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5377B - 繩索鎖定具 - Google Patents

繩索鎖定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5377B
TWI655377B TW105100263A TW105100263A TWI655377B TW I655377 B TWI655377 B TW I655377B TW 105100263 A TW105100263 A TW 105100263A TW 105100263 A TW105100263 A TW 105100263A TW I655377 B TWI655377 B TW I6553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pe
passing
passing portion
fulcrum
enga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0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1268A (zh
Inventor
石井大陽
清水洋兵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1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1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5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53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1/00Means for fastening cables or ropes to one another or to other objects; Caps or sleeves for fixing on cables or ropes
    • F16G11/10Quick-acting fastenings; Clamps hold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 F16G11/101Quick-acting fastenings; Clamps hold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deforming the cable by moving a part of the fastener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繩索鎖定具,係能夠將構成繩索鎖定具的二個構件以儘量不影響繩索鎖定具之厚度等的態樣進行組合。
本發明之繩索鎖定具係具備:第一構件(1),係具有繩索(R)之第一通過部(4)及第二通過部(5);第二構件(2),係以前述第二通過部(5)側為支點(19)而能夠起伏動作地組合於前述第一構件(1),並且在該起伏動作之自由端(20)側具備有位於前述第一通過部(4)與前述第二通過部(5)之間並使前述繩索(R)通過的第三通過部(21);以及彈壓手段(3),係將前述第二構件(2)朝向豎起方向彈壓。前述支點(19)係藉由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所構成,該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1)及第二構件(2)之一方,該被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1)及第二構件(2)之另一方並卡合於前述卡合部,而可使從前述第二通過部(5)所拉出的繩索(R)位於比前述支點(19)更靠近前述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側之處。

Description

繩索鎖定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繩索鎖定具之改良,其構成為:能夠固定於繩索之任意位置,又能藉由抵抗彈壓之推入操作來解除該固定狀態。
在專利文獻1中已有揭露一種繩索鎖定具,係具備有:本體,係具有底面部和側面部;按壓體,係將樞支部(軸)收納於該本體之側面部所設置的樞支孔(軸孔)並以該樞支部為中心而對本體組合成能夠起伏動作;以及彈壓手段,係將按壓體朝向豎起方向彈壓。
在此種專利文獻1之繩索鎖定具中,由於前述本體和前述按壓體是在設置於本體之側面部的樞支孔內收納有設置於按壓體之側部的樞支部所組合,因此在此種的側面部及側部需要一定厚度。
又,在此種專利文獻1之繩索鎖定具中,繩索係不得不成為以下的態樣:通過在前述本體中之位於按壓體之自由端側的寬邊側之側部所設置的貫通孔而貫通至形成為筒狀的按壓體內,且從在前述樞支部之後方與前述貫通孔相對向之側拉出。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5336222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主要問題點係在於:將構成此種繩索鎖定具的二個構件,以儘量不影響繩索鎖定具之厚度等的態樣,能夠一邊確保操作之容易度、及形狀自由度,一邊進行組合。
為了達成前述課題,在本發明中,根據第一態樣,繩索鎖定具係具備:第一構件,係具有繩索之第一通過部及第二通過部;第二構件,係以前述第二通過部側為支點而能夠起伏動作地組合於前述第一構件,並且在該起伏動作之自由端側具備有位於前述第一通過部與前述第二通過部之間並使前述繩索通過的第三通過部;以及彈壓手段,係將前述第二構件朝向豎起方向彈壓;其中,前述支點係藉由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所構成,而可使從前述第二通過部所拉出的繩索位於比前述支點更靠近前述第二構件之自由端側之處,該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及第二構件之一方,該被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 及第二構件之另一方並卡合於前述卡合部。
又,為了達成前述課題,在本發明中,根據第二態樣,繩索鎖定具係具備:第一構件,係具有繩索之第一通過部及第二通過部;第二構件,係以前述第二通過部側為支點而能夠起伏動作地組合於前述第一構件,並且在該起伏動作之自由端側具備有位於前述第一通過部與前述第二通過部之間並使前述繩索通過的第三通過部;以及彈壓手段,係將前述第二構件朝向豎起方向彈壓;其中,前述第一構件係具有側面部和底面部,且在該側面部和底面部之內方將前述第二構件支撐成能夠起伏動作;並且使前述第二通過部橫跨形成於前述側面部和前述底面部。
又,為了達成前述課題,在本發明中,根據第三態樣,繩索鎖定具係具備:第一構件,係具有繩索之第一通過部及第二通過部;第二構件,係以前述第二通過部側為支點而能夠起伏動作地組合於前述第一構件,並且在該起伏動作之自由端側具備有位於前述第一通過部與前述第二通過部之間並使前述繩索通過的第三通過部;以及彈壓手段,係將前述第二構件朝向豎起方向彈壓;其中, 前述支點係藉由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所構成,該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及第二構件之一方,該被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及第二構件之另一方並卡合於前述卡合部;並且前述第一構件係具有側面部和底面部,且在該側面部和底面部之內方將前述第二構件支撐成能夠起伏動作;使前述卡合部及前述被卡合部之一方裝設於前述第一構件之底面部側。
相對於繩索鎖定具,繩索係在抵抗彈壓手段之彈壓而推入第二構件並使繩索整合成能夠通過第一通過部和第三通過部的狀態下,能夠以從第一通過部插入且通過第三通過部而從第二通過部拉出的方式來貫通。或者,相對於繩索鎖定具,繩索係在抵抗彈壓手段之彈壓而推入第二構件並使繩索整合成能夠通過第一通過部和第三通過部的狀態下,能夠以從第二通過部插入且通過第三通過部而從第一通過部拉出的方式來貫通。在如此地將繩索貫通至繩索鎖定具之後,當停止第二構件之前述推入時,由於第二構件能藉由前述彈壓手段之彈壓而朝向豎起方向轉動,所以能製造出第一通過部和第三通過部未整合的狀態,藉此使繩索鎖定具固定於繩索。
在使前述支點由軸和軸孔所構成的情況時,為了設置軸孔,典型而言係在第一構件之側面部需要一定的厚度。又,在繩索通過前述支點之構成的情況時,繩索鎖定具之前述支點側的厚度並無法形成為繩索之粗度 以下。相對於此,在前述第一態樣的繩索鎖定具中,由於是由前述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構成此種支點,並且使從前述第二通過部拉出的繩索位於比前述支點更靠近前述第二構件之自由端側之處,所以能夠以不影響繩索鎖定具之厚度等的方式形成前述支點。
在第二態樣之繩索鎖定具中,由於特別地使前述第二通過部橫跨形成於前述側面部和前述底面部,所以能夠在不會使前述第一構件之厚度增大之情況下將前述第二通過部之面積予以最大化,並且從前述第二通過部朝向更自由之方向拉出繩索的方式將繩索鎖定具固定於繩索。
又,只要以將前述支點側作為屈曲或彎曲內側的方式事先使前述第一構件之底面部屈曲或彎曲,就可在從第二通過部拉出的繩索具有擰緊物品之一部分之功能的情況下,以在位於第二構件之自由端側的第一構件之底面部與物品之外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且在支點側使第一構件之底面部密接於物品之外表面的方式,可使此種物品具備繩索鎖定具,且容易地進行解開繩索之固定的第二構件之推入操作。
又,只要事先具備導引壁,該導引壁係將從前述第一通過部及前述第二通過部之一方所插入的繩索朝向前述第一通過部及前述第二通過部之另一方導引,就能夠使如前述般地貫通至繩索鎖定具的繩索,在第一通過部與第二通過部之間筆直但是在第二通過部屈曲或彎曲而 被拉出至側方時,將從第二通過部側插入的繩索確實地導引至第一通過部。
在此情況下,較佳的態樣之一為:前述導引壁係由第一導引壁及第二導引壁所構成,該第一導引壁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之內部,該第二導引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二構件之內部並且在使前述第二構件抵抗前述彈壓手段之彈壓而伏倒的狀態下與前述第一導引壁連動而形成繩索的插通路之一部分。
又,較佳的態樣之一為:在前述第一構件之底面部具備凹槽,該凹槽係在將前述第二構件抵抗前述彈壓手段之彈壓而進行推入操作的狀態下,以不在前述第三通過部與前述底面部之間產生段差的方式收納前述第二構件之自由端側。在如此的情況下,特別能夠將從第二通過部插入的繩索順利地導引至第一通過部。
又,較佳的態樣之一為:前述彈壓手段係為前述第二構件之一部分,且藉由裝設於前述第三通過部與前述支點之間的可彈性變形部所構成;並且在前述第一構件具備支撐部,該支撐部係抵接於前述可彈性變形部並使前述可彈性變形部產生彈性變形。
又,較佳的態樣之一為:前述彈壓手段係為前述第二構件之一部分,且藉由裝設於前述第三通過部與前述支點之間的可彈性變形部所構成;並且在前述第二構件具備支撐部,該支撐部係抵接於前述第一構件並使前述可彈性變形部產生彈性變形。
又,較佳的態樣之一為:前述彈壓手段係為前述第二構件之一部分,且藉由可彈性變形部所構成,該可彈性變形部係從前述第三通過部側朝向前述支點側延伸出,並且使前述繩索之插通路形成於與前述第二構件的基板部之間,且抵接於前述第一構件。
依據本發明,可將構成此種繩索鎖定具的二個構件,以儘量不影響繩索鎖定具之厚度等的態樣,一邊確保操作之容易度、及形狀自由度,一邊進行組合,結果,本發明係容易以具有最適於繩索鎖定具之利用對象的形狀之方式設計繩索鎖定具。
1‧‧‧第一構件
2‧‧‧第二構件
2a‧‧‧基板部
3‧‧‧彈壓手段
4‧‧‧第一通過部
5‧‧‧第二通過部
5a‧‧‧第一孔部
5b‧‧‧第二孔部
6‧‧‧側面部
6a‧‧‧前側側面部
6b‧‧‧後側側面部
6c‧‧‧延長部
6d、6e‧‧‧側面部
7‧‧‧底面部
7a‧‧‧凹槽
7b‧‧‧突起
7c‧‧‧內表面
7d‧‧‧外表面
8‧‧‧卡合孔
9‧‧‧第一導引壁
10‧‧‧繞掛桿
11‧‧‧插通間隙
12‧‧‧開縫
13‧‧‧架橋部
14‧‧‧分割部
15‧‧‧頂部
16‧‧‧鉤部
17‧‧‧開放端
18‧‧‧鰭狀部
19‧‧‧支點
20‧‧‧自由端
21‧‧‧第三通過部
22‧‧‧卡合爪
22a‧‧‧彈性腳
22b‧‧‧突起
23‧‧‧第二導引壁
24‧‧‧隆起部
25‧‧‧有底孔
27‧‧‧防脫落突起
28‧‧‧壓縮螺旋彈簧
29‧‧‧支撐部
30‧‧‧舌片部
31、32‧‧‧穿通孔
33‧‧‧連通孔
34‧‧‧突出部
35‧‧‧基板部
35a‧‧‧一面
35b‧‧‧自由端
35c‧‧‧另一面
36‧‧‧內側板部
37‧‧‧連接部
38‧‧‧舌片
38a‧‧‧段差
39‧‧‧爪部
40‧‧‧支撐部
f‧‧‧可彈性變形部
G‧‧‧手套
Ga‧‧‧開口
L1‧‧‧中心線
L2‧‧‧第一寬邊側線段
L3‧‧‧左長邊側線段
L4‧‧‧右長邊側線段
L5‧‧‧第二寬邊側線段
R‧‧‧繩索
S‧‧‧間隙
T‧‧‧帶狀體
z‧‧‧中心線
第1圖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繩索鎖定具(第一例)之立體圖。
第2圖係前述第一例之立體圖,且為顯示從第1圖之下側觀察第一例的示意圖。
第3圖係前述第一例之前視圖。
第4圖係前述第一例之側視圖。
第5圖係前述第一例之側視圖,且為顯示從第4圖之左側觀察第一例的示意圖。
第6圖係前述第一例之側視圖,且為顯示從第4圖之右側觀察第一例的示意圖。
第7圖係第5圖中之A-A線位置的剖視圖,且顯示未 推入第二構件的狀態。
第8圖係第5圖中之A-A線位置的剖視圖,且顯示已推入第二構件的狀態。
第9圖係第5圖中之B-B線位置的剖視圖,且顯示未推入第二構件的狀態。
第10圖係第5圖中之B-B線位置的剖視圖,且顯示已推入第二構件的狀態。
第11圖係顯示將第一例利用於手套之狀態的構成圖。
第12圖係顯示將第一例利用於手套之狀態的主要部分放大前視圖。
第13圖係構成第一例的第一構件之立體圖。
第14圖係構成第一例的第一構件之立體圖,且為顯示從第13圖之下側觀察第一構件的示意圖。
第15圖係構成第一例的第一構件之前視圖。
第16圖係構成第一例的第二構件之立體圖。
第17圖係構成第一例的第二構件之立體圖,且為顯示從第16圖之下側觀察第二構件的示意圖。
第18圖係構成第一例的第二構件之後視圖。
第19圖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繩索鎖定具(第二例)之側視圖。
第20圖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繩索鎖定具(第二例)之前視圖。
第21圖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繩索鎖定具(第三例)之側視圖。
第22圖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繩索鎖定具(第四例)之立體圖。
第23圖係前述第四例之立體圖,且為顯示從第22圖之下側觀察第四例的示意圖。
第24圖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繩索鎖定具(第五例)之立體圖。
第25圖係前述第五例之前視圖。
第26圖係第25圖中之C-C線位置的剖視圖,且顯示未推入第二構件的狀態。
第27圖係第25圖中之C-C線位置的剖視圖,且顯示已推入第二構件的狀態。
第28圖係前述第五例之側視圖。
第29圖係前述第五例之後視圖。
第30圖係前述第五例之側視圖,且為顯示從第25圖之左側觀察第五例的示意圖。
第31圖係前述第五例之側視圖,且為顯示從第25圖之右側觀察第五例的示意圖。
第32圖係前述第五例之分解立體圖。
第33圖係構成前述第五例的第一構件之前視圖。
第34圖係構成前述第五例的第一構件之後視圖。
第35圖係構成前述第五例的第二構件之前視圖。
第36圖係構成前述第五例的第二構件之後視圖。
第37圖係構成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繩索鎖定具(第六例)的第二構件之立體圖。
以下,依據第1圖至第37圖,針對本發明之典型的實施形態加以說明。本實施形態的繩索鎖定具係構成為:能夠固定於繩索R之任意位置,又能藉由將第二構件2抵抗彈壓並進行推入操作來解開該固定狀態。
此種繩索R係只要是能夠如上方式進行繩索鎖定具之固定,則不論其形狀(圓編繩、平編繩等)、材質、構造(針織繩、彈力繩、合成樹脂製的細繩等)。此種繩索鎖定具,典型而言是為了固定於具備有能藉由如此之繩索R而擰緊、或勒緊之部位的各種物品中之此繩索R,並藉由改變其固定位置來擰緊或鬆開如此的部位而被使用。
此種繩索鎖定具係具備第一構件1、第二構件2及彈壓手段3。
第一構件1係具有繩索R之第一通過部4及第二通過部5。在圖示之例中,第一構件1係具有側面部6和底面部7,且在該側面部6和底面部7之內方將前述第二構件2支撐成能夠起伏動作。
第二構件2係以前述第二通過部5側為支點19而能夠起伏動作地組合於前述第一構件1,並且在該起伏動作之自由端20側具備第三通過部21,該第三通過部21係位於前述第一通過部4與前述第二通過部5之間並使前述繩索R通過。
前述支點19係藉由卡合部及被卡合部所構 成,該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1及前述第二構件2之一方,該被卡合部係形成前述第一構件1及前述第二構件2之另一方並卡合於前述卡合部。
彈壓手段3係將前述第二構件2朝向豎起方向彈壓。在第1圖至第18圖所示的第一例、第19圖所示的第二例、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的第三例、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的第四例中,此種彈壓手段3係藉由壓縮螺旋彈簧(coil spring)28所構成。另一方面,在第24圖至第36圖所示的第五例以及第37圖所示的第六例中,此種彈壓手段3係藉由第二構件2之一部分所構成。
相對於繩索鎖定具,繩索R係在抵抗彈壓手段3之彈壓而推入第二構件2並使繩索R整合成能夠通過第一通過部4和第三通過部21的狀態下,能夠以從第一通過部4插入且通過第三通過部21並從第二通過部5拉出的方式來貫通。或是,相對於繩索鎖定具,繩索R係在抵抗彈壓手段3之彈壓而推入第二構件2並使繩索R整合成能夠通過第一通過部4和第三通過部21的狀態下,能夠以從第二通過部5插入且通過第三通過部21而從第一通過部4拉出的方式來貫通。在如此地將繩索R貫通至繩索鎖定具之後,當停止第二構件2之前述推入時,由於第二構件2係藉由前述彈壓手段3之彈壓而朝向豎起方向轉動,所以能製造出第一通過部4和第三通過部21不整合的狀態,藉此使繩索鎖定具固定於繩索R。另外,前述第二構件2之推入,亦包含有第二構件2相對地被推入的情況。
在使前述支點19由軸和軸孔所構成的情況時,為了設置軸孔而典型而言係在第一構件1之側面部6需要一定的厚度。又,在繩索R通過前述支點19之構成的情況時,繩索鎖定具之前述支點19側的厚度並無法形成繩索R之粗度以下。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的繩索鎖定具中,由於是由前述卡合部和被卡合部來構成此種支點19,並且使從前述第二通過部5拉出的繩索R位於比前述支點19更靠近前述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側之處,所以能夠以不影響繩索鎖定具之厚度等的方式形成前述支點19。
尤其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前述卡合部及前述被卡合部之一方裝設於前述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側,而可盡可能地減小第一構件1之厚度。
更具體而言,在前述第一例至第四例中,係藉由卡合爪22來構成前述卡合部,且藉由供該卡合爪22卡合的卡合孔8來構成前述被卡合部。
前述第二通過部5之至少一部分,係位於比前述支點19更靠近前述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側之處。藉此,在本實施形態的繩索鎖定具中,係能夠將如前述般地貫通至繩索鎖定具的繩索R,在第一通過部4與第二通過部5之間筆直但是在第二通過部5屈曲或彎曲並在比前述支點19更前方之處(前述自由端20側)被拉出至側方的狀態下,固定於此種繩索R(第12圖)。
又,在第1圖至第18圖所示的第一例、第 19圖所示的第二例、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的第三例中,前述第二通過部5係橫跨形成於前述側面部6和前述底面部7。藉此,在該第一例至第三例中,能夠更進一步在不增大前述第一構件1之厚度之情況下將前述第二通過部5之面積最大化,並且從第二通過部5朝向更自由之方向拉出繩索R的方式將繩索鎖定具固定於繩索R。
又,前述第一例至第三例的繩索鎖定具,係以將前述支點19側作為屈曲或彎曲內側的方式使前述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屈曲或彎曲。在如此的情況下,就可在從第二通過部5拉出的繩索R具有擰緊物品之一部分功能的情況下,以在位於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側的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與物品之外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S,且在支點19側使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密接於物品之外表面的方式,使此種物品具備繩索鎖定具,而容易地進行解開繩索R之固定的第二構件2之推入操作。例如,如第11圖所示,能夠在位於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側的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與手套G之開口Ga側的外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S的狀態下,將繩索鎖定具固定於擰緊手套G之開口Ga的繩索R。
又,前述第一例至第三例的繩索鎖定具係具備導引壁,該導引壁係將從前述第一通過部4及前述第二通過部5之一方所插入的繩索R朝向前述第一通過部4及前述第二通過部5之另一方導引。在如此的情況下,就能夠使如前述般地貫通至繩索鎖定具的繩索R,在第一通 過部4與第二通過部5之間筆直但是在第二通過部5屈曲或彎曲而被拉出至側方時,將從第二通過部5側插入的繩索R確實地導引至第一通過部4。
更具體而言,在前述第一例至第三例的繩索鎖定具中,前述導引壁係由第一導引壁9及第二導引壁23所構成,該第一導引壁9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1之內部,該第二導引部23係形成於前述第二構件2之內部並且在使前述第二構件2抵抗前述彈壓手段3之彈壓而伏倒的狀態下與前述第一導引壁9連動而形成繩索R的插通路之一部分。
又,前述第一例至第三例的繩索鎖定具,係在前述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具備凹槽7a,該凹槽7a係在將前述第二構件2抵抗前述彈壓手段3之彈壓而進行推入操作的狀態下,以不在前述第三通過部21與前述底面部7之間產生段差的方式收納前述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側。在如此的情況下,就特別能夠將從第二通過部5插入的繩索R順利地導引至第一通過部4。
(第一例)
第1圖至第18圖所示的第一例之繩索鎖定具係成為具備有長度和寬度的態樣。在該第一例中,在隔著貫通繩索鎖定具之寬度方向中間程度之位置的虛擬中心線L1(第12圖、第15圖)的左側和右側分別使繩索R能夠通過。
具體而言,在圖示之例中,擰緊手套G之 開口Ga的繩索R之一方的末端側係貫通隔著繩索鎖定具之前述中心線L1的左側之第二通過部5並從左側的第一通過部4拉出,而擰緊手套G之開口Ga的繩索R之另一方的末端側則係貫通隔著繩索鎖定具之前述中心線L1的右側之第二通過部5並從右側的第一通過部4拉出(第12圖)。
第一構件1係具備:形成為板狀的底面部7;一對長邊側的側面部6,係形成從此種底面部7之長邊側之緣部豎立的壁狀,並且沿著繩索鎖定具之長度方向;以及一對寬邊側的側面部6,係形成從前述底面部7之寬邊側之緣部豎立的壁狀,並且沿著繩索鎖定具之寬度方向;該第一構件1係使與底面部7相對向之側開放。
底面部7係在繩索鎖定具之長度方向,以將前述開放側作為彎曲內側的方式彎曲。
在第一構件1之一對寬邊側的側面部6之一方(以下,稱為前側側面部6a),形成有實質上形成為四角形孔狀的第一通過部4。
第二通過部5係在隔著前述中心線L1的兩側分別形成於虛擬的第一寬邊側線段L2(參照第15圖)與一對寬邊側的側面部6之另一方(以下,稱為後側側面部6b)之間,該虛擬的第一寬邊側線段L2係在繩索鎖定具之長度方向大致中間處的位置與前述中心線L1正交。第二通過部5係由實質四角形的第一孔部5a及第二孔部5b所構成,該第一孔部5a係在後述的第一導引壁9與長邊側側 面部6之間貫通底面部7,該第二孔部5b係將側面部6分割成山狀並且在其基部側連通至前述第一孔部5a,該第二通過部5係橫跨形成於底面部7和側面部6,而繩索R係除了能夠通過第二通過部5而朝向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的外方(第1圖中的a方向)拉出之外,還能夠朝向側面部6之側方(第1圖中的b方向)拉出。
在前述後側側面部6b之外側,係以在與後側側面部6b之間形成有帶狀體T之插通間隙11的狀態配設有帶狀體T之繞掛桿10。繞掛桿10係架設於比後側側面部6b更朝向後方突出的一對長邊側的側面部6、6之延長部6c、6c間。
藉此,在該第一例中,即便是在利用通過前述插通間隙11並繞掛於繞掛桿10的帶狀體T而未將前述繩索R插通於具備有繩索R的物品的狀態下,仍能夠以前述物品和繩索鎖定具不分離的方式安裝繩索鎖定具。
又,在前述中心線L1與左側之長邊側的側面部6之間,係形成有沿著與前述中心線L1形成為平行之虛擬的左長邊側線段L3(參照第15圖)的第一導引壁9。又,在前述中心線L1與右側之長邊側的側面部6之間,係形成有沿著與前述中心線L1形成為平行之虛擬的右長邊側線段L4(參照第15圖)的第一導引壁9。此等第一導引壁9係遍及形成前述後側側面部6b與前述第一寬邊側線段L2之間。
又,在左右的第一導引壁9、9之間,係以 沿著後側側面部6b之內表面的方式,形成有沿著繩索鎖定具之寬度方向的開縫(slit)12。又,在後側側面部6b中的繩索鎖定具之寬度方向中間處的位置,以在底面部7之彎曲內側形成架橋部13的方式形成有將後側側面部6b予以分割的分割部14,且使前述開縫12和該分割部14連通。在圖示之例中,第二構件2之卡合爪22係進入前述分割部14內並卡合於前述架橋部13。亦即,在圖示之例中,前述分割部14係成為發揮作為前述被卡合部之功能的卡合孔8。
前述底面部7係將前述第一寬邊側線段L2與前側側面部6a之間分為二等份,且將與第一寬邊側線段L2平行之虛擬的第二寬邊側線段L5(參照第15圖)與前側側面部6a之間的內表面,形成為比該第二寬邊側線段L5與第二通過部5之間的內表面更低。藉此,第一構件1係在前側側面部6a側具備前述凹槽7a。
在屬於前述底面部7之內表面的第二寬邊側線段L5與前側側面部6a之間,且為前述中心線L1上,係形成有收納於作為前述彈壓手段3的壓縮螺旋彈簧28之一端內的突起7b。
第二構件2係具有基板部2a,該基板部2a係具備有以下的形狀:整合成由第一構件1之前側側面部6a、後側側面部6b、及左右之長邊側側面部6所圍繞的第一構件1之開放部位的內圍形狀。第二構件2亦具備寬度和長度。又,第二構件2之基板部2a係具備仿照第一構件 1之基板部2a之彎曲的彎曲。
在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側係形成朝向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側突出的隆起部24。該隆起部24係遍及形成於第二構件2之寬度方向。
在隔著前述中心線L1(參照第12圖、第18圖)的左右分別形成有第三通過部21。此種第三通過部21係形成接續於沿著前述中心線L1之方向的隧道狀,且貫通隆起部24。
在左右的第三通過部21之間,係在隆起部24形成有可供作為前述彈壓手段3之壓縮螺旋彈簧28收納的有底孔25,而此種彈簧28之另一端係抵接於該有底孔25之底部。
又,在第二構件2之基板部2a的內表面,係在隔著前述中心線L1之左右,分別形成有與前述第一構件1之第一導引壁9連動並構成導引壁的第二導引壁23。第二導引壁23係以接續於第三通過部21之前述中心線L1側之孔壁的方式遍及形成於隆起部24與第二構件2之長度方向中間處的位置之間。
在第二構件2之支點19側係形成有作為前述卡合部的卡合爪22。卡合爪22係藉由突起22b所構成,該突起22b係在前述中心線L1上朝向與形成於從前述基板部2a之內表面突出的彈性腳22a之前端的前述隆起部24相反之側突出。
又,在前述隆起部24之突出端,且為與前 述支點19側相反之側,於第一構件1之內方形成有卡住前述第一通過部4的防脫落突起27。
前述第一構件1和第二構件2,係利用前述有底孔25和突起7b在第一構件1與第二構件2之間介設有彈簧28,同時將第二構件2推入第一構件1內,藉此能以單鍵(one touch)進行組合。亦即,架橋部13及彈性腳22a因藉由此種推入而被緊壓於前述架橋部13的卡合爪22而會一度產生彈性變形,且容許卡合爪22越過架橋部13,當卡合爪22因此而進入前述分割部14時就會藉由彈性復位而使卡合爪22卡合於架橋部13,且以該卡合部位為支點19使第二構件2相對於第一構件1組合成能夠起伏動作。
第二構件2係在不穿通繩索R的狀態下,藉由彈壓手段3之彈壓,而定位於已將防脫落突起27卡住於孔壁的豎起位置,該孔壁係位於第一通過部4之側面部6之突出端側。在該狀態下,使第一通過部4和第三通過部21不整合而使繩索R未穿通至繩索鎖定具(第9圖)。當以抵抗前述彈壓而推入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側的方式在該自由端20側抓住繩索鎖定具時,在繩索鎖定具之內部,前述隆起部24會進入前述凹槽7a,且第一通過部4和第三通過部21會以不在底面部7與第三通過部21之間產生段差的方式整合,而第一導引壁9和第二導引壁23會隔開若干間隙而連結,且在第一通過部4與第二通過部5之間形成有管狀的繩索R之插通路(第8圖、第10圖)。藉此, 可從第一通過部4朝向第二通過部5順利地穿通繩索R,並且與此相反,亦可從第二通過部5朝向第一通過部4順利地穿通繩索R。當穿通繩索R之後停止第二構件2之推入時,第二構件2就會以前述支點19為中心而朝向使自由端20側遠離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的方向轉動,藉此第一通過部4之開口緣和第三通過部21之開口緣就能分別咬住已被穿通的繩索R而使繩索鎖定具固定於繩索R。
(第二例)
第19圖所示的第二例之繩索鎖定具,係以在前述支點19之後方形成頂部15的方式使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屈曲。由於該第二例之其他構成係與第一例實質相同,所以在顯示第二例的圖式中標示與第一例中所用之符號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第三例)
在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的第三例之繩索鎖定具中,第一構件1係在後側側面部6b之外側具備鉤部16。此種鉤部16係使剖面U字形之帶狀彎曲片的一端與後側側面部6b之外表面連接成一體。鉤部16之開放端17係位在第一構件1之開放側。由於該第三例之其他構成係與第一例實質相同,所以在顯示第三例的圖式中標示與第一例中所用之符號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第四例)
在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的第四例之繩索鎖定具中,第一構件1係在左右的長邊側側面部6之外側,具備使一面接續於底面部7之外表面的鰭狀部18。該第四例係可利用前述鰭狀部18而將繩索鎖定具縫接於構成衣服或袋子等的布料上。在該第四例中,第二通過部5係僅形成於底面部7。又,卡合部和被卡合部係設置於左右二個部位。由於該第四例之其他構成係與第一例實質相同,所以在顯示第四例的圖式中標示與第一例中所用之符號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第五例)
第24圖至第26圖所示的第五例之繩索鎖定具,係使前述彈壓手段3成為前述第二構件2之一部分,且由裝設於前述第二通過部5與前述支點19之間的可彈性變形部f所構成,並且在前述第一構件1具備抵接於前述可彈性變形部f並使前述可彈性變形部f產生彈性變形的支撐部29。
在圖示之例中,第五例之繩索鎖定具係成為具備有長度和寬度的態樣。在該第五例中,係以沿著通過繩索鎖定具之寬度方向中間處之位置的虛擬之中心線z(第24圖、第29圖)的方式,使一條繩索R(在記載第五例的圖式中省略繩索R之記載)通過繩索鎖定具內。
在第五例之繩索鎖定具中,第一構件1係具有:底面部7,係具有長度和寬度;長邊側之側面部6d、 6d,係位於隔著前述虛擬之中心線z的左右;以及二個部位的寬邊側之側面部6e、6e,且成為與底面部7相反之側開放的態樣。在圖示之例中,在第26圖中位於左側的寬邊側之側面部6e之豎立尺寸,係比位於右側的寬邊側之側面部6e之豎立尺寸更大,而從長邊側之側面部6d之底面部7突出的突出尺寸係成為隨著從第6圖中之左側朝向右側而漸減的態樣。在圖示之例中,第一構件1係更進一步在第26圖中之左側和右側分別具備舌片部30,該舌片部30係使一面位在與底面部7之內表面7c同一平面上,且使另一面位在與底面部7之外表面7d同一平面上,並從寬邊側之側面部6e之基部朝向外方突出。在此例中,係可利用此種舌片部30將繩索鎖定具藉由縫接或熔接等而固定於繩索鎖定具之利用對象。第一通過部4係以將位在第26圖之左側的寬邊側之側面部6e貫通於內外的方式形成。另外,在圖示之例中,係在第一通過部4之正下方位置於底面部7形成有四角形的穿通孔31。另一方面,第二通過部5係在第26圖之右側以貫通前述底面部7中的前述虛擬之中心線z上之位置的方式形成(第29圖)。在第二通過部5與第26圖中之位於右側的寬邊側之側面部6e之間,係形成有比第二通過部5更大的穿通孔32(第29圖)。該穿通孔32和第二通過部5係藉由隨著靠近第二通過部5側而使孔寬漸減的連通孔33所連通。又,在前述穿通孔32之正上方係形成有從寬邊側之側面部6e之內表面朝向內方突出的突出部34。在此例中,此種突出部34係發揮作為前述被 卡合部的功能。又,在此例中,係在前述第一構件1之長度方向大致中間處的位置與第二通過部5之間形成有前述支撐部29。在此例中,支撐部29係分別設置於隔著前述虛擬之中心線z的左右。左右的支撐部29、29係分別形成使下端與前述底面部7一體化並且使側部之一部分與長邊側之側面部6d之內表面一體化的柱狀,而在左右的支撐部29、29之間係形成有可供繩索R通過的間隔。
另一方面,在第五例之繩索鎖定具中,第二構件2係具備:具有長度和寬度的基板部35、第三通過部21、內側板部36及前述卡合部。基板部35係具備能互補地收納在由前述第一構件1之四個側面部6d…6e所圍繞而成之空間內的外圍形狀。基板部35之一面35a係構成繩索鎖定具之外表面。內側板部36係成為比基板部35更短,且收納於前述第一構件1內之空間的大小。內側板部36和基板部35係在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側,以隔介連接部37而在內側板部36與基板部35之間空出使繩索R通過的間隔之方式一體化。第三通過部21係以使前述連接部37朝向沿著第二構件2之長度方向的方向貫通的方式形成。卡合部係藉由舌片38所構成,該舌片38係在基板部35之第二構件2的支點19側,以在基板部35之一面側形成段差38a的方式突出。
雖然從作為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的基板部35之自由端35b至前述段差38a的距離,實質上是與第一構件1之二個部位的寬邊側之側面部6e、6e間的距離相等,但是前述自由端20與前述舌片38之前端之間的距離係比上述距離還大。在圖示之例中,第一構件1和第2構件2係藉由將作為前述卡合部的舌片38收納在作為前述被卡合部的突出部34之下方,且將該突出部34與舌片38之接合的部位作為前述支點而進行組合。又,在該組合狀態下,前述內側板部36之突出端36a側係在第一通過部4與支撐部29之間觸抵到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在圖示之例中,在第二構件之自由端20、且為前述第二通過部5之入口的下方,更具體而言為在前述第三通過部21之入口、且為連接部37與內側板部36之連接部位側,形成有爪部39。然後,第一構件1和第二構件2之前述組合狀態,係藉由將前述爪部39卡住在位於第一通過部4中之前述寬邊側的側面部6e之突出端側的內表面來維持(第26圖)。具體而言,當欲從將作為前述卡合部的舌片38收納在作為前述被卡合部的突出部34之下方的狀態,將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側推入第一構件1之前述空間內時,前述爪部39就會碰撞到前述寬邊側的側面部6e之突出端且主要使第一構件1側產生彈性變形,並容許使該爪部39進入前述第一通過部4的前述推入作業,且藉由此後的彈性復位而使前述爪部39卡住於前述第一通過部4之內表面。然後,在如前述方式組合的狀態下,前述內側板部36係在縮小與前述基板部35之間的距離之方向產生彈性變形(第26圖)。在此狀態下,前述第一通過部4和前述第三通過部21並未整合(第26圖)。當對前述第二構件2之自由端20進行推入操 作時,位於比前述基板部35中之前述支撐部29更靠近自由端20側之處的部位就會以將前述支撐部29作為變形中心的方式彈性變形,且製造出使前述第一通過部4和前述第三通過部21整合的狀態。在此整合狀態下,能夠使繩索R插通至已通過第一通過部4、第二通過部5及第三通過部21的繩索鎖定具。由於在插通繩索R之後,當停止第二構件2之推入操作時,前述基板部35及內側板部36就會彈性復位,且使第二構件2移動至使第一通過部4和第三通過部21不整合的方向,所以繩索鎖定具能藉由此種彈性復位之彈壓力而固定於繩索R。
亦即,在該第五例之繩索鎖定具中,係如前述第一至第四例之繩索鎖定具不需要不同個體的彈壓手段3。在該第五例之繩索鎖定具中,使前述彈壓手段3成為前述第二構件2之一部分,且藉由作為可彈性變形部f的前述內側板部36、及前述基板部35所構成,前述內側板部36係從前述第三通過部21側朝向前述支點19側延伸出,並且使前述繩索R之插通路形成於與前述第二構件2之基板部35之間,且抵接於前述第一構件1。
另外,僅由前述內側板部36構成前述彈壓手段3,前述基板部35亦可不具備可彈性變形部f,在此情況下就不需要前述支撐部29。
(第六例)
第37圖所示的第六例之繩索鎖定具,係使前述彈壓手 段3成為前述第二構件2之一部分,且藉由裝設於前述第三通過部21與前述支點19之間的可彈性變形部f所構成;並且在前述第二構件2具備支撐部40,該支撐部40係抵接於前述第一構件1並使前述可彈性變形部f產生彈性變形。在圖示之例中,係在與第二構件2之基板部35中的第一構件1之底面部7相對向的另一面35c,亦即在前述第三通過部21與前述支點19之間,且比內側板部36更靠近支點19側之處,形成有前述支撐部40。此種支撐部40係分別設置於隔著前述虛擬之中心線z的左右。左右的支撐部40、40係分別形成使上端與前述基板部35之內表面一體化的柱狀,而在左右的支撐部40、40之間係形成有可供繩索通過的間隔。
由於該第六例之其他構成係包含第一構件1且與前述第五例實質相同,所以在第37圖中標示與第一例中用於顯示第五例的圖式之符號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藉由將前述第一構件1及第二構件2作為塑膠成形品,即可輕易地確保對以上所說明之各例的繩索鎖定具中之應具備彈性變形特性的部分賦予此特性。
另外,當然,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以上所說明的實施形態,而是涵蓋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的全部實施形態。

Claims (11)

  1. 一種繩索鎖定具,係具備:第一構件,係具有繩索之第一通過部及第二通過部;第二構件,係以前述第二通過部側為支點而能夠起伏動作地組合於前述第一構件,並且在該起伏動作之自由端側具備有位於前述第一通過部與前述第二通過部之間並使前述繩索通過的第三通過部;以及彈壓手段,係將前述第二構件朝向豎起方向彈壓;其中,前述支點係藉由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所構成,該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及第二構件之一方,該被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及第二構件之另一方並卡合於前述卡合部,而可使從前述第二通過部所拉出的繩索位於比前述支點更靠近前述第二構件之自由端側之處。
  2. 一種繩索鎖定具,係具備:第一構件,係具有繩索之第一通過部及第二通過部;第二構件,係以前述第二通過部側為支點而能夠起伏動作地組合於前述第一構件,並且在該起伏動作之自由端側具備有位於前述第一通過部與前述第二通過部之間並使前述繩索通過的第三通過部;以及彈壓手段,係將前述第二構件朝向豎起方向彈壓;其中,前述第一構件係具有側面部和底面部,且在該側面部和底面部之內方將前述第二構件支撐成能夠起伏動作;並且使前述第二通過部橫跨形成於前述側面部和前述底面部。
  3. 一種繩索鎖定具,係具備:第一構件,係具有繩索之第一通過部及第二通過部;第二構件,係以前述第二通過部側為支點而能夠起伏動作地組合於前述第一構件,並且在該起伏動作之自由端側具備有位於前述第一通過部與前述第二通過部之間並使前述繩索通過的第三通過部;以及彈壓手段,係將前述第二構件朝向豎起方向彈壓;其中,前述支點係藉由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所構成,該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及第二構件之一方,該被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及第二構件之另一方並卡合於前述卡合部;並且前述第一構件係具有側面部和底面部,且在該側面部和底面部之內方將前述第二構件支撐成能夠起伏動作;使前述卡合部及前述被卡合部之一方裝設於前述第一構件之底面部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繩索鎖定具,其中,以將前述支點側作為屈曲或彎曲內側的方式使前述第一構件之底面部屈曲或彎曲。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繩索鎖定具,其中,前述卡合部係藉由卡合爪所構成,且前述被卡合部係藉由可供該卡合爪卡合的卡合孔所構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繩索鎖定具,其具備:導引壁,係將從前述第一通過部及前述第二通過部之一方所插入的繩索朝向前述第一通過部及前述第二通過部之另一方導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繩索鎖定具,其中,前述導引壁係由第一導引壁及第二導引壁所構成,該第一導引壁係形成於前述第一構件之內部,該第二導引部係形成於前述第二構件之內部並且在使前述第二構件抵抗前述彈壓手段之彈壓而伏倒的狀態下與前述第一導引壁連動而形成繩索的插通路之一部分。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繩索鎖定具,其中,在前述第一構件之底面部具備凹槽,該凹槽係在將前述第二構件抵抗前述彈壓手段之彈壓而進行推入操作的狀態下,以不會在前述第三通過部與前述底面部之間產生段差的方式收納前述第二構件之自由端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3項所述之繩索鎖定具,其中,前述彈壓手段係為前述第二構件之一部分,且藉由裝設於前述第三通過部與前述支點之間的可彈性變形部所構成;並且在前述第一構件具備支撐部,該支撐部係抵接於前述可彈性變形部並使前述可彈性變形部產生彈性變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3項所述之繩索鎖定具,其中,前述彈壓手段係為前述第二構件之一部分,且藉由裝設於前述第三通過部與前述支點之間的可彈性變形部所構成;並且在前述第二構件具備支撐部,該支撐部係抵接於前述第一構件並使前述可彈性變形部產生彈性變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3項所述之繩索鎖定具,其中,前述彈壓手段係為前述第二構件之一部分,且藉由可彈性變形部所構成,該可彈性變形部係從前述第三通過部側朝向前述支點側延伸出,並且使前述繩索之插通路形成於與前述第二構件的基板部之間,且抵接於前述第一構件。
TW105100263A 2015-01-20 2016-01-06 繩索鎖定具 TWI655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8339 2015-01-20
JP2015-008339 2015-01-20
JP2015238159A JP6436897B2 (ja) 2015-01-20 2015-12-07 コードロック
JP2015-238159 2015-12-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1268A TW201631268A (zh) 2016-09-01
TWI655377B true TWI655377B (zh) 2019-04-01

Family

ID=56512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0263A TWI655377B (zh) 2015-01-20 2016-01-06 繩索鎖定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25845B2 (zh)
EP (1) EP3248496B1 (zh)
JP (1) JP6436897B2 (zh)
CN (1) CN107205529B (zh)
TW (1) TWI6553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25140S1 (en) * 2016-08-25 2018-08-14 Jmi Lilinoe Bassett Asam Shorts
USD938953S1 (en) * 2018-08-28 2021-12-21 New Concept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eripheral cord lock
USD905540S1 (en) * 2019-07-03 2020-12-22 Dalext Products Pty Ltd Winch side cov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48742A1 (en) * 2003-01-31 2004-08-05 Salomon S.A. Cord locking device and an article including such device
JP5336222B2 (ja) * 2008-02-15 2013-11-06 台湾扣具工業股▲分▼有限公司 コードロック
TWM485982U (zh) * 2014-05-29 2014-09-11 jun-min Huang 繩索穩定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94755A (en) * 1961-09-05 1963-06-25 Aldersvil Corp Rop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D247345S (en) * 1976-04-30 1978-02-28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Coupling for a lanyard
FR2661804B3 (fr) * 1990-05-11 1992-07-24 Santoul Christian Attache reglable pour cordonnets, lacets ou autres liens souples.
JP3394849B2 (ja) * 1995-06-07 2003-04-07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紐止め具
FR2786673B3 (fr) * 1998-12-04 2001-02-02 Ykk Europ Ltd Embout de cordon
USD477772S1 (en) 2002-05-20 2003-07-29 Nifco Inc. Cord holder
KR200301484Y1 (ko) * 2002-10-30 2003-01-24 김계열 의복벨트용 고리쇠
KR20060005206A (ko) * 2004-07-12 2006-01-17 김계열 코드록
JP4648801B2 (ja) 2005-08-31 2011-03-09 Ykk株式会社 紐止具
USD550067S1 (en) * 2006-10-20 2007-09-04 Taiwan Industrial Fastener Corporation Cord retainer
US8371004B2 (en) * 2009-09-18 2013-02-12 Daniel A. Huber Universal lace/cord lock system
JP5687850B2 (ja) * 2010-06-02 2015-03-25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コードロック
US8321999B2 (en) * 2010-07-06 2012-12-04 Boden Robert O Self-locking cord lock with housing and slide piece
US8205316B2 (en) * 2010-08-17 2012-06-26 Nifco Taiwa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astening a cord lock device on a fabric
JP2013000270A (ja) * 2011-06-15 2013-01-07 Nifco Inc コードロック
JP5819658B2 (ja) * 2011-07-15 2015-11-24 モリト株式会社 コードロック
US9307807B2 (en) * 2014-06-19 2016-04-12 Wen-Sheng Huang Tie lock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48742A1 (en) * 2003-01-31 2004-08-05 Salomon S.A. Cord locking device and an article including such device
JP5336222B2 (ja) * 2008-02-15 2013-11-06 台湾扣具工業股▲分▼有限公司 コードロック
TWM485982U (zh) * 2014-05-29 2014-09-11 jun-min Huang 繩索穩定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1268A (zh) 2016-09-01
CN107205529A (zh) 2017-09-26
US20180003264A1 (en) 2018-01-04
EP3248496B1 (en) 2020-12-09
JP6436897B2 (ja) 2018-12-12
JP2016135235A (ja) 2016-07-28
CN107205529B (zh) 2020-05-19
EP3248496A4 (en) 2018-10-10
US10125845B2 (en) 2018-11-13
EP3248496A1 (en) 2017-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7087B (zh) Offset buckle
JP6873873B2 (ja) コードロック
US8261417B2 (en) Buckle
US9113680B2 (en) Buckle
US9032767B2 (en) Lockable buckle
TWI655377B (zh) 繩索鎖定具
US6460232B2 (en) Buckle
US7254871B2 (en) Cord lock holder with cord lock, and structure thereof
TWI528912B (zh) buckle
WO2011007715A1 (ja) 紐状体の留め具
US10718404B2 (en) Cord lock
US20180035765A1 (en) Zipper
US10588383B2 (en) Buckle
US20160366989A1 (en) System and assembly for securing a buckle housing to a component
JP7186151B2 (ja) コードロック
JP5628585B2 (ja) バックル
JP5103328B2 (ja) バックル
WO2016117456A1 (ja) コードロック
TWM512945U (zh) 拉鏈頭結構
JP5931040B2 (ja) バックル
JP5700381B1 (ja) ベルト留め具
JP2010273943A (ja) バックル
JPH0937819A (ja) 紐留め具
JP3047009U (ja) 紐止め具
JP2010273942A (ja) バックル