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0105B - 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 - Google Patents

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0105B
TWI660105B TW107127140A TW107127140A TWI660105B TW I660105 B TWI660105 B TW I660105B TW 107127140 A TW107127140 A TW 107127140A TW 107127140 A TW107127140 A TW 107127140A TW I660105 B TWI660105 B TW I6601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locking
relay
lock
angle
carri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7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7838A (zh
Inventor
陳冠宇
江衍鴻
朱子政
仲強 奚
Original Assignee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福州明芳汽車部件工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福州明芳汽車部件工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27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6010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0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010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7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7838A/zh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種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包括:加長結構、載體以及皆樞接於載體的解鎖件和繼動件。解鎖件只能轉動帶動角度且具有帶動部;繼動件具有對應於帶動部的受動部;加長結構樞接於繼動件或解鎖件且具有加長臂,加長結構經由受動而以加長臂選擇性跨接或不跨接於帶動部與受動部之間;其中,解鎖件兩次轉動相同的帶動角度後,將能以帶動部選擇性經由或不經由加長臂來抵接受動部而帶動繼動件分別轉動第一開鎖角度和第二開鎖角度,且第二開鎖角度大於第一開鎖角度。藉此,可達成僅需雙拉就能完全解鎖的效果。

Description

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
本發明關於一種引擎蓋鎖,特別是指一種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
現有引擎蓋鎖,使用者皆必須先在車內拉動一次,但這樣只能讓引擎蓋先被頂高而與車體之間產生一縫隙,並無法完全解鎖,此時的引擎蓋鎖仍然半勾於鎖桿而仍無法打開引擎蓋。
因此導致使用者在欲打開引擎蓋時,還須將手指經由前述縫隙伸入引擎室內,再撥動引擎蓋鎖,這樣才能讓引擎蓋鎖完全開鎖,也才能打開引擎蓋,顯見麻煩與不便。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藉由雙拉來完全解鎖的一種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包括:一載體,可活動地配置有一鎖組件;一解鎖件,樞接於該載體且只能轉動一帶動角度,該解鎖件具有一帶動部;一繼動件,樞接於該載體且具有擋止該鎖組件的數個擋階及對應於該帶動部的一受動部;以及一加長結構,樞接於該繼動件或該解鎖件且具有一加長臂,該加長結構經由受動而以該加長臂選擇性跨接或不跨接於該帶動部與該受動部之間;其中,該解鎖件轉動該帶動角度且以該帶動部直接抵接該受動部而帶動該繼動件轉動一第一開鎖角度;該解鎖件仍然轉動該帶動角度且以該帶動部經由跨接的該加長臂間接抵接該受動部而帶動該繼動件轉動一第二開鎖角度,該第二開鎖角度大於該第一開鎖角度。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具有以下功效:僅需藉由雙拉的動作,就能將引擎蓋鎖完全解鎖,使用者已無需再將手指經由引擎蓋與車體之間的縫隙伸入引擎室內麻煩地進行開鎖。
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和技術內容,配合圖式說明如下,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以下簡稱引擎蓋鎖),主要在於使用者只要拉動兩次就能完全解鎖引擎蓋鎖而不再鎖住引擎蓋。引擎蓋鎖100包括:一載體1、一繼動件2、一解鎖件3以及一加長結構4,較佳還包括一擋體42、一鎖勾5和一頂高結構6。其中,繼動件2、解鎖件3和鎖勾5皆樞接於載體1而可相對於載體1旋轉;繼動件2、解鎖件3和鎖勾5這三者與載體1之間分別配設有一第一彈性件13(僅見於圖3,其它圖省略未繪),以使繼動件2、解鎖件3和鎖勾5皆能相對於載體1旋轉而產生一彈性復位力量。
載體1可為任何具有承載作用的物體,例如可為一完整外殼(圖中未示),或可為如圖1和圖2所示的兩件式外殼:包含一座板1a以及能對應座板1a蓋合的一外蓋1b。載體1開設有一溝槽12且可活動地配置有一鎖組件11,鎖組件11可例如包含有一鎖舌111和一鎖桿112,鎖舌111對應溝槽12位置樞接於載體1,鎖桿112則能在溝槽12內活動並能受到鎖舌111之虎口1111的限制,且鎖桿112連接於引擎蓋(圖中未示)。
繼動件2具有用以擋止鎖組件11的數個擋階及一受動部23。具體而言,數個擋階包含一第一擋階21及相對於第一擋階21呈階梯狀凸出的一第二擋階22,也就是第一擋階21和第二擋階22彼此階級凸出而形成階梯狀。詳細而言,第一擋階21和第二擋階22皆位於繼動件2的一端部,受動部23則位於繼動件2的另一端部,繼動件2的此二端部之間則被一樞接件(未標示元件符號)樞接於載體1上,且繼動件2還能受到前述彈性復位力量的作用而以樞接件為軸相對於載體1朝一閉鎖方向(順時針方向)旋轉。
解鎖件3具有一拉動部31及對應於受動部23的一帶動部32,且解鎖件3只能轉動一帶動角度。具體而言,拉動部31連接有一拉索800,以供使用者拉動;解鎖件3能讓使用者經由拉動或釋放拉索800而具有一轉動前狀態(見圖3或圖4)、一轉動後狀態(見圖6)和一釋放後狀態(見圖7);且,解鎖件3能在轉動後狀態以其帶動部32直接或間接抵接於受動部23而帶動繼動件2朝一開鎖方向(即逆時針方向)旋轉。又,解鎖件3可呈V形彎折且在彎折處被同一樞接件樞接於載體1上。
加長結構4可樞接於繼動件2或解鎖件3,且加長結構4具有一加長臂411。加長結構4能經由受動(例如經由前述第一彈性件13所產生彈性復位力量的帶動)而以其加長臂411跨接或不跨接於帶動部32與受動部23之間;其中,當加長臂411跨接於帶動部32與受動部23之間時,將能加長帶動部32或加長受動部23。
本發明並不限定加長結構4應樞接於繼動件2或解鎖件3,只要能使加長結構4藉由其加長臂411來加長受動部23或加長帶動部32即可,於本實施例中則以對應受動部23樞接於繼動件2為例進行說明。
藉此,當使用者還未拉動拉索800時,如圖4所示,解鎖件3處於轉動前狀態,此時,繼動件2的第一擋階21將擋止鎖舌111,使鎖桿112受到虎口1111的限制而處於閉鎖狀態。當使用者第一次拉動拉索800時,如圖5和圖6所示,解鎖件3將轉動前述帶動角度而處於第一次的轉動後狀態,且以帶動部32直接抵接受動部23而帶動繼動件2轉動一第一開鎖角度,使鎖桿112先脫離虎口1111的限制,再受到第二擋階22的擋止而處於準開鎖狀態。當使用者先釋放再第二次拉動拉索800時,如圖7、圖8和圖9所示,解鎖件3將仍然轉動前述帶動角度而處於第二次的轉動後狀態,且以帶動部32經由所跨接的加長臂411間接抵接受動部23而帶動繼動件2轉動一第二開鎖角度,且第二開鎖角度大於第一開鎖角度,使鎖桿112脫離繼動件2之各擋階的擋止而開鎖。換言之,帶動部32在第一次的轉動後狀態係直接抵接於受動部23,以擋止加長結構4的加長臂411無法相對於繼動件2正向(例如:順時針方向)旋轉;此時,解鎖件3在第一次的轉動後狀態將以其帶動部32直接帶動繼動件2轉動第一開鎖角度。簡言之,解鎖件3能以相同的帶動角度,帶動繼動件2轉動不同的兩個開鎖角度:第一開鎖角度和第二開鎖角度。
較佳而言,加長結構4可為一轉體41且具有前述加長臂411和一擋部412,擋體42則對應擋部412設置於載體1上,使擋體42位於擋部412的移動路徑上。如此一來,將能產生第一種作用、產生第二種作用或產生第一種和第二種作用,如後所述。第一種作用:能讓擋體42和帶動部32分別在轉動前狀態和第一次的轉動後狀態輪流擋止擋部412和加長臂411,使加長結構4暫時無法依據彈性復位力量而相對於繼動件2正向(例如:順時針方向)旋轉。第二種作用:能在繼動件2因為第一彈性件13的作用而朝閉鎖方向旋轉時,帶動加長結構4以其擋部412受到擋體42的阻擋而逆向(例如:逆時針方向)旋轉回正,也就是能逆向旋轉至回復到轉動前狀態。
承上所述,當使用者釋放拉索800時,如圖7所示,解鎖件3將處於釋放後狀態並能因為第一彈性件13的作用而順時針旋轉,此時,除了使帶動部32遠離於受動部23而不再擋止加長結構4的加長臂411,還會使擋部412遠離於擋體42,也就是讓擋體42不再擋止加長結構4的擋部412。如此一來,加長結構4就能利用第一彈性件13的作用而順時針旋轉,並以加長臂411跨接於帶動部32與受動部23之間,此時,解鎖件3將能在第二次的轉動後狀態以帶動部32經由加長臂411間接帶動繼動件2轉動第二開鎖角度。
此外,如圖8和圖9所示,鎖勾5具有一勾部51和一被帶動部52,頂高結構6則對應被帶動部52設置於載體1且具有一下縮狀態。解鎖件3在第二次的轉動後狀態將經由加長臂411間接帶動繼動件2轉動第二開鎖角度,使鎖勾5以其勾部51勾住已轉動第二開鎖角度的繼動件2的凸柱24,以使繼動件2保持在第二開鎖角度。其中,頂高結構6包含一頂高筒61及連接於頂高筒61與載體1之間的一第二彈性件62,以能彈性頂高引擎蓋。
再如圖4所示,當使用者將引擎蓋蓋合於車體時,將連動鎖桿112和頂高結構6一起下移。此時,頂高結構6將在前述下縮狀態抵接被帶動部52而帶動鎖勾5自繼動件2的凸柱24脫勾,進而使各構件(例如繼動件2等)皆能利用彈性復位力量而回至原定位。
另如圖10所示,當蓋合引擎蓋於車體上時,鎖桿112將會跟隨引擎蓋在溝槽12內下移至一蓋合預定位置(也就是引擎蓋在正常蓋合時,鎖桿112相對於溝槽12的位置,見圖4)。本發明引擎蓋鎖100為了進一步具有行人撞擊引擎蓋時的緩衝效果,因此特別將溝槽12的深度設計成遠大於前述蓋合預定位置,也就是溝槽12的下端具有遠大於蓋合預定位置的一段撞擊緩衝長度,以利用這段撞擊緩衝長度而具有撞擊緩衝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相較於先前技術係具有以下功效:僅需藉由雙拉的動作(現有引擎蓋鎖僅能單拉),就能將引擎蓋鎖100完全解鎖,使用者已無需再將手指經由引擎蓋與車體之間的縫隙伸入引擎室內麻煩地進行開鎖,確具方便性效果。
此外,本發明係還具有其它功效:藉由引擎蓋鎖100的溝槽12還具有加長的一段緩衝長度,因此具有行人撞擊引擎蓋時的緩衝效果。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發明之專利範圍,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等效結構變化,均理同包含於本發明之權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100‧‧‧引擎蓋鎖
1‧‧‧載體
1a‧‧‧座板
1b‧‧‧外蓋
11‧‧‧鎖組件
111‧‧‧鎖舌
1111‧‧‧虎口
112‧‧‧鎖桿
12‧‧‧溝槽
13‧‧‧第一彈性件
2‧‧‧繼動件
21‧‧‧第一擋階
22‧‧‧第二擋階
23‧‧‧受動部
24‧‧‧凸柱
3‧‧‧解鎖件
31‧‧‧拉動部
32‧‧‧帶動部
4‧‧‧加長結構
41‧‧‧轉體
411‧‧‧加長臂
412‧‧‧擋部
42‧‧‧擋體
5‧‧‧鎖勾
51‧‧‧勾部
52‧‧‧被帶動部
6‧‧‧頂高結構
61‧‧‧頂高筒
62‧‧‧第二彈性件
800‧‧‧拉索
圖1為本發明引擎蓋鎖於一視角的立體透視圖。
圖2為本發明引擎蓋鎖於另一視角的立體透視圖。
圖3為本發明引擎蓋鎖於拉動前的前視透視圖。
圖4為本發明引擎蓋鎖於拉動前的前視示意圖(圖4-圖10皆省略外蓋和各第一彈性件)。
圖5為本發明引擎蓋鎖於第一次拉動後瞬間的前視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引擎蓋鎖於第一次拉動後的前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引擎蓋鎖於釋放後的前視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引擎蓋鎖於剛開始第二次拉動時的前視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引擎蓋鎖於第二次拉動後的前視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引擎蓋鎖於受到撞擊時的前視示意圖。

Claims (12)

  1. 一種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包括:   一載體,可活動地配置有一鎖組件;   一解鎖件,樞接於該載體且只能轉動一帶動角度,該解鎖件具有一帶動部;   一繼動件,樞接於該載體且具有擋止該鎖組件的數個擋階及對應於該帶動部的一受動部;以及   一加長結構,樞接於該繼動件或該解鎖件且具有一加長臂,該加長結構經由受動而以該加長臂選擇性跨接或不跨接於該帶動部與該受動部之間;   其中,該解鎖件轉動該帶動角度且以該帶動部直接抵接該受動部而帶動該繼動件轉動一第一開鎖角度;該解鎖件仍然轉動該帶動角度且以該帶動部經由跨接的該加長臂間接抵接該受動部而帶動該繼動件轉動一第二開鎖角度,該第二開鎖角度大於該第一開鎖角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其中該加長結構樞接於該繼動件,該解鎖件具有一轉動前狀態和一轉動後狀態,該帶動部在第一次的該轉動後狀態係抵接於該受動部而擋止該加長結構相對於該繼動件正向旋轉;該解鎖件在第一次的該轉動後狀態則以該帶動部直接帶動該繼動件轉動該第一開鎖角度。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其中該加長結構與該載體之間配置有一彈性件而產生一彈性復位力量,該帶動部經由抵接於該受動部而擋止該加長結構的該彈性復位力量。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還包括一擋體,該加長結構對應該受動部樞接於該繼動件且還具有一擋部,該擋體對應該擋部設置於該載體,該擋體和該帶動部分別在該轉動前狀態和第一次的該轉動後狀態輪流擋止該加長結構相對於該繼動件正向旋轉。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其中該解鎖件在該轉動後狀態係帶動該繼動件朝一開鎖方向旋轉,該繼動件並能經由受動朝相反於該開鎖方向旋轉而帶動該加長結構以該擋部受到該擋體的阻擋並逆向旋轉。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其中該解鎖件還具有一釋放後狀態,該帶動部在該釋放後狀態係遠離於該受動部且該擋部在該釋放後狀態係遠離於該擋體而雙雙解除對該加長結構的擋止,該加長結構經由受動而以該加長臂跨接於該帶動部與該受動部之間;該解鎖件在第二次的該轉動後狀態則以該帶動部經由該加長臂間接帶動該繼動件轉動該第二開鎖角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還包括一擋體,該加長結構對應該受動部樞接於該繼動件且還具有一擋部,該擋體對應該擋部設置於該載體,該解鎖件帶動該繼動件朝一開鎖方向旋轉,該繼動件並能經由受動朝相反於該開鎖方向旋轉而帶動該加長結構以該擋部受到該擋體的阻擋並逆向旋轉。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其中該鎖組件包含樞接於該載體的一鎖舌及能受到該鎖舌限制的一鎖桿,該繼動件的該數個擋階包含一第一擋階和相對於該第一擋階凸出的一第二擋階,該解鎖件具有一轉動前狀態和一轉動後狀態,該繼動件在該轉動前狀態和第一次的該轉動後狀態分別以該第一擋階擋止該鎖舌以及以該第二擋階擋止該鎖桿。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還包括一鎖勾,該鎖勾樞接於該載體,該解鎖件具有一轉動後狀態,該解鎖件在第二次的該轉動後狀態經由該加長結構間接帶動該繼動件轉動該第二開鎖角度,該鎖勾則勾住已轉動該第二開鎖角度的該繼動件保持該第二開鎖角度。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還包括一頂高結構,該鎖勾具有一被帶動部,該頂高結構對應該被帶動部設置於該載體且具有一下縮狀態,該頂高結構在該下縮狀態抵接該被帶動部而帶動該鎖勾自該繼動件脫勾。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其中該載體還開設有一溝槽,該鎖組件包含連接於所述引擎蓋的一鎖桿,該鎖桿跟隨所述引擎蓋的蓋合而具有一蓋合預定位置,該溝槽的深度遠大於該蓋合預定位置而形成一段撞擊緩衝長度。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其中該解鎖件和該繼動件被同一樞接件樞接於該載體上。
TW107127140A 2018-08-03 2018-08-03 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 TWI660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7140A TWI660105B (zh) 2018-08-03 2018-08-03 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7140A TWI660105B (zh) 2018-08-03 2018-08-03 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0105B true TWI660105B (zh) 2019-05-21
TW202007838A TW202007838A (zh) 2020-02-16

Family

ID=67348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7140A TWI660105B (zh) 2018-08-03 2018-08-03 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60105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7564U (en) * 2006-09-21 2007-03-11 Defend Group Co Ltd Auxiliary locking device of a car's engine cover
CN103129630A (zh) * 2011-11-26 2013-06-05 张国网 一种汽车引擎盖锁
CN103158785A (zh) * 2011-12-16 2013-06-19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前引擎盖的锁定机构
CN203222038U (zh) * 2013-05-10 2013-10-0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引擎盖的锁体
CN205976811U (zh) * 2016-08-08 2017-02-22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两段式汽车引擎盖锁
TWM545172U (zh) * 2017-04-20 2017-07-11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引擎蓋的雙拉式鎖扣機構
CN206319741U (zh) * 2016-12-28 2017-07-11 布拉诺宝陆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引擎盖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7564U (en) * 2006-09-21 2007-03-11 Defend Group Co Ltd Auxiliary locking device of a car's engine cover
CN103129630A (zh) * 2011-11-26 2013-06-05 张国网 一种汽车引擎盖锁
CN103158785A (zh) * 2011-12-16 2013-06-19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前引擎盖的锁定机构
CN203222038U (zh) * 2013-05-10 2013-10-0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引擎盖的锁体
CN205976811U (zh) * 2016-08-08 2017-02-22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两段式汽车引擎盖锁
CN206319741U (zh) * 2016-12-28 2017-07-11 布拉诺宝陆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引擎盖锁
TWM545172U (zh) * 2017-04-20 2017-07-11 信昌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引擎蓋的雙拉式鎖扣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7838A (zh) 2020-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33086B2 (en) Double pull latch for closure panel such as hood
US9404292B2 (en) Vehicular door handle assembly with deployable latch connection
US20140097624A1 (en) Mechanically initiated speed-based latch device
JP4152716B2 (ja) ステー
TWI660105B (zh) 雙拉解鎖型引擎蓋鎖
TWI225117B (en) A lock
US2773716A (en) Door latch
JP3841374B2 (ja) 扉用錠箱のラッチボルト出没機構
TWM570338U (zh) Double pull unlocked hood lock
US2706129A (en) Door latch
CN110836056A (zh) 双拉解锁型引擎盖锁
JP2007009615A (ja) 遠隔操作錠装置
JP4346803B2 (ja) 面付ガードアーム錠。
JP3805717B2 (ja) 開口遮蔽装置用の錠装置
JP2004044098A (ja) デットボルトとラッチボルトに背面テーパーを持つ錠
JP6974748B2 (ja) ラッチ装置及びシート装置
JP4438105B2 (ja) 本締り錠における防犯装置
JPH05321518A (ja) 車両扉のワンモーション開閉装置
JPH0925755A (ja)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における衝突等の慣性による開扉防止装置
JPH0455156Y2 (zh)
US1316326A (en) rixson
JPH08284488A (ja) リフトアップ型ハンドル装置
JPH068226Y2 (ja)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352398B2 (ja)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端部構造及びラッチ装置
JPH0344181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