑較小之2個小徑部夾著之纖維直徑較大之大徑部。
<23>如上述<2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1根構成纖維係於相鄰之熔合部彼此之間具備複數個大徑部。
<24>如上述<22>或<2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係於著眼於1根構成纖維時,於相鄰之熔合部彼此之間具備1個以上且5個以下之大徑部,較佳為具備1個以上且3個以下之大徑部。
<25>如上述<22>至<2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徑部之纖維直徑(直徑L16)相對於上述大徑部之纖維直徑(直徑L17)之比率(L16/L17)較佳為0.5以上且0.8以下,進而較佳為0.55以上且0.7以下。
<26> 如上述<22>至<2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徑部之纖維直徑(直徑L16)較佳為5μm以上且28μm以下,進而較佳為6.5μm以上且20μm以下,特佳為7.5μm以上且16μm以下。
<27>如上述<22>至<2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大徑部之纖維直徑(直徑L17)較佳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3μm以上且25μm以下,特佳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28>如上述<22>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係於著眼於1根構成纖維時,自與上述熔合部鄰接之小徑部向大徑部轉變之變化點配置於距離該熔合部於相鄰之熔合部彼此之間隔之1/3之範圍內。
<29>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係於沿著厚度方向剖面觀察時包括頂部區域、底部區域、及位於該等之間之側部區域。
<30>如上述<2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之纖維密度形成得較上述頂部區域之纖維密度及上述底部區域之纖維密度低。
<31>如上述<2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中上述側部區域之纖維密度形成得最小。
<32>如上述<29>至<3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之纖維密度(D13c)相對於上述頂部區域之纖維密度(D13a)或上述底部區域之纖維密度(D13b)之比率(D13c/D13a,D13c/D13b)較佳為0.15以上 且0.9以下,進而較佳為0.2以上且0.8以下。
<33>如上述<29>至<3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頂部區域之纖維密度(D13a)較佳為9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較佳為10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34>如上述<29>至<3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區域之纖維密度(D13b)較佳為8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較佳為9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35>如上述<29>至<34>中任一項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之纖維密度(D13c)較佳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進而較佳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
<36>如上述<29>至<3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包括將構成纖維彼此之交點熱熔合而形成之熔合部,且構成上述側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自與上述熔合部鄰接之小徑部向大徑部轉變之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形成得較構成上述頂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上述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及構成上述底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上述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多。
<37>如上述<29>至<3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包括將構成纖維彼此之交點熱熔合而形成之熔合部,且構成上述側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上述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N13c)相對於構成上述頂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自與上述熔合部鄰接之小徑部向大徑部轉變之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N13a)或構成上 述底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上述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為2以上且20以下。
<38>如上述<29>至<3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關於上述不織布之具有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之具體之值,構成上述頂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N13a)較佳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較佳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39>如上述<29>至<3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關於上述不織布之具有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之具體之值,構成上述底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N13b)較佳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較佳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40>如上述<29>至<3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關於上述不織布之具有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之具體之值,構成上述側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N13c)較佳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進而較佳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
<41>如上述<1>至<4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之片材厚度為0.5mm以上且7mm以下,較佳為1.0mm以上且5mm以下。
<42>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頂部區域之層厚度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較佳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43> 如上述<1>至<4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區域之層厚度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較佳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44>如上述<1>至<4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之層厚度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較佳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45>如上述<1>至<4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寬度方向相鄰之上述凸條部之頂部彼此之間距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較佳為1.5mm以上且10mm以下。
<46>如上述<1>至<4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之基重係以片材整體之平均值計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較佳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47>如上述<1>至<4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上述凹條部與上述下側片材之接合部於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間斷地形成。
<48>如上述<4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藉由上述正面片材之上述凹條部與上述下側片材之接合部於上述長度方向間斷地形成,而於該正面片材該接合部與非接合部於該長度方向交替地形成,又,於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上述吸收體之壓縮部於上述長度方向串列形成有複數個,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中之複數個上述吸收體之壓縮部中之至少一 部分存在於與該非接合部相同之位置。
<49>如上述<1>至<4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配置有包含不織布之第二片材,該第二片材為上述下側片材。
<50>如上述<4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二片材係上述長度方向及上述寬度方向之長度較上述正面片材短。
<51>如上述<49>或<5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第二片材之不織布係具有使短纖維結合所得之三維網狀構造者。
<52>如上述<49>至<5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二片材之基重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較佳為15g/m2以上且30g/m2以下。
<53>如上述<1>至<4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包含吸收性芯體及包裹該吸收性芯體之包芯片材,該包芯片材為上述下側片材。
<54>如上述<5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包芯片材之基重為10g/m2以上且30g/m2以下,較佳為15g/m2以上且20g/m2以下。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係相對於穿著者之活動之追隨變形性、不適感之不易產生性、肌膚觸感性優異。

Claims (31)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形成肌膚抵接面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具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述正面片材包含沿長度方向延伸之條紋狀之凸條部及凹條部於寬度方向交替地配置之凹凸構造之不織布,且於上述凹條部與鄰接之下側片材接合,上述凸條部於與上述下側片材之間具有中空構造,上述不織布包含具有纖維直徑互不相同之大徑部及小徑部之纖維,上述吸收體係於上述寬度方向上之複數個部位具有撓曲剛性較其他部分低之高可撓性區域;上述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係於著眼於1根構成纖維時,於相鄰之熔合部彼此之間具有由纖維直徑較小之2個小徑部夾著之纖維直徑較大之大徑部。
  2.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形成肌膚抵接面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具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述正面片材包含沿長度方向延伸之條紋狀之凸條部及凹條部於寬度方向交替地配置之凹凸構造之不織布,且於上述凹條部與鄰接之下側片材接合,上述凸條部於與上述下側片材之間具有中空構造,上述不織布包含具有纖維直徑互不相同之大徑部及小徑部之纖維,上述吸收體係於上述寬度方向上之複數個部位具有撓曲剛性較其他部分低之高可撓性區域;上述不織布係於沿著厚度方向剖面觀察時包括頂部區域、底部區域、及位於上述頂部區域與上述底部區域之間之側部區域;上述不織布包括將構成纖維彼此之交點熱熔合而形成之熔合部,構成上述側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自與上述熔合部鄰接之小徑部向大徑部轉變之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係形成得較構成上述頂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上述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及構成上述底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上述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多。
  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寬度方向之複數個部位,上述凹條部之位置與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位置一致。
  4. 如請求項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沿上述長度方向延伸之上述高可撓性區域於上述寬度方向形成有複數行,於上述寬度方向之複數個部位,上述凹條部之位置與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位置沿著上述長度方向連續地重疊。
  5.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係藉由上述吸收體之壓縮而形成。
  6. 如請求項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上述吸收體之壓縮部於上述長度方向串列形成有複數個。
  7. 如請求項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藉由上述正面片材之上述凹條部與上述下側片材之接合部於上述長度方向間斷地形成,而於該正面片材該接合部與非接合部於該長度方向交替地形成,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中之複數個上述吸收體之壓縮部中之至少一部分存在於與該非接合部相同之位置。
  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作為上述高可撓性區域,於寬度方向形成有複數行之壓縮部行,且上述壓縮部行係於長度方向壓縮部間斷地串列配置而成,相鄰之壓縮部行中之壓縮部係長度方向之位置錯開半個間距之距離。
  9.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作為上述高可撓性區域,於寬度方向形成有複數行之壓縮部行,且上述壓縮部行係於長度方向壓縮部間斷地串列配置而成,相鄰之壓縮部行中之壓縮部係長度方向之位置相同。
  10. 如請求項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壓縮部係長度方向之長度較於該長度方向相鄰之壓縮部間之間隔長。
  11.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作為上述高可撓性區域而形成有於長度方向連續之壓縮部。
  12.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形成於寬度方向之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條數為5條以上。
  1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係寬度方向之長度為0.2mm以上且10mm以下。
  14.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用於形成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壓縮部於長度方向間斷地形成於上述吸收體,於長度方向相鄰之壓縮部間之間隔為2mm以上且20mm以下。
  15.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於寬度方向相鄰之上述高可撓性區域之中央位置間之間距為1mm以上且10mm以下。
  16.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與上述高可撓性區域重疊之上述凹條部之條數為3條以上。
  1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包括複數個將構成纖維彼此之交點熱熔合而形成之熔合部。
  1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中包含高伸長率纖維。
  19. 如請求項1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伸長率纖維之伸長率於原料之階段為100%以上且800%以下。
  20.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1根構成纖維係於相鄰之熔合部彼此之間包括複數個大徑部。
  21. 如請求項1或2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徑部之纖維直徑(直徑L16)相對於上述大徑部之纖維直徑(直徑L17)之比率(L16/L17)為0.5以上且0.8以下。
  2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係於著眼於1根構成纖維時,自與上述熔合部鄰接之小徑部向大徑部轉變之變化點配置於距離該熔合部於相鄰之熔合部彼此之間隔之1/3之範圍內。
  23.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之纖維密度形成得較上述頂部區域之纖維密度及上述底部區域之纖維密度低。
  24.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中上述側部區域之纖維密度形成得最小。
  25.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之纖維密度(D13c)相對於上述頂部區域之纖維密度(D13a)或上述底部區域之纖維密度(D13b)之比率(D13c/D13a,D13c/D13b)為0.15以上且0.9以下。
  26.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包括將構成纖維彼此之交點熱熔合而形成之熔合部,構成上述側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上述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N13c)相對於構成上述頂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自與上述熔合部鄰接之小徑部向大徑部轉變之上述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N13a)或構成上述底部區域之構成纖維中的具有上述變化點之纖維之根數(N13b)之比率(N13c/N13a,N13c/N13b)為2以上且20以下。
  2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上述凹條部與上述下側片材之接合部於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間斷地形成。
  2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配置有包含不織布之第二片材,該第二片材為上述下側片材。
  29. 如請求項2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二片材係上述長度方向及上述寬度方向之長度較上述正面片材短。
  30. 如請求項2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第二片材之不織布係具有使短纖維結合所得之三維網狀構造者。
  31.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包含吸收性芯體及包裹該吸收性芯體之包芯片材,該包芯片材為上述下側片材。
TW104134091A 2014-10-17 2015-10-16 吸收性物品 TWI6781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2402 2014-10-17
JP2014212402 2014-10-17
JP2015203671A JP6108417B2 (ja) 2014-10-17 2015-10-15 吸収性物品
JP2015-203671 2015-10-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2670A TW201622670A (zh) 2016-07-01
TWI678194B true TWI678194B (zh) 2019-12-01

Family

ID=55955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4091A TWI678194B (zh) 2014-10-17 2015-10-16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08417B2 (zh)
CN (1) CN106794082B (zh)
TW (1) TWI6781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80435B2 (ja) * 2015-09-14 2019-09-25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704236B2 (ja) * 2015-10-16 2020-06-03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001207B1 (ja) * 2016-06-30 2016-10-0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842886B2 (ja) * 2016-11-15 2021-03-17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KR101959532B1 (ko) * 2017-09-27 2019-03-18 주식회사 보람씨앤에치 캡슐화된 냉감제 처리된 생리대
KR101959531B1 (ko) * 2017-09-27 2019-03-18 주식회사 보람씨앤에치 마이크로캡슐 처리된 피톤치드 생리대
CN111150558B (zh) * 2018-11-08 2022-11-29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JP7319042B2 (ja) * 2018-12-10 2023-08-01 花王株式会社 複合伸縮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20246397A1 (ja) * 2019-06-04 2020-12-10 花王株式会社 伸縮性シート、及び該伸縮性シート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5352A (ja) * 2004-08-19 2006-03-02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10005925A (ja) * 2008-06-26 2010-01-14 Kao Corp 伸縮シート
TW201231025A (en) * 2010-12-21 2012-08-01 Kao Corp Absorptive article
JP2014068955A (ja) * 2012-09-30 2014-04-21 Uni Charm Corp 吸収性物品
TWI456096B (zh) * 2010-09-30 2014-10-11 Kao Corp 不織布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67404B2 (ja) * 2001-04-18 2008-10-15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生理用ナプキン
EP1862156B1 (en) * 2005-03-23 2013-01-02 Kao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s
US9560950B2 (en) * 2010-11-22 2017-02-07 Kao Corporation Bulky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5792998B2 (ja) * 2011-05-20 2015-10-1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214370B2 (ja) * 2013-12-10 2017-10-1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5352A (ja) * 2004-08-19 2006-03-02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10005925A (ja) * 2008-06-26 2010-01-14 Kao Corp 伸縮シート
TWI456096B (zh) * 2010-09-30 2014-10-11 Kao Corp 不織布
TW201231025A (en) * 2010-12-21 2012-08-01 Kao Corp Absorptive article
JP2014068955A (ja) * 2012-09-30 2014-04-21 Uni Charm Corp 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08417B2 (ja) 2017-04-05
CN106794082B (zh) 2020-09-25
JP2016077900A (ja) 2016-05-16
CN106794082A (zh) 2017-05-31
TW201622670A (zh) 2016-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8194B (zh) 吸收性物品
KR101766623B1 (ko) 팬츠형 일회용 기저귀
WO2016002299A1 (ja) 体液吸収性物品用吸収体
JP6442181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39675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449056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AU2014282421A1 (en) Absorbent article
TWI683655B (zh) 吸收性物品
JP471253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6079529A (ja) 不織布
JP643139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080323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08135759B (zh) 吸收性物品
JP644044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2055362A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658043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63008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4048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WO2018020688A1 (ja) 吸収性物品の液透過性シート用の積層不織布、並びに上記積層不織布の、吸収性物品の液透過性シートへの使用
JP705762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58042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67242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6060219A1 (ja) 吸収性物品
JP6431397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6060212A1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