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1225B - 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及具備其之車輛 - Google Patents

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及具備其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1225B
TWI671225B TW107117884A TW107117884A TWI671225B TW I671225 B TWI671225 B TW I671225B TW 107117884 A TW107117884 A TW 107117884A TW 107117884 A TW107117884 A TW 107117884A TW I671225 B TWI671225 B TW I6712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rim
reinforced resin
connecting portion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7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0481A (zh
Inventor
篠宮将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0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0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1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12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5/00Wheels, spokes, disc bodies, rims, hubs, wholly or predominantly mad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
    • B60B5/02Wheels, spokes, disc bodies, rims, hubs, wholly or predominantly mad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 made of synthetic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確保強度之同時可更輕量化之構成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後輪輪圈41具備輪緣60、輪轂50、及將輪緣60與輪轂50於徑向上連結之連結部60。輪緣60具有左輪緣部61及右輪緣部62。連結部60係於上述剖面中,具有包含樹脂經纖維強化所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之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於將左輪緣部61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設為左側部41a,且將右輪緣部62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設為右側部41b之情形時,於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之間,於在徑向上相互分離之位置,設置有於左右方向延伸並將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連結之至少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

Description

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及具備其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車輛中所使用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已知有一種輪圈,其具備可用於車輛之纖維強化樹脂製之輪緣。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車輪,其係利用纖維強化樹脂將輪緣、輪轂、以及連結輪緣及輪轂之凸緣一體地成形而成。
就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車輪而言,藉由使用纖維強化樹脂,相較金屬製之車輪而言可謀求輕量化。又,於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車輛中,輪緣包含層狀體,該層狀體具有藉由補強用連續纖維或補強用梭織物將樹脂於圓周方向上加以強化所得之層、及使用有補強用短纖維之層。藉此,上述車輪具有較高之強度及剛性。
因此,就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車輪而言,兼顧了輕量化及強度確保。
再者,就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車輪而言,輪緣相對於凸緣朝左右方向延伸。即,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車輪具有寬幅之輪緣。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61-135801號公報
如上所述,藉由利用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構成輪圈,確保強度之同時可謀求輪圈之輕量化。然而,近年來,期望確保輪圈強度之同時實現輪圈之進一步輕量化。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確保強度之同時可更輕量化之構成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一般而言,機車或汽車之車輪具有輪胎及輪圈,支持車輛並且藉由旋轉而將驅動力傳遞至路面。由此,如專利文獻1中亦揭示般,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具有於將該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在徑向上切斷時之剖面(以下稱為徑向剖面)觀察,分別朝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之寬度方向(車輛之左右方向)突出之纖維強化樹脂製之輪緣。即,於徑向剖面觀察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纖維強化樹脂製之輪緣係自將該纖維強化樹脂製之輪緣與纖維強化樹脂製之輪轂於徑向上連結之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朝左方向或右方向突出。
本發明者研究了於具有如上所述之構成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中,在車輛之行駛過程中作用於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之力。於該研究中,本發明者例如著眼於在車體之迴旋過程中,對車輪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方面。而且,本發明者注意到,於將如上所述之力輸入至上述車輪之情形時,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之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有朝車輛之左右方向中之對纖維強化樹脂製之輪緣輸入上述力之方向傾倒之傾向。
為了抑制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之如上所述之變形,首先,想到提高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之剛性。
因此,本發明者首先想到使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之寬度方向之尺寸變大。然而,若使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之尺寸變大,則雖說為較金屬更輕量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但輪圈整體之重量會增大。
因此,本發明者研究了確保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之剛性之同時可使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輕量化之構成。
具體而言,本發明者研究了於在徑向剖面觀察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之情形時,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及左輪緣部設為左側部,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及右輪緣部設為右側部,對車輪朝斜方向輸入力時之左側部及右側部之變形。
研究之結果,本發明者明白了上述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及上述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係於較纖維強化樹脂製之輪轂更靠近纖維強化樹脂製之輪緣之區域變形明顯。
針對此,本發明者發現,藉由於在徑向上分離之位置設置連結左側部與右側部之徑向外側連結部及徑向內側連結部,可不使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之寬度方向尺寸變大地抑制變形。
具體而言,本發明者想到如下所述之構成。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具備:圓環狀之輪緣;輪轂,其位於旋轉中心;及連結部,其將上述輪緣與上述輪轂於徑向上連結。上述輪緣係於徑向之剖面中具有左輪緣部及右輪緣部,該左輪緣部位於較左右方向之中央更靠左方,該右輪緣部位於較上述左右方向之中央更靠右方。上述連結部係於上述剖面中具有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該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係將上述輪緣之上述左輪緣部與上述輪轂於徑向上連結,且包含樹脂經纖維強化所得之纖維強化樹脂,該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係將上述輪緣之上述右輪緣部與上述輪轂於徑向上連結。於將上述左輪緣部及上述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設為左側部,且將上述右輪緣部及上述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設為右側部之情形時,於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之間,於在徑向上相互分離之位置,設置有於上述左右方向延伸且將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連結之至少徑向 外側連結部及徑向內側連結部。
藉此,可抑制對車輪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之連結部之變形。即,於在車輛之迴旋時等對車輪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之連結部係朝車輛之左右方向中之上述力被輸入至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之輪緣之方向傾倒。於此情形時,上述連結部之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係以於上述左右方向上遠離之方式產生變形。針對此,如上述構成般,藉由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之徑向外側連結部及徑向內側連結部將包含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之左側部與包含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之右側部連結,藉此可抑制如上所述之變形。
並且,於連結部中,使左右之連結壁為纖維強化樹脂製,藉此可謀求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之輕量化。
因此,對於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可實現確保強度之同時可更輕量化之構成。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及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係於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之間,設置於在上述徑向上較上述輪轂更靠近上述輪緣之位置。
藉此,於對車輪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可藉由徑向外側連結部 及徑向內側連結部更確實地抑制連結部之變形。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及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係於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之間,設置於在上述徑向上較上述輪轂與上述輪緣之中間位置更靠近上述輪緣之位置。
藉此,於對車輪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可藉由徑向外側連結部及徑向內側連結部更確實地抑制連結部之變形。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係將上述左輪緣部與上述右輪緣部於上述左右方向上連結。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係將上述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與上述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在上述左右方向上連結。
藉此,於對車輪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可藉由徑向外側連結部及徑向內側連結部而抑制連結部以左輪緣部與右輪緣部於左右方向上遠離之方式變形。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至少包含:第1斜方向連結部,其自上述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朝右方向且上述徑向延伸;及第2斜方向連結部,其自上述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朝左方向且上述徑向延伸。
藉此,於對車輪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可藉由徑向內側連結部之第1斜方向連結部及第2斜方向連結部更確實地抑制連結部之變形。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於上述徑向上之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與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之間,進而具備連結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之補強連結部。
藉此,可將藉由徑向外側連結部及徑向內側連結部而連結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之左側部與右側部更牢固地連結。由此,於對車輪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可更確實地抑制連結部之變形。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專業用語僅為了定義特定之實施例而使用,並不意圖藉由上述專業用語而限制發明。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及/或」包含一個或複數個相關聯地列舉之構成物之所有組合。
於本說明書中,「包含、具備(including)」「包含、具備(comprising)」或「具有(having)」及其等之變化之使用係用於特定出所記載之特徵、製程、要素、成分及/或其等之等效物之存在,可包含步驟、動作、要素、組件及/或其等之群中之一個或複數個。
於本說明書中,「安裝有」、「連接有」、「結合有」及/或其等之等效物係以廣義之含義使用,包含“直接及間接之”安裝、連接及結合之兩者。進而,「連接有」及「結合有」並不限定於物理性或機械性之連接或結合,可包含直接或間接之電性連接或結合。
只要未被另外定義,則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全部用語(包含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領域內之技術人員通常所理解之含義相同之含義。
由通常使用之辭典定義之用語應解釋為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揭示內容之上下文中之含義一致之含義,只要於本說明書未被明確地定義,則無須以理想化或過度形式化之含義加以解釋。
於本發明之說明中,理解為揭示有若干技術及製程。該等各者具有個別之權益,亦可分別與其他所揭示之1個以上之技術一併使用,或視情況與其他所揭示之全部技術一併使用。
因此,為了明確說明,於本發明之說明中,減少不必要地重複進行各個步驟之所有可能之組合。然而,關於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應理解此種組合全部處於本發明之範圍內而進行解讀。
於本說明書中,對本發明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以下之說明中,敍述多個具體例以便提供本發明之完整之理解。然而,業者明白即便無該等具體例,亦可實施本發明。
由此,以下之揭示應被考慮作為本發明之例示,而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以下之圖式或說明所示之特定之實施形態。
<纖維強化樹脂製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纖維強化樹脂製,並非僅包含零件由樹脂經纖維強化所得之纖維強化樹脂構成之情形,亦包含除纖維強化樹脂以外,亦使用纖維強化樹脂以外之材料構成零件之情形。
<區劃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區劃意指藉由壁等將空間分隔成複數個。區劃不僅包含藉由壁等形成密閉空間之情形,只要空間上分離,則亦包含空間之一部分與其他空間相連之情形。
本發明之應用對象並不限於機車。本發明亦可應用於三輪車、四輪車等除機車以外之車輛。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對於具備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連結部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可實現確保強度之同時可更輕量化之構成。
1‧‧‧車輛
2‧‧‧車體
3‧‧‧前輪
4‧‧‧後輪
6‧‧‧把手
7‧‧‧座部
8‧‧‧動力單元
10‧‧‧框架
11‧‧‧頭管
12‧‧‧主車架
15‧‧‧前叉
16‧‧‧後臂
17‧‧‧後懸架
31‧‧‧前輪輪圈
32‧‧‧前輪輪胎
33‧‧‧前輪刹車盤
34‧‧‧前輪卡鉗
41‧‧‧後輪輪圈(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41a‧‧‧左側部
41b‧‧‧右側部
42‧‧‧後輪輪胎(輪胎)
43‧‧‧後輪刹車盤
44‧‧‧後輪卡鉗
50‧‧‧輪轂
51‧‧‧左輪轂部
52‧‧‧右輪轂部
53‧‧‧左側輪轂連接構件
54‧‧‧右側輪轂連接構件
55‧‧‧連結管
60‧‧‧輪緣
61‧‧‧左輪緣部
61a‧‧‧突出部
62‧‧‧右輪緣部
62a‧‧‧突出部
70‧‧‧連結部
71‧‧‧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
71a‧‧‧輪緣側連結壁
71b‧‧‧輪轂側連結壁
71c‧‧‧閥安裝孔
72‧‧‧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
72a‧‧‧輪緣側連結壁
72b‧‧‧輪轂側連結壁
81‧‧‧徑向外側連結部
81a‧‧‧通氣孔
82‧‧‧徑向內側連結部
90‧‧‧閥
91‧‧‧閥本體
92‧‧‧軸環
141‧‧‧後輪輪圈(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182‧‧‧徑向內側連結部
183‧‧‧圓筒補強部(補強連結部)
241‧‧‧後輪輪圈(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282‧‧‧徑向內側連結部
283‧‧‧角柱補強部(補強連結部)
341‧‧‧後輪輪圈(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383‧‧‧第1補強連結部(補強連結部)
384‧‧‧第2補強連結部(補強連結部)
441‧‧‧後輪輪圈(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483‧‧‧第1補強連結部(補強連結部)
484‧‧‧第2補強連結部(補強連結部)
541‧‧‧後輪輪圈(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583‧‧‧第1補強連結部(補強連結部)
584‧‧‧第2補強連結部(補強連結部)
641‧‧‧後輪輪圈(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682a‧‧‧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第1斜方向連結部)
682b‧‧‧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第2斜方向連結部)
741‧‧‧後輪輪圈(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782a‧‧‧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第1斜方向連結部)
782b‧‧‧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第2斜方向連結部)
841‧‧‧後輪輪圈(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882a‧‧‧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第1斜方向連結部)
882b‧‧‧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第2斜方向連結部)
F‧‧‧箭頭
L‧‧‧箭頭
M‧‧‧凸部
R‧‧‧箭頭
R‧‧‧旋轉軸
RR‧‧‧箭頭
P‧‧‧區劃空間
S‧‧‧環狀空間
U‧‧‧箭頭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車輛之整體構成之概略的左側視圖。
圖2係後輪輪圈之立體圖、及該立體圖中之A-A線剖視圖。
圖3係表示後輪輪圈之概略構成之立體圖。
圖4係圖3中之IV-IV線剖視圖。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於對後輪輪胎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後輪輪圈之輪緣受到之力的圖。
圖6係模式性地表示於後輪輪圈分別具有(a)實施形態1之構成及(b)至(e)之構成之情形時後輪輪圈之變形之圖。
圖7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車輛之後輪輪圈之概略構成的剖視圖。
圖8係表示實施形態3之後輪輪圈之概略構成之剖視圖。
圖9係表示實施形態4之後輪輪圈之概略構成之剖視圖。
圖10係表示實施形態4之變化例之後輪輪圈之概略構成的剖視圖。
圖11係表示實施形態4之變化例之後輪輪圈之概略構成的剖視圖。
圖12係表示實施形態5之後輪輪圈之概略構成之剖視圖。
圖13係表示實施形態5之變化例之後輪輪圈之概略構成的剖視圖。
圖14係表示實施形態5之變化例之後輪輪圈之概略構成的剖視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各圖中,對相同部分附上相同之符號,不重複該相同部分之說明。再者,各圖中之構成 構件之尺寸並未忠實地表現出實際之構成構件之尺寸及各構成構件之尺寸比率等。
以下,圖中之箭頭F係表示車輛之前方向。圖中之箭頭RR係表示車輛之後方向。圖中之箭頭U係表示車輛之上方向。圖中之箭頭L係表示車輛之左方向。圖中之箭頭R係表示車輛之右方向。又,於以下之說明中,前後左右之方向分別意指自駕駛車輛之騎乘者觀察之情形時之前後左右的方向。
[實施形態1]
<整體構成>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車輛1之整體構成之概略的左側視圖。車輛1例如為機車,且具備車體2、前輪3及後輪4。車體2支持前輪3、後輪4、把手6、座部7及動力單元8等各構成零件。於本實施形態中,車體2包含框架10、一對前叉15及後臂16。
框架10具有頭管11及主車架12。頭管11位於車輛1之前部,將連接於把手6之轉向軸(省略圖示)可旋轉地支持。主車架12係以自頭管11朝向車輛後方延伸之方式連接於頭管11。於主車架12,支持有動力單元8等。
框架10既可包含金屬材料,亦可包含樹脂經碳纖維等纖維強化所得之纖維強化樹脂。
一對前叉15係配置於前輪3之左方及右方,且自前輪3朝上方且後方延伸。各前叉15之上端部係連接於把手6。各前叉15之下端部將前輪3可旋轉地支持。
後臂16係自主車架12之後部朝後方延伸。後臂16之前端部可於上下方向上旋轉地連接於主車架12之後部。後臂16之後端部將後輪4可旋轉地支持。再者,後臂16與主車架12係藉由後懸架17而連接。
前輪3具有前輪輪圈31及前輪輪胎32。前輪輪圈31係可旋轉地支持於一對前叉15之下端部。於本實施形態中,前輪輪圈31係與先前相同,例如為金屬製之輪圈。前輪輪胎32係配置於前輪輪圈31之外周面上。
於前輪輪圈31,於旋轉中心安裝有構成前輪刹車之一部分之前輪刹車盤33。前輪刹車盤33為圓盤狀,且與前輪輪圈31一併旋轉。再者,於前輪刹車盤33之外周部,配置有於前輪刹車之動作時固持前輪刹車盤33之前輪卡鉗34。
後輪4具有後輪輪圈41(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及後輪輪胎42(輪胎)。後輪輪圈41可旋轉地支持於後臂16之後端部。於本實施形態中,後輪輪圈41包含樹脂經碳纖維強化所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後輪輪胎42係配置於後輪輪圈41之外周面上。
於後輪輪圈41,亦於旋轉中心安裝有構成後輪刹車之一部分之後輪 刹車盤43。後輪刹車盤43為圓盤狀,且與後輪輪圈41一併旋轉。再者,與前輪3相同,於後輪刹車盤43之外周部,配置有於後輪刹車之動作時固持後輪刹車盤43之後輪卡鉗44。
<後輪輪圈>
其次,使用圖2至圖4對後輪輪圈41之具體構成進行說明。圖2係後輪輪圈41之立體圖及後輪輪圈41之剖視圖。圖2中之後輪輪圈41之立體圖與圖3相同。同樣地,圖2中之後輪輪圈41之剖視圖與圖4相同。由此,以下,參照圖3及圖4,對後輪輪圈41之構成進行說明。圖3係表示後輪輪圈41之概略構成之立體圖。圖4係圖3中之IV-IV線剖視圖。
如圖3及圖4所示,後輪輪圈41係自位於後輪4之旋轉中心之旋轉軸R之軸線方向觀察為圓形狀。後輪輪圈41係以自上述軸線方向觀察,中心與旋轉軸R一致之方式配置。再者,後輪4之旋轉軸R之軸線方向與車輛1之左右方向一致。
後輪輪圈41具有:輪轂50,其位於後輪4之旋轉中心;圓環狀之輪緣60,其位於後輪輪圈41之徑向外周部;及連結部70,其連結輪轂50與輪緣60。本實施形態之後輪輪圈41係連結部70為圓盤狀之所謂之盤形輪圈。
輪轂50位於後輪輪圈41之旋轉中心。如圖4所示,輪轂50具有左輪轂部51及右輪轂部52。左輪轂部51位於較後輪輪圈41之左右方向之中心更 靠左方。右輪轂部52位於較上述左右方向之中心更靠右方。左輪轂部51及右輪轂部52分別為圓環狀且板狀,且以厚度方向與上述左右方向一致之方式配置。
於左輪轂部51,於左側部連接有左側輪轂連接構件53。於右輪轂部52,於右側部連接有右側輪轂連接構件54。左側輪轂連接構件53及右側輪轂連接構件54分別為圓盤狀,且以厚度方向與上述左右方向一致之方式安裝於輪轂50。左側輪轂連接構件53及右側輪轂連接構件54係利用插通輪轂50之連結管55而於左右方向上連結。於連結管55內,插通有未圖示之車軸。藉此,輪轂50係經由左側輪轂連接構件53、右側輪轂連接構件54及連結管55而可旋轉地支持於未圖示之車軸。
再者,雖未特別圖示,但於右側輪轂連接構件54安裝有與傳遞動力單元之動力之鏈條嚙合之鏈輪。藉此,動力單元之動力經由鏈條而傳遞至後輪輪圈41。
於本實施形態中,左側輪轂連接構件53、右側輪轂連接構件54及連結管55分別為金屬製之構件。
連結部70係於後輪輪圈41之徑向之剖面(以下稱為徑向剖面)觀察,與輪緣60之連結部分之寬度小於與輪轂50之連結部分之寬度。藉此,可於連結部70之與輪緣60之連結部分之右方配置後輪卡鉗44。由此,可將後輪卡鉗44於左右方向上緊湊地配置於後輪4。
詳細而言,連結部70具有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係將左輪轂部51與輪緣60之下述左輪緣部61連結。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係將右輪轂部52與輪緣60之下述右輪緣部62連結。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左輪緣部61構成後輪輪圈41之左側部41a。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及右輪緣部62構成後輪輪圈41之右側部41b。
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分別為俯視下具有圓環形狀之板狀,且以於上述徑向剖面觀察,越是自輪轂50朝向輪緣60則間隔越窄之方式設置。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間,形成有空間。
具體而言,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分別具有位於與輪緣60之連結部分之輪緣側連結壁71a、72a、及輪轂側連結壁71b、72b。
輪緣側連結壁71a、72a及輪轂側連結壁71b、72b分別為俯視下具有圓環形狀之板狀。輪緣側連結壁71a、72a之徑向長度係於上述徑向剖面觀察,分別小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徑向長度之一半。輪緣側連結壁71a、72a係與左右方向平行地配置,且外周部連結於輪緣60。輪轂側連結壁71b、72b係以自輪轂50朝向輪緣60間隔逐漸變小之方式設置。輪轂側連結壁71b、72b係內周部連結於輪轂 50,且外周部分別連結於輪緣側連結壁71a、72a。
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分別包含藉由碳纖維使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強化所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碳纖維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片之纖維片材。該纖維片材(纖維)之積層方向係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厚度方向。上述纖維片材意指例如藉由編織或加固而使纖維形成為薄片狀(平面狀)之構件。
輪緣60係於上述徑向剖面觀察,自後輪輪圈41之左右方向之中央朝左右方向延伸。即,輪緣60具有:左輪緣部61,其自上述左右方向之中央朝左方且上述徑向之外側延伸;及右輪緣部62,其自上述左右方向之中央朝右方且上述徑向之外側延伸。於輪緣60中,左輪緣部61及右輪緣部62係一體地形成。於輪緣60中,左輪緣部61與右輪緣部62之連接部分係朝上述徑向之內側凹下。如下所述,左輪緣部61與右輪緣部62之連接部分構成徑向外側連結部81。
左輪緣部61係於上述徑向剖面觀察,朝較連結部70更靠左方突出。右輪緣部62係於上述徑向剖面觀察,朝較連結部70更靠右方突出。於本實施形態中,左輪緣部61及右輪緣部62係於上述徑向剖面觀察,為左右對稱。
於左輪緣部61及右輪緣部62之徑向外側配置有後輪輪胎42。具體而言,後輪輪胎42之內周部與左輪緣部61及右輪緣部62之徑向外周部接觸。藉此,於輪緣60與後輪輪胎42之間,形成有沿著輪緣60呈環狀延伸之環狀空間S。
左輪緣部61係於左端部具有朝徑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61a。右輪緣部62係於右端部具有朝徑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62a。即,突出部61a、62a位於輪緣60之左右方向之兩端部。後輪輪胎42之內周部係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輪緣60之突出部61a與突出部62a之間。
後輪輪圈41包含藉由碳纖維使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強化所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碳纖維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片之纖維片材。該纖維片材(纖維)之積層方向係構成後輪輪圈41之各壁之厚度方向。上述纖維片材意指例如藉由編織或加固而使纖維形成為薄片狀(平面狀)之構件。
於本實施形態中,輪轂50、輪緣60及連結部70包含碳纖維樹脂。又,輪轂50、輪緣60及連結部70係一體地形成。
如圖5所示,例如於在車輛1之迴旋時等後輪輪胎42駛上路面之凸部M之情形時,對後輪輪胎42朝斜方向輸入力(圖5之中空箭頭)。於對後輪輪胎42輸入此種力之情形時,對輪緣60之左輪緣部61及右輪緣部62之任一者輸入力(圖5之實線箭頭)。於圖5所示之例中,對右輪緣部62輸入力。 於此情形時,連結於右輪緣部62之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係以朝右方向傾倒之方式產生變形。
即,於對後輪輪胎42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對輪緣60中之左輪緣部61及右輪緣部62之一者輸入力。藉此,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一者係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分離之方向上產生變形。
針對此,如圖4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後輪輪圈41具有設置於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之間且於在徑向上分離之位置將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連結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由此,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係於徑向之2個部位,在旋轉軸R之軸線方向上連結。
徑向外側連結部81係連結左輪緣部61與右輪緣部62。即,徑向外側連結部81包含輪緣60中左輪緣部61之右端部及右輪緣部62之左端部。徑向外側連結部81位於輪緣60中朝上述徑向之內側凹下之部分。
徑向內側連結部82係連結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詳細而言,徑向內側連結部82係於後輪輪圈41之徑向上設置於較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中央更靠外側。於本實施形態中,徑向內側連結部82連結輪緣側連結壁71a、72a。詳細而言,徑向內側連結部82係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中之輪緣側連結壁71a、72a與輪轂側連 結壁71b、72b之連結部分彼此連結。又,徑向內側連結部82係於在上述徑向上,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分別三等分為輪轂側部分、中央部分及輪緣側部分之情形時,設置於上述輪緣側部分。
藉此,可防止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於分離之方向上產生變形。因此,可提高後輪輪圈41之強度。
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間,設置將兩者連結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藉此於徑向外側連結部81與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間形成區劃空間P。即,藉由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而形成區劃空間P。
由此,後輪輪圈41係於輪緣60與連結部70之連接部分具有區劃空間P。再者,區劃空間P既可於後輪輪圈41之輪緣60之徑向內側呈圓環狀形成於圓周方向全周,亦可僅形成於圓周方向之一部分。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後輪輪圈41之徑向上,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中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與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間之部分,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平行。
如上所述,藉由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而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連結,藉此,對於後輪輪圈41之徑向之剖面,可使剖面係數變大。由此,可提高後輪輪圈41之強度。
於後輪輪圈41之徑向上,徑向外側連結部81與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間隔係於旋轉軸R之軸線方向上,大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中之形成區劃空間P之部分之間隔(上述軸線方向上之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長度)。由此,區劃空間P之徑向之尺寸大於左右方向之尺寸。藉此,可於後輪輪圈41之徑向上,提高形成區劃空間P之部分之強度。由此,可提高後輪輪圈41之徑向之強度。
以下將對利用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所得之後輪輪圈41之強度提高之效果進行說明。
圖6中表示對後輪輪圈41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之變形之一例。於圖6中,除表示(a)後輪輪圈具有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之情形之變形以外,作為比較例,表示後輪輪圈具有(b)至(e)之構成之情形時之變形。圖6係表示對於後輪輪圈之各構成,以對右輪緣部62輸入力之方式,與圖5同樣地自斜方向(圖5中之實線箭頭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之變形。
再者,圖6(b)係表示於後輪輪圈之徑向上,將徑向內側連結部82設置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中央部 分之情形時之後輪輪圈之變形。圖6(c)係表示於後輪輪圈未設置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情形時之後輪輪圈之變形。圖6(d)係表示於後輪輪圈未設置徑向外側連結部81之情形時之後輪輪圈之變形。圖6(e)係表示於後輪輪圈未設置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情形時之後輪輪圈之變形。於各圖中,符號90為下述閥。
如圖6所示,對於未設置有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至少一者之後輪輪圈(圖6(c)至(e)),與設置有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兩者之後輪輪圈(圖6(a)、(b))相比,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至少一者之左右方向之變形量較大。
又,對於未設置有徑向外側連結部81之後輪輪圈(圖6(d)、(e)),與設置有徑向外側連結部81之後輪輪圈(圖6(a)至(c))相比,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右輪緣部62側部分之左右方向之變形量較大。進而,對於未設置有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後輪輪圈(圖6(c)、(e)),與設置有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後輪輪圈(圖6(a)、(b)、(d))相比,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徑向中央部分之左右方向之變形量較大。
因此,對於設置有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後輪輪圈,可抑制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變形。由此,藉由設置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可提高後輪輪圈41之連結部70之強度。
再者,於將徑向內側連結部82設置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後輪輪圈之徑向之中央部分之情形時(圖6(b)),與本實施形態之構成(圖6(a))相比,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中構成區劃空間P之部分之變形量較大。即,藉由如本實施形態之構成般,將徑向內側連結部82設置於在後輪輪圈41之徑向上較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中央部更靠近輪緣60之位置,可進一步抑制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變形。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後輪輪圈41之強度。
如圖4所示,於徑向外側連結部81,設置有在徑向上貫通徑向外側連結部81之通氣孔81a。通氣孔81a連接環狀空間S與區劃空間P。該通氣孔81a小於供安裝閥90之下述閥安裝孔71c。於徑向之剖面觀察輪緣60,通氣孔81a係配置於輪緣60之左右方向之中央部分。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在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中區劃出區劃空間P之部分,設置有於左右方向上貫通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之閥安裝孔71c。閥安裝孔71c連接區劃空間P與外部。於閥安裝孔71c,安裝有閥90。
詳細而言,閥90具有閥本體91及軸環92。閥本體91係經由軸環92而安裝於閥安裝孔71c之周緣部。軸環92例如包含鋁合金等金屬材料,且藉 由接著劑等而固定於閥安裝孔71c之周緣部。於軸環92,安裝有閥本體91。即,軸環92係作為用以將閥本體91安裝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之閥安裝孔71c之周緣部之安裝構件而發揮功能。
如上所述,與連接後輪輪胎42與輪緣60之間之環狀空間S和區劃空間P之通氣孔81a分開地設置用以安裝閥90之閥安裝孔71c,藉此可防止後輪輪圈41之強度降低。即,藉由上述構成,無需使設置於構成輪緣60之一部分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之通氣孔81a為可供安裝閥90之大小。由此,可提高通氣孔及閥安裝孔之形狀、大小、位置及數量等之設計自由度,並且可防止輪緣60之強度降低。因此,可防止後輪輪圈41之強度降低。
根據以上,於本實施形態中,將輪緣60與輪轂50於徑向上連結之連結部70具有: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其將左輪緣部61與輪轂50於徑向上連結,且包含樹脂經碳纖維強化所得之纖維強化樹脂;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其將右輪緣部62與輪轂50於徑向上連結,且包含樹脂經碳纖維強化所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於將左輪緣部61及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設為左側部41a,且將右輪緣部62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設為右側部41b之情形時,於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之間,於在徑向上相互分離之位置,設置有於左右方向延伸並將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連結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
藉此,於對後輪4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可抑制後輪輪圈41之連結部70之變形。即,於在車輛1之迴旋時等對後輪4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 形時,後輪輪圈41之連結部70係朝於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對輪緣60輸入上述力之方向傾倒。於此情形時,連結部70中之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係以於上述左右方向上遠離之方式產生變形。針對此,如上述構成般,藉由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將包含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之左側部41a與包含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右側部41b連結,藉此可抑制如上所述之變形。
並且,於連結部70中,使左右之連結壁為纖維強化樹脂製,藉此可謀求後輪輪圈41之輕量化。
因此,對於後輪輪圈41,可實現確保強度之同時可更輕量化之構成。
又,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係於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之間,設置於在後輪輪圈41之徑向上較輪轂50更靠近輪緣60之位置。具體而言,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係於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之間,設置於在後輪輪圈41之徑向上較輪轂50與輪緣60之中間位置更靠近輪緣60之位置。
藉此,於對後輪4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藉由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可更確實地抑制後輪輪圈41之連結部70之變形。
進而,徑向外側連結部81係將左輪緣部61與右輪緣部62於左右方向上連結,徑向內側連結部82係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於左右方向上連結。
藉此,於對後輪4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藉由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可抑制連結部70以左輪緣部61與右輪緣部62於左右方向上遠離之方式變形。
[實施形態2]
圖7中表示實施形態2之後輪輪圈141之剖視圖。關於本實施形態2之後輪輪圈141,徑向內側連結部182之構成與實施形態1之構成不同,並且於區劃空間P內具有剖面橢圓形狀之圓筒補強連結部183(補強連結部)。由此,以下,對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構成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僅對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
再者,於圖7中,省略閥及連接環狀空間S與區劃空間P之通氣孔等之記載。雖未圖示,但閥係與實施形態1相同,以連接區劃空間P與外部之方式設置於連結部70之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並且通氣孔係與實施形態1相同,以連接環狀空間S與區劃空間P之方式設置於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又,於圖7中,輪胎之圖示亦省略。圖7中之圖示之省略關於以下之各實施形態之圖亦相同。
如圖7所示,於後輪輪圈141中之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之間,以連 結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之方式設置有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182。
徑向內側連結部182係連結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徑向內側連結部182係於後輪輪圈41之徑向上,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設置於較未圖示之輪轂更靠近輪緣60之位置。徑向內側連結部182係位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中間之部分朝徑向外側突出之剖面半圓狀。再者,徑向內側連結部182只要為剖面直線狀、或位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中間之部分朝徑向內側突出之剖面半圓狀等可連結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形狀,則亦可為任意之形狀。
藉由徑向外側連結部81、徑向內側連結部182、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而於連結部70形成區劃空間P。
於區劃空間P之內側,以與徑向外側連結部81、徑向內側連結部182、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相接之方式,於徑向之剖面觀察後輪輪圈141,設置有剖面橢圓狀之圓筒補強連結部183。圓筒補強連結部183係位於後輪輪圈141之徑向上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與徑向內側連結部182之間,且將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連結。再者,於上述剖面觀察,圓筒補強連結部183既可為包含直線部之剖面形狀,亦可為正圓狀等除橢圓以外之剖面形狀。
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左輪緣部61、右輪緣部62、徑向外側連結部81、徑向內側連結部182及圓筒補強連結部183係一體地形成。
本實施形態之後輪輪圈141亦包含藉由碳纖維使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強化所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碳纖維亦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片之纖維片材。該纖維片材(纖維)之積層方向係構成後輪輪圈141之各壁之厚度方向。上述纖維片材意指例如藉由編織或加固而使纖維形成為薄片狀(平面狀)之構件。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構成,可藉由圓筒補強連結部183而提高構成區劃空間P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徑向內側連結部182、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剛性。由此,於對後輪輪圈141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可抑制連結部70之變形。因此,可實現確保後輪輪圈141之強度之同時可使後輪輪圈141更輕量化之構成。
[實施形態3]
於圖8中表示實施形態3之後輪輪圈241之剖視圖。本實施形態3之後輪輪圈241與實施形態2之構成之不同點在於,於區劃空間P內設置有剖面八邊形之角柱補強連結部283。由此,以下,對與實施形態2相同之構成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僅對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於後輪輪圈241中之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之間,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282係以連結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之方式設置。
徑向內側連結部282係連結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徑向內側連結部282係於後輪輪圈41之徑向上,於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設置於較未圖示之輪轂更靠近輪緣60之位置。關於徑向內側連結部282,左端部及右端部位於較左右方向之中央部分更靠後輪輪圈241之徑向內側。即,徑向內側連結部282係左右方向之中央部分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之直線狀,且左端部及右端部朝後輪輪圈241之徑向內側彎曲並延伸。
再者,徑向內側連結部282只要為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中間朝徑向外側突出之剖面半圓狀、或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中間朝徑向內側突出之剖面半圓狀等可連結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形狀,則亦可為任意之形狀。
藉由徑向外側連結部81、徑向內側連結部282、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而於連結部70形成區劃空間P。
於區劃空間P之內側,以與徑向外側連結部81、徑向內側連結部 282、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相接之方式,於徑向之剖面觀察後輪輪圈241,設置有剖面八邊形之角柱補強連結部283(補強連結部)。角柱補強連結部283係位於後輪輪圈241之徑向上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與徑向內側連結部282之間,且將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連結。再者,於上述剖面觀察,角柱補強連結部283亦可為除八邊形以外之多邊形。
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左輪緣部61、右輪緣部62、徑向外側連結部81、徑向內側連結部282及角柱補強連結部283係一體地形成。
本實施形態之後輪輪圈241亦包含藉由碳纖維使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強化所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碳纖維亦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片之纖維片材。該纖維片材(纖維)之積層方向係構成後輪輪圈241之各壁之厚度方向。上述纖維片材意指例如藉由編織或加固而使纖維形成為薄片狀(平面狀)之構件。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構成,可藉由角柱補強連結部283而提高構成區劃空間P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徑向內側連結部282、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剛性。由此,於對後輪輪圈241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可抑制連結部70之變形。因此,可實現確保後輪輪圈241之強度之同時可使後輪輪圈241更輕量化之構成。
[實施形態4]
於圖9中表示實施形態4之後輪輪圈341之剖視圖。本實施形態4之後輪輪圈341與實施形態1之構成之不同點在於,於區劃空間P內具有在後輪輪圈341之徑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之第1補強連結部383及第2補強連結部384。由此,以下,對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構成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僅對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9所示,於被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包圍之區劃空間P內,設置有於後輪輪圈341之徑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之第1補強連結部383及第2補強連結部384(補強連結部)。
第1補強連結部383係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及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第2補強連結部384係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即,第1補強連結部383係自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朝後輪輪圈341之徑向及右方向延伸,連結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第2補強連結部384係自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朝後輪輪圈341之徑向及左方向延伸,連結右側部41b與左側部41a。第1補強連結部383及第2補強連結部384係位於後輪輪圈341之徑向上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與徑向內側連結部82之間,連結左側部41a與右側部41b。
於將後輪輪圈341在徑向上切斷之剖面觀察,第1補強連結部383與第2補強連結部384交叉,且利用該交叉部分而連結。
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左輪緣部61、右輪緣部62、徑向外側連結部81、徑向內側連結部82、第1補強連結部383及第2補強連結部384係一體地形成。
本實施形態之後輪輪圈341亦包含藉由碳纖維使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強化所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碳纖維亦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片之纖維片材。該纖維片材(纖維)之積層方向係構成後輪輪圈341之各壁之厚度方向。上述纖維片材意指例如藉由編織或加固而使纖維形成為薄片狀(平面狀)之構件。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構成,可藉由第1補強連結部383及第2補強連結部384而提高構成區劃空間P之徑向外側連結部81、徑向內側連結部82、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剛性。由此,於對後輪輪圈341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可抑制連結部70之變形。因此,可實現確保後輪輪圈341之強度之同時可使後輪輪圈341更輕量化之構成。
<變化例>
於圖10及圖11中表示實施形態4之變化例。圖10係實施形態4之變化例之後輪輪圈441之剖視圖。圖11係實施形態4之變化例之後輪輪圈541之剖視圖。
如圖10所示,亦可以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與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之方式設置第1補強連結部483(補強連結部)。亦可以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及徑向內側連結部82與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之方式設置第2補強連結部484(補強連結部)。
如圖11所示,亦可以將徑向內側連結部82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之方式設置第1補強連結部583(補強連結部)。亦可以將徑向內側連結部82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及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之方式設置第2補強連結部584(補強連結部)。
[實施形態5]
於圖12中表示實施形態5之後輪輪圈641之剖視圖。本實施形態5之後輪輪圈641與實施形態1之構成之不同點在於,具有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682a及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682b作為徑向內側連結部。由此,以下,對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構成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僅對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12所示,後輪輪圈641具有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連結之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682a(第1斜方向連結部) 及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682b(第2斜方向連結部)。於徑向之剖面觀察後輪輪圈641,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682a與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682b交叉,且利用該交叉部分而連結。
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682a係自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朝後輪輪圈641之徑向且右方向延伸,並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連結。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682b係自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朝後輪輪圈641之徑向且左方向延伸,並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連結。
藉由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徑向外側連結部81、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682a及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682b而形成區劃空間P。
本實施形態之後輪輪圈641亦包含藉由碳纖維使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強化所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碳纖維亦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片之纖維片材。該纖維片材(纖維)之積層方向係構成後輪輪圈641之各壁之厚度方向。上述纖維片材意指例如藉由編織或加固而使纖維形成為薄片狀(平面狀)之構件。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構成,可藉由徑向外側連結部81、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682a及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682b而提高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 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剛性。由此,於對後輪輪圈641朝斜方向輸入力之情形時,可抑制連結部70之變形。因此,可實現確保後輪輪圈641之強度之同時可使後輪輪圈641更輕量化之構成。
<變化例>
於圖13及圖14中,表示實施形態5之變化例。圖13係實施形態5之變化例之後輪輪圈741之剖視圖。圖14係實施形態5之變化例之後輪輪圈841之剖視圖。
如圖13所示,亦可以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及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之方式設置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782a。亦可以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及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之方式設置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782b。
如圖14所示,亦可以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之方式設置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882a。亦可以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與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之方式設置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882b。於圖14所示之構成之情形時,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882a及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882b相對於徑向外側連結部81連結於左右方向之相同之位置(於圖14之例中為左右方向之中央部分)。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實施形態僅為用以 實施本發明之例示。由此,可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而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將上述實施形態適當變化後實施。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徑向外側連結部81係將左輪緣部61與右輪緣部62連結。然而,徑向外側連結部81只要位於較徑向內側連結部82更靠徑向外側,則亦可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連結。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徑向內側連結部82係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之輪緣側連結壁71a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輪緣側連結壁72a連結。然而,徑向內側連結部82亦可將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1之輪轂側連結壁71b與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72之輪轂側連結壁72b連結。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應用於後輪輪圈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亦可藉由纖維強化樹脂構成前輪輪圈,並且將上述各實施形態之構成應用於前輪輪圈。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後輪輪圈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係連結部70為圓盤狀之所謂之盤形輪圈。然而,後輪輪圈之連結部只要為圓盤狀,則亦可具有開口等。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於後輪輪圈41、141、241、341、441、 541、641、741、841中,左輪緣部61及右輪緣部62具有左右對稱之形狀。然而,左輪緣部與右輪緣部亦可為左右非對稱。例如,後輪輪圈亦可為於徑向之剖面觀察,於輪緣之較左右方向之中央更靠左方或右方連結有連結部之構成。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通氣孔81a係於後輪輪圈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設置有一個。然而,通氣孔亦可於後輪輪圈設置有複數個。又,通氣孔之大小及形狀亦可為任意之大小及形狀。再者,亦可於後輪輪圈安裝複數個閥。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後輪輪圈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包含藉由碳纖維使樹脂強化所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然而,亦可藉由利用除碳纖維以外之纖維(例如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乙烯纖維及玻璃纖維等)使樹脂強化所得之纖維強化樹脂構成後輪輪圈。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後輪輪圈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包含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樹脂。樹脂只要為可藉由纖維加以強化之樹脂,則亦可為其他種類之樹脂。
又,關於後輪輪圈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只要連結部70為纖維強化樹脂製,則除其等以外之部分、即、輪轂、輪緣、徑向外側連結部、徑向內側連結部、第1徑向內側連結部及第2徑向內側連結部、圓筒補強連結部、角柱補強連結部、第1補強連結部及 第2補強連結部亦可包含例如金屬材料或樹脂等。
例如,亦可為輪緣及徑向外側連結部為纖維強化樹脂製,且徑向內側連結部為金屬製。
又,亦可為輪緣、徑向外側連結部及徑向內側連結部為金屬製。
又,亦可為輪緣為金屬製,且徑向外側連結部及徑向內側連結部為纖維強化樹脂製。
又,亦可為輪緣及徑向外側連結部為金屬製,且徑向內側連結部為纖維強化樹脂製。
又,亦可為輪緣及徑向內側連結部為金屬製,且徑向外側連結部為纖維強化樹脂製。
又,亦可為輪緣為纖維強化樹脂製,且徑向外側連結部及徑向內側連結部為金屬製。
進而,亦可為輪緣及徑向內側連結部為纖維強化樹脂製,且徑向外側連結部為金屬製。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碳纖維強化樹脂中所使用之碳纖維既可將纖 維彼此編織,亦可為未經編織之狀態。即,碳纖維亦可並非為纖維片材。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碳纖維之纖維片材積層有複數層,但並不限定於此,纖維片材亦可為僅1片。於此情形時,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之積層方向對應於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構件之厚度方向。進而,上述碳纖維既可為特定長度(例如1mm)以上連續之纖維,亦可為不連續纖維。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碳纖維強化樹脂中所使用之纖維片材係於在厚度方向上積層有複數層之狀態下,藉由樹脂而結合。然而,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亦可包含複合材料,該複合材料係於厚度方向上積層經纖維片材強化所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層、及含有發泡合成樹脂之發泡樹脂層而成。該複合材料係具有一對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層且於該等碳纖維強化樹脂層之間配置有上述發泡樹脂層之材料。藉由使用上述複合材料,與僅使用碳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情形相比,可謀求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之各構件之輕量化,並且可容易地改變上述各構件之厚度。再者,作為上述發泡樹脂層之上述發泡合成樹脂,亦可使用可吸收振動之樹脂。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後輪輪圈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係一體地形成。然而,後輪輪圈亦可藉由利用接著劑或螺栓等將複數個構件連接而構成。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區劃空間P為空腔。然而,亦可於區劃空間P內填充發泡材料或樹脂材料等。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閥90具有閥本體91及軸環92。然而,閥亦可具有可安裝於閥安裝孔之橡膠部。於此情形時,閥亦可不具有軸環。於此情形時,閥亦可不具有軸環。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閥只要為可對後輪輪胎與輪緣之間之環狀空間供給空氣之構成,則亦可具有任意之構成。
於上述實施形態1至4中,區劃空間P之徑向之尺寸大於左右方向之尺寸。然而,區劃空間既可為徑向之尺寸與左右方向之尺寸相同,亦可為左右方向之尺寸大於徑向之尺寸。

Claims (9)

  1. 一種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其具備:圓環狀之輪緣;輪轂,其位於旋轉中心;及連結部,其將上述輪緣與上述輪轂於徑向上連結;且上述輪緣係於徑向之剖面中具有左輪緣部及右輪緣部,該左輪緣部位於較左右方向之中央更靠左方,該右輪緣部位於較上述左右方向之中央更靠右方,且上述連結部係於上述剖面中具有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及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該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係將上述輪緣之上述左輪緣部與上述輪轂於徑向上連結,且包含樹脂經纖維強化所得之纖維強化樹脂,該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係將上述輪緣之上述右輪緣部與上述輪轂於徑向上連結,且包含樹脂經纖維強化所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且於將上述左輪緣部及上述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設為左側部,且將上述右輪緣部及上述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設為右側部之情形時,於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之間,於在徑向上相互分離之位置,設置有於上述左右方向延伸且將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連結之至少徑向外側連結部及徑向內側連結部。
  2. 如請求項1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其中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及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係於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之間,設置於在上述徑向上較上述輪轂更靠近上述輪緣之位置。
  3. 如請求項1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其中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及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係於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之間,設置於在上述徑向上較上述輪轂與上述輪緣之中間位置更靠近上述輪緣之位置。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其中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係將上述左輪緣部與上述右輪緣部於上述左右方向上連結,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係將上述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與上述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在上述左右方向上連結。
  5. 如請求項4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其中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至少包含:第1斜方向連結部,其自上述左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朝右方向且上述徑向延伸;及第2斜方向連結部,其自上述右纖維強化樹脂製連結壁朝左方向且上述徑向延伸。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其中於上述徑向上之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與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之間,進而具備連結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之補強連結部。
  7. 如請求項4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其中於上述徑向上之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與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之間,進而具備連結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之補強連結部。
  8. 如請求項5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其中於上述徑向上之上述徑向外側連結部與上述徑向內側連結部之間,進而具備連結上述左側部與上述右側部之補強連結部。
  9. 一種車輛,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
TW107117884A 2017-05-26 2018-05-25 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及具備其之車輛 TWI671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4053 2017-05-26
JP2017104053 2017-05-26
??PCT/JP2018/019352 2018-05-18
PCT/JP2018/019352 WO2018216625A1 (ja) 2017-05-26 2018-05-18 繊維強化樹脂製ホイ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0481A TW201900481A (zh) 2019-01-01
TWI671225B true TWI671225B (zh) 2019-09-11

Family

ID=64396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7884A TWI671225B (zh) 2017-05-26 2018-05-25 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及具備其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85472B2 (zh)
TW (1) TWI671225B (zh)
WO (1) WO2018216625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5338A (en) * 1978-07-17 1980-02-02 Yamaha Motor Co Ltd Wheel in synthetic resin
JPS63263101A (ja) * 1987-04-20 1988-10-31 Showa Aircraft Ind Co Ltd 自転車用のデイスクホイ−ル
CN1978223A (zh) * 2005-12-09 2007-06-13 王子运动集团公司 具有多管框架结构的轮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60401B1 (ko) 2008-03-21 2015-10-14 아라까와 가가꾸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대전 방지 코팅제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5338A (en) * 1978-07-17 1980-02-02 Yamaha Motor Co Ltd Wheel in synthetic resin
JPS63263101A (ja) * 1987-04-20 1988-10-31 Showa Aircraft Ind Co Ltd 自転車用のデイスクホイ−ル
CN1978223A (zh) * 2005-12-09 2007-06-13 王子运动集团公司 具有多管框架结构的轮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85472B2 (ja) 2023-11-22
TW201900481A (zh) 2019-01-01
JPWO2018216625A1 (ja) 2020-03-26
WO2018216625A1 (ja) 2018-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67830B1 (en) Composite bicycle wheel
US9718305B2 (en) Bicycle rim
JP6343664B2 (ja) スポーク領域のフェアリングを有する自動車のホイール
US9573415B2 (en) Two-part wheel
US9604499B2 (en) Compression molded hub shell
EP2384905B1 (en) Bicycle rim
TWI671225B (zh) 纖維強化樹脂製輪圈及具備其之車輛
TWI688491B (zh) 輪圈及具備其之車輛
JP2019534824A (ja) 繊維強化材料で作られたホイール、およびホイールを製造する方法
US11110742B2 (en) Hybrid wheel assembly with attachment pin
TWI430897B (zh) 自行車輪圈
US20230071149A1 (en) Bicycle with cantilevered single side mounted wheels
JP2007276784A (ja)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JP4901885B2 (ja)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セット
TWI667165B (zh) 分開式把手
JP2020032812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及び車両
US20230192226A1 (en) Front wheel steering mechanism in center hub steering
CN107521281A (zh) 一种多辐条式汽车轮毂
JP2024034559A (ja) アクスルブラケ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用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US8684471B2 (en) Bicycle rim
JP6406649B2 (ja) ホイール及び該ホイールの補強部材
JP2015113077A (ja) タイ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2006306331A (ja) ホイール
JP2009262642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